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7 01:29:01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1

一、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辛丑条约》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虎门销烟,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鸦片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辛亥革命是制度方面,而新文化运动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第三,历史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属于过去现实,而现实又是历史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以深化知识。比如中外文化科学知识、当前重大新闻等,均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素材。如教学“明治维新”这一知识时,历史教师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重大进步的有关事实,再联系奴隶社会末日本向我国古代隋唐学习、日本社会性质出现根本变化的相关历史,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若想获得发展与进步,不但需要历史条件,也应具有开放胸怀,敢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增强他们对目前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进行课堂检测,以补充与巩固知识。当然,检测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巧用板书,考查基础知识。教师在板书时,可对那些较简单却易于出错之处,通过填空题的方式向学生列出,使其课堂练习,亦或设问答疑。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2

关键词:图片;史料;音像;活动;板书;再现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初中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又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看问题欠周到等不足。究竟怎样教学才能让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呢?下面就以《难忘九一八》为例,浅谈课堂“再现历史“的方法。

一、图片再现历史

历史往往都与图片结下不解之缘。如果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注重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课堂的教学效果可能更胜一筹。《难忘九一八》中涉及四幅图片:日军占领沈阳图、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日军占领沈阳图清晰地反映出日军武力侵略、组织有序、野蛮残暴,这难道不是理解九一八事变很好的突破口吗?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图形象地说明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于日军的野蛮侵略,拿起武器开始抗日。如果再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东北抗日队伍由哪些成员、哪些部队组成的呢?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这句话的含义;《西北文化日报》中登载的张学良、杨虎城图不正是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紧密相连吗?自由阅读卡中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图不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时饱受侵略战乱,国力积贫积弱吗?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图片,那还远远不够。

二、史料再现历史

历史除了有图片,更多的是史料。解读史料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途径。《难忘九一八》中涉及的史料不能束之高阁。花谷少佐是柳条湖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战后的回忆录:“十八日夜……开始袭击北大营。”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真相、批判今天日本右翼反动势力的言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松花江上》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只要通读一遍很快就能体会出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从中不难发现所代表的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和东北沦陷的原因;《西北文化日报》的文字报道明确告诉我们西安事变的目的、

发动者、发动方式、主张等。除课本的史料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部分内容。比如,在讲解不抵抗政策时,可以补充这些史料:“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攘外必先安内。”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史料所蕴含的内容,也就理解了不抵抗的

原因。

三、音像再现历史

如果《松花江上》的歌词配上音乐、独唱,再播放当时的文献纪录片,那样更易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体会东北人民的悲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除了必要的分析外,不妨用3分钟左右的视频带领学生一起回顾80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可能更

形象、更直观;《西安事变》的视频只要一展现出来,真实的历史人物就赫然浮现在学生眼前,对于时局的认识和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也会迎刃而解。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出现,尤其是音像资料的广泛使用,对于课堂再现历史帮助极大。

四、活动再现历史

当今的历史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究竟如何体现呢?开展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难忘九一八》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何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可分组辩论:“在十年内战中,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中国共产党究竟是杀他还是放他,为什么?”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达成共识。他们的回答未必是准确全面的,这时教师的引导补充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活动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

五、板书再现历史

当图片、史料、音像、活动随着新课的结束而逐渐消失的时候,黑板的板书是学生唯一长期留存的“历史”。教师的板书是对课本内容的及时总结,是对前后知识联系的有效梳理,是课后复习的提纲。

综上所述,课堂中“再现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历史教师,课堂中“再现历史”方法不能依靠“单打独斗”,需要实行“组合拳”。根据课标、教材、重难点、学情等选择最佳的方法,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绿色课堂。

参考文献:

刘振吉.历史教育:呼唤生命情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3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我们教师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在此希望在新的学期我们会用自己努力刷新过去的成绩,再创一个辉煌的成绩。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4

    一、把课结成“问号”——设置悬念

    一堂好的课,不应该结成句号,而应该结成问号。也就是说,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临近结束时,不给课堂画句号,而是给课堂画问号,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历史的兴趣。

    (1)评书式结课。在评书中,说书人总是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这样能给听众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求知空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品三国”之所以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易中天在每集最后都会设置一个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诱发观众的好奇心。在历史课的结课中,采用评书式结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危机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课结束时,我这样问学生:“美国通过新政慢慢摆脱了经济危机,那其他的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的呢?它们难道也采取了美国的方式了吗?要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这样,在结课时顺势把以上内容提出来,不但预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节课巧妙过渡,衔接自然。同时,这样做使悬念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样的结课,就如同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样吊住了国王的胃口。

    (2)谜语式结课。在历史课中,有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深化,这时候采用谜语式结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一课时,我这样结课:“同学们,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当年的元宵节那天,中国的一家报社在报纸上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的原因,要求打四个古代历史人物,你们可以在课后猜一猜这个谜语。”这样的结课,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课后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进一步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把课结成“省略号”——拓展延伸

    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拓展式结课,把课结成“省略号”。所谓拓展式结课,就是指结课时,将教学内容作纵式或横式的拓展延伸,伸展开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促发求知兴趣。

    (1)纵向式拓展结课。所谓纵向式拓展结课,就是指教学完一课的历史内容以后,结课时把该内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自主探究的结课方式。例如,在教学完“西汉的历史”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西汉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着名的历学家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书《史记》,其中有许多章节也记录了西汉的历史,你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读后你们一定会对西汉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结课,就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横向式拓展结课。所谓横向式拓展结课,就是指教学完一课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相近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横向对比的结课方式。例如,教学完“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可以这样结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摆脱了被殖民压迫和被剥削的困境。而隔了30年的中国进行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结课,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很有效的。

    三、把课结成“双引号”——首尾呼应

    在一堂课中,开头和结尾的设计是很重要的,“龙头豹尾”能让课堂焕发异彩。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结成双引号,结尾的设计力求首尾呼应,这样,就能够让课堂浑然一体,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增加课堂吸引力,帮助学生弄清历史的内在联系,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明确重点难点,深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隋唐时期的文化”一课时,课的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赵州桥、李白、杜甫、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等一系列的邮票播放给学生看,然后问:“这些邮票上的历史知识,你们都知道吗?”学生说:“不全知道。”于是我按照教学要求讲完课文,到最后结尾时重新把邮票的图片播放一遍,这时候的学生就会利用刚学到的内容一张一张地讲出邮票的历史知识。

    这样的结课首尾呼应,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前后照应,完善并升华了主题。

    四、把课结成“感叹号”——激发情感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历史课程标准》很强调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历史课的结课应该结成“感叹号”,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教学“九一八事变”这节课,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灾lunwen.1Kejian.com 难、更是耻辱。‘九一八’这个日子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撕心裂肺。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但是一切都又留下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中好好学习,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这样的结课,不仅能够让学生牢记“九一八”这个日子,牢记中华民族曾经的灾难,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意识,使课堂教学的情感得到高度的升华。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5

一、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意义

1.便于检索。即能很快地从体系中找到所需的知识点,以解答问题。例如,“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它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古代文化专制”三个系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迅速将它找来解答相关问题。

2.方便比较。高考发展趋势是能力要求逐年提高。比较能力的考查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方面。而知识体系是按着历史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外对比等方向建立的,所以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只需从体系中抽出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即可。比如回答“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发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为何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这个问题时就可以直接从中国改革系列中对比二者的背景和过程等项得出结论。

3.有利于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如只要认真分析和领会国际关系的许多事件,就可以发现在纷纭繁杂的个别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利益”,它决定着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了这一点,一切国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而这本身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由此便可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原理的理解。

二、如何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一)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记忆方法,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这是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近年来,高考题能力要求比重日益加大,给许多人一种错觉,认为记忆历史事件、人名、地名、时间等已没有意义。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谈不到历史能力的提高。

我在新授课和复习中,指导学生必须学会如下几种记忆方法,以便较好地掌握中学历史基础知识。

1.浓缩记忆。如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浓缩为一阁(殿阁大学士)、二监(锦衣卫、东西厂)、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五府(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八股(八股取士),既容易掌握又便于使用。

2.年代特征。如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89年日本宪法产生,这三大事件都相隔一百年。

3.谐音记忆。如二战初期日本侵占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谐音记为“关飞迎面相新马”,即关羽张飞面对面在相一匹新马,不仅具有形象性,更重要的是把难记的历史知识简单化了。

4.比较记忆。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就易混淆,于是抽出内容比较,前者有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后者有1800多种药物和10000多个药方。学生便依据历史进步的规律(时间越晚成绩越高)很清楚地掌握了二者,永不出错。

5.图表记忆。如将二战中北非战场的语言叙述变成如下图示,学生便一目了然。

[埃及][北非战场][摩洛哥][英美盟军登陆][1942.11][阿尔及利亚][突尼斯][1941.3][1943.5包围][德意逃][利比亚][德 意][阿拉曼(英胜德意)][1942秋] [英]

以上是根据北非各国分布区域所画大意图(不合比例,只为说明情况)。

6.歌诀记忆。如将一战后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编为:“战前富,战后穷;工党势力在上升。附属国,搞独立;爱尔兰南部分出去。威法渥会相继出,放松政治固经济。”这样,两页内容尽在其中。

以上是为建立知识体系而准备基本材料的一般方法。在世界近现代史结构体系中,如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战中各国的表现等就是基本材料。

(二)帮助学生发现内在联系

由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才形成纷纭复杂的局面。只有找到这种联系,才能发现规律、认识历史,或总结经验或吸取教训。若舍弃或忽视这种内在联系,历史几乎是无法学习的。因此,帮助学生发现内在联系就成为教学的必然。

1.因果关系。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始末从因果关系来看是: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叛乱――北方失利――颁布两个法令――战局转折――北方胜利。每条线所连两事件,都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这种联系是最为紧密的。

2.承接关系。如二战前期德国进攻北欧,占领各国的顺序为:(1)丹麦;(2)卢森堡;(3)荷兰;(4)比利时;(5)挪威。五国被占顺序并无因果等必然联系,但客观事实就是这样,可称为承接关系。

3.空间关系。如一战前形成的两大侵略集团,除了其他因素外,最重要的当属各国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德、奥、意居中,英、法、俄分居两侧牵制它们。正是这种地域关系决定了双方的结盟的关系。

依据各种联系把基本材料连接起来(横向、纵向)就构成了知识结构的主体。

(三)引导学生建立教材或参考资料所未曾体现的“新”联系

如国际关系是课本没编排的系列,譬如八国联军侵华事件里的八国与参加巴黎和会各国及被制裁国名称间的联系,《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与中国西北内部叛乱的关系(因西北战事不得不在谈判中做一定让步)。又如,唐代制瓷业成就中邢州产白瓷,越州产青瓷,让学生记为白越青(人名,即姓白,名越青,意为邢州白瓷,越州青瓷),便不会产生混淆等现象,使许多难以区分的东西清楚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

(四)总结规律,提高认识

如通过对中国国共两次合作到两次内战,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与平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失败的比较分析,可得出一个结论,即民族矛盾尖锐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服从民族矛盾,民族矛盾缓和时阶级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中外古今皆如此。又如,国际关系中弄清利益原则,就弄清了一切国际关系问题。而这一原则同样是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并非教材参考书所讲到的。再如,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为建立世界霸权而发动,却都出现了发动者难以预料的结果――人民、民主和民族力量的壮大。美国在亚洲的两次失败更证实了这一点。如上得出的一些常识性规律,对以后的教和学都大有裨益。

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更为重要。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新”的学习中巩固旧知识,在旧的知识再现中学到“新”东西。这里的“新”主要是对旧知识建立的“新联系”或“新认识”,这便是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也是丰富内涵,加深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复习所必需,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石所在,要达到融会贯通全依赖于此。

总之,在认识到重要性的前提下,教师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基本上就建立起“立体网络结构体系”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能力及应对高考变化是非常有效的。以上只是个人意见,有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商榷。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6

【关键词】“引桥工程”;学习与复习;答题技巧;九年级历史学习准备工作

“引桥工程”是今年焦作市教育系统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她的提出与研究,将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小升初、初升高学段,以及初中、高中学段不同学期,引导学生做好学段(学期)的顺利过渡,使之在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得到有效地改善与调节,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深深体会到做好学生级历史教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因而也非常重视此阶段历史教学衔接的教育方法。以下是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教学第一课时所做的级历史教学衔接的点滴做法,如有错误,敬请同仁指正批评。

对于级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一般借用评讲八年级期末试卷来进行的。现以焦作市2010—2011学年(下)期末调研测验试卷八年级历史(北师大版)为例。86班共有33参加考试,仅有3人分数在60分以上,最高分仅为72分;及格率为9%,优秀率为0!我告诉学生:这样差的成绩,我们必须进行反思!通过对试卷的评析来反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答题技巧的能力。不反思,就只能永远停留在这样的低水平,甚至还会倒退!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也就谈不上今后历史学习的进步了。

通过对试卷的评析,师生总结出产生失误的原因与表现:在学习与复习方面,第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熟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选择题第4题:1954年,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颁布了《共同纲领》 B颁布了《中华共和国宪法》 C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颁布了《中华共和国刑法》。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了,这道题是很容易得分的。又如,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中的第一小题:根据材料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两个省份?“经济特区的设置” 是最基础的知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图文结合”,解答此题就没有问题。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认识模糊,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照不清位置”,影响了学生判断。如选择题第10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承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将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外交成就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期进行归类复习,就一定会选出正确选项的。

第三,对跨越时间较长的某一知识演变缺乏归纳与总结,如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及演变等知识;第四,对于某些类似的知识缺乏归纳与对比,如建国以后党召开的重要会议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等知识。

在答题技巧方面,首先,粗心大意或凭感觉答题是学生成绩出现失误的一个“通病”;其次,审题不严谨,抓不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导致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如选择题第11题:如果能抓住题目中的“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等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物一定和农业(水稻)研究有关,再看四个人物选项,就不难确定是选项D袁隆平;再次,缺乏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排除法等。选择题第1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①农业合作社②③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只要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知识清楚,知道“” 新中国实施的第一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政策,就可以排除A、B、C三个选项,直接确定D项是正确的答案。

以上是我认真对八年级试卷分析,得出来的在学习与答疑技巧方面存在的问题。面对即将开始的九年级历史学习,学生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首先,做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就必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每节新课学习前尽可能地查找相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背景资料,甚至是他们的逸闻趣事。这样既扩大了知识视野,又了解了人物的喜弄哀乐,增强了学习世界历史的主动性,为九年级历史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学习习惯基础。

其次,与中国历史学习一样,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没有坚实的地基是建造不出高楼的”。除基础知识要牢固掌握外,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积累。如图表法对类似知识进行归纳与对比、注重阶段性的复习和专题复习、知识结构的构建与完善等等。

第三,在世界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历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大环境里去学习,去思考,从而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比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与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联系;又如在讲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可以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这个大环境里去学习,就会更加体会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重要论断的正确!

第四,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训练题来熟练运用答题技巧,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在现在的中招考试中,历史考试是开放性的。它的题目设计往往独具匠心,有的与社会热点、时政新闻紧密联系,有的却与某个练习题似是而非,这些题的解答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审题、认真分析,抓住表示时间、地点、人或事物的特征等“关键词”,再联系课本中相关联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7

一、课堂教学实行“精讲精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认知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 

历史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需要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成得更有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要做到精讲精练。如八年级历史上第14课《难忘的九一八》,第一个大框题“九一八事变”,其中的相关知识点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借口、结果、影响。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只需要精讲柳条湖事件的具体真相就可以了,其他都不必拓展和讲解了。而在西安事变这一大框题中,中共为什么主张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也不太了解这段历史,教材也没有做过多的阐述,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启迪思维,如果蒋介石被张杨处死了,结果会如何,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共探历史问题,然后老师给出一个结论,如果蒋介石真的死了,那么,亲日派何应钦就会倒戈,这样就会天下大乱,因此国内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抗战局面,无从再抗日。所以,中共高瞻远瞩,不计前嫌,从民族大义出发派周恩来前来调停,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部分老师一定要精讲。让学生学会明晰历史,感悟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真正意义所在。因此,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教师的核心指导力所在。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精讲与精练” 

1.“精讲精练、讲练结合”中的“讲”指的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那么对于一节课来说,教师要“精讲什么”? 

(1)要讲重点、讲难点、讲学生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和中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非重点内容、次要的内容、学生已知的内容可以略讲、不讲,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掌握的问题不用教师再讲。例如,在上九年级历史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重大的发明时,我直接让学生去自学教材,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在教材中就可以直接勾画出来,教师就不用再讲了。教师可以出示多媒体,展示出四领域里的直观的图示,加深学生的印象。那我们精讲什么呢?讲科学技术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才能趋利避害呢?这是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又超出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讲清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要为人类谋福利,因此,要合理使用科学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生成得更有效。 

(2)講思路、讲方法、讲联系。历史思维不是仅靠模仿便能培养出来的,要对一个问题进行讲解就要讲清它的来龙去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①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中国落伍了。)②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③“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而且联系现实启示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精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精辟的讲解,使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精讲不等于少讲,教师要讲在要处、讲在难处、讲在惑处。 

2.“精讲精练”中的“练”指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解答。恰到好处的“练”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可以说,“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那么对于一节课来说,要“练什么”?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所以我们的练习只能是在课上完成,这样练习的内容更加要求精。练习必须符合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所以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始终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在思想上重视“精讲讲练”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更有效率。 

历史八下知识要点总结篇8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在历史剧教学的运用中发现历史剧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当然历史剧教学也需注意以下问题:素材要贴切;表演要有情节;教师需要指导。

上一篇:小学英语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中英语主要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