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05 15:09:20

父爱诗歌

父爱诗歌篇1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字串7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版权所有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母爱,不挑儿的长相

母爱,不分春夏秋冬

母爱,崇高伟大

母爱,无限忠诚

无论你平和、躁动

无论你失败、成功

母爱你失败、成功

母爱无处不在

她,伴随你经历人生

是她,放飞人间的龙凤

是她,架起天际的长虹

不懂得母爱

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

忘却母爱

高官厚禄血冷躯空

一个母亲陷入贫困版权所有

一方惦念何以安宁?

用我们的双手点染熔灿的颜彩

用颗颗爱心缩放全面的繁荣

关怀母亲也是你我的升华净化

父爱诗歌篇2

关键词:积累;创作;诗歌;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05

诗歌能给学生激情,能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与知识,同时发展语文能力。尝试创作诗歌,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诗歌的美,并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里,才能让学生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学校打造“诗意校园”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儿童诗歌创作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感受:

一、引导阅读,创造氛围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一位诗评家曾说:“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些话形象地说出了读诗与写诗的关系,明确了读诗在整个诗教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读诗,首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鼓励学生借阅、购买圣野、柯岩、金波、鲁兵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诗作品,并坚持每周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让学生通过查找、选择、阅读、思考、交流等环节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自身的阅读面,充实内心体验,积累习作素材。

二、贴近学生,内外结合

在现行的语文文本中,每年级每册都有不少名家如叶圣陶、乔羽等的诗歌、诗词。在教学中,首先要吃透教材,真情诵读,把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然后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从而使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师生共同入境入情,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在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把握自己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学生入境入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教材中现成作品的创作方法,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如学习过《妈妈的爱》(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作者:刘丙钧)一课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了课本范文的依托,加上平时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爱,一段段感人的文字自然流露。如“有一个很凉很凉的夜晚,妈妈起床给我盖被子,冷风吹凉了妈妈的手和脸。啊,妈妈的爱是暖暖的被子。”“一次,我去爬山,累得满身汗水,妈妈连忙帮我换上干净的衣服。啊,妈妈的爱是勤劳的双手。”……通过尝试,笔者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就能用稚嫩的小手和敏感的内心进行初步的诗歌创作了,真让人欣喜不已。

再如,学习完萧红的经典文章《我和祖父的院子》,孩子们深深地被祖父对萧红浓浓的爱所打动,五年级的李建洋同学联想到他的祖父留给自己的一个存放有一些纪念物品的盒子,有感而发,写下了《翻开祖父的那个古老盒子》一诗:

翻开祖父的那个古老盒子

我看到了一些

纸张泛黄的书

浏览那些书

我仿佛见到了

已经不复存在的时间

翻开祖父的那个古老盒子

我看到了一张旧照片

它记录着当时祖父生活的情景

让我知道了祖父经历的风霜艰辛

翻开祖父的那个古老盒子

我看到了一支笔

虽然有些锈迹

但我还是看出当年它的华丽

翻开祖父的那个古老盒子

我看到了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回忆着过去

我体验到了那流逝的年华

有了课内的积累,接下来还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自由创作。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抒写。使学生在观察、感受与思考中,获取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拥有更多的心灵感悟和体验储备,从而为诗歌创作贮存丰富而不竭的源泉。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创作的基础,因此,笔者以读书为题,鼓励孩子们进行创作,牛元丰同学在独特的联想和想象之后,创作了一首《神奇的书》:

神奇的书

没有一剂良药

能像一本童话

让我们的心情多云转晴

没有一台电脑

能像一本字典

带我们遨游生字的魅力

没有一部好看的电视剧

能像一本小说

让我们飞进主人公的世界

即令你是大富豪

你也不能领略

书中全部的财富

多么简约的书籍

可他却记载了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学诗写诗的工具,是诗歌创作教学的心理内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思维的优势。联想和想象往往能使读者进入奇妙的世界,使眼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好的联想和想象,一个好的比喻和比拟本身就是一首好诗。

三、联系生活,激励成功

我们常说:“谈十不如作一”。在儿童诗歌创作教学的实践中,以课内外结合、以写诗为主的讲、评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课外写诗,仿写、自写,诗的形式不限;课内专节讲诗,讲教材,讲别人的佳作,讲自己的诗作;专节评诗,评教材,评名篇,评同学作品,评自己的作品;专节研讨,定题研讨,师生合作研讨,生生探讨。如“六一”歌颂儿童生活的诗歌、“中秋节”思乡的诗歌等等,通过研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创作热情。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旺盛的学识热情,笔者还引导学生从社会、家庭、学校生活等各个角度,自己去感知事物、认识生活,并能勇敢地拿起笔自己去编写、创作儿童诗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让童年与诗作伴,让诗歌灵性的光芒沐浴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展望美好未来,笔者将继续努力用智慧和真情谱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矢志不移地为孩子们创造诗意幸福的童年生活。

父爱诗歌篇3

社区感恩父亲节主题活动总结1: 父亲的爱也许不比母亲的爱那么强烈、那么明显,但是父爱重如山。因此,为了歌颂父亲、让社区父亲们感到节日温暖,表达对父亲的感恩,6月18日,花苑社区开展了“父爱如山感恩父亲节”活动。用诗歌、合唱的形式表达对父亲深沉的爱。

参加社区的有花苑社区艺术团团员、志愿者等社区40余名父亲参加。活动中志愿者朗诵着自己写的诗歌《怀念父亲》、《父亲是一首歌》…一首首感人的诗句流进现场每一位父亲心中。社区艺术团的父亲们唱着《父亲》等一首首歌颂父亲的歌曲充分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无限祝福。活动进现场还进行了十佳父亲评选,包括“睿智父亲”、“和蔼可亲父亲”、“热心公益”父亲“等,由参加活动的父亲现场评比选出,得到大家热烈欢迎。活动还邀请了社区理发店志愿者现场免费为社区父亲理发、刮胡子,让父亲们感受到社区年轻人对自己的关爱。

“父爱如山,感恩父亲节”,花苑社区祝愿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社区感恩父亲节主题活动总结2: 社区举行“感恩父亲节,社区在行动”,让辖区不少“老爸们”第一次过上了一个有意义父亲节。

活动现场,40多位社区工作人员为前来参加活动的“父亲们”送毛巾、送拖鞋。

“这是第一次过父亲节,真是很开心、很幸福!”现年45岁的斯拉木·麦麦提高兴地说,“开发区如今变得越来越文明,民众的素质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真的非常感谢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们!”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活动现场这首感人的歌曲《父亲》从音响缓缓流出,歌词饱含深情,旋律婉转动人,悠扬的歌声触动了每颗柔软的心灵。让大家想起了自己那个坚毅、严厉、沉默、操劳的“老爸”。

父爱如山,深沉而凝重。父亲的爱总在严厉中绽放出;父亲的爱总在子女需要的时候才来临;父亲的爱总是让我们不得理解,待到完全理解时,方知父亲的良苦用心……

社区感恩父亲节主题活动总结3: 为了歌颂父亲、让父亲们感到节日温暖,表达对父亲的感恩,6月18日,宝莲社区计生协会在宝莲双语幼儿园开展主题为“情暖父亲节·感恩六月天”的活动,孩子们用手工的形式表达对父亲的爱。

活动开始,幼儿园的老师们向孩子们和爸爸们展示了两幅精美的手工作品,并为大家分发手工材料,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动起手来。有的孩子自己动手,爸爸在一侧当贴心助手;有的孩子指挥爸爸细心的剪纸和张贴。尽管爸爸们的大手显得有点笨拙,但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父爱诗歌篇4

康城本名郑炳文,1972年生于福建漳州。1990年就读于福州大学物理系,积极参与举办校园诗歌活动。毕业后,康城创作大量新诗,发表在各类诗刊和诗歌选集上。个人诗集有《康城的速度》、《白色水管》、《溯溪》等。康城积极倡导当代诗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讨论互动,促进“70后”诗歌的传播发展。他组织创办了“甜卡车”诗歌论坛,后改名为“第三说”论坛,成为“70后”诗歌及其他诗人诗歌交流的平台。康城将新诗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并积极参与当代诗歌群体化的形成。2011年他与本土诗人老皮、许海钦,青年诗评家阿一,先锋诗人楚雨等创立了福建漳州诗歌协会,创办《0596诗刊》,成为立足闽南、关联全国,以“70后诗歌”为主体的新诗平台。康城仿若一个执着而专注的苦行僧,用自己的作品与热力支撑着“70后”诗歌在叙事时代的温情转向。

《给闹闹》是康城新近写给新生儿子的组诗,第一首便开始了父亲与孩子的亲切谈心,迎接新生命的心情是矛盾的,担忧与喜悦,执着与改变,煎熬着初为人父的诗人。诗人为即将出生的宝宝准备了美好的礼物——书和诗集,这是他拥有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母亲的物质和父亲的精神共同创造并迎接着一个崭新生命的降临,旧有的生活节奏:风风雨雨、花开花落,都已经做好准备,祥和而温馨的家庭生活正在期待,所有的一切都将伴随着新生儿的诞生:“我们生而一体”。“70后”诗写不会仅仅停留在浪漫抒情上,诗歌还有更深一层的理性思辨:世俗的成人世界期盼新元素的融入与改变。父母为新生命准备了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同时也准备了成人世界的不良嗜好,这是一个完整的世俗生活,“烟灰缸和酒瓶/我也没有收藏和隐瞒/放在你看得见的地方”,坦诚地期待新生命自觉的进入和自由地成长。风雨兰桂,构成成人世界的自然风景,依旧还将是新生命的起点。然而,父与子的对比却反映了成熟的代价:因为软弱与妥协而错失梦想,新生命必须坚强自信才能应对未来。成人世界的独立、安逸与隔膜,也在期盼新元素的加入,形成和谐自足的新的人类社会。

接下来的组诗中,亲子之意逐层铺开,舔犊之情愈来愈浓,辩证理性逐步加深。在慈爱的父亲眼中,闹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响,都令诗人回味不已。“他双手紧握/左手握紧的是母亲/右手握住的是父亲/我和他的母亲/都被他攥在手心”,诗人心中早已燃起了炙热的亲情之火,温暖着这个和乐美满的小家庭,也感染着读者的心。七月南方雨后闷热的环境,诗人以成人的眼光关注着孩子的“闹”,凸显了儿子的天真可爱与生命的不自觉,而“叹气”“释然”的自觉,只是成人的希望:“由他去吧”。

勤劳而疲惫的父亲早起时的惺忪,暗示了成人对世界及未来的迷茫和困惑。相比之下,婴儿“洗澡拍水”的天真快乐却是那样透明而简单。面对新鲜的外部世界,在以孩子“闹”为参照的视角中,一切都充满好奇。诗人以所谓成人意识“观望态度”和“一律报以笑容”来写闹闹的惊奇,暗示了新对旧、童真对世俗的拒绝。“闹是移动的寂静”,运用双关手法,表面写儿子闹闹玩累了在父亲的怀抱中睡着了,深层则道出了世界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对立统一。反向描写“公共汽车跟着他穿过城市”,更突显出孩子带给成人世界的安定与自由。面对新生命,诗人感悟到生命的运动和延续,充满了对儿子和家人亲情永续相守终生的理性期许。

最后一首重点书写闹闹从城区回到东山老家,家族的喜悦与庆贺。“热气腾腾的年糕”“香蕉叶”“心愿和喜悦”“燃烧的柴火”,生动抒写了成人世界对新生命的热忱祝福,母亲的辛苦与欣喜,家族血脉的延续与告慰。其中,柴火——细雨,意象对举,点燃艰难烧得辛苦,隐喻昔日生活的艰辛;岁月——燃烧,写出了生命的热情、活力和新生命带来的希望。不仅如此,作为组诗的结语,“70后”诗写的感性转向,诗中还表达了“70后”代表诗人对人生与诗歌追求的温情与执着:关注亲情,生命不息,诗写不止;人生历程即诗歌历程,也是生命的体验过程;用真情去诠释生命新陈更替的运动真谛。这样,叙事、描写、抒情、哲理,达到了完美的诗意融合。

父爱诗歌篇5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一首,我们耳熟能详,几乎人人会唱。然而你知道吗?“七子之歌”这一意象,也出自《诗经》。那是儿子对母亲的倾诉,是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也是儿子对母亲的至爱亲情。由此,也引出了中国的孝亲诗,有些凝重,却也充满温情。

舒菡,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读书人,写作者。创作多为散文,出版有散文集。杂志主编。现居太原。

骨肉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人间最重要的一种感情。无论是否有人书写,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它不感天动地,不刻骨铭心,它更多以一种平淡到被儿女忽略的形式存在。因而翻遍中国历代诗词,别友别恋人的诗浩如烟海,山水田园诗浩如烟海,咏史抒怀诗浩如烟海,而涉及到父母的,可谓少之又少,我们最熟悉的,也不过一首《游子吟》而已。所以,非常有必要溯源《诗经》,找到中国古代孝亲诗的根源所在,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这样一种平淡却凝重的情感,从而再次获得心灵的洗礼。

出自《诗经・邶风》的《凯风》,是一首被隐没在历史深处的孝亲诗,让我们一起走近它,领略其中真诚深挚的赤子情怀吧。

中国第一首孝亲诗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其实无论是春天吹绿庄稼、吹开花朵的和风,还是夏天酷热中让人倾心的习习凉风,都如朱自清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首来自上古的名为《凯风》的诗,便真实而细腻地写出了在“母亲的手”的“抚摸”下酸枣树长大的过程,或者说七个孩子长大的过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酸枣树。心,酸枣树上的纤小尖刺。温情的风从南方吹来,轻轻吹在酸枣树那纤细而尖嫩的小刺上。如此有画面感的两句诗,将我们带到了一派自然风光之中,好像一个故事才刚刚拉开了帷幕。镜头切换,我们看到,一间温暖的房间内,一个孩子啼哭着降生到了人世间,在母亲温和目光的注视下、温暖大手的轻抚下,渐渐安静了下来,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他眼前的这个世界。“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夭夭,树木嫩壮貌。劬(qú)劳:操劳。酸枣树那些小嫩刺,在和风的吹拂下嫩壮可人;室内的这个孩子,也在母亲的倾情照料下健康成长。我们没有看到室外的风如何劳顿,但我们看到了室内的母亲,她竭尽心力。自从有了孩子,她没有安睡过一个完整的夜晚。孩子的哭声就是她战斗的号角,她被这哭声指挥得团团转,为孩子换尿布、喂奶、清洗,抱起孩子在室内走动,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的童谣……因为做了母亲,她变得几乎无所不能。她甚至忘记了饥渴,好像孩子的满足就是她最大的满足,孩子的开心就是她最大的开心。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第二节里,棘心长成了棘薪。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能当柴烧,自然是长大了。钟惺在《评点诗经》中说:“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室外的酸枣树长大了,室内的孩子也成人了。然而,长大的酸枣树是否能够回报风的恩情?不能。长大的孩子是否能够回报母亲的恩情?也同样不能。这是最让我们心痛的。诗的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圣善,明理而有美德。令,善。母亲是那么的明理而有美德,而我却不成器,不能回报母亲的爱。我们不必谴责这位作者,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了“不能回报”的事实,并且把这种情感写在诗中流传下来,便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他让自上古而后的几千年来的读者,都在他的痛苦中,对自己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唯其不能回报,我们才会努力去回报,至少可以做得多一点,好一点,减少母亲的辛劳和苦痛,让母亲有更多的欣慰。

室外的镜头从酸枣树切换到了一股清泉:“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实义。浚,卫国地名。浚地的寒泉默默地流过,不分昼夜。寒泉默默地滋润着一方土地一方人,正如操劳的母亲,默默地养育着孩子。默默的流水里,流过了母亲的生命和时间,母亲的脸上有了皱纹,母亲的青丝变成白发,母亲的肩膀变得孱弱,母亲的腰身不再挺拔。我们常常忘了,母亲也曾经是长着翅膀的天使,有过少女的美好和浪漫、诗意和梦想,因为有了孩子,她默默收起了自己的翅膀,变成了大地上的母亲。“有子七人,母氏劳苦。”七个孩子,也许还是中国历来认为最为圆满的“五男二女”,但这些孩子除了给母亲带来劳苦,又能给母亲带来什么呢?有人说儿女天生是母亲的债,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冷酷,却也包含着一部分的真实。

室外镜头再次切换,由寒泉转向了树上的鸟。“黄鸟,载好其音。”(xiàn huǎn),犹“间关”,清和婉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载,传载,载送。小小的黄雀在树上婉转地鸣叫,声音悠扬动听。它是在叫什么呢?是在表达对养育自己的母亲的感激和愧疚吗?鸟儿尚且能用甜美的歌声来宽慰母亲的心,我们做孩子的,又能怎样宽慰母亲的心呢?“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两句是对上一节后两句的反复重叠,在这种重叠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唯有反复咏叹,才能抒发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愧疚之情。

这首诗很像是一幕短剧,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看向自然天地,平视是酸枣树,俯视是寒泉,仰视是黄鸟。诗人的视线掠过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并由此引发对母亲的联想。朱熹在《诗集传》中如此解读:“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诗人从自然景物中收回目光,将其定格在通往室内的门窗上,母亲操劳的身影在室内影影绰绰。这一切都在诗人的心里翻起了巨大的波涛,令他久久不能平静。

《诗经》里的其他孝亲诗

《诗经》里,《凯风》并非唯一的孝亲诗。还有一些表达因战乱服役而无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愧疚之句。比如《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几句翻译过来就是说:大雁“簌簌”地拍着翅膀,成群地落在柞树上。王室的差事做不完,我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父母又去依靠谁养活呢?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啊,我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继咏叹“父母何怙”之后,诗人又咏叹“父母何食”“父母何尝”,都表达了对父母的愧疚和对无休止行役的抱怨。

《诗经》中最集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思念之情的,还是《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lù),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不,那只是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没有父亲,我可以依仗谁?没有母亲,我可以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门,家里空荡荡,好像没有回到家一样。接着诗人回顾了父母对自己的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你们抚爱我疼爱我,使我成长培育我,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好像苍天的无穷无尽。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报答父母的恩情,这首诗的结尾告诉我们,“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

清代学者刘沅认为,《凯风》“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

《凯风》意境的后世发展

《凯风》作为中国第一首孝亲诗,其诗意和意境都在后世获得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蒋立甫《〈诗经〉选注》)

孝亲内容出现在诗歌中,较早的如古乐府《长歌行》:

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这是一首游子颂母之作,其命意遣辞完全出于《凯风》。那吹动长棘的凯风,那茂盛地长垂着的枝叶,那弄好音的黄鸟,无不让远离母亲的游子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西河,一定是家的方向。而《诗经・凯风》中极度忧伤却没有流出来的泪,这位作者将它流出来了。这样的泪水因为思念母亲而流,也唤起了历代游子共同的伤怀之情。

元代诗人王冕有一首《墨萱图》,诗云: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这首诗,也明显有着《凯风》的痕迹。那灿灿的萱草花,“南风吹其心”,让我们想起了“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之句。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想象着孩子远行的行路之苦。后两联依然是惭愧之情: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很是惭愧。“愧听慧鸟语”,便是《凯风》中“黄鸟,载好其音”意境的化用,一个“愧”字,自然隐含着“莫慰母心”的愧疚。

后代的孝亲诗不是很多,从内容上,大约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歌颂父母亲情或表达对孝亲行为的赞颂的;二是写离别时的母亲或孩子的不舍;三是写离别后对父母亲情的思念。

第一类歌颂孝亲行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三国曹植的《灵芝篇》,是后世所传的《二十四孝图》的滥觞。其中有如下句子:

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尽孝于田垄,不违仁。

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娱亲。慈母笞不痛,欷涕沾巾。

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

暴子见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如今传世的《二十四孝》故事由元代学者郭居敬编选,成为元代以后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后有人配图,成为《二十四孝图》。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还有《二十四孝图》,对这些故事进行介绍和演绎。曹植的《灵芝篇》写到了二十四孝中三国以前的几个故事。虞舜孝感动天,伯瑜七十彩衣娱亲(当为老菜子的故事,此为曹植之误),都很让人感动。汉韩伯瑜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因年老而笞打无力,抱杖哭泣,后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东汉丁兰,父母双亡,常思父母养育之恩,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暴子”句说的是,楚国有个人很正直,他的父亲偷了一只羊,他就报告给了官吏,结果令尹把这个不孝的儿子给杀了;一个鲁国人跟着国君作战,三战三败,孔子问他原因,他说家里还有老父,自己若死了,便无人奉养父亲,孔子向国君请求,成全了这个人的孝道。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流传比较广,就是后世《天仙配》的滥觞。

在吟咏完这些故事后,曹植又感叹:“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抱。”这不是对《诗经》中《蓼莪》《凯风》两首诗的运用和深化吗?可见曹植在写《灵芝篇》时,内心涌动的便是由《诗经》中这两首孝亲诗带来的深挚的感情。

唐代的孝亲诗比较多,最著名的就是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这也是一首赞美母爱、表达报答母亲养育之情的诗。其中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这其实是一个问句:谁说寸草心能够报答三春和煦的阳光呢?其实报答不了。“寸草心”便是柔嫩的“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没有人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清代戏曲家、学家蒋士铨有一首《岁暮到家》,写了游子自外归来见到母亲时的一些感想: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前三联中,蕴含着母亲见到儿子时的百般滋味:见面之喜,思念之浓,爱怜之切。第四联是儿子的感受:“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惭愧自己作为儿子做得不够好,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一句“不敢叹风尘”,不敢说自己在外有多辛苦,只怕母亲听了难受。这其中有“莫慰母心”的惭愧之情,也有孟郊“临行密密缝”意境的生发。一种相聚,多种情伤。

唐代诗人王建在其《短歌行》中写道:“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这是父母的无奈,然而千百年来的父母,谁不是明知“生男女”会“催人老”,却依然义无反顾地给予孩子生命,给予孩子无私无尽的关爱呢?

唐代张谓《代北州老翁答》中写道:“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劳。”这首诗讲的是一个老翁,两个儿子战死,一个儿子也即将上战场的悲凉心情。古时是因为战乱,如今的我们,“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女儿也志在四方,总是要向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前行,总有一天会将父母留在身后。我们是否想过他们的孤独和辛劳?

第二类是写离别时的不舍的。当我们正常地生活时,亲情就在我们左右,如同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常常让我们忘记它们的存在。在我们写作时,也很少会歌颂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当要离别父母或远游在外凄凉冷落时,当父母生病或离世时,我们才发现平日里那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空气,原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清代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写得非常好:“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诗末“此时有子不如无”一句,成了天下在外儿女惭愧心情的代言,那种深重的愧与悔,依然是《凯风》意境的传承与生发。

第三类是写对父母思念之情的。宋代王安石有一首题为《十五》的诗:“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因为要外出做官,诗人将母亲留在了临川的家里。在这明月当空的夜晚,他听到了杜鹃的鸣叫,不由得想起了母亲。

1925年,对《诗经》深有研究的学者闻一多从美国学成回国,在他到大学任教之前,写作了《七子之歌》。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诅咒。可见,闻一多是对《凯风》进行了符合时代特点的生发。虽然并不符合原诗的本义,却因其一片爱国之心,让我们心生敬意。

父爱诗歌篇6

诗歌不仅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同时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宋代伟大爱国诗人 陆游,自小受到父亲陆宰的诗教,陆宰不但教儿子吟诗,作诗,并且聘请了如曾几这样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诗 人作儿子的老师。陆游从师长那里学到了作诗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曾几等人教育影响下 ,他投入卫国抗金的火热斗争,写出许多反映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光辉诗作,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青少年时代也曾受到诗教的陶冶,当时著名诗人江万里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江万里不 仅用自己创作的诗实施诗教,而且用一个爱国诗人的廉洁、正直的人格教育他。江万里以身殉国的壮烈行动, 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年轻的文天祥。文天祥后来宁死不屈,英勇就义,这种坚强性格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都是与他的老师江万里的教育影响分不开的。

明末爱国学者顾炎武小时候,也受到诗教陶冶。母亲王氏为他朗诵和讲解爱国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一诗 ,对他形成坚强不屈的爱国性格起了重要影响。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成长也与诗教陶冶有关。其父夏允彝在 反清斗争失败后,留下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绝命诗,对夏完淳的教育特别深刻。使他抱定继承父志、抗清到底 的决心,在斗争中成为一名爱国诗人和少年民族英雄。

用诗歌教育孩子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诗歌音调和谐押韵,琅琅上口,适合朗诵和 背诵,不但读起来给人以,而且又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诗歌形象鲜明,富有意境,语言精炼,一字一 句都有显著的色彩,词语组织配合又非常严密,于短小篇章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能使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启迪思想,开扩胸襟,形成开朗乐观、豁达开阔的好性格。

由于诗教在教育年轻一代中存在许多突出优点,所以它一直受到许多有远见的家长与教师的重视,成为教 育与教学的重要形式。古人进行诗教,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选用前人诗作,对后代实行诗教,这种方法 从孔子开始一直被后人延用。大约从唐宋开始,不少诗人学者从古代诗歌中选编那些内容健康、语言浅显明快 的诗作,用做对儿童启蒙的教材。某些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还自编诗歌教材对孩 子进行诗教。

进行诗教,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好可以用于启蒙教育的诗歌。选择的标准,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古代教子 实践归纳出这样几条基本经验:

一.必须选择那些能够为儿童乐于接受,容易为他们理解的诗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黄遵宪的曾祖母 的教育经验。相传近代卓越的爱国诗人黄遵宪自三岁开始就由曾祖母抚养。黄遵宪的曾祖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 ,酷爱民间文学,尤其喜欢听当时流行的弹词。她在黄遵宪刚刚学会说话时就开始用儿歌对黄遵宪进行启蒙。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个鲤鱼八尺长 。”这样格调明快,轻松而又富有想象力、充满生活情趣的儿歌,给童年黄遵宪留下了深刻影响。对启发他的 智力,陶冶他的情操都有积极作用。黄遵宪的父亲是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他不但以自己诗人气质和性 格给幼年黄遵宪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而且特别注意用诗歌启发孩子的智慧。他有意选择与搜集像《千家 诗》那样的琅琅上口而又通俗易懂的诗让儿子学习和背诵。在曾祖母和父亲的启蒙教育下,黄遵宪很小就酷爱 诗歌。他在十岁那年,塾师以诗句“一路春鸠啼落花”与“一览众山小”为题让学生作诗,黄遵宪即写下“春 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以及“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底山”这样令当时家乡一带名士们有口皆碑的诗句。

二.必须选择内容健康, 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诗篇进行启蒙。清代的郑板桥为了对儿子进行启蒙 教育,曾经特意为儿子抄录了一些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的民谣,用做教材。例如: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葛蚤出。”

郑板桥抄录这些具有人民性的民谣用以教育子女,目的是让儿子了解民众疾苦,自小培养关心群众改造社 会的报国之志,懂得怎样做人。

宋代王安石常常用抄诗的形式,规劝子弟奋发努力。他的弟弟王安国小时喜欢骑马击剑,不爱读书,王安 石多次劝他珍惜年华,可是他依然成天游荡,无心学业。因此,王安石就抄录了一首前人所作《时光》诗,贴 在弟弟的书房里。诗中写道:

江无回头浪,人无再少年。

年华若虚度,老来恨不浅。

时光容易逝,岁月莫消遣。

碌碌而无为,生命不值钱。

相传王安国看了这首诗,痛悔自己过去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决心从此振奋起精神,使生命更有意义。在 哥哥王安石的鼓励与帮助下,他一心寒窗苦读,终于中了进士,受到朝廷重用。

>!

另一种诗教形式是师长亲自为子女创作“教育诗”,这种形式较选用前人诗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相 传大诗人陆游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翻开陆游的诗集,在他留下的九千多首诗中,大约有一 百多首都是写给孩子的。为了教育孩子认真读书,继承他的诗风,当他看到七岁的儿子创作了一首诗时,欣喜 地写诗对儿子进行鼓励:

喜见吾家玉雪儿,

今朝竹马绕廊嬉;

也知笠泽家风在,

七岁能吟病起诗。

为了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学习方法,陆游用诗告诉孩子们:“通经本训诂,讲字极声形。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

疑。”为了教育儿子明确学习目的,告诉他们读书不是为了作官,而是为 了救国救民,他写道:“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乎苏元元。”他特别注意用诗教陶冶孩子性格,使他们形成 良好的思想品德。他告诉孩子,一定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 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书生事业期千载,得丧从来未易评”。有一次,当他的儿子子@①向他请 教作诗方法时,他特意创作一首《示子@①》的教育诗,总结了自己学诗的体会。诗中讲到他开始学诗,只注 意技巧和辞藻,走过一段弯路。直到中年以后才渐渐窥见到广阔的意境,有了深刻体会。他明确地指示儿子: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果真要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这 是大诗人陆游留给后代的至理名言。

陆游还经常教诲孩子要保持和发扬陆家的优良家风:“汝曹切勿坠家风。”在他的诗里,多次把他的家风 内容向子孙交代,还希望能为诸孙作出榜样:“夙夜常相勉,诸孙待典型。”

尤为可贵的是,陆游一生坚持不懈地用爱国思想教育子孙后代,直到病危还写下一首《示儿诗》:“死去 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首《示 儿诗》时,仍然为诗人的伟大爱国思想所感动,可以想见,它对于陆游子女的教育是何等深刻了。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具有人民性的古典诗词可以用于诗教,老一辈无产阶级 革命家创作的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教育诗”也是用作诗教的好教材。有条件的师长还可以像革命老人徐特立 那样,针对孩子的实际问题,自己创作诗歌对他们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生动活泼,很受年轻人欢迎,只要 运用得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字库未存字注释:

父爱诗歌篇7

摘要: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目睹生灵涂炭,痛感国破家亡,投身于血与火的抗清斗争。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改拟古习气,直面惨淡人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其诗歌呈现出悲壮、崇高的美感,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夏完淳 诗歌 爱国主义

易代之际的中国社会,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他们慷慨悲歌、长歌当哭,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也是这样一位才子英雄。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他自幼聪颖异常,五岁通五经、八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许多长辈为之作赋写赞,奖誉备至。夏完淳八岁时,随父谒见了大诗人钱谦益,钱氏写诗称赞他“倒怀常论日,信口欲生风。” 但他能从一个神童成长为民族英雄,实在是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夏完淳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夏允彝,他是明末江南著名文社――几社的领袖,与“复社祭尊”的张溥齐名。夏允彝学务经世,谙习历朝典章制度,在当时享有盛名,四方人士争走其门。这样一位名高于世的父亲,自然会对完淳幼小的心灵产生莫大的影响。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夏完淳一方面成为一个才华秀异、见识超群的才子;另一方面也成长为一个忠君爱国、富于忧患意识的志士。可以说,夏完淳的爱国主义情操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国运时世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将这种忧患意识付诸实践,以期能够驱除异虏,恢复故国,实现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夏完淳体验着国破家亡的痛苦,投身于血雨腥风的抗清战斗,他的诗歌摆脱了拟古气息而具有鲜活的时代精神,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1 直面人生、正视现实

夏完淳出生于晚明士大夫家庭,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明末复古主义诗风的巨大影响;加之他少年得志,诗歌表现出绮丽、艳冶的六朝风情。讲究音律词藻,风格清绮而内容单薄。然而,山河破碎的痛楚却毫不留情地将这位少年才子从复古的泥潭拉回到现实的惨烈之中。置身明末动荡的年代,他十四岁从军、十六岁授命,投笔从戎的战斗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完淳在金戈铁马的洗礼中变得成熟而坚韧。战斗生活的体验又充实了他的诗歌创作,荡涤了他早期诗歌中浮华空泛的内容,注入了一股直面现实的浩然之气。如《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此诗是夏完淳于顺治三年(1646)在吴易军中所作。内容以所见义军同仇敌

忾之状即事抒写。诗的开头用“复楚”“亡秦”来抒写国仇家恨、反清图报,心

切志坚。接下来以极壮阔之景、极清峻之色表现战场的惨烈。他以写实主义的笔法记录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充满生活实感。

2 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夏完淳受父、师的影响,幼年时期就对国运时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当国逢离乱、异族入侵时,他毅然从军,救民于危之中。这时的夏完淳意气风发,激情高昂,充满理想。他的诗歌中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和锐气。在《鱼服》中,他慷慨激昂,壮志勃勃。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表明自己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凭吊故国,悼念死者,更表现了乐观的积极战斗精神。散文如《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等,临难呈词,表明了绝不降清的必死决心和异常坚定的民族气节。

3 悲壮的风格和崇高的美感

明末社会动荡,朝廷腐败无能,崇祯帝刚愎自用。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倾覆之势已成定局。个人的力量阻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他用手中的笔将自己满腔爱国情思融入到对抗清复明理想破灭的苦痛中,显示出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高风亮节,慷慨而悲壮。《精卫》五古诗云: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诗人以精卫自况,实际上流露了一种悲怆的情怀。“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喻指抗清事业的艰难。沧海难平,遥遥无期,“志长羽翼短”只能“延颈振哀音”。茫茫东海又岂是小小精卫所能填平的?作者用精卫填海写反清复明大势已去,自知于事无补,仍尽其心力,表现其艰苦卓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其精神可贵而又悲壮。

夏完淳自从军之日起,便满怀胜利信心。然而命运多舛,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参与抗清的师、父、友皆以身殉国,他也从抗清的屡屡失利中预感到了最终失败的必然结局。夏完淳在诗中痛哭的不是少年殒命的遗憾、不是生命短暂的留恋,是壮志未遂的千古遗恨。他的诗歌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父爱诗歌篇8

第八期李健演唱了《父亲写的散文诗》,并获得第二名的成绩;《父亲写的散文诗》是一首由董玉方作词,许飞作曲、演唱的歌曲;这首歌将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时间流逝、父亲已老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

2007年3月11日,湖南卫视2017原创音乐节目《歌手》第八期播出李健演唱《父亲写的散文诗》,来追寻父辈记忆。

李健,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与卢庚戌组成“水木年华”组合,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17年,作为逆战阵容成功参加湖南卫视原创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歌手》,最终获得总决赛第四名。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聘用协议范文 下一篇:增资扩股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