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1 13:55:33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 《化学反应原理》 新人教版 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均纷纷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阶段,将高中化学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分别定义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这就直接为新高考的内容奠定了考题基础,在新高考必考内容当中,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开设主要针对理科生,该教材具体划分为四个章节,即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及电化学基础。如今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多个省市使用多年,其在高考中真正占据极重要的地位。

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对比分析

1.1比较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比《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其更系统地介绍了化学基础性的原理知识,包含了更丰富的知识点,但是整体内容比《必修2》第二章更抽象。因此,《必修2》第二章其实就是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基础,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是《必修2》第二章的内容深化。在《必修2》第二章中,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全面,但点到为止,并不深入探索。而新人教版则更在于对化学问题的揭示,着重对学生无机化学素养的培养,内容中添加大量无机化学知识,表现在电离度、有效碰撞理论、溶度积及沉淀溶解平衡等方面[1]。

1.2比较教学目标

两者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像《必修2》第二章更多地重视化学知识和社会、科技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该教材的目标主要是学生更多地了解、知道、掌握及体会更多的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性学习目标及体验性学习目标,对学生技能掌握要求不高。而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更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理解、认知、学会、应用及体会化学相关知识。相比《必修2》第二章而言,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对学生的体验性和技能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也由此提升,所以直接成为考试的重点,从而为学生化学学习增加不小的难度。

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及教学策略

2.1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难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材本身知识点过于集中,且内容较抽象,学生要理解所有知识点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2)学生自身原因所致,由于教材知识点集中,内容抽象,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匮乏。也有部分学生本身学习方法不当,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等。(3)教材内容知识容易,但考试题目偏难,教材内容的设定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和掌握,但是考试试题完全不同,因此很多学生会感觉考试题目比教材知识难很多,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2.2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学策略

2.2.1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不可能适用每个学校和班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善教材的内部特征,促使教材本身不断优化。要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合理地调整教材章节学习顺序,比如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章,电化学基础;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四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知识分散情况,便于学生理解学习[2]。

2.2.2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因为新教材教学难点问题,可以选择与多媒体联合教学的方式和策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自行动手探究化学宏观现象,从而由此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使自身的学习方式更形象。

例如: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以采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出食物在冰箱内保存的时间长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生活和化学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借机提问:“食物在冰箱内时间较长,说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是怎么影响的呢?”由此促使学生进行讨论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将随之加快。

2.2.3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

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知识时,都觉得教师所介绍的解题策略严重不足,知识学习起来容易,但是考试做题时却面临较大的难度。由此极大地打击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要改善这一情况,必须改善教学情况,强化学生习题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是切记不可选择题海战术,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将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精选经典考题,由此归纳出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思路,最终解决教学难点问题。

3.结语

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与《必修2》第二章之间的差异对比非常明显,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和目标方面。因此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由此逐渐成为高考的重要考试内容,然而该教材在教学当中面临一定的教学难点问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阻力。为此,本文推出合理调整教材章节顺序、化学实验结合多媒体展开教学以及精选考题,总结解题经验等策略加以解决,期望由此改善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娜,杜淑伟,贾晓春,张旌.基于学生学习诊断的初中化学“复杂装置中实验现象的描述”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生活;化学;学习

1.学习化学的主要困难

(1)化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在学习者印象中成为抽象的符号。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但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学生能够亲自进行操作实验的机会较少,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原理,因此部分学生不能掌握身边常用物品的主要化学成分。

(2)化学变化繁复,难以理清变化过程。化学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往往涉及多个化学反应,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又会有其他干扰因素的存在。在进行实验操作学习时,实验的效果和生成的物质和反应时产生的现象并不理想。而化学反应的逐步生成,大多数情况下在过程中的体现并不明显。

(3)化学学习中有机部分有机物分子本身过于复杂。有机反应的类型分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特征反应等,例如:

本反应式表达了芳香烃侧链α-H被卤代,自由基取代反应,作为简单的例子,此反应方程式只是单个α-H被卤代,化学反应中还有更多的反应类型和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

2.从生活中进行化学学习的好处

(1)化学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集合, 例如:封建时期的抓鬼活动,巫师抓鬼事件。其实,了解其中的化学原理,就能很简单地揭穿其骗局: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反应特点: ①由于钠的密度较小,钠浮在水面;②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钠的熔点低,将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③反应物有气体生成,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生成了气体,反应剧烈,使反应过程发出嘶嘶的响声;⑤有碱生成,将事先用酚酞描画过“鬼像”的草纸铺上水面时,酚酞变红,“鬼”显出样貌。

(2)生活中的物质包括化学元素、原子、分子等,将化学学习具体化。在化学学习中,化学性的称呼和生活中的实际名字进行对照,例如,水和H2O,食盐和氯化钠等,将化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将生活中看到的物质联想到它的组成,可能发生的反应,产生的有利或者有害物质,从而使化学学习不再是抽象的书本理论知识。

(3)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学习素材随处可得。生物的存在仰赖空气和水,氧化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老化和消亡往往都是由氧化和分解引起的,将生活中的现象和化学学习联系起来,能够更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将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

(1)要善于观察。女性的各种功能的护肤品,做鱼肉时用料酒去腥,去新装修房屋的异味等,都是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善于观察就是要保持好奇的心态和求知的欲望,将学习融入生活中,从生活中获取学习的动力和灵感,从而延伸到更多知识点上面。

(2)要善于思考。发现化学现象就是要去探究它的奥秘,将化学现象涉及的知识和反应原理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分析,从而掌握某种物质、某种元素的属性。现代社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加碘食盐不能用高温油煎后再炒菜,其中涉及加的什么碘?为什么不能高温?高温后会生成什么物质?是有害还是有利?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需要从观察中进行深度探索和思考,将知识点钻研透彻,再加以充分掌握。

(3)要善于总结。经过观察思考, 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涉及的知识研究透彻,并立即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同时保持整理笔记的良好习惯,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书本内的化学知识融会贯通,重要的知识重点记录,养成常温习的习惯。对于比较复杂的反应过程要增加演练次数,总结自身的不足和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不断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化学知识构架。

总之,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断观察,思考,总结,深入钻研,发现化学知识对人的吸引力,以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使化学学习在兴趣的指引之下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3

由于教学行为是融合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育信息等的综合体,具有多样的、灵活的、富于弹性的特点,且会受各种因素如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学生状况以及教师理念、教学能力等的影响,因而教学行为的探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处理方式是,首先对教学行为进行分类研究,然后就各类教学行为的表现进行探讨。循着这一思路,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将教学行为划分为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或称课堂教学行为)两类。课堂教学行为又分为口头语言行为、非口语媒体手段行为,口头语言行为包括讲授(如讲述、讲解、讲演等)、提问(如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指导(如指导合作、指导实验、指导阅读、指导练习等)、评价(如对学生回答、讨论、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学习策略等的评价)等。非口语媒体手段行为包括展示(展示实物、模型、图表、投影、录像、PPT等)、演示(演示实验等)、板书等。然后根据这一分类,对两所学校教师讲授《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过程(包括讲稿、导学案和部分的授课PPT)进行分析,对部分江苏省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研究,以获取鲜活的《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课堂实施教学行为信息。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困难原因等方面编制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与学情况调查”的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选择了江苏三所四星级中学高二、高三年级的45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四月实施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53份,回收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45份(有效率为98.2%)。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在被调查的学校中选择了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的问卷调查于2014年7月进行。调查对象总计20人,其中男教师5人,女教师15人,中级职称占85%,高级职称占15%,教龄基本分布在8~15年之间。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课堂讲授行为缺乏学习主体指向性,导致事倍功半

学生为何觉得化学反应原理知识难学?85%的教师认为,学习困难的产生可能与他们确定讲授内容时更多依据教师的思维过程而忽视学生认知规律有关,可能与他们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只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分析得到结论,没有充分过渡,使讲授内容思维跳跃性大而导致学生思维产生断点有关。上述调查结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教师确定的讲解内容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中,有58.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语言中缺少了对他们感兴趣的实验功能和实验设计的分析。68.5%的学生认为,教师需要增加应用实例的讲解,以便于他们能了解知识的价值。78.1%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典型例题的剖析,以便于他们能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95.4%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解内容中需要增加学习策略训练的内容。有趣的是,有关学习策略的训练大部分教师却认为自己已经很关注了。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和教学观察,笔者发现,教师主要关注的策略是如何记忆和怎样解题,而对于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怎样进行迁移、怎样进行对比和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策略训练很少。二是说明讲解的过程未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情境教学是被学生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90%的教师也会经常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境,但当被问及“情境展示后,您的教学行为是”时,有50%的教师却表示“分析了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后就进行核心知识点的讲解,直奔主题”,而引导学生根据情境信息和已有知识经验推演得到结果的教学行为被忽视。通过对特级教师教学录像的分析,笔者发现,充分关注学习主体的讲授过程具有如下特点:讲授内容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然后进行逻辑性的、推演式的分析、比较、联想、想象、推理等,则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抽丝剥茧式的讲授中进行自我建构。这种讲解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速度和认知层级,因而使学生更能内化。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85%的教师也已意识到,教师的讲授行为中如缺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缺少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关注,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困难,会导致花很多精力教学效果却甚微的后果。

2.2课堂提问行为针对性不够,导致未启不发

《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如研究化学平衡,就必须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反应程度、化学反应条件等多种因素;再如多元弱酸盐的水解,不仅要考虑其水解程度,还需要考虑多元弱酸根的电离状况,更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学生如果缺乏这种思考的习惯和方法,则在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出现困难。课堂提问行为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状况,通过发问、追问、反问、质疑、设问等手段,则能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缺陷,拓展自己的思维角度,激发探究欲望,促进知识的理解。但87.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追问、提问”并没有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问题出在哪里?本课题从教师教学行为层面考察,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师关注预设性问题的实施,忽视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问卷调查中,65%的教师承认,他们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质疑和追问不够。近半数的学生也表示,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学生存在困惑后,没有了解学生不懂的原因,而是自作主张地变换方式讲解。二是教师通常针对学科知识进行提问,而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思维角度、感悟方法的提问较少。如只有45.7%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其模糊认识进行追问,只有4.4%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对他们肤浅的认识进行质疑,只有27.8%的学生表示,教师有时会通过提问引导他们产生多种认识。三是提出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通常用同样的问题提问所有的学生,忽视了难度或深度广度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梯度性问题的使用,忽视了引导不同学习基础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笔者对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和文本分析后发现,他们都具有这样共同的特点:擅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梯度式”问题解决情境,通过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而本质、从具体到抽象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拾级而上,使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向逻辑思维转化,搞清反应的实质,找出规律。这些特级教师的提问教学行为从正面说明,具有针对性的、启发性的提问对于学生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学习的重要影响。

2.3课堂教学行为侧重于激发较低层次认知动机,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积极良好的认知动机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内驱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中,已充分认识到促进学生认知动机的重要性,但访谈中许多教师表示,“明明说了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多次说明,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很差”。其中缘故在学生问卷中找到了答案。68.3%的学生表示,教师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学习目的是高考,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高考很重要,但久而久之,脑海中的许多个“很重要”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很重要”已麻木,而重要在何处却不得而知。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这样的认知动机从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脑海中“特别重要”的东西越来越多,遗忘和混淆也越来越严重,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问卷调查中,有87.7%的学生表示,教师分析化学原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时,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观摩分析结果也显示,如果教师能给予积极的认知动机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在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揭示化学反应规律、促进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揭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各种量的转变的乐趣,那无疑会深层次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2.4课堂指导性教学行为缺乏“指导”,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笔者在教学观摩中发现,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教学行为多种多样,除讲解、提问、实验演示外,交流讨论、合作实验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问卷调查也表明,这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如88.7%的学生认为交流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94.3%的学生表示喜欢讨论式课堂,认为讨论会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但许多学生认为,由于教师指导性教学行为不够充分,使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不高。如94.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交流讨论内容设计方面需要改进,88.1%的学生认为,交流和合作探究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状况、合作效果进行评价的教学行为不充分,89.6%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行为不够。而在实验探究方面,89.2%的学生希望教师要说明“实验究竟用来干什么的”,且尽量让学生自己实验并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笔者通过观摩特级教师的教学,发现他们善于指导合作学习,其常见的教学行为有:一是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于任务进行陈述,并通过不同学生的陈述引导思维的发散,教师也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诱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模糊认识;三是善于利用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启示我们完善这些教学行为的方向。

3总结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不难得出教师教学行为的不完善是学生《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困难原因之一的结论。同时,研究结果也启示我们,教师的讲授行为一定要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推演,通过这种推演式、层级化的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认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流畅,不断获得愉悦体验。另外,教师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通过有效的提问等行为,引领学生去思考不同概念、理论、现象以及现象与理论、操作与原理等等之间的关系,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并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问题;策略

一、分析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和教学重点把握不准

新课改后的化学教材,教学知识重点有些改变,教师对新教材的了解不够完善,教学的重点把握的不太准确,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头绪,思维混乱,对酸碱盐知识的区分点不明确,很容易记混。学生只理解表面知识,并不清楚各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生不同反应的条件、温度及特点梳理不清,让学生越听越糊涂。

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甚至息息相关,常见的化学反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一旦教学变得空泛,脱离了生活实际,这些化学知识便成为枯燥的知识点,无法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也会变得失去吸引力,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学生缺乏实验训练

化学反应要通过实验才能明显的感知出来,但是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因为是很平常的反应,反而容易忽略实验教学。不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亲自观察,只借助教师的讲解,很难对酸碱盐知识理解透彻。缺乏实验课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对酸碱盐具体的反应变化没有直观的印象,很容易混淆知识点。

二、有效解决酸碱盐教学问题的策略

面对上述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为了更好的实现酸碱盐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记忆这些物质的特性和化学变化,学好这部分的知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做出调整。

1.总结归纳酸碱盐知识特性,把握教学重点

要想理清酸碱盐各物质的特性,离不开对教材知识的挖掘总结,教师首先要充分理解教学重点知识,对各物质特性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对学习酸碱盐知识的目的要明确,才能引导学生合理的记忆掌握知识点。教师分别归纳总结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跟金属、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总结酸碱之间中和反应以及物质的变化,对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标记清楚,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记忆,对于特殊的物质变化,尤其提醒学生注意,盐与盐之间的反应变化都按类别归纳,方便学生明确掌握。特殊的反应也要特殊记忆,这样在酸碱盐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才能有清晰的条理,不容易弄混。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通性也要理解清楚,便于学生复习,在老师深究教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重点,充分了解酸碱盐知识。

2.改变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授教的方式,以学生为本,利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利用酸碱盐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创造出一定的化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看似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生活中常见的碱NaOH、小苏打的用途以及常见化学反应,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还便于学生回家观察实验。教师还可以介绍酸碱盐在化工、纺织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碳酸钠在玻璃、洗涤剂、造纸等行业的广泛应用等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自己观察生活中的酸碱盐变化,如何去除水垢、如何清除铁制品的锈迹,让学生自己利用酸碱盐的特性发现生活中的小窍门,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还有观察化学反应后试剂颜色的变化,了解人体中常见的酸碱变化,让化学知识真正与生活实际相融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化学现象的好习惯,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通过必要的实验,充分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酸碱盐的物质特性通过实验可以很直观的区分,所以在学习初中化学时,一定不能忽略实验课的作用。教学时除了关键知识点的讲解,还有必要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区分实验现象,理解酸碱盐的物质特性,直观的感知和观察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酸碱盐的化学反应变化,加深学习的印象。化学微观的离子反应通过实验观察,变得很形象,通过感知形成化学思维。教师带学生观察酸碱盐物质的实验样品,学会通过颜色、气味、形状等各自的特点来分辨,吸引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的奇妙与乐趣。通过PH试纸的测定判断酸碱盐物质的分类。通过实验,让学生实地体验感受酸碱盐的特性,帮助学生构建酸碱盐知识的框架体系,进一步加深这部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帮助提高酸碱盐教学的效果。实验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教师在传授实验基本技能和操作步骤的时候,对实验应注意的关键点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同时在实验课上可引入一些趣味实验,特殊的鉴定试验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会举一反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酸碱盐知识,需要带领学生熟练掌握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盐之间的化学变化,了解这些相关物质之间的反应变化和化学性质。酸性物质和金属之间的反应,酸性物质与金属化合物之间的反应,碱性物质与金属、金属化合物之间的反应都要区分清楚,并能熟练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只有理清这样物质之间的变化关系,才能总结方法和规律,真正的将酸碱盐知识活学活用,不用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各种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明白了反应原理,学习化学自然会变得轻松,酸碱盐教学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初中化学酸碱盐的知识涵盖范围比较广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确实很多,对于容易出现的误区,教师需要重点讲解,借助习题训练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真正融会贯通,并能学会举一反三。比如,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性质有关,还与反应的温度、浓度等多种条件相关,并不能一概而论,要善于分析物质特性。对于浓盐酸、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观察,分析两种物质打开瓶口时的变化,用水稀释后状态如何,有什么样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学生对这两种物质的区别就很明确,浓盐酸瓶口有白雾,浓硫酸吸水性很强,稀释后产能大量的热,对于两种化学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差异就有了深刻了解。同类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需要学生准确掌握的,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断硫酸与金属之间的反应以及盐酸与金属物质的反应,对于物质的个性之处,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通过积极自主的思考与探索,逐渐将酸碱盐的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总结和强化关键点的区别和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化学思维。

三、结语

要真正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和初中化学的重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并提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归纳知识重点,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挖掘教材,构架合理的知识框架,合理借助化学相关实验,了解各类化学物质的特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自主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意义解决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付春香.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刍议[J].新余学院学报,2012,(03):145-147.

[2]邓云玉.初中化学酸碱盐高效课堂整合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2016,(11):105-107.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5

加强“变知识点复习为考点复习”的研究,高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不少于100个,而化学考试热点只有近30个,其中有近二十个考点重现率特别高;理综考试中,化学试题的量比较小,所考内容必然侧重于考试的重点和热点。

对重点知识要透彻理解,考生就要注意从知识的不同理解角度出发、从核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出发、从学科思想方法或解题策略角度出发强化对重点知识的深度理解。

比如:阿伏伽德罗定律不能只限于对定律本身(即三同和一同)的理解,还要从影响气体体积的微观因素来理解,最好还能从气态方程PV=nRT的角度去理解并导出其重要的推论。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单一条件改变的一切平衡体系都适用,这是该原理使用的前提和范围,通过v正和v逆的关系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微观理解是重点,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这种改变则是该原理理解的难点,而将此原理顺利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相当重要的。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应结合课本中几个典型的实验如酸碱中和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从目的、原理、仪器与药品、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与误差分析等环节下工夫,以目的为统领、发散原理、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并优选实施方案。

着手培养应考能力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系统。适当选做一些题,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中学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六部分内容。

高考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的比重较大,应重点掌握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四同”概念、各种式(电子式、结构简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反应类型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盐类水解等化学基本理论。

元素化合物知识所占的比重在提高,因此,在复习整理时,应把握两点:一是“结构——性质——用途——存在与制备”的主线,二是抓住常见的元素C、N、S、Cl、Na、Mg、Al、Fe的单质与化合物。有机化学知识应关注代表物,拓展相互转化,落实各类有机物之间关系,再将反应类型、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有机实验等知识穿插其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化学实验复习应从仪器、药品选择、溶液配制、仪器连接、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制备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 高一化学 苏教版 必修课 教学思考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材内容,几乎结合了整个高中化学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完成为后续学习奠基的使命。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给学生适应的空间。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会做好准备,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而在高中学习中,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之初,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在每一章学习前,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不仅仅是预习,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则是不会发现的,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逐一回顾,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解析它的本质,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所以,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因而,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扎实基础。此外,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使得本末倒置,加重学生负担。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大题中,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学生实验机会,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书本上的实验现象,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在水面移动等现象,单凭想象,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化学的学习,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为此,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推断能力,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艾志伟.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1(19).

[2]阮丽娟.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州化工,2009(04).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食品类专业;普通化学;现行高考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学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首先学习到的化学课程,因此处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点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学作为整个化学学科的导论性课程,所讲授内容一方面可以为其他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学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大一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因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另外,2003年开始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使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高中实际教学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高等院系食品类专业招收进来的大一新生,其化学知识贮备情况,高中阶段化学知识的覆盖范围,可否为大学化学学习提供必要基础,以及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否能够成为大学化学课程体系的支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普通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激发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兴趣,提高普通化学的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大学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对目前高中新课标知识体系与普通化学知识框架的衔接以及不断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笔者将针对两者之间的衔接方式,及现行高考模式对大一新生化学知识起点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1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知识体系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开始于2003年,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到2010年,这一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这一改革对大学的化学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化学教师,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学基础对于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目前新课程已实行了13a,称之为现行高中课程。依据新课标要求,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以必修《化学》1和必修《化学》2两本教材呈现;选修包括6个模块,以6本选修教材呈现,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选修《实验化学》。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体现新课标的选择性,可以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需学习2个必修模块内容加一个选修模块内容。选修课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为高中生进行了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内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级,所有高中生共同学习。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与社会》模块内容,理科的学生一般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并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规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涉及必修模块中的“化学1”“化学2”及选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了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在试卷中匹配了各选修模块的试题内容,分值相当,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内容考试。因此如果考生参加化学科目的考试还要继续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中的1~2个,以达到高考的要求,即总共需要学习4~5个模块的内容。

1.2 高中化学课程各模块主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选取的是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介绍了相关定性和定量计算的知识,如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分离、提纯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质分类的概念;离子反应、酸碱电离理物质,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的实质;化合价概念,从电子转移角度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2: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内容。通过这一模块,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初步、化学键的概念;从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出发,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知道化学键、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定性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还学习了有机化学的入门知识。

以上内容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内容的基础性,与大学阶段的普通化学中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够反映大学阶段化学知识的风貌和基本轮廓。

化学与生活:注重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组织素材,贴近学生现实,极具亲切感和科普性,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的作用和应用。文科学生主要选修此模块以达到毕业要求。

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3个一级内容。内容上涵盖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如焓变、熵变的概念及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的概念及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还包括了溶液中的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以及原来大学化学的知识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内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扩展,与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学关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为理科学生指定选修此模块,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原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与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较为详细、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初步知识和化学键以及分子间力等基本理论。还涉及了金属晶体堆积类型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绍。高考中考化学科目的学生一般会从这两个模块中选择1个或2个模块继续学习。

化学与技术和实验化学选修模块,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会有学生选修,因此此处略去。必修模块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高中生的,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的价值选修模块内容是必修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普通化学教材参考《普通化学》(第6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水溶液化学、电化学基础、元素化学等。新课标下高中课程设置基本上为大学化学做好了铺垫,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但是有些知识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衔接问题。需要普通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

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知识点:酸碱理论部分,高中化学只讲了酸碱电离理论,给出了传统酸碱盐的概念;大学普通化学则是在酸碱电离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酸碱质子理论,重新定义酸、碱、两性物质,扩大了酸、碱的范围和酸碱反应的范围。大学普通化学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引入更科学的氧化数概念取代高中化学中的化合价概念。化学反应原理中反应速率部分,高中化学采用平均速率来表示,而普通化学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并考虑了反应进度。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高中化学采用Hess定律通过方程式的叠加间接计算,普标化学相关计算中引入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概念,并运用Hess定律直接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关于电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学只给出s、p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界面图),未给出d轨道的图;而普通化学通过引入波函数概念,根据波函数对电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电子云的空间分布图等3种图。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以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通过设置引导性、讨论性问题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高中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独有的内容(高中化学不涉及的内容):在大学普通化学内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学不曾涉及的,如系统和环境;相;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吉布斯函数变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数性;缓冲溶液;溶度积的概念和定量计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电极电势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原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分解电压;电解的产物;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产生和特征;离子极化理论和键型的过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陌生的,没有任何知识基础。大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作为难点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2 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学习的影响

2.1 现行高考模式 自从2003年开始课程改革后,全国高考模式也随之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题,自己确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现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为“3+X”或“3+文综/理综”模式。两种模式中,“3”都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1门或2门考试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苏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综/理综”模式中,文综考试科目是将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成三个模块出现;相应的理综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综合在一张卷子上,分3个模块出现。自2013年开始,理综总分为300分(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地区采用的是“3+文综/理综”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区的理科考生来讲,除了必考科目,任选科目中可以不选择化学科目。在学完高中阶段要求的化学内容后就不再接触化学。这就导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或非化学专业大一新生化学基础、化学知识储备有很大的差异。

2.2 现行高考模式对大学普通化学课程学习的影响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综”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阶段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与社会”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3+X”模式中不考化学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均达到高中毕业要求,可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课程。因此具备了3个模块的化学知识储备,能够为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只在高中低年级学习,升入大学后再学习化学相关课程,可能将面临“从零开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学科目的考试内容中包括必考和选考内容,所以“3+X”模式中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理科考生及“3+理综”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毕业要求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3个模块内容,一般还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阶段继续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选修模块内容。有的选择学习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有的选择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有的两个模块均选择。这部分学生经历了高一到高三持续的化学课程学习、训练,学习内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较好的化学基础,将对大学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但因为所选修模块的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仅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有一定帮助,但物质结构知识方面欠缺;仅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学生,学习普通化学课程得心应手,但对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帮助不大。

2.3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情况调查 为了解现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学阶段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情况,选择南京财经大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2个专业的13、14、15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访谈的方法,主要从生源地、高考模式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所得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3a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所录取的新生中,“3+理综”模式及“3+X”模式参加化学科目考试的学生人数较多,在每一级所访谈的学生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71.25%,14级72.61%,15级为71.60%。并且近3a来的比例变化不大,说明我院生源比较稳定。同时也说明7成多的学生高中起点的化学知识基础较好。“3+X”模式中未选考化学科目及“3+文综”模式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级为28.75%,14级为27.38%,15级为28.39%。说明每一级都有近30%的学生仅高中低年级阶段学习了化学课程,所学内容较浅显、不系统,同时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可能已经遗忘殆尽。

3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行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于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基本与大学普通化学知识框架基本符合。而对于不参加化学科目高考的学生而言,其在高中阶段只需学习必修2个模块和选修1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因此所学化学知识只是具有启蒙性加基础性的意义。另外从现行高中化学各模块知识点与大学普通化学衔接的角度,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有些知识点介绍方式及深度与大学普通化学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远不及普通化学广泛,知识的系统性,也有待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普通化学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于重复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或少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学习过的知识点上。另外,现行的高考模式决定了食品类专业大一新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选考了化学科目,有的考生没有选考化学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差异和个性差异,依据“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则,在细致、透彻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群兴,廖婉莹,纪敏.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J].化学教育,2011,32(7):20-22.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普通化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有效;高中化学;学习

一、改进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记忆力

高中化学所包含的物质和化学反应更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更加丰富,学好高中化学,记忆是关键,如何科学牢固地记忆化学知识?本人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集中记忆法。物质由元素组成,每种元素都有相应的化学符号,它们的质子数和质量数各不相同,为此,我们就需要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内容进行集中记忆。此外,集中记忆还表现在学习金属性质时要对金属活泼性进行集中记忆,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对各类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集中记忆,学习强酸制弱酸时要对各类酸碱的强弱进行集中记忆,学习盐类时要对溶解性规律进行集中记忆,学习酸碱指示剂时要对各种指示剂的PH变色范围进行集中记忆。为了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集中记忆,可以将它们做成表格打印出来,然后贴在自己的书桌前面,每天看几遍,自然而然就会强化记忆的效果。

(2)分类记忆法。高中化学涉及的物质种类繁多,很多物质之间有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对化学知识进行分类记忆。一是关于化学物质俗名记忆。纯碱、苏打、天然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食盐(NaCl),石灰石、大理石(CaCO3),干冰(CO2),氯仿(CHCl3),电石CaC2,甘油、丙三醇(C3H8O3)等等。二是关于物质颜色记忆。Fe(黑色),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OH)3(红褐色沉淀),Fe(SCN)3(血红色溶液),FeO(黑色粉末),Fe2O3(红棕色粉末)等等。三是关于化学反应现象记忆。铝片等金属与盐酸反应放热,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时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回复原色等等。将这些化学知识分类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晨读来强化对它们的记忆。

(3)联想记忆法。很多化学物质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可以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对钠相关的化学知识联想如下: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NaCl,然后从课本中找出这7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在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对硅相关的化学知识联想如下:SiSiO2H2SiO3Na2SiO,然后对这5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反应进行记忆。再比如学习制取H2、O2、CO2和Cl2这几种气体时,可以从化学药品、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气体性质等方面进行联想对比记忆,通过改进方法,集中记忆,一般情况下都能迅速提高化学成绩。

二、强化理解,迅速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点

高中化学涉及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比较多,学习时不仅要记住它们,还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并将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点。高中生如何有效地对化学知识进行理解?本人谈几点看法。

(1)通过概括总结促进理解。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我们要善于概括、归纳和总结学过的知识,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和实质。比如学习化学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概括成以下4点:“一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二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三定”(反应条件一定时,各组分含量不再变化),“四变”(当温度、压力或浓度改变时,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各组分含量发生变化,直到建立新的平衡);学习原电池时,我们可以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4个条件:一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二是活泼性不同的两极,三是电解质溶液,四是闭合电路;学习化学反应计算时,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化学反应前和反应后在质量、原子数等方面总是相等的。

(2)通过化学实验促进理解。观察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的数据,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实验室里,我们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时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铁溶解,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出现这种现象后,作为高中学生就应该思考铁为什么会溶解?生成的红色物质是什么?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由蓝色变为绿色?如果进一步理解后我们就会发现Fe的金属活泼性强于Cu,铁与铜发生了置换反应,Fe+CuSO4=FeSO4+Cu,反应后生成了Cu,铜红色;Cu2+是蓝色,Fe2+绿色,随着反应的进行Cu2+慢慢减少,Fe2+慢慢增多,所以溶液的颜色也便由蓝色变为绿色。通过做化学实验,我们对置换反应及金属活泼性就有更深的理解。

三、勤于练习,确保化学知识学好学牢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学好化学不仅要记忆和理解,勤于做题更为重要。学以致用,才能巩固提高。可逆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同。

H2(g)+I2(g)=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H2、I2、HI的浓度相等

D.I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不变

做这样的题目时,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要明确这道题的起正意图在于考察化学平衡。首先我们要明白化学平衡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我们理解“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组分浓度不变”是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然后具体分析试题。对于A选项,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气体化学计量数相等,就算正反应速率不等于逆反应速率,混合气体的密度都是不变的,所以错误;对于B选项,I2气体是紫色的,H2和HI无色,当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时,说明I2的浓度也不变,即反应达到平衡,所以正确;对于C选项,H2、I2、HI组分浓度相等并不能表示组分浓度不变,所以错误;对于D选项,I2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I2的浓度一定即反应达到平衡,所以正确。故答案选BD。

总之,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对化学基本知识进行记忆,也要对化学概念、规律进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勤于动手,真正入心入脑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高中化学,迅速提高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吴长寿.如何让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充满信心[J].才智,2010年18期

[2]陈瑞.浅谈如何学好高中化学[J].好家长,2014年29期

上一篇:学生会月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班组月度总结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