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7 16:47:57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1

大量移民的涌入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和族裔结构,使得英国少数民族人口成分极具多样性。在学校教育中,多元文化最明显的表征为语言使用情况复杂。1989年伦敦教育当局提供的数据表明,除英语外,有28万名学生在学校里讲184种不同语言。在英格兰,除英语之外的汉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乌尔都语等12种语言都在被使用。移民也给英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族裔间的差异与冲突开始出现并扩大,外来移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很难融入英国经济与社会的主流,成为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人”。但同时,基于英国的民主传统、制度和思想,在反种族主义力量的努力下,尊重与保护多元文化的思潮也开始出现。为了促进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英国政府出台教育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为不同族裔的人群享受平等的教育提供保障。1976年,《种族关系法》指出,对于种族、肤色、国籍和民族,在教育领域内的直接或间接的歧视都是违法的;2000年,《种族关系法(修正案)》规定,包括政府和学校在内的公共组织,在教育领域内直接和间接的歧视是违法的。这两个法案构成了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律基础。1985年,英国少数民族儿童教育调查委员会的最后报告———《斯旺报告》———指出:教育“必须体现对英国社会多样性的思考并且切实反映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倡导“统一中的多样性”;教育必须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的“任何特殊需要”;多元文化教育应当帮助儿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且避免他们受“不科学的有关其他民族的传说和成见”的影响。报告最后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提出了要求:只有“多元文化视野”与学校的整体工作和课程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些目标才有可能达成;这种“多元文化视野”也相应地推及教师的在职教育与职前教育;就教师教育制度而言,教师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形式上改变民族教师比例低及地位和待遇低的问题。教师教育应强调培养教师多元文化视角,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要,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最终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学生观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归结为个体的出身、家庭、经历,还要置于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来认识。教师要正视每个学生的文化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学生的关怀者、倾听者和对话者。以上这些对英国教师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基本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教师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培养只具备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育学知识的技术型教师。长期以来,英国教师教育是建立在科学文化和欧陆主流文化基础之上的,“文明中心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教师对于如何因材施教,以促进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做得不够。直至今天,在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中,少数民族的比例仍然较低。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还经常受到种族主义的影响,且在教育者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更低。教育学研究生的教育课程安排中,多元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仅占极小部分。同样,教育学本科阶段培养方案中,多元文化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课程安排主要集中于让学生学习第一学位课程,掌握学科教学法知识,以及教学实习、见习和研讨专业问题。新合格教师也不能完全胜任多元文化教学工作。2002年,英国教师培训署发现,只有30%的新合格教师认为他们做好了教少数民族学生的准备。调查表明,在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地区,一些提供了充分的相关培训的学校,如北安普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Northampton)和北阿姆布瑞大学(North Umbria University),44%的学生认为做好了适应多元文化教学的准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的政策转变

学校教育的文化多元性要求英国的教育政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在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有一个稳定、向心的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及外来文化,促进种族及亚文化群体的融合。为了促进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回应多元文化对教师教育的诉求,英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手段,针对教师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其特有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国民珍视自由、公平、团结,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尊重所有社会群体。这也正是英国政府高层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指向。英国政府1981年颁布文件《学校课程》,公开宣布英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在教育政策上开始奉行多元文化教育。1985年3月,英国威尔士事务部、教育科学部向议会提交《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其中对英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作了一定程度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和培养目标,这些目标体现在为所有教师职前培训所制定的新标准中。《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将这些政策付诸实施,因此,英国教师在职前培训时会接受相应的多元文化教育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这成为英国培养合格教师的组成部分。1992年,英国教育部制定《教师职前培养改革方案》,提出27项教师基本技能以及对各项技能的鉴定方法。其中,对多元文化教育问题提出新的标准要求:“将解决文化问题的基础放在使新手教师能够形成个体性的社会和文化差异的意识上。”英国新近颁布的关于《合格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参考文件提出,教师应“知晓学生如何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和健康会受到成长、社会、宗教、种族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及“无论个体差异,包括性别、文化背景及语言背景,都要对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同时“掌握可行的知识并理解和反对关于歧视的立法”,这些要求与多元文化的反种族主义教育直接相关。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的基本经验

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为促进民族间相互尊重及与亚文化的融合,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包括教师专业标准修订中,对教师多元文化理念的关注、对教师语言能力的关注等,旨在通过此不断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模式,适应时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确立合格教师的专业标准

2007年9月,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署颁布的新修订的《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以下简称《标准》)对职前教师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取代了2002年以来实施的要求和标准。修订后的《标准》将原来的“专业的价值观和实践”、“知识与理解”、“教学”3个一级指标分别改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理解”和“专业技能”3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具体内容凸显了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视野和素质的要求。其中,“专业素质”部分首先对“师生关系”作了描述性的要求,要求教师保持积极的学生观以及对学生学业和人格发展的期待,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个人潜力;与学生建立互信、平等、互相尊重的良性师生关系;通过积极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影响学生。第二部分“专业知识与理解”中,在“教与学”部分明确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具备的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的陈述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第三部分“专业技能”要求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充分运用与整合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满足多样性,以促进公平和全纳”,“教师教学语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呈现知识与概念的基本结构,并能进行对于问题的阐释以及提问,有效地通过语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标准》体现了英国教师教育对教师文化能力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要培养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以获得参与多元文化社会发展与成长的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对于统一国家的“认同感”,还要形成对于他民族文化的“认异感”。教育要承担这一使命,就必须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信念上做好准备,尊重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出身以及来自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学生,并努力为学生的学业成功与人格发展尽职尽力。《标准》不仅强调教师对多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与文化也提出了要求,推动了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发展。

(二)规范教师的语言能力

在英国的学校中,学生语言使用的多样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英国语言教学和研究信息中心发现,每100万英国在校生中有至少四分之三的学生讲除了英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超过300种语言在英国学校中被学生使用。这样的语言在英国被称为社区语言(Community Language),即那些在英国少数族裔所在社区共同使用和共享的语言。在英国的学校教育中,为了彰显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社区语言开始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英国还设置了专门培养胜任以社区语言为第一语言的学生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机构,在英格兰,至少有8家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主要培养阿拉伯语、日语、土耳其语、乌尔都语等社区语言教师。而在英国的GoldsmithsCollege,职前教师必须掌握两种语言:一种是社区语言,另一种为现代语言。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学习之间的联系。当然,在英国,教师的语言能力提高对于多元文化的教育需求而言,总是显得滞后。英国的培训发展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新手教师感到培训并没有让他们做好应对来自各种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的准备,不能适应他们所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跨文化语言能力不足。因此,英国的教师教育尤其是初等教师教育必须树立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理念,必须把专业性与多元性结合起来,同时,需要教师将多元性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一起,通过教学实验与行动来发展双语教育能力。

(三)探索教师的培训模式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培养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被纳入国家教师教育学习计划中。班克斯的4种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在英国跨文化教育模式中影响较大。目前,英国的教师教育主要采用整合模式、单独学程模式、三阶段模式来培训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能力。三阶段模式是贝克(Baker)在总结多元文化背景下师资培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三阶段即学习、发展和参与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即知识内容,包括有关文化的内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文化的发展与形成的知识,同时,还包括针对某一文化群体有关该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以及语言的知识,关于学校、教学及学科知识的文化基础等。第二阶段为“发展”,也即态度情感内容,包括随时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体认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业表现的影响,对学生一以贯之地保持高期望值。第三阶段是“参与”,即行动阶段,包括文化敏感性,对学生的个性、知识、技巧、能力以及文化和社会性有所了解,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知识结构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根据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族群学生的特殊要求,适当选用课程和教材、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等。跨文化教师的基本特征集中在教师的知识、意向、情感、技术4个方面。三阶段模式也正体现了跨文化教师的基本特征。“三阶段模式”在英国教师教育具体运用过程中被加以了改造。受英国大陆经验主义传统的影响,英国的教师教育培训更加注重教师的参与与行动,其课程主要体现为“报告会、研讨会、实践调查、课题研究”等,在师生关系上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培训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训的课程也注重满足不同参训教师的需要,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既有时间较长的课程,也有时间较短的课程。但总体来看,关于多元文化的理念与知识在英国的教师教育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模化的课程体系。以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为例,关于多元文化问题的课程仅占研究生课程比例的很小一部分。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国际范围来看,国际教师教育近些年来强调以建构主义、反思性研究为基础,关注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技术能力,理解学生、理解文化,寻求和维护社会平等与正义,促进多民族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通过他们现行的知识或信仰和新的思想或他们遇到的情景之间的交互来创造知识的。最近几十年,全世界教师教育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似乎是促进教师反思,反思和技术的能力对于初任教师都是重要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教师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教师理解身边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而这正是多元文化教师所需要的。在西方,社会重建主义者阐明,需要把职前教师教育看成为寻求更民主的学校和社会改革的有效人。社会重建主义有助于把诸如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和批判教育学的重要观念带给教师培养,使教师将来有技能和动力去寻求学校和社会中的平等与公正。社会重建主义基础上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有助于教师反省教学过程,追求民主和平等。多元文化教育在英国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它启示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处于多元文化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跨文化的视野,并对多元文化持包容态度,同时要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异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进而促进民族融合。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2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9。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0。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

(四)利用少数民族真人真事的代表展开教学

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不畏艰苦、乐善好施、追求人生价值的真人真事典型,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对学生产生视听的冲击,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死板的弊端,例如通过卖烤羊肉资助数百名贫困学生的阿里木江、一贫如洗开始创业的阿尔曼、见义勇为的艾尼•居买尔、在求学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哈木拉提•吾甫尔、抚养了19个不同民族孩子的伟大母亲阿尼帕•阿力马洪等真人事迹的访谈和追踪纪录片的播放引导学生观后进行讨论发言,从而使不同民族学生真切认识到个体在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挫折和诱惑,端正人生态度,调整目标、寻找对策,冷静应对挫折是心理健康、意志坚强的标志。总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又能迁移入生活中的实际知识技能的传递,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灵活了教学方式,采用讲故事、展示案例、发起讨论、组织心理剧、视频资料鉴赏、情景模拟操作教学方式以学生参与为主、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是,课程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用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和贴近他们生活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提高了课程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学生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条件。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多元文化;声乐教育;民族特色;音乐教育

1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7]杨仲华,尤志国.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实践第一――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哲学基础[M].中国音乐,2005.

[8]董颖.在保存民族声乐传统韵味中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5).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策略方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诞生和消亡。但无论是已经消亡的还是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融合为中华文化体系影响世人。信息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人们沟通和信息文化壁垒,这在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逐步消亡的风险。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使少数民族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最早源自于西方,这一理论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民族国家通过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其优越性。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如何运用好这一理论体系,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则成为社会各阶层和专家学者重点研究和谈论的问题。

一、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国家教育法规和制度

汉文化是我国国家教育开展的基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文化教育也占据着主流地位。但这虽然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打下基础,但也使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流失问题。在国家教育法规和制度中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家中的地位,形成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经普遍成为一国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和权利。因此在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体系里应该在相应的条款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进行制度化的规定,使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具有法律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能够在国民教育中得到普遍的实施。尤其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立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明确的规定,促使人们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自觉地履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义务。

二、在各层次的教育内容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要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少数民族人民自身要学习,主体民族的人民也要学习,也就是说必须是全民的学习和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并非一定要成为国民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在坚持现有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或者在现行的某一教育内容中增加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这种教育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一些单一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民族文化教育内容里应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适当加入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比如说可以在小学、中学的教育内容中适当的增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课程,让学生对本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为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授,通俗易懂。二是在一些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更要精心设计,内容既要全面,又要高度浓缩,还要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这对教育实施者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各级教育层次中都要进行,使其成为全民必须接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宣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范围。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视野下,任何一个人包括少数民族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参与到教育的活动中来,因此教育或者接受教育是全民的。为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范围,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共同相处,在普通民众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必要的。在现代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然而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隔阂,往往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引起大的冲突。因此对普通民众进行少数是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项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对普通群众的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其教育形式更是要灵活多样,要充分考虑到普通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这种教育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比如说举办一些各民族普遍参与的文艺活动展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组织一些民间组织吸纳不同民族的人参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活动,在活动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也可以对一些当地知识文化较高的人进行专门的教育,请当地民族的一些人士进行本民族文化的讲解等等。

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文化水平,使其担负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

尽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存在着比较多的民族融合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中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既有本民族的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因此作为地方最直接的领导者,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尤其是自己所任职地区的民族的知识,应该成为一项基本的业务能力。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同样应该接受教育,尽可能多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常识,并自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在现代社会里,随着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迅速改变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本。许多领导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鼓励群众发展民族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进行适当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鉴别能力,以便政府在实施相关政策过程中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能够发扬光大,并在人民中间发掘出更多的优秀文化要素。当这些领导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后,他们势必会将其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鼓励群众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宣传,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实践具有极高的价值。想要实现多元教育论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一定要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层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地位,并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改革,来提高国民教育体系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最后,还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以正确的观点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真正成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伊丽斯克, 邓猛. 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 2016(1).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5

在我国,很多人在观念上还仅仅将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属,过分的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强调音乐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甚至在胎教音乐中也注入带有着强烈功利性的因素,导致人们对音乐本身意义的背离,这种现象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还给孩子们音乐本来的面貌。当然,音乐确实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是首先必须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学会倾听音乐,能够理解音乐,从听觉和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实现音乐对人教化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儿童音乐启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摸索和探寻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对音乐的倾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多元文化与学前音乐启蒙

(一)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

根据笔者对哈尔滨城市各类型学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哈尔滨城市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以及一些私立早教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规模大小及师资实力各不相同。相对来说,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对优于私立幼儿园。另外,近几年新出现的大量的早教机构,也以其比较新颖的形式,较好的环境和较新的理念逐渐的受到了幼儿家长的认可。笔者在对这些早教机构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个统一观念,到底要让孩子们欣赏什么音乐、怎么欣赏音乐。当然其中一部分机构也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比如在尝试性的探索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相关音乐教学。但是限于科研能力和现实情况等因素,研究进展和实施都比较慢。我们有必要通过努力,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欣赏到更加优质的音乐,从而实现良好的音乐启蒙。

(二)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学前音乐启蒙

首先,幼儿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这是一种很好的天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对事物会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幼儿家长跟风选择一些不适合儿童的音乐来让儿童欣赏,这样是不适合孩子自身成长和认知规律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呢?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中曾提出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文化。在雷默看来,只有在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滋养下,儿童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艺术风格,忽视其他的风格,那么它只能培养出艺术视野狭窄、心怀偏见的儿童。然而,后一种情况却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其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从《指南》中这些对幼儿音乐艺术的教育指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从多元文化层面着手,以开放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幼儿形成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艺术视野。

三、多元文化理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指导作用

从多元文化角度来讲,不同国家、地区、地域、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文化内涵。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通过其各自的旋律、和声、节奏、特有乐器音色、表现方式等要素形成了各种音乐风格。作为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秉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从众多的音响资料中收集到简单易懂、生动形象、风格各异,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作品,逐渐在幼儿音乐启蒙中应用。但是,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选曲和欣赏的过程中,先不建议融入过多的知识性内容,如民族、文化等背景,毕竟幼儿在知识结构和思维上还达不到理解这些比较复杂的内容的要求。我们要尽量从聆听欣赏和感受音乐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以单纯的音乐元素作为基础,让孩子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感受各种音乐带给他们的情绪,从而逐渐从感性上把握各种各种文化的音乐风格。

四、总结

总之,作为音乐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在这种全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并尽量做到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多元文化”,从而使他们建立更加全面的音乐价值观。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6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都实现有机的融合发展,将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教育价值看做是一律平等的,关于民族声乐方面的教育正在逐步成为被国际上公认的音乐教育方面的主流和主体。[1]多元文化视野和格局之中,能够赋予民族声乐教育方面以更加新奇的发展视野。近年来,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声乐的教育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民族声乐学院和专业进一步健全,从事民族声乐教育教师进一步壮大。来自其他民族的唱法与本土的唱法逐渐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有机的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小的状态。民族演唱方面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2]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经验,坚持世界民族文化平等,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尊重和欣赏的原则,充分尊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特征,能够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出发,彰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实现各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平等共赢。

2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性,通常大家都设置了美声、通俗、民族等唱法专业,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明显存在对民族的音乐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彰显出我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3]因此,近年来对于民族声乐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那些对民族声乐教育至关重要的民族民歌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授的不多,学生视野的开阔相对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民族声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作为一定的标准,而相应的忽视了其唱法的优劣,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方面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准确民族声乐教育和科学声乐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重要尺度,因而会存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偏差。[4]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审视,一部分的民族声乐教育学习中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和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多,但是有关民族声乐风格方面的作品演唱的不多,具体表现为对民族的传统的民歌、曲艺等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演唱方式的掌握不够灵活多样,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自身演唱风格和特点的演唱风格。

3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建议进一步更新民族声乐教育的理念,努力营造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氛围,解决传承民族的传统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切实扭转过去单一的西方文化理念,解决沿着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方向来发展,解决顺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建议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断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民族声乐知识,吸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或者演唱过程中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和要素,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积极将其上升为丰富的民族声乐演唱经验。[5]用心传承中国传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演唱技巧,积极探索和研究传统理论与现代演唱方式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吸取民族声乐理论的精华,继承和发扬宝贵经验,开展实用性方面的积极探索。建议进一步强化民族音乐平等的思想意识,充分尊重和客观看待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正确认识多民族、多文化交织共存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引导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民族声乐教育的平等发展共同进步。建议进一步加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艺术领域的了解,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已经形成的具有优势的民族唱法。全面加强对世界文化、民族声乐、不同领域艺术的掌握和了解,进一步开阔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视野。[6]建议进一步创新改革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向前发展的原则,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更加重视和提升民族多元文化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传统与时代音乐的有机结合。[7]科学合理设置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民族声乐的教师结构。始终坚持民族声乐教育课程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理念,努力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特性和特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具有较为鲜明特征的民族的歌唱语言。[8]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尔克(美).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劲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器乐课程重构:硕士学位论文[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151152.

[4]邓兰.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01):9294.

[5]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M].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

[6]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M].中国音乐,2005.

[7]杨仲华,尤志国.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实践第一——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哲学基础[M].中国音乐,2005.

[8]董颖.在保存民族声乐传统韵味中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5).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73-03

在当前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受现代西方国家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面临巨大的冲击,对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面临下降危机。科学理解和领会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持续开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的研究,能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现代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包含四个方面含义,即思想、道、德和教育。“思想”即人的社会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原则、人生价值取向;“道”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行为准则;“德”则是人的主体的德性自我,道德自我,是人守“道”的自觉性自律性表现。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根本,“道”是人们的理想和行为准则,“德”则是“道”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1]黑格尔认为,伦理是社会的,道德是个体的,思想则主要反映的是社会要求,是社会的政治规范、伦理规范,而道德主要反映的是对个人的要求,是个人的德性规范。个人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接受社会的政治目标、政治规范和伦理规范,并落实到道德自我的建构,在现实的政治、人伦关系中达到道德实现和人格提升。现代社会普遍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而形成人们的信仰信念方式来维持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具体来说,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调节社会关系,由此保证社会存在的稳定性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作为一种意识形式,道德与其它意识形式诸如政治、法律、宗教等相比,以道德遵守的自律性为特征。道德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起作用的,而是靠人们内心信念的自律,通过人及社会扬善惩恶的思想、言行要求,舆论的善恶评价,使人们的行为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教育”则是依照一定的教育模式,将思想、道、德的要求施加于人,传授于人,并将其内化为人的精神和意识并自觉遵守的过程。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即思想道德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个包容性广泛而又使用高频率的概念,成为超越时代、革新传统思想的代名词。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现代化”是指社会和人的现代特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活动,具有发展、创造、创新和前沿化特性。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发展创新三个方面。从“时间”上可以把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解为是相对于古代的、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性质”上可以把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解为从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继承、发展、转变而来,它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包含着“现时代的性质”内涵。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接受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邓小平同志也在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伟人们的讲话已明确指明了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质,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现代化教育地位的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对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等;道德教育方面,主要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誉观为核心,以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校要紧紧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深入研究在新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发展。

二、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阐述和理解,可以知道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对我国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各方面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实践和前沿化研究探索,最终实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终极目标。

1.努力实现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现代化

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现代化是高校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其它环节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科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正处在积极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的阶段,思想活跃,独立性强,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最容易受到西方思想道德意识渗透。因此,高校教育者要不断研究当前学生思想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实现教育者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开放的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世界科技、经济成区域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各国文化相互激荡,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大大扩充了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开放程度和社会化程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开放的大舞台。因此,高校教育者一定要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即要认真研究在开放现状下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应对多元化道德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还必须研究怎样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打破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校园文化等界限,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前缘化的开放教育模式,才能与现代社会全面开放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第二,科学发展的观念。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的发展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但要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精神和优良传统,还要赋予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以新的活力。要不断创造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第三,多元化观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思想观念的多层次性,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必然成为现代社会多样化发展的一个侧面,使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局面。高校教育者要立足思想道德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观念,永远保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格局。第四,创新观念。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和发展性,客观地对教育者提出了创新性要求。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灌输、传达、解释、认识、理解,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和高校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大力调动教育者的积极能动性,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教育潜能,提高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2.要努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直接决定了其目标和效果。因此,内容的现代化,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现阶段我国高校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誉观为核心,以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四有新人”基本要求为导向,在开展传统内容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研究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现代化必须以目标现代化为前提。当今世界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怎样紧跟时展的步伐,有力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效建立现代条件下的社会公秩良俗,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二是要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具有前瞻性,立足前沿化。即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绝不放弃中吃苦耐劳、团结友爱、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又要广泛研究世界各国尤其是主流国家的思想道德内容和发展趋势,如西方国家推崇的民主、自由、人权及等,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内容。三是要不断研究敌对国家和反动势力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渗透,研究在全球化的开放、竞争、信息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抵制反动思想道德意识侵蚀能力的内容。如美国为达到西化、分化中国,全面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于1999年由中央情报局制定并由美国政府组织实施的战略性西化分化中国的计划《十条诫令》,其内容有“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其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等等。[3]针对这种裸的文化、道德战略进攻,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从容应对,教育青年大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抵制能力,努力做到“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心”,这都是在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时代,高校必须深入研究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3.努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现代化

体制现代化,不仅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实现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决策与管理体制、运行与监督体系。要通过体制现代化,实现教育决策、管理的现代化。其一为教育决策、管理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尊重、发挥教育者在教育决策、管理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更多的人关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要依靠群众,广开言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的创造智慧。其二要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按照受教育者的思想态势要求,依照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办事,改变过去凭经验办事的传统方式,克服主观性和盲目性。其三要使思想道德教育适应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使之系统化、规范化。要形成体系完善、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环节配套的系统,即要有研究、决策、咨询系统,有实施、执行、协调、环境影响系统,又要有反馈、调节、检测评估系统,能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系统、有序、高效运行。要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政策、队伍建设等有章可循,有制可行,对特别突发事件,有多种预案应对。其四为资源配置。思想道德教育体制现代化,还要符合现代社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即各种教育机构设置、人员、经费、设备投入都能充分合理调配,发挥最佳教育功能,产生最好的教育效果。

4.要努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现代化

教育手段,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传递、接受思想道德信息的工具及其使用的方法。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如课堂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虽然也能产生相当好的效果,但手段单一,方法单调,储存、加工、传播的信息量少,效能低,与网络、卫星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影响已不相称,与大量思想道德信息传播要求的广泛性、及时性、渗透性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要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基础上不断改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地在教育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载体,改造教育信息的传递界质和途径,以实现教育手段的科技化、信息化、前沿化,最终达到效果最佳化。如互联网化、“天地合一”传媒化、高科技光电声动漫实景模拟演示教学,等等。通过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现代化,使之成为增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有效推动力量。

总之,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是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在坚持和发扬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基础上,深刻领会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不断研究和探索现代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要求,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这一核心,让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始终紧跟形势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卢有志.略论道德信仰的含义特征及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阮映东,张润华.在批判中继承,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列宁《青年团的任务》[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04).

多元文化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多元文化 高校 青年教师 理想信念 对策

[作者简介]王宜奋(1965- ),女,广东汕头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黄伟萍(1966- ),女,广东韶关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44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重点课题“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ZZD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然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错综复杂的文化之间的摩擦和碰撞,冲击着原有的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模式。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且有利于高水平地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现在高校“70后”“80后”的青年教师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他们在改革的大潮中完成了高等教育,深切感受到了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开拓、进取、创新的时代特征深刻影响着他们并沉淀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使青年教师有别于前辈,也使他们越来越多的优秀者成长为中共党员,成为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主力军。多元文化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但也包含一些不利因子,使得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呈现诸多困境。

1.政治意识的迷茫。有些青年教师曾有过到西方留学的经历,但缺少社会实践的历练和缺乏对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层次思考,对我国具体国情缺少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中西方的民主政治也缺乏历史的、全面的比较研究,在进行判断时容易断章取义、有失偏颇。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等,部分青年教师只关注负面影响,导致政治立场不坚定。

2.理想信念的缺失。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一些西方消极文化也快速渗透。部分青年教师缺乏鉴别力,加之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文化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极易受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面临组建家庭、养儿育女和赡养父母等重重压力,无力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学习,以致理想信念缺失,逐渐偏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的认识。

3.价值观念的模糊。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西方的价值观念也不断输入我国,尤其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影响较大。部分青年教师崇尚西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模糊,价值取向日益扭曲,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价值理念。价值观的模糊使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了价值抉择力,更为严重的是他们“金钱万能”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4.职业道德的颓废。面对社会转型,部分青年教师迷失了方向,扭曲了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导致职业道德滑坡。一些青年教师不遵循基本道德规范,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不践行,有的甚至上课迟到、语言行为不文明;一些青年教师不是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而是热衷到社会上兼职,对本职工作却。他们逐渐淡忘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职责,工作责任感低。

二、高校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

1.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保证。青年教师思维敏捷,乐于探索新事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与学生有较多相似之处,因而他们的价值观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教师若迷失了方向,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这种错误的理想信念会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青年教师确立了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教学活动融入教学之中,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就能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青年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是高校发展的希望所在。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年龄上接近,思想和情感较易沟通,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取向直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加强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高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确保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3.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是青年教师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青年教师只有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教师能否在理想信念问题上选择正确,始终坚持科学的理想信念,把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个人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教师的个人理想从本质上来说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想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教育事业联系起来,自觉把个人目标追求融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才能立足社会实现个人理想。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缺失的原因

1.思想上的轻视。虽然目前教师培养提倡“以德为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但在一些高校,不管是职称评审还是各类先进评选,基本只看业绩,青年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高校又疏忽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取向引导。虽然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也非常重要,但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树立正确和科学的理想信念方面的措施往往不够得力,最终导致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

2.教育内容上的苍白无力。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缺乏说服力,一是有些社会现实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比如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如果只是死板、生硬地解释,很难让青年教师满意和信服;二是社会转型时期一些政策的失误和一些社会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使人们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缺乏信任,进而影响到青年教师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3.教育形式上的模式化。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教师高学历的现实下,在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这种粗浅的模式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对青年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因为流于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无法转化为青年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仰,只有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震撼力的理想信念教育,才会深刻地影响青年教师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自身素质上理论根底不深。高校青年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他们虽在学生时代按规定学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基本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缺乏深入系统学习,未能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这直接左右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多种利益的交错碰撞使得青年教师形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主观和片面倾向,最终导致理想信念的偏差。

四、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框架

1.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主流文化,又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教师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历史重任贯穿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大力弘扬主流价值的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突出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过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帮助青年教师既尊重差异又包容多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不迷失方向,为构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2.优化传媒载体。应改变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载体,不断开发和运用传媒领域的科技成果,在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中寻求突破口。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及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通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多种教育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洗礼中坚定青年教师对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信仰。

3.强调实效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错综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结合当地的人文社会资源,把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与“三下乡”、社会考察等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青年教师更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创造条件,使青年教师在社会大熔炉中缩小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距,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陶冶思想情操,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从而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并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认识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增强党性修养。目前,在高校党员队伍中,青年教师党员整体素质较高,发展态势较好,但当前有些青年教师在入党动机方面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这需要加强的学习和制度建设等措施进行引导。同时,各高校要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特别是要做好一些业务能力强、专业功底较深、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党员的党性锻炼,引导和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党员带动和影响其他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青年教师成长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思潮中,多元文化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同时,也给高校青年教师的文化追求、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困惑。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寻求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路径,帮助青年教师走出多元文化选择的困境,引导他们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田江.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12(1).

[2]杨柳青,王秀丽,戴扬帆.高校工会对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探析[J].学理论,2010(4).

[3]陈晓林.社会转型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探讨[J].福州党校学报,2011(5).

上一篇:文艺晚会致辞范文 下一篇:迎新晚会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