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范文

时间:2023-11-14 04:27:08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篇1

听张立本女吟

无名氏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吟诗女子的形象。

答:

2.“清歌一曲月如霜”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盆 池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

2.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注]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元:原来。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

答: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注]。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南县。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成都府[注]

杜 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这首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举家从同谷出发,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

1. 诗中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2.请简要赏析本诗情与景的关系。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 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O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O: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答: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 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③,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①毵毵(sān):形容柳枝细密下垂的样子。②不那:无奈。③玉鞭:华贵的马鞭。云外:此处指遥远的江南。

1.恰当巧妙地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虞美人

琦 君[注]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注]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①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③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④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⑤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桡:船桨,指代船。②赊:语助词。③翡翠:翡翠鸟。④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鹭鸶栖息的地方。⑤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注]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 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答: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W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答: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两句一气贯注,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古代诗歌篇2

鉴赏一首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写了什么

这是针对考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而言的。鉴赏评价一首古代诗歌,首先得掌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诗歌的基本内容都不知道,那么就不可能去鉴赏诗歌的情感倾向、语言妙处和表达技巧。

弄清古代诗歌写了什么,首先要掌握诗歌中写作的具体内容,如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典故等。其次,要初步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观点态度:如作者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等。第一点内容通过对诗歌文字的理解就能把握,关键在第二点内容的把握上,即对诗歌的主题、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把握难度较大。

那么,考生如何来确定古代诗歌中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会借此告诉考生该诗的基本内容。而确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雨的感慨。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理想、抱负等。

2.注意诗歌提供的背景知识

高考试卷中,对陌生诗人及其诗歌,或者因重大历史转折导致诗歌理解障碍的,一般都会提供相关的写作背景,而这恰好是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感情观点的突破口。古代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注意诗歌的题材类型

古代诗歌有咏物诗、即景抒情诗、思乡诗、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其主题、情感都是不同的。考生备考时,对每种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倾向、常用技巧和鉴赏术语等都要一一掌握,有备无患。临考时,考生可以先判断诗歌的类型,然后将诗歌的主题、情感靠到这一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上,结合诗歌的内容,将诗歌的主题、情感具体化。如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结合杜牧的诗歌创作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可判定这首诗也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诗歌,故此,这首诗的主题、情感是: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表达自己忧世的情怀。

4.注意关键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中的一个“瘦”字,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5.注意调动诗歌相关知识积累

①古代诗歌丰富多彩,典故、意象、成语、诗句都有相关的比较固定的含义。考场上考生如果灵活调用这些知识,可以快速确立诗歌的写作内容,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感情倾向。②知人论世。

二、怎样写的

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还要弄清楚诗人是怎样来表达的,即要研究诗歌的布局谋篇、选材剪裁、语言使用、突出主题与情感的方法等。

1.注意全诗的结构布局

诗歌的结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作为写景诗,一般是先写景后议论、抒情,写景为抒情、议论作铺垫,抓住这个结构特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抒情、议论句,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一首诗歌,往往只有一个主题,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诗人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此时,考生应区分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注意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3.注意诗歌中典型细节的理解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写景诗,诗歌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精彩细节描写。而这些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4.注意诗歌中的环境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换句话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作者抒情服务的。

5.注意诗歌表达中的特殊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虚实结合等,都是诗歌中常用的特殊表现手法,考生需要准确识别出诗歌是否用了这些手法。

三、为什么这样写

诗歌选择什么内容,用什么表达技巧,都是诗人根据表达需要来确定的。所以,顺着这条思路也可以摸清楚诗人的写作目的。

四、怎样解答诗歌题目

答题的要求

(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

题目要求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考生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才能回答准确,得到应得的分数。

(2)符合诗歌鉴赏本身的要求

诗歌鉴赏是主观题,允许考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意地解读,但这并不是说没有答题规范,不需要按诗歌鉴赏的规律来答题。比如准确使用相关鉴赏术语,切忌架空分析或过度解读,等等,都是诗歌鉴赏中的基本要求。如果考生不按这些要求去做,就会使自己的答案失分。

(3)表达流畅

古代诗歌篇3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达特定的事理和感情。诗歌中一些传统意象往往被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望月多表达怀远,思乡思亲之意;古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写春花秋叶多指人生中美好年华和生命的凋零伤感,柳树则寓含留恋情别之意……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主要区别在于:托物言志是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达主观的志向情趣或节操,其理解的重点在于“志”的把握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借对石灰的描写赞颂来表达自己保持清白节操;古诗中常用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兰、菊、荷也常是作者用来抒发自己不畏环境艰难而保持高洁品行的事物。

3.衬托、反衬与对比

衬托和反衬的共同点都是“以次要衬托主要”,衬托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事物,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用高大的五岳、赤城山以及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主要的事物,古诗中常用的反衬方式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唱词描写了蓝天、黄花、秋风、北雁、如醉的霜林,景物自高而低,有远有近,动静结合,色彩明丽,但由于相爱的人即将长久离别而归期难料,泪雨纷纷中这优美如画的秋色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情。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用泉声、浣女归家的说笑声,渔舟在永中掀起莲叶的动来表现“空山”的幽静美好,还有李白的《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子规夜啼声来反衬夜行蜀道的冷寂。

对比和衬托的最大区别是:对比的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的二者之间有主有次,以宾衬主。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自古以来人们的悲秋与自己认为“秋胜春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表达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

4.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古代诗人在写景诗中十分注意色彩、远近和动静的调和。2007年高考ⅱ卷考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面三联主要是静景,最后一联写农家在田地辛勤耕作为动景,动景和静景相映成趣。

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虎,叙述为实,议论为虚……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的上阕写眼前离别实景,下阕则写离别后设想的种种情景,此为虚写,全词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依恋之情。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于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诗歌鉴赏题中,常会有“作者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用)?”这两种问法的实质都是考察学生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如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应从修辞的角度去答;反之,则应结合全诗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三、答题方法及得分技巧

(一)熟悉考题范围,明确答题思路

《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学作品主要指古代的诗、词、曲。

1.形象

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形象上,达到“意”和“象”的相互交融、相互统一,从而构成“意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目的就是抓住意象的主要特征,感受作者的主观感情。

2.语言

语言方面常考的热点有以下两点:

(1)对诗人所锤炼字词的赏析。古人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明证。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这类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答题时应准确阐释这类字眼在本句及全诗中的语境意义,再简析其对作者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以及语言使用上的准确传神、精练生动。

(2)把握诗歌语言的大致风格。古诗中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豪放飘逸、委婉含蓄、慷慨悲壮、辞藻优美、富有韵律等。

3.表达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在熟悉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细心审题。答题的思路一般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结构技巧),再结合相应的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分析此类技巧对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所起的作用,即用什么技巧——怎样用——所起的作用。

4.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

要准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辨别诗歌中的字词,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从而领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更不能断章取义。

(二)精练答题语言,学会看分答题

回答诗歌鉴赏题要特别注意答题策略,对“问答型”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对“综述题”一般采用“总——分——总”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同时,考生应关注所答题目所含的分值,因为高考评分时一般有明确的采分点,如所给题目为4分,答案一般从两个方面作答,如是3分,答案可能是用三句话,从三个角度解答。

古代诗歌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8―0101―01

一、知人论世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课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及其生平经历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意图和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作的必要的铺垫。那么,该从哪儿入手来了解诗人呢?

首先,简介诗人的诗风。不同时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诗人,写作的风格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古典诗歌大致分为“田园山水”、“大漠边塞”、“豪迈奔放”、“婉约缠绵”、“浪漫奇崛”、“现实沉郁”等等。比如,在教学杜甫《登岳阳楼》时,我先从复习初中所学《春望》,通过感性体验诗歌中奇特的夸张和想象,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带着已有的认知进行学习,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就会不断深化。

其次,注重他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我除了让学生从其他诗人或诗歌的评论了解外,特别强调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过许多不朽的诗篇,艺术造诣很高。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不仅如此,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不惜溢美之词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能得到“李杜”赞誉的诗人,他的诗歌肯定不同凡响。但同样是文学大家的苏轼却用“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来评价,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呢?带着疑问学生很快能进入角色去文本中寻找答案。

再次,创作背景不可缺。由于古典诗歌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遥远,所以,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和认知则显得非常必要。如研读李煜《虞美人》时,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作者是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国亡为宋所俘,封达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屈辱生活,文本就创作于此时。因此,在之后的赏析中,学生对文本中用春愁秋恨写亡国哀伤就不难理解。

二、解读诗题

古典诗歌的诗题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浓缩,如果解读了诗歌的题目,诗歌的内容就大致掌握了,此外,从诗题中还可以了解写作的对象和场景。所以解读诗题就不能过于简单而一定要做到前后延伸和拓展,多角度了解。如陆游《书愤》,教师提问:诗人看到书就愤怒吗?如果不是,那么“书”是何意?既然“书”是“写”的意思你能从文本中找到诗人写了哪些“愤”?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朗,兴趣也就随之而产生。

三、创设情境

(1)散文描述。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写散文的形式对诗歌进行扩写,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并要有强烈的情感流露。这种方法不仅对诗歌的学习有帮助,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2)趣味引领。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来演绎古典诗歌。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课件,把辽阔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海浪,通过动感十足的画面和逼真的音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的复杂内心世界。这种方法做到了寓教于乐,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四、鉴赏诗句

古典诗歌以其语言凝练,音韵优美,含义深刻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除了理解内容、领悟意象外,赏析诗歌中的好词和名句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方法如下:

(1)寻找准确动词。“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中“坼”和“浮”字,写出了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裂的景象,洞庭湖包容着整个大地万物,主宰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伏。

(2)不放过形容词。“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意境,融情于景,以乐衬哀。

古代诗歌篇5

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诗歌用典,可使诗意精练。读诗则应根据典故本身,领会诗人用典意图。由于诗歌使用典故,这给同学们阅读和理解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想正确地理解诗歌,必须了解诗歌中常用典故的含义。下面集录了一些诗歌中常用的典故,以期对同学们正确理解诗歌能有所帮助。

(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4)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

(5)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东山高卧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李白《梁园吟》)

(7)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8)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寒食》)

(9)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11)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12)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13)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陆游《闲游》之三)

(14)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5)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归去来辞》)

(16)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7)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用以代表贪残掠夺。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8)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后将其比作书信。“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19)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士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许浑《登洛阳故城》)

(20)商女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21)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水调歌头》)

(22)折柳 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古代诗歌篇6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孤舟”联结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2012年江西卷)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2分)表达的情感: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愁,也抒发了久别怀人之情。(2分)

【考点精析】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查的项目。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文体;鉴赏古诗词,须通过“意象”这一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从哪里下手能最接近诗人在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呢?答案是“意象”。意象,正是我们“破译”古诗词的“密码”。

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古典诗词中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形象。因此,我们不能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领会由意象所形成的画面,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方法指引】

如何正确解答这类和意象直接相关的考题?

一、要明白分析意象类题或与意象有关的题在高考中是如何设问的。

常式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第二种题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二、注意积累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我们熟记一些常用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在备考指导中,将意象联系诗歌题材分门别类,如“离别类”“思乡类”“爱情类”“悲情类”“战争类”“品格类”等意象。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举例。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之情。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作者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

古代诗歌篇7

在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方面,《考试大纲》提出两个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多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包括融入诗歌思想情感的景物形象。命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分析概括等。

解答分析人物形象类试题,要注意:

1.先明确题干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是谁,再将诗歌里与其相关的外貌、语言、心理描写,特别是人物活动的细节描写圈点出来,最后结合诗歌的整体内容,概括出人物形象等。

2.组织答案的难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的文字表述,考生要注意把诗歌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可以形容人物性格、志趣、品质的词语,如高雅、悠闲、洒脱、豪放等。

解答意象、意境类试题,要注意:

1.根据题干要求,圈点出相关的景物,抓住景物描写中的形容词,概括出景物的特征。如抓住“残菊”“衰桐”“寒井”“孤雁”中的“残”“衰”“寒”“孤”等形容词,可以概括出景物(意象)凋零、衰败、凄冷、孤独的特征。

2.根据构成意境的景物的地域、时间、色调,体味意境的氛围特点。如炊烟人家、鸡鸣狗吠,由乡村常见景物构成的意境,表现出一种淳朴、安宁的氛围;山鸟鸣唱、流水淙淙,表现的是幽静的氛围等。

3.根据画面构成景物的对象、状态、色调等体味诗人或人物的情感。如万马奔腾、号角嘹亮、将士呐喊,表现的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情怀;青山绿水、高树翠竹、白云缭绕,表现的是高雅、闲适的情致。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考查炼字、赏句、分析“诗眼”、鉴赏语言风格,考查热点是炼字、赏句。

解答炼字题,要注意:

1.理解词义。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即结合具体的诗句解读某个词的意义,这里的词义是指语境意义。比喻句,要从比喻的角度理解词义;托物抒情句,要发掘其隐喻、象征的意义。理解词义,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理解其妙处。

2.分析效果。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及其所用的表现手法。诗句是写景的,要分析其在景物动态化、情感化方面的效果;诗句是写人的,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心理、情感方面的效果;诗句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要分析其修辞方面的效果。

解答赏句题,要注意:

1.把握关键词,理解句意。从对关键词语的赏析中理解全句的意蕴,如赏析韦应物的诗句“门对寒流雪满山”,关键词语是“寒流”“雪”,因为这两个词渲染出一种阴冷的氛围,写出了友人生活的环境,同时“雪”字也隐含着对友人高洁人格的赞扬。

2.找准角度,分析表达效果。赏句题,有的提示赏析角度,考生需从试题提示的角度进行思考;有的没有提示赏析角度,考生要根据诗句的内容,选择角度:①从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融情于景、化静为动、以乐衬哀、化虚为实、引用典故等。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范围一般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解答修辞手法题,要注意:

1.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衬、夸张、双关等手法的特点与作用。例如,比喻、拟人,可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对比手法,将两个性质相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有突出其中一方的作用。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手法,品评效果。任何修辞手法都要通过句子来体现,因此,解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如分析比喻,要指出本体、喻体,并结合喻体的特点,分析比喻的艺术效果。

解答表达方式题,要注意:

1.明确常考的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特征,如描写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抒情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掌握各自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如分析某种描法,要指出诗人对描写对象采用了哪种描法,这种描法下的人物、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等;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要揭示景物特征、思想情感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方式,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以乐景衬哀情等。

解答表现手法题,要注意:

1.掌握用典、虚实相生、对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常见表现手法的特征及表达效果。如用典,要明白诗人引用的历史故事本身的来龙去脉,再结合诗人的处境分析引用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抒写壮志,或表达悲慨,或以自许,或以自伤。

2.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表现手法。一是分析表现手法的使用情况,二是分析使用这种手法带来的效果。如分析虚实结合手法,第一步要指出诗歌里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再分析诗人采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拓展诗歌境界、表达诗人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四、分析u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

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题材,发掘思想。题材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基本材料,同类题材经常被用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情感,不同类型的题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思乡怀人类题材,往往表达羁旅愁情、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等情感;边塞风物类题材,往往表现将士对亲人的思念、杀敌报国的情怀、对将帅腐败无能的控诉、对士兵艰苦生活的同情等情感;山水田园类题材,往往表现对田园生活风光的赞美、对淡泊宁静情志的追求、对归隐田园的渴望等情怀;怀古类题材,多借古写今,抒写自己对古人的追思敬仰,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慨,表达对人生短暂、浮生若梦的喟叹等;送别类题材,往往表达与友人的依依别情、别后的寂寞凄凉,对朋友的勉励、劝慰以及深情的关切等情感。

2.抓住关键,分析情感。

(1)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或直接表达情感,或对情感有所暗示,或表明人物、事物等,是分析概括其思想情感的重要依据。

(2)诗歌的注释。常见的注释有两种:一是对词语、典故的注释。结合典故的本意,联系诗的内容,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二是对诗人的相关经历和写作背景的注释。它是理解思想情感的一把钥匙,许多时候,将诗歌词句与这类注释联系起来思考,思想情感类试题便可迎刃而解。

(3)诗歌的关键词句。如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悲”“愁”二字点明了诗人的心态,再联系下文“南窜”一词,我们就能理解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贬南方的悲苦。

五、根据意象,品味情感

诗人创造意象时,多从形状、声音、色彩等方面对其进行精心的渲染,以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考生只有联系诗歌内容,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具体情感。如黄鹂,歌喉圆润,杜甫借以表现春天的欢乐;杜鹃啼声悲凉,白居易借以表现身居江洲的哀怨;“红旗”属暖色调意象,给人激昂热烈的情感冲击;“白云”属冷色调意象,常被用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意象还具有相对固定的传统意义,如“月”象征思乡念亲、“水”象征离愁别绪、“竹”象征坚贞高洁等。

【典型例题解析】

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境)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景象”,二是“用意”。诗歌的前四句写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波涛汹涌,迅疾奔流。这都呈现出一派气势恢宏的浩瀚景象。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下文赞颂唐王朝的兴盛张本蓄势。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注释。

【参考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业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华,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的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思是,一切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在诗中,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俊神奇,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第二问要围绕“怎样做到的”来回答。“意匠惨淡经营中”一句,“匠”指“曹霸”,“意”指“匠心”,“惨淡经营”指作画前曹霸的巧妙构思;“斯须九重真龙出”是说顷刻之间,丝绢之上,如真龙一样的宝马跃然而起,这是在描绘过程。

【参考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体对象(曹霸)之外的人与物均起衬托的作用。诗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衬托,为曹霸的高超画技作铺垫:第一是众画工画得“貌不同”,第二是真马的神奇雄俊。

【参考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给人以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3.(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再具体答题。答题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紧扣“臂弱”“眼昏”(或“臂健”“眼明”)在诗句中的意思;二是联系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精神、信念等。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的;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思路是列出两首诗分别通过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必须调出《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二是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曹翰的诗,应抓住“嫌弓力软”“识阵云高”“羞见”“旧战袍”等关键词,概括诗人年岁已高、壮心犹在的豪迈情怀;辛弃疾的词,应抓住梦境的激情奔放与现实“可怜白发生”的反差,表现其“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常见题型撷英】

1.(201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的?

2.(2016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3.(2016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诗中的“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一联。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4.(2016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5.(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 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7.(201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的“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的《琵琶行》,请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的描写角度的差异。

8.(2014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9.(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0.(2014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清]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新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

(1)简要分析“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一联的妙处。

(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荆州张丞相①

王 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②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注】①张丞相:张九龄。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在此之前,王维在政坛上没有地位。737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②艺植:种植,耕种,栽植。

(1)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2)简要分析“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一联表达情感的技巧。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①,雁门胡人家近边②。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即雁门郡,唐代天宝时以代郡为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②胡人: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和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

(1)第三、四句“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分别表达了作者、胡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返 照①

杜 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②,南方实有未招魂③。

【注】①此诗约写于大历元、二年旅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时。②豺虎乱:出自王粲的《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杜甫曾有《夔府书怀四十韵》诗,叙述了当时夔州人民的困苦和军人的跋扈。到大历三年,果然不出诗人所料,发生了杨子琳杀死夔州别驾张忠、据城夺权的乱事。③未招魂:用宋玉的《招魂》诗“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来比喻自己,通过说南方确实还有一个未招归的旅魂,以表达自己想回北方去的意志。

(1)试赏析“翻”“失”二字的妙处。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

杜 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樗(chū)”和“散”,是《庄子》一书里的大而无用的树,这里指郑公没有政治野心,不是危险人物。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 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简要分析这两首送别诗表达思想感情的相同点、不同点。

(2)试简要分析杜诗中的“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与高诗中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陆 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1161年11月,金兵大举南侵,兵集瓜州。金主完亮强令部下限日渡江,激起哗变。完颜亮被杀后,金兵仓皇北退。各地义军纷起反攻,抗金形势出现转机。这首诗写于第二年的春天。其时,诗人38岁。

(1)“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结合诗歌中间两联,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

晏 殊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面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状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

(1)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2)词中涉及“莲”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8.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①

[宋]赵 佶

裁剪冰绡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③。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④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①宋徽宗赵佶与其子钦宗赵恒于1127年被金兵虏获,因囚致死。这首词是他在北行途中所作。②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③蕊珠宫女:指仙女。蕊珠,道家用以指天上仙宫。④者:同“这”。

(1)上片前几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绚丽的杏花图,这几句是从哪些角度写杏花的?请简要分析。

(3)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古四州。

夜发分宁①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③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分宁:今江西修水县,诗人的家乡。②杜涧叟是他的友人。此诗写于诗人早年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之时。③旌阳:山名,在分宁以东。

(1)试从写作风格的角度赏析“水通南国三千里”。

(2)两首诗都写“愁”,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梅花绝句(其二)

陆 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西江月・梅花①

苏 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

素面翻嫌粉稷郏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作者的侍妾王朝云病逝。②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③穑wò):沾污,弄脏。

(1)试赏析词中的“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2)试分析陆诗、苏词中梅的形象的异同。

1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题。

〔正宫〕鹦鹉曲・野渡新晴

[元]冯子振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

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幺〕碧天边岩穴云归,白鹭一行飞去。

便芒鞋竹杖行春①,问底是青帘舞处②?

【注】①芒鞋竹杖:草鞋和竹手杖,为古人出行野外的装备。行春:古时地方官员春季时巡行乡间劝督耕作,称为行春。此处则为春日行游之意。②底是:哪里是。青帘舞处:酒旗招展的地方。

(1)结合全篇,谈谈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结合曲的内容,谈谈作者是怎样写“新晴”的。

12.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1)~(2)题。

朝玉阶・秋月有感

沈 宛①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旧咏②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枝分连理绝姻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注】①沈宛:纳兰性德之妾,工词。②乌丝旧咏:乌丝,乌丝栏,有墨线的卷册,供书写。旧咏,指纳兰性德写给他的词。

(1)本词首尾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篇8

关键词:古代诗歌;对写法;情感抒发

“对写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往往不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而是通过想象,写对方思念自己之情,通过虚设对方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怀想。诗人“反弹琵琶”,将抒情主体——作者和抒情客体——怀想对象移位,让对方成为主角,反照自己内心的情思。这样写,一方面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另一方面,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呈现含蓄美。这种手法在古代思乡念亲诗中运用得较为普遍,下面就具体的表现手法择例类析。

一、想象怀忆的充分结合

《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曾被誉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并非是说它最初表现了征人思亲的主题,而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羁旅诗这种独特的抒情模式——“对写法”。诗歌抒写了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它的独创性在于能创设幻境,不从正面直写己思亲之情,而从对面设想亲人的念己之心,做到想象和怀忆的充分融合。抒情主人公想象家中父母和兄长正在想念他,心疼他行役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早日平安归来的情形。这并非是诗人的主观造作,而是多年情感的积累,情到深处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至亲之间心心相连的骨肉深情。

千百年来,漂泊异乡的游子,读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固然来自诗人质朴、深厚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诗歌想象和怀忆充分结合的“对写法”。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诗的一二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抒胸臆,以朴实无华、凝练精警的诗句,道出了普天下所有游子思家念亲的共同心声。三四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山东兄弟,家乡亲人,而是想象重阳日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本该嬉笑欢乐,却因兄弟两分,天各一方而黯然神伤,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耐人回味。

二、画面之间的交相融合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的前四句构成了一幅画面:妻子于江南水乡中采摘着许多芳美的花草,准备送给自己的丈夫。但是想到自己苦苦思恋着的丈夫还身在遥远的外地至今未归,不禁悲从中来,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悲叹。诗的第二幅画面,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妻子,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正当妻子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远在天涯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和思念,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不见故乡的山水,望不见江对岸涉江采莲的妻子,展现在他眼前的,是漫漫长路和浩浩烟云!整首诗恰似两组既分隔又同时显现的画面,一边是女子置身兰草丛中采花,一边是丈夫漫漫长路中回首望乡,两幅画面重叠显现,意境深远而富有立体感。

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两诗极为相似,都逢佳节,都在馆驿,又都画面感极强,很好地延续了这种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高诗的一二两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和白诗的一二两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让我们都能读到这样一幅画面,诗人身在旅途,寓居客舍,远离家人,彻夜难眠,那一片浓厚的佳节气氛包围着他们在寒灯寒舍之中的孤独,一股独在异乡的孤寂凄然之情便油然而生。高诗白诗的三四两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和“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都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思念家人之苦,而是从家人思己落笔构筑画面。高诗写到,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除夕,而且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亲人的霜鬓增添新的白发,诗人把真挚的思念情感抒写得更为婉曲含蓄。而诗人白居易想象出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诗人的形象在对方的思念中呼之欲出,仿佛他们就在自己眼前,由此可见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深。两位诗人都巧妙地运用画面交融的“对写法”,通过诗人和家人两组画面,把亲人对诗人的思念集中抒写出来,而这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三、落笔他处的婉曲抒怀

表达深切夫妻之思的典型诗作当属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俘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他的妻子儿女寄居在千里之外的鄜州羌村。诗人身处异乡,安危难测,借月抒写离情,抒写自己对家中妻儿的思念和担忧,其妙处就在于通篇不直接抒写自己的思念,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直接落笔千里之外的妻子,反写对方对“我”的思念,将夫妻间真挚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妻子“独看”鄜州之月“忆长安”,表达对远在异地的丈夫的担心和思念,而诗人自己“独看”长安之月忆鄜州妻儿,也尽包含其中了。

苏轼的《少年游》一诗,和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宋神宗熙宁七年,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驻润州,思恋家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假托妻子王闰之在杭州思念自己,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去年在“大雪似杨花”的凄寒气氛下,妻子恋恋不舍地冒雪相送,今年“杨花似飞雪”,春天已尽,却不见词人归来。词人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了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却未归的情形,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妻子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远方的丈夫,忧愁的意绪,纷乱的情思,正如那似雪的杨花。妻子盼归未归,思念与寂寞混合,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对酒卷帘邀明月”,可此时,偏偏明月却怜爱双双栖息在梁上的燕子,把它那光辉分明地、斜斜地洒在画梁上的燕巢上,让妻子越发的触景伤情。妻子的所思所念,是远行在外的词人所设想的,词人的恋家思归之情昭然于世。

又如南宋末年诗人郑会旅途中题于所住客店房间墙壁上的《题邸间壁》一诗:“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题壁是古代骚人墨客抒怀的一种常见方式,但这首诗全从对面落笔,只字不言自己,却将家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情态表达得委婉深挚。春寒料峭、万籁无声,妻子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清冷,因苦苦思念丈夫而难以入睡。在深深的思恋中,在幽暗的烛光下,妻子屈指计算丈夫的行程和归家的日期,一直坐到红烛燃尽,玉钗敲断。整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换位移情,境界新奇。

四、移情于物的特殊表达

还有些运用“对写法”的诗,跳出了惯常“移情于人”的“对写法”,巧妙地“移情于物”。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到另外的人、事、物上,借助自然之物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有时会收到情感倍增的效果。

如唐代诗人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首诗写诗人搬家之时,对故居的一草一木依恋难舍。诗人不说自己对亭子周围草木花鸟的依依不舍,却说“柳条藤蔓满怀离情,不忍分别;黄莺频频啼叫,痴情挽留”,全诗的景和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诗人视花鸟为挚友,巧妙而又饶有趣味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故居的留恋之情。

又如大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情感。诗人初次离开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不舍呢?但诗人不直抒离乡的惜别之情,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故乡之水对自己恋恋不舍,不辞劳苦地从遥远的故乡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对写法”始见于《诗经》,习见于唐诗宋词。掌握“对写法”,是阅读诗歌的又一突破点,便于更快捷、准确地捕捉诗人情感。所以,这一独特的抒情方式,已被作为诗歌的考查内容重视起来,经常出现在诗歌鉴赏的试题之中。诗歌的知识复杂繁多,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分条梳理,分类总结,以便学生掌握记忆。

[参 考 文 献]

[1]刘志远.谈古典思乡怀人诗词中的“对写法”[J].学语文,2013,(1).

[2]柳爱娟.增一分曲折 添一番情趣——例谈古诗中曲笔抒情的对写法[J].古诗文教学,2009,(7).

上一篇:承包协议范文 下一篇:春节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