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9 23:11:28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1

1常见问题

1.1用药对象差错容易发生在药房药剂师发药和护士给药的环节中,药剂师和护士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多个患者的发药和给药,流程的遗漏和个人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将药物用错患者。

1.2药物差错给患者提供了不恰当甚至是不正确的药物。此常出现在医生开医嘱时,或者药剂师取药时。或者护士因与大夫缺乏沟通误解医嘱时,也会产生用药差错的后果。

1.3给药剂量的差错指用药剂量过大造成中毒,或剂量过小延误治疗时机。这类错误可发生于医生、药剂师、护士和病人本身的所有环节,如计算错误、书写差错、转抄医嘱错误、理解错误等都是常见病因。

1.4给药途径的差错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等用药途径或方法错误。常由于医生护士间缺乏沟通,医生不了解新药的用药特点所导致的。

1.5服药时间的差错指错误的用药时间、用药间隔和疗程。医生在开处方时没有交代清楚,药剂师没有给予必要的书面及口头指导,护士不重视严格的给药时间,或是发药差错,病人不了解按疗程治疗的重要性等等,均可导致药物用错时间。

2应对措施

2.1建立用药差错管理程序当护士发生用药差错时,首先采取补救措施,迅速通知主管医生,将病人的损害降到最低点。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组织科室护理用药差错管理小组进行讨论,查找差错发生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科室根据差错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按要求上报护理部。一般性的差错,要求每月10日前向院护理部上报,但发生以下情况的差错必须及时上报:①对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有直接影响的护理差错及隐患;②护理差错虽然未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后果,但可能引起护理纠纷、投诉;③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有可能再次发生的共性差错。差错的上报根据要求填写差错报告表,填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病历号、性别、诊断、文化程度;差错发生的时间、班次、当事人职称、工作年限;差错具体情况,例如:药物的名称、给药的途径、剂量等环节出现的错误;差错原因以及引起的临床后果、处理及防范措施等。

2.2及时同医生沟通明确医嘱在获得了药物和病人的有关信息及医嘱时,对不明白或者疑有错误的医嘱及时向医生沟通,包括药名、剂量、途径。在医嘱执行前绝不留下疑问,更不能假定别人不会错。

2.3做到双人核对和“三次核对”护士在首次用药前应仔细检查原始医嘱,检查所配置的药物与医嘱是否一致,一旦浓度或剂量与标准不同,均应由第二人再次核对。3次核对是指:在治疗单时查,备药时查和发药前查。

2.4运用现代技术支持患者身份的识别可通过条形码、身份标识(腕带标识)等,并运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核对。药物标识包括高危药物标识、过敏标识等。通过条形码身份标识技术的进入,很大程度上能降低护理缓解用药差错的发生率。

2.5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医院内和科室内应开展护理及医学基础知识培训,学习药物相关知识,包括各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临床用药的观察及身心护理问题;了解时间药理学知识;注意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自身防护问题等。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2

2009年3月――2010年12月,我科输液室因静脉输液引发纠纷3例,为此我们对3例纠纷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与教训总结,旨在探讨防范护患纠纷的有效对策,并引以为戒。

1 纠纷事实

例1:收班护士在接受药液时,未认真核对药房发出药液的有效期,将已过期一个月的田力注射液给病人输上,当病人输注10毫升时,被病人发现,护士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药剂科,护士长,由于该病人是孕妇,一直到该产妇平安生养,这起纠纷才算平息。

例2:收班护士在接待病人时,未认真核对病例,错把上一个患儿的名字写在下一个患儿的输液瓶上,加药护士未核对出,输液护士只核对输液牌未核对姓名,输注一分钟被患儿家长发现,科室反复道歉,家属坚决要求赔偿,后经上级医院诊治,药监局鉴定无误,科室赔偿500元,纠纷平息。

例3:患儿女,4岁,鼓膜炎,输注头孢西丁1.0×2天,值班护士未认真核对,将两天的药量一并输注,输注20毫升时,家长索要第二天的药时,才发现错误,后将药液稀释,并赔偿第二天的药物,经本人,总值班多方解释道歉,纠纷平息。

2 原因分析

2.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3例纠纷的发生都是可以避免的。“三查七对“每个护士都能倒背如流,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未能做到,如例2,例3,只要有一个环节护士能认真核对,差错就不会发生,又如例1,核对药物的有效期是护士最容易疏忽的环节,总认为有药剂人员把关,不会有错的。

2.2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3例差错都是患者或患者家属发现的。如例2,因错写一个名字,患儿家长打电话给医院直接主管部门,进行药品鉴定。

2.3 护士应变,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护士在遇到纠纷时,不能沉着冷静,容易惊慌失措,不能应对,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导致纠纷升级。

3 对策

3.1 加强查对工作制度和护理安全教育的学习。对每个班都设置了具体的制度标准,强化了工作流程,让三查七对不再是表面文章,而要落实到实处,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3.2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护理安全教育,将法律知识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如护理工作中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等。对典型的护理差错案件进行分析,以警示教育护理人员从中吸取教训。[1]

3.3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素质训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重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教育。组织每季度对差错的分析,探讨,总结经验教训,是护士充分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护理规范是对病人负责,对自己的保护。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锻炼护士敏锐的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

4 小结

通过对纠纷原因的分析与探讨,加强了防范措施,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纠纷明显下降,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兰凤。25例护理差错引起的医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3,3(2),31

[2] 丁丽娜。2例误服碘酒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64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3

关键词:儿科临床用药;风险管理;安全护理

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儿科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在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同时,要兼具安全性、合理性,这与患儿的健康息息相关。绝大部分患儿病情轻微,只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因此,药物治疗是儿科常见治疗办法,正确用药可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药物安全是保证患儿安全最有效的措施,若临床用药不当将会给患儿的健康造成伤害。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治病救人,不合理使用药物则会致病害人。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与观察者,在临床用药的各个细节中一定要认真对待,谨慎处理,严格把关。护理工作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患儿的药物治疗的效果,护士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

一、资料和方法

笔者选取自己所在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儿科上报的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和院科两级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用药安全隐患共32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1]。

二、结果

32例儿科护理用药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或安全隐患的原因为:执行医嘱错误11例(34.4%),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8例(25.0%),操作不规范6例(18.8%),护士职业素质因素4例(12.5%),实习带教不严格2例(6.3%),药品过期1例(3.1%)。

三、讨论

1、原因分析

1.1执行医嘱错误

主班护士处理医嘱时注意力不集中,常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待来访者、接听电话、处理呼叫器等),将医嘱转抄到执行单和输液卡时,易误抄漏抄;

儿科医嘱复杂、变化多,特别是临时医嘱多时医护疏于沟通,导致医嘱处理不及时或护士执行错误;

责任护士正忙时,有临时医嘱需其执行的,主班护士未交待清楚;

个别护士违规执行口头医嘱。此外,儿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也是医嘱执行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护士未能做到每班认真查对医嘱,或查对时未做到医嘱单、电脑、执行单、输液卡或口服药卡的四核对,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医嘱执行错误;

配制药物时未认真查对,导致药品拿错、配错;

在给药前、中、后未认真查对药品和患儿身份,导致发错药、打错针、换错液体等。

1.3操作不规范

儿科输液分组多,有的护士常简化操作程序,一次配制多组液体,导致配制好的药物放置时间长,增加输液反应风险;

  儿科用药剂量计算复杂,容易计算错误而致剂量不准确;使用双头输液器时,同时开放两组液体,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如酚妥拉明与地塞米松、果糖二磷酸钠与10%葡萄糖酸钙同时输入会出现混浊、变色现象[2]。

1.4病房药品管理因素

科室药品未按要求进行管理,备用药品未进行不定期清点、检查,导致药品过期;

应该冷藏的药品未放入冰箱保存,需避光的未避光保存,使药品失效;

急救药品未按“四定”管理,班班交接,影响急救用药;

高浓度药品未单独分类保管,药物未入原装盒或多种药混放一起,容易出错;

毒性、品未专柜、专锁管理,存在隐患。

2、管理对策

2.1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用药知识普及

总结患儿群体特点和常见小儿疾病,在病房合适位置张贴小海报,内容主要包括儿科常用药物、相关用药常识、忌食食物、用法用量等,由于是儿科患者,海报上可以适当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经典卡通人物。每天的责任护士一定要对患者认真负责,每次给药前要做到向患儿及家属细心讲解药品基本信息,要做到简单、直接、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按照疾病的不同,将患儿及其家属分成不同群体,进行集中讲解,做到短时多效,使患者和家属尽快掌握相关知识。此外,护士在给药时应当强调服药时间,叮嘱患者严格按时服药,因为调查发现,多数家长认为给药时间越长越好,正确的给药方法并非如此。用药时间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和用药的安全性,并非用药时间越长越好。

2.2加强学习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护士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能否做到对患儿进行安全用药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要使护士加强药学方面的学习,对各种药物的适应证有着必要的了解和认识。随着儿科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多,用法用量不仅要以说明书为准,同时也要遵医嘱。此外,儿科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用药往往比较复杂,种类繁多,护士原有的药学知识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要熟练掌握各类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积极掌握新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药学知识,才能保证儿科用药安全。护士如果对某些药物的用法存在疑问,在执行前一定要查清楚,含糊不清的用药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2.3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护理人员务必提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要提高法律意识。护士在执业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既可以保护患者的健康、安全,同时又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出现因药品使用不当带来的医疗纠纷。根据近几年来的案例分析和临床总结,如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造成护理的安全隐患,多数由于相关护士的责任心不强,与技术和业务水平关系不大。由此可见,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认真负责,规范护理,方可做到对患儿安全用药。

2.4加强病区药品管理,加强责任意识

病区药品采取责任制管理,分开放置疗效不同、外观类似药物,对特殊药品应安排专人负责,并张贴醒目标识。为了避免药品过期,造成浪费药物,取药时应先用早期药物。保存药品时,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及注意事项,对于急救药物应该每天定时

统计,及时补充;对于高危药品要严格保管,做好交接班工作,所有人员加强工作的责任心[3]。 2.5严格遵守给药时间,特殊药物重点对待

不同的药物半衰期(T1/2)不同,而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通常与之近似。护理人员要使患儿及家属提高这方面认识,因为给药间隔时间不当,会影响药效,影响治疗效果。对于需要输液的药物,护士要注明输注时间,交接时重点登记特殊药物。

2.6注意药物合理配置,不断更新相关知识

合理配置药物能够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副反应的发生率。儿科患者通常给药次数,以及不同患者的注意事项均较多,要特别注意配伍禁忌。全面了解配伍药物的特点,选择最适宜溶媒。静脉滴注多种药物时,如果必要,药物之间需用生理盐水冲管。

2.7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4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原因分析;质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31-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不断改革创新和新业务、新设备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分析总结手术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采取防范措施,才能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

1 手术室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制度不健全或许多旧制度需要及时修订或添加新内容。

1.2 技术风险加大。

1.3 基本护理方面:如手术安置不科学导致局部组织或骨隆突处长时间受压发生压疮;接送患者出入房门时保护不当导致患者头部或手足出现碰伤;在手术过程中因约束带过紧或双上肢外展过度,导致局部神经长时间受压而影响神经功能等等因素。

1.4 用药安全隐患:手术室护士药理学知识欠缺,对部分药物的药理作用、给药途径、剂量、用法和不良反应不了解,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够及时用药或者用药错误而导致不良后果;

1.5 查对方面隐患

1.5.1 接病人时查对错误以及患术前紧张使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话等,易发生接错患者或将患者放错手术间。

1.5.2 送病人时未与病房护士做到床头交接或交接不仔细,导致护理差错。

1.5.3 手术安全核查询问不仔细导致患者发生某些药物过敏反应。

1.5.4 手术物品准备不全延长手术时间。

1.5.5 较小手术物品清点不够严谨,个别护士存在侥幸心理,易造成异物遗留体内。

1.5.6 因责任心不强或查对失误造成病理标本错放、错送甚至遗失。

1.6.6 术中巡回:因巡回护士过多填写文字记录,观察患者状况及用药不及时而存在隐患。

1.6.7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高声谈论或仪器设备噪声影响患者安全感。

1.6.8 手术记录书写不够严谨。

2 解决对策

2.1 完善手术室各种岗位职责及制度,及时修订旧制度,添加新内容,用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法律意识,树立起医疗纠纷重在防范的观念。

2.2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3 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和责任心教育,在接送患者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受伤。科学合理安置。严格管理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对小儿、老年人、体弱者加强巡护,做好保护措施,防止差错的发生。

2.4 严格用药管理制度,认真进行查对和交接,加强药物知识培训,树立用药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增强责任感,规范护士用药行为。在麻醉诱导前尽可能将抗菌药物滴注完,必要时开通两条通路。在用药过程中认真查对及时巡视,与医生、麻醉师进行沟通,避免及减少药物使用中的安全隐患。在抢救患者时,认真执行抢救制度,大声复述口头医嘱,与麻醉师共同核对无误再执行,并保留安瓿、药瓶备查,及时记录用药过程。术中如需输血更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认真检查血液质量、日期 及有无污染,与麻醉师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完毕,保留冷藏血袋48小时备查。

2.5 查对方面:

2.5.1接病人时要严格按照查对要求逐项进行查对,注意询问方式,与病房护士认真交接,避免接错或放错手术间。

2.5.2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是否拔牙、漂唇等,消毒液是否过敏等。

5.3进入手术室后要严格按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要求进行“三方”核对,即巡回护士、手术医师、麻醉师,在麻醉实施前共同核对病人基本情况、皮试、是否体内值入物、术前用药、过敏史、麻醉手术知情同意等;手术开始前,再次核对患者基本情况、物品准备情况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再核对各手术物品清点、用药等,以确保每一个细节不出任何问题。

2.5.4术中输血、用药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保证输血用药安全。

2.5.5手术物品清点严格执行清点制度,在手术前、中、后由巡回护士、洗手护士分别共同清点两遍,并认真检查无菌物品是否合格,术中器械是否齐全

2.5.6加强病理标本管理,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医生相互督促,保证病理标本送检无差错。

2.6 巡回护士及时观察患者情况、用药反应及手术进程,及时补充手术用物,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惧感,使其更好配合手术。及时关闭吸引器等噪声源,保持安静手术环境。

2.7.及时准确规范填术护理记录单,严禁涂改、漏记、误记,灭菌指示卡、植入产品标签必须粘贴在护理记录单上。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书写质量。

2.8 送患者回病房,加强护理,防止管道脱落、返折等,应与病房护士认真进行床头交接,包括生命体征、切口敷料、麻醉情况、手术基本情况、术中用药等情况,做到安全护送,清楚交接。

2.9 关心体贴护士,减少社会心理因素带来的危害,使护士以良好的状态完成工作,减少差错事故的潜在危险性。

2.10 科学质控管理,加强日常检查与监督,定期召开安全质量管理会议,分析护理隐患原因,找出对策,提高手术室护士安全质量管理意识,杜绝或减少护理安全隐患。

3 总结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5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高危环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09-03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这种命名给护士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命名。安全生产是全社会都在积极倡导的,医院安全问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不容忽视。医疗不良事件不但造成患者及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导致医院社会信誉下降,患者群体的安全感丧失。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交流、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加之护理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差错的机会多。如何保证安全,一直是被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院为了能够在最早时间、以最快速度掌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早将不良事件可能诱发的医患纠纷消除,于2009年7月特制订了我院管理体制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得以及时上报、及时分析,制订改进措施,杜绝类似事件重复发生。现将2010年1~11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护理缺陷评定标准,根据我院2010年1~11月上报的79起护理不良事件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114人次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缺点19起,占24.05%。一般差错45起,占55.56%,严重差错6起,占7.59%,其中包括1起骨科输血患者,提血单与供血者、受血者实际血型不符,由于血库工作人员粗心打错输血单,而护理人员在取血及输血时均未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另一起胸外科血糖高患者错将0.9%生理盐水粘贴到5%葡萄糖250 ml液体给患者静脉滴注,虽未引起不良后果,但性质严重故列入严重差错。输液反应8起,其中3起由于儿科年轻护士违反消毒隔离制度引起,另有5起输液反应占6.33%,其中4起发生在儿科,护理人员经过以上3起教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查明5起输液反应非护理因素引起,经医院分析可能与塑装液体有关,及时更换了液体;1起心血管内科医生由于超剂量使用红花30 ml(用药原则20 ml),引起药物反应,护士长均如实上报,杜绝了以后可能再次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

一般差错是指在护理工作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差错,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不良后果严重的为严重差错。缺点是指未按时执行治疗但在2 h内及时纠正,且未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1]。责任事故是指护理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及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2]。

1.2 方法

护理部制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要求科室及时上报,并制订整改措施。

护理部每月组织全体护士长对本月上报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共同讨论,分析发生的因素,在全院引起重视,杜绝此类事件重复发生。

2 结果

根据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讨论,现将79起事件按分级构成、方式以及发生不良事件的护士的工作年限构成、科室分布构成见表1~3。

2.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情况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级情况见表1。

2.2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14人次与护士工作年限构成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14人次与护士工作年限构成见表2。

2.3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按科室分配构成情况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按科室分配构成情况见表3。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方式分类及原因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中以医嘱处理错误、药物准备错误、管道脱出、皮肤压力伤(1例为难免压力伤Ⅱ度,其余均为Ⅰ度)、输液穿刺失败发生率高,占所有护理不良事件的59.49%,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环节。控制好这些高危环节就能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得以控制。主要原因:处理医嘱错误主要发生在内科系统,与患者较多,工作较繁杂,执行医嘱后查对和操作前、中、后三查七对不认真有关;对皮肤压力伤患者预见性差及缺乏责任心;对执行导管治疗、护理者看护不到位;输液技术不熟练主要出现在儿科,头皮静脉输液要求技术含量高,个别患儿过度肥胖加之患病更不易穿刺,且孩子娇生惯养,多次穿刺引起患儿哭闹,陪伴者由于心疼孩子免不了多说几句,年轻护理人员认为“我尽力了”,免不了嘟囔几句,由此引发陪伴者不满而争吵。违反劳动纪律和缺乏责任心构成的责任事故是全院血的教训,要求全院必须严格劳动纪律,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责任事故发生是全院血的教训,其中ICU责任事故由于值班医护人员睡觉,叫不开门,导致新入院垂危患者不能在ICU抢救,引发医疗事故。为此,医院进行严肃处理,给予严重处罚、停职检查、分摊赔赏患者家属的要求,护理占重要份额。血液透析室责任事故是因为透析患者视力差,在无护理人员在场情况下自行入室,被隔离台绊倒致硬膜外血肿。原因是透析室为新成立科室,尚未建立患者入室透析制度,科主任及护士长均是新聘任人员尚无管理经验,所以医院未对科室处理,医院承担患者在ICU住院治疗。

3.2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及原因分析

表2所示,低年资护士工作年限在6年以下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人次80人,占70.17%。提示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尤其2年以下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所以控制这些人群的发生率就能大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低年资护士护理缺陷的发生率高与护理经验缺乏有关,表现为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患者不负责任、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如ICU值班低年资护士睡觉引发责任事故1起、儿科新上岗护士值班睡觉引起患儿陪伴者不满1起。另外与业务技术掌握不熟练有关。有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维护安全的最重要的基础[3]。所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加强责任心,对确保护理安全至关重要。

3.3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的原因分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3所示,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发生率占全院临床科室的68.36%,与这些科室病员多,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有关,其中3个内科床护比为1∶0.30~0.35;儿科床护比为1∶0.25~0.30,秋冬季则更不能达标;妇产科床护比为1∶0.300~0.375;ICU床护比为1∶1.6;尤其夜间2名护士要护理5位或以上重症患者。在内科系统患者多为老年人,脏器功能差,体弱多病,用药繁杂,护理人员承担着繁杂劳动甚至干着非护理人员所承担的任务如登帐等;ICU患者多昏迷,病情危重,建立管道多,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妇产科、儿科要求服务质量高且儿科要求技术高等。所以满足这些科室的人员编制就能大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4 对策

4.1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应以医嘱处理问题、给药问题、管道脱出问题、皮肤压力伤问题、输液技术问题为重点。此5类护理不良事件占总事件数的59.49%。另外,加强劳动纪律更不容忽视,它是导致2起事故的导火线。将上述事件作为护理风险防范的重点,护理不良事件将得到有效控制。医嘱处理问题、给药问题、管道脱出(药物中毒洗胃胃管、留置尿管)、输液技术问题均属于护理差错,其后果给患者造成直接经济负担,这些事件的原因多与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有关,所以避免这些不良事件的的关键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皮肤压力伤事件的发生不仅与护理管理工作有关,而且与患者自身因素有一定关系。目前我院为防范皮肤压力伤制定以下措施:全院护士学习使用皮肤压力伤发生可能性评估表,用评分的方法确定高风险的患者;同时成立皮肤压力伤评估小组,该小组成员对全院皮肤压力伤评估风险高的患者进行单项护理检查,并对各科室责任护士给予技术支持,使已发生皮肤压力伤的患者得到及时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4]。

4.2 加强护理不良事件高风险护士的防范意识和培训工作

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6年以下工作年限的护士,以2年以下发生率最高,提高低年资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这对预警风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指出:只要有医疗活动,就必定存在医疗风险[4]。虽然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特别是对年轻护理人员的管理,护理风险事件随时可以减少或避免[5-6]。对这些护理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

4.3 加强风险事件高发科室的管理

表3结果显示:内科系统、儿科、妇产科、ICU是高风险科室,护理管理者要重视这些科室的护理工作,不仅在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包括人员素质和人员数量),而且在护理专业技术上也要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强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以满足这些科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血液透析科立即制订患者入室制度,由护理人员陪伴入室,患者不得自行入室。

4.4 建立医院护理安全管理机构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临床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护理风险管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较好效果。因为在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中,有些事件虽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风险事件的原因并不只是护士自身,而是由于其他科室或后勤保障支持系统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来鸣,泮淑慧,杨明丽,等.临床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2-923.

[2]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352.

[3]周立平.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缺陷[J].中华料理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4]蔡铜山.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5]蒋宁.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52.

[6]成小燕.护理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02-103.

(收稿日期:2011-01-12)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6

关键词:精神科;集体服药;发放过程 ;核对方式;护理安全

精神疾病在临床上用药主要是以集体式口服药物为主,患者能否正确安全地服用药物对治疗至关重要。据报道[1],在护理中最容易发生缺陷及差错的环节是口服药的发放、静脉用药、医嘱处理,精神患者缺乏一定自知力,同时受精神病药物影响,更容易发生服药错误,如何改变发药差错现状,我科在发药过程中采用了上述摘要所写的分组方法进行调研,结果二人核对加照片式患者标示卡这组效果最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42名,210张使用床位,分设三个病区。2012年3月~ 9月共发生发放药物护理差错11起。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护士27名,护师11名,主管护师4名,随机配置每科室均达到14名护理人员。2012年10月~2013年9月,三组护理人员年龄、工作年限、学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 各病区护理人员均准备好本班所需发放的药物,分别由一名药师及科内2名护理人员核对完毕后按照白班用白色药盒,夜班用红色药盒确保药车上药物正确无误。

1.2.2每次服药前通知当班人员准备发药,将服药的水,服药辅助用具等备好,组织所有患者在活动室安静坐好,将娱乐器具统一关掉,关好活动室门,集体在活动室发药。

1.2.3核对身份发药。一病区采取发药护士呼叫患者姓名并查对照片式患者标示卡后将发药卡及药杯一同取出将药物发放给患者。二病区采取发药护士呼叫患者姓名并与辅助护士查对标示性腕带后将发药卡及药杯一同取出再次核对后进行药物发放给患者。三病区采取发药护士呼叫患者姓名并与辅助护士核对照片式患者标示卡后,将发药卡及药杯一同取出再次核对后进行药物发放给患者。在发放过程中,当班医生、护士、护理助理3人及以上人员同时查看患者服药到胃的情况。

1.2.4效果评估。通过护理差错发生率统计结果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护理人员对不同核对方式的意见。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а=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1年观察,发现一病区发生差错6例(0.70%),患者满意度为95.91%,二病区发生差错10例(1.10%),患者满意度为93.41%,三病区发生差错0例(0%),患者满意度为98.57%,由表1可知,采用腕带核对方式发生差错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满意度也比其他两组低。

3 讨论

3.1精神病患者的精神与行为大多偏离正常,表现为思维障碍、行为异常、认知能力差或无认知能力,临床上依靠长期服药来控制或稳定他们的病情。给他们服药,则是精神科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护士三查八对需要落实的核心内容,在常规发药中护士往往容易疏忽细节而难免出错,而采用双人加照片式标示卡核对给药法,直接看照片核对,有效提高了护理安全。

3.2照片式标识卡是近几年精神科采用的的一种新型身份识别方式[2,3],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较为新颖,患者大多较感兴趣,融洽了护患关系,消除了患者家属的疑虑,同时避免了护理核对中患者随口答、误答、不肯答现象引起的操作、检查、治疗的错误,护士能正确确认患者身份,减少差错,增进信任,进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本次观察中证实差错率三病区<一病区<二病区,患者满意度三病区>一病区>二病区。

3.3标识性腕带也是精神科常用的身份识别的方法之一,但要常保信息是否清晰可辨,局部皮肤是否发红、擦伤等,同时还得保证标识性腕带不会被调换、丢失和破坏。患者对腕带佩戴反感,有时抵触情绪明显。

3.4一人核对确认患者身份时,护士思想上就会因时间顺差产生"直觉恒常性",容易麻痹,而药物发放时在活动室,人多繁杂、光线不足等原因,又极易分散护士大脑的注意力,导致药物发放的正确。而现代护理安全管理要求每一步骤都必须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 [5] 。

3.5 双人加照片式标识卡核对作为精神科特殊科室,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到双重保障,从而加强了护理人员的三查八对,对核心制度的执行力,保证护理工作质量,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增加了医患的信任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总之,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核对方式改进,对患者用药安全管理,是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此外,这种双重保障核对方式,不仅在集体口服药发放过程中,还在静脉给药、检查、各项操作治疗中同样都可实施,值得推广。

参会考文献:

[1]来鸣,潘淑慧,杨明丽,等.临床护理缺陷分析语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2-923.

[2]蔡燕,侯明如,徐慧敏.照片式患者标示在精神科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5):27.

[3]朱艳玲,缪志梅,程艳,等.口服药发放流程在精神科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 27(19):1745-1746.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7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病人病情危、急、重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病人心情急躁、对护理人员要求高等特点,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命安危[1]。因此,作为急诊科的护理管理者应针对科室的高风险,在实施各种护理服务活动中进行风险鉴定、评估,采用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措施,这对减少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为此,本院自2010年1月以来,针对急诊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的护理缺陷、差错、纠纷、投诉等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急诊护理风险,并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风险监控,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有护理小组4个,院前护理小组,留观护理小组,小儿输液小组,成人输液小组;护理人员共60名,其中女53名,男7名;年龄23~48岁,平均32.2岁;学历:本科及以上17名,大专39名,中专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28名,护士15名;工作年限:10年以上资历的护士29名(占48.3%),工作3~10年资历的护士25名(占41.6%),工作3年以下资历的护士6名(占10%)。

1.2方法

1.2.1急诊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1.2.1.1急诊工作特点急诊患者病情急、危、重变化快不可预见性情况多,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必须争分夺秒,所面对的患者多是处于恐惧、焦虑状态,家属情绪易激动,期望值高,对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要求高;因时间仓促,护理人员不可能预见一切不良后果,或不能详细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说话“短、平、快”,易导致患者和家属不理解,而引发投诉、纠纷事件[3];急诊70%~80%的工作量在夜间,而夜间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易发生工作不到位、解释不到位、服务不到位而引起纠纷或事故。

1.2.1.2急诊管理方面的原因①急诊环境因素:急诊护士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急诊护理工作,还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提供良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护士要时刻警醒自己。②急诊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急诊科制定了各种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但要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质量检查与评估,最重要的还是抓好制度的落实。制度的执行力度是急诊护理风险的重要因素。③非技术方面因素:仪器及机械的故障、抢救物品不齐全及抢救器械不完好,用后的抢救物品不能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使用后不能及时消毒、维修,影响抢救工作。

1.2.1.3急诊护理人员自身原因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风险,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明显增强,甚至过度维权。而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忽视患者权益,如不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缺乏自我保护意识。②急诊科护理人员流动大,护士趋于年轻化,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或相互配合不协调,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而且护理人员自身也会遇到风险[4]。③护士自律性不强引发的风险,表现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简化操作流程。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出现识别病人错误、给药错误、给药途径错误、给药时间错误、给药剂量错误、漏给药等。上班时精力不集中,在办公室聊天、打电话等从而导致护理差错、纠纷事故的发生。④护患沟通不够,轻视人性化护理,不主动和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护患交流的信息量过少,缺乏患者迫切想了解的信息。如有关病情、用药、治疗、预后。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语言失度解释工作不到位,将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

1.2.1.险性操作的原因院前急救、急诊各种急救操作如洗胃、心肺复苏、伤口处理、小儿静脉穿刺等要求急、快、准、稳,且在家属目视下紧急实施,如果没有娴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易导致操作失误。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造成的意外,则不可避免引起纠纷或给患者造成生命危害。

1.2.1.5危重病人转运的风险急诊科承担着院前及院内的病人转运,特别是危重病人的院前及院内的入院、检查过程,重症患者可能发生生命体征的改变,发生不同程度的病情变化,甚至可能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心律失常等,若瞬间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生命,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3]。

1.2.1.6药物使用的风险错误用药,药物配伍不当,或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等引发的风险。

1.2.1.7带教因素老师带教不严,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对实习快结束的护生放松监督;护生擅自离开老师单独给患者做治疗等。

1.2.2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1.2.2.1规范关键流程,进一步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制定具有本科特色的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转运流程,急诊出诊、接诊流程,交接班流程,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及突发事件预防及处理流程。如危重病人转送过程中易因病情观察不细、病情变化处理不及时而发生意外,引起纠纷,为此我们制定了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单,内容包括患者检查前的生命体征、转送过程中的病情变化、相关时间、签字等,有效避免了护理隐患的发生。停电时危重患者处理方法及程序,突发意外事件或成批患者抢救时处理方法和上报制度。机器突然故障的应对措施、抢救物品及药物不全的应对处理、抢救或操作时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流注意点,晨会除交待病人的病情、治疗等情况外,还要交待夜间发生的其他特殊事件,如无名氏病人的处理情况、纠纷隐患情况、仪器、系统的运作情况等所有非正常事件处理过程,包括已发生的护理风险和已避免的护理风险,总之,抓好大环节,不漏小环节。

1.2.2.2建立多方位的质量监控除全院的质量监控外,还建立科室的三级护理质量监控,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设专项管理小组,起到了人人参与管理,层层把关,定期进行质量分析,通报讲评存在的安全隐患,使每个护士明确制度、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决不姑息迁就[5],严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2.2.3规范急救物品器材的管理急救仪器、物品器材每日三班检查,补充登记。各仪器操作卡挂于仪器旁,便于每位护士掌握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检修,使其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实施急救物品器材责任人负责制,由专项负责的组长每周一小检,每月一大检,避免因物品不足、过期失效而延误抢救或护理工作受阻而发生医疗护理风险。#p#分页标题#e#

1.2.2.4建立风险告知制度对有风险的事件要心中有数,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5]。如试敏后不要离开指定的观察区域,防止发生过敏反应时得不到及时处理。输入刺激性的药物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疼痛等不适,发现局部肿胀及时通知护士,以便及早发现外渗、静脉炎等情况。吸氧时告知家属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以免引起呼吸道不适甚至肺挫伤等不良后果。对于有躁动、自杀倾向的患者更应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总之,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尽可能地向家属告知,以取得配合理解,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1.2.2.5学习风险事例,提高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护理工作管理规范》、《临床护理文书规范》等相关章节,使护理人员明白护患双方的责、权、利,积极主动地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6]。我科自2010年1月以来,对国内外媒体报道,院内外发生的风险事例在护士例会上公示,结合本科特点进行分析,以达举一反三,闻者足戒的目的。晨会及时讲评、总结科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加强科内交流,让大家学习和借鉴,吸取经验和教训,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有助提高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杜绝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1.2.2.6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减少工作中的存在问题营造学习、努力上进的氛围,加强急救技术、仪器设备操作的培训,如心肺复苏技术、除颤、简易呼吸器、电动洗胃机的使用,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气管插管时医护配合,成批患者抢救程序分工等。通过服务投诉个案分析、场景演练等形式组织护士学习沟通艺术,制定了与患者谈话的要求及注意点,教育护士操作失误时诚意道歉,抢救时不说与抢救无关的话,并推行文明服务用语等,减少不必要的纠纷[3]。合理排班,挑选工作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熟练、临床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协调和管理能力者担任带班护理组长,然后将护士根据职称、年资、实际工作能力、经验、责任心等进行合理搭配编组。带班护理组长负责处理班内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担负新入科护士及中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和管理任务;负责本组在岗时间段内的护理质控等,减少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1.2.2.7提高输液安全,降低用药风险制定各种用药指引,列出不能与其他药物同瓶输注的药物范围,高危药物的范围,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对相邻组药液要查对有无配伍禁忌,发现包装相似的药要分开放置。及时进行新药知识、特殊药物的培训。对已发生的不良反应除及时有效地按“输液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外,护士还要认真填写输液不良反应的报告表。配药、输液前严格做好二人核对或注意慎独,确保正确识别患者。询问病情,不同年龄、疾病和药物种类要严格掌握输液速度,确保用药安全。

1.2.2.8做好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确保工作安全挑选热心带教、责任心强、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熟练的护士参与带教,每季进行带教老师培训及带教工作讲评会,将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入科时为学生做好入科宣教,尤其是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1.2.3统计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对纠正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调查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后,纠正护理安全隐患明显增多,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2009年与2010年每月均对20例患者,(每年各240例)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2009年与2010年患者对护士技术及服务态度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如果因风险意识不强、管理不力,发生事故和医疗纠纷,医院及当事人将承担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等。故全面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7]。

3.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实施风险管理后,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制定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3.3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工作的一部分,风险管理计划与护理质量保证计划同步实施。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护理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纠纷对医院造成影响,不断提高护理质量[8]。3.4护理风险管理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增强了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对每一项护理行为,大家都能尽量做到换位思考,护士与患者的有效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让护理工作得到患者的支持和理解,把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9]。患者得到尊重,获得知识,信赖护士的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4小结

给药错误护士长总结篇8

目的:总结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与原因,并提出相应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于2012年2月~2014年10月上报的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资料,总结事件类型与原因。结果:经在9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达33.33%,其次为坠床/跌倒、皮肤损伤、液体外渗、延误检查等,如表1所示。同时,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中,学历最多的中专,职称最多的为护士,工作年限多在2~5年间同其它学历、职称与工作年限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事件多发生在8:00~14:00,同其它时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儿科护理实践中,需积极展开护士培训工作,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给药错误

在护理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护理不良事件,有时甚至引发护理危机,为此,积极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就成为了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对护理风险防范的重视,来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对患者的损害与经济损失[1-2]。而儿科,因患者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更是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强化儿科护理风险的控制管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于2012年2月~2014年10月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资料,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于2012年2月~2014年10月上报的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资料。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科不良事件的相关临床护理资料,内容主要有不良事件种类、相关责任人与发生时段,进而寻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加以探讨[3]。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在9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错误发生率最高,达33.33%,其次为坠床/跌倒、皮肤损伤、液体外渗、延误检查等,如表1所示。同时,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中,学历最多的中专,职称最多的为护士,工作年限多在2~5年间同其它学历、职称与工作年限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事件多发生在8:00~14:00,同其它时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3.1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第一,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在给药中,护士未严格遵循查对制度,多凭借个人主观印象,只对床号而未对姓名,或是只对药名而不对剂量,亦或是同时拿两人药物而出现给药错误情况[4-5]。同时,在交接班中,有时也未严格遵循交接班制度,操作中,未落实具体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护理差差错出现。第二,护士专业知识缺乏,操作不规范。部分护士,未给予理论知识学习必要重视,尤其是未熟练把握儿科专业知识,无法将知识落实到护理实践中,个别低资历护士在操作上也不是很规范,时常出现出穿刺失败的情况[6-8]。同时,在县级医院中,护士编制严重不足,部分护士并未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加之儿科护理工作量较大,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也是护士时常出现护理差错。

3.2儿科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对策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所涉及的护士中,学历最多的中专,职称最多的为护士,工作年限多在2~5年间同其它学历、职称与工作年限相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要想最大限度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体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特点,就不同层次护士展开对应护理技术培训与考核工作,引导护士逐步树立护理风险意识,进而主动学习,把握各种护理技巧,并积极展开高年资护士带教工作,进而提升所有护士护理能力[9-11]。同时,基于儿科护理工作任务比较繁多的特点,护士长需做好护士排班工作,例如在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间段,适当增加人力资源,确保该时段护理人员的充足,减少不良时间发生[11-13];制定紧急情况下的人员调动方案,进而在面对突况的时候,能够确保护理人员的到位;而对于儿科医疗设备,也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第二,做好护理给药错误干预工作。首先,护士需准确识别每个患儿的身份,于给药前,严格落实查对制度,给予患儿"腕带"标识,对患儿身份实施双重识别,确定后再展开相关操作,以减少给药差错[14];其次,规范特殊高危药物使用管理,统一存放高危药物,贴上相关标识,安排人员负责管理各病区药物,每日检查药物是否过期,并及时补充;再次,严格落实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形成"静脉输液反应应急预案",遵医嘱给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做好医护人员间的信息沟通,特别是对于危重患儿抢救中,对于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护士需向其复述,落实双人核对制,减少给药措施情况发生[15-16]。第三,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在儿科护理实践中,护理管理者需逐步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管理制度与考评制度,强化对护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并制定出相关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严格落实[17]。同时,强化对护士慎独精神的培养,确保"人人有责,事事有人管",将护理职责与任务落实到每个岗位与人员,从而调动所有人员做好护理工作,减少护理差错[18-19]。第四,发挥标识警示提醒作用,培养安全意识。在儿科病区适当增加以标牌、标识,如隔离标识、环境安全提示牌等,并结合患儿特点,增加一些温馨特殊的标识语,如在患儿床头贴上防止患儿跌倒、丢失、坠床等标识,以此来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治疗护理依从性,确保患儿治疗护理期间的安全[20]。同时,鼓励护士在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后,主动分析原因,进而总结出护理经验,消除护理安全隐患,而且每季度科室也要做好不良事件总结分析工作,借助典型护理不良事件实例来展开深入分析,以进一步强化护士的临床护理安全意识,引导其做好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各项工作,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整体上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祝丹.64例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范[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2):285-285.

[2]麦小丽,陶容妹,杨春华,等.32例儿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6):129-130.

[3]毛永霞.5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4]郑淑玲,薄丽丽.住院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9):36-36.

[5]邓子平.细节管理在小儿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414-415.

[6]孙环,徐桂林.无缝巡视流程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4):333-334.

[7]毋艳.新生儿科3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196-197.

[8]刘忆光,邵淑芳.护理风险干预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15):1525-1526.

[9]李玉梅.儿科门诊输液智能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13,5(1):74-76.

[10]朱岸清.安全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2):1838-1839.

[11]赵海玲,王春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原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06):61-63.

[12]潘玉梅.152例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管理屏障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3):117-118,119.

[13]马月兰.新生儿科26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495-497.

[14]郑庆华.86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护理对策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7:2813-2814.

[15]陈萍.76例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359-360.

[16]霍光研.91起儿科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03):159-163.

[17]李劼.12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临床护理,2014,6(01):60-62.

[18]周艳,刘敬芳.30例新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9):86-87.

[19]高秀珍,王彦华,李兰凤,等.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07):1112-1114.

[20]薛莹莹,石彩晓,陈静,等.44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防范措施[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04):599-600.

上一篇:论文职业教育范文 下一篇:护理质控护士长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