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16:35:15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管理模式;问题分析;提升对策

引言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充分综合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金、材料、设备、技术、信息和时间等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决策、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管理平台。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计划管理将ERP系统中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连接成有机整体,在推动生产计划目标落地方面起着承上启下、连通内外的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生产计划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品种、产出速度、产出时间、人力和设备等资源配置以及库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资源优化管理。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计划管理重点跟踪和监控项目执行情况,确保项目高效顺利执行。对于现代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非常复杂,缺乏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会混乱无序,更严重者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某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包括自主生产任务、合同任务和上级单位研制任务,科研生产任务主要基于合同任务。计划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包括计划管理处、科技处、质量处、采购处、市场部等。经过多年市场化发展,形成了以研发部门为科研主体,产品制造部门承接基础生产任务的生产模式。近年,企业主营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横向合同生产任务艰巨,外协、外购量巨大,生产负荷动态起伏明显,同时上级相关部门的纵向研制任务繁重,科研产品多型号并举、多任务交叉,科研产品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驱动被动生产的特点尤为明显。在自主生产任务方面,该企业滚动制定年度和季度生产计划,以产品预先生产的管理方式安排生产产品的数量和完成日期,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调整现执行计划及后续计划。生产计划管理流程见图1。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根据客户订单或销售预测启动任务,生产计划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评审后,下达正式计划到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相关项目负责人制定人力、物力、项目进度等基本需求信息,并将其反馈到采购相关部门,采购部门根据需求制定采购计划。生产部门在加工或装配产品时从仓库领取原材料,加工完毕后成品入库。生产计划管理存在如下问题。1.计划管理滞后,管控能力有限。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产品类型多元化,产品技术水平不一,企业市场订单和科研任务均具不可预知和随机性,合同期限和合同产品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实际计划管理过程,面对不确定合同,整个生产系统经常处于应急的状态,材料配件采购不及时就可能造成延期交货,计划执行时采购部门存在仓促采购情况,且生产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能力有限。计划管理人员下达任务后,只能被动对宏观的生产节点进行监督与控制,而对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缺乏直接管控能力,且生产部门与计划管理部门信息渠道有限,计划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详细的生产情况,经常造成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原定计划节点脱节,合同拖期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公司整体经营计划控制乏力。2.计划管控脱节,生产秩序混乱。计划制定方面,一方面销售研发部门在提出自主任务采购计划时,可能过分夸大需求量,进而造成库存原材料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要求交货期尽可能短;而生产制造部门则希望订单单一合同量愈大愈好,交货期越长越好,造成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冲突;另一方面计划制定过程对生产设备的产能评估不足,不合理生产计划安排通常导致库存物资积压较高,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企业运作成本高。计划管控方面,计划制定和管控脱节严重,从企业经营战略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生产计划能力不足。计划考虑不充分,缺少替代计划,以至于生产过程中任何环节的一点小问题都有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生产计划拖期现象时有发生,生产计划粗放的特点比较明显,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在客户中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企业声誉。3.信息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长期以来,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目前,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虽初步实现了物资管理和销售(合同管理)功能,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中的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管理模块尚未纳入生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不完整,数据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传递,更不能提供决策参考。监管不到位,部门协作效率低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问题难以发现或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快速解决。在生产计划做出调整时,信息共享缓慢,且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响应,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尤其是产品制造部门多任务多项目并行生产时,基于不同诉求,生产活动秩序混乱,人为干预项目计划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生产经营产生消极影响。

二、某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提升对策

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是:生产计划合理、均衡,库存管理优化,设备利用充分,质量管理全面,成本控制有效,财务分析及时等,满足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和交货期等各项要求,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科研生产管理顺畅需求,必须在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提高科研生产计划管理水平。1.管理理论创新,深化管理内涵。生产计划管理理论包括传统的生产计划管理理论,MRPⅡ理论,约束理论、准时生产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生产计划进行指导。基于企业科研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将MRP(ManufaeturingResoureesPlannin)Ⅱ理论、约束生产理论与能力需求计划有机结合。第一以MRPⅡ理论为指导,围绕企业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统筹配置企业各种制造资源,明确企业计划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第二以约束理论实施管理监控,通过瓶颈识别准确关注生产能力、资源安排和现场控制,充分追求零库存或者库存最小化,寻求需求和能力的最佳结合,使系统产销率最大。第三关注能力需求计划,通过计算测算出物料加工占用产品制造的负荷小时数,平衡各工序的能力与负荷,解决设备闲置与超负荷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科研生产计划管理集成模型,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2.管理实现模块化,提升管控协作效率。先进的生产计划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应该及时准确反映成品半成品及原料库存、企业生产能力、实际生产销售水平和新品研况,预估市场形势和潜在风险,合理安排生产、采购、经营等计划,并跟踪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建议根据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块化管理需要,推动建立销售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出入库及发货管理模块,分阶段逐步纳入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打造科研生产计划管理多项目集成管理平台,积极推动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协调高效率运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综合服务,全面提升企业质量、成本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功能见图2。3.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程序化。积极推进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集成销售模块(包括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模块(采购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资料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出入库(包括发货管理)模块等模块,建立覆盖各业务流程的生产计划管理大系统大数据,推进完善计划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科研生产项目信息数据库,并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改变现有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中计划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数据分散情况,最大效率的利用企业各种资源,将实施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提质增效上,将计划管理与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工艺文件管理紧密结合,打造多项目基层管理平台。通过计划管理工作程序化,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三、结论

本文结合国内外生产计划管理的最新理论,提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改进对策,对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实现模块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开发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重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专业软件实习、课程设计3个方面设计了物料需求计划实验教学系统,并探讨了教学实验系统的新思路和改进方法。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转贴于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

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 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

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 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2] 何维克,鄢家利.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9-81.

[3] 杨文滢,冯清梅.工科新生英语学习观念和策略调查报告[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6):41-44.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3

论文摘要:江泽民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口理论,提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轨道的思想,计划生育事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思想,以及新的人口治理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并且认为,实现这一战略,人口是关键。十三年来,江泽民同志始终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历史和新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人口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一、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相适应的理论,提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邓小平作为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深刻地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始终注意把中国的人口问题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之中,并同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相适应,人民生活才能提高,国家才能强盛,因此要求把人口计划纳入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他曾指出:“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一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还比较低,同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大的国家的地位不相称。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初期,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人口增长快,社会生产力落后和经济不发达,人均耕地和资源相对不足,人口多而且素质差,等等“两种生产”不协调。这种种情况不改变,必然会产生诸多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质量,正确处理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浪费资源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因此,人口治理必须放在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去把握。离开整体协调发展的大局,单纯就人口谈人口治理,很容易导致将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片面强调人口自身发展的合理性而忽视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很容易出现认识上和政策上的偏差。为此,江泽民同志牢牢把握邓小平人口理论中人口问题是战略问题、发展问题的精神实质,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确立人口问题的战略地位,不仅从两种生产协调发展,而且从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宽广视野,和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主题的高度,深刻认识人口问题。在1995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首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证治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他说,“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状况相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在1996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再次明确指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并将人口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由与其他因素并列提高到首要位置,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是关键”。在2000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明确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治理思想,提出了在2000年、2001年、2021年和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人口数量控制目标、人口素质提高目标、生殖保健服务目标、计划生育工作改革目标分阶段实施“四步走”的行动纲领,使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由以往的被动管理型转变为能动控制型和超前调控型。这一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世纪发展的基本框架,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在人口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理论家的眼光和统揽全局的气魄。

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运用群众路线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问题的理论,提出了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

邓小平曾对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作过许多明确的论述,他提出了要采取以思想教育为主,结合行政的、经济的方法,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自觉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贯彻执行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实践中,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人口问题的路子……要把计划生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十三年来,江泽民同志深刻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所说“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的精神实质,创造性地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特别重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主人地位和主体作用。这一主导思想的确立,使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地处理了一段时期人口控制目标与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国家长远利益与群众眼前利益的矛盾,使从严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逐渐被广大群众理解、接受、拥护,使许多在常人认为是难以协调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和解决。

江泽民同志指出,“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这一论述,鲜明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与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广大育龄群众作为生育的载体,既是计划生育工作关注的对象,但又有能动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辩证地看待并把握好计划生育对象与主体的两面性,是做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在部分群众对计划生育尚不十分理解,支持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十分完善,国家人口控制目标与群众生育意愿尚有一定距离时,正确处理“对象”与“主体”的辩证关系更为重要。江泽民同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思想,将党的群众路线融入计划生育工作中,将党的群众路线与计划生育实际工作相结合,使计划生育工作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计划生育工作的主旨,无论就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生殖健康而言,还是从国家繁荣富强的角度考虑,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牢牢把握住计划生育工作的主旨和主线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为此,江泽民同志特别指出:“不可把完成人口控制指标同密切党群关系对立起来。我们应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在做好思想疏导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计划生育工作也要在关心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健康发展……各地区要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既要抓紧又要抓好的指导方针,努力把抓紧与抓好统一起来”。为使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不发生偏差,他还特别强调,“要把改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法,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作为考核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内容”。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中的作用,他说,“计划生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有依靠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因此,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信任和依靠群众组织。这是许多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好的地方的一条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经验……只要我们调动绝大多数群众的积极性,并且通过群众当中的积极分子去做少数一时还想不通的人的思想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就一定可以做好”

在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下,党的群众路线在计划生育领域得到创造性地运用,广大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和发挥,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把计划生育政策交给群众。将有关的生育政策、奖励政策、人口计划、生育指标等向全体民众公开,上墙上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把计划生育方法交给群众。在城乡许多地方实行了“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将以往节育方法由计划生育部门干预决定,变为由育龄夫妇自主决定。三是把计划生育的监督权交给群众。每年每个村“居委会”都将本地生育证的发放管理、超生费的征收管理、节育措施的落实等向全体民众公开,敞开各条渠道为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监督创造条件。四是通过村级自治组织和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说,在解决人口问题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人民群众的参与范围之广,掌握政策知晓程度之深,献计献策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之高,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这种依靠发动群众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伟大实践,在中外人口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依法治理人口的理论,提出了要重视计划生育的法制管理和民主法羽建设,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轨道的思想

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把从严控制人口增长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部分,是邓小平人口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成果不同:人口出生后,无论智力、生理上是否正常,只要有生命就要消费;而物质资料生产在没有原料或出现其他原因时,可以关停并转。两种生产在实现形式上也截然不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行业、部门的企业为实现单位;而人口生产是通过两性的结合,是通过婚姻和家庭形式来实现。由于家庭特有的利益和职能,更具有相对独立性。另外,人口再生产的周期较长,过去两代人之间的间隔至少在十几年以上,现在一般在二十年以上。由此,对人口再生产进行调节的难度较大,必须从法律上加以规范。

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计划生育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计划生育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奠定了基础。我国《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第48条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与此同时,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颁布了地方计划生育法规或条例,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依法管理创造了条件。根据我国《宪法》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为了保证青年人的成长和提高后代的人口素质,《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当鼓励。”法定结婚年龄是最低年龄,但不是最佳年龄。低于法定年龄结婚,属于违法行为,超过这个年龄结婚,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应当得到鼓励的。现时,婚姻法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第l2条进一步强调:“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由此可见。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自8o年代开始已从主要依靠政策管理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计划生育法制管理的进程。而且对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管理和民主法制建设。他在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应根据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要求,抓紧计划生育的立法和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条例的修订工作。计划生育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应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加强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2002年9月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结束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法规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历史。使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步入了法治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填补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基本法长期缺位的空白。该法将宪法的有关条款具体化,将国家有关的基本方针、政策、制度法律化,并与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共处于同等的基本法地位。这在法律层次上提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地位,标志着我国以宪法为依据,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主体,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相配套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

四、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的理论,提出了计划生育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动摇,认为发展2l世纪计划生育事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邓小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思想,认识到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从我国人口、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出发,确定了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要求使我国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l2.5‰以内。这是邓小平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2o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而作出的科学选择和战略决策。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在控制人口的方法上的经验教训,在1978年新《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第一次把计划生育写进宪法的基础上,1982年又在《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再一次强调了计划生育的重要作用。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控制上,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化并上升为基本国策。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生产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理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不仅过去是十分必要的,在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的动摇。”2l世纪的人口治理,应是建立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具有较高的生育节育科学知识和科学手段基础上,以最安全、方便的节育手段和计生领域的科技进步推动和保障计划生育健康发展。为此,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将科技进步积极引入生育领域并以此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他曾明确提出,“计划生育工作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为育龄夫妇提供更为安全、有效、易于被群众接受的避孕节育方法。”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又强调,要继续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优生优育研究,切实加强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科学知识的普及。2OOO年中央佚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发展21世纪计划生育事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国家计划生育部门明确提出,应当特别重视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系统地引入计生工作领域,并付诸具体操作实施。在这一新的技术进步治理理念下,国家计生部门提出,“十五”期间将在全国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健康”三大工程,将科技进步促进人口健康与人口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使人口治理不再是单一的控制人口出生数量,而是使全体人民的生育节育能够在科技进步基础上享有更高水准的生殖保健水平。

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综合治理人口的理论,提出了新的人口治理思想

邓小平人口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新境界。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宽大眼界观察世界,分析研究中国国情,紧紧抓住“中国人口太多”这一客观现实,以敏锐的政治家的洞察力,抓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快会同国家经济建设产生诸多矛盾的事实,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质量”等主张,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口治理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提出了新的人口治理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口问题不只是数量问题,还包括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与分布等问题。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妇女地位、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人口计划生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这些论述我们看出,新人口治理思想中最鲜明的特色是强调建立综合治理的调控体系和调控机制,即从管理体系上形成以计划生育部门为主、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多部门多渠道管理体系,并建立行政管理、宣传教育、法律制约、群众自治、经济利益导向、社会保障、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等多渠道综合调控机制。

建立综合治理人口的调控体系和调控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人口治理的一大创举。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要“组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人口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巨大的合力,以加快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宏观调控体系、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和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机制,采取教育、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确保全国人口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在江泽民同志综合治理的思想指导下,全国人口控制实践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采取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措施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已非常有效地将人口增长控制在低生育水平,并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路。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计划 控制 MRP JIT TOC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物美价廉,又要求产品多样化、交货及时、服务周到等。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思想,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满足顾客需求。

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众多学者的不断研究和企业的实践,提出了三种新的理论和技术,即MRP、JIT、TOC。它们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对这三种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出各自的优缺点,为管理者选择适合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技术提供依据。

一、MRP、JIT、TOC的分析

(一)MRP

MRP(物料需求计划)适用面很广,适用于制造和非制造企业以及各种批量的生产。它是分时间段来确定各种物料的需求数量以及需求时间的,并且它增加了BOM(物料清单)。这样就实现了企业内部库存和生产相关信息的科学管理,降低了在制品库存水平,有助于企业对生产计划进行适时调整,并且能够保证企业按时按量得到所需的物料,以便于适应“以销定产”的市场经济环境。(如图1、图2所示)

(二)MRP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

MRP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主要优势在于制定中长期生产计划的能力,能够通过提前预测,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地计划,从而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使生产系统发挥最大的效能。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生产计划的能力

它通过产品订单和需求预测来制定企业的主生产计划,结合物料清单、库存状态和其他生产信息确定出生产的提前期并制定出各工序的生产作业计划。

2、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

MRP作为一种集成系统,将订单信息、销售预测、采购信息、库存状态及其他生产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信息的共享,避免了决策片面、重复工作等情况的发生。

3、及时的动态反应能力

MRP系统对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生产信息实时的变化对计划作出迅速合理的响应。

4、物料流和信息流的统一,有效地控制成本

企业可以通过MRP系统对信息的反馈,及时地分析经济效益,从而为管理人员作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提供支持。

MRP系统在生产管理中具有显著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几点缺陷,主要有:

(1)MRP系统制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相互分离。MRP系统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生产控制的问题,而只是通过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来进行控制,这就会导致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外,MRP系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每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按照计划顺序进行,工序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沟通机制,造成生产不平衡的状态,导致在制品数量的增加等问题。

(2)MRP系统生产提前期和批量等数据需要根据预测提前静态设定。MRP系统作为一种推式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需要根据产品订单和需求预测静态确定出生产的提前期以及生产批量等参数,容易造成与生产实际不符合。此外为了尽量减少生产的波动性,保证交货期,往往需要增大提前期的数值、增大安全库存,这些都增大了生产成本的占用率,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3)MRP系统对于资源的约束考虑不足。MRP系统在生产能力平衡上存在缺陷,可能会造成生产不能按计划完成等问题[2]。

(三)JIT

1、JIT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JIT(Just in Time,准时生产制)的基本思想是:运用看板管理的方式,将各道工序由后序向前序逆向传送生产中的取料指令以及生产指令,各个工序依照接到的相关指令进行物料或者零部件上的补充,来进行加工。JIT方式是一种拉动式的现场管理方法,特别重视加工制造现场的生产控制,以求消除一切的浪费。

JIT生产方式首先揭示了多余的在制品库存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优化各种资源,从而达到减少成本、精简计划以及增强控制的目的。在现场管理的生产控制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生产零部件或产品,即准时制生产[4]。JIT生产的信息流和物流如图3所示。

图3 生产流和信息流方向

JIT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如图4所示。

图4 JIT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2、JIT生产方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JIT生产方式将具体的生产作业计划仅仅下发到最后一道工序,运用“看板管理”或者与相关工艺相反的方向逐道工序地下发指令,推行“拉动式”的生产计划管理方式,这种相对新颖的生产方式在很多的方面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功能。

(1)实现了在企业整体生产运营过程中,对每一个加工工序之间都能够起到直接的约束效果。如果出现生产延误,本工序及后序负责人均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使工序间形成一个“拉环”,环环相扣,有效地保证生产按时完成。

(2)达到了生产计划和控制功能的统一。在JIT的拉动式的生产方式中,生产的相关指令直接通过后一道工序向前一道工序传达,与在生产过程中加工制造时间的差距非常小。每一个环节在向上一道工序传递生产指令时,可通过本道工序的在制品数量以及生产进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节处理,相当于将生产计划功能和控制功能合二为一。

(3)每一个生产加工环节可以达到双重的控制。由于在准时化方式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计划部门将大略的计划下发到各个工序,详细的生产指令又通过各个工序反向地传递。计划部门和后序的生产环节双重进行控制,使生产更加流畅。

JIT生产方式虽然帮助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1)JIT生产系统开发应用时间较长。这方面包括企业对生产产品和工艺过程的重新设计、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生产问题的及时解决等。

(2)难以适应较大的生产需求变化。JIT生产方式追求的是零库存,当客户的生产需求发生较大变化时,原材料的供应以及计划生产能力会对整个生产系统的均衡性造成较大的冲击。

(3)生产设备故障等制约因素。在JIT生产系统下,设备故障问题或者重要资源缺乏会成为制约整个生产活动的瓶颈因素,这些会严重影响生产物流的平滑性,影响产品的交货期。

(四)TOC

1、TOC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是戈德拉特博士在他所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学。

TOC的基本思想是找出阻碍实现生产系统目标的约束条件,并且对约束条件进行消除的生产系统改善的方法。

TOC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生产系统的能力都不是无限的,总有一些资源的约束。这种约束可能来自系统外部,也可能来自系统内部,我们把这种约束称作瓶颈,它决定着系统的产销率。约束理论认为首先要寻找出生产系统的瓶颈,再针对所找出来的瓶颈寻求改进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瓶颈资源,不允许产生浪费现象,突破瓶颈,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率,以瓶颈资源的生产速度控制生产系统的生产速度,实现生产系统同步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系统的产销率,这是一个重复周期性的持续改进的过程。

约束理论不仅仅只用于生产系统中,还可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当做一个完整的系统,找出企业管理的约束,例如工作效率低下、人员冗杂、工作量繁重的部门等,然后对这些部门或者职工进行整改,改善管理中的约束,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TOC理论是利用生产运作系统本身固有的特征,找出生产运作中约束条件,挖掘出这些约束条件中的潜能。其它的环节尽量地去迁就它、帮助它松绑。在生产线上的战略位置设置缓冲区,以及关注物料是否可以顺畅地流通,而并不是关注产能是否平衡。

TOC的具体的步骤如图5所示。

图5 TOC的具体步骤图

2、约束理论的优缺点

TOC理论的优点是:

(1)TOC理论重视找出的约束条件,并能够把这些约束条件充分地运用。找出约束条件以后,有计划性的去编制各种计划,把约束条件的各种计划隔离开,进行独立的编制,在生产控制方面,有目的性的针对这些瓶颈去进行管理。在安排生产计划的时候对其进行率先安排,保证这些约束条件的各项工作按时以及保质保量的完成,即把约束条件放在首位,一切资源应当围绕他们去展开。

(2)TOC理论中的生产计划没有必要去提早确定它们的生产周期。TOC理论的生产周期是制定生产计划以后才能得到的结果,而它是以约束条件来作为标准去编制生产计划的。生产周期也是围绕着约束条件的改变而随之变化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提前设定生产提前期。

(3)TOC理论综合了MRP和JIT理论这两种生产方式的优点,它是推式生产方式和拉式生产方式的集合体。它的推式生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完成率以及生产机器的维修率等方面,它的拉式生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物料的加工控制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

(4)TOC理论的生产管理模式能够保证生产线的平衡以及生产运作的流畅。无论是在管理方面多么完善的企业都会存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统计上的波动性,以及各类资源的相互依托性。这样一定会导致生产上的不平衡,并且生产线的平衡和生产运作一定会存在必然的冲突。

TOC理论的缺点是:

(1)TOC理论在生产运营管理方面相当困难。TOC理论中我们所要寻找的约束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改善的持续不断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的。TOC理论特别强调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约束条件来进行,实际运用比较困难。

(2)TOC理论只是对短期的生产运作工作比较灵敏,对公司长期的运营战略规划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它只注重约束条件的解决,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运作的管理。它的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在约束条件上,对其他却是视而不见。

二、MRP、JIT和TOC的对比分析

本文分别从管理模式、系统类型等方面对MRP、JIT和TOC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MRP、JIT和TOC的比较

[项目\&MRP\&JIT\&TOC\&管理模式\&通过收集处理信息,把权利集中起来进行处理事务\&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将权力分配给下属来处理事情\&通过全面分析生产流程,在关键限制生产的环节集权处理,其他环节分权处理\&达到的效果\&预测精确,达到系统最优,充分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完善计划,降低存货\&节约资源,使仓库存储量达到“零”,不断改进,实现完美,提高产品流转速度\&解除约束,关键限制生产的环节得到改善,提高产品的产销量,减少仓库储存量,降低生产和管理费用\&系统类型\&推式式生产\&拉动式生产\&在瓶颈前面的生产为拉动式,瓶颈后面的生产为推动式\&计划

的方法和形式\&根据事先确定的提前期,利用无限能力计划法,对生产和供应的所有环节进行安排\&使用看板模式和无限能力排产法。工序从后向前反向传送领货和加工命令\&在关键限制生产的环节前面用拉动式生产,中间按照加工流程,后面用推动式生产,确保送料的节奏和生产瓶颈的节奏协调一致\&提前期\&预先设计好,确保加工系统稳定\&阻碍生产的要素,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随着生产不断改变,是生产计划安排形成的结果\&库存\&一项资产,可以处理因预测误差、机床故障等因素带来的生产波动,控制适量的库存。\&一项负担,尽量减少\&瓶颈工序的缓冲区库存对生产平衡有利,起到调节作用,但要减少其他工序上的库存\&生产波动

对策\&利用充足的库存,合理配置、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依靠团结协作,利用看板、TOM管理方式等,来达到生产系统稳定\&利用“鼓―缓冲―绳”法和对关键限制生产的环节不断改进来应对生产波动\&]

三、结论

由于这三种技术产生的环境不同,所以在管理模式、系统类型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各有优缺点,与其相适应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企业既要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又要降低成本,所以生产过程既要有柔性也需要保持稳定性,发挥批量生产的优势。这三种技术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MRP、JIT、TOC混合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系统,来达到上述目的。

MRP、JIT、TOC可以实现功能互补,来适应变幻莫测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混合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系统中,MRP可以用来制定中长期生产计划,提前预测,合理计划每一个生产环节,有效整合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实时更新信息,使物流和信息流达到统一。JIT用于消除各种浪费,降低库存,让每一个加工工序之间相互约束,有效控制在制品数量和进度,平衡物料流,减少提前期,提高生产效率。TOC用于找出约束条件,编制瓶颈资源计划,进行瓶颈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士铭.HL公司的MRPII与JIT相结合的生产管理系统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冯国慧.HT公司精密加工车间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研究[D].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08

[3]刘晓冰,崔发婧.流程企业MES集成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6(Z1):42-44

[4]Richard B. Chase , Nicholas J. Aquilano , F. Robert Jacobs.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M].9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Company, Inc., 2001

[5]严新发,杨兴林.动态联盟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5(11):7-9

[6] HOGDSON T J,WANG Dingwei.Optimal hybrid push/pull control strategies for a paralleled mult-istage system.Part 2, Int. J. Production Research[J],1991(29):1453-1460

[7]周峰. DBR管理模式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机制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2000(1):18-21

[8]张辉,牟砚逵. ERP绩效的可度量性探讨[J].硅谷,2009(11):69-70

[9]Gerhard Plenert.Focusing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MRP) towards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J],1999(1):91-99

[10]周攀.DSC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优化[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6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房地产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n

bsp;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形成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薛长青.房地产营销管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房地产策划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 收益;供应链;生产量;决策

[中图分类号] F25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055-02

[作者简介]彭 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交通运输管理系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

朱金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交通运输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航空运输系统优化与供应链管理。

(江苏 南京 210016)

随着商务环境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对单个企业的竞争形式发展成为企业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对于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来讲,在尽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是其生存发展永恒的主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是波动不定的。供应链制造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收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科学地制定出有效的生产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过去人们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人工智能和仿真模型的方法上,而较少利用理论分析模型进行研究。本文将从满足市场需求和制造商收益最大化的观点出发,侧重通过建立理论分析模型,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全面地研究供应链生产容量的计划和决策问题。

一、系统说明

在供应链制造节点上有两个制造商(制造商1和制造商2),它们都生产同一种产品,每个制造商各有两个分厂(分厂1和分厂2),产品的生产是在各分厂进行。假定各制造商在决定自己的生产量时完全不知道其他制造商的生产计划情况,产品的价格是总产量的减函数。制造商生产计划的制定是在一些离散的时间点上确定的,q′ix表示t时刻制造商x的第i个分厂的生产计划量,t=0,1,2,Λ,x=1,2,i=1,2。cix表示制造商x第i个分厂产品的单位成本。每个制造商各分厂的收益函数可以表示成为:

四、结论

供应链生产量决策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满足市场需求和制造商收益最大化的观点,从静态角

度,分别给出了追求制造商整体收益最大化和追求单个制造商收益最大化的生产量计划决策,并定量分析了两者存在的差异;从动态角度,给出了理论上可行的动态供应链生产量决策模型,并结合供应链实际生产计划的制定情况,修正理论模型,提出了切实可操作的生产量决策模型,为供应链生产计划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Bellman,R.,Zadeh,L., Decision making in a fuzzy en-vironment.[J]Management Science,17(1970),141-164.

[2]Thompson, S.D.,Davis,W.J.,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modeling uncertainty in aggregate production plann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20(1990), 1000-1012.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生产计划管理;三横三纵;网络计划;电子企业

一、引言

现在,我国军用电子装备生产企业还主要以研究所为主,不过,随着信息化战争逐渐成为主要的战争形势,各军兵种对电子装备的需求也迅猛增长,各个不同的电子研究所正在从研究为主转变为研制带小批、研制和批产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但是现在我国军用电子装备企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装备研制和生产模式,即型号项目试制生产,这种生产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1)、这种从上到下的项目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不具备完善的项目间横向协同和资源平衡能力;(2)、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计划从上到下都是以产品为对象,计划的层次比较模糊;(3)、生产计划和生产准备环节严重脱节,所制定的生产计划的执行性较差;(4)、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批产规范性计划,现在还在采用传统的试制生产计划模式。

二、军用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模块

2.1 生产模式的定位

在工业制造业中,主要存在着四种生产模式,即:订货工程、订货生产、订货组装和现货生产。对于军用电子装备的生产而言,其生产企业属于典型的多品种、变批量的订货生产加科研生产模式。对于我国的军用电子装备企业来说,采用订货工程或订货生产模式企业的产品化意识一般都不强,且现在客户对产品的交货期也越来越短,所以,企业为了能够保证按期交货,就不得不采用基于并行工程的边设计、边生产的产品制造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为生产计划管理的提出和顺利实施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所以,研究电子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使用新模式,对于我国军用电子装备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

2.2 军用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

概括起来,负责军用电子装备研制的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1)、负责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数量少,所设计到的技术状态多变;(2)、产品的研制周期一般都比较长,且存在较大的风险;(3)、生产产品的组成比较复杂;(4)、通常都采用研制和批产相混合的方式研制。

2.3 生产计划模式研究现状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的生产计划管理的模型主要包括:适用于非结构化生产的网络计划、适用于结构化生产的企业资源计划、准时化生产方式和最优化的生产技术等。所谓的网络计划方法就是通过清晰的有向图,对网络工序间的各种先后约束关系进行直观反映,并通过各种关键路径,对项目周期所包含的关键网络工序进行确定,然后通过对这些关键工序的深入分析和控制达到全局优化和缩短产品周期的目的。

现在,我国军用电子装备生产企业的工程化生产能力一般都比较弱,所以,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用户的产品交货期要求,通常都采用基于并行工程的边研制、边生产,且技术状态多变的模式,给ERP/MRP、JIT和OPT的引进和广泛采用带来了较大障碍。现在,我国军用装备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还在采用传统的静态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的经验生产模式。

三、三纵三横的生产计划新模式

从前面对我国军用电子装备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可以看出,该类企业的模式项目化管理特征比较明显,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结构数据和过程数据相互交织。在充分考虑这些企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适用于复杂制造过程的项目网络技术、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动态调度层次特征相结合的三横三纵新生产计划模式来规范企业的电子产品生产。下面对该新生产模式进行简介:

基于项目驱动的三纵三横新生产计划模型,主要以产品生产的项目为对象,将生产计划详细划分为项目级、MRP级和车间作业级。这里所述的三纵主要是指:项目网络计划、MRP计划和车间工序作业计划等;而三横则是指多项目关键资源计划、多独立结构单元MRP产能平衡和车间作业规划等。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功能模型描述为:(1)、生产网络计划:项目主管根据客户合同,结合产品制造WBS、生产工艺和能力,对项目生产的网络计划进行详细编制,并输出关键的资源需求计划、结构制造工作包计划、过程工作包计划等等;(2)、MRP计划:负责该计划的主观人员根据生产网络计划输出的结构制造工作包技术,结合已有的库存数据和工艺能力数据对MRP技术进行详细编制,并同时输出外购件需求计划、外协订单和工作订单等;(3)、车间的作业动态调度:该模块可以根据客户合同或者订单的计划要求,在结合设备、人员和在制负荷信息的基础上,自动按时生成动态规程方案,为车间执行层计划员的计划派工提供指导。

四、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系统

根据对三纵三横身缠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成果,在结合现有成熟军用电子装备生产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本文对生产计划和调度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设计定义,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含义为:

(1)、制造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负责基本的数据管理和维护,以及主物料管理和工作日历管理;

(2)、生产网络计划管理模块:负责编制网络计划,确定关键路径;

(3)、MRP计划管理模块:负责将生产任务细分为零部件生产订单,并对生产订单进行产能分析和平衡,最后将生产订单下达执行部门;

(4)、车间任务管理模块:负责实现车间生产准备的可视化;

(5)、车间动态调度管理模块:负责把生产订单自动展开成派工计划,并统一下放到班组、设备和操作者,实现纵向计划和横向计划的集成控制;

(6)、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对设备、操作者、检验者、工序进度和工序质量状况的信息采集;

(7)、数据统计汇总和分析模块:负责对各级计划的数据进行汇总,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编制各级计划。

五、结论

文中针对我国军用点电子装备的研制特点,在结合先进项目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计划、MRP和车间动态调度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生产技术调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对军用电子装备企业的生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杰弗里莱克[美].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3]徐琳琳.从物流平衡看OPT的九项原则[J] . 经济论坛, 2007( 20): 98- 99.

生产计划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教学体系;本科生;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44-03

引言

目前,各高校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大都将《管理运筹学》作为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筹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与求解模型的基本方法,重点是对各种模型与方法的运用。

在多年的运筹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文理兼招而且文科学生占多数的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学习运筹学课程中的理论证明、繁复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的运筹学算法等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自学起来更加费力,尤其是在遇到规模稍大的实际管理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有效的建模、求解工具去解决。另外,现有的有关运筹学方面的教材内容多、理论性强,需要的教学课时量大,48学时或64学时的课堂教学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鉴于此,我们尝试从实用的角度,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套适合文科类本科生的理论教学体系。该体系注重方法与应用的教学,回避复杂的理论证明和繁复的公式推导,有效控制教学所需学时数,将运筹学的建模方法、应用实例和LINGO软件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经济管理等文科类本科生《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体系及学时分配

《管理运筹学》课程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括运筹学所涉及到管理问题的各个领域,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对策论、决策论、图论、优化论和预测论等各个领域。其教学内容包括以上各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算法及模型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本科生来说,课程的教学学时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方面内容。根据我们多年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各高校的教学大纲,我们认为,对于文科类本科生来说,《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大体上应该包括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动态规划、排队论、存储论、图论、决策与对策等基本内容,为他们了解运筹学的理论、方法,解决日常的基本经济管理问题,或者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48学时的课堂教学,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各内容的教学学时分配如图1所示。

对于64学时的课堂教学,除了要完成图1中所包括的线性规划、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动态规划、图论与网络计划以及决策分析等教学内容外,还安排了排队论和存储论两个分支的理论教学以及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这部分的内容及学时分配如图2所示。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压缩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动态规划等部分的理论教学学时,从而增加上机实验学时数。尤其是当总教学学时只有48学时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压缩动态规划等教学内容的学时,而将相关的建模和模型求解方面的内容放在了实验部分,从而达到增加实验学时的目的,这样做往往比仅进行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学学时分配,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管理运筹学》教材(见参考文献1)为基础,并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我们对线性规划等7个运筹学分支以及上机实验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1.线性规划

此部分包括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灵敏度分析和目标规划三个部分内容,总学时16,主要内容框架如图3所示。

从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制定生产计划方案案例入手,引出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的一般形式,为了得到初始案例的最优解即最优的生产计划方案,必然涉及到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进而介绍图解法和单纯形法,在单纯形法基础上,介绍非标准线性规划模型的标准化方法以及大M法和两阶段法。以上内容是本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学时分配相对较多,大概需要6-8个学时左右。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模及求解技术是学好《管理运筹学》的基础,因此还需要重点介绍如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这需要花费2-4个学时的时间讲解诸如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组织与计划、合理下料、作物布局等几类常见问题的建模方法,对于所建大型模型,利用单纯形法人工求解已很难进行,因此可以在此时给学生介绍LINGO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让学生能够利用LINGO软件解决较简单的线性规划模型。

通常的教材均将目标规划单独提出并放在线性规划及其对偶问题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介绍线性规划建模方法之后就引出目标规划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起来也更轻松,因此,建议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上能将目标规划提到对偶问题及灵敏度分析之前。

在讲解对偶问题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对偶问题与原问题的关系、对偶价格的经济含义以及如何在线性规划原问题的最终单纯形表中找出对偶价格和对偶问题的最优解。在灵敏度分析中,重点介绍目标函数的价值系数以及约束条件右端项变化时如何进行分析。LINGO软件灵敏度分析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教学学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进行介绍。如果教学学时不够,可以放在上机实验部分进行讲解。

2.整数规划与运输问题

该部分包括整数规划、运输问题和指派问题三部分,总学时10,主要内容框架如图4所示。

整数规划相对比较简单,安排2学时的理论教学,重点介绍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的求解思想和步骤。运输问题和指派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重点介绍求解平衡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和产销不平衡运输问题转化为平衡运输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求解指派问题的匈牙利方法理解不透,在考试的时候得分率相对较低,建议在教学时仅对匈牙利法做简单的介绍,指派问题的求解仍然采用表上作业法。

3.动态规划

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介绍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最优化原理。根据最优化原理,提出状态转移方程的建立方法,利用最短路问题的求解过程介绍动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并解决资源分配问题、背包问题和排序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概念较多,尤其是最优化原理,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在具体介绍最短路问题求解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得出动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利用4-6个学时完成此部分的理论教学,可以节省出2-4个学时以补充上机实验学时的不足。

4.图论与网络计划

图论与网络计划的总学时为10学时。该部分的内容较多,涉及的定义、定理不下20个,计算量和计算的复杂程度也是教材中各章节最高的。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应该注意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可以参照图5所列出的主要内容框架进行教学。

图和最小树中的基本概念是本部分的基础,在教学时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对概念有感性的认识。最短路问题中涉及了有向图的Dijkstra算法、无向图的Dijkstra算法、标号法和改进标号法等4种算法,重点介绍改进标号法。在网络最大流问题中,求最大流的标号法可以参照求最短路的标号法,重点介绍求最大流的LINGO程序,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可以放在上机实验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在讲解网络计划时,突出网络计划图的绘制技巧,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习,因为计划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网络计划图各时间参数和关键路的计算。网络计划部分的重点在于网络计划图的绘制和求各时间参数的LINGO程序的编写。如果教学学时不足,关键路线与网络计划的优化、完成作业期望和实现事件的概率等内容可以放在上机实验中完成。

5.决策分析

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决策分析部分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在前期的有关课程中学习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所花费的教学学时不要过多,仅系统地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有可能的话,在4个教学学时之内讲一些对策论(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以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所需。

6.排队论模型简介

利用4个学时的时间重点介绍排队论的基本概念、little公式以及等待制排队模型、损失制排队模型、混合制排队模型、闭合式排队模型所关心的各有关参数,最关键的是@peb(load,S)、@pel(load,S)和@pfs(load,S,K)等三个与排队论模型有关的LINGO函数的应用。服务系统的最优化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利用LINGO软件求解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其LINGO程序的编写方法。

7.存储论模型简介

虽然存储论模型的种类很多,但每一种模型都是在固定的假设条件下,根据平均总费用利用求导数(或偏导数)求出订购(生产)量Q以及订货(生产)的时间间隔t等参数。因此,只要将此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讲清楚各种模型的平均总费用的求法就能让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该部分一般安排4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如果4学时不够的话,可以在上机实验的时候增加该部分的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熟悉各种存储论模型的LINGO软件求解方法。

8.上机实验

上机实验部分大约8学时,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通过压缩动态规划等部分学时,上机实验可以增加到10-12学时。可以安排4-5个实验专题,除了熟悉LINGO软件的使用外,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及灵敏度分析、整数规划及运输问题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网络最大流及网络计划问题的建模与求解等三个实验为必做部分,以弥补理论教学学时的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运筹学的学习兴趣,建议各个实验均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最好不要集中安排,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并能有效地利用和调节各章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

本教学体系注重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介绍运筹学的基本知识,试图以各种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运筹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模型和方法,侧重各种方法及其应用,而对其理论一般不作证明,对许多数学公式也回避繁复的数学推导。对于复杂的运筹学算法,大都尽量运用直观手段和通俗语言来说明其基本思想,并辅以较丰富的算例、实例以及LINGO软件求解算法来说明求解的步骤和方法,为《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脱贫攻坚集体事迹材料范文 下一篇:脱贫攻坚工作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