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09:24:34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1

本研究随机抽取辽宁省21所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进行系统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配备情况

21所被调查特殊教育学校现有专任体育教师和兼职体育教师共计69人,其中男教师47人,占68.1%;女教师22人,占31.9%。专任体育教师共59人,占被调查学校体育教师总数85.5%,兼职体育教师共10人,占被调查学校体育教师总数14.5%。调查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存在兼职体育教师,说明当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专任体育教师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2.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实施情况

2.2.1体育课的班型

体育课班型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每班33人,体育课班型最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每班9人,被调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平均班型约每班14.3人。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特殊性及教学管理的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的人数要比普通学校少,一般要少于15人[2]。绝大多数调查学校的体育课班型在10—20人之间,超过20人班型的学校不到5%,说明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班型基本符合特殊教育规律。

2.2.2体育课教学进度

有15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教学进度,依据教学进度安排体育课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占71.4%;另外6所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教学进度,体育教师根据学校现有场地器材条件和上课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体育课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占28.6%。教学进度是对学校体育课教学进程的必要操控手段,对规范体育课教学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是学校体育课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文件之一。近30%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教学进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教学整体规范性仍需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2.2.3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标准

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相对统一的体育课成绩考核标准,被调查的2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有4所学校根据出勤和学习态度评定体育课成绩,占19.0%;2所学校根据技评评定体育课成绩,占9.5%;4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达标评定体育课成绩,占19.0%;10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达标结合技评及学习态度综合评定体育课成绩,占47.7%;1所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其它考核方法评定体育课成绩,占4.8%。

2.3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调查的21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共有17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占81.0%,另外4所特殊教育学校不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占19.0%。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全面锻炼学生的身心素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课外体育活动列入课表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规范性,同时也有利于确保课外体育活动按计划执行。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规范性较好。然而,近五分之一的特殊教育学校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反映出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整体普及程度不高。有体育教师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安全性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学生也可以得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17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殊教育学校中,课外体育活动有体育教师指导的特殊教育学校有15所。数据显示,近90%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安排体育教师指导,说明大多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殊教育学校能够保证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性,并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锻炼指导。

2.4特殊教育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情况

16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校体育代表队,占76.2%,其中1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代表队坚持常年训练,占47.6%,6所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代表队仅在赛前训练,占28.6%;另外5所特殊教育学校没有校体育代表队,占23.8%。近四分之三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校体育代表队,而且近一半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代表队坚持常年训练,说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课余体育训练项目根据在校残障学生分为残奥类体育项目和特奥类体育项目两大类。招收盲生和聋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是残奥类体育项目,招收弱智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是特奥类体育项目。相对残奥类体育项目,特奥类体育项目对参赛人员的年龄等要求更低。因此特奥类体育项目在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情况更普及。

综合分析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整体配备情况、体育课整体实施情况等特殊教育学校综合体育教学相关信息,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兼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比例较高、没有相对统一的体育课成绩评定标准等问题。所有这些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会制约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研究和制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必须考虑的客观因素。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2

一、充分利用慕课自身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在特殊教育学校已广泛得到普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虽然伴随着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师在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做成一个单一的课件或者文档在课堂上将这些素材以集中展现的方式传授,单一地输送给学生,老师拥有课堂中的话语权与教授权,而障碍学生则是信息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教师、课堂、教材和其它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以潍坊聋校现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Photoshop为例,教师上课的方式一般是先把本次课的内容做一个PPT,将知识点、重点或难点都放在这上面,上课时,就放给学生们看,然后是作练习,教师在课堂中现场指导学生操作和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样难免会单调,慢慢地学生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将信息技术与慕课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慕课具有开放、资源易获取、课程优质等特点,授课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在固定的时间与地点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要有电脑或者手机等可以上网的设备,就能方便及时地在线下载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资源。如果特校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慕课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生动的慕课资源去引导学生,让其自主地进行课前、课后学习知识。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利用慕课带来的便利资源主动完成学习任务,还可按照自己的特点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从向学生灌输信息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信息。网络信息量非常大,刷新快,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符合特殊孩子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识别信息。二是要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可以用一些鼓励措施,充分掌握学生在上以课前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的热情,及时回复学生线上线下的问题,随时掌握学生的线上的学习情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慕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转变观念,创新发展

慕课时代下,特殊学校教师须积极主动做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及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素养,做好新形势下的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与慕课教育结合,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技术平台,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从讲台到慕课平台,快速地把握住特殊教育信息技术与慕课结合的机遇,精心研究并设计属于特教学校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为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为其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自食其力,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慕课对于特殊教育是比较具有创新概念的题材,目前有大范围影响力的特殊教育慕课课程还不多,有国际知名度的特教理念慕课课程更是没有。因此特殊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要抓住时机,将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慕课有效地结合起来,无论是教材使用还是教学环节的设想,理论指导与上机操作实训,从上课过程中的学习讨论及互动到课上特校学生的管理,视频拍摄及手语的合成、制作成片,还有上传至网络平台做成视频素材到慕课平台的研发,处处都是潜力无限的新世界。慕课在特教学校教学领域一定是一个集专业化、个性化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领先面对与慕课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迈上新台阶创造新的契机。

三、慕课时代促进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关系,便于沟通

慕课时代下,使原来的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由“手把手”的传统教学逐渐变为“面对面”的线上教学,使教师由原来的距离感到现在与学生的亲密无间,得到学生的喜欢和认可。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线上与教师展开交流,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也加深了教师和学生的之间的友谊,便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等,方便了管理学生。特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还要看到,直观能力强是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制作一个慕课旁加手语支持,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效果显著。另外,慕课方式的教学也要密切地与传统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要分离融合恰当,不仅要在线上了解学生,还要在现实中近距离地与学生接触,帮助他们做好实际操作等动手环节。近距离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自控力不强,自己不学习,而是上网浏览或者打游戏等。要及时引导他们,避免出现烦躁、厌学等情绪。在特教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慕课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用慕课的优质资源来实现特教范围内的教学共享,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还可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习好习惯。

作者:葛琼杰 单位:山东省潍坊聋校

参考文献:

[1]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

[2]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3]曾翰颖.慕课时代下重构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15(22).

[4]侯占新.现代信息技术下如何创新聋生数学教学[J].才智,2011,(11).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3

关键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特殊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据《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关于我国主要年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统计,2007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仅有3.5万。经计算,我国特殊教育师生比约为1∶70,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重心是让残疾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的同时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康复。然而,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份城市,其特殊教育体育师资是否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现状能否适应特殊教育的需求等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开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研究对成都市特殊体育事业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培养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拟为促进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以四川省成都市6所特教学校体育师资为研究对象。选取特教学校体育教师14名为调查对象。1.2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成都市特教学校师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的性别与男女比例

参与调查的14名体育教师中有男教师7人,女教师7人,男教师数量与女教师相同(如表1所示)。男教师中青年教师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7.1%,中年教师占人数的42.9%,老年教师数量为零。而女教师中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的数量基本相当,分别为42.9%和57.1%。老年教师数量也为零。总体上来说,中年教师是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主力军。

2.2体育教师专职、兼职与代课情况分析

当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职教师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达到了64.3%。兼职教师的比例占总人数的21.4%。代课教师占14.3%。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市特教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的。通过访谈各校体育教师得知,各区各学校对有编制体育教师的名额有所限定,但仅有的体育教师人数不能满足学生特殊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代课教师及兼职体育教师共同完成体育课的教授。

2.3体育教师的执教与学历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执教年限在1~5年的特教体育教师有7人,占总人数的50%,6~10年工作年限的有2人,占14.3%。11~20年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8.6%。执教年限21~30年的体育教师有1人,占7.1%。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中多以1~5年的新进教师为主。由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中,30岁以下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14.3%,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8.6%,大专学历的教师达到7.1%,31~50岁中年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为35.8%,本科学历的教师达到了总人数的7.1%。51岁以上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为7.1%。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下。

2.4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主要来自4个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占总人数的71.4%。其次是特殊教育专业,占到14.4%,康复训练专业和普通教育专业,分别占教师总数的7.1%和7.1%。这几个专业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具备完善的体育教学能力,但是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教学对象的不同会遇到很多问题。而特殊教育毕业的教师了解不同类型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但对体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则是他们的劣势。

2.5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从未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的占总教师的42.9%,撰写发表过1~2篇学术论文的体育老师占42.8%,撰写发表过3~4篇学术论文的体育老师占14.3%。在对制约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发表撰写论文的原因分析后可以看出,制约体育教师撰写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五点:第一是学校缺少参考资料是最制约体育教师撰写最主要的原因;第二是体育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撰写;第三是体育教师没有掌握撰写的能力。第四是学校没有具体要求;第五是教师对此不感兴趣。(如表4)

2.6体育教师培训状况

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体育教师占21.4%,每年参加培训次数为1~2次的体育教师占总人数的57.1%,每年参加培训次数为3~4次的占21.4%。(如表4)如图1所示,在对成都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内容分析后可以看出,培训内容主要有6个方面:动作康复培训;相关理论培训;动作训练培训;感知训练培训;特奥项目培训;其他培训。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体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女体育教师太少。(2)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中专职体育教师欠缺,体育教师的第一学历总体偏低,高学历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不高。(3)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情况不容乐观,特殊体育师资培养院校较少,国家经费扶持力度小;学校及体育教师对相关培训不够重视;大部分体育教师参加过短期的培训,效果不显著。

3.2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增强法律意识,更新观念,扩充特殊体育师资培养院校,在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开设有关特殊教育体育课程。(2)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培养与心理素质的训练;加强科研活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3)加强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加大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经费及相关培训的投入。(4)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需求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者:曾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新世纪成都市残疾人事业的新跨越[Z].2004.

[2]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川府函[2002]359号)[EB/OL].,2002-12-05.

[3]中国残联.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http://www.gov.cn/fwxx/cjr/content_1308391.Htm.

[4]李璟寒.中国残疾人事业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互动发展—透视残疾人竞技体育观的嬗变[J].体育科学,2011(2):25.

[5]沈黎明.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1.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4

关键词: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特殊音乐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一门交叉性综合学科,在当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同时它也是一个新兴学科,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国外、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促进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的认识。

一、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音乐教育及相关认知和研究起源于欧洲。17世纪,作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enius,1592-1670)提出了“泛智”思想,他认为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8世纪,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在其论文《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又称《论盲人书简》,1749)和《给听说健全者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又称《论聋人书简》,1751)中也曾发表过类似见解,他认为“盲人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其余感觉”。同世纪,法国另一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Rousseou,1712-1778)在其代表作《爱弥尔》(Emile or on Education,Everyman’s)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说:“受有训练的触觉既可代替视觉,为何不可在某种程度内代替听觉呢?因为发音体的波动也可以为触觉所感受。你把手放在琴上,勿经看或听,只由琴木的颤动和震动,便可知声音为尖锐或平板,最高或最低。触觉若受有分辨这些差别的训练,我们将无疑地能由手指而知琴所发的全部音调了。”①这段论述表明,卢梭是主张通过触觉来进行音乐教育的。此外,意大利也有关于盲人音乐教育认知的记载。

数百年来,国外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Bonet,1579-1633)出版了专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随后,瑞士人阿曼(J.K.Amman,1669-1724)出版了《说话的聋哑人或按此法利用口语教会聋哑人说话》,强调口语教学对聋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0世纪初,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并于1906年和1917年发表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方法》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程》等著作,他认为“音乐来源于情感,身体动作是宣泄情感最简便的方式,因此,身体动作也是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感官和教学途径”,他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在当今世界各类艺术学校和普通学校中仍有运用,并成为特殊音乐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1977年,美国人迈克尔·L.马克出版了专著《当代音乐教育》,该书在第三部分“音乐教育关心的问题”中专辟一章写到了“特殊音乐中的教育”,不仅强调了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应该针对特殊儿童的需要提供个别化教学”。1979年,Alley,Jayne M.在论文Music in the IEP: Therapy/Education(Journal of Music Therapy)中探讨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疗法在特殊教育的角色,特别是在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殊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呈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音乐治疗”的出现,推动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层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主要著作有Songwriting: Methods, 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Clinicians, Educators and Students(Felicity Baker, Tony Wigram,2005),Music for the Handicapped Child(J Alvin,1965),Teaching Music to the Exceptional Child: A Handbook for Mainstreaming(RM Graham,AS Beer,1980),Exceptional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William Lee Heward,1980),Music in Special Education(Alice-Ann Darrow ,2005),An Attitude And Approach For Teaching Music To Special Learners(Elise S. Sobol,2008),Teaching Music To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Label-Free Approach(Alice Hammel,Ryan Hourigan,2011)等。同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如J Pellitteri的 Music Therapy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Setting、MB Zoller的Use of Music Activities in Speech-Language Therapy、Darrow,Alice-Ann的Early Childhood Special Music Education等。这些论著(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将音乐治疗运用于特殊教育的各种方法,为我们开展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经过数百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两大教育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实践层面:一个是美国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另一个是俄罗斯特殊音乐教育机构体系。美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尽量使特殊儿童“回归”到社会“主流”中来,而不是将其与正常群体隔离,局限于特殊群体范围当中。如Keith Bovair在其论著Making the Special Schools Ordinary中,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特殊教育正常化进程中的作用。而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应当针对残障儿童的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他们认为残障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会更有效。目前,俄罗斯特殊教育学校的种类已由最初的三类增至八类。与此相对应,世界上逐渐形成了美国和俄罗斯两大典型的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实施地方分权制度,具有完备的法规体系,运行比较规范,注重个别化教育和专家、家长及相关机构共同参与;俄罗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教育与卫生、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协作,强调缺陷补偿和劳动教育②。

综观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特殊音乐教育的研究始于特殊教育启蒙之初,但当时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论著(文)较少。尽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开始步入发展期,发表了一大批论著和论文,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实践层面,而对于特殊音乐教育的历史梳理略显不够,对特殊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也显得有些薄弱,虽然有一些专题性的研究,但尚不够系统。当然,他们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体系等某些颇有成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残疾人音乐教育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商代。《礼记·明堂位》记载有“瞽宗,殷学也”,《周礼·春宫》疏“释曰:云‘凡乐歌,必使瞽蒙为焉者’此郑玄解作乐使瞽蒙为之也”。《淮南子》卷一九《修务训》中说:“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意思是说,盲人接受教育可以学会弹琴,假如不接受教育,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不会弹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查阅到的最早的有关特殊音乐教学的记载。

虽然现存资料显示我国自奴隶社会起就有残疾人音乐教育事象,但真正对特殊音乐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才兴起的。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题名”含“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只搜索到1篇硕士毕业论文和1篇报道文章;后对“题名”中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论文进行模糊检索,也只搜索到28篇论文。为更多地掌握资料,笔者先后以“聋音乐”、“盲音乐”、“弱智音乐”、“孤独症音乐”等为“题名”进行模糊检索,分别搜索到论文9篇、10篇、17篇和12篇。随后,笔者又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对含有“特殊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没有任何发现。此外,笔者还对含有“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图书进行了搜索,分别搜索到了25本和47本。从查找结果看,目前,我国有关特殊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多。对上述检索到的论文和论著,笔者通过对标题和内容摘要的阅览,重点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研读。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特殊音乐教育现状研究

2006年,围绕上海市特殊教育音乐课开设和课本使用情况,张馨、张文禄和徐胤对上海各县(区)21所特殊教育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表了论文《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课现状与调查》,指出了当前课程实施方案单调、特殊音乐教育教材陈旧等问题。2006年至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平平、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程郁、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腾格勒先后撰写了《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浙江省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和《呼包鄂三市特殊教育学校视力障碍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等3篇毕业论文,从整体到局部对某一区域的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2)特殊音乐教育课程论研究

这一类研究主要散见于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中。1993年,曹理主编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其中第九章就专门论述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明确了特殊音乐教育的内容、目的和任务,将特殊音乐教育分为三类,即弱智儿童音乐教育、盲童音乐教育、聋哑儿童音乐教育,并阐述了三类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1994年,赵树铎出版了《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法》一书,详细论述了针对各类特殊儿童所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法,其中就包括音乐课程设置,该书同时附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计划,以便对特殊音乐课程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数据比较。2006年,谢嘉幸在其主编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九章专辟一节,集中阐述了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发展概况、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各类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特殊音乐教育等内容。诸如此类的论著还有方俊明编写的《当代特殊教育导论》、张宁生编写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概论》等。

(3)特殊音乐教学研究

特殊音乐教学处于特殊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层面,业内对这方面问题比较关注,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李韦的《音乐在弱智儿童智力启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李月如、张玲等的《聋儿音乐欣赏教学探讨》,谢正恭的《从盲童民族音乐教育实验的成果引起的思索》,张红的《如何利用音乐节奏带动小班聋儿发音学语》,曾艺的《音乐与弱智教育》,陈明大的《盲人高等音乐教育研究》,崔苏粤的《多种教具参与下的聋校律动教学》等。这些论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展现了音乐教育在盲、聋、弱智等各类特殊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特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治疗研究

此类研究大多是尝试性地将音乐治疗纳入特殊音乐教育之中。论文可见中央音乐学院张鸿懿、周为民的《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系陈莞的《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中实施的探索》、《浅析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地位》,石兰天的《论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的辅助作用》等。论著有何化均和卢廷柱的《音乐疗法》、张鸿懿和马廷慧的《儿童智力障碍的音乐治疗》等。

(5)其他类

包括特殊教育史研究、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传教士与特殊教育的研究等,如顾明远、梁忠义主编的《世界教育大系:特殊教育》,张福娟等编写的《特殊教育史》,刘宇晟的论文《中国古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宝华的《美国早期特殊教育发展综述》,郭大松、曹立前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启喑教育》,缪裴言、缪力、林能杰的《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王伟的《英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问题与走向》等。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研读,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对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课程、教学、音乐治疗均有所涉及,涵盖面较广,这对于本课题研究和特殊音乐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些研究过多地局限于具体问题,论述的内容和深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的研究比较少。纵观国内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论著和论文,笔者发现竟然没有一本(篇)是关于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史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研究的时间段也多集中在近十几年,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研究、清末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乃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几乎是空白,只有极少的相关论述散见于某些论著当中。特殊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历史研究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

二是对特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论文大多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视角比较狭窄,一些作者局限于本职工作,仅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往往局限于具体事象,很少涉及特殊音乐教育的体制性、根本性内容。有关特殊音乐教育的专题研究很少,研究不够深入,理论性、学术性不强。

三是缺少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源自欧洲。进入国门之后,它们与国外特殊音乐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是否存在差异,国外的特殊音乐教育对我国具有哪些启示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国内现状来看,教育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欠缺,大家对这方面问题显然不够关注,有关中外特殊音乐教育专门性的比较研究尚不够深入。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特殊音乐教育已日益关注,但特殊音乐教育研究总体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据统计,全世界有5亿以上的人由于心智上、身体上或是感官上的缺陷而致残。截止到2007年5月,我国共有特殊人群8296万人③。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不加强特殊音乐教育研究已不能适应日常特殊音乐教育的需要。特殊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专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在诸方力量的合作下,特殊音乐教育的春天能早日到来。

①[法]卢梭《爱弥尔》,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页。

②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6期,第68-72页。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5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做法

(1)政府重视,经费保障。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特殊教育,先后出台了《龙岩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龙岩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特别在经费方面给予倾斜保障。市政府每年从各级统筹的残疾人事业基金中划出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并做到每年有所增长。从2010年起,全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全部都实现了全免费就学。

(2)完善体系,两头延伸。龙岩市以“对县督导”为抓手,推动“双高普九”和建设“教育强县”工作的实施,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同时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三类残疾儿童入学巩固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入学率每年都达95%以上。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教育工作的同时,龙岩市高度重视抓好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工作。

(3)深化课改,提高质量。龙岩市每年都组织开展一届规模较大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开放日活动。每届活动都突出一个主题,并做到“八个一”:一场专题经验汇报;一个反映全县特殊教育工作的光盘;一组示范课;一场师生素质展示;一个教学成果展示室;一个“校长论坛”;一套材料汇编;一本特殊教育论文集。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县两级教研员经常下校进行示范课指导、材料把关,市教育局责任科室人员多次下县开会研究,布置工作,加强指导,分管领导亲临大会并讲话。每届活动都能紧扣主题,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向与会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互动学习平台,并能很好地推进承办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社会反响大。此外,龙岩市还积极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参加并承办全省特殊教育片区教研活动;组织特殊教育学校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组织市特殊教育学校牵头开展全市智障片区教研活动等。

(4)加强培训,培养师资。一是充实教研工作力量。龙岩市于2006年成立了龙岩市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了20余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2011年市教育局配备了一名特殊教育专职教研员,主要负责全市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2013年又成立了市特殊教育学科教研中心组,8个学科组组长都由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亲自担任,每年牵头开展一次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逐步形成了以市教育局为行政推动,市普教室为业务指导,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牵头负责、骨干教师积极配合的上下呼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龙岩市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凡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都积极争取参加。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省骨干教师6人、省优秀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名校长3人、市名师5人等。三是组织教师竞赛活动。龙岩市每年举办一届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内容有说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赛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基本功和工作热情。四是开展教学论文评优活动。龙岩市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特殊教育论文评优活动,聘请专家评委严格评选,力求论文的质量和实用性,并择优汇编成册在市特殊教育课改开放日活动期间交流。评优活动有力促进了特殊教育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进行教学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教学素养。

(5)大力推进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自2010年福建省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以来,龙岩市共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545万元,市级资金1970万元,县级资金579万元,社会捐资82万元,每所特校都实施了一幢及以上教学楼或综合楼建设;争取省级康复设施设备补助资金720万元,市级资金60万元,县级资金8万元,社会捐资41万元。通过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极大改善了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了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1)经费困难。由于特殊教育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广、专业性强,所需专用教室和康复器材设备比较多,而且价格昂贵。目前,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基本配置完善了教育教学和康复所需的器材设备,但在后续的添置和维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经费困难;学校都是寄宿制学校并且管理难度大,教学辅助和后勤保障的保育、医护、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等基本上都需学校自聘,给学校增加了不小的经费压力。

(2)师资不足。①数量不足。省、市相关文件都规定了“特殊教育学校按不低于师生比1∶3的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龙岩市现有正式在编教师216人,缺编56人;②力量不强。全市大多数康复课程的教学、康复仪器设备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由才经过短期培训的教师负责,烹饪、家政等部分技能学科的教学也基本上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能力进行开展,教育教学的层次水平比较低;还有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领衔、带动作用。③随班就读工作力度不够。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因素,全市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大部分教师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难以从时间、方法、内容和质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特殊需要。部分学校虽然接收了残疾学生,但主要仅从生活方面关心照顾他们,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上不管少问,随班就读往往容易变成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

三、发展对策与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多方支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更多关心支持,多方位、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建议市政府把不低于5%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由财政部门每年直接划拨到教育专户,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积极建议各级政府列出特殊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殊教育办学影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在招聘教师方面给予学校更多的政策倾斜,切实做到按“需”招聘;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康复学科的培训,以强化专业学科的教学;学校要依托当地教研部门,通过教研活动、外出学习、课题研究、对口交流等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打造教师队伍;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教师沙龙等方式进一步架构完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培养体系;建议省级教研部门多组织全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评优、论文评选等活动,以激发教师活力,提高教师素质。

(3)加强指导,切实推动随班就读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学校为骨干,促进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尽快建立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跟踪,切实重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发展,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

(4)深化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努力构建具有闽西特色的特殊教育课程。目前,特殊教育还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足和学校教研形式单一、课题研究停留在表面等现象。“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老师,体现在学生身上。”为此,要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把广大教师从以往单纯的课程实施者推向教学研究的前沿,也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充分发挥市学科教研中心组的作用,与课题研究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互动,积极有效地实施教科研兴校策略。通过深化课题研究和学科教研,不断拓宽特殊教育教学视野,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地方、校本教材,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建设;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因此要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建设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本研究选取了乌鲁木齐市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学校、普校附设特教班及民办康复机构的特教教师为样本,利用走访和网络调研的方式调查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得出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快新疆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师资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男女、民族比例均严重失调。其中男教师仅占17.58%,合理的教师性别比例应该是男女相当,如果比例失调则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尤以少数民族居多。而据调查,少数民族特教教师仅占23.08%,特校以汉族教师居多,并以汉语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少数民族特殊学生需求。

(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其中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39.56%。当前特殊教育机构多为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而一些康复机构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大部分教师为本科学历,仅有4人为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可见,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学历结构急需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三)师资数量不足

新疆在2009年颁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该文件提出将特殊教育学校班额定为8~12人,盲生班班师比定为1∶4,聋生班班师比定为1∶3.5,培智班班师比定为1∶4.5。但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生有26人,而专职教师只有6人,学生人数大约是教师人数的四倍,根本达不到文件规定的师生比例。可见,师资数量的确有待增加。进一步调查认为,师资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特教工作压力大。另外,文件中提到要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特教补贴费要在现行15%的基础上再增加15%,但以笔者单位为例,特教补贴费并未落实。特教工作本来就较为复杂,应有的工资待遇不落实,也是造成人员流失的一大原因。

(四)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据调查,教师获得特教论文奖或发表过论文的仅占13.19%;主持或参加过特教课题的也只占21.98%。调查的教师中参与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人数所占比例更少。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认为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复杂繁琐,加上这类比赛不多,更加忽视科研。

(五)教师在职培训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教师普遍表示比较需要在职培训,但是教师三年内参加培训的次数比较少,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培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脱节,没有实质性效果。有些教师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使得培训成了“形式主义”。为了使培训真正能够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本研究还调查了解了一线教师认为应重点培训的课程排序,分别是康复技能、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师基本功。大家认为培训课程要实用,要能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才能使教师对培训感兴趣,才能将培训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

(六)职业幸福指数不高

特殊学生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各界对他们表示同情,认为特教教师是在“做慈善”,没有把他们和普通教师同等对待,其工作性质不被外界所理解和认可,使得一些教师产生自卑感。此外,特殊教育工作非常辛苦,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劳动效果,教师的成就感越来越低,会过早进入职业倦怠期,职业幸福指数也会随之下降。

二、提高师资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完善师资培养体系

2009年,新疆教育学院首开特殊教育专科专业,2010年,新疆师范大学开设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依据新疆本地的实际情况必须大力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做好人才保障。同时还要完善师资培养体系,加快引进高学历教师,合理设置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新疆有稳定的特教师资来源。

(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保证特教师资队伍水平

乌鲁木齐市特殊教育教师中仅有37.36%持有特教教师资格证,其余教师仅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甚至还有17.58%的教师没有教师资格证。因此必须完善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以确保特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即便是民办特教学校或者社会康复机构,只要从事的是特教教师这个工作,就要持有特教教师资格证书,这样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使特殊学生接受科学正规的教育,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三)注重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不容忽视,无论是培训时间还是培训方式或者培训的课程都需要专门规划、组织和管理。培训的内容应该理论结合实际,注重特教技能的培训。还要让教师学习掌握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和特殊儿童病理,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四)切实落实特教补贴经费,减少特教人才流失

《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提到要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可还是有些特校以及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没有落实相关政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具体措施,确保特教补贴费按时足额发放,减少人才流失,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多措并举,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提升区域特殊教育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蒙军.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15.

[2]杨文.吉林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

[3]秦枫.基于残疾人教育讨论:排斥与融合[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0):88.

[4]唐惠民,王乐,黄烈.江西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及建设建议[J].大江周刊:论坛,2010(5):91—92.

[5]宋淑平.正确认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J].教研论坛,2012(2):6.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实地走访了6所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殊教育教师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师资现状

1.总体数量不足,性别比例失衡严重

黑龙江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黑龙江省在校(园)三残儿童总计11494人,其中学前儿童1683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6634人,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3207人,而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为1873人,师生比为1:6.14,低于国际通行的特殊教育师生比1:4的要求。若实现2009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预期达到的1:3.1师生比,则意味着我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规模和数量还存在着一半的缺口。从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性别构成比例看,我省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的74.48%,男性专任教师仅占26%。2010年国家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已经失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体数量的72.30%,而我省女性专任教师所占的比例要远高于全国水平,意味着我省的男女专任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比较严重。

2.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从我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看,还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历层次偏低通过对我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构成结构的调查发现,我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严重不足,初始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具体情况详见表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初始学历主要以专科为主,规模几乎占我省特殊教育教师的一半(48.69%),相比于同期全国的学历构成比例,我省本科以下学历比例高达88.03%,远高于全国的59.33%;我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1.96%,远低于全国的40.66%。(2)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弱调查显示,目前黑龙江省特殊教育教师科研能力较弱,特殊教育的科研成果数量严重不足,科研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以科研论文为例,调查使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国知网)对关键词为“特殊教育”、发表时间为2000~2011年的科研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科研论文7257篇。但作者单位属黑龙江省地区(检索词为黑龙江省以及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等)的只有25篇文章,其中发表在《中国特殊教育》的仅有3篇,发表在《现代特殊教育》的仅有1篇。

3.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

通过对我省6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我省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进程并不理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1)职后培训机会少且不均衡,范围不能覆盖全省根据访谈的情况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职后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并且培训的机会也不均衡。相比于省会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城市,一些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一些特殊教育教师或因所在学校地理位置偏僻,进省城参加培训的难度较大而得不到培训;或因所在特教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放不下教学工作而不能参加培训;甚至还有一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工作后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与指导,致使工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力争利用3年时间,对全省特殊教育教师轮训1次。每年对在中小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的教师进行1次培训。”目前我省的职后培训无论在次数上还是在范围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2)职后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在受访的6所特教学校中,79.7%的特殊教育教师仅接受过一种形式的培训,19.6%的特殊教育教师接受过两种培训,5.4%的特殊教育教师接受过三种培训,仅1.1%的骨干教师接受过三种以上培训。其中仅接受过一种形式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多数是参加短期培训,其次是参加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并且通过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访谈反馈情况看,有些校本培训由于受到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培训周期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有时会选用举办一两次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收效甚微。在培训内容方面,大部分接受职后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反映,培训的内容主要侧重专业理论的培训,其次才涉及到与技能的结合,而纯粹的技能指导与方法类培训则很少。因为特殊教育学校一线专任教师要直接面对特殊儿童,不仅要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还要依照教育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来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因此特别注重方法的实际操作性,但大部分培训均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一线专任教师的需求,内容缺乏针对性。

4.心理素质隐患较多

调查显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明显低于全国正常人群体。特殊教育教师在躯体化、敌对、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方面都存在着较大问题。本次调查,抽样的黑龙江省6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方面的因子分要显著高于相应的全国常模因子分,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在上述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抽样调查结果意味着我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结果详见表2。

二、促进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策略

1.提高政府特殊教育投入水平,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除了要继续实行特殊教育津贴制度以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以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吸引人才投身到特殊教育行业。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加大绩效工资的比重。并在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

2.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立足于我省的发展实际,在鼓励特殊教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资质外,对未来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更应注重观念的转变,由过去整体的齐头并进思想转变到强调教师个人成长和自我知识的更新上,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转向帮助特教教师提升专业决策和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我省教育部门应通过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激励和促进特殊教育一线教师自觉进行知识更新,改进工作方式,适应学生的需求,主动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另一方面,我省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作用,鼓励学校能够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当做学校工作的一种潜在资源和机制,增强学校与教师间的契合程度,将特殊教育教师主动学习的热情与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目标的动机相结合,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长效机制。#p#分页标题#e#

3.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关系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良性建设,是特殊教育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我省应合理利用资源,完善特殊教育的职后培训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特殊教育教师的需要,可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多种形式并举,拓宽培训的覆盖面未来,我省行政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加强全省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组织和规划,统一部署、协调各部门,加大职后培训的力度,切实增加特殊教师的培训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丰富职后培训的类型,努力打造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高等院校培训、校本培训以及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局面。实现多种培训形式在时间上齐头并进,在空间上交叠展开,节约整体师资队伍培训的时间成本,并切实解决职后培训机会均等性难题,有效拓宽培训的覆盖面。(2)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注重科研能力培训一方面,在培训内容的选取上应尽量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选取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以主题的形式加以固定,实现培训内容具体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对问题临床性和实操性的导向,强调对技能的培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启发特殊教育教师能够主动思考问题,鼓励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尝试解决问题,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意识,使特教教师明白科研对于特殊教育工作、特殊学生乃至整个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推进一线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进程。

特殊教育学校论文篇8

1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基本功训练和论文写作与答辩等内容。

1.1 理论学习。根据听障、视障、智障等不同专业,学习并掌握相关特殊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法律法规。每一名教师都要制定一份三年的专业成长规划;针对新入职教师,还应制定“青年教师三年校本研修计划”:第一年,系统学习手势语、手指语、盲文,熟悉盲、聋、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常规;第二年,熟悉各科教材、教法,能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年,传承和发扬骨干教师的优良传统,能独立承担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1.2 课堂实践。特殊教育的课堂实践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包括听课、上课、评课等环节。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赛教和学科教研活动,并组织学科组长和学科组成员对每一节课进行现场点评。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3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包括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改革研究和教育专题研究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催化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1.4 基本功训练。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手势语、盲文、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计算机操作和多媒体运用等。基本功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校本研修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学习与考评一般都穿插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因此,教研组在特教教师基本功培训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5 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总结成果等,这是特殊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必需具备的能力。

2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方法

2.1 理论学习。方法一:学校分期布置学习任务,让教师学习各自专业的理论,以自学为主。要求做学习笔记,写学习心得,定期进行考核和检查。方法二:根据学校校本研修实际和教改课改的情况,采取自荐与聘任相结合,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向同行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方法三:开展“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研修。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同时制作成幻灯片,利用校本研修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产生“一人学习,众人受益”的效应。

2.2 课堂实践。方法一: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教研制度。尤其是近年来,电子教案的使用,为教师集体备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次备课更是教师个性教学的体现。方法二:发挥优秀教师引领作用。特殊教育学校要坚持做好“青蓝工程”,让每位教龄在三年以下的教师寻找一名师傅“结对子”,并签订师徒协议,定期组织汇报课,以这些特定形式将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3 教学研究。方法一:开展大教研活动。大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个人授课、现场说课、全校反馈、积极修改等环节。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突飞猛进、迅速的成长起来。是打造骨干教师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方法二:开展校园网络学术论坛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让教师们积极在网上发表教学反思、教学经验论文等,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筛选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文章推荐到特殊教育期刊上发表,促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等的显著提高。

2.4 基本功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提高新教师素质的重要方法。学校每学期应制定一定的学习任务,研修教师自己进行练习,学校在一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实行基本功过关制度,教师的每一项基本功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5 课题研究。方法一:专家引领。针对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内知名特教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等活动,进行“现场诊断,临床会诊”,帮助教师解答疑难。方法二:实践提升。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迈进,国内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开始试用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相比,知识和信息量增大了、广泛了,教育资源丰富了,但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该如何根据特殊学生特点把握好教材的程度呢?学校可以分教研组设立运用教材课题,让教师们边探索运用边总结经验,撰写科研论文,以培养和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

3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层次

3.1 抓紧新教师培训,做好入职第一步。对于处在步入特教岗位初期的新教师,应主要进行进入职业角色、熟悉特教岗位工作方面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为特殊学生心理学、教育学等业务理论知识以及中国手语、中国盲文等基本功训练,同时要为每个新教师安排一名指导教师手把手的进行指导。学期末对每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业务理论以及基本功考核,同时要求他们为全校老师上一节课堂教学汇报课。这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为新教师的顺利上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搞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打造教师队伍中坚力量。对于处于职业成熟期的教师,主要进行胜任职业角色方面的培训,赋予他们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或培养新教师任务,促使其摸索和积累一定工作经验,提高职业能力,并取得一定成绩。

3.3 塑造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处于职业高原期的教师,学校应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向前迈进,渡过教师成长过程中比较困惑、痛苦的阶段。以寻求新的生长点后取得新的发展和新的成绩,实现生命历程质的飞跃。

4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

4.1 规范校本研修的层级管理。校本研修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包括人员、课题、时间、信息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为此,学校应构建校本研修组织系统,形成校本研修网络,有利于校本研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校级领导是校本研修的决策层,把握校本研修的方向,并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支持;各职能部门是执行层,具体组织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组是基础层,在教研组长的带动下,参加到校本研修和教科研活动中。

4.2 做好校本研修组织制度管理。学校应建立健全的一整套的校本研修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校本研修方案审查制度、校本研修过程指导制度、校本研修档案管理制度、校本研修评价激励机制等,使校本研修工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以保障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

4.3 注重校本研修的资料管理。学校应要求教师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教学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可将校本研修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教育故事、心得体会等整理成册,让大家共享、共勉,给教师成就感。

5 建立特教学校校本研修的协作机制

上一篇:农村总结大会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农村总结材料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