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协议电视剧范文

时间:2023-12-12 14:42:46

婚前协议电视剧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1

但在一年半之前,当CSM媒介研究刚刚把济南的收视率测量手段由日记卡变成测量仪时,山东有线电视中心分管广告经营的副主任、影视频道总监毛承光的心情却骤然低落――在测量手段变化后,此前在当地收视一直还算不错的影视频道,收视率排名突然跌出前十名。这种收视低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7年7月份之前。

但,转机很快显现了。

《金婚》成转折点

其实2007年上半年,山东影视频道播出的好剧并不少,先后播出了《士兵突击》、《奋斗》等一系列热门电视剧。但这些电视剧在山东播出后却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收视率回报,这让影视频道上下郁闷不已。

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济南市的普通有线用户现在可以收看50多个电视频道,在众多频道都主打电视剧的情况下,对于没有收视预期心理的观众来说,很难对某一个频道产生牢固的收视习惯。用毛承光的话来说,观众一不顺心思,就会拿着遥控器噼里啪啦地换,“换得人心惊肉跳”。“再好的节目,无法让观众知道你,他还是不会看。所以,光把节目做好还不够,得让观众知道你有什么,利用你的看点、卖点――培养他的收视期待。”

为了给电视剧的播出造势,让观众形成足够稳固的收视预期。山东影视频道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频道改版、调整节目编排的同时,开始尝试整合资源,运用一切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频道与新剧,以此来扩大频道和节目的影响力。2007年7月份推出《新上海滩》时,影视频道通过大量宣传推广,使得晚间剧场的收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黄金时段的收视高峰延长。

真正让影视频道尝到甜头的是2007年11月开始的《金婚》的宣传推广:首先利用有线电视中心三个频道的独特优势,进行联动宣传,全面开花。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为《金婚》的宣传推广服务。《金婚》的播出日期恰逢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生活频道《生活帮》栏目巧妙与《金婚》结合,选举“金婚老人”,制造话题,引发社会关注。同时,影视、综艺、生活三频道高频次播出金婚宣传片。生活频道《生活帮》与综艺频道《星播报》等栏目充分利用影视明星资源对新剧提供众多形式的报道……

通过总编室的协调,该剧在三个频道统一左飞字幕,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宣传策划部制作不同版本的《金婚》宣传片,在中心三个频道高频次播出。节目购销部协调《金婚》剧组接受采访,利用张国立、蒋雯丽、林永健等的明星效应,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同时剧组提供了大量的剧照、文字和花絮,也为该剧在平面媒体中的宣传打下良好基础。山东省内几家报纸在播出前都用整版或半版版面宣传金婚的播出时间、剧情介绍以及对主要演员张国立、蒋雯丽的访谈,并陆续从剧情、演员、剧组花絮、家庭伦理、婚姻、社会变迁等诸多话题上对该剧进行了报道,成功地对《金婚》进行了宣传。据不完全统计,《金婚》在影视频道播出期间,相关媒体共刊发稿件80余篇。

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推广,到播出结束时,《金婚》的平均收视率高达8.34%,市场份额高达19.75%。影视频道晚间“首播剧场”借《金婚》的拉动,在济南的电视剧收视人群中重新站稳了脚跟。之后影视频道又陆续播出了《守候幸福》、《甜蜜蜜》等剧,通过这些举措,影视频道晚间黄金时段的“首播剧场”的收视率同比翻了一番多,进而位列山东省级频道同时段收视之首。

“首播剧场”的成功带动了影视频道的整体收视,其全天24小时的收视率排名也由改版前的当地第十跃居到了前三位。

拉动白天与周末收视

经过两年的努力,如今的影视频道已进入良性循环。同时,经过一系列的电视宣传推广活动,影视频道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和理论化的电视剧营销模式,即电视剧的整合营销:每一类目标受众都有各自的收视喜好,成功的电视宣传靠的是精确的市场定位,必须了解市场、了解收视群体的构成,了解收视人群的收视品位、规律和习惯,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进行筛选与整合,进而选择不同的策略、工具进行传播营销。如市场调查、公关、促销、会议营销、推广会等等,通过多种组合手段实现频道的宣传推广。

整合营销就是把电视台看作是一幢百货大楼,每个频道都是一个楼层,楼层的每个装备如同频道时段,楼层产品如同时段的节目,人流量就是观众流,每个楼层要不断用各种手段进行促销,做宣传推广,要不断对观众讲“我是谁”、“我们在干什么”。“实际上,影视频道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作思路的彻底转变――以观众收视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整合营销,把整合营销概念运用到影视频道的整体运营中来。”毛承光说。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影视频道开始尝试新剧的项目负责制。

所谓项目负责制,即打破栏目框架限制,针对新剧,在频道内各栏目组抽调责任编导整体策划,共同探讨宣传方式,形成完整的新剧宣传推广方案,统一调配人员与资源,分头推进,一体化联动。另外,影视频道还在新剧播出前和播出中,充分协调,整合电视、广播、报纸、户外车体、社区等各种宣传推广渠道,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交叉推广形式。

同时,影视频道还通过《影视大派送》栏目、电影进社区等互动活动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动态和需求,积累观众数据库和收视需求偏好等数据,从而可以更好的调整自身,适应观众。

2008年12月份,影视频道开始进行当年的第4次改版,这次改变也是为2009年的新编播策略做实验:在晚间时段收视基本稳固的情况下,影视频道开始向白天与周末收视段的开发挺进。为此,影视频道大幅增加了节目资源中电影的比重,开发了《周末电影院》、《每周一剧》、《精品影院》等新栏目,并将周末的《首播剧场》4集全部打通。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2

关键词:剩女;暖男;新女性主义;性别美学;影视剧

当代影视剧犹如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在叙事主题与结构上的转变与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迭密不可分。“房价”“医疗”“教育”“裸婚”“蜗居”“孩奴”等社会话题被影视剧巧妙地收入囊中,作为社会现实之基石的社会性别也在电视剧内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剩女”“暖男”更是借助电视强大的光影效果,建构了一个能量巨大的性别博弈话语场。无论是将“剩女”夸张成“女强人”,还是让“暖男”卑微至“小男人”,这些剧目共同造就了一个“女强男弱”的时代,并因此征服了大批年轻女性观众,一股由电视剧热播狂潮掀起的“性别反转”现象方兴未艾。她们不再是等待男性拯救的柔弱女流,摇身变成独立自强、尊重自我的新女性;他们不再是体魄强健、刚毅粗犷的铁血硬汉,而是以细心体贴、温柔顾家的新面貌出现。“剩女”“暖男”剧之所以备受女性观众青睐,与其中蕴含的新女性主义文化息息相关,此时的新女性主义已经跨越了“老一辈女性主义者将一切过错怪罪给男性集体”的偏激时代,开始“尝试与男性并肩”,并“鼓励男性去思考如何成为‘新男人’”。①

一、逃离:社会现象的艺术呈现与人物形象的审美新质

作为都市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剩女”“暖男”形象一直是当下影视剧浓墨书写的内容。从2006年开始,《好想好想谈恋爱》《大女当嫁》《钱多多嫁人记》《咱们结婚吧》等影视剧塑造了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剩女”形象。与“剩女”遥相呼应的是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我爱男闺蜜》《失恋33天》中所描绘的“暖男”形象。上世纪60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言拉开了中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的大幕。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大中城市中栖息着这样的一群女性:她们经济独立,思想独立,而且敢于正视自身价值,擅于用蕾丝、红唇装扮自己并巧妙地施展魅力。她们旗帜鲜明地宣称“我就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们破解了“婚姻是女性唯一体面出路”的魔咒,尽管年过三十,却依然昂首向上地做着职场上的“女魔头”;她们享受单身生活,引领单身潮流。影视剧作为社会现象最敏锐的风向标,塑造了一个个独立自强、永不服输的“剩女”形象。如电视剧《单身女王》中的顾菲菲争强好胜,为了向合作伙伴当面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直接追客户追到男厕所,在男厕所还能不乱阵脚,头头是道地解说方案,最终令客户信服;《不是不想嫁》中的崔玲玲在经历了未婚夫逃婚、职场遭小人暗算之后,还能勇敢追梦。这些剧目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例外既是大龄“剩女”,又都是职场上自强不息的女强人,也经常以“女汉子”自嘲。影视剧中这些独立自强的“剩女”颠覆了以往柔弱顺从、依附男性的女性形象,在契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同时,给观众营造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而电视剧《我爱男闺蜜》中的方骏在外形上则呈现“中性化”甚至偏“女性化”的特征,为了工作需要,他不仅烫了一头卷发,还练就了三寸不烂之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我不来大姨妈,剩下的跟女同志没什么区别”。电影版《失恋33天》则塑造了一个带着闪亮耳钉,挎着女士大挎包,时不时就会补妆抹唇膏,操着一口嗲声嗲气京腔的“事儿妈”王一扬。“女汉子”“女超人”“男闺蜜”,噱头也好,炒作也罢,影视剧在突出女性主体性的同时打破了传统观念中人们对男女特质的固有印象,也裹挟着“大众在当下主流观念之外对男女性别特征的另一种‘期待’和‘认同’”。②“剩女”“暖男”的出现是与女性主义影视美学性别身份特权批判立场共谋的产物,从独立坚强、精明能干的“女汉子”,到体贴细腻、擅长烹饪的“男闺蜜”,虽跨越了性别,但它新女性主义的内核却从未改变,即“以女性主体性置换主流荧幕上的男性主体性”。③“剩女”们之所以“剩”的原因五花八门,但“一人被剩,全家焦虑”,被催婚便成为“剩女”们无法逃避的人生命题。《大女当嫁》中的33岁“剩女”姜大雁是全家人的心病。她在家中排行老大,弟弟妹妹均已结婚。为了尽快把她嫁出去,全家总动员。先是母亲为她安排了一轮又一轮相亲,为了节省时间,把相亲对象聚在一起,组织了“相亲群英会”;再有父亲安排她上电视节目《玫瑰之约》。面对全家人的焦虑,出于孝心,大雁也曾妥协过,也想过找个人凑合一辈子,但最终皆因“我就是想找一个能懂我、能够让我爱上的男人”的初衷而作罢。“剩女”们在转“剩”为“胜”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外界的重重压力,却一直遵从自己的内心,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妥协。她们是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个体,不再是身影模糊的“女结婚员”。虽然女性主义的叙事视角依然明确,但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我爱男闺蜜》《失恋33天》等却俨然换了主人———一批与女性无话不谈,甚至比女性还了解自己的男性成为叙事主角:在程又青受挫时帮她打气,失恋时陪她发酒疯的李大仁;在叶珊情场失意时教她撩头发、抛媚眼,生病住院时为她买菜煲汤的方骏;在工作中帮助黄小仙臭骂变态客户的王一扬。“暖男”平时以女性的视角为女性朋友解疑答惑,关键时刻又能以男性视角出谋划策,他们身上有一种令女性愉悦的品格光辉———“全方位地包容”女性,“并给予温暖的回馈”。④

二、落网:对社会真实现象的遮蔽与性别突围的困境

1970年中国开始施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然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在计划生育的国策压力下,大量女婴被人为扼杀,造成中国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如表1所示。更有数据显示中国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206:100,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剩男”现象远比“剩女”现象更严重。然而,近年来描述“剩女”难嫁的影视剧却席卷荧屏,建构了一个“剩女”多于“剩男”的伪命题。纵观时下众多的“剩女”剧,虽然以女性为叙事视角,聚焦女性寻找另一半时遭遇的重重压力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具有一定的女性意味。但在“剩男”当道之时,“剩女”却充斥荧屏,而且还选用身材高挑、面容出众的高圆圆、李小冉、小宋佳、张俪等人扮演“剩女”,不得不说女性被男性“凝视”依然是事实,她们依然处在“看”与“被看”的模式之中。不仅如此,美到极致的“剩女”们在相亲时遇到的男性皆是其貌不扬、品格低下的极品男,如姜大雁遇到的为了公派出国而协议结婚的方泉、把找对象等同于给宠物狗找免费保姆的变态男、精于算计且大男子主义十足的澎坦。为了获得澎坦母亲的认可,身为大学教师的姜大雁不得不跟澎坦练习迎接澎坦母亲进门的跪迎礼。即便百般讨好,澎坦母亲还是对大雁的年龄大耿耿于怀。为了增加“剩女”自身的罪恶感,影片还不断增加砝码,让姜大雁弟弟妹妹的婚姻都因为她的“剩”而遇到危机,让观众更加厌恶“剩女”。如此操纵影片,无疑充斥着男性凝视权力,极大地满足了男性的虚荣心,同时也让女性产生危机感。虽然剧中的“剩女”经常以励志形象出现,但影视剧依旧没有忘记通过“大龄未婚女青年”的家庭话语来传播传统的道德观念。姜大雁在参加相亲节目失败后戏称自己是一个硕大的铅球,抛出去没人敢接,都怕被砸着。电视剧《我爱男闺蜜》则借叶珊的嘴告诉女性观众“事业和地位对女人来说,本来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爱你丈夫。”《咱们结婚吧》中杨桃也不断重复:“我想结婚,我特别想结婚。”所以,“剩女”们在一系列反抗下“出走”之后,最终又都心甘情愿地返回到男性社会为之预设的最终归宿———家庭。影视剧中“剩女”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一种倒退,而“暖男”剧的出现却与“剩女”剧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隐性渗透男性霸权。电视剧《我爱男闺蜜》讲述了职场精英叶珊大闹前夫婚礼,与婚介所顾问方骏相识、相知到相许的过程,尽管故事温暖人心,但故事的前提却是叶珊前夫因其强烈的事业心婚内出轨并提出离婚。同样,电影《失恋33天》中因黄小仙在感情上总是据理力争、从不退让,遇到问题总是抱怨而不是倾听,陆然才劈腿,进而有了之后王一扬和黄小仙的暗生情愫。两者虽以“暖男”之名巧妙地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转化成为女性主义高涨的狂欢,却包藏着“女性若是让工作高于爱情,她的婚姻就永远不会幸福”⑤的男权祸心。“暖男”剧不仅采用道德归罪的叙事策略来迫害女性,还不断巩固男性“救世主”的地位:《我爱男闺蜜》中方骏开场就把叶珊从大闹前夫婚礼被众人围困的危难中解救了出来,之后更是在关键时刻为她排忧解难,甚至叶珊与他人恋爱时,方骏还来教她如何撩头发、抛媚眼;《咱们结婚吧》中,焦阳是杨桃情感诉说的“垃圾桶”、恋爱矛盾的“调解员”、职场困境的“智多星”;《失恋33天》中王一扬则帮助黄小仙实现了自我蜕变……“暖男”们体贴细腻的“小男人”品质并没有降低男性的身价,反而使其“救世主”的身份更加名副其实,深入人心。“当大众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以商品化的模式进入电视领域,大众文化中的各种欲望便被顺理成章地在电视剧中表达了出来,促进了个体在虚幻的欲望叙事中的狂欢。”⑥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影视剧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也日益呈现出商业性、娱乐性的倾向,女性悲情叙事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轻喜剧的流行。女性意识的表达开始以娱乐大众为幌子,不断地机械复制,符号化、脸谱化,成为该类电视剧的一个显著特点。相似的故事情节、类似的叙事桥段在不同的电视剧中频频出现,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降低了电视剧的审美品格。此类剧中有女性主义的存在,却在逃离的途中与传统的男性霸权叙事同流合污,最终又落入了父权社会预设的圈套之中,上演了一出“逃离之中的落网”的闹剧。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3

何音曾与黄志忠有13年婚姻生活

何音(47岁)是上世纪90年代公认的娱乐圈大美女,她参演了《青青河边草》、《鬼丈夫》等琼瑶剧,因温柔贤惠的荧屏形象被观众赞美为“最美琼瑶女星”。

她与第一任老公黄志忠1998年结婚,两人的婚恋史曾被传为一段佳话。可是13年后,两人却低调离婚了,有传黄志忠移情别恋,“小三”是柯蓝。离婚后的何音,参演了许多影视作品,知名的作品有拿过“飞天奖”的《家常菜》、电影《赤壁》,今年播出的新剧《步步惊情》里也有她的身影。近日有媒体爆出何音低调再婚的消息,但新任老公身份不明。

“御用花旦”岳翎为爱退出娱乐圈

岳翎曾是琼瑶力捧花旦,参演了《青青河边草》、《鬼丈夫》等。她曾和演员谢祖武因《哑巴新娘》结缘,是公认的一对璧人。但小谢和别人结婚时,岳翎却不知新娘是谁。2002年,她又坠入一场越洋姐弟恋中,这位斯坦福大学硕士男友,还是岳翎出道前度介绍认识的,但很快就结束了。2006年8月她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透露已有稳定的恋情,现在定居国外,并退出演艺圈。

刘雪华现任老公坠楼身亡

刘雪华(55岁)接拍了“六个梦”里最苦情的三部戏《三朵花》、《哑妻》、《雪珂》,女神的情路也跟戏中人一样,溢满了泪水。有恋父情结的她,因拍琼瑶剧先后跟张佩华、刘德凯交往。前者只交往了几个月,分手后仍是好友;后者却伤她最深,两人当时是大众眼中的“官配”、金童玉女,交往6年一度论及婚嫁,不料刘德凯去了趟法国之后,刘雪华惨遭劈腿导致流产,最后分手。后因麻将结缘,她嫁给比她大13岁的编剧邓育昆。2011年7月邓育昆坠楼身亡,曾传是两人吵架失和所致,后来警方调查后称是意外。

俞小凡盼“花心”老公收心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4

1、《离婚律师》的大结局是:艳艳落在消防气垫上,捡回一命,但海东不幸被掉落的铁架子砸中,陷入了深度昏迷。小刚由于作伪证等不良行为,被停止执业资格两年。乾坤和美玉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两人合力经营工作室,过得很开心。石姜给乾坤寄去了一件性感晚装,说她就要离开中国了,希望和乾坤再见一面。乾坤没有理会,他拒绝了石姜。罗郦每天都在医院守着海东,过了一周,海东终于醒来了。海东假想自己患上失忆症,这样就可以避免结婚了。当然,海东并不敢这么做。海东还是醒来,向罗郦坦白了。罗郦告诉海东她拟了一个婚前协议,他们永远不离婚。海东将尾戒摘下,戴在了罗郦手上,他郑重向罗郦求了婚,罗郦含泪点头。罗郦与海东交往的点滴再次闪回,有情人终成眷属。

2、《离婚律师》是由上海耀客文化有限公司出品,杨文军执导,陈彤编剧,吴秀波、姚晨、张萌、方中信、韩雨芹、贾景晖、刘欢、朱茵、买红妹、王景春、朱刚日尧、吴浇浇、于咏琳等主演的电视剧。

3、该剧讲述离异后变身钻石王老五的大律师池海东与感情受挫的单身女律师罗郦法庭上是对手,终日打离婚官司,生活中是邻居,以“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两个原本不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如何走进婚姻殿堂的故。

(来源:文章屋网 )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5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韩国模式 责任

每一部家庭伦理剧都对应着某种心理原型。家庭伦理剧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和大众性。在我国,家庭伦理剧是最具传统和民族特色的叙事方式,或者可以称为是一种婚姻家庭的智慧面具,是存活于现实世界的虚构性的叙述加入了人们的想象、幻想、情感和欲望等组成的一种凝聚物。

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中,传媒被赋予了6项任务:⑴为政治制度服务,提供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观点和讨论;⑵启发民智,使之能够自治;⑶监督政府,保障个人权利;⑷为经济制度服务,利用广告沟通买卖双方的商品和服务;⑸提供娱乐;⑹保持经济自立,不受特殊利益集团的压迫。①

我们所谓的媒体责任是媒介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同时,还应履行维护社会良知、教化民众、弘扬正义、捍卫真理等责任。

一、家庭伦理剧的热播现象

一部优秀的家庭伦理剧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地域、年龄和文化的差异,产生巨大的影响。继万人空巷看《渴望》的热潮后,新时期的家庭伦理剧收视率继续一路走高,《新结婚时代》收视率达8.78%,《金婚》收视率达13.6%,《蜗居》的收视率达9.6%。剧中人物海藻、海萍、宋思明、佟志、文丽等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人物,剧中人物之间的每一次冲突都会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应。

家庭伦理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平淡中见真情,如《渴望》、《金婚》,人物性格鲜活,生活细节生动,观众可以慢慢品味。另一类的特点是矛盾激烈、冲突夸张、情节极致、故事离奇,靠编故事来抓人。如《蜗居》将视角聚焦到都市人最关心的“房子大事”中,展现老百姓买房、供房的种种经历,讲述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

二、家庭伦理剧热播的原因

1、社会原因――人际关系紧张和信任危机

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的改变引发了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利益成为激励社会行为的重要砝码;与此相伴随,消费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刺激强烈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

物质利益的快速膨胀给社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信任危机,“亲情”、“和善”、“礼让”等传统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竞争”、“自我发展”、“享受”这样的现代价值观念。人们呼唤传统价值的回归,孤立的个体越发依赖家的温暖来抚慰在激烈竞争中受到的创伤和产生的失落感。正是这一意义,使人们对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给予较多关注。

2、家庭伦理剧的特点――现实和剧情的结合

家庭伦理剧将婚恋内容紧密地与社会现实对接,侧重描写因家庭诸关系的情感纠葛、价值观碰撞而产生的戏剧冲突,聚焦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注重以家庭成员的情感纠葛和命运变化,以及社会的人伦常理和人文关怀。观众对于这些带有浓厚生活情趣、体现自身生活本质的电视剧最容易产生共鸣。而且在欣赏剧本时会有一种同感的触动,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和影响。

以《渴望》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伦理剧探讨的是社会转型期间道德的缺失,呼唤心灵的纯净,向往建立一个更富有人情味的传统型社会。而现在的伦理剧更多的是关注代际之间、个体之间观念的冲突,试图展示现代都市青年人的家庭所面临的来自上一代的压力,以及自身个体独立意识和家庭需要相互妥协磨合产生的冲突,尝试着建立家庭和谐的另一种可能和途径。

3、经济利益――市场化炒作泛滥

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驱动因素之一。市场化炒作剧情的剧本已经在情感影视剧中泛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表示,“某些电视剧价值导向错误,社会影响低俗”,直批《蜗居》“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三、家庭伦理剧热播产生的影响

麦克卢汉在《人的延伸》一书中强调,“电视不只是娱乐工具,还是制造现代人心灵、改变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大众传播具有文化或者社会建构功能,它通过“议程设置”和精心的编码建构一种现实之外的媒介世界,以改变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使得个人逐渐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③

来自为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的一个长达2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从数据上看接收TV Globo (主放拉美电视剧)信号地区的出生率比未接收信号的地区少0.6个百分点,普遍离婚率也较高。假如肥皂剧里的女主角离婚,那么当地的离婚率也会瞬间增长0.1个百分点。

近几年反映离婚问题的家庭伦理剧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痛苦失败婚姻的比例过高,而幸福恩爱家庭的比例偏少,这样传达给受众的就是现在社会婚姻家庭是痛苦。有专家表示,“这类影视剧用大量篇幅刻画第三者如何破坏家庭的过程,过度渲染家庭的脆弱,既不符合社会的现实,又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国国产剧中的家庭有很多像战场,夫妻间经常是对立的关系,结局也通常是离婚。

二是灌输婚姻就是“坟墓”的观念,将婚内生活表现得沉闷,缺乏生气,而将婚外恋写得有滋有味。《金婚》中的佟志与李天骄、《蜗居》中的宋思明与海藻,这几对婚外恋关系都写得缠绵而且富有人情味,这就在感觉上给受众一种误导:婚外恋比起婚内情似乎更符合人的本性,诱导着受众对婚外恋的同情和艳羡。

据统计,中国的电视剧观众的平均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都偏中下,这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也相对偏低。《金婚》的导演郑晓龙认为,“一些情感剧的剧情表象属于社会问题,但现在荧屏上夸大、渲染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这样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有婚外恋是合理的,也使一些小众夸张为大众问题对成年观众的情感观念也会产生误导。”

更有人表示:“社会的婚姻观、道德观、价值观被扭曲、被颠覆。我们每个人所曾经坚守的东西,我们的底线,我们的是非和原则,越来越受到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

四、家庭伦理剧的责任

《继父》导演陈家林认为,“婚姻和家庭永远是这个社会的支柱和基本组成部分,家庭婚姻问题也是最贴近电视

观众,最朴实深刻的问题。”④

家庭是人性培育的最初场所,是社会转型的敏感之地。每个人都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的认知结构有很大部分是由家长的经验继承而来的,家教、家规、家风在人的道德素质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⑤在中国,家庭伦理剧不仅要具有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应在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现实、培养共同信仰和核心价值观以及提高审美层次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

1、满足受众需求,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做受众“客厅里每天到访的一位睿智的健康的宽容的朋友”

受到群众好评的家庭伦理剧往往是建立在世俗和平基础上精神的同构与共生。”既能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形象塑造,又能挖掘出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相对于我国家庭伦理剧极力追求激烈的冲击,在理论观念上强调创作要表现正邪对立、正反相斗的斗争模式,韩国编导再现的是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最基本的人伦情感。它通过描写日常家庭琐事揭示人的内心,展示情感历程,宽慰人心,这类电视剧的内容“符合人们日常的心理节奏”。注重用和谐的家庭行式应对和化解社会的道德危机,注意从民俗和传统礼仪的强化来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抚慰处于现代社会压力下变得脆弱的人心,调节紧张的人与人之间关系。

2、用主流舆论引导非主流舆论,用正向舆论引导负向舆论

2004年10月中日韩三国电视剧导演聚首的一次研讨会上,韩国家庭伦理剧《看了又看》导演张斗翼表示,“老龄化、离婚问题等在三国都存在。离婚不能儿戏,我就是想用电视剧去影响社会风气”,“靠情化解矛盾,溶化冲突,维系家庭的和睦”。

用主流舆论引导非主流舆论。主流舆论是那些反映社会本质和时代前进方向,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舆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公平、民主、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舆论,是时代的主旋律。用这一主旋律的舆论引导非主流的舆论,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用正向的舆论引导负向的舆论。负向舆论歪曲客观事物的真相为了追求刺激、看点,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家庭伦理剧要反映客观、全面、本质的现实生活,以消融、统一负向的舆论。

3、强化中国特色民俗文化

家庭伦理剧的热播为传播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但我国的家庭伦理剧生活细节缺乏,民俗的缺位,很少感受到中国特色文化。韩国将民俗点缀到电视剧内容的每一个角落,这项举措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2006年3月14日的一次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网络新闻自由问题,温总理提出了爱尔兰作家肖伯纳那句格言:自由意味着责任。家庭伦理剧作为最现代的信息载体和最直接的触摸婚姻家庭的信息传播方式,便成了影响社会文化发展和个体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将对新型道德的思考融入叙事之中,以情感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立场,以大量鲜活的伦理生活信息引起人们的反思,积极建设新型伦理道德。

参考文献

①[美]威尔伯・施拉姆 著,戴鑫 译:《传媒的四种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②[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士・坦卡德 著,郭振之等 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310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4

④⑤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81、65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研究生)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6

[关键词] 婚恋剧;日常生活叙事;话题;轻喜剧风格

谍战剧、穿越剧的余热还未散尽,婚恋剧已火爆荧屏。今年伊始婚恋剧便接踵而来,从《夫妻那些事》到《AA制生活》再到《新女婿时代》等,婚恋剧可谓大行其道。婚恋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常说常新。其实婚恋问题也一直都是电视剧创作的主要表现内容,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散见于家庭伦理剧中,90年代后随着电视剧题材的日益丰富和婚恋问题的日益凸显,摄像机开始把镜头对准男女婚恋情感故事上,婚恋剧应运而生。回望20世纪末《过把瘾》《蔷薇雨》《牵手》等经典剧目初露光芒后,婚恋剧便如“离弓之箭”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稳占荧屏,成为荧屏上的常青树。新世纪后《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金婚》《婚姻保卫战》等也均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这些婚恋剧从不同视角、不同程度真情演绎了诸多婚恋故事,其日常生活叙事亦向人们展示了普通人婚恋中的情感冲突与危机,让观众们在荧屏上寻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更难能可贵的是婚恋剧的创作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今热点话题,彰显轻喜剧风格不断突破创新,以此来满足大众日益攀升的审美文化需求。

一、真情演绎多个婚恋故事

艺术源于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转变,人们的婚恋观、价值观和社会归属感都在经受着严峻考验,在这种境况下的都市男女开始对爱情和婚姻产生了怀疑和新的看法,婚恋问题成为社会焦点话题。此时围绕婚恋形成故事创意的婚恋剧因贴近现实生活、关注人们情感世界而成为荧屏新宠。

回望20世纪90年代,婚恋剧虽数量不多,却不乏经典之作。《过把瘾》(1992)成功地将镜头聚焦至婚恋男女的情感世界,展现了都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苦苦追寻,开创了婚恋剧的先河。《蔷薇雨》(1997)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生动地刻画出女性在婚恋中的喜怒哀乐,深情谛视了现代女性的心灵律动。《牵手》(1998)则首次正面踏入婚恋“雷区”,将破坏婚姻的最大杀手“第三者”搬上荧屏,使得在至今的婚恋剧中,观众仍可或隐或现地探寻到“第三者”的身影。20世纪末这三部婚恋剧对婚恋情感问题的初探,为新世纪婚恋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初,婚恋剧展开了对婚外恋的深入探讨,相继播出了《让爱做主》(2001)、《结婚十年》(2002)等剧,让人们深深体会到“第三者”对婚姻的猛烈冲击。直到从《中国式离婚》(2005)里那一场场歇斯底里的吵闹中,人们才把视线由外部转移到内部,其实有些婚姻危机,并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介入而是源自内部的深层次矛盾,该剧告诉了我们即使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婚姻依旧可能脆弱与无奈。“婚姻要门当户对,或者说,要条件般配,不能只凭感情。再深的感情,在门不当户不对条件上不般配所带来的生活琐屑中,也得给磨没了。”这句出自《新结婚时代》(2006)的经典台词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结婚是否要门当户对;婚姻中的城乡冲突如何调和;结婚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的事等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婚姻中无法承受之重。《双面胶》(2004)把婆媳矛盾推上了风口浪尖,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交锋使婆媳暗战过招,让夹在中间的丈夫左右为难,由棘手的婆媳矛盾所引发的夫妻情感隔阂,成为婚姻中又一重要屏障。随后的《麻辣婆媳》(2006)、《媳妇的美好时代》(2010)、《当婆婆遇上妈》(2011)等剧都或悲或喜、或多或少地向观众传授了婆媳相处之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直都是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盼,《金婚》(2007)便向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幸福和谐的婚姻范本,向我们诠释了幸福的真谛:平平淡淡才是真,吵吵闹闹也有爱。“婚姻就是一场男人和女人争夺话语权、经济权、掌控权的战争。”①在《婚姻保卫战》(2010)中,打响了一场为维持夫妻两性平衡发展、保卫婚姻的有爱之战,让我们懂得家庭和事业其实是可以协调发展,共促进步的。“婚后要不要生孩子?何时生?”《夫妻那些事》(2012)则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婚姻家庭育儿喜剧。

婚恋剧为我们真情演绎的这林林总总的婚恋故事,让观众看过后,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婚恋生活进行自省,以期盼建立幸福美满的和谐家庭。

二、日常生活叙事策略

“所谓日常叙事就是以日常生活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进行文本构建、意义阐释和审美表达,在这里,琐碎的、被人们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事件与生活空间成为叙事、审美、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体现与挖掘的对象。”②这里所指的日常生活是相对于社会活动而言,其家庭生活是它的主要内容,为此以展现人们家庭婚恋情感生活的婚恋剧采用这种叙事策略是理所当然,也是最佳选择。日常生活叙事把镜头对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在不遗余力展现其间情感纠葛的同时,也在吵吵闹闹中见证了男男女女的分分合合。2004年婚恋剧《浪漫的事》站在平民的立场,以普通人的视角,娓娓讲述了同一屋檐下母女四人的不同婚姻感情遭遇,以真挚的人文关怀,细致入微地呈现了普通百姓尤其是女性真实鲜活的情感状态,用视听艺术诠释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泛黄相片、旧式藤椅这些生活道具以及彭玉、倪萍等老戏骨生动自然的表演为本剧的日常生活叙事增色不少,让观众有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仿佛这就是你我的故事。

2007年婚恋大戏《金婚》把日常生活叙事策略发挥到极致,使日常生活叙事成为荧屏叙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该剧采用编年体的形式一年一集地讲述了一对平凡夫妻文丽和佟志50年的坎坷婚姻史。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们从相知到相爱,从青年到老年,风风雨雨互相搀扶,相濡以沫共同走过,堪称一部“婚姻百科全书”。一部50集的长篇电视剧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表现,也没有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更没有梦幻般的传奇色彩,有的只是家长里短的真实写照和一对欢喜冤家喋喋不休的争吵,却收服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心。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原貌呈现,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使观众真正体会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的真正寓意。生活中的锅碗瓢盆、酸甜苦辣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因此日常生活叙事带给我们的其实是温情质朴的真实美。

婚恋剧的日常生活叙事策略虽重在表现男女主人公婚恋历程中的细腻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但也绝非“生活流”似的全程记录,而是适时的“断流”,把最能表现主题的横断面搬上荧屏,同时在必要处放大或缩减生活细节,使其更有利于婚恋剧的叙事。

三、婚恋剧的叙事新突破

新世纪大众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兴盛给婚恋剧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回应,婚恋剧一方面保持和延续了其日常生活叙事的审美呈现,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结合当今热点话题、彰显轻喜剧风格来与时俱进、寻求新变。

(一)结合当今热点话题

时代的变迁会衍生出新的话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多元化的发展使得话题不断,婚恋剧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得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就像“话题剧”导演赵宝刚所言:“现在单纯讲一个好看故事的电视剧,对观众的吸引力有限。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有话题的电视剧才能赢得市场。”③不负观众厚望,新世纪后婚恋剧积极寻求新突破,紧密结合当今婚恋热点话题,直面现实,契合了观众心理。从《中国式离婚》中的离婚话题,到《我们复婚吧》中的复婚话题,再到《婚姻保卫战》中的保卫婚姻话题;从《突然心动》中的婚外恋话题,到《双面胶》中的婆媳矛盾话题,再到《夫妻那些事》中的丁克话题;从《新结婚时代》中的凤凰男、孔雀女话题,到《裸婚时代》中的裸婚话题,再到《AA制生活》中的夫妻理财话题,婚恋中的热点话题已与婚恋剧叙事艺术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光这一个个有时代话题感的剧名,就在第一时间博得了观众的好感,并且伴随着高收视带来的高网议,话题更加引人关注。除以上话题外婚恋剧还表现过剩女、闪婚、七年之痒等话题,而且还有恐婚、隐婚、啃老等热点话题有待开发创作,可以说是话题不断,但我们要找寻最切合时代的话题,创作最精品的剧作,切不可为话题而话题,为迎合而迎合,传统伦理情、正确婚恋观等灵魂性的东西不能丢,否则就会有悖创作初衷。

(二)彰显轻喜剧风格

“电视剧自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娱乐的烙印,这一方面和高科技的时代背景、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理压力愈来愈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电视剧的接受方式有关:家庭是一个可以释放紧张的生存、工作和人际关系压力的场所,电视剧是饭桌上、聊天中的调味剂,观众希望从电视剧里得到娱乐和消遣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最权威地决定了电视剧应关注其娱乐的功能。”④为适应观众的这种娱乐心理需求与观剧环境,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婚恋剧融入了喜剧幽默元素,彰显出轻喜剧风格。《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剧便是在温馨而又轻松的氛围中,向观众展示了“80后”小夫妻是如何处理婆媳难题和化解生活困境的。剧中幽默搞笑情节比比皆是:毛豆豆和余味第一次见面就因一碗面大吵了一架;两人三次相亲都有缘碰到对方;豆豆初次见余味父母,结果俩婆婆当场打成了一团;余味、豆豆要结婚,筹婚准备工作成为俩婆婆的竞技比赛项目,等等。《媳妇的美好时代》摆脱了《双面胶》里婆媳矛盾的沉重,大量诙谐幽默元素的融入,让人看过、乐过后仍不失温情,充分彰显了该剧的轻喜剧风格。除此剧以外,还有《婚姻保卫战》《裸婚时代》《夫妻那些事》等一批轻喜剧风格的婚恋剧先后粉墨登场,让观众从一个个温馨的家庭中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新变化。在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婚恋剧轻喜剧风格的运用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符合大众欣赏习惯的,也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婚恋剧像一面镜子,烛照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人们的情感诉求,契合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它已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婚恋生活中的“教科书”。“写不尽天下夫妻情”⑤,随着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多元化以及“80、90后”小夫妻逐渐步入婚姻殿堂,还会发生一些关于婚恋的新老故事,婚恋剧也会越来越精彩,可以说中国荧屏的新婚恋时代已经到来!

注释: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7

陈彤出生在浙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直到上学的年龄,才北上京城与父母团聚。

24岁,陈彤就取得了北师大哲学硕士学位,主修伦理学。那时候,她捧读的是《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等枯涩难懂的哲学名著,平时根本不看电视剧。

象牙塔里的陈彤不修边幅,经常一身牛仔装出入周末舞会,对男生讲话也丝毫没有江南女孩应有的柔美。尽管陈彤聪明而个性,在获封“学霸”称号之余,还拿到了北京市象棋比赛冠军,但却情路坎坷,她的校园恋爱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初恋男友甚至说她是不解风情的“哲学呆女”。直到29岁,陈彤才安身立命,一头扎进“女才郎貌”的婚姻生活中。老公英俊无比,而且是搞科研工作的,这让她十分满意。“比娱乐圈的帅哥安全系数高多了,放心呐!”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彤直接进了人才扎堆的中国青年报社。一开始,初入职场的她谨小慎微,连与人说话都小声小气,穿着打扮上更是尽显哲学女的呆板,她可以同一款牛仔裤买三条,轮换着穿了一个月,却给人家一种“陈彤常年不换洗衣服”的错觉。

有一次同事对她说:“你不适合当记者,第一你留长发不职业,第二你不尖锐。”一句话生生把一个白衣飘飘的新好姑娘,逼成了短发齐耳尖刻无比的“杠头”。当时一个北大毕业的人问陈彤:“你以前肯定学习不好吧,你上过重点学校吗?”陈彤看着面前这个自顾自臭美的人说:“我没上过重点学校,可我知道现在咱们是同事,我是研究生毕业,你是吗?”一句话让陈彤出了口恶气。大概是所处的环境激发了陈彤的性情和智慧,她说:“我是女的,不能说脏话,不能指着别人就骂‘你大爷’,只能幽默一点尖刻一点进行还击。就像一个流氓要欺负你,你能告诉他我现在不方便吗,不能,必须反击。反正我是尖锐了。”

亮出风格后,陈彤不仅在工作上如鱼得水,连文字也变得俏皮快意了许多。2000年3月,她成为《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编辑部主任兼总编辑助理。她的文字作品无法归类,但《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没有人知道你打算坏多久》、《风情万种》等作品一经推出,迅速成为畅销书。她的忠实读者说,陈彤义薄云天,为人尽管嘴不饶人却真诚可爱。

2003年5月,陈彤查出怀孕了,夫妻俩激动得紧紧相拥,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小生命的到来。然而7月的一天,素来生龙活虎的陈彤突然呕吐,还差点晕倒在地……虽然怀有身孕,但她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不适感,陈彤心里产生了一丝不祥的预兆。而在此之前,她的人生堪称完美在人潮喧涌的北京,她不仅组建了幸福家庭,而且事业上也正蒸蒸日上,买了房,购了车。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她将和老公飞赴泰国旅行。

送往医院急救后,医生说陈彤罹患“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就是俗称的“绒癌”。孩子保不住了,她的生命也危在旦夕。

祸兮福所倚,王海教她当编剧

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将这个素来要强的陈彤击垮。她躺在病床上,才知道自己并不足够坚强。化疗阶段,她一头好看的秀发全部脱落,职业装也换上了病号服。看到镜中的自己,陈彤悲痛莫名。在医院治疗的半年多时间里,她历经痛楚、挣扎、失落和彷徨。

以前,她是知名作家和记者,曾调查报道过朱令铊中毒案等一系列重大新闻,每天都在为工作奔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如今久卧病榻,眼前的彩色世界瞬间变成黑白。“刚开始还会有人来看你,渐渐地大家都忙,你几乎就成了社会的边缘人了。恍惚间,她似乎理解了梅艳芳当初为何要放弃治疗。一旁的妈妈急了:“你的生命并不是你的,是我给你的,你必须接受治疗,无论多难多绝望。”

2004年2月化疗出院后,陈彤实在太闷,又对未来充满恐惧,医院安排她每月做复诊,她则每周有事没事都去找医生。老公说,坏了,这是抑郁症的苗头!

幸好那位协和医院的医生,不仅懂得医术,还懂得心术。他一次次耐心地倾听陈彤内心的恐慌与落寞,最后给她指出一条生活道路,让身陷焦虑和绝望关口的陈彤,重新拿起笔来。“你是一个记者,又出过那么多书,我建议你写一个长篇小说,要过程曲折结局圆满,以此作为对自己的一个祝福。这样还有助于你摆脱忧郁症。”

于是,陈彤把病痛中的感悟写进了她的书里。在小说《无限怀念,有限悲伤》里,一个生命只剩半年的女孩,找到曾经的初恋情人,希望与他共度最后的宝贵时光,但他犹豫了。最后,她愿赌服输,令人惋叹。

2005年,著名作家、编剧王海偶然看到了陈彤的书。写完《中国式离婚》后,王海正陷入创作疲惫期,希望找一个助手,陈彤的小说对情感的洞见,吸引了她的注意,她跟出版社编辑要了陈彤的电话。

接到电话时,陈彤正在医院做检查,得知身体已经基本康复,她高兴极了。但一听说王海邀请自己合写剧本,她还是吃了一惊,坦言自己只是个写小说写新闻的,对剧本一无所知。王海说:“没关系,我欣赏你的文字,有我带着你可以的!”

于是,陈彤尝试着写了一集《新结婚时代》,然后就交给了王海。王老师改了许久,满篇红字,却依旧夸她很有天分,只是不熟悉剧本写作。“剧本跟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让你站在一个地方俯瞰众生;而剧本呢,是要站在角色中去写的……”王海还告诉陈彤,电视剧里的台词要有“动作性”,能够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接下来,陈彤一集一集地写,王海帮她一集一集地改,而且一直以商量的口吻共同探讨。“整个剧本合作完成,开拍了,王老师才跟我说,她知道编剧特别脆弱敏感,所以非常注意保护我的创作状态,一些制片方、演员方面的负面意见,她都是过滤之后,认为确实有必要修改的才会跟我说。”陈彤觉得自己在初涉编剧行业时遇对了人,着实幸运!

2006年,鄢颇执导,刘若英、郭晓冬主演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获得收视成功,也引发了观众对“凤凰男”与“孔雀女”的话题思考。之后,陈彤又跟王海合作了电视剧《男人底线》,收视率和口碑也都很好。

与王海合作几次后,陈彤开始尝试独立创作,由宋丹丹主演的24集电视剧《马文的战争》,是她编剧生涯的处女作。由于是首次担任独立编剧,没有王海帮忙“过滤”,交稿时,陈彤内心十分忐忑。

不料,《马文的战争》于2008年播出后反响极好,还获得了第三届东京国际电视剧节特别奖,以及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女演员奖。此时,陈彤这位初出茅庐的编剧,终于欣喜地发现,生活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

《离婚律师》大火,哲学呆女成了“神剧女王”

在辞掉记者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编剧后,陈彤不仅敬业,也十分接地气。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她时常与菜市场的大嫂一聊半天,也能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打成一片。写到夫妻之间的台词,陈彤甚至要求老公下班后和她“对一遍”,老公对此颇有怨言:“我一个科研工作者,每天被你当演员使,太过分了。”

于是,每当有稿费进账,陈彤总会第一个犒劳家里的“贤内助”。比如,她独立创作《马文的战争》时,每集稿酬1.5万元,24集拿到了36万,比她此前出版的所有书加在一起的稿费还要多。怎么花呢?陈彤干脆为家里添置了第二辆轿车,而且是老公心仪已久的品牌。

她之所以写《离婚律师》,源于一场激烈的辩论。2011年初,陈彤写过两篇文章《新婚姻法保护的是财产不是感情》和《婚姻中的“资本意志”》。201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了《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可能是因为这些文章的关系,陈彤被请去录制一档讨论新《婚姻法》的节目。

在节目现场,她和陈旭律师作为观点对立的双方,进行了激烈辩论。正是这次节目,促使陈彤决定写一部从律师角度探讨婚姻意义的电视剧。有趣的是,后来陈律师和她成了朋友,在《离婚律师》剧本的漫长创作过程中,他为陈彤提供了她最缺乏而又亟需的法律专业帮助。

《离婚律师》以“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离异后变身钻石王老五的大律师池海东,与感情受挫的单身女律师罗郦法庭上是对手,生活中是邻居,两个原本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曲折故事。

这个剧本,陈彤前前后后写了好几年,期间《婚姻法》都出了新的司法解释,所以她要不停的写,不停的修。

2014年,对陈彤来说是个丰收年。先是她创作的电视剧《一仆二主》,被张嘉译、闫妮演火,3月19日播出后,一直稳居同时段电视剧收视之冠。8月20日,她创作的电视剧《离婚律师》在江苏、浙江、天津、深圳卫视黄金档完美收官,因极高的收视率和11亿网络播放量而获封“剧王”称号。

婚前协议电视剧篇8

电视剧《马文的战争》中,男女主人公离婚后,因共同的财产――房子无法分割,上演了离婚不离家的情感故事。而在房价逐日高不可攀的现实中,同样有因房子而衍生的“蜗婚族”。

坊间盛传这样一句话:“居住在不到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这不是最惨的;没钱装修、只能住毛坯房,这也不是最惨的。‘蜗婚族’才是惨剧中的极品,没有最悲剧,只有更悲剧。”话虽有调侃夸张之意,但现实上演的“蜗婚族”家庭,既有当事人无法诉说的尴尬,也是时代的真实缩影。所有的事情似乎又有它的双面性,尤其面对复杂的婚姻情感,离婚不离家,有说不出的窘迫,也有“因祸得福”的重新续缘。在每一间房子里,似乎都有新鲜的故事演绎着生活的百态众生相。

选择蜗婚为哪般?

曾经的天长地久成了明日黄花,“蜗婚族”为什么愿意面对“最熟悉的陌生人”,选择离婚仍“同居”?有关人士介绍说,40至50岁左右的中年男女离婚后不离家,多数是因为女方缺少经济来源、没自信等原因造成的。而目前不少80后离婚不离家,主要原因在于生活压力过大、经济窘迫无钱再买房等。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一方对另一方仍有感情,虽然离婚但不愿放手,希望和对方居住在一起,挽回破裂的感情。

蜗婚只为房产升值

80后语菲和小杨都是外地人,婚后两家父母凑了120多万元在海淀区买了一套两居室,平时由双方共同来负责月供的房贷,按理说小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但是结婚才刚满一年,两个人便由于性格的差异及家庭的琐事争吵升级而选择了离婚。但是让大家奇怪的是,离婚后的语菲和小杨仍然选择了住在一个屋檐下。“当时我们想到的是财产的处置问题,由于我们俩都是‘月光族’,我们唯一的共同财产就是这套房子了,但是现在房价疯狂上涨,贸然处置必然会给我们双方带来损失,两个人还要付月供。”语菲向记者透露了自己当时选择蜗婚的初衷,“房子升值会让两个人多分些财产,我们协商后采取了协议离婚,而且为了节省开支,我们没有租房子,而是两个人各居一室。”

虽然是同居一房,但是双方都开始了各自的生活。语菲的前夫小杨不会像从前那样按时下班回来。“他经常很晚回家,有时候甚至会带女孩子回来。”语菲说“本来以为过段时间,大家情感理顺后,会选择重新在一起,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变了。”说着语菲不禁潸然。虽然相处并不愉快,但两个人都不想搬出去。语菲说:“现在房价已经涨到了将近300万元,大家都不想放弃这套可能还会升值的房子。”

无奈选择蜗婚

小李结婚还不到一年,就发现老婆和一个同事有暧昧关系,在被小李偶然撞破之后,他们选择了离婚。

但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他们住的房子是两家各出一半的钱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俩都没有经济能力单独供这套房子。

小李现在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千,在外租房子住也找不到一间像样的,无奈之下,小李和前妻选择了做“蜗婚族”。

“蜗”出不同的结局

由夫妻变成同居朋友

讲述者:苏哲/男 28岁

我和前妻离婚一年多了,在外人眼中,表面上和正常夫妻没什么两样,同出同进,只是这门里面的日子就彻底是两个人的世界了。我们俩各自的“家”就是两个独立的卧室,一人一间,卫生间与厨房共用,但得错开使用时间,毕竟离婚了,谁也不想在狭小的空间里看见对方的身影来回晃荡。凡是知道内情的朋友,都说我们是人间极品,婚都离了,居然还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同居。

想当初我和前妻很相爱,可结婚不到两年就和仇人似的,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个没完。我在公司加班是常事,可她丝毫不理解,总认为这家是两个人的,不该所有事情都她一人来承担。上了一天班,累个半死,回到家还得听她无休止地唠叨和抱怨。吵来吵去,再好的感情也吵没了,终于有一天,前妻提出离婚,我也感觉结婚并没有当初设想得那么美好,与其每天争吵,还不如各回单身,寻求安静。

离婚很简单,在协议上签个字,就没什么关系了,可涉及到共同财产――房子,两人傻眼了,结婚才几年,唯一的财产就这套房子。想当初,结婚买房时,都是刚上班的小白领,凭自己的能力根本买不起房子,是双方的老人合力凑钱出的首付,月供由我和前妻共同支付。说实话,当初两家父母掏首付时,几乎都清空了老底,现在这套房子就是钱,可两家总不能把房子劈开吧。商量来商量去,谁都不想放弃这房子,最后只好委曲求全了,在婚姻已经解体的房子里“蜗婚”吧。我们俩回到家,她做饭时我就在自己的房间里等着,等她吃饭时,我再去做饭。用卫生间,也是相互先打声招呼,以免误撞惹出尴尬。两人虽然不是夫妻了,但曾经也是你侬我侬的枕边人,现在就和朋友似的,客客气气,少了婚姻存续期的吵闹,多了一分谦让。

反目成仇的冤家

讲述者:朵朵/女 28岁

我现在的生活简直糟糕透了,感觉日子真是“蜗”到家了,不仅婚姻“蜗”着,就连心情都是“窝屈”的。和前夫结婚不到一年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合不来,走进婚姻后好像看对方哪儿都不顺眼。当时想得特简单,离了谁都能活,离婚后才发现,房子成了羁绊我们彻底离开对方的枷锁。这套房子买的时候价值200多万,住了还没三年,首付是双方家长付的,我和前夫的工资并不高,每月的月供还得两家帮着支付。可想而知,要离婚了,房子就成了两家必争的“香饽饽”,房价天天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往上蹿,就算我们把这套房子卖了,也没能力再重新买房子。现在我和前夫在一个屋子里生活,给我的感觉倒像合伙投资达成一致的生意人。

“蜗婚”的日子真的有很多麻烦。别的不说,就单说每月的水电费用,总不能把水表和电表分开吧?水电费和煤气费,我俩都是平摊,可是到月底缴纳日常生活费用时,前夫就抗议,他的理由是,我用水比他多,因为我是女人,爱洗涮,我喜欢熬夜看书,电自然也比他用得多。总之,他就是受剥削的“难民”。我们经常为这些生活细节而斤斤计较。

假如说琐碎的生活细节还能相互忍让,但牵扯到情感问题就更难以相处了。前夫离婚半年多,结识了新女友,还将他的女友带回家。晚上我在自己的卧室里,听见隔壁的关门声和他们开心的笑声,我这心里真是比猫抓还难受。有一次,我去卫生间,发现他女友用了我刚买的护肤品,积压已久的火气腾地就蹿上心头,我愤怒地走到前夫“家”,大声警告他们不要动我的东西,否则就立刻搬出去。想不到,前夫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清醒了:“这房子也有我的份儿,每月我还掏着月供呢,居住的权利还轮不到你来发号施令。”我想大吵一架都没底气。

“蜗”出感恩的复婚

讲述者:牧枫/男 30岁

今年我刚跨进而立之年,按说年龄也不大,可是在情感生活中却经历了很多。先是和妻子离婚,又经过几个月的“蜗婚”生活,最后又走进复婚的结局,现在回首过往,真有种重生的感觉。

我和妻子离婚也没什么大的原因,或许因为都年轻,对待婚姻不懂得相互宽容和感恩,离婚就好像过家家一样。离婚时,我们俩不存在房子分割的问题,我们居住的这套房子是我父亲单位的集资福利房,况且是在结婚前买的。离了婚,妻子计划租房住,可女儿离不开母亲,我总不能让孩子也跟着出去住,再说让一个女人在外租房,怎么想也有点于心不忍。最后我让妻子留了下来。

就这样,我和妻子过起了“蜗婚”的日子,表面看我们还和以前一样,就连女儿都不知道父母已经是自由的单身男女了。每天做饭,妻子还和以前一样,连我的也做上,不过我得交伙食费。

离婚后,我们俩反而相互谦让起来了,好像明白身边这个人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应该像朋友一样相互谦让。有了这种心态,两人相处时就懂得了相敬如宾的礼让,遇事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多思量一番,不像以前,感觉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当然,有了分歧就必须要针尖对麦芒,说出个我对你错来。尤其女儿在中间也无形中起到了缓和的作用。女儿晚上喜欢让我给她读童话书,以前都是我抱着她在床上读书、讲故事,现在我不能随便出入妻子的“家”了,女儿可不管那么多,在我们俩的房间里来回折腾,在她眼里,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有一次,妻子上夜班,我在她的房间里躺在大床上给孩子讲故事,故事还没讲完,我们父女俩都睡着了。第二天清早,妻子下了夜班,进屋一看,我正躺在她的床上呼呼大睡。面对我的“越界”,妻子也没多说,当我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盖着妻子的被子,当时心里感到异常温暖。仔细想想,和妻子离婚也没什么大的矛盾,都是话赶话,谁也不服软,很轻易地就将婚姻解体了,可是内心还是牵挂对方的,她下班回来晚了,我总会不由自主走到阳台,朝下看,希望能早点在拐角处看到她的身影。有时,我晚上熬夜赶设计方案稿,妻子也会倒杯热牛奶,放在客厅的茶几上,客气地提醒我一下。

离婚以后,我才逐渐感悟出婚姻的一些体会,婚姻不仅需要双方互相付出,更要懂得感恩和宽容。

专家支招

情感专家:定好规则,避免新矛盾

广州市微酸婚姻首席指导师王子夜指出:离婚不离家,双方还在同一屋檐下,衣食住行有诸多连接,可能会导致在经济上、生活空间上有很多争执。这种状态,同样会导致在感情上的“不完全离婚”状态,尤其是对被动离婚、感情上还没完全走出来的那一方,这种状态会让他(或她)久久进入不了已离婚的状态,还停留在妻子或者丈夫的角色里。

蜗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双方再恋再婚都造成了影响,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下,新的恋爱的信任关系不容易建立。而看到前妻或者前夫有新的异,一方也可能会有不平衡的心态和举动。

王老师建议道:“首先,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尽量不要蜗婚。双方若不得已选择了蜗婚,最好订好规则和公约,比如:经济上的承担约定,空间使用上的约定,对对方新的情感关系的态度的约定等等,双方用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对待新的关系形态,适应和转换到新的身份当中去。如果再恋爱的话,和对方讲清楚你的真实情况,真诚沟通,获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

律师建议:经济账,有法算

“最好在离婚前把双方的所有经济联系做个公道裁断,如果双方对于住房的分配不能协商解决,可以诉诸法律。”广东一名律师建议道。他指出,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如果房子是婚前买的,房产证上谁是所有人,即使离婚后,房子也是属于所有人,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如果是双方所有,则可以按照当初承担的比例来分;如果是婚后的,无论房产证上写谁的名字,夫妻双方均享有一半的权益。有时可能是男方女方父母付的首付,从婚姻法的角度讲,这种属于赠与关系,可从总房款中取出当初的数额还给父母,剩下的平分。

上一篇:股权转让协议书范文 下一篇:欠款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