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5 10:26:07

数学教育总结

数学教育总结篇1

一、坚持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这个班的学生根底不太好,后进生面较大的现状,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践程度和特性,选择恰当的教学办法,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学生学得轻松、高兴。

二、坚持上好每一堂课,进步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只留意学生学问的控制状况,而且还非常留意学生学习才能、学习习气的培育,除了请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本人“会学”。课堂上,关于那些脑子灵反响快,好胜心强,爱动、贪玩、大意,懂一点就听不进去,留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上课时就对他们多发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味和积极性大大进步了,课堂氛围变活泼了,学生的学习办法也得到了改善。

三、认真修改作业,从作业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我总会认真修改,认真剖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单薄环节,停止补漏。每次作业我都坚持做到“学生做—教师改—教师讲评—学生修订—教师再改”。

四、应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停止个别辅导。

班级中有三名同窗根底特别差:晁龙数学只要二年级的根底;祁鹏志语文还能够,数学没有根底。我经常对他们停止辅导。经过课堂教学、检测、作业反应等,发现问题,充沛应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促进他们自我奋进。一学期下来他们成果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气方面有了明显好转。

五、狠抓学风。

我接手的这个班级,学生贪玩,对学习没有兴味,严重影响了成果的进步。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倡导一种认真、务实的学风,严厉批判剽窃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奖励制度,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习尚。一有进步,即便很小,我也及时地褒扬他们。经过努力,绝大局部的同窗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气,构成了良好的学风。

六、积极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活动。

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非常留意本身素质和业务程度的进步,虚心向有经历的教师讨教,认真看待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努力让本人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进步。

数学教育总结篇2

一、 我注重发挥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我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注重在数学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收集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百分数数据让学生认识理解,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我增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我的数学中还有很多,我实时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为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而服务。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我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课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育总结篇3

来到长鸿更让我在教学上感到有种很大的压力,因为这里有着最优秀的教师,综合素质最好的学生,还有家长对学校及老师的高要求。尽管有着很大压力但我对自己充满自信,也相信自己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在第一周上课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总找不到方向感,原因有三:

一是这里的课堂只有40分钟;

二是这里的学生素质很高,基础很好;

三是不清楚长鸿的课堂教学模式。

所以在我备课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难题,结果在作业中还是有很多学生出错了,这个让我明白了尽管这里的学生素质很好但教学仍然要重抓基础教学!后面慢慢的去听我的师傅(陈正华老师)的课,还听了初二初三老师的课,包括学校教学楼前非常醒目的新课改标副,这些看到得,听八年级数学教学总结到的,感受到的让我明白了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体现出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老师始终是起到点拔,诱导的作用。这样一来我就慢慢找到感觉了,说实话我还是挺高兴地,因为我在株洲那边的学校也是采用这样的模式上课,也经过了一年的实验,探索让我小有收获。这个模式我会继续进行下去。

数学教育总结篇4

P键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现状

G633.96

一、前言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突出了国务院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力度,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作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职业发展现状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3]。体育教师是直接的知识传载者、传播者,在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体育教育过程中,因此建设一支数量上充足、质量上过硬,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也是贯彻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键[4]。

随着建设“五个重庆”口号的提出,“健康重庆”以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人人健康为目标,力求建设一个精气神十足,和谐文明奋发向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重庆。然而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人口众多,但农村人口比例大,因此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是达到健康重庆目标的关键。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校因办学条件差,经济力量薄弱,师资水平短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体育师资力量弱,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重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如何,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10个区县100所中小学200名体育教师职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我市加强体育教育改革提出相应的决策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重庆市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秀山县、忠县、开县、丰都县、奉节县、石柱县10个区县的农村中小学,共100所中小学。每所学校2名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CNKI数据库查阅与本研究题目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查阅得到相关文献30余篇,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理论支持,并获得本次问卷的框架。

2.访问调查法

对重庆市铜梁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秀山县、忠县、开县、丰都县、奉节县、石柱县10个区县的农村中小学,共100所中小学的体育主管部门进行资料调查及口述,每个区县选择10所学校(中学5个所,小学5所),每所学校发放2份(对当时在上课的教师随机调查),共发放收回问卷200份,收回率100%;有效问卷182份,有效收回率91%。具有统计学意义。

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和EXCEL上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性别、婚姻、健康、是否是兼职体育

从表1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性别结构上面存在很大的偏差,男女老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从调查得知男老师124人,占调查人数的68.13%,女老师58人,仅占中调查人数的31.87%。从这个严重失衡的男女老师性别比例老看,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应该得到优化,才能够适宜于体育教学的需要。

从表2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婚姻结构比较稳定,已婚125人,占68.68%,离异人数只有1人,仅占0.55%。表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家庭生活相对稳定,且体育教师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小。从健康状况上看,132人身体健康,占总人数的72.53%,表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结构较为乐观。

从表3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兼职教师的有84人,占总人数的46.15%。这说明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数量上仍需要得到改善,体育教师是其他课程老师来代课,这种兼职代课的现象,也就说明体育教师仍然极度缺乏,不能满足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也可以说明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对体育课程仍旧处于一个不为重视的状态,需要得到改善。

2.年龄和教龄情况

从图1看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30岁以下的53人,占总人数的28.57%,30-39岁得77人,占总人数的42.31%,40-49岁得36人,占总人数的19.78%,50-59岁的15人,占总人数的8.79%,60岁及其以上的1人,占总人数的0.55%,从重庆市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看,体育教师年龄分布较为正态,中年教师占体育教师的绝大部分,青年后备教师也较为充足,但是应该值得重视的是老年教师占的比例也不小,应该更加优化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

从图2可以看到,和体育教师年龄相对应的体育教师教龄结构图,5年及其以下教龄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20.33%,6-10年的有65人,占总人数的35.71%,11-15年得有34人,占总人数的18.68%,16-20年得有20人,占总人数的10.99%,21-25年的11人,占总人数的6.04%,26年及其以上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8.24%,从教龄结构上看,相对比较正态,5年以下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少,说明体育教师后备人才不为充足,应当及时补充。

3.担任班主任、职务情况

从表4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有118人,占总人数的64.84%,未担任班主任的有64人,占总人数的35.16%,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仍旧很缺乏,从另一个角度讲,体育教师正的压力也在增加。

从表5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务绝大部分是教师,有174人,占总人数的95.60%。主任的有4人,只占中人数的2.20%,副校长的1名,校长的3名,占总人数的2.20%。说明体育教师在学校领导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少,体育教师的地位有待提高。

4.带队情况和获奖情况

从表9可以看到,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带训练队的有57人,占总人数的31.32%,未带队的体育教师有118名,占总人数的64.8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带队的教师比例较少,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体育参加比赛的机会不多,加之课外体育活动未得到及时的展_。从另外一面反映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展开情况不容乐观,未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从图4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获奖获荣誉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获得校级奖励的有45名教师,占总数的24.73%,获得县级奖励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17.58%,省市级获奖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17.58%,全国获奖的17人,占总人数的9.34%,未获得任何奖励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30.77%。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获奖的情况不容乐观,可能是与农村消息较为闭塞,农村体育教师积极不高有关。

5.收入情况

从图5可以看到,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39人,占总人数的21.43%,1000-1500元的有110人,占总人数的60.44%,1501-2000元的有29人,占总人数的15.93%,2001-2500元的3人,占总人数的1.65%,2500元以上的有1人,占总人数0.55%。从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月收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收入很低,可能与绩效工资还未施行有关,这可能也是导致农村体育运动不能很好的展开,教师积极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重庆市10个区县的100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最终得知以下结论:

(1)重庆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婚姻和健康状况良好,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体育课程由担任其他课程的老师兼职;

(2)年龄和教龄结构较为合理,青年人才的储备有待加强;

(3)担任班主任的体育教师较多,可能与教师兼职有关,职务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教师在学校为得到重用;

(4)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不容乐观,低学历比例较大,对其继续教育的趋势刻不容缓,职称情况也不乐观,小学比中学稍好;

(5)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带队情况不多,可能与参加比赛和课外活动的展开有关,获奖情况不多,可能与消息闭塞和学校领导不重视有关;

(6)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收入较低,其待遇较低可能是引起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点问题。农村中小学校因办学条件差,经济力量薄弱,师资水平短缺,基础教育相对落后,体育师资力量弱,制约影响了我市基础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建议

(1)强化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协调高校院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农村体育教师实行低分政策,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

(2)调整国家相应的政策,与当地政府的岗位责任相联系,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

(3)鼓励更多高等院校师范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事业,真正实现从政策上倾斜,要关注他们走向农村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况。

数学教育总结篇5

一、调研工作指导思想

《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大局出发,抢抓实施“城南行动计划”的战略机遇,按照教育部、市教委有关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区强势崛起的战略目标,结合教育实际情况,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务本求实的工作作风,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为编制符合区情、体现特点的“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服务。

二、调研工作基本思路

前期调研工作既是编制我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系统各方面工作的同志们共同参与,把握实际,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制定措施的过程,调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一)总结基本经验

结合本职工作,面对我区教育发展实际,回顾“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和各项主要目标的落实情况,认真总结推动我区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同时研究我区教育实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短板,总结教训,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

(二)摸清教育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和新趋势,在总结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在两个方面摸清未来五年区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一是在未来五至六年的时间内,在充分考虑新建小区人口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部分择校学生流入、流出等前提下,通过调研和统计测算,按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成人等不同阶段,对我区接受教育的总人数和各学年度以及东、中、西三个区域内接受教育的人数,做到底数基本清楚,为区政府保证教育需求的有关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第二是摸清我区人民群众和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对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要求和期望。

(三)把握基础状况

“十一五”以来,我区教育发展的现状是编制“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起点,我们必须对我区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十一五期间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落实情况。

第二、我区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地及水、电、气、热、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增加及保障情况,包括新建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情况。

第三、全区各校(园)办学条件达标、硬件配置、安全保证等落实情况及存在的差距。

第四、总结“十一五”期间,包括区财政教育拨款、教育费附加、市区两级专项资金及预算外资金等在内,教育经费保障的基本情况,统计和研究教育经费年度增长比例,在适当留有余地的前提下,对“十二五”期间教育经费的保障情况做出预测。

第五、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是编制教育发展规划的关键之一,必须把握教育系统学校(园)及直属单位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其一,对教育系统各部门、对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现有在编人数、超编人数、缺编人数等具体情况作出统计的基础上,对未来五至六年期间内,教委系统各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达到提前离岗年龄人数、达到正式退休年龄人数做出逐年统计。其二,对各类别学校(园)的主要领导干部按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规定,达到任职年限需要轮岗的人数做出逐年统计。其三,根据十一五期间对各类别学校(园)的主要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结果,从执法意识、领导水平、管理能力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对各类别学校(园)的主要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做出基本分析。

第六、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是编制教育发展规划之本,必须把握教育系统学校(园)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其一,对教育系统学校(园)及相关单位教师的总人数、各学段具有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职教专业教师人数及逐年退休人数,按照北京市规定对应学校班额,确定当前教师总数是否超编。其二,在未来五至六年期间,对照逐年学校调整合并增减等情况、学生人数和不同学科教师人数以及学校的实际需求,确定逐年需要补充不同学科师资的人数。其三,确定当前各教育阶段和各学科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的人数, 特别是在一线任教的人数,对照北京市有关特级教师对应比例和逐年退休人数,确定需要逐年培养和达到的具体人数;对照北京市有关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对应比例人数,确定需要逐年培养和达到的人数。其四,对于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师资需求,按上述思路给予关注。其五,对于教育分院含继教、教研、科研部门,按上述思路给予特殊关注。

第七、不断提高学校(园)管理水平及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编制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把握教育系统学校(园)管理水平及教育质量的基本状况。教育督导室以及教育分院等部门配合教委各业务科室,在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区各学校(园)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特色、发展潜力以及群众的满意度等进行调研并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

第八、在确立大教育观的前提下,对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培训单位及未经批准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源数量、管理水平、发展趋势等情况,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判断。

(四)确定发展目标

以全面把握我区当前教育发展现状为基础,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北京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有关具体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走访北京市与我区教育发展环境相近的区县、邀请有关领导和教育专家学者介绍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新趋势、教育发展新特点,立足我区教育发展实际,各专项调研组结合本职工作经过研讨,提出未来五至六年期间推动教育发展、落实各项具体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我区“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五)提出措施建议

在明确我区“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推动教育发展、落实各项具体工作的阶段性目标的前提下,围绕具体工作的展开,各专项调研组结合本职工作提出符合全局要求、切合我区实际,而且具有操作性、可检性和时间规定性的具体措施,为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出谋划策。

三、调研报告基本框架

前言(包括调研意义和简要过程)

正文: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结合专项小组的本职工作和具体任务,通过调研了解和把握的基本情况,利用表格、图示等列出相应数据,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

(二)成功经验总结

纵观全局,立足本职,突出重点,结合实际,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推动我区教育科学发展并取得实际效果的典型经验,从理清思路、确立目标、推进措施和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归纳。

(三)存在问题分析

研究我区教育发展进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影响全局协调发展、制约重点工作推进的“瓶颈”和“短板”,从内在因素入手,发现症结所在,分析原因条件,寻求解决办法。

(四)思路目标建议

从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大局出发,抓住实施“北京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和推进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的战略机遇,立足我区教育发展实际,结合专项小组本职工作,研究发展的机遇、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条件,抓住核心和重点,就“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的思路、目标以及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提出建议。

(五)具体策略建议

围绕我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学习和研究外省市和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突破一般性常规工作的范畴,针对发扬我区教育发展的特色和亮点,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弱项和不足,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和创新性的工作策略,为编制《区“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出谋划策。

注意事项:

.调研报告力求务实并有新突破,不要简单重复以往的工作计划。

.调研报告引用最新有效数据,不要简单引用以往的数据。

.调研报告不要形成本部门常规工作的罗列和综述。

4.调研报告文字格式与正规文件相同。

四、调研协调小组职责

(一)组成《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题调研协调小组

(二)人员组成:

组长:张立新郭刚山

副组长:郑晓东张红旗

组员:赵学良张文清朱瑞

(三)工作职责:

1.遵照领导小组的要求,提出调研工作的基本思路。

2.根据实际需要,参与专项小组的调研工作,并提出建议。

3.在学习研究各专项小组调研报告的基础上,起草并完成《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前期调研报告》。

4、为《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起草提供咨询服务。

五、调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区“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需要,工作进度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1月至2月底前)

1.成立《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题调研协调小组。

2.制定《“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调研工作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

(二)启动调研阶段(3月至4月底前)

1.参加编制规划调研论证工作启动大会,并向领导和与会人员就《调研工作实施方案》作出说明。

2.对各专项调研小组拟订实施方案提出修改建议,参与协调组织工作。

3.列席教育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听取编制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4.列席不同学段的学校校长、园长座谈会,听取编制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5.参与兄弟区县的走访活动,研究学习兄弟区县的教育发展思路、目标、措施等。

6.参加市教委或市督导室领导、高校或教科研部门专家学者介绍我市和全国教育发展趋势的报告会。

7.参加专项小组的调研情况通报会。

.收集整理各专项小组的调研报告。

、拟订《调研报告提纲》,专题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听取领导对“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指示和意见。

(三)研究起草阶段(5月至6月底)

1.调研报告起草工作全面启动。

2.在收集整理各专项小组的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拿出《调研报告(初稿)》。

3.参加《调研报告(初稿)》的修改座谈会,总结调研工作及基本结论,并完成《调研报告(修改稿)》。

4.将《调研报告(修改稿)》报领导小组审定。

数学教育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学;生活;创新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对于想在社会中稳定生存下去的每个人而言,掌握好小学数学便是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在日常生活中,能解决最多切身问题的也许并不是深奥的三角函数,也不是二次函数,而是小学数学中最简单的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因此数学也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它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转化为数字逻辑而更高于生活。

数学讲究语言简练、逻辑缜密、较抽象。那么如何备课,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容易理解并牢记便是教师备课的难点所在。本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这些年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国内外优秀教师的课堂讲座,提出以下三点教学建议:第一,将美带入数学;第二,变数学为生活;第三,重视课堂总结。

一、如何运用美学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兼艺术美和科学知识为一身的人。比如,袁隆平,他既会拉一手好听的小提琴,又能培育出优良的水稻苗;而钱学森更是深藏不露,谁能想到这个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贡献终身的他也会浪漫地弹出动听的贝多芬交响曲。由此可见,美并不是像语文、艺术、美术等的专有名词,在数学上也可以存在美学,而且有美的加入可能会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带入新的动力。

记得有一节“比的认识”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会从定理入手,讲满满一堆知识点,最后顺带提一笔黄金比例的数字便已经下课。这样的一节课,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狂轰滥炸,知识点多,学习内容陌生,对于刚熟练除法的他们而言要接受比,无疑是需要时间的。这样的课是完成了,但学生也许并未很好理解,有的甚至产生了畏惧感。其实这节课如果将黄金比作为开场而引入知识点,说不定会事半功倍。引用学生最热爱讨论的话题,如,分析他们认为最漂亮的照片,他们见过的东方明珠塔,和他们喜欢的那些身材姣好的明星模特,都能与黄金比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自然不在沉闷,而且继黄金比话题之后还能根据黄金比的数字使学生联想起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也可以引出比的概念。如此,一堂抽象的理论课堂转换成了寓学于乐的美学大讨论了。

二、如何重返生活

数学很大部分都来自我们每天的生活小细节。小学数学其实教会我们的都是些生存的基本手段,只要细心挖掘并不难找到。为了能够使学生增加对数学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多联想些实际问题。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中,教师除了举日常常见的图形外,还可以借助小时学生爱玩的拼图游戏,由长变方,由方变长,经过动手实践后再经教师引导,那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记得更加清晰。

高于生活的数学也能重返生活,学会合理应用数学便是数学最大的成就。不过在选择生活细节上应以学生熟悉并且能激起兴趣的为主,尽量保持原汁原味。

三、如何进行课堂总结

在有了美学和生活元素之后,对于数学课堂承前启后的关键还应是总结知识点。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升华,是对整节课程教学的综合及整理。通过总结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总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由教师总结知识概要,并布置相对应的习题以便学生课后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总结,例如,教师提供一类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通性,这样学生会对概念和应用记忆更加深刻。课堂总结的方式也能多元化,不仅可以选择语言总结,也可以变成画图总结,甚至还可以是列表说明。图文并茂的总结容易让学生较快接受,也便于牢记。因此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与方式,总结都是教学的一个完美收官。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它也有它的美丽奥秘和生活小应用。对于启蒙教学而言,教师如果能够利用现有资源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为学生将来学习更深的知识打好夯实的基础,所以创新教学方案,改变一贯陈旧老套的照本宣科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丁桂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与设计说明[J].教苑时空,2012(10):22-23.

[2]严兵.神奇的“黄金比”教学实录及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3(02):49-54.

[3]吴金根.穿梭在思维的丛林中[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0(11):19-24.

[4]张芳琴.利用数学“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1):116-118.

[5]方学法,王媛媛.“认识比”备课参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班,2006(07):92-95.

[6]石汉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琐思[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10):90.

数学教育总结篇7

关键词:数学教育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改革,在重视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并运用到教育改革中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高中数学教育也应及时调整自身教育模式与时俱进,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践与日新月异的数学教育观,走出一条具有创新性,实践性,高效性的新的发展思路。[1]

一、与时俱进积极务实的高中数学教育理念

多年来,高中数学教育在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创新,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措施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完善与探索,高中数学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我们更加重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高中数学课堂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比过去更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数学观的构建。然而,随着高中数学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中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不禁反思,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是当下高中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最需要的,我们又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型呢,毋庸置疑,唯有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条条框框,以一种积极务实兼容并包的理性观念去迎接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挑战才能探索出更加完善合理高效的高中数学教育之路。

与时俱进并不是盲目的一味求变革,而彻底否定自身原有的教育经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积极总结过去教育经验中的精华,并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当今高中数学教育中来,在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上,积极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面对数学能力与数学知识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离开数学载体而独立存在,所以,在拓展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模式的前提之下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积极务实的态度来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国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积极顺应时展潮流,例如:数学教材进行过几次较大的修订,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实际,更注重启迪学生兴趣与数学思维的培养,高中数学教育者注意学习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注重注入人文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国近三十年来对高中数学教育进行的有利的实践与探索,但是现行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许多缺陷,我们高中数学教育者只有正视现实,立足当下,才能推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进一步的发展。[2]

近年来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已向我们证明,数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对其作出正确的审视与判断,对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应向学生展现数学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演进,创新与应用,在现行的教材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教材知识大多数是为了充实内容而忽略了数学体系的完整性,拼凑痕迹十分明显,这种拼凑使教材知识点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和连续性,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材模块进行重新的整合与调整,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合理有序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的数学知识链条。

2. 高中数学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发挥自身独立的创造思维。敢于在教育实践中做出大胆合理的尝试,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课程教育改革中非合理的政策,许多一线教师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拥有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多去倾听一线教师的建议,总结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解决他们在教学中的困惑,使高中数学教育改革取得广泛的经验与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教育改革过程中少走弯路,推动改革的进程与发展。[3]

3.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在引进现代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本民族传统知识的传播,我国古代先哲在数学史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硕果,在现代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看来,有些知识看似过时,但实际上,其中仍然包含着前人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光,这些传统的知识理论有时更便于学生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引导,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本民族固有的经验财富,舍本逐末忽视本国教育国情的过激改革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改革的失败。

4. 杜绝功利化对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在如今高中教育改革的过程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者不顾改革大计而只着眼于眼下利益,目光短浅,缺乏责任感,在教育改革的大旗下仍然单纯追求成绩与升学率,导致改革计划难以向下推进,不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死穴,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既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也需要一批具有责任感,使命感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的教育人才,只有完成二者的有机结合,使高中教育改革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革高中数学教育弊端,最终促进改革的顺利完成。

总结:

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归根结底,我们在摆脱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此状况下,我国的教育部门必须总结过去教育经验,在教育政策的出台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理性对待改革,避免过激改革的错误行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始终牢记自身的教育使命,积极贯彻高中数学教育改革政策,调整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以人文本,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上下齐聚合力,才能将高中数学教育改革贯彻到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24.

[2]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78-80.

数学教育总结篇8

关键词:河北省;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定性分析;定量研究

众所周知,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河北省就提出了“科教兴冀”战略,目前已取得实效。但是,当前的教育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本省教育更好地发挥对地区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年来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教育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梳理河北省教育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并提出未来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促进全省科教事业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河北省教育结构各组成部分数据的定性分析

根据河北经济年鉴最新统计数字,河北省目前有普通高等学校88所,普通中学4164所,其中高中761所,初中3755所,职业中学291所,普通小学17340所。我们知道,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限于资料,本文所探讨的教育结构,仅限各教育层次的规模结构、高校分学科结构等方面。本文采用河北经济年鉴2000至2007年数据,并做必要加工计算。

1,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各阶段受教育学生在校生数变动趋势对比分析

由河北经济年鉴相关统计资料可直观地看到,2000-2007年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高中在校生数和普通高等学校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5043.96亿、70.04万、24.39万增长至2007年的13709.5亿、140.86万、90.22万,除个别年份外年名义增长率几乎保持在5%-44%之间;而普通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数呈现下滑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813.73万、411.71万下降至2007年的465.44万、306.24万,绝大多数年份名义增长率均为负增长;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终由2000年的41.61万增长至2007年的51.56万,特别是2005、2006两年,其名义增长率均保持在20%左右。

2 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普通高等教育分专业在校生数变动趋势对比研究

由河北经济年鉴相关统计资料可知,从2000-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呈逐年较快上升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5043.96亿、9.54万、2.57万、1.76万增长至2007年的13709.5亿、33.6万、9.81万、17.35万,其年名义增长率几乎保持在10%-45%左右。哲学专业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46人下降到2007年的149人,其年名义增长率均为负增长。而其余学科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和名义增长率则有增有减,如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农学的名义增长率均有一年呈现负增长,其他年份呈现较快增长,名义增长率最高在50%左右;教育学和历史学在校生数的绝对量均有两年呈现负增长,其他年份出现较快增长,名义增长率最高在75%和103%。

二、对河北省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进行数量统计分析

本文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以来,灰色系统理论已在国内外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作为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农业、工业、经济和管理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灰色关联分析实质是几何曲线间几何形状相似性的分析比较,几何形状越接近发展变化态势越接近,则关联度越大。

1 给出原始数据序

参见河北经济年鉴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原始数据序列。其中,x0-地区生产总值GDP(亿),x1-普通小学(万人),x2-普通中学(万人),x3-高中(万人),x4-初中(万人),x5-职业中学(万人),x6-普通高等学校(万人)。

2 计算灰色绝对关联度

ε01=0.5334,ε02=0.5042,ε03=0.5070,

ε04=0.5028,ε050.5005,ε06=0.5057

3 计算灰色相对关联度

γ01=0.7364,γ02=0.0.5895,γ03=0.9959,

γ04=0.5814,γ05=0.5987,γ06=0.7269

4 计算灰色综合关联度

鉴于该系统因素的性质差异较大,各变量间量纲也不一致,数据差距明显,笔者认为应该对变化速率看的更重一些,故θ可取值小一些。基于综合考虑,本文θ均取值0.2。

经计算可得:

ρ01=0.6958,ρ02=0.5724,ρ03=0.8981,

ρ04=0.5657,ρ05=0.5791,ρ06=0.6826

从计算结果来看,

ρ03=0.8981>ρ01

ρ05=0.5791>ρ02=0.5724>ρ01=0.5657。

5 结论

由此可见,河北省高中教育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最大,即高中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普通小学教育,然后是普通高等教育,再次是职业教育,初中教育的影响最小。

同理,我们对经济发展关联度比较大的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具体分学科情况与河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可得,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分专业在校生数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理学、农学、医学、文学、哲学、工学、

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由此说明,本省高等教育中的理学对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农学、医学、文学、哲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影响最小。

三、河北省推进教育结构调整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

1 河北省目前各级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在学校建设上缺乏标准,造成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出现了薄弱校和重点校,许多学校由于规模小、条件差,管理粗放,教师任课难以实现学科专业化,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由于学校之间、地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客观上使“择校”和乱收费屡禁不止。同时,河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投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但在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杂费收入所占比重过高、生均教育经费仍然偏低、基建拨款逐年下滑等。由于教育经费增长缓慢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多数高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许多高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一些高校出现了巨额债务。

2 河北省推进教育结构调整的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河北省决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应由注重数量扩张转移到注重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的轨道上来,实现任课教师学科专业化,追求学校规模效益的最大化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如何实现投资结构合理化、进而推动河北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最终为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1)夯实实“普九”义务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

从宏观上看,普九义务教育是培养各项人才最根本的基础,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工程。对于我省跨入全国经济强省行列,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过去的学校布局调整中,学校建设没有标准,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办法,其结果是许多呕心沥血建起的新校合,不长时间就成了空房。以河北为例,1998年全省小学曾达到4.62万所,到2003年,减少到2.57万所,就是说,全省有2.05万所小学校舍已经闲置,如按每所小学平均投入15万元计算,总额为30亿元,这个数字恰好相当于全省“普九”欠债资金总额。正是由于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缺乏标准化意识,不注意规模效益,忽视学校持续发展问题,从而造成了义务教育的极大损失。因此,各级政府要下最大的决心和投入,按质、按量完成“普九”义务教育,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机会均等,提高全省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2)抓好普通中学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我省高中段教育进步很大,2002年底全省拥有普通高中791所,比上年增加39所,在校生达到94.8万人;2002年新增了16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全省高中段教育在校生达到了170万人。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与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与建设现代化河北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相比,还有差距。实证分析表明,在各教育阶段的规模结构中,普通中学在校生数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大,即二者关系最密切。为此,河北省将促进示范性高中发展与改造薄弱学校、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值得借鉴的是相关专业人士提出的河北省调整教育结构、普及高中教育的三种方案,一是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制度,即完成“普九”后,接着普及三年高中教育;二是普及十二年基本义务教育制度,即在“普九”后,实行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投入、合理负担、以城补乡的三年高中基本义务教育制度;三是差别补偿式普及三年普通高中教育制度,采取有偿接受教育的基本方式,依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个人富裕程度差别分别设置地区、城乡、个人有偿负担额和国家专项基础补贴权重。

(3)强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及高中教育的同时,河北省将实行均衡战略,让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培养规模,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同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当前,本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2007年在校生已经达到51.56万,较2000,年增长了近25%。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加大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为在我省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升高等教育,是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通过定量分析得知河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各式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在保持适度培养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争取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多元化,重点发展理学、农学、医学等优势学科专业,为加快建设全省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9004、2008。

上一篇:生物八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二生物学法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