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21:16:29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影响因素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柳文珍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 401220)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由于电子商务在21世纪迅猛发展起来,短短几十年还来不及形成成熟而且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前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基础,对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购买因素进行一一归纳、总结,并分析探讨新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影响因素一、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研究基础

(一)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应用科学是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问题日益尖锐、竞争加剧而出现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研究的理论开始出现,并有了初步的发展。一些学者根据企业销售的需要,开始从理论上研究商品的需求与销售之间的关系,研究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同企业销售之间的关系。

迈克尔·R·所罗门提出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处置产品、服务、体检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而且他还提出消费者的行为还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等,内部环境则包括学习、认知、态度、自我概念等自身的影响,后来学者的研究模型多基于次理论。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柳文珍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 401220)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由于电子商务在21世纪迅猛发展起来,短短几十年还来不及形成成熟而且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前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基础,对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购买因素进行一一归纳、总结,并分析探讨新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影响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购买模型对消费者购买时的过程进行形象的展示,有关模型有以下几种:

1.尼考西亚模式

该模式由四个领域构成。首先第一块是企业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把有关信息发射给消费者,这些信息经消费者处理后转变成对产品的某种态度并输出。然后消费者寻求产品的相关信息形成购买动机。接下来则是消费者在某种购买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购买决策并采取具体的购买行动。最后一块是消费者在消费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将购买经验教训反馈给大脑保存起来,以指导今后的购买行为,或者直接反馈给企业营销人员。

2.霍华德谢斯模式

该模型是由J·A·霍华德和J·N·谢斯合作出版的《买方行为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该模式主要描述产品的品牌选择过程,由四大变量组成。变量一是刺激或投入因素,也种之为输入变量。该变量又包括三个小因素,例如,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服务等传递的信息,构成了产品的实质刺激;而广告媒体、推销人员和商业媒体等传递的信息则构成了产品符号刺激;家庭、相关群体及社会阶层等信息的社会来源传递着有关产品的口传信息。

3.EBK模式

EBK模式也称之为恩格尔模式,该模式将人的大脑看做一个信息处理器,认为外界刺激如厂产品和大众传媒等信息输入后,经消费者的态度、认知等内部处理后,最终产生购买意向并采取行动。

二、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

20世纪末期诺顿商学院的Gerald L. Lohse(1997)教授就曾利用一个WVMT软件来研究网上购物消费者的行为,他指出消费者之所以采用网上购物这种方式一方面是“时间饥饿”也就是缺乏休闲时间的人,另一种是“在线生活”的群体,也就是经常接触的网络的人。

(一)消费者网上购物外部影响因素

对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产生外部刺激的主要是网络环境,Dailey认为网络氛围能够促进消费者的交易,他提出网络氛围是“有意识地对网络环境进行设计来对网上消费者制造正面的情感和认知影响,以求使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反应”,Eroglu等将网络氛围分成两大类(1)高任务相关因素。方便消费者完成购物目标的网站描述符(言辞或者画报);(2)低任务相关因素是对完成购物任务不重要的网站信息。网络氛围因素主要是指网站的生动性、交互性、象征标志、社会因素。

同时,Miyazaki、Bulter(2006)等学者认为,在网络购物环境下,网络设施的完善、上商场规范化的管理以及良好的服务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较大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上网购买意愿。Chien-Wen Chen(2012)通过对拥有电子商务的传统书店的购买者进行研究,发现购买者的线上行为间直接影响到其线下行为,并这两种行为会相互加强。

综上所述,外部因素对消费者网络行为的购买主要来源于网络环境,如网络的安全程度、制度保障,网站设计的的有用性、有趣性、易用性等,以及外部环境的相应的线下购买环境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交互影响。

(二)消费者自身因素

1.消费者的信任形成

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消费者是参与主体,另一方面,消费者行为是基于多种驱动因素的复杂行为,首先是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信任研究,McKnight (2004)对消费者的购买提出了二阶段模型,将信任形成分为网站介入前期(Intro-ductory stage)和访问(Exploratory stage)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到制度信任的影响,而第二阶段行为则受到技术接受模型(TAM)影响,TAM的模型由Davis于1989年提出,它是运用合理行为理论专门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程度的一个模型。依据技术接受模型TAM,一种新的信息技术的接受将由感知的可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来决定。用户对技术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认可度越高,表明对技术使用的意向越好,对技术接受程度也就越高。Gefen等(2003)将TAM用于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中,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的可用性将影响客户的使用意图,而感知的易用性将影响客户对卖方的信任。

Jin Baek Kim(2012)在TAM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消费者初次购买意向的形成因素,证明消费者在线购买意向的受到网站有用的影响,但易用性只是通过有用性间接起作用。

2.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按照理理论,消费者的行为意向源自于消费者的主观标准即价值观和对待商品的态度。消费者的主观标准是消费者判断客观事物的标准,消费者对待商品的态度是消费者基于主观标准对商品价值的判断,所以,无论是主观标准,还是对待商品的态度,都是消费者基于主观的认知和看法。Zeithaml(1998)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阐述了消费者感知价值理论。他将消费者感知价值定义为消费者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

3.消费者的感知风险

由于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不健全,网络技术不够成熟,网络购物的在线支付问题,钓鱼网站频现等风险问题从而使网购消费者对网购产生不信任。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的概念是Bauer(1960)首度引入营销的。他认为消费者任何购买行为,都可能无法确知其预期的结果是否正确,而某些结果可能令消费者不愉快,所以,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最初的消费者风险感知。

综上所述,从消费者自身出发,其网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受自身的感知的影响,主要是对购买商品价值的感知,和风险的感知,同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消费者对网络购买信任的形成,这种信任是受外部条件(网络大环境和商家)和内部条件的共同影响的。

三、总结

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和消费者自身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影响两方面开始研究的,其研究主体大都是消费者本身,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首先是受到价格和便捷因素的驱动,但深一层次的研究显示,消费者最终进行网上购买的研究显示,消费者受到网络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客观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者的网页设计的便捷性,合理性,电子商务经营者是否提供了全面的商品信息。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感知,归根结底,是消费者对外部环境的风险感知、对提供商品的价值感知,对商家的信任感知,而目前研究显示,消费者对网络购买的信任整体偏低,是由于对风险的感知较高。

未来的研究可通过研究消费者对信任的感知和风险的感知之间入手,同时消费者网购行为三个方面影响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这样,电子商务经营者可以从中选择正确的营销方式,从商家可操纵的影响因素入手,如商家无法直接改变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但可提供销售保障,提升消费者对网购商家的信任水平,衡量影响消费者网购行为三方面因素的营销效果和营销成本,从而选择有效的营销方式,使得最小营销投入获得最大营销收益。■

参考文献

[1]Michael R. Solomon .Consumer Behavior : Buying, Having and Being.[B]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

[2]Jin Baek Kim.An empirical study on consumer first purchase intention in online shopping: integrating

[3]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B]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8出版),13-15.

[4]庞川,消费者网络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l.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8).

[5]李沁芳.电子商务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的动态建[J].商业研究, 2007(08),第364期

[6]何庆丰.品牌声誉、品牌信任及与品牌忠诚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网上团购;团购网站;卖家;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75.02

1引言

网上团购是指消费者通过Internet这一信息交换平台,在团购网站上跟卖家进行交易,而团购网站从交易中获取服务费或产品差价的一种新兴网络购物活动,其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总额折扣。最早的团购网站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团购网站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中每日团购网站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最受消费者欢迎。根据国内权威团购导航领团网()的《2012年4月全国团购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 年4月底,全国共诞生团购网站5966家。

网上团购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国内外的学者却还没有对网上团购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本文将简要评述网上团购的发展状况,总结网上团购的研究成果,并探讨网上团购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2网上团购发展评述

2.1早期的团购网站

早期的团购网站诞生于1990s的欧美地区,团购的产品主要有电脑、消费性电子产品、家电和家居用品。起初,这些团购网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2000年1月到4月期间,Mobshop网站的注册会员由3.7万增加到13.2万。然而,到了2001年1月,Mobshop网站却停止了网上团购的运营。事实上,大多数早期的团购网站都已经停止运营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商业模式过于复杂;团购周期过长;参团者不能获得预期的折扣。

2.2每日团购网站

全球首个每日团购网站的商业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早期团购网站固有的缺陷。于200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上线,8个月后成功实现盈利。它现在在全美超过100个城市和世界上其他28个国家进行运营。从2010年年初始,许多Groupon的克隆体在全球各地纷纷上线。这些克隆体都采用了Groupon的商业模式甚至连网站设计都跟Groupon一样。

3网上团购文献回顾

3.1国外网上团购研究综述

从现有的研究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网上团购活动展开研究。

在卖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灵活的团购价格机制是否优于固定的传统价格机制。结果表明:当消费者需求不明朗、卖家属于风险探索型希望扩大新产品市场以及低价格需求者数量多余高价格需求者数量时,灵活的团购价格机制要优于固定的传统价格机制。

在团购网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团购网站如何解决聚集更多的消费者,具体方法包括:基于一类的产品而不是某一产品聚集消费者团体

;基于信任关系建立一个长期的团购机制;基于信用的聚集机制;构建消费者联盟组织,允许消费者可接受价格;基于卖家的保留价格,建立批量折扣分配制度。

在消费者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消费者接收团购机制以及影响买家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因素,如团购活动的持续时间、有助于买家做出购买决策的信息(购买条件和提示信息)、激励机制以及关于卖家过去团购活动和现有订单者的文字评论。

3.2国内网上团购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团购的研究侧重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琚春华,王蓓(2006)分析比较了当时网络团购模式,论述了由大型零售企业作为网络团购的组织者而形成的主动式网络团购新型模式。韩钰,杜建会,郭鹏飞(2011)通过收集中国网络团购市场调研报告相关数据,对中国网络团购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网络团购市场总体发展前景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宋承宇(2011)分析了网络团购的现状即,发展迅速、限制诸多和烧钱厉害,阐述了网络团购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模式简单、顾客忠诚度低、存在诚信风险,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目前仅有学者张酷、卢昕昀(2009)从消费者角度,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感知风险理论建立了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模型。宁连举,张欣欣(2011)基于传统的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理论,构建了网络团购消费者冲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4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网上团购的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吸引了包括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参与。但总体而言网上团购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构建还不够完善,许多理论还存在较大争议和空白,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其一,从研究视角来看,需要更多地关注卖家。以往的研究重视团购网站和消费者而轻视卖家,网上团购本地化的特点决定了网上团购的卖家向上要为团购网站提供自身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向下要为消费者提供面对面的实体服务,因而其要比传统电子商务B2C和C2C的卖家承担更多的压力,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卖家。

其二,从研究理论来看,网上团购的研究大多沿用传统电子商务B2C和C2C的理论,但是网上团购与B2C和C2C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理论在网上团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比如购买时间、现有的订单数量对潜在消费者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Anand,K.S.,&Aron,R.Group buying on the web: A comparison of price.discovery mechanisms [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546.1562.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4月全国团购统计报告[R],2012.

[3]Kauffman,R.J,Wang B.Bid Together,Buy Together: On the Efficacy of Group.buying Business Models in Internet.based Selling [M].Boca Raton: CRC Press,2002:99.137.

[4]Chen,J.,Chen,X.,& Song,parison of the group.buying auction and the fixed.pricing mechanism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7,43(2):445.459.

[5]Chen,J.,Kauffman,R.J.,Liu,Y.,& Song,X.Segmenting uncertain demand in group.buying auctions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pplication,2010,9(2):126.147.

[6]Yamamoto,J.,& Sycara,K.A stable and efficient buyer coalition formation scheme for E.marketplaces [J].Agents Montréal,2001,(01):1.8.

[7]Breban,S.,& Vassileva,J.Using inter.agent trust relation.ships for efficient coalition formation [J].In Cohen,R.,and Spencer.(Eds.),Proceedings of the 13th Canadian Conference on AI,Calgary,Canada,2002.

[8]Yuan,S.T.,& Lin,Y.H.Credit based group negotiation for aggregate sell/buy in e.markets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4,03: 74.94.

[9]Li,C.,Sycara,K.,& Scheller.Wolf,binatorial Coalition Formation for multi.item group.buying with heterogeneous customers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0,49: 1.13.

[10]Mastuo,T.,& Ito,T.A Group Format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Substitute Goods in Group Buying [J].Systems and Computers in Japan,2004,35(10):23.29.

[11]Sharif.Paghaleh,H.Analysis of the Waiting Time effects on the Financial Return and the order fulfillment in web.based group buying mechanisms [C].2009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Workshops.

[12]Tan F B,Sutherland P.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13]Kauffman R J,Lai H,Ho C T.Incentive Mechanisms,Fairn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Group.buy Auction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15(9): 249.262.

[14]Kauffman,R.J.,Lai,H.,& Lin,H.C.Consumer adoption of group.buying auctions: An experimental study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0,(11): 191.211.

[15]琚春华,王蓓.新型的网络团购模式:主动式网络团购[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9(179):9.14.

[16]韩钰,杜建会,郭鹏飞.基于SPSS的中国网络团购市场发展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0):1660.1665.

[17]宋承宇.电子商务新模式.网络团购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电子商务,2011,(09):16.

[18]张韶,卢听昀.基于TAM模型和感知风险的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9,(1):13.19.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3

一、 文献回顾

1. 冲动性购买行为。目前理论界尚缺乏对冲动性购买概念的清晰界定,早期研究者将非计划性购买行为或强迫性购买行为等同于冲动性购买行为。Katona和Muller(1955)将非计划性购买的定义同视为冲动性购买行为。Stern(1962)综合了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经济条件、人格、购买时间、地点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提出了四种冲动性组合(The Impulse Mix)。Weinberg和Gottwald (1982)指出,冲动性购买可以由“情感”、“认知”、“反应”等三个维度来定义。Rook和Hoch(1987)也指出,当消费者经历到一种突然的、通常是不能抗拒的力量,而且持续不断的超力时,促使消费者会渴望立刻拥有服务或商品,即为冲动性购买行为。D' Astous,Maltais和Roberge(1990)认为,冲动性购买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刻受到内在无法控制的动力,而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不明智的,甚至不理性的购买行为。Engel,Blackwell和 Miniard(1995)将购物发生前未计划的,在瞬间被商品展示或促销活动吸引的一种购物行为称之为冲动性购买行为。Mowen(1995)指出,顾客在受到强烈并持续的刺激情况下,会冲动性地产生购买欲望,同时会忽略其购买的可能后果的行为称作冲动性购买行为。Betty和Ferrell(1998)认为消费者在没有任何购买计划、购买意愿或购买任务的情况之下,发生突然且立即的购买行为就是冲动性购买行为。Mowen和Minor(1998)将冲动性购买定义为缺乏控制力的欲望获取和占有,更多在于主观感受。Barley和Nancarrow(1998)也针对客户冲动性购买的主观影响因素,提出了包括催化冲动性、补偿冲动性、突破冲动性和盲目冲动性的购买行为类型。Wood(1998)认为冲动型购买的原因在于缺少计划性。

国内外学者对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这一概念在不同角度的研究虽然没有统一界定,但是对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特征描绘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结合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将具备在没有经过详细考虑与计划的情况下,因外界的刺激让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与情绪反应被激发,从而使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购买渴望的行为归属为冲动性购买行为。

2.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在刺激因素。消费者在实际购物过程中往往受到外在刺激因素的重要影响,理论界对于影响冲动性购买行为外在因素的论述,归纳后集中于三点:商品的相关信息、商店环境,和他人的建议。商品的相关信息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主要关注点,因此被定义为影响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商店环境、其他建议会间接作用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实际冲动性购买行为发生时,这三种外在刺激因素会直接和间接地共同作用于消费者。

(2)消费者人格特征。消费者的人格特征包括了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可支配收入、受教育程度、理财观念、购物享乐主义、冲动性购买倾向等个体特征。而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了这几个方面: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其冲动性购买倾向呈现下降趋势;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且表现出更高的冲动性购买倾向;当消费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无顾虑的购买倾向,且自我控制力低的消费者,更加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3)消费者情感反应。运用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情感反应又被称为情感唤起。在外在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同时会具有情感唤起的特征。

3. 消费者网络环境下的冲动性购买行为。Mathur(1997)等人认为,网络环境更容易激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Larose(2003)在对成功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实证研究后,将网络环境下影响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要素进行了总结分析。Jeffrey和Hodge(2007)研究了网络商家公益性活动对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结论指出,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不会直接影响商家的消费支出总量,但对于商家的公益性举措会有相应的冲动性显现。王庆森(2008)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网站浏览量的高低意味着转化率的快慢,而网站的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和安全性是顾客网站浏览的关键影响要素,进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意愿,引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Parboteeah 等,(2008)对网络环境下的视觉吸引和信息完备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前者会使消费者产生感知娱乐性,这会对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意愿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会使消费者产生感知有用性,其通过网站媒体平台的推动作用于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意愿,最终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陈旭,周梅华(2010)通过研究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冲动性购买行为形成的机理,设计出网络环境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形成机制模型。

二、 研究结构及研究假设

1. 研究模型的提出。本文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探究在网络购物环境下外界刺激、个体特征及限制性因素对刺激消费者情感反应,引发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和行为的影响作用。如图1所示。

2. 提出假设。冲动性购买行为会因外界的刺激让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与情绪反应被激发,从而使其具有强烈的购买渴望的行为归属,因此,外界的刺激应作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起因。假设:

H1:外界刺激对消费者购物的情感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网络购物环境所具有的便利快捷、商品多样、价格低廉等特点是消费者浏览购物网站并进行购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将商品价格作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另一影响因素;网络购物环境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形式,消费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商品的感知体验,因此,网络商品的提供者必须通过有视觉冲击力和多角度的图片,并备以完备的产品介绍,甚至是一些美妙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从而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吸引顾客关注的作用;网络购物环境也具备比实体店更便捷和优越的特点,消费者可随时看到其他买家对于所购商品的评论,以此来掌握商品的品质信息;心理学对从众心理做了准确的定义,即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身观点或改变主观意愿,而发生与群体相适应的行为,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基本都会通过浏览商家曾经的成交记录,并通过其他顾客的总体评价,来对商品的品质、商家的服务等作出结论;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都会选择查看商家信用等级的方式,来衡量商家的信用,判断商品品质。因此得出假设:

H1-1、H1-2、H1-3、H1-4、H1-5:商品价格越低廉、商品的图文展示越精美、买家商品评论越趋于正面、商品的成交记录越多、商家的信用等级越高,对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情感反应刺激越强烈,也越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个体特征对于刺激消费者情感反应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特征一般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是支配个人行为在变化的环境中做出一致反映的先决条件。每个人的个体特质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得出假设:

H2:个体特征对消费者购物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性别的不同决定了其冲动性倾向会有所不同,相关研究检验了男性或女性谁更容易成为冲动性购物者(Cobb & Hoyer,1986,Kollat and Willett,1967);年龄也是影响冲动性购买行为的重要个体特征变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与阅历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其消费行为的方向;购物情绪将消费购物行为变成一种调节情绪的手段,这些更加会促使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收入状况是消费者进行购物支出的一项决定性因素;自我控制性是指消费者针对周围外部环境线索的变化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以此得出假设:

H2-1、H2-2 H2-3、H2-4、H2-5: 女性消费者、年轻的消费者、心情愉悦的消费者、高收入消费者、低自我控制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情感反应比男性强烈,更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限制性因素是指消费者具有冲动性购买意向后,受到某种或某些因素的干扰或限制,停止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发生。因此假设:

H3:限制性因素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支付工具对于网络购物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支付工具出现问题,那么交易就无法成功完成。因此得出假设

H3-1:网上支付工具越健全,消费者越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三、 调查实施及数据分析

1. 调查问卷设计。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搜集,主体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

针对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所受外在影响因素的特征,选取了商品价格、图文展示、信用等级、他人评价以及成交记录五方面;运用人口统计学资料搜集相关个体特征,以此研究消费者个体特征对网络环境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影响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限制性因素中,本文主要从支付工具方面进行了说明。消费者由于外界刺激,消费者基于个体特征及限制性因素引感反应,从而激发购买意愿,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本文的情感反应测量项目参照Youn和Faber(2000)设计的情感反应的调查量表;对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及行为的各项测量项目本文参照Jones,Weun和beatty(2003)的调查量表并结合了网络环境的相应特点加以修改。

2. 调查数据分析。

(1)样本人口统计资料。本此问卷共发放410份,回收367份,样本回收率89.51%。再通过问卷有效性筛选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81.47%。被访者中,女性消费者占3/4,以40岁以下年轻群体为主,收入在个人月收入所得税基准线以下者所占比重为77.17%左右。本研究同时针对受访者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受访者每周平均浏览网站时间在6个小时~15个小时之间。从样本数据的统计来看,符合研究的要求。

(2)测量条款的统计描述。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分别给予1分~5分。对各因素调查问项的平均值,均值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各调查问项的离散程度。

(3)外界刺激各因素作用于情感反应的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界刺激所包含的五个因素对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都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价格因素影响最大,其优惠幅度与消费者的情感反应程度呈现正比例相关性。同时,网络平台所展示商品的图片精美程度与描述的详细、专业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情感反应。其他消费者对于此种商品的正面评价越多,和该商品的成交记录越明显,就越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因此,假设Hl-l,H1-2,H1-3,H1-4,H1-5得到验证。

(4)个体特征各因素作用于情感反应的分析。通过调查可知,在网络购物环境下,相对于男性消费者,女性消费者更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但需要进一步区分的是男女消费者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冲动性购买意愿。女性消费者在面对服饰箱包、化妆品、家居用品时容易出现冲动性购买行为;而男性消费者在面对电子产品、运动产品时会表现出强于女性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意愿。对于年龄方面来讲,20岁~30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体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更具有经济基础,不符合本文假设中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假设H2-1在总数量上得到了一定的验证,若再进行商品种类的区分可能不成立。假设H2-2不支持。收入状况决定消费者的可支配资金额度,直接影响消费数量,而调查显示收入在2 000元~5 000元的人群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低自我控制的消费者也比高自我控制的消费者更易产生刺激情感反应进行冲动性购买。假设H2-4不成立,假设H2-5得到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情绪相对稳定的人比起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冲动性购买的几率更高,不符合本文假设,假设H2-3不支持。

(5)限制性因素作用于情感反应的分析。调查证明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购物时,当支付工具出现余额不足、系统故障、网络不畅、安全性等问题时,会延误交易时间,消费者有可能会重新审视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购买热情,很有可能最终会放弃购买。因此,假设H3-1成立。

四、 结论

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商品价格的优惠幅度、图文展示的精美程度和文字描述的详细专业水平、其他消费者对于商品评价的良好程度、商品成交记录的多寡以及商家整体经营过程中的信用水平,这些都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情感反应,进而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个体特征因素中,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易进行冲动性购买;20岁~30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体在网络购物中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情绪相对稳定的人比起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比率更高;高收入状况的人群并不因为其可支配资金更多而更易冲动性购买,反而是收入在2 000元~5 000元的收入人群更易在网络购物时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该群体更加热衷于实体购物,较少进行网络购物;基于从众心态和群体压力的影响因素存在,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消费者相对于高控制能力者,更容易产生购买欲望,强烈的情感反应会使其进行冲动性购买行为。限制性因素中,因支付工具拖延消费者的购买时间会使消费者重新对产品进行认知,在消费者由瞬间强烈刺激下的冲动性购买欲望减退后,未持续的影响会减弱消费者对于产品短时间的热衷与喜爱,最终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雅琦,施俊琦,王垒.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应用心理学,2004,(3).

2. Ronald E Milliman.Using Background Music to Affect the Behavior of Supermarket Shoppers. Journal of Marketing,1986.

3. Kollat D T, Willett R P.Is impulse purchasing really a useful concept for marke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

4. 江林.张晓鲁等.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实证分析及其营销策略.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5).

5. 朱莉莉.同城与异地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作者简介:杨锴,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讲师,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路雯雯,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学士。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4

内容摘要:本文在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了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针对在职及学生群体开展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网购经验、可接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而网络团购态度对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感知风险 有用性 易用性 可接触性 行为意向 网络团购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网络团购是指通过互联网将消费者的相同需求进行聚集,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获得购买的优惠交易条件,其运作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总额折扣,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增加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效用(Anand和Aron,2003)。根据团购的性质和团购的目标不同,网络团购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消费者自助团购模式;职业团购模式,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团购性质的公司、网站和个人;网络营销团购模式(周曙东、叶辉,2003)。站在商家的角度,网络团购的优势在于信息快、成本低、销量大。对于消费者来讲,其优势为:省钱、省心、省力(肖建中,2006)。

在现今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值得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研究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技术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行为意向是人的使用态度和其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的,而使用的态度是由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共同决定的。感知有用性指个体相信使用一种特定的系统将对其有所帮助,感知易用性指个体期望免于努力的程度。其他因素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进而影响态度、行为意向及至消费者接受新技术和新系统(见图1)。

1960年Bauer将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引入消费者行为,而后被概念化为一个两因素、多维度的概念(于丹等,2006)。Forsythe和Shi(2003)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感知到的财务风险、产品绩效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以及他们与消费者网上行为的关系;Miyazaki 和Fernandez(2001)认为消费者感知的网络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是B2C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

除上述因素外,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经验以及可接触性也应加以考虑。与普通网络购物相比,网络团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形成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从而使得独立的消费者可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这是消费模式的一种创新。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模式与一个新技术被接受的过程相似。本文引用技术接受模型建立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和行为意向的重要变量。此外,我们还将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也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变量。基于上述表述,我们形成理论模型(见图2),并作假设。

假设1:网购经验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2: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假设3:可接触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4:感知有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5: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6: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形成图2中的理论模型。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测量量表主要基于Davis(1989)的量表体系,并根据网络团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形成调查问卷的初步设计。然后征求相关学者及部分网络团购用户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问卷的预发放,针对30-50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对问卷进行修改,之后完成问卷的最终设计。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公司员工、在校学生等人群进行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调查,实际收回190份有效问卷。本科生占40.5%,硕士研究生占14.7%,博士研究生占3.2%,参加工作人员的占37.9%,其他人群占3.7%。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上网达到5个小时以上的占68.4%,上网达到8个小时以上的占43.7%。

分析结果

(一)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影响因素题项的因子分析。由于因子分析析出的变量与预期假设不符,所以需要对因子模型进行调整。删除部分不合理题项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表1因子分析结果。每个因子的变量的载荷度均大于0.6,因此调整后的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

其次进行团购态度的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非常强。

第三部分为行为意向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也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也非常强。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度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这里采用Alpha分析法,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感知风险、感知易用性、网络团购态度、网络团购行为意向的Alpha值都大于0.7,符合要求;感知有用性的Alpha值为0.681,较低但可以接受;网购经验Alpha值较低,但基本是能用来测量永固网购经验的,故保留。

(三)回归分析

1.对网络团购态度的回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用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进行回归分析,来验证五个因素对与团购态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中,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为0.559,整体解释度较高。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对这五个因素的p值分析,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和有用性这四个因素与态度的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其中,消费者的网络团购风险与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态度是成负相关,即感知风险越大,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消极;其他三个因素与态度均成显著正相关。而易用性在p值0.05水平下不显著,在p值0.1水平下显著,可以得出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一定正向影响,但不如其他变量明显。

2.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意向的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t值等于15.647,团购态度的p值

3.总结。分析结果验证了之前假设,网络团购感知风险与团购态度呈负相关,即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越高,网络团购态度越消极。有用性、易用性、网购经验、可接触性这四个因素与团购态度呈正相关,即感知网络团购越有用、越易用,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消费者的网络团购经验越丰富,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网络团购越容易接触,消费者的态度越积极;同理,团购态度与行为意向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2,相关程度很高,即网络团购态度越积极,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越强。

结论和未来研究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用技术接受模型时,增加了两项因素,即网络团购经验和网络团购可接触性。根据我们的调研及分析结果,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态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感知风险、网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而易用性只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影响。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可接触性作为我们新提出的因素之一,也起到很大作用,网络团购商家应尽可能使网站做到易发现、产品易搜寻,尽可能避免浪费消费者的寻找时间。这些因素都能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着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因此建议网络团购商家从易用性和有用性这两点出发,结合感知风险、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迎合消费者心理,使得网络团购成为消费者日常的易用且实用的消费方式。本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包括:关注的是网络团购平台,研究的是中国环境下的技术接受理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在理论模型中增加了“可接触性”和“网购经验”影响变量,并发现这两个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有很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分析出几个变量对网络团购的不同程度影响,这对规范网络团购行为以及发展网络团购有重要的启示:采取措施减少客户对网络团购的感知风险包括货款类风险和商品类风险;提高网络团购对客户的价值,即团购对用户的有用性;提高网络团购流程的便捷性和人性化;提高网络团购的可接触性。

本论文在收集问卷时,兼顾了学生及在职员工两个群体,但问卷收回数量仍然相对偏少,在样本代表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将来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发放更多的问卷,对比不同人群在不同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和意向方面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其次,本论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而提出的理论模型相对较为简单,将来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尤其是与网络团购商业模式更为相关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曙东,叶辉.解析网络营销模式[J].商业研究,2003(22)

2.于丹,董大海,金玉芳,李广辉.基于消费者视角的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06,2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网购 感知风险 风险认知 规避 消费者行为

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94亿,其中,团购用户规模达到6465万。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从交易额上看,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元,达7735.6亿元,较2010年增长67.8%,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2010年韩国和美国网购用户占全国网民的比例分别为64.3%和66.0%。而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网购渗透率仅为37.8%。对比中美两国的数据,可见我国网络购物的渗透率仍较低。

虽然网购的群体正在逐渐扩大,接受这种新的消费模式的人越来越多,但关于网购的纠纷越来越多,失败的购物经验,陌生的消费模式,使一部分消费者开始对网购持怀疑态度,从而制约了网络购物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明确是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欲望。根据eDataPower(互联网调查咨询平台)的调查显示,有76%的消费者认为网上购物风险较大是不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较高的风险认知被认为是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主要障碍,商家要想发展在线零售业务,必须寻求方法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因此如何降低消费者感知风险,取得并维持顾客的信任,是在线零售成败的关键所在。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

(一)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

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在消费过程中谨慎地评价某一商品并理性地进行选择,然后确定最佳购买方案。同时,消费者的这个选择与评价的过程是隐秘的,消费者有时候不会说明他买与不买,买什么,在哪里买等的真正原因。所以,消费者购买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而难于琢磨。但消费者购买决策无外乎这几个过程:问题认识、搜寻信息、方案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价。这其中任何一个过程的中途改变,都会影响消费者最终的购买决策。而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会影响这个模型中的所有阶段,所以,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会影响最终的决策结果。

(二)感知风险理论

哈佛大学的鲍尔(Raymond Bauer)提出的感知风险理论认为,感知风险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由于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最初的概念。它由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错误决策后果的严重性两部分组成。不确定性,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满意程度感知的不确定;错误决策后果指的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后可能产生的损失。

顾客担心购买产品会给自己带来哪些风险呢?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972年,Jacoby、Kaplan将顾客感知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1975年,Peter・Tarpey提出的第六个重要的风险为时间风险;1993年,Stone・Gronhaung的研究表明,前五种风险加上时间风险可以解释88.8%的总感知风险。至此,许多对顾客感知风险的研究都是从以下六个因素来进行的:时间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财务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

时间风险是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需要调整、修理或退还造成的时间浪费而带来的风险。比如,购买家用电器时很多消费者更关心售后,买衣服时询问是否能够及时调换等;功能风险是产品不具备人们所期望的性能或产品性能比竞争者的产品差所带来的风险。像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大件商品的时候很犹豫,总是担心自己选择的品牌没有其他品牌的性能好;身体风险是产品可能对自己或他人的健康与安全产生危害的风险。比如,在购买食品时就很重视食品的安全性;财务风险是产品定价过高或产品有质量问题等招致经济上蒙受损失所产生的风险。同时,财务风险可以表现为担心自己支付的价格过高或者购买的产品性价比过低;社会风险是因购买决策失误而受到他人嘲笑、疏远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很注重社会形象的群体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风险是因决策失误而使顾客自我情感受到伤害的风险。

(三)基于感知风险的购买决策理论

米切尔(Mitchell)将购买决策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消费者感知风险的购买决策理论。米切尔的研究表明在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消费者均感知到了风险,并且不同阶段感知风险的水平是不同的。在确认需要阶段,由于没有立即解决问题的手段或不存在可利用的产品,感知风险不断增加;开始收集信息后,风险开始减少;感知风险在方案评价阶段继续降低;在购买决策前,由于决策的不确定性,风险轻微上升;如购买后消费者达到满意状态,则风险再次走低。由于顾客在购买的整个过程中都冒着某种程度的风险,因此,每个顾客都在努力回避或降低这种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顾客的购买行为就是一种减少风险的行为。其中,在这五个阶段中,顾客购买决策的做出是对企业产品认同及接受程度最为直接的表现。而顾客改变、推迟或取消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因此,剖析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内容,并且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促进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最好方法。

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程度会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因不同的商品、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境而产生差异,具体说来,其影响因素有:

(一)产品特征

不同的产品,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对于熟悉的产品,由于使用习惯和产品成熟度,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认知比较多,所以,感受到的风险相对较低;而技术领先的新产品或功能属性较复杂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了解较少,这类产品的购买往往有较高的感知风险;同时,对于那些与消费者身体或者健康紧密相关的商品,消费者也容易有较高的感知风险,比如食品、儿童用品等。

(二)产品价格

价格的高低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感知,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消费者可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购买,即使购买失误,也不会有太大的遗憾;而面对价格较高的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对其是否物有所值心存疑虑,因为一旦决策错误,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此类商品感知风险较高。

(三)购买经验

对于消费者经常购买的商品或经常光顾的店铺来说,由于掌握的信息相对充分,所以感知的风险较小;而消费者在购买从未有过购买经验的商品或光顾从未接触过的店铺时,由于缺乏认知与信任,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水平较高。

(四)消费者的个性心理

有的消费者自信、理性、教育水平高、掌握的知识更全面,他们对自己的购买行为更加确定,感受到的风险相对较低;而购买经历较少、遇事较为谨慎小心、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往往对购买不自信,他们在购买决策中往往有较高的知觉风险。

感知风险理论在网络购买行为中的体现

(一)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的感知风险

我国学者井淼等在实证研究中提出,我国消费者网络购物时的感知风险由八个维度构成:经济风险(网络购物引起货币损失的可能性)、功能风险(在网上购买的产品不能正常使用或功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隐私风险(由于网络购物而使消费者失去对个人信息控制的可能性)、社会风险(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不被其他社会成员接受或认同的可能性)、时间风险(个人因网络购物而损失时间的可能性)、服务风险(网络购物过程中得不到客户服务的可能性)、心理风险(由于网络购物行为而使自己遭受精神压力的可能性)、身体风险(网络购物方式或网上购买的产品对个人身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这些风险的具体体现形式如表1所示。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八种风险中,显著影响消费者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感知风险有“功能感知风险”、“时间/便利性感知风险”、“心理感知风险”。这三类“感知风险程度”与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消费者的“功能感知风险”对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 “时间/便利性感知风险程度”。

1.经济风险。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抱着很大的怀疑态度,消费者感知到在线使用信用卡的风险,认为网上信用卡被盗是很经常的事,于是不情愿在网上提供信用卡信息,许多消费者经常是到了支付的步骤半途而废,这已成为网上购物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时,交易另一方主体的虚拟性也会使消费者担心对方不守信用或故意欺诈造成自己经济上的损失。但是很多有过网上购物经历的消费者并不是太担心这方面的危险,认为随着安全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安全支付工具的出现,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

另一方面,顾客会对所购买的商品是否物有所值,性价比是否最高,降价前是否临时提价等情况存在疑虑,。同时,由于消费者获得有关商品信息的局限,而使消费者难以对商品的品质、质量、效用进行全面感知而产生对其价值的客观判断,这些因素的存在也会使消费者面临一定的经济风险。

2.功能风险。网购不同于传统的店铺购物方式,由于看不到实体店,无法直接接触到商品,消费者仅仅能够看到商品精美的图片,而无法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就使得消费者对商品认知的第一阶段即感知阶段获得的信息不完整。不完整的信息增加消费者决策难度。比如,在网络上只是看到照片及对物品的简单介绍,像衣服或鞋子之类的,就不能直接看出适不适合,而如果在商场购买,可以试穿,合适的就马上买下,不用考虑那么多。除此之外,网络上还存在不准确的产品展示、不充分的产品信息说明,这些都会增加消费者感知的功能风险。

3.隐私风险。网上购物经常会采用会员注册、网上转账支付等形式完成交易,所以在所难免会涉及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有的消费者担心秘密信息被恶意盗取利用,因此不愿意留下诸如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等重要信息。同时,由于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的存在,消费者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隐私风险成为网上购物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风险来源。曾有媒体报道,一些团购网站的市场活动遭不法分子破坏而中断,不仅导致一些用户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因为用户数据库被盗取,大量消费者个人数据遭到泄露。研究显示,当消费者被要求提交个人信息时,有79%的消费者会立刻离开该网站。

4.社会风险。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周围群体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评价,所购买的商品是否会得到他人的认同,购买行为本身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比如有的消费者担心自己在网络购物中占用的时间过长而造成家人的反对,自己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等。

5.时间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网速、订单提交、网站搜索、取货和退货时间过长等带来的时间损失。网站设计混乱、网页下载速度过慢、取货时间过长、退货不规范等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在网上所购来的物品,往往需要经过配送的环节,快则一两天,慢则要一个星期或更久,有时候,配送过程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另外,如果消费者对物品不满意,退换货又要经过配送环节,比较麻烦,时间浪费较多;而在商场,看到自己想要的,就直接出手,如果不满意,直接拿去换。再看退货,虽然现实中购物退货也需要很复杂的程序,可是网上退货就相对更加困难,甚至商家还提出百般无理要求,拒绝退货和推卸责任。所以,有的消费者为了避免时间上的损失而选择实地购买。

6.服务风险。服务风险可以体现为两大方面,一个来自于送货服务风险,一个来自于商家的售后服务风险。送货服务风险体现在所购商品是否能够及时、完整地到达,送货地点是否方便顾客取货;而商家售后服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商家是否能够提供正规发票,是否有配套的售后服务以及是否能提供完善的退换货服务等。

7.身体风险。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会考虑长时间的搜寻信息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网上购物时精力、体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的考虑则来自于商品本身,比如食品是否安全可食用,购买商品是否达到安全标准等。

8.心理风险。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很多消费者对网上购物感到焦虑紧张。失败的购物经历还可能引起消费者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和否定,还有一些消费者把购买失败经历归结为自己与网络时代脱节。同时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对电脑、互联网等新技术存在怀疑与排斥。

(二)网购过程中消费者感知风险的根源

在网上购物环境下,由于缺乏对店面、商品、服务等的直观感受,相对传统的店铺购物,消费者感知到的风险更大,除了传统渠道中来自产品、价格、经验和消费者个性的原因之外,消费者感知的风险更多地是因为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引起的。

针对网上购物过程中消费者感知风险的深度根源,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Einwiller认为,在B2C电子商务中的感知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电子系统,即虚拟的网络购物环境。相对传统购物方式,网上购物是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由于网络空间虚拟性和技术复杂性,消费者可能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同时,网上购物的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媒体关于假冒伪劣商品的报道也提高了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二是网上商家。他们能够得到注册者(或消费者)的信息,使用cookies追踪浏览者的购物习惯。消费者担心个人信息被网上商家滥用,从而使自己的隐私泄露,这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感知到的主要风险之一。而且,在网络上,商家的身份难以确认,销售的商品也不能查看,这都增加了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三是消费者本人。消费者对网上购物这种新型的交易形式不熟悉,缺乏购物经验,无论对在线商家还是网上交易流程都不甚了解,这都会增加消费者的感知风险。简而言之,Einwiller把B2C电子商务中的感知风险来源归结为:交易主体(网上商家和消费者)和交易媒介(电子交易系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孙祥等专门对B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知觉到的风险来源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虚拟环境中的信息流与实体环境中的物流和价值转移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不同步,其中任何对应环节内容不相符,都会产生交易损失的风险;由于交易主体的知觉线索被部分剥夺,对信息流过程不可感知,更使这种风险效应放大。

(三)消费者规避网购风险的方式

传统消费模式中,顾客感到了各类购买风险的存在,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风险有增无减,但消费者总能通过一些手段来尽量降低风险(至少消费者自己认为如此)。实践中,消费者降低风险的方法表现为:

1.获取更多信息。为了减少购买风险,消费者会在购买前搜集更多信息,拓宽自己的外部信息渠道,求助更可靠的信息来源,比如咨询专家或有经验的消费人群等。同时,消费者在进行网购的时候更多地参考有过网购经验的人的意见,他们也非常重视已购买人群的评价,关注信誉度等信息。目前,许多购物网站都设有顾客评价功能,以便消费者通过查询顾客评价信息来获取信息。

2.从众购买。在许多情境中,消费者由于无法获得产品的全部信息或其他原因,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判断依据。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从众购买的心理依据是人们为了寻求购买的安全感而选择与众人相同的消费行为,因为跟风购买似乎总能带给消费者一种不会出错的安慰心理。从众购买在网购行为中表现为消费者更关注那些销售量大、销售频率高的商家和产品,认为既然大家都购买了,出错的几率更低。而许多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着力宣传商品的销售量,有的甚至采用不法手段,通过虚假购买的方式获取销售火爆的假象,引导消费者购买。

3.依靠经验和品牌忠诚度。获取信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从众购买又不能体现个性消费,于是,有的消费者靠自己的购物经验来进行购买决策。当这个经验足够多又得到了一定的鼓励和巩固后,经验就变成了品牌忠诚,而品牌忠诚既可以节约购买时间,也可以降低由于认识新品牌而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许多网购人群对某些网络店铺具有一定忠诚度,这种忠诚度不仅确保这些消费者在该店铺的重复购买,还带动影响周围的消费群体参与购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作用。

4.放弃购买。在极端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认为风险极大,而又找不出有效的降低方法时,消费者就会放弃购买或推迟购买。这也就是为什么实际中浏览网页、参考网页资料的人比实际购买的人要多的原因。

启示

研究顾客的感知风险,是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营销人员可以更好地从顾客视角出发,来分析企业产品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更有效和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营销策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了解顾客的感知风险也是企业挖掘商机、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根据感知风险理论可知,减少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是促进消费者产生购物行为的途径。所以,把握消费者心理,降低消费者风险认知,是促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商家赢得竞争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臧良运.消费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尤丹蓉.网上购物中的认知风险与消费者相关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

3.丁夏齐.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风险认知及影响因素[J].商业研究,2005(22)

4.荣晓华.消费者行为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董大海,李广辉,杨毅.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构面研究[J].管理学报,2005(2)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你只要开题报告吧 我再上传点例文你对照下,

还有网站自己去看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 要 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三个元素组成,即企业的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通过对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的分析介绍,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关键词 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诚信、可持续成长等问题,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实践中难以回避的话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企业具有双重性:一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有经济属性;二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形态,它又具有社会属性。当今社会,人本主义思潮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深远,范围日益扩大。要求企业重视经营行为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也就成为理所当然。因此,企业的目标定位应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管理观念转变,把追求利润与对社会负责统一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已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比经济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难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赢利有一种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好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声望,减少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销售率和客户回头率;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减少常规性错误和事故;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增加企业赢利。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赢利并不是对立的,现代企业所推崇的回报大于索取的哲学原则,用双赢思想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也逐渐在改变企业的目标与标准。

扩展: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随之改变。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提出了新挑战。本文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和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的特征,应该制定怎样的营销策略以应对他们的这种心理特征,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的局限。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XX,(4)

[3]刘潇,向爱华。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 B2C 电子商务满意度研究[J].电子商务,20XX,(6)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双十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突破式”的进步,网购逐渐成为国民消费方式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传统购物来说,网购具有商品种类丰富,价格便宜,方便快捷等优势。近年来,“双十一”网购节日兴起,其在社会消费领域所创造的“需求神话”与网络电商所营造的节日氛围中逐渐从一种校园亚文化异化为全民W络购物狂欢节,并最终使“双十一”网络购物行为固化成为一种被大众定期礼拜的公共节日仪式(吕欣,2014)。“双十一”所蕴含的丰富隐喻生动折射出了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反映出了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的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渴求,“双十一”也成为中国当下鲜活的“时代标本”。

二、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敏捷活跃、容易并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心态开放等特点,并且其拥有能够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用与大量的课余时间,这些都使网购这种兼具实用型和时尚型的购物方式迅速风靡于各大校园并被其普遍接受。

1.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当前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健康消费观,即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是合理的;而另一种则持相反论点,认为大学生消费是不合理的消费观。对于前者认为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由少年向中年、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群体相似的一面,却又与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学生能够秉承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合理适度地消费。这是由于大学生已经开始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其在消费时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消费商品的选择上,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使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刘志伟,2002)。对于后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并不合理,甚至存在盲目追求、奢侈浪费等现象。他们认为大学生当前消费的盲目性、攀比性和从众性,使得大学生消费偏离了正常轨道(宋佳霖,2011)。例如,超前消费的信用卡、促销打折的广告都引诱着大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消费。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经常压缩个人日常开支,将省下的钱用于人际交往、娱乐等非必要的消费,导致自己的日常生活面临捉襟见肘的现象。

2.大学生“双十一”网购现状的研究

当代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也是对商品本身的一种消费,其表现为一种符号消费。也就是说人们除了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还将商品作为一种显示自身身份,地位,价值的符号来消费(陈黎,2015)。随着网络消费热潮的升温,2009年“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诞生更是促成了全民参与网购的热潮。虽说“双十一”作为非传统的购物节日而存在,但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符号,引领着消费热潮。

“双十一”狂欢购物节通过依托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双十一光棍节”,将普通的网购赋予了新的含义,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大学生是极易接触并热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双十一网购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特点,使他们在双十一网购这一新鲜的活动中能获得一种新的身份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自身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主体际性的符号交流。

3.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总体来说,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三种。首先,他们认为网购价格便宜,购买方式便捷。对拥有固定生活费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同样的商品网购对其更有吸引力,因为网购商品较实体店便宜,并且能够货比三家,给其充分的比较空间选择合适自己的商品。除此之外,网购方式便捷,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在网络上逐一挑选,省去外出烦恼。其次,当代大学生都拥有追求个性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在虚荣与求异的心理促使下,他们从网购中追求时髦与个性,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不同。最后,从众性与宣泄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是一种追随群体的消费行为,这种随群消费在大学里更是随处可见。而我们所说的宣泄性消费包括正面和负面进行宣泄其内心情感的消费。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到了民事责任年龄,但他们的心理还尚不够成熟,且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情绪起伏波动比较大(宋佳霖,2011)。网购作为他们宣泄的途径,适当发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但过高消费却也能造成极大浪费与不利。

三、相关核心概念

1.消费观

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态度和总体看法,是价值观的组成之一,是人们用来价值判断与衡量消费及有关事物的尺子(罗子明,2002)。在这种判断标准的指导之下,人们通常会选择躲避开不利的、与自身三观不符的、不喜欢的或者不接受的商品和消费行为,而选择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美好的商品和消费行为。

2.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消耗某种商品和服务时大脑思维活动的态势,即心理态势,是一种内心活动。这种心理态势的形成受到消费者的个性、气质、知觉、想象、感觉、情绪、记忆、兴趣、联想、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顾文钧,2002)。人们通常在消费时,心理也会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这一普通心理学的基本过程。

3.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劳务与消费资料而从事的选择、购买与使用的活动,也称为消费者行为。一般一个完整的消费行为要经历几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与评估、购买决策及购买后评价。从横截面所涵盖的内容看,消费行为由许多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构成,而且更偏重于后者。内隐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决策过程的个人特征内部要素(霍金斯、科尼,1987)。但众多学者强调,消费行为是由影响消费者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4.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是消M者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爱好及其它约束条件选择自己所能购买的商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孟超,2015)。理性消费最根本的特征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杜绝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秉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的消费行为,倡导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没有完全具备“慧眼”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社会的诱惑,并不能理性思考,所以常会出现盲目与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大学生“双十一”前后消费行为与心理的相关信息。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一种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符号、数字或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以用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风笑天,2012)。通过文献研究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核心期刊的搜索,整理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现状、影响因素等相关资料,确定基本的研究目的与方向。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问卷编制、施测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共抽取483个大学生样本,获取了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及其对自我网络消费行为与心理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3、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与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本文分别通过对两名大学生及两名电商进行访谈,了解分析“双十一”等消费节日对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五、调研总体情况与样本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主要以江苏和北京的高校为主。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2.数据基本分析(SPSS)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共有174人,占总样本的36.0%,女性人数共309人,占总样本的64.0%,年龄分布为18-26(21.75±1.747)。此次被调查的对象所处高校985或211比例为32.9%,与全国985、211工程占全国高校三分之一的比率大致接近。所以,样本高校分布较好,具有代表性。而在年级分布中,样本大都分布于大三、大四区间,其专业分布中,以文史、艺术类为主,比例最少的为医学类。在日常消费模式调查中发现,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会根据产品的质量价格状况决定。而剩下的多为网络消费模式,选择以实体店消费为主的大学生占极少数,此现象也反映出如今实体消费的低沉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成正态曲线分布,多半集中在1500元左右,更有大半学生月生活费超过1500元。这说明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且具备较高质量的消费能力。而在主要消费项目上,饮食、生活用品、衣服鞋帽位居消费项目前三位。此外,旅游出行、话费网游、教育支出也相差无几,分列后几位。说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消费结构不再似往常单一,也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与品质。

3.相关性检验分析

(1)高校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上表为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生活费的Pearson卡方值为10.255,自由度为4,显著性概率值P=0.036

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

(2)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下表为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用于网购费用的Pearson卡方值为13.118,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04

六、结果与讨论

1.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

大学生消费群体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一方面,他们消费需求旺盛,但另一方面他们经济尚未独立,消费行为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面临许多矛盾。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自身的需求、生活环境以及性别的差异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

(1)自身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的生存需求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本次调研也发现,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已不同于从前,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即使自身还未能实现收入的自我增加或者在生活费用尚不能完全自我掌控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会选择在最大程度的自我支配中达到自我需求与满足。因此,自身需求是大学生进行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而网络购物所带来的便利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可控范围内自我支配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感。

表5.4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Y果

(2)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加之货币的不断膨胀,物价飞涨,以及商家的促销诱导等,很容易营造一种高消费的社会风气。而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同时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觉得自己“腹有诗书”、高人一等,在大手大脚的同时又希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且追求标新立异的消费方式,攀比、从众心理也都随之而来。电商利用大学生们不买就亏了的心理,借助“双十一”努力降低价格减少库存,大学生们则在商家的大力促销、社会的鼓吹以及周围人的带动下进行从众消费,消费观也随之产生偏差,理性消费行为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表现甚少。

(3)性别差异

生物学将人类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而这不仅仅影响男女性的进化历程,也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极大的不同。已有学者通过研究归纳男性与女性在网购行为的差异,首先男性较为极端,要么是忠实的网购支持者,要么绝不进行网购活动,女性的作为则更为温和;其次,男性更喜欢看评论,比较,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女性更注重网购互动带来的虚拟体验;最后,男性更加柱状网购过程,女性则更容易享受网购带来的快乐(蒋欢,2010)。根据调研发现,女性网购次数及“双十一”活动的参与度要远高于男性,从女性特质就可以理解这一结果的产生。女性较男性来说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如促销活动、打折活动等的影响;其次,女性更加注重商品的直观感受而不同于男性购物性价比为首选的经验;最后,女性是感性的动物,消费易冲动,且极易后悔。男性消费较理智、自信,很少购买让自己后悔的物品。

2.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双十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心理的分析,通过大学生对自我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认知,为引导其树立理性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开展。

(1)宏观层面

首先,和谐的社会需要有健康的消费环境,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所以在社会中树立理性和谐的消费观以及合理的消费环境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曾经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即使放在如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也应该值得提倡与宣扬。另外,政府也应以身作则,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严惩的现象,并及时纠正社会上的不良消费习惯与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观念,并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中观层面

一方面,大学是个“小社会”,也是大学生大学时光中所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合理健康的大学风气对其影响颇大。不论作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进步。因此,学校应当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奢侈、浪费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活费用的最基本来源方,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等应及时制止,对待孩子的生活费支配问题,既要给其一些自主支配权,也需要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建议,减少不理智的消费。除此之外,父母的社会经验丰富,对于金钱的判断具有成熟性,合适的时机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止其攀比、从众心理的产生。

(3)微观层面

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做大学生之应该做,想大学生之应该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避免盲从跟风,减少不理智行为与心理的出现;其次,要培养自己正确绿色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学会理财。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条件不同,对于消费的能力和水平也各有千秋,要杜绝随大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消费水准有合理的心理预期,防止一时爽快而导致日后捉襟见肘的现象产生;最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本质上与社会各类消费人群具有区别,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身觉悟,适时反思自己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这些都对自我合理消费观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欣,需求深化与赛博空间合力共谋的消费社会陷阱――“双十一光棍节”盛行背后的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14年第12期

[2]风笑天,《社学会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3

[3]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2.2

[4]宋佳霖,当代大学生不合理消费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6期,2011,12

[5]陈黎,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双十一网购行为[J].品牌:电子商务,2015,2

[6]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6

[7]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6

[8]霍金斯、科尼,消费者行为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孟超,从“双十一”购物节谈国民理性消费[J].太远大学学报,第16卷第1期,2015,3:35

[10]蒋欢,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作者简介: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网络团购;消费者;特征

[中图分类号]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056-02

1冲动购买

自1950年,“杜邦消费者购买习惯研究”及“购买点广告机构”对超过五十种产品进行调查,最终提出最早的冲动性购买的定义,将冲动性购买视为非计划性购买。

冲动购买多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属于感性消费,冲动性消费者通常情感因素大于自我认知,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网络购物过程中,虽然无法使消费者对产品进行实际接触,但仍可以通过感官要素和刺激要素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决定往往是受感性情绪而左右,他们对产品的符号性或者情感性价值的注重超过了对其使用价值的注重,从而使消费者出现暂时的、失控的购买行为,这种从纯粹实用消费到感性消费的过渡,即“冲动性购买行为”。通常情况下,女性产生冲动购买的情况比较多见,大部分女性有计划外购买的现象,是冲动性消费的主力军。可以说,每三个女性消费者中,就有一个属于冲动性消费。

女性消费者容易产生冲动购买,她们情绪波动较大,在遇到压力、挫折时,购物便成为释放压力、调节心情的最好选择,75%的女性消费者表示在冲动消费后心情有明显的改善,当买到合适的、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或服务时,她们会感到异常的轻松愉快,这种心理会强化消费者冲动购买倾向,致使一旦心情不好,便会产生冲动购买的欲望。另外,如今网络无处不在的消费资讯与广告宣传,醒目的、吸引人眼球的广告图片和文字描述都随时随地地激发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价格因素应该是导致消费者冲动购买的主因,不单单女性消费者,所有的消费者对价格都较为敏感,易受打折、降价等促销活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网络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低至原价的1~3折,又多为生活必需品(例如化妆品,女性使用化妆品、换用化妆品的频率颇高,化妆品的使用日期一般在3~5年,用1~3折的价格买到,即使不立即使用,存储起来有备无患);倘若是服务类产品,消费者在尝试体验后认为不好,低廉的价格也不会令消费者有过多的损失。

时间也是引起冲动消费的因素之一,网络购物属于决策过程快速的活动。通常情况下,网络经销商抓住了消费者冲动购买的特征,营造出一种商品稀缺、供不应求、时间紧迫的氛围,引导消费者快速作出购买决策。在有限时间的催促下,加之超低的价格优惠,消费者通常会忽略掉商品的用途、性能是否合乎自己的实际需求,致使冲动购买的发生。

冲动购买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女性消费者,身边的朋友、同事、同学的看法或评价,包括消费者在网络社区的互动交流、心得交换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目前热衷于利用社交化媒体营销的网站不在少数,艾瑞咨询2010年调研数据显示,187%的网络社区用户使用1个社交网站,使用2个及以上社交网站的用户比例达到了813%,其中413%的用户经常使用2个社交网站,256%的用户经常使用3个社交网站,144%的用户经常使用的社交网站在4个以上。网络社区的互动交流、用户的有效反馈以及商品评论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占据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前端的关键环节。消费者往往会在他人的劝诱下无意识地产生冲动购买。

2消费自主性增强

网络购物以其价格优势吸引着无数消费者,消费者在上网工作之余会主动搜索购物网站,查看是否有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消费者一周关注1~2次的比重最高,达到456%;其次是几乎每天都关注的,占比为328%,消费者对网络购物信息的关注习惯日渐固化。在查看购物网站信息的同时,消费者同样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直接访问购物网站、购物导航网站、电子邮件、微博、网络社区等)搜索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并能主动与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等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价格进行互动交流,直至选到自己认为合适的产品为止。

3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

消费者自主购买性的增强,加大了消费者自主搜寻网络购物信息的主动性,当消费者有了一定的购买需求,便会尽一切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搜寻商品信息,然而网络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在信息接收渠道中,近七成的消费者选择直接访问购物网站,335%的消费者通过朋友推荐。其次是电子邮件,通过社区网站了解购物网站的占255%的比例,微博占比143%,而通过购物导航网站的访问仅占103%。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女性消费者更注重主观感受,喜欢浏览自己曾经消费过的、认为信誉好的或家人朋友推荐的购物网站,因而直接访问购物网站的比例略高。对于男性消费者来说,站内搜索工具的使用率更高,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特定网站,查看购物信息,此种信息渠道可影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不论何种接收渠道,都对用户的消费主动性有很大的影响。

4张扬个性又仿效盲从

这个时代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充满激情且特别冲动,“哄抢”式、千人一面式的大众化消费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结构,人们不再盲目地跟随和模仿潮流,更多的是呈现出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取向,越个性、越小众的产品往往越受欢迎。一方面,消费文化强调回归自我,追求人性的自由,挑战传统意识形态,消解那种压抑人、控制人的中心权力话语,使自我获得感性解放和本能释放,达至“不受限制的自我”。受这种价值系统的不断熏陶,消费者关于竞争的意识形态逐渐让位于所谓“自我实现”的哲学。新的主题不再是获取物品,而是通过消费达到个性的实现,他们追逐流行、崇尚品牌,讲求个人感受与愉悦自我,这种价值观突出地表现为青年一代的选择。而另外,消费社会的差别是建立在差别丧失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为求社会认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他们模仿社会上那些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心理上平衡,获得安全感。这种期冀社会认同的急于求成的心理,反过来则又使得人们倾向仿效与盲从。

5注重风格且崇尚品位

当代的消费已经不再是一种关于需求、物品及满足的理论,而是源自对差异的需求,源于对社会意义的欲望。人们通过对社会差距的表现和维持来实现自己对商品的满足并取得某种社会地位。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使得人们转而寻求精神生活的特质,一部分“精英人士”转而诉诸文化与品位、情调与格调、意念的情绪化、内蕴的感性化,人们通过一种思绪寻找在社会秩序中的一个位置、一种身份感、一种被理解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林景新创意营销传播――营销30时代的制胜之道[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

[2]李宝玲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3]张梦霞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文化价值观动因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比尔・盖茨引荐式营销――打造口口相传的销售网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周宁,网络营销――网商成功之道[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现代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传统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