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3 20:58:34

心理指导论文

心理指导论文篇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健康

当从小学进人中学后,由于所学的课目增多了,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起小学来又不同了等等,中学生可能一时还不太适应,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适应,甚至为此而产生苦恼、厌烦、抑郁等情绪表现,就说明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质上就是指在心理上存在着的一种障碍,它扰乱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这种障碍有轻有重,轻的如心理上的某种困惑等,它不会太大地影响学习、生活,也很容易解决。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正确分析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有利于我们对疏导教育更为科学的认识。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调节、自控能力差和情感反常。主要有:(1)激越式。即情绪高涨,易激烈,易冲动,喜怒无常,受到刺激后,情感引发反应失调,常常出现某种异常事件。(2)低弱式。情感脆弱,情绪低沉、焦虑、恐怖、怕这怕那,一遇到外界打击,精神就承受不了,就会出现意外现象。

2意志障碍。意志障碍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为的目的性和一致性:主要有:(1)意志缺乏。行动放任自流,办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缺乏主见和长远的眼光,谁说都信,别人给他出坏主意他也干,很容易上当受骗。②意志倒错。意向矛盾,目的与行为相违背,明知不对,硬要坚持,多在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上表现相违背,明知不对,硬要坚持,多在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上表现出顽强的固执。

3.智力障碍。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智能活动上的不协调和低能。主要有:(1)记忆障碍。记忆亢进、缺损,记忆力衰退,好遗忘,考试焦虑,学习成绩低下,厌倦学习生活,对前途丧失信心,悲观厌世。(2)思维障碍。思维贫乏,判断、概括和推理能力差。虽然学习刻苦,但学习成绩仍很差,这样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自卑感也较强。

4.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内在的不协调,即在一种或几种人物特征的强度上超过了正常范围,出现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主要有:(1)偏执人格:表现为异常固执,自我批评过高,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在学习、生活中我行我素,无所顾忌,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摩擦,人际关系紧张。(2)人格。表现为思想、信念和行为常与社会相矛盾,总以相反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从社会的消极方面找出自己错误行为的根据。别人什么都不对,只有自己对,什么者晴不惯,经常与学校、老师对着千。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一些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学习上的压力过大,就会经常出现心理失调。例如:有的学生有上进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差,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因此,经常为自己的学习问题而苦恼,有压抑感,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

重点中学的学生(包括一般中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在学习上强化培养,老师、家长提出过高要求,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压力很大,精神上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二)青春期的心理困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调节能力所限,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

对自己的体态发育泡括生理缺陷)的疑虑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如个子过矮、过高、身体过瘦、过胖以及面貌方面的缺陷等。在与异性同学接触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如在异性同学面前不知所措,想接近又怕接近;对某个异性有朦胧的爱的表露;正常的男女交往被人误解或受到指责而感到委屈;分不清友情与爱情而纳闷;个别同学因情感发展不能用理智克制而陷人早恋;有的同学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诱发生性失误而在心理上陷人困境,严重影响了学习等等。

(三)对环境泡括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烦恼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特别是走进新校之后,学习、生活进人了新的阶段,环境有了新变动,有的人由于适应不良,产生了心理烦恼。例如:有的初中生进人重点中学之后,由于自己不再被人认为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容易产生失落感乃至自卑感。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欠缺,往往由于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产生烦恼。有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的心理闭锁性增强,与家长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而烦恼。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健康指导

(一)加强中学生自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治疗功能,就是尽早发现有偏常心理和偏差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二是预防功能,就是有预见地帮助学生应付可能出现的事。三是发展功能,即发展个人潜能。如果我们努力对中学生心理障碍在以上三方面探索,相信学生心理品质定会有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也会有一个飞跃。在实现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人手:一是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二是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这种形式十分有利于与青少年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于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三是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当前的中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设也势在必须,无论高中、初中,青少年学生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口中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是一种现代的趋势。

(二)注意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推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意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意义,注意自己的教育、评价方式,懂得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现代社会,它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并能在生活中做到。要正确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相互谅解、忍让克制,决不能任性和感情冲动,让孩子感到温暖。

结论

心理指导论文篇2

[关键词]开放教育本科 毕业论文 指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5-02

引言

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实践设计环节即毕业论文设计是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本文中,笔者基于近五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实践基础,阐述了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专业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应体现英语教育的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一)毕业论文的设计应体现理论联系教育实践原则

所谓“学有所用”,学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真正解决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就“教学行为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原则面向全体学员以讲座或课程的形式进行指导。整篇毕业论文至少要体现有四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要有一次课堂教学的录像或录音;要有原始调查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以保证教育教学这一职业性的凸显。

(二)毕业论文的设计应该体现过程性原则

整个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经过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亦即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整个设计环节由5个环节组成:

1.项目启动:指导教师可采用集体或分散等指导方式,介绍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布置研究任务;

2.问题分析和方案设计:学员分析自己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3.项目实施:学员通过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4.项目评估:学员运用评估手段和方法,对项目的事实情况及结果进行评估;

5.项目报告:学员根据论文写作规范,用英文写出正文4000词左右的项目报告,同时提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有原始材料。

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项目启动是整个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问题分析和方案设计确定论文研究方向;项目实施是论文实用价值体现的关键环节;项目评估是对论文学术价值的提炼;项目报告是对整个写作痕迹的保留。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二、撰写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想顺利完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学员要从论文的选题、时间安排及写作心态三方面同步着手。

(一)选题问题

开放教育学员本身写作水平不高(大多学员学历为中专),面对论文选题往往要么望而却步,要么求大求空,无法驾驭论文写作。要解决毕业论文选题难这个问题,在具体的毕业论文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则需着力推进“两个兼容”原则。该原则有利于学员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学以致用。

1.原则之一: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兼容。由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的学员大多数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着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驾驭本专业与自己工作实践联系紧密的论文选题会相对来说容易得多。其次,学员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思考,整理和提炼教学心得,再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论文很有实践性和指导性。最后要注意在强调联系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不能轻视了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学员通过英文写作锻炼了英文写作技巧,同时也对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进行了写作实践。

2.原则之二: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兼容。学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还要考虑自己的特长、综合知识水平、学术科研能力和客观条件。学员最好选择自身擅长并且有一定兴趣的题目。擅长能表现出学员对该论题有较深的认识思考及一定的实践经验,能降低写作难度,更充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素材充实,个人见解深刻,针对性强。指导老师可帮助学生对历年的论文题目进行归类,然后就每一类给出具体实例,让学员亲身体验,和学员共同探讨,寻找自己感兴趣、熟悉或是能驾驭的题目。历年论文题目基本可划分为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学生心理研究、学科思想、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二)时间问题

由于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学员大多为成人或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工作负担沉重,家庭生活压力大,在完成工作任务和照顾好家庭之余用于论文写作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因此时间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毕业论文按期按质完成的重要保障。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教学计划中留出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本身就非常有限,且由于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面临毕业,论文已无延期上交的可能性,因学员自身不够重视或工作忙等原因最后只能选择放弃论文答辩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改变这一无论是学员还是指导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笔者建议首先学员应当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毕竟三年所学,毕于所写。学员应当处理好学业与工作的关系,充分、高效地使用业余时间进行论文方案的实施及撰写,对写作过程中的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耐得住寂寞,忍得下艰苦。其次,作为指导教师则应确实把握好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运用E-Mail、手机等现代化联系方式,或告知学生可进行双向语音或视频联络的网址(例如雅虎通、QQ、MSN等)充分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指导到位,引导学员逐段完成论文,渐入佳境。按时间安排逐项完成各项写作任务还有赖于指导教师对学员的阶段性检查,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心态问题

学员积极的写作心态,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积极心态的创立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学员自身养成。

1.指导教师要为学员设置成功目标。在长达半年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学员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导致论文写不下去时,应不厌其烦地进行鼓励。为了使毕业论文顺利完成这一远景目标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指导教师可以对远景目标进行分解,放在每一个写作阶段,逐一完成,使得远景目标的实现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员对自己的论文写作应持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一种对任何人、任何情况或任何环境所把持的正确、诚恳而且有建设性,同时也不违背法律、道德和人类权利的思想、行为或反映。积极心态有利于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下图是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05-2011年部分毕业生毕业论文心理状况调查表,可以反映出由于持不同心态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写作会产生的不同结果。

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05-2011年部分毕业生毕业论文心理状况调查表

上表显示的状况是不能令人放心的,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引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混学、浮学现象严重,缺勤、论文抄袭、拼凑等现象屡禁不绝。这些与上述消极心态有直接的关系。在艰辛的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学员应抱积极心态,把自己遇到的种种失败看成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不论怎样,坚持下来,就是最大的胜利。在近五年的指导毕业论文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具有积极心态的学员写作目标明确,动机强,遇到写作困难时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写作进展速度快。而具有消极心态的学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时,往往遇难而退;面对种种写作困难采取逃避或是蒙混过关的办法,其结果往往是论文不能按时上交,延期毕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坚持“两个兼容”原则指导学员选题,合理安排论文撰写时间,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能较好地体现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尴尬状况。毕业论文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只要学员合理安排好论文写作时间,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就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参加论文答辩,达到个人的学术研究高峰。

【参考文献】

[1]黄芬香.开放教育文科类毕业论文评价模式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6(4):34-38.

[2]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3]曹文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研究――基于上海电大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J].研究与交流,2007(5):11-13.

[4]王正东.流程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追踪管理模式[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5-127.宋立平.毕业论文写作指导[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12.

[5]杜祥培,尹跃妮,欧阳中万.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3(9):75-77.

[6]司景萍,高志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3):43-46.

[7]顾冀梅.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164-165.

[8]郑秀恋.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36-439.

[9]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10]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心理指导论文篇3

关键词:基层电大;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问题研究

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笔者多年在基层电大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该专业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它明确写作目标,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在选题时存在如下常见问题。1.选题偏大,涉及范围过宽。加上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写作水平有限,论述很难深入和结合实际,照搬别人结论太多,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2.容易偏离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的选题范围,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选题混淆。多有学生以企业为例来进行选题,没有与工商管理专业很好区别开。3.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题目扎堆,写出的论文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选题多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而“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等学科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论文本身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认识不到位,少数学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学术论文,或是工作总结,或是学习体会,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语病多,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逻辑混乱,很少联系自身实际,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抄袭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抄写论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行政管理论文”,查询结果就有一千多万个,复制与粘贴成为写论文的一条“捷径”。学生或东拼西凑,或大段抄袭,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迟交或不交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未能按时完成,要么工作忙没时间,要么直接表示不会做,或是临到最后期限担心不能按时毕业才开始动笔。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三维因素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分析。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甚至认为是包袱,于是马虎应付。加上平时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基本功差,工作压力大,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写作。

(二)从指导教师层面分析。基层电大的教师身兼数职,即要参与教学,又要从事教学管理,有的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真正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严谨耐心地指导学生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不多,这也影响了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

(三)从社会环境影响的层面分析。当今社会,学风不正,论文抄袭成风,也是电大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和抄袭论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齐下,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态度。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道德行为。再次,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特长、兴趣等,从而进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可提供一些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撰写论文。总之,要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选题,鼓励“小题大做”,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题目。

(二)重视论文指导教师的培养。1.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指导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理论修养、文字修养等。要放下架子,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给以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当是个“通才”和“杂家”,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当代各种新理论、边缘科学要有广泛的涉猎,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社会常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中文写作水平,能及时纠正学生论文中的语病和错误。2.建立一支稳定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电大分校师资力量有限,应发展一支工作稳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反馈进度,研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将论文指导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论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一,通过入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理论准备和材料准备。第三,提前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系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从而有充足的时间确定选题,搜集素材着手写作。

(四)依托网络手段开展论文写作远程指导。将网络手段运用到论文指导环节。可为毕业班学生建立论文指导QQ群,方便师生交流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以记录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学校应该把毕业论文当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虹光.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2]张锁通.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指导和答辩问题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心理指导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20-02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更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论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导和整合作用。

党中央研究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任何人的言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某种价值观的引导。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情况的不同,人们的价值观有极大的个体差异。但是,任何社会要能存在和发展,都必须有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共同导向。社会主义制度为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但这种价值体系不能自发形成,仍然需要精心构建。以什么思想和理论来构建这种价值体系,就成为一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理清社会的内涵。和谐社会是标志社会总体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念,是专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概念。阶级对立的社会在还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稳定相对持续的状态,甚至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出现社会和谐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无矛盾的社会,有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如此,正因为这样才必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只能是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能是任何别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目标方面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历史进步的潮流,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之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时代观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价值诉求方面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属性和科学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归宿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个人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则和规范;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理论根据,深刻地阐明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由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充分认识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警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一切错误倾向作斗争。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在精神,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一是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关心和爱护理论工作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发挥思想宝库作用。二是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据精神文明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积极鼓励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

3.必须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排斥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产生的各种价值体系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恰恰相反,我们必须继承、吸取和借鉴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不同于阶级对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说以往的价值体系中没有反映人类共同生活要求和行为准则的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容,社会成员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像西方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如果不是作为历史观而是作为伦理原则,仍然是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和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比如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既与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有原则区别,又与两者有继承关系。我们过去曾经一度混淆了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与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对它们全盘否定,是不正确,不明智的。应当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社会主义的要求对精神财富加以诠释、熔铸和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的有机成分。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和实效性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文化、精神上的旗帜,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可以相信,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充满生机,再创辉煌。

(作者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河南平顶山 467000)

心理指导论文篇5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必须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目标方面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之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诉求方面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属性和科学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判断方面相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它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1,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地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中国社会改革的历史需求。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及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2,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传人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涣发出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而迷失方向。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记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认真研究和记取1989年政治风波和1999年“******”事件的沉痛教训,举一反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充分估计资产阶级自由化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相呼应可能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破坏,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警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三十年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精神污染,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取缔“******”邪教组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始终坚持不懈地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

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也就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在精神。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一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当前尤其要认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关心和爱护理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鼓励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发挥思想宝库作用。二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

心理指导论文篇6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必须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目标方面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认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之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诉求方面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属性和科学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二者在价值判断方面相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它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1,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地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中国社会改革的历史需求。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及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2,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传人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涣发出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员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而迷失方向。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记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沉痛教训,认真研究和记取1989年政治风波和1999年“法轮功”事件的沉痛教训,举一反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充分估计资产阶级自由化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相呼应可能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破坏,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度的政治警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三十年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精神污染,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始终坚持不懈地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进行斗争。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

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也就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在精神。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一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当前尤其要认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关心和爱护理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鼓励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发挥思想宝库作用。二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

心理指导论文篇7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4).

[3]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孙英浩.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林友照,吴昌标.高职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研究[J].职业,2007,(21).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6]王君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J].教书育人,2007,(3).转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周妍.浅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9):142-143.

[2]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6-50.

[3]朱永平.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

[4]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就业与创业,2009(7):33-35.

[5]王正斌,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50-54.

[6]刘海斌.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20:175-176.

[7]孙立民,刘丽彤.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1:71-73.

[8]丁力轩.“多管齐下”做好高职院校的就業指导[J].中华建设,2013,09:130-131.

[9]任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浅议[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27.

心理指导论文篇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先进文化建设 基本原则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各国,它深刻地改变着国际格局,使国际竞争的焦点转化为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家软实力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并存、共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价值观念创新,保持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具体阐释。

一、指导思想一元与价值思想多元并存的原则

这一原则具体内容就是如何处理好指导思想与价值思想的关系。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程中,必须正确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价值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二者关系的集体表现为,承认当前社会主义时期价值思想的多元化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现实依据,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倡导多种进步的价值思想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理论上看,这是由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因此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从历史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从现实看,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价值观建设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价值观的变化和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我们提高价值观建设的自觉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为我们批判继承古今中外价值观遗产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原则;从未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是一个富有自我批判精神,不断发展、变革、丰富的理论,能够为中国的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定的思想支持”①。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倡导价值思想多元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并存,使得反映不同所有制关系、不同利益主体价值思想的出现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反映利益主体的价值思想的多元化。因此,面对价值思想多元共生的现实,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元化指导”和“多元化并存”的原则,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对多元价值思想引领的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将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思想加以引导规范,使其逐渐融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体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从事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要落实到不同的层面。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利益横生的经济社会中认清发展的大势,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想意识中分清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清本质,把握方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指导思想一元化统领价值思想多元化。我们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指导地位,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重视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导航仪。对二者相互关系的正确处理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状态,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载体。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确保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必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形式、载体和体制的创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认同,才能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才能从根本上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以创新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则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但是,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全球化的猛烈冲击使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面临巨大挑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受到官僚作风的影响,一些宣传干部在工作中偏爱引经据典,喜欢说套话,甚至讲空话;很多人喜欢在写文章作报告时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弄得读者群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宣传方式过于抽象化;还有一些人在引用事例时多引用国外的事例,使听众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体验,等等。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国内宣传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来改变现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的创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认同基础,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直接保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态度,创造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宣传方式,以及被人们接受的话语方式,这是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首先,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文化内容的魅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因此,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平台就要在充分运用报纸、图书、影视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空间。其次,我们要创新马克思追大众化的宣传方式。要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避免人民群众因感觉不到马克思主义的乐趣而产生厌烦情绪。最后,我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不仅要使听众听到,而且要让大众听懂和信服。由此可见,只有以创新精神创新传播平台、宣传方式和话语方式,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推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四、以文化价值创新来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则

文化价值是蕴含于文化深层、体现文化精神的内在力量。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内容,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创新文化价值。只有进行文化价值创新,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抵御能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只有创新文化价值观念,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才能体现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一种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价值的创新能从根本上促进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例如,山西虽然是个文化资源大省,但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却长期处于一种散漫状态,没有形成实力,产业化十分薄弱。山西的地方戏剧种多达50余种,保存至今的剧目也有4000多本,现存的古戏台100多处,但是,这些剧种大多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近年来,虽然山西倾注很大力量打造了一批上了央视黄金时档的“大戏”,但是,比起《闯关东》、《大染坊》那样的作品,客观地说,不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商业价值上看,都没有骄傲的资本。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文化创意中缺乏“价值创新”。没有文化价值的创新,文化发展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中,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的需求,创新文化价值以满足人民大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需求,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增强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心理认同,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广普及奠定群众基础,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夯实民族认同基础。

注释:

①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8.

参考文献:

[1]陆沪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解放日报,2007-4-20.

[2]刘建武.正确认识和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化的关系.光明日报,2010-8-1.

[3]陶德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光明日报,2010-4-19.

[4]陈序.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

上一篇:银行贷款申请书范文 下一篇:房屋鉴定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