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季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2 03:48:30

朋友圈季度总结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1

据悉,至2014年底,我国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5亿,这意味着全国每两个人中就至少有一个人在使用微信,而目前微信已发展了800多万公众账号。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也开始成为一种新兴的销售平台,诸多名牌服饰的官方微店也如雨后春笋,类似的微店已有2000万家。

据2014年“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朋友圈商家平均月流水为94989元,月流水超过10000元的占一半以上。

那么是谁在搅动着朋友圈经济的发展呢,他们又是如何赚钱的?大众对于朋友圈卖产品的态度是怎样的?

1、微信朋友圈经济的三种面孔

总体来看,微信朋友圈营销呈现女性化、年轻化等特点。据统计,女性买家占总数的68.55%,21岁~30岁的年轻买家占总数的68.54%。从销售的商品来看,面膜、化妆品等女性商品比重较高。不难发现,朋友圈卖货的卖家,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兼职,赚点小钱的卖家。在日本留学的季小姐就是用做代购的方式赚外快。“市场流通的日本化妆品鱼龙混杂,有的无法保真,价格较高,许多人选择从日本代购,通过微信支付付款。”季小姐做代购一年多,通过朋友介绍来的顾客占30%左右。因为并非专业代购,没有固定的进货发货程序,在朋友圈晒最新购买的产品,并被国内同事或朋友看中而代为购买。“下课后到日本的商场和药妆店采购,因邮费较贵,除了特殊的个人直邮外,基本是几人拼邮费。”

第二种是专业的营销账号。卖家借助微信上的第三方平台做销售和推广,如微店,通过营销手段获取大量关注度。这一类营销账号除了自己售卖,还会叫别的微商代为宣传,返回佣金。

还有一种卖货的模式则明显涉嫌传销。例如,面膜曾是朋友圈最火爆的的产品,据知情人士透露,面膜的商有三种,最高的是总,之后是一级商,二级商和网络经销商。只要掌握好技巧,月入万元不是问题。商的规格越高,进价越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经营模式,正是被外界诟病的“传销模式”。据了解,在这种模式下,高级别的通过工厂拿到廉价产品,再层层卖给下线。发展下线赚取差价,产品质量不要紧,只是击鼓传花的道具。

2、从“尴尬”到“拉黑”,距离有多远?

微商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刷刷朋友圈,基于微信朋友圈推广。而朋友圈是社交平台,更是一个私人圈子,大多数人上朋友圈是为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如果在朋友圈一两次产品,大家可能会觉得新鲜,但简单粗暴地反复刷屏,则会引起朋友们的反感。女神卖面膜的神话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复制的,越来越多的人不顾情面拉黑朋友。

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李小雨说,她与奢侈品高仿工厂合作,在朋友圈里卖货。一个路易威登的正品旅行袋,高仿的只卖700至800元,满足了一些女性的需求。但她也注意到,频繁地刷屏令朋友们不满。

对于朋友圈卖货,您怎么看?据调查显示,基本有三种态度。

就目前来看,现在微信自身的朋友圈信息流广告还处在测试阶段,消费者对广告的反感还远未到临界点。

3、做朋友圈营销真的能赚钱吗?

微信电商不同层级商之间潜藏着巨大的利润。产品20%是生产成本,80%是综合成本。商品80%的综合成本将会被分配到不同层级的商手中,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将通路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压缩到最小甚至完全消除,商品的推广和各层级商财富的积累速度以惊人的速度在朋友圈中蔓延。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核算,某总代建设了3级的团队,每个级别有10个核心,总共的团队数量就是10*10*10=1000人。假设平均每人完成20000元的销售任务,整个团队创造的销售价值是两千万。假设有50%的平均利润,整个团队创造的利润就是1000万。假设总代占到这个利润的10%,总代个人的收入就是100万元。

微信抢占了移动互联最大且活跃人数最多的流量入口,流量汇聚之处,必有生意,微商其实是微信生态圈里必然的生长结果。总的来说,现在还是微信朋友圈营销的红利期。红利期往往意味着更多的赚钱机会,做朋友圈营销赚钱的事件我们也听说过不少。这其实跟早期QQ红利期时一大批企业靠着QQ群、QQ空间等工作也抢到了不少红利是同一回事。早期做淘宝做天猫的人也同样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一个行业,真正能赚到钱的一定是产业链最顶端的少数人。二八法则适用于传统电商,也同样适用于朋友圈微商群体。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赚钱的人群发出的声音,而更多没有赚钱甚至亏损的人声音却被选择性忽略掉,或者他们自己选择了沉默。

担忧:朋友圈熟人经济“杀熟”维权难

不少人误信朋友圈的“真实”,或者虚荣心作祟、贪图便宜而轻信朋友圈营销,成了“杀熟”对象。一位做代购的业内人士指出,一般的代购加上人工费、运费、关税,最后的价格约为专柜的7折,如果朋友圈标榜的价格低于专柜价的5折,其进货渠道便可能存在问题,但朋友圈所谓的“地板价”、“特殊渠道”还是能吸引不少人上钩。

微信朋友圈买卖行为属于私下交易,微信用户并不用登记身份证等真实信息,一旦发生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纠纷、食品安全等问题,取证很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消委会很难受理。

朋友圈卖货和开微店不同,付款方式由双方商定,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纯属个人交易,没有第三方参与担保和监督,买到假货或者上当,一旦遭遇熟人“坑友”,往往只能无奈吃个“哑巴亏”。

据2014年“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有31.71%的商家认为“只要现在能赚到钱就好”;有27.64%的商家“希望微信不要规范严格”。“微商”对朋友圈营销的态度值得人们提高警惕。

而腾讯微信团队曾对朋友圈营销问题表态,表示不鼓励个人在朋友圈中售卖商品的行为,并开通了举报功能,核实后将根据违规程度进行处理。然而,由于朋友圈营销存在量大、私密、人情因素等特点,使得平台监管和打击存在难度。即便查封,朋友圈营销的低门槛性也会沉渣泛起,朋友圈异化苗头显现。

这也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的营销机制并不健全。“微商”大多在朋友圈通过图片和文字对产品进行介绍,没有售后评价系统,因而买家无从获悉商品的数量、评价等信息。当买家决定购买之后,往往是直接付款而非通过第三方付款,交易过程大多没有凭证,商品也大多没有发票。一旦发生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纠纷、食品安全等问题,取证很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消委会很难受理。

杭州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朋友圈营销由于无法确认责任主体,只能将交易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行为,很难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防范:净化朋友圈经济还需你我他共同努力

1、信用是建立朋友圈经济友谊的纽带

朋友圈经济得以生存是要以其真实、私密、信任的特点向外扩展的。商品质量和口碑对于朋友圈营销十分关键,否则便是“一次性买卖”。据2014年“微信朋友圈营销”生态数据研究报告显示,老客户居多的“微商”占总数的52.03%,而以新客户居多的“微商”则占总数的37.40%。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信用是建立友谊的纽带,卖方对于自己销售和转发的商品要负责,不能仗着朋友信任而损害朋友利益。如果是转发信息,那尽量到此就好,不要再继续往下传。如果是不太熟的朋友,尽量不买,如果是熟悉的朋友,可少量先试试。“这样既能避免受到更大的损失,也保留了朋友之间的情谊。”

2、加强个人鉴别能力,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

利用“微商”进行网络传销、非法集资、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各种盗取信息以及钓鱼转发等方式在朋友圈流行,一不留意,可能落入违法分子设定的圈套,或个人信息便可能泄露。凡此种种,都需要公众在使用社交平台时理性区分,戒欲止贪、提高鉴别力,把好“关口”。

从打击非法行为来说,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大环境,让违规者不敢在朋友圈设“圈套”,是杜绝朋友圈“陷阱”的努力方向。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崔书锋认为,除了行业自律以及传统打假方式,信息化信用体系建立将是解决微商假货的根本之道。目前央行已放开征信,微商平台接入征信系统,只要做假货就会有记录,可从根本解决假货问题。

商务部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韩家平认为,如果想把微商做大,需要突破朋友圈的熟人信用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信任。同时,品牌授权和质量也要有权威的认证体系。就在2015年3月15日,微信官方通过公众账号了《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出台了详细的规范,逐步加大对朋友圈微商不良行为的监管力度。

出路:朋友圈微商的未来何去何从?

微信本身是一个封闭的流量系统,数据显示,目前在移动端的app中,使用占比超过了60%,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朋友圈又是微信流量中最大的入口,有80%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都是通过朋友圈进行转化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腾讯自年初宣布推出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后股价连续大涨。那么,影响未来朋友圈微商发展走向的因素有哪些?

1、微信对商业生态构建的走向定位

今年年初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推出至今,我们能看到广告的机会也并不太多,更有不少大众渴望看到广告。一向重视用户体验的微信是不可能容忍朋友圈重走当年新浪微博的老路,不可能接受满屏都是被各类广告占领。最近半年,微信对公众号诱导大众在朋友圈转发、集赞等行为有越来越多的限制,且管理越来越严。同时,做微商的朋友期待的朋友圈交易通道短期内都难以开放。当然,微信不提供入口支持不代表会收紧朋友圈的图片限制,同时也不可能过多限制,而限制的方向主要体现在微信加好友的数量。

此外,消费信任也跟平台是否能提供交易保障有关,不排除未来微信会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为微商做担保。

2、微商将会成为传统品牌迈向互联网的春天

以微信朋友圈营销、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微营销将会是传统品牌千载难逢向互联网进军的机会。

首先,它为传统品牌的互联网化开辟了新的销售通路,避开了传统电商和PC互联网惨烈的流量竞争,不再需要挤独木桥去跟众多品牌竞争。第二,微商点对点覆盖的模式,可以达到较高的毛利,只要你的用户群是精准的,产品只有消费者本人可以看到,没有价格可比性,也就从而保证了毛利。

此外,传统品牌依靠企业的品牌背书,能轻松化解微商消费信任难题,使商推广轻松。例如,韩束当初提出的提出“微商+”模式,跟广药白云山合作推出“纤纤梅”减肥产品,借助于韩束10万的微信大军,短短三天时间就号称拿下1亿销售额。

3、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或减少微商红利

4月底,一次大规模的“天猫补税”行动或已开始。一旦电商收税的传闻尘埃落地,那么不可避免微信电商未来也会成为需要监管的对象。理论上说,因为缺乏相关的信用保障体系,朋友圈的产品更不可控,会成为未来的监管重点。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2

一时间,对于朋友圈推广的言论满天飞,除了三家广告主一定是乐开了花外,随之而来的讨伐声也不绝于耳,《2015年,逃离微信》、《逃离微信的N个理由》等一系列内容也让地歌网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

喧嚣背后,微信的商业化故事到底有着怎样的背书,才会如此让人又爱又恨。

怎么收费?

朋友圈推广无论如何创新依旧摆脱不了其广告的本质,面对微信4.68亿月活而言,收费模式究竟如何让人对其变现充满了期待。

计划赶不上变化。朋友圈推广现身前,微信官方政策就已在业内提前曝光,让各地用户直呼:“原来自己的朋友圈如此值钱!”

作为现阶段网络广告的主要收费模式之一,CPM是依据播放次数来计算的收费模式。广告图形或文字在计算机上显示,每1000次为一收费单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以CPM为主的计算标准,朋友圈的演绎方式显然与其他媒体模式有差异。

雅虎广告的计算标准就以CPM为主,在广告价格上一般会因时间长短不同而稍有区别,时间越长越能获得5—10%的优惠。

而微信的文件显示,一条朋友圈广告在曝光后6小时内若未产生互动,那么该广告将自动消失,若曝光后有互动,则广告不消失。一个广告将持续7天有效,对单个用户每48小时内只推送一个广告。

微信公众号广告的售卖策略中分为CPC(每点击成本)广告和CPM(千人成本)广告两种。其中,CPC广告底价为0.5元/一次点击,自由竞价,曝光免费;CPM广告底价为15元/千次曝光,自由竞价,每千次可视曝光按出价扣费一次,优先展示出价高的广告。

同样是广告,为什么就它火了?

广告作为互联网行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一直以来都是被用户唾弃的对象,而这一次朋友圈成功将用户都变身成为了广告推手,让这出广告大戏越唱越火。

而这一切都源于微信的社交强用户黏性。与微博推出的推广有着相同形式的朋友圈显然比前者更受欢迎,这背后是微信4.68亿月活、信息流的媒体与意见平台、以及CRM与轻APP中心的强大背景支持。庞大的用户量、超过580万的微信公众号,以及社交带来的重度黏性使得微信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活角色。

远离微信成了“天方夜谭”,因为你的关系早已把微信彻彻底底地融入了你的生活。

朋友圈广告一出来,“今天你收到微信广告了吗?”立刻成了朋友之间问候的口头禅,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用户都晒出了微信推广广告,内容包括宝马汽车、Vivo手机、可口可乐等。

针对不同广告针对用户群的差异成了用户们“比拼”的重点。社交化的传播给了这次推广最大的助力,这与社交化营销发展有着先天的契合。

营收比例要变了?

腾讯最新公布的Q3财报,在总营收198.08亿元中,游戏营收为139.24,占比70.29%;广告业务营收24.4亿元,占比12.32%。值得注意的是,网游营收同增34%,手游营收环增仅2.2%;而广告营收同增高达76%,发展潜力巨大。

事实上,腾讯对朋友圈广告的推出就有了伏笔。早在2014年第三季度,腾讯对朋友圈广告评估结果就是年收入为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一旦这预期实现,腾讯的业务将迎来巨变,原本以游戏业务作为主要营收的格局将会被打破,广告业务将成为下一个支撑腾讯营收的支柱。

而这预期结果的实现似乎已是箭在弦上。张小龙曾说过如今微信订阅号中的内容80%来自朋友圈阅读。数据显示,4.68亿微信活跃用户平均每人每天阅读5.86篇文章。这意味着相比媒体属性的公众号的推广还是来自于朋友圈的阅读转化。

以此计算,朋友圈每天为公众账号带来21.94亿的阅读量,不同于公众号阅读量还需跳转,朋友圈广告则显得更直接,只要是活跃用户即可“阅读”广告推广,这样一来,如果用户朋友圈中出现同一条广告的曝光量就超过了9亿。

同时,在微信曝光的推广策略中,好友对的广告互动情况将影响自己接收同一广告的概率,即如你的好友对该推广点赞,你接收到该广告的概率就会增加。而且目前的朋友圈与朋友圈状态形式一样,只要你有所“回应”即可收到来自后面好友的回复消息,这意味着广告的曝光量被不断翻倍。

微信数据化雏形的形成

那句“今天你收到微信广告了吗?”实则是广告推广的精准化推荐的结果,正因为微信广告的推送选择性体现,给了用户“炫耀”的机会,也暴露了微信数据化的雏形。

微信在大数据发展的道路上总是若隐若现,有着国内最多用户数的微信在大数据上的表现总是很低调,尽管在精准化营销上也有大数据的影子,却也没有太多实质进展。

微信具备大数据发展的先决条件,庞大的社交数据是腾讯最大的竞争优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4.68亿。通过整合应用内搜索,再加上近日推出的生活搜索,微信内信息查找功能已展示了微信在数据的可抽取特点。

朋友圈广告的精准化投放则是微信数据可供分析的特点表现的重要里程碑,至此,微信的数据化发展已初显模型。

尽管如今的朋友圈推广广告尚未能一众用户都欣然接受,但作为微信数据分析化实现的开始,朋友圈广告的未来还是颇具想象力的。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3

跟风晒有利于增强归属感

当大家都在晒小目标时,跟风晒有利于增强归属感。

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属感越强的人,自尊心越高,自我价值感越强,也越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在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需要归属感。集体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和集体文化和谐一致。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特别容易形成人人参与的网络狂欢。只要达到引爆点,“喊你回家吃饭”“豆腐脑咸还是甜”这样无厘头的内容都可以火爆网络,更不用说王健林的“小目标”致富经了。朋友圈都在转发,你好意思落下?

随大流能给人一种安全感。做一只反方向的鱼,需要莫大的勇气。社交网络,甚至因此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到“助力现实”的作用。国外研究者发现,在社交网络上越活跃的学生学习越差,而中国研究者却发现,通过社交网络的社会化学习,中国学生不但增强了社会接纳感,更加适应大学生活,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管理自我形象

即使不为跟风,晒小目标也有利于管理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真人见面靠打扮,网上交流靠照片。无论科技再怎么发达,人们都会用它去维护自己的形象。研究发现,人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Facebook信息比较准确地判断这个人的各项人格特质。研究还发现,在线上受欢迎的人在线下也同样受欢迎。

在实名社交网络中,人们会表现出和匿名状态下非常不同的一面。在实名状态下,人们会利用一些隐含信息,比如头像,暗示性地提升自己的形象。也正因如此,小目标的另一个高潮,是辞旧迎新的时候。每到过年,看到最多的除了祝福就是立志。其实这时候的祝福和立志的意义差不多,主要是为了在朋友圈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在朋友圈树立自己的形象,没有比立目标更容易的了。你甚至不需要拍照、修图、去星巴克……只要立个小目标,别人就会对你的情况大致有所了解了。当着朋友的面我们也许很难有机会表现出野心勃勃的一面,但朋友圈给了我们机会,立个小目标,就能让整个朋友圈都知道自己是个有理想的人。

微小目标增加动力

很多人立下宏伟目标,但却不肯去想一个现实问题――我现在能达到这个目标吗?先不说资源、能力,就光说时间。此刻、当天、本周,你能拿出多少时间来为目标努力?很可能比你想象的时间要少得多。

专家建议,那些苦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人,应该设一个“非计划日程表”。传统的计划日程表上写着“我几点应该做某事”,而这种非计划日程表则写着“那个时间我不得不做的事”。比如说,你不得不花时间睡眠、用餐、洗漱、购物、做基本家务、堵在路上、做些其他人交代的工作以及参加你讨厌但又不得不列席的会议……诸如此类。

这不是“你想花的时间”,而是“已经安排好了,你不得不花的时间”。没有人能用脑子记住所有这些事务,很多人只是事到临头时机械执行而已,但这些时间积累起来非常惊人,当你将这些都写下来,你才会惊觉自己每周真正可支配的“为目标努力的时间”是如此之少。而要靠这一丁点可怜的时间,攀上你梦想中的高峰,简直就是不可能之事。

要做事,需要动力,于是这就是小目标出场的时候了。要说服自己的大脑鼓起干劲,首先就得说服它“这件事是可操作的,是能办到的”。

宏大的目标往往模糊不清,一旦想采取行动,就会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种“不知该从何处做起”的感觉一旦升起,拖延就随之而来了。还有的时候,宏大的目标因为太过美好,结果让人沉醉于“实现后我就如何如何”的幻想中,进一步瓦解了斗志。

小目标则不同,它是切近的,没有美好到令人沉醉的地步,是虽有难度但可克服的,是以现有能力就可分解出具体实行步骤的,甚至是“现在”就能开始做第一步的。不管要达成什么目标,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可达成的微小目标恰能鼓起你行动的勇气。

小目标能提升能力

当然,再微小的目标也有失败的时候。有时我们明明很有把握,但做到最后却功亏一篑。失败是苦涩的,会让人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会让人就此一蹶不振,然而,小目标的另一个好处是,即使失败了,也能提供即时反馈,而这种反馈对于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研究认为,最能让人成长的好目标,是“有明确标准、短期内就能知道成败的目标”。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微小的目标。

因为目标小,所以衡量成败的标准就具体明确。“做个好人”的标准是模糊的。“每天做一件利他之事”的标准就很明确,你今天要么做到了,可以记上一功,继续努力;要么没做到,可以总结教训。

正因为目标小,所以成败的反馈来得就快,才有可能修正并提升能力。最理想的状况下,是“一个行动一个反馈”。顶尖运动员在训练时,教练往往会针对其动作立刻给出“做得对”或者“需纠正”的反应,来帮助运动员不断进步。平常人即使得不到如此极速的反馈,但有小目标在,就能定期进行阶段性反思,看看自己有无错误需要纠正。这样,也就不会因一味地埋头苦干而彻底偏离航向了。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4

广告终于来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

1月21日,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广告悄然亮相,部分用户刷朋友圈时会收到一条来自微信团队的推广信息——微信即将推出的朋友圈广告。广告由六张图片和一个链接组成:“它无孔不入,你无处可藏,不是它可恶,而是它不懂你,我们试图,做些改变。”而点开链接则会显示“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一片哗然,用户一片喧哗。关于微信广告这事,这几天我接受了无数的采访,电视节目都做了三个了。这事,把大家都整疯狂了。先是微信疯了,竟然敢在朋友圈做广告;接着,媒体疯了,这是关系到自己绝大部分受众的重大新闻啊;最后,用户疯了,你丫敢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上动土啊,欺负我没得选择吗?

甚至连微信的广告形式——六张黑底白字的图片,也演化为“微信体”,各大公司纷纷效仿,借势都在朋友圈里纷纷推出自己的广告,主体都是黑底白字的六张图片,文案也极尽模仿、调侃之能事。一时间,如果你没有在当天推出相应的广告,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公司了,反应也忒迟钝了。

自从朋友圈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后,自从各种面膜之类的广告霸占朋友圈后,圈内就在猜测,微信官方会不会推出朋友圈广告?现在,广告终于来了,这在情理之中;但这么快就推出来了,时间点在意料之外。

第一个微信广告主到底是谁?

1月25日晚,微信朋友圈广告终于来了。

大约9点钟的样子,我更新了朋友圈,内容是:“微信朋友圈广告终于来了,有人看到的是宝马,有人看到的是可口可乐,有人看到的是Vivo,看来果然是大数据,果然是智能匹配,看到的各不相同。到底谁是第一个微信广告?这是个迷,也可能三个都是第一。据说看到宝马的是土豪,看到Vivo的是屌丝,看到可口可乐的是2B青年,啥都没看到的,很抱歉,你已被抛弃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是第一个微信广告主呢?宝马、可口可乐、Vivo其中的一个?还是三个并列第一?

很快有个哥们在我朋友圈评论说“磨了一周总算上了,累死我了”,并把我朋友圈的这个内容转发到了他的朋友圈。原来,他正是此次微信广告投放的负责人,就是那三家里的其中一家。

据我的这个哥们透露,是微信主动找到他们公司的,已经谈了一个多月了,但之前一直不知道时间点,直到上周才确定下来。微信找了很多公司,最后第一批确定为这三家,是同时投放的。所以,没有第一名,只有第一批。

至于投放金额,他说和之前大家的猜测基本一致,我猜测也就是500万左右,是按照CPM来计算的。

微信的野心

“微信=移动互联网”,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个等式是成立的,这是微信的荣耀。这种荣耀,之前微博也部分获得过,曾经,有那么一部分人,玩手机主要就是刷微博。

绝不能让微博的尴尬成为微信的尴尬,这是腾讯很多高层的共识。一个产品,一定时间内可以不赚钱,如果长期不赚钱,谁能答应呢?为了避免这个尴尬,微信早早的就在内部开始探讨起了商业化的道路。据说此前每次的讨论都很激烈,激烈点主要在两个方面:商业化路径和时间点。直到朋友圈火爆之后,尤其是“面膜”之类奇葩铺天盖地之后,争论就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激烈了。

“简单粗暴”,是互联网的信条之一。越是绕弯弯的事,越是温开水的事,成功的概率就越低。是啊,微信商业化道路上,还有比朋友圈广告更简单粗暴的盈利模式吗?

据微信内容预估,朋友圈广告准备一年收入100亿,这是什么概念?由于腾讯2014年的财报还没出来,2013年腾讯全年广告收入为56.95亿,2014年前三季度的广告收入之和是56.81亿(11.77+20.64+24.40),全年肯定超不过100亿了。就是说,朋友圈广告一出马,就比腾讯全年所有业务的广告收入还要多。

这动了谁的奶酪,谁最该颤抖?

微信朋友圈广告,到底动了谁的奶酪?关于微信推出朋友圈广告这事,到底最应该颤抖的是谁?

周六晚,一档电视节目中,当主持人张鸿问到这个问题时,我和另一位嘉宾项立刚老师的回答截然不同。老项认为,这是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这笔广告费,不是从广告主的网络广告预算中分出来的,而是从传统媒体的品牌广告预算中分出来的。所以,该颤抖的应该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

那我的回答是什么呢?动了谁的奶酪,电视、报纸,还是百度?不,都不是,而是阿里。竟然是阿里?原因何在?主持人追问。

我们先跳开这事,看看美国的几大互联网巨头。2014年10月14日,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参加活动时公开表示,谷歌在搜索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必应或雅虎这样的搜索引擎,而是亚马逊。

谷歌把亚马逊看成最大的竞争对手,那亚马逊又把谁看成最大的竞争对手呢?从亚马逊内部人士处了解到,他们眼中最的竞争对手不是另外一家电商公司,而是社交网站Facebook。谷歌把亚马逊作为最大对手好理解,那亚马逊把Facebook作为最大对手,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Facebook把社交广告和电商构成了一个闭环,用户可以直接购买,不管是有形物品还是服务。比方说用户谈论美剧里女主角的衣服时,就会给你推送同款服装的广告,点击链接可以直接购买;比方用户说到想到A地旅游时,就会推送A地的酒店。

话再说回来。我们都觉得腾讯是一个社交公司,其实腾讯赚钱的大头是游戏,所以也可以说腾讯是一个游戏公司;我们都觉得阿里是一个电商公司,其实阿里赚钱的大头是广告,所以也可以说阿里是一个广告公司。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为何阿里最应该颤抖了吧。微信,正在构建“广告+微店+O2O”的布局。大野心,大格局。

任何基业,都不可能长青;任何公司,都不可能长盛不衰。颠覆微软的,一定不是另一家软件公司;颠覆谷歌的,一定不是另一家搜索引擎公司;颠覆亚马逊的,一定不是另一家电商公司;颠覆微博,一定不是另外一家微博;颠覆微信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微信;颠覆阿里的,谁说不可能是微信呢?

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挑战

上文提到的微信首批广告主的那哥们,很巧,七年前Facebook推出信息流广告时,他也参与了,不过当时他在另一家公司。我调侃他,你见证了美国和中国的同一段一定会被写进书中历史,想想也是醉了。

不管是Facebook还是微信,不管是他之前的公司还是现在的公司,最纠结的就是两个字:隐私。

回忆起七年前的事,这哥们透露,比七年后的今天恐怖多了。首先,美国的用户比中国的用户更加在意隐私,动不动就会把你告上法庭,弄不好就是上亿的赔偿。其次,当时Facebook比腾讯过分多了,随时会根据用户提到的信息发广告,比如上文提到的美剧里的服装和要去旅游的A地,精准的让用户恐怖,感觉没有任何隐私。当然,也可能是Facebook这方面的技术要比腾讯好。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5

金晶美丽清纯,温柔可人,然而她初入演艺圈时险遭“色狼”的暗算,幸好有男朋友的保护才得以脱身。但遗憾的是,原本要保护她一辈子的男朋友却无法承受演艺圈的“潜规则”之痛,一次次醋海风波,无端猜疑,直到有一天无法忍受而不辞而别……

守卫爱情:一路呵护到北京

金晶出身在杭州西子湖畔,美丽的江南水乡滋润着她艺术的灵性。

入学浙江艺术学院不到一年,清纯可人的金晶便遭受到了美丽带给自己的烦恼,求爱者像辛勤的蜜蜂终日萦绕在她身边。

金晶没能抵御早恋的诱惑,她恋爱了。

男孩叫高鹏,和金晶在同一学校,他学的是服装艺术设计。高鹏高大帅气,有一股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他在一起,金晶像是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有一天,金晶因拒绝了一个高官子弟的追求,受到了对方的恐吓。她眼泪婆娑地对高鹏说:“我想退学,我不想给家里惹麻烦。”高鹏轻拥着她说:“晶晶,你那么漂亮,追你的人自然很多,你就是退学了追你的人照样会很多,很多事情只能从容应对。我想我会保护你一辈子的,决不让你受一点委屈。”说罢,高鹏抱紧金晶并握紧了双拳。

金晶一下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两颗年轻的心就这样彼此温暖着,在高鹏亲密的呵护下,金晶安全而又快乐地度过了三年的艺校生涯。

2002年初,从艺校毕业的金晶参加了 “全国希望之星”大赛杭州区的比赛,一举获得了冠军。不久,大赛总部通知金晶到北京参加总决赛,考虑到方便照顾女友,高鹏也欣喜地一起前往。

在高鹏的助威和呵护下,金晶倍受鼓舞。

总决赛出奇地顺利,在数百人的参赛队伍中,金晶和另外两名女孩脱颖而出。这令金晶和高鹏喜出望外。获得前三名的选手都有一夜成名的可能。

然而就在金晶幻想着领完奖后的种种幸运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晚上,大赛组委会的某领导将金晶单独约出来,说要告诉她一些领奖注意事项。单纯的金晶想也没想就跟这位领导上了车。考虑到不影响女友工作,高鹏没有前往。然而令金晶意想不到的是,那位领导将金晶拉到一个酒店后便关起了房门,开始对其动手动脚,并色迷迷地说:“金晶,只要你愿意陪陪我,我一定让你拿冠军,拿了冠军,你就一下出名了,我还会大力帮助你,不出一年就把你捧红。”说着那个领导再次将身体靠近金晶。金晶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切吓傻了,她边躲闪边说:“你放了我好吗?这个奖我不要了,你还是找别的女孩吧。”说罢,便逃也似的离开了宾馆。回到住地,金晶一头扑在高鹏的怀里哭个不停,见女友身体一直在发抖,高鹏一把推开她说:“金晶,你说,那人把你怎么了?是不是欺负你了?”金晶直摇头。“那你怎么了啊!你快说啊!”看到男友如此着急,金晶哇地一下哭出声来。她说:“要知道是这样,我们当初就不该来北京参赛。”

高鹏气得紧握拳头,要找那个家伙算账,被金晶劝住了。金晶说:“高鹏,我们要冷静,首先他没有把我怎么样,大不了我们不获奖,但是如果闹出了事,我们怎么离开北京呢,怎么向家里人交待呢?不管获不获奖,我们等大赛结束后就回家好吗?大不了我们这一次是用钱买一次教训,从而也看清楚了这个圈子有多么复杂。”

高鹏深深叹了一口气,泪眼迷蒙中将女友紧紧地搂入怀中。

比赛的结果出来了,金晶得了一个“十佳”。

回到杭州后,金晶发誓,一定要靠自己的艺术天赋在演艺圈拼打出自己的天地。

当名演员,爱情无端会受伤

半年后,金晶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经历了前一场风波后,为了能时刻保护好自己的女友,高鹏主动放弃了在杭州的服装设计工作,来到北京。他在一边打工的同时,一边照顾着女友的生活起居。

初到北京,金晶和高鹏经历了不少的苦,他们租住在一间破旧的楼房里,生活虽然艰苦但特别的充实。白天金晶去上课,高鹏就在公司打工,为了能赚更多的钱,高鹏有时还做兼职模特,这让金晶特别心疼。但即便日子再苦,金晶也从不向做生意的父母要钱。

随着对北京的熟悉和自己的不断成长,两人各自有了不少的朋友,与此同时,金晶也开始接戏演戏。但是时间一长,高鹏却从演艺圈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有些演员要演戏,就得接受导演的“特别照顾”,如果不从,角色转瞬即逝。总之演艺圈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让高鹏开始对女友的职业产生了反感。

金晶明显感觉到自己喜欢的事业给男友带来了不快和不安,但是她实在太热爱表演艺术了,她不止一次地对高鹏说:“你一定要相信我,我决不会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所谓的艺术,相信我不会让你失望。”

2004年秋的一天晚上,一个导演打电话给金晶,说想和她谈一个角色,让她务必赶来。因为太晚,金晶没多想便和高鹏一同前往。到了酒吧,金晶也没有介绍高鹏是谁,导演见金晶带着一个男孩,以为是一个男演员呢,便冲他笑笑说:“小伙子,不好意思,你在另一个桌上等我一会,我和金晶有重要的事谈。”高鹏一下子特别尴尬,只好遵命。

高鹏一边翻看酒吧的免费杂志,一边观察金晶和导演的谈话,只见金晶一会和导演窃窃私语,一会又笑个不停。10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实在忍无可忍的高鹏,便发了一个短信给金晶说:“你好好谈吧,我回家睡觉了,原谅我不能陪你了。”收到男友的短信,金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因为在演艺圈里,每个女孩都很注重自己的隐私。

导演见金晶不停地翻动手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便起身告辞。

一回到家,金晶一下就闻到一股白酒味,高鹏喝得满脸通红。金晶问:“你怎么突然跑了回来,为什么不等我一起呢?”

“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我是你男朋友啊,你竟然和那个导演亲热地谈话,而把我晾到了一边,那个导演对你说了些什么,是不是又向你……”

金晶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莫非每个女孩演戏都要被社会上的人想得那么龌龊吗?我是你女朋友啊,我每走一步你比我爸爸妈妈还看得清楚啊!”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争吵,虽然事后高鹏向金晶道了歉,但是年轻的爱情印上了一丝伤痕。

之后,金晶再见剧组时,都是由高鹏作陪,每一次金晶都会告诉对方高鹏是自己的男朋友,但不知为何,好多次本该得到的机会,好像是因为高鹏的存在,而让对方没有了兴趣。尽管如此金晶也从来不埋怨什么,她知道在举目无亲的北京,高鹏是她心中最亮的灯,也是她日夜想念依恋的故乡,至少在想家的时候,她便可以和男友说上几句流利的杭州话“充饥”。

但是有一天,金晶的一个泼辣的女朋友的一句话,彻底打破了两人的平静。

那是2005年初的一天,金晶带着高鹏和另一个女朋友一起见剧组,原本可以胜出的金晶一个角色也没有得到。回来的路上,那个一向说话大大咧咧的东北女孩对金晶说:“你见组时,就不该带男朋友,你看他那么大的个子,往那儿一坐,人家导演什么的,一看他就没兴趣和你谈本子了。他又不演戏,你们俩不要老是形影不离的,这个圈里特别忌讳这个。”

一席话说得坐在金晶身边的高鹏特别难堪。接下来的几天,高鹏总是话里带刺,让金晶好不为难。

东北女孩的话说得也有道理,毕竟有些剧组的事,不愿意让演员以外的人过多知道,所以在此后的几次见剧组时,金晶基本上就不带高鹏前往,这让高鹏很是生气。有一天他大声对金晶喝斥道:“你演了几部戏,是不是心气高了,不需要我了?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到北京参赛时有多么可怕吗?”

“每一个女孩在这个圈里都会遇到色狼,只要自己不去掺和那些事,管别人干吗呢?”

看到女友态度不冷不热,高鹏一下拉住金晶的手说:“晶晶,你不要拍戏了好吗?我真的很担心你,要不我们回杭州好吗?我为你做什么都可以。”

“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我能有今天,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你就不能相信我吗?我只想说,在演艺圈,不是每一个女孩都像你想的那样。”

“我不能再忍受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快疯了。你不知道我有多么担心你。我在受什么样的心理折磨!”

在感情和艺术的天平上,金晶一时无法作出抉择。她深爱自己的艺术舞台,也更爱朝夕相伴的男友。她记得下雨了,就会有伞出现在她头顶,刮风了,她的胸前就有一赌厚厚的墙,想家了委屈了就有一个温暖的港湾,这个人就是――高鹏。

金晶同高鹏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但是他仍然听不进去。从保护到支持,从支持到怀疑再到反对,高鹏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无法承受女友一天天地越飞越高,女友越飞越高,只能让他们爱情的空气变得更加稀薄,只能让他缺氧窒息。

太委屈,难道爱情就这么脆弱

这以后,每一次金晶出门谈事,高鹏就乱加指责,两人不时为此拌嘴,最后总是让爱情变得伤痕累累。

因为猜疑,高鹏对自己的工作也没有了热情,情绪坏到极点。他总是不断地找借口无故和金晶生气,为此金晶多次劝他不要胡思乱想,两人的爱情还特别年轻,需要经受风雨的洗礼,而高鹏仍然听不进去。有时金晶出门办事,他都尾随在身后,这让金晶好不自在。

有一次,金晶约好了和一个男演员一同到剧组试戏,由于去时太早,两人就在附近的咖啡馆小坐,有说有笑地聊着。谁知不一会,高鹏却闯了进来,他二话没说便冲金晶嚷嚷道:“你为何要骗我,你不是说是到剧组吗?你怎么和一个男生在一起呢?”金晶强压心里的火气,微笑着对高鹏说:“你误会了,他是我们同剧组的,你想到哪儿了啊!”说完,金晶朝那个男孩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你看我男朋友多爱我,对我可照顾呢!”那个男孩也不知该说什么,只是表情不自然地笑着。当时场面一度令金晶窒息。

随着拍戏的增多,金晶的朋友越来越多,特别是那些演员朋友,个个都长得英俊,这让原本不自信的高鹏心里更加不舒服。也许正是高鹏的不自信,他对金晶也更加刻薄了,两人争吵时的语言也就更为尖刻了。

好多个深夜,金晶一直在想,难道漂亮女演员就一定没有美好的爱情吗?于是她想起了身边的朋友们,爱情同样让她们伤感不已。可是她又深深知道她和高鹏走在一起实属不易,初恋到现在,也有好几年了啊,她深信他们爱得很深,没有什么误会化解不了。

不久高鹏的生日到了,为了让男朋友高兴,金晶为他买了不少他喜欢的艺术书籍及一套昂贵的服装,谁知当她送给高鹏时,高鹏却说:“买这有什么用呢,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就远走高飞了,在你的天空里,我很窒息,你能否给我一丝自由的空气呢?”接着高鹏又说:“晶晶,要不你跟我回杭州好吗?只要你不当演员,我为你做什么都可以,但是你在这个圈里,我做什么也没有心思。你不知道我多么在乎你,多么爱你。”

看着高鹏落下的深情的泪水,此时的金晶特别感动,她多么想放弃这一切和心爱的人一起走啊!可是她突然想到了,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再回头学习高中课程考大学,这对她来讲已经是不现实了,现在她除了演戏,不知该做什么,也不知会做什么,如果一下就放弃了演戏,她还真有些不知所措。金晶思忖了一会,坚定地对高鹏说:“你让我永远爱你可以,但是不让我演戏绝对不可以,我不知道我们到了社会上吃什么喝什么,也许只有演戏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那天两人不欢而散,看着一天天消沉的高鹏,金晶极度失望,但她一直认为只要自己不掺和那些所谓的“潜规则”,两人的爱情会永远圣洁如初。可她万万没想到,偏执的高鹏竟在她拍戏时,选择了悄无声息的逃离。

这年春天,金晶接拍了电视剧《爱在冬季》,担纲女一号夏雨,这一走就是两个月,这让高鹏怎么也无法忍受。而就是这个雨季,高鹏向金晶明确地提出了分手。

接到电话,金晶的眼泪哗地掉了下来。这一刻,窗外春风杨柳,而她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爱情的幻想却一下冻结了。

“高鹏,我们真的不能在一起了吗?你为何选择逃离,难道仅仅因为我是一个演员吗?你难道不爱我吗?你说你要保护我一辈子,你就这样离去吗?你还会回来吗?”

当金晶把心中的这些疑问通过短信发给高鹏时,高鹏已经乘上了飞往温哥华的班机,他要在那里进修自己的专业。爱情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飞走了。

拍完戏回来后的一段时间,金晶真有了退出演艺圈,去加拿大追随自己爱情的打算。可是到了男友身边,她又能做什么呢?思忖很久,金晶最终没能舍弃自己钟爱的演艺事业,但是她深切感受到了,在演艺圈里做一个女艺人是多么的艰难,演艺圈里的爱情是多么的脆弱。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6

墨尔本的天空很高很远,空气中有枫树叶和青草的味道。

我踩着单车在墨尔本的商场里选购奢侈品,回到小屋,吃自己做的便宜的三明治。

就在一个月前,银行告诉我商场怀疑我有滥用信用卡的嫌疑。

我到商场解释的时候,看到那个警察,他工作的街区就在商场附近,他似乎知道我在做什么,冲我笑,他很高,也很帅气。

我抱着笔记本,对路萧说起这些,路萧发过来一个奖励的大拥抱,说他想我了。

他给我发照片,他站在小区的门前,看起来紧张又不肯放松的样子。他问我什么时候回北京,我咬着嘴唇,眼睛一下子就有一点湿:“圣诞节的时候回来。”

我22岁,一个人在墨尔本,住在租来的小小的房子里,父母常常会问我钱够不够。我总是说够,但是我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奢侈品了,所以常常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

我还是常常去商场,警察帅哥看到我,总是冲我笑。有一天他走到我面前,问可不可以做他的女朋友,他想要一个中国的女朋友。

我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告诉他,我有男朋友了,他有很好听的中国名字,叫路萧。

2

路萧来墨尔本,是圣诞节前。

我带着他四处玩,去登学校后面的一个小山,去地质公园看考拉,毛茸茸的耳朵,路萧说考拉虽然很可爱,但是看起来总像是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简考拉,就像你一样。”

帅哥警察和我们吃饭,他对路萧说简对你很好,很爱你,你一定要对简好。

回小屋的路上,路萧问我在墨尔本朋友多吗?我说朋友不多,只有警察一个。路萧问我寂寞吗?如果寂寞的话,多一些朋友是好的,其实有帅哥警察陪我,他放心很多。

“你呢?在北京朋友多吗?”其实我还想问他寂寞吗。某一天晚上,我们在一起逛郊区的二手市场的时候,有一个北京的电话打给他,他没有接。

我突然想我在墨尔本,没有什么朋友,所以我有些寂寞;他在北京,就算有很多朋友,也寂寞吧。

圣诞节结束,路萧回了北京,我送他的时候在机场哭了:“在你的脸上盖个戳,你就是我的了。”

路萧走了,我又踩着单车在墨尔本的商业区狂奔。

警察问我,你男朋友为什么叫你考拉。其实不止他,我所有的大学同学都叫我考拉,那时候我在国内念大一,父母开始给我办出国。我们系一百多名学生,那年出国的有三个女生,去美国的女生,大家叫她甜甜圈;去丹麦的叫大风车;去澳洲的我,就叫考拉了。

警察有时候提醒我:“中国丫头,差不多就行,不然商场还会投诉你的。”

甜甜圈和大风车到墨尔本看我。甜甜圈给我一个电话号码:“路萧在北京,有别的女朋友了。电话是那个女孩的。”

我不信,要是她们说的是真的,一年前路萧就喜欢上别人了,他为什么还每天和我在电脑里聊天,让我帮他做那么多事情,为什么还到墨尔本看我啊。

电话通了,女孩甜甜的声音:“你好,这里是漂亮女生的代购店,请问你需要什么啊?”

我扣了电话,想起路萧来看我的时候,那个夜晚打来电话的,似乎也是这个号码。

又打过去,还是那个女孩的声音。

“你是不是和路萧谈恋爱,你知不知道,我是他的女朋友,我在澳洲。”

“你胡说什么啊,我根本不认识什么路萧,更不是什么女朋友。”她斩钉截铁。

3

不得不承认在墨尔本,我声名狼藉。

墨尔本的同学说我,总是买奢侈品,促销的时候,商场规定一个人只能买一份或两份,我就借别人的名字登记;如果是在商场的网站上买,因为商场规定,一个地址只能寄一份产品,我几乎借遍了所有同学的地址。

我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他们说我买了那么多,也没有变成潮人。

其实我这样做,都是为了爱情,了解我的,也不过是甜甜圈、警察和大风车而已。

4月,我踩着单车挨着到同学的地址取东西,然后到邮局寄出,可能是我的包太大了,踩单车的时候摔了一跤,在医院里我给路萧打电话:“我骨折了,医生说得休息两个月。你来看看我好吗?”

7月的时候,路萧来了,我的伤已经好了,我们一起去看演唱会。早在去年的7月,我们买了一年后的演唱会票,澳洲很有名的一支乐队,特地做的情侣预售票,分男生票和女生票,两张票,只是一张票的价格。这样便宜的价格,唯一的条件是一年后,必须两张票合在一起,才生效。

买票的时候,热恋的情侣们都很踊跃。但是一年后,演唱会那天,大部分的位置却空了,只有极少数的情侣没有分手,所以他们来了。

我们买了一套情侣票,我们也来了。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情侣区的座位大部分空着,但在去年,他们都是卖出去了的。现场大屏幕在观众里定格,定格到某两个人,两个人就必须亲吻。

屏幕定格到我们。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路萧亲吻,但是他捧起我的脸的时候,我哭了。

大家看着大屏幕里的我们,用英文窃窃私语说那个中国女孩幸福得哭了,但是我越哭越凶,我问路萧:“为什么我骨折,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来?路萧,墨尔本每年有两个打折季,12月和7月,你能不能坦白告诉我,你这次来,是为了和我一起看演唱会,还是为了墨尔本的打折季?”

4

要到这个时候,在人群里,我才能回忆和路萧之间的事情。

两年前,我还在北京念大一。学校礼堂里,我们一见钟情。我们都相信,我们的爱永远会这样丰盛下去。

家人安排我出国,路萧说无所谓,他会等我的。我们每天在MSN聊天。他买了一只胖猫,取名叫考拉,每天喊它的名字,就像我在他的身边一样。我们夜夜聊到三更,不知道有多甜蜜。

但是半年以后,我们还是渐渐疏远了,隔着遥远的距离,他一度疏远我,一段时间后,又渐渐接近我。

他主动联系我,问我有没有信用卡,在墨尔本商场买奢侈品便宜吗?还有澳洲的化妆品和绵羊油,一个人可以买很多吗?我说可以啊,随便买多少都可以,但要是打折或便宜的时候,往往就会限量了。

他说他的不少朋友知道我在墨尔本,所以托他找我帮忙,买了这些东西寄回去。

我刚到墨尔本的时候,他来看过我,我们耳鬓厮磨,难分难舍。后来,他平时不来,只是打折季来,打折季结束就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带走澳洲的特产和国内卖得很贵的奢侈品。

虽然电话里那个女孩不承认,但是我渐渐明白,我每个星期寄回去的,每月大采购的,路萧每次拎着大箱子来买走的,足够开一间欣欣向荣的澳洲正品代购店了。

和情侣区那些没有来的情侣一样,我们的爱情早已经没有了。路萧还和我联系着,不分手,是因为女子的网店已经做到皇冠了。她做得很好,澳洲正品代购店,要是和我分手了,哪个傻瓜还会到处借信用卡,到处要地址,冒着被商场列入黑名单的危险,为了省那一点钱,弄得自己声名狼藉,像个傻瓜一样踩着单车替他们采买啊。

我一直以为,我是在为我们的爱情打工,其实我不过是为了他们俩的幸福打工罢了。

5

我叫简书,很多人都叫我简考拉。

考拉在别的地方不常见,但是在澳洲,处处都有。

警察和甜甜圈恋爱了,他们在众人的祝福下买了一年后的情侣预售票。甜甜圈说,我们不会分手,一年后,我们要在预售区让大家羡慕得牙酸,再次接受大家的祝福,但是甜甜圈还没有回美国,他们就分手了。

路萧说对不起,离开了墨尔本,我们再没有联系了。

豆瓣上说,时间是一把刀……

有时候我会去地质公园看考拉,北京的考拉猫不再受宠了,但是在澳洲,考拉还是每个人的心头好,看起来笨笨的考拉每天睡足20小时,另外4小时中,2小时吃树叶,2小时发呆。

考拉没有天敌,多数考拉都是摔死的,因为它们老了之后会因为抓不住树而掉下来……

澳洲人喜欢考拉,他们说每只老去的考拉都是折翼又落地的天使;也有澳洲人说考拉是考虑着爱情的时候掉下来的。有时候,青春的爱情就像考拉,天敌很少,没有生死两茫茫的哀伤,纯洁的心也没有欲望的纷扰,甚至距离也不是爱情的天敌,考拉不过是在一段太轻太浅的感情里老了,没有新鲜感了,所以选择了放手,考拉的爱情,不过是输给了时间而已。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7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大学生人际 互动重构

一、研究缘起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指出:“人生是一出戏,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也称‘面子’)。为了观众心中建立起这种‘面子’。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角色,竭力表演。”在新媒介技术扑面而来,移动端新兴自媒体成为网络生活的“新常态”,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不仅被搭建起来,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浸淫的“平行世界”。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更新,“微信朋友圈”功能同时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只能看到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基于此,微信朋友圈中的大多数沟通发生在“熟人”之间,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介个人内容的公开性稍弱。基于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将更直接、直观、立体地影响别人(“观众”)对自己的看法(“印象”)。

对网络传播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来说,微信朋友圈使其关系网络从现实联络到虚拟世界,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与行为、关系维持模式实现了新的变革。当下,研究微信等新兴网络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大多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或单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究,或单纯从实证角度进行量化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塑造,特选取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排名不分先后)共10所代表性高等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不同层次的20名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并作记录整理。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塑造

据腾讯科技披露的数据,截止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8.06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而微信朋友圈则是微信的重要社交功能之一。在朋友圈中,可以直接图片动态、小视频、纯文字信息、网页和链接、广告,并进行评论、点赞及添加地点信息等。腾讯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高级功能,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可以随时删除,图片和链接可以收藏和转发,收藏支持标签管理。图片还可以编辑权限,选择“谁可以看”和“提醒谁看”。朋友圈支持“不看TA的朋友圈”和“不让 TA看我的朋友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25.0%(见图1)。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渗透,在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带来新生力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人际交往和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互动

作为大学生使用范围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通讯工具之一,微信朋友圈具有记录、分享、评论、转发、点赞等多种功能。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联络网,大学生实现了微信上的虚拟社区搭建。通过搜索微信号、QQ号、手机号等搭建起的熟人社交圈和通过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搭建起的陌生人社交圈共同构成了纷繁复杂、相互交错的交际网络。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微信朋友圈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交往对象有家人、同学和朋友,在网络中认识的交往对象有陌生人和网友。朋友圈实现了跨越现实和网络的人际互动,实现了人与人在物质、情感和信息上的交流与传播。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树洞”的角色。对于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及合理的排解方式的学生来说,朋友圈成为了不二选择。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A的叙述:

“有时候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时,我会在朋友圈里po出来。不少同学和朋友都会给我评论一些安慰的话。有些关系很好的朋友甚至看到的第一时间就会私聊我,询问我具体情况,甚至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下面是L谈对象小B的叙述:

“哈哈说实话,我把吐槽学校或实习单位的话配上大热的表情包,有不少同学给我点赞和评论呢。对于他们来说,也有或多或少类似的吐槽。一方面是纾解我的情绪吧,另一方面我也想看看屏蔽老师发出来后,我的同学们是不是也有同感。”

从以上两个访谈对象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朋友圈中的互动,大学生群体获得了更多同学、朋友的安慰和建议。在更大范围内收获了心理上的认同,从而有意识地形成对自我的激励。同龄人对于“成长的烦恼”的理解与认同、朋友圈分享的私密性(可设置分组可见)和主体互动时或加深或淡化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群体达成了交流和发泄情感的目的,而囿于朋友圈分享的可选择性和匿名性,封闭滞缓的信息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群体观念的更新。譬如,对某一事物持有相同或类似想法的受众会进行“抱团”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群体、虚拟社区,而对持有相反观点的群体则会进行排斥甚至抵抗。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C的叙述:

“朋友圈还是蛮开放的,解锁了我上大学之前没感受过世界。譬如之前我觉得LGBT群体离我很远,直到有位学长公开出柜,我才知道原来他是同性恋。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关系,我觉得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平等的,首先是爱,其次才是性别的区别。”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D的叙述:

“我现在这份实习工作就是在‘朋友圈’找到的!看到学姐转发了实习信息之后就去投了简历,按部就班地面试、入职。我觉得朋友圈还是蛮有用的,像是信息的集散地,如果我有什么好的实习或就业信息的话,也会在朋友圈里发出来,说不定哪个学弟或者学妹看到了就从此以后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了呢。”

从以上两个访谈对象的叙述可以看出,朋友圈实现了信息的流动与传播。熟人和陌生人组成的圈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异质性强的圈子会促进文化的开放和观念的创新。圈子中的信息获取与交换(如“信息转发”、“添加好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甚至可能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试金石。

(二)裂变

朋友圈的分享功能虽然实现了信息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心理认同划分出不同的受众群体,实现了人际互动的裂变。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微信上多元化的社交渠道开拓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弥补了现实生活中同质化的空白,但基于内容共享而存在的朋友圈也加剧了网络人际互动的裂变。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E的叙述:

“朋友圈的功能更多在于分享吧,分享彼此的情感、日常生活。在我的微信好友里有一个同学会每天都发一些负能量的话,比如‘人总要寒心一次,才知道世界的真真假假,并不是谁都能以心换心’。类似这样的‘毒鸡汤’看都要看吐了,所以我选择屏蔽她的朋友圈,干脆不要让自己被这样的负能量感染。当然,我庆幸自己和她的交集不多,平时不怎么见面,否则真要时时被她爆棚的负能量给淹没了!”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F的叙述:

“微信朋友圈就像个染缸啊,大家都会想把更加积极或者更好的一面示人。但是‘有阳光一定会有阴影’。前不久我就看到有同学在晒去美国学开飞机的照片,秀自己的定位。有些同学就会晒自己买了或收到了多少多少大牌口红,在用多贵的护肤品。对于家境一般的同学来说,我觉得这可能会刺痛他们。也许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拜金’的一种推波助澜吧,之前就有看到新闻说女孩子为了用七百多元一小瓶的粉底液,买两千多元一个的包包去借裸条,或者更不堪地去。”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G的叙述:

“朋友圈里的微商、代购之类的是有一定隐患的,特别对于经济实力不强、判断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说,有可能会上当受骗甚至物财两空。我就曾身边同学说起过,朋友圈代购付了款没发货。搞得都不相信代购了!”

从以上三个访谈对象的叙述可以看出,朋友圈的信息分享传递的不仅有正面、积极、多元的信息,亦有负面、消极甚至违法违规的信息,甚至可能发生隐私泄露、引发财产损失。“刷朋友圈”如同从另一个空间和维度“凝视”(gaze)着生活。限于基于朋友圈形成的闭环,对负面、消极甚至违法违规的信息进行检测和清除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以负面情绪的传递为例,很多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会在微信群中寻找有同样心理问题的“病友”,看到其朋友圈中分享的内容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可能造成的恶劣后果。

(三)重构

基于朋友圈互动形成的网络群体并不是完全稳定的,每天更新的海量信息从现实生活中涌入虚拟的社交平台,实现了人际交往的裂变,也重新塑造着人际关系。朋友圈也重塑了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和关系维持,通过内容分享从而在开放的社交平台塑造出理想的自我形象,进而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H的叙述:

“这么说吧,有些我不喜欢的人给我评论的话我不会回复。还有一些负面的评论,或者称之为‘唱反调’的评论我也不会回复,我也不会跟他(她)争论什么,孰对孰错。但是我会记住,他(她)曾经给我泼冷水或唱反调,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今后我们的关系。”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I的叙述:

“之前我对院学生会的某项政策有异议,并委婉地指出了改善的余地。没想到院学生会主席就在朋友圈‘怒怼’我,并说我的态度有问题什么的。更夸张的是,他还纠集了一大批他的干事为他‘摇旗助威’。我就想不明白了,都是为了学院好,至于用网络暴力来孤立我吗?”

从以上两个访谈对象的叙述可以看出,从看到朋友圈的分享内容、自行解读分享信息到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大学生群体将网络人际互动迁移至现实生活中。而这种网络人际互动更大程度上与现实交往相融合,重新塑造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版图。值得关注和警醒的是,对于朋友圈可能引发的网络暴力应当提前防控,规避可能带来的交际风险。

三、微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引导策略

(一)舆论上:宣传、教育、引导

“人是社会的动物。”基于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的特殊性,既要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弥补和规范,从道德和法律上进行双重约束,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调动学校、家长和朋友的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进行密切关注。如有意识地以正面话题进行引导,结合丰富具体的案例进行教育,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进行宣传,对于监督、举报不良信息等行为进行激励。

(二)技术上:监测、监督、维护

通过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既要防范负面、消极等不良信息在朋友圈的传播,更要在一经发现后及时叫停、严格惩处。如设置敏感词过滤、利用大数据筛选锁定等,充分认识网络平台作为工具的属性,共同维护大学生的网络交际空间。

四、结语

基于微信朋友圈的分享、互佑氪播功能,大学生群体满足了对信息和情感的需求,拓展了社交圈,弥补了现实生活交往中的空白。对于相同或类似观念的认同形成了稳定却不固定的网络群体,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身份认同、寻求心理安慰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社交圈的扩大也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诱发财产损失甚至网络暴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既要从舆论上对朋友圈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模式,通过学校、家人和朋友加强和大学生的交流引导,形成互帮互助的良性社交环境,更要从技术上进行引导和监督,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措施,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社群。

参考文献:

[1]聂磊等.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05).

[2]李玉峰.基于微信的大学道德教化信息的传播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3(09).

[3]聂沉香.网络交往与个体道德自律[J].山东社会科学,2002(01)

[4]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5)

朋友圈季度总结篇8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当网络遇到圈子,生活就被衍生出了无数的可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圈子,并加入其中,似乎也在手指敲动键盘和鼠标点击搜索引擎的瞬间,变得容易了许多。网络正在成为圈子的剂和推动器,购物圈,交友圈、老乡圈……在阡陌纵横的网络中,圈与圈之间的界限,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交汇乃至重叠的圈子,构成了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后网络时代,究竟加入哪个圈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有几个圈子。

网络,圈子新载体

圈子,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是贬义词,意思为拉帮结派,所以,没人敢说自己属于圈子。事过境迁,80年代后,圈子活跃起来,成为了一个中性词,是为非正式群体的规模化、多样化。圈子,俨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社区生活的方式了。圈子是一种文化,一种时尚,同时,也是一种价值。

21世纪。一个互联网产业高度、高速发展的世纪,圈子也很自然地随之延伸到了网络。形形的圈子,充斥着我们的社区,有些眼花缭乱,志同为圈、道和为圈,“圈地运动”开始走上网络舞台。圈子在网络上应该起源于百度,叫“圈儿吧”。或者说更多的IT人的圈子生涯起源于百度。网络普及的“blog”也是圈子。名人blog以徐静蕾为代表,这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圈子了,而是形成了一种“圈子效应”,这应该叫“营销”。

一个很火爆的美国互联网Friendster网站,网民们邀请他们认识的人加入他们的朋友网络,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网络。Friendster正在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一年内已形成了一个拥有500万人的虚拟社区。硅谷中那些寻找下一个投资契机的风险资本家们已纷纷涌向这些网上社交圈。

互联网上庞大的社交网络意味着什么呢?

这些社交网络继承了人们对于聊天室的热情,还有对博客和文件共享网络的欲望。互联网圈子的优点在于成群结队的人可以主动地相互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文档和数据。特别是,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大家可以将自己的照片贴在网上,网络真实性进一步加强,并且,即时通讯工具、RSS等软件和技术的发展将网络人群联在一起,你可以观察到你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各认识多少人。

沙龙文化的改变

以前,广州IT行业的一个圈子每周三都有成员自发组织的主题聚会,且人数众多,“据点”主要在沙面的某个酒吧,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现如今,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那里的存在,人们画圈都已经画到网络空间里去了,有那么多的即时通讯工具,谁还会为了交流而特意“抛妻弃子”跑那么老远聚会呢?

从网上到网下,社交圈子变化的同时,也表现了我们身处时代的变迁。正如一个网络名人的Blog中写到的一样:互联网热潮的到来,就如阿兰・德伯顿描述冬季的到来一样,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凡是大的趋势变化,多是“徐缓渐近”的,让我们这些温水里的青蛙,感觉不到水温的升高。

那么,圈子面对web2.0,面对3G无限接入,面对上亿的网民,它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它的归属又该是什么?圈子有很多,淘宝的购物圈子、西陆圈子、天涯圈子、和讯圈子……人们不断组成圈子,选择圈子,在自己的地盘营造着圈子。一个人的圈子是自我的圈子,很多人的圈子是大家的圈子。网络的圈子,实质上是由过去交友的单一化转变为圈子的群体化。正应了《无间道》里面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也有圈子”此为正解。人总是要适应潮流的,况且,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于是,圈子在迅速膨胀,人们开始了“钻圈运动”。“钻”多了、累了。圈子终究没有可能涵盖所有的需求,面对着以亿为单位的网民。但是人们还是在继续的钻着,自己的圈子、别人的圈子。

亲友圈、游戏圈、同学圈、同乡圈、媒体圈、同行圈、球友圈、企业圈、数不完的圈……的确。圈子太大也太杂,可谓是“茫茫圈海无处寻”……,网络的普及,网上找朋友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社交必要的一个渠道。

网络,让一切复杂的都成为了简单,让原本简单的,变得有趣。

一个人的四重“圈”

TEXT 牧迟

主角:安慧

年龄:28岁

身份:合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有一句广告词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在网络时代,从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心有多大,圈子就有多大”!

1 一重圈:网络购物圈

网络:淘宝网

圈龄:2年

圈子身份:既是买手也是卖家

圈子大事件:在网上买汽车

衣服穿得很张扬的安慧是个老网络豪买手了,她给我细数她家里的各种大件,“你想想,我2万多的DELL笔记本电脑,我手上戴的这个钻石戒指,还有,你看看我停在门口那辆丰田佳美车,都是我在网上淘来的。”

“其实在网络上豪买最重要的是什么都要懂一些,你想想,钻石的鉴赏需要专业素质,它们看上去一样,但是每颗都不同的,杂质、造型都会造成它们价格的差异;而车呢,即使你看到每辆的外型都崭新,但是内部结构却肯定不一样,你不懂就很容易吃亏,看起来很便宜的车结果买回来开不了多久就坏掉了。这就很糟糕了”安慧滔滔不绝地为我们介绍她在网络的豪买经验。

确实也是,安慧当时准备买这辆丰田佳美的时候作了很多准备,看了不少关于车的书籍,还向懂得汽车维修的哥哥请教了不少。临到买车的时候,她专门在卖家身上下了些功夫,在网络上挑选了一个广州的卖家――外观是次要的,关键是内部配置,跑了多少公里,在发现承诺与配置与网上一样之后,安慧回到网络,用电子货币付了款。

“其实在网络上买同城卖家的东西,和现实中买东西是一样的,你可以看到货才给钱,但是网络有更大的好处是――它比现实中的价格要便宜得多得多。”

再后来,她自己在现实中开了一个卖高档化妆品的小店,也将产品弄上了网,她说她第一次从网上卖出一套化妆品的时候特别激动,“想象我第一次在网上买东西的时候吧,心情比那个时候还要兴奋。”

2 二重圈:QQ群圈子

网络:广州巴渝快乐营QQ群

圈龄:1年

圈子身份:QQ群管理员之一

圈子大事件:组织群员包机回四川

安慧是个老广州了,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到广州闯荡,从当初的不名一文,到现在成了大名鼎鼎的律师事物所的合伙人,这中间经历了4年时间,但毕竟是身在异乡的4年,事业上的成功,掩盖不了她对家乡的思念,而家乡人那亲切的乡音也成了她慰藉心灵的寄托,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她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一个名叫广州巴渝快乐营的QQ群。那个可以容纳200人的群里人丁兴旺,来自四川重庆各地的老乡们利用网络的枢纽在广州找到了代表家乡的组织。

安慧加入QQ群的第一天。就受到了群员们热情的欢迎,当天晚上,在群里的几个积极份子的安排下,安慧参加了群里的第一次聚会,

她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那么多的家乡人,说着许久不说的川话,听着亲切的乡音,那天夜里,安慧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广州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归属感,来自家乡的温暖的依靠。

从那以后,安慧的闲暇生活又多了一个安排,就是在QQ群里和一帮老乡们聊聊家乡的事,或者参加群里不定期组织的聚餐和郊游活动,安慧说,她到广州以后,从来没有交过这么多的朋友,如果不是网络,或许她还依然孤独地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

后来,安慧因为表现积极,被选为群的管理员之一,她当了管理员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那年过年的时候,组织群里的成员集体包机回四川,说起那次的经历,好多群员还很感激她,毕竟过年期间的机票紧张而又昂贵,凑巧安慧和一家旅行社的老总相当熟识,于是便通过他联系了包机回川的事宜。

现在,要求加入广州巴渝快乐营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只能容纳200人的QQ群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安慧告诉我,他们又在网上建立了第二个老乡群,他们希望,通过网络这个桥梁,让更多身在异乡的亲人感觉到温暖。

3 三重圈:论坛圈

网络:俏佳人律政论坛

圈龄:4年

圈子身份:普通灌水员

圈子大事件:收获爱情

因为工作关系,安慧平时经常会去一个名叫俏佳人律政的律师论坛和那里来自各地的律师精英们交流业务上的一些问题,她最喜欢去的,是这个论坛里一个名叫“有一说一”的分论坛,早在4年前,这个分论坛里曾经有一个网名叫“假正经”的人发的一个引起万人留言的帖子让他在这个论坛圈子里名噪一时,安慧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的,对这个叫“假正经”的人颇有几分好奇,只是对她这样一个刚刚进入论坛圈的灌水“小虾米”来说,这个圈子里一些早已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让她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自然也没有和“假正经”更多的接触了。

后来他们的相识,却是一次不打不相识的经历,论坛里一个很不起眼的帖子同时吸引了安慧和“假正经”的关注,无巧不成书的是,他们对那个帖子里所讲述的事件恰好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于是,一场网络辩论在他们之间展开,那段时间,安慧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那个帖子,看看“假正经”又有什么高见,然后在后面跟上自己最新的见解和对对方的驳斥,都是搞法律的两个人,都是能言善变的巧舌,可想而知,那场网络辩论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将会一场多么精彩的激辩了,原本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帖子,就在安慧和“假正经”你来我往的论辩中,被他们盖起了数以千计的高楼,也引得论坛里的众多网友纷纷跟来观战,一时间,好不热闹呢。

可是奇怪的是,安慧和“假正经”却在这你来我往的发贴中,渐渐萌生了对对方的欣赏之情,后来,他们互留QQ,通电话。见面,到现在,已经手扣着手出现在论坛网友的面前,成为一对让大家都羡慕的爱侣了。圈子这样决定了爱情,人们的爱恨轨迹,从这里始,到这里终。

4 四重圈:博客圈

网络:“伊人自在”博客

圈龄:2年

圈子身份:博主

安慧一直对我说,她是一个人格分裂非常严重的人,工作中的她和生活中的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工作中,她的精明、干练和雷厉风行让人对她肃然起敬,几乎忽略了她的性别,可是在生活中,安慧说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女人,喜欢逛街,喜欢窝在家看肥皂剧。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甚至还是一个地道的美食家,烧得一手的拿手好菜。

安慧小女人的这一面,从她的那个名叫“伊人自在”的博客就可以看出来,打开她的博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让人垂涎欲滴的一盘尖椒鸡丝的照片,顺着鼠标下移,更多看看图片就让人食欲大增的菜式呈现在眼前。安慧说,她平时喜欢把自己做的菜都拍下照片,然后放到自己的博客上,再一一写上菜名和制作方法。最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喜欢,也算是给自己留点纪念。

不久后,一个路过她博客的朋友给她留言,说自己也是一个喜欢在家做莱的小女人,非常喜欢安慧做的菜,顺便也留下了自己的博客地址。邀请安慧到她的博客上去参观。安慧去拜访了对方的博客,同时也给对方留了言,这样一来一去,双方就成了朋友,经常在自己的博里和对方交流做菜的心得和体会。同时,安慧这个博客在网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慕名而来,有留言给安慧请教做菜的,有留言给她推荐美食的,目前已有517个人订阅了他的Blog,他们中有好友、媒体从业人员、IT从业人员,以及那些单纯关注安慧的人,看安慧的Blog已经成为他们早上打开电脑要做的第一件事。

上一篇:初中英语自我介绍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下册英语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