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21:43:14

高等学校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篇1

(一)保险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忽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一是相比较金融学、投资学等学科,我国高等学校开设保险学专业的时间较短,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小;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明确,常常笼统概括为获得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掌握保险综合业务能力以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等,缺乏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二是完备的技能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实践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的实训、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但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发展较为缓慢,多数的实践教学设置沦为“为实践而实践”,很难达到开展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不明朗,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任课教师无章可循,只能依据自身的偏好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简单设置技能实践教学的内容,导致保险学专业各课程的技能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贯性,保险学专业的整体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杂乱无序,严重影响学生对技能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无法确定学习保险实务的明确方向。

(三)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育教学应具备对之前的教育教学成效进行检验的综合考评体系。由于保险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对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的情景模拟,而由于专任教师缺乏足够的保险行业实践经验,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客观准确的量化,多数专任教师为避免矛盾,选择用对书本理论的考核代替对技能实践过程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对技能实践的重要性产生误解,并失去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四)保险学专业专任教师师资匮乏,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一是受到保险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保险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等原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多数专任教师并非保险学专业科班出身,欠缺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多数保险学专业的专任教师缺乏保险行业实践经历。尽管部分教师曾经在保险公司进行过挂职锻炼,但受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了解整个保险实务的具体运作过程,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与不足也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强化应用型技术教育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修订完善技能实践教学大纲,加大技能实践教学的权重

为适应保险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前提,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大纲,适当加大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权重。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与专业理论水平,有的放矢地安排技能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流程。

(二)创建完善的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个体系相对科学、合理的技能实践教学方案。专任教师应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运用校内模拟、辩论、参观实习单位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保险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鉴于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应该通过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多项考核指标、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进而形成健全完善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三)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投入

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校外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的投入不足,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顺利执行的重大阻碍之一。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对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先进教学设备、软硬件设施配套的实验实训室。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开发保险学专业教学软件,对保险行业的正式工作场景进行情景模拟,按照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安排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为一线教师创造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

提高一线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立务实有效的双技型人才考核机制。一是高等学校应提供条件,鼓励保险学专业任课教师通过校外兼职或挂职锻炼方式,提高自身实践水平,丰富自身的保险实务经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力量,带动专职任课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保险学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业务实践水平。

高等学校论文篇2

1.1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

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技资源优势不突出,缺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科(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一支人员齐全、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就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

1.2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由于科研投入及经费短缺,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中试基地,这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科研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内科研学术报告偏少,缺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追求学术发展的氛围。

1.3科研发展失衡,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科技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特色的专业上。产学研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1.4国际合作与交流环节薄弱

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学校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利于学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1.5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短缺

学校缺乏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2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学校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加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处的干部队伍要立足岗位服务、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阳光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作风、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功夫用在促发展上,为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任务贡献力量。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了学校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制约学校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速学校科技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双重使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在“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2.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及重点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除各类科研课题经费之外,学校还要争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经费支持科技创新,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平台的投入。对部级、省级“纵向”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对各级政府奖励表彰的科研成果予以配套奖励,努力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重大科技任务,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等措施,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立足行业项目,扩大横向项目,争取省级项目,积极攻关国家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克服力量比较分散的弊端,组织专家围绕国家和辽宁省的重大目标有效地进行科技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大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管理,不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奖励,使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2.4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

坚持项目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原则,推行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职称评审办法,把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省、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建3~5个产学研基地,年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注重开放,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技术中心、承接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把学科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6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筹备好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和布局,开拓研究方向,增强研究实力,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2.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与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同行讲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了解学术前沿,认清本学科的地位和差距,选准主攻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学术水平。要进一步了解和疏通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资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2.8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实现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没有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层次的科技创新队伍。所以要切实加强对科技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快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互联网信息系统、多媒体传送系统、专家在线咨询服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搭建起一个新型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学校和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

高等学校论文篇3

司法实践中“授权组织”理论的争议关于高校被诉的行政主体地位实践困惑最早出现于1996年,当年田某某诉北京科技大学退学案中,法官运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理论解决了高校行政诉讼被告资格。当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了该判例,并指出目前我国某些被法律赋予一定行政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民事关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他们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争议,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之后,各地法院陆续按此法理认定了高校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但对“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理论”的运用,学界一直争论不已。马怀德教授认为行政诉讼采用这一概念有内在缺陷,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没有解决法律法规为什么授权、何种情况下授权、对谁授权等基本问题。还有观点认为,此定义与国家职能向社会转移、行政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但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首先,从现有法律规定中无法找到所授之权是行政权而非其他权力的理由。《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涉”的权力,民法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有排他性,宪法规定审判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由此可见,排除干扰权可以是民事权利,也可以是司法权力,并不是教育机构独有的行政权。其次,对立法机关授权的认定要求过高。由于受行政诉讼内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行使职权方式、工作人员素质、会议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立法机关不可能及时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管理权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授予。“授权组织”理论无法得到普遍认同,这种描述性的概念不能解释高等学校等非政府组织为什么具有行政主体身份。深入研究发现,这一问题最终属于对组织职能性质的判断问题。发达国家高校有悠久历史,其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值得借鉴。

二、公共行政理论对高校行政主体地位的诠释

(一)两大法系国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其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认定普遍采用公共行政理论。该理论认为,具有公共职能的组织含有公权力因子,代替政府承担某些专业性很强的事务,具有行政权能,享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两大法系国家用“公务法人”概念界定了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作为“公务法人”,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它以公务为基础对中央集权进行限制和分权,既是民事主体,也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公务法人兼有私法人和公法人的特点,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行政职能设定的服务性机构,有别于“正式作出决策并发号施令之科层式行政机关”。公务法人具有独立法律人格,享有一定公共权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它与相对人之间既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私法关系),也具有行政法律关系(公法关系)。公务法人有若干种类,高等学校只是类型之一,校生关系可以借鉴为公务法人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二)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务法人地位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与两大法系国家的公立高等学校类似,是依法成立、专门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的公共管理组织,承担了高等教育的公共职能,含有公权力因子,具有特定的行政权能,除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外,还具有行政主体法律地位。高等学校行使教育行政权和公共管理权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学生之间是行政法律关系。《教育法》第28条规定,高校拥有招生权,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聘任教师及其奖励、处分权等,这些权力具有明显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属于教育行政权力,接受行政司法审查。苏林琴指出,高等学校作为“公务法人”,在履行公务权利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主要表现为前者,还论述了这种关系在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宿舍管理领域存在的限度和可行性。将学校定义为公务法人,并区分公务法人与其相对人之间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以此界定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很好地解决把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若干困扰。普通高校依公法设立,承担公共职能,拥有一定的行政权限,行使一定的公权力。这种法律地位既满足了国家履行高等教育职能的需要,保证了高校的公益性,又有利于高校自治,保持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避免行政上过于僵化的手续和官僚习气,也容易得到社会的赞助,还有助于司法机关对高校进行必要的监督等。这种观点是高等教育自由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主流。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界定

(一)行政司法诉讼行为的判定标准高校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许多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公共职能与高校为自身存在和发展而履行的职能混杂在一起。如何界定高校行为是行政行为,还是内部管理行为?在判断高校行为性质前,首先确定应当适用的法律,排除高校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的民事行为。高校《合同法》行为不管对相对人的权益造成多大影响,也只能是民事行为,不能视为行政行为。如,因学费、住宿费和教材费的收缴而分别建立起来的服务与消费合同关系、租赁合同关系及委托关系。“非依民事法律规范作出”是甄别行政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高校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他基本权利的重要事项时,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除此之外,高校拥有内部裁量权,不受行政诉讼审查,确保办学自的实现。具体界定标准有两条,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方能认定高校在行使这些事项的职权时具有行政主体地位。首先,高校行为损及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涉及基本权利的事项学校内部规则无权予以限制或剥夺,只能由法律规定,且这类法律一般属于行政法律规范或来自其授权或委托,所以高校的这类行为属于行政行为。如,高校在行使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涉及校生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学籍管理,因纪律处分影响到文凭和学位证书发放时应受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其次,高校行为对相对人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衡量标准不以仅对某个学生的影响程度为考量,这种影响带有普遍性、基础性和深远性,即“三性”的判断标准。如高校对学生的记过处分,对有的学生可能影响重大,对有的学生影响不那么严重,不具备“三性”要件,不视为重大影响。关于这方面最好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规制。如,台湾地区规定“改变学生身份并损及其受教管理与评价-41-育的机会,属于对宪法中的受教育权有重大影响,发生纠纷时应进行行政诉讼。”这个条件是区分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和行政行为的主要界限。

(二)高校司法审查行政行为学校作为行政主体是执行教育行政法规的“准行政机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管理职权授予学校行使。在法律授权范围内,高校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相应的行政行为,如入学审批、学籍管理、考试、学位授予、纪律处分、颁发毕业证书等。司法介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纠纷主要包括学籍处理类行为、学历学位管理行为、招生考录类行为。学籍处理类行为。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籍管理事项有多种,但只有“学籍的取得和丧失”与宪法中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最相关,受司法审查监督的行为包括取消学籍、针对违纪学生的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处分、取消入学资格。学历学位证书管理类行为。学历学位证书的取得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社会评价和未来的发展,对学生影响重大。《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得到公正评价、学业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高校做出的取消申请学位资格、不颁发学历证书、不予补办学业证书,以及宣布学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无效的行为,须接受行政司法审查。招生考录类行为。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与普通高校分工合作模式;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普通高校高度自主模式;三是普通高校市场化运作模式。第三种模式主要采取合同形式进行,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范畴。前两种招生行为中的录取、不予录取或退回招生对象、限制研究生报考资格、拒查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等行为须接受行政司法审查。

(三)高校内部管理行为厘定高校依法享有办学自,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和成果,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机构目标实现对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自由裁量权”。高校在行使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他基本权利无关的非重要性事项时拥有内部裁量权,不受行政诉讼审查。高校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法律共同体”,学生不仅作为公民身份存在,同时也具备“共同体”成员资格。在学校内部,具备“共同体”成员资格的学生与取得教育行政管理权的学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高校根据需要制定内部规则对成员进行管理,这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其权利义务也不对等,学生在认可或服从这种管理权的前提下,一般不能对管理行为提出异议。虽然有些项目也存在一定的提供服务、支付费用的关系,但是它仍不同于普通民事关系,即并不因为相对方交纳了必要费用就可以不服从管理。高校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教育行政管理,两者之间产生的纠纷客观上推动着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教育法治化进程。法律不仅应规定高校享有哪些权力,还应当明确行使该项权力的相应法定形式、不当行使权力时的制裁以及高校自受到非法干预时的救济途径。尽管实践中高校行政管理领域的教育纠纷已有接受司法审查的先例,但尚未在法律中得到明确。高校行政主体法律地位的实质性解决亟需相关立法的完善,以方便司法实践的运用,更好地推动依法治校进程。只有明确高校的行政主体法律地位,才能确立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实质归属,为学生和高校提供合法的权利救济。

高等学校论文篇4

论文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论述了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后,提出了“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健设;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材以及强化教学管理”是保障提高高校扩招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高校教育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成为“九五”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201。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人学率接近15%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促进了居民教育消费增长,缓解了就业以及学生升学压力,受到了全社会的欢迎,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带动我国高等育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办学思想的重大变革。然而,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巫待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1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面临严峻考验

1.1场地器材对扩招教学质f的制约

目前,全国高校体育运动场馆、器材设备短缺现象普遍存在,随着高校扩招的实施,更是增加了满足正常体育教学的难度,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四川师范大学体育系副主任陈建嘉专门就此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医学、地质、石油等各类院校共计55所。调查表明,38所大学各类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很少,按扩招前有学生210633人,扩招后有285408人计算,生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教委1992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定额标准。如,田径场(40。米标准)共35块,平均6018人/块,按最低标准5000人/块算,原来差7块,扩招后差22块;篮球场,共389块,平均541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454块,扩招后差753块;排球场,共233块,平均904人/块,按标准250人/块计算,原来差61。块,扩招后差904块一以上的现状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障碍。

1.2师资数量、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制约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保证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当今社会,经济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从而给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今天的高校体育师资正呈现出从技术型向技术理论型过渡、低学历向高学历过渡、低职称向高职称过渡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迎来高校扩招,给正在建设中的高校体育师资进一步适应新的形势增加了难度。从下列数据中我们对高校体育师资现状可见一斑。在对全国不同规模的38所院校调查结果表明:38所院校共有体育教师991人,平均每校26人,师生比为1:213,扩招后师生比为1:288;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38所院校中,教授25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244人,占24.6%,讲师、助教占很大比例,而且一些院校教师中还有少数(3.7)没有职称。从学历上看,以本科毕业生为主.大专学历的占87%,无学历者占1.9%

1.3世俗偏见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里的制约

资料表明:美国大学生每周要进行12个小时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80%的人参加了各类体育俱乐部;而我们的大学生呢,做广播操得请老师点名监督,组织运动协会得摊派名额……反之.吸烟成了提高学习效率、消除心理疲劳、表达友情的“最佳方式”,喝酒谈天、通宵打牌等等成了“休闲”。日前,北大、清华对。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们除了上课外,一半以上每天还要花2至5小时做作业:每周能从事1至2次体育活动的仅占41%。来自上海33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仅为18.5%。不少学生认为自己运动能力差,没时间,没必要,不如搞公司、搞创业。

这样的观念使我们的大学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原国家教委曾对12万名大学生身体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80%的学生视力近视;23.3%的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每年因病退学、休学和自杀的学生数字更是触目惊心。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颜振痛心地说:学校体育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很多高校体育教育只有令人遗憾的低水平,学生基本上是学完丢光,健康状况怎不令人担优?如此现状如何对应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因此,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大声疾呼:提高大学校长的体育意识刻不容缓。

2建议

2.1加大对体育教育投入力度

这里的体育教育投人主要指经费、场馆和器材建设的投人。增加体育教学投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事情。首先要取得管理部门决策者的支持,要使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加大体育投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树立不等不靠、多方位筹资的思想。通过行政、社会、学校、部门等多种渠道共同解决,同时,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如:场馆有偿对外开放、运动技术服务、运动竞赛服务、培训等;第三,以《体育法》等政策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提高教师质量上,以便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与交流,自觉地把体育教学工作纳人研究的轨道,努力学会在研究状态下教学,使实践从盲目走向自觉,使理论从含混趋于清晰,提高教学水平。

2.3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扩招后骤增的学生人数、班级和一时无法配套的教学设施之间成为相互对立的矛盾。同时.为保证质量,学生学习的课程门数、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不能减少,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便更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设施成为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出现有些课程占用课外活动时间上课的现象。体育教学也应打破传统的授课时间只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下午,应该在任意教学时间段安排,更好地利用场馆、器材。

2.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材

运动场馆、器材、教师数量和质量的缺乏造成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涉及到教材选择问题。教材要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和场馆、器材的实际情况选择,尤其是一些锻炼效果显著、受学生欢迎、占用场地器材少的运动项目应加大开设比重,如健美、健美操、武术等。

2.5强化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一项关键因素,其重中之重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的评价,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师个体教学工作评价。所以,要围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这个中心,建立教学部主任听课、教研室主任督促检查、教师互评的有效制度,保证和提高扩招后的教学质量。

3结束语

高等学校论文篇5

(一)保险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忽视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一是相比较金融学、投资学等学科,我国高等学校开设保险学专业的时间较短,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小;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明确,常常笼统概括为获得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掌握保险综合业务能力以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等,缺乏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二是完备的技能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包括实践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的实训、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但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发展较为缓慢,多数的实践教学设置沦为“为实践而实践”,很难达到开展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不明朗,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具备可操作性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任课教师无章可循,只能依据自身的偏好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简单设置技能实践教学的内容,导致保险学专业各课程的技能实践教学之间缺乏连贯性,保险学专业的整体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杂乱无序,严重影响学生对技能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无法确定学习保险实务的明确方向。

(三)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育教学应具备对之前的教育教学成效进行检验的综合考评体系。由于保险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保险学专业的技能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对人文和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的情景模拟,而由于专任教师缺乏足够的保险行业实践经验,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客观准确的量化,多数专任教师为避免矛盾,选择用对书本理论的考核代替对技能实践过程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对技能实践的重要性产生误解,并失去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四)保险学专业专任教师师资匮乏,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一是受到保险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保险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等原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多数专任教师并非保险学专业科班出身,欠缺完整的保险知识体系,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多数保险学专业的专任教师缺乏保险行业实践经历。尽管部分教师曾经在保险公司进行过挂职锻炼,但受时间的限制,很难完整了解整个保险实务的具体运作过程,专任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与不足也对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强化应用型技术教育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修订完善技能实践教学大纲,加大技能实践教学的权重

为适应保险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高等院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前提,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大纲,适当加大技能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权重。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与专业理论水平,有的放矢地安排技能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完整的、循序渐进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流程。

(二)创建完善的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个体系相对科学、合理的技能实践教学方案。专任教师应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运用校内模拟、辩论、参观实习单位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保险业务流程和技术操作。鉴于应用型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应该通过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多项考核指标、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进而形成健全完善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三)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投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校外实践能力培养基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的投入不足,是应用型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方案顺利执行的重大阻碍之一。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大对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先进教学设备、软硬件设施配套的实验实训室。通过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开发保险学专业教学软件,对保险行业的正式工作场景进行情景模拟,按照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安排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四)为一线教师创造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立务实有效的双技型人才考核机制

一是高等学校应提供条件,鼓励保险学专业任课教师通过校外兼职或挂职锻炼方式,提高自身实践水平,丰富自身的保险实务经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力量,带动专职任课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保险学专业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业务实践水平。

高等学校论文篇6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日常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在我国高等学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评价结果已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

有些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奖惩为目的,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总结性的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常常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令教师觉得自己是在被动地接受检查,加之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方面的某些缺陷,容易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防卫心理,使评价难以收到促进和激励的效果。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缺乏规范性。

多数学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干部教师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但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由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指标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而做出的判断,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对评价指标的理解程度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结果,而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是属于主观范畴,不同的评价人员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的。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缺乏合理性。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较多采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是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指标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是很难准确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让大家去遵循,其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指标为导向,限制了教师2009/12总第335期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再加上评价人员来自各个专业,可能会出现在对非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的可信度降低,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而又不会抹杀其专业特点。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

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学生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其教学成效最深切的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视学生为唯一的评价者。但过分强调学生评价所占比例是不恰当的,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不负责任的随便填写评价表格或打分,有些学生易于以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评价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其评价行为明显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

5.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缺乏反馈和沟通。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保障并提高课堂教师教学质量。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双向沟通,只是评价者向被评价者通报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只是一个分数,每个教师从结果中只能了解自己打了多少分,排队处于什么位置,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教师无法了解,从而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改进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为了克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尽合理之处,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和反馈的机制,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1.正确认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评价目的是受一定评价价值取向影响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对评价目的的不同认识。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向教师过去,关注教师已经取得的工作绩效。随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深入开展,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使传统的鉴定性、奖惩性的评价转变为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后者指向的是教师的未来,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和教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

各校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叫督导委员会,有的叫督导室、督导组,或督导处,多是隶属于教务处,个别也有的是自行独立部门。督导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督导评价工作方案和文件,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师教学质量及其他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把评教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规范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能否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所谓全面,是指凡是影响和决定教师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凡是反映和表征其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都要纳入评价的范围;所谓科学,是指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要尽可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客观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内在比例关系。

要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就应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直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带有共性的本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学科特点,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相对灵活的评价体系。

4.改革创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模式。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以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5.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机制。

高等学校论文篇7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表现为以事后处理为主。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还是侧重问题出现后严肃处理,而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管理中发生的问题多数都是可以预防的,而学校未采取防范措施;有些事情发生后,学生管理人员是可及时控制和处理的,但未把握好时机,致使事情扩大化、复杂化,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学生管理方式上,表现为以管住为主。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平时多采用命令手段、压制方式来管控学生,结果是管理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在这种管理下,学生容易出现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口服心不服,不能发自内心的服从管理,学生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能较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干部整天忙于过细、繁杂的事务中,使得学生干部不便于及时总结提高,也不能得到很好地锻炼。在学生管理效率上,表现为效率偏低。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正确认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学生管理中表现为学生管理者运用手中握有的评优评先等大权,采用简单手段压制学生,而未能从说服教育、情感感化等方面下功夫,致使学生和管理人员对立、不服从管理、甚至发生冲突。这种管理的结果是学生悠然的看着学校、老师为自己手忙脚乱、着急上火,自己却悠哉游哉,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忙那些让学校、老师头疼的事。因此,现有的学生管理行为难以凑效、管理效果不佳。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高职学生思想文化基础相对不高,有些学生人生价值观念模糊,理想信念不明,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继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做成学生真心喜爱、重视受益的优秀课程。要持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每学期都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做形式政策报告,提高学生分析社会形势、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组织开展公共礼仪、健康生活、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体验,接受教育。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学生管理者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做到:第一,科学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为中心内容,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奠定基础,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第二,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利用党团校活动,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增强职业道德信念。在“五爱”教育中渗透和强化职业道德情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深化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在法制教育活动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第三,注重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

3.加强法制教育

邓小平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我们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关系等,树立起牢固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观念;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能自觉拿起法律武器,同我们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否定党的领导、践踏社会主义法制的错误倾向作斗争;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且能通过合法途径充分行使权利,并在社会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做到:一是领导重视,大力支持;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是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四是加强挫折教育。

(二)综合运用激励管理手段激励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增加和保持恰当的行为,减少不恰当的行为。通过不断的强化,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1.学生管理有效运用激励手段

对学生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学生管理中,一方面运用奖学金、奖品等物质激励手段,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运用荣誉证书、表扬等精神激励手段,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管理实践告诉我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互为条件、互为作用的,我们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改变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和刺激性的学生评价方法,采取多元的学生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是指采用多种途径、方法与技术,对学生的品质、素养、能力等方面进行的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多元评价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绩,为教学改进提供准确信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要加强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

学生管理者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宽松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要进行适当的奖惩,重视情感感化并给予足够的关心

学生管理中进行必要的“惩恶扬善”,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纪律,防止不良行为发生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正当的行为,有利于树立浩然正气、压制歪风邪气,促进良好育人环境的建设。我们在制定和执行纪律时要清楚地认识到那些行为应得到奖励,哪些行为是不能纵容,做到程序合法、提前分析问题行为、奖惩适度,以达到激发积极性的目的。

5.要给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有权利参与学校管理。在学生管理中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条件,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决策,允许学生提出管理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1.拓宽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思想政治生活方面,学生可以独立开展一些自我管理活动,比如党的政策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知识的学习等;课外学习、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日常生活方面,学生自己能管的事情,比如班费、卫生等,应放心地交给学生去管,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使用

我们首先要选拔好学生干部,把那些有热情、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同学充实到学生队伍中来,接着加以培养,告诉他们工作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工作,然后信任他们,大胆使用,让他们放手工作,敢于工作。

3.加强学生社团管理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力量,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者的助手,它们把兴趣爱好相同相近的学生集中和组织起来,发挥和发展特长,提高综合素质。学生管理部门要明确一些重点社团,作为扶持和鼓励的对象,主要包括专业学术类社团、公益类社团等对学生影响大,教育意义突出,活动有一定难度的社团。如志愿者服务队、文学社等。对于他们的活动,学生管理部门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具体的指导,学生管理者要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突出重点,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培养一些精品社团,鼓励和指导他们举办一系列高质量、高层次的活动,带动所有社团,促进第二课堂活动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高等学校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动力,教学素养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大量扩招,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又因为高等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大量压缩高等数学课时,这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学和教两方面做初步探讨。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

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经过从小学到高中10多年学习,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数学这门科学本身了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数学、认识数学,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使学生能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时机和点滴时间向学生介绍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的一些主要内容做一个介绍。

(一)、数学是什么

学生从呀呀学语时父母搬着指头教他们数一、二、三……,到他们即将学习到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微积分理论;人类从石子记数、结绳记数发展到当今应用十分广泛的控制论、畴运学、计算数学、统计数学、生物数学、数学物理等等;人类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从浅到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入的认识过程,数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1、公元十七世纪前

这一时期数学主要是关于“数”的研究,即“常数”的研究,在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发展起来的数学主要是记数、初等算术和算法,几何被看作是应用算术,因此希腊数学家亚里士多德,将这一时期的数学定义为“数学是量的科学”。

2、公元17世纪——19世纪

在17世纪的笛卡儿时代数学发生了重大转折,整个17、18世纪,数学关注的焦点是运动和变化,不过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描述仍然有没离开数和形,因此恩格斯将这一时期的数学定义为“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

3、20世纪至今

由于对数学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20世纪出现了对数学的意义作出符合时代的修正,将数学定义为“模式”的科学,这种“模式”具有极其广泛的内涵,它包括了数的模式、形的模式、运动与变化的模式、推理的模式、行为的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既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数学就是通过对自然规律、人类活动规律和人类思维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用模式的形式反映出来的一门科学。比如:从一条猪、一只兔、一棵树、一个人、一幢楼等这些具体的事物中去掉其实际意义抽象出数学模型就是整数1这个数学模式;再如从课桌桌面、教室黑板面、教室墙侧面等这些具体平面图形中去掉实际意义抽象出数学模型就是长方形这个数学模式。

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这一概念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了解,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思想、方法、内容已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而独特的影响,数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被当代所证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已被并列为三大基础科学。数学科学本身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一种语言、一种技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一种工具、是一种文化。

1、数学是学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数学与其它科学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数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它学科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通过学习数学,可以为学习现代科学和技术打下学习和应用的基础,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大门和钥匙。数学在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可以用华罗庚教授的一句话来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这就是说数学贯穿了一切科学技术的始终,贯穿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2、数学是科学的语言

数学语言是将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有机统一的一种科学语言,这种语言具有以下特点:(A)统一性。这就是说数学语言没有地区性、民族性、全世界数学语言只有一种。比例:sinx+cosx=1这种语言符号,全世界的人们都认识,同一种书写,同一个含义。(B)无歧义性。即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不会引起歧义。(C)明晰性。是指数学语言能准确、流畅、迅捷地表达思维(D)简洁性。主要是指数学语言比其它语言更精练、更经济。比例;1+tanx=secx所表达的含义,用文字语言可能需要几十个甚至更多文字才能准确表达其意义。(E)广泛性。主要是指在当今数学语言已普遍运用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一种全科学的语言是。因此数学语言是我们理解、描述自然规律和人社会活动规律的基础,是我们表达思想、学习现代技术、应用现代技术的工具,数学是一种科学语言。

3、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

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学习到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训练,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人们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培养人们科学精神和科学素。数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蕴涵着绚丽多彩的思想和思维,这些思想和思维是人类社会从数量、几何形体、有限、无限等等角度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结晶,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与发展了丰富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成为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所特有的载体。通过“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这个数学悖论,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培养人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方面的魅力。阿基里斯是希腊神话中跑得很快的神,而乌龟是爬得很慢的动物,即使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路,阿基里斯也应该很容易追上乌龟。但希腊哲学家芝诺说:他可证明,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芝诺是这样证明的。假设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a到达A点,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首先得跑到A点;当阿基里斯跑过距离a到达A点时,乌龟又同时爬出一段距离a到A点;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就又得跑到A点,当阿基里斯又跑过距离a到达A点时,乌龟同时又爬出一段距离a到达A点;阿基里斯跑到A点时,乌龟又爬到A点时,阿基里斯跑到A点时,乌龟又爬到A点;这样下去,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与实际相悖,这个悖论产生的症结在哪里呢?表面上看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需要跑无穷段路程,由于是无穷段,所以感觉到永远追不上乌龟;但实际上这无穷段路程的和却是有限的,或者说把某段有限路程划分成了无穷段路程之和,只要阿基里斯跑完某段有限路程就追上了乌龟。这个例子体现了有限和无限在种数学思维。数学训练在培养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方面是其他科学难以替代的,通过学习数学养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会潜在地伴随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并享用终身,这是数学馈赠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4、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从刻痕记数到十七世纪的微积分理论,再发展到当今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庞加莱猜出想的证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可以说数学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数学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密不可分,数学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和创造性活动,蕴涵着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想象,这种对美的追求、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追求和想象是无限的,对于数学这种文化的美可以借用英国数学家罗素的一句话来概括:“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尚的美——一种冷峻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式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但它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通过学习数学,可让了解到人类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提高人们的素养,完善人们的人格。

二、教师的数学教学素养是数学教学关键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数学教学素养是关键,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取业技能等方面。

(一)、教学理念对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这个特定环境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既要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又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相应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既着眼于学生的今天的就业,又要放眼学生的明天的生存和后天的发展,要为学生一生的工作、学习和发展服务,要为学生能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服务。

(二)、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实现教学目的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更具备数学、数学教育学、学生心里等方面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

1、拥有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是数学教师有效工作的保证

数学教师需要拥有富的数学学科知识,需要站在数学这门学科和各专业技术应用需要的高度,确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制定培养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数学教师的真功夫是把握好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传授的“度”,这是作为一个数学教师的关键。

2、数学教师需要了解数学教育的规律性

现在的高职学生多数是通过应试教育,题海战术进入高职院校,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尽快转变中学里长期养成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在高职院校这一特定条件下怎样学习数学”是数学教师的要务。由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面积数学不太好,需要了解、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数学知识、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安排适当的时机插漏补缺,以便让学生能顺利过渡从中学到大专的过渡期。

3、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心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面对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都不是以往的课堂和学生的简单再现,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的反复以完善自我。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以为能他们传授知识而感到幸福和自豪,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有信心、有能力让他们学好数学,以此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以学习信心和力量,使其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

1、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在深入研究教材,征求各专业课程对数学的需求和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基本要求,制定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或工具,确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2、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包括备课、讲课、课堂小结、作业批改与辅导等方面。

(1)备课:需选取、加工和组织教学材料,使之既能满足专业课程需要,又适合教师自己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基础。在此过程中,需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其实质,掌握各章节难点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合理、准确。对于课程中的难点,需把握难点每一个关键细节的讲解,对难点中关键细节的讲解中,要选择学生最容易理解的角度、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准确地讲解问题的本质特征。

(2)讲课:主要包括开场白,板书、多媒体运用语言表达,体态动作等方面。开场白设计要有新意温故知新,引起学生思考和兴趣。板书设计要简洁、准确、明了、有条理、美观。使用多媒体要与使用黑板相结合,相互补充,扬长避短。语言表达力求清晰准确、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使学生感到每一堂课都是心理上的享受,都是智力和人格的提升。

(3)课堂小结:主要是对讲课内容进行归纳和对讲课效果进行初次判断与反思。

(4)、布置练习题:要在站在数学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思想体系的高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处理好习题的难与易;量的大与小;概念型习题、图形类习题、学科交叉型习题、应用型习题、证明题和启迪性习题的配达。

(5)作业批改与辅导:通过作业的批改发现、反馈教学信息,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个别辅导;对于出现面积较大的问题需集体辅导并反思自己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使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

上一篇:法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职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