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1 22:47:39

导游考试总结

导游考试总结篇1

[关键词] 旅行社 导游 经理 人力资源 现状 对策

一、 引言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旅行社也不例外。旅行社是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企业,其业务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和人对人、面对面的服务工作。可以说,“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个企业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业中惟一的能动要素,是最积极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归根到底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素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旅行社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分析旅行社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从事旅游行业的导游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基本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二、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旅行社导游人员人力资源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导游人员需求也急剧增加,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 到 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目前我国导游人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

(1)总量不足

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开始的1989年至2004年12月底,全国已有257375人获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其中目前正在从事导游工作的有181904人,占70.7%;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75471人,占29.3%。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我国导游员人数并不少,但是与旅游者人数相比较而言,导游员还是不能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需求的。据统计2004年我国旅游接待人数国内旅游达11亿人次,出境旅游2885万人次,入境旅游1.09亿人次。如果每位游客都配备导游的话,那么导游与客人的比例为1∶5700;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者均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活动都需要导游,但参加旅行社活动的旅游者与这一数字有直接联系――即基数越大,参团人数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导游员的总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的。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专职导游经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在节假日这一状况尤为突出。导游人员总体不足的状况已经妨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是造成目前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结构失衡

从性别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以女性导游人员为主。2004年全国从业导游人员中,男性导游人员70783人,占38.9%;女性导游人员111121人,占62.1%。这是由导游工作的繁杂琐碎决定的,导游从业者需要心思细腻,有耐心,在与游客发生冲突时还要求导游能忍让,女性生性温柔体贴,富有爱心,这些特质使得女性从事导游工作具备先天优势。然而女性导游在体力上往往欠缺,对于我国以山地旅游资源为主的地区,显然是不理想的。 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导游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七成的导游人员年龄在30岁以下(见表1)。年轻的导游固然有他们的优势,但对于导游这一复杂的工作而言,导游队伍过于年轻,往往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这在中文类导游人员中显得更为突出。总体上,导游队伍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的学历稍高一些,但大专及以下学历者仍占52%(见表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导游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

从专业结构来看,总体上,中文类导游人员以学旅游类专业为主,占34.9%,学外语类专业的人员占12.1%,学管理类专业的人员占17%,其他专业的人员占36%。 从导游等级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以持导游证书和初级导游员证书者占绝大多数,为96.3%;中级、高级、特级导游人员所占的比例极低,仅占3.7%,特级导游人员全国只有27人。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非常突出(见表3)。

从语种结构来看,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调查,我国中文类导游人员与外语类导游人员的比例为5∶1(见表4)。在目前全国从业导游人员(131904人)中,中文类导游人员为110666人,占83.9%,外语类导游人员为21238人,占16.1%。在外语类导游人员中,一些语种人数与我国入境旅游者的数量不成比例,我国客源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韩语、泰语、意大利语等人数太少。2002年,来我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的韩语导游人员只有413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2002年,来自越南的入境旅游人数143499人,比上年增长26.1%,而目前我国仅有越南语导游28名,占外语类导游的0.13%。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比较奇缺。

2.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从业人数为50650人,其中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为5436人,占11%;国际旅行社部门经理为10223人,占20%;国内旅行社总经理15768人,占31%;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为19223人,占38%。在旅行社经理从业人员中持有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的人数为34480人,持证率为68.1%。从性别结构来看,旅行社经理队伍中男性经理人员要多于女性经理人员,但不同类型经理人员的性别比例有很大不同。

总体上,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队伍中男性30362人,占60%;女性20288人,占40%。从年龄结构来看,旅行社经理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以中青年为主,40岁以下的占80.9%。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的学历较低,总体上,高中学历者占18.3%,大专学历者占54.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6.9%。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学历更低一些,高中学历者占29.7%。从专业结构来看,旅行社经理人员所学专业以旅游类、管理类专业为主,分别占26.4%和24.2%,其他类专业占37.8%。

3.旅行社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中国旅游报》2003 年4 月11日报道,最近一次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才资源状况的调查显示:从1989 年至2002 年, 全国共有197375人获得导游资格证书,目前没有从事导游工作的有65471人,流失率为33.3%。其中持资格证书的流失率为45.3%, 持初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10.1%,持特级导游员证书的流失率为37%。旅行社人才的流失一致困扰着旅行社的经营者, 严重影响了旅行社的正常经营,究其原因既有个人方面的因素、也有旅行社和社会的因素。

4.导游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导游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10省(市),共有导游人员67723人,占整个导游队伍人数的51.3%;中部9省共有导游人员32412人,占24.6%;西部12省(区、市)共有导游人员31769人,占24.1%。导游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基本上和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不适应。但在西部个别省(区、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仅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开展的导游工作是一项很重要而正确的决策。

三、有关旅行社人力资源方面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现阶段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在激发我们的危机意识和反省、深思的同时,采取一些相应的应付策略则十分必要。

对策之一:认真处理好导游人数与导游质量的关系。针对导游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应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认真处理好增加导游人数与保证导游质量的关系。为此,要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把导游入门关;要坚持业务培训、考核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不断提高考试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导游考试在培训、选拔合格导游人员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策之二:继续推行和完善导游人员考核制度。针对导游人员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要进一步推行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制度。通过导游等级考核,优化导游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等级结构,整体推动导游队伍素质的提高。 对策之三:加快培养紧缺外语导游人才的步伐。针对外语类小语种导游人才紧缺的问题,要加快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步伐。省级旅游局要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本地区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外语人才,特别是紧缺小语种外语人才,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从事兼职导游工作;旅游院校要根据导游人才市场的供求趋势,开设紧缺语种的导游专业学历班;旅行社要鼓励现有的外语导游人员通过在职学习、进修、短训等方式,掌握第二外语,在现有导游队伍中培养多语种导游人才。

对策之四:处理好导游人员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针对我国导游员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导游人员的跨地区流动。鼓励东部地区的导游人员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指导和支持西部省(区、市)旅游人才建设,特别是导游队伍的建设,重点支持自治区的导游队伍建设;配合导游人员IC卡管理,建立网上导游人才市场和全国导游人员数据库,将导游人员档案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加强对导游行为的社会监督。

对策之五:继续推行和完善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制度。针对旅行社经理学历偏低的问题,要继续推行和完善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制度。通过认证鼓励旅行社经理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各省(区、市)旅游局可采取网上培训、短期研讨、举办论坛等多种形式,为旅行社经理人员更新知识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培训服务。 对策之六:处理好地方培训、考试与管理脱节的问题。针对有的地方培训、考试与管理脱节的问题,要坚持培训、考试与管理相结合,培训、考试服务于管理的原则。人教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培训、考试,促进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强行业管理,保证培训、考试工作的有效开展。要研究如何通过考试和管理,整体提高导游的政治业务素质,解决导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结语

人才是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国旅行社必须利用有限时间,对人力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配置管理和利用,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挖掘、培育更多的可用之才,靠人才竞争战略增强旅行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旅行社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旅游调研》.2005 (P21-27) (文中所有数据都出自本书) [2]王云昌编著:人力资源管理[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5 P25 [3]李啸尘主编:新人力资源管理[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5 P36 [4]马爱萍:旅行社经营管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P148 [5]宋 耘

傅 慧 李美云: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P65 [6]吴学安:靠人才竞争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4-01-30 [7]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P36

导游考试总结篇2

关键词:能力本位;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方 霞(198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教研室主任,旅游管理讲师,旅游专业市级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学校教研教改。

一、“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导游基础”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教学目的如下:一是服务于考证需要;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三是不断满足旅游业岗位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四是充分考虑岗位转换和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各职业学校“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①课程目标忽视技能;②课程内容庞杂琐碎,内容晦涩,覆盖历史、文学、建筑、民俗、风物特产、饮食、宗教、园林等学科;③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均较单一。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思路

首先,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明确“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把工作岗位要求转换成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了解为“导游”起支撑作用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从而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做”的工作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和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设计课程项目;再次,结合如何完成项目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评价方法,重点突出学生的项目成果评价;最后,创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提供条件保障。

(二)围绕培养导游岗位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主题模块设计:

1)文化、民俗与宗教。

教学项目: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主要民族民俗、四大宗教;项目任务:旅游资源编写、民俗资料收集成果、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与创作。

2)自然与人文景观。

教学项目: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项目任务:本地自然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故宫导游词创作编写、苏州园林特辑。

3)饮食与风物特产。

教学项目:中国饮食流派、著名工艺美术品;项目任务:风味流派资料成果展、特产展览及导游词设计。

4)湖南导游和综合实训

教学项目:各个地级市主要景点;项目任务:全省旅游线路设计与全省5A级旅游景点的模拟讲解。

2.改革“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1)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导游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总结、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导游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校园导游、洞庭湖君山农家乐旅游与管理)有机结合,全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2)两个特长:合格+专长+特长。

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特长明显、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即思想情操高尚,内外关系和谐,塑造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能力结构清晰,专业技能娴熟,突出职业标准和岗位内涵需要。

3)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专业实践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贯穿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念。

能力训练环节,在学校导游模拟实训室,开展情境性、体验性学习和能力训练;同时,结合景点调查、考察、参观、实地讲解等形式,达到熟练掌握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

专业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灵活应用导游基础知识和掌握导游基础技能。

4)“四段式”教学过程:课堂导学―情境体验―项目实践―总结提升。

(1)课堂导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灌输”为“领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推荐相关书目和文章资料,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2)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

(3)项目实践。以“工作项目”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教学实训项目。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代表性。项目设计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总结提升。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后,最后通过综合项目实训――著名景点景区(如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实地旅游考察与导游实训,以佛、古建筑、民俗、历史、地理及土特产知识的综合强化,加深印象和反馈(课外见习、调查、课内交流、综合报告),将所学的知识点、素质点和能力点进行总结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核方案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参照“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综合部分与素质部分的要求,实施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性项目式考核和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中的表现等);平时考核、项目考核、期末考试各占总分数的20%、50%、30%;并确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展现、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

全面推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以“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充实课程的能力目标,改进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会使该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相信无论是学生的导游证考试合格率,还是学生的技能比赛、技能抽测等,均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燕娥.《导游基础》教学刍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

导游考试总结篇3

【关键词】导游管理;立法技术;立法冲突

众所周知,由于旅游法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缺乏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持,再加上旅游业覆盖社会生活面太广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因此我国目前的旅游法制建设工作显得比较滞后。目前,旅游行业已经颁布实施的专门性法规只有《旅行社管理条例》(1996年10月15日,2001年12月11日修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1999年5月14日)和《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2002年5月27日)3部,旅游专门性法律的制定尚属空白,整个旅游行业的立法情况呈现出位阶低,不配套,技术也略显粗糙的特点。从2005年9月起,国家旅游局即着手对几部旅游法规的修订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旅游法制的宏观建设、旅游合同立法、旅游保险规定以及地方旅游法规比较等问题上,研究深度不够,从微观角度对现行旅游法规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尤为罕见,整个旅游学科的立法研究都还显得不够充分。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一方面,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活动日益大众化、日常化,旅游纠纷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旅游立法、司法、执法、监督却很少进入有关部门和知名学者视野,学术界冷清,边缘化依然。本文试以《导游人员管理条例》1为对象,兼及国家旅游局的一些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相互联系的部分内容,从立法技术的角度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此既希望能引起相关立法机关与部门的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更期盼更多学者共同来进行研究,为旅游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带来助益。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旅游立法技术,指的是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旅游法规的活动中所运用的关于法规内部和外部结构的形式、修改和废止的方法、法规的文体、法规系统化的方法等方面的规则,具体指的是旅游法律法规间的相互协调问题、结构营造问题和语言表述问题。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结构营造技术和语言表述技术两个问题。

一部旅游法规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法规的各个部分称为法的结构。一般来说,旅游法规的结构营造问题主要包括总体框架设计、标题、总则设计、章节及其序列等4个方面。总体框架设计主要涉及标题、题注、目录、正文等的安排设计;标题应当简明概括,大致包含行政区域、立法的主要内容、旅游法式3个要素;总则通常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对基本概念的确定、基本原则、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权的总体性规定等内容;章节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大致表征了该法规涵盖的社会关系及立法者对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视程度。

这种结构安排显得前后不对应,似不甚妥当。从性质上说,第8条和第9条是禁止性条款,第19条和第21条是处罚性条款。从他们在本法规中的对应关系现状而言,第8条对应第21条,第9条对应第19条,这是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正常的逻辑关系的。按照正常的对应关系,禁止性条款放在前面的,其相应的处罚性条款也要放在前面,而禁止性条款放在后面的,与其相对应的处罚性条款也要放在后面。也就是说,应把第21条放在第19条处,第19条放在第21条处,这样第8条对应第19条,第9条对应第21条,依此类推,整个结构顺序就比较清晰了。

立法语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述系统,有着自身的规则和规律。但是,在《条例》的立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够严谨和需要商榷的语言现象,这反映出旅游立法技术中若干有待规范和完善的语言表述问题。下面对这些情形稍作归纳分析:

1、语言宜逻辑严谨,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形式,同时又是思维逻辑的载体。旅游法律法规的语言逻辑出现矛盾,就可能导致实际适用中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条例》在第3条规定:

“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可以明显看出,其关于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条件中并没有排除“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除外”和“被吊销导游证的”不可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也就是说,被吊销导游证的人以及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的人,只要是刑满释放了,都是可以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但是《条例》第5条关于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的规定中,却有四项硬性要求: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颁发导游证:

(1)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2)患有传染性疾病的;

(3)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的除外;

(4)被吊销导游证的。”

如此一来,就可能出现受过刑事处罚的非过失犯罪者和被吊销导游证者,虽然取得了导游人员资格证,却永远也无法拿到导游证的尴尬局面。

同样是《条例》中的第3条,还有第二个疑问:要求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者必须是“具有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表面上看,把这个条件作为报名参加考试的条件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推敲,这其实应该是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者应该具备的条件,而不是参考的资格条件。理由是,是否具备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无法在报名时从表面上看出来的,办理报考手续者并不一定是考官。更何况,考试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检验哪些考生具备了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换言之,不参加并完成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全部环节的人是拿不出“具有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证件或合法依据的,只有通过了资格考试且成绩合格的人方能具备这种条件。这样一来,依《条例》中的规定,还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没有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就不具备参加考试的资格,只有拿到导游资格证的人才能参加考试进而获得资格证书。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悖论,而导致这个悖论出现的正是《条例》中因果倒置的错误逻辑。

《条例》这种不恰当的报考条件的设定,如何在导游人员报考的实际工作中执行呢?试以上海市为例,略作说明。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上海市导游人员管理办法》第13条规定:

“申请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可以到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名。

申请参加考试的人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登记表;

(2)身份证明;

(3)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以上学历证书证明;

(4)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健康证明。”4

可以看出,该市报考导游证无需拿出“具有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证件或依据。根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编写的《释义》中的解释,关于“具有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只是“需要有关的旅游部门在接受报名时,对报考者进行简单的考察。”5不过即便如此,上海也还可能属于法规执行得比较好的,全国大多数地方更常见的是考生到培训机构报名,而由培训机构统一到旅游行政部门去办理手续。也就是说,考试之前旅游部门连考生的面都没有见上,简单考察更是无从谈起。至于少量到旅游部门直接报名的,既没有也不可能因此而拒绝参考。

2、语言应文句简洁,避免学习理解困难

古今中外的法律学者都十分强调法律文句的简洁。旅游立法中,也应当做到文句简单明了,尽量删去那些可有可无、不能提供有用信息以及不必要重复的冗词。《条例》中,处罚性规定部分就常常出现对前面禁止性规范中已经详细列举的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如:第23条、24条前半句是对第15条、16条的不必要重复,如此语言表达不仅累赘,而且让人很难找到处罚性规范所对应的禁止性规范在哪里。不如把第23条和第24条的前半句改成“违反本条例第15条规定”和“违反本条例第16条规定”。这样表述既简洁,又能使人容易找出与其相对应的禁止性规范条款。此外还有第8 条与第21条、第9条与第19条、第11条与第20条等,情形都与此有类似之处。

实际上,在此之前制定的《旅行社管理条例》以及在此之后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两部法规中,都没有出现上述情形。

3、语言要表义确切,语体风格典雅庄重

风格误区的具体体现主要是语义抽象及语言渲染。比如,《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3条中的“身体健康”:一是怎样的身体状况才是“身体健康”呢?标准不一;二是任何残疾人员都从事不了导游工作吗?未必如此。另外,身体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报考时健康并不意味着永远如此,然而《条例》中并没有对身体健康做一个动态的、量化的要求。

由于《条例》总共只有27条,篇幅并不长,因此没有设立章、节。综合分析其全部内容,大致可以看出,法规主要包括了总则、导游人员权利与义务、旅游者的权利、罚则、附则5大部分。其中,总则规定了立法目的、导游人员的概念、报考条件、执业条件、旅游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等,共有6条(第1条至第6 条);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从第7条至第16条共10条。这两部分存在3个问题:

1、立法冲突

《条例》第3条规定,“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或者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部门颁发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仔细思考这一规定,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国家旅游局或省级旅游局只有对符合条件者发放资格证书的权力;第二,资格证书没有有效期的限制,报考人员一经获得,是终身有效的。

从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实践来说,作出上述规定确实有其针对性,甚至是迫不得已。它有助于各级旅游部门准确掌握导游从业人员人数,加强管理,防止某些持有资格证书却又不办理导游证的“导游”不恰当地享受普通导游人员在景区景点门票减免的待遇等。不过,这里有3个问题需要辨别清楚:

第一,规定资格证书自动失效是国家旅游局的自我授权行为,超出了自己的立法权限,所以并不符合《条例》的立法精神。也就是说,《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的这个规定性质上与上位法是相冲突的;

第二,国家旅游局扩大了的管理权限,把广大导游资格证的持有者都纳入到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这是不合适的。资格证书的持有者和导游证的持有者在人数上并不是对应关系。从理论上说,全国所有公民只要符合报考条件并通过了考试,都可以获得资格证,但导游从业的机会却是有赖于国家旅游业的发展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完全依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第三,导游人员管理存在不足。一方面,由于导游人员报考条件的开放性,大批高校学生考取了导游证。但是,他们的主要精力是学习,时间以及社会接触面都十分有限,三年之中没有机会从业的可能性很大。另一方面,主要以高校学生导游为挂靠对象而成立的导游服务公司往往是来者不拒,按人头收费,但在业务介绍方面缺乏刚性约束,资格证失效对导游公司并没有影响;

第四,旅游景区景点无论是给予资格证书获得者优惠,还是给予导游证持有者好处,都属于一种企业行为,在不违法违规的情况下,旅游行政部门对此是无权干涉的。

2、层次不清

《条例》第7条至第16条分述导游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其中第10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导游人员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侮辱其人格尊严或者违反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的安排值得商榷。实际上,该条规定了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应受尊重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两项权利,问题是在此之前有3条是列举导游人员的义务,后面6条也同样是这一性质的内容,把权利保障条款放入其中似不合适。如果将权利和义务分类安排,条理就更为清晰。

3、结构不妥

《条例》第13条规定:“导游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旅行社确定的接待计划,安排旅游者的旅行、游览活动,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

导游人员在引导旅游者旅行、游览过程中,遇有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形时,经征得多数旅游者的同意,可以调整或者变更接待计划,但是应当立即报告旅行社。”

性质上,这一条既明确了导游带团过程中严格遵守合同的义务,同时又授予其接待计划调整变更权,但这种集权利与义务于一条的安排方式,却是值得斟酌的。

【参考文献】

[1]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35.

[2]刘红婴.立法技术中的几种语言表述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3):60-63.

[3]韩玉灵.浅析我国的旅游立法[J].法学杂志,2005,(5):92-95

作者简介:

旷天伟(1964--),男,江西泰和人,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法学、酒店管理

导游考试总结篇4

1999年5月14日国务院第263号令《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其中第七条规定“导游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国家对导游人员实行等级考核制度”。导游人员等级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制定。2005年7月国家旅游局第22号令的《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委员会组织实施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工作;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工作按照“申请、受理、考核评定、告知、发证”的程序进行。我国导游等级考核的实施对提高导游素质、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一、我国导游等级考核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我国导游等级考核历史沿革

1994年10月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对全国导游员试行等级评定的意见》和《关于试点单位导游员等级评定的实施细则》,规定“中级导游员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高级导游员采取考试、考核和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特级导游员采取以评审考核为主,以考试为辅的方式”。并在北京、上海、四川三地开展试点,此后国家旅游局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开展了中级和高级、特级级导游等级考核。1998年后这项工作即中断。

2005年,为了提升导游队伍整体素质,国家旅游局制定颁布了《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在上海、江苏、广东、四川试点启动了中级导游考试工作,并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中级导游考试。2010年,国家旅游局在浙江试点进行了高级导游考核,并于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高级导游考试。

(二)我国导游等级考核现状

从2011年开始,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一直有序开展。而特级导游考核自1998年以后一直处于中止状态,没有恢复。

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由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委员会组织实施,采取纸质试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每年组织一次,一般在每年11月的第2个周日进行考试,每年报考人数5000-10000人不等。

从考试内容来看,中级导游考试的科目为“导游知识专题”、“汉语言文学知识”或“外语”。高级导游考试科目为“导游综合知识”和“导游能力测试”。

二、我国导游等级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报名人数较少,考核吸引力不强

近年来,每年参加中级导游等级考试的人数均在4000人左右,参与高级导游等级考试的人数均在800人左右。报名人数少,参考率不高。从近三年的考试情况看,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在全国的80多万导游中,只有20多万导游和旅行社签订合同,其余均挂靠导游协会或者导服中心。在经营过程中,旅行社并不会因为导游等级高在待遇上给予提高。因此,导游基本不会因为等级的高低影响收入。外部政策对导游提高导游等级没有刺激和激励,因此,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对导游的吸引力不强。大多数参加考试的导游是因为职业荣誉感及个人自我素养提高等内在因素。

(二)考核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目前,在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中,中级考核涵盖了普通话、英语、日语、俄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语种,基本满足了导游等级晋升的需求和导游工作的需要。但高级导游考核只设置了普通和英语两个语种,部分其他语种的导游只能选择报考普通话语种,不利于其他语种导游的等级晋升,与当前日益增多的入境游客对高水平导游服务的需求存在着矛盾。特级导游考核则自1998年后停止,至今没有恢复。

(三)考核形式和内容有待完善

目前,全国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采取纸质试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形式比较单一,没有能够考查表达能力的环节,与导游职业的能力需求不能很好衔接。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也仅限于文字描述,缺乏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载体。在考核内容方面,中级导游等级考核统一采用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参考教材,所有考试内容均来源于参考教材,受教材编写的局限和改版频次的影响,中级导游等级考试内容不能与导游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紧密同步、与时俱进,因此对导游综合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三、我国导游等级考核改革建议

(一)采取多种形式增强等级考核的吸引力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导游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截至2015年,中级导游人数只有3.5万人,而高级导游人数只有不足4000人,特级导游只评选出28人。导游服务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要齐心协力,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导游主动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导游等级考核是提高导游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和载体。旅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导游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鼓励导游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服务品质,为游客带去更优质的旅游体验。各级旅游部门重视导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免费培训、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方式鼓励参加等级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考核。例如陕西、安徽等省尝试开展中高级导游等级考核免费培训、对当年通过导游等级考核取得中高级导游证书的导游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积极与人社部门沟通,把导游等级纳入到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吸引更多导游参与到等级考核中去。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全国中高级导游考核的吸引力,激发导游参加导游等级考核、提高自身素质的内生动力。

(二)进一步扩大考核范围

除了普通话和英语,在高级导游等级考核中设置其他语种考核,打通市场需求语种导游的等级晋升通道。修订和出台特级导游考核办法,尽快启动特级导游考核。通过导游等级考核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优化导游队伍结构。

(三)进一步丰富考核方式

针对不同等级和层次导游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探索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考核要打破传统的纸笔考试的单一模式,从单一的考核知识能力转变为考核职业道德修养、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探索把培养导游、服务社会等纳入到导游等级考核体系中来。即使是考试的形式,也要注意创新考试形式,例如探索改变试题单一的文字描述,可以采取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创设一定的情景,增强考试的互动性、直观性和灵活性。根据导游职业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及时调整考试内容。一方面要及时调整全国导游等级考核大纲,提高参考教材改版的频次,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及时增加有关内容。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科学全面的考核导游的知识能力、团队意识、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急反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结语

当前,我国旅游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常态化生活方式,已经从之前的奢侈消费变成大众消费,大众旅游时代悄然而至并逐渐兴起。旅游业的大发展对导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现行的导游等级考核模式制约了导游队伍的长远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革考核模式,完善考核机制,利用导游等级考核这一工作载体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升导游综合素质,为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导游考试总结篇5

关键词:现场导游;考试;景点讲解;常见问题;对策

一.导游现场考试景点讲解常见问题

国家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现场考试两部分。笔试涵盖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基础知识三门课程,通过答卷的形式进行统一考试,重在考察考生的理论知识;现场考试则采用室内模拟形式,由考官对考生逐个进行面试,重在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而在导游现场考试景点讲解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至于考试在景点讲解的过程中,无法顺利的通过。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游词不充分

导游词作为考试现场景点讲解的重要资料,若准备的不充分,不仅无法完整的对景点进行介绍,同时也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成绩。而在导游词准备补充分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此导游词准备的不充分,以至于一些考试在讲解景点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连贯性,在时间上以及整体的语言表述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导游词,考生在景点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景区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风景充分的融入进去。

(二)机械背诵导游词,缺乏讲解技巧

一些考试在现场景点讲解的过程中,面对导游词的讲解,就像背课文一样,一字不漏的将其背诵出来,形神都比较呆滞。这样的景点讲解,不仅无法取得游客的认可,就连现场的考官也不会认可。直接的背诵导游词,除了使人感觉到枯燥无味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感染力,无法与游客之间形成共鸣。在这种讲解中,一旦游客将导游的讲解打断,则其很难继续讲解下去。

(三)讲解重点不突出

在景点讲解的过程中,除了要使用合适的导游词之外,考生还应有层次、有条理的对景点进行讲解,以便游客能够通过导游的讲解,正确的认识到景点的核心所在。然而在导游现场考试中,多数考生在景点讲解的过程中,无法突出重点。甚至一些考试在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对景点进行分层。在影响自己考试成绩的同时,还会给考官留下不好的映像。

(四)语言能力运用能力欠佳

在导游日常讲解的过程中,语言是导游与游客之间沟通的核心工具,因而考试在现场考试的过程中,若缺乏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则无法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在多数考试语言表达能力中,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却由于缺乏规范的体态而直接影响自己的导游考试成绩。

体态语是指口头表达中借助表情、体态动作等手段准确地表情达意的一系列方式,主要有表情语、体式语两类。在导游过程中,运用体态语主要是为了营造和谐的交际气氛。导游员在讲解过程中大多与游客面对面,其面部表情必须要随着具体讲解内容的需要或随着游客的反应而变化,与表达同步,要有真情实感。但是不少考生在讲解时,脸上的表情木然,没有真情实感甚至矫揉造。另外,有的学生在现场导游考试时,由于紧张,面部表情始终僵硬,不懂得微笑。实在现场考试时微笑非常重要,考生的微笑能够给考评员留下良好的印象,是自信的一种的体现,能创造融洽的交际气氛,有时候,这还是打破某种僵局的有效手段。还有的考生手势运用不恰当,提醒听者朝自己所指的方向看时,只伸出一根手指,这样的手势既不平和又不得体,在寺院讲解时用一根手指对景物指指点点,更是不注意忌讳。

二.完善现场导游考试景点讲解的对策

现场导游景点讲解,不仅是考试导游资格证考试中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考试是否成为一名合格导游的根本所在。针对上述景点讲解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针对景点讲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完善。具体分析如下:

(一)用微格教学法构建导游语言训练体系

在完善导游现场景点考试的过程中,微格教学法的适用,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关系,同时还能通过现代手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景点讲解能力。微格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将学生分为10人一组,然而每个人都针对不同的景点进行10分钟的讲解,教师通过录像的方式,将每个人的讲解记录下来。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学生的景点讲解,并一起提出问题,一切解决。在微格教学法中,其主要教学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技能的单一集中性

在微格教学法中,除了能够将学生自身的能力表现出来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指导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反映出来,通过对某一个学生的指导,能够使其他同学在同一景点讲解的过程中,从根本上避免该错误的发生,从而能够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其次,在微格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摆脱传统的课堂模式,通过自己的实践讲解,切实的找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目标明确可控

在微格教学中,通过对某一景点的讲解,教师能够从根本上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指导方针,在提高学生景点讲解能力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深化了师生间的关系。在现场导游景点讲解考试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的困扰,而微格教学则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避免因考生自己紧张而造成的发挥失常的现场发生。

(二)导游体态语的训练要突出现场感,体现科学规范性

在人类日常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却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在导游的整体讲解中,除了用语言对景点进行讲解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相应的动作、表情、颜色、气息、服饰以及时间等多种手段来辅助导游的语言讲解。而导游人员的体态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接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辅助导游的语言讲解。在导游日常介绍的过程中,同过相应的肢体辅助,能够使游客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导游人员的亲切感,同时能够更好的体会景点的人文风情

。与此同时,肢体语言还能将导游人员的一些隐含话语充分的表现出来,能够与游客之间形成一定的共鸣,使游客在聆听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由此就需要考试在现场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加强自己的体态训练。

(三)导游词的准备

导游词作为考试导游现场考试的讲解准备工作,是指考试在考试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景点的一些资料收集。好的导游词能够使人在聆听的过程中身临其境,而内容欠缺的导游词使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感觉到“生硬”。在整个导游词的准备工作中,导游词应达到内容全面以及层次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考官明白考试的讲解重点。

1.内容全面

考生在导游词准备的过程中,应通过自己的导游讲解,将景点的具体路线以及游览的层次进行相应的介绍。在导游词的内容上,除了要覆盖整个景点之外,还应渗入相应的历史知识以及人文风情。针对不同的景点,考试需要准备的材料不同。由此可见,考试在导游现场考试的过程中,针对导游词的准备,仍需考试下一番苦心。

2.层次清楚

考试在现场考试的过程中,针对导游词的准备,不是越多就越好。面对景点讲解,首先,考生应按照相应的导游路线,有层次、有条理的对景点进行介绍。其次,在景点介绍的过程中,还应将景点涉及的历史知识以及人文风情融入到景点介绍中,以此来引起游客的兴趣。最后,景点介绍还应结合着景点的实际发展状况,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借助影像资料加深记忆

考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若一味的依靠书本,则无法达到导游能力中的“灵活应用”。而影像资料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加深考生对景点的印象,使记忆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提高考生的记忆效果,特别是对那些无条件到景点进行踩点的考生,观看影像资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南京市为例,市旅游局、市导游考评委员会等单位在2005年联合摄制了《导游南京》光盘,即南京市导游现场讲解应用教材系列片,内容涵盖了南京的十多处代表性景点,其中包括了南京市中文现场导游考试的7个景点,如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等。考生通过反复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能够对景点内容记忆深刻,还可对导游词做进一步完善。

(五)实地踩点

实地踩点是指学生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亲自到一些景区进行实地踩点,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将旅游景区的基本路线、相关景点以及历史知识等各个方面进行实地了解,并将其整体成自己熟悉的书面资料。以便在现场景点讲解的过程中,考生能够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着相应的旅游知识,将其完整的表述出来。在实地踩点的过程中,考试可以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深刻的了解旅游景区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当地人的介绍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全面掌握景点中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的人文风俗,同时也可以在景区内借鉴其他导游的讲解方式,学习导游们的实际带团经验。与此同时,考试在踩点的过程中,最好能够结伴而行,以便在景点能够相互讲解,相互监督,相互提高,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考试的景点讲解能力,同时还能保障考生的景点讲解质量。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导员现场考试的过程中,景点讲解作为整个考试的核心部分,不仅能清楚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能将考生灵活运用导游知识的能力充分的体现出来。由此就需要考生在导游现场考试的过程中,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景点讲解能力,同时在考试之前,考生可以通过录像、模拟以及实地踩点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现场景点考试中,顺利的通过导游资格考试,才能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振林.如何准备现场模拟导游考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2] 李娜.现场导游考试景点讲解常见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6).

[3] 陈瑶.浅谈细节决定现场模拟导游考试的成败[J].新课程(教研版), 2009,(07).

[4] 沈晨仕,陈雅秋.论导游语言艺术及其运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5] 邬磊磊.如何引导职高生突破现场导游考试的瓶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6] 李嵘,门利娟,陈超群.涉外旅游专业现场导游实训课程授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10).

[7] 张宏钢.浅论旅游专业学生导游词创作水平提高的途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6).

[8] 杨彬.国家旅游行业资格考试及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考试(高考版), 2003,(Z4).

导游考试总结篇6

       按照《临夏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方案》,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州: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3月上旬到3月下旬)

       1、学习传达会议文件精神。 认真传达学习中央、州上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有关精神和领导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方案》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方案》及全州试点工作动员大会精神。  

       2、成立领导小组。 为了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局党组会议研究成立了由局长蓝强为组长,副局长张菁莲、纪检组长陈小兰为副组长,马志超、边文锦、马芬菊、葛学忠、赵娟为成员的“州旅游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纪检组长陈小兰兼任,孔令栋、赵娟、谢亚斌为工作人员。    

       3、开展问卷调查。 按照州试点办统一安排,在全局党员干部中,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党员干部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

       4、制定活动安排。 制定《州》

       5、召开动员会。 召开州旅游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安排部署全局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学习调研阶段(4月上旬到4月中旬)

       (一)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活动。

       1、学习原则     

       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自学和相互交流为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辅导调研为主。

       2、学习方式

       (1)集中学习与科室学习、自学相结合。集体学习由局领导轮流主持,科室学习由科室负责人主持,自学贯穿于学习调研阶段乃至整个试点活动的全过程。

       (2)邀请州委党校讲师进行一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题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辅导讲座。

       (3)为考察党员干部学习效果,由局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统一命题,4月15日组织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开卷考试,并将考试成绩登记造册报州试点办。

       2、学习时间

       每周二、四上午为集体学习,科室每周自主安排两个半天时间学习。

       3、 学习要求

       (1)为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必须做到“五有四落实”。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园地、有学习资料、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组织领导落实、学习人员落实、学习时间落实、考勤制度落实。

       (2)学习时间不少于40小时, 学习笔记县级领导干部1.5万字以上,普通党员干部1万字以上。

       (3)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每个党员干部撰写1-2篇心得体会。创办学习园地,对优秀心得体会进行交流。

       4、学习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胡锦涛同志于XX年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所作的《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方案》;《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州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州第十三届三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临夏回族自治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方案》及全州试点工作动员大会精神;《临夏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州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甘肃省旅游条例》;国家、省州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意见等。

       5、学习效果

       通过开展学习、专题辅导讲座、心得交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和省州有关法律、法规,加深对州情的认识,实现“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目标。

       (二)积极开展“四项活动”。 (此项活动 贯穿于整个试点活动的全过程 )

       1、开展“三个问题”大讨论:紧紧围绕民族贫困地区旅游业“要不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会不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共3页,当前第1页1

       2、开展“ 五个一”活动:每位县级干部与一个科室、一名普通党员结成对子。局长蓝强与规划科、党员赵娟之间结成队子,副局长马玉清与行管科、党员赵菊红之间结成队子,副局长何绍东与执法大队、党员贾国龙之间结成队子,副局长张菁莲与促销科、党员葛学忠之间结成队子,纪检组长陈小兰与人秘科、党员王莲之间结成队子,通过互相引导启发、督促检查、心得交流、对查互看等,做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双向促进,共同提高。

       3、“三树三建”活动:树科学发展理念、建务实创新机制,树协调发展理念、建生态文明家园,树团结发展理念、建和谐进步之州。 

       4、“两争一创” 活动:争当学习实干型党员、争当开拓创业型领导、创建科学发展型班子。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执政能力。

       (三)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1、根据全州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由局长蓝强负责,组织力量深入县(市)开展调查研究和分析,完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州试点办。并围绕旅游特色产业的培育,组织各科室从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和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划、决策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提出科学的对策与措施。

       2、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体党员赴帮扶点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3、考察学习新疆、云南、宁夏等地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聚居地区的旅游商品开发和省内知名景区(点)开发经验,寻找差距与不足,提出我州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对策与建议。

       第三阶段:分析检查阶段(4月下旬到5月中旬)

       1、组织自查。 局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单位的工作职能和个人思想工作实际,认真分析检查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差距。领导班子重点从思想认识上、工作思路上、工作能力上、发挥职能作用上、发展机制上查找问题,写出深刻的自查分析材料,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措施。普通党员干部写出总结材料,寻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2、个案剖析。 以《科学发展观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题,召开全体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行深度剖析深入思考,统筹分析旅游产业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并形成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个案剖析材料,上报州试点办。

       3、召 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组扩大会 。 向各县(市)旅游局、景区(点)、旅游企业及部分游客发放征求意见函,从领导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以及旅游政策、旅游开发、旅游管理等方面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召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讨论个人自查材料,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结束后,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再进一步讨论修改,形成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

       4、群众 评议。 召开全局干部职工、离退休人员、旅游企业代表参加评议会,对领导班子分析报告进行评议。根据意见修改完善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

       第四阶段:解决问题阶段(5月中旬到6月上旬)    1、制定整改措施。 针对分析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从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以及旅游政策实施、旅游开发、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类型。以表格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解决问题具备的条件,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具体责任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即知即改,边查边改;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需要与相关部门协同解决的,主动加强联系,协作配合,共同解决。需要长期改进的,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 解决突出问题。

       (1)通过开展“三个问题”大讨论,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深、科学发展的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保守的问题。

       (2)进一步深刻领会州委、州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深化对州情的认识,解决工作思路和措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

       (3)通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进一步完善全州旅游基础设施,解决旅游景区(点)道路、通讯、供排水问题。      共3页,当前第2页2

       (4)通过加强景区(点)建设监督力度,解决景区(点)存在的不执行规划随意修建,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

       (5)通过对“甘肃临夏中国回族旅游商品开发项目”的实施,打响回族旅游商品品牌,解决临夏旅游商品匮乏的问题。

       (6)通过与省内旅行社合作,开辟临夏新的“一、二日”游线路,解决临夏外地游客少的问题。

       (7)通过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解决宰客、欺客问题,树立诚信旅游。(8)通过继续开展“展、赛、评”活动和“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新临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基础管理工作”,着力解决机关内部工作基础薄弱,工作标准不高,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落实不力的问题。

       3、建全完善各项制度。 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完善单位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评估考核机制,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第五阶段:测评总结阶段(6月中旬到7月上旬)

       1、群众满意度测评。 召开由全体干部职工、退休干部、各县基层单位代表、旅游企业代表参加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对我局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进行测评。

       2、总结验收。 全面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认真梳理归纳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提炼出具有指导好推广意义的工作写出总结报告,迎接试点办验收。

导游考试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 职业技能鉴定 “过程性”考核

[作者简介]李妍(1977- ),女,山西长治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浙江 义乌 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2011年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重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术鉴定‘过程性’考核模式探索”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D111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69-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取得的职业(行业)准入证书,对于同一岗位的从业者来说,职业技能证书比专业的学历证书更有效。纵观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与考取导游资格证的导游员队伍的现状,导游职业技能鉴定存在不足,究其原因,受导游资格证书考核方式的影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方式必须改革,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不准”。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是衡量被鉴定人的职业能力、技能、素质等的依据,标准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鉴定结果是否有效。但笔者认为目前导游资格考核的标准不准,表现如下:

第一,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高职导游专业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考核分数决定人才培养结果。换言之,导游资格考核“一考定终身”的标准决定了持有导游专业毕业证书的学生接受了导游专业与职业教育,毕业时却不能对口就业。

第二,考核重理论,轻实践。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导游资格考试虽然分笔试与面试,但实际的面试内容也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不外乎学生的熟背导游词而已,真正的导游服务技能无法考查。

2.职业技能鉴定形式僵化。随着社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高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不断发展,现有职业技能鉴定形式僵化的弊端日益凸显。众所周知,导游服务是一项高智能、高体能、高技能的职业,但目前导游职业资格证的考取还采用“终结式”考核,无法考核沟通、团队协作、思维应变等职业能力的高低。

3.职业技能鉴定主体单一。我国导游资格考试自1989年建立以来,为我国旅游业输送了40多万的导游人才,但旅游市场无证上岗的“黑导”“野导”屡禁不止,“持证不从业”的现象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导游资格考核主体的单一性,决定了旅游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旅游行政部门的鉴定,以及旅游行业的需要都孤立存在并发展着,导致不良现象屡禁不止。

4.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内容重复。多数高职院校已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列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一方面,为加大考证顺利通过的砝码,考前培训成为必修课。如导游专业“导游基础知识”“政策法规”“导游业务”“现场导游讲解”等课程既是专业必修课,也是导游资格考前培训必修课。另一方面,导游资格考试规定持有导游专业毕业证书者笔试部分可免考,但作为导游专业的在校生,即便专业必修课考核优秀,也没有此免考资格。综上,无论毕业与否,知识的重复学习与考核都势在必行,这样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是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的内涵

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是坚持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为准绳,在职业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模块为教学内容,选择若干关键质量鉴定点,将其确定为教学考核点,实行教学过程中的多次考核,包括理论、技能和职业道德,将学校、行业(企业)纳入考核主体,参与教学考核过程,综合教学过程中的考核结果,实行职业鉴定课程中理论考试的互认,变单一考核主体为以政府为指导的技能鉴定管理部门、学校、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模式。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过程性”考核的意义

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整体的人才评价体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式,变“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有其重要意义。

1.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劳动力市场对岗位的需求明确贯穿在职业资格的认证中。职业教育的亮点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岗位技能培养。高职院校通过 “双证毕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了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胜任岗位需求。

2.有利于高职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合理对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可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而且课程教学目标多以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企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注重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注重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3.有利于建立并完善高校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零对接”的有效模式。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是校企紧密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技能鉴定、学生评价与就业的全过程,实现双赢目标。

4.有利于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能够全方位考核其实际的技能、技巧、知识、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通过过程性考核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将拥有更高的含金量,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模式实践路径

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成为技能,成为运用,而作为反映学生技能和运用水平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证书越来越被看成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象征。因此,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成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指标之一,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在许多院校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方式也随之成为关注的焦点。

具体以导游专业的导游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论证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模式的实践路径及其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带来的影响。

1.课程考核纳入技能鉴定,体现其“过程性”考核内涵。第一,引入能力模块化教学,做好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的有效衔接。综合分析导游资格的考核,我们会发现,导游资格报名条件“具有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或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具有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中国公民”相对宽松,而考核内容涉及范围之广、专业性之强以及综合性之大,都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年浙江导游资格证书平均通过率仅有20%左右,充分说明了导游证考试报名门槛低,但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导游专业教育与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导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导游资格证书的鉴定目标相一致,即构建导游职业能力模块对应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为其职”。导游专业课程教学与导游资格考试有效衔接的能力模块化教学体系如表所示。

第二,引入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纳入技能鉴定考核,实现课程评价与技能鉴定的互认。课程的评价标准应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相一致,必要时建立一定的试题库,并做到试题库的与时俱进;理论知识能力的考核方式可采用学生上机随机抽取试题实时测试,当场出分,合格即课程通过,否则课程需重修;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以学生顶岗实习、综合实践等环节综合考虑,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给出客观的评价。

学生的课程评价直接代替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考试(笔试)部分,实现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的鉴定结果有效衔接,改变了职业资格鉴定“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纳入到职业技能鉴定中,使得职业技能鉴定的结果更客观、更有效,证书的含金量更高,社会与企业的认可度更高。

2.多元化评价主体参与技能鉴定,凸显其“过程化”考核特点。目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评价主体为单一的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学业的评价则由教育部门(学校)完成,这种评价主体的分割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负担的加重,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学校为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能够持双证顺利就业,不得不强化职业技能鉴定,相应教学课程考核出现被忽视状况。未解决教学与技能鉴定的一致性,同时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结果更有效,引入学校、劳动部门、行业企业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即将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主体鉴定功能部分转移到高校的课程考核中,以长期的、全面的过程性的课程考核代替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考试(笔试)部分,避免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备考心态,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目标的实现。导游资格考试多元化评价主体如图所示。

3.道德建档归入技能鉴定,完善其“过程性”考核环节。职业技能鉴定是以岗位技能为目标,重视被鉴定人对岗位技能的掌握、技巧的运用、综合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的水平。对职业道德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即从学生入校开始由学校为其建立道德档案,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表现均由校方做出总体评价。对于不适合的岗位,鉴定前就一票否决。如对于一名合格导游员而言,其应有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显性素养(学历水平、专业知识等),更需要隐形素养(服务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而这些职业素养,现有的导游资格证考核并不能承载并体现。因此,要想提高导游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要加强年审、培训,上岗前的遴选也十分关键,严把入门关,对于职业道德有明显缺陷的人员持否定票,资格证的考取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全面、客观考查综合能力与水平,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

五、结束语

我国政府行政部门指导下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通过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方式为社会各行各业选拔了数以万计的市场需要的人才,但在严肃职业资格证书权威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目前鉴定考核的不足,通过调研、考察和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地方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总结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过程性”考核模式,以期最终实现职业技能鉴定、高职人才培养、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三者的有效衔接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

总之,高职院校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强化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科学进行考核,客观进行评价,深入开展“校企政”多方合作,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参考文献]

[1]段颖.论导游资格考试制度与旅游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黄晓英.“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鉴定方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7).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11-04-20.

[4]吴慧.导游资格认定制度改革的新思路――由新加坡导游管理措施引发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5]吴宪洲.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考试互认的可行性[J].中国培训,2011(11).

导游考试总结篇8

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策略

导游,是旅游行业的服务窗口,是旅游形象的展示者,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传播文化、倡导文明的使者,导游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这就要求导游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规范的职业行为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旅游服务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必修课程,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树立准确的教学目标,把握课程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特点

1.内容庞杂,知识点琐碎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包括历史概述、民族民俗、自然旅游资源、风物特产、古代建筑、古典园林、民族传统技艺、宗教、主要旅游客源地概况及全省各地市旅游资源情况等方面,虽然大多只是概括性的介绍,但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庞杂,信息量大,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而琐碎,容易造成学生的记忆疲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部分内容抽象晦涩

《导游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大多是一些来自于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常识性内容,某些部分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比较抽象晦涩。比如,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民族传统技艺等涉及专业知识的部分,学生少有接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权威教材

《导游基础知识》的相关教材非常之多,既有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的导游资格考试指定教材,也有各省组织编写的导游资格考试教材,还有各类学校组织编写的相关教材。但高质量的教材可谓凤毛麟角,各类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雷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过分强调内容体系的全面,忽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2.课时不足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涉及的内容繁多而且抽象,涵盖了导游讲解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所有知识,囊括了历史、地理、民俗、特产、建筑、宗教及艺术等各大门类。因此,这门课程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讲解和学习。而目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教学中课时明显不足,往往只安排一个学期的授课计划,只有48学时的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好这门课难度相当大,很多知识根本就没有时间讲,只能被删除或压缩。

3.教学方法陈旧

出于应试的需要,《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全堂讲解的方式,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少,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不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论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形式的理论考试,少有口试和实践技能考试。考核成绩的评定往往只注重期末考试成绩而不关注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功利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些善于记忆和努力记忆的学生往往很容易获得高分。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策略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的领域众多,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非常困难。而其中很多内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如《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确定不同课程的侧重点,打破原有课程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导游服务相关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的基础上,构建教学模块。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文化艺术、旅游资源、风物特产、建筑园林、实训项目五大模块。这就改变了原来教学内容体系散乱的状况,并且赋予了教学内容实践性的要求。

2.加强实践教学

《导游基础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课外可以组织开展导游大赛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参观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外相关场所对实物进行观察研究。另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景点进行导游讲解实践,体验导游工作,积极与游客沟通交流,向经验丰富的导游员请教学习。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丰富教学手段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讨论、情境教学、案例分析、模拟导游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每节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让他们充分搜集资料。部分内容如“中国发展简史”,学生在中学历史课上已经有所掌握,所以这部分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讲解,教师来做补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结合《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繁杂、抽象的特点以及多媒体教学直观、清晰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到教学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民居、服饰、特产、建筑等知识,单纯讲解的话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而且难以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运用到教学中,就能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最基本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也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考核,可以参照“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模式进行改革,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导游讲解技能口试、期末考试笔试,这三部分分别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0%、30%、50%。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能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导游基础知识》,关系到学生的考证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教材编委会.导游基础知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徐可.《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4):240-242.

[3]贺萍.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108-109.

[4]刘是今.高职《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体会[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48~149.

上一篇:女装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