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个人简历范文

时间:2023-10-01 09:05:49

农民个人简历

农民个人简历篇1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气之一,而清明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的文化,但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一些知识,那么2021年清明简介介绍是什么呢?清明为什么要种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清明是几月几号_2021年清明简介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1年清明是几月几号阳历时刻:2021年4月4日21:34:58,星期日

阴历日期:二月(大)廿三星期日

开始时刻:2021年4月4日21:34,星期日

结束时刻:2021年4月20日04:33

2021年清明简介介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为什么要种树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2021年-2037年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21年清明时间:4月4日21:34:58,农历2021年二月(大)廿三

2022年清明时间:4月5日03:20:03,农历2022年三月(大)初五

2023年清明时间:4月5日09:12:52,农历2023年二月(小)十五

2024年清明时间:4月4日15:02:03,农历2024年二月(大)廿六

2025年清明时间:4月4日20:48:21,农历2025年三月(大)初七

2026年清明时间:4月5日02:39:43,农历2026年二月(小)十八

2027年清明时间:4月5日08:17:12,农历2027年二月(大)廿九

2028年清明时间:4月4日14:02:45,农历2028年三月(大)初十

2029年清明时间:4月4日19:58:02,农历2029年二月(大)廿一

2030年清明时间:4月5日01:40:37,农历2030年三月(小)初三

2031年清明时间:4月5日07:27:59,农历2031年三月(大)十四

2032年清明时间:4月4日13:17:10,农历2032年二月(小)廿四

2033年清明时间:4月4日19:07:41,农历2033年三月(小)初五

2034年清明时间:4月5日01:05:45,农历2034年二月(大)十七

2035年清明时间:4月5日06:53:21,农历2035年二月(小)廿七

2036年清明时间:4月4日12:45:44,农历2036年三月(小)初八

2037年清明时间:4月4日18:43:29,农历2037年二月(大)十九

农民个人简历篇2

关键词:农村;医疗卫生;调查;思考

党的十七大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并强调要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此,赣州市卫生局党组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切实改善医患关系。确定了“着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农村卫生落后状况。近年来赣南老区卫生改革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赣南老区农村基层卫生的现状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 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74.52 亿元。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城市(章贡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0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28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9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42%。

2007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8个,专科防治院(所、站)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0个,卫生监督所18个。wWW.133229.coM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53万人。全市有15个省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县(市),覆盖人口达到553.68万人,475.24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由于赣南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重大,在赣州877.04万人口中,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人,占79.36%,贫困人口近30万。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就医环境差。

1、医疗业务用房紧缺、破旧。 极大多数基层卫生院房屋简陋、年久失修,有些还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平房。如赣南的信丰、大余、上犹、安远等4个县有乡镇卫生院62个,只有61462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其中需要维修的房屋面积27755平方米,占45.16%。需要改造的房屋面积28963平方米,占47.12%。个别县,如大余县需要维修的房屋面积达到62.63%。安远县乡镇卫生院 现有危房面积7715平方米(占乡镇卫生院房屋总面积12259平方米的63%),有的乡卫生院为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土木结构房,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现早已破烂不堪。

2、村级卫生所(室)极大多数不符合“三室分开”(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要求。我们调查的赣南信丰、大余、上犹、安远4个县,共有村卫生室1368个,其中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只有202个,占14.77%;有1166个村卫生室不符合“三室分开”要求,占85.23%。信丰县有657个村卫生所(室),不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有607个,占93%;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只有50个,占7%。有的县如安远县没有一个符合“三室分开”要求的村卫生所(室)。有些村卫生所(室)是利用自有房屋开设的个体诊所。

3、医疗设备陈旧老化、简陋不全。

4、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赣南农村乡镇卫生院医疗队伍存在“两低两高”的现象,即学历层次低、职称级别低、无学历人员比例高、无职称人员比例高。

学历层次偏低,南康、宁都、于都、瑞金、寻乌等5个县(市)乡村医生人数为3901人,中专以下学历2710人,占69.47%,中专926人,大专253人,本科以上学历12人只占0.31%。有的县本科以上学历为0;

职称级别低,我们对南康市、于都县、寻乌县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显示 200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1035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5人占0.48%、中级职称161人占15.56%,初级职称667人占64.44%。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太低、初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极高。高、中、初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呈“宝塔形”结构。who推荐的一个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是1∶3∶1,按who推荐的标准,相差甚远。此外还有许多村级卫生所(室)的医务人员无学历、无职称。

二、努力改变农村卫生落后状况的对策

1、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病人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按照《江西省乡镇卫生院基本配备标准》和《江西省村卫生所建设标准》加大人员、技术设备、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明确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比例,保证投入的合理增长,确保卫生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才、房屋和装备三配套)目标。

2、加快村级卫生所(室)的建设,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目标。农村村级卫生所(室)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村级卫生所(室)条件差,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有的无固定的用房,有些村还没有卫生所(室),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突出。政府要加大村级卫生所(室)的建设力度,按照每个1万元的标准和三室分开的建设原则,加快村卫生所(室)改造和村级卫生服务点建设步伐。首先,做到村村有卫生所(室),一个行政村原则上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其次,有固定的医生,村级卫生所(室)必须配备一名村医。再次,有基本的诊疗设备,改变“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的状况。

3、加强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灵活的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确保每年引进和吸收一定数量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加强与医学院校的合作,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比如赣州市与赣南医学院合作招收订单式全科医生大专班,计划共300名,分三批,每批100名在2006、2007、2008三年内完成录取工作,工作开展两年来,订单培养生的招生、录取与培养在社会上引起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了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鼓励在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保证外出进修和学习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

4、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建立管理、筹资和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尽快在全市推广。要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增强农民的互助共济意识。针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尽快建立对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制度。

农民个人简历篇3

【关键词】马关县;农民版画;艺术

一、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简介

云南省马关县阿峨新寨是典型的壮族村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活跃着一支壮族农民业余版画创作队伍,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一千余幅黑白木刻作品,其中有部分作品飘洋过海到日本巡回展出过,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专门组织到昆明、上海等大中城市进行过巡回展览,报社、电视台等相关媒体也作过多次专题报道,有几幅作品在省级以上的展览中曾获过不同层次的奖项。目前,全村有数十人在学习和参与版画创作,成立有版画协会,版画已经成为村里的重要文化产业。2000年5月,马关县阿峨新寨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二、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的艺术特点

1、简单的刀法,质朴的情感。刀法是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出自于农民之手,这些农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法训练,对刀法的组织、画面的构成等专业知识是不系统的,比起学院毕业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来说,显得有点“土”和“不专业”,因此所创作出来的黑白木刻没有“漂亮”的刀法或高超的技艺。许多作品用一把刻刀、两把刀或一种刀法就刻完了,有的甚至就像普通黑白画,显得很简单。有的作品要么只是阴刻要么只是阳刻就完成。但这种简单的手法背后透露出来的却是真诚质朴的情感。农民们白天种地,夜晚画画,力求把白天的劳动情景、喜闻乐见的东西描画出来、用木板刻印出来,经历过什么回忆什么,想什么就刻画什么,没有虚伪,缺少华丽,技巧不多,手法单一。他们的作品显得有些“土得掉渣”,但却真诚感人,简单的技法背后隐藏的是朴实无华的真情。例如侬松勤2000年左右创作的《推磨》只用阴刻的线条表现完成,象一张线描作品,表现的是普通农民家庭传统手工磨豆腐的一个场景,男的在推磨,女的在放豆子,男女配合,夫妻恩爱,其乐融融。再看龙子辉2000年创作的《捞鱼蛙》,表现的是几个孩子在水中捞鱼,水纹用阳刻,人物结构用阴刻,的四个人物动态相似,卧在水面,中间三个人物站水中弯腰捞鱼。画面所用刀法技巧并不复杂,但却能生动的反映出农村孩子童年的天真与欢乐。这幅作品曾多次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展览,并受到观众的好评。

2、简洁的造型,生动的形象特征。造型是绘画艺术本质特征,没有受过美术的系统教育和专门造型训练的阿峨新寨农民对画面上人物和其它物体的处理是很直观和单纯的,他们没有严格的透视观念,没有专业的结构意识,没有立体造型的经验。对画面上物体的描绘往往来自基本的视觉感受,形象直观生动,并且有“形变”的稚拙感。最重要的是阿峨新寨农民版画不懂精微的描摹,除少数大件作品稍显复杂以外,其它多数作品造型简洁、概括。许多作品刻画有穿着传统壮族服饰劳作的农人以及农田、绿树、河流、耕牛、鸡鸭、农舍等,内容丰富,形象表现生动。尤其是在人物的表现上,因涉及各种生产劳动场面,画家们在构思和创作时特别注重人物动态的表现。例如杨洪昌2006年创作的《村娃》,画面描绘了八个小孩聚精会神的在一条平卧着的牛背上看书,牛和人的比例很失调,显得牛很大。对人物的刻画有正面的、背对的、侧面的,还有骑在牛背上的、半骑的、站地上的等等,各个人物的形态生动,趣味十足。再看龙子辉的《捞鱼娃》、龙继勤的《纸马舞》、龙继魄的《花山乐》以及卢正林的《故居》等等,画面中人物、动物以及其它物象的造型并不复杂,但却有着生动的形象表现。

3、生活的画面,乐观向上的精神。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白木刻。近四十年来,阿峨新寨的黑白木刻一直立足本土,以民俗生活为题材,表现本民族生产、生活、劳动、竞技、节日、婚庆、恋爱等的场景以及家乡风光,是农民用艺术的手段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画面多反映了良好社会风尚,歌颂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传递着高尚的情操,祈求着美好的未来,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表达了壮家人对待生活之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例如,卢正林创作的《六月花饭香》,此幅作品表现了壮家每年农历六月染花饭祭祖的传统节日场面。画面人物众多,动态各异,有蹲着的、站着的,有正面的、背面的和侧面的,气氛热烈,构图饱满,疏密有秩。通过节日热闹的场面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向上民族风气,不失为一幅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佳作。

4、写实的表现,抒情的表达。马关县阿峨新寨的农民多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的方式表现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劳动的画面,绝少有抽象和脱离生活的画面,但却充分抒发着画家的情感。追寻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的起源和发展,无不和当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阿峨新寨历史以来就是壮族聚居的村子,在宗教、服饰、刺绣、剪纸、语言、歌舞、饮食、生产方式等方面均保留着壮族传统的文化特征。壮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影响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发展的内在因素。许多作品是抒情的、浪漫的,是壮家人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例如,龙子辉创作的《哇,天鸟》,画面表现的是农民牧牛时,看到天上的飞机飞过,像只大鸟,连牛都回头仰望。画面构图大胆,画中空白背景几乎占了画面的一半,有力地突出了画面主体。天空中飞翔着的飞机,像鸟一样,穿梭云彩,坐在草地上的放牛娃、抽着烟休息的大爹,瞪大了眼睛,他们视线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天空中的飞机上,最有趣的是,牛也抬起头来注视着“天鸟”。

三、结语

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是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作品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展现时代心声,传递民族感情。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这里的农民用自己真实的艺术语言、朴素的刀法、极大的热情,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努力做到生活、情感、艺术三者的统一。他们用简单的刀法、质朴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农民生活中最真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美。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是民族民间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因此展现着时代的烙印、传递着民族的精神、流淌着泥土的芬芳气息,是一朵盛开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之花。

参考文献:

农民个人简历篇4

大家好!2010年8月,我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9月到刘东校村担任主任助理。那一刻开始走在了农村工作的路上……

踏上农村工作的路,我开始接触了更多的人与事,也有了些想法,同时承受了许多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这其中也有很多是我未曾想到的;刚开始工作时的感觉是:困惑,不知道应该怎么和这么多人接触、沟通;刚开始工作要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工作,这些我心里真的没谱。随后,有一件事对我触动挺大,那是到村工作后第一次帮村里起草了一份总结报告,写完后,我交给村支书看了,但支书看了之后觉得里面带有很大的书卷气息,缺少了写农村特定的气息,而后我仔细琢磨,却总也不知如何是好,这迫使我要多和村支书,主任多聊天多,了解情况,切合实际的做好总结。而后随着在村工作时日的增加,和村委会支书、主任经常性的交流,我不再困惑,我也渐渐融入。

村委会主任对我说过,和村民接触时坚持说家乡话,我们面对的是朴实的农民,用朴实的语言和农民交流,坚持说家乡话是进入老百姓心中的前提。多帮助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小的帮助,对村民来说也是幸福的。如今,和村民说话时,不再时不时冒出几句洋话,而已讲上了流利的家乡话;平时我还经常帮助村民打印各种合同、协议书,简单的绘图,偶尔还会给村民刻录cd光盘。如此经常和帮助村民打印复印,和村民的接触、沟通也多了,有时候也就聊上是简单的几句话,但从简单的几句话中也能提取有用的信息。“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会有大收获,现在走上村间的路上时我看到了村民对我会心的微笑。

对村离退干部生活困难补助的核对,是我觉得工作以来走最艰难的一个砍,退职老干部担任村委会职务时间长,资历深,对政策上的问题经常刨根揭底的问,对于我来说,对文件有一点不熟悉,就很回答,我必须通读文件,读透读通,归纳整理,这样我才能对其提出的问题从容面对。但由于一些历史问题,离退职干部对其工作简历存在很多争议,对于存在争议人员的简历,还需要多次进行检查核对,再与他们解释。但其间的误差还是有的,这时难免会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产生负面情绪,面对这些情况,我感到很心酸,但这也只能是默默的忍着,耐心的解释,细想起来,他们毕竟也是老前辈,也是为村的发展做过贡献的,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情绪也是言不由衷的,不管怎样在农村工作的路上再难的砍我也要跨过去。

在农村工作日子是快乐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汇报演出的圆满成功是我任职以来最幸福的事,从演出前的紧张排练,到演出时的从容表演,再到演出后的热烈掌声,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农村工作的路间,我还有块责任地,坚守岗位,不无故迟到、缺席每一个大小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做好台账资料、档案整理,帮助村领导送、取材料及时沟通传达村镇之间信息;做好远程教育“网上村村通”站点更新与维护,清除设备上积尘、整理线路等;前不久由于村广播并网,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线路被损坏,我及时排查受损线路,重新接入接收终端,确保了远程教育接收平台正常使用。

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一诗中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来之,则安之,再烦:也不会忘记微笑,再急:也会注意语气,再苦:也不会忘记坚持;既然,我回到了农村,选择了“村官”便只顾风雨兼程。

工作半年多来,我不断摸索,不断求教,我的热忱还在,但我感觉我已经成熟多了,在农村工作的这条路上,我要留下动人的青春轨迹,做个好村官,凭信心、决心、恒心,在农村工作这条路上走稳、走好。

农民个人简历篇5

论文中对研究的叙述,要对过去工作进行评价,我们写作参考文献说明论点是有依据的,也明白的告诉读者这篇论文的写作起点,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来评估论文的质量水平。看看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欣赏。

历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那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杭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7).

[3]何雨奇.生存伦理·弱者武器·日常抗争[J].读书,2008,(2).

[4]徐小涵.两种“反杭史”的书写-斯科特和底层研究学派的对比评述[J].社会学研究,2010,(1).

[5]王庆明.底层视角及其知识谱系一印度底层研究的基本进路检讨[Jl.社会学研究,2011,(1)

[6]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

[7]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杭争[J].社会,2008,(4).

[8]张振华.“弱者的武器”:群体性事件的政治解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4).

[9]张曼菌.中国近代化思想研究(1912-1949)[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10]赵泉民.政Ft·合作社·乡村社会一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1]章元善.合作是农民自身的运动[J].合作讯,1935,(108).

[12]梁漱溟.我们的两大难处[M].梁漱溟全集第二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3]秦孝仪.革命文献[M].第84辑.台北.1980.

[14]严恒敬.中国乡村合作实际问题(第2版)[M].中国合作学社,1933.

[15]郑厚博.合作社实况之检讨[[J].实业部月刊,1936,(7).

[16]博荪.目前合作社的几个基本问题[Jl.农行月刊,1936,3(12).

[17]章元善.中国合作实际问题[J].乡村建设,1936,6(1).

[18]章元善.写给到民间去的朋友.合作文存[M],商务印书馆,1940.

[19]郑新华.关于推行战时合作社的种种问题[J].合作前锋战时版,1939,1(5).

[20]张其均.先总统蒋公全集[M].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

[2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第3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2]奋鸣.肃清合作败类[J].合作前锋,1941战时版,(9一10).

[23]克烈.谈谈几件违反合作的事实[J].金大农专,1936年冬季号.

[24]严恒敬.农村合作的几个实际问题[J].教育与民众,1965,7(3).

[25]赵泉民.转型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兰州学刊,2013,(1).

[26]陈仲明.民元以来我国之合作运动[A]//朱斯煌编.民国经济史[C].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27](美)英格尔斯等着,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们出版社,1985.

历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晁福林.春秋时期的鬼神观念及其社会影响[J].历史研究,1995(5):20-35.

[2][汉]浒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3][英]詹·乔·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艾出版社,1998.

[4]詹勤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王俊.略论先秦鬼神思想的演变及历史位[J].文化研究,2006(10):191一192.

[6][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徐元造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吕友仁.周利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9][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张志祥.周易与巫术文化[J].重庆与世界,2011(2):97-99.

[11]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4]何平立.略论先秦巫史文化[J].上海大学学报,1993(3):70-76.

[15]赵泉民.政府意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合作运动价值取向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1).

[16]赖建成.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M].台北:正中书局,1990.

[17]方显廷.中国之后再运动[J].政治经济学报,1934(1).

[18]崔宝玉,刘峰.快速发展战略选择下的合作社政府规制及其改进[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19]潘劲.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据背后的解读[J].中国农村观察,2011,(6).

[20]王勇.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新境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5).

历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庆祝非洲统一组织成立50周年非盟特别峰会召开致辞祝贺[EB/OL].

[2]葛佶.简明非洲百科全书(撒哈拉以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陆庭恩,彭坤元.非洲通史·现代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86.

[4]杨简茹.版画:从历史看向未来[J].美术观察,2013,44(8):14-15.

[5]崔斌.非洲统一组织的历史地位[J].许昌学院学报,2003(1).

[6]路征远.非洲统一组织研究-泛非主义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9.

[7]袁欣.浅谈版画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J].大众文艺,2012,38(19):125.

[8]唐大盾.团结反帝的十七年:“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及其作用[J].西亚非洲,1980(5).

农民个人简历篇6

作为学术研究的“三农”问题理论,是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特有的国情,对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既分析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又研究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三农”问题理论,并以此作为认识实践、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理论学术界的研究引起了中央与社会各界的重视,1993年,党中央出台了《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一次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一起称为“三农”,从整体与联系的高度来重视和解决这一系统问题。与年轻的“三农”问题理论相比,“三农”问题作为客观存在则早已根植于历史与现实的土壤之中,并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其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史,一个以农民活动为主体而构成的历史。历史上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就是农民问题的集中暴发。这种“三农”问题存在在前,“三农”概念形成在后的现象,多少有点像小孩长大以后再取学名这一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有点像一堆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而“三农”问题的形成则有复杂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原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环境影响;既有历史因素的积淀,又有现实因素的作用;既源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与中国特殊的国情及现代化模式分不开。从历史根源来说,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与农民大国,是早熟的农业文明古国,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就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根源。这一历史根源对“三农”问题的形成至少有三重影响。

———就经济而言,农业是古代中国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特征。这种使用简单生产工具进行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具有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力低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特征。这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盛衰往往决定着历代专制王朝的盛衰和整个社会的治乱。而且,这种分散的小农经济虽然规模十分细小,内容比较简单,彼此不产生分工与联系,但这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再生能力极强,只要有简单的工具和一块土地,这种经济很快就会被复制出来。因此,虽然朝代更替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台,但小农经济基础却从未动摇,一直在延续。虽然专制政治已走进历史,但这种小农经济仍在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农业与农民,滋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就政治影响而言,在封建专制时代,农民既是小生产者,又有小私有者,地位低下、负担沉重、生活困难,农民问题逐渐积累,最终演变为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失败,表示封建王朝的得救,又可以苟延残喘;而农民起义成功,则意味着农民领袖的得意,戴上被自己打落的皇冠,成为一代君王。因此,农民起义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成为封建专制制度再生与复制的重要杠杆。在中国历史上11次重要的王朝更替(分裂时期小王朝更替不算),虽然直接由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只有四个,但几乎所有的王朝更替都与农民起义有关。因此,黑格尔说,从本质上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封建王朝的再生与复制,只是封建王朝的起点与终点的转换而已。周期性农民起义的原因很多,但都与土地兼并有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揭竿而起才有希望。但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兼并与英国的圈地又有本质区别。以明清为例,我国明清之际的土地兼并大致与英国圈地运动同期。据史书记载,明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已达到严重的程度,仅宦官头目魏忠贤兼并的土地就多达100万亩以上,超过当今一个县的耕地面积。清兵入关后,又对土地进行疯狂的掠夺,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正式颁布圈地令,土地兼并与集中的程度远远高于同期进行圈地的英国。但同样是圈地,却存在着目的与手段的本质区别。英国的圈地更多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进而增加了社会的总财富;而中国的土地兼并则是统治阶级扩充自己财富和势力的手段,并不能增加社会总财富,只不过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而已,只能加剧社会矛盾与社会动荡。英国的圈地更多是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竞争逐渐淘汰小生产者,消灭封建小农,从而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使之成为地球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而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主要是统治阶级依靠强权与特权进行的,把广大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逼上梁山,引发周期性的社会危机。不同的目的与手段,导致了不同结果:圈地在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动荡,阻碍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英国的圈地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虽然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与小私有者而养成的特殊性格与特征,仍在程度不同地产生影响。

———就社会心理而言,农业、农村与农民是组成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形成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土壤与资源。中国农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根,其身上积淀与传载了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如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等;但也背上了不少精神包袱,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中有不少与现代化不相适应,如安土重迁的人生哲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以及农民身上程度不同存在的狭隘、保守、封闭、愚昧、迷信等问题。而且这些精神包袱是润物细无声般长期熏陶而成的,具有内在性、稳定性、持久性等特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并使培养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农”问题的形成不仅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而且又与社会转型分不开,甚至可以说,“三农”问题就是现代化所引起的社会转型的产物,是一种转型之痛。这种转型之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即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的现代化模式。从一般规律来说,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现代化包含紧密相连不能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农业的分化解体,一方面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整合生成。根据现代化的经典理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与人口的城市化。随着现代化的启动与推进,城市逐渐取代农村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心、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现代化不可避免地给“三农”带来三大趋势:一是工业化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农业的小部门化,农业由支柱产业变为一般产业再变为小比例产业,发达国家农业占比一般都在10%以下;二是城市化的推进与非农就业的增多造成农民人数的减少,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由绝对优势到平分秋色再到小比例化,发达国家农民人口一般在12%以下;三是农民的职业化,由传统农民变为现代农民,由Peasant变为Farmer,由先赋性身份变为后致性的职业选择。在这种趋势中,城乡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城乡关系表现为城市的乡村化;而在工业时代,则表现为乡村的城市化。这意味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逐渐变为中心与边缘、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兴起与农村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开始形成,乡村社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之痛。日本社会学家莲见音彦在其著作《苦恼的农村———国家政策与农村社会的变化》一书中分析了现代化引起的农村社会的变局,以及由这种变局引发的苦恼。这种苦恼就是现代化引起的不适应症与阵痛,就是一种由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的转型之痛。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引发了“三农”问题,而中国特殊的现代化模式则加剧了“三农”问题。著名社会学家M•列维认为,现代化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这类现代化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的变革过程。这一类现代化以英法为典型个案;另一类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这类现代化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软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与压力形成为主要推动力。这类现代化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就属于这一类型。

中国的现代化来得太迟太被动太突然。1840年的“鸦片战争”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古老的中国被卷入现代化浪潮,走上了坎坷的现代化之路。经洋务运动、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战期间的经济发展等几个阶段,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仍为典型的农业国,现代经济成分只有10%左右,其中,使用机器的工业只占17%左右。1949年工业固定资产约为128亿元,工业职工仅为3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就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非农产业占比上升到90%左右,农业占比下降到10%左右。中国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走上了西方现代化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用一代人的时间创造了几代人的奇迹。中国这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固然有后发优势,也不可避免存有四大后发劣势,即由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生成的差异性而生成的错位现象、由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失衡现象、畸变现象与两难现象等。这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不可能循序渐进地按现代化的内在规律与时序关系来推进现代化,而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西方国家在较长时间内实现的现代化,解决前现代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又要在同一进程中消除西方国家所经历的“现代化痛楚”和“发展性危机”,解决现代与后现代的问题,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又迫在眉睫。

农民个人简历篇7

摘要:庙会依托庙宇形成,有特定的日期,主要活动内容有宗教祭祀、商品交易和文化娱乐等等。庙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在中原地区由来已久,对地方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学界对新疆地区的庙会虽有涉及,但对具体的庙会还是缺乏研究。笔者以新疆玛纳斯(绥来)为例对新疆庙会活动内容分析整理,论证新疆庙会活动经济特点。

关键词:清末民初;玛纳斯地区;庙会经济

一、清末民初玛纳斯地区的庙会出现

俄国人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对汉族人的这种秉性有过精辟的描述:“汉人的秉性,十分难于改变。他们虽迁居异地,与异族相处,但他们仍然丝毫无异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他们把原有的信仰习俗带到异乡,甚至好像把在内地家乡所习以为常的生活摆设也都搬来了。”自汉族移居玛纳斯地区,修庙供神的传统习惯也随之而来。文人学子,十年寒窗,祈求升宫;商民想发财,一本万利;众多的平民百姓则求神保佑,四季平安。此处自汉族居民定居在官绅和百姓的支持下建造众多神庙。据《玛纳斯文史资料》记载:有文庙、武庙、玉皇阁、土地庙、大佛寺、娘娘庙、关煞洞、王爷庙(定湘王)、城煌庙。

这些庙宇都在特定的时间都举行庙会,庙会通常被称为“庙市”。它是集祭神、娱乐、商贸于一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集市形式。由于玛纳斯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满足基本的需求,有了剩余的农产品。这样在庙会上就出现了农贸商品,以下笔者就其玛纳斯地区庙会经济特点做一简单阐述。

二、玛纳斯地区庙会活动的经济特点

新疆玛纳斯地区的庙会活动其特点,继承了庙会的神祭祀祈福活动,而渐渐发展成为了商品交易和城乡经济交流的平台。笔者对玛纳斯地区的庙宇庙会出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如下表:

清末民初玛纳斯庙宇庙会概览表庙宇名称神祀名称庙会活动庙会会期文庙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祭祀孔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武庙供奉关帝大圣(关羽搭台唱戏,商品贸易农历五月十三日土地庙供奉土地祈求神力,推选乡约农历二月二日大佛寺供奉释迎牟尼商旅云集,贸易繁盛农历四月初八娘娘庙供奉三圣母搭台唱戏,商品贸易农历三月十八日王爷庙供奉定湘王唱戏酬神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供奉城隍爷奉香烧纸,祭奠亡灵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龙王庙供奉龙王爷演戏酬神农历六月初六过红山庙供观世音菩萨商贸繁盛,商旅云集农历六月十九1、从庙会会期分布看,庙会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玛纳斯地区的庙会会期都集中在秋收季节,玛纳斯平原处于低山丘陵至准噶尔盆地南缘冲积平原。“乌(乌鲁木齐)、伊(伊宁)公路以南为干河子河、塔西河、玛纳斯河冲积扇平原;以北为古河道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适于农业种植。这样对玛纳斯大举开垦,其中陕甘贫苦的流民迁至玛纳斯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垦屯田发展生产。乾隆四十七年(1782),乌鲁木齐都统明亮奏称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明亮奏称:“今查迪化州昌吉、绥来二县一带地方,更有膏腴近水之处,经发来遣犯种素种稻谷之人,一切种插秧事,最为熟悉,曾经栽种稻禾,收成丰稔,试有成效”。为此明亮饬令各地方官自该年起,劝谕户民“一体加种,俾得广种多收。”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玛纳斯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农业生产,笔者推断在清末民初玛纳斯的汉族居民的不在饱受饥饿,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谢彬在 1916 年途径玛纳斯地区时,看到“沿途地昧膏映,渠道纵横,树林尚多,村堡则稀,麦地铺青,”讲述民国时间玛纳斯的农业发展,在杨增新时期新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从上面对玛纳斯地区的分析进而得知玛纳斯地区的庙会大多集中秋季,农历五、六、七月,这正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人们开始酬神搭台唱戏娱乐等活动。

2、从庙会活动类型看,玛纳斯地区的庙会商贸活动突出;

庙会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宗教繁荣,寺庙广建;二是商品贸易经济的发展使商业活动增加。许多以农贸为主的集市都是有庙会演变而来,在城市和乡村里,每逢庙会人流最多,善男信女们前去寺庙烧香拜佛,而商旅们就设摊售货。久而久之庙会就与集市相伴,庙会也就成了庙市。

从表格得知,玛纳斯地区的庙会活动中文艺搭台唱戏是四次。根据《玛纳斯文史资料6》一玛纳斯大佛寺的庙会日是农历四月初八,大佛寺热闹的三天。三天庙会几乎使整个县城空空加也。庙会期间,寺前两侧搭满了茶棚饭馆,各路商贾小贩云集,卖艺人、贩药者夹杂其间。大佛寺庙会商旅云集,集娱乐商贸为一体。玛纳斯商贸繁盛有其历史缘由,本人认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自清代以来,玛纳斯处于交通要冲,内地迁移入疆的人主要从两路入疆。“一路东路自嘉峪关哈密,另一路北路东北自归化趋蒙古为。自古城分道西北,往科布多为通前后营路……又循天山而北为北路,取道绥来以达伊犁、塔城。”[60]据载当年“废著鬻财之客联袂接轸,四方之物,并之而会”。[61]因此人口日渐繁盛,发展成为北疆商业都会。1801 年祁韵士路经此地,称玛纳斯地区“商民辐辏,庐舍如云。景象明润丰饶,与内地无异。”交通四通八达为玛纳斯发展提供了契机。第二方面,1876年左宗棠率军入新疆后,随左宗棠西征“赶大营”的杨柳青商帮为先锋,中原各地商帮进入疆。津帮商人在玛纳斯行商后为坐商,对玛纳斯地区的商业发展添加新血液。商业发展带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样促使了庙会上出现了繁华的商品贸易。所以在玛纳斯地区庙会活动有一半以上是文艺搭台唱戏,商贸活动繁盛。

小结

庙会是华夏风情曲中的一支交响乐,曾今弦歌满堂,千年来余音不绝,调节着炎黄子孙的节奏。玛纳斯地区的庙会是区域乡村社会真实的写照,它是行商贸易,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平台,也是使沟通城乡物质交流,加强传承文化的一个纽带。通过对玛纳斯庙会经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知新疆庙会的地域特色;更有助于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积淀和时间流逝中它的嬗变。(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著、新疆大学外语系俄语教研室译:《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玛纳斯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玛纳斯文史资料第三辑[M].1988年6月,第88页.

[3]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4]祁韵士著.李广洁整理.万里行程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5]玛纳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玛纳斯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6]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乾隆朝朱批奏折.屯垦乾隆四十七年四月二日明亮奏[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7]谢晓钟著,薛长年,宋廷华点校.《新疆游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农民个人简历篇8

【关键词】群众,理论内涵

一.群众内涵历史发展

(一)古代――历史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群众”多带有贬义。 在历史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群众”曾被当作举止粗鄙、地位低下,甚至面目可恶可憎的群氓、阿斗,对群众所加的议论,多带有贬义。《荀子・修身》说:“庸众而野。”社会流传的语言中也多含有对群众的轻蔑。在西方进入近代社会后,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仍然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社会的溃疡、脓疮,他们只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无产又无知的大众。在汉语中,群,是指人,也包括牛、马、猪、羊、鸡、鸭、鱼等在内的集合体。例如人群、牛群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群,辈也。”又:“辈,若军发车,百辆为一辈。”群即多的意思。众,也是指人或动物很多的情形。把“群”和“众”这两个字合起来使用,便称之为“群众”,但它已经剔除了其中的畜兽动物的内容,而专门指人类自身了,指的是普通的人民大众。

(二)近现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后。“群众”赢得了应有的尊重。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直至此时,“群众”才获得了伟大的品格,赢得了应有的尊重。恩格斯说,“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历史唯物主义把封建帝王将相和资产阶级统治者赶下了历史舞台,确立了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历史地位,这是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了。

二.群众与多个理论范畴的关系

(一)群众与阶级。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群众,资产阶级也有相应的群众,尽管它的人数较少。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群众或工人阶级群众、劳动人民群众的人数是最庞大的,他们是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掘墓人,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建设者,因而他们才是最有前途、真正的群众,这样,为了简洁明了,也是约定俗成,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只需讲“群众”就可以了,实际上指的就是“无产阶级群众”或“工人阶级群众”、“劳动人民群众”。

(二)群众与人民。在古代,群众本来就是指民、庶民、人民,二者之间可以划上等号,即群众或人民,是与达官贵人等有权势、有钱财、跻身上流社会相对应的平民百姓。但是到了现代,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而言的。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这里面包括那些依附于英美帝国主义的政权、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这里面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各进步的派在内;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样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很显然,群众与人民有着明显的区别。区别就在于,人民的范围比群众大,人民中有一部分并不属于群众范畴。人民中所包含的群众,只是指人民中的那些身份、职业、职位都普普通通的大众,即所言的工人、农民、士兵以及其他劳动人民。

(三)群众与公民。群众与公民。群众和公民的区别在于,一是公民是个体的概念,群众是集体的概念;二是公民中既有国家政权机关中的官员(干部)或是拥有大量财产的富豪,也有平民百姓,而群众则只能是平民百姓,因而,公民中只有作为平民百姓的集合体,才等于群众。

(四)群众与党团。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把未加入政治党团的人称为群众,而加入政治党团的则称为党员、团员。另一种情况是,在政治党团内部凡是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可以称为群众,即党员群众、团员群众,而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则称为干部、领导人。

三.新时期群众概述

(一)群众是个政治概念。群众是一个政治概念,群众是相对于政党而言的,列宁说,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是由为数不多的被称为领袖的一个阶层或者说极少数人来领导的。群众有的时候也被称为公民,公民是个什么概念,法律条文中经常用到这个词,所以他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个法制概念,群众是个政治概念。

(二)群众是个历史概念。群众是个历史概念,它指一切对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们,既然是一个历史范畴,所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他有不同的内容,他随着历史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群众就是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民主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时期,群众的范围就扩大了,它是指一切参加抗日的力量;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群众主要是谁呢?在农村,群众就是指社员,在城市,群众就是指单位的职工以及城市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单位的散居在街道的城市居民,这些时期的群众都比较简单,分化不大。

市场经济时期,群众发生了很大变化。比方说工人阶级的新变化,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所认识的工人阶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以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卫生的人所形成的阶级,“无产”即不占有生产资料,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鲜明特征。二是依靠工资为生的劳动者阶级,这里所说的“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已深化,外延也扩大。表现在:一是“无产”不再是工人阶级的标志,工人在经济上已经上已经不同程度的成为“有产者”。二是工人阶级的“大老粗”形象已经发生质的变化,知识化迅速提高,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且在工人阶级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民阶级的新变化,原来意义上的农民是具有农村户口、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今天的农民从职业特征上来看不再是清一色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终生在土地上耕种的农民,而是脱离了土地的新型农民,比方说越来越的的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即使身在农村的农民,也分化除了农业专业户、兼业农户、小耕农、集体农民和村干部不同类型。

上一篇:销售个人简历范文 下一篇:上市公司个人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