有关青春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04 11:15:16

有关青春的诗歌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1

诗歌以升华的激情,凝练的语言,灵动的意境,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诗歌赏析题在中考中应运而生。纵观201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具体说来,就是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⑵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⑶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⑷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⑤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中考回放】

例1.(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附加题)阅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节中两个加点的词。

① 涉足:_______________ ②萋萋: ____________

2.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现代诗歌阅读理解能力。1题考查了词语解释能力,做好本题考生一定分析该词语前后语境,选择恰当意思解释即可。2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题目中的“路”的理解,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不是指自然界的路,而是象征了人生之路。3题考查了对本诗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着手:⑴从诗歌背景入手。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从而为主题找寻社会生活的依托。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⑶从诗歌的感彩入手。体味写景的词句的冷暖色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欢快欣喜,还是忧愁悲伤等。

参考答案:1.①涉足:指进入某种生活环境或生活范围②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2.“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3.提示: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意思相同即可)

例2.(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青春寄语

佚 名

孩子,你们的眼眸里

青春在哗哗作响

流向那等待开垦的时光

这是你们的早晨

黎明的歌声多么嘹亮

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

你们的梦想

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

风一吹,一粒粒绿色的青春叮叮当当

孩子,从现在起

你们要学会仰视,要学会自强

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

青春美啊

美在热情

美在力量

美在自信

美在坚强

美在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孩子,青春是一支动听的歌谣

它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起航

人要活,就活得热烈,活得充实

要活得像一团火焰,把周围照亮

任凭千里冰封,鸟兽藏迹

你们也要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

(本诗有删改)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能力。诗歌赏析可以从语言角度赏析,一定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把握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进而通过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方法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可以从意境上赏析,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它来表达的。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或者雄浑开阔,或者苍凉悲壮,或者清新明丽等。还可以从思想感情反面赏析,赏析时,可以从感受诗情入手。在具体分析中,考生如果能正确把握作者的喜忧、爱恨之情,就能正确判断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痛斥什么等问题。最后还可以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现代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所以要全面深入地欣赏诗歌,就必须感悟诗歌的表达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考生从以上任选一两个角度,用凝练语言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洋溢着活泼的生命力,明朗而耐读,积极而又生气。诗歌以一个未出场的“长者”对青年人喃喃细语的口吻,娓娓道来,塑造了这位仁慈亲切,充满智慧的尊长形象。“长者”在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人要抓住青春的时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梳理远大的理想。“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 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 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这一句句谆谆教诲,营造了一种情与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表达了“长者”对青年 的激励鼓舞和殷切希望。2:全诗就语言而言,明快有力、辞义畅达,有些诗句哲理性强,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咀嚼品味。如:“你们的梦想,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叮当作响”,写出了青想的青涩,还需要阳光的普照,时间的考验;第三节连用五个“美在……”的句式,是“长者”在对青春的礼赞,更是长者经过生活的积淀,岁月的雕刻后对青春的一种理性认识,五个“美在……”高度概括了青春的特点――“热情”“力量”“坚强”还有“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明快有力,淳厚精警。3:全诗用第二人称的口吻,亲切自然。或排比――写“青春美在热情、力量、坚强”,或比喻――写“人要活得像一团火焰”,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意味深长,既写出了青春活泼而有生气的特点,又写出“长者”寄予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此外,全诗押ang韵,韵律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全诗情真意切,气贯长虹,动人心弦,引人共鸣。就像一首青春之歌,催人奋进。

【解题方法】

1.品味意象,体会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一般来说,意境都是由现代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创设出来的。因此,考生在鉴赏现代诗歌时要善于品味意象,从而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果不能体会其意境,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所创设的审美世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面对康桥的自然风光,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诗歌中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典型的意象勾画出了康河的妩媚动人。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⑴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把握主旨

许多现代诗歌在感情表达上秉承了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作者往往是有话不直说,有情不直抒,而是通过具体意象进行委婉曲折的表达。而现代诗歌的主旨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等。无论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含蓄还是直露,都与诗歌的意象有密切关系,所以领会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要立足诗歌的意象。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巍然挺立”的礁石形象,表达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⑴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⑵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3.立足意象,分析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4.体会意象,分析技巧

掌握现代诗歌阅读的表达技巧,⑴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叙事与抒情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⑵从诗歌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诗歌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诗歌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⑶从诗歌的重点字词入手。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捕捉到诗歌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⑷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涵及表达技巧。⑸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入手。留心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⑹从诗歌营造的意境入手。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⑺从诗歌的手法技巧入手。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选自《梅绍静诗集》)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试对这首诗的比拟和象征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2

关键词:刘希夷 诗歌 大众性

刘希夷(651-678),字庭芝,唐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希夷自幼勤奋好学,美姿容,好谈笑,精通音律,善弹琵琶,能歌善咏,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幼年丧父后,随母在外祖父家居住至20岁,始返归汝州故里。24岁登进士榜。但希夷不愿做官,遂入巴蜀,游三峡,下扬州,饱赏祖国山川美景,赋诗抒怀,刘希夷的游历不仅使他获得了深刻的生命感触,亦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自从江南游归之后,刘希夷寓居东都洛阳,其诗艺达到极致,留下《故园置酒》和《代悲白头翁》二诗。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希夷从洛阳回汝州,大醉后被人用土囊压死,死时仅28岁,葬于风穴寺南。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旨悲苦,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有集十卷及诗集四卷。《全唐诗》收录刘希夷诗35首。总的来说,百年来对刘希夷的研究缺乏开拓性与系统性;对诗人生平经历与诗人作品结合度的研究不够。学界留疑,有待我辈探索之。

一、刘希夷诗歌大众性的成因

唐初,由于富庶的经济,让越来越多的诗人得以摆脱生产劳动的束缚,潜心于诗歌的写作和研究;造纸业、印刷业的发展,为诗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切磋诗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安定的社会,为诗人们漫游祖国各地、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环境;由于漫游,他们对祖国壮丽的山河和各地人民生活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接触。再加上从军出塞得以深入到西域和中亚等地区,使文人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在思想领域表现出了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从太宗到高宗乃至武后,为了适应上升变革时期的社会形势,在不危及国本的大前提下,对各种社会思潮予以兼融并蓄。或大力扶持、或听任自由、或取长补短。结果,儒学昌明、佛教兴旺、道教盛行。从域外传来的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也在内地传播。在上层社会的影响下,士夫文人阶层也具有了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作风。初唐诗人大多随意出入三教之间。他们既崇尚儒家积极进取的传统,尤重经邦济世的现实之功,却又轻视皓首穷经的酸腐儒生;他们既向往佛道隐逸避世的生存境界,追求心灵的闲适平淡,也不乏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冲天一怒。他们还仗义疏财,好勇尚武,脱略使气。“常常似儒而非儒,似佛而非佛,似道而非道,一任性情,独立自尊。”士夫文人的开放心态、宽容作风、自主意识既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自由开放,又促进了诗歌审美风尚的革新,无不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诗歌的发展。

儒家思想通过“初唐四杰”、刘希夷、张若虚等人实践者“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开拓。历史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使他们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布衣卿相。而他们也要反过来创造历史,去实现祖祖辈辈的儒家学者所未能实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初唐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等儒家诗人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者自己的诗学主张。因而,他们笔下的诗歌,不再是显露修养、卖弄才华的工具,而是指点江山、言志抒怀的手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书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和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里面有仕途的坎坷,但坎坷并非绝望;这里面有命运的悲凉,但悲凉并消沉;这里面有羁旅的乡愁;但乡愁并非凄凄楚楚;这里面有人生的不平;但不平并非恩恩怨怨;这里有对青春易逝的叹息,但叹息声中思考着宇宙的永恒。至此,诗歌才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宫廷、台阁,重新移向江山朔漠;至此,麻痹了百余年的情感才开始复苏,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凝重地交织在一起,升华着……至此,受儒家影响的诗人们更自觉地反映生活,抒发自我。他们的诗歌让人们依稀看到了盛唐诗歌的气象。

总之,在自由开放的思想的影响下,初唐诗歌或崇尚自然,追寻自然之美;或关注民生,表现人文情怀;或指点江山,抒写个人情志。这既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又革新了诗歌的审美风尚。对此,李泽厚曾经很明确的说:“诗歌随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唐初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强调的刘希夷和张若虚。”

二、刘希夷诗歌大众性的表现

由于诗歌走出了宫廷、台阁,形成了口语化、大众化的倾向。其中,刘希夷的诗在大众性方面的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语言清新自然。刘希夷的诗语言自然,我们以《代悲白头翁》为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整个诗篇非常自然流畅,好似从口中随意流出,没有人为雕琢痕迹。尤其是“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后两句,不仅比喻贴切精当,包含孕育哲理,而且已经成为传诵不衰的名句,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使诗歌的节奏铿锵悠扬,音调和婉流畅。对于这样的好句,李泽厚赞叹道:“多么漂亮、流畅、优美、轻快吆!”

2.内容通俗易懂。刘希夷的三十五首诗,从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从军、闺情、怀古、感遇、赠别等几类。但在内容上通俗易懂,不晦涩、不拗口。

如《采桑》一诗: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写一位采桑女在杨柳飘飞的时节登高远眺,思念使君,思君不得托梦青楼。“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其情态、心理宛然在目。内容十分易懂。

又如《江南曲》其三:

君为陇西客,妾遇江南春。朝游含灵果,夕采弄风。果气时不歇,花日自新。

以此江南物,持赠陇西人。空盈万里怀,欲赠竟无因。

诗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一女子在江南的春天遇到一位意中人“陇西客”,女子以灵果持赠之无因,表明女子追求恋人之不达。意思明了。

3.比兴手法运用简单。《代悲白头翁》全诗共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为前半篇,以落花为中心。大意说:花有谢落之时,但明年仍然开花,人则红颜一改,便成老翁。从此转到下半篇,劝告青春旺盛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怜悯“半死白头翁”,自己警惕。今天你看到的白头翁,当年也是“红颜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王孙一起在花前清歌妙舞,在光禄勋、大将军的园林、楼阁里饮酒作乐。可是,一转眼就病了,老了,不再有人邀请他去参加“三春行乐”。从前在筵席上歌舞的姑娘,也不经久,不到几年,便已满头白发。著名一时的豪家的园林、楼阁,曾经是多少青年宴饮作乐的地方,到后来都成为一片荒地,只有鸟雀在黄昏时候喧噪,好像是有所悲悼。后半篇是全诗的主体,前半篇只是一个引子。这样的艺术手法,用古典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叫做“以落花起兴”。刘希夷这首诗,前半篇里的落花与人的关系是比,但前半篇对后半篇的关系却是兴。按照朱熹的方法来讲,这就是“比而兴也”。先以落花为比,以引起白头翁之可悲。

这首诗的比兴方法运用得简单,所以,一读就可悟到。前半篇和后半篇,区分得很明显。初学作诗的人,可以从这一类诗的习作入门。

4.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刘希夷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诗人由洛阳桃李花发端,从她在暮春中的飘零,想到了红颜的消失和富贵的无常,对人生的苦恼发出无奈的喟叹。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之中,道出了一个亘古如斯的不易之理,这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哲理的启悟和叹惋所造成的艺术魅力,正如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十一中所指出的:“盖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知其意之所出,而易于流播,足传当时而名后世。”赵翼所评,一方面道出了该诗随情涉笔却包蕴深广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该诗的语言清新、内容易懂的特点。这种特点影响了此后的一批诗人,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把酒问月》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何曾照古人”,曹雪芹《红楼梦》借黛玉之口所唱的《葬花词》:“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等”。以上诗句同样随情涉笔却包蕴深广,给人以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十分明白,十分符合世世代代大众的口味。至于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评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为“何等陋语”,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说它“浅鄙更无足观”,虽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刘希夷此诗的大众性特点。

总之,刘希夷的诗歌,具有艺术哲理,但同时更具有语言清新自然、内容通俗易懂、比兴手法运用简单、足传当时而名后世的大众性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国隋唐史•隋唐五代卷》,鹭江出版社,2002。

[2]《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3]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陈建华:《刘希夷诗初论》,江汉论坛,1996.2。

[5]李巧玲:《论刘希夷诗歌的悲剧意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5。

[6]刘成君:《生命的焦虑与渴望――论刘希夷诗的生命意识》,《焦作大学学报》,2006.1。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语言变形 变形魅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40-01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作者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这是春回大地时的姹紫嫣红、无限生机。再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春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也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酸涩到肥肥黄黄的圆甜,那黄中带红的丰润,如何不叫人馋涎欲滴!以上各句中的“动”“多”“冷”“悦”“空”“绿”“闹”等都是活用词,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妙用,但其共同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中国古典诗歌中词序的颠倒

在古典诗歌中为了适应格律诗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常有倒置词序的现象。主要有:

2.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咏柳》)中,“一树高”―― “一高树”。

2.2主语与宾语倒置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泉声咽危石”―― “危石咽泉声”:受到了高而险的石头的阻挡,清泉发出低沉的声音;“日色冷青松” ――“青松冷日色”:深山松林葱郁,使照在青松上的阳光也给人寒冷的感觉。

2.3状语与谓语的倒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抒情主人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十二个字,表意丰富,即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把自己置身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那“层林尽染”的万山,那“竟发”的百舸,长空搏击的雄鹰,嬉戏的游鱼……景色雄奇,色彩瑰丽,给人“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这种倒装手法的应用,使诗歌语言凝练、言简意赅,用有限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疏朗流畅,节奏鲜明。

3 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

中国古典诗歌中字词的省略,是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诗词鉴赏离不开一个“想”字,诗歌中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读者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去感受那一个个“无我之境”,才能真正品出“余味曲包”,韵味无穷,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才能被作品传达的真情所感染。“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却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在交代了时间、地点并渲染了气氛之后,突转笔锋,总写酒席结束时,主人劝酒辞行。还有《送别》,抓取的是别后一个人回家的场面:“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不写“执手相看泪眼”,不写殷殷话别,不写别后的瞩目遥望。这种想法即让人想起海明威的冰山风格,留下大片的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想象、填补:一位天涯游子于秋意浓厚之中更显孤独、凄凉。“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叶圣陶)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经过联想、想象,那看似孤立的“象”留下的空白,却因“意”的深沉而变得“貌合神离,似断实连”,诗词的韵味就犹如老白干,越品越醇厚。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4

一、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3、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恩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5、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6、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元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7、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三、寄依依惜别之情

1、柳树。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 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2、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四、抒盛衰兴亡之感

1、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2、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五、送边、送别之所

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5

——题记

青春是一首歌

关于青春,随着岁月的流逝,额头上悬挂的生活的沧桑,青春的痕迹早已经被生活抹去了痕迹,只是偶尔在和昔日的故友和同学通电话的时候才回忆起,原来我也年轻过。

我们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在芸芸众生中是上帝让我们在独木桥上走向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新的人,开始了新的生活,有同学、朋友、兄弟,在那里都是青春年少的人,我们一起编制着我们的梦。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们一起笑过、醉过、通宵过、逃过课、追过女孩;四年的生活,我们也吵过、赌气过,四年我们在一起生活是兄弟,更像家人。

六月,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在凌晨拿到四年学习的凭证后,再次各奔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再相见,离别的笙箫,离别的车站,挥挥衣袖,我们毕业了,我们再次分别,可是我们都曾经记得在山城生活的那些悲欢离合。

青春是一首曲

曾经我们满怀希望,壮志凌云的走进了这座山城,迈进了这所大学,为了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而奋斗,每天早上不情愿的从温柔的被窝中爬起,匆匆的洗漱,抱一本书,睡眼惺忪的奔跑在去教室的路上。

曾经我们骄傲的站立在那巍峨的后山顶上高歌一曲,寻思我们不竭思潮,展示我们自认为高深的才华。

曾经我们蔑视一切物质的崇拜,认为那种追求是十分的低俗,尽量的表现出自己文艺青年的虚伪。

曾经我们想到在大学学习的那些知识可以在社会中一展高下,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年轻的我们是那么的轻狂,年轻的我们是那样的清高,我们为什么可以轻狂、清高,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资本,青春的我们就谱写了自己的年少轻狂。

青春是一首诗

青春是一首跌宕起伏的诗,青春年少的我们一起淋漓尽致的演绎着诗歌中文字,叙述着年轻的故事,是得意的快乐还失意的痛哭,是风华正茂还的痛不欲生,都在那一行行的文中得到了演绎。

青春是一首清甜苦涩的诗,在青春的故事中,朦胧的我们渴望浪漫,浪漫中却凸显了痛哭,爱情的快乐,失恋的痛哭。

青春是一本书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青春是人生中最黄金的时代,那里的每一刻,那里的每一个地点都是一个故事,合成集子就成了一本书。书里的故事可能是一个人的演绎,也可能是更多人的演绎,悲欢离合、人情冷待、年少轻狂、书生意气都被收集在那里,那个青春的传奇和动人心魄的书本里。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6

关键词:唐诗;颜色词语;情感意义;艺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90-02

一、颜色词语是特殊的词语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来感知和感受。颜色一旦作用于人类社会,就会在人们心中产生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殊的反应,从而使颜色词语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彩,这就为颜色词语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人文色彩。

颜色词语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从社会学角度讲,每一种颜色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等方面的合理使用可以取得宜人的效果,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文学定义角度来讲,颜色词语生成的意义有着丰富的情感表现性和文化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颜色词语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反映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人们生活起居、时代精神、文人心理、社会审美习尚等内容。颜色词语也因而成为词汇和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学中,颜色词语并非独立存在的物体性质,它也涉及表现作者情感和审美的意义上来。可以说,颜色对于我们是一种美感。人们赋予它们丰富的意义,并使之成为表现人的愿望、情感、心理活动的符号,成为人类生活当中的一种特殊语言。颜色词语是人们对美的体验的言语表达。颜色词语不仅代表自然界中的色彩,它们的语义也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后来又与政治挂钩,其内涵丰富、意义多元化。

二、颜色词语在唐代诗歌中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我国古代抒情达意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歌创作中遵循的主要原则。唐代诗歌不但保留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语言艺术水平极高,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审美倾向。作为一种文学语言,颜色词语在唐代诗歌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把颜色词语运用于诗歌之中表现情感、赋予象征意义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唐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

颜色词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记录颜色的一些汉字,殷商时期就形成了白、幽、赤、黄、青等颜色词,一直到汉代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五色。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许嘉璐先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说文解字》的颜色字、词进行了一番梳理研究,指出颜色词语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统计《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经过整理共有240个,基本上也分布在红、青、黑、黄、白五个色系中,也就是所谓的五色。现仅以部分唐诗为蓝本,以五色词为依据,简单综述表示颜色的词语在唐诗中的艺术效果:

(一)红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毫不夸张地说,红是我们中国的代表色,说到红,很多人第一个印象就是中国红,红灯笼,红绸带,中国结,这些无不彰显着中国色彩。

唐诗中包含有红花、红烛、红霞、红日、红炉、指代词红粉、指代词红颜等物象。如诗句:

“花红柳绿间晴空,舞蝶双双影。”魏承班《查生子》(《全唐诗》卷895-2)

“树暖燃红烛,江清展碧油。”李益《送襄阳李尚书》(《全唐诗》卷283-31)

“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全唐诗》卷279-15)

“蓬莱正殿压金鏊,红日初升碧海涛。”王建《宫词一百首》(《全唐诗》卷302-1)

“红炉暖阁佳人睡,隔帘飞雪添寒气。”欧阳炯《菩萨蛮》(《全唐诗》卷896-27)

“红”这个饱含热情的颜色,在诗歌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是诗人手中对春色的最好的写照。可以说,红色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现春意盎然,红就是春天生机勃勃的代表,其在唐诗描写春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如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全唐诗》卷522-6)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全唐诗》卷365-1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全唐诗》卷457-72)

此外,“红”也常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作为特定的象征意象。“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全唐诗》卷128-63),这其中的红色诠释了作者内在的热情,即对一个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青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青”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早上一个人走在宁静的乡村小道上,畅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的那种自由感。唐诗中“青”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青山、青云、青石、青草、青枫、青松等物象。如诗句: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思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全唐诗》卷274-57)

“白屋抱关人,青云壮心死。”崔膺《感兴》(《全唐诗》卷275-10)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卢纶《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全唐诗》卷276-75)

“白云阴泽国,青草绕扬州。”李端《送魏广下第归扬州宁亲》(《全唐诗》卷285-35)

“青枫江畔白■州,楚客伤离不待秋。”李益《杨柳送客》(《全唐诗》卷283-76)

“青山”的重峦叠嶂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兴》借“青云”表现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后四首诗都是在诗句中用青的物象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天空,山,江水,这些广大的意象也都用“青”这个颜色词语来表现,给人一种清新自由感。如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全唐诗》卷228-68)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全唐诗》卷180-31)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全唐诗》卷344-64)

其次,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青梅竹马”中的“青”表现的是对儿时青涩时光的怀念,“青”在这里是一种年轻象征,活力的体现。

(三)黑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黑色为天玄,在中国文化里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唐诗中“黑”这一颜色词包含有黑云、月黑、黑雾、黑天、黑发等物象。这些黑色意象常常给人以是悲叹和哀伤之感。如诗句: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白居易《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全唐诗》卷426-20)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唐诗》卷278-2)

“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卢纶《春日卧病示赵季黄》(《全唐诗》卷278-38)

“是时月黑天,一望青枫林。”李群玉《相和歌词・乌夜啼》(《全唐诗》卷21-38)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白居易《曲江感秋二首》(《全唐诗》卷434-46)

按五行说,黑色属冬,古人认为秋收冬至万物凋谢,生命接近尾声和消亡,带给人的是悲叹和哀伤。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也是阴森可怕、暗无天日的地方,而鬼魂也是在夜晚出没。因此,黑色象征不祥与凶恶。在唐诗中,一提到“黑”字,就会联想到那风沙漫天的边关,那残酷的战争场景,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迎面而来。如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相和歌词・雁门太守行》(《全唐诗》卷20-41)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李贺《北中寒》(《全唐诗》卷393-16)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杜牧《边上晚秋》(《全唐诗》卷525-4)

可见,唐诗之中,战争前那不同于寻常的平静,战士们那紧绷的神经,那一触即发的紧张感,也只有黑色才能体现出来。

(四)黄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黄本义指大地的颜色。古人对天、地十分关注,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时,就把这一切与鬼神联系在一起。大地生万物,山高水远,鸟语花开,因而人们产生了对天地的崇拜。作为土地的颜色,黄色也就得到推崇。在唐代,帝王都穿黄袍,皇宫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唐诗中“黄”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黄菊、黄叶、黄鹂、黄鹤、黄埃、黄云等物象。如诗句: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飕竞鼓声。”李煜《九月十日偶书》(《全唐诗》卷8-5)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全唐诗》卷4-12)

“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杜甫《白丝行》(《全唐诗》卷216-14)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李世明《饯中书郎来济》(《全唐诗》卷1-73)

“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孙逖《长洲苑》(《全唐诗》卷118-55)

此外,黄色仿佛又是秋天的象征,落叶,枯树,这些秋天的景物都不可避免地带着那哀愁的黄色。黄色作为秋的象征,在诗人的笔下,就是那一缕缕不明的哀愁的最好表现方式。如诗句: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相和歌辞・长信怨》(《全唐诗》卷20-112)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筵》(《全唐诗》卷233-24)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全唐诗》卷198-22)

(五)白色词语的艺术效果

唐诗中“白”这一颜色词中包含有白雪、白雾、白云、白马、白鹤、白■、白发(白头)等的物象,这些物象都显现出一种清新、光明的感觉。如诗句:

“碧云千里暮愁合,白雪一声春思长。”许浑《和浙西从事刘三复送僧南归》(《全唐诗》卷535-32)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全唐诗》卷3-50)

“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王绩《山夜调琴》(《全唐诗》卷37-33)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相和歌词・豫章行》(《全唐诗》卷20-7)

“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孟浩然《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全唐诗》卷160-95)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写出的是太行山傍晚时通透的景象;“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中“白鹤”“青岩”“幽人”几个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幽人隐居于世外的意境。

在唐诗之中,白色是天上浮云的颜色,是冬天飘雪的颜色,是江边飞翔的白鹭的颜色,是花色中最静谧的颜色,常常给人一种空幽静谧的感觉。如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全唐诗》卷130-31)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李世民《帝京十篇》(《全唐诗》卷1-1)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其十三(《全唐诗》卷167-1)

“白云千载空悠悠”,空灵的白色,带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给人一种超脱于世外的潇洒,不被金钱和名利所负累,只过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凝白雪”来形容歌声的清澈嘹亮,同时与“朱弦”的乐声相互映衬,表现出一幅歌舞升平的场面。《秋浦歌》中的“绿水”、“白鹭”和其周围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突出了诗人清幽闲淡的情怀和孤寂落寂的情绪,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蕴含,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总体来说,在唐代诗歌表情达意的同时,不同的颜色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体现出唐诗的特别的审美艺术效果。颜色词语的使用像是一幅印象画,能给人美的想象。诗歌中通过表层的美的颜色词语能从更深层面去描述人物内心的世界和诗歌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唐诗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5]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6]约翰内斯.伊顿(瑞士).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7]白静野.谈色彩语言的表现作用[J].写作,1997,(1).

[8]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7

【关键词】古诗;鉴赏方法《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在 7 ~9 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古诗鉴赏历来是日常学习和中考备考的重点,也是许多学生感到棘手的难点。这是由于古诗的语言含蓄、凝练,表达赋予跳跃性,再加上学生有意疏离,领悟能力欠缺,致使平常学习局限于死记硬背,未能真正领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读懂诗歌,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我认为应抓住下面几个要点:

1走近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 “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例如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其诗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2关注诗歌题目

俗话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从诗题之中,我们往往能明确诗歌的类别,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怀古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留恋愁苦,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羁旅诗的漂泊思乡,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从《春夜别友人》中读出离愁,从《望月怀远》中读出思乡,从《钱塘湖春行》中读出喜悦。从《归园田居》中读出惬意。

3抓住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质,即诗中的景和物。一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流水代表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绵绵的愁思,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菊代表高洁和隐逸,竹代表正直和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离愁等。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抓住意象及其特点,并反复揣摩体味作者思想感情,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松柏象征孤直、顽强、高洁,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又如诗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4掌握诗歌内容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内容博大,从 《诗经》 到明清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但就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

4.1写景抒情。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着诗人的无尽思念,惜别之情从每个画面中渗透到读者眼前。

4.2咏物言志。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清风明月,飞禽走兽等均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王维 《山居秋暝》 表达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3边塞征战。如:范仲淹 《渔家傲》 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4怀古咏史。如刘禹锡的“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

4.5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6羁旅行役。如: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上是对诗歌的大体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鉴赏时,能快速地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其诗的要旨。

5品析诗歌语言

诗歌语言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5.1严实质朴,含蓄隽永。如 《悯农》 运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全首诗20字,读者容易理解。而含蓄隽永其特点是意在言外,不直接叙述,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体味。字短情长味深,启人联想、想象,开启读者悟性,导入美感的享受。如:李商隐的 《雨夜寄北》 向夫妻间挂念问候,时、境、情融为一体,倾吐深情的憧憬均显示言外,隐于其中,越嚼越有味。

5.2形象生动,清新雅致。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美感。如:杜甫的 《绝句》:“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相结合,色彩绚丽,语言形象清新生动。

5.3绚丽飘逸,和谐婉转。如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色绮丽,变幻莫测,体现着绚丽飘逸之美。

6掌握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中多用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等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闲适等。

7领悟思想感情

诗言情。有的诗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的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有的表达思念亲友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的表达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此外还有怀古之情,讽喻之情等等。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能否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就是把握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有关青春的诗歌篇8

三种语言与一首诗

9月28日下午,第21届柔刚诗歌奖颁奖典礼作为两岸诗会的一部分在南京市江宁区翠屏紫气云谷举行。台湾著名诗人洛夫、方明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此次盛典;荣获主奖的王夫刚先生从山东赶来领取殊荣;此外,潇潇、朵渔、江雪、邓海南、育邦、黄梵、何同彬、李章斌、梁雪波、雷默等大陆知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也悉数到会致礼。颁奖之后,各位诗人陆续登台亲口朗诵自己的诗作,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洛夫诗作《边界望乡》被分别用三种语言朗诵:首先是洛夫先生本人以带有浓郁家乡风味的“湖南国语”朗诵;继而是曾旅居法国的方明先生以法语朗诵;最后是洛夫先生的一名粉丝、同样来自台湾而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的周晓慧同学以客家话朗诵。同一首诗,作者本人朗诵流露的是真挚思乡之情,法语的演绎则让听者着重领会韵律的典雅悠长,而后生晚辈的朗诵是诗歌在几代人血液里绵延的回响。

此次颁奖典礼和朗诵会由南京著名电台主持人文岚主持。文岚在表现出一名资深主持人应有的现场驾驭能力之外,还展现出良好的文学修养,与诗人和观众的互动恰到好处,为此次诗会增色不少。

两岸诗人共叙漂泊记忆

9月28日晚,两岸诗会转战活动主办方之一先锋书店,继续畅谈诗语,并与现场观众交流。交流会以“漂泊的诗人”为主题,由《青春》执行总编辑育邦先生主持。洛夫先生率先谈了自己在大陆、台湾岛、金门岛、西贡、加拿大之间的漂泊。虽然一生动荡难安,但在洛夫看来,只要有诗歌相伴,漂泊“就只是换了一个书房而已”。并且,洛夫先生还热衷于借漂泊传播中国文化:“我在哪,中国文化就在哪;我到哪,就把屈原李白杜甫坡带到哪。”方明先生也一生漂泊,且与洛夫先生一样都去过越南;朵渔先生谈了城乡的分离与割裂;潇潇女士回忆的是自己在家乡成都时的爱情;黄梵先生则着重谈到地理上转换导致精神上的漂泊。两岸诗人都认为,无论哪种漂泊,都是诗歌写作的财富,也是人生的宝藏。

整个9月28日,南京始终被笼罩在一片细雨微朦之中,这既为诗人们有关漂泊的回忆增添几多伤感,又映衬出诗人们永不凋败的青。

电台DJ的跨界朗诵

9月29日晚,两岸诗会又折返江宁,在百家湖畔的绿城水晶蓝湾举行“因为风的缘故·两岸经典诗歌朗诵会”,由十数位南京知名DJ倾情朗诵数十首影响他们人生的新诗。除28日参与活动的各位诗人之外,《扬子江》诗刊执行主编子川和诗人胡弦等也到场与会。洛夫、席慕容、余光中等台湾诗人的作品成为现场争相朗诵的对象。作为大众媒体代表之一的DJ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诗歌的热爱融入朗诵,引得大量普通诗歌爱好者远道赶来,甚至是经过的路人也忍不住驻足聆听,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新诗与大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上一篇:小学生诗歌范文 下一篇:留学推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