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05:49:23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1

摘要:一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强师兴校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孩子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主线,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动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着力打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教育。学校在市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科学管理为手段,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积极推行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为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

1.规章为杆,加强制度建设

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规范的原则,我们边实践边摸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制度》、《高师附一小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高师附一小班级量化考核评比方案》、《高师附一小安全管理要求及奖罚措施》、《作业设置与批改制度》、《教师值日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教师业务学习与考核制度》、《备课组长岗位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近二十个。同时,我们狠抓制度落实,严格遵循“严、实、高、新、细、活”的六字方针,努力做到了各项工作人人有责任,项项有落实,日日有检查,学校管理基本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其中,《高师附一小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主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管理班级能力与效果、课堂教学水平与效果、教学科研水平与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自评,科组、级组评,学生、家长评,最后学校组织评委进行综合评定,对绩效评价评为优秀的老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在绩效评价中反映不好的教师,学校对其戒勉谈话,并进行跟踪辅导,促其成长。

2.管理为范,加强班子建设

我校大力开展“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团结、讲奉献”的教育自律活动,有效加强了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我校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采取“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举措,抓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要求领导要成为师生的楷模,主要做法是:一是抓学习,内强素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周星期一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管理技能,做好学习笔记,并交流工作心得体会,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每天坚持学习业务理论,吸纳课改新理念、新方法,学习和借鉴别人先进教学经验,提高自身业务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二是抓言行,塑形象。领导带头遵守规章制度,严以律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教师中立言、立行,牢记“民不畏吾严而畏廉,吏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的古训,严格做到:以公立身,不谋私利;以绩论人,不徇私情。三是实施人本管理,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我们克服偏见,对所有的教师一视同仁,不用固定的眼光看人,遇事经常换位思考,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如上学期我校召开家长会,凌广梅老师因病未能参加但又不请假,后经家长反映给学校。凌老师知道后非常紧张,深怕学校领导怪责,吃不饱,睡不香,病了多日也不见好转。学校领导了解事情经过后不是急于追究责任,而是安抚凌老师好好治病,帮她联系医生,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工作。四是深入实际,精干高效。我们学校领导班子除正校长外,都兼教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每期班子成员要上一节示范课,每周要深入班级听课两节,并对授课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对于学校的工作,大家都能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遇事齐心协力,群策群力。所以在上级的各项检查评比工作中,我们从来不落后,例如在行风评议中,我校得到了市行风评议团领导的高度评价,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领导班子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3.民意为秤,推进民主管理

我校推进民主管理,实行“三公开”制度。我们把实行民主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决策的积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我校成立教代会,学校的远景规划、年度计划和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奖惩评比,教职工的评优、晋级、年度考核、福利分配重大事项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并监督实施。班子坚持每周星期一下午召开行政会,实行“集体领导,会议决定”,做到大事研究讨论,小事通气。同时,我校坚持校务、财务、重大事项"三公开"制度,主动接受教师及社会监督,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深化群众监督,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党廉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了党群关系,推动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如学校的饭堂管理是一项敏感而又备受瞩目的工作,为了搞好饭堂管理,我们是这样做的:(1)成立饭堂管理7人领导小组,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决策。(2)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分开,总务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另有2名学校领导及教代会成员进行监督检查。(3)教师代表参与管理,负责每天购物验收。(4)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5)分组阳光购物,价格及数量进行公示。(6)定出每餐菜谱,征求学生意见。在具体的工作中,学校班子成员没有从中捞取好处。学校领导务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服务态度,高度的政治责任,使学校的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了教职工的一致赞誉。

4.教师为本,关心教师身心健康

学校如家庭,有关心才有温馨,有舒心才有热情。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三者之中,教师处于承上启下的“服务”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学校善待教师,教师才能真正地善待学生。落实到我们学校的管理当中就是以教师为本,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为每一位教师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是我校校园改造工程的重心,从校园灯光球场的修建到多媒体点歌系统的安装,从老师饭厅的改造到办公室的装修,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办公室的一桌一柜……无不体现着学校对教师的关心,“以师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已转化为可见可闻可感的具体行为。关心教师,就从关心教师的健康开始。几年来,我校从提倡教师体育锻炼入手,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每周星期五下课后是工会活动时间,教师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接连不断,在加强教师之间交流的同时,也使教师提高了健康锻炼的意识。学校还专门编排一套健美操由音乐老师带大家练习,体育教师教学游泳,节假日组织老师登山、旅游等舒缓身心,锻炼身体。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关心教师,就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教师生病了,学校及时探望,教师家人生病了,及时表示慰问。逢年过节,学校工会都会派人探望退休教师或请其来参加活动。我校青年女教师较多,在她们怀孕期间,学校在工作上给予照顾,产后学校工会都去慰问。教师子女入学给予照顾,搞好教师的后勤工作,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切实为教师服务,教师乐于为学校奉献,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进取的校园。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一)德育为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自主教育为中心,以体验教育为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建立德育网络,拓宽德育渠道

一方面形成了以校长负总责,德育领导小组为龙头,少先队抓督促,各班抓落实的德育网络;利用晨会、讲座、黑板报、学习园地、教育橱窗、文化长廊、班队会、各科教学有机渗透进行“五爱”、“四有”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形成了“诚实、守纪、勤奋、博学”的学风。另一方面,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增强了教育的效益。

2、狠抓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礼仪常规》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学生主要实行分级分楼层管理,通过《高师附一小班级量化考核评比方案》实施与调控。班风量化评比竞赛包括纪律、卫生、礼仪、考勤、两操、路队、安全、环保教育等内容。竞赛成绩天天公布,周周统计,月月评比表彰。这一竞赛收到显著效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定期举办学生干部、值日生培训班,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继续实行学生检查学生、教师检查学生和学生检查教师制,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能管事,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全员管理的育人氛围;三是开展各项养成教育活动。如根据城市孩子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我校开展了争当“小大人”活动,自己动手,自理生活,杜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产生;还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学校还坚持每天由值周领导、老师和学生监督员一起做好课间常规检查、监督和各项评比工作,表扬先进,批评教育后进,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打扫卫生,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行为习惯。

3.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我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和班队会活动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醒目的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各班刊出专题黑板报,还利用班会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二是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实践教育活动。通过组织队员去敬老院、光荣院、武警中队慰问,到少年军校军训,到烈士陵园祭扫革命烈士墓等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三是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活动。通过“国旗、国徽知多少”和“祖国之最、家乡之最、学校之最”的竞赛活动,培养队员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感情。四是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以少先队员之间和队组织之间的互帮服务为基础,让队员们在日常生活中,互助互爱,团结协作,乐于助人。五是继续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我校通过教师的感恩演讲比赛,学生的感恩朗诵比赛,爱国华侨的感恩报告会及感恩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了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正如家长所说:这次感恩活动感动了三代人,也教育了三代人。六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努力提高师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从而确保学校治安事故为零。另外,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由高州电视台拍摄的《城乡孩子零距离》纪录片,通过我校学生到东岸镇的农户家体验生活:割禾、晒谷、放牛……孩子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既磨炼了孩子的意志,又奉献爱心,收获友谊。该节目以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新颖的形式、精心的策划、高水平的制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认为此举有助于孩子磨炼意志,增长见识,培养优秀的品质。

4.开展争优评优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每学期学校除了认真评选一年一度的校级、市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优秀少先队员”以外,还评选了学校“三好学生标兵、班队干标兵、文明规范生标兵”,大力表扬先进,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学先进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教学为重,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赢得社会的认可,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校一直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刻也不曾放松过。

1.强化教育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本年度,我校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第一是开足开齐课程,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克服师资不足的困难,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我们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坚决克服应试教育重主课轻副课,重必考科轻不考查科,重培优轻转差的弊端,做到主课副课一个样,考与不考科目一个样,不偏不歧,实现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第二是学校对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坚持随堂听课制度,行政领导坚持下班级听推门课,听课后及时检查教案并进行评课。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促进了老师对教材理解、把握能力和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导处对老师们的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引导教师们深入地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学校评价方案要求认真写好教案。在市教局年终教学工作检查中,我校被评为优秀单位。其中教研室的吴成立老师对我校教师的教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科学实用,在教本中添活页的做法值得向全市教师推广。大坡中心学校还专门组织校长到我校参观学习。第三分层布置作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生作业的管理,我们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我校打破布置作业“一刀切”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实行“分层布置作业”,让尖子生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吃得消。我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学生的内驱力,致力于追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第四是做好质量检测,学校实行检测质量分析汇报制度:任课教师要对单元检测学生情况作质量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定出整改措施,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导处在期中期末检测后,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召开科组质量分析会,认真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查漏补缺措施。学校还及时找一些考得差的班组教师谈话,进行个别指导。学校加大调研、检测力度,把教学质量与教师绩效评价挂钩,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一年来,各年级的各项成绩提高幅度令人满意。尤其在今年六年级期末考试中取得全面丰收:一是尖子成绩突出,总分350分以上全市共4人,我校占3人,张璐同学更以352分脱颖而出,名列全市前茅。数学科全市20多人满分,我校占12人。语文科110分以上我校共80人,卢雨晴同学以117分夺得语文单科第一名。二是考生普遍成绩优异,实现了大面积丰收,我校考生总平均分为296分,比高州中学的录取分数线298分仅低2分,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及升上高州中学的通过率均在全市领先。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科研要质量

教育科研是学校兴旺发达之本,是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做到: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新课改的实施

我们首先树立“管理服务于课程”的观念,用全方位、全新的眼光来诠释课程管理与学生教师的关系,创设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配合市教研室组织有关教学调研,认真做好对新课程学习、宣传以及实施情况的总结。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工作思路,突出“反思”环节,以反思促提高,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了“教学一课的得与失”的研究活动,让教师们通过对一节课的回顾与反思,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前的构想与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师生交流与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再思考,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经验。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示范课”录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保证了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突出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集体备课和同课研讨是发挥集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教师真正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有效途径。我校专门设立一个教研室,抓好教研科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校共有7个教研组,各教研组长认真组织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主持人“五落实”。安排教师中心发言,积极尝试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活动,真正把“生本”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一年来,我校组织了语文科的作文教学比赛,数学科的计算课比赛,英语、音乐、美术科的说课比赛等教研活动,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在这一年里,我们继续开展“电影课程实验”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我们还完成了部分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工作,目前“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已被省教育科学院立项为省级课题,并通过了中期验收报告,省级立项课题“口语交际实验”完成结题报告并通过了验收。另外还有10多项市级课题的研究正在研究中。这将是我校教育科研的新突破,我们将乘势而上,不断开创我校教育科研的新局面。在这一年中我校有6人次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有30人次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梁玲老师参加广东省数学课堂教学比赛荣获二等奖,吴小华老师参加茂名市思想品德生活比赛荣获一等奖,袁敏、柯丽等5位老师荣获高州市一等奖。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还承办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我市开展教学科研和培训中青年教师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还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送课下乡,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为特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我校追求的办学特色,我们正朝这个方向不断迈进。

1.发展教师,促进专业成长

艺术教育能否搞好,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重要。我校艺术教师自觉订阅各种学术性刊物,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多次组织他们前往广州、佛山、阳江、茂名等地取经学习,到一些高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我们更注重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组织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强带弱,取长补短,促进整体提高。平时,艺术教师利用早读、下午第三节及一些节假日苦练教学基本功,音乐教师学习练声、练气、练舞蹈和乐器;美术教师进行书法及写生。通过刻苦磨练,老师们的基本功扎实了,技能技巧提高了,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铺平了道路,架设了桥梁。其中许志敏、甘永芳老师被广州美术学院录取为本科进修生,王荣才老师获得广东省书法优秀指导奖,董建华、黄福老师被评为2007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邹妍、杨慧翔、丁燕群、张翠丽老师等多次受邀参加市的大型晚会,杨慧翔等五位教师被评为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才艺展演优秀指导老师。

2.营造氛围,沐浴艺术春光

近年来,我们通过校园建设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使学生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为了让学生有艺术展演的场所,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两个上档次的排练厅、十几个功能室、一个艺术作品展览厅和十二个精致的文化橱窗,先后展出了美术书法作品2000多幅,摄影作品300多幅,手抄报500多份,手工制作300多件。我们把部分师生的优秀作品陈列于艺术楼、教学楼等显眼的地方,装点环境,营造氛围。学校操场一侧、草坪的方砖上都画有田字格,每天一早,王荣才老师就带着一班小朋友挥笔疾书,苦练书法。这也成了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3.搭建平台,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为了给学校艺术教育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我校在抓好艺术课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有美术、书法、舞蹈、声乐、器乐、合唱等十多个项目。所设的兴趣小组实行“五定”措施:定计划、定内容、定场地、定辅导教师,确保兴趣小组活动既正常开展,又保证质量。还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文艺活动,搭建飞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展示。我校每期都举办师生书画展,去年成功地举办了高州市首个美术教师书画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打造我校的艺术教育品牌,我校举行了二届“我能行”才艺大赛,大赛分班初赛、级复赛、校决赛,内容有书画创作、音乐表演、演讲等才艺表演,既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是集体展演,又可以是家庭表演,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这些活动展示了我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我校近三年来有120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的各类书画竞赛中获奖,其中,有700多幅美术作品获全国《小百花杯书画大赛》奖励,学校荣获全国《小百花杯书画大赛》三连冠。今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成绩喜人,共9人获奖,其中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6人优秀奖。获奖人数是我市人数最多、档次最高,我校被评为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我校舞蹈《乐在其中》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展演活动获表演类一等奖,何奔腾的作品《爵士小鼓手》获艺术作品类三等奖;学生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3人获奖。

(四)身体为先,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非常注重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认真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校在开足上好体育课,落实两操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体育竞赛。我校每期进行一次广播操比赛,成绩好的表彰奖励,未达要求的要加强训练,重新考核。我们还注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节假日学校统一布置体育锻炼作业,提倡家长带学生爬山、打球、跑步等课余体育活动,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使广大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本学年我校组队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荣获全市团体总分第三名,破三项市纪录,捧回六枚金牌。今年市中小学生运动会我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全市总分第二名。

三、主要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目前我校有少数教师教育学生不够耐心细致,甚少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这是决不允许的,是要坚决整改的。还有部分教师事业心、责任感不够强,工作欠主动欠积极,今后要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2、有少数班级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少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不高,有课内不足课外补的倾向。学校目前正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转变教师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本人对班子成员及教师的沟通和关怀还不够,要在搞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要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班子成员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更和谐。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2

Wu Xiaomin

(Shaan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Xi'an 710065,China)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所大力倡导的。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贵在落实,重点则在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以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和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为主,遵循两个原则,允许学生进行自我选择。从而达与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以及课程计划的弹性需求相结合的目的。这一工作原则既是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重要保证。

Abstract: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advocated by higher education.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is to promote the ful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key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s implementation, and its emphasis i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hen setting the curriculum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e should take the courses which cover the main areas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compulsory field as the main point, and follow the two principles and allow students to select by themselve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bin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the flexibility demand for lesson plans. The working principle reflects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but also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ustained,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关键词:高校 文化素质教育 理性认知

Key words: college;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rational 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66-02

0引言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目的的两大永恒主题。高等教育作为高级阶段的教育形态,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存在着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激烈争论。19世纪以前,自由教育占据着西方高等教育的主导地位。19世纪以后,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近代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从19世纪初叶开始,西方高等教育界一直就有高等教育是自由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高等教育是自由教育,旨在给学生一种广博的教育,不专为某种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一种主张高等教育不是自由教育而是专业教育、科学教育、规范化教育。每一主张都有众多追随者和实践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争论的不断深入,在这两种观点之外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它既不同意大学本科教育完全是自由教育,也不同意把它完全视为专业教育,而是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分成通识教育(在我国,应为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部分,二者都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实施的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重心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选择,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文化素质教育,但前提是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实践及其原则等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与考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才能为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和谐发展创造坚定的理论支撑。

1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文化素质教育其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个维度和阶段来思考。大多数学者、专家都曾试图给其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义,但至少到目前来看,要形成一个公认的、一致意见的内涵还不可能。在已有学术研究中,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包括两种相近但区别又比较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是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显而易见,后者是前者的推进和延伸。教育部于1998年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这一《意见》来看,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人文素质的规范化、科学化、复合化。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看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的教育,是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有的则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还有的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为原则,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整体优化。杨叔子院士认为,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显然,他是以人文教育来限定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的,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重视对健全完美人格的塑造。可见,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教育,都有其合理性,文化素质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需要我们做深入全面的思考。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专才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大学理念;其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不仅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再次,文化素质教育比人文教育内涵更加宽泛,它不仅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而且还兼有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有文化素质教育是位于素质教育之上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文化素质教育并非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应包容在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专业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不能片面的、单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不可忽视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隐于高等教育之中,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应接受的一种非专业性教育。它是一种广泛性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大众化教育,旨在培养所有学生都应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2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

“专业化”教育曾经一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还是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制定的,与文化素质教育完整、全面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众所周知,专业教育具有功利性的和目的性,是单向的人才技能的培养;而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宗旨是培养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这种理念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必然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应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重建教育整体性的目的;另有学者则认为,文化素质教育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学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理性意志和感性意志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协调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真善美完美结合的人格特征。

显然,无论怎么讲归根结底,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人的片面发展;在于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而不是单单少数学生的发展;在于人的持续发展,而不是人的短暂发展;在于人的特色发展,而不是人的平均发展;在于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人的同质发展。具体来说,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应当涵盖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是培养现代社会中合格的“公民”和“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的高校,其专业化、学科分化趋势也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培养社会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人的基本素养,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全面和和谐发展,因此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现代高校狭窄的专业化,加之教育学科壁垒分明,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接触不到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这样的学生其知识结构必然是不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就要让学生全面接触人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文化结构。

3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其原则

在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与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是能否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目的的关键。这就需要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原则进行切实可行的定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又好又快地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增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朵奇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理论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实践与落实的重心在于课程的设计与建设方面。现阶段形形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繁荣背后不是没有问题,或许隐藏着更大的危机与隐患。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永恒主义的课程方法、多科性文化素质教育方法和主辅修制文化素质教育方法等多种方法;再有就是高校在文化教育的理论方面还是不很明晰,很少汲取我国传统教育的营养精华,而是对西方教育模式的简单模仿和嫁接居多;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而在与其相匹配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方面也没有成熟的方案,这些倾向必将导致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误区。或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开来只是简单的等同于人文教育;或将文化素质教育理解为通才教育、知识普及教育等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成了全校公共课加自由选修课。要化解误区,摆脱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应有最起码的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其宗旨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遵循全面灵活的原则,要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而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如在美国著名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计划中,其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本都涵盖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传统的知识领域。文化素质必修课的开展,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是目的和关键。

4结语

总之,现阶段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应该努力按照2005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对今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方针,力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把十年来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任务目标相结合,探讨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成熟方案,把它作为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其推广到二千三百多所学校,在包括民办学校要蓬勃开展起来;再次,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过程中要向深度进军,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文化素质教育上升到新的更高水平。要树典型,评模范,在全国实施示范性基地,力求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健康、稳步、和谐地向前推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伟.浅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代企业教育,2007.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3

周远清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其标志,一是全国上下都在讨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不断完善我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颁布实施,它对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与发展至关重要。《纲要》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要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更大力度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同时,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张大良在讲话中回顾了15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历程,总结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三方面主要贡献:第一,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促进高等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高等学校从更深层面上思考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第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引起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第三。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前一阶段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进一步加深了高教界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凝聚了共识,在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理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着力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第二,要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第三,要努力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第四,要切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要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论坛围绕主题安排了多位专家的报告:

杨叔子:“学应有专,德育为先,文化整体育人”;

张岂之:“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王义道:“从教育本质进一步思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育”;

杨桂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

南开大学教务处长沈亚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瑞山:“母语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南开大学教授顾沛:“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

清华大学教授胡显章:“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相通互融,相濡以沫,促进和谐发展——大学应该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通”;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睦依凡:“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北京大学教授张顺燕:“数学科学与人文”;

南开大学教授苏宜:“人文素质中的宇宙情怀”。

来自全国百所高校的近300位代表分享了精彩的大会报告,交流了文化素质教育经验,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取得的成果。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 素质教育 教学

 

1.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从1993年的中小学教育“转轨”到1999年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再到2000年的大规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这些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应用素质教育理论,首先要处理好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教育创新与教育传承之间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条件的支持,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形成最佳的素质结构为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规范。在此意义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已成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指导性文献。素质教育标明了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必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导下稳步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特殊内涵也要求我们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放到战略的高度,用科学的认识指导科学的素质教育实践。 

 

2. 素质教育理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从战略的高度看素质教育,就可以回答一些从技术的、观念的甚至体制的层面上难以回答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认识个体差异性,而个体的差异属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方法必然要因材施教。大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对语言本身和语言学习的认识,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语言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策略,学习者的性格取向、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等。加之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背景,入学前学习英语的不同经历,语言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也可能发展不均衡。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从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理念的角度,透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探索素质教育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作用。 

 

3. 素质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3.1应用先进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是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建立健全符合各高等院校特征的教育目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师资模式、实践模式和素质测评模式。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实现这样的教育需要优良的教育设施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政府的投入和法律的保障,也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3.2正确应用好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文化水平。 

“语言本身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外壳,一种载体。外壳要包着一个东西,载体要载着一个内容,工具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是一种形式。……语言的内涵是知识与文化,而语言是不能离开知识与文化的”,(刘润清,1999)《综合教程》课文的选材充分顾及到了这点,教材内容是原汁原味、地道真实(original and authentic)的文章,在内容上具有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在内容的编排组织上具有工具性。正副课文皆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文情并茂的佳作。不仅语言规范,且富有文采,引人入胜,给人以启迪。(李荫华,2001)《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growing up),正课文为“writing for myself”,选自于获美国1982年普利策(pulitzer prize)文学奖的著名小说“growing up”。这篇文章在不经意之中触及读者的心灵,在思想上引起触动。写作是学生既害怕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作者在“为老师而写”转为“为自己而写”的整个思想所经历的过程中,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实现了一次“成长”。这给当今的大学生们一个生动的启

示。这些课文处处充满了人情味,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读起来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每学完一课都有一种新的感受。整个教材包罗万象,不仅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强调了社会知识和科普知识,充满了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具备了“五性”。 

3.3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在国外,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经过8年的研究为教育技术确定了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主要以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授课时间,实行学生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和教师检查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生动有趣、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 

 

4. 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为了课程的发展,而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定区域的人的发展。因此,课程专家们应该立足本国、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与课程发展历史,并在积极借鉴域外课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命题及理论体系,着力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要继承我国传统课程中的精髓,借鉴域外的、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课程经验,逐步地、与时俱进地改造我国的传统课程;而不是完全吸收国外的现成经验,另起炉灶重新建设新课程。 

总之,素质教育理论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人文和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而且也启迪学生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言知识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思想素质。 

大学教师将素质教育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又具有创新,既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也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知识,同时也能受到启迪,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李荫华.继承,借鉴与创新——关于《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的编写[j].外语界,2001,(5). 

[2]夏纪梅.“五性”与“五法’的综合体现——试评《大学英语》(全新版)[j].外语界,2002,(4).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对大学生不仅仅要进行全面的文化培养,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思想,两者看起来关键性不大,实则相互贯通,有着相同的目的,即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对如何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现在需要正视并且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在下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新的文化教育摒弃了过去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旧模式。文化素质教育现在旨在对大学生的智力,思想,审美观念,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培养,让大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而是让学生增加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的,从小学就有思想品德教育课,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等对大学生进行传播。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习内容多样化,包括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等。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对这些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等方面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的可行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可谓是大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是大学生的指路明灯。而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同样不容小觑,文化素质教育带给学生的是“硬件设备”,是知识储备,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本。大学教育方式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大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2.1两者教育目标的合一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可整合在于两种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没有分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思想学习以及人文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实现全面的素质培养。面对同一个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思想以及人文素质的各方面资源和学习内容,这也是两者能够有机整合的基础。

2.2两者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上有着一致的要求即是全方面培养大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出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所有教育的一致要求,新旧更替,当代大学生会在以后的某个时期登上社会舞台,社会由他们来创造,革新,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时代。

2.3两者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在实际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得不到大学生们的重视,大学生的学习精力大部分都放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往往到最后考试之时才会临时学习,考完试就忘记了,没有学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精髓所在,也并没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滞后性,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得不到效果。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思想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深入能够使文化素质教育更具深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串插能蛉醚生提起学习兴趣,真正学习到思想教育课程的精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结合是大学教育的必行之路。

3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的途径

对于两种教育的整合,教师作为实施者,所以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所谓培训是让文化素质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讨论,让两者相互了解,这样才能相互渗透。让教师对两者的融合提出个人看法,并不断讨论,这样两种教育的整合才能更加完善。在课程设置上,要实现两种课程的融合,取长补短。对于相对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规范课程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在目前情况来看有很大可能能够实现,并且还能够给两者的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景气,两者有效的结合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符合当前的发展需求;此外将两种教育有机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利于两者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学青. 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65-67.

[2]季磊. 探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整合[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41.

[3]李伟杰,刘金升,,冯昌军,杨洪学.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研究[J]. 学理论,2015,13:256-258.

[4]王海成. 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整合途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07:3254-3256.

[5]黎齐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机制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4,05:57-58.

[6]刘佳英. 浅析文化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 山东社会科学,2013,S2:277-278.

[7]吕立志.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初探[J]. 江苏高教,2009,05:124-126.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文化素质;思政政治教育;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33-02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加强烈,而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自然压力也越显突出。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趋向于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因此,联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今后的工作任务,给予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并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里说的素质教育多倾向于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文化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民道德教育一道共同支撑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这其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既包括科学文化(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又包括人文文化(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心理)等。[i]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现,是内涵的表象反映,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学会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素质文化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要高度重视素质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在制度上为其确定重要地位。以延边大学为例,学校组成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保卫处和后勤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一个全校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汇报基地建设情况,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进而保证基地建设决策科学化、责任明晰化、管理目标化、工作制度化。

其次,学校还应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体制。按照分工负责制、职责到人、任务到岗、措施到位的要求,明确高校各部门在素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延边大学为例,教务处负责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延边大学的文科类学科优势,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处、团委负责学校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日常管理,具体组织实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如负责开展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民族艺术团建设以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类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宣传部运用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和传媒,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延边大学的多元文化氛围,全面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后勤集团、后勤管理处等部门负责师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统一规划、整治等。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也可以说成是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又多蕴含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同时,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本身还具有领域性广、工作量大等特点。因此,高校必须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关系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开设政治理论课程,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涵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这些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凝练出来的智慧结晶,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将其移入课堂使其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又一体现。但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但不能就将与文化素质教育画等号,其二者还是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文化素质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素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则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其着重展现的也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政治理论课虽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其形式的局限性使它依然不能将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进行涵盖,因此我们必须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统一,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目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它是在自然和社会科学文化基础上,顺应历史潮流,而形成的与资产阶级文化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新文化。[ii]它是经过历时积淀和现实检验过的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也是被我党成功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印证过的,而素质教育其目的也是在于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用科学的视野和科学的手段去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的进步。

2.素质文化教育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原因在于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无论哪一学科、哪种教育都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人生观、世界观、宗教观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进行指导和教育,不然我们的社会形态就会趋向紊乱。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过程需要有素质文化教育的补充,主要体现在教学课堂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学生更易接受。

三、全面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知识教育。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首先就要高度重视课堂教育。以延边大学为例,学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实施并不断完善学分制,充分扩大选课的范围,使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选择教师,可以更好地享受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受到各方面的培养,为个性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计划外,学生除主修一个专业外,还要辅修任意一个专业,以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如经管类专业与外语专业、外语专业与应用类专业、工科类专业与语言类专业、综合类专业与师范类专业、医学类专业、艺术类专业与应用类专业等,通过复合都可以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学校还要求各专业依托民族与区域特色,发挥东北亚研究、图们江流域开发研究、长白山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民族研究的优势,形成专业特色,围绕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特色人才。同时,组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科研优势课程群,为特色人才培养提供特色课程资源。学校为此开设了朝鲜语特色课程,同时学校还要求文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学习《大学数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学校实施分层次教学,同时建立自主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大学计算机课程根据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条件,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充分利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优势,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21世纪学术讲座,扩大学术视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2.充实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第一课堂建设的目的在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掌握牢固专业知识,而第二课堂则是帮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延边大学为例,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大概可分为以下八种,分别为:活动课堂,利用“挑战杯”、本科生科研立项、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网络课堂,通过开展微博、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宣传校内外正能量,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学课堂,通过党的理论知识学生自学组织、读书协会等组织,开展自学研讨会、文化角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空间和自学内容;辅导课堂,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协会,并通过招生就业处,设计就业指导课堂;实践课堂,充分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组织学生服基层开展实践活动;选修课堂,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推出“周末教授”讲坛、“名人名师”讲座等活动,利用学校的各类宣传媒体,帮助学生获取讲座信息,供其进行选听;劳动课堂,校学生处有专人负责勤工助学工作,指导各院学生开展勤工助学劳动;社团课堂,充分发挥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肯定自我的平台作用,有效把握社团发展方向,发挥社团通过兴趣爱好凝聚学生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团文化当中。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11-02

一场大规模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唤起了人们在人文领域的深层次反思与自省,当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审视现实与未来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体察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科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重要。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1.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主要内容是:(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是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精神不仅渗透在国民的各种素质之中,而且表现在每个国民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之中,是国民素质的灵魂,也是人文素质的核心要素。一个民族、国家的人文素质越高,就越具有人文精神,就越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2.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及其达到的某种程度,即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如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专业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中的实用理论、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并不传授属于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法学等专业以及所属职业和行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

1.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它专门培养各类专业学生深刻理解特定专业、职业、行业的社会意义,正确把握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人的发展、群体的合作、社会的进步的实际价值,以践行效奉国家、惠及社会、善利他人的做人职责。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1)从学生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诸方面,都与本科生有一定的距离,心理状况也普遍存着一种自卑感和压抑感。

(2)从教师水平来看,人文素质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一是人文素养先天不足,二是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教学手段程序化,缺少新意。

(3)从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延续了现行本科、专科院校的老套子、老办法,缺少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与创新。或者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着重教学上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

(4)从教育手段来看,没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系统,而只是列为学生管理和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人文素质教育只停留在一般的会议、文化活动、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上。

(5)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考核与评估,多以专业教学、实训考核为主,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结果,往往只被一些时尚性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评比所代替。

2.人文素质教育的逻辑起点。自199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正是在这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下,以及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走上了法制轨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尽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在我国的职教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然而,那些拘于历史性的规范和过于现实性、直观性的描述,缺少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用这些规范和理念去支撑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继续发展是有一定困难和局限性的。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从根本上彰显人是发展的主体,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离开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就完全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为我们高职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新的逻辑起点。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与探讨

1.寻求法律制度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并齐驱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教育性质与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相区别的正规教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所能体现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只是从属于高等教育的教育,这种秉承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实行职业教育的教育是很难找到它自身精神内涵的。应该说这是一种法律上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领导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加强人文课程建设。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把人文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有机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其次是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是开设第二课堂,推动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3.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转变观念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科学发展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更高的视野、更宽的角度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人文素质教育有目标、有措施、有人管,有实效。

4.营造文化氛围。“推行全面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和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大学生的身心,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建设、校园的整体规划以及课外活动,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外在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影响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5.建立评估体系。高职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职教学工作的评价范畴,作为全面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地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人文素质导向作用的评估标准,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人文教育和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学习和提高,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大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高职院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制和体系,将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国荥.浅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0).

[2].十六大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发展素质教育论文篇8

    1.邓小平改革思想为素质教育的产生作了动员。邓小平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传统落后的教育科技体制,建立起既符合教育科技发展规律,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既与世界科学技术和教育迅猛发展相适应,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配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型社会主义教育科技体制,迫在眉睫。这样,邓小平遂于1985年领导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引发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教育科技体制的大讨论和大变革,不但带来了教育科技体制的深刻变化,而且也使我国教育科技思想异常活跃,各种各样的科技思想、教育理论应运而生,其中之一即素质教育。

    2.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素质教育打开了一个借鉴的窗口。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所以,“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样,对外开放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才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特别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思想及理论,从而提出了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3.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一是指教育自身也要现代化。我国教育必须走以特别强调“质量”为目标和以“效益”为方法的素质教育道路。教育要“面向世界”,这是一个回答知识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全球挑战之教育发展战略。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知识经济渐露端倪。同时,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此,只有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一个迎接信息时代学习革命的教育发展战略。信息社会将引起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把21世纪的教育称为学习,正反映了未来教育变革的实质。既然教育变成了学习,学习者就理所当然地要变成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素质教育正体现了这种主体性原则。总之,“三个面向”对于教育自身的意义,就是要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时代背景下, 全面推进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造就能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21世纪建设使命的创造型人才。因此说,“三个面向”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

    4.邓小平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注重智力开发的思想为素质教育选定了主攻方向。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要注重智力开发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不仅针对工农业劳动者而言,而且也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在邓小平注重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思想的指引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了对教育的反思。反思国力与民族素质、民族素质与国民教育的关系;反思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反思教育改革的着重点和突破点。最后,大家逐渐统一认识:中国的发展的确要靠教育,而且要靠素质教育,其主攻方向即注重智力开发,提高全民素质。

    二、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由于充分认识科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自告奋勇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此后,科学、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始终是邓小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一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是他推倒“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提出“两个尊重”,解放了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阐述了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这样,多年来,邓小平理论,尤其是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就一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何利用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去指导素质教育的实施,尚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原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五大报告语),兼之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思想,那么,邓小平理论当然也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要成为首要内容。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为首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为只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了广大青少年的头脑,才能使他们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宗旨,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准备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素质教育有两大板块,一是针对受教育者(学生)的素质教育,即通常所指的素质教育;一是针对教育者(教师)的素质教育。邓小平理论不仅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也应成为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是教育的参与者和耕耘者,深刻领会和掌握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四、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操作方式、方法之源泉

    邓小平理论既是素质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及首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操作方式、方法之源泉。

上一篇:学校表彰大会主持稿范文 下一篇:学校领导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