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9 21:27:32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1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基础教学 语法知识 语言交往 双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颁布并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全国聋教育在这个重大教育背景下进行积极的改革,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大胆尝试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使用。因为失聪,聋童在与人交流中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必然使之形成在认知上的依文学语,生理上的以耳代目以及抽象思维上的滞后与形象思维上的发达等思维特点。

1存在的问题

1.1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在教学上,中高年级比较偏向于节,段,篇,而词句间的基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上课时,教师一般不会在学生生词理解、句意理解以及文字语言表达的连贯意思上认真地运用直观方法来帮助他们,而是只用手语在一两个课时上打出课文内容就开始分析课文阶段。

1.2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的,聋生亦如此。聋生与他人交往最直接的方法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缺少了培养语言交往的能力,也缺乏了对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研究与探讨。

1.3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使得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敢于表达,但是他们却写出语序颠倒的作文。在学语阶段,健听儿童便能够获得各种语言的声音且懂得语言的意义与应用的环境,并从语义中判断环境对其自身的要求,进而根据这个要求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语言的选用;尤其是在学语的同时一并掌握了句中词语组合的原则。然而聋童却因为耳聋,形成了环境与语言相脱离现象。哪怕在低年级时候他们学习了较多词汇,但也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获得组合词语的原则与语言应用环境等原因,所以写不出自然、通顺、有条理的句子。虽然教师的教学达到了标准,但也没有对其重视与强化,所以对聋生掌握语法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无法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表达上的障碍。

2解决对策

2.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有相关专家曾说:聋人手语跟健听儿童口语相同,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研究并掌握甚至精通聋人母语,自然手语;然后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童学习文化知识,语言以及发展思维。进入中高年级,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理解手语与汉语的不同,教会他们运用母语来学习汉语与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语言实践中对他们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也要对他们从手语转换成汉语行为重视,从而使聋童的语言发展真正从手语中起到促进作用,让双语转换在教师与学生中平衡使用。

2.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虽然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量词汇与句子,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所以在中高年级,依然要对语句教学重视。从词、句开始,帮助他们认识生词并理解句子意思以及注意词语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课文。第一,用多样化手段。聋童有听力障碍,所以虽然他们见过学过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将他们所见所学的那些东西与语言文字一一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第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学完不等于掌握,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拒绝厚此薄彼。

2.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与广大健听人交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的语文教材,大多基调都是叙述式的语言,对话材料少之又少;要提高聋生语言交往能力,课文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话内容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现状,先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聋生语言交往欲望的激发;然后创造情境给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奖励语言运用好的学生;最后告诉他们手语与口语表达一样重要。

2.4渗透语法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法教学不同于健听学校,前者需要自然通俗;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律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的理论知识;要实用,具体以及通俗,简洁的说明语法规则;在各个教学段里由浅到深地穿插语法规则中的每个语法点。教师还应该向中高年级的学生渗透句子排列规律以及组合规律。现在的语文课文中,一般只包括语言材料与练习两方面,并不适合聋生;这就需要从聋童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在那两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语法点与对话。

3结论

总而言之,要用多种手段来发挥语文教学这能够培养聋生语言能力的主阵地的真正作用,让聋生也能够通过交往与沟通,实现语言交往能力,为他们能够早日回归社会做个良好前提。

参考文献

[1] 邱以亮,邱琨.浅谈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J].黑河教育,2013.

[2] 谢缀飞.浅谈聋哑学生语文教学技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2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更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远离孤僻,融入社会,增强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注重音乐教学的原因之一。

二、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学的对策

1.改进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特殊教育院校开展的音乐教学大多以娱乐为目的,虽然音乐教学可以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带来快乐,但是这样的音乐教学并不等于高质量的音乐学习。所以,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都要对特殊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进行重新的认识,要重视音乐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康复以及生理恢复的作用。因此,要加大财力投入以及人力投入,改善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学环境,鼓励学校的音乐教师对课程所有内容进行自觉学习,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对学生认知不足进行有效的弥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音乐课堂要走出教室

人们都对课外活动的意义了如指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陶冶自身的情操,音乐教学同样如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播放优雅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特长和优点,方便教师以后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课外活动是对校园文化生活的补充,因此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合作及交流,发现其他学校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本质上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结合音乐治疗开展教学

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治疗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是每所特殊教育学校在音乐治疗中都会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身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对音乐治疗理念进行学习和掌握,灵活运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将音乐治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及时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绪变化,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将学生身体和心理特征作为出发点,满足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需求,从本质上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萌发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质,教师在开展特殊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艺术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将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将音乐教材多元化内涵挖掘出来,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3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期为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深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性训练环节。近年来,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成效。但从实践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实践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视角,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做了以下几点的改革探讨与尝试。

一、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1.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却往往把实践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是为验证理论而设置的,这样就形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因此,要修订教学计划,改变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计划的结构模式,建立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重的新的教学计划结构模式。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几年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调整特殊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提高它们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特殊教育专业理论教学时数由过去的2600学时减少到2 400学时,实践教学由过去的28周增加到35周,实践教学周数占总学时周数的比例由过去的20%增加到26%。教学计划的调整,为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2.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

建立相应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实践教学文件为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的运行。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把教学计划中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同基础课和专业课一样对待,建立了各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一套较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指导书制订出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较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实践教学文件,使实践教学有了可操作性,便于监督管理,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疏于管理的局面。

二、改革特殊教育实习模式

1.教育见习、教育技能训练集中安排、统一管理

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在整个学习阶段共安排4次,分布在第3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1—2周,共5周时间。教育见习即认识实习,目的是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学状况,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树立特殊教育专业思想。为保证学生感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特殊儿童,我们采取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的模式,统一安排在专业稳定的实习基地,即培智学校、盲校、聋校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在教育见习实施前,制定一系列教育见习管理文件,包括教育见习实施计划、见习管理规定、师生考核标准等,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严格执行。学生通过教育见习认识到特殊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坚定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教育技能训练被安排在第7学期,是一次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习。通过四周的教育训练,使学生了解特殊学校的教学实际,基本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课堂教学的实际能力奠定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包括:第一周,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录相“请进”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师生一起评课,要求学生写评课稿;第二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编写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修改教案;第三周,进行学生独立课堂教学训练,把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请进来”,和指导教师一起评课,分析学生讲课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周,学生在第三周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第二轮的课堂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技能。这种训练模式和管理方法,经过三届学生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节省时间和实习经费,又便于管理,提高了实习效率。

2.毕业实习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

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食宿、交通、安全等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的模式,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趋向及个人特长独立选择实习单位。通过独立联系实习单位的锻炼,既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为其将来就业提供了机会。对于少数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集中实习。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模式的毕业实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也使他们认识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化程度,为他们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5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校外实习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思想,共同研究实习方案,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三、优化毕业论文指导环节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4

关键词: 高等特殊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伦理教育 人才培养

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多类有身心障碍的特殊儿童,人性化和人本化是特殊教育专业的重要特点。特殊教育关注教育对象从出生到成人的全生涯持续成长,具体到基本的进餐、穿衣、如厕、动作、语言等点点滴滴,广泛至医疗、教育、社区、家庭、全社会的行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最终融汇、凝练于对生命的理解、尊重与欣赏。因此,特殊教育是人性化的职业,这一职业最需要爱,最能表达爱[1]。高等特殊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特教师资的重任,特教师资的人性化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特教专业的要求,促进这一成长的渠道很多,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尝试构建“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服务为基本的切入点和载体,将专业伦理教育、社会服务意识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体固有的伦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着道德与利益、善与恶、应有与实有、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矛盾冲突[2],唯有将伦理教育融入特教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新型特教师资。为此,我校特教专业的老师们通过编撰专业伦理教材,进行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质和意义,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观摩特教影片、参观特教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特殊班级当义工、去偏远地区的特教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获得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在陶冶其专业道德情感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建立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其专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不仅注重发挥传统的校内康复训练实训室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积极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这两大专业实践基地。这种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和亲自进行相关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教育的一次尝试,对于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直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实验基地的特教师资培养单位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益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是优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可采纳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务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纵观特殊教育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个别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质量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也在朝这些方向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适合特殊教育实践的需求。因此,临床操作能力强,能思考和处理多种教学情境,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特教师资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追求的必然目标。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师生大胆地“走出去”,把众多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在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己专业情感的同时,通过师生双方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二、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实践教学中,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特教师资培养往往极其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除了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学校外,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直接导致特殊教育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匮乏。而在比重极其有限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伦理教育的问题。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双方创造了广泛接触特殊儿童、体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种种独特际遇的机会,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专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积极的专业道德行为。

(二)缓解特教机构师资短缺、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至今不少特教机构(尤其私立的康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本市的特教机构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0年3月起至今,组织、协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共计200余学时,主题涉及“智障儿童的评估及智力品质的培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手语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等。这种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通过特教师生与基层特教机构的频繁互动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层特教机构师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的弊端,在优势互补的诸多活动中,开创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将极大地影响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临着或多或少自身很难意识和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家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尤为大。目前社会提供给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系统还很不完善,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于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观的指引下,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免费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为其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教育技能培训,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四)解决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很难协调一致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特教实践中,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偶有沟通,但是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围绕共同关心的特教问题,开展多主体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我们开放校内康复训练室,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训练场地,为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与教学设备,并提供专业训练技术及教学理论支撑。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别辅导教学,并为特殊儿童接洽适合于该儿童的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他们组织策划家庭学校的联谊活动,邀请康复训练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之间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构建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教育模式,促进特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各项实用、高效的教师通识性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相关的特教康复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教学能力和技巧,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进行接案,熟练地运用诊断评估工具,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个别与团体教学。学生运用独特的构思,设计出盲文摸读辅助教具、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沟通板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获得特殊儿童的喜爱和家长及学校的一致好评。熟悉特殊儿童的各种类型,根据不同障碍类别进行专业护理,并给予特殊儿童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嘉奖。

(二)师生的职业情感明显提升。

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们广泛参与助残日活动、自闭症日宣导活动、残奥会宣传活动、特教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的个训等活动。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使师生双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诸多真实情景,增加了对特殊教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发掘特殊儿童潜力,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师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转变为喜欢从事这一职业。在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社会效益明显。

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陶冶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操,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开阔本专业教师的专业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特教机构师资和理论知识不足的缺憾,受到他们的好评;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特殊儿童的家庭生活质量,改善特殊儿童家庭和特殊学校的合作关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成长与“特殊教育教师道德修养课”的开设,求索与创新――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十五周年专辑,2005:52.

[2]陈秀编.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

[3]徐波.关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4).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8-01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残疾学生教育质量,是广大残疾人的心愿,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他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残疾人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其二是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2.1 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个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体育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生活。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多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督促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定期举办一些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进行帮助的志愿活动。这些将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的了解,对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的体育环境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2.2 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师资队伍是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体育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是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捷径。1各级政府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班、提高班、培训班、函授班;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见识观摩各个规模的残疾人能够参与的运动比赛,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和掌握特殊体育理论知识及比赛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为造就高素质的残疾人才打下基础。

2.3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 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体育学锻炼和康复的效果。政府应该克服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少的弊端,结合实际情况,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的机制。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筹集经费、改善教学条件:(1)各级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2)把福利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3)积极向社会筹集、捐资办学经费,增添必要的场地、器材;(4)特殊教育学校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治校的精神,发动师生修建简易运动场、简易器材,保证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缓解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的情况。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6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参考文献

[1]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4):9-13.

[2]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3]甘昭良.特殊学校教师对知识技能重要性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4):85-88.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音乐教育;调查研究

一、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广西共有57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聋哑学校有1所,盲聋哑合校有2所,智障学校有6所,特殊教育综合学校有48所。本次研究选取了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南宁、柳州、桂林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音乐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个别音乐教师作为访谈对象。笔者在选择抽查的样本时,尽可能地考虑了调查学校、学生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的准确性。15所学校分别是:南宁培智学校,南宁盲聋哑学校,南宁市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横县特殊教育学校,南宁市邕宁区特殊教育学校,柳州市柳北区育才特教学校,柳州市鹿寨县特殊教育学校,融安县柳明特殊教育学校,柳州市盲聋哑学校,柳州市致柳特教学校,桂林市聋哑学校,桂林市培智学校,灵川县培智学校,荔浦县特殊教育学校和兴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1)学校音乐硬件设施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要与普通学校有区别。由于特殊学校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是由教学设备和康复训练仪器设备两部分组成。学校配备的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直接对学校实际办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聋哑学校中,国家配备音乐硬件设备的标准是:律动教室,一架钢琴,套架子鼓打击乐器、一套电声乐器、一套音响、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机、一组练功垫。在培智学校中,国家配备音乐硬件设备的标准是:语音好康复训练室、三台以上电子琴、一套音响、一套奥尔夫音乐教具、一套蒙台梭利教具。在盲校中,国家配备音乐硬件设备的标准是:专门的音乐教室、三把电吉他、三架以上的电子琴、一把电贝司、一套架子鼓、两台校音器、三套音箱、三把二胡、一架古筝、一把琵琶、一架扬琴、一把中胡、一把大提琴、一套竹笛、一把中阮、一把大阮、一套电鼓。

(2)音乐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在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程设置现状方面,调查显示:广西特殊教育学校中,市级的学校在音乐课程安排基本都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但在县级27%的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程设施节数低于国家有关规定,往往表现为实际上课情况与功课表上课节数不同,音乐课被占用情况时有发生。市级盲、聋哑学生每周课时数为2节,每节35分钟。智障学生每周课时数为2至3节,每节35分钟。音乐教师每周总课时数为10至18节左右,除了按时上音乐课外,音乐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不算在音乐课时中。开设课外活动小组的主要目的是便于音乐教师发掘特殊儿童的音乐潜能。经过访谈得知,开设兴趣小组最主要原因在于应付各种演出比赛。

在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材使用现状方面,通过调查,广西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中,音乐课使用教材情况如下:有25%的学校没有配备统一的音乐教材,主要以县级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市级的学校大部分能按照国家的要求配备统一的音乐教材,但是在调查中也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市级学校在拥有统一音乐教材的基础上,35%的音乐教师却没有按照音乐材料来上课,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重新组织音乐课程内容。在教师访谈时,一位教师这样说到:“由于学校各方面客观条件、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统一的音乐教材在内容知识点上很难把握,在具体实施上会遇到很大困难。从学生的上课状态来看,也没能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兴趣。”各个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本音乐教材。

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的待遇方面情况,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其他科目教师工资待遇持平,但是校领导在音乐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教学设施的购买量不足、用于音乐活动开展的经费明显少于其他学科、对音乐教师的奖励少等方面。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往往会导致音乐教师们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很多音乐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上完规定的课时后,,还要组织学生排练课外活动,参加比赛等,获得优异成绩后,学校未对教师发放额外补贴的占65.4%。得到过补贴的教师也普遍认为补贴额度太少。学校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很大程度影响了教室上课积极性。

二、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广西所有的特殊教育学校里都存在着用于音乐教育专项经费少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音乐教师的培训机会明显少于其他科目教师;在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时,活动经费不足;用于其他科目的教学设备的配备程度明显高于音乐学科;音乐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排练时,学校没有给予奖励措施等等。造成广西特殊教育学校整体音乐硬件设施匮乏,用于音乐教育经费不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广西的特殊教育学校音乐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整体欠佳,主要表现在:很多音乐教师在最初选择从事特殊教育事业时,是出于被动,在问卷中关于“您最初选择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原因是?”这是一道多项选择题,76%的人都选择了就业压力小这一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师没有真正的意识到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大多数音乐教师在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教师观上出现了误区。在教育观念上,很多教师认为,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已经造成,音乐教育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科目,对特殊儿童的实际帮助不大。笔者在听培智学校的一节音乐课时,一名学生不愿意参与到音乐教师的教学中来,教师对于这种现象置之不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上完了这一节课。课后笔者和这名教师进行了访谈,问道:“为什么对那名学生置之不理”?教师的回答是:“孩子本来在智力方面就有很大的问题,这种事情在课上经常发生,音乐教师在其中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位音乐教师把所有的责任归结于学生自身的缺陷,并未从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找原因,这种教育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三、促进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措施

全体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在特殊音乐教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这就要求特教音乐教师在思想上加强对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相关纲领等方面进行积极地学习和实践。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机制方面有着很大的漏洞,致使特殊音乐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为了加快广西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必须从完善的培养机制入手。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完善培养机制:一是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必修课;二是增加特殊音乐教师培训机会;三是音乐教师提升自身教育观念。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学校中音乐教师的在上岗前会参加一次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尽人意。在办法教师资格证时,特教音乐教师与普教音乐教师颁发同样的教师资格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家从法律和制度上就已经忽视了特殊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不利于特教教师专业发展。这就需要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笔者认为一定要尽早的在法律法规上有明确的规定,制定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通过问卷和访谈得知,大多数音乐教师对音乐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小部分教师对音乐疗法一点都不了解。一点都不了解的教师都是来自于县城特殊教育学校。对音乐治疗有一定了解的音乐教师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多数是通过上网查阅,但在实际上课中很少运用。究其原因在于不知道究竟如何运用和操作。由此可知,广西教育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是不到位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多组织音乐教师参加培训和讲座,内容主要以“音乐治疗与音乐课”实际相结合、“特殊教育音乐理论概论”等等。由于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现有的状况,笔者不奢望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能够在音乐治疗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基于光特殊音乐教师现有的专业化程度,笔者只希望在通过一系列讲座好培训后,能在懂得一些新鲜的理念,改进实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为特殊音乐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下面我们就针对广西特殊音乐教育的实际,谈谈如何将音乐治疗与音乐课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目前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应该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广西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广西特殊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实际性的问题,例如,音乐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音乐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来源于有关部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只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本身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还应该更多地融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广西的特殊学校音乐教育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广西特殊教育事业一定会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平平.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馨,张文禄,徐胤.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2):65-68.

[3]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4]普凯元.音乐治疗原理[J].音乐艺术,1996,(3):71-73.

[5]刘春艳,吴娟.音乐治疗发展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9-120.

[6]张昊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季刊,2004,(1):105-107页.

[7]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6.

[8]鼓霞光.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65.

[9]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M].1996.

[10]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陈莞.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6,(7):93.

[12]张鸿懿,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1):86-87.

[13]浙江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提纲)[Z].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8

但是,结合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特性,可以总结出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宗旨为:(1)特殊学校的校长和特殊学校的教师是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根据特殊学校的教育理念、特殊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创编等多种活动。(3)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企业参与,这是由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企业的参与可以保证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适合,使得学校培养出的特殊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要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2014年始国务院多部门联合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强调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我校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力度,集中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1.校课程开发总体安排

不同地区的特殊学校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上各有差异,特殊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能只涉及部分课程,也可能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在课程的选择上有一个先后、主次等顺序上的安排。同样,对具体课程开发安排上,也可以在开发的深度上有所侧重,达到的程度可能不同,目前我校也只是着重针对部分课程进行校本开发,以保证能够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保证课程开发质量。

目前,我校学科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设立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含工作实习)两大项,采用积木结构模式组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各大项的教学时间分别约占22%和73%,另外还安排一定的活动课程,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文化基础课程开设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体育;必修专业基础课包括社会适应、家政;选修专业课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安排,于每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开出专业菜单供学生选择。

在特教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只有职业教育没有教本,完全依据地方实际,依据学校资源来灵活安排,这也是我校此轮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课程之一。

2.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分析

尽管特殊职业教育相比一般职业教育难度较大,但是经过实际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发现,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解决,并能努力做到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2.1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课程的设置。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设置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职业教育头绪很复杂,但终究有实践的步骤,注意的要点,吸取多校的经验教训,为此,我们对于每种职业教育的内容都制订成册,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反复操作,完善教本课程,做到有的放矢。教材分为文化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两大类。我校在职教教材编写中,根据市场需求和智障学生的能力,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把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作为前提,注意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

目前我校已经完成了洗衣专业、面点专业、厨艺专业、办公文员专业、客房服务专业的教学大纲的编写,其中面点专业课程已经完成了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下个学年将投入教学。

2.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是特殊职业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最大的相通点也是最大的区别。

相通在于:和普通职业教育一样,特殊职业教育也要争取通过教学,使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学有所成,有条件的和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争取就业。区别在于,接受特殊职业教育孩子们因各种原因不可能像普通的职业教育受教者一样,面对整个社会,他们的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往往是特定的企业单位,因此企业的参与对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尤其加强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企业为我校提供用人信息,使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以保证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适合;同时企业的参与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物质保障,另外我们可以适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方案,使得学校培养出的特殊学生能够确切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因需教学,学生学有所用实现就业,企业“按需分配”吸收人才,实现特殊职业教育和有企业用人的双赢。

2.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职校教师在专业上的进步。我国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行校本课程开发更是整体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难度比较大,所以进行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循序渐进,让特校教师有一个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调整和准备过程。

为此,我校主动对特殊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我们和深圳残疾人劳动就业中心、深圳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结艺课、营养配餐、电子技能、残疾人厨艺班等培训,培养了一批职业技术能力强、探寻与创新职业信息快的现代特殊教育中的特殊教育职业教师,职业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使之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同时激发特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

笔者作为厨艺班的老师,通过深圳市劳动部门培训和考核,取得厨师资格证书,一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能力资格证双证上岗,其二应用在目前校本开发的过程中,不但为更好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纸上谈兵,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制定相关教学步骤、课程,使得校本可能切合实际,具有实际教学可操作性。

3.小结

特殊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因而我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争取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推广,一方面可以总结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为同行提供必要的经验教训,以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特殊学校职业教育校本教材的推广,可以为特殊教育树立前进的旗帜,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允.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51.

[2] 徐玉珍. 学校本位的课程设计:原则和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6).

上一篇:农村总结大会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农村总结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