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散文范文

时间:2023-09-17 02:45:26

情感散文

情感散文篇1

关键词: 现代散文 情感 体验 引领

在江苏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中,《现代散文选读》是作为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对中外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有大概的了解,对散文的艺术特性有初步的认识,积累散文鉴赏方面的经验,唤起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所选的散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情,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抓住了情感,就抓住了探究现代散文的钥匙。学习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散文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探究,感悟情感,提高学生的情商。

一、挖掘文中的情感,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

《现代散文选读》共设置了六个模块,以情感为标准区分,每一模块所选的文章的情感有相同之处。“活生生的这一个”模块主要表现人际间的至情:父母子女的亲情、对师长的尊敬、对友人的关爱、对古人的仰慕等。“难以忘怀的故事”模块主要表现对往事的缅怀之情。“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模块主要借助自然界的事物表达对人物、自然的深沉感触。“文字绘出的图画”模块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造物的礼赞之情。“人与物的对话”模块主要借助物表现人对往事生活的眷恋之情。“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模块主要通过议论表达人对物的情感、理解并上升为哲理去感悟人生。对于每一模块文章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引领学生挖掘散文中的情感资源,特别与学生情感世界相关联的资源,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相链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欲望,深入文本中,才能真正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所在,让散文的情感光辉照亮学生的内心世界。

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中母亲对“我”情感的两面性――既严厉又温情。这与学生父母对他们的情感一样,学生能够谈谈自己的感受,容易理解胡适对母亲的情感,母亲对他的爱护、严厉,就会清晰地浮现母亲的光辉形象,才能体会文章虽然文字质朴、事件平常,但情感真实而伟大,这就是令人敬佩的魅力所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送考》等教学也和本文一样。

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引领课堂

诗专情,其实散文也专情。《现代散文选读》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对散文中情感的体验,以情感引领现代散文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其破解散文内涵的密钥,突破现代散文教学的难点,享受散文带给我们的知识、智慧、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课堂上用心体会文中的情感,自己的情感也会受到触动甚至震撼,精神上也会接受洗礼。这样学生自然会在课堂上人随心动,心随情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交流活动,课堂教学将活跃而高效,成为学生、作家、作品情感交流的平台。

例如学习王英琦的《看社戏》,首先要突出文中情感:对艺人们艰辛生活的同情,对底层弱势群体生存的礼赞,对生命平等的尊重。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农村艺人们的表演和生活状况,也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所见到的表演情景,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动学生体会文中底层群体的不易和生存的努力,从而理解作者对尊重生命平等的呼告。让这种情感理解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会使文本解读的重点得到突破,让这种情感引领学生走入现实生活的底层,关心身边的底层人、普通人、平凡人,还原生活的平凡、真实,才会使学生懂得生命平等的真正含义。

三、拓展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现代散文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拓展,延伸到群体、生命、人生、现实生活等,回归情感的本源,呈现情感的抽象性、上升性。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复杂的培养期,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处于升华期,这两者是情感的两大方面。通过散文文本情感的鉴赏、拓展体验,让学生的情感接受生活的洗礼,加深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深层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例如刘鸿伏的《父亲》,文章写了父亲的质朴与关爱,将父爱之情写得炽热深沉、哀怨动人。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描写父亲质朴的细节及表现父爱的事情。首先让学生感受文中父爱情感真挚,对文中情感加以拓展:父亲的质朴可以拓展为对土地的眷恋、对城市的恐慌;父爱可以拓展为人性的真爱之情等,接着让学生谈谈父亲对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过去不在意的父爱,让情感回归,浮现过往的生活场景,再次回到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得到升华,心理感悟也会深刻而真实,文中的情感就会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披情入文,为情而文

高中生大多在作文时对如何自然地表达情感仍感到难以把握,《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散文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是最好的例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散文无论是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议论等都注重情感的自然、巧妙的流露,让情感随所写的人、事、物、景的出现而自然宣泄、抒发。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作文优缺点的情况,选取适合学生学情的抒情方式指导学生,让真实的情感融入文章,让他们的文章是为自己的情感宣泄、抒发自然迸发而作。既不是干瘪的叙述、描写,又不是嘶哑的煽情、无序的表达,不是为文而文,而是因情而文、不得不文。

例如学习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时,文中是为抒发对人生的“变”与“常”的体悟,保持对未来预约的希望。这一情感作者是借助菅芒花为文的,所有内容都由情感引领。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助菅芒花可以预约而人生是不可预约的特性抒发思想情感的,拓展指导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平凡的一个意象、事物及它们的特性、发展变化、前后对比等抒写心中的情感。如要抒发友情的长远,可以用树木的长青、天地的久远来表达;抒发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可以借助家中的老屋、农具、护子的动物等来表达;抒发对青春的礼赞,可以借助花朵、朝阳等来展现。让学生心中的情感在现实中能找到可以寄托喷发的外物,从而迈向为情而文的境界。

情感散文篇2

【关键词】思想激情;情感体验;内心世界

Abstract:Rationalized passion is the most essential character in the prose poem.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 Yangchaodong's person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Yangchaodong's prose poem. In order tha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Yangchaodong's inner world. The thesis intends to reveal Yangchaodong’s distinctiv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for the realistic life.

Key words:rationalized;passionemotional;experienceinner world

“散文诗是以抒情见长的文体。‘为情而造文’,可谓是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这也就是说,作者胸中有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触动,才去创作散文诗的。为此,散文诗的取材立意有其特殊的规律。它不必从人物出发,也不必拘泥于情节的发展,有所感才是取材立意的出发点,而思想激情正是创作散文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1](P235)这段关于散文诗艺术特征的论述,把“思想激情”作为散文诗创作的灵魂,可谓是切中肯絮的批语。在整体阅读杨朝东先生的散文诗时,我的脑海里面闪过的便是“没有思想激情也就没有散文诗”这个精辟的论断。事实上,“思想激情”正是支撑他进行爱情散文诗创作的内在要素和不竭动力。

一、独特的思想激情表达

正是凭着这种饱满的、充沛的思想激情,杨朝东先生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起了个人的“文学领地”。那些瑰丽而优美的幻想、浪漫的情怀,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不仅透露出他厚重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而且饱含着作者极富个性特征的主观色彩。其间,不仅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倾诉与咏叹,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有情世间的一种洞见、一种观察。《石恋》《谁的流水》《想你在春天》《遥望与抒情》等散文诗组章都是以刻写人类真挚美好的感情作为出发点,作者试图通过描摹和赞美自然景物时,传递出了内心中的一种意愿与梦想,从而表达其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诗意描摹其实浸润着他对美好情感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诗性体验:

……把我粉碎吧!躺在城市的边缘,我已闻到了食味飘飘的香甜;把我粉碎吧!我飘飞的身影,已站成了大街小巷一尊一尊的石林,我粉碎的美丽,已在混凝土的结构中,一点一点站成了高楼大厦,刺破白云。

你来吧!月光挂在你的窗前,已被风雨浸泡长大。你来吧,我们一起站在月光下,慢慢去畅饮爱的情话。

就这样,让酒和诗歌结伴,让破碎的石头和柔软的爱情,在暗夜的缠绵中,擦出火花一串。就这样站在暗夜,谁会看见月光、风光、火光与石头会同时灿烂?

你来吧,在石头的根部,有一条爱的小溪不知为谁歌唱?……(《石恋》)

全诗处处含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纷繁的意象、情感的流变、思想的激情,再加上那种一咏三叹的节奏感,处处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石恋》的每一章节,都镌刻在作者的心底,这是对美好爱情矢志不渝的追逐。白云、月光、酒、石头、小溪这些驳杂的意象,一经诗人的点染,便被赋予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进而拥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在我看来,杨朝东先生之所以反复抒写其对美好情感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对日常平庸生活的一种拒绝、一种反叛,甚至是一种挑战。这种拒绝日常平庸生活的方式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疏离,从迷于表面的诗意洞穿了生活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生活方式与生命选择,目的是为自身寻找一方可以安生立命的净土。这种有意识地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进而把精神的目光投向高远的天空的选择,是需要背负着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换言之,“生活在别处”的选择就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泅渡或者救赎,它让我们卑微的生活变得高贵起来,它让我们平庸的生活处处映射出诗意的阳光。那浓烈而炙热的情感,深沉的思绪和悲悯的情怀,不仅挖掘出了自然景物内在的诗意,而且涌动着生命的激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杨朝东先生在自我的文学领地里,建构了一个诗意栖居在大地上的精神游牧之地。

二、丰富细腻的情感抒发

在《春天的情事》一诗中,作者试图将温柔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人类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以爱情的名义审视生活:

……你在海边,读着滴入海心的月,就像读着忧伤一串,破碎的梦里,爱,找到了昨日回家的方向。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美吗?雪花一样飘来,冷了思念,化了情怀。你在冷冷的黑夜,学会守护心的疼痛,学会了痛苦要用痛苦来打磨苦难的爱。

心,才会慢慢平静,水,才会潺潺而来!

哦,忧伤就是这样的愁么?愁丝袅绕愁节,愁闷点燃愁思。点点滴滴,伤了我的心,痛了你的怀。

在这月明的夜晚,谁会告诉你什么?夜,已经很深了,月,已经睡着,只有星星,还在同草们聊着情话。

我来了,忧伤还在星空里徘徊,流水还在流水中哀叹。我不知,你的忧伤,要忧伤到何时,才能停此一切伤感?爱的梦里,谁能找出答案?……(《春天的情事》)

情感作为人类最为隐秘幽微的心灵体验和精神体验,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存在于人类的内心世界。这组诗所表现出的满腔愁绪,像悠悠的流水一样绵远悠长。这种浪漫而又唯美、沉静而又忧伤的文学表达,是从骨子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和迸发出来的,无矫揉造作的成分。这首诗所营造出的那种酣畅绵密的诗歌图景,充满了对现世的幸福生活的憧憬。这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的写作其实是继承古典诗词写作的余。值得注意的是,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叙述,不仅受益于古典文学的滋养与熏陶,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无论从手法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抒情文学的传统。换言之,他的写作无疑是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最美好的致敬和怀念。那种温婉轻捷、低吟浅唱的情感抒发,是对爱情世界进行本真的、全息式的扫描。这样的写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爱情世界的丰富性和神秘性,而且有意无意地承担了对爱情本身这一宏阔意象的修复。实际上,在一个灵魂缺席和精神沦丧的时代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或许仅仅存留在那些古老而又忧伤的神话或异域的传说中。“爱情”这一美好意象渐渐褪去了那层神圣的光环,不再被悬置在人类精神生活的头顶,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因如此,杨朝东先生以爱情为题材写下的这些或悲伤或激越的诗歌作品,本身就是对爱情最大的尊重和珍视。质言之,他的写作已不仅仅停留在抒发个人的文学趣味或情感体验,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对人间真情的呐喊与哀婉。

……其实,年轻的时候,谁懂爱情?

当我们踏入不惑之年,怀想爱情,爱呀,早以远去,我们只能品味,过去的那一往情深,那一帘幽梦。

仿佛世界停止了转动,仿佛阳光只能在梦中温暖,仿佛过去的一切,都在想你的梦里,一一浮现。

春天,无语;花朵,凋零。面对这一切,你总是默默的、默默的,不动嘴唇。我说,春天来了,你说一句温馨的话吧?你想了好久,终于说了句,“爱一个人,不能把他放在口上,要把他存放在心里”。我终于明白了,你对爱的理解很深,深得让我看不见底,就像我看不见你飘飞的长发。……(《想你在春天》)

《想你在春天》@组诗是一个长者以一种回望的姿态深味年轻时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以一种阅尽苦难人生的口吻道出对幸福的理解。这种极富个性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饱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其中所含蕴的为文观念,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大抵是相同的。正如洪斌所指出的那样:“散文诗的感人诗情正是从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中生发出来的。假如没有作者富有个性的生活感受,也就不会有散文诗感人的诗情,也就写不出优美动人的散文诗,而只能写那种“为文而造情”的无病之作罢了。”[1](P235)

正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样,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爱情,表达的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但那种情感的共通性,即便历经岁月的流变和更迭,也不会有丝毫的褪色。爱情之所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其意义正在于此。对爱情的吟咏,古往今来,不管是哲学家还是诗人,都在以其最为至诚的表达涵咏其对爱的理解。爱情迄今仍然被作家们乐此不疲的抒写,不仅表明了爱情对于生命抑或人生的巨大诱惑,同时也印证了“独特生活感受的感情是散文诗创作的命脉,也是散文诗艺术感染力的内在要素”。[1](P235)

三、结 语

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朝东先生的诗歌写作,忠实于自我的内心,植根于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描摹和抒写。事实上,他常常从爱情入笔,以其似水的柔情把自己对现实人生的理解深深地寄予在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之中,表达出了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爱情经验。在他看来:无论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多大的落差与对比,但真、善、美将永远存在,美好动人的爱情仍然是人类对自我最好的精神抚慰。因此,即便在某些诗歌中,那种忧伤的情绪不时在主宰着他,甚至一度让他陷入无边的彷徨之中,但由于诗人本身这种高洁的人格取向,对真与善、爱与美的这种精神向往很快就会将那种忧郁的情迅速绪驱逐出去,取而代之是一种达观的、向上的精神状态。从他全部的爱情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精神情调的诗人,爱情在他笔下,有时是虚写,有时是实写,有时是能指,有时是所指。以诗歌的名义,杨朝东不仅是对自己多愁善感的心灵世界作了一次最为温情的抚慰,同时也是对其个人的精神世界作了一次深深的打量。

参考文献:

情感散文篇3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一生创作诗歌、散文、小说颇丰,还有许多翻译成果。《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冰心57岁时的回忆录。

《小桔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那时正逢白色恐怖,人性扭曲、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国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下午,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看病,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发生了小桔灯的故事。

十二年过后,作者仍念念不忘那盏小桔灯,于是倾尽深情,诉诸笔端。《小桔灯》体现了冰心一生的信仰: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生活在她的笔下曼妙生花。《小桔灯》全文平实而秀美,从容而灵动,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如诗句般娓娓道来,处处流露着同情、爱怜、互助、匡扶的美好情感。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寥寥数语,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阴暗仄仄的楼梯,简陋寒酸的布置,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政府尚且如此,何况贫苦大众?在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往往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对黑暗社会虽未针砭一词,但字里行间分明透露着强烈控诉。在作者那颗细腻柔软的心里,满是对苦难同胞的同情与热爱。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短短不足百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让人心有戚戚,疼痛落泪。小姑娘的妈妈脸侧向里,乱发丛生,血痕斑斑,病卧床上。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环境描写,例如“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其中“迷茫的山景”、“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越发阴暗的天气”、“微弱渐暗的炉火”、“黑暗潮湿的山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弱者处境的同情。具体到对小姑娘的同情、爱怜之情,文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

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短短的,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这段文字简明精炼、要点突出,将一个瘦小、贫困、懂事、怯生的小姑娘刻画得栩栩如生。

文中对于“我”与小姑娘之间互助、匡扶的行为、情感也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当“我”看到小姑娘正在费力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急忙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当“我”得知小姑娘要给医院打电话时,连忙问她“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当她摇了摇头说正想问电话局时,我赶紧帮她找到了医院的号码。作者用几铺直叙的语言、一连串身体力行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雪中送炭、不计回报的情谊。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帮助,她在欣然接受之余,虽然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一声谢谢,但已深深地感念于心。

当“我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时,“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跃然纸上。偶然相识的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在一个雾色迷蒙的黄昏,成了“我”心中唯一的牵挂。就这样,生出了去探望她们的想法,也许“我”可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帮助,至少可以了却“我”心中真实萦绕、挥之不去的挂念。于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对于“我”曾经的帮助,突然造访的情谊,小姑娘铭记于心,知恩图报。当“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她拿了其中一个最大的,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剥开了它,“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此时的“我”,也许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曾领会她这样做的用意。直到“我站起来要走”时,谜底终于被揭开。“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因为外面山路渐黑,路滑难走,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用竹棍挑着,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做成一盏小桔灯,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我”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特殊的剥桔方法都只为了这盏小桔灯。“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照亮了“我”多愁善感的内心,照亮了“我”未来前行的路。

情感散文篇4

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宴会是这三篇文章共同的创作背景,无论是在兰亭举办修禊诗会、流觞曲水,还是在滕王阁上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抑或在月圆之夜泛舟赏月、弄箫畅饮,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乐事,让人不由感到欣喜和满足。所以,王羲之由衷地感叹“信可乐也”,少年王勃更是心怀仰慕、由衷赞美,就连被贬黄州的苏轼也欣然写道“于是饮酒乐甚”,喜不自胜。眼前之景、身处之境虽然迥异,但愉悦的心情何等相似。

然而,这种喜悦之情并没能持续多久,情势急转而下,很快便“由乐转悲”,其实兴尽悲来,乐极生悲也是世间常态,慨叹盛宴不再,好景不长以及生命短暂也是普天下文人共同的情怀,又何止他们三人。但他们“悲”的心境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幸”。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情随事迁,人不可能时刻快然自足,也就是人的愿望是会发生变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而无法得到满足,并引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而在失意之中的青年才俊王勃则是感慨自己命运不济,怀才不遇;苏轼的“悲”主要还是源于仕途上受到重创,文中的“悲”似乎由凄凉的箫声所引起的,但从下文援引曹操、周郎的典故,可以看出他还是哀叹人生迟暮、无法建功立业。

由此,三篇文章的“乐―悲”结构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某种意义上说写“乐”景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悲”情,引发人生之感慨,渲泄心头之郁结,然则文章并未就此打住,戛然而止,反而是生发了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的探讨。例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下文中就拈出了一个“痛”字,文章结构就变成了“乐―悲―痛”;《滕王阁序》中,王勃在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后,立即呼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慷慨之音,然后又写到虽不能遂志却可得知己的心情,可谓有喜有悲,喜忧参半,因而其文章脉络可以表达为“乐―悲―乐―悲”;而苏轼则表现得更为有趣,也更为洒脱,在《赤壁赋》中以主客辩论的方式阐述了享受人生的道理,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显得超凡脱俗而圆满自足,其文章的情感公式当是“乐―悲―乐”。

因而,可以看出,以“乐―悲”为情感线索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感慨和反思。也就是作者反映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才是文章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最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究的地方。在这里,笔者略陈陋见,我以为,王羲之的“痛”主要源于时代的因素,东晋政治黑暗,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士大夫大多不务实际、思想消极、无所作为,纵然羲之是有抱负有才学的清醒者,也无可奈何,无力回天,只能发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苏轼之“乐”则主要取决于他的生活哲学,阔大的胸襟与旷达的情怀使他虽处在人生最低谷却也能看得开,想得通,内心虽有纠结但并不耿耿于怀;而王勃的悲喜交加、喜忧参半却兼具这两方面的原因,“悲”源于刚刚蒙受仕途的打击,但并不彻底悲观,因为从个人来讲,还年轻,还有憧憬和向往,更重要的他处于一个盛唐的时代,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激励着他。还记得当别人为离别而感伤痛苦时,少年王勃喊出的却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声音,这是何等的高昂和激烈啊!一时的打击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又算得了什么?

情感散文篇5

【关键词】引导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课改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WWw.133229.cOm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第二,记物散文模式。开头:叙述自己与事物的关系;议论事物和自己。中间:描写物件,分出层次,细致动人。联想发挥,重大意义。结尾:发表议论或感慨。

情感散文篇6

[关键词]:散文阅读课 散文教学 方法研究

散文作为一种生命力最持久的文学样式,其语言色调、文化内涵,它的风采与魅力,都是难以描述的。阅读散文,会令我们心旷神怡,令我们愁肠百结……如此魅力的散文,如今入选了我们的教科书,这就如同被束缚,套上了枷锁一样,远离了人文,淡化了情感,消失了味道。肢解,分析,研究,精美的文章成了碎片,可口的美味如同嚼蜡……我们的散文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大致与此有关吧。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散文教学呢?

一、真正理解散文的本质特性

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对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印象极其深刻。这个观念影响了很多老师和学生,以前是,现在也是。然而,我们很多教师,把“散”理解成了松散、凌乱、无序,这本身就是对“散”的解说的误解。“散”仅是指句法而已,用“形散而神不散”作为一个定义来界定散文,并不能真正体现散文的范畴。

目前,我们教材中的散文,从范畴论的角度来说,属于狭义的散文,文学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所以,散文的应该具有情感真实、内容实在、思想深刻、文采华美、感悟生活的特性。从上可知,教师散文教学就应侧重以下几点: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得出感悟。真正理解了散文的这些本质特性,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把握散文的教学核心

散文具有一种抒情言志的功能,一般通过一定的物、事来表达作者内心最丰富的情感。而这种生命情感体验需要外在的形式去表现。教学中,教师应兼顾散文的内在和外在,即独特的内心感悟和外在的形式。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披文入情,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的愉悦和共鸣,唤起审美体验,从而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我们都会被父亲拖着笨重的身躯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而感动。人是有情的,也是会动情的,此情此情,如果是冷眼旁观,是不可能有这种审美愉悦的。只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呼应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刻意会到作者在作品中要表现的复杂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通读、研读课文,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语言材料、感悟情感。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配乐朗读,感染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作家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态度,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构成了散文独特的哲思美,诉诸作家的笔端。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特别关注那些人、物、生活片段、场景等,并分析其为着眼点,揭示出作者所寄予的主观态度、情感和哲思。因为哲思类散文的特点不是为了写人而写人,为事而写事,而是不管写什么,都是有感而发,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对人生、生活、社会的某种深切体会和感触。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信息,才能体会作品的哲思美。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形式美。再独特的情感和哲思都离不开形式美。这种形式之美表现在密的内在联系。这些构成了内容的整体性。很多人以为散文内容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不然,其内容具有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而这都是因散文独特的形式获得。恰当的篇章结构、连贯的线索,就像一条贯穿的红线一线,把内容这些珠子串联起来,形散神聚。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精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真正体会到文作品的行文之理,结构之妙,提高欣赏散文形式美的水平。

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散文的语言极富特色,风格迥异。无论篇幅长短,其语言都是灵活多变的。质朴、绚丽、含蓄、简洁……即使是看似作者简单的几句,也是苦心思虑的结果。所以,教学就是要学生赏析理解一些重要的词句,感知语言的美妙和深邃。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指导,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领会语言的韵味。比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其中有一段关于藤萝的描写文字,语言就很有特色。“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瀑布做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花朵的繁密,如在眼前,给人一种视觉冲击。这段文字的理解,靠的就是联想和想象。有时品味语言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或是作者当时的心境,体味出语句所要表达出的作者的情绪。

三、选好散文教学的切入点

散文的中心、情感、主要内容、思路,都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表现,它们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过渡语句或段落等,这些都是文章最关键部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点”。分析理解文章,就需要我们找到这个“点”,即切入点。它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向课文各部分扩散,各部分也可以向这个点靠拢。

切入点的选择与确定与教师有关。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理解程度,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分析,对教学的预设和驾驭,都影响着好的切入点的最终确定。另外,切入点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又有一定的原则性。灵活性表现在选择可以因教材、对象、教师而不同,原则性则体现在“以少胜多,以点带面”,能以此引导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正确理解新课改的实施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要学生主动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要对主导与主体的课改实施策略理解清晰。散文教学看似随意,松散,但事实上却是各有要领。作为教师,在散文课的教学上,不应滔滔不绝,总担心自己时间不够,讲不透,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做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把最佳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落实教学成绩。

情感散文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散文这一文学形式的论述,深刻阐述了电视散文的文化艺术及其创新、发展。

关键词:文学电视散文传播媒介传承拓展

电视散文出现的历史并不长远,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精美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将观众带到了真实的情境当中,而电视散文正是借助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优势弥补了文学散文单一、刻板的形式,凭借电视屏幕观赏实现诗歌散文抒情写意意境的电视文学样式。可以说它的出现不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为散文开创了一番新的领域。

电视散文审美意境的超越与提升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注重表达意境,意境乃是思想与描写对象的高度统一,当作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与画面、声音融为一体时,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幅用文字表达的精美画面呈现了出来,这样的散文如同幽兰一般散发出动人的麝香。在电视散文中,特殊的传播媒介在观众和作品之间架设起了一道神奇的桥梁,观众不仅可看可听,而且使之具有了更加宽广的想象空间,电视散文可以使观众在鉴赏中对特定的情感感受状态表现的更直接、更快速、也更充分。因为电视散文可以直接用感情的色彩、情感的旋律、情感的画面创造出一个感情丰富的艺术世界。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的过程中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达到思想感情和情感的双重交流。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方,而是通过画面、声音、字幕的完美结合置身于美文的故事情境当中,运用所听、所见、所感描绘出自己对于描述对象的具体感受。电视散文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不仅仅是硬生生的文字,更是生动的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同步实现,这是过去的平面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也有助于观众更直观的感受散文的内涵和意境。在这种直观的画面中,观众可以达到雅俗共赏、见仁见智的审美效果,从电视散文的欣赏过程中获取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和陶冶。

电视散文表现形式的丰富与创新

图像画面、声音音乐、字幕和诗文吟颂是构成电视散文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首先。图像画面是电视诗歌散文形成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图像画面就不能称为电视诗歌散文,电视本质的体现是文学的联想性在画面中得到栩栩如生的浮现,好的电视诗歌散文的确会挖掘文字的内涵、文学的韵味、意向的确定性,丰富文学文本的表现力。其次,音乐音响是电视自身独特的表现,它熏染文本表达的色彩、表现文本空间幻化变迁、突出心理意蕴的节奏、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无形纽带、将情感的旋律模式化,从某种角度看,音乐音响更能深入的暗示点化文学的缜密内涵,发挥电视散文的抒情达意的特点。第三,字幕以及旁白的出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电视散文样式被赋予了文学联想空间,汉字所赋予人们的天然美感和吟颂所牵连文学的体味享受在这里成为文体的标识,意义重大。这三种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整体,而电视诗歌散文的样式创新性就在于三者的水融。这种艺术的混合无疑是高明的、充满想象力的,并且在长时间内将被大众所欢迎和接受。电视诗歌散文以其别出心裁、新颖独特的变幻形式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转换和过渡。

电视散文节奏与韵律美的突破与发展

情感散文篇8

最近读《余秋雨散文》感觉眼前豁然开朗。散文可以这样写!以历史为背景,用轻松、乖巧的笔调娓娓道来,真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他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就是即接近杂文但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还是散文。我感觉散文跟杂文不同,杂文的形式除了没有散文清新隽永的笔调外,它的内容有着时论性质的东西。杂文的形式有些涩致,语言有些沉闷,如果说散文是一辆新车,那么杂文就是辆老爷车。

以历史为题材的文章,很容易被归为杂文。但余秋雨的散文,以他清新的笔调创造了历史散文,他在文章中充满了感情,充满了一个中国人的爱,这样比杂文中的就事论事,更容易叫人接受。所以历史可以写成散文,其中有一点就是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有感情的人看一朵花,花美得像自己的心肝。没有感情的人看花,花不过是一件物品,身外之物。所以一般人看历史,总当成别人的事,无论是总结,还是揭露,都是拿着斧头,横劈竖砍。这样的人对历史没有感情。对于余秋雨来说,历史是深邃的,是能总结出感情的。像自己家的事,无论议论还是抒情都有着人的味道。人文的学者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叙述清统治者的残忍时说:“老人的眼泪和孩子的眼泪拌合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这句话说明了在社会中存在一种力量,人民的力量。作者用“世俗”解释了这种力量的强大。这就是散文式的清新的语言,没有那么多的沉闷,只有通俗和一针见血。

中国散文的走向,除了写景、抒情、叙事,是不是还可以有些历史散文、民间散文、文艺散文等等。有些文人文化性质的东西。比如余秋雨写苏东坡《苏东坡突围》中带着历史的考据性,带着对苏东坡的感叹。所谓散文有着性和质的区别。它的形是散漫的,而实质却有着一个中心,一个灵魂。这样的质和形最容易用在写景、叙事、抒情上了。比如写景漫无边际的信马由缰,实质呢?是一种对于自然的感情。叙事、抒情更是如此。但历史散文不然,它要在历史中纵横,非得要读懂人生,读懂历史不可。所以说一般的散文只写人生,而历史散文就有了文气,有了文人研究性的东西。它在于以一个题目为中心,而在人生和历史中散开。在人生中的感叹里有抒情、写景,在文史中有叙事,所以说历史散文是一个大综合,包括了一般散文的各个方面。

中国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从简单走向了复杂,这正是散文的生命力。是散文在散文的历史中的一种成就。也是人存在的一种成就。所以中国散文从单纯走向复杂,是社会和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人的力量所在。

——读书心得( : )

上一篇:复工通知范文 下一篇:人事任命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