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3 22:20:21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1

一、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辛丑条约》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虎门销烟,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鸦片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辛亥革命是制度方面,而新文化运动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第三,历史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属于过去现实,而现实又是历史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以深化知识。比如中外文化科学知识、当前重大新闻等,均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素材。如教学“明治维新”这一知识时,历史教师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重大进步的有关事实,再联系奴隶社会末日本向我国古代隋唐学习、日本社会性质出现根本变化的相关历史,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若想获得发展与进步,不但需要历史条件,也应具有开放胸怀,敢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增强他们对目前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进行课堂检测,以补充与巩固知识。当然,检测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巧用板书,考查基础知识。教师在板书时,可对那些较简单却易于出错之处,通过填空题的方式向学生列出,使其课堂练习,亦或设问答疑。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2

摘 要:初中历史内容繁多,把握好复课策略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中考复课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答题技巧,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获取好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历史复课;方向;基础;专题;技巧

一、研读《中考说明》,把准备考方向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中考所考的知识点全在《中考说明》的规定之中,因此,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明确备考方向,准确把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复课教学中,要按照《中考说明》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中考说明》中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可以不讲,《中考说明》中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要细化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对照所有考点,逐一落实,不熟悉的归纳整理,强化记忆与训练,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同时要认真研究《中考说明》中的样题及我省近三年的考题,研究试卷的结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今年中考的方向,以期提高复课的准度和效度。

二、夯实基础知识,突出复课重点

新课改以来,中考历史主要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试也是中考历史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落实得到位与否是中考成败的关

键。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中国命运斗争的尖锐集中体现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属战略防御阶段,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敌我力量发生变化时,人民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所要掌握的内容、考点。

三、构建历史专题,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历史专题,就是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串联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历史体系。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及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横向比较如一战期间英、美、日三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可列表比较他们对华贸易比重的变化。这样就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庞杂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四、综合模拟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和模拟训练是历史复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应对中考。教师应该做到:参考中考样题和往年中考试题,精心设计或精选试题,不搞题海战术;精心筛选试卷或试题,挖掘原试题内涵,刻意改变一些题的条件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训练中触类旁通;认真讲评试卷,不能只对答案,切忌就题论题;特别关注出错率较高、得分较低,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题目;注意整体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试卷讲评的基础上,形成主动完成对所有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构建网络的能力。

五、掌握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答题技巧训练是提高复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复课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复课中要特别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在整个复课过程中要切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一是认真读题。通过读题目、读题干、读问题,基本弄清题目考查的背景和对象。二是仔细审题。正确判断问题的意图和要求,基本理清解题的思路。三是掌握方法。一般采用筛选法、排除法、推理法、分析法、比较法等,逐步缩小选项范围,选定最佳答案。四是问题入手。做材料题时,先浏览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五是找答案源。先在材料中找答案,有些答案隐藏在材料题中,可直接抄写或引用;不在材料中的,再从教材中或资料中寻找并组织答语。六是知识迁移。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整合出准确的答案。七是抓关键词。比如从“标志、开始、转折、客观、主观、根本”等关键词入手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八是判断分值。注意每一题的分值,如果这一题是1分,答案应该只有一到两句话,如果这一题是2分,答案至少是两句话以上,以此类推。九是不全翻书。做题时,不是每一题都要翻书,只有不会做的和没有把握的题才翻书。十是书写规范。书写端正,字迹清楚,不写错别字。

总之,历史复课中有许多应注意的地方,有效的方法也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分析和研究。只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对路,就能事半功倍,使学生获取好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昧宝.历史专题复习要处理好八种关系[J].试题与研究,2008(8).

[2]李彩霞.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2011(1).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3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我们教师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在此希望在新的学期我们会用自己努力刷新过去的成绩,再创一个辉煌的成绩。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4

一、把课结成“问号”——设置悬念

一堂好的课,不应该结成句号,而应该结成问号。也就是说,教师在历史课教学临近结束时,不给课堂画句号,而是给课堂画问号,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历史的兴趣。

(1)评书式结课。在评书中,说书人总是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束,这样能给听众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求知空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的“品三国”之所以能够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易中天在每集最后都会设置一个悬念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诱发观众的好奇心。在历史课的结课中,采用评书式结课,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危机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课结束时,我这样问学生:“美国通过新政慢慢摆脱了经济危机,那其他的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的呢?它们难道也采取了美国的方式了吗?要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这样,在结课时顺势把以上内容提出来,不但预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节课巧妙过渡,衔接自然。同时,这样做使悬念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便可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样的结课,就如同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一样吊住了国王的胃口。

(2)谜语式结课。在历史课中,有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深化,这时候采用谜语式结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一课时,我这样结课:“同学们,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当年的元宵节那天,中国的一家报社在报纸上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的原因,要求打四个古代历史人物,你们可以在课后猜一猜这个谜语。”这样的结课,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课后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进一步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把课结成“省略号”——拓展延伸

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拓展式结课,把课结成“省略号”。所谓拓展式结课,就是指结课时,将教学内容作纵式或横式的拓展延伸,伸展开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促发求知兴趣。

(1)纵向式拓展结课。所谓纵向式拓展结课,就是指教学完一课的历史内容以后,结课时把该内容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自主探究的结课方式。例如,在教学完“西汉的历史”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西汉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着名的历学家司马迁曾经写过一本史书《史记》,其中有许多章节也记录了西汉的历史,你们课后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读后你们一定会对西汉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结课,就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横向式拓展结课。所谓横向式拓展结课,就是指教学完一课内容以后,引导学生把相近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横向对比的结课方式。例如,教学完“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可以这样结课:“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摆脱了被殖民压迫和被剥削的困境。而隔了30年的中国进行的却失败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结课,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很有效的。

三、把课结成“双引号”——首尾呼应

在一堂课中,开头和结尾的设计是很重要的,“龙头豹尾”能让课堂焕发异彩。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结成双引号,结尾的设计力求首尾呼应,这样,就能够让课堂浑然一体,达到一种艺术的效果,增加课堂吸引力,帮助学生弄清历史的内在联系,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明确重点难点,深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隋唐时期的文化”一课时,课的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赵州桥、李白、杜甫、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等一系列的邮票播放给学生看,然后问:“这些邮票上的历史知识,你们都知道吗?”学生说:“不全知道。”于是我按照教学要求讲完课文,到最后结尾时重新把邮票的图片播放一遍,这时候的学生就会利用刚学到的内容一张一张地讲出邮票的历史知识。

这样的结课首尾呼应,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又前后照应,完善并升华了主题。

四、把课结成“感叹号”——激感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历史课程标准》很强调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历史课的结课应该结成“感叹号”,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教学“九一八事变”这节课,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语:“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灾 难、更是耻辱。‘九一八’这个日子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撕心裂肺。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但是一切都又留下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中好好学习,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这样的结课,不仅能够让学生牢记“九一八”这个日子,牢记中华民族曾经的灾难,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意识,使课堂教学的情感得到高度的升华。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5

一、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意义

1.便于检索。即能很快地从体系中找到所需的知识点,以解答问题。例如,“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它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古代文化专制”三个系列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迅速将它找来解答相关问题。

2.方便比较。高考发展趋势是能力要求逐年提高。比较能力的考查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方面。而知识体系是按着历史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外对比等方向建立的,所以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只需从体系中抽出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即可。比如回答“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都发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为何前者失败而后者成功”这个问题时就可以直接从中国改革系列中对比二者的背景和过程等项得出结论。

3.有利于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如只要认真分析和领会国际关系的许多事件,就可以发现在纷纭繁杂的个别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利益”,它决定着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了这一点,一切国际关系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而这本身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由此便可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原理的理解。

二、如何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一)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记忆方法,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这是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近年来,高考题能力要求比重日益加大,给许多人一种错觉,认为记忆历史事件、人名、地名、时间等已没有意义。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谈不到历史能力的提高。

我在新授课和复习中,指导学生必须学会如下几种记忆方法,以便较好地掌握中学历史基础知识。

1.浓缩记忆。如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浓缩为一阁(殿阁大学士)、二监(锦衣卫、东西厂)、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五府(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八股(八股取士),既容易掌握又便于使用。

2.年代特征。如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89年日本宪法产生,这三大事件都相隔一百年。

3.谐音记忆。如二战初期日本侵占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谐音记为“关飞迎面相新马”,即关羽张飞面对面在相一匹新马,不仅具有形象性,更重要的是把难记的历史知识简单化了。

4.比较记忆。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就易混淆,于是抽出内容比较,前者有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后者有1800多种药物和10000多个药方。学生便依据历史进步的规律(时间越晚成绩越高)很清楚地掌握了二者,永不出错。

5.图表记忆。如将二战中北非战场的语言叙述变成如下图示,学生便一目了然。

[埃及][北非战场][摩洛哥][英美盟军登陆][1942.11][阿尔及利亚][突尼斯][1941.3][1943.5包围][德意逃][利比亚][德 意][阿拉曼(英胜德意)][1942秋] [英]

以上是根据北非各国分布区域所画大意图(不合比例,只为说明情况)。

6.歌诀记忆。如将一战后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编为:“战前富,战后穷;工党势力在上升。附属国,搞独立;爱尔兰南部分出去。威法渥会相继出,放松政治固经济。”这样,两页内容尽在其中。

以上是为建立知识体系而准备基本材料的一般方法。在世界近现代史结构体系中,如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战中各国的表现等就是基本材料。

(二)帮助学生发现内在联系

由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才形成纷纭复杂的局面。只有找到这种联系,才能发现规律、认识历史,或总结经验或吸取教训。若舍弃或忽视这种内在联系,历史几乎是无法学习的。因此,帮助学生发现内在联系就成为教学的必然。

1.因果关系。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始末从因果关系来看是: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叛乱――北方失利――颁布两个法令――战局转折――北方胜利。每条线所连两事件,都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这种联系是最为紧密的。

2.承接关系。如二战前期德国进攻北欧,占领各国的顺序为:(1)丹麦;(2)卢森堡;(3)荷兰;(4)比利时;(5)挪威。五国被占顺序并无因果等必然联系,但客观事实就是这样,可称为承接关系。

3.空间关系。如一战前形成的两大侵略集团,除了其他因素外,最重要的当属各国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德、奥、意居中,英、法、俄分居两侧牵制它们。正是这种地域关系决定了双方的结盟的关系。

依据各种联系把基本材料连接起来(横向、纵向)就构成了知识结构的主体。

(三)引导学生建立教材或参考资料所未曾体现的“新”联系

如国际关系是课本没编排的系列,譬如八国联军侵华事件里的八国与参加巴黎和会各国及被制裁国名称间的联系,《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与中国西北内部叛乱的关系(因西北战事不得不在谈判中做一定让步)。又如,唐代制瓷业成就中邢州产白瓷,越州产青瓷,让学生记为白越青(人名,即姓白,名越青,意为邢州白瓷,越州青瓷),便不会产生混淆等现象,使许多难以区分的东西清楚地印在学生的记忆中。

(四)总结规律,提高认识

如通过对中国国共两次合作到两次内战,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与平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失败的比较分析,可得出一个结论,即民族矛盾尖锐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服从民族矛盾,民族矛盾缓和时阶级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中外古今皆如此。又如,国际关系中弄清利益原则,就弄清了一切国际关系问题。而这一原则同样是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并非教材参考书所讲到的。再如,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为建立世界霸权而发动,却都出现了发动者难以预料的结果――人民、民主和民族力量的壮大。美国在亚洲的两次失败更证实了这一点。如上得出的一些常识性规律,对以后的教和学都大有裨益。

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更为重要。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新”的学习中巩固旧知识,在旧的知识再现中学到“新”东西。这里的“新”主要是对旧知识建立的“新联系”或“新认识”,这便是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也是丰富内涵,加深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复习所必需,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石所在,要达到融会贯通全依赖于此。

总之,在认识到重要性的前提下,教师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基本上就建立起“立体网络结构体系”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能力及应对高考变化是非常有效的。以上只是个人意见,有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商榷。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学生 图片 观察 想象 三维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婴儿、幼儿、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直观象征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此,图片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很重要,对中小学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今,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图片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再造历史形象,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那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一、图片功能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达成更好的有机结合,特将目标细化如下:

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识记水平: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基本历史知识。理解水平:归纳和整理所学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已有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水平: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对历史做出解释与判断分析。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经历(感受)水平: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历史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复制水平:按照教师的指令,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活动;行为动词:朗诵、复述、讲述、介绍、谈谈、找出、标出。创作水平:从事某项复杂的创作;行为动词:编演、举办、编写、制作、绘制、撰写、出版、设计。

二、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实现

1.识记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并编歌谣。如“一个中心,是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记忆大运河河段、地理位置等。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识记《南京条约》内容,《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了解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了解中国战争过程。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历史漫画《时局图》,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兴趣。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通过图中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形象地记忆到头脑之中;并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有了深刻理解。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利用图片增强记忆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把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形象历史材料的特点,抓住本质,然后运用联想,记忆抽象的历史知识。

2.观察描述为主。例如:利用七年级下册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找证据,发表见解、观点,并总结成小论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比较方法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先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明《南都集会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使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盛世昌隆,扣住该本课主题,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之中。而接下来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对比,从该图绿色箭头表示的英国南上扩张,褐色线条表示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对中华帝国形成包围之势,感知“盛世”与“危机”,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变化,得出结论:危机出现。接着探讨危机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文明的衰落,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历史现象,体会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方向。

4.直接感悟其历史精神的。此类场景性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合理想象描绘图片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图片《焚烧后的圆明园》,先通过对圆明园残迹的描绘,结合原来的“万园之园”的描绘,体会列强野蛮侵略的本质和对人类文明毁坏的罪证,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演讲》,学生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描述,在融入当时历史情景的同时,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在对《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的描述中,无形中就带有了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八年级下册中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黄继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体会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拓荒牛》,学生体会到了深圳特区人民艰难创业,勇于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5.探究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系列图片,与课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其这一特点为教学服务,效果非常好。如图片按美国南方种植园、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市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签字投降、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顺序排列,围绕“美国黑人奴隶问题的变迁”这一主线。接下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配写文字,并结合课文进行概括。接着探究黑人奴隶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第10课示意图《三角贸易航线图》,再联系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认识人类的“民主、平等”是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6.创设知识结构图。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读图片,归纳知识,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结构图,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层次,体会国家对外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

7.编演历史小剧本。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步撵图》,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动,气质刻画得出神入化。学生结合文成公主入藏背景,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综合运用,体会唐“合同为一家”的融洽民族关系,体会友好往来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流,这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中的图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明确一些问题。

1.紧紧扣住主题,为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图片辅助功能的最佳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问题设计上,不能盲目。用图片要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图片,扣典型,忌滥用。

3.运用图片过程中要强调学习需要,强调学习内容,强调学情分析。最终立足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倡导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感悟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其实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难免会被枷锁束缚。历史教师也是如此。但是,被束缚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从束缚我们的固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而且还要有所作为!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历史教学问题。这就是要把历史教师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不被分数和应试束缚,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根本的改善,教学效果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为了不被束缚,必然要有所创新,不走平常路。

总结自己的教学,形成了如下的一点感悟。

1. 突破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定式

突破思维定势就是能够突破那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习惯做法,以发展变化或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既要看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进步性、积极作用、主观作用;又要看到其落后性、消极作用、客观作用。这样才会达到突破思维定势的效果。

为了不囿陈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反复探索,善于批判旧观念。

在中国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材认为: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带有全国性的伟大的战略意义……它加强了全国同胞对伟大胜利的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但对百团大战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是回避不了的,应弄清楚:它反而过早的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坚定了日军以主要兵力来巩固敌占区,对付八路军的方针;也使对八路军怀有更大的戒心,直接导致了解放区在1941-1942年的困难时期。对此,我们的教材没有提及,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为了不囿陈说,需要我们不断储备和更新知识。总之,一切皆有可能,不走寻常路。

2.要从“记忆-复制型”传统教育方式中走出来

这是目前中学历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从事历史教学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应该教育学生不能成为书本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里浮不上来。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爱好,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爱好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鼓舞学生探索知识。

只有教师善于突破书本和考试的束缚,学生才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终有所获。

3.淡化书本权威和自身权威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不一味“填鸭式”教学。应该允许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大度地接受学生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

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向他们灌输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本的应用要充分但是也应该适当。可以教给学生该怎么样去分析课文,怎么样用关键词去进行概括,怎样及时地、有意识地联系相似的知识并进行比较,怎样运用旧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新知识以丰富、发展新的知识结构,怎样运用记忆与复习策略等。但是关键是学生能够积极尝试运用这些学习策略、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历史教科书及其它学习资料。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的学习有一个新的飞跃,因此而爱上学习、享受学习,并且自己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不能人云亦云。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教育艺术必须有一个终极取向或“北斗星”——人心、人性、人格的真善美作为指引。历史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我们要努力。

陶冶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所以我们本身要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以“学生观”的转换为核心内容。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的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而把个体有限的生涯化进无限的永恒中,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当史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就会带来极高的学习热情。

5.注意营造情真意切的教学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发自于内心的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营造激情奔放的热血情境,形成感慨万分的情感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历史的真实感化学生,先辈的真情感染学生,师生课堂内情感交流,互动发展。学生对先辈的高尚情操,爱国情感才能理解、接受,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爱国进取情感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感情。情感境界讲究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而不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必须以栩栩如生的理解认同而不是苍白无力的解说,去激活学生内心,才能产生内化的激情,才有师生的真心互换,情感交融。这实际上也就牵涉到历史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有深厚的内功,才会有激越的情感。

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总之,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历史教师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就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每次上历史课时,我会先给学生讲“历史上的今天”,然后会把这些事件与课本上的一些知识进行有效连接,这样就使学生有了一种亲近感,好像“历史”就在身边。例如,九月九日这天我讲到了“与九月九”:一九二七年九月九日是革命军事生涯的开始,是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等观点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的新起点,从此开辟了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去逝,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伟大领袖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业绩。一个伟人真正的开始,一个伟人永远的离去都定格在了同一个日子――九月九日,真是生于斯终于斯。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对伟人的神秘感,也激起了学生对伟人历史的浓厚兴趣。我还把每时每刻发生的国内外新闻讲给学生听,例如,当讲到抗美援朝时,我会给学生讲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当讲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时,我还让学生认识到局部战争还未停止,如利比亚战争等。虽然这些并不一定是考试内容,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学习历史有着不可小视的推动作用。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二、巧妙记忆知识

我们所学的历史是讲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的,时间长,内容繁杂,知识点多。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忆这些知识,我在教学时注意总结规律,找寻巧妙记忆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我把抗日战争总结成了“1,2,3,4”这几个数字,即一种社会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一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政党(、共产党),两条抗战路线(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片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正面战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三次典型战役(平型关、台儿庄、百团大战),共产党的三三制原则等;四次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事变(九一八、七七、八一三、皖南)等。这样就使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不再会觉得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又如,在让学生记忆《南京条约》的内容时,我运用了歌诀记忆法。我告诉学生一个歌诀:“南约有四项,割赔和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这首歌诀不仅全面地把条约的内容勾勒了出来,而且生动轻松、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使学生更容易记忆知识,并且久久难忘。此外,还有图示记忆法。图示记忆法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图表、图形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学生的记忆效果也很好。这些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不断更新知识

历史在不断地创造中,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因此,我们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传授的知识,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并以开明宽阔的胸襟,广泛地吸取各学科的知识,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以及鲜活的知识为我所用,为历史教学所用,从而使我们的认知更全面、更深刻。

由于篇幅、能力有限,所以关于历史教学的探讨我就简述这些,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上一篇:九上英语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一英语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