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格式范文

时间:2023-11-24 20:54:44

研究生论文格式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1

为了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学位论文格式更加规范,特作如下规定:一、学位论文书写格式学位论文一般顺次包括以下几部分:封面、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1.封面:一律使用我校统一的学位论文格式。其中论文题目应简练,一般不超过20个字。2. 中文摘要:置于论文的第一页,它是学位论文的缩影,文字力求精炼、准确,主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尤其要突出说明本文的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博士论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硕士论文字数在1000字左右。为便于文献检索,要注明3-5个具有代表意义和提纲挈领的“关键词”,排在其论文摘要的左下方。 3.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4.目录:目录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标题,标明与正文对应的页码。5.正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一般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分析、论点、论证、结论和建议等部分。正文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实,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精炼,图表清晰整齐。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总结,应该鲜明、精炼、完整、准确。博士论文一般不少于12万字,硕士论文一般不少于2.5万字。作者引用的文献、资料及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以避免论文抄袭现象发生。使用文内注释(在每一章后加注)。 6.附录:附录是正文主体的补充,对不便编入正文的材料可列入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复杂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视本人情况也可无此项。7.参考文献:按学位论文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文献是期刊的书写格式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或期号)、页码;文献是图书的书写格式为: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版次、页码。8.后记:主要是作者的致谢词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情。9. 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论文最后一页,格式见学校统一要求,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二、学位论文的印制规格1.摘要:摘要两字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字间空一格。摘要两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用小四号黑体,其后关键词用小四号宋体,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点标点符号。

英文摘要,“ABSTRACT”用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居中打印,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其后关键词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每个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点标点符号。2.目录:目录两字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字间空一格。下空二行为一、二、三级(或章、节、小节)标题及其开始页码,章用四号宋体,节及小节用小四号宋体。3.标题:文中每章标题以小三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两行为“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4.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5.图表: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图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图3-2为第三章第二图;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表号按章顺序编号,如表2-1为第二章第一表。图名及表名采用五号黑体。6.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用小括号括起放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7.参考文献:中文在前,小四号楷体,外文在后,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先后顺序编号,每条项目应齐全。8.后记:小四号楷体。9.篇眉和页码:从第一章开始书写篇眉,篇眉为上粗下细文武线。页码从第一章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置于页面底端中间。第一章之前的页码按罗马数字单独编排。10. 印刷要求:(1)纸型与页边距:硕士学位论文使用国际标准16开纸型(184mm×260mm)打印,行间距20磅。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0mm,地脚(下)15mm,订口(左)20mm,翻口(右)20mm。(2)印刷与装订:硕士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论文封面选用白色铜板纸张(适用于高校教师和同等学力人员)。(3)应报送的册数:一般5-8本(其中4本交研究生部,1本送校图书馆,其余交所在院系留存)。 论文出处(作者):

学生毕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案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2

为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做到学位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化与统一化,特作如下规定:

一、论文内容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用汉语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为 3~4 万,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为5~8 万。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论文内容一般应由十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⒈封面,2.独创性声明,3.目录,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前言,7.论文正文,8.参考文献,9.附录,10.致谢,1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

采用研究生学院规定的统一封面。封面下载路径:进入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主页,点击右下角“表格下载”,下载“研究生学位论文封面格式”作为学位论文封面。封面上要求填写论文题目、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学号、学位类型等内容。论文题目不得超过36 个汉字。

2.独创性声明

置于学位论文“封面”与目录之间。每本论文必须在此声明上手工签署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名字与日期。

3.目录

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 “目录”两字(三号黑体),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节、小节分别以一、1、(1)等数字依次标出,字体用四号宋体。

4.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应该将学位论文的内容要点简短明了地表达出来,应该包含论文中的基本信息,体现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摘要内容应涉及本项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论及意义。注意突出学位论文中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的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1000 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3000 字左右。

(1)论文题目为二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 或2 行居中打印。

(2)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

(3)“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4)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后空一格,其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关键词数量为4~6 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5.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论文英文题目为小二号罗马字体,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 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1)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ABSTRACT”,为小二号罗马字体,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摘要内容为四号罗马字体,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3)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KEY WORDS”, 其后关键词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均为四号罗马字体。

6. 前言

前言是对论文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论证:综述前人在论文有关方面的工作及目前国内外研究动态,并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或探索的问题,以及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7.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是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写作形式可因科研项目的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以及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正文中标题层次以三级为宜,最多不能超过四级,各层次一律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一级用1……,二级用1.1……,三级用1.1.1……。每部份或文章标题以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章”下空一行为“节”以三号黑体左起打印;“节”下空一行为“小节”,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正文采用四号宋体。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 A4 纸;正文应使用宋体四号字,文中表格使用宋体五号字,行距采用固定值26 磅(表格行距18 磅)。页面设置左边距为2.5cm,右边距为2.5cm,上边距为3.3cm,下边距为2.5cm(装订线0;页眉2.4cm;页脚2cm)。图一律采用英文标注。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其英文字体为五号,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图3-2 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标注在分图的左上角,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照片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实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 5-4 为第五章第四表。表应有标题,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

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可以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c.”;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中外人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法。

9. 参考文献中著录格式示例

① 期刊

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② 专著

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③ 论文集

序号 作者,题名,见(英文用 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④ 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⑤专利

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⑥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度

10. 附录

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11. 凡属保密的论文,在上交材料时必须注明,并写明密级。

12.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3

关键词: 学习风格 研究历程 内涵 语文教学策略

一、学习风格的研究历程及倾向

学习风格也称学习方式(Iearning style),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1]。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起步不早,但是研究势头比较迅猛。初期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对学习风格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等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近期的研究则注重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好。研究者从学习者的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倾向上存在的差异,为分析学习者的动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教育者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3]。

国内的相关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理论性的、实证性的、应用于教学实践方面的,并以应用于教学实践方面的实证研究为多。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主要是对国外理论的学习和验证,缺少本土化的理论和研究。从学科范围来看,我国目前关于学科的学习风格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语言的习得方面,在广度上还有待于扩展。总的来说,我国对学习风格的研究还不很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学习风格的研究趋势是越来越好,随着个别化教育的推行,学习风格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关于学习风格内涵的探讨

对于什么是学习风格?国内学者对其各有独特的解释,观点纷呈,下面列举一些。

1.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先生把学习风格界定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胡斌武先生则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4]

3.廖泽英认为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和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个体对作业做出反应所使用的各种策略,涉及个体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时所偏爱的方式。[5]

4.郝贵生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方法等。[6]

5.苏凤朝和卢俊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偏爱的较稳定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7]

6.黄黎明、高凌飚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动机和策略的整体。[8]

尽管这些学者对学习风格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学习风格的实质是学习者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或倾向。二是认为学习风格的本质特征是稳定性和独特性。认为稳定性是其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很少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独特性是指学习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三是认为学习风格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因此,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学习风格的界定,但这些学者的界定无疑为我们研究学习风格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三、基于学习风格研究的语文教学策略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几乎陷入了“少慢差费”(吕叔湘语)的困境,教学过程格式化、教学目标统一化、考试答案标准化,学生的能力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目标。以下就学科教学现状谈谈国内学者基于学习风格理论对语文教学策略的几点建议。

1.根据个人的生理偏好有目的地安排教学。在学习风格的要素中,生理要素常被忽视,却异常重要,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先要满足学生在生理方面的需求。比如满足学习者对声音、光线、温度、坐姿、学习时间等的偏好。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学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而应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

3.面对所有学生,建构均衡的匹配教学模式。不同学生获取知识的感觉通道是不一样的,有听觉型,有视觉型,有动觉型。根据学习风格理论,只有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匹配,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4.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学习风格理论认为,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学习风格。而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生学习风格基础上,制定并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5.调整学习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测试学生,更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传统的学习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自评和互评对学生是终身受用的。

四、结语

学习风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张扬学生个性的形势下,更要立足学生差异,加强对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辛勤努力,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我们对学习风格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了解。当然,由于学习风格的研究起步时间不长,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需要广大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进行艰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3.3.

[4]胡斌武.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的选择[J].上海教育科研,1996.9.

[5]廖泽英.试论学习方式差异与因材施教[J].学科教育,2000.5.

[6]郝贵生.论学习方式的现代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7]苏凤朝,卢俊梅.中学生学习方式分析及教学对策[J].学科教育,2000.10.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4

关键词:学习风格;内涵外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51—02



一、引言

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而比较成熟、比较系统的研究则形成于8O和90年代,如今已成为西方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1 。有关学习风格内涵外延的界定,国内外研究者众说纷纭,其涵盖要素包括:生理因素、认知结构、人格类型、经验过程、学习策略与方法等五大方面,研究者存在各自的倾向。

二、内涵外延

(一)国外

国外学者对学习风格的界定一直存在争议。最早系统研究学习风格的学者Keefe(1979)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2 ;Claxton&Ralston(1979)定义学习风格为“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刺激做出反应并运用刺激的一贯方式”;Marlin Languis(1981)提出学习风格是“个体用来处理教育信息的稳定的行为表现方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制约人发展的各种变量影响下形成并贮存在个体神经组织和个性的深层结构中”;Reid(1987)把学习风格定义为“学生集中精力并试图掌握和记住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Honey&Mumford(1992)年提出学习风格是“决定个体学习偏好方式的态度和行为”;David Kolb(2000)认为“学习风格是儿童与成人思考和学习的不同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形成了一套偏爱的或稳定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方法。”

(二)国内

我国学者对学习风格的研究也存在不同偏向。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把学习风格概括为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3 。

学者们众说纷纭,而归其实质仍有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点:第一,都强调学习者偏好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第二,都强调学习风格具有稳定性,是由长期学习活动所产生,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地点等因素的变化;第三,都认为学习风格具有个别差异性。

二、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把学习风格影响因素分为四大类,分别为生理要素、认知结构、人格类型、体验过程。

(一)生理因素

学习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生理基础,受到学习者固有的生理特征影响。包括遗传基因、感知通道加工和左右半脑功能等,认为风格代表了个体独特的基因信息、对某种感知通道的偏爱和左右半脑的加工优势。该类风格主要有GSD模型(Gregorc1982)、HIPS模型(Torrance 1984)、ELSIE模型(Reinert 1984)、LSI模型(Dunn,Dunn&Price 1985)等4 。该类风格理论家主张迎合学生的风格而不是改变他们的风格,认为教学所采用的各种策略只有符合学生的风格特点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认知因素

认知风格的研究者多采用单维双级来表示两种趋于相反的加工结构,如注意的集中一发散;记忆风格的趋异一趋同;思维的分析一综合;问题解决的沉思一冲动、整体认知方式的场独立一场依存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场独立一场依存模型,主要反映个体是否依靠属于知觉场的一部分的结构或形式进行分析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5 。该类风格主要有CSD模型(Letteri 1980)、KAI模型(Kirton etc.1987)、ILS模型(Felder 1993)、CSA模型(Riding& Rayner 1998)等4 。把风格视为个体较相对稳定的思维特征,代表了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其实现了与教学实践的良好结合。

(三)人格因素

人格所包含的性格、气质、需要、动机等与个体的学习风格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如能力体现的是个体表现的水平,而风格则反映了能力的运用方式6 。甚至有研究者认为,人格及个体的差异性,原本就包含了个体的学习风格。荣格理论对此有较大的影响,认为学习风格的内涵不难看出个体在学习中的偏好即学习风格,而个体偏好则是人格的倾向性的突出表现。该类风格主要有KTS模型(Keirsey 1978)、IMQ模型(Harrison&Branson 1982)、MBTI模型(Myers&McCaulley 1985)、LSP(Jackson2002)等4 。

(四)体验过程

该类风格理论家把学习风格视为个体不断体验和反思的过程,认为知识必须经由个体的主动建构,而所建构的知识与个体先前经验有关。该类风格主要有LSI模型(Kolb 1984)、HBDI(Herrman 1989)、LSQ(Honey& Mumford 1992)等。该类风格的代表为LSI模型。Kolb认为学习风格代表了个体对适应外部世界模式的偏好,这种偏好并不排除其他适应模式,并且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对学习风格体验过程的关注和研究更为有效地把学习风格理解为一种可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可灵活变化的模式,与文化地域以及个体的经验和当下情绪均建立联系。

三、发展趋势

(一)研究要素的整合性

当今的学习风格研究呈现研究者侧重于各自的研究偏好,对生理要素、认知结构、人格类型、体验过程等进行分化研究,这有利于对学习风格研究的深入,但也存在研究的局限性,比如人格与生理、认知、个体经验之间无法剥离的联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学习风格研究将从整体到分化,再从现在的分化到整合。

(二)研究对象的多元化

学习风格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现今学习者的范畴一般固定在学生这个群体,随着研究人员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方法的日渐增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学习者的研究必定会越来越多。

(三)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学习风格的研究如今已经开始走向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个体的心理要素。因为实际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从实践中所获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所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的实证性研究将会越来越多,而思辨性研究也会有所增加,为实际调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四)理论研究的应用性

学习风格的研究原本来自于教育学者们应用性学科,力图揭开人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研究的目的在于现实的应用性。在已有的研究中已经逐渐出现了对个体学习风格的类型与教师教学风格相结合,以及教学环境对个体差异性的匹配和激发等应用性探索,这必然是学习风格研究的核心动力与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梅芳,朱丹.学习风格研究概况及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

[2]王芳青,刘卫星.近十年国内学习风格研究综述[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

[3]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莫新语.当代学习风格模型研究回顾[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

[5]Michiel Ferrari,Robea J Sternberg.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Abilities and Styles[Z].Handbook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1998:899—945.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5

    公共科目、基础科目、临床科目的分值比例分配为10%、20%、70%,共300道试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基本技能的考试包括实践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考官由学位主管部门在各学业和考试委员会成员中抽取,采用多站式方式进行测试,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如体格检查、胸穿、骨穿、伤口缝合等多项临床技能操作。根据考试内容分为若干考站(每站设两名考官),考生以抽签的方式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考试并有现场提问,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需进行3站式考试。每站5-10分钟时间分值50分(其中提问占10分)共150分。考试完成后计算两门总分并加上学业和考试委员的评分(满分500分)。

    1引进激励机制、推行研究生按比例末位淘汰制

    对在课程考试和中期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优秀者(如总分在前十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奖学金或优先去名校交流、优先留校等形式)。课程考试和中期综合能力考试均通过者颁发研究生资格考试合格证书,凭此证书方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同时按研究生考试人数5%的比例实行总分末位淘汰制(软淘汰),软淘汰者可延长学习时间,参加下一学期的中期综合能力考试进行补考,重新考试合格者方能进入论文评阅和答辩阶段,重新考试仍在末位淘汰之列者将终止研究生学习(硬淘汰),或与后期没有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学生(按研究生总人数3%的比例)发给研究生肄业或结业证书。

    2讨论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世界上位居前列[1]。研究生的入学门坎大大减低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尤为堪忧。因此,如何保证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稳步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2]。并以此为导向与研究生的培养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09年后改革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推行临床医学研究生资格考试和淘汰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建立,让每个读研的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有危机感,认识到必须努力学习才能拿到学位,一改往日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散漫,不重视临床技能学习,科研实验马马虎虎的态度,学习的紧迫感增强,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大有提高。根据相关统计,今年省教育厅学位办对医院147份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在实际抽查的58份硕士论文中,经专家评审优秀论文8篇,占14%;良好论文34篇,占59%;合格论文14篇,占24%;不合格论文2篇,占3.4%,相比以往,优秀及良好论文比例增加而不合格论文的比例明显下降。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6

关键词:巴罗克音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书评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音乐风格的变换,在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时期之间,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在巴罗克时期音乐家中,以“巴罗克三杰”而著称的是巴赫、享德尔、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以下简称斯卡拉蒂)。巧的很,这三位伟大的作曲家都出生在1685年,他们在不同的音乐领域都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经典作品,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三位中的每位作曲家都值得我们很好去研究。其中一本研究斯卡拉蒂的专著《音乐大师――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研究》(以下就称《音乐大师》),200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颇具特色。此书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学术专著。专著以当代人新的视角全面地对这位巴罗克音乐大师的键盘奏鸣曲进行了梳理、分析、研究、表述。全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结构布局合理,尤其是在附录中增添的《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年表》、《D.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主题编序目录》、《按调性排列的科克帕特里克、隆歌编号对照表》等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近年来,在我国己出版的许多西方音乐史的教材及专著,对于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多有论述,都谈到斯卡拉蒂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但多属通史著述,加之篇幅限制,只是涉及,而没有进行仔细研究,更没有全面的论述。学术期刊方面有专题研究,多属于“描述、概述”两种类型,没有直接的深度,缺乏全面的广度。[1](P.9)尤其是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更缺少对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综合性专题性质研究。而《音乐大师》一书的出版,在专题研究上,填补了这种空白,正如沈旋、钱亦平二位教授在书面的评语所言:“本书以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音乐语言、风格、结构为研究主线,旁及斯卡拉蒂对键盘演奏技巧的拓展等方面。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斯卡拉蒂创作的著作。”

一、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专著

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单乐章古钢琴奏鸣曲,折射出前古典时期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直接影响了海顿古典奏鸣曲式的成型,他为键盘乐器演奏技术上的重要贡献,对后来的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音乐大师》一书的作者,选择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作为研究对象,其无论是对西方音乐史学建设还是对钢琴演奏技术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该书首先简述了斯卡拉蒂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将其列入第一章。与众不同的是,这是目前笔者见到的最全面的对斯卡拉蒂的介绍。从大量的注释可以推断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音乐文献,这些文献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保证了这部著作的可信度,也体现了一位博士生的专业素养。第二章:“整体风格特征研究”。作者以斯卡拉蒂的555首键盘奏鸣曲作为研究母体,以风格特征为主线,融会贯通进行研究,将其分类,努力地去追溯风格可能的来源及总结风格的特点,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风格特征作出了深层意蕴、颇具新意的阐释。第三章:“和声风格研究”。作者着重地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和声风格特征及构成特征的手段进行了认真分析,确认了斯卡拉蒂的555首键盘奏鸣曲的和声主要手段是典型的功能和声,在和弦的选择上运用在巴罗克时期具有特色的属七、减七和弦,从而形成自已的独特个性。此外,“短倚音和弦”、“复合和弦”、“双调性”、“转调”等创作手法的大胆运用,也是形成他和声风格的重要特征,在个别手法上突出地表现了他超前性的风格特征。第四章:“即兴性”特征研究。这是斯卡拉蒂在键盘音乐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手法。通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作者指出了“这是一种与其他作曲家完全不同的独特创作技巧”[1](P.106),并引申对“即兴性”的个性特征和时代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找出给斯卡拉蒂音乐创作发展带来动力的最重要原因。第五章:“键盘演奏的革新与炫技性风格”。斯卡拉蒂在键盘音乐创作中,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是他对键盘演奏技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的555首键盘奏鸣曲演奏技术中,很多都突破了当时巴罗克时期一些创作规则,“以至于人们常常拿他与肖邦做对比”。[1](P.130)这章内容是作者全面研究斯卡拉蒂对键盘技巧的革新与奏鸣曲中的炫技特点后给出的客观、全面的评价。第六章:“结构的自由动态性”。在对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结构内部、外部分析研究后,作者认为造成斯卡拉蒂自由、幻想性的风格的重要原因,是他创作中采用了结构的自由动态性的创作手段,以此引申说明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第七章:“曲式结构研究”。斯卡拉蒂的键盘音乐创作处于巴罗克晚期向前古典的过渡时期,他确立的“古奏鸣曲式”的二部框架,对后来的古典奏鸣曲式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章内容是这部专著的重头戏,作者着重研究了斯卡拉蒂在曲式结构方面富有历史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公正、客观地评价斯卡拉蒂在奏鸣曲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结论:全面地阐释了斯卡拉蒂在键盘音乐上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他的键盘奏鸣曲创作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性、独特性,进行论证,用充分的论证材料说明了斯卡拉蒂对同代及后世作曲家的创作方向、创作手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他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从理论层面的深层阐释到技术层面的微观探析

这本专著在音乐研究方法论上,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手段。涉及到了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民族音乐学等诸多学科,通过综合性研究论证了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已的观点。因此,这是一部学术观点比较新颖独特、学术信息量大、文献资料翔实的一部好书。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出现,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作为一类专题研究势必要在深度、广度上下功夫;要作解剖式的而非表层式的分析,要作技术层面的而非描述的研究;这本著作以“不惜篇幅”进行着音乐学式的作品音乐分析,其目的就在于此。

作为专著,《音乐大师》的特色之一,在于体例安排合理,内容安排得体。通览全书,我觉得作者是按三部分来构思总体框架。第一章“生平和创作概述”作为第一部分,是对斯卡拉蒂的生平与创作介绍。第二部分作者用了六个章节(2至7章)来梳理、分析、研究、推理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可谓是细仔入微,由表及里,这是全书的“重头戏”。

正如所有的学术研究一样,本书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在第二章中,作者针对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研究前提、风格分类、风格来源、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内容,从多个角度对“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形成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混合音乐风格”[1](P.30)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的颇具新意的阐释。在第三章中,就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和声语言,其中包括:三和弦、七和弦、短倚音和弦、复合和弦及双调性、转调的个性特征、时代风格等进行解剖式的分析。作者多选用实际作品作为论证的依据,让人觉得言之有理。尤其是“斯卡拉蒂对七和弦色彩性的探索使用,己预示并开拓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色彩和声风格” [1](P.71)的观点具有鲜明独特性。在第四章中,对形成斯卡拉蒂奏鸣曲独特的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特色的手法“即兴性”(Vamp)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通过对作品中“即兴性”因素的层层展开,作者认为:“斯卡拉蒂是把‘即兴性’作为自己抒感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对比世界里的一个具有强烈戏剧性表现力的手段。”[1](P.129)这为我们在理解斯卡拉蒂奏鸣曲时无型中增添了一把“钥匙”。在第五章中,对斯卡拉蒂在键盘演奏的革新与炫技性风格所做创新,进行了一系列小的专题研究:斯卡拉蒂键盘技巧的渊源、斯卡拉蒂对键盘技巧的拓展、斯卡拉蒂键盘技巧中对乐器音响的模仿等,将现代键盘演奏的一代宗师在键盘演奏技术方面的成就展现出来。其中,重点分析了双手的交叉、远距离的快速跳跃、快速音阶、连续的八度音程的进行、单手三、六度双音的连续进行、同音的重复等技巧,不仅将每种技术手段分析的清晰、透彻,而且做了理论上阐述。在第六章中,作者选用多首实际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斯卡拉蒂的作品中存在着“结构的自由动态性”特征。按笔者的理解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原则。可能是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是无标题音乐,在谈到其内容时,因其奏鸣曲内容的不确定性,所以作者回避了内容与形式问题,不直接说内容决定形式,取而代之是结构的自由动态性。作者是通过从结构的内部、外部组合以及奏鸣曲主题的不确定性、起始、结尾等内部组织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最终得此认识。在第七章中,着重论述了斯卡拉蒂发展了古二部曲式,开始使古奏鸣曲得到确立,而古奏鸣曲式又是近代成熟奏鸣曲式的雏形,并对后来的古典奏鸣曲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是对巴罗克音乐进行的探索、突破和创新。具有戏剧性特征曲式应当说是从斯卡拉蒂古奏鸣曲式开始的,“他确立了古奏鸣曲式的外部结构形式”。[1](P.129)作者将音乐学分析方法与音乐技术理论分析有机综合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微观到宏观、由现象到本质,将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置于当时大文化背景条件下加以研究,既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又能拓宽、延伸音乐分析的学科视角和方法,不知是否是作者当初写作时所想到的?

最后一章“结论”作为第三部分,重点是在第二部分对斯卡拉蒂555首键盘奏鸣曲详细、周密、音乐学式的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总结性的评价:“在20世纪有三个方面影响到斯卡拉蒂逝世后的声誉,首先是由于西班牙民族主义的复兴,继而掀起了对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作深入研究的热潮;其次是由于斯卡拉蒂当时所使用的羽管键琴,现已在许多西方国家得到了极大的复兴,很多演奏家有机会使用18世纪的羽管键琴来演奏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进而对他的创作风格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是现代学者们从20世纪初开始对斯卡拉蒂的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影响斯卡拉蒂声誉的一个重要方面。”[1](P.285)

三、专著所体现出别具新意的研究理念与

公正评价的认识标准

对在西方音乐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特别是音乐大师级人物给予公允评价是西方音乐史专业的历史使命。于青这部专著应当说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音乐大师》一书的写作无论是内容选题、写作构想、写作体例、论证方法以及在西方音乐研究史中如何规范文献考证、作品编号辩析,都体现出作者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所以,这部专著的出版对于拓展西方音乐史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本人认为此书有以下一些特点。

1.这部书引用了当今世界上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针对在研究中只注重宏观介绍,忽视微观分析的弊端,采取从微观研究做起,将宏观与微观研究进行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手段。

2.屏弃了写作单向思维的直线式叙事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向思维和复合思维的分析论述。全书既有史料的系统梳理或考证,又有对作品的详尽分析或风格的历史探究,强调行文的整体逻辑,注重音乐文献的证据性。

3.作为一项较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此文为博士论文),此专著能够立足于较高学术基点,即有对前人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的阐释、修正、补充、完善,又有自己的感悟、体会、研究、实践,试图将本书写成全面涵盖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研究的成果。

4.既强调所分析研究的对象在创新方面的贡献,又追溯传统创作风格的历史渊源。无论是艺术观念的阐释还是某种思想的陈述,无论是理论框架的构建还是意义的论释,都融入了作者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5.在写作构想中,此书努力使文本体例与其内容形成相互佐证的关系,使内容和形式得到有机的统一。梳理了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整体创作,理清了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风格的历史演进。

6.借用沈旋、钱亦平二位专家评语:“本书在参阅大量文献、大量分析基础上,在风格研究和曲式结构研究方面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相信这部著作对音乐史学和音乐表演艺演领域研究将产生一定的作用”。[1](P.封底)

四、结语

这本专著在立意、选题上,将“斯卡拉蒂的风格与结构两个层面的梳理与分析,对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结构的形成及表现形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1](P.273),作为专著的研究目标,体现了音乐文化研究与音乐本体研究并驾齐驱的原则。用当代中国学者的角度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创作做了如下评价:“斯卡拉蒂在奏鸣曲的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地探寻新颖的技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成就了多彩、神秘、新颖的音响世界,他用自己的创作与创新为西方键盘音乐的发展史书写了新的篇章”。[1](P.279)作者以翔实的文献资料线索,将音乐风格研究与音乐分析融会贯通,无论在论及风格的形成,还是在作品的深层意蕴阐释方面,都以新的视角加以审视。用辩证的逻辑思维方式,将斯卡拉蒂奏鸣曲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梳理、研究和分析,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另外,这部专著在全文之后,又增加了七个附录。这七个附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表现出作者在做学问上所具有的良好文风、学风,为今后对斯卡拉蒂这位作曲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详实依据。当然,任何一部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作者在论述斯卡拉蒂奏鸣曲的创作方面,横向对比相对较弱一些,如:与同时期巴赫、享德尔、拉莫、库普兰、维瓦尔弟等作曲家创作的相互影响的比较。但这也为今后研究留下了伏笔,相信作者在末来学术研究中会更加严密。

参考文献: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7

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顺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演讲一般为表格式,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资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演讲按目填写,防止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掌握要点。

开题演讲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演讲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资料之一。

因而篇幅不必过大,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开题报告的总述局部应首先提出选题.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略)

二、(略)

三、(略)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研究生论文格式篇8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辨析性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最有活力的领域,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语法本体研究,又有别于纯粹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途径。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辨析为例,对语法辨析类研究的范围、意义、写作模式、思路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相信能够为该方向的硕士论文选题与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伴随性动作表达方式 语法 辨析 硕士论文

一、对外汉语语法辨析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选择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性论文写作来作为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这一类论文写作的核心指导思想、写作方式、论文思路、价值和意义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方向的教师有所启发,对学生有所指导。

在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各项研究中,语法辨析研究最具有典型意义,它涉及到二语习得的过程考察、偏误形成的原理分析以及汉语本体的规则细化。我们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我们看着电影吃爆米花。

这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碰到这种问题,最简单的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纠正偏误,判断其为表达结构使用不当,应当改为:

(2)我们一边吃爆米花一边看电影。

问题是,这个偏误有没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值不值得研究?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还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呢?我们发现造成偏误的主要成因有二:第一,目的语规则不明。汉语“VP1着VP2”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相伴随发生,例如“听着音乐做作业”“哭着说”“躺着看书”。而汉语中还有其他方式来表示动作相伴随发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一边哭一边说”“做作业的时候听音乐”“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等等。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VP1着VP2V”和“一边VP1一边VP2V”以及“VP1时VP2V”“VP1的时候VP2V”这些表达格式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在什么条件下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须各司其职?教材、词典中都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母语相关规则不明确。第二,教学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加以参考,因此可能进行随意的解释,形成典型的教学误导性偏误。在这个分析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看看我们收集到的偏误材料是否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如果经过针对性调查测试,发现问题确实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确实是难点,这就增强了研究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说明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题目。

目前很多现代汉语本体问题再次被提到研究视野中来,就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了上述类似的情况。由留学生习得汉语时产生的偏误提出的这些问题,说明目的语的规则还很不清楚。

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中,“V起来”和“开始V”之间的比较,“不能去”和“去不了”之间的辨析,“继续V”和“V下去”之间的辨析,“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之间的辨析,这些辨析所涉及的内容往往不是简单的两个词,而是语法结构完全不同的两个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出现频率极高,意义极其相似,很难习得和掌握,而相关的语法规则又不够细致,很容易引发泛化使用现象。

同时,语法辨析还包括那些句法功能强大的同义词辨析。如“朝”“往”“向”的辨析,“在”“于”的辨析,“还”“更”的辨析,“马上”“立即”“立刻”的辨析,“就”“才”的辨析,“里”“内”“中”的辨析,“全”“都”的辨析,“可以”“会”“能”的辨析,“短时体”副词“就,马上,立即,迅速,即”的辨析等等。

这类选题意义在于:一是直接面向对外汉语教学。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回归到本体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将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二是把该类格式看做一个特殊系统,这个系统内的成员均具有共性、相互重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换,又各自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三是尝试对该系统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加以阐释,运用多种方法来全面地展开对比分析,使得其最后结论能够真正具备应用价值,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语法辨析性硕士论文写作程序

(一)提出问题与综合分析

怎样发现并提出研究问题呢?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子谈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遇到这么一个句子:

(3)他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老师一般会解释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

(4)他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把“一边VP1一边VP2”临时看作“VP1的时候VP2”。这个解释在中国人来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此解释则隐含着一系列问题。

第一,“一边VP1一边VP2”等于“VP1的时候VP2”吗?这个目的语知识点相当不可靠,因为没有人对此进行过论证,隐含诱导偏误产生的潜在危险。

第二,“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等义吗?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就得像马真(2004)对“还”和“更”进行辨析、刘月华(1980)对“V不得”和“不能V”进行辨析一样,只有通过辨析,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三,“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可以自由替换吗?现有的词典、教材都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也没有现成的成果、结论供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和编写教材的时候来加以参考使用,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碰到这一类问题就只能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和经验来应对。

第四,“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的时候VP2”的辨析到底属于一个什么问题呢?应归属到什么范畴?本体研究到现在为止没有给出可供对外汉语教学参考的满意答案。

就我们目前收集的部分相关偏误语料来看,作为目的语的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规则阐释得不够清晰,各项格式的特征分析还不够深入细致,相关词典和教材在解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时都不是很透彻,经不起推敲。因此,要解决与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关的各类偏误,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完善目的语知识,要系统、深入、细致、准确、完整地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相关规律,用以杜绝目的语规则泛化引发的偏误,杜绝目的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语感的任意解释、教材编写理论依据不足等现象。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特定条件下互相替换之后仍然能够表达相似意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相互印证和相互解释的手段;但是在许多条件下,各个格式之间又不能互相替换,更不能作为相互印证与解释的手段。

从句法层面上来看,格式不同,句法当然有差异,不同格式的替换实质上就是不同句法形态的转换,其规律有待挖掘,就像“把”字句和一般陈述句的转换规律一样,也是有很多限制性条件的。从语义层面来看,不同格式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表达相近意义,而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不能表达相近意义,发现这些限制条件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从语用上来看,即使是在一定限制性条件下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格式A或者格式B或者格式C,但是放到特定语境中去看,又会有一些超出句法语义层面的新的制约条件,这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发掘。

在确立好问题之后,第二步就是做综述。笔者认为,前期文献综述是考核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标准。一般在撰写硕士论文中,很多学生都是简单地将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罗列,没有达到写综述的要求。真正要写好综述,就要把前期的相关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的评论,哪些规律经过验证是可行的,哪些规律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哪些规律论证不充分、覆盖率不强、例外太多,说明不了问题,都应详细说明。

综述的写法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对相关观点进行梳理,看看关于某一个问题都有哪些观点,最早提出该观点的是什么时候,由哪位学者提出,再看看后来的学者对该观点进行了怎么的修正和补充。

辨析型论文的综述写法要更加复杂一些,那就是往往进入辨析研究范围的几个单位(词、短语、结构)先要分别加以阐述,再将辨析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考察分析,看看先行研究成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具有指导意义,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虽然是从两三个近义语言单位入手,但是在撰写综述的时候,就不能局限在两三个语言单位的对比上。例如所举“一边V1一边V2”与“又V1又V2”的辨析研究问题,实际上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可以进一步挖掘到一个系列的问题,这个系列我们可以暂时命名为“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伴随”又常被解释为“同时”。所谓“伴随发生”,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行为在同一时段相伴发生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格式就是“一边VP1一边VP2”,它还包括:“一边VP1一边VP2”“连VP1带VP2”“VP1的时候VP2”“即VP1又VP2”“VP1、VP2”“VP1着VP2”“一VP1就VP2”“VP1和VP2”等等。这些格式所表达的语义都是“伴随发生”的行为,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功能相似,类似于近义词,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近义结构。因此这些内容也应该在综述中加以说明,才能够真正凸显文章的理论价值。

(二)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多角度思考

近义语法单位辨析的最好方法当然是转换分析法,例举转换矩阵图,如:

1.“一边VP1一边VP2”“VP1的时候VP2”

(5)他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着圈内的趣闻。 他们喝咖啡的时候聊着圈内的趣闻。

(6)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读自考。≠ *他现在打工的时候读自考。

(7)这堆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这堆人说说笑笑的时候拐进了一条小胡同。

2.“VP1的时候VP2” “一边VP1一边VP2”

(8)他喜欢吃饭的时候看电视。 他喜欢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9)小张看书的时候,认真地把重点打记下来。 小张一边看书,一边认真地把重点记下来。

(10)开车的时候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会影响注意力。

(11)投篮的时候眼睛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一边投篮眼睛一边给防守队员打了一下。

(12)急停的时候崴了脚踝。≠ *一边急停一边崴了脚踝。

(13)我吃饭的时候,爸爸正在看报纸。≠ *我一边吃饭,爸爸一边看报纸。

(14)他笑的时候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他一边笑一边露出一个浅浅的酒窝。

只要矩阵图一列,好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去不了”与“不能去”的对比也是如此。

(15)我生病了去不了。≠我生病了不能去。

(16)他喝不了二两酒。≠他不能喝二两酒。

(17)放心,放冰箱里坏不了。≠ *放心,放冰箱里不能坏。

“开始V”和“V起来”也都可以通过转换分析的矩阵图来展示它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就很容易发现其背后的规则。

(18)我们开始喝吧。 我们喝起来吧。

(19)明天上午8点开始上课。≠ *明天上午8点上起课来。

(20)我们是昨天下午开始比赛的。≠ *我们是昨天下午比起赛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辨析语法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转换分析法。从动作行为延续的时间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句型条件来设计转换矩阵,从意义搭配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甚至从语用环境角度来设计转换矩阵,就是说可以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设计转换矩阵。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察不同表达方式为什么有的能互相转换,为什么有的不能互相转换,寻找其中的限定性条件,进行归纳和整理。例如,在“伴随性表达格式”中,我们就可以从动作行为的时间长度、连续性特征、主次关系等方面找到一系列限制性条件。

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而在一定条件下则转换不能成立。例如“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的时候VP2”之间就有下列情形:

(21)吃饭的时候聊天。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22)打球的时候崴了脚。

*一边打球一边崴了脚。

格式“一边VP1一边VP2”和“VP1着VP2”也是如此:

(23)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

听着音乐做作业。

(24)一边填土一边聊天。

*填着土聊天。

可以看出这些格式在表达意义上有时差不多,有时则差很远。实际上,现代汉语“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相互之间都可以构成类似关系,各个成员就像一个排列组合一样可以配对成为研究对象,共同隶属于一个系统之中,既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少相异之处。各种“伴随发生”表达格式的特征和规律的发掘,可以帮助预测二语习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误,据此再进一步研究对策,指导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一般有:有针对性地建立小型的相关偏误语料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注意收集测试、作业等。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把能够最后具备应用价值的规律一一列举,运用造句方式来检验这些规则实用程度。将各种格式互相进行对比辨析,挖掘细致的差异,凸显不同格式的特征,找出有应用价值的制约条件,尝试探讨不同格式背后隐藏的认知原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解释。因此,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等方法都需要熟练使用,最后提炼出最有实用价值的观点。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硕士生来撰写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辨析方面的论文,基本上可以遵循下列步骤来进行:

a.从偏误中去发现哪些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最容易混淆,最难学。

b.验证相关偏误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c.一旦确定偏误成因是现代汉语近义语法单位的使用规则不够清楚仔细而导致的,就可以进一步调动逻辑思维,来预测哪些现代汉语相关的语法规则可能会诱发偏误的产生。

d.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看看是否找得到足以区辨近义语言单位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充分,就确立自己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e.在语法辨析过程中,要以转换分析方法为核心,从句法、语义、语用3个层面来设置转换矩阵,充分挖掘和厘清各项转换细则。要充分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和理论来进行辨析和分析,包括对比分析法、转换分析法、分布分析、统计调查等方法,包括传统描段、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理论。

f.对区辨性条件加以提炼,凸显各自特征,用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的语中近义语言单位都存在容易混淆的特征,语音、文字、词汇、短语、句子各个领域都有,都可以去研究探讨,撰写硕士论文。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语法方面的论文写作,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

(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BB169。)

参考文献:

[1]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刘月华.可能补语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欧阳文芳.现代汉语伴随义动作表达方式“一边VP1一边VP2”与“VP1着VP2”辨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地方研究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