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范文

时间:2023-12-13 17:12:26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1

按照总队下发的大讨论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委党委部署和总队学习安排,近日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双战双赢”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市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等重要参阅材料。现就通过学习查找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下一步工作方向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不到位

一是在学习上不深入、不系统。自学时间零散,大都以阅读文章为主,学习效果不深不透、形式大于内容。存在工作忙时放一放、任务重时停一停的现象,学习方式上只体现在记笔记、写心得、谈体会上,没有能够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二是思想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在做实上还未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融入思想、融入工作、具体指导实践少。具体表现在自身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与自己平时财务、资产和分管的质监、轨道支队业务工作实践的深入联系上还不足。

2、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担当作为、创新工作上有欠缺

一是在总队财务管理方面业务不专不精。具体表现为指导总队财务工作、资金划拨、合同签订等工作方面存在不足。

二是在总队资产管理方面因循守旧、创新不足。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上只是满足于对实物资产的日常购置、保存、使用上的规范性管理,而在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效能上招法不多。

3、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差距

到质监、轨道支队等基层单位调研时,往往就事论事。听基层汇报多、例行公事多,面对面深入的沟通谈心少,有针对性的财务、资产专题调研少,致使一些一手信息掌握不全、对执法人员心声了解不深不透。

4、坚持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力度不够,战斗精神不强,“好人主义”还一定程度存在

工作中还存在好人主义思想和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怕被误解、怕伤感情、怕被责难的思想顾虑,有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倾向,在下级同志出现工作不及时、进度滞后、工作思路单一,甚至思想认识不清时,总是不能一针见血、有的放矢有力度的指出与帮助。

(二)原因分析:

1、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党性意识还不强、党员标准还不到位。对党的章程、科学理论学习抓得不紧、满足于表面浅层,没有学深学透学到位,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造成了信念不够坚定,站位不高,服务意识淡化,未能在思想上关心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联系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

2、担当精神存在不足

新形势下,对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发展的走向不清晰,深入应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到位,工作的精神状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有凭经验、吃老本的现象,用开放思维和开拓思路来谋划工作的能力不够,缺乏自我革新的冲劲。

二、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1、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学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坚持深入研读《谈治国理政》、《新时代面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党的理论著作和辅导材料,第一时间做好对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市委大政方针的学习领悟,坚持参加总队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积极参加专题党课、主题党日、交流座谈培训等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更加提升运用新发展理念的水平,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强化规矩意识,严格遵守纪律,做遵规守纪的表率

深入学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内监督条例》以及《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党内法律法规,时刻铭记一个共产党员绝不能干什么、应该努力干好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经常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一是夯实法制规范建设,提升综合执法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对资金支出、采购、行政运行、后勤管理等方面纪律规矩进行全面规范和完善。

3、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强化作风建设,勇做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在打牢理论功底,增强运用思想理论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加强对法律、财务、资产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的大频率的开展调研,广泛倾听一线执法人员的意见、主动吸取群众的智慧,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突破传统思维和习惯招法。加强对执法、办案场所外观的规范统一建设,实现标准化。根据执法需求,开展对执法车辆的配备、更新和执法标志统一工作;逐步开展“五小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执法工作保障水平。竭力为总队发展大局做好服务。

4、创新招法、强化日常管理,在深入落实“一岗双责”上下功夫、见实效、见长效。

认真努力作好自身业务工作,一是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基础保障能力。二是加强重点项目监管,严把津石高速、天津港大港港区渤化液体化工码头工程、华电国际南港热电项目铁路专用线等京津冀一体化重点项目质量关。三是加大质监执法力度,有效规范建设工程秩序,维护地方铁路、公路、市级水运的建设市场工程质量安全。四是加大轨道执法力度,有效规范运营秩序,维护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同时还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抓好部门职工的思想工作和廉政建设。在防控廉政风险上与财务、资产工作敏感环节紧密结合,严细把好关口。加大对部门职工日常工作规范行为的宣传教育,布置工作必谈纪律、必谈廉洁、必谈作风,时刻让自己和同事们绷紧思想建设、廉洁纪律、优良作风这跟弦,让工作纪律、廉洁纪律成为开展工作的前提的前提、重点的重点、关键的关键。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交际法 中职教育 英语口语教学

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英语口语教学,我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其交际功能,已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研究更好的教学方法,发现交际法更适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

一、交际法的定义

交际法,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二、交际法英语教学的作用因素

教师在交际教学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协调和加强所有学生之间以及这些学生与各种活动之间的交际过程;二是在教和学的小组活动中充当一个独立的参与者。

后一种角色与前一种角色的目标紧密相关。这两种角色隐含了另外一系列教师所要充当的次要角色:首先,教师作为资源的组织者其本人也充当一种资源;第二,教师作为课堂过程和活动的向导;第三,作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应具有适当的知识和能力,有对学习的本质和组织能力的直接、间接经验。此外,教师角色还包括需求分析者、顾问和小组活动管理者。

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教学材料同样是影响课堂交际和语言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担任着促进交际性语言使用的重要作用。交际教学中通常使用三种材料:以篇章为基础的材料、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以及实物教具材料。

三、 交际法教学活动形式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活动作为语言教学课的活动内容,是双方通过游戏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片段,要求参加者走出自我,进入规定的角色。情景可以是学生在现实中经历过的事,如看医生、问路、购物等,也可以是尚未经历但以后可能遇到的事,如求职、投诉、咨询、采访等。扮演者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有关个人信息和模拟情景,编成一段对话。情景选择和当天课题相关,并把所需要的其他角色信息告诉学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准备一段对话。以下是我在教授Ask the Way(问路)一课时布置的角色扮演:

角色:Alex,路人

情景:Alex是加拿大人,第一次来上海游玩,正在外滩向一位路人问路,过程中应包含以下信息。

1. 地铁站位置。

2. 坐地铁是否能到达徐家汇。

3. 如果不乘坐地铁,有没有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4. 上海还有哪些游玩景点可以推荐。

(二) 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与扮演角色尽管都要求参加者以假想的角色复现人物在某个情景中的言行,但扮演角色一般是一个参加者对一个参加者,练习语言技能仅仅是口语,模拟活动往往需要两个以上的角色,涉及的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进行模拟活动前,我将题目事先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课下搜集资料、编写剧本、安排角色分配、排练和彩排,课上验收成果。

(三)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由几个人围绕某个问题或情况通过口语方式来交换看法或展开辩论。小组讨论除了帮助学生练习口语之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辩论技巧。学生通过讨论或解决具体问题,或探索抽象概念的含义,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有:首先是讨论话题的选择,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其次是讨论过程的具体操作。教师在讨论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白任务和具体步骤。讨论开始后,教师可以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随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保证讨论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供思考的素材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前写发言提纲,在讨论中记别人的发言要点或语言错误,在讨论后写一份内容纪要或者对主题的认识等。最后是讨论结果的反馈。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总希望教师能对讨论结果给予指点、做出评价,也想了解其他小组的情况,与别人做比较,希望能比其他小组做得好,得到大家的赞赏。教师的讲评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和小组讨论等课堂交际活动有很多点和好处。它给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给学生提供实战演练机会,并且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程同春.交际法理论与实践 [J].外语研究,2004.

[2]周奇,叶红平.交际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02.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3

一、有“Topic” 就必然有“Discussion”。

当前初、高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四课一单元,每单元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产生一个语言功能项目,一个语言功能要按四课时渐次完成。两个相邻单元往往相关联系不大,因而造成的遗忘率相当高。例如初中英语第二册(下),Unit 15 Making telephone calls, Unit 16 是有关Talking about the seasons, 前者关于打电话的话题,后者是谈季节的话题,几乎毫无关联,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很容易把没联系的旧知识忘却。然而,经过讨论的东西是印象深刻的,这大概也是本套教材编写者们的初衷吧。

二、依据“Topic”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要“吃透“教材,针对话题所涉及的功能备好每一个单元的课。例如:JEFC,SB2.Unit 15 Topic----Thanks for the message! Functional. Item----making telephone calls.据此,教师要设置一些打电话的情景对话,复习曾经学过的一些相关用语,引出新的话题:电话留言,谈论去年十月在农场摘苹果的情节等等。教师把整单元内容融为一体,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把话题展开,通过电话形式讨论,进而得出相关的新知识方法,恰到好处地把语法知识there be结构的一般过去时态及Could……?表示有礼貌请求融入话题中运用、推敲。

其次,教师要把融合好的话题分四课时讨论。一课时设计两个对话复习打电话(师生之间)。然后讨论:被call的人在场的情形怎么讲话,不在场的接电话人怎么讲、怎么做,引出电话留言。紧接着学生之间对话讨论以下内容:Kate and her mother are cooking at home. Li Lei calls Jim, but Jim isn ’t in. Kate takes a message. etc.二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此话题:Can you talk about what Jim will do when he ’s back?学生自由对话、讨论、最后公开表演。教师在学生中间帮助、指导。解决生词和语法困难。三课时,教师给出Topic: Li Lei wants to show a photo to Jim, it’ s about working on a farm, can you talk about that experience?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然后或听或读一些相关语言材料。四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what’ s the topic of this unit? How do you make it? 然后自设情景对话,并做一些相关的笔头练习加以巩固,突出单元重、难点。

三、“Topic”话题讨论并不是与听说读写“四会”要求相悖,而是相携相助的。教师可用听力材料引出讨论话题:可用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话题讨论式的说,是启发思维、摒弃以往“被说”、模仿说、看图说、套用说等的共同缺点——被动说。它是创造性的、可发挥的、真正能体现语言学习需要的能力训练。关于读的能力,教师可用阅读材料讨论话题,可用其加深听、说中,纠正说法;可用其突出重点,词汇语法等。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讨论能力,扩大知识面,获取讨论材料。关于写的方面,学生可以笔答讨论,可做相关练习题目,做话题讨论小结(类似笔记),在讨论中也可做讨论提纲、搜集相关材料。总之,话题讨论的过程即是听说读写“四会”能力提高的过程。

四、“Topic”话题讨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话题讨论,首先消除了尖子生与后进生之间的界限,使每一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水平参与进来,其次,消除了师生之间的拘谨,学生可以轻松地开动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Topic”话题讨论,教师旨在“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在话题讨论中是编导的角色,通过教材,定话题、激兴趣、讲方法、教知识、解疑难等,做好引导工作和调控工作,最终能达到教学目的。“Topic”话题讨论授课法,实际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在讨论中因为定下的话题(Topic)可能涉及很广的知识面,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会琴棋书画、要能说学逗唱,对于这些才艺教师不精,但务必通,才能使课堂生动活跃、变幻无穷;另外,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课堂讨论方向,否则学生很难掌握知识要点。尽管如此,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在英语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必要工具的今天,同行们定能同意此法。

六、“Topic”话题讨论授课并没有脱离教材,并不忽视新的知识点。

教师备课依据教材;学生听说读写的材料主要来自教材;复习巩固依靠教材;教师在设定的讨论话题中也必定含有引出新知识、词法、句法、语法的因素,在讨论中“逼”学生自己提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就把学生该掌握的知识点着重指出、形成板书、强化使用。因而Topic话题授课不是无根据的自圆其说。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4

一、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开设讨论课的特点

讨论课一般以一个课时为标准,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

1.讨论课的开放性

第一,安排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它要求改变一般教学进程中的格局,即教师独站讲台、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帖耳。而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由编排,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倾听学生发言;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会创新。第二,安排内容的开放性。它是指学生针对讨论的主题,可以自由选择答辩的角度,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其材料可以是课本上的知识,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素材等,只要适合主题,就可以广泛采集,大胆选用。第三,评判的开放性。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观点,不能以惟一的标准去判断,而应有多元的答案,还要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讨论课的实践性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钢要》指出: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讨论课正是基于以上的要求,强调课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日常生活、科学等方面的联系,关注社会热点,美化学生自身的行为,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迎接未来的挑战。在开展讨论课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锻炼其实践能力。

3.讨论课的探索性

在讨论课开展前,教师先给学生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针对主题,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观点,并依据其问题和观点,去寻找答案。而答案不是现成的,材料也不是现成的,那就需要学生不断地研究、探索,并运用严谨、务实、科学的态度,一步一步探求真理的奥秘。

4.讨论课综合性

讨论课的综合性内容既包括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也包括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讨论课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课本知识,还有学生日常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的信息、电脑、报刊、杂志的信息。就课本知识而言,不仅仅局限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还可以渗透各个学科的知识。学生通过对众多知识的综合运用,探究讨论内容。

二、搞好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开设讨论课教学,教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题新颖,安排合理

选题是讨论课教学的重要一环。如选题新颖,既反映社会热点,又反映学生有切身体会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兴趣,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可以说讨论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在选择讨论课主题时,一定要选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热点、社会焦点的内容,让学生言之有理,畅所欲言,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其创造力。

主题确定后,教师可适当安排设置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重点收集信息,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调查、采访、查阅,并做好笔记,为讨论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收集广泛,观点鲜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即使很有演讲才能的演说家也只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何况一个知识面较窄的中学生呢?因此,收集材料是搞好讨论课的关健。

收集材料必须从主题出发,围绕主题找材料,不脱离课文,也不局限于课本,从课本之外找信息;从报刊杂志上查阅;从电视、网络上浏览;从学生生活中去体验;从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兼畜并养,博采众长,然后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筛选信息,为我所用。在论证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观点鲜明,不可一味堆砌材料,也不可空洞无物,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更不可自相矛盾。要鼓励学生破除陈规,标新立异,锻炼创新能力。

3.发言积极,表述清晰

安排讨论课就是要打破“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形成易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脑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欲望。因此,在讨论课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每一个学生必须发言,不可只选少数“优等生”讲话,更不能搞“一言堂”,要形成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良好学风。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表述要清晰,可以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但必须尽量清楚,观点鲜明,不可胡编乱造,杂乱无章,以训练学生的演讲水平。

4.态度和蔼,评判中肯

在讨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评判者,但不是绝对权威,不是施教者,而应是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听众。教师应有和蔼可亲的面容、平易近人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自由地发挥想像能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 图示理论 专业英语听力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图示理论

1.1 图示理论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德(Kant)于1781 年提出,他认为新的知识只有与个人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时才有意义。1932 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在他的著作《记忆》中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并认为图式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即反复的反映就会形成图式,而一旦形成图式,以后的反映就会受到这种图式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图示之说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和运用。Carrel在1983年推出了现代图示理论,把图示定义为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框架,认为图示是听者或读者用来理解篇章的一种抽象的知识结构(杨映春,2013)。很多学者(Littlewood, 1981; Nunan, 1991)进行了图示理论与听力理解相关的研究。Littlewood(1981:66)说:“听力常被称为是一项被动的技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听力需要听者积极地参与。为了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图,听者必须积极地运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Nunan(1991:38)也认为,在听力活动中,听者把他们听到的和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结合,来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听者被认为是意义的积极获取者。在听力过程中,他们把所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用来理解即将听到的信息。Bartlett (1932)认为听者的背景知识对他理解新的文章起着关键的作用, Rumelhart(1980)认为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构成了图式理论,听者可以利用先前所获知识来理解新材料。背景知识包括听者以前所学的各种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等等。这些背景知识的结构就叫图式。

1.2 基于图示理论的听力理解模式

基于图示理论的听力理解模式有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是以听者为主体的模式,听力理解程度的好坏取决于听者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根据Adams & Collins(1979), Carrell & Eisterhold (1983)的观点,在听力前和听力过程中,听者根据图片、题目或关键词,激活头脑中已经掌握的经验、社会规范、背景知识等信息,借助于这些信息对所听材料进行预测,推测、筛选、吸收,形成抽象化的认识,从而达到理解整个语篇的目的(黄子东,1998:22)。这是一种从整体到部分的听力理解模式。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是基于语言材料的理解模式,根据Rubin(1994)的观点,听者运用语音、词汇、句子、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理解语篇的过程(黄子东,1998: 23)。这种模式要求听者有较强的语言知识,通过音、词、句的理解从而达到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这是一种从部分到整体的听力模式。

1.3 图示类型

图示类型主要有:内容图示、体裁图示、语言图示。内容图示是指听者对听力材料主题的了解,即了解听力材料中涉及到文化、教育、历史、习俗等知识。听者熟悉主体的前提下会大大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体裁图示是指听者掌握了听力材料的各种体裁:日常对话、采访、新闻报道、传记、记叙文、说明文、科普小说等。当听者听到的材料属于某种体裁时,该体裁图示就会被激活,参与并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语言图示要求听者掌握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句子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知识牢固的听者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较小,能够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2 教学策略

2.1 激活语言图示

激活语言图示,也就是运用“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运用词汇、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首先从词汇入手,听力开始前详细讲解生难词汇,并让学生熟悉单词的发音,这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至于因为生词的不理解而影响整篇内容的理解。此外,对于听力材料中的一些长难句,尤其是复合句的句型,要跟学生讲解,避免学生听到这些长句子时理解出现偏差。只有当学生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听力语篇。换句话说,学生在既不熟悉话题,又对体裁陌生的情况下,语言图示就会充分发挥作用,自下而上地理解听力材料。

2.2 激活体裁图示

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听力》里收录的听力材料体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具有时效性的日常对话和讨论,也有较正式的新闻报道、辩论、演讲、短文等内容。对于日常对话和讨论,口头语言较多,听者要熟悉一些特定情景下的英语口头用语。熟悉了在特定场合下特定的口语表达方式,在听力开始时听者能够快速地对应对话的情景。对于新闻报道,听者要熟悉主要的新闻机构名称、新闻体裁特点、新闻用语等。比如一般的新闻都会涉及到when, where, who, what, why 和how,熟悉这个规律,听的过程中就会着重注意这些信息。每种体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听者只有熟悉了这些特点才能更好理解听力材料。《现代大学英语听力》里的短文听力材料多以说明性的和描述性的为主,听者要熟悉说明文和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在听力过程中,运用“自上而下”的模式,结合下一节提到的内容图示,即背景知识,处理听力信息。教师在授课前后可以针对某个体裁给学生布置一些听力任务,尽可能让学生熟悉听力材料的体裁,帮助学生克服由于不熟悉体裁而导致的听力障碍。

2.3 激活内容图示

要激活内容图示,听者必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尤其是第二外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历史、习俗、社会时事等方面的知识。听者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听力理解中发挥作用并帮助其理解听力材料时,自动地采用“自上而下”的听力模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预测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

《现代大学英语听力》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以第一册为例,该教材主要涉及到大学生活、动物、兴趣爱好、交通、旅行、住房、节日、新闻、家庭生活、饮食、购物、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运动共14个话题,教师可以在每个话题开始前一两周通知学生阅读相关话题的书籍或资料。值得说明的是,一定要广泛涉猎相关资料,不能只局限于英美两国,毕竟我们听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世界各地,因此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收集并阅读相关的报刊书籍等资料。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定期阅读,并且在课堂上通过听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消化了这些书籍的内容。学生在课外储备吸收知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增加听力材料背景知识的输入,即在正式听力开始前,通过讨论、图片、短片、文字资料等方式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图示,这样一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这些图示就会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抓住听力材料的核心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获“2012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优质课程—《英语听力》”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Littlewood,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UP,1981.

[3] 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London: Prentice Hall lnt.Ltd., 1991.

[4] 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J].现代外语,1998(4):18-43.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 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24-02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的编写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与基础段英语教学的衔接,将视、听、说三者相结合,旨在通过真实的场景、鲜活地道的语言和立体资源的配置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听说交际能力,注重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 视听说教程设计思想及理论基础

Krashen(1980)年的语言输入假说指出,语言学习必须经过三个必要阶段,首先学习者要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能吸收必要的语言材料,奠定语言输出的基础,语言学习者需要接收足够的语言输入,才可以习得语言。语言输入的三个必备条件是:第一,语言输入必须是能够理解的;第二,语言输入必须是大量的;第三,语言输入应该是有趣的、关联的。视听说教程的听说设计包含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音频、视频材料穿插其中,编写贯穿了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是以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的指导思想。教程中针对不同的主题设计了大量的交际练习,使学生在掌握了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后,有机会可以锻炼语言输出。

二 教材设置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改变了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其在课堂上能够围绕某一主题多说英语。该教程的每个单元设置情况如下:(1)Starting point:以调查问卷、趣味测试、话题讨论等多样的口语练习导入单元主题。(2)Inside view:专为中国大学生量身定做视频故事,以3个大学生在英国的生活情景为主线,讨论日常生活、兴趣爱好、关注热点、思想感情等,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熟悉不同语音,学习地道表达方式。在这部分包括与视频内容相关的导入性练习,形式多样的听力练习,泛听与精听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在语言与文化版块中讲解视频中的重要语言文化信息,在每日英语版块中提炼视频中的日常口语,帮助学生理解与应用,并配有按功能分类的常用表达和口语练习,引导学生灵活使用。(3)Talking about: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口语互动引导学生探讨单元主题,调节学习节奏。在交际活动中巧妙设置信息差,营造真实语言环境。(4)Outside view:选取真实视频材料,展现社会万象,开拓学生眼界,引发深入思考。本部分视频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涵盖纪录片、新闻、访谈、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听前的导入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视频主题,进行语言准备;听中的听力理解练习,考查对视频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听后的讨论题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并总结视频材料中突出的语言特点,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听力策略。(5)Listening in:选取两段与主题相关的真实听力材料,包含各类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主题、介绍文化讲话者身份差异,语音自然生动,语言鲜活地道。本部分也配有听力策略讲解和多种形式的听力练习。(6)Presentation skills:以本单元视频、听力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某一形式的presentation,不仅详细讲解表达技巧,还提供相关表达用语。(7)Pronunciation:以本单元视频、听力材料为例,讲解和训练学生发音及听力中的弱点和难点。本部分包括辨音与跟读练习,逐步纠正学生发音,提高语音技巧及进行语音技巧讲解,帮助学生有意识、有策略地训练语音。(8)Unit task: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一项实践活动。学生可课下准备,课上演示。

三 选材内涵丰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在选材上结合新一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主题内容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涵盖生活、学习、情感等日常话题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深层问题。所选视频材料注重语言质量、文化内涵。以第一册视听说教程为例,第一单元Staring out,符合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的背景;第二单元Food、glorious food,以新颖的西方食物引起学生兴趣;第三单元Learning to think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模式;第四单元Person to person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话以及网络为主题,使其感到有话可说;第五单元 All you need is love以人类永恒的爱情话题为主题,其交际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尽兴投入;第六单元Shop till you drop以购物为主题,向学生展现西方的购物环境;第七单元Family affairs以家庭为主题,从现代家庭男性、女性承担的角色转变来引导学生讨论;第八单元Arrivals and departures以旅游为主题,向学生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美景;第九单元Body and mind以身体健康为主题,讲解健康方面的英语表达方式;第十单元Environmental matters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

四 视、听、说三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在练习与活动设计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每一单元内各版块环环相扣,内容彼此联系,技能互为补充。丰富的语言材料、形式多样的活动、具有启发性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创新思维能力。尤其在听说训练上,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整体理解及摄取特定信息能力这一宗旨,在题目的设置上着力训练学生从听懂某一主题的内容到可以表达相关的思想和观点。同时,编者结合四级考试中听力的考试题型,针对考试中失分率最大的复合式听写这一题型,反复锻炼学生的听写与速记能力。

五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提供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所需要的立体化资源。学生可根据个人需要,通过多媒体光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网络课程拓展学习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进程,选择相应的练习,加强语言训练;也可以在线完成作业、参加测试、查询练习记录、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个性化、自助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

总之,《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在教材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新的思考,探索了新的标准,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英〕Simon Greenall、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Nunan Davi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Nunan Davi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7

一、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语言交流的价值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游戏,心理学家们甚至称“学前期”为“角色游戏期”。学前阶段是幼儿口语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角色游戏为幼儿与同伴的语言交往提供了实践机会,对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为幼儿与同伴创设了多样的语言交流情境

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所以,要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角色游戏能为幼儿提供这样一个语言运用情境。幼儿与同伴的交流,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较为简短和随意,在教育活动中的同伴讨论又相对有限和正式。但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能够更加投入更加轻松地进行交谈,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主题,在多样化的角色游戏情境中,体验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无论是娃娃家、理发店、超市、还是医院,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陶醉在自己的角色里,并用自己的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每个人都有交流互动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看看、讲讲、听听、编编、演演的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为幼儿与同伴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交流素材

角色游戏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角色扮演机会,也为幼儿与同伴的语言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角色游戏的主题怎么确定、角色如何分配、选用何种活动材料、在怎样的场景中展开游戏等,都可以成为幼儿与同伴交流的话题。有时孩子们还会因为对某一游戏情节设计的意见不合而出现争执,引发激烈的争辩和讨论。当游戏中遇到困扰时,孩子们也会共同参与讨论,解决难题。各个角色游戏区的活动通常都是热闹纷呈,小医生们耐心地与病人交谈了解病情,“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快乐地分享着今天发生的趣事,“理发店”“鲜花店”和“童装店”里不时传来店主与顾客的谈笑声、讨价还价声等等。正是这样丰富的角色游戏活动,为幼儿与同伴提供了交流的话题,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间的交流话题也变得日益丰富与多元。

二、提高幼儿同伴语言交流能力的指导策略

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始终伴随着角色游戏活动的始终,角色游戏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对幼儿的游戏语言进行正确的指导,就不能发挥其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会影响到幼儿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因此,良好的游戏情境、适时的正确引导、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于幼儿语言运用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为幼儿营造积极的同伴交流情境

1.多途径整合游戏材料

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游戏材料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越新颖,幼儿对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为了使角色游戏的材料丰富多样,为幼儿的对话提供更多的交流素材,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更新角色游戏区的活动材料。一是巧用废品。游戏中的废旧材料经过孩子的想象,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一块布头可当娃娃的小被、围巾,也可以当窗帘;塑料化妆品盒可当碗、盆、锅等。二是妙用教具。教师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教具,也可以投放在角色游戏中,如头饰、计算卡片等等,这些孩子们熟悉的教具能够在角色扮演中发挥作用,孩子们可以模仿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三是让幼儿参与制作各种游戏材料。如,让幼儿用废旧材料布置娃娃家场景,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手工作品和玩具放在相应的游戏区角。在游戏中,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玩具进行游戏,会觉得格外亲切,和同伴表达、分享的愿望也会更强烈。

2.多方面积累游戏经验

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公园、博物馆、工厂、社区等地方参观,积极获得多方面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来介绍一些各个行业的知识和经验,甚至录制一些工作场景片段给小朋友看,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增长见识。幼儿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也就更加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二)利用游戏情境和角色特征指导幼儿进行交流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前阶段是幼儿想象力的快速发展期,每个幼儿对游戏中的角色都有不同的设想,对角色游戏的情节也都有多种大胆的尝试,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讲述给同伴。幼儿之间表达和分享的过程既有利于他们明确角色游戏的开展方式,也是促进同伴交流的最佳途径。在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即使他们游戏的过程并不够完美,但只要他们有独特、新颖的构思,语言富有趣味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积极地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教师对幼儿积极的评价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大胆地投入到角色游戏当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师和同伴的肯定中,每个幼儿都能 够充分体验自我表达的进步和喜悦。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构思进行斥责,则会让幼儿变得敢想而不敢说,从而错失帮助幼儿积极大胆进行表达的时机。当然,教师也不能一味对幼儿进行肯定和褒奖,应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幼儿语言表达和游戏过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2.培养幼儿积极倾听他人语言的能力

幼儿处于心理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在角色游戏中常常只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同伴的,使得角色游戏经常“跑题”,有时干脆各玩各的,最后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养成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让他们自己去找同伴商量,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指导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和思考能够进一步增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性,讨论和协商也将有助于幼儿思维、语言、交往和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3.引导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语言特征

中大班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幼儿开始通过相互协商与合作生成新的游戏主题、角色和情节。教师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申请角色、扮演角色,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幼儿在游戏组中自由申请想要扮演的角色,经过相互协商达成一致;第二种是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幼儿当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个人的想法及能力来分配角色。在游戏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定期交换扮演的角色,这样每个幼儿都可以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幼儿的思维模式容易固定化,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可能长时间扮演相同的角色。此时,教师应当及时帮助幼儿拓宽思路、调整角色,以便增加角色游戏的复杂性和趣味性,使幼儿体验各种不同游戏角色的语言运用情境,丰富同伴语言交流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4.启发幼儿与同伴在游戏中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角色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能使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和同伴协商,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依赖教师。此外,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游戏的规则。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人物角色多样、情节更加复杂,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障碍,教师应当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强幼儿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幼儿在与同伴交流时的表达沟通能力。

(三)在游戏后的互评中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角色游戏之后的讨论和评价环节也是促进幼儿同伴交流的有效时机。教师可以请每个游戏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其他组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角色游戏活动,分享自己扮演角色过程中的体会,或者将自己小组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讲出来,让其他小朋友一起思考,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整个过程教师应当作为倾听者共同参与讨论当中。通过对游戏过程的反思、分享和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角色游戏过程的印象,进一步明确游戏的规则和玩法,也能够让幼儿在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中增强分享表达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得孩子真正愿意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由想说到敢说,最后达到喜欢说。

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应当明确角色游戏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角色游戏活动素材,创设良好的语言运用情境,为幼儿提供多样的角色游戏语言运用机会,引导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帮助幼儿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同伴语言交往的技能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邱学青. 学前儿童游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许桂花.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2):145.

约翰逊. 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8

一、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将课堂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由于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由此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共同参与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师生合作、共同参与。如:研究课题的确立,需要通过师生合作,最后才能确定,否则选题就会过大或脱离生活实际等,导致研究性学习无法正常进行;课题小组的成员在学习自由组合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以确保组合的有效性;在研究计划制定以后,教师或师生共同参加评审组,对计划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以确保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在收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多视角的研究问题也需要群体合作,在选择资料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参与合作、引导;在总结、交流阶段,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客观的分析和辩证的思考等等。其实,任何一个研究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

二、课堂教学变师生单一互动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

英国学者高尔顿以“互动者”为线索,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均分为“有互动”与“无互动”两大部分。教师的“有互动”又分为“与学生个体互动”、“与学生小组互动”及“与全班互动”三种模式,将学生的“有互动”分为“与教师互动”和“与其他学生互动”两种,在我国由于以往课堂教学以教师的主导为核心,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传授统一的书本知识,课堂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只要看好、记好就行了。课堂上没有功能性学习小组,教师中的互动只是教师表演中的小插曲,主要以教师的提问、启动与某个学生个体或全班进行“问答式”的互动,几乎没有与学生小组互动的现象。学生之间进行交往、商讨的机会也很少,师生单向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主要是教师主宰的世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生从自然、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题进行探究,课堂上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同学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协商探讨以获取知识。教师也必须与学生小组交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维互动的显现,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行式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合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新教材把讨论纳入了课堂教学,这为讨论式教学创造的有利的条件。

讨论通常在学生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小组讨论就是让几个学生围绕某个话题,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交换看法或展开辩论。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了习得语言和自然环境。在讨论中,小组成员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传递信息完成口、笔头表达任务。这种任务既能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利性,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情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小组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起指导作用。课堂讨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讨论的互补性。

真正的交际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交际双方的信息不均等;二是交际过程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商的过程。学生的整体水平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他们的思维、经历、语言水平和知识能力等各有差异,因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这样的背景为小组讨论提供了较大的信息差距。为了弥补信息,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协商与合作,这种协商与合作不仅体现在观点的表达上,也体现在学生参与讨论时所采取的谈话技巧与策略上。

(二)成员之间的合作性。

课堂讨论时合作学习理论用语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合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合作双方是否具备合作动机、信息差距及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各方面进行的配合。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能通过合作性的协商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并同时使小组成员各自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补充以及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此,合作者之间就必须知道何时、何地和如何与动不同的交际策略,已达到成功合作的目的。

(三)讨论的连贯性。

连贯性贯穿于发话者和受话者交流活动的始终,当小组成员中一个说话者的话语与另一个说话者的话语相关联时,小组成员之间便产生了互动。但在讨论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其他成员已经说了什么;或者一些学生虽然发了言,但所讲的话前言不搭后语,这就容易破坏了小组讨论的连贯性,使其成员很难达成共识。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由对话、阅读、语法、听力和写作部分组成。教师若能结合各课型的特点设计一定量的讨论活动,则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在听前适当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热身”和“预测”。通过讨论,学生大致能预测到材料的基本内容,从而降低了听的难度。这种训练方式比单纯的教师放录音、学生机械的听后做选择题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由于讨论的话题会不断更新,学生也不会感到厌倦了。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讨论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安排在阅读前的讨论,是围绕阅读的材料提出话题或问题,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兴趣,使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材料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安排在阅读中的讨论,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这种讨论不仅需要学生十分清楚文章的内容,而且又要领会课文内容的连贯性,由此,这种讨论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安排在阅读后的讨论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就所学内容进行交流,并在相互交流中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文章的内涵,评价文章的特色和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升华。

上一篇:教师主要先进事迹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主要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