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06:02:14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1

【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 特殊性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

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大学,始办于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当时共计126所。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即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能满足办学需要时,可利用部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高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改办高等职业教育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和1996年9月,《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之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与招生量增长较快。2003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当年全国高职招生200万人,占全国本专科招生数的52.24%;到2005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9%和51.2%,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这一文件的颁布,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招生规模的适度增长提供了保障。

我国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在高中教育基础上(也有部分初中起点的3+2学生)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发的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LEVEL-SB,即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它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是,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三个特征,第一,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短时期内生源规模增长快,导致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内涵建设均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诸如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等就是问题之一。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加注重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性,培养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因此,面向高职学生服务的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必然受上述特征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1.教育方式具有特殊性

培养目标特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过程特殊。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过程主要体现为推进学生的职业化。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特殊。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以传授过程性知识为主,倡导在学中作,在做中学,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这种独具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自身的素质构成、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等方面也必须适应这种特殊性和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把“技能成就未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题,真正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自身素质特殊

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工作经验不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首先,从年龄分布来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高校辅导员,21-30岁占65%,31-40岁占21%,40-50岁占10%,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占4%,”21-30岁之间的辅导员比例高于65%,说明年龄偏年轻,工作时间短,大多数属于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群体;其次,从学历构成看,全国高校辅导员,专科及以下占9%,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从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调查看,截止2008年5月,学历大学本科占53%,硕士或硕士在读占47%。说明现在岗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再次,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看,高职院校辅导员从事本岗位工作时间4年以下占80%,4-8年占13%,8年以上占1%。工作时间短带来的经验不足也制约着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带有对中专生管理的痕迹。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普遍存在“只要学生不出事,我就算尽到了责任”的心态,习惯于“保姆式管理”,而对从高职生特有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行为习惯、自控能力等实际出发,探索适合高职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所从事工作的研究能力不足,不适应学生工作的需求。

综合素质不高。2005年以前,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增长较快,对辅导员的需求数量也急剧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在组建辅导员队伍时,首先考虑的是人员数量满足学生工作需求,而对专业素质则来不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从人员来源看,应届本科生多,党员多,“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聘”少;从专业背景看,理工科专业多,文科专业少;从工作经验看,年龄轻、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少,凭经验工作的多,掌握学生管理教育规律的少。这种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3.工作环境特殊——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配备比例不合理。当前,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方面,应与本科院校适当地做出区别性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高校大幅度扩招以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低于本科学生,因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比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要大得多。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生比应高于本科院校。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是达不到1∶200这个基本标准,据笔者的调查,截至2008年7月,河北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师生比均超过1:200,与“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校辅导员师生比为1:238”情况基本相同。同等的师生比,高职院校辅导员比本科学校辅导员处理日常事务工作量更大、所需要的时间更多,这必然会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疲于应付各种日常的繁杂事务,而影响对学生思想意识、心理健康的更多关注,即使努力做好了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也难以出色的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角色。

制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正逐步建立,但不完善、不科学。与前几年相比,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始探索辅导员工作体制。对辅导员工作队伍选拔、聘任、考核评价、工作程序、待遇与人员发展定位等都在逐步建立。

辅导员工作呈短期性和缺乏学科专业支撑,发展空间得不到保障,收入和职称无法支持从业者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使他们难以产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要稳定这支队伍,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已基本形成共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就决定了高职辅导员在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中,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之路。

4.服务对象特殊——高职学生素质与本科相比差距较大,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

自1999年以来,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到2005年底,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生源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生源素质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拙于抽象思维。传统的对精英人群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对高职生群体的教育,必须从高职生的特点出发探索适合的教育规律。

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无论是从不同类别生源的横向比较还是同类生源的纵向比较看,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表现在:一是学生入学分数差距很大,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7年分数高的在550分左右,分数低的在350分左右,相差200分。分数的巨大差异,必然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差异和学习动力的差异以及竞争意识的差异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高职院校考生提档线只有高考总分的50%左右,由于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知识基础差,综合素质也明显下降,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信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听课、作业、阅读、自学等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由于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得当,持续学习力十分有限。

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管理难度大。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较长远的人生规划,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缺少基本的纪律、卫生、礼仪知识。

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高职生就业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也就是最基层岗位。而部分高职生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毕业后的基层就业面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具备适应基层岗位工作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只是盲目追求好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以致造成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指导学生就业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工作更辛苦。

认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建成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相信,一支高质量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必将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3]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1.

[4]张尉平.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5]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xinhua.org.2006-08-04.

[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2

    本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调查,然后重点运用班级心理辅导对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进行了干预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1.2研究意义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3

摘要: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高校的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即通过理论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矛盾。《矛盾论》作为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对辅导员学习运用矛盾分析法作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矛盾原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47-02

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至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说明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这一原理告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辅导员们,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新r期的辅导员要将“矛盾”的理念树立到实践工作中。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都存在着矛盾■。因此在新时期辅导员要在学生工作中牢固树立矛盾的工作理念,善于用“矛盾”的原理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只有在工作实际中使用“矛盾”的原理,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矛盾、紧紧地抓住矛盾、挖掘矛盾、分析矛盾、更好地进一步主动创造转化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条件。在树立矛盾工作理念时辅导员要避免犯主观主义错误,单一寻求客观性和讲主观性。因为单一地讲客观性忽略主观性,会产生工作中矛盾时有时无;如果只注重主观性不重视客观条件的形成,就会导致人为的扩大和制造矛盾,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将矛盾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新时期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新时期大学生性格特点鲜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主动分析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矛盾问题。新时期如果辅导员不能正确使用矛盾分析法,不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

二、辅导员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矛盾论》中用大量的篇幅对矛盾的特殊性做了详细论述,他用矛盾的特殊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新时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因此,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在把握好学生特点的同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本身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两者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每一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他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自身特有的特殊性,同时也是区别他物的根本特点。新时期的辅导员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思想活跃、有个性、有主见的大学生群体,而这个群体中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性格、思想品德、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专业学习都有所不同,所以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要准确认识每一个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切实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辅导员要不断关注学生成长、更新工作内容和方法。指出:“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个物质运动在其发展长途中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作为新时期的辅导员应该善于利用矛盾的特殊性,将问题分解成若干的阶段和过程,化解矛盾。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关心和爱护学生,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善于分清主次矛盾,抓住问题关键。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辅导员平日在学生管理方面事务性活动较多,经常忙得天昏地暗,还不出成绩,这就需要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善于分析矛盾的主次,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更好地梳理平日的工作。

4.辅导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具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新时期的辅导员在面对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以身说法、以理服人等。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它既是共性,又是个性。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喜爱彰显个性,突出自我,这也就要求辅导员要准确地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将共性和个性两者相结合,寻找共性,突出个性。那么辅导员具体应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坚持一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于辅导员来说,要熟悉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这些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自己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方案和措施,也使基本原理落到实处,发挥出原理、政策的指导作用。

2.辅导员应坚持团体引导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团体引导的形式很多,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心理团体辅导、趣味竞赛等,利用集体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地引导,在活动过程中树立总目标,让学生为这个目标积极地努力。

3.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仅要重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90后”的青年学生个性较为突出,也比较独立,这些特点都为增强教育对象主题提供了便利条件,重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就是既要重视灌输教育,又要重视学生内省的自我教育,充分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新型关系。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遵循其自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心理特征,在工作中努力探索适合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提高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侍旭.艺术类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关系构建[J].艺术百家,2005,(1).

[2]吴凤兰.用”矛盾论”的哲学思想指导班主任工作[J].山西教育,2008,(12).

[3]李寿军.运用矛盾原理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4]刘一夫,张盟.试论哲学思想创新精神对高校思想工作的现实指导价值[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9).

[5]徐平华,袁.从普遍性到特殊性――试论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 辅导员 学生管理工作 特殊性

民办高职院校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应用型人才向社会各界输送有用之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民办高职院校虽然隶属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但是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相比,自身有着许多的特殊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是民办高职院校所具有的特殊性下的必然产物,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性,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育人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1.学生普遍底子差,基础薄。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录取批次基本靠最后,这带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入学分数普遍较低,而普遍较低的高考分数中确实有部分学生会因为高考的一次发挥失误而名落孙山,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入学前的不良学习态度、不当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差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低的现实。所以进入民办高职院校以后,很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于是学生原先并不高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能变得更低或者更受打击。由于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习氛围的缺乏,部分学生即使克服了自己存在的自卑心理,希望自己在大学阶段有所转变、提高,那也是要付出极大的个人努力和意志力的,并且类似于学习习惯等长期素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长期积淀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向好的习惯转变时其过程势必更加艰辛,需要学生本人付出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但是考虑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风气的大环境,这种犹似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坚持和努力很容易被冲碎在浪尖中。

2.自我管理能力弱,日常行为规范表现自觉性比较差。虽然学生成绩与平时行为表现并不呈现出绝对的必然相关性,但是笔者在民办高职院校担任专职辅导员切身体会表明:大部分学生不仅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自制力低,而且他们在平时行为规范中也表现出比较多的问题。比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等。其实,成绩与行为习惯之间对的相关性应存在这些学生身上,并不难理解。民办高职学生大部分都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学习自制力低的学生身上本身就缺乏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欠缺表现在平时行为规范上,也同样奏效。每天不睡懒觉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也是需要付出个人意志力的,需要去克服一些困难和阻碍,但是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及时督促自己,约束和反省自己不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呢?!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差并不是出于偶然,那么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反映到平时行为习惯上来,也是一种“习惯使然”。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学生中的“双差”(学习差、行为表现差)现象普遍存在。也正因为学生的这种特殊性,院校大多都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以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学生个人素质普遍较低,文明教养缺乏。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在入学时分数低,日常规范表现的自觉性不够,而且由于自我约束能力薄弱,在个人素质以及文明行为举止等个人教养方面,表现出严重匮乏。在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爆粗口、抽游烟、男女学生搂搂抱抱、不文明着装,上课教室的卫生(桌面、墙壁……)实在都令人担忧。真的让人不得不感慨,很多学生有愧于自己大学生的文明风范和高素质形象,实在让人难以把当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眼前这些各种不文明的举止行为相提并论。

4.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偏差行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卑心理而放弃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和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态,终日得过且过,混日子,其精神状态游离在梦幻与现实之间,精神面貌相当颓废。民办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基本都是“90后”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家长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而导致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苛求别人,很难或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宿舍人际矛盾冲突无法成熟处理解决。而且,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主要任务,因为学习兴趣低,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把本该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更多地用在了谈恋爱、上网、睡觉、娱乐游戏等,甚至因为一些口角纠纷或者误会动辄纠结所谓“社会上的人”斗殴打架,因为觉得只有对“仇家”使用暴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能泄愤,才能挽回自己的面子……像这种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并不少见。问题学生大多心理、人格上存在各种偏差,并非完全是入学以后形成的,更多是前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很可能与家庭教养以及童年经验都密切相关;还有些偏差行为和偏差心理表现普遍,如无法正确处理失恋问题、网瘾问题、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而造成各种混合问题等。

二、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种种特殊性为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了各种挑战,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笔者从个人体会和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对学生,要具备“四心”,严爱结合。辅导员要具备的“四心”指的是:关爱之心、真诚之心、体恤之心以及宽容之心。民办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大多对学生采取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人员,与学生每天直接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无论进行什么方式的管理,其出发点,都应该是关爱学生——对学生有颗关爱之心,这也是对辅导员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对学生有爱心、关心,辅导员的工作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其次,不管学生身上有多少不足的地方,首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要能够看到并使学生自己也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激励学生。而且,对于辅导员来说,对学生的关爱、体恤之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辅导员真正的关心和爱护,才会拉近与辅导员的心理距离,对辅导员存有信任感和安全感,不然,辅导员对学生所做的一切教育和管理工作可能只是白费心机,事倍功半。当然,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对各种学习兴趣低、平时表现不尽如人意以及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还有所欠缺的学生必须有强大的包容心和耐心,体恤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并能给予各种帮助——这点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

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辅导员管理应该要一切从严出发,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待自己的问题要一丝不苟,督促以及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个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习惯。不过,辅导员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是自己工作的出发点,而不是一味地为了严格而严格,所以还需严之有度,严而有方,严爱结合。

2.关心学生的成长,努力去理解学生,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辅导员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学习生活方面、心理健康方面都要给予各种关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面对具有各种问题的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与其先入为主地去责怪、埋怨、批评学生,不如换位思考,尝试理解自己的学生,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深藏的意义。“理解万岁”——每个人都会说,但是,真正能做到理解,尤其是去理解与自己有差异的行为或者是自己无法苟同的行为,真可谓难上加难。不过,在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中,“理解”往往比“批评”有用。“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极强,主张宣扬自我,强调个性,所以,一味地批评或许能管用一时半会儿,但是对于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当行为,仍然不得而知。换而言之,下次换来的仍然是重复的犯错——重复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反感,老师麻木……恶性循环。如果反过来,辅导员能够尝试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解读其背后的含义,或许能在更深层次上提供帮助。有些学生不爱上课,经常逃课旷课,也许责任并不完全在学生身上,学生会觉得并不是自己不想上课,而是因为老师讲课太深太快,自己无法跟上;或者是老师讲课水平不高,上课没有重点等等。笔者作为辅导员,曾经调解过一个学生宿舍的矛盾问题,宿舍四个女生,有三个女生都对第四个女生有意见,长期的不满导致了一点小事引发的吵架纠纷,宿舍人际关系相当紧张。当笔者在听着学生各自的陈述时,提出了大家对第四个女生的不满并不是她自己刻意想造成的,而是因为她的童年经历、早期经验引发的自身缺乏严重的安全感所导致后,这个女生得到了宿舍其他人的理解和谅解,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所以,辅导员在面对各种问题学生时,有时需要尝试理解对方,因为理解仿佛比直接的批评教育更有效果。

3.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民办高职学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专二批次录取,虽然也同样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殊性,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还存在各种差距。虽然,作为辅导员,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批评,帮助其改正是必需的,但是考虑到行为表现只是他们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不足导致的自觉地性欠缺的必然结果,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如果不从内在进行优良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而只是一味地不断批评指正恐怕只能治标不治本,说到底,这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约束、管理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提高。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甚至日常生活习惯等,都需要慢慢培养,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更重要的是它自始至终是个人自我意志力坚持践履的结果。所以,民办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欠缺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文明举止、规律的作息习惯,他们所欠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教育、约束转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他律到自律的飞跃才是学生真正的发展进步,而不是让他们永远沦落为他人强力管制下的“奴隶”。

4.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的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入学成绩差,学习基础差,学习不好——这是事实,但是,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紧随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的背后,浮现出的是学生更多的其他方面问题。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推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要求的同时,学生的道德教育、个人素质教育以及养成教育可能需要引起更大的关注。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好“人”,先成人,然后才能是一个学生。个人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举手投足间都能让人感觉到文明气息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学生各种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以及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上提供了重要保证,它是学生践履的现实行为基础。所以,若想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发展型人才,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其个人道德素质以及养成教育等。

5.辅导员要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榜样示范作用。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性质,基本要求辅导员一周住校,全天24小时封闭式管理,这样,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和机会无疑比其他类型院校更密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辅导员自身的言行举止、道德素质修养,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辅导员如果不注意自身素养时常在学生面前无意间暴露出一些个人的不良言行举止,那么学生很容易有一样学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辅导员在要求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却不注意自身的表现,那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很可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抵触和不满,因而也更无从谈起有效的教育管理效果。比如,学校明确要求学生不许在教学楼抽烟,上课不许穿背心拖鞋。那么,试想一下,如果某辅导员在督查学生晚自习时站在教室外面抽烟,学生看到老师这样的举动,心里会有何想法?如果这位辅导员以后在教育班上学生不许在教学楼抽烟时,学生反问一句,你自己还在教室外面抽烟呢!辅导员何以作鉴?所以,作为辅导员,自身的责任有时并不仅仅反映在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上,其一言一行也足以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

6.辅导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职业枯竭”等消极情绪,避免将消极情绪带入学生工作中,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相对于普通高校的辅导员来说,工作压力更大,也更容易导致“职业枯竭”等消极心理的产生。所谓职业枯竭,是由于持续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体验造成的职业倦怠心理,是一种身心疲惫、消耗殆尽的状态。辅导员虽然从事的是神圣的育人工作,但是辅导员首先是个正常的人,正常人都会出现消极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尤其民办高职院校工作的辅导员,每天面对的工作压力和学生环境,出现职业枯竭心理,完全能够理解。但是,辅导员意识到自己出现的这些消极情绪和心理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或者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如果把自身的消极心理和情绪带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那么就会对学生以及辅导员日后的管理工作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而且,作为教育工作者,也有违自己的职业道德。所以,产生不良情绪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不及时排除解决,影响到自己的学生,那才是真正的可怕。人与人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学生潜移默化地将老师作为榜样进行学习、模仿,因此,面对学生,辅导员应该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情绪,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5

该同志自我要求严格,注意发挥模范表率作用,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关心残疾儿童,甘愿把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献给特教事业。工作中,她思路清晰,措施得力,针对聋哑、弱智学生不同身心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努力探索特殊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切实可行的分类教学实验。她所教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任教班级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同行前茅。多次参加省、市、县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讲过多次市县公开课,11月参加省教学能手评选,主讲的公开课获得了特教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搞好实际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理论研究,撰写的论文《聋校语文教学求异思维的培养》、《聋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试论聋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康复手段》、《努力发展校办企业,探索聋校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之路》等获省级论文奖,《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聋校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与实践》在部级刊物出版。先后有20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优秀论文奖。

自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以来,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她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上。积极协助校长抓好学校各学科的科研工作,带领全校课任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电化教学,大胆进行教改实验,不断提高特校教科研水平,使学校承担的国家、省级实验课题搞得扎扎实实,12月承担的省级实验课题《运用电教媒体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了上级验收,顺利结题,得到了特教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在全省特教学校推广应用。

2月至12月负责并主持的省教研室“十五”特殊教育重点研究课题、中央电教馆教育技术“十五”课题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验课题已圆满结题,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研成果二等奖。千方百计搞好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使各学科的教学常规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保证了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以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为主的科研先导,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特教同行的前列。

担任少先队总辅导员期间,辅导的少先队员先后有30多名在县以上书法、绘画、作文等比赛中获奖。去年五月聋哑学生王杰同学的美术作品《上学路上》在教育部、中残联举办的“首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九月份丁翠同学的作品《总理在我身边》在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举办的“身残志更坚,巧手绘明天”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大赛中网获得一等奖;学校两名学生的手工作品在市少年儿童创新设计作品大赛中获得一、三等奖。六月份,我校舞蹈《小海燕》、《帆》荣获第四届“省特教学生艺术汇演”三等奖,并在“嘉宝莉”杯市残疾人文艺汇演比赛获奖。几年来,学校少先队连续多次在全县青少年风筝放飞创造活动竞赛中获奖,被团市委、市教委、市少工委命名为“雏鹰行动示范学校”。担任学校妇委会主任以来,我校女工委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责任化,修订、完善了各种女工管理制度,以人为本,以加强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出发点,以教学业务学习和活动开展为龙头,不定时举行丰富多彩的业务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女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她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心爱护残疾学生的思想意识。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6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定义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文件精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智慧来教

作者简介:凌俊(1980―),壮族,广西田东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育管理服务大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其中,《能力标准》中明确阐述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及标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及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技能。

二、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1.角色定位模糊,缺乏对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认识

虽然在《能力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为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对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行了界定。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辅导员主要为刚毕业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较为有限,责任心、使命感等较薄弱。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不少辅导员把自身的工作岗位视为临时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转岗至其他岗位。这种心态减少了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也不利于建设高质量、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2.专业知识能力薄弱,专业化水平偏低

按照《规定》对辅导员职业的定位,高校辅导员应当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性较强。而医学生的特殊性要求其辅导员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专业特征、学习规律及就业方向与趋势。现实状况却是许多医学院校的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思政教育专业相距甚远,其主要涉及文、理、工、经、管、医等不同专业门类,他们既不具备系统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也没有从事思政教育的经验,对医学专业更是了解不深,存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新形势下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3.工作机制不顺畅,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线,日常工作烦琐,对于关心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本职工作很难较好地开展。此外,培训机制不够完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缺乏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及提供实践培养机会,这些都不利于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三、医学院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主要方法

1.深入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作为一名医学院校辅导员,要掌握医学生的专业特征及日常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困难,与学生在情感上取得共鸣,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医学院校辅导员要想做好关心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就必须了解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2.结合专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对医学生的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是重点内容。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使辅导员较为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显示,反腐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辅导员应以此为话题引入卫生法中关于医生受贿的概念,同时应用相关事例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应对。这不仅会使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还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效。

社会实践也是一个很好的对医学生进行教育的平台。根据医学生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比如,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到基层开展义诊活动;药学专业的学生到医药企业了解药品的生产销售流程,到户外进行中药资源调查;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医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问题;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献血点服务;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奉献理念。总之,根据专业特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或调研,有助于医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3.提升自身素养,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目前,国家及各地区都提出了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不同方案,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同时,国家及各地区也举办了各类面向辅导员的活动,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国内高校交流活动,等等。事实证明,辅导员通过参加专业培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还能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医学院校辅导员应该通过各类可以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途径,不断提高自己,通过相关活动,提高职业能力,并不断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7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纵观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在实践中,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能给学校带来蓬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光环。其实这种做法在了解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心理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

误区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我们认为,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三条途径实施: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的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辅导和帮助。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所.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正常的成长成才。与此同时,和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引起了高校各相关部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和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高校局面的长期稳定。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

1.研究对象

选择安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六所高校共114名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共l15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l14份。在l14名高校辅导员中,男辅导员69人,占总人数的60.5%女辅导员45人.占总人数的39.5%;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辅导员94人.占总人数的82.5%,30一39岁的有10人,40—49岁的3人,50岁及50岁以上有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六所高校的辅导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集中测试,并及时收回问卷。问卷回收之后主要采用spssl1.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检验。

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一90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的最初编制者是lr.nerogatis,量表原名叫hopkinssymptomchecklist(1974),1983年我国一些心理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现在的scl-90。此量表适用于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心理健康受测者,量表一共有90道项目.完成时间一般在l2—25分钟。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均高,每个维度都超过77。

量表中隐含着l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10个因子。在评分规则方面,scl一90采用5级评分制。用此量表是为了评价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如何。它是目前我国筛查群体心理卫生状况最常用的量表之一。

3.研究结果

对六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辅导员的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高校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比较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全国常模。本次测试中scl_9o量表中的前9个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说明高校辅导员在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好于一般人群:其他7项因子分略为小于全国常模。但数据差异较小,p值均大于0.o5,无显著意义,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区别。具体见表l: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比较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到底如何呢?近年来,对高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常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一般人群。以田淑梅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的数据为例,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较,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的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的scl一90中的9个因子分有8项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教师,差异非常明显,只有敌对这一项p值大于0.05,无显著心理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见表2:

4.具体分析

据以上数据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好的。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都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本测试结果却显示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全国常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这样几点。

(1)与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有关

本次测试中的高校辅导员绝大部分是2o__29岁的年轻人.参加本次调查的高校辅导员有114名.其中20--29岁的就有94人,占总人数的82.5%。他们基本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短,一般都在四年以下。在本调查中,工作时间在四年及四年以下的高校辅导员有10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88.6%。其中大部分辅导员还没有结婚,调查中有71.9%的高校辅导员未婚,而没有子女的高校辅导员比例更高,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3.0%。而正是由于年轻且单身。这些辅导员的生活负担比较轻,只要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年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比如职称评定、家庭负担、经济压力等方面。另外,由于这些高校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充沛。因而心理上也自尊、自信。

(2)与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选留、聘用通常是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是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他们进行考核选拔的。任用的辅导员在政治方面有硬性规定,必须是中共党员,否则将不予考虑。

高校辅导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除了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之外,对任用的辅导员的学习成绩要求一般在中等偏上,有的甚至达到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另外。由于高校辅导员做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比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担任过学生骨干。他们通常比较自信。驾驭工作和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心理素质也比较优良。

3)与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大学生们对辅导员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比如平易近人、没有偏见、关心同学、言行一致、开朗活泼等。其实,在大学生眼中,辅导员扮演着众多的角色,有时是家长的代言人,有时是领导者.有时又像大哥哥大姐姐,这些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在人格上应该是健全的、高尚的。

上一篇:门诊护士总结范文 下一篇:儿科护士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