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8 22:40:29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要点;规律;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

一、解释要点,总结规律在一对一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所周知,在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很少有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只有在解题时才去推导,这会影响学生解题的速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问题的好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应用物理规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物理定理和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当做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一对一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探索物理知识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这种意识,并根据教师解释的要点和总结的规律,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解释要点和总结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示范实现师生间的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并掌握物理规律,并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光路图,明白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光经过凸透镜的传播和放在焦点的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学生在记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只要记住两条光线的传播,再记住光线可逆这一特点,就可以知道第三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作图的方式得出这一规律,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要点和规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规律。教师在运用作图法讲述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传播规律的具体做法如下: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两侧标出焦点和二倍焦距的位置,按照具体的物距要求用箭头画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吴国这两条光线在主光轴的另一侧相交,则该点为箭头的实像点,如果主光轴的另一侧光线是发散的,则其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箭头的虚像点。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凸透镜成像图很容易看出,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是光学部分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把握不了,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只要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出每种情况下物体所成的像,并对其加以比较,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此外,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凸透镜呈现的规律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辅导和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设计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并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理教学活动,并从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重视对物理要点的解释和物理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

总结: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要点的解释和对规律的总结,化繁为简,将冗长的物理知识和沉闷的物理公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各章节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突出物理知识的连贯性,从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物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准确的把握物理知识的重点,按照规律学习物理知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还有点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相关知识要点与物理规律由W生自己解释与总结,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文清,郭玉英,贾永.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

[2]周小燕,吴娴.高中生科学解释能力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3]曹蔓莉.基于网络环境下物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物理,2013(09).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2

一、我们学习了相似后,利用相似原理测物高

主要分几种情况:利用太阳光,因为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相同,可以得到两个相似的三角形,我们可以测物高。主要方法有:

①测量示意图;②立标杆法;③海岛算经法;④镜子反射法。

二、我们学习完锐角三角函数后,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以测物高

主要分如下几种情况:

①如图,小明欲利用测角仪测量树的高度。已知他离树的水平距离BC为10m,测角仪的高度CD为1.5m,测得树顶A的仰角为33°,求树的高度AB。

要求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

②如图为了测量停留在空中的气球的高度,小明先站在地面上某点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30°,然后他向气球方向前进了50m,此时观测气球,测得仰角为45°。若小明的眼睛离地面1.6m,小明如何计算气球的高度呢?

③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6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3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66 m,这栋高楼有多高?

④线段AB,DC分别表示甲、乙两建筑物的高。某初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为了测量两建筑物的高,用自制测角仪在B处测得D点的仰角为α,在A处测得D点的仰角为β.已知甲、乙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BC为m.请你通过计算用含α、β、m的式子分别表示出甲、乙两建筑物的高度,借助仰角关系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⑤在河边的一点A测得河对岸小山顶上一座铁塔的塔顶C的仰角为66°、塔底B的仰角为60°,已知铁塔的高度BC为20m(如图),你能根据以上数据求出小山的高BD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请求出小山的高BD。(精确到0.1m)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 上法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

复习过程中,还应适当注意应试技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解答地理试题通常有三个环节:捕捉信息处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试题往往是“不一般的、不常规的”,需要考生具备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所以复习课上注意训练学生不但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用实际去联系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对于开放性试题虽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确,但就是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完整。针对这一情况,在复习课上就要训练学生加强提升他们对地理问题论证和论述的能力:第一,地理学科的术语使用要到位。高考是有时间限制的,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求学生简明、准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达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复习课上训练学生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第二,答题语言要有逻辑性。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答题的语言一定要逻辑顺畅,并且做到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第三,组织的答案要做到层次分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的外在表现,得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整理成层次分明的论述。因此,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在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4

高三历史复习,大体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夯实基础知识,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首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夯实基础知识包括:两大线索中国史和世界史,三大模块政治制度、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其次,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犹如一条龙的眼睛,在当今的考试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主要有: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历史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能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历史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所谓历史学科素养,在今年的高考中依旧考察五项基本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以下我将高三历史复习的各阶段工作进行总结。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第四,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不够扎实,涉及相关能力的训练时间过短。同时选择题专项训练开展的有些晚,如果在一轮复习中每周加一个选择题专项训练,那么效果会更好。

总之,高三历史复习的基本思路是:纵向到横向再到纵横结合。这基本上符合历史高考对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察,每轮复习都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教学思路,三轮复习成为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又相对独立的整体。我的高三复习工作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反思、积累、改正、完善。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5

一、端正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 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好的计划和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对提高学习效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做好课前预习、认真学习知识、及时复习巩固、解决疑难问题、巩固提高。

2. 上课要认真听讲,充分利用学习时间。作为高中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讲得简单而听课不认真,错过了课堂的最佳时间,课后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弥补,而且也不能达到上课认真听讲的效果,所以课堂上一定要与老师教学保持一致,切记不能自搞一套。课后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增加自主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时间巩固所学的内容,高中阶段每天学习的内容多,学习压力大,对学习内容一定要做到课课清、日日清、周周清,不可以留学习的尾巴,否则日积月累很容易积重难返。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零散的时间去消耗和吸收学习内容,可以利用睡觉前、走路、等车这些零散的时间,通过回忆把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

3. 整理学习资料,做好课堂笔记。对习题、试卷、课堂笔记、实验报告等学习资料要善于整理作好分类,并要保存好。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要有清晰明确的提示。课堂笔记不是流水账,要善于根据教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自己实际情况,如老师讲解典型的例题,好的解题方法,不太理解的知识等都要记下来。课堂笔记一定要课后认真消化好,作好必要的内容补充。对于有价值的练习题、易错的题等要注意专门整理,以利于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夯实基础知识,及时巩固提高

“听得懂,记得住”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物理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规律要烂熟于胸,基本解题方法要运用熟练,在运用过程中能够信手拈来。学习过程中要总结出一些简便易记的规律,以帮助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基本概念、规律是最基础的知识。很多高中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认为物理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忙于书山题海之间,每天有做不完的题目,很少花时间去准确、熟练地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任何复杂物理题目的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物理原理去支撑,不能熟练地掌握、记忆这些基本的原理,解题过程中总会遇到麻烦。所以,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是学好物理科最优先决条件,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否则学习物理就会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知识是自然科学规律的总结,与实际经验结合的比较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书本的知识,要善于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自然科学规律联系起来,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实际动手操作,利用实验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对于学习的基本原理,针对典型例题,最好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亲自动手做实验,反过来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理论结论。做题过程中,做到把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利用作图、手势、学习工具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善于积累和总结,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积累和总结的过程是知识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能起到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总结来自课本、练习题、试卷、参考资料等相关物理知识,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规律、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和提高。通过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和总结能反复记忆定律、公式、定理,同时加深各种物理基础知识内在的、全面的、系统的联系。积累和总结要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的自然划分,对各个章节既相对独立又内在联系,不能猴子掰玉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同章节内容的总结都可以采用相同的形式来划分:针对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章节都可以采用基本概念、规律总结,实验条件总结,基本公式总结,典型例题总结等等,这样便于对不同知识掌握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对知识的自我积累和总结,提高对新旧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达到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6

一、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共2页,当前第1页1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

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五、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的阅读教材。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应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上好高一开学第一节的绪论课,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实验坚持写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不能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本届高一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教师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方能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教学任务。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7

一 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让学生“会”学习

为了使高三学生复习地理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应对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了解透彻,同时认真研究高考地理试题并把握其命题思路,进而从根本上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加强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们自发地努力学习并拓宽知识面,发现、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才能满足高考及社会的需要。

二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其中对于以下两点应引起特别重视:

1.重视透彻的理论讲解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原理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的讲解要十分透彻。而在学生理解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发散与拓展,则是掌握原理的前提。以自然资源为例,其定义用以理解内涵,其分类用于加深对内涵拓展;如国土资源、国土整治的概念内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以及防治的科学依据,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的形成原理等都要在原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给学生系统地讲解其中的关系,使他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的民主性

师生合作的民主性表现在师生之间对于问题进行共同商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以及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学有裨益。为了使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更有深度、建立的知识构架更加完整,学生自身应当重视初高中知识的整体联系,培养读题解题、自我检查、独立思考和深入辨析的能力,以及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习惯。

三 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适应“时少事繁”的高考复习。而老师应把自己的总教学计划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按总的教学进度来制定学习计划,使其相互协调。老师与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截止次年三月,重点是老师参考教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该阶段要求复习的深度与宽度,而不能刻意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老师将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为数个专题,意在帮助学生知晓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侧重于能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复习一般为期两个月;在第三阶段,即直到高考前夕,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为高考做好准备。

四 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教学与学习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零散的知识点上,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带来的巨大价值,结果使得学到的知识难以成为深入研究的基础。在我们整理加工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诸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时,可以准备一个问题本,提醒自己勤加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自己从根本上、真正地消化吸收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五 加强空间思维训练,提高空间认识能力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如同“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这些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成为了命题素材。在试题中要求考生推断时差、判读地图、分析和判断世界或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等考点都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认识能力。因而在高考地理复习时要着重练习考查空间能力的试题,以训练空间思维的能力应对相应的考点。

六 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原理与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助于我们更严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观点的基础上,对于训练解题思路以及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参考:

1.解题时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如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在地理范围上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另外,还可用列表分析或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通过对比相似问题的异同,以及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排除干扰因素,把握概念的实质,最终形成正确概念。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水平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新趋势是题目条件设置不明显,有多层逻辑障碍,迫使考生必须对已知条件进行仔细的判断、分析、推理,从而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再以推出的条件为基础层层推进,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3.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灵活运用

高考向来注重考查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题中将地理知识与热点、焦点问题相联系,检验学生将理论和原理转化为解决问题之方法的能力。学生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时,无形中拓展了其对知识本身理解的深度与宽度,也通过这种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令其理解与掌握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如此一来,便达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每位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中总有各自独特的方法,但是主线总是一定的,都要夯实基础知识,再参考教学大纲建立自己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知识框架,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从整体出发,详尽地分析问题和严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照现实中的地理现象,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去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内涵及拓展;紧扣知识主干,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以便提取题中的关键信息。学生要通过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适量的练习来熟悉高考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磨练自己的审题、解题技巧,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8

1 做好课时小结

课时小结如水池补漏。一般来说,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什么重点、难点,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都作了精心准备和安排,但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完全实现,有些学生学会了知识,但在他的脑海里是零乱的,没有系统性,还有些同学一知半解,这时的课时小结就尤为重要了。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然后教师把学生所说按照自己的教学重点有条理地板书下来,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些在本节课学习收获有些茫然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就会比较清楚,而且能加深印象。

2 每日小结不可忽视

一天小结如刚打的水泥地面的保养。一位好的瓦工师傅在打完水泥地面后,总是要求一定要保养好,学生学习知识也一样应注意保养。学生在一天忙碌的学习中,学的知识门类较多,有些知识可能在脑海已留下深刻记忆,但有些知识在脑海里犹如湖面上的一道划痕,很快就会消失,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放学前或睡觉前的几分钟进行知识疏理、回忆——简短地总结一下当天学了那些知识,会收到到很好的效果。

3 抓好每周小结很重要

一周小结犹如夯实地基。人们都知道万丈高楼从地起,作为地基首先应该夯实,这样才牢固。学生学习一周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这一周到底学了些什么,而且没有一点条理性。这时只要你在每周的星期五用十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把本周所学写于一张纸上,然后交同桌互相参阅补充,学生会发现自己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但会对本周所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习惯,也会成为很好的学习方法。

4 单元小结必不可少

一章小结如砌坎灌浆,人们在修房子砌地基时,总是要求工人师傅把浆灌严缝、灌实在,为的是使将来修好房屋牢固。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先自己总结一下本章学了那些知识,再让优差生交换写好的总结,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优等生写掉的知识点差生给补上他认为遗漏的知识点后会感觉到自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差生认识到自己倒有哪些知识没记住或者不会,通过看优等生的知识总结,填补了他的知识缝隙,优等生也自然能从中受益,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最后再加上教师的细致化总结,全班对本章知识便可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每章小结不就相当于把学生学完一章内容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缝隙填实在吗?

5 不可缺少的每月总结

一月总结如水库固堤。为了使水库更加牢固,一劳永逸,就要经常加固水库堤坝。那么学习知识要是经常巩固,它也可以使他们记得牢、记得久。通过上面各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总结方法和习惯,一月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月自己到底学会了那些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可以直接说,爱动笔的可以写在纸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挑写得比较全面的在全班交流,达到填缺补漏,巩固个人和全班知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记忆,牢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上一篇:质量月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程部月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