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范文

时间:2023-12-02 19:24:41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篇1

一、命题基本形式和特点

纵观2012年高考16套试卷(不含)海卷),共鉴赏评价古诗词17首(浙江卷考查了2首诗),设题数目以2个小题为主,赋分基本保持稳定,分值在8分左右。题型设置以问答为主,兼顾选择、填空。具体分析命题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 主要是鉴赏一首诗,两首诗比较鉴赏仅为点缀

今年只有浙江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2011年只有湖北卷,2010年只有天津卷考查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由此可知:两首诗的比较鉴赏题已不再流行,仅仅是一种点缀。一套试卷只鉴赏一首诗又将独步天下。

2 注重衔接所学诗词,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这种衔接在设题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考查的诗词与教材中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鉴赏。比如今年江西卷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二是从考查的诗词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延伸到所学的诗词,进行拓展延伸。比如今年北京卷第3小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可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3 题目设问大都指向明确,又适度开放

绝大多数的题目设问指向明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知识点进行作答。比如:全国课标卷的第8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这种限制性的明确设问,既可消除问题的模糊性,又能免除答题的非指向性,更能避免学生漫无边际作答现象的出现,实为一种充分为学生考虑的体贴式设问。

在限制性设问的主导下,也有一些题目设问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例如:①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广东卷)。②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江苏卷)。③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四川卷)。这种适度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解答和多种解答提供了可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不过,今年安徽卷的题目设问方式却与去年完全相反。2011年的设问要求是“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可谓当年最创新的设题方式:不仅只出了一道题,而且设问完全开放。然而2012年的设题方式则变成了两个题,而且设问明确限制一一“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由安徽卷的颠覆性变化,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设问方式不能完全开放,而应像今年的3套题那样适度开放,可能更符合高考命题的科学性。

二、诗歌选材特点及其亮点

1 宋代诗词仍备受青睐,金代诗词悄然登场。

与近年试题相比较,2012年诗歌从朝代上看有以下特点:

宋代诗词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考查了9首和10首,独占了半边天,今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考查了7首,占了41%,仍是最多的。另外,唐诗近三年都在3首或4首,基本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查了晚唐时期温庭筠的一首词。

在突破唐宋诗词一统天下的格局后,前两年元诗明诗异军突起,今年则继续并加大了考查力度。元诗2首,明诗1首。在前两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从未出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金代诗词,却在今年的浙江卷和安徽卷悄然登场。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用的一段空白被填补。

金代诗词的十肖然登场,选入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元好问,其意义不可低估。有力地拓宽了诗词鉴赏的领域,又次打破了考查格局,应是今年诗歌鉴赏最大的一个拐点和亮点,更是今年最突出的变化和创新之处。

这也启示我们:中国每个朝代(即使是少数民族的)都有其优秀的文化,精彩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并且应该成为高考诗歌题选择的范围,更应该成为中学生平时学习和鉴赏的对象。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训练中必须拓宽学习和训练的领域。

2 作者均非流诗人

(1)著名诗人完全退出,避免了猜题押题。

17首诗词涉及作者16位(杨万里有两首诗入选)。一流诗人全部缺席,我们在教材中非常熟悉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著名诗人一个没有。

比较熟悉的作者有8位,他们分别是贾岛、温庭筠、秦观、杨万里、晏几道、晁补之、张耒、元好问。学生根本没听说过(甚至老师都十分陌生)的作者也有8位,他们分别是中唐的李益、晚唐的修睦和钱、宋朝的李纲、金朝的王寂、元朝的白埏和曹伯启、明朝的金銮。

(2)作者作品“陌生化”成共识,体现了公正公平。

大量选择陌生作者以及熟悉作者的陌生作品,应该是高考命题人的有意为之。“陌生化”,

已成为命题人今年和今后作者作品选择的一个基本标准。同时,选材的陌生化,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

3 体裁以律诗最多,绝句、词次之

今年的诗歌在体裁上非常集中,除了律诗、绝句和词外,没有涉及其他体裁。2010年和2011年这三类体裁所占比率也不低,分别为76%和88%。可见,这三种体裁最受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者的青睐。

另外,前两年曾考查的乐府诗,今年没有出现;2010年曾考查的五言古诗和散曲,2011年和2012年均未考查。这说明,这些非主流的体裁也许只是偶然为之,或者说是一种点缀。

在平常备考时,广大师生还是应重点加强律诗(尤其是五言律诗)、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词等体裁的训练。

4 题材相对集中,兼顾其他

高考诗歌鉴赏篇2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也是对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度可以从整体内容着眼分析诗歌情感,2007年有福建卷、湖南卷、江苏卷、重庆卷、湖北卷、浙江卷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明确的考查。此外,还可以从情与景的关系中去赏析情感,如2007年的上海卷、天津卷等。

【典型考题】(2007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

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

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指点迷津】赏析思想情感即品赏诗意和诗情。回答赏析思想情感类的问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在理解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及文中有关表露思想感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其次,要关注形象、画面及一些重点词语,找到它们与情感抒发的联系点。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实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此外,要看清题干要求,做到“答为所问”,有的放矢。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表达了……的情意”等句式。

【参考答案】颔联: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离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角度二: 赏析构思艺术

构思是诗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是整个诗歌创作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诗歌构思艺术包括谋篇布局、层次安排、前后照应、角度切入等等,对构思艺术的考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奇妙魅力和诗人的独具匠心。构思艺术讲究精美、新颖、巧妙,高考中的诗歌鉴赏也大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命题,考查考生实际的诗歌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2007年的江苏卷“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还有北京卷、四川卷、上海卷等都考查了这方面的内容。

【典型考题】(2007年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指点迷津】鉴赏诗歌构思艺术,主要把握其在谋篇布局、层次安排、前后照应、角度切入等方面的特色,理清景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与人、时间与空间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素材,提炼诗意,选用诗体,甚至还包括形象怎样描写,气氛怎样渲染,情景如何交融,虚实如何转化,显隐怎样结合,起承转合怎样安排,韵律和节奏怎样运用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鉴赏诗歌构思艺术,要特别注意感受诗歌的精练、新颖和工巧的审美魅力。

【参考答案】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角度三: 诗歌对比鉴赏

比较阅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比较阅读的能力,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鉴赏水平。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同作品的比较,二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的比较和不同诗人的相关诗句的比较。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等等。如2007年浙江卷是意象、表现手法和语言的比较,重庆卷是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辽宁卷主要是意境的比较,而江西卷则是思想感情和写作角度的综合比较。

【典型考题】(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指点迷津】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或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异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从题目所提供的赏析角度去阅读文本,抓住关键点,分析异同点。同时,比较阅读时还要注意“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然后加以归纳总结。但重心都要落到对比点上去,回答时应该注意从诗中找到具体的依据,最后的表述要完整,重点要突出。

【参考答案】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角度四: 针对诗论评析

诗论评析,主要是指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命题难度较大,它比一般的诗歌鉴赏题多了一道程序,那就是首先要读懂别人的诗论评析,然后自己进行评析。设题角度主要有三类:一是考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论,请说明理由;二是在前人的几种观点中,考生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三是请结合诗歌实际,具体阐述前人的某个观点。

【典型考题】(2007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采采,薄言②采之。

采采,薄言有③之。

采采,薄言掇④之。

采采,薄言捋⑤之。

采采,薄言⑥之。

采采,薄言礻颉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yí),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前人读这首诗时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指点迷津】此题在题目设计上有一个特点,便是在题干中首先引出了前人的评论,即: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应首先关注题干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去揣摩诗意,描述诗中景象,这样基本的答题方向应该明确了。回答诗论评析类题,需要注意三点:①要吃透诗论涵义。从诗论的内容或性质看,无非两类,一种是包括某个文学概念、某种文艺观点在内的一般性论述,一种是直指具体诗歌内容、手法、语言之妙的针对性评论。②要了解诗论的暗示性和指向性。不论是哪种诗论,往往都能从内容、形式,或是主题、技法、形象、语言等方面为我们提供赏析视角。③要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合情合理的评析,注意针对性和严密性,能够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要点不全者酌情扣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高考诗歌鉴赏篇3

在诗歌中一般有景衬情,景衬人,景衬物,人衬人,物衬物,情衬情等几个类型。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衬托的用法。

一、以景衬情

景情相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情为主,景为辅,以景衬情。它有四种表现方式:乐景哀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乐景乐情。

1.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伤心行

李 贺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赏析:窗内,灯焰发青,灯油将尽,飞蛾在残光中起舞,墙壁上布满了灰尘;窗外,落叶飘坠,风雨如啼,如此凄凉悲苦落寞的景衬托出羁旅人失落的情怀。

江畔独步寻花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满溪的花,灿烂绚丽地盛开着,蝴蝶翩翩起舞,黄莺婉转轻鸣,如此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愉悦欣喜的心情。

2.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赏析:过去,春光融融,繁花似锦,随从前呼后拥,仪仗车水马龙,好不气派;现在,身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残酷现实令词人倍感悲怆,他怎能不产生无限的悲恨呢!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诗中用“呼啸的北风,遮住太阳的千里黄云,漫天飞舞的大雪,阴沉沉的天气”的景象衬托了“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慷慨豪情,这里运用了“以哀景衬乐情”(反衬)的手法。

二、以物衬物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片段)

李 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赏析:用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三、以景衬人

用景物的特点来衬托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等。例如,以豪壮之景衬托人物的豪情壮志,以宁静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宁静淡泊等。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赏析:“雨洗东坡月色清”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清明幽静,映衬出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四、以景衬物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赏析:“冰雪林中著此身”,写出白梅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忍风骨。

五、动静相衬

它是指“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诗人通过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突出青山、春涧的“静”。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诗中的“凉月、柳湾、山色、桃花、溪水”构成了一幅优美恬静的静态画面。末句的“半夜鲤鱼来上滩”,生动活泼,富有动感,与前三句渲染的“静”相互映衬。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赏析:从全诗来看,作者写泉响、鸟鸣采用了以静衬动(反衬)的手法。

六、情情相衬

它是指两种情感(喜、悲)的衬托,主要表现为“以喜衬悲”。

蝶恋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诗中佳人的“笑”反衬了诗人的“恼”,这里运用了“以喜衬悲”(反衬)的手法。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赏析:从情感上说,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悲,但第一句写喜,下句写悲,这里运用了“以喜衬悲”(反衬)的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而在古典诗歌中,衬托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需要广大考生认识和掌握。

高考诗歌鉴赏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6―0127―0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学习诗歌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高考中答好诗歌鉴赏题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备考策略。

一、吃透《考纲》,理清常见题材,归纳思想感情

《考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面:一是篇幅短小。二是语言内容浅显。吃透这几点,便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缩小复习范围。因此我们就选择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以及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宋词元曲。另外,还可以选择咏物诗、咏史诗、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爱国诗,这些诗歌的主要作手法普遍为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抒怀,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直抒胸臆,用典等,答题时只要仔细读诗,抓住关键字词就能确定诗歌类别,只要理清诗歌题材类型,记住每一类诗歌的思想感情,在答卷时就很容易得分了。

二、调动诗歌知识储备

1. 文学知识储备。如果要鉴赏的诗歌的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的是他立志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他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因此要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 史学知识储备。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些不同之处。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 诗歌知识储备。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到勤于归纳、勤于总结、勤于积累记忆。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自;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自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茄――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借诗读诗法

1. 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题材,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留心诗歌的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2. 看作者。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一些作者的风格。

3. 看内容。诗歌内容主要指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描绘的场景,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张辑的《月上瓜洲》: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新秋”和“塞草连天”表明诗歌描绘的是秋景,古人写秋一般都是“悲”的笔调,这一内容提示对我们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很有帮助。

总之,诗歌所含信息会给鉴赏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学会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内涵,有效地完成鉴赏题目。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吃透《考纲》,调动学生的诗歌储备,引导学生掌握答题的步骤和技巧,注重审题,注意答题的规范性,避免错字病句等,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才能拿到高分。

高考诗歌鉴赏篇5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解题技巧

一、明确考纲要求,解析考点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虽然《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

二、失误原因分析

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学生答题结果失分严重。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本人归纳了一下,总结出常见失误的失误大概是以下几种: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4)综合鉴赏答题方式不合理

(5)把握不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解题技巧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1、关注诗歌的题目

关注诗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旨意。诗题中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类型等。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笛”在古代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之意,那么试题问“折柳”的含义就好理解了。

2、关注作者与注释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考题中叫考生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考生联想到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就会轻易拿高分了。诗歌的注释富含多种暗示,考生抓住注释中的信息,就能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

3、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第一: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二: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第三: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仔细分析考题,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例如:2003年高考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

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

(1)诗眼是哪两个字;(2)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3)诗的主题是什么;(4)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5、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本人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b形象的基本特征+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b主旨情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考生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审题,积累做题方法,多做专项练习,提高诗歌解读能力,我相信,一直让考试头痛的“诗歌鉴赏”题也会迎刃而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题型。

参考文献

[1]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朱武兰《甘肃教育》2010年23期

[2]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谢宝敏

[3]高考诗歌鉴赏及解题思路李奉军

高考诗歌鉴赏篇6

【关键词】诗歌鉴赏;复习;方法;羁旅行役

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渐增,近两年为10分。但据阅卷专家讲,这一部分的省均分偏低,还不足5分。可见,考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现状,并提出新的复习方式,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更得心应手。

一、高中诗歌鉴赏的复习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很多教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时,基本上就是按照“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按部就班地复习,辅之大量的诗歌鉴赏练习加以巩固。我也曾经这么做,但复习的效果不佳。这种整体上的复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太慢,有没有更有效的提升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方法呢?

二、提出新的复习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这样一种复习方式: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诗歌鉴赏的要点,逐一加以复习,并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鉴赏方法和鉴赏术语,然后再按不同题材分专题进行复习。实践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在独立面对古代诗歌鉴赏题时有了思路,得分也有所提高。

1.整体把握,熟悉诗歌鉴赏要点。这一阶段要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尤其要注意要求学生熟知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及其含义,这有助于他们快速读懂诗歌。另外,要求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包括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必修教材和选读课本中的古代诗词进行回顾,在复习时结合教材内容巩固这些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复习也就不会厌倦了。有了这一阶段的铺垫,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宏观认识,可以为下一步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诗歌思想内容,按题材分类进行专题复习。根据诗歌的思想内容,可将诗歌分为六种题材:送别抒怀类、羁旅行役类、边塞军旅类、咏史怀古类、山水田园类、咏物言志类。

三、举例说明复习思路

以羁旅行役类诗歌为例,谈谈我设计的复习思路。

1.介绍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概念: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探亲访友、或谋求仕途、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被贬赴任途中,难免心生孤苦,引发感慨。羁旅行役诗,即因上述种种而作。

2.揭示复习要点: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几个特点,鉴赏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羁旅行役类诗歌的情感。

3.总结羁旅行役类诗歌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独”、“悲”、“愁”、“怜”、“空”、“故园”、“相思”等,流露出诗人孤独思乡之情。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常常会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

(2)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浮云:因其漂移不定,常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夕阳、日暮:引发游子思乡。

(3)在情感方面的特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和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王翰的《凉州词》。

(4)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羁旅行役诗除了使用“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达技巧。

①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虚实结合、想象):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4.从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中筛选出此类诗歌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阅读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篇7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现将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作一横向比较,从而把握高考命题特点,为以后的复习迎考提供参考依据和复习建议。

二、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与评价

(一)命题特点。

1,诗歌品类。古代诗歌本应包括唐代以前的古诗、唐诗、宋诗、唐宋词、元曲、元明清诗歌。对照2012年17套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命题所选诗歌主要集中在唐宋时期的诗作(含词),偶尔也选用金元诗歌,明清诗歌则轮流出现,唐代以前的古诗以及元曲今年没有选用(以前偶有选录)。这是因为,在文学史上,人们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宋诗词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繁盛与巅峰。

2.作者情况。高考选用的诗歌,其作者有的是大家熟悉的,有的是大家不大熟悉的,有的则是十分陌生的。从2012年高考所选18首诗歌(浙江卷是两首诗)来看,张九龄、贾岛、温庭筠、杨万里、秦观、晏几道、元好问等是大家熟知的作家,晁补之、李益、张耒、李纲等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而修睦、金銮、王寂、白珽、曹伯启则是我们不熟悉的作家。总体看来,熟悉的作家还是多一些。

3.题量分值。一般设2个小题,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地试卷中设了3个小题。分值一般在8分左右,多的有17分(北京卷),少的只有6分(重庆卷和福建卷),广东卷和浙江卷均为7分,全国课标卷和辽宁卷均为11分,江苏卷则为10分。

4.诗歌内容。高考命题选用的一般是中学生没有接触到的诗歌或者出现在课本、读本中不被注意的地方,因此其内容就显得陌生而新鲜,这样有利于高考的公平选拔。比如,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共有两首,我们考生熟悉的是其第二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结果江苏卷却选了其第一首:“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从2012年高考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远怀人。如全国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及江苏卷温庭筠的《梦江南》。

(2)伤春惜别。如江西卷秦观的《江城子》及湖北卷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

(3)羁旅愁情。如山东卷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及四川卷曹伯启的《子规》。

(4)寄情山水。如安徽卷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辽宁卷张耒的《初见嵩山》。

(5)风物写真。如广东卷白埏的《余杭四月》及上海卷张九龄的《春江晚景》。

(6)托物寓意(借物寓理)。如全国大纲卷修睦的《落叶》、北京卷金銮的《柳堤》、天津卷杨万里的《野菊》、浙江卷钱翊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7)边塞生活。如湖南卷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

(8)闲适归隐。如福建卷李纲的《望江南》。

5.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以上所举18首诗歌涉及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表达方式。这里主要包括描写和抒情两大类型;

①描写。如全国大纲卷《落叶》第1小题涉及角度变化,北京卷《柳堤》第1小题涉及动静结合,广东卷《余杭四月》第1小题涉及色彩渲染,上海卷《春江晚景》涉及虚实相生,等等。

②抒情。如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的,融情于景,江苏卷《梦江南》和辽宁卷《初见嵩山》的借景抒情,上海卷《春江晚景》的情景交融,天津卷《野菊》、浙江卷《未展芭蕉》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托物言志,天津卷《野菊》“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的用典抒情,等等。

(2)表现手法。如全国大纲卷《落叶》中松立与叶落的对比,全国课标卷《思远人》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的渲染,湖南卷《度破讷沙(其二)》的映衬、四川卷《子规》的烘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衬托与对比,福建卷《望江南》的衬托,等等。

(3)修辞手法。如全国大纲卷《落叶》中“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的拟人,重庆卷《鹧鸪天》中“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的比拟。北京卷《柳堤》中“雨香非燕促”及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中“软红光里涌银山”的通感和比拟,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中“边雪藏行径”的拟人,江西卷《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的比喻和比拟,浙江卷《未展芭蕉》中“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医春寒”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中“爱惜芳心莫轻吐”的比喻和比拟,辽宁卷《初见嵩山》中“数峰清瘦出云来”的拟人,等等。

此外,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还有几道涉及赏析语言的题目,属于“炼字”型。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和“涌”二字的妙处,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对“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的“藏”和“透”二字作简要赏析,四川卷《子规》赏析第二联中的“空”字的韵味,等等。

6.亮点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较鉴赏,二是探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1)比较鉴赏。这类题型是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2005年有4套高考试卷(上海卷、浙江卷、湖南卷、辽宁卷),2006年有3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2007年有5套高考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浙江卷、辽宁卷),2008年有2套高考卷(湖南卷、广东卷)……2011年的湖北卷将刘敞《登城》与苏轼《望湖楼晚景》进行比较,2012年的江西卷比较秦观《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教材中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异同,2012年浙江卷则比较钱翊的《未展芭蕉》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的异同。

(2)探究。这是新课标考纲特意提出的一种能力层级,本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来则移用到古代诗歌鉴赏题中。

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思远人》第2小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又如2012年北京卷第2小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再如2012年江西卷第2小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西卷的比较鉴赏也可看作是探究题)

(二)试题评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代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提高广大考生的语文素养。江西高考命题人甚至提出“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思想,多年来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综观2012年全国17套题的诗歌鉴赏题目,笔者发现,这种导向是十分明显的。所命试题也涵盖了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考点分布均匀,题目难易适中,答案简明规范,题量和分值较为合理。而比较鉴赏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则是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的一大亮点,与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吻合,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密切注意。

尽管命题人的初衷是要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考生的实际阅读鉴赏水平还是比较低。以2012年江西卷为例,第(1)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98分,第(2)小题全省平均分为1.67分,累加起来平均只有3.65分。可见,我们的古代诗歌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针对高考命题要求和考试鉴赏能力的巨大反差,笔者建议要加强古代诗歌的教学,基础年级重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单元和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毕业年级着重专题复习指导,并相机进行强化训练。

高考诗歌鉴赏篇8

一、注意抓住诗眼、意象、辨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注意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情怀的作品。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等。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月亮代表乡思、寄寓高洁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三、注意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

四、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结构方面的伏笔、照应、对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六、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七.注意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柳永、李白。确定朝代、风格。

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有时介绍作者。

八、注意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九、注意书面表达

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上一篇:解除合同协议书范文 下一篇:trips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