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赏析范文

时间:2023-11-25 10:27:30

现代诗歌赏析

现代诗歌赏析篇1

关键词:断章;意象;风景;朴素

作品原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赏析:

初读《断章》,被其中回环曲折的意境所吸引,一切似乎是相对而变幻的,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切换中,其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写意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层叠中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意世界。

诗人通过视角方向的转化和落点的改变,使诗歌取得了交错重叠的视觉效果,诗歌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写的是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觉的出发点,视觉落点在“风景”。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是从第三人称视觉出发,“看风景人”的视觉落点本应该也是风景,但诗歌的视觉落点却变成了“你”。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你”和“风景”之间、“看风景人”和“你”之间既有视觉的转换,又有空间距离的拓展。在诗的第二节中,“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视觉出发点是无生命的“明月”,视觉落点是静止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又是以第二人称“你”为视觉的出发点,视觉落点转变为动态的“别人的梦”。“明月”和“窗子”之间、“你”和“别人的梦”之间的视觉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形成了令读者回味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第一节的视觉画面发生在白天,第二节的两个画面又转化成夜晚,白天和夜晚之间形成的时间跨度,更增添了诗歌的内在意韵。

“意象的繁复奇幻,理趣的深邃悠远,技法的精湛圆熟”,卞之琳自己说:“我写抒情诗,像我国多数旧诗一样,着重意境”,中国古代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意境”,而这种‘意境”就是“物各自然”它反对主体对客体的千扰,保持情状的某种客观性,中国诗强化了物象的演出,使其共存于万象、涌现自万象的存在和活动来解释他们自己,任其空间的延展及张力来反映情境和状态,不使其服役于一既定的人为概念。

在《断章》中,诗人设置了几组不定的意象画面,通过视觉转换与组合,通过时间的流动与时空的相对距离,诗歌便造就了令人遐思无限的“风景”,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不同的哲理内涵诗人在第一节中创造的两个画面可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通过“你”向空间辐射,与桥、风景、看风景人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二诗人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速写。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而是进行了留白,。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远远地看,静静地看,“风景”在你的眼中才变得美丽而富有情致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时间里,景物依旧,空间却进一步延伸而逐渐发生改变。“看风景人”和“你”之间又形成一段令人遐想的空间距离‘看风景人”只能在楼上带着神往和多思的心境看“你”,也许看得不真切,也许只能隐约而朦胧地看你。“你”只留恋于自然界的“风景”,而“看风景人”却把“你”看成了他心中的“美丽风景”。假如“你”走下桥去看“风景”,你能更清楚地看到“风景”中的花草树木,但却无法在你心间留下永恒的美丽;假如“看风景人”下楼走到桥上看“你”,他把“你”的容貌和举止看得更真切,但也许给“看风景人”留下的是失望和叹息。因为,当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距离时,美感也就无从体现。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第二节已经从白天过渡到夜晚一“明月”和“窗子”之间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画面“你”早已远离“别人”的视线,拉大了空间距离可是,‘你”的形象却在“别少、的梦”中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本来“你”的心情是悠闲散荡的,可是,“你”却在无意之中惹得别人心族摇荡,梦魂牵绕对于梦境而言,“你”就是一轮璀璨的明月第一节的意韵由此获得进一步深化、丰富、就审美而言,或许惟有存在距离的“风景”,才更具有吸引力和观赏性。

现代诗歌赏析篇2

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选择题”是不是最佳选择,这当然可以再讨论,但分析质疑者、反对者的声音却不难发现,更值得引起我们警惕的是不少教师关于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两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诗歌鉴赏就是读懂诗意,二是把诗歌鉴赏等同于个性化欣赏。

事实上,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试题,它不能只有“懂”和“赏”,还应当有体现逻辑思维的“鉴”和“析”。因此,抛开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能否用“选择题”的争议不说,我认为,要真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应当理性解读考纲中的“鉴赏”要求,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就应当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恰当引入逻辑思维,以切实提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理性解读考纲,抓住考查核心

1.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要求,耳熟能详的是这么一段:

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事实上,仅仅拿《考试大纲》中的这一段文字来作为古代诗歌阅读的教学指导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能带来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误读。因为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考查的内容要求,而关于“鉴赏评价”这一考查能力层级的解读,还应当往前翻到《考试大纲》的第一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表述: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三条重要结论:一是“鉴赏评价”是一种阅读能力,其研究的对象是试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二是“鉴赏评价”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要求,而是依存于“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之上,是以上三种能力要求的综合提高和水到渠成的结果;三是“鉴赏评价”是一种统称,它包括理性客观的“鉴别”“析”和“评”,也包括有感性色彩的“赏”和“说”。

因此,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将“诗歌鉴赏”等同于“读懂诗意”,拉低了“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仅完成了“理解(B)”的阅读任务;而将“诗歌鉴赏”误作“个性化欣赏”则忽略了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校选拔性考试试题所应有的“基础性、综合性”要求,是把“诗歌鉴赏”当作自娱自乐的诗歌欣赏,最终可能导致阅读测试中鉴别、分析、评价无法完成任务。

2.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

根据以上对《考试大纲》有关要求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与判断,其实应立足于两个层面:一是诗歌的层面,二是阅读考查的层面。

从诗歌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要根据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如言志抒怀、寓情于象、含蓄隽永等,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应当“考什么”。在这一层面上,“读懂诗意”是考查的核心,考生的任务是调动平时的学习积累,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观点等。

从阅读考查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根据语文阅读考核目标与要求,对试卷提供的古代诗歌阅读材料进行分解剖析,并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指出这一首诗的具体特点。在这一层面上,理性的“分析”和“鉴别”是古代诗歌读的考查核心。

综合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只是试题材料,“鉴赏”才是关系考生得分的能力要求,孰主孰次一目了然。更何况,“读懂诗意”对应的是“理解(B)”这一能力层级,是“分析”“鉴别”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想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关键还是对古代诗歌的理性的“分析”和“鉴别”。

二、运用理性思维,提升古诗教学效率

作为文学类文本的古代诗歌,是否适用“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阅读古代诗歌会不会肢解诗歌、破坏美感?这是许多教师的担忧和拒绝理性思维的理由。事实上,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理性思维从来不是“美感”的敌人。

1.正确认识古代诗歌与理性思维的关联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固然具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富有形象性的鲜明特点,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而又感性的认识,但这不等于古代诗歌创作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思维。事实上,感性认识相对于理性思维而言,往往是断续的、跳跃的、模糊的,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诗歌创作的过程如果少了理性思维的参与,诗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可能是混乱无序的,不要说给读者带来“美感”,连读懂都会有困难。概而言之,诗歌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心理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其实是相互交错、相互征服、相互表现的。

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读者对于一首古代诗歌的欣赏,不可能仅仅依靠以感觉和表象为主要特征的感性认识。因为读者在感受诗歌形象之初,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表象,依靠这些表象,读者并不足以理解一首诗的全意,也不可能有“喜爱”的判断。只有当读者透过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方法全面理解诗歌时,诗歌所要展现的思想内容、诗人所要传达的复杂情愫,才有可能进入读者的脑海,进而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审美体验。

因此,无论从诗歌创作还是从诗歌欣赏的角度看,古代诗歌都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鉴赏古代诗歌时,理性思维的参与不但不会破坏美感,而且有益于审美的实现。

2.理性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1)结合推理论证,辅助读懂诗意

由于考生对古代诗歌形象的知识储备往往不是那么丰富,也由于古代诗歌形象往往具有内容的多义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如果仅仅抓住诗歌的形象来解读诗意,就容易出现诗歌形象的误读,进而使诗意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讲一点逻辑知识,引导学生从推理论证的角度来认识古代诗歌的内容结构,对于考生正确解读诗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古代诗歌中符合逻辑学意义上的论证结构的篇章并不在少数。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出的诗歌创作讲求“起承转合”的说法恰恰可以成为古代诗歌在内容上富有逻辑性的一个明证。运用推理论证的有关知识来辅助解读诗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诗歌形象多义性、多样性的困扰,可以帮助考生理清一首诗的内容思路,从而更准确地读懂诗意。

(2)借助概念比较,突破审题关口

为了适当降低阅读难度,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设问往往比较具体,切入口较小,因此题目中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概念往往比较多。考生审读题目时,常常会忽略这些关键性概念而审错题意。那么,如何纠正考生的审题偏差呢?一味强调“认真”显然于事无补,而让考生习惯于圈画出题目中的重要概念,并借助类似概念的比较来确定答题重点,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好办法。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例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在这一题目中,对于答题起到限制、提示作用的重要概念有“前四句”“景象”“用意”“什么样”“什么”等。孤立地看,有时候我们很难认识到它们的限制、提示作用,但如果在审题时引入一些类似概念来比较,问题可能一下子就清晰多了:“前四句”不是“全诗”,它限制了答题的对象范围,概括内容时要注意不能超出前四句的范围;“景象”不是“意象”,它要求答案应是一个综合叙述的意境特点,而不是罗列意象;“用意”不是“意思”,它要求不但要答出前四句的内容,而且要分析前四句内容对于全诗主旨、诗人情感的作用;“什么样”“什么”不是“哪些”,这说明答案要点相对唯一,答题的重点不是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答题点的内容逻辑。

(3)学会分析综合,提升答案逻辑性

“分析综合”指的是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在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答案组织中,强调“分析”可以使答案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避免套话、空话答题,也可以使答案本身更有逻辑性,更照应题目设问;强调“综合”,则可以使答案更有概括性,表达更加简洁有力。为了让考生的答案组织显现出应有的逻辑性,我们一方面要拿高考真题的权威答案给学生作示例,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考生每次组织答案时,都参照因果推理的思维模式去检查,看看答案组织是否能自圆其说,形成一个闭合的逻辑链条。下面我们剖析一道高考真题的参考答案。

【例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在这一参考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答案组织呈现鲜明的总分结构:“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属于扣题的总说,而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标题……”“开头……”则是对总说的具体分析说明,它们紧紧扣住了“非作者亲眼所见”“出于想象”,体现出极强的因果呼应性,与总说形成了闭合的逻辑链条,而且它们的语言既紧密结合了诗歌的具体内容,也有较强的综合性。

以这样的参考答案为标尺去衡量考生的答案,用这样的分析去指导考生的答案组织,考生的答案将会变得更有条理,更有逻辑,其得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管我们欢迎还是拒绝,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还是来了。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说,选择题“可以测量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些高层次能力”,而且“答案唯一,评分统一客观”,“可以加大试题容量”。因此,纠结诗歌鉴赏可否使用选择题,似乎没有必要。我们更应当形成共识的或许应当是:诗歌鉴赏,当有“理性思维”。

现代诗歌赏析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策略

前言:传统的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很难从学习活动中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另外,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也使得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必须进行形式的转变,因此,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质量。

一、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活动的兴趣

兴趣的驱动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鉴赏学习的重要因素。要改变很多高中语文教学的诗歌鉴赏工作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运行的状态,并对诗歌鉴赏活动进行具体安排,更大程度上顺应提升高考成绩的教学目的,使一些学生按照标准化考试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诗歌鉴赏实际内涵的关注。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不能简单根据已经制定的教学目的进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便课程的安排能够既充满的技巧性因素又具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关注。要使学生在多元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教学技巧的提升,以便学生对诗歌鉴赏存在的大量热情也在有趣的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提升。另外,教师在课程时间设计方面不可过多的关注高考,以便古代诗歌的教学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推进。教师在选择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模仿了高考的教学模式,以便学生的诗歌鉴赏时间完全被强大的趣味性因素涵盖,切实提升学生的高考学业成绩,使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

在进行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有关政策的要求,对学生的指导机制进行调整。教师需要更好的将学生的兴趣同教师的指导机制进行融合,并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融入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活动当中。例如,江苏省某高中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动画的形式对古诗内容进行了制作,并配以一定的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因素,使得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动画故事的喜爱,并在后来的古诗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古诗的学习当中,尤其对古诗文的翻译加强了兴趣程度,使得学生在古诗的记忆和理解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教师需要对相关理论依据进行深刻完整的分析研究,使教师不仅能够完成对学生的基础性信息教育,也能使学生掌握更加完整的价值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理念的关注,使学生能够按照更加科学的模式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可以从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当中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知识,教师则要将这些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对接,使学生能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更加科学的掌握诗歌鉴赏的正确方法,并将诗歌鉴赏活动作为一项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进行推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诗歌鉴赏兴趣的提高。

二、改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诗歌鉴赏的教学的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师如果能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诗歌鉴赏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科学的进行学生兴趣爱好的开发,使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按照简单的程序进行诗歌的现代文翻译,以便诗歌教学这一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可以成为更具趣味性的考证性活动。此外,一些教师要对诗歌的含义进行分析,对诗歌的语境和深刻内涵进行必要的掌握。以便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范围可以足够宽广。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程序必须和语文应试教育模式取得一致,以便存在单调性特点的教学活动可以很大程度上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避免造成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构成的不利影响。

良好的教学方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需要首先对教学方案的基础性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对诗歌鉴赏的内容进行科学的选取,并将与其相关的其它信息资源进行完整的运用,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丰富的参考材料进行古代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还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当中,科学的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进行削弱,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自由研讨空间,以便学生可以结合更多的独立主张进行诗歌的理解,并将自己的思考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方案引导下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将学生在自主学习作为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允许学生自主的进行参考性材料的收集,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特点扩展诗歌鉴赏活动的范围,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基础知识。

三、加强对学生的鼓励

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首先,教师需要根据诗歌鉴赏的具体内容,对相关的辅教材进行收集,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信息资源掌握能力。另外,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对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提高,以便学生可以更好的通过大量信息资源的阅读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独立认识。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允许学生的课程标准答案之前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按照独立阅读的方式进行诗歌的鉴赏活动,教师要将鼓励活动渗透到学生诗歌鉴赏的各个领域,使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自信心。教师需要对学生独立思考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自信心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转变自学方法,提升诗词鉴赏质量。

结论:分析当前高中古代诗歌教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学策略进行制定,有利于实现诗歌鉴赏的目的,是当前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锐.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现代诗歌赏析篇4

关键词: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0-02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学习和鉴赏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诗歌鉴赏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同时,诗歌鉴赏题目是高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固定在10分的分值,一般由2-3个小题构成。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新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近十年来的高考及江苏省一模的诗歌鉴赏题目讨论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1 历年高考及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1.1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现将2004年以来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考试至今的诗歌鉴赏题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首先,诗歌鉴赏题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学生常见的送别、怀古诗、登高怀远诗,2012年更是考了花间鼻祖温庭筠的一首思妇诗,可谓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其次,从2004年到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时涉及到的诗人,从2007年开始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至少在知人论世这方面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这有助于学生答题,从而有效降低了答题的难度;第三,近十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内容涉及诗歌的内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手法三个方面,几乎每年这三个方面均有涉及;第四,答案越来越精简,从2004年的一长段话到2012年,三道题加起来的字数在50个字左右,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有利于学生答题的。

1.2一模诗歌鉴赏试题分析

试题如下: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9.(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此次一模试题紧贴高考,作者和词作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细细品读诗文会发现这是一首诗人借送别来写自己近况及抒怀的一首诗,这是本首诗歌的难点所在,如果作文一首普通的送别诗去答,难免会造成答题的困惑。考查内容涉及到内容、思想、表现手法三方面,如以往高考一样。答案精简,每道题的得分点设置清晰,未对学生答题造成障碍。

在学生的试卷分析中,我们发现由于这首诗歌的内容不是特别的难,加上学生对于陆游、南宋、爱国诗人这样一些讯息点的设置,本诗歌在理解上未对学生产生太大的障碍,所以第二题,学生均可以从下阕中找到诗人“恨”的两个内容:年老和一事无成。但是由于个人经历和阅历的问题,学生对于第一题中的“十千”和“百万”了解不够,或者不敢对诗人吃喝玩乐的生活下结论和判断。第三道题中,由于学生在读题时忽略了“这首词”这个重要的讯息,所以部分学生断章取义地对诗歌的某个部分进行分析,所以得出的结论就与题目的要求相反。另外由于受题目《送叶梦溪》的影响,部分学生机械的将这首诗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答,所以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对诗歌的不理解造成的。

2 试题分析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2.1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高二一学期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唐诗宋词(选读)》,只有利用好课堂,让学生对唐诗宋词有基本的了解,对书中涉及到的较知名的作者,比如2012年江苏试卷中选取的温庭筠等有所了解,才可以从时代背景、诗人经历入手更好地去解读诗歌,也就更容易去解答诗歌。

2.2注重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解读

对于诗歌鉴赏,学生普遍失分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力不够,诗歌不同于文言文,学生仅有的文言知识化用在诗歌中,不能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学生容易将一首完整的诗歌解读得七零八落,一首诗在学生的解读中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片段性的出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题目、作者、注释、诗文、问题五个方面入手,一步步地解读诗歌,并结合内容和表达技巧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遣词造句上非常注重字词的选择,因为要引导学生自觉赏析关键字词。第三,要带领学生抓住主要意象。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或赋予眼中所见的物象情感,从而构成意境。最后,要抓住写作特点,包括写作风格,谋篇布局和各类修辞手法。在教学环节,从各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3加强诗歌积累、控制习题难度

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中,我们会发现,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习题及考试中,要从各种题材中选取诗歌,要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到诗人,包括作者所处年代及其生活经历等等,选择的时候不能有所偏颇,应该在各方面均有所涉猎,内容要广而丰富,在难度方面,我们会发现近几年的题并不是很偏很深,所以难度要适中。如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对诗人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其风格的形成也起到决定作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对深入分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主题,只有理解清楚了诗歌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透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如山水寄情诗多是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咏史诗则多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发其感情,讽喻现实的诗歌,融合对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的感叹,表达作者的思考和感悟。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向学生介绍各类历史事件,也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理解,多方面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点。

2.4加强诗歌的朗读背诵,培养诗感

现代诗歌赏析篇5

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来反映作者内心的思想和精神。学生要学会透过诗歌的语言文字看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悟到歌的情感和生命。通过仔细的阅读,深入的分析,学生会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和意图,进而形成自己的体会。学生要了解诗歌的情感通常就是思乡怀人、战争、送别朋友、安逸生活、壮志未酬、相思相知等。学生要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能够通过阅读从多角度、多视角地探究作者的情感,了解文章的主旨。

一、 了解题材

学生首先要了解诗歌的题材,了解了诗歌的一般题材后就会大概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因为诗歌一般都是通过某一种题材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的。比如咏怀诗多表达思念家乡或亲人的情感;咏史诗一般都是对历史过往的感叹和惋惜;边塞诗都是在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也都通过他们各自的方式表达出了深厚的情思。学生了解了这些诗歌共同的特点,在进行具体分析时就可以围绕这些特点来探究。教师要多引导点拨学生,使学生可以了解这些诗歌的题材,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二、 知人论世

不同的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学生要学会从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做到“知人论世”。学生对作者了解得多,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从而在阅读和鉴赏时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围绕作者的生平、个性来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在他的作品中总会留下一些信息,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掌握,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如对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倾向了解了就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其作品。

孤立地进行诗歌阅读会增加理解的难度,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这样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学生在平时应该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了解更多有关作者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把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认识背景

学生在鉴赏和体会诗歌中要结合历史背景,从时代特点来分析,做到融入其中。作者生活的时代会对作者的写作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作者诗歌中的外在表现。如果作者生活的年代国力强盛,那么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多是慷慨激烈、斗志昂扬的;如果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国力衰弱时期,那么他的诗歌往往会有一些悲凉落魄的情感,诗歌中的豪迈和雄伟也会少一些。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以作者生活的时代为背景,这样去理解诗歌内容会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要学会从内容意境来体味诗歌的情感,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生活的年代,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份子,积极感受,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融入其中,就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诗歌,避免独自猜想或者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从而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科学、准确。

学生要学会分析内容,借助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来理解和思考。通过对这些事物和情感的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在探究中逐步提高,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诗歌情感。

四、 分析形象

任何形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人物形象,有其性格品质的特点;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也有各自的特征。学生在鉴赏时,要紧扣诗歌中表现各自特点的词句,进而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其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诗中首联写到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任职三年,马很瘦,借以赞其清廉。颔联写他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他的书,表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看出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

再如杨万里诗“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描写的则是野菊的形象。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其原因是它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所以一直被文人们用来象征怡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诗中的野菊较之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不为媚俗而“香”,有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诗句从形象到气质刻画出了的野性。

总之,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就可以从多角度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思想,通过从不同视角的分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方法后学生就会灵活地应用,面对任何作品都可以轻松应对,在探究和欣赏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好地鉴赏诗歌。

现代诗歌赏析篇6

诗歌以升华的激情,凝练的语言,灵动的意境,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诗歌赏析题在中考中应运而生。纵观201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具体说来,就是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⑵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⑶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⑷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⑤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中考回放】

例1.(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附加题)阅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节中两个加点的词。

① 涉足:_______________ ②萋萋: ____________

2.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现代诗歌阅读理解能力。1题考查了词语解释能力,做好本题考生一定分析该词语前后语境,选择恰当意思解释即可。2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题目中的“路”的理解,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不是指自然界的路,而是象征了人生之路。3题考查了对本诗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着手:⑴从诗歌背景入手。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从而为主题找寻社会生活的依托。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⑶从诗歌的感彩入手。体味写景的词句的冷暖色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欢快欣喜,还是忧愁悲伤等。

参考答案:1.①涉足:指进入某种生活环境或生活范围②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2.“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3.提示: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意思相同即可)

例2.(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青春寄语

佚 名

孩子,你们的眼眸里

青春在哗哗作响

流向那等待开垦的时光

这是你们的早晨

黎明的歌声多么嘹亮

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

你们的梦想

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

风一吹,一粒粒绿色的青春叮叮当当

孩子,从现在起

你们要学会仰视,要学会自强

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

青春美啊

美在热情

美在力量

美在自信

美在坚强

美在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孩子,青春是一支动听的歌谣

它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起航

人要活,就活得热烈,活得充实

要活得像一团火焰,把周围照亮

任凭千里冰封,鸟兽藏迹

你们也要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

(本诗有删改)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能力。诗歌赏析可以从语言角度赏析,一定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把握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进而通过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方法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可以从意境上赏析,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它来表达的。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或者雄浑开阔,或者苍凉悲壮,或者清新明丽等。还可以从思想感情反面赏析,赏析时,可以从感受诗情入手。在具体分析中,考生如果能正确把握作者的喜忧、爱恨之情,就能正确判断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痛斥什么等问题。最后还可以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现代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所以要全面深入地欣赏诗歌,就必须感悟诗歌的表达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考生从以上任选一两个角度,用凝练语言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洋溢着活泼的生命力,明朗而耐读,积极而又生气。诗歌以一个未出场的“长者”对青年人喃喃细语的口吻,娓娓道来,塑造了这位仁慈亲切,充满智慧的尊长形象。“长者”在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人要抓住青春的时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梳理远大的理想。“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 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 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这一句句谆谆教诲,营造了一种情与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表达了“长者”对青年 的激励鼓舞和殷切希望。2:全诗就语言而言,明快有力、辞义畅达,有些诗句哲理性强,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咀嚼品味。如:“你们的梦想,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叮当作响”,写出了青想的青涩,还需要阳光的普照,时间的考验;第三节连用五个“美在……”的句式,是“长者”在对青春的礼赞,更是长者经过生活的积淀,岁月的雕刻后对青春的一种理性认识,五个“美在……”高度概括了青春的特点――“热情”“力量”“坚强”还有“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明快有力,淳厚精警。3:全诗用第二人称的口吻,亲切自然。或排比――写“青春美在热情、力量、坚强”,或比喻――写“人要活得像一团火焰”,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意味深长,既写出了青春活泼而有生气的特点,又写出“长者”寄予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此外,全诗押ang韵,韵律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全诗情真意切,气贯长虹,动人心弦,引人共鸣。就像一首青春之歌,催人奋进。

【解题方法】

1.品味意象,体会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一般来说,意境都是由现代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创设出来的。因此,考生在鉴赏现代诗歌时要善于品味意象,从而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果不能体会其意境,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所创设的审美世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面对康桥的自然风光,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诗歌中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典型的意象勾画出了康河的妩媚动人。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⑴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把握主旨

许多现代诗歌在感情表达上秉承了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作者往往是有话不直说,有情不直抒,而是通过具体意象进行委婉曲折的表达。而现代诗歌的主旨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等。无论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含蓄还是直露,都与诗歌的意象有密切关系,所以领会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要立足诗歌的意象。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巍然挺立”的礁石形象,表达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⑴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⑵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3.立足意象,分析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4.体会意象,分析技巧

掌握现代诗歌阅读的表达技巧,⑴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叙事与抒情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⑵从诗歌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诗歌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诗歌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⑶从诗歌的重点字词入手。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捕捉到诗歌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⑷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涵及表达技巧。⑸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入手。留心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⑹从诗歌营造的意境入手。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⑺从诗歌的手法技巧入手。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选自《梅绍静诗集》)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试对这首诗的比拟和象征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现代诗歌赏析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 策略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学诗,无以言”,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欣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初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词的篇目数量来看,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学好古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

1教师认识上有偏差。对课内诗词,教师不重视,很少评析,更别说引导学生鉴赏了;而学生也是为应付考试,一背了之。教学的唯一目标是考试不失分而不是学会鉴赏并活用。

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惶论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诗词教学蜕变为抽象的分析串讲,囫囵背诵,导致兴致索然。

3考察评价欠完善。中考及测试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且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4学生没有形成鉴赏诗词的能力。许多同学,在古典诗词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

二、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1、重视对标题的理解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题目明确地交待了诗歌的写作重点或类型。如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这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以“物象”或用“咏(题、赠、赞)十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这类诗大多是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或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的多是战争诗或边塞诗。这类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室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表达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

2、通过注解分析作者和背景

注解是诗歌鉴赏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才能打开离我们千年的作者之心。在初中古诗词中,很多诗歌都会在诗词末尾处附带上注解,这些注解要么交代诗人的生活年代,要么简述诗人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过注解了解作者的身世个性和时代背景。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注解为“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江城子,词牌名。词题一作‘猎词’。密州,今山东诸城。”看注解让我们产生了疑问,苏轼怎么会在密州,打猎又有什么可写?再探究不难发现,宋神宗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该文是通过冬猎的盛况来反映作者关心国家统一,反映对敌人入侵欲为国献身的强烈愿望。由此,“密州”这一注解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苏轼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注解看到作者的身世遭遇。当然,并非每一首诗歌都能很明显地看到诗人的遭遇,但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一些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时的感受,对理解诗歌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3、通过诗歌表达的情和景,了解诗歌的意象

文以载道,文章必定有诗人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将感情借助于物、景表现出来。因此,要鉴赏诗词,诗词中的情、景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更要通过引导学生从景来探情,在情中观景,在情境交融中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有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叫做抓住意象赏诗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在鉴赏《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扣住相关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境。学生马上感到明显的深秋色彩,脑中重现一幅深秋凄凉的悲景,于是感受到诗人彷徨悲苦的寄旅之情和内心悲凉孤寂之感,从而抓住了元代社会仕途漂泊和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情感。

结语: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那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媛,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5)

[2] 石莉,谈谈中考古诗词鉴赏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3] 左巧荷,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4] 赵艳斌,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培养学生高考诗歌鉴赏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

现代诗歌赏析篇8

那么如何快速赏析和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简而言之,赏析解答诗歌要学会感悟、陈述“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的两种赏析方式和“三步”答题法。

一、要能赏析“见山是山”的内容

“见山是山”,本出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境界之一,我这里所说“见山是山”指的是赏析解答诗歌要先能理解、表述诗中所写之景、之物、之事,即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

(一)赏析诗歌要能概括“见山是山”的内容,必须了解诗歌语言“变形”的一些规律

古代诗歌,常常得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意蕴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这就使得诗人经常对语言做出种种“变形”,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颠倒语序、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双关、象征、用典、借代、互文见义等。而这些“变形”的地方,又往往成为赏诗解诗的难点。因此,要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理解诗人的语意,要掌握相关的语法“变形”和修辞“变形”规律。

1.学会语法分析法,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分析诗句,做好语序调整,进而理解诗意。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主语后置,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桃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宾语前置,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桃色,夕鸟藏梨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主宾倒置,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以上这些倒置现象,我们都可以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来加以调整理解。

2.了解词性活用,体味炼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充分说明了古人对一字一词的“推敲”运用。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炼意的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从而增强表情达意的功效。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形作动,从视觉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景象)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老”“肥”,既写出形态,又写出动态)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的“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要善于体味双关、互文见义、借代、用典等修辞,并对修辞的作用了然于心。如: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用了双关的修辞,“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江水西头隔烟树。(“隔”用了双关的修辞,一是指诗人身处江西,目光因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二是指词人被阻隔,回不到江东)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诗人语义双关,表面写自然之春天,实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表现男女之间的情思。)

(二)赏析诗歌要能说出说准“见山是山”的内容,要能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所见之景

例如杜甫的《登高》,我们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描绘的事物、情景准确地表现出来。作为一名考生,我们要学会展开联想想象,复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景状态,跟着诗人的思路,把诗人所写的内容表达出来。

二、要学会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

(一)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要了解并掌握古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蕴含的象征意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对诗中所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自己的情感思想,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作为鉴赏者,对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要有所了解并做好积累。

例如黄叶表现凋零、成熟、美人迟暮;绿叶表现生命力、希望、活力;梧桐象征凄凉、凄苦、悲伤;花开象征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等等。

(二)要赏析、解答“见山不是山”的言外之意,需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学会赏析

表达技巧是作者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可以使诗歌形象鲜明、意境蕴藉。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常考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行文结构技巧。

1.修辞手法及作用

例: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山水浑然一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可见愁思的深重。)

2.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起兴、联想、想象、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3.表达方式及作用

常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分为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方式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描写的角度又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4.构思立意技巧及作用

古诗词的结构技巧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过渡、铺垫、伏笔等。)

三、要解答诗歌鉴赏题,还要掌握考试“三步”答题法

第一步,要学会赏析描述内容,即赏析描述所见之景。

第二步,要学会赏析描述所见之景的言外意和艺术手法。

第三步,要学会辨析诗人对内容赋予的思想感情。

考试的“三步”答题法,可以帮助学生尽可能的对所鉴赏的内容作个较充分、较全面的理解作答,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考试时不漏答、不漏分。

例如:(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第一步:描景象)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第二步:析技巧)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第三步:析思想情感)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上一篇:房屋买卖协议书范文 下一篇:包养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