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01 20:10:34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综述;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32-03

一、引言

为了促成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完善人格,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专项经费,等等,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近几年也进行了多个领域的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大陆地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匮乏,一个学校往往只有1~2个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生多师少”的局面多少限制了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仅靠一名专职教师和兼职咨询师上几节选修课和进行辅导,所能惠及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同时,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很少想到专业助人机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1]

学校心理咨询面对的实际困境以及学生群体的求助特性,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思考更加有效的学校心理咨询模式。自2003年开始,有学者引入美国、台湾以及香港地区的成功经验,撰文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2]部分高校着手将心理咨询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校园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改变以往学生只能作为咨询对象、心理咨询只是少数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的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与原动力。

希望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的文献综述,从人员选拔、培训、体制建设、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回馈等方面进行整理,为我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特点

1.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起源于20世纪6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同学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它帮助的过程。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因此,有时它又被称为“准专业心理咨询”(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3]

从中文翻译的字面理解,“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其中“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由于人们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半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因而朋辈心理咨询对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心理帮助而言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心理助人活动,和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半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术,朋辈心理辅导虽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却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自发性和义务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能力认同感,并不借此获得经济报酬。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自发产生,具有义务性。

(3)简单有效和直接干预。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彼此容易接纳,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4)覆盖面广。在专业心理辅导中,一般的专兼职咨询师依据其个人能力所能帮助的学生,往往只占具有求助动机学生中的少数部分。咨询师无法主动接触学生,不能直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苦恼和困扰。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却可以和学生们直接在一起生活,并能适时发现有需求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帮助。

因此,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而言,朋辈心理辅导具有更广的受益群体,更加灵活多样,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有时比专业咨询更加有效。

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到追捧,大陆高校在实践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并对朋辈辅导的实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辅导双方的成效研究

(1)朋辈心理辅导对朋辈辅导员的成效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在决定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之前,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朋辈辅导员、制定有效的培训体系对选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前提。朋辈心理辅导的首要受益群体是参加培训的朋辈辅导员,钟向阳、胡浩民等对华南地区某高校39名大学生参与朋辈辅导培训的研究表明,经过为期六周的系统培训,参与学生对朋辈辅导的认识和适任程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一般症状上,参与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和偏执等因子的得分培训后显著低于培训前。[4]王海荣、崔建华、叶琳等对93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检测、[5]伍翔研究了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66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6]上述研究均表明,对于参与朋辈辅导的学生而言,辅导前和辅导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经过培训,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从事一定的朋辈辅导工作。同时,培训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适应环境等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人格完善,对于建立助人互助的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对受辅导学生的成效研究。也有对朋辈辅导员进入辅导领域后,对受辅导学生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何树德将叙事治疗和朋辈辅导相结合考查朋辈叙事教学的效果,结果发现以学生朋辈带领的方式开展叙事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同辈群体的亚文化使得辅导双方有更多的共同体验和相近的价值观。相对于教师辅导,小组的兴奋性更强,参与学生报告自己的收益很大。[7]曾艳、王烁等推行了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一对一同辈互助制度,并对此进行实效分析。对大一168名受助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朋辈辅导员很好地帮助自己度过入学阶段、得到学习方法上的建议和帮助、变得更加开朗、扩大了交范围的分别约占到受调查人数的91%、78%和63%。以上研究表明,于朋辈互助群体的相似性,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受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在新生适应阶段,朋辈互助的咨询模式可以帮助新生快速、高效、及时地适应大学生生活,有力地弥补专业辅导人员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2.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培训体系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相关人员总结出适合从事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员需要具备的特质是: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不喜欢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缺乏了解、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权威性、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8]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大多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来进行,也有研究者要求自愿报名的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成长报告,以了解报名者的成长历程,作为选拔的参考。

在建立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6],[9]基于不同培训目标的朋辈心理辅导培训有着不同的内容与体系,综合了解,一般均会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对心理咨询以及朋辈心理咨询基本概念与定位的知识传授;二是朋辈辅导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三是心理咨询基本流派以及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的学习;四是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培训均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形式,综合运用团体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方式,一般一次培训的时长为6~8次,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朋辈心理辅导的培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分享,容易为学生所所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

1.我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情况介绍

我校目前所施行的学生朋辈辅导主要集中于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这两个层面的工作。

(1)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本土化朋辈心理辅导的新模式,在我校得到了积极的推进。自2006年以来,我校坚持在全校班级设立1~2名班级心理委员,并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展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经过4年来的努力,校内各班均保证有一名心理委员,并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与培训、上交班级心理记录,心理委员与辅导教师的沟通也促成了几例特殊案例的关注与会谈。应该说心理委员制度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校三级心理预防体系。

(2)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活动开展。作为学生自发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校心理协会承担着我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工作。通过电影观摩、讲座组织、特色活动演练等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现有朋辈辅导模式存在的不足

严格意义上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我校并未获得建立,现有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和学生社团组织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辨识精神异常现象和危机事件,以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它们虽不是定义中的朋辈心理辅导,但却是对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一种补充。现行模式下的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是:目前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的主要形式以全校心理委员集中授课为主,参与人数较多,能够统一集中接受培训的时间较难协调,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培训方式也主要以讲授和知识讲解为主,对于心理辅导的态度和技能等知识的要求较高、专业化程度较深的能力培养来说,缺少培训课时和培训人员;其次,系部二级网络管理、运行制度的缺失,也使得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和异常精神状态的识别相对滞后;另外,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力量的缺乏也使得培训、管理、督导和咨询等工作的开展显得力不从心。尽管有着较多的困境,我校对半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在首届大学生心理文化节开展的“心理聊吧”活动以及成立朋辈互助中心,由中心成员带领学生举行的团体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首批朋辈辅导员进行了九次心理课程的集中培训,对于参加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朋辈心理辅导的进一步探索

尽管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朋辈心理辅导这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及时发现需关注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了解、早预防,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社会、家庭的损失和痛苦。同时,我们也发现朋辈心理辅导制度的开展不仅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也应对于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过程形成相应的体系,才能科学、有效、专业地运转。王嫣、周贤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提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服务工作的三个途径.该途径也可视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朋辈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其对于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朋辈心理教育和朋辈心理互助的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进一步的培训和督导;二是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且适合从事心理助人工作的学生,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督导,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以其贴近学生群体、符合学生咨询需求特点的特性,正越来越引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制定一个科学、严谨、专业的选拔、培训体系,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一定咨询素质的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而正面的作用,相关研究得出的体系建构机制可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教育评论,2003,(6).

[3]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向阳等.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实效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8).

[5]王海荣等.高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效果检测与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6]伍翔.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

[7]何树德.朋辈叙事教学:加速大学新生灰色心理白色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胡远超,赵山.心理委员制度:朋辈咨询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形式[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3-10(1).

[9]李辉等.学校朋辈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07,3-9(1).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p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9]Boulton, Michael J.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

[10]C.S.Malchodi,Chery Onchen,Ellen A.Dornelas,Laura Caramanica,Elizabeth Gregonis,Stephen L.Curry.,The Effects of Peer Counseling on Smoking Cessation and Red-uction.Counseling Pregnant Smokers,2003,101(3):504~510.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心理辅导培训;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特征

一、心理辅导培训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必要性

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群体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的一系列改变。大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所带来的冲击:扩招带来就业压力的增加、阶层差距的扩大带来的生存焦虑、社会不公带来的心理失衡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来的迷茫等,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数不断增加,校园危机事件频发,因精神或心理类疾病所导致的休学、退学人数不断增多。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高达16.5%,[1]这个比率还有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心理的健康水平、人格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非常匮乏,在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一般在1:500,甚至更高,而我国高校,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少数高校能达到1:5000的比例,这还不考虑近年来大量新入职的新手咨询师。可见,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从业人员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知识水平,提升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技能,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辅导员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现在高校大学生主要是95后,这是一批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必然有着新时代的气息。因此把握这种气息,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脉搏,是走近学生内心,贴近学生心灵的必经之路。提升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

二、心理辅导培训作为提升辅导员胜任力途径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胜任力特征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即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基于对胜任力的理解,麦克利兰进一步提出关于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按照这个模型,知识与技能浮在水面之上,是外显易改变的,这也是对胜任者的基本要求。价值观、个人特质、自我形象、需求与动机则深藏在冰山下部,属于胜任力中的内隐部分,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学家Spencer(1993)也提出胜任力特征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可以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开来的任何个体特征的结合。[3]国内学者仲理峰、时勘(2003)提出胜任力特征即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包含了知识、能力、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这六个层面。[4]顾倩(2004)在《大学辅导员胜任力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中对辅导员胜任力进行了研究,提出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包含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心理辅导能力、理解尊重学生程度、原则性、参与能力12个维度。[5]郝英杰(2007)从能力、素质、人格魅力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CCR模型。[6]邵凤雨、张鹏(2008)认为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由工作态度、价值观、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四个维度构成。[7]纵观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对于胜任力的定义还有很多的分歧,但也得到很多一致的结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胜任力包含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内在的动机以及个人魅力等。顾倩(2004)则将心理辅导能力也作为胜任力的一部分。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胜任力的提升应该从这些基本的特质入手,高校在辅导员培训中也应该以这些特质的改变和提升作为培训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心理辅导无疑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非常的合适的手段,因为这些特质在心理辅导中都能直接得到提升。当然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仅仅是心理辅导培训的效果之一,加强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不仅仅能提高辅导员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辅导学生,更能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同时心理辅导知识的获得,也能某种程度上让辅导员更好地认识自己,利用心理学知识为自己服务,获得个人的成长。已有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重点大学辅导员知识的掌握情况高于普通本科院校,专职辅导员显著地高于兼职辅导员,获得优秀称号的辅导员也显著高于未获此称号的辅导员。[8]

三、心理辅导培训在提升辅导员胜任力特征中的作用

(一)心理辅导培训能扩展辅导员的知识基础

辅导员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方法。目前,95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朝气蓬勃,更加独立,个性更加鲜明和张扬,也更容易冲动,他们身上既有80后、90后大学生普遍的特征,同时也有新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时代在变迁,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在变化,他们的群体心理特征也同样发生着改变。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他们,更准确地掌握这个群体的发展规律,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而心理辅导培训能满足辅导员知识学习的需求。在心理辅导培训中,《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不仅向辅导员传授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也培养辅导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学生。《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能帮助辅导员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在学业问题比较普遍的985、211大学来说,学业辅导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异常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类的课程则可以让辅导员掌握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知识,帮助辅导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对学生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做出评估,并寻求资源,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医院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及时有效地帮助精神心理疾病类学生,避免精神心理问题转变为危机事件的可能。同时,危机干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帮助辅导员在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能够更加冷静、沉着,有效应对、化解和处理危机。当家长因学生问题向学校求助时,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帮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科学的知识、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家长,帮助缓解家长因孩子出现问题带来的焦虑,为学校、院系、家庭三方合作应对学生精神心理问题打下基础。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说,尽管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已经从本科生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然而,学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对辅导员岗位所需知识的增加,因为大部分的辅导员都不是思政相关专业毕业。也就是说,不管是本科、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其在辅导员工作中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因此,心理辅导培训对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也恰好和其工作的对象是一致的。心理辅导培训能让辅导员用一个更为科学的视角来看待辅导员工作和学生,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成长经验来引导和指引学生的成长。

(二)心理辅导培训为辅导员提供工作中必要的技巧

以学生为本,走近学生内心,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是一门需要技术和技巧的学问。长期以来,辅导员一直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说教、指导、引领一直是辅导员对待学生的方式。然后这个方式在面对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大学生,有时很难取得期望的效果。现代大学生需要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但是他们更渴望被理解,被倾听,被关注。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里,他们更希望得到的是温暖与安慰。因此,辅导员需要调整传统的与学生交流的方式,采用更人性更容易触动内心的方式来面对学生。心理辅导培训中,辅导员需学会和应用积极关注、共情、真诚、尊重、理解、解释、面质等知识和技术,这些技术就像辅导员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帮助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能站在学生角度,感受学生之所感,真正的去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积极关注每个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相信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也能帮助辅导员在面对有问题的学生家长的时候,可以利用家庭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理解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意义。找出家庭各成员在学生心理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妥善运用家庭治疗技术,去扰动问题学生的原生家庭,让家庭成为学生改变的资源。让家长不仅意识到家庭的问题,更为家长科学的应对学生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

(三)心理辅导培训帮助辅导员自身成长

人无完人,辅导员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其自身也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其人格的完善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大部分的年轻的辅导员来说更是如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可能发现,自己会特别的喜欢某一类学生,或者特别讨厌某一类学生,或者容易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失控等。这些问题会给辅导员带来困扰,辅导员可能也很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问题都可能在心理辅导培训中得到解答。心理辅导培训,不仅让辅导员更好地看清学生的优缺点,更能够让辅导员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更好地认识自己,获得成长。在心理辅导培训中,会有很多关于人性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讨论,这些思考和讨论会在深层意义上影响辅导员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广泛的影响辅导员的生活和工作。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会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对自我有更好的觉察。帮助辅导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目前的自我进行剖析与解构。辅导员在对自我的不断反省与认识中,获得新的领悟并构建新的自我。辅导员在培训师的帮助下,可能看到自我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也可能将潜意识中的情结暴露出来,在意识层面获得修通。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培训中也将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更好地控制自我的情绪,对情绪有更清晰的觉察,因而能及时地释放负面的情绪,拥有更好的抗压能力,缓解职业倦怠。所以,心理辅导培训不仅仅是对学生工作的一种再培训,更是辅导员一趟心灵的旅行,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一个途径,人格自我完善的契机。

(四)心理辅导培训增添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39-02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激烈的竞争,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学习和加强。

从工作性质角度来讲,辅导员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容易掌握学生的个体资料,而且,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属于适应和发展性问题,真正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问题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与基本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具体工作中的实践锻炼,辅导员有能力做好大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面临的困难

1.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

心理辅导与辅导员找学生谈话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上有共同点,都是通过谈话来完成,但是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是助人自助,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需要扎实的心理专业知识。心理辅导涉及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心理学占比重最大。但目前高校具有心理学相关背景的辅导员只占少数[1],对辅导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从现实性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高校需要建立培训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体系,使辅导员能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

2.权威感和信任感缺失

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师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咨询对象对咨询师的信任,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权威形象的建立,对咨询效果有很大影响。辅导员一方面存在专业知识的缺乏问题,另外一方面,学校对辅导员多方面事务工作的摊派,导致辅导员在部分学生眼里被认为是“保姆”、“生活指导员”,从而降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在咨询过程中也不容易建立信任,从而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

3.职业原则冲突

心理咨询的职业道德规范规定:咨询师不得与咨询对象建立咨询以外的关系。从咨询的效果而言,咨询以外的关系对咨询效果有负面影响。但辅导员与学生首先是一种师生关系,其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利益关系,比如奖助学金的评比,干部的任命等等。这些都属于咨询外的关系。此外,辅导员传统上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以灌输式的说理代替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倾听,在学生遇到各种矛盾和困惑时,辅导员很容易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提供各种建议,希望他们少走弯路。这与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原则”相悖[1]。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不能接受,并且要指出并修正,这与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尊重”相矛盾。这些矛盾点都不利于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和成长。也让辅导员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时存在困惑。

4.事务工作繁重

辅导员的工作中包含大量的操作性和常规性工作,一方面是机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个人认识上的误区。很多辅导员认为把眼前的工作完成就好,学生不出事就行,对学生的心理规律缺乏总结和思索,每天的时间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和临时性的应急工作占据,对于心理辅导的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和把握,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足[2]。

5.经验主导――队伍偏年轻化,缺乏社会阅历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辅导员队伍里面工作超过四年就已经是老资格的辅导员了。由于队伍缺乏稳定性,政策的导向也使得大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转岗做专职教师或者党政管理干部。年轻的辅导员固然有活力,能跟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却缺乏对社会的感悟能力,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上,还是以自己的经验对主导,更多地把心理辅导等同于聊天,谈心,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心理咨询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在对社会问题有深层次的感悟基础上,大部分年轻的辅导员生活阅历尚浅,在心理辅导工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二、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优化的途径

1.自身学习,提升自我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渡人和陪伴者,因此辅导员需要特别注意对自身的学习和素养的提升。辅导员应该特别注重对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多关心时事、多思索社会问题、多听有关专题报道、多接触学生,积极考察自己和自己的世界观,不断掌握新的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地结合,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够使辅导员明晰概念、厘清思路、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区别,同时又能够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系为对方服务。

心理辅导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辅导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取决于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努力和自身的素养。辅导员应当对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观点能产生出相应的反应;应对多种世界观都能理解;能对咨询对象负责,为其保守私人秘密;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界限,懂得合作与交流;能认识到自己的反应对他人,尤其是咨询对象的影响,做到尊重,坦诚相待。这些方面都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学习。

2.将心理辅导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

心理问题的产生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影响其思想认识和心理行为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辅导员更快地了解咨询对象的问题背景及人格特征,减少收集资料的时间。对待普遍性的问题,辅导员可以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例如,对待困难学生,辅导员可以给贫困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协助安排“一对一”的学业辅导;对待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帮助提供团学、社团工作的锻炼机会;对待就业焦虑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等等。辅导员可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从源头上帮助学生度过心理难关。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显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辅导员来讲,可操作的显性课程集中在第二课堂,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外,辅导员工作中还可以引入多种心理辅导形式。如,借用团体辅导的活动和形式,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建立班级凝聚力;采用班级辅导的形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像学习方法,培养自信等;采用个体咨询,深入把握学生思想状况,解决个体化问题。

二是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可借助形势与政策课,党组织生活等工作,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生存、价值、责任、义务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除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起因。辅导员也可以利用团学活动,建立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团学活动作为有益补充。最后,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需秉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应以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4.构建信息网络

辅导员在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拥有广泛的信息网络来收集学生信息。首先要建立一套信息通畅的学生干部信息网络,借助心理委员、班长、团员干部、党员干部来做好学生信息的获取及追踪工作。另外,特别要借助当前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建立开放式的师生交流渠道,以适应当下的时展需要。最后,辅导员自身也要有专业的网络支持,主动与相关心理辅导机构建立联结,了解心理辅导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将学习常态化,固定化。

三、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目标的定位

1.辅导员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辅导员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系统中的地位,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家庭、治疗机构的力量,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

2.选择合适的辅导对象

胜败乃兵家常事。心理辅导工作从成效上来看,往往不尽如人意。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需纳入心理辅导的范围,辅导员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在选择咨询对象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3]:不存在人格障碍。有求助的动机,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行动自觉,能够执行辅导过程中的行为矫正方案。匹配性良好:咨询对象与辅导员相互接受程度良好。

以上有任何一个条件不相符,都会造成咨询结果的失败,例如,人格障碍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应尽快转介;学生自己没有求助愿望,不想解决自己的问题,辅导员的帮助和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在矫正行为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不能坚持,不遵守家庭作业的约定,将使行为改变终止;来访学生与辅导员的价值感有冲突,匹配性不好,直接破坏咨询关系的建立[4]。

因此,辅导员在做心理辅导工作时,要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设定。期待过低,将错过解决学生问题的宝贵时机;期待过高,会增加挫败感以及面对学生问题时的自责,这些情绪不利于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要和学生一起正视存在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及时转介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

四、小结

辅导员在工作中学会运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和知识来处理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分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区别,合理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对于心理辅导的对象要合理筛选,帮助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对象,能力范围外的对象要及时转介。对心理辅导工作建立合理期待,才能构建辅导工作中需要的自信,将心理辅导工作内化为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徐丽君.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困境与出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5).

[2]石义清.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方法上的优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1).

[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大学新生 朋辈辅导 体系构建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都会面临适应危机,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失衡期”,它是伴随着新的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大学新生如不能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大学新环境,便会出现诸如焦虑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失落、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普遍要面临的问题,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定的入学适应辅导活动。其中,朋辈辅导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朋辈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心理开导、鼓励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一、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工作体系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辅导网络,即学校一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院一级成立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辅导站;在每个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辅导员推荐的基础上产生,归入学院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并给予必要的系统培训。这样一个多级心理教育阶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不同层面,比较系统地开展朋辈辅导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二、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队伍体系

建立强有力的管理系统,加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性、系统性。一方面,应成立由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长、中层领导、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为更好地促进工作发展和队伍建设,该小组可以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制定朋辈心理互助队的目标、计划、制度以及各种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这样,朋辈心理机构的工作就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培训、有督导。另一方面,组建以校朋辈心理互助队为龙头,以院系心理互助组织为中坚,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同辈教育骨干队伍。按照朋辈心理互助队的目标,借助心理学量表等工具招募和选拔心理互助队员,将思想素质好、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好、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骨干纳入到心理互助队伍体系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督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三、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新生处于逐渐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愿望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在大部分大学新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另外,进入大学后,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越感逐渐消失,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这势必影响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建立如下有效的朋辈辅导体系,对于新生入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1.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和相互合作中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从而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自新生报到注册起,每个班配备2个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始深入每一个新生班,配合班主任进行新生工作。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收集心理资料,在新生入学时大力宣传心理学知识,正确引导新生认识到大学“从心开始”,从心接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新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自觉增强心理素质。

2.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通过电话、E-mail、面谈、信函等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有效进行心理调适。设立朋辈辅导室,实行值班制度,谁有什么问题或困惑,需要排解、帮助、倾诉,就可打电话或找朋辈辅导员。另外,还可以开辟网上心理答疑、网上论坛、情感交流等栏目,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暗示性”氛围。

3.成立朋辈辅导社团,实施团体拓展培训。根据学生实际,在高年级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和培养一批朋辈辅导骨干,带领新生成立“心理交流协会”,实施团体拓展培训。团体拓展培训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培养其相应的心理素质,提升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大学生自我统合发展及其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内容为团体辅导的直接对象,突出对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适应与发展”的内涵,在实际操作中,将心理素质教育的步骤环节渗透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并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4.建立心理档案,形成动态检测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就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并通过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与他们的日常接触和进一步的了解,不断充实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有利于学院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四、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运行体系

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一般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准备策划、组织构建、活动运作、效果评估四个环节。

1.准备策划。明确活动目标、参与辅导活动的对象、活动的规模、内容与形式和活动的指导者,根据需要挑选活动助手。

2.组织构建。首先,是招募团体成员,可以针对活动内容进行公开宣传,吸引同学自愿参加,可以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建议相关同学参加,也可以通过老师、同学介绍等其他途径发动同学参加。其次,要对团体成员进行筛选,方法主要包括面谈法、心理测验法、书面报告法等。最后,是确定团体成员。

3.活动运作。设置活动主题情景,营造活动氛围;选择较简单、轻松并容易促进相互认识的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体成员之间开始融合之后,要适时地引向深入,促进良性互动,并在活动当中发展潜能而有所成长;精心选择符合活动成员特点的、有吸引力、有新鲜感的活动形式;巩固深化咨询的成果,为以后的活动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效果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过程性评估旨在判断活动过程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活动的目的和参与者的心理特点;总结性评估旨在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看法和满意度,以便朋辈辅导员客观评价活动成果,改进今后的工作;追踪性评估是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评估,旨在了解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否持续,是否对团体成员本人或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观察团体成员是否有满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7.

[2]孙炳海.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18(6):13-15.

[3]梁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74-76.

[4]鲍金勇.朋辈心理辅导在高等农业院校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133-134.

[5]谭春芳.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3):45-46.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团体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1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针对相对封闭的团体—班级的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授之以鱼,而且是授之以渔”。说“授之以鱼”,是因为班级氛围和同学关系的改善,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之面对成长困惑时有外在的“缓冲带”和“支持系统”。说“授之以渔”,是因为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班级氛围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新行为、调整新认知,从而自我成长。

(2)扩大心理辅导的受众面。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很有效,但是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同班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相同的班级氛围、相似的发展挑战使其发展问题有相似性。例如:冷漠的班风对全体成员的负面影响、大一阶段的“适应”问题、大二阶段的“个人成长”问题、大三阶段的“发展选择”问题、大四阶段的“就业困惑”问题……

(3)完善建立健康教育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常是“校—系—班”三级体系,前两级系统中的队伍素质和工作实效性正在逐年提高,而班级层面的基层工作虽重要却薄弱。专兼职心理老师直接深入班级,或有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辅导员,以全班同学作为辅导对象进行团体辅导。不仅可以给心理委员和班干部起到“示范”作用,而且直接帮助学生树立心理成长意识、促进和谐班风的形成、提高成员的互助效果。

(4)完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支持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而班级是其大学四年最重要、最稳定又最难回避的环境。积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心灵家园”,让成长的烦恼烟消云散。茫然时有人探讨,困难时有人扶持,愉悦时有人分享……而消极的班级氛围就像大学生的“污染源”,让原本艰难的成长之旅雪上加霜。漠不关心让人没有归宿感,恶性竞争让人惶恐不安……

2 将“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的形式可行。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以“全班成员”作为工作对象,以“全班成员”的共同发展需求作为辅导目标,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的心理辅导。所以,团体辅导形式不变,只需要根据对象的特点调整相应的辅导目标和活动方案即可。

(2)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辅导对象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使团体辅导更便于组织。一是更好安排团体辅导的时间;二是人员更固定,助于提高安全感;三是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力量,使其成为团体辅导活动的得力助手和行为榜样。

3 将“以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1 有利于心理辅导作用的长期发挥

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谓“一期辅导、长期受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咨询、干预、团体辅导在辅导结束后,就需要当事人(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1页)自己消化、自己成长。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全班整体性的氛围改变、心理素质提高和关系的改善,为个体的心理成长长期提供良好的环境。

3.2 理论分析

一是成员进人团体后会发觉其他人也具有相同的困扰,他的问题并不独特,这种观念的改变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二是在团体中,成员会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感情支持。这种帮助和支持显然要比只有主持者一个人时太得多,有力得多。三是在团体中,成员不仅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尝试去帮助他人,这种助人的体验会使他对自己有一个薪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四是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在其中成员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而不必担心受到伤害,可以等新行为已经成功时再将其应用于社会中,这样就避免了直接在社会中锻炼新行为易受到的打击。

3.3 主观评价

3.3.1 学生主评价

主观评估表明,8次团体心理辅导后,成员在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开放程度、自我接纳、对人欣赏、接纳他人、关心他人、口头表达、拒绝技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提高。

实验组成员在分享和书面作业中,对这次团体辅导活动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许多同学在作业中写道“总的感觉是舒畅”,“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真好”,“家人反映我自信了”,“我敢大胆的发言了”,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互助行为常有发生,成员间联系很频繁。

3.3.2 班干部观察

通信0902班班长邓xx同学说:“通过这门团体辅导课,良好的班级氛围在无形中逐渐形成。这些‘形散神不散’活动的效果胜过了苦口婆心的说教与动员。大家彼此更关心,更踊跃地参加各类班级活动,我们组织班级活动容易多了。当然我们班干部通过团体辅导课程也领悟到,对同学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凝聚更多的人心,更多的熟悉、尊重、欣赏与支持会让大家的心更近。”

3.3.3 辅导员观察

辅导员李贝老师反馈:“我明显感觉没上这门课的班级还是老样子,上了这门课的班级现在大家‘玩成一片、学成一片、干成一片’,真让我高兴、真让我放心!”

4 将“班级为单位”团体辅导课程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是还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有的学生还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成长动机不强。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可能行为退缩、应付或封闭自我。

当然针对这类学生,更需要领导者通过持续的接纳、支持,充分的热身,从而对他们感染情绪、打消顾虑、融入集体,进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2)政策、人员保障不一定到位。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该项工作推行时的场地、时间、物质和人员的保证程度。另外,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的素质,也会影响团体辅导的效果。所以该活动的有效推行,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相关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06-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是高校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是快速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得以成功应用。同伴互助是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组成的伙伴关系,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交流、互助与协作,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团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借鉴学术界对同伴互助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辅导员组成一个互助团队,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互助交流活动,以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促进团队中每个成员自身教育管理水平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同伴互助内涵的界定,可以发现,同伴互助的团队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同伴互助团队成员的多元化。由于团队中的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同时每个成员关注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这样就使得团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视野更加开阔。

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同伴互助又独具特点。一是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及学术目标。辅导员同处在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线,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和研究目标,这是辅导员同伴互助建设的基础,也是同伴互助的中心任务和行动方向。二是有利于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在优秀辅导员的有效引领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每个成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的作用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唯有辅导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助关系,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专业切磋,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探索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方法,促进每个成员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辅导员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辅导员职业群体的专业化与辅导员职业个体的专业化,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构成辅导员专业化的完整之意。

2.有利于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辅导员日常工作内容包罗万象、千头万绪,繁重的工作任务让辅导员压力重重,身心疲惫。并且,辅导员的辛勤付出有时并不能得到外界的积极评价,单枪匹马孤立无援很难深刻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辅导员的同伴互助,有助于把分散的、独立的辅导员力量整合起来,集每个辅导员的聪明才智来共同应对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个群体为着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默默奉献,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重担和心理压力,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

3.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最优化

辅导员同伴互助的模式,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乏专家型的优秀辅导员,每个优秀的辅导员都有自己独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样无需任何花费就能促进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实践证明,同伴互助模式既是当前应对高校优质辅导员资源匮乏的现实需要,也是为推动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建立的一种长效机制。

二、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的实现策略

实践证明,同伴互助是实现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途径之一,其中主要的经验有:

1.端正心态,营造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

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首先应有一个谦虚开放的心态,虚心才能好学,开放才能相互悦纳。在心态开放的前提下,大家共同营造起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互助文化氛围,使同伴互助团队的成员之间形成民主平等、互助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和谐关系。

首先,对辅导员同伴互助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职责、角色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只有明确了团队成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其次,强化辅导员同伴互助建设的激励机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说:“领导者假如他要设计一个人们乐意在其中的环境,就必须使这个环境体现出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互助团队要充分关注每一个成员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在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他们,使每一个成员在团队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才能不断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作”是同伴互助的重要内容,虚心开放是同伴互助成员必备的心态。辅导员要主动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与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会使每位辅导员的思想得到启迪,教育管理行为得到改善,同伴先进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会成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优化活动,搭建同伴互助的活动平台

作为同伴互助重要载体的活动平台建设,要靠成员的集思广益,更需要制度的规范和引领。除了大家熟知的集中培训、以优带新等形式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临床诊断等活动,为辅导员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

专题讨论,即每学期每位辅导员建立一个课题(“问题”即课题,辅导员课题应着眼于教育管理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由一位辅导员作为中心发言人,其程序是中心发言人以自己主持的课题为发言内容,先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和实践总结先做中心发言,畅谈自己教育管理的心得、感想和困惑,然后小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并且做好个人学习笔记,其内容包括本人的观点,本组其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小组间交流的结果等,争取集思广益,让成员在辩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在争论中辨明真理,撞出灵感的火花,同时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是对主持辅导员的一种锻炼和帮助,对全体成员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学习机会。

临床诊断则是辅导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对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由学生处等相关负责人牵头组织辅导员一起进行临床诊断,通过对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的深入探讨。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共同研究矫正对策,指导辅导员改进教育管理方法,从而矫治不良行为,提高专业能力。

3.反思总结,巩固深化同伴互助的成果

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反思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通过反思总结,教师能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从而改进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辅导员助理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心理学;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为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认知危机,思想上发生了一定的异化,高校辅导员需要采取必要的心理措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将心理学技术充分应用到学生思政工作中,对学生形成更有力的指导,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理现象与规律的学科,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但是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方面内容,心理过程主要有知、情、意组成,个性心理则有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是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政工作的理论基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导师,同时担当教育者和指导者,属于高校基层教育工作者,主要负责基层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精英人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学理论之间密切相关,心理学理论有助于辅导员提高对学生心理掌握认知程度。人心理是思想产生的由来,思想是心理的升华,能保持很高的稳定性,能够有效调节和支配心理,正确、科学、健康的人生观才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是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有助于帮助个体化解自身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冲突,释放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个体成长更为关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对学生的引导,使之发扬社会主义集体精神,所以心理学与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关系。

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学能够为辅导员提供大学生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高校辅导员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能够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减少工作开展的盲目性。与此同时,在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理论,能够提高辅导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学理论将大学生个体差异性依据提供给辅导员,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之间的心理与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的思政教育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因人而异,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应用心理学理论的方法

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人才,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对其开展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近些年心理学理论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之间的结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校开始开展一系列心理学相关讲座与培训,充实了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并且有效提高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应用心理学理论,重建师生关系

心理学理论要求辅导员首先要尊重学生,心理学上的尊重是将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有内心体验,有生活追求和独特性自主性的人来看待。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对学生的尊重要求辅导员需要将学生视作独立的个体,同时相信学生拥有好的本性和巨大的潜能,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作为学生的促进者、督促者、帮助者、辅助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辅导员应该在思政工作中做到与学生共情,辅导员应该应用心理学理论,主动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同亲身体验一般,应用技巧深入学生内心体验对方情感与思维,并将自己的共情传递给学生。共情能够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关怀与理解。例如异地大学生往往思念家乡父母,辅导员就可以应用共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出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克服这种情绪,而不是只做表面功夫,嘱咐学生好好学习注意身体。

(二)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倾听是咨询心理学中最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谈话”环节,通过必要的心理学技巧让学生打开心扉,吐露心声,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辅导员在倾听过程中切忌分神,要保持全神贯注,倾听不仅仅是听,同时还要思考,通过不断的思考来判断求助者谈话内容的合理性,并注意掌握学生的谈话重点。与此同时,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不应该随便打断并评论,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诉说机会,不能断章取义,妄加评论,同时也能够避免随意插话导致学生思维受影响,遗漏想要表达的关键问题。

(三)帮助学生建立理性信念

成长是一次盛大持久的自我辩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分子,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活动,现阶段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为了自己将来的找工作问题焦虑,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浮躁、迷茫的心理障碍,为了缓解大学生种种不良心理情绪,需要高校辅导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人的情绪障碍是自身不合理信念导致的,需要采用理性治疗非理性,减少不合理信念带来的不良情绪。大学生思维复杂多元,更容易走进非理性信念之中,例如一些学生信奉“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辅导员可以教育学生,作为人,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自己,只能决定自己而不能决定他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纠正这种大学生中非常普遍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辨证,建立理性信念。

结束语

心理学理论知识在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的应用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实际情况,引导过程中应该放弃自己权威者、领导者的姿态,保持高度的耐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误区,帮助学生走出迷茫与焦虑,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参考文献

[1]韩沛锟.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职教研究,2011,(7):4-5.

[2]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9).

[3]邢莉莉.论合理情绪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价值和艺术[D].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0):133-137.

[4]刘洋.运用心理学原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上一篇:高中劳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摄影师助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