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原因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7 22:22:04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1

北京协和医院人力资源处,北京 100730

[摘要] 目的 通过考察离职医务人员组织认同与离职原因相关关系,探讨稳定医务人员对策。方法 以某公立医院51名离职医务人员为对象,采用组织认同量表调查并对离职报告分析。结果 离职医务人员组织认同与离职原因存在关联(列联系数C=0.349, P<0.01)。结论 因外部职业机会离职者的组织认同明显低于因其他原因离职者。

[

关键词 ] 组织认同;离职原因;医务人员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005-02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Reasons for Resignation among Medical Staff of a Public Hospital

GUI DequanHU YajieTANG Weiwei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examin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reasons for resignation among medical staff, the basis would be provided on retaining talent. Methods 51 resignation medical staff were collecte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Scale were used to survey, and resignation repor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s i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reasons for resignation(C=0.349,P<0.01). Conclusion Resignation medical staff who leave because of other jobs had lower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han the ones leaving due to other reasons.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Resignation reasons;Medical staff

组织认同是指个体用组织成员的身份来定义自我的程度,是个体感知到的与组织的同一性[1]。组织认同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有重要影响,Riketta通过Meta分析发现,组织认同与工作满意度、角色内和角色外形为、工作卷入以及离职意向存在关联[2]。研究证实,组织认同会显著降低员工离职倾向[3-4]。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领域人事制度亦随之深化,社会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和渠道日趋完善的同时,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离职现象渐次增多[5],有关医务人员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相关关系的研究也逐步兴起。但这些研究大多数主要停留在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上,而导致医务人员离职倾向成为离职行为的实际原因与组织认同究竟是否存在关联,有多大关联,目前仍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实证。本研究基于医院工作实践,拟对离职医务人员组织认同与离职原因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某公立医院2012年度离职人员为对象,于办理离职手续时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1份,其中男性14人(27.5%),女性37人(72.5%),平均年龄(32.20±7.32)岁;工龄1~5年22人(43.1%),6~10年16人(31.4%),11~15年8人(15.7%),15年以上5人(9.8%);医师18人(35.3%),护士25人(49.0%),研究2人(3.9%),管理6人(11.8%);初级职称36人(70.6%),中级11人(21.6%),高级4人(7.8%);博士研究生6人(11.8%),硕士研究生10人(19.6%),本科28人(54.9%),大专7人(13.7%)。

1.2调查工具

1.2.1组织认同调查借鉴戴立萍[6]的研究,自制本研究组织认同量表,采用Likert5方法评分:5表示“非常符合”,l表示“非常不符合”。

1.2.2离职原因调查对离职人员离职报告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了解离职原因。借鉴唐蔚蔚等[7]关于医务人员离职原因的分类,将离职原因分为外部职业机会、学习机会、职业倦怠、家庭原因、不适应医院要求5类。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组织认同量表信度分析

首先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KMO=0.601,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190.641(df=66,P=0.000)。说明本次研究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对量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最终提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解释了57.012%的变异,分别命名为情感性组织认同、评价性组织认同和认知性组织认同,各包括6个条目、4个条目和2个条目。计算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三个因素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9、0.685、0.714,量表信度较好。

2.2组织认同与离职原因描述性统计

组织认同总体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5类离职原因占比情况见表2。数据显示,离职人员组织认同水平较低,外部职业机会是主要的离职原因。

2.3组织认同与离职原因相关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离职原因对组织认同总体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3.776,P=0.010),但对各维度得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学习机会、职业倦怠、家庭原因、不适应医院要求4类离职原因归为非外部职业机会,则离职原因分为外部职业机会和非外部职业机会两类,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离职原因对织认同总体得分(t=-3.633,P=0.001)、情感性组织认同(t=-2.371,P=0.022)以及评价性组织认同(t=-2.416,P=0.021)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对认知性组织认同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别以组织认同及其三个维度的平均值为临界值,将组织认同得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采用R×C表检验分析外部职业机会和非外部职业机会两类离职原因和组织认同得分高低分组的关系,结果见表3。

3 讨论

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认同情况,对其在组织中的组织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非常重要。上述结果显示,组织认同与离职原因之间存在关联。具体来说,因外部职业机会离职者,组织认同及情感性组织认同、评价性组织认同两个维度均低于因其他原因离职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非公立医院的兴起,医务人员流动逐步增多,这无疑将给医院管理者如何留住合适人才,稳定医务人员队伍带来巨大挑战。医务人员对所在医院的认同感越强,越能产生对医院的忠诚和共鸣,并通过努力保持医院员工身份。强化医务人员的组织认同感能有效减少医务人员离职行为特别是另寻外部职业机会的离职行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应当关注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包括提供各种培训和发展机会,关注个人的职业前景,增强其职业认同,实施公平并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提高其评价性和认知性认同,同时关注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提升其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其情感性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提升医院核心竞争能力。

[

参考文献]

[1]李旭培,王桢.组织认同对公务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上级信任感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1,25(8):82-84.

[2]Riketta M.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5,66(2):358-384.

[3]韩雪.职业经理人组织认同研究[D].济南:上冻大学,2008.

[4]张倩.企业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感与离职倾向相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5]周洁.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离职因素调查探析[J].现代医院,2012,6(12):133-135.

[6]戴立萍.公立医院组织认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0.

[7]唐蔚蔚,李丽娟.公立医院员工离职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协和医院135份员工离职报告的分析[J].中国医院,2010,7(14):57-59.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2

在辞职报告第一行正中写上报告的名称。一般辞职报告由事由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即以“辞职报告”为标题。标题要醒目,字体稍大。

(二)称呼

要求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处写出接受辞职报告的单位组织或领导人的名称或姓名称呼,并在称呼后加冒号。

(三)正文

正文是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提出报告请辞的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看便知。

其次申述提出报告的具体理由。该项内容要求将自己有关辞职的详细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但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条分缕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后要提出自己提出辞职报告的决心和个人的具体要求,希望领导解决的问题等。

(四)结尾

结尾要求写上表示敬意的话。

(五)落款

辞职报告的落款要求写上辞职人的姓名及提出辞职申请的具体日期。

厨师辞职报告(一)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我是厨部荷台员工xx。我入职已将近三个月,非常感谢领导曾在工作中给予过的指点和引导,使我在这里学到了一些关于烹饪的常识和实用的工作技能!

也很感谢在工作上帮助过我的同事们!他们也曾带给我开心和欢笑!这里的很多人很多事也给我留下了些许的美好!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此刻的我也不得已呈上了我的辞职报告,因为我有了比在此处更好的发展。老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的人生规律莫不是如此!所以我经过慎重考虑权衡利敝向公司提出辞职!

由于事发伧促,我的离职申请没能提前报告,给部门工作增加了压力,为此我也身感愧疚!在此之前我唯一能作的补偿就是一如既往的坚守岗位努力工作。也诚望领导针对我的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能在本月28号之前批准我的离职!

再次深表感谢!

申请人:

厨师辞职报告(二)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饭店里的一位厨师,至今已在此工作三年了。经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我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大进步。我很感谢贵饭店给我的工作和成长的机会,在此我对我的辞职深表歉意。

通过这三年的历练,我懂得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厨艺也提高了很多。有汗水,有辛酸,有眼泪,同时更有很多欢笑,很多收获,很多幸福。但是,随着我当厨师的年头越来越多,我愈加发现自己的不适应,于是,经过我深思熟虑了好久,慎重的得出这个了结论:我热爱烹饪,烹饪是我此生最大的兴趣爱好,但它却不适合成为我的职业,因为,当兴趣变成职业,反倒让我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从而不知所措。虽然,我很舍不得这个我工作学习了三年的地方,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的决定要离开,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探寻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空,希望领导能理解我、支持我,并且尊重我的决定。

由于我的离职而对饭店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歉意。但也希望公司能体谅我的个人困难,对我的辞职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再次对领导的培养表示感谢。预祝饭店生意兴隆,越办越好。

此致

敬礼

厨师辞职报告(三)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公司对我的培养,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里,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原则。

现由于个人原因(家庭原因/身体原因等等)不能在公司继续工作了,决定在X年X月X日辞职,特向公司提交辞职报告。希望你能及时找到合适的人选接任我的工作!

此致

敬礼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处理和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利用。如果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将使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本文对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不到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的建议。

1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不到位的原因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应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交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组织人事部门选拨任用领导干部时的参考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应定期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情况反馈给审计机构。目前大多数审计机构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提拔,后审计”,并没有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审计结果一般对领导干部任用难以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审计成效。究其根源主要由于以下原因导致审计结果利用不到位。审管审,用管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1.1 审计质量不高,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审计机构对领导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后,应按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优劣确定不同的评价类别。组织人事部门对评价为不同类别的领导人员应有不同的考核任用取向。但我们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把领导人员履责情况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类别,没有对被审计领导人员做出可以离任的明确结论。绝大部分审计报告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都是较好的履行了经济责任,这样的评价让组织人事部门很难利用。由于审计质量不高,评价笼统,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1.2 未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审用脱离。虽然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人员离任必经的一道程序,但大多是先离后审。组织人事部门想要提拔任用哪个领导人员时也不会先征求审计部门意见。审计机构派出审计组实施审计时,被审计领导人员已经在新的岗位上任职。久而久之,经济责任审计大家更关注的是审计结果报告那张纸,就象走过场似的,组织人事部门需要审计机构出具审计结果报告,装入被审计领导人员人事档案。被审计领导人员接到那个报告,就觉得对自己任职期间的工作划上了个句号。组织人事部门未真正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你审你的,我用我的。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是否真的就影响了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对一个人的任用到底起多大作用,起没起作用,没有反馈,没有通报。这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给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和威严打了折扣。

1.3 审计机构对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不跟踪,淡化了审计结果利用。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在审计职权范围内,审计机构能按照规定给予处理;对不在审计职权范围内的移交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对移送其他部门和司法机关处理的事项,审计机构重视程度不够。觉得在自身风险范围内的事项已经解决,后续问题怎么处理、责任人是否追究不过问、不跟踪,容易造成责任意识淡薄的部门对审计结果报告不重视,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处理不积极,淡化了审计结果利用。

1.4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用发挥不到位。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作为交流和通报有关情况,研究、解决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问题的议事机构,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推进审计结果运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过去的工作中,虽然也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或一年召开一次会议,但均属事后总结。会议也只是对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情况进行简要通报和总结,时过境迁,没有人太在意和关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形同虚设。没有利用经济审计联席会议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审计结果利用。

2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的途径

2.1 审计机构通过提升审计结果报告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审计结果报告质量高低取决于三方面,一是查证质量;二是定性处理;三是语言表述。查证事实清楚、责任界定清晰是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关键;问题定性准确、处理合规恰当是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前提;表述简单扼要,形成的审计结论清晰明了,是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关键。为通过审计结果报告给其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撰写审计结果报告应该注意的以下事项。

2.1.1 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事实清楚、依据充分、定性准确、责任明确、意见具体、便于利用。

2.1.2 审计结果报告要写明审计中发现的主要违纪违规问题、问题的责任界定、审计评价等重要内容。审计机构认为应当对责任人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的,应当提出处理、处分建议。

2.1.3 审计结果报告必须明确评价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类别。审计机构对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按照既定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履责类别后,必须在审计结果报告中明确表明履责优劣的类别。

2.1.4 审计结果报告必须明确领导人员是否可以离任。审计机构对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对被审计领导人员是否可以离任必须在审计结果报告中明确表述。

2.2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为交流、通报、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有关问题,达到有效利用审计结果的目的,通过联席会议,发挥各成员单位作用,建立联动机制,对以下事项进行明确:

2.2.1 各成员单位建立相应制度办法,明确审计结果利用程序、方式等。在制度办法中对评价为不同类别的领导人员,要建立基本的价值取向,如对评价为Ⅰ类的领导人员,可以提拔任用;对评价为Ⅳ类的领导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不得提拔任用等类似规定。

2.2.2 各成员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确定的制度办法执行。在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用、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等工作中,或在作出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立案侦查等决定时,要将审计结果作为参考依据,真正做到审用结合,并定期将利用结果在联席会议上通报。

2.2.3 建立成果分析总结制度。各成员单位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定期进行分析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着力从源头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机制和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形成的建议经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各部门根据建议制定相应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审计结果的定期分析总结,把审计结果转化为规范运行、强化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和反腐倡廉更深层次的指导意义上来,实现审计成果的二次开发利用。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4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73―02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丙型肝炎资料来源于邹城市2007-2011年疫情报告资料,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1.2方法 对2007-2011年丙型肝炎病例按三间分布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1.3病例诊断按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WS213-2001)执行。

2 结果

2.1发病情况 2007-2011年邹城市累计报告丙型肝病例173例,年平均发病率3.01/10万;发病率最低年份是2008年( 2.21 /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是2011年(4.23/10万)。

2.2地区分布 2007-2011年各镇街基本均有丙型肝炎报告病例,石墙镇分布较高,年发病率分别为1.42/1万、1.16/1万、1.81/1万、2.06/1万、3.61/1万。

2.3人群分布

2.3.1年龄分布 2007-2011年丙型肝炎男性97例,女性76例,男女性别比为1:0.78。

2.3.2职业分布 2007-2011年丙型肝炎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民、工人、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民工,分别占报告总数的70.52%、11.56%、6.36%、5.78%、1.73%。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全市报告丙型肝炎发病明显高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同期发病水平,2007-2011年石墙镇发病均高于其它镇街的发病,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一)2011年邹城市网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11年网络报告率也比2009年、2008年、2007年有较大提高,直接使病例的报告率提高,表现为病例上升。(二)2007-2011年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0.52%,石墙镇发病数最高,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5.09%,农民占石墙镇报告病例数76.92%,经流行病学调查可知,石墙镇的姜坝村和望云村在90年代中期,村里的部分农民以卖血为生。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丙肝主要传播途径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控制,但抗HCV携带供血人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输血、血制品。(三)2007-2011年病例职业为工人及离退人员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7.92%。从报告病例上看,丙型肝炎危害严重,因病就医患者逐年上升;其次,人们保健意识提高,自觉进行健康查体人数也逐年上升,也是本病发病率升高的另一主要原因。综合丙型肝炎预防方面看,邹城市丙型肝炎发病持续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本病职业分布上看,输血、血制品及性接触应该是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4 控制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全球约有1.23亿人感染HCV,流行率为2%。由于丙型肝炎是一种没有疫苗、传染性广泛、慢性化率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疾病,无论从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危害,还是对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考虑,丙型肝炎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4]。对丙型肝炎防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控制传染源 HCV患者如能及早接受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多数是可以治愈的,所以丙型肝炎患者应该早期到正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HCV抗体、ALT等严格筛选献血员。

切断传播途径 管好血站、血源,供给临床高质量的血液及其制品是预防医院感染性丙肝的首要措施。加强血制品的管理,每一位献血人员及授血血液都要经过严格的HBsAg和抗HCV检测,阳性者不得献血,而且血站应保护健康献血人员,避免在献血过程中被传染丙肝;在医疗机构大力推行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的介入检查和治疗用品,所有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必须销毁;对非一次性的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腔镜应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丙型性肝炎预防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人们自我预防意识,减少丙型性肝炎的发病。

5 建议

针对邹城市丙肝疫情和流行态势,建议主要防控措施着重如下几点:(1)加强监测,全面掌握丙肝感染与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制订符合实际的防控策略。(2)加强丙肝防控的宣传与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将丙肝检测纳入健康体检项目。(3)在丙肝检测中采用特异而敏感的试剂与新技术,提高HCV检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是丙肝患者得到早诊断、早治疗,从技术上防止输血后丙肝(PTH-C)发生。(4)加强医院消毒监测工作,尤其是要加强侵入性治疗的器具消毒管理,杜绝医源性传播。

作者简介: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独立董事;强制变更;中组部18号文件

现有大量文献对独立董事特征和企业价值进行了研究,但内生性缺陷制约了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例如如何区分是能力强的独立董事增强了企业价值,还是价值高的企业吸引了能力强的独董加盟。该内生性问题还限制了人们理解哪些独董特征是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已有文献认为独董对于企业价值是不存在影响的,或者独董的存在仅仅起到了装饰董事会作用。为了解决这一内生性问题,只能通过外生性的实证研究证据予以解决。

本文通过一项最近颁布的政策法规,对独立董事特征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新的经验证据。2013年10月,中组部了1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和任职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担任现职或未办理退休手续的干部不得在企业中兼职(任职),已退休或辞去公职的干部需要向原所在党委报告、审批并出具说明材料,同时最高任职年龄限定在70岁。此规定一颁布,引起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潮,相比上一年度同期120名独立董事辞职,该年度有386名独立董事辞职,增幅达到200%以上。这一事件为研究中国式官员独董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外生性经验证据。

本文与现有文献的区别和贡献在于以下方面:公司治理和法律制定层面。通过中组部18号文件独立董事强制变更事件,为制定独立董事制度政策提供了直接的、新的经验证据。在现阶段,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和制度缺陷的原因,想要单靠上市公司自身来改变独立董事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相关政策逐渐引导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年轻化、市场化,抑制政商旋转门和寻租的倾向,尤其是在国企中引入更多的专业市场化人才,才能有效改善现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提升投资者信心。

1.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理想情境中独立董事的选聘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下进行的,任何法规约束独董选聘的行为都会导致企业价值的减损。刘浩发现银行背景的独董有助于解决企业信贷融资状况,说明不同背景和工作经历的独董在企业内部存在异质性作用。而政企关系是中国企业长期发展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亲近政府、远离政治被许多企业家视为经营原则。因此我国上市公司中长期存在部分具有政府背景的独董,这部分独董在帮助企业处理好政企关系以及利用积累的人脉资源为企业拓展业务作出了贡献。2013年出台的18号文件强制党政干部背景独董离职,意味着企业过去对特殊资源的依赖将减弱,受保护程度将降低,因此企业的市场价值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减损。

但另一方面,独董的强制变更同样可能带来价值的提升。我国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在独董的选聘上往往是由大股东提名的,而部分党政干部独董与大股东有着密切联系,容易滋生独立性问题。其次现实中政府干预、寻租、国企垄断、审批制度等客观原因,使得企业偏好有特殊资源的独董,而这些独董缺少相关行业专长和经历,忽略了作为企业决策核心董事会的作用,在董事会建设和市场化背景下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18号文件的出台则杜绝了党政干部任职独董的渠道,利益输送和董事会缺少制衡的现象将得以改观。因此通过专制的政策手段,使得更多优秀、具有企业运营专长的市场化人才进入董事会,会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决策质量。由此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受18号文件出台辞职的独立董事市场反应显著为正。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独立董事法律诉讼风险正处于高水平阶段,当企业受到投资者时,独立董事被连带一同诉讼的比例达到了11%,高于会计师事务所和同期违规交易董事被同时的比例。在这种背景下独立董事无论是从自身声誉还是经济利益层面,都会促使自己行使所赋予的职权来降低风险,有效监督企业日常运营以减少成本。但是独立董事在实际履职过程中发现了企业潜在的违规风险或负面信息后,如何抉择将是独董个人利益的权衡。尤其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的环境中,独立董事向董事会汇报后没有得到合理解释或措施后,主动离职远离风险可能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但是在递交的辞职报告中使用违规等敏感性词汇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很大一部分独董辞职会引用“个人原因”或“身体健康”等作为理由。导致资本市场无法区分这些信号的内在含义,将非常规辞职视为企业负面信号,独董的离职被理解为提前作出趋吉避凶的选择。由此提出假设:

H2:非常规性独立董事辞职市场反应显著为负。

独董履职效果与其自身特征密切相关,大量文献在研究独董个体特征主要集中在年龄、性别、学历和工作经历四个方面。其中性别和学历特征导致的企业价值差异又可以追溯到年龄和工作经历的不同上,Kennethand等以挪威颁布的一条要求增加女性董事比例的法令作为契机,发现新增女性董事工作经历及阅历都明显低于前任董事,从而导致了企业价值的降低。因此年龄和工作经历在独董特征中具有代表性,适合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已有文献在利用年龄来解释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年龄在35~55岁区间的独立董事效果较显著,退休的独立董事在精力投入和新技能更新上可能满足不了企业日益复杂的需求和环境。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H3:已退休独立董事强制性离职与累计超额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独董个体特征会影响企业价值,但是孤立地研究独董特征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会忽略其他机制因素的作用。相同特征的独立董事在不同企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研究独董特征与企业价值间关系时将企业层面特征考虑进来是合乎逻辑的。其中国企因其天然的地位性质在行业或获取资源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党政干部背景的独立董事离职并不能影响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而民营企业需要官员背景的独立董事维持人脉开拓业务发展。因此党政干部独立董事强制变更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能够增加更多的市场化人才,减少成本提升决策质量。另外当企业处于业绩亏损状态或者近年内未曾发放现金股利时,强制变更独立董事对企业或市场可能都是利好消息。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2组假设:

H4a:国企中党政干部独董强制性离职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更加显著;

H4b:亏损和未发放现金股利企业中党政干部独董强制性离职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更加显著。

2.样本和描述性统计

2.1样本选择

中组部的18号文件,要求党政干部在文件下发后的3个月内免去或辞去所兼任的职务。为了保证数据样本的全面性,本文扩大半年时间至2014年7月19日作为样本截止期限。具体筛选如下:①剔除了在事件期间处于重大事件公告或停牌的样本;②剔除了在期间内同一企业发生2次以上辞职事件的样本;③剔除了信息缺失的企业样本。最终得到321个数据样本。辞职事件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手工收集而来,其余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表1列示了前三年与2013年10月19日至2014年7月19日同期独董离职事件的数量,可以发现与同期上两个年度相比,离职事件数量分别增加了263件和267件,增幅超过200%,说明18号文件对党政干部独立董事强制性离职有显著影响。同时本文根据离职公告和独董简历进一步对辞职原因进行了分类,其原则如下:①在政府部门任职或在政府部门任职至退休;②在事业单位或高校担任领导;③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团体或协会中担任领导;④在样本期间内单个独董连续辞职多家上市公司;⑤年龄超过70岁。如表2所示,最终在321个事件样本中,得到206个独立董事强制性离职事件,103个非常规性离职事件。

2.2累计超额收益率度量

本文采用市场模型法来度量独董强制性离职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而对于辞职公告日的选择存在两种方式,一是选择18号文件颁布日作为所有样本的公告日计算CAR值;另一种是选择具体样本公布的独董辞职公告作为计算依据。本文选择了第二种方式来计算CAR值,主要原因如下:①18文件主要对象是除公职外任职的党政干部,这些党政干部在外兼职的范围很广,独立董事只是职务很小一部分,因此计算在10月19日的CAR值不能有效区分是因为独董还是顾问的原因;②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在文件后独董离职潮的集中阶段是在第二年的2月至3月;③存在一部分企业在文件颁布后依旧选聘具有党政干部背景的独董,表明18号文件在后的一段时间内文件不存在很强的执行效果和信息。

2.3模型和变量设定

基于上文的分析和借鉴Kennethand的研究设计,本文建立如下模型来检验不同独立董事和企业特征中18号文件的市场反应:

其中因变量CAR表示累计超额收益率;解释变量Reason(独董辞职原因),当独董因18号文件离职取1、否则取O,Character(独立董事和企业特征)包括Retired(退休);Loss(上年亏损),当上一年经营利润为负时取1、否则取0;SOE(国有企业)以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为国有企业,如果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为各级政府、事业团体,则认为其为国企取1、否则取0;Dividend(现金股利发放)为企业近3年内未曾发放现金股利取值为1、否则为O;控制变量包括Board(董事会规模)、SIZE(总资产对数)、SR(大股东持股率)、LEV(资产负债率)、MBA(企业成长性)为企业市值账面比;8为随机干扰项。其中交互项为主要核心变量,衡量不同独董和企业特征在强制变更中的影响。

3.实证分析

3.1累计超额收益率

本文第一步试图调查中组部18号文件独立董事强制变更对企业价值是否存在影响。为了检验法律条令和企业价值间的因果关系,计算了各企业在独立董事辞职事件日前后3天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其能够有效识别资本市场对法令的直接反应程度。累积超额收益率如表3所示:表明非常规离职的CAR均值为-1.56%,在0.01水平上显著;独立董事因18号文件辞职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均值为0.59%,在0.1水平上显著;两者的差异均值为2.14%,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独董因非常规原因辞职的企业价值在辞职公告事件日遭到了实质性损失。

3.2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4 Panel A描述了不同原因辞职独董的特征。①已退休独立董事离职在18号文件原因中占到半数,是其他原因已退休独董比例的两倍;②官员背景独董是此次强制性离职的主要对象,有45.6%的独董强制离职与政府背景有关;③因18号文件离职的独董有企业经历比例为14.5%,与其他原因中的比例接近;④律师和CPA等职业独董在其他离职原因中占比27%,远高于18号文件中的1%。

在Panel B中同样对不同离职原因的独董所在企业特征进行了分类描述性统计。发现这两类企业特征差异不大,其中3年内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上一年净利润为负、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均值和标准差都比较接近。表明两类不同辞职原因的样本不存在自身特征差异,后续回归中可以排除样本特征差异影响结果。在Panel C中报告了董事会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发现董事会规模与独董比例均值接近,标准差较小,符合现有文献中上市公司的独董比例都遵从法律规定趋近于三分之一,存在严重趋同化现象。

3.3买证检验

将独立董事强制性离职的样本作为实验组,非常规原因辞职的样本作为对照组,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独董强制离职对企业价值的增量信息。结果如表5所示,4个回归中18号文件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幅度范围从1.8%~3.0%,说明与非常规原因离职相比,独立董事因强制性离职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性区别,假设1得到验证。其次回归(1)中,Retired(已退休)的系数不显著为0.6%,但交互项的系数是显著为正的1.4%。表明独董已退休特征并不影响非常规原因辞职的企业价值,而对强制性离职的企业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假设3得到证明,相比于非常规性原因离职的企业,已退休特征加强了因18号文件强制性独董离职事件的市场反应,投资者偏好更加年轻有精力的独立董事。

回归(2)中同样发现交叉项显著为正的2.8%,表明SOE(国有企业)特征没有影响对照组,但对实验组有实质性效果。假设4a得到验证。相比于非常规性离职的样本,国企特征加强了18号文件离职企业在公告日附近3.2%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回归(3)中,Loss(企业上年亏损)的系数并不显著,而交叉项却是显著为正的3.6%。说明Loss特征没有影响对照组,但是对实验组有实质性效果,假设4b得到验证。相比于独董因非常规性离职的企业,亏损企业独立董事因18号文件离职在公告日附近的收益率要高3.6%。

回归(4)描述了Dividend(近三年未发放现金股利)特征对企业的影响,同样发现交叉项却是显著为正的3.5%。说明Dividend特征没有影响对照组,但是对实验组有实质性效果。相比于独董因非常规性离职的企业,没有发放现金股利特征对独董18号文件离职在公告日附近的收益率要高3.5%。

4.稳健性检验

本部分额外检验了18号文件公告日附近的市场反应。因为当2013年10月19日中组部颁布18号文件时,市场可能已经预期到了上市公司的部分独立董事将离职,股价可能因此提前进行了反应,而不是等到独立董事正式离职的时刻。结果发现2013年10月19日公告事件日附近累计超额收益率都不显著区别于零。18号文件和非常规两组样本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差异不显著,表明资本市场并没有提前对18号文件作出反应。

5.结论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6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市中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区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区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加强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发改委、卫生局、公安分局、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安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2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3临时现场指挥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立由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人员组成的临时现场指挥部并迅速赶赴现场。

2.1.4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区卫生局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

2.1.5医疗救援队

区卫生局、区医院要组建8-10人的医疗救援队,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医疗救援队员需包括急救、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外科、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医疗药械,并做好定期更新。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职责

2.2.1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组织开展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与防病工作;

2.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3.协调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关系,保证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4.向市卫生局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5.协同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相关工作;

6.起草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案和实施方案及有关工作计划;组织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警与现场处理建议;

7.督促建立和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警监测报告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8.组织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社会动员等相关工作;

9.负责与新闻单位沟通,做好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报道,加强应急和防病知识的宣传。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伍,落实对伤员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办(镇)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卫生防病和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2.区委宣传部:把握宣传报到口径,确保正确舆论导向;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3.区财政局:确保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资金,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4.区公安分局:协助卫生及有关部门及时封锁可疑区域,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5.区监察局: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

6.区发改委:负责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配;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7.区商贸局:负责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8.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区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9.区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方案;开展关于突发事件在监测、预警、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交流。

10.区交通局: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有关标本等应急处理物资运输任务,做好疫区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11.区物价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12.区环卫局:负责全区垃圾、粪便的污染治理,指导组织全区环卫系统强化环卫设施及装备的消毒预防工作。

13.区环保局:负责全区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14.区民政局:负责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各类捐助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15.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组织制订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协助做好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16.区爱卫办:负责做好疫点、疫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疫点、疫区范围内的灭蚊蝇、灭鼠(蚤)等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17.区安监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排除。

18.工商市中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市场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19.质监市中分局:负责对除药品、医疗器械外其它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产品质量。

20.市中交警大队:负责应急情况下的交通指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2.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的职责

1.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咨询、指导和评估,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和工作策略;

2.收集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居民群众关注问题提出建议和答复性意见;

3.负责开展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4.组织现场控制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研究。

2.2.5临时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1.临时现场指挥部是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派的临时组织,协同卫生部门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事发现场所在区域外急救药品、器材、后勤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

3.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价;

4.及时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信息,根据事态发展提出调整现场工作策略的建议;

5.协助组织卫生防病的社会动员,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6医疗救援队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支援其他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经费和物资保障

3.1经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3.2物资保障

3.2.1建立区级政府物资储备库。具体物资储备数量参照市级储备情况,由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医院按照分工,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工作。

3.2.2储备物资

1.消毒药械: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杀虫药品、喷雾器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消毒专业人员现场防护设备(猴服、隔离帽、防护眼镜、16层口罩、雨靴、一次性隔离衣、裤、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手电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泄露防护用品、防化服、氧气桶、防护面具等);

2.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签、消毒纱布、勺子、夹子、镊子、酒精灯、酒精、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备、温度计、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

3.中毒诊断试剂(包括各类化学及生物标准品、诊断试剂盒)、特效治疗药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药等)

3.2.3物资供应

指定若干具备法定资质的骨干企业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生产基地,优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供应和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

4.监测、预警和报告

4.1监测网络

4.1.1建立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充分利用传染病网上报告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网等,完善区、办(镇)、村(居)三级报告网络。

4.1.2设置办(镇)基层监测点。依据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在辖区重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和驻区医疗机构、药店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指定专人,具体承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工作,并履行定期零病例报告制度。

4.1.3在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扩展疾病监测种类。对未纳入监测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天花、沙门氏菌病等纳入监测系统管理。对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实行重点管理。

4.1.4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物中毒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的监测。对有化学储存和运输的厂矿、企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和社会恐慌的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学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1.5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形成微机网络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交流,尽早发现和识别异常现象。

4.1.6加强常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重点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管理,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灵敏性、特异性。

4.2预警系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完善预警报告制度,并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

4.3报告

4.3.1责任报告人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4.3.2责任报告单位

全区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及群众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疫情报告的检查指导。

4.3.3报告内容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内容进行报告。报告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发现事件的过程和人员、病例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能因素等,并根据事件发展及时报告,当事件结束后进行结案报告。

4.3.4报告程序和时限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等突发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对报告内容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如不能排除,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向区卫生局报告。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

4.4突发事件分级

4.4.1A级(红色预警)

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

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10例以上;

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5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4.4.2B级(橙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5-10例;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50-100人或出现死亡5-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暴发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预防接种5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或10例以上死亡;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

4.4.3C级(蓝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死亡;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例以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以上死亡;

预防接种引起的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死亡;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

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

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5.应急处理方案

5.1一般性控制措施

5.1.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

5.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5.1.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1.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2.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3.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4.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5.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5.1.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5.1.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按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1.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5.1.6新闻宣传与信息

按上级有关指示,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5.2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局部区域或全区范围内停工、停课、停业。

5.3重大事件的控制措施

5.3.1流行和暴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和环节。

2.观察分析。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严密观察;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3.采取强制性措施。针对较为明确的暴发原因,报请市卫生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强制大面积灭蚊、蝇、鼠等。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特异性保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续发病例,并及时向市卫生部门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

4.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

5.总结

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可以报请市卫生部门解除疫情,并通报疫区处理结果。区卫生部门及时对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对有关调查表格、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5.3.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确定统一诊断标准、核实诊断,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有关标本。

2.病例分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并对病因及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

3.根据初步假设,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作出评估和调用。同时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及时做好病人救治、转移和人群疏散工作,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险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检测。

4.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对策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

5.总结及后续研究。病(疫)情基本平息后,区卫生部门及时撰写疫情处理工作总结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市卫生部门。

6.经过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区卫生部门要进行后续监测,直到消除危害。同时,对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5.3.3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排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按照事故调查组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及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事故调查组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2.医疗救援队赶赴现场,根据情况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责令暂停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

(2)组织控制职业中毒事故现场;

(3)封存造成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4)立即组织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

3.调查组赶赴现场后要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1)详细调查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

(2)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并进行检测,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发生改变而不易采集到发生中毒时的实际浓度时,必要时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拟发生中毒时的作业过程,再进行毒物检测;

(3)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操作过程中的空气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查,判定中毒原因;

(4)按卫生部制定的《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数据进行填报;

(5)撰写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5.3.4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中毒者呕吐物、粪便、血液、食品容器等样品进行采样并尽快送检。

3.组织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在组织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和询问患者的症状、精神状态等;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和食用量,并将结果登记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需由被调查者签字认可。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分别进行调查,并注意调查、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进食食物的差别。

要认真研究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的症状、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的发病情况,如果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存放条件、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努力掌握以下信息:发病人数、可疑餐次、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共同进食的食品、临床表现及共同点、用药情况、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抢救和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应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流程,分析、标明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及其危害发生的危险性。

对可疑食物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储存,以及剩余食物是否重新加热使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并采集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具(容器)等样品并进行检验。

4.中毒场所处理。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中毒,调查人员应指导发生中毒的单位和个人,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5.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留取照相和录像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6.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工具及用具;

(3)责令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4)经过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者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7.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2)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

(4)配合调查,按区卫生部门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8.诊断。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其他食物中毒有关诊断标准确认食物中毒。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5.3.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

1.疫情报告。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分析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进行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进行采样检测,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医学观察。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预防控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5.3.6鼠疫应急处理

1.鼠疫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核实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重大鼠疫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区卫生部门核实疫情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5.3.7炭疽疫情应急处理

1.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进行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的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2)根据暴发、流行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3)调查与患者、病畜、死畜及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并进行登记。

(4)根据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3.8医院感染的应急处理

1.调查分析。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当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确定为流行或爆发感染。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治疗,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手段;隔离病人,并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进行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5.3.9群体预防接种副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应急处理

1.在发现可能是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后,应进行初步调查。内容包括:

(1)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疫苗来源、领苗日期、疫苗储运条件和疫苗的感官性状;

(2)接种时间和地点;

(3)接种器械的消毒和接种操作情况;

(4)接种的部位、途径、针次和剂量;

(5)接种者专业技术情况;

(6)发病时间、人数,发病者的基本情况和疫苗接种史,即往健康史;

(7)发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治情况;

(8)其他情况

2.调查结束后,填写调查表,并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3.一旦发生群体性反应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防止焦虑,辅以药物治疗,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

5.3.10放射事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携带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核实事故情况,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类型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和救治方案,迅速进行立案调查。

2.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医疗救治,对危险源采取应急性安全处理措施。

3.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事故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程度;

(4)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采取彻底清除污染等处理措施。

5.3.11急性水源性疾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市卫生部门。

2.对发生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的水源,立即停止使用。对二次供水单位,责令立即停止供水。

3.采集被污染水样,送有关监测机构进行检验,确定污染性质。

4.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事故的发生时间、涉及的范围和中毒人群的数量、症状,填写个案调查表。及时救治病人,初步确定中毒原因。

5.对污染水源进行卫生学处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源,采取消毒和净化处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单位应同时对管网采取处理措施。

6.恢复供水前,按照《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对水源水、水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三次检验,证实污染已消除后再进行供水。

6.人员培训

6.1培训目的

1.有关人员全面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2.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各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隔离防护基本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3.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临床实验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基本知识、实验室检测和研究的技术操作规范。

6.2培训对象

区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及临床的实验研究人员、基层监测点责任报告人和医疗救援队成员等。

6.3培训方式

1.按时间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

2.按类别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执业医师资格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培训等。

3.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定期组织现场模拟演练。

4.每年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医疗救援队人员不少于80学时。

6.4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住院医师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等。

7.结果评估与善后处理

7.1评估

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科学评价提出处理类似事件的改进意见、建议。

7.2奖励与处罚

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处理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按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

7.3抚恤与补助

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7.4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8.附则

8.1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各办(镇)和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2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区卫生局负责解释。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7

(一)标题

在辞职报告第一行正中写上报告的名称。一般辞职报告由事由和文种名共同构成,即以“辞职报告”为标题。标题要醒目,字体稍大。

(二)称呼

要求在标题下一行顶格处写出接受辞职报告的单位组织或领导人的名称或姓名称呼,并在称呼后加冒号。

(三)正文

正文是报告的主要部分,正文内容一般包括三部分。

首先要提出报告请辞的内容,开门见山让人一看便知。

其次申述提出报告的具体理由。该项内容要求将自己有关辞职的详细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但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条分缕析使人一看便知。

最后要提出自己提出辞职报告的决心和个人的具体要求,希望领导解决的问题等。

(四)结尾

结尾要求写上表示敬意的话。

(五)落款

辞职报告的落款要求写上辞职人的姓名及提出辞职申请的具体日期。

写辞职报告注意事项

首先要考虑有没有申请的必要。辞职报告是辞掉工作的一种报告,报告人一定要事先考虑成熟后再作决定,不可仓促了事,事后后悔不已,造成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辞职报告要将报告的事项和理由写清楚,使对方能透彻了解你的要求和具体情况。

辞职报告语言要准确,文字要朴实。

辞职报告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报告。

辞职报告写作的几个原则

辞职报告又称辞职信、辞职书、辞呈等。它是员工向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交的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实用文体,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或企事业单位人才管理和人事工作环节中常用的一种事务性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4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这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正常而便捷的方式就是递交辞职报告和批准辞职请求。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人才流动的过程中,辞职报告的写作和求职信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辞职报告的写作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具体化的原则

从法律意义上说,辞职报告的写作和辞职请求的得以认可,决定着劳资双方现有的劳动合同关系的解除,体现出当事双方对《劳动法》的充分尊重,劳资双方的相关义务和责任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来承担或解除。

而且,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呈现出越来越自由、方便和多元化的特征,但 “慎始善终”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因此,辞职报告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准则。虽然要求言简意赅,但它在写作时,对相关内容的表达强调具体、清楚、明白。比如,对自己“个性化”请辞理由的陈述就要写得具体明确。

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离开心安理得、不留遗憾,又是对自己曾经效力过的单位关心和负责的体现。又如,请求离开的时间安排要具体可行,而且要尽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确定离开的时间,同时也注意给自己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可以由自己提出具体的时间,也可以采用征询对方意见的方式来确定。

此外,对自己离开前后的相关工作的安排要具体细致,尽量争取把因为自己的离开所带来的工作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例如,辞职报告的写作中要强调,在辞职请求未获批准以前,自己依然是单位的一员,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会尽量清楚明白地做好相关业务的交接;还会做一回好老师,带一带接替自己工作的新人,把自己在任职期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资源,例如客户资源、业务网络资源等大方地留在这里等等。

二、情感化的原则

辞职报告的写作和辞职请求的得以认可,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

对于情感化原则我们不能做庸俗化的理解,它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化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呼唤人性的回归和人性的美好。“忠厚诚恳”、“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善良宽厚”等永远都是美好人性中光彩夺目的内容。

因此,用规范化的辞职报告国企辞职报告这种形式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一种冷若冰霜的人事更替行为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色彩。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写作辞职报告的时候,做到以情驭文、以情动人。

这种“情”包括了辞职者对单位的感激之情、歉疚之情和关怀之情等等。纵使是一笔带过,也足以让对方感到温暖。

其中,“感激之情”主要针对单位给自己曾经提供的业务培训、自己在单位中积累的工作经验、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所建立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等。对于任何一个辞职者来说,相关的业务经验和人际关系作为一种永久性的“财富”,都是即将离开的单位所给予的,是一种“隐性”的收获,是自己“厚积薄发”的基础,可以使自己一生受益不尽。

因此,饮水思源,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出辞职,借辞职报告的一角抒写自己的感谢之情始终是非常必要的;“歉疚之情”主要是对自己的离开为单位所带来的损失和不便表示由衷的歉意。原单位接受和认可自己的辞职请求,在很大的程度上出于被动,必须用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请辞所带来的损失。此外也包括对即将离开的单位的“关怀之情”。

不管自己今后要面临多少新的选择,曾经付出过的、曾经得到过的、曾经服务过的、曾经依赖过的,都曾是自己在人生历程中所留下的足迹,岂有不关怀之理?比如说,自己对单位的现状有什么具体看法、对单位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以附件的形式写出来,也是体现自己忠厚诚恳和重情重义的好方式。

当然,情感的表现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因为感激之情表达得过于热烈会让人觉得言不由衷,不舍之意表达过于缠绵又会让人觉得虚假造作。

三、艺术化的原则

辞职报告的写作必然要面对“写什么”特别是“怎么写”的问题。因此,这种艺术化的原则首先体现于对辞职报告写作内容的选择。比如就辞职的原因来说,自己之所以请辞,一般都和所在的单位、部门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有些可能还是令人不愉快的。而且对于对方来说,自己的辞职原因可能也是他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有些“个性化”的原因不妨写得明确一点。比如在对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强调更进一步深造和锻炼的必要性;对自己生活上的困难或者其他方面的特殊情况,而且单位又不能有效地帮助解决的问题可以直言不讳。但有一些原因没有必要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比如自己和单位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自己对单位的运作模式和经营方法的批判与反对意见,或者是自己和单位曾经有过的不愉快等。

其次,在具体写作的时候,态度要诚恳,措辞用语要使对方能够接受。如果想借辞职报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怨恨,那是一种不妥当、不明智的做法。不但会让对方不高兴,而且还可能给自己以后的名声和工作带来不利。如果你实在想一吐为快,可以考虑换一个环境和方式。措辞用语要简洁精炼、委婉动人。另外,在语体的选用上最好是白话语体,语言平实达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堆砌辞藻,把辞职报告写成为文采出众的抒情散文,这样就难逃卖弄之嫌。

最后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选择这种规范的请辞的方式,但是,在结束一段工作经历的时候,尝试着写一份精彩的辞职报告递交上去。也许,自己会从中得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关于辞职报告(一)

尊敬的行领导:

我很遗憾自己在此时正式提出辞职。

白驹过隙,入行已经两年半。记得还没毕业,披着长头发穿着牛仔裤坐火车来江西省工商银行考试,那时的我是张纯白纸,天真活力带着幻想和创造冲动,还只是个孩子。在头一年里,我依然把工作想象得十分乐观,对于经济上的独立我感到很满意,对于业务的学习充满新鲜感,对于新的同事朋友们简直相见恨晚。那绝对是人生中快乐的日子。然而一个不成熟的人活在一种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里,变化悄然而至。

虽然江西是我的家乡,在南昌工作的我却不是本地人,在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缺少假期的工作中,在生活上体会到无助感。我的性格内向,但爱好自由,想法很多,但行动能力不好。我曾经学习经济,并对理论知识有一些好感。大学毕业以后从事金融工作,获得了相对丰厚的薪水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但那几乎与我内心的职业理想和满意的生活状态背道而驰。我曾经消极对待,对围城外的渴望已经超过心理负荷。在我失意的日子里,是都司前的领导和同事在我身边爱护我关怀我,一次一次宽容和帮助我,让我走完在工行的成长之路。

今天我真的决定离开了,就在这个时候,冬天的寒冷催出伤感的情绪,挥别我第一份工作,挥别我亲爱的领导与同事,挥别我无数次跌倒爬起百感交集。我怕的不是吃苦,怕的是心中没有信念。辞职以后我将回到温暖的家中,反思和总结这段历程,在适当的时候重新向前进。

工商银行给我了许多,我不曾忘记。可爱的是,小孩子的翅膀还没有长硬,就执意要离开大家庭独自冒险,谁让这孩子天生爱冒险。即使是那样,我已经印上icbc的标志。感谢都司前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真诚地,带点酸的。最后祝愿我们都司前支行的业绩越做越好。

致礼

申请人:xxx

关于辞职报告(二)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因为诸多个人原因,经过深刻冷静的思考后,郑重的向学校领导提出辞职要求。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学校给予了我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充实了自己,增加了自己的一些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的工作气氛很好,同事们工作都很努力,领导也很体谅下属,在学校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对于学校长期的照顾表示真心的感谢!

所有的前续工作在学校上下极力重视下一步步推进。也正是考虑到学校今后推进的合理性,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为了不让学校因我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我郑重向学校提出辞职,望学校给予批准。

祝学校推进顺利创造辉煌,祝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此致

敬礼!

辞职人签名:

离职原因分析报告篇8

简历中的工作经验范文(一)

**公司

起止年月:2007-04 ~ 2012-0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担任职位: 主办会计(成本/总帐费用/税务/预算分析)

工作描述: 工作概述:

5年财务工作经验,熟悉全盘账务流程,掌握成本、费用、销售与税务工作。为企业的生产、市场销售策略的实施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日常职责:

1、制造成本的预测、核算、分析、管控,制定与标准成本;

2、日常费用的预算、审核、分析、管控;

3、销货对账、纳税申报及上缴工作,并维护银行、财税机关等关系;

4、编制公司的结账报表及管理报表;

5、审核公司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

6、负责外汇年检审计工作;

7、组织部门间沟通协调,编制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定期回顾总结,形成比较分析报告,寻找预算差异并拟制改善计划,实施跟进措施。

8、协调沟通,保证各项财务制度、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离职原因:

简历中的工作经验范文(二)

*公司

起止年月:2006-05 ~ 2012-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建筑与工程

担任职位: 商务部经理/技术负责

工作描述: 期间任职过商务部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工程类别主要是土建,市政和安装。制定并参与项目所有合同(劳务分包、专业分包、采购)的询价和洽谈,审核工程原预算,材料采购计划;熟练操作广联达软件,计量精确;技术方案的制定和评审等。完成项目有花都御水山庄,萝岗万科新里程,海南高知园项目。

离职原因:

**公司

起止年月:2003-07 ~ 2006-05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担任职位: 施工员/预算员

工作描述: 主要从事资料和施工,兼做工程量计算,材料进场登记等。因为管理人员少,所以分担的工作就比较杂一点,主要项目有锦绣生态园、华南碧桂园。

离职原因:

简历中的工作经验范文(三)

**公司

起止年月:2007-05 ~ 2010-12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所属行业:保险

担任职位: 经理助理

工作描述: 协助部门经理进行部门日常的行政事务管理(如考勤、招聘、入职等),跟进并处理客户销售业务,维护客户关系。

离职原因: 转换环境

**公司

起止年月:2006-07 ~ 2007-04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担任职位: 会计文员

工作描述: 协助财务经理进行日常财务工作的开展(预算、付款、合同等),处理客户如帐单方面之查询,负责财务档案的管理,监察帐户表现及以电话跟进逾期帐户。协助行政经理负责公司行政管理及行政事务的开展,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书处理能力及办公室行政事务处理能力,兼任部分秘书工作。

离职原因:

**公司

起止年月:2006-03 ~ 2006-06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汽车及零配件

担任职位: 行政专员/助理

工作描述: 以较强的交际能力及客户意识,积极、有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配合拓展部经理工作,协助部门内部同事开展销售工作,处理相关文书工作及跟进客户工作;客户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客户与售点分析。

离职原因: 准备毕业论文

看过“简历中的工作经验范文”的人还看了: 1.简历中的工作描述怎么写

2.简历中的工作经验怎么写

3.工作经验的简历范文

4.简历中的工作经验怎么写

上一篇:离职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人员离职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