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政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9 01:38:42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1

关键词:分工 管理创新 推动模式

引言

从芮明杰(1994)与常泽修(1994)等人于1994年在国内首次明确管理创新概念至今,我国管理创新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概念阐述到内容划分、从方法实施到体系评价的快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管理创新口语化、标语化,对于管理创新推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反观管理创新的形式化、虚置化却也说明了如何有效地运用管理创新措施,推动措施的有效落实应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而从目前国内文献的相关研究看来,对于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管理创新的具体性研究与拓展性研究,如李玉海等(2010)选取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而王智辉(2010)将管理创新的研究对象从企业转移到了政府机构;龚新蜀等(2010)则将对管理创新的考量拓展至系统生态学领域。案例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证借鉴意义,但也决定了其并不具备一般普遍性;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基于分工效应及优势,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建构有效并具一般代表性的管理创新推动模式。

分工优势理论借鉴与企业管理创新阻力

对于分工,亚当・斯密(2009)曾做过以下总结:通过分工,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减少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损失时间;在简化劳动、节省劳动时间的同时,也促进了机械的发明,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借鉴分工理念,要推动管理创新就不应该局限于单一主体本身(企业范畴)进行讨论,可以将其进行“工序的拆分”,以达到简单化与实践化的目的,即从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所有社会活动集合体的角度加以考虑,充分重视与运用各因素主体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势利导;而“工序间的协同”则可以根据内部刺激(即来源于创新主体内在因素变动的影响)与外部刺激(即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变动对管理创新主体的影响)的两大划分,以从内减少阻力,从外促进创新的内外协同思想,实现管理创新的共振效应,并通过各自主体分工优势的发挥,最终引导企业实现自觉式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变。

现实中的劳动分工起到了简化过程、提高效率的作用,从问题分析角度,结合工作流程的结构,与以往条例式的问题概括相比,也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与集中性。按照戴维・奥斯本对于创造过程三阶段即“寻求事实、寻求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划分法,本文将企业管理创新流程划分为管理创新战略的制定、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管理创新措施的实施三个阶段。在管理创新战略制定阶段,有创新战略主观决断性的问题;在管理创新模式选择阶段,存在创新模式选择单一性的问题;在管理创新措施实施阶段,会遇到创新措施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企业管理创新推动模式构建

(一)内部循环持续性管理创新模式构建

企业内部条件作为管理创新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因此,改善内部条件是推进企业创新落实的根本保障也是基本前提。相对于以往妥协或强硬姿态单方推动创新不同,依赖于各角色的划分,充分发挥角色功能,使成员充分了解并自发参与的多方模式无疑更能体现发挥分工的优势,所以本文在内部循环持续性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中,充分利用角色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的关系,选取企业家、职员与客户三类简单角色(为方便演示),通过角色功能的整合运用,增进协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内部的创新阻力,推动创新措施的积极落实。

在企业家、职员与客户的三元推动模式中(见图1),首先表明了管理创新的目的不仅仅限于稳定局面,强化职员管理,而是由管理支撑推动企业未来发展,完成战略目标。而从以往的企业流程――企业家职员…客户来看,企业家处于决策的顶端,而客户属于企业外决策结果的被动接受端,这种生产主导型的经营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三元模式也凸显了客户端的重要性,推进了客户职员企业家(即建设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满足市场一线员工需要的组织管理流程)这一逆向决策体系的建立。如图1所示,在三者的循环作用中,从正向决策机制角度,客户元的引入与强调,增加了企业家、职员的相互依赖感,而目标的趋同性则转移了两者间基于管理职能的潜藏冲突,减少了两者对立的可能,为相互间有效协作开展构建了良好的前提;从逆向决策机制角度,未来市场需求倾向为经营者提供了企业管理创新实施的基本立足点,避免了基于维持现状的管理创新模式随着企业发展陷入“改革――问题――改革”的反复循环,而结合战略解构的各个子目标不仅指明了各部门管理创新方向,也为管理创新的落实与持续推进提供了保障。双向机制的相互作用,促成了管理创新的层次化发展(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而管理创新具体化、基层化本身又加深了经营者与职员间的相互联系,继而又巩固了双向机制的循环作用。所以内部三元模式的构建,通过力的均衡,从局部角度为三者实现充分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整体角度则为企业的持续性管理创新而非阶段式的管理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外部多对多管理创新共享合作模式构建

外部环境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而言,虽然无法直接作用于企业内部,但其影响不可忽视。有利环境的创造,不仅可以加快企业管理创新进程,减小决策者主观性思想的疑虑,从分工角度,外部大范围环境主体因素协调整合相比较于企业内部小规模角色分工,也具备更好的理论效果。基于外部引导创新的主体思想,本文引入政府与高校(科研所)构建外部多对多管理创新共享合作模式。与以往常规模式不同,在典型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中(见图2),政府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运用自身经济手段(税费优惠的出台)与行政手段(相关政策条例的制定)的同时,推动高校理论与技术优势的发挥。但受制于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以及高校与企业配对、关联等问题,三类机构优势都无法因有限的分工而实现充分的发挥,所以,简单“一对一”模式虽然一定程度加快了企业管理创新的进程,却依然存在如企业受惠数量受局限,不利于企业自觉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模式不利于推广、容易使企业产生依赖性等弊端,因此有必要将“一对一”模式拓展至“多对多”模式进行考量,即将相互间的协作关系延伸至更广的范围,分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并通过机构优势的互补,提高分工效率,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这一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图3所示,基于政府、企业、高校管理创新共享平台的搭建,首先奠定了有效分工的基础,实现了纵向信息的直通(即政府 企业 高校),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实的企业需求为高校科研提供了实践的机遇;而横向信息流通(即高校 高校、企业 企业、政府 政府)则拓展了信息平台的效用,实现了信息共享。从高校间管理创新基础理论的学术研究,到企业间管理创新具体实施的经验分享,直至政府间管理创新施政理念的互动交流,通过信息共享,避免了有限资源的重复浪费、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与技术创新平台受制于专利影响无法有效落实的局面不同,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其外溢性倾向,保证了管理创新平台的顺利开展,且伴随国内管理热潮的逐渐兴起,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势必会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给跨地域间的相互协作创造了可能,也为后续实现更广阔的分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有利条件。伴随企业虚拟集群的形成,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的同时,企业相互间管理创新的激励效应、学习效应以及整体创新文化氛围都将大大促进区域内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在另一方面,集聚效应所产生的优势也吸引着区域外企业的不断参与,并推动管理创新平台的持续扩张,通过创新资源的丰富化,再一次实现了企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提升。而从政府政策性优势向企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转变过程意味着企业管理创新从引导模式向自觉模式的顺利过渡,企业自觉管理创新模式的最终形成就可以验证管理创新推动模式的成功构建与目标的达成。

结论

管理创新虽然仅是企业内部的一项举措,但其涉及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甚至技术,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干涉、相互联系使得管理创新实施的复杂性大大增加。所以本文借鉴分工优势,围绕管理创新三个阶段阻力问题,以内分工构建适宜的内部条件,着力减小管理创新冲突的可能,保障措施的具体落实;以外分工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进程,依托于共享平台的搭建,也有望降低管理创新的主观性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内外部结构的分工搭配,较全面地实现了各方优势的整合,有效分散了企业所承担创新风险,这对于国内管理创新的发展普及势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常泽修.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舒昌俊,李玉海,周升梁等.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

4.王智辉.政府管理创新探究―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J].长白学刊,2010(2)

5.卢全晟,龚新蜀.基于系统生态学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研究[J].求索,2010(8)

6.亚当・斯密.国富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岳志勇(1973-),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机械理论及创新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文宗川(1973-),男,汉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创新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2

行政管理的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形式的激励,在不同的场合、时机,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但在实践中,很多国内企业对激励机制的认识既不到位又不全面,没有真正认识到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源。因此,激励要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激励机制。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激励的定义和特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分析将国内外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归纳和分类,按照研究曾面的不同将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综述。最后部分是文章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主要论述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问题。论文着眼于大局先列举了建立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必须遵从的有效原则,再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将企业员工进行合理的分类,针对不同的员工和员工不同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机制,并设计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具体实施的操作流程图。

(二)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从传统的简单的劳资问题转而发展到关注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加深。我国的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

1、对激励对象的研究

俞文钊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阀理论,马胜祥博士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韩大勇、顾建平、林彬等都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韩大勇提出了小满意创造大收益的观点。而顾建平则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是实施薪酬激励。林彬则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张望军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苏伟伦通过对企业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8类激励员工的方法。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民主激励、竞争激励和反向激励。王志兵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完善的沟通体系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着重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的研究

张冬梅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激励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她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经营者人力资本为什么是高价值的?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怎样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她的论点是:在为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所以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对经营者的高激励才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员工的激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顾建平、武志鸿等人都提出了在激励中存在的薪酬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顾建平还指出企业薪酬激励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薪酬标准不高、薪酬战略意识弱、结构不合理等。杨和茂则指出企业激励的的力度和范围设置不合理,同时也指出了股权激励单一性的缺点。王志斌说,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沟通,导致了激励时无法真正满足员工的需求。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激励理论回顾。其次,我国企业激励现状与问题,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以及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也是必须要使用的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在本篇论文中,需要从前人的研究中拓展视野,也需要发现已有研究之不足、寻找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在本篇论文中,将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试图分析并提取出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并予以探讨,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三)论文框架

1、激励理论回顾

1.1、激励的内涵

1.2、主要的激励理论

2、我国企业激励现状与问题

2.1、我国企业激励现状

2.2、我国企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3、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3.1、现代企业激励因素分析

3.2、现代企业激励模式

3.3、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

3.4、现代企业激励机制设计

3.5、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实施

3.5.1、激励模式的选择

3.5.2、激励因素(资源)配置

3.5.3、激励方案整合

3.5.4、激励方案实施和监控

3.5.5、激励效果评估

3.5.6、激励信息反馈和调整

三、研究进度

20xx年xx-xx月选题、确定题目

20xx年xx月搜集资料,撰写、修改开题报告

xx月上旬提交开题报告,

xx月中下旬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与修改论文

xx月上旬毕业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阅

月中下旬毕业论文答辩,提交论文与开题报告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奥]熊比特着。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2][美]罗伯特。赫勒着。激励员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吴明亮,李旭凯,张佃淑。试论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J].齐鲁粮食,2001.

[4]张明辉,陈光波。激励理论与激励方案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

[5]刘志虹,庆继胜。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J].现代企业,2002.

[6]向秋华。现代企业中激励机制的设计[J].经济师,2001.

[7]李柏洲。论企业中的精神激励[J].学术交流,2002.

[8]彭炜,温金林,于英川。现代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1.

[9]李春琦,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

[10]王中。劳动力产权:现代企业制度下激励机制的理论探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11]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企业长期激励制度研究于实践[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12]Brown,H.D.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PrenticeHallRegents,1994

行政管理的开题报告篇二 论文题目 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学院法政学院专业行政管理(年级)03学生姓名

路 人 甲

学 号 200012003040

指导教师 教 授乙 ;

教务处制表

二00 七 年 三 月二十六

一、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改变不仅改变了经济运行环境,而且引起了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进程,对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改革,西方国家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代表的政府创新活动,他们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韦伯的官僚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一段时间以来,摒弃官僚制突破官僚制和政府再造等成了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官僚究竟是走到了[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尽头,还是依然具有生命力?对于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改革路径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怎样正确合理的对待官僚制?这个问题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行政改革而言,无疑是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的。

理论意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中,对官僚制的研究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可以这样说,公共行政学是无法回避对官僚制发表意见的。研究者们要么接受官僚制的理论体系并为其建构、改造和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建言;要么对官僚制理论体系提出批评,并试图寻找替代性的方案。尤其是以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对官僚制所展开的学理研究使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韦伯是无可厚非的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且内涵丰富,十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现实意义:研究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亦有其必要的现实意义。官僚制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与理论研究交相呼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处处都与官僚制形态及其人员联系起来,密不可分。现代官僚制是近代西方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适性价值。而现实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国在行政模式的选择上应如何对待官僚制,是沿袭?是摒弃?是完善?还是超越?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怀着检视历史和理论以服务当前问题的想法,本文将选取对韦伯官僚制的分析作为论文选题,从管理学和行政学的视角入手,希望从韦伯思想中提取一些认识,在实践分析上作一点尝试。

二、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

韦伯虽是20世纪初的人物,但越是影响深远的理论,越易受到广泛的批评和锤炼。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的兴起,重塑政府、政府再造、企业化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方向,而长期以来指导政府构建的权威理论{baogaocn.com}官僚制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韦伯的批判几乎不绝于耳。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行政改革中应该如何对待官僚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应顺应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要求,摒弃官僚制,超越官僚制才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尤其在电子政府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官僚制的理念与现实已格格不入;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官僚制在中国不是过多,而是不足,在这样的现实下,谈超越官僚制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应着力于官僚制的完善,官僚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3

2020年,我在局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刻苦钻研业务、团结同志、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奉公守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获得市政府表彰的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抓好自身廉政建设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和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党风建设,以廉洁从政为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对自身和班子成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人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时刻注重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自身的党性修养及锻炼,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政治事件、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立场坚定性。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努力提高思维悟性和廉政自律意识,以郑培民、牛世儒等先进人物为典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努力严谨自律,廉洁奉公。总之,通过学习,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增强了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和先进文化素质。与此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虚心向各类专业人士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积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积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指导、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抓好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注重自身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从。我一直注重加强个人的党性锻炼,着眼于净化人格,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绷紧廉洁从政这根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努力把握自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地位、名利、权力,在思想上筑起反腐廉政的长城,自觉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的放矢地加强个人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执行重大事情请示报告制度,外出学习考察制度,交通工具使用制度,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防微杜渐。二是强化廉洁意识。做到警钟长鸣,正确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廉洁勤政的关系;正确区别合理的个人利益与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关系。

三、勤政务实,增强宗旨意识和大局观念

本人长期工作在工业经济战线上,始终能爱岗敬业、勤政务实,认真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在工作岗位变动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和胜任工作,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面对工作的范围广、职能多、政策性强、工作人员少的困难,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与全局干部职工一起,认真深入调查研究,冷静分析工作的重点、难点,理清工作思路,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工作措施。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企业、面临实际,了解真实情况。勤政务实、为企业办实事,帮助企业、服务企业、依法用活、用足政策,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好务。工作任劳任怨、讲求实效,正确处理好分工与协作,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努力完成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认真履职,切实为企业发展壮大服好务

1、企业管理科办公室面临人员少、事情多、工作难度大,矛盾突出的现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三先”发展的目标,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工作要求,突出产业支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为局党委和局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一是按照省人民政府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拟定了《简阳市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2012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撰写了《关于中小企业实现 “三项突破”、推进“五个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0篇理论文章和19篇信息;二是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服务指导,多次牵头组织银企对接,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三是抓好省“小巨人”和“成长型”计划企业建设,使帝王洁具等14户获得“小巨人”和“成长型”企业;四是抓好规模工业企业培育,2020年,已进入规模企业10户,拟培育13户企业正申报规模企业,不断的促进了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五是向上争取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小巨人资金、园区平台资金、国家省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扶持,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六是每年定期组织1-2次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七是积极开展重点企业上市工作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国光农化、帝王洁具分别于今年3月、4月向证监会申报了上市申报材料并予以受理,有望年底我市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3、积极深入企业,做好协调服务。使近年来全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产值、增加值和培植规模企业数、民营经济、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户等考核指标均名列资阳前茅;使四川若男食品有限公司的“若男”牌挂面和帝王洁具公司的“帝王”洁具获中国名牌产品,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光”牌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使一批技术创新、科技兴企的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4、面对日常工作和企业职工上访以及企业的问题等矛盾,能做到头脑清晰、办事干练,对重要工作既能把握上级精神又能体谅下情,及时化解矛盾,始终做到协调适度,在工作中能抓住关键、精心组织、措施周全,解决问题。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代建制模式,政府工程管理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随之逐步加大,因此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成了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控制和防范风险的一道防火墙。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同时政府工程项目暴露出许多弊端: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管理经验积累不足、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政府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等,这就很容易造成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等现象,也容易给各方提供牟利的空间。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防范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政府开始逐步采取“代建制”模式管理学论文,实现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适度分离,从而有效控制使用单位无限制的扩大项目建设规模,提高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监督力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它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缺乏强制性措施

我国“代建制”政府工程管理企业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一个新出现的且十分重要的角色,得到了政府及建筑业的关注,许多企业也抓住这一契机,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业务,但代建制还属于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我国相应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只能参照建筑施工企业。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上市公司在发生融资行为时,才被强制性披露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只要不进行融资,则可以不披露或少披露。这样,就难以达到内部控制报告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在强调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义务和责任、在向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应当强制性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①论文提纲格式。

①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有内部审计来监督执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修改并最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设

立内部审计部门,完善其内部控制组织设置,关键是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以保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目前很多政府工程管理企业对于审计人员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对于审计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积极整改,或者虽然上报整改方案,但是没有真正执行,等到再审计检查时类似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而且审计人员也没有处罚权管理学论文,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罚,这样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执行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政府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没有制定,而是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装订成册或张贴在墙上,但执行中却很随意。像有的企业不相容职务混岗,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手续办理等全部由一人完成;对项目工程款结算的随意性较大,有的结算原始单据没有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员的签字或签字手续不齐全;有的项目在没有签订供料合同或设备租赁合同,就开始开工生产;有的项目工程合同的内容发生了变更没有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这些环节出现的缺陷都反映出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内部控制的薄弱、监管力度不够。

二、强化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建立各自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如陕西、吉林等省份。各界人士面对代建法律法规严重缺乏的问题,一致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重点加强立法调研,尽快研究制订统一、全面、完善的代建制法规规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会颁发部级的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将会对代建制市场的开放、监管主体、代建制单位的设立条件和资质审查、代建制的适用范围和实施程序、代建制管理项目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代建制项目的业绩评价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代建制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②。随着我国代建制管理办法、代建制合同示范文本、代建单位的资质管理办法等法规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建立,代建制政府项目工程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逐步完善。

(二)构建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控制措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1)注重风险控制,加强职能管理

①加强会计核算和资金统一管理

集中会计核算和统一资金管理,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②刘笑峰 《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建立有效的内部结算支付制度,对各施工项目部的资金由企业对资金

统一进行结算,按预算下拨,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强化企业的资金调控力度,以便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有效使用,形成规模效应。

②加强大型设备和材料采购管理

企业建立统一的材料采购与管理、租赁使用和更新改造制度,统一调配,加强管理,避免重复购买,提高完好率和使用率管理学论文,加快更新改造资金的回笼;统一大宗材料采购,加强公司内部的统筹安排,降低经营成本③

③加强市场经营和招标投标管理

从符合企业总体利益的角度来统一调配资源,优化选择,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市场经营和招投标管理职能,统一经营决策,集中人力物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应与主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技术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内部有序流动,对暂时无岗人员按待岗制度处理,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其他人员可由施工项目部按工程需要临时聘用;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配合项目经营责任制的实施,真正做到绩效挂钩,吸引员工到一线项目部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稳定员工队伍。

(2)建立良好的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应建立对施工项目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

③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④。

①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施工项目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重要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③业务流程的遵循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跨越流程办理施工项目相关业务的现象论文提纲格式。

④责任制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相关责任是否真正落实到个人。

⑤各类款项的支付情况,重点检查工程款、材料款、设备等的支付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合同的要求;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内部控制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评审,并将结果向管理层直接报告,这是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控制风险的一道防火线。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审部门应该参与评审和制度制定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内审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体系,发现关键控制点,准确理解各项内控目的、控制环境、控制方法、控制程序等。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包括内审工作任务、权限、人员分工、人员岗位、审计程序、审计档案管理

等管理学论文,制定相应的评审办法,制定审计标准,例如审计实施程序的标准、

④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审计报告的标准等。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通过完善的内审制度的建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系统的全面有效审计再监督,及时纠正控制的缺陷将显得十分必要。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会,隆重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就像盛夏里的一场及时雨,指引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代建制模式下的政府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属于新时期的新型企业,应该参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严格管理,强化控制,对各项管理工作要形成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风险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才能有实力应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会计研究,2005,(2):65-68.

[2]刘笑峰.代建制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对策.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1.

[3]凌家明.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轨迹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19(J):24—26.

[4]朱翠兰.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企业技术开发,2006,(J):55-57.

[5]陈关中.内审监督——企业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财务与会计,2006.12(J):52-53.

[6]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会计研究,2010.5(J): 3-16.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5

关键词:组织生态学;武汉市;全民创业;研究

2008年,武汉市府提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全民创业工作抓实抓好,把武汉建设成为创业之城。创业是发展之基、就业之本、崛起之途、和谐之策。开展全民创业,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富民强市步伐、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武汉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必然要求。

一、区域创业研究已成为创业研究的重点

作为全球创业研究最富盛名的“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是由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旨在研究全球创业活动态势和变化、发现国家创业活动的驱动力和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评估国家创业政策的研究项目。1997年设计,1999年实施,到2007年全球共有42个国家参加,中国是2002年参与此项研究,由清华大学负责实施。全球创业观察使用统一研究框架和方法,是目前全球唯一具有国际可比性和国际视野的创业研究项目,对揭示不同国家的创业活动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程度、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参与国家基础制度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也不相同,使用统一的研究框架和方法,很难完全揭示其内在规律,就以中美大学毕业生创业来说,大学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供给中群体最大最有活力的部分,虽然从全员创业指数来看,自2005年以来中国一直比美国要高,但普及化阶段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0%以上,但大众化阶段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足1%,用GEM相关数据难以进行合理解释。另外,中国地域差距很大,但创业是以区域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和过程,使用GEM的方法难以揭示国内不同地区间在创业态势上的差异性。因此,进行区域性的创业研究对于有效地进行创业环境评价和创业效果分析,促进区域性的创业活动,从而深化区域创业理论和实践有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区域创业研究现状

区域创业研究作为一项对某个区域创业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进行探讨:一是区域创业系统的构成和功能问题;二是区域的创业起源和模式问题;三是区域创业的政策。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上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VandeWen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宏观的基础设施结构对创业有显著的影响,这些构成要素包括制度安排、资源禀赋和专有功能等。他们的研究表明,创业体系是重要的,其主要观点是许多创业企业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而且社区的发展不仅需要出现大量的企业,而且需要相关的基础设施、公共机构和在先进的生产体系中有与之相配合的公司。二是Spilling从创业体系的角度研究重大事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创业体系是由一个地理区域内所有的经济参与者和环境要素组成。三是Neck从创业体系的角度研究新企业的创立。他们认为,孵化器组织、衍生公司、非正式和正式组织、有形基础设施和区域文化对高技术创业活动有积极影响,从而提出了Bulder县创业体系。国内的区域创业研究是以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为与其他主要城市研究团队一起在且GEM的研究框架下对中国城市创业环境和政策进行的实证研究。

三、理论基础

生态学(ecology)一词由德国学者海克尔{EH.Haeckel)于1866年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态学发展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实现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整体论,它认为整个世界是由人、自然和社会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组织生态学是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拥有不同创新规则、适应性、选择性的组织,其组织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它强调的是组织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从而将生态学理论引入管理领域。组织生态学有三个基础概念组织(organization)、群体(population)和群落(communlty)。群体是由使用类似资源,从事类似活动的组织所组成的,而群落,则是由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传统的组织分析专注干组织,创建者的特质,而生态理论则强调环境的成因。

四、武汉市全民创业研究的理论模型及全民创业生态系统构成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也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历史时期,我国提出了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2007年湖北省获批建立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为响应胡总书记在党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促进就业”号召,2008年武汉市推出了“全民创业”的战略。自主创新城市建设、全民创业、两型社会建设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自主创新是源,两型社会建设和全民创业是流,只有真正建立了自主创新型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和全民创业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也只有将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全民创业三位一体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多方位目标。因此,将政府、高校、社会组织(是指企事业单位和联合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创业者视为一个有机系统,立足于组织生态学的理论对武汉市全民创业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与其他的区域创业研究不同的是,其他研究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度,本项研究刚好相反,是立足于政府推动且全面参与的全民创业活动。在比较研究的前提下,借鉴组织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提出武汉市全民创业的理论模型,并对系统构成及关注问题作如下说明。

第一,金融生态环境。一般来说金融支持是影响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子,从国内外新创企业来看,其资金主要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私人权益资本;二是创业资本融资;三是上市融资。从目前创业企业的资金来源情况看最主要还是前两种情况。武汉市创业金融生态环境主要由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市经发司及相关的金融机构。

第二,政府政策环境。政府政策主要考量政府对新创企业的优惠、制定扶持政策时优先考虑新创企业、公司所需准许或许可证的易得性、税务机构不构成对新创企业的负担、政府对新创企业的税务和其他管制是可预见的和稳定的。武汉市政府政策环境主要由市经信委、市监察局、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工商局等局委构成。

第三,政府项目环境。政府项目环境作为创业环境的独立要素,是政府政策的具体化,它不仅包括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项目,还包括政府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其关注的问题包括:新创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单一机构获得广泛的政府支持;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给新创企业提供的有效支持;是否有足够量的政府项目提供给新创企业;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是否胜任支持新创企业的工作;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支持项目是否有效等。因政府项目环境是政府政策的具体体现,故武汉市政府项目环境构成同于政府政策环境。

第四,教育和培训环境。教育和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成现实的基础,受到良好教育和高技能培训的创业者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基础教育是否鼓励创造性、自立性和能动性;基础教育是否提供了充分的市场经济原理指导;基础教育是否充分关注创业等经济活动;高校是否设置了足够的创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商业和管理教育水平是否发达;职业技术教育和再培训体系是否为自我雇佣提供很好的条件等等。武汉市创业的教育和培训环境主要由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以及相关学校等构成。

第五,研究开发转移环境。研究开发转移过程是否顺利,从结果上看是研究开发成果能否实现商业化;从过程上看是创业是否具有效率,创业者能否抓住技术和商业机会,实现从知识的创造源向市场进行成功转化。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有:知识产权保护法是否完备;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实施是否有效;盗版侵权现象是否普遍;新创企业是否相信他们的专利、版权等得到了保护;发明者的发明权是否得到足够尊重等。武汉市研究开发转移环境主要由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质监局以及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

第六,商务环境和有形基础设施环境。创业企业的商务环境应该包括:能获得哪些资源,如分包商、供应商、咨询机构;能够得到哪些服务,如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能否找到这些资源;能否使用这些资源。有形基础设施方面包括:能否为新创企业提供良好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否得到相关的通信、水、电、气等基础服务,并且是否有能力支付相关费用等。武汉市全民创业的商务环境和有形基础设施环境主要是由市建委、市交委、市城管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和房产地管理局和市政府金融办等构成。

第七,文化及社会规范环境。文化及社会规范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涉及两者的最为普遍性问题,一是社会对创业的态度,二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其表现为市民是否将创业作为一项比较理想的职业选择;成功的创业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经常能在公众媒体上看到成功创业的故事。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市民文化是否鼓励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市民文化是否提倡自立和个人主动性;市民文化是否鼓励创业者承担风险;市民文化是否鼓励创造和创新;市民文化是否强调在个体生活中个人的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归于集体。武汉市全民创业文化与规范环境主要由市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市经委、市委统战部、工商联、市统计局等构成。

一般来说市场的变化孕育着创业的机会,大的市场变化往往潜藏着大的创业机会,同时还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面对市场机会新创企业是否与成熟公司存在平等的待遇。判断创业机会主要从五个方面:一是人们是否能发现很多创办新企业的好机会;二是创办企业的好机会多于人们所能够利用的;三是创办企业的好机会在近几年是否大幅增长;四是是不可以很容易获得评估某一商业领域所需要的信息;五是创办高成长型企业的好机会相当多。通常来说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动机两个方面,判断创业技能高低的五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人相信创办新的高成长型企业是容易的;二是许多人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小企业;三是许多人有创办新企业的经验;四是许多人能对创办新企业的好机会能迅速做出反应;五是许多人有能力组织创办新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对应创业技能的五个动机方面问题:一是创业被认为是一条比较合理的致富路径;二是大多数人将企业家视为一个理想的职业选择;三是成功的企业家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四是人们能够经常在公众媒体中见闻到创业成功的故事;五是大多数人认为企业家是具有能力和智慧的。因此,对于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的评价可以作为一个方面来反映武汉市创业生态环境与创业活动的关系的。如果通过政府强大的资源调动和整合能力,其全民创业环境的基本要素对创业活动合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促进创业机会的产生和创业能力的成长,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将会带动创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不断有新创公司诞生和成立,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五、结论与建议

在武汉市全民创业的生态系统中,政府对创业活动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对创业活动具有显著影响因素的识别;二是两种不同战略的差异,一种战略是会影响所有类型的企业创业,另一种是仅对增高增长的新企业;三是不同类型创业活动的差异,即初创业企业和现有企业创业。如何让政府参与在扶持创业活动方面更加有效?重点考虑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范围、社会和经济财富配置的程度、新创企业登记的成本、政府职能和个人财产的保护等等。自主创新型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全民创业战略等等是武汉市近几年发展中的重头戏,这几项战略间存在着源流关系,另外,武汉市高校、科研院所林立,教育和培训基础良好,人才优势明显,如何整合资源、强化战略规划、注重产业引导、加快创业平台和创业基地建设、健立健全服务体系。以创业要素流为主,尽量减少制度性等各种障碍,寻求各种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尽量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全民创业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影响。

武汉市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的方针,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以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城市活力和竞争力,俨然构建成一个能促进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同步成长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高建,颜振军,秦兰,程源.中国城市创业观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建,程源,李习保,姜彦福.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创业转型与就业效应[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孙国辉,李永壮,林嵩.创业教育论坛论文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5、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本文系武汉市社科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whsk10046)和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bsqd092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治战略;中国石化;宝钢集团

【作者简介】唐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黎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李光金。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四川成都61006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150—04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政府环境、政策偏向以及法律法规等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制定和实施政治战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进行政治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些企业获取了收益,有些却付出了过多的成本,从而导致了企业发展的不同结果。总结成功企业在制定、实施政治战略领域的经验,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我国企业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政治战略,可以将一些企业拥有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资本国属的性质,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战略经验,是我们进行企业的政治战略行为研究的重要对象。

一、国内外企业政治战略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的许多文献一般是对企业政治行为(CPA)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Getz对企业政治行为的一些评述性研究成果,而Hill—man(2004)等专家学者则对企业的政治行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1983年开始,政府逐渐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国的管理学者都相继针对企业的政治战略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企业政治行为和竞争战略被结合在一起,成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解决政企关系的问题上有许多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点,如美国的企业政治战略比较完善,瑞典则较为复杂,日本企业在制定政治战略时会着重体现政府主导思想。

他们对于企业政治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政府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职能上,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把目光聚集在新型政企关系的构建上,企图通过制定一定的规范来限制政府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权力,从而为现代新型的政企关系设置法律保障。而对于企业战略中的非市场战略的研究,则主要是关注政府这一主要的非市场力量和企业战略制定之间的关系。其中,Baron等学者就是从政治战略入手,逐步将这一研究领域向一般的非市场战略领域进行拓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国有企业政治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企关系方面,很多专家学者对目前我国政府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进展情况作了诸多分析,针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政企关系改革的法制进程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指出了一些当前在我国政企关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从法律规范、社会影响、经济影响、企业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三)目前研究的评析

虽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企业政治战略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是我国国有企业政治战略的研究相对较晚,也存在较多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间。协调好政府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针对企业的政治战略开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我国政府职能在市场化进程中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补充作用。

二、宝钢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政治战略对比分析及启示

(一)宝钢集团的政治战略

近年来。宝钢集团的辉煌发展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企业通过实施卓越的政治战略以及通过战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使本企业获得政治环境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宝钢集团通过实施多方位的政治战略,取得了政府的认可和赞誉。该公司多次表现出来的主动配合政府的各种工作和发展,成功地协助政府顺利处理了一些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公共活动。在该公司实施政治战略的过程中,除了对政府提出的明确的、突出的政治议题进行积极的响应外,宝钢集团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政府政策和社会事务都保持一种高度关注。他们通过自身的发展,积极地为企业所在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投入大量资金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例如,宝钢集团在汶川大地震时积极为政府提供帮助,为政府排忧解难。

宝钢集团正是通过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企业政治战略,从而获得了政府在政策执行层面对宝钢的操作弹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等工作过程中。会通过深入了解宝钢集团经营管理实际需求。考虑到宝钢的发展情况,在宏观层面上更多的为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宝钢集团依靠实施成功的企业政治战略,从而创造了在政策信息领域的企业竞争优势,率先采取并成功地完成了差异化的同行业竞争行为。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竞争优势。另外,该企业在原材料价格的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了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因而有效地规避了经营风险,完成了既定的经营发展目标。在利用政治战略获得了巨大发展的成果上,宝钢集团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政治战略的制定与运用,并将这一战略发展成为宝钢集团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石化集团政治战略的实践

中国石化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企业,在实施政治战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石化集团积极利用政府管制等相关政策,积极赞助政府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支持并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高峰论坛,同时投资公益广告,以争取公众的支持。从而把中国石化的利益相关者系统地整合起来,利用新闻媒体等渠道的宣传获取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由于中国石化的政治战略有效实施,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并且通过利用国家出台的有利于该公司的贸易政策深入开拓国外市场,使得企业的市场经营运转效率更加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调控失灵的缺陷。

近5年来,中国石化在运用政治战略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和政府的合作,多次向政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并且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向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政策所需要的信息和合理化建议,从而保证了企业利益在政府政策中得到有效地体现。正因为积极配合政府的各项政策制定和修正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国石化集团的信息战策略、财务刺激策略、垄断策略等优势更好地被发挥了出来,在获得经济回报增长成果的同时。和政府的长期友好关系更加紧密。

(三)宝钢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对以上两家有代表性的我国国有企业的政治战略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企业。他们的政治战略目标也有所区别,但是,通过不同路径所实施的有效的政治战略,所达成的结果却差别不大,都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使得利润率、投资回报率等都能够稳步提升。企业所实施的有效的政治战略可以借助于和政府合作的良好关系,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顺势而为,为自身营造更为有利的经营环境。而面对政策的不利情况,也能够利用一些渠道造势,实施一些有目的的行为,从而影响政府倾向,获取相应的隐性政府资源的补偿,从而占据市场竞争优势。

上述两家典型的国有企业的政治战略的运作经验,可以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案例,将相关的做法和措施总结出规律,适用于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通过分析,可以证明成功的政治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实施政治战略不仅可以帮助我国国有企业选择最合适的途径来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而且可以提高这些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并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顺利转型。

三、结论

本文以两家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了必要的信息资料,通过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两家国有企业的政治战略目标、实施内容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论证了国有企业实施政治战略的重要作用。因此,成功的政治战略制定既可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规划需要,也能够将现有的政治战略和竞争战略融合起来,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的经营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一般的企业政治战略规划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变通和完善。

四、建议及展望

(一)建议

国有企业实施政治战略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和创新。因此,为了合理地利用政策战略获得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确定合理的政治战略目标。企业领导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对政治战略的定位和认识都更加明确:为了选择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政治战略管理模式,需要注意借鉴和总结中外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政治战略案例中的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合理的政治战略目标。

2.在目标的指引下,实施政治战略,要全面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政治战略的策略。

3.在实施过程中,应将政治因素与市场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政治战略作为一种促使企业追求整体竞争优势和价值创造的主动性推动力。

4.勇于创新,挑战旧观念并积极探索企业政治战略的创新模式。

5.合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战略实施步伐。

6.运用科学的评估系统,衡量政治战略的效果,形成持续改进的企业政治战略体系。

(二)展望

国有企业主动通过实施政治战略影响和塑造对企业有利的政府政策环境,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途径。在制定和实施政治战略的过程中,应尽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从而避免政治战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保证政治战略实施结果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建立适合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竞争环境的政治战略,是我国众多国有企业需要完成的重要发展任务。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7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研究王敏王卓甫(5)

对我国建筑劳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袁宏川李慧民(8)

建筑经济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中的寻租与防范缪燕燕(11)

基于灰色理论与政策研究方法的信用监管评价孙劲峰(14)

论建设工程领域“连带责任”之扩张宿辉何佰洲(18)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建筑业发展关系实证研究姜彩楼(20)

兵团城镇商业地产融资研究王蕾李俊张伟王宇王福(24)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我国内地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王秀玲(28)

我国城镇住宅节能空调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研究李兆坚江亿周凤广(31)

西南地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投融资机制探讨孙金颖刘长滨(36)

日本大阪府的建筑节能商业模式张华平(40)

建筑节能改造的外部性分析与激励政策卢双全(43)

住房消费中住房公积金的贡献度——以典型城市为例的实证研究徐峰胡昊丛诚(47)

市场经济环境下房地产开发行为的特征分析顾翠红王东峰(51)

土地供给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研究马欣(54)

关于境外“热钱”投机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思考武振(57)

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收益与风险的协调机制研究尹志军陈立文李素红(60)

BOT项目特许权协议中应注意的问题路晶晶成虎(63)

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李雪淋王卓甫(66)

论新形势下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要点张培鸣(69)

国际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蒋敏(72)

竣工结算审核质量与造价控制李珂(76)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计价管理浅析于路(79)

基于节能视角的工程造价管理思路探讨贾长麟(82)

菜单式工程监理、咨询与服务计价体系李全云赵爱东孙思忠王乐一(85)

刍议项目总监的工作能力刘惠玲(89)

南水北调东线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工程效益分析何孝光贾健刘锦霞(92)

基于客户的房地产企业经营创新张建利金维兴杨德钦(94)

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盈利能力熊素锋汪杰东(97)

北京城建集团:自投千万元科研资金,依托科技创新撑起奥运工程脊梁(99)

第二届中国建筑经济高峰论坛邀请函(100)

高屋建瓴写华章——2006年新年献词(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实践陆佑楣(5)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概念与后评价研究朱嬿牛志平(11)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大型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周红成虎唐世海(17)

BT项目融资模式风险对策研究李刚张永强苏加峰(21)

从“民工荒”问题探索建筑业持续发展之路司增绰徐康宁(25)

建筑劳务用工市场的发展金玲建筑经济 刘长滨(30)

从EPC工程总承包看大型建筑业企业的成长路径王伍仁罗能钧(34)

工程风险管理中的保险和担保的比较研究杨俊涛俞洪良吴小刚周琪(39)

建筑业供应链的信息流及其管理翟运开李海婴倪燕翎(44)

建设工程交易市场投标情况调查研究郑宇陆彦宋晖(49)

招标文件是否应作为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翟保峰(53)

基于神经网络评标方法的建立与应用陈惠娥陈长征(56)

工程量清单计价下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袁芳李启明(60)

建筑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黄定轩丁洪斌张浩(64)

打造国际化的建筑企业朱宇(70)

谈建筑设计院建筑经济部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刘嘉(73)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安全设计与施工安全研究张仕廉潘承仕(77)

国外建筑业压力管理研究现状与启示张宏金维兴梁美容(8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研究陈平魏清泉向长江(84)

促进房地产金融的新发展谢一红(89)

武汉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饶兰梁波陈明星(93)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1)

2006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国际学术年会(23)

霍尼韦尔与朗能公司签署自动化控制产品独家商标授权协议申月红(95)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塑料制品公司(96)

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F0003)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第五届理事换届大会暨“首届中国建筑经济高峰论坛”在京隆重召开(I0001)

谈建筑经济周干峙(5)

建筑业技术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建筑业叶耀先(7)

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经济学研究刘洪玉孙峤(12)

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张建利谷岷(16)

绿色施工:建筑业实践科学发展观胡勤(19)

搭建企业管理平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高秋利毛元利(24)

建筑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马泽平(27)

建筑经济 打造企业价值链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杨天举(31)

建筑企业基层队伍组织新模式——股份制工程队薛瑞林(34)

国际土木工程合同中的价格调整陆建忠李建斌(36)

关于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探讨周化举(41)

工程成本人文风险因素实证研究杨德钦张静晓周淑玲(45)

强化建筑文化的民族个性提升建筑的文化价值綦伟琦(49)

聚类分析在城市圈层划分中的应用王峰(51)

项目管理职业化问题研究周国栋(54)

试论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原则和框架刘新平王守清(59)

国际工程项目交付方式的启示朱禄娟(64)

如何防范施工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张晓宇李芊(68)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评审孙兴华(72)

如何编制一份高质量的工程量清单杜晓玲徐雯(75)

高校基建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李和军(79)HtTp://

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委托代建招投标管理方俊(82)

对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发展方向的思考辛允旺(85)

房地产估价中非货币收益的量化研究李静谭大璐(88)

房地产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经济职能李林张阁(91)

农民工进入城市建筑行业的动因及管理赵振宇段林玲(5)

和谐社会与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廖玉平(9)

代建制中的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李静(13)

关于建筑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几点探讨王利文白润山(17)

基础设施PPP的价格调整及风险分析陈爱国卢有杰(20)

业主支付担保制度解决工程款拖欠的博弈论分析韩传峰殷薇(24)

EVA绩效体系在国有施工集团企业中的构建与实施张剑青(28)

对机电安装行业持续发展的思考范绍福建筑经济 周晓明(32)

大型建设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的实现模式探讨尹贻林张传栋(37)

建设行业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发展与评价刘海飞张小旺(41)

建筑施工项目的瓶颈管理研究李潘武(45)

连锁品牌店设施建设琐目管理的控制策略康孟彦(49)

基于世行采购指南的小浪底工程国际招标黄维华陈敏(53)

浅议投标保证金李新忠(57)

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与管理孙成方叶伶俐(61)

界面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姜保平陈仕中傅道春(64)

工程建设监理的风险管理吴俊胡昊李波(68)

大规模定制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分析朱清华朱钢李启明(73)

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问题研究何振才(78)

高额利润诱惑下的房地产企业投资目标缺失研究韩国波岳晓光胡茂宏(84)

建筑节能市场化初探柯燕燕(87)

关于我国房地产开发选择绿色建筑的思考刘永强黄占芳(91)

浅析设计方案投标的投资估算王剑桥(94)

中国建设人力资源网暨第三届全国建设行业人才网上招聘会会员人会登记表(1)

青岛建设集团(F0002)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F0003)

上海建筑市场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陶红周红波(5)

关于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与质量安全管理的思考尚春明邵长利全河邱建仁(9)

建筑业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实践的挑战朱嬿魏宁娣(13)

建筑行业的资源浪费现象分析邓可祥邓辉王雪红(17)

关于建设工程质量责任法律规范的厘清与探讨巩丽霞(20)

建筑企业品牌管理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丁洪斌王从远刘洪岩(24)

北京市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刘玉明刘伊生刘菁(27)

建筑经济 谈建筑领域的信用体系王之文(31)

BOT融资承包:建筑企业资本运营新思路张鼎祖谭立新(34)

论建筑业企业新综合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李君(38)

TOPSIS方法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蔡自力(42)

工程项目实现策划与质量计划王青斌(45)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Partnering孟宪海(48)

论转变我国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吴必龙郭京(51)

地产市场成长的地方政府阻力及其对策叶艳妹吴次芳(55)

南京市商品住宅市场预警实证研究裘建国袁翠华郭宏定(60)

商品开发模式下的建筑策划——以杭州河滨公寓为例廖巍华(63)

建筑业发达国家顶尖承包商的行业结构比较与分析吴伟巍郑磊李启明(66)

对我国建筑业建设输出的思考金维兴张静晓(70)

内地与香港工程造价管理之比较董士波(74)

浅谈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配套环境苏平(78)

论监理企业的风险管理张雪芹(81)

关于我国监理行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张志刚徐友全曾大林(84)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的管理现状与对策王建声段永辉杨明字(87)

论国家跟踪审计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决策风险的监控夏斐(90)

校区建设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张南峰(93)

资讯(96)

我国东西部地区建筑业发展的差距与对策赵振宇段林玲赵洱岽(5)

中部地区建筑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王孟钧马英斌常燕(9)

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分析马泽平李绍海(13)

我国建筑企业增长战略的可行性分析丁大勇李培(17)

工程履约担保制度在公共工程中的试行效果及发展前景分析——基于对深圳、厦门工程担保制度的试点调查邓晓梅王春阳(20)

从制度创新看建筑规程的变迁沙凯逊宋涛亓霞罗能钧(24)

大型工程保险架构研究陆彦成虎陈守科(28)

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模式探析王挺周红波陆鑫(31)

贵州省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情况研究周世玲(36)

论改善工程保证担保中介机构的经营环境张军(39)

中美两国政府工程采购模式比较张立稼张伟(42)

Partnering模式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孟宪海李小燕(48)

PFI项目融资模式在公共工程中的应用陈武新李作正吕秀娟冯冲(52)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财务控制原则探讨刘国亮刘萍(55)

论投资人与管理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式冯金江(59)

建筑设备材料招标采购评标中的实务分析与探讨高国民钱华玉(62)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项目材料招标策略与实践冯刚王锐(65)

变革时代建筑战略管理对策曾肇河(68)

小型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多维思考建筑经济 赵玉霞(72)

国际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模式阁长骏(75)

政府不动产证券化研究——以香港领汇基金为例窦尔翔何小锋陈小红(80)

物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经济学分析——规模经济、外部效应和委托问题分析步延胜徐建中(85)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篇8

一、主要目标

按照“干在转型升级实处、走在科学发展前列”的要求,紧紧围绕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这一主题,深入乡镇、村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主要任务是:了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广泛听取乡镇、村和企业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对改进政府服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在改进工作作风、创新行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

二、工作内容

(一)调研重点

调研重点是影响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等。一是在政务环境方面,重点调研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包括审批事项特别是非行政许可事项的设定、审批环节和流程的规范、审批时间的长短,以及政令畅通和政府管理创新等。二是在政策环境方面,重点调研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政策是否完善、导向是否明确、力度大不大、政策落实不落实,以及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等。三是在服务环境方面,重点调研政务公开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办事公开情况,政府办事效率、工作人员服务主动性、服务窗口建设和办事便利性、办事人员素质和业务熟悉程度,是否存在服务制度不完善、工作推诿扯皮现象等。四是在商务环境方面,重点调研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支撑保障情况、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中介组织发育和生产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市场秩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状况,以及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五是在法制环境方面,重点调研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是否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现象。六是在舆论环境方面,重点调研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引导、政策法规宣传、舆论监督力度以及“尊商、亲商、兴商”社会氛围是否浓厚等。

(二)具体安排

1.省市县联动调研。由县政府直属各单位组成县级调研组,会同省、市相关对口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分赴县级有关部门、各乡镇和企业开展集中调研活动。具体安排根据省、市相关调研组行程确定。

2.重点专题调研。分以下五个重点专题:

一是政务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项目招投标、审批服务机制等方面运行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审批中心

二是服务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和办事公开等方面运行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监察局、县政府信息公开中心

三是政策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投资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落实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四是商务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要素支撑保障情况、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成本、市场秩序监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情况及改进建议措施。

责任单位:县经济商务局

五是法制环境专题调研。重点调研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是否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现象。

责任单位:县法制办

三、活动组织

县政府成立调研协调小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张春根任组长,黄新园、姜雄伟、韦恩军、郑立盛任副组长,县监察局、县发改局、县经济商务局、县审批中心、县法制办、县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实施。各调研组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明确责任领导和联络员;参与部门要积极配合,抽调精干力量参加各项调研活动。各调研组在走访调研期间,要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入乡镇、村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二)严格工作纪律。各调研组在走访调研期间,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干扰基层和企业的日常工作,不增加基层和企业负担。

上一篇:小班班主任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经验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