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07:41:53

关于雨的散文

关于雨的散文篇1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态度;取向

1 前言

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别具一格的味道,是在经历了上世纪中期动乱和狂热后,用恬然淡雅的态度体味人生的佳作,因此,余秋雨的散文广受读者欢迎。另外,余秋雨散文中有许多值得赞赏的文化态度取向,如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以诚实和理性实现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对中国群体文化人格的关注、对隐秘状态下的文化现象深入研究等,思维独特,散文结构也新颖,为20世纪中后期的文坛带来别样的精彩。

2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分析

2.1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

余秋雨用散文昭示出自身的文化态度——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一个王朝的背影》中他就采取这个文化坐标,深刻而有力对姓氏正统论及民族正统论进行了批判。中国姓氏正统论体现在同族同姓者继承王位,外族人觊觎,即使能力在继承者的百倍以上,也是会受到批判的;民族正统论则将异族掌权划为逆端。但是余秋雨指出清朝满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其中康熙皇帝和唐太宗站在同样的位置,都让中国人感到骄傲。余秋雨“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文化态度形成的过程在于作者文化革命三年后的苦读,期间研究了人类几千年的各种思想流派,自古希腊开始,一直到近现代,作者研究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以及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巨人,最终在这场文化洗礼中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最终形成了此种文化态度。余秋雨这个文化态度的出现,为中国与世界对话构筑了一个平台。

2.2以诚实和理性实现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

诚实指的是凭着客观事实依据,极力公正地评判复杂多变的事物;理性是指站在历史和理论的的高度,使判断包含历史和人生这两大逻辑性,定性恰当,不拔高,也不贬损。“以诚实和理性实现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的文化态度,不仅需要一种文人特有的文化气度,也需要一份真诚的心灵。面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的反面人物。余秋雨提倡自多个角度去思考,改变以前从大历史背景走向进行推理的观点,从小环境恶化去理解。如《道士塔》中他对王道士的多角度分析,最后为其辩证,王道士只是小角色,真正出卖敦煌文物的是朝中大小官员。余秋雨倡导诚实和理性放入文化态度的原因有:⑴在生活中,容易出现谣言传播,这是由于理性未得到普及导致的;⑵在文化界不够重视理性,部分命题,前期极具理性,,但中后期推进时出现失度,缺乏理性高度。余秋雨保持“以诚实和理性实现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的文化态度,冲击了国内长久存在的情绪式评判的方式。

2.3对中国群体文化人格的关注

余秋雨对中国现实中人格的结构和层次不赞同,因此,他就对中国群体人格比较关注,具体体现为:⑴对地域群落生存情况的关注:余秋雨十分关注由历史文化诸多因素导致的居住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在《上海人》、《江南小镇》、《抱愧山西》等散文中,描述了地域文化的景观从而表现了每个群落具有的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⑵揭示出文化史上高贵又苦闷的文人灵魂,鞭笞历史舞台上的阴险小人,达到探测群体人格上、下限的状态。余秋雨散文中出现的高贵又苦闷的文人灵魂有陶渊明、李白、苏轼和王国维等,在《柳侯祠》中对柳宗元的描写最多,也最突出。他笔下的文人灵魂都是在恶劣屈辱环境中具有铮铮铁骨的文化良知。余秋雨的散文中,描写了与上限人格相反的下限人格的阴险小人的形象,如舒直、李定和王圭等。专门剖析阴险小人的人格丑恶,给予人们警醒;⑶关注科举制影响民族心态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取向。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全面批判和审视了科举制兴衰利弊和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产生的巨大影响。余秋雨将科举制视为比先秦诸子的学说更能影响和决定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知识分子及第后仕途通达后,大部分都丢失了文化本位;而落第和遭贬后的诗人会出现诗情豪迈、诗名远扬。

余秋雨“对中国群体文化人格的关注”的文化态度扭转了现今的散文走向,余秋雨的散文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让散文创作自文人小院走向历史文化。由于我国的文化人格的等级比较模糊,文痞与文学大师之间都是以同种形态存在,影响高层文化的人格塑造。余秋雨关注群体人格,有利于调整民族人格的结构,塑造全面的民族形象。

2.4对隐秘状态下的文化现象深入研究

隐秘文化和显性文化是相对的,指的是主流的文化,但目前,由于文化的不断演变,隐秘文化已经被挤到文化边缘地带,因此很少有人提及。余秋雨考察曾经显赫一时,如今已成废墟的文化遗址,并开始了十年的文化苦旅,就是对隐秘文化的挖掘。如他的散文《白莲洞》、《抱愧山西》、《这里真安静》等,均体现了隐秘文化的内涵。21世纪以后,余秋雨逐渐将隐秘文化挖掘的视野放宽放远,逐渐走向世界古代文明中现代形态的考察,如《千年一叹》的散文集内,对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等文明古国进行考察。

探究隐秘状态下的文化实质,就是采取实证精神,考察并研究本土及域外的各类文化现象,余秋雨十年的文化苦旅,探讨了中西文化深层意义时,也掀起了一阵文化高潮。考察散落于各处的本土文化,是对文化素材的另类挖掘。余秋雨关注中西深层的文化,此种文化情怀比较具有开创意义。

3 结束语

余秋雨的散文中所表现的文化态度及对文化的关怀都是一种比较前进的思想,他通过散文这种感染力强、穿透力深的文化载体,达到与读者的沟通,其中最大的闪光点是其十年文化苦旅生活中,对隐秘文学的挖掘,并将这种文化态度从中国走向世界,沟通雅俗之间的距离美学。但是他的文化态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它散文并不具备传统的知识分子对自我的解剖精神以及抨击时弊的犀利笔锋。

参考文献:

[1]闫彬彬,黄佳琪.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元素[J].文化纵横谈,2011,(3):36

[2]郑艳.试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再读《文化苦旅》[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4):44-48

[3]周静.论余秋雨散文文体意识[J].时代文学(下)2009,(07):002

作者简介:

关于雨的散文篇2

关键词:毫米波雷达 探测性能 散射增强 影响

中图分类号:TN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022-02

毫米波波段雷达、通信系统具有及宽阔的信息带宽、独特的电波传播特性以及良好的设备小型化潜力,故其军用前景十分光明。民用方面,毫米波系统在遥感、通信、射电天文学、生物学、医学、气象、测绘、测量、交通工具防撞、口岸调度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电子武器系统已成为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毫米波雷达、制导等作战系统既具有微波波段全天候的特点,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分辨率高、频带宽、隐蔽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毫米波雷达抗干扰、反隐身、反低空突防和对抗反辐射导弹(四抗)的能力,使毫米波武器系统成为电子作战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1]。然而,由于毫米波波段频率较高,在信号传播过程中,对流层物质如水汽、氧气以及水凝物(如雨、云、雾、雪、冰)对传播信号的影响较为严重。当频率大于10 GHz时,降雨的影响最为显著[2];且对毫米波雷达、通信系统,其试验与理论研究更为复杂。因此必须首先搞清楚降雨对信号的影响,然后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尽量减小其影响。因此,降雨对毫米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对于毫米波系统的地—空通信,毫米波雷达、制导等作战系统,主动和被动遥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

1 毫米波雷达基本原理

常规毫米波雷达主要由五部个分组成:雷达发射机、雷达接收机、信号处理器、雷达收发天线和显示器。雷达发射机发射电磁信号,由雷达天线辐射到空中。辐射到空中的电磁信号遇到目标时被目标拦截并向多方向散射,其中散射的信号被雷达接收天线接收并送至雷达接收机。在接收机中,信号经过处理以检测目标的信息(位置、速度等)。根据雷达发射信号与目标回波信号间的时延(实际上经过一个来回的路程),可以求出目标的距离R。而目标角度的位置是利用雷达天线波束的定向性来完成的,雷达天线方位波束宽度越窄,测量方位角的精度越高,而俯仰波束宽度越窄,俯仰角测量精度越高。此外,目标的径向运动速度可利用多普勒频移来求解[4]。

雷达对目标角坐标的测量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实现的。当目标处于天线波瓣的轴线时,它从雷达接收到的能量最大,反射回波也最强。当目标角位置偏离波瓣的轴线,则接收到的雷达照射能量较少,回波较弱。当目标偏离波瓣的轴线更远,就无法接收到雷达的照射能量,雷达接收不到回波信号。所以,可以利用天线方向图,让它在雷达所搜索的空间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同时观察接收机输出的回波强度,这样,当天线方向图的轴线对准目标时,回波最强,在其他角位置上,目标回波较弱或消失,以此确定目标的角位置。

2 降雨的多重散射效应

波通过离散随机分布的粒子散射体介质后,其特性会发生变化。在处理多粒子介质中的波动时,可考虑两种极端的情况,即稀疏分布和稠密分布。当粒子密度稀疏时,可以用“单次散射”近似,这时,认为来自发射机的入射波在遭遇很少几个粒子后到达接收机,因而可认为散射波是由一个粒子的单次散射造成的,而二次散射和多次散射均可忽略。当粒子密度增大时,我们不能假设散射波与入射波相同,这时需要考虑沿路径上散射和吸收造成的衰减。这种近似下的散射波是被粒子散射一次的波动,但这时,入射到该粒子上的波事先已受到散射和吸收的衰减,同样的,这种散射波也要受到沿散射路径上吸收和散射的衰减。这就考虑了一些多次散射,因而我们称为“一级多次散射”,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降雨衰减的计算中。但由于其忽略了二阶以及多阶散射,其结果在粒子数密度增大及电磁波频率增大时会有较大的误差。因此,在高频及粒子数密度较大时需要考虑多重散射。故本文中将用多重散射来分析降雨对电波的影响。

3 降雨对毫米波雷达方程的影响

3.1 毫米波雷达方程

毫米波雷达性能由基本雷达方程、信标方程和干扰方程决定,并且可通过这些方程预测雷达的主要性能。对毫米波雷达来说,方程式中的自由空间衰减项Latm可能是限制雷达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

毫米波雷达最大距离方程可写为以下形式:

式中,Rmax为相应于等效接收机输出的最小单个脉冲信噪比(S0/N0)1min的最大作用距离;k为玻尔兹曼常数(1.38×10-23J/deg);T0为标准参考温度(290K);Bn为接收机噪声带宽;Fn为接收机噪声系数;(S0/N0)1min为一定雷达功能所要求的等效接收机输出的最小单个脉冲信噪比。

接收机灵敏度指雷达以一定的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所能探测到目标的最小回波信号功率,表示为:

其中,是雷达能够探测到的目标的最小信噪比。这种形式的雷达方程仅包含单个脉冲的信噪比,没有考虑信号积累的影响,不能表达雷达总的有效性。

通常情况下,用平均功率表示雷达方程。匹配滤波器理论指出:在白高斯噪声的作用下,匹配滤波器可以给出最大的信号噪声比2E/Ni,E代表接收信号的总能量,Ni代表接收机输入端单边噪声功率谱密度。常用雷达接收机虽然不是完全匹配滤波器,但近似匹配。以简单脉冲波形为例,这时接收机噪声带宽Bn=1/τ。假设单个脉冲能量Et=Ptτ,则雷达输出最小单个脉冲信噪比方程可写为:

其中,Pav为平均功率;fr为脉冲重复频率。

3.2 降雨对毫米波雷达方程的影响

降雨会对工作在微波及毫米波雷达的探测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工作频率在10 GHz以上的雷达。雷达的探测能力除了受传播路径上雨衰减的影响之外,还受目标附近雨的散射回波的影响。同时,雨介质的辐射还增加了天线噪声温度。

3.2.1 降雨对天线噪声温度的影响

天线增加的噪声温度可以表示为:

其中,Tm为降雨存在时大气介质的有效温度,一般取为260K;A是电波传播路径上的降雨衰减,它和雨顶高度、降雨率和天线仰角等因素有关。当均匀降雨时,A为降雨衰减率和雨顶下斜路径长度的乘积,可表示为:

雨顶下斜路径长度R的计算与天线仰角有关。当天线仰角θ≥5°时,R表示为:

当天线仰角θ

其中:hR为雨顶高度;hS为雷达站海拔高度;Re为地球等效半径,一般取6370 km。R的单位为千米。

3.2.2 降雨衰减及多次散射的影响

在雷达信号的传播路径上有降雨且降雨引起的衰减不可忽略时,必须考虑降雨引起的衰减,这时目标的雷达方程为:

假设在波束的有效照射体内,η值是常数,并考虑降雨的二阶和相干散射,此时降雨的雷达气象方程为:

上式中为降雨衰减因子,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衰减越大,雨回波功率越小。而上节的计算结果说明在不考虑降雨衰减时,传播距离越大,雨回波功率增加越多,其值越大。综上所述雨回波功率随传播距离的变化受和两因子综合影响。

由于考虑了雨滴的多次散射,故在计算目标和雨杂波回波功率时应将降雨的多重散射考虑在内计算降雨衰减值。表1列出了几个降雨率下通过蒙特卡罗计算的降雨衰减系数。

由表1的雨衰减系数,以及表2中的毫米波雷达参数,根据前面的分析,计算考虑多重散射及降雨的相干散射(既考虑降雨的后向散射增强)时的雨回波功率并与不考虑多重散射及相干散射时的情况作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降雨回波功率减小,且大降雨率减小的速率大于小降雨率。这与不考虑多次散射时情形是一致的。

3.3 降雨的后向散射增强对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

当雷达探测目标处于雨区中时,降雨不仅会减弱雷达回波信号,而且目标所在雷达距离门内的降雨还会造成杂波干扰。故雷达接收的回波功率应当包括目标的回波功率和雨杂波回波功率,此时目标信号的检测取决于目标的回波功率与噪声功率加雨杂波回波功率之比。由于目标回波和雨杂波一样都受雷达性能和传播路径的影响,考虑到降雨的相干回波,所以信杂比不可以表示为目标和雨杂波的雷达截面积之比,而为信号回波和雨杂波回波功率比。在以往研究降雨对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时,雨杂波被看成是雨滴散射的非相干回波,且只考虑雨滴的一次散射,而本文在计算中考虑降雨的多次散射及相干散射引起的后向散射增强后,进一步研究其对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由于毫米波波段,大气衰减较为严重,故我们取雷达工作频率为35 GHz和95 GHz两个大气窗口。

4 结语

(1)大降雨率的信杂比小于小降雨率对应的值;对于特定的降雨率,传播距离越大,信杂比越小。当考虑降雨的后向散射增强时,毫米波雷达接收信杂比明显减小,这是雨杂波增大的缘故。(2)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信杂比减小值越小,由前面的分析知,这是由于降雨的衰减及距离的增加造成的。(3)雷达接收杂噪比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考率降雨后向散射增强时,雷达接收杂噪比明显增大,与理论分析吻合。(4)在传播距离小于200 m时,小降雨率杂噪比增大值大与大降雨率对应的值,但在传播距离大与200 m时,情况正好相反。

参考文献

[1] 向敬成,张明友.毫米波雷达及其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6.

[2] 焦培南,张忠治.雷达环境与电波传播特性[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3] 张蕊.降雨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学研究院,2006,1.

关于雨的散文篇3

关键词:动态模型 时间序列 灰色预测 拟合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29-02

1、1949年至2010年北京市年降雨量统计

根据1949年―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及市政统计资料可查得近年来北京市建国以来各年年降雨量的有关信息。

2、动态数据分析模型

天气与地理现象总是随着时间过程而变化,相应地,我们随时间过程采集到的数据则具有动态性。动态数据被广泛用于描述环境、社会、经济等实际的问题之中,通过对其分析可以揭示它们内在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将动态数据分析应用到降雨量的分析与预测上,我们可称之为动态数据的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在天气动力学研究领域中,数据通常与观测点的空间位置有关,所得到的数据随时间变化的同时,也随空间变化。动态数据建模,强调的是这些单个的位置上属性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没有考虑数据的空间关系。如果同时考虑了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所建立的模型则为时空耦合模型。我们这里是为了研究的方便,选定北京市从建国以来各年的降雨量为研究对象,即不考虑空间的影响,只研究降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按照时间的取值,动态数据分为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两类。当时间取整数值时,数据序列是离散的,当时间在某一实数集合上取值时,数据序列是连续的。一般地,对于观察得到的记录来说,数据序列是离散的。对于使用仪器记录得到的数据来说,数据序列是相对连续的,针对降雨量统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其视为离散的数据变化问题。而后用一条连续的直线或曲线与实际的离散数据进行拟合,化离散为连续问题,并对未来的降雨量情况进行预测。

3、灰色系统及参数拟合

灰色系统方法将属性指标随时间的关系看作是灰箱,通过对数据的变换映射来建立模型,它是可以用来分析指标的预测模型。灰色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行为现象尽管是朦胧的,数据是复杂的,但它毕竟是有序的,是有整体功能的。在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之前,需要先对各年降雨量时间序列进行数据处理,将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列累加,变成有规律的时间序列数据,然后进行参数拟合与动态预测。

由文献[1]查统计年鉴,得到北京市各年降雨量数据,用MATLAB对离散数据进行参数拟合,可将实际数据绘制成图并对北京市后十年降雨量情况进行预测,得到图1(其中2011-2020年为预测数据)。

从图l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灰色预测的方法得出:北京市年降雨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预测函数大致为一次减函数,由灰色系统的方法预计到2020年的年降雨量将达到0.42米。

4、统计回归模型及参数拟合

我们可以同时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回归模型。此时,各年降雨量的时间序列被看作是确定性过程,而非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随机性过程,动态数据可以看作是确定性函数的综合影响结果。最后的结果是用一条光滑的曲线与实际的离散数据进行拟合,化离散为连续问题,并对未来的降雨量进行预测。

由文献[1]查统计年鉴,得到北京市各年降雨量数据,用MATLAB对离散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可将实际数据绘制成图并对北京市后十年降雨量情况进行预测,得到图2(其中2011-2020年为预测数据)。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用统计回归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得出结论:北京市年降雨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预测函数为三次函数。由统计回归模型的方法预计到2020年的年降雨量将达到0.29米。

5、分析与比较

通过文献[2]和文献[3]的参数拟合与动态预测,我们可以得到一致性的结论:北京市年降雨量大致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至于对2020年的北京市年降雨量的预测问题上,用灰色预测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为0.42米;用统计回归模型的方法得出的结果为0.29米。

对于以上两种模型所得到的预测结果的误差,我们通过对预测数据与原始数据的分析检验及方差的大小比较,可知在对北京市的年降雨量统计预测研究方面,统计回归模型的结果相对要更为准确。

6、北京市未来十年降雨量的预测

经过文献[4]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确定用统计回归模型的多项式拟合方法,在建国以来北京市各年降雨量数据的统计与研究及对未来十年降雨量预测的问题上,优于灰色预测的方法。由此结论,我们可对北京市未来十年降雨量进行如图2所示的较为准确的预测。

参考文献:

[1]1949-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G].

[2]米尔斯切特,刘来福.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M].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5.

[3]梅长林,范金城.数据分析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党耀国,刘思峰,王正新.灰色预测与决策模型研究[M].科学

出版社,2009.

[5]弗里曼(David A.Freedman),吴喜之.统计模型[M].机械工业

关于雨的散文篇4

关键词:余秋雨;电视散文;创作;借鉴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41-02

一、引 言

电视散文具备浓厚的抒彩和丰富的文化韵味,是一种优雅、舒美的艺术表达形式。电视散文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融合,再现和升华了文学作品中纯真至美的意境[1]。

在当今振兴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观众在厌恶了一些低俗乏味的电视作品之后,就更加希望寻找一些深蕴有品质内涵的电视作品。众多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已经偏向于有思考内涵的节目。

电视制作者必须抓住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殊性,把握电视的视听功能给这类散文带来的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定的文学要求,把深邃的哲理,广远的意境,悠远的人生况味和深长的生命意蕴融于文字,经过文字、音乐、画面的唯美组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电视文化的品位,响应观众寻求心绪宁静、感受唯美艺术、品味生命真谛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提高民族文学素质的好途径,成为普及文学教育的好形式。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写景与叙事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含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雍容典雅,温良敦厚,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这种创作特点正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受到了热捧。徐志摩和朱自清的散文曾被学者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一代创作代表,余秋雨的散文则被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二代精髓之作。

二、立意上以深远为取向

余秋雨的散文,立意上取大求深,“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多是以文化、人格、民族、文明、生命等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在《都江堰》中他从灌溉农田千年的都江堰中看到了李冰的身影和精魂,他肯定“中国真的有过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所以,他就心平气和地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余光中先生说: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篇文化散文一个时代的典型,他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用理性的思考融入智慧和情感,探索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解析文化的生命,重新领悟和分析了中国文化。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同样,一部成功的电视散文,无论它是记事、写景状物还是抒情,最根本的,它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最起码要有一个让创作者感动并渴望表达的对象,能够体现创作者对生涯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但须记“我手写我心”,创作者笔下一个个字符是饱含了他的思想感情的,这是散文创作的重要原则,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三、取材上广中求精

余秋雨的散文在取材上面一般采用比较广泛,比如秀丽的山河,深蕴的人文历史景观,高贵的帝王和文人,多方面显示了其散文作品的选材视野。在他的笔下,历史村落,文人墨客,遗迹废墟都可信手拈来,在与历史的面对中,在时间的沧桑流逝中,在辉煌的暗淡过程中,他总能让人感受到几分莫名可状的悲哀,谛听到心灵深处的几许久违的深深震颤,并且又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悟到天地之间那种隐约存在着的一种精气魂。

电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短小、活泼、清新、积极的姿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有着非凡的亲和力。同时电视散文的选材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无论历史题材照旧现代题材,还是是古代人物照旧现代人物等,均可以体现,其创作的自由度和创作的空间都很大。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文物古迹、芸芸众生、人间万象都可成为我们表达的对象,只要我们能够发现美和体悟真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应该进入创作者的视野,成为极力挖掘的素材。比如我们创作的电视散文《雨中寻幽》,就是从偏处一隅的小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镇巴渔鼓的变迁。由于事件地点就发生在老百姓日日生活的周围,因为地点熟悉所以有很高的收视率,又因为事件陌生又能产生更多的话题。

四、语言上求雅唯美

读余秋雨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他的语言—“总是与别人不一样”,这应该是对他语言的第一印象。“他的语言是一种创意,有才情,有风韵,有智慧,有理性,有理直气壮,有问心无愧,有生命的穿透力和悲悯情怀,真正的反思意识。

他不追求那水平如镜般的清澈,而追寻一种潮样的激情和诗意”。《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的清丽、典雅、细腻;《道士塔》、《废墟》、《都江堰》的厚重与精粹,让人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余秋雨的文章。电视散文也要如此,把美的语言做到极致。

余秋雨散文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同的是,电视散文也有特定的受众群,有其固定的收视范围。

其次,但凡美的事物总会吸引人的眼球,电视散文不仅仅美在精湛的文字,也在于绝美的画面镜头和优雅的音乐,虽然电视散文的受众群未必都有文学素养,但唯美的画面镜头,唯美的音乐却具有神奇的魅力,它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曲,激发着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因为对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五、结构上以巧取胜

电视散文短小精悍,结构自然天真,好的作品以巧取胜。情节性的电视散文,一定要增加内容和底蕴,抒情的电视散文则要注意整体的内容连续性,随感式原作在电视化上尤其要关注画幅间的信息相续。

余秋雨“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结构模式对于电视散文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六、句式上求和谐上口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他扎实的语言功底,且不说他灵活跳跃的散句,就是对仗整齐的句式在文中也颇为常见:“向往颠峰,向往高度,结果颠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另外像排比、节奏等在他的文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作为电视散文来说,它最终是要以声画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因此,整齐的句式、磅礴的气势、上口的节奏都是必须的。

七、描写上简洁传神

在欣赏余秋雨的散文时,经常发现其散文描写运用比较广泛,描写运用技巧比较娴熟,总是偶尔几笔,就可以把人物情景表现的活灵活现。意境的美需要仔细入微的描写来烘托,但在电视散文中作者又必须给观众留下想像的空间,所以,简洁传神的描绘是激发观众互动的钥匙。“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脸。一排排鹅卵石,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厅,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

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00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在作者看来,那一扇扇紧闭的门,里面都有久远的绝截,这里的描写传达出作者眼里的苏州小巷,是那么的神秘而富有魅力。

在我们创作的《雨中寻幽》里,为了突出镇巴渔鼓的古老,我们特意选取了老街、老大娘、老奶奶作为我们的背景,寥寥几笔做了勾画,为后文叙事做了一个铺垫。艺术的创作永无止境,我们去用独特的眼光来发现,我们用赞许的眼光来评价。永葆创造快乐的精神,给别人带来享受,这是我们电视人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李日新,黄秋菊.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2009 (15).

[2] 张厉.冷僻与承载——试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用语“陌生化”现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4).

[3] 李瑞龙. 极致的魅力—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浅谈[M].文教资 料,2007(12).

[4] 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2).

[5] 白晓明.优雅而深邃——余秋雨散文语言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2003(9).

[6] 杨永敏.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魅力[N].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5).

[7] 彭丽.电视专题片的艺术品位浅析.[J].管理学家,2008(9).

关于雨的散文篇5

关键词 强降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贵州水城;2015年5月18―20日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95-02

暴雨天气是我国夏季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是持续性暴雨天气极易造成洪涝、泥石流、垮塌等自然灾害。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愈发严重,极端灾害性事件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暴雨天气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不断加重,国内外庀笱д叨冀暴雨预报作为气象预报工作重点,从不同方面对暴雨天气进行了大量研究[1-2]。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5月18―20日出现在水城县的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强降雨天气出现的原因,以期提升气象部门对强降雨天气预测预报能力。

1 天气实况

2015年5月18―20日贵州省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其中19日14:00―23:00 4个乡镇出现大暴雨,贵定县沿山镇雨量140.2 mm,有6个县95个乡镇暴雨,13个县203个乡镇大雨。强降雨还伴随大风、冰雹、雷电天气。

2 环流形势

2015年5月18日500 hPa高空呈两槽一脊形势,华北槽东移南压,使地面上的冷空气和低层切变线不断向南移动,最后对贵州大部分地区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地面形势图,18日14:00地面冷锋在向南移动过程中达到贵州省,在冷高压减弱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下,此时的地面冷锋转变成为准静止锋。在18―19日这段时间内在水城县有锋面小幅度摆动,进而生成对流云团。18日20:00 850 hPa切变线南压到贵州省,呈现出了东北―西南走向(图1a)。与此同时,急流在切变线南侧建立,此时的最大风速高达12 m/s,此时的水城县恰好在低空急流左侧的正涡度区内,有明显的低层辐合。700 hPa低压槽不断东移,产生明显的西南气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向贵州省输送。500 hPa受高原多波动东移影响,为上升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200 hPa存在西风带,其风速较大,在贵州省上空出现分流区,进而转变成抽吸作用,有利于对流运动发生发展。19日20:00(图1b)最底层的切变线出现在贵州省北部地区,低层的西南气流强度减弱,此时的风速降低到10 m/s,700 hPa西南气流强度继续维持,同时有新的低压槽生成并逐渐东移,对不稳定能量的暴发十分有利。

3 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3.1 动力条件

18日白天,正涡度大值区逐渐在贵州省建立,强降雨过程中,850 hPa存在正涡度区大值中心,中心值达2.5×10-5/s,500 hPa表现为一致负涡度区,250 hPa有负涡度区大值中心。从19日开始,贵州上空转为负的垂直速度,发展不强烈。19日夜间,垂直上升速度负值区不断加大,20日8:00垂直上升运动较为强烈,为强降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水汽条件

18日20:00低层处的水汽通量散度值较小,在低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共同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汽通量散度值不断增加。19日8:00 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有极大值出现,20:00水汽通量散度值增加;20日8:00 850~925 hPa区域内有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有利于强降水天气出现。

3.3 不稳定能量

对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K指数分析,18―20日贵州省大部分地区K指数>36 ℃,部分时段K指数>40 ℃,说明强降雨天气有较大不稳定能量,有利于强降雨天气产生。分析假相当位温时间剖面,700 hPa以下假相当位温>70 ℃,18日20:00和19日20:00 925 hPa附近均有假相当位温大值中心,说明强降水过程中不稳定能量充足,同时925~500 hPa有?坠θse/?坠P>0配置,促使不稳定能量暴发。

4 结论

在地面准静止锋和低空切变线影响下,再加上在500~700 hPa范围内高原多波动东移和高空辐散的作用,在贵州省境内不断产生对流云团,推动了此次锋面强降雨天气的产生。

18日正涡度大值区逐渐在贵州省建立,850 hPa存在正涡度区大值中心,19日夜间,垂直上升速度负值区加大,20日8:00垂直上升运动强烈,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18日20:00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值较小,在低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共同作用下,随着时间推移,水汽通量散度值增加,为强降水天气提供了充足水汽条件[3-5]。

5 参考文献

[1] 张顺.2014年6月25―30日南昌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6):200.

[2] 王洪丽,张秀珍.2011年7月24―25日呼伦贝尔市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2(3):3-6.

[3] 贺德军,李骏.2011年5月10―12日镇远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J].农技服务,2011,28(12):1710-1711.

[4] 张红军.2015年6月10日乐亭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5):182.

关于雨的散文篇6

关键词连续性暴雨;物理量;诊断;2010年6月17—20日;江西上饶

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13-02

暴雨是上饶市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也是预报的难点。从暴雨过程的水汽、热力、动力等条件入手[1],对上饶市2010年6月17—20日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进行比较详细的诊断分析,以为当地气象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

1暴雨概况

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时间分布上,降水主要集中于6月18、19日,这2天5个站每天都出现了大暴雨,而17、20日县站没有出现大暴雨,这说明虽然17日出现了暴雨,但天气系统和水汽供应一直在加强发展,到20日才开始逐渐减弱,到21日降水迅速减弱,全市平均降水不到10 mm。整个过程中的夜间降水量多于白天。另外,从中尺度区域站点的降水资料可以看出,17、18日没有超过100个乡镇点达到暴雨,而19日有111个站点达到暴雨,到20日则有130个站点达到暴雨,这说明暴雨落区的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此次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更明显。浙赣铁路线以南的县市降水量明显多于北部的县市,南部县市除了位置相对偏北的玉山降水量相对较小一些,其他站点几乎都出现暴雨,还有大部分县市出现大暴雨。WwW.133229.CoM而北部却没有一个站点达到暴雨,婺源等地降水量为0 mm,还有2个站点降水量只有1 mm。中尺度区域站点的降水量分布也是呈现南多北少的趋势,北部县市除了靠近浙赣铁路线附近有些区域站点出现暴雨外,其他地方没有1个乡镇点出现暴雨。整个过程都呈现南多北少、界线分明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2高空环流特征

在500 hpa高空图上,16日20:00我国华北上空一直维持1个稳定的低涡,此华北低涡在整个暴雨过程中缓慢东移,直到19日20:00才开始逐渐东移入海。而在华北低涡底部的北纬30°附近,多短波槽东移。西太平洋副高整体稳定少动,时有略微减弱东退。因此,稳定少动的华北低涡和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2个主要大尺度环流系统。

在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无论是700 hpa中层还是850 hpa低层,江南北部上空都有一个切变维持,上饶市主要受副高西北边缘的西南气流和切变的共同影响。另外,在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850 hpa低层一直都有较强的西南急流维持。

3物理量诊断分析

3.1水汽通量散度分析

水汽通量散度与暴雨等天气现象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大气低层水汽通量的辐合是形成暴雨和对流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2-3]。分析其高度场图,台湾到赣西北有1个水汽通量辐合带,强中心的最大水汽通量散度为-28 g/(s·cm2·hpa),上饶市处于负的强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带附近,市南部县市水汽通量散度达到-16 g/(s·cm2·hpa)以上。从实况图上还发现,16日20:00上饶市上空处于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区内,而且辐合力量相对较强,说明从16日20:00开始就有大量的水汽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上空汇集。到16日20:00上饶市所处的水汽通量散度强度减弱,西部县市水汽通量散度在 -4 g/(s·cm2·hpa)以下,东部县市也只有-8~-4 g/(s·cm2·hpa),水汽汇集呈减弱趋势。而到18日8:00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区域扩大,上饶市还处于水汽通量辐合区,但辐合力量仍然不强,最强的西部县市也只有-10~-8 g/(s·cm2·hpa)左右,18日20:00上饶市上空转变成正的水汽通量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的强度在8 g/(s·cm2·hpa)以内。19日8:00的水汽通量散度图上,在闽、浙、赣3省交界处有1个负的强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中心强度达到-32 g/(s·cm2·hpa)以上,上饶市南部县市处于强中心区域内,其他县市也都在-16 g/(s·cm2·hpa)以上的水汽通量辐合区内。20:00浙江上空为正的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区,湖南境内为负的水汽通量散度中心区,上饶市东部县市处于正的区域内,而西部县市则处于负的区域内。20日8:00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区向东部延伸,全市处于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区域内,但强度在-4 g/(s·cm2·hpa)以内。20日20:00上饶市转处于正的水汽通量散度区内。

3.2比湿场分析

比湿的大小可以反映大气中水汽的含量[4]。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的850 hpa比湿实况图发现,西南气流中的水汽含量均在14 g/kg以上,特别是17日20:00至19日20:00,华南西部上空还有16 g/kg以上的大值区,而且范围较广。整个过程中上饶市一直处于比湿在14 g/kg以上的区域。这说明为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提供大量水汽的西南急流中水汽含量特别高,非常有利于暴雨和大暴雨降水的形成。

3.3θse场分析

θse场是能够较好反映大气稳定性的热力因子,特别是高能舌的走向和位置以及θse场锋区,常常与暴雨和强对流的落区非常吻合[5-6]。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850 hpa低层没有典型的高能舌,也没有明显的能量锋区影响上饶市,作为暴雨中心的上饶市南部、抚州市、鹰潭市上空都没有明显的能量锋区。说明在整个暴雨过程中,850 hpa低层不存在明显的热力不稳定因素,这在汛期暴雨过程中不多见。

在700 hpa中层则存在高能舌和能量锋区,17日8:00上饶市以南有一东北至西南向的高能舌,中心强度为76 ℃以上,西北面为一能量锋区,上饶市处于高能舌左前方的能量锋区中,20:00锋区内等值线略有加密,高值中心区的位置变化不大,但轴线由东北—西南向演变为东西向,上饶市仍处于高能中心区附近的能量锋区中,强度在68~76 ℃之间。18日8:00高值中心移入西太平洋上空,但锋区稳定少动,上饶市北部处于锋区中,而南部县市则处于锋前。20:00锋区东段开始南压至福建中北部,江南南部至华南北部有一东西向高能舌形成,高能舌伸至赣中上空,上饶处于高能舌左前方西北至东南向的锋区中,强度在62~68 ℃之间。19日8:00可明显地看到上饶市处于高能舌前沿的锋区中,高能舌前端范围缩小,锋区中等值线曾密,此形势非常有利于对流行天气的爆发。19日20:00至20日8:00高能舌继续向东延伸形成一带状高值区,锋区有所北抬,等值线也开始变稀,上饶市转处于锋区南部的高值区内,强度在68~72 ℃之间。500 hpa高空虽然没有明显的高能舌,但整个过程中有一东西向锋区在北纬30°附近南北摆动,锋区等值线密度较700 hpa中层小一些。说明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不稳定能量主要集中在中高层。

3.4散度场分析

散度描述的是单位体积内大气的变率,散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大气的辐合上升或辐散下沉的强度。此次暴雨过程中,850 hpa中层从6月16日20:00到20日20:00,除了18日20:00上饶市处于正值区外,其他时间均处于负值区内,也就是说整个降雨过程中上饶市几乎都处于辐合上升区域内。从17日8:00散度场上可以看到,上饶市处于负散度高值中心附近,南部县市的散度值达到-12 s-1,北部也在 -6 s-1以上,到20:00辐合中心虽然移入洋面,但上饶仍处于负散度区内,强度在-6~0 s-1之间。18日8:00负的散度增强,即辐合力量增强,强度在-6~-4 s-1之间。到20:00上饶市上空变成正的散度区,即辐散区,强度在2~8 s-1之间。但从19日8:00散度场上可以看到,负的散度场迅速增强,中心强度高达-24 s-1,上饶市南部县市处于负的辐散中心附近,辐合上升的强度特别大,到20:00强度虽然减弱,但仍然较强,上饶西南部的县市达到了-16~-14 s-1以上,到20日8:00继续减弱,但仍为辐合区。

4结语

(1)稳定少动的华北冷涡及西太平洋副高北缘时有进退,是影响这次连续性暴雨和大暴雨过程的2个大尺度环流系统。

(2)这次暴雨过程的水汽、动力都十分符合典型的暴雨形成条件,而且大部分物理量场的中心和锋区位置,以及轴线位置都有利于上饶市出现暴雨天气,但是此次整个过程的850 hpa中低层不存在明显的热力不稳定因素,而700 hpa中层相对比较明显,是这次暴雨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整理

5参考文献

[1] 寿绍文,刘兴中,王善华,等.天气学分析基本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 陆汉城.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 丁一汇.现代天气学中的诊断分析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4:204.

[4]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5] 李雪巍,陆海席,李俊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73-74.

关于雨的散文篇7

关键词:典型小流域 潜流 动态变化

1 太行山地下水环境概况

太行山区主要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另有少量的石灰岩区,其中花岗片麻岩区基岩裂隙一般比较发育.由于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的不同、造成山区地下水的资源量在时空分布与存在形式上均有较大差异,山区地下水按其不同的存在形式,可分为裂隙水、孔隙水及岩溶水.其中裂隙水主要以裂隙岩体非饱和流的形式存在于花岗片麻岩区的基岩裂缝中,孔隙水主要以潜流的形式存在于山间河谷区的砂砾石层中,而岩溶水主要以承压的形式存在于石灰岩区的溶洞中.从蓄水构造的角度讲,3种形式的地下水均需要不漏水的基底、较大的集水面积和能蓄水的含水层.在花岗片麻岩区一般由于基岩裂隙发育比较广泛,因此裂隙水较普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能够蓄水的含水层,从而造成裂隙水的水量较小,同时这也是造成山区裂隙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作为山区唯一而宝贵的水资源,始终是当地人民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2 典型小流域基本概况

典型小流域位于中科院太行山山地生态试验站的西侧,东经114°15′58″,北纬37°52′44″,典型小流域属花岗片麻岩山地,流域面积0.02625km2,植被是20年生的人工刺槐疏林.坡面坡度在25%~35%之间的占90%左右,平均坡长为65m,阴坡面上的土层厚度在20~30cm之间的占50%左右,而阳坡面上的土层厚度在0~5cm之间的占90%左右;主沟为人工水平台地,土层厚度在1.0m左右,东西走向.典型小流域基岩裂隙比较发育,多年平均地表径流系数较小,而浅层地下潜流在全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存在.典型小流域潜流属于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其实质是“水在由局部饱和区域构成的连通渗流路径中的流动”.

3 截潜工程及量测系统

为了研究潜流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典型小流域的出口处修建了截流沟和集水池,截流沟和集水池之间用管道连接,同时为了能让截流沟所截出的水全部及时的流入蓄水池,管道的首部紧挨着截流沟的底部,并以5%的坡度铺设管道.

由于潜水流量较小,一般在1001/h以下,常用量水设备与方法(水表、堰流法)均不能较准确对潜流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经过长期不断研究与探索,在受数字(自计)雨量计的启发的基础上,大胆地将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新滕静夫自行研制的“翻斗式”自计量水系统用于小流域潜流的监测中,从监测手段上避开了通过测定水位来求得流量的传统方法,从而避免了水温对水位测定所带来的影响.该系统主要由“翻斗式”量水器和事件记录仪(或数据采集器)组成;在起初使用事件记录仪(HOBO)的过程中,由于其内存有限(一般为2000次或8000次),只能连续监测2d左右,不能满足监测需要,同时所带来的工作量也较大,后经进一步研究,最后将数据采集器(CR10X)与“翻斗式”量水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便使“翻斗式”自计量水系统达到了比较完备的阶段.

4 潜流动态变化

4.1潜流日变化 潜流日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变化情况.在夏季,日变化比较明显;在冬季,日变化比较平缓;而春季和秋季的日变化介于冬夏之间.图1为典型小流域2000年夏季(六月下旬)和冬季(12月下旬)典型3d的潜流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夏季,潜流的日变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每天早晨6:00前后,潜水流量达到最大,之后将一直减小,直至下午18:00左右,降低到最低点,早晚潜水流量之比约为1.2∶1;从3d的整体情况看,潜水流量是呈减小趋势,以每天的最大值计,3d时间流量减少了21.21/h.根据以上分析,潜流动态日变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夜间(18:00~6:00)逐渐增大、白天(6:00~18:00)逐渐减小的类似正弦曲线的变化趋势”;

图1 潜流动态日变化曲线

在冬季,潜流的日变化比较平缓,且无类似正弦曲线的变化趋势;而在春季和秋季,潜流的日变化情况介于冬夏之间,春季和秋季的日变化较夏季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白天潜水流量减小的阶段有所缩短,即早上开始下降的时间有所后移,而傍晚开始上升的时间有所提前.

4.2 潜流的年内变化 图2为典型小流域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的一个水文年内,潜水流量的动态变化曲线.从图2中可以看出,①典型小流域潜水流量在一个水文年间的变化较大,以2月份所测得的流量最大(62.41/h),以6月份所测得的流量最小(11.041/h).②在一个水文年内,随着雨季的到来,潜水流量开始增长,但这种增长较降雨稍有滞后,且极不稳定,这种增长将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2月份,而后又逐渐下降至6月份.③在潜流增长阶段的前期(6~11月)由于强烈的植被蒸散,潜流增长比较缓慢,有时还表现出忽升忽降的现象;在后期(12~2月)由于植被的蒸散较前期大大减小,从而潜流的增长比较快.④在潜流下降阶段,同样由于植被蒸散情况的不同,在前期(2~4月)潜流下降较缓慢,而在后期(4-6月)潜流下降较快.

5 潜流动态变化结果分析

典型小流域浅层地下潜流的补给源主要是天然降雨,并且主要是当年和前一年的降雨,或着说就是当年(以水文年计)的降雨;排泄方式主要有植物的蒸腾失水和沟口的流出失水两种.影响潜层地下潜流的因素很多,其变化受天文、气象、水文、地质、生物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图2 潜流的年内变化

图3 降雨对潜流变化的影响

5.1降雨对潜流变化的影响 降雨作为典型小流域浅层地下潜流的主要补给源,它直接影响着潜流的变化,特别是在雨季来临前,由于春旱和强烈的大气蒸发力作用,经常导致潜水的断流,而后又随着雨季的来临骤然增加,恢复潜流.但如果不是连续降雨或阴天,潜流会很快下降至某一数值.然后再以较平缓的趋势变化.

图3为1999年雨季来临前后,典型3d的潜水流量的日变化情况.由1999年6月16日和1999年7月12日2d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前期土壤含水量较小的情况下,一场53.9mm的降雨,对潜流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依然持续雨季前的下降趋势.

图4 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的降雨情况

由1999年7月12日和1999年7月13日2d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刚刚降雨53.9mm左右的基础上,再降雨86.2mm,潜流有了明显的变化,由1999年7月12日的平均流量5.41/h,骤然增大到1999年7月13日的平均流量56.481/h,将近增大了10倍.图4为6月下旬至7月中间的降雨情况.其中6月28日至7月11日共降雨53.9mm,7月12日降雨86.2mm.

5.2 植物蒸散对潜流变化的影响 从力学角度分析,潜流在竖直方向上主要受重力和植物的蒸腾牵引力作用.其中在某一确定的地点,重力加速度g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重力也不随时间而变化;从测定林地水分蒸散的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角度讲,植物的蒸腾牵引力所需要的能量是由太阳净辐射的分量—潜热通量提供的,而不论是太阳净辐射,还是潜热通量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因此,太阳净辐射是造成潜流日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造成潜流日变化的直接原因.为了说明植物蒸散对潜流的影响,在此利用波文比自动观测系统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植物日蒸散速率的分析.

图5为典型流域2000年第222d(8月10日)的日蒸散速率变化情况,由图可以看出,蒸散速率在早晨7:00前后出现正负拐点,其后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直到中午前;蒸散速率(E)以0.35mm/h的高速率在中午前后徘徊近4h后,在下午3:00左右开始下降,并且在傍晚7:00左右转负;从该图的整体情况看,可将日蒸散速率变化情况分为3个阶段:0~7点,该阶段处于缓慢凝结阶段:7~19点,该阶段处于蒸发阶段:19~24点,该阶段处于快速(较0~7点)凝结阶段.图6为典型流域2000年第222d(8月10日)的径流通量变化情况,径流通量(R)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从流域出口流出的水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它是根据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来的,主要是用来说明大小不同的流域之间潜水流量的不同变化情况,也就是使不同流域间的潜水流量具有可比性.根据图6的变化情况,同样可将全天24h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0~7点,该阶段径流通量呈缓慢增长趋势;7~18点,该阶段径流通量呈下降趋势;18~24点,该阶段径流通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从图5、6三阶段相互对比可以看出,典型小流域第二阶段径流通量的下降与植物蒸散所造成的大量失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还可以通过图7、8植物蒸散速率E与流域径流通量R的相关关系曲线得到进一步说明.图7、8分别给出了上午6~11点和下午14~19点两个阶段E与R的关系曲线,从图7中可以看出,上午6~11点之间,典型小流域的径流通量R是随着植物蒸散速率E的增大而减小的,两者呈负的极相关关系(R2=0.78);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下午14~19点之间,典型小流域的径流通量R是随着植物蒸散速率E的减小而减小的,两者呈正的极相关关系(R2=0.8035).

图5 典型日蒸散速率变化图

图6 典型日径流通量变化图

图7 E与R相关关系曲线(6~11点)

图8 R与E相关关系曲线(14~19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推理潜流的日变化情况:在清晨的日出前后,太阳净辐射由负转正,植物的蒸腾牵引力在潜水层—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植物体—大气之间形成一定的水势差,在该水势差的作用下,水分沿潜水层—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植物体—大气的方向由潜水层不断地向大气中扩散,潜水层的水头开始下降,从而使得潜水因重力作用而流向流域出口的分量减少,因此潜水的径流通量开始下降.之后,随着太阳净辐射的不断增加,植物的蒸腾牵引力及蒸散速率也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水分沿潜水层—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植物体—大气的方向扩散的速率也不断增加,潜水层的水头加速下降,因此潜水的径流通量呈加速下降趋势.而午后,随着太阳净辐射的不断减少,植物的蒸腾牵引力及蒸散速率也不断降低,这降低了潜水层—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植物体—大气之间的水势差,从而使得水分沿潜水层—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植物体—大气的方向扩散的速率也不断降低,潜水层的水头减速下降,因此潜水的径流通量呈减速下降趋势,这种作用一直持续到太阳净辐射由正转负的傍晚时刻.同时由于太阳净辐射及植物的蒸腾牵引力对下层土壤中水分的影响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使得潜水层—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之间仍保持较高的水势差,从而出现了水分在潜水层—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之间的运移速率大于在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植物体—大气之间的运移速率的现象,其结果是有“相对过多的水分”储存在了植物根系活动的岩土层中,也正是这种“相对过多的水分”使得潜水流量在夜间的前半夜比后半夜增加较快.

6 小结与讨论

(1)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首次利用先进的“翻斗式”自计量水系统对典型小流域的浅层地下潜流进行了连续监测,“翻斗式”自计量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经管道流出潜水通过翻斗式量水器的受水口进入其中的一个“翻斗室”;当水达到一定量后,翻斗会自动翻转,同时潜流会注入另一个“翻斗室”.翻斗每翻转一次,安装在两个“翻斗室”中间外侧部位的机械脉冲发生器就会工作一次,即产生一个脉冲,并通过导线传输到数据采集器中,而数据采集器(CR10X)每隔一定时间就将这段时间内收到的脉冲总个数记录下来.这样,“翻斗式”自计量水系统便以直接监测流量的方式完成了潜流过程的测定.(2)测定结果发现,潜流的日变化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变化情况;在夏季,日变化比较明显,且存在“白天逐渐减小,夜间逐渐增大”的类似正弦曲线的变化趋势;在冬季,日变化比较平缓,而在春季和秋季,潜流的日变化情况介于冬夏之间.潜流在一个水文年内的变化存在单峰现象,峰值出现在2月份.(3)通过对测定结果和相关影响因子的分析,得出太阳净辐射是造成潜流日变化及年内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植物的蒸散作用是造成潜流日变化及年内变化的直接原因;同时降雨对潜流的年内变化也有着直接的影响.(4)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山地水分循环过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流量的监测手段上,具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山区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些基础性数据.(5)由于本文监测对象的流域面积仅有0.026km2,因此本问题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叶自桐,韩冰,杨金忠,等.岩石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的实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8,9(2):112-117

[2] 韩冰,叶自桐,周创兵.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机理初步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9,10(4):375-381

[3]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26(2):35-41

[4] 武选民.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26(4)41-46

[5] 韩冰,叶自桐.周创兵,单裂隙岩体非饱和临界状态渗流特性初步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0.11(1):1-7.

[6] 刘昌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运行的界面过程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4):366-372.

[7] 魏天兴,朱金兆,张学培,等.晋西南黄土区次槐油松林地耗水规律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4):36-40.

[8] 魏天兴,朱金兆,张学培.林分蒸散耗水量测定方法述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3):85-91.

关于雨的散文篇8

(1)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

(2)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

(3)雨过云块走,下地也能久。

(4)雨后天更热,天晴信不得。

(5)普雨怕闻雷,闻雷必将晴。

(6)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

2、关于雨的成语:

枯苗望雨、雨帘云栋、雨覆云翻、楚天云雨、雨零星乱、蛮烟瘴雨、称雨道晴、雨歇云收、云朝雨暮、夜雨对床、云飞雨散、雨后送伞、雨断云销、星离雨散

上一篇:幼儿歌颂祖国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我国第一部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