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工作目标范文

时间:2023-10-02 22:49:44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1

关键词:高校;激励;教师积极性;心理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31-03

一、高校教师心理要素和需求分析

高校教师是年青大学生的辛勤园丁,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以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行为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而且还用自己的心灵和道德价值观陶冶着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学校所有工作均体现在教师工作中,没有教师、没有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学校的工作成效就无从评估和量化。教师,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他们有自己的工作特点与心理状态,年龄结构、知识基础、理论水平、能力大小、教学方法、教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效果不尽相同,作为高校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了解教师的这些基本停息,方能依靠、使用和引导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以人为本,尊重和理解教师,切实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众所周知,人类心理活动的动力取决于三大因素: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和事物本身的吸引力。这三种动力同时作用一个对象,并且方向一致时,才会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对教师来讲,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和品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责任感,构成了教师深遂的、持久的内在动力。兴趣和积极性,常使人的心理活动处于活跃状态,并在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教师积极性,是教师自身的心向和潜能适时的转化为能动的外部行为过程,其中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生活情况等影响较为明显。期望学生成人成才,是一般教师共同的心理特点。教师积极性,是以教师的需要为基础。人们为了生活、工作、交际等,必须满足各个个体需要。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高级社会需要。这两种需要主要体现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当人们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往往高于物质需要,普遍表现为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工作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入党需要.出国深造需要.参与集体活动需要等等。教师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满足需要的方式及强度不同。在社会注意条件下,国家的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人民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和教师的需要是统一的。但由于需要的多样新和复杂性的缘故,教师的需要也会与国家的人民的需要相冲突。识大体.顾大局是教师积极性的一种表现。情感的兴奋性是教师积极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可以视其情感兴奋性的程度,判断出积极性的高低。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以其真诚情感去影响和引领学生。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情感的感染者。师生朝夕相处,与同学同欢乐共忧虑产生积极情感的交流。这样,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推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师多方面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渴望学生成人成才,是他们的心愿和工作动力。尽管这种期望常带有无把握性,但是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都备感欣慰。教师以个体劳动为主,但很多时候教学成果又是集体的。因而,相互之间交流沟通、通力合作是必要和必须的。教师尊重和理解别人,同样也需要他人尊重和理解自己,从而同事和师生产生浓厚的真诚的友情。教师在课堂环境管理中必须应用科学方法与自己的实践既是一个积极参加者,又要变成客观的科学的观察者。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有积极性的教师常常很自觉地按照上述要求去做,并做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虽遇到种种困难,但是他们都能以冷静、坚定和热情的态度战胜困难,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个性的适应性是教师积极性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就目前现状看,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个性表现有三种类型。服从型——要我教书,不得不教,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满足于“过得去”,这样的教师,只有当激励因素出现时才表现积极,积极性具有偶发性。自尊型——没有献身教育的境界,但不甘落人后、有较强的自尊心与荣誉感,力求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上级要求。这样的积极性常常是波浪式。事业型——热爱教育事业,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整个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有如春蚕红烛,不惜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其积极性是持久而稳定的。我们认为,人民教师的职业能量包括各种个性特长的发挥。教师积极性是促进学校学校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把教师的潜在静态的积极性及时地转化为良好地外部行为。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教师求知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应采取有力措施在教学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给教师创造更好条件,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无数实践证明,培育大学文化,增强教师凝聚力,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求知条件,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条主要途径。也是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二、激励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措施

1.了解教师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合理诉求。个体的实际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称之需要。人要想生活的更好,工作的更出色必须考虑他所在群体与社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为人所反映,成为一种动因,就会转化为人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教师的生活与工作,常伴随着一种需要。应该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合理需要。从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固然有物质待遇方面的渴求,但教师在精神、思想、价值和事业上的追求也非常强烈。“对我国不同单位职工的需要结构的调查研究表明,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的职工,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需要结构中居于首位”。领导者只有深入了解教师的需要,方可掌握教师的需要产生及发展的规律,有效的激励教师积极性,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对教师的需要,不予理睬,一味让老师顾“大局”,讲“风格”。只能使教师积极性受到挫伤。反之如果对个别教师的不当要求,不抵制,不批评,一味迁就,也会造成学校中“有人,无工作,或有工作无人做”的局面。因此,领导者和管理者要主动了解教师的需要,切实地满足其合理诉求。

2.将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目标统一起来。目标具有诱发、激励行为的功能。所以,当人们选择目标时,必须依据目标对需要满足的意义或效用进行分析和判断。目标价值的高低是选择的重要标准。由于每一位教师的需要、能力、理想的不同,形成的个人目标不一定与学校的目标一致。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那么教师就会丧失责任感,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育事业心。整个学校,会形成人际关系淡漠,纪律涣散,集体意志弱化。所以不鼓励老师有个人目标,或者没有明确的学校目标,都是错误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是统一的,只有把个人目标融合与学校目标之中,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才能提高高校的管理效能。作为高校领导者要保持持续不断的奋斗目标。总之,通过正确的领导,把学校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这是学校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联系的最佳形式,每个学校领导者应充分认识这一点。

3.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订,获得参与和认同的心理认知。教师对学校目标认同,是培养和激励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是对教师当家作主的庄严权力的尊重,对教师中所蕴藏的无穷的智慧和才能应大力挖掘和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就是充分调动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来研究,制订学校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计划。这样,教师就可以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从而产生心理认同。形成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互相关心、支持、谅解、配合默契的心理气氛。使学校成员体验到归属感、关切感、亲近感,增进教师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追求上进的心理动力。“职工只有具备成就感、被认可等激励因素,才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学校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习惯于等级森严的决策形式方法,只能使教师产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从此下去,上下级之间容易产生隔膜,不合作,甚至对立,谈不上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4.开展评奖评优活动,推动学校的工作。人得一切行为都会因受到激励而产生持久力。有组织、有领导、有成效的评比能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并不是所有的评比活动,都能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视其评比的目的是否明确,评比的方法是否可行;评比的结果是否可信等等。有的学校很注重各种评奖评优选活动,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和申报项目和课题,想通过此举推动学校的工作。但是,有的时候适得其反,给教师的积极性泼了凉水,给学校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原因何在?其根源是学校里领导,没有明确评比目的,评比前不能充分发动群众,评比中以人划线个人说了算、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做个人交易。或者把评比看作“恩赐”,看作“还债”,结果人们只能从消极方面来比较和竞争,整个学校的人际关系紧张,不服气的比较时时出现。要使学校里的评比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要注意典型引路确保评比的民主性和群众性。在一般情况下要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使教师获得物质与精神实惠。

综上所述,激励教师积极性,是提高高校工作效率,衡量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新环境下探讨激励教师积极性的措施,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作为高校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以更大的热情,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动和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承认教师的价值,尊重教师的创造,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以识才之眼光、惜才之爱心、聚才之本领、容才之雅量、用才之良策,构建起师资队伍建设的竞争机制,让付出劳动和智慧的教师有尊严、有地位、有实惠。以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季明,等.导师负责制与研究生德育工作[J].研究生教育,2007,(6).

[2]何刚.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3).

[3]徐兆栋.完善研究生德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9).

[4]彭国华,许昌敏.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5]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3.

[6]熊川武.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7.

[7]徐联仓,等.管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7,42.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苏教高[2012]23号);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GZYLX201101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GZYLX2011112)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2

论文摘要:“心本管理”的关键是“关心、宽心、赢心、聚心”。因此,基于“心本管理”的高校教师激励策略应主要表现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参与激励和目标激励等。高校管理者应尊重教师的自由和权利,实行民主参与式的目标管理,最终凝聚整个学校的人心。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胜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践证明,实行“心本管理”对于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教书育人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心本管理”就是要管理好下属的心灵,以心换心,从而争得他的心,进而赢得他整个人。“心本管理”的关键是要“关心、宽心、赢心、聚心”。因此,基于“心本管理”的高校教师激励策略应主要表现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参与激励和目标激励等。

一、“关心”与物质激励

所谓“关心”,就是管理者要关心下属,关心下属的心灵。对下属,管理者要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并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高校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物质生活还不富裕,它决定了作为最基本的激励方式的物质激励对于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激发教师工作动机、增强教师凝聚力等方面还会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地说,物质激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经济收人和福利待遇来调动教师积极性;另一方面是通过建立一定的物质奖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以鼓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物质激励主要体现为工资、奖金、劳保福利、科研奖励、职称晋升、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改善等。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在总结原有高校工资分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建立以公平与效率为核心、富有激励作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薪酬福利制度,提高全体教师的经济收人和福利待遇。重点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在津贴分配改革中,要把教师的津贴分配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的数量与质量紧密挂钩,拉大分配差距,杜绝吃大锅饭和搞平均主义;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关职称晋升奖励和科研奖励的机制,做到奖励公开、公平、公正;要努力改善高校教师的住房和工作环境。

二、“宽心”与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也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实践证明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教师取得突出成绩后,一方面要给予物质激励,另一方面也要给予精神激励。具体地说,精神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授予某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荣誉称号;对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颁发证书和奖金;开展专场报告会、经验推广会、媒体宣传等宣传报道教师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对优秀教师给予特殊待遇;等等。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就“心本管理”中的“宽心”而言,精神激励主要强调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包容、宽慰和鼓励创新。

所谓“宽心”就是管理者要居上先施,以一颗宽容的心宽以待人。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作为管理者要学习水的品格,做像水的品格那样的人,甘愿处于人不喜欢的低处,不因位高权重而据傲。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如果对犯有某些错误的人予以宽恕,不予追究,就能够赢得他的心。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创新的风险增大,失败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高校管理者更应该运用精神激励,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宽慰和鼓励教师创新,支持他们冒险和容忍他们的创新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

三、“赢心”与参与激励

“赢心”就是管理者通过以心换心,从而赢得下属的心,赢得他整个人。正如行为科学理论所认为:组织中的个体都有参与组织管理的意识,并期望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旦这种愿望得到满足或实现将可极大地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巨大的激励效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分子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使得对教师的尊重需要进一步发展。对高校教师来说,相对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他们更看重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高校教师具有敏感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世界,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所以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愿望更加强烈。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对待教师要树立尊重知识同尊重权威同样重要的思想,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的积极性、创新性和参与管理性。高校管理者要学会与教师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保持信息传递的畅通,保持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充分融合;要尊重教师的民主管理权利,进行决策时要多考虑他们的意见,以形成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环境,使教师产生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将内在潜力自觉地发挥出来,最终达到促进学校内部的和谐和增强学校竞争力的目的。

四、“聚心”与目标激励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3

论文摘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因此,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需要机制、目标机制、情感机制和考评机制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如何激发学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特殊群体,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需要机制

“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某一目标的渴求欲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全面地满足需要,引起动机,从而激发人的行为去达到一定的目标,这是激励应用的途径。

教师的需要使教师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教师产生了激励,并不单纯取决于政策或目标的正确性,而是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或引起教师的潜在需要。由于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有些人需要的是一种环境,一种宽松而又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有些人需要的是能够提供学术交流以及课题研究的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不过对于学科带头人,由于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其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都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对他们而言,追求自身的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应在这些方面给予满足;对于骨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培养空间,他们需要比如外出进修、再培训等;对于青年教师,他们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但是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显得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应该在这些方面鼓励和帮助他们。

2目标机制

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着人的行为,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设置合理的目标会使人产生想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同时对人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目标管理主要指教师工作任务、科研任务等的确定,首先它具有激发功能,即对动机的引发,因为许多动机都是在主体受到一定目标的吸引时产生的;其次它具有导向功能,目标一经确定,教师的工作便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师的行为始终受到行为目标的控制与调节。为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在设置教师工作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应具体。目标的表述应明确清楚,切忌含糊不清。如对教学效果的考评,“获得师生好评”就不如“学期末学生对教师综合素质打分达85分以上”这样的目标更具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可接受性。要增加目标的吸引力,必须设置适宜的目标,所设立的目标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让人觉得有实现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教学、科研任务的确定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对提高目标的可接受程度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教师把学校目标、教研室目标变成自己的目标。他人强加的目标有时不但不能成为激励,反而成为怨恨对象;三是及时评价和反馈。即对照所设置的目标及时将教师的工作情况通报给教师。及时反馈评价有助于教师保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偏离既定目标。如果针对不同的目标实现状况,学校能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那么目标激励的效果就更大。

3情感机制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情感激励是指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在工作、生活诸方面相互沟通、关心和爱护,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团体的力量大小并非取决于该团体成员数量之多少或财物之多寡,而是取决于团体内人际关系如何。情感激励是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最有效方法。 学校领导者要把自己放在与教师同一水平线上,以“公仆”形象,密切联系群众,深人年级、班级、教研室调研。通过家访、听课、教研、交流等形式体察教师的心理需要,增强与教师交往的浓度和广度,建立感情上的坦诚沟通和相互信任,彼此在心理上增强亲密感。同时,应了解教师的心理、家庭情况、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等,经常同他们谈心,对于它们工作上的挫折、感情上的波折等各种“疑难病症”,要给予及时“治疗”和疏导,绕弯子,解扣子,激励他们消除心理隔阂,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力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要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以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同志氛围,使教师在共同教育工作岗位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克服个性心理差异,产生情感“共鸣”。

4考评机制

考评对人的工作热情具有激发作用。通过考评能够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能够确保学校领导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并能够客观、及时、正确、全面地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实现动态激励和纠偏,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4

关键词:教师评价 ; 奖惩性教师评价 ; 发展性教师评价

Abstract: In a reflection of reward and punishment of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evaluation of the drawbac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valu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index system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acher evaluation; teacher evalu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valuation

前言

教师评价,从目的上分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奖惩性教师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教师评价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很难指望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许多教师称赞这种教师评价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而且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据英国学者希尔兰兹(Shields)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发展性教师评价在教师中间产生了相当大的热情,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参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有价值的活动,甚至是一种享受。因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斌华先生,利用在英国访学的机会,专门研究并撰著了《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书,将发展性教师评价问题系统的介绍给我国教育界。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世纪的新教育,面对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对教师的新要求,我们不能不反思我国的教师评价!王斌华先生的著作正好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思想和思路。近几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在尝试运用这一理念构建教师的评价模式。

一、对我国教师评价的反思

我国自公元606年隋炀帝设科举制以来,从古代教育评价到现代教育评价,虽然对教育评价的功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着重发挥的还是其鉴定选择功能,而激励改进功能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重视的是其评价的鉴定选择功能,即多是利用评价选聘和奖惩教师,忽视教师评价激励改进功能的发挥,难以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近几年在我国教师评价中经常用到的“优性劣汰”,“奖优罚劣”,“末位淘汰”,“能者上、庸者下”等等,都充分反映出我国教师评价中以奖惩为目的的鉴定选择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然而,“以评促改(建)”也仅仅是在奖惩前提下教师的被动改进,离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发展仍有“二万五千里”。这种教师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职责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评价的目的就是看教师是否符合校方的要求,做出是否续聘和奖惩的判断。这是世界上(包括英国在内)众多国家仍然沿用的关于教师评价的做法,也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

但仅发挥教师评价的鉴定选择功能、实现教师评价的奖惩目的的评价是不完全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面向过去的评价;而对教师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导向功能的忽视,不利于面向未来促进教师的发展。王斌华教授认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改革,但这种动力是自上而下的,常常只能引起少数人的共鸣和响应;而不是自下而上的,引起全体教师共鸣和响应的。比如,由于经济制约只能奖励少数优秀教师,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根本没有足够的职位使得所有应该得到晋升的优秀教师获得晋升的机会。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人才工程”,就是奖惩性教师评价的结果,虽然对造就优秀教师和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全体教师的最优发展很难说就是有利的对策。从根本上讲,这种教师评价面对的是教师中的“少数”人,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也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难以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鉴于此,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改进和导向功能之重要,近年来“以评促改(建)”,“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发展性教师评价思想的科学运用指日可待。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点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不以奖惩为目的,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领导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2.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4.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5.由评价者和教师配对,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6.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7.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8.扩大交流渠道;9.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10.注重长期的目标。可以看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重视教师的未来发展,重在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在评价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评价者要对教师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教师过去的基础和现实表现,规划其未来的发展目标;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发展目标,并创设条件,促进教师努力达到发展目标。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发展性教师评价,重视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发挥其积极性。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以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的教师评价。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评价目标和评价计划要由评价者和教师协商制定,双方认同,把实现教师个体发展目标和实施评价看作是双方的共同职责;发展性教师评价重视多渠道交流信息,提倡同行之间互相评价;提倡由教师自选评价者。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教师是发展的主体,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教师协调的发展目标的过程。发

展性教师评价,运用了管理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关于“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理论――作为个人,他们希望并且能够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在组织的目标范围之内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决定和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依据此理论,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个人在学校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同时承认教师个人的发展需要与学校的发展需要。因此说,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学校需要的融合,对于促进教师的心态与学校氛围的融合,促进教师现实表现与未来发展的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意义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发展需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统一和融合的有效策略。学校的总体发展需要与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和默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看,学校如何通过有效的举措,将教师的个人需要与学校的需要巧妙地融为一体,是教育管理与教师评价的根本任务,这也正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之所在。作为学校核心要素之一的教师,其个人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更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种高级的需要,需要持久的动力。教师关于尊重方面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自尊心、自信心,对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追求,渴望得到组织和同行的承认和尊重;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表现为喜欢做其适宜做的工作,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充分展现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愿望、意志、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地自我创新和发展。教育实践证明,如果学校的需要与教师的需要融合统一,使教师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自动、思想集中于高质量高效益完成任务、团结协作、能同他人打成一片、对小事超然处之、不斤斤计较、不死板、自治、具有非恶意的幽默感、勤于思考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无偏见、不盲从、人际关系密切和谐等等。这些表现也正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不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作为学校要素的教师,都会有某种独特的需要。对进入学校工作的教师来说,所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要在他人建立的学校内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千方百计满足自己的个人需要。而学校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驾驭教师个体的独特才干,融合教师个体的需要与学校总体的需要。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是要谋求克服教师个体需要与学校总体需要之间分歧的有效策略,以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教师评价,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通过招聘、选拔、岗位安排、上岗转正、转岗、监控、纪律处分、辞退等手段强制性地将教师的个人需要纳入学校需要轨道的做法,主张研究两者之间的分歧,通过协商等途径找到双方满意的、促进共同发展的解决方法,使教师心情舒畅、真心实意、富有成效地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奋斗。发展性教师评价,扬弃奖惩性教师评价基于“经济人”理论,而采用金钱和奖励刺激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的工作“士气”(态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通过满足教师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而提高其工作“士气”,达到大面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最大限度满足教师渴望获得必要信息的需要,学校对他们的期望,他们享有的权利、权力和职责、义务,他们是否有权参与目标系统的制定,他们应该努力达到的发展目标,他们实现目标的达成度,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是否合乎组织的要求,能否缩小个人需要与学校需要之间的距离。发展性教师评价,在实现了个体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的前提下,促进了“官”与“民”的融合,减少了学校中的内耗,有利于实现教师利益和学校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发展性教师评价,通过教师与学校利益融合,在缩小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之间差距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心态与学校氛围的相互适应,形成健康的学校氛围并逐步实现高度的融合。发展性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现实表现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鉴定和“奖惩”,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最终实现促进教师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融合。等等。总之,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要实现学校的总体需要和目标,不仅要依靠组织的力量,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积极性,尤其要依靠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四、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

发展性教师评价原则是人们基于对发展性教师评价规律的认识,对发展性教师评价活动的基本要求,或者说它是发展性教师评价活动所依据的根本法则和准则。发展性教师评价除了具备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客观性、教育性、可行性、量质性、民主性、改进性等原则外,有自己的几条独特性原则。这些原则是: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将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而不是放在通鉴定选择续解聘、升降级、加减薪等奖惩性方面。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奖惩教师,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校未来的发展,教师评价结果要与教师的奖惩严格分隔开来。2.三全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教师,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少数不称职教师,也就是说,包括领导和职工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要接受评价;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全面评价是指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3.保密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坦诚布公,因此确保教师评价材料的保密是争取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的关键。教师评价的材料应视为教师个人的保密文件,严格限制无关人员接触这些材料。4.双向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非常重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内与校外间的沟通,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双向过程。另外,发展性教师评价最终要达到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少数教师与全体教师、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双向发展目标。

转贴于

五、发展性教

师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具体化。英国政府在赋予国务大臣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权力时指出:“教师的表现主要在于:(A)履行他们的职责,(B)从事其他有关的活动。”不久,咨询、调停和仲裁委员会的协议又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评价的内容:“教师评价应该对教师工作加以描述,这种描述将全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室以外承担的其他职责。”学校在制定和实施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务必注意如下四点:1.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制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2.让所有教师参与讨论修订指标体系,从而使其明了教师评价的具体内容。3.评价双方(尤其是评价者)都要接受专门的评价培训,掌握必要的评价思想和方法。4.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有效教学”、“低效教学”、“称职教师”、“不称职教师”等评价的核心概念。这里给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仅包括教师评价的各级指标,至于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标准,使用者可结合实际具体制定。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机制的核心问题,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有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教师的科学指标体系,并按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评价,就会使广大教师自觉地走上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要求学校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提供教师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进而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根据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思想和适宜于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研究,我们试拟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由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成:即素质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职责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和绩效评价指标(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效)。其中素质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职责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1.教师素质指标

1.1思想道德素质: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1.2文化理论素质:现代教育观念 (学生主体观念、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教会学生学习的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观念、竞争与合作的观念、质量与效益的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念) ;文化科学素质 (相关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素质 (规划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诊断评价能力、理解交往能力、教研科研能力) ;专业发展(技能与知识、潜能、培训的需求、期望)。

1.3身体心理素质:广泛的兴趣爱好;热情诚恳;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我调控能力;坚强意志品质;民主平等合作精神;期望与理想;忍耐与坚持。

2.教师职责指标

2.1育人管理职责:围绕办学目的和办学思想开展的工作;学生的思想道德关怀;满足学生获得尊重、信任、公正待遇的需求;满足学生获得帮助的需求。

2.2教学科研职责:学习环境的组织(气氛、教室布置、教学资料的利用);教学工作(教学准备与教学规划、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的适应性、教学方式与学生需求的适应性、教学任务与学生需术的适应性、循序渐进与连续性、学业评定与进步的监控、纪律);教科研工作(研究与教学的适应性、研究与学校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与自身发展的适应性)。

2.3协同工作职责: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教师与校外机构的关系);行政工作(参与教研组工作、参与年级组工作、参与学校工作、参与其他工作)。

3.教师绩效指标

3.1育人管理成效: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有实效;所带班级班风、学生品德好;全体学生获得了尊重、信任、公正的待遇;满足了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

3.2教学科研成效:教学氛围好;教学资料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准备充分;教学任务适当;教学方式方法恰当;学业成绩评定科学;遵守教学纪律;教科研成绩显著。

3.3协同工作成效:教学关系融洽;工作关系协调;参与教研组、年级组、学校等组织的相关工作。

转贴于

六、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方案与一般步骤

任何一项评价工作都以一定的评价目的为出发点。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必须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并以此为“灵魂”制定评价方案。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一般要求包括:为什么评?由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即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和步骤。

为什么评?即评价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这是任何一次教师评价工作在其开展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一次特定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对教师工作的现状做出诊断,找出教师工作中问题,根据评价所获信息,及时改进教师工作,调整教师发展计划,或是对教师工作的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为学校调整发展目标服务。显然,由不同评价目的决定的评价,在组织、内容及方法上都是很不相同的。这是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由谁来评?即确定评价者,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知道谁将担任自己的评价者是非常重要的。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表现需要具备专门评价知识的人来担任评价者,一个可以信赖的评价者必须公正、坦率且始终如一,掌握娴熟的评价技能。在中小学教师评价中,一般由同行的同事或同行的管理人员担任评价者,负责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在发展性教师评价中,确定评价者务必谨慎行事,以教师可以接受为准则。确定评价者可以采用双向选择、逆向选择和组织统一安排等方法。

评什么?即是对教师作全面的评价,还是作某一侧面的评价,是评这些因素还是评那些因素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教师评价就无法进行。在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诸因素中,有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不对这些因素做出评价,评价就会失去实际意义。有些因素是次要的,忽略了它们,对评价的结果影响不大。因此,一次特定的教师评价应该主要抓住那些因素,这是评价方案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是依据评价目的和原则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怎样评?即评价的方式方法问题,主要包括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评价结果的反馈方法、评价活动的组织方法、选择评价时机的方法等。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建立在课堂听课、评价面

谈、学生的学业、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贡献等基础之上,教师就应明确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搜集和处理何种类型的信息。比如,怎样搜集有关班主任、学科教师或年级组长工作的信息?怎样搜集教师教学方面的信息?怎样搜集教师为课外活动做出贡献的信息?怎样获得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怎样获得教师师德的信息?等等。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一般步骤为:评价的准备、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处理、评价结果的反馈。评价的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和方案准备;评价的实施包括初次面谈、收集信息、评价面谈、复查面谈;评价结果的处理包括处理收集到的评价信息、做出价值判断、确定发展目标;评价结果的反馈包括写出评价报告、反馈评价信息、建立评价档案。

主要参考资料

1)王斌华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刘尧《教师业务水平的量化考核研究》[J]《高等教育问题研究》1998.2

3)张吉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素质评价指标研究》[J]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5

前言:目前,现代学校正经历着一个从学校管理到学校经营、再到品牌经营的过程。较之从前静态的教育管理,今天的学校经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更注重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更注重教育教学的效益。它不仅要考虑学校内部管理,还要考虑学校的形象塑造、社会声誉以及与社会的沟通等等。而经营学校最关键的是经营品牌,品牌是学校的生命和核心。

在这诉诸理性而表达的价值探索中,教育界人士纷纷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新的历史坐标,并在这个坐标上积极塑造顺应时展的、自己独特的教育品牌。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构建的目标教育体系,就深深体现着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信,它将为我们的高中教育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摹本。

《中国教师》:“实施目标教育”是近几年来暨阳高中提出的教育发展思路,实施这一战略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张建华:提出“目标教育”这一发展战略,是由我们的主客观情况决定的。21世纪初,随着国家关于普通高中段教育宏观政策的推进,张家港的很多高中学校都相继扩大自身的办学规模,我们也不例外。

2005年,我来到暨阳高中。当时,我们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张家港市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学校。但在这种急剧高速的发展中,学校似乎缺少点什么。当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升学率”“应试教育”在转。学生、教师都承受着一种难言的痛苦。当然,学校是回避不了升学率的,今天的普高校长,恐怕谁也不可能超脱到对升学率漠然处之,问题是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理想的升学率,这是关系教育根本的大问题。

中央教科所前所长朱小蔓说过“一所好的学校就是一个好的德育模式”。可见,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诚恳的人。但这种培养是靠潜移默化的熏陶,不是硬性的说教。只有让校园每一处景观、文化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方能使得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也只有这样的熏陶才是根深蒂固的。于是,从“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价值取向出发,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学校文化建设。

那时,我们针对高中生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楼、办公楼、校园景观等进行了命名和规划:暨阳楼、求真厅、杨阳路、知谨园……这些饱含寓意的楼名、路名,构建出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环境文化。

在南京市教科所专家的指引下,我们在继承学校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了学校的核心理念――志合行键,提炼出了学校精神――知行合一,以及“志以远 学以朴 身以简 言以信”的校训……这样的学校精神文化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形成了我们暨阳高中人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但是,在构建学校独特的教育品牌时,我们犯难了。因为学校品牌凝聚了一所学校以教育理念、管理哲学和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所以它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符合学校的现实,更能指引学校未来的发展。经过反复地探讨、论证,我们逐步构建出了目标教育模型。希望通过实施目标教育发展战略,塑造我们的品牌,构建我们的学校特色。

《中国教师》: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界,也有学者提到过“目标教育”“目标管理”,那么,暨阳高中的“目标教育模型”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它的构建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张建华:应该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提出了目标管理思想。所谓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

我们知道,办学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核心是人,教师,作为具有鲜活生命体的人来说,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而目标管理就非常符合教师的特点。因为它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依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协调控制每个学校成员行动的管理过程。

具体到暨阳高中,我们的目标教育是基于我们在教学法方面的追求为背景形成的校本教育管理模型。当前,学校工作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它们有着各自的具体而直接的目标,即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遵从这样的规律,我们的目标教育体系运行基础主要由目标教学系统、目标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

在我们学校,先由学校核心管理班子提出学校在一定时期的教育总目标,然后由学校内部各部门和学生、教师、家长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教育(学习)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教育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教育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而且,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学校起着提高管理效能的重大作用;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各层次各岗位的职工都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从而使教职工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目标管理将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有利于完善和巩固岗位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中国教师》:暨阳高中的目标教育体系的运行基础主要由目标教学系统、目标管理系统两部分构成。那么,目前,在目标教学方面,你们是如何具体开展工作的?

张建华:在目标教学方面,我们的“目标设问”教学策略,以及 “三主一目的”课堂评价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所谓“三主一目的”课堂评价体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达成率为目的”,以师生“互动、民主、平等、对话”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活动。

而“目标设问”教学策略,则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理论的指导,逐步构建起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是指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预设预习思考问题,在学生预习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个教学程序用关系式表示就是:课前预习课前尝试课堂示标设置问题课堂预习学生讨论学生分析检测反馈。

通俗地说,所谓“目标教学”,首先一定要做到目标的明确。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和老师都明确: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倡导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丰富。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动脑、动手,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师就由前台走向幕后,由传统课堂中的“演员”,转化为“导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真正让学生明确角色,确立主体地位,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目标教学法的又一个内容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能力。我们的教育要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化成“能力的培养”。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很多学生接受的只是保姆式的管理,仅仅是教师一味地向他灌输书本知识,学生自己不会看书、学习。因而,我们的目标教学法倡导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教师就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老师实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为此,我们每学期初都要定期组织行政人员的公开研讨课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观摩课,分别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包括我在内的行政人员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0多人,都要执教开课,平均每天就有2到3人开课。没课的老师一起听课,然后教研组安排大家在一起研讨。在研讨当中,大家都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促进教师群体能力的提高。

《中国教师》:在目标管理方面,你们又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呢?

张建华:第一步是确立目标。根据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规划,我们要制定学年与学期的目标计划、各部门有部门的目标计划、各教师有各教师的目标计划、各学生也有各学生的目标计划。

目标确立以后,第二步就是实施目标。比如说高三年级的目标管理,主要是围绕高考而展开。我们通常会将高考总目标分解到高三每个班级、学科,使每一个班级、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目标。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从而做好日常教学、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以及模拟考试等一系列的过程管理,共同为完成全校的工作目标而努力。

第三步,每个年级、班级、教师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应该怎么办?基于我们目前的师资水平、生源质量,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提高教师的目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目标学习能力,培养职工的目标工作能力,以及我们行政人员的目标管理能力。

当我们真正把这几方面能力培养起来,那么管理就高效了。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培养相关的能力,必须要把这些能力进一步进行分解:作为教师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能力,作为我们管理者应该有那几方面的基本管理能力等等。

为了提高教师的目标教学能力,2006年,我们组建了教师发展处。教师发展处的工作目标很明确,主要负责学校的教科研以及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工作。比如说,抓好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和管理;抓好学校教学工作的调研;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研训中心的管理;负责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训基地活动的管理。几年来,让我感到很欣慰的是,教师发展处组织、管理的备课组集体研训活动起到了实效,对教师目标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教师》:您所谓的“备课组集体研训活动”,具体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张建华:像我们暨阳高中这样超大规模的学校,一个年级就有18个班级。因为规模大、人数多,所以我们是分学科、分年级地构建备课组。比如说,高三数学备课组、高二语文备课组、高一生物备课组。有的备课组教师少一点,像音乐、美术组;但绝大多数学科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像高三数学一个组里有15个教师,完全可以开展常规的研讨活动了。现在,每星期有固定的两节课,备课组的教师们都按时到各自的研训室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主要实行的是“一课三备”制,就是备一个教案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师个体备课。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书写个人的学教案,完成第一次备课。在第一次备课中,由备课组确定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主备课人,主备课人负责书写学教案,通过公文流传系统发给组内每位老师进行预习。

第二个阶段,备课组集体备课。在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研训活动时,先由主备课人就备课内容的学教案进行说课,然后组内每位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修改建议,从而对主备课人的学教案进行充实、完善,完成第二次备课。

第三个阶段,又是教师个体备课。在“第二次备课”形成的学教案基础上,组内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所教学生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修订学教案,完成第三次备课。课堂教学使用的就是第三次备课的学教案。

《中国教师》:“一课三备”制作为新事物,开始时教师们能接受吗?

张建华:说实话,有些教师是不能接受,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他们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转变起来很痛苦。传统的思维惯性越大,改革的阻力就越大,人的内心也就越痛苦,这是学校在改革中必然要经历的与生俱来的阵痛。

怎么办?必须推行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当时,我们组织了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到备课组蹲点,督促,并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强制力的推行、实施,现在,“一课三备”制已经逐步内化为教师群体共同的追求了。

最近几年,教师的集体研训活动推进了目标教学的进程,这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中国教师》:那学生的目标学习能力,职工的目标工作能力,以及行政人员的目标管理能力的培养,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张建华:学生的目标学习能力,主要还是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围绕这六个方面,我们每学期都组织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在多数学校,身为二、三线的教辅后勤人员自我感觉低人一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己无关。殊不知,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教育者,全员育人是每一位教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学校不仅明确了职工的基本工作要求,同时又结合自身岗位(例如门卫、清卫、舍务指导教师等)明确了育人的职责和职工的目标工作能力。要求每位职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关于行政人员的目标管理能力,同样需要培训和再教育,通过各自的工作实践提升自我工作能力。比如,我们最近在研究各个处室、部门的学期工作计划。实际上,各个处室的工作计划比学校整体的计划还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处室工作是循环的,这个处室上个学年做的工作,可能这个学年还要做。比如去年九月份学生处做什么事情,今年九月份还做这个事情。但是,我们要思考上学年做的时候,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怎样改善、提高、完善?如果不去思考、改进,去年怎么做的,今年还这样做,这样机械地重复做同一项工作,那这个处室的职能就永远没有提高。所以,每学年的年初,我都会对行政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水平。除了工作能力以外,思想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对他们进行灌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管理的质量。

而当行政人员的工作做到位了,那么校长就轻松了。如果说领导班子推进一项工作时,校长的执行力是1,到副校长就减为0.8,再到中层就减为0.6,而真正贯彻到学生身上可能只有0.3,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衰减的问题。如何解决?怎样使各个层面的执行力都是100%?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

《中国教师》:回顾实施目标教育几年来走过的路,总结来看,学校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张建华:就目前来看,我们的确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最直观的就是我们高考升学率的提高。从暨阳高中2006年到2008年高考情况来看,我们每年完成指标、超指标的人数在整个张家港市都是第一。2008年,我们本科上线人数是488人,相比较教育局下达的任务――本科上线人数361人,我们超额完成了127个本科指标,和兄弟学校相比,我们是遥遥领先。另外,在平时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已经有了目标教学的意识,都自觉地采用目标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

而从深层次看呢,目标教育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教育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今天,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于是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都加班加点。但我提出,暨阳高中不擅自多补一节课。我们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教学效益和质量,将有限的课外时间还给教师和学生。

《中国教师》:据了解,自1980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在教育岗位上,您扮演过很多不同的角色,阅历丰富,积累厚重,可谓是“教育的行家”。在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您心中理想的教育是怎样的?目前,您是否实现了这样的教育理想?

张建华: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更重要的是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目前,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了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了衡量教育品质的唯一标准,于是,很多学校便通过“时间加汗水”来获得学校暂时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这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违背了教育的本真。鉴于这样的现实,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

我想,要真正回归教育的本真,其突破口就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那么,孩子们就有了更多课余的时间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就目前而言,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目标教育为载体,更好地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后记:创建于1978年的暨阳高中,在30年的独特历史时空中,已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鲜明的风格追求,形成了目标教育、心理教育、体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四大特色品牌。今天,我们没有在她的成就上过多地舞文弄墨,而是对她那较为完善的办学、治校方略,对她独到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以及卓有成效教学体系做了原生态的展示。

张建华,暨阳高中新时期的引领者,这位从一线教师慢慢成长起来的学者型校长,身上有着诸多耐人寻味的品格。而勇于探索、敢于直面现实则集中代表了他的性格特征。当教师时,他就将教育视为自己平生最大的追求,他用一颗探索的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两三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记录着他从一名普通教师到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到苏州市名教师,再到江苏省特级教师这独特的生命历程。当上校长以后,对于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敢于直面现实,并冷静地进行剖析,用“坚决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诠释自己的教育使命。不可否认,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办学之路显得异常艰难。在这条艰难的办学之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正因为有着很多敢于直面现实,并勇于突破传统桎梏的思者行走在路上,所以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充满希望。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6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中面临的问题

由于绩效考核在高职院校运用还不成熟,教师绩效考核弊端较多,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采用的方式无非是教学工作检查、听课、学生对任课教师反映和评分以及考试成绩分析等等,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教师考核体系随着高职院校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就业形势的发展,问题凸显。

1.考核项目指标被动

大多数绩效考核的评判标准由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讨论拟出,考核对象――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考核,教师没有参与制定考核计划和考核目标,考核的项目和指标合理与否教师都只能被动接受,对考核的指标和项目未必能理解和接受,甚至于觉得奖励部分是为他人“量身定做”的,惩戒的内容是“针对”自己“鸡蛋里面挑骨头”,缺乏公平,并无积极性可言。其次,管理者不明白教师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哪种水平才算完成,需要什么样的协助。

2.考核的内容单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得以实现,传统的做法是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然而实训教学、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反映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等重要内容,都不在监控评价范围内,评价考核的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无法让教师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考核指标无法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观性较大,不易量化,可操化性差,也无法客观反映每个教师的真实情况。传统的教师绩效考核大多数由教师所在院系领导、同事和所教授学生三部分考核结果组成。在考核中,关系的远近亲疏、主观爱好等因素影响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许多指标无法量化就意味着只能凭主观的概括性评判,无法具体体现个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了考核结果的直观性。

4.考核结果缺乏公平,激励作用弱化

考核的结果往往无法拉开档次,难以具体体现教师业务能力、水平以及工作中的表现等,使得考核的结果差不多“一碗水端平”,呈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看似一团和气,实际早已失去考核的真正意义。

二、目标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师考核中的运用

建立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克服绩效考核弊端。

1.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来的,它是由组织的管理者与组织成员共同决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当组织目标确定之后,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及个人的分目标,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管理者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对组织成员奖惩的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完全可以视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如果光有目标而没有每阶段的绩效考核,那么这个目标可能永远不会实现。目标管理理论就是一种目标激励理论。

2.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不同于国家机关、企业和其他单位,它是人才资源的高势能区,知识型员工的绝对数量和分布密度比较高,人才集中系数高出其他组织。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较强,在时间安排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拥有自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精神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过物质上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目标管理的理念导入高职院校中,通过让教师一起参与制定目标,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并通过考核改进工作,提高绩效,实现考核与激励的良性循环发展。

3.目标管理的流程

目标管理的流程分为四个过程,分别为:

(1)制定目标。目标的制定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校的总目标、各二级院校或系部的目标、教师的目标。当然除了这些目标的制定,还有达到目标的标准、具体施行的办法以及需要的配套措施和财力、物力等。

(2)目标的分解。建立学校的目标管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目标网络体系。第一,“纵向”目标体系的整合。目标的制定是由上到下的,下级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上一级的目标。当然,各个阶层在制定各自的目标分解时,可以进行互相协商、沟通,达成一致意见。第二,“横向”目标体系的整合。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要发扬团队精神,教师与教师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进行互相帮助、配合、沟通。这对实现学校的总目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目标的实施。完成了目标分解之后,就要使之付诸于行动,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目标控制体系,保证信息畅通,及时发现问题,对目标做出必要的修正,创造良好环境。

(4)目标的考核。根据之前所制定的目标完成标准进行认真的考察,将目标的实施情况和个人的考核联系起来。考评的依据就是各级目标,考评的对象就是成果,目标考评就是依据目标对最终结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并依据考评的结果进行奖惩,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促使其适时调整自己的不当行为,经过考核,使目标管理向新的阶段发展。

4.实施目标管理是绩效考核的前提条件

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是以目标的达成状况为评估对象,是一种以考“事”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方式,故不易出现传统绩效考核的盲点。 它使教师需要与组织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实行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促进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提高学校整体实力,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效率的重要管理手段。

将目标管理引入教师绩效考核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反馈工具,可以指导和监控行为,使教师知道期望他们做什么,主动投入完成目标的工作中去,当目标完成受到奖励时,接下来他们会做得更好。其次,目标管理下的绩效考核标准是按客观条件和被考核者设置的目标共同设定的,因此,考核相对公平。再次,费用不高并且实用,目标的设立比较简单,由领导和教师共同商讨,主管修订批准。最后,使教师与院校领导、同事之间沟通更加顺畅,目标管理使教师们在完成任务中得到更多切身利益,满意度增加。

目标管理下的绩效考核对解决传统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存在的种种弊端,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第一,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共同参与、民主的管理,在考核中体现的是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即个人必须达成的目标是由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考核的标准吸纳院校全体教师参与目标的制订和分解,作为教师的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因此,无论考核的标准还是考核过程避免被动性和不公平现象。

第二,目标管理下的绩效考核将目标要求进行分解,兼顾近期目标要求与长远发展规划,个体发展差异性在目标制定过程中显现出来。比如:目前,高校教师一般分为三个类型,即教学为主型教师、科研为主型教师以及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在考核中区别对待。对于教学为主型教师,在坚持必要的科研水平要求的情况下,应主要看教学的水平与效果,主要从教学业绩、教学效果、教学获奖情况等来考评,有关教学方法、改革的论文和项目,均可作为考核的依据;对于科研为主型教师,则应主要从论著的数量质量、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的数量质量来考评,同时适当考虑教学工作量、教学态度、教学评教值等教学方面的要求;对于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则应适当调整上述考评要素的权重比例,综合考评,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既能体现个体专长特征,又兼顾了公平公正。

第三,目标管理下的目标值是可衡量的,目标值要尽可能用数字或程度、状态、时间等准确客观地表述,要求对教师在达成的目标中进行权重不同的量化考核。衡量方法不应是主观判断而应是客观评价,考核根据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合理地拉开差距,强化激励功能,形成激励机制,加强定编、定岗工作,提高学校用人效益。

第四,目标考核最终为了激励。它注重教师反馈对考核的满意度以及意见,重视绩效考核的作用,并将考核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反馈回教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改进工作,协助教师拓宽职业生存空间,为教师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目标管理下的绩效考核配套机制

1.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将绩效管理这个思想灌输到每个人的心里,需要学校各部门做好宣传工作,耐心与教师进行交流,让每个教师都深入地了解绩效管理的概念、意义和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学校里形成积极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绩效管理思想、目标、方法得到切实有效的统一。

2.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

在对各教师进行考核后,建立专职考核小组,认真分析和研究考核结果,并与教师面对面地对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探讨。让教师们充分了解组织的目标,并深刻地认识自身工作各项方面与组织目标存在的差距,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找出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向和专业岗位,从而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策略。

3.建立绩效考核管理机构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7

【论文摘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现有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可以优化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变,反映了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如何充分调动现有教师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调整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就是指学校为实现其目标而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建立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性化”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建立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激励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个人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建立激励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因此,需要有一个组织目标体系来指引个人的努力方向,组织目标的设立应当适合不同教师的期望价值和期望概率,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分配制度将激励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联结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与奖赏。行为规范将教师的性格、能力、素质等个性因素与组织目标体系联结起来。行为规范规定了个人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一定的目标。

4.建立激励机制的效率标准是使激励机制的运行富有效率。决定机制运行成本的是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机制运行的始末,特别是组织在构造激励因素集合时,对教师个人真实需要的了解,必须充分进行信息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将个人需要与激励因素联结起来。

5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同时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达到一致。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一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论证。他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个是外部因素或称保健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或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即工作富有成就感、领导重视、工作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这一高知识阶层,他们更注重名誉和精神上的满足。

2.适度性原则。古有“中庸之道”,《论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需要的满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分配要与劳动成果相适应,奖励适度,才能服众,也才能收到激励效果;奖励要与贡献相适应;眼前利益要与长远利益相适应,把握好需要的尺度,不能脱离实际。激励太多,不加努力即可获得,产生不了内动力;激励太少,努力无效也产生不了积极性。在利益驱动上,既要保证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持人们的当前积极性,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动力。

3.时效性原则。奖励的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时效性原则,一是注意激励的时间性。在一个合意行为发生后就应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二是注意奖励频率,奖励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奖励的时机和奖励频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一般情况,对于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的任务,奖励频率宜低;对于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对于目标任务不明确、需要长时间方可见效的工作,奖励频率宜低;对于目标任务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低一些。

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也是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公平理论。许多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当个人认为自己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产生不公平感,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和消极行为,这就要求在给予分配和奖励过程中尽量把握公平性。每位职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的,他们既关注奖励的绝对值,又关注奖励的相对值,在比较中理解是否公平。

三、激励的方法

1通过提高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工作和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越大,激励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就越大。为解决具体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提高内在奖酬的吸引力。如通过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外在奖酬,如工资、晋升等由学校控制的奖酬的吸引力,增加教师的满意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具体需求更应当从奖酬内容、奖酬制度等多方面来考虑。在现阶段,对教师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样重要,二者均需满足。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手段,对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同时,职业学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力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层次发展需求。

2.通过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具体而言,可采取目标激励法。所谓目标激励是运用激励目标,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表明,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则产生不了作用。学校要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就要恰当地提出对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的要求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从而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由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各个层次以及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不同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目标激励,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层次、素质较低的学校工勤人员,关心的重点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这一层次的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的行为少,以单指标进行业绩考核比较易操作。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既要给予物质利益的满足,更要给予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性别而言,男性与女性的基本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女性教职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则更注重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的教职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渴望获得培训、深造的学习机会,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职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3.通过提高期望值,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提高完成任务,达成一定绩效的期望值。其二,提高从绩效到奖酬的期望值。要提高期望值,关键是严格履行按绩给酬的原则,绩效评定要客观,尽量剔除主观因素,而且各项奖酬制度必须落到实处。

4.通过提高教师公平感,从而提高激励水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在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在社会比较中产生公平与不公平感,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能否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数量,同时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报酬与别人所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坚持公平原则。第一,要有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学校管理者要避免教师评价不公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在评价中首先要按标准行事,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否取决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客观与全面。第二,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合理、评价过程的科学,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公开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和产生巨大的激励功能。第三,待遇和业绩挂钩,奖罚要公平合理。管理者可引入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坚持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篇8

【论文摘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现有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可以优化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转变,反映了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如何充分调动现有教师的内在动力因素,把教师作为实现目标的主导力量落实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调整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是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优化职业学校人力资源,持续地增加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工作的积极性。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就是指学校为实现其目标而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激励机制建立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树立“人性化”的观念,通过理性化的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谋求管理的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有序管理和有效管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1.建立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激励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个人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建立激励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因此,需要有一个组织目标体系来指引个人的努力方向,组织目标的设立应当适合不同教师的期望价值和期望概率,以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3.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分配制度将激励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联结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与奖赏。行为规范将教师的性格、能力、素质等个性因素与组织目标体系联结起来。行为规范规定了个人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达到一定的目标。

4.建立激励机制的效率标准是使激励机制的运行富有效率。决定机制运行成本的是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机制运行的始末,特别是组织在构造激励因素集合时,对教师个人真实需要的了解,必须充分进行信息沟通,通过信息沟通,将个人需要与激励因素联结起来。

5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同时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达到一致。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一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仅要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就是这方面的论证。他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个是外部因素或称保健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或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即工作富有成就感、领导重视、工作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这一高知识阶层,他们更注重名誉和精神上的满足。

2.适度性原则。古有“中庸之道”,《论语》有“过犹不及”的说法。需要的满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分配要与劳动成果相适应,奖励适度,才能服众,也才能收到激励效果;奖励要与贡献相适应;眼前利益要与长远利益相适应,把握好需要的尺度,不能脱离实际。激励太多,不加努力即可获得,产生不了内动力;激励太少,努力无效也产生不了积极性。在利益驱动上,既要保证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持人们的当前积极性,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产生动力。

3.时效性原则。奖励的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时效性原则,一是注意激励的时间性。在一个合意行为发生后就应立即给予强化。“强化”和“合意行为”之间的间隔越短,强化效果就越好。二是注意奖励频率,奖励频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激励效果。奖励的时机和奖励频率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一般情况,对于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的任务,奖励频率宜低;对于比较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对于目标任务不明确、需要长时间方可见效的工作,奖励频率宜低;对于目标任务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差、工作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高一些;在劳动条件和人事环境较好、工作满意度较高的单位,奖励频率应低一些。

4.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也是激励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公平理论。许多研究证明,不公平使人们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影响。当个人认为自己的待遇是不公平的,产生不公平感,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和消极行为,这就要求在给予分配和奖励过程中尽量把握公平性。每位职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的,他们既关注奖励的绝对值,又关注奖励的相对值,在比较中理解是否公平。 三、激励的方法

1通过提高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工作和奖酬对个人的吸引力越大,激励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就越大。为解决具体问题,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提高内在奖酬的吸引力。如通过工作本身来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其他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外在奖酬,如工资、晋升等由学校控制的奖酬的吸引力,增加教师的满意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具体需求更应当从奖酬内容、奖酬制度等多方面来考虑。在现阶段,对教师而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样重要,二者均需满足。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手段,对教师所做出的努力与成绩,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同时,职业学校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力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层次发展需求。

2.通过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具体而言,可采取目标激励法。所谓目标激励是运用激励目标,刺激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表明,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则产生不了作用。学校要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就要恰当地提出对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的要求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从而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由专业教师、普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各个层次以及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人群。对不同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目标激励,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层次、素质较低的学校工勤人员,关心的重点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诸方面。这一层次的人员主动性、创新性的行为少,以单指标进行业绩考核比较易操作。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既要给予物质利益的满足,更要给予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性别而言,男性与女性的基本需求也有所不同。如女性教职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男性则更注重学校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的教职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渴望获得培训、深造的学习机会,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教职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3.通过提高期望值,从而提高激励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提高完成任务,达成一定绩效的期望值。其二,提高从绩效到奖酬的期望值。要提高期望值,关键是严格履行按绩给酬的原则,绩效评定要客观,尽量剔除主观因素,而且各项奖酬制度必须落到实处。

4.通过提高教师公平感,从而提高激励水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在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在社会比较中产生公平与不公平感,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能否得到激励,不仅取决于他们所得到的报酬的绝对数量,同时取决于他们认为自己所得的报酬与别人所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管理中应特别注意坚持公平原则。第一,要有公平客观的评价标准。学校管理者要避免教师评价不公现象及其引发的负面效应,在评价中首先要按标准行事,教师评价的公平与否取决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其中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客观与全面。第二,要保证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合理、评价过程的科学,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公开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和产生巨大的激励功能。第三,待遇和业绩挂钩,奖罚要公平合理。管理者可引入干部聘用竞争上岗、教师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职务阶段确认制度及分配制度上的绩效浮动工资等竞争机制,使教师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励其奋发进取。在处理工作任务的分配、总结评比、工资调整、奖励和晋升等实际问题时,应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坚持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上一篇:内容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广告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