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9-17 16:50:31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1

国庆正当国人成群结对出游,传来各地交通拥堵之际,我独自一人放弃了与家人度假的机会,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宁波大学,参加了为期十二天的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班,专家教授们的先进教学理念,为我指明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暗自告诫自己,认真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掌握本学科基本的思想方法,掌握主要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争创民主宽容课堂氛围,实现多元课堂评价。“即使是很多小人物 ,在很小的地方做很多小的事情,也会改变世界。”

一、把握学科知识脉络

着眼于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初中课程的总体架构、中学课程的整体格局、两个课标的设计思路、基于实验版积累的试教经验。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有所错位、不够到位”现实,重新修订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调整课程目标:凸显历史教学与地理教学的特有使命,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世界眼光,提高综合能力,认同唯物史观。

明确设计思路:“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

以时空观念为基础,以历史线索为主导,建立呈现课程内容的总体框架。在这一框架中,采取相对集中与反复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地理知识。

强调以如何认识生存的条件、生活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如何选择当前的发展道路、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落脚点,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框架的逻辑线索。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历史、地理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

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

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

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框架,以中国历史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

专题二,集中了解秦统一后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

专题三,有侧重地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显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

专题四,综合前三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为主线。

专题一,了解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时代特点和中国革命的历程,强调中国如何选择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专题二,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时代特点与新中国建设、改革的历程,强调当代中国怎样选择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专题三,认识世界和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

专题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如何走向未来的选择。

三年三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具有整合意义,共四个专题。但把握第四个专题的内容目标,需要立足于前三个专题的学习,可视为从前三个专题中归结出来的“双基目标”(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

二、重视基本思想方法

最近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历史不会自动成为好的教科书。怎样才能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特级教师戴加平强调:历史与社会学科只是教常识,但常识极为重要。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始自中学历史课。奥巴马总统的第一任办公厅主任、现在的芝加哥市长拉姆·伊曼纽尔,2012年跟市教师工会谈判工资时,就说他很尊重教师,中学历史教师教会他如何批判性思考。

历史与社会学科有哪些基本方法?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

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

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历史工作的准则在于求真、存真、传真,以为后来人类生活的龟鉴,而史书是据事以载,秉笔直书,记录历史真相的书。

就历史研究而言,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处于什么条件之下,对真实的追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在运用研究成果时,可以有所选择或取舍,但还是必须以不违背真实性为前提。(葛剑雄语)

历史质疑能力是基本的史学能力之一。质疑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前人已确认的基本史实提出质疑; 二是对前人对史实的解释或评价提出质疑。如《中庸》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与当时史实就有出入。

用不同史观解读近代史上通商口岸,我们将会得到不同的理解:

革命史观--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现代化史观--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商业/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起带头作用;

整体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文明史观--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教育方针已发生重大变化,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转变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表明中国共产党已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无论是世界各国的,还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和平、渐进式的改革之路,更有利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更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建立。当下中国需要新的足以支撑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2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通过教学,培养出合格的“会写、会讲、会教”的中小学教师,已成为当前高师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此,我校基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经过三年实践和反复论证与研究,这一教学模式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拟以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及一些还需完善的思考和看法,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意义

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虽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长流水”的要求。但要真正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除了厚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进行严格的教师技能的专门训练,以此才能将自已所学所懂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变成“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作为主要在技术类和工科类中得到广泛推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类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加强师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教师是一种职业,从事这一职业与从事其它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具备从事这门职业的技能。教师的技能,决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技能,它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本领。多年来,教育界一直都强调要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但长期以来在高师院校里一直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只注重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师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模式完成。但实践证明,这种安排一方面由于过多地依靠理论讲授,往往使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流于形式。[2]另一方面这种仅仅依靠几门课程进行的教师技能培养模式,收效也甚微。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教师的需求,就需要高校不仅要开好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还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的、需要学生学的、需要学生练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核心是学,“教”、“练”和“做”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而“做”则是在“教”、“学”和“练”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训练。(见图1)这一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能够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无缝对接。

图1野教为练做冶关系图

2是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新要求的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历史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历史教师的需求,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不仅教理论知识还教技能,不仅进行知识巩固,还在巩固知识中强化职业能力,这一模式能有效达到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所需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历史教师的目标。

3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教学都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形势单调,程序呆板。在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专注投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果差。“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课堂由教室延伸到校园内外,由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向学生广泛参与转变,教学内容由枯燥的知识传授与记忆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讲授向多元化转化。在历史影片、参观考察、专题讲座、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并举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提高。

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1课堂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举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并举,即在理论学习中掌握技能,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中不仅要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围绕职业能力进行教学设计、针对职业能力培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目标。

2课后理论知识复习与技能训练并举

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加强课后学习指导与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发中国现代史的网络课程对指导学生课后学习有很大帮助,它能有效弥补学生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习延伸至课外。根据教材编写《中国现代史学习指导和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来巩固知识,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说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切入口。课后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影片或组织参观考察,不仅能让历史知识“活过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与之相应的观后感的写作或专题讨论的组织,又能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以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知识面

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对课程的整合以及开发能力。目前高校一般采用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该教材无论从体例还是从内容来说,比较适合历史专业学生使用,堪称《中国现代史》教材的典范。但也存在内容的相对狭隘性、与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滞后等现象。[2]由于教师的教学时数有限,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难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的补充与深化,从而造成了三大矛盾,即:新课改对历史教师需求与高师历史课堂教学的矛盾、教材内容狭窄性与历史知识广博的矛盾,学生对丰富历史知识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矛盾。为解决这三大矛盾,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聘请相关历史研究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如:课本中对西路军只略提几个字,课后组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红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始末”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西路军的组建、战斗情况、西路军历史尘封原因、真相澄清始末等得到详细了解与掌握。有的讲座是针对史学研究热点问题进行的,如《风雨人生,一枝独秀》,让学生对陈独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学会如何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的讲座是针对地方历史知识而展开的,如《临沧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滇缅公路与滇缅铁路》等。总之,专题讲座的开展,能有效的弥补教材不足,能有效的把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广博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但专题讲座的开展也不宜太多,一学期三至四个为佳,否则会因学习负担过大而适得其反。

4以综合实训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实训活动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而进行的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能力训练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采用任务为导向为项目驱动的方法,即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项目中,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分析、讨论和整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会读、会听、会写、会讲等能力的提升。如,抗日战争虽然已过去60多年,但抗日战争的许多遗留问题至今仍未有效解决,而课本对此问题只字未提。针对此问题组织一次“关于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专题交流”,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利用史实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能力。针对这一活动任务,提出三个必须完成的学习项目。项目一:观看电影《东京审判》,加深对东京审判艰难的理解以及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由来的认识,撰写影片观后感,阐述为何抗日战争至今仍会有许多遗留问题悬而未解;项目二:查看有关抗日战争遗留问题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交流发言稿;项目三:人人参与课题交流发方言。通过这一学习任务和各个分学习项目的学习、准备和完成,学生的收集历史资料、评述历史、分析历史人物以及撰写观后感和讨论稿和讨论发言等多方面的能力,即看(看历史影片)、读(读历史著作、研究论文)、写(写观后感、讨论稿)、讲(讨论发言)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

三“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体会

1精选教材,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

合理构建“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都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来说,这一模式在理论型课程中的实施仍处于实践阶段,没有与这一模式相配套的教材。因而精选教材(最好是精写教材)是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第一要务,这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利用教材,教师可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各项教学活动,通过教材,学生有很大的参与空间,学习空间和活动空间。为避免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为规范各项实训教学任务,也便于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实训任务完成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保证实训活动的实效性。精写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也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必须是一个要求科学、内容简洁又充满弹性的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必须是一个易于教师指导和学生操作的指导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各项实训活动,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使各种教师职业技能得到训练与强化。

2合理利用课内课外,精心组织各项实训教学活动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使教材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教知识与训技能并举转化。如此,仅靠单纯的授课时间是无法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课内与课外。即教师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引导学生从分析中学会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根据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养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凭借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历史影片、课后练习、专项技能训练等,进行课外拓展延伸,或变换角度,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教学练做”在课内与课外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与训练。(见图2:课内课外“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开展)

图2课内课外野教学练做冶一体化的开展

3加强实训教学活动的指导,保证实训教学实效

“高职教育讲究的是‘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4]所以“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点是“做”,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实施的要点在于各项“做”的实效,即各项实训活动的开展对知识巩固与技能训练有益,实训活动的开展要保证学生主动参与,顺利进行,实训效果明显。为此,教师就必须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化成学生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编剧和导演,对如何进行理论教学、如何组织实训活动进行详细的规划与策划。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相当的了解与熟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目标进行合理的一体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具有实际意义的引导、给予学生所需的帮助,并最终完成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双重目标。

4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关注的不单纯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因而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客观和发展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反映。为此,课程考核就应将平时学习、综合实训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即:总评成绩=(平时学习×10%)+(综合实训×20%)+(期末考试×60%)。平时学习主要考查学生课堂学习、课后练习情况,综合实训主要考查学生在各项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练做”一体化的理论教学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首先是学生学习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轻松而愉快地学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各种技能”。其次是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不仅在专升本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各种特岗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中成绩优异。最后,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历史资料收集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讲课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各类比赛和就业招聘中表现十分优秀。如此种种都说明,构建这一模式具有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魏怡.高等师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及培养模式新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3]郝银侠.中国现代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尝试[J].传承,2011(15).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学习得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故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

三、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 功能

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另一位西方史学家高脱曾说:“历史需要艺术家的天才,科学家的组织与分析能力,研究者的敏锐与勤奋,以及哲学家的真知灼见。”这都说明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

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激发思维活力,拓展思维天地,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他认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发现问题出发。因此,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问题抛给学生,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处处设疑、时时释疑,使其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本质的认识,提高思维能力。这一方式从以往的课堂问题讨论法演变而来,区别是问题的可研究性,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更宽阔、更深入的层面上了解和认识学习的难点、重点,而且由此可以学习到初步的史学方法,懂得历史需要探究,体验探究需要反思,感悟反思需要质疑。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性和更大的自由度。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如在学习《德日法西斯化》这一内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已经自学过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化的进程。那么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英依然保持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而德国和日本却走向法西斯化,原因何在呢?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有关内容思考这一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大胆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理性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发展必须突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人类历史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此历史要全方面反映人类物质创造的历史和人类神创造的历史。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还要求明确历史教学是培养而不是仅仅灌输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品格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以宽容和乐观期待的态度,让教学效果产生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要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挖掘历史,续写历史来发挥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并升华为人文精神。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的教学策略,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养的示范性。思维训练中要重视对课本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基础知识框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也要注意知识向课本外的延伸,将书本知识与书本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适度引进新材料、学术新观点和新研究成果。在课本观点之外,让学生听听“另一种声音”,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历史事物形成的完整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积极地探索,在发展能力的同时,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还可组织学生讨论,内容可以是课本知识,也可以是课外知识,如笔记、读书心得、调查报告等,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学生在讨论中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中融合了“人文性”的历史教学,就使课堂有了生机、有了活力。让我们再多些人文的精神,让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真正地进入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相伴他们终身。用《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说:“历史由人来创造。当你理解了人,你就能完整地、丰富地生活。”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的一位中学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他将苹果画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结果学生画得很像老师画的苹果。而美国的美术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这样的:他每人发一个苹果让学生画,结果学生第一次画得不像苹果,第二次画得有点像苹果,直到第三次才画得像苹果了。以上实例体现了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的是强迫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共性教育;美国的教学则重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我们只重视对学生的共性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只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却看不到活生生的学生的丰富情感。学校如同加工厂,将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学生加工成模式化的产品。缺少个性发展、缺少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性、独立见解和开拓能力的人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的角度去获得成功。新课程提倡转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化。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究,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阐述独到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足迹。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方面地开展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玢.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2]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3]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江苏教育研究,2000,(3).

[4]斯塔科.创造能力教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5

这一过程是一个互动的、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而不是简单、传统地重复教材。它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在教学的实施策略、具体方法等方面加以变革。以下就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的实验,谈谈我们认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切实抓好教师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搞好教材实验,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任何教材实验,没有教师的合作与努力,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应首先抓好教师的教材培训工作,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㈠认真作好培训的前期准备

要搞好教师新教材的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首先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难以取得培训的成功。培训计划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在充分调查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培训方式、时间、内容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从重庆和四川先期进入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实验的地区看,凡是教材培训搞得好的地区都制订了详尽、可行的计划。其次还应作好培训资料的准备。“课程标准”、课标教材、主讲人的讲课题纲等是培训应准备的基本而重要的资料。

㈡突出培训内容的重点,抓住培训工作的核心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培训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识”培训的内容,另一部分是本学科培训的内容。“通识培训”的内容,重在从不同角度论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意义、影响,帮助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重庆地区的新教材培训,大多安排了以下内容:1.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听取有关专家的专题讲座,如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卢咏莉博士主讲的《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杭州师范学院傅道春教授主讲的《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2.围绕“评价”方式的转变,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新的评价方式。3.围绕“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等主题,组织教师讨论。

学科培训内容应以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及新教材体系为重点,以帮助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为核心。

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它的主要内容、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蕴涵于其中的新理念,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不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地图册、填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通过对新教材体系的解读,重点让教师了解教科书的编写思想和体例结构,帮助教师理解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认识教科书是体现《课程标准》精神的载体。同时帮助教师学习怎样用好与教科书配套的地图册、填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

帮助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首先要把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前景相结合,拓宽教师的视野,并使其清楚地了解目前教育教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如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能力低下的现状,原有教科书知识繁、难、偏、旧的状况等等,认识新一轮改革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从而增强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的自觉性。关于这部分内容,去年暑期在重庆举行的川渝部分地区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的一级培训上,重点安排了这样四讲:《立足国际视野和中国实际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特点及使用建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的编写和使用说明》和《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川教版历史实验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体系》。通过这些内容,阐述了历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介绍了历史课程改革发展的态势和新教材的编写思想、体例结构等,使教师初步把握了《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扩大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他们改革的意识,使教师初步了解了教材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认真抓好二级培训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省一级培训的基础上认真搞好二级培训,达到教师全员参加培训的目的,以保证教师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原则的落实。在二级培训中,可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集体研修等方式。如可请教材主编、编者、学科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针对课程改革、课程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编写意图、内容分析等作专题讲座,给教师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源及方法;可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录像片,进行课例的设计与分析等。

在培训的方式方面,值得提倡的是小组讨论、集体研修等教师参与式的培训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如重庆市九龙坡区在新教材培训中,进行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及实施时,教研员将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成五个组,给出7年级教科书中的以下五课:《远古的传说》、《战国争雄》、《秦朝的统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让每组选一课,并提出:“根据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新教材的特点怎样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如何具体实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的问题,让教师进行讨论。之后,请各组代表向全体教师进行演说。在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实录片后,教研员首先组织教师座谈观后感。培训结束前,组织教师座谈培训的心得体会,并要求教师着重谈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摆脱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束缚?还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即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和任务)要求教师根据上述题目做定时书面作业。

这种教师参与式的培训方式,避免了培训中主讲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实现了培训者和参培者的“互动”,调动了每一位参加培训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二、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历史教材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在课程内容改革后,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影响着新教材实验的效果。因此,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成为新教材实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㈠认真学习和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所谓教育教学观念,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功能、教育教学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反映着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和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水平。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但也应看到,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短期行为。目前,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我们的教师。

因此,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应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坚持不懈地贯彻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他们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克服传统教育教学上存在的误区,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重新定位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等,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㈡充分利用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材是体现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一套好的教材有利于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正是一套较优秀的教材,它深受实验师生的好评。从参加实验的重庆主城6区师生问卷调查反映出:教师对教科书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占93.8%,学生对教科书表示喜欢和较喜欢占91.5%。实验教师普遍认为,这套教材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先期实验这套教材的广大教师,在这方面总结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例如:

1通过教科书的导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1989年,龚奇柱先生等在编写九年义务教育内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时,为各章编写了导语,这一创新为以后各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所普遍采用。川教版课标历史新教材继续采用了这一受师生欢迎的形式,写出很多精彩的导语。不少实验教师充分利用导语,或创设学习情景,或提示学习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的实验教师在进行第四主题第三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教学时,组织学生阅读本课导语后,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但你们知道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原由吗?”教师通过本课的导语不仅顺利地把学生带入了新的历史场景,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姓氏来历的欲望。课后,有些同学组织了姓氏来历的探究性小组,开展了一次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方案,查阅有关资料,展开调查研究,然后将了解的情况归纳为:姓氏的来历与发展,历史上名人的姓氏,姓氏的轶闻趣事等三部分。在此基础上,一些同学还写出了生动而有意义的好文章。

2利用教科书辅栏中的 “想想”“说说”“议议”等要求,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

辅栏是教科书编者为控调和优化学习过程而设置的。辅栏提出的读读、写写、记记、想想、说说、议议等要求,反映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作为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这是川教版课标历史教科书融会《课程标准》新理念的重要体现。

辅栏内容丰富多彩,如“想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什么房子里?”“想想在巴黎和会上以战胜国身份与会的中国为什么却蒙受了战败国的耻辱?”“说说你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看法”“说说章西女王的事迹”“议议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议议希特勒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等。教师可在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辅栏中提出的要求,达到师生的“互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3利用教科书每课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主题中的主题活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川教版课标历史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其中较突出的是每课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主题中的“主题活动”。“学习活动”是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采取讨论、辩论、制作等形式进行,如“走近印刷术”,编辑“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精品选集”等。“主题活动”是结合本主题的相关内容设计,与“学习活动”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更强,学生参与面更广的特点。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欣赏会”、“列强侵华史综合学习”、“访家史、写家史、讲家史”、“调查改革开方以来身边的变化”等。各种活动的进行,为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并培养了相关方面的能力。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是他们学习的合作者,实现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

广大实验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有的教师在指导“想象北京人的一天”的学习活动时,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让他们分别想象春夏秋冬四季中北京人一天的生产、生活情况。活动中,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原始社会中翱翔,想象出一个个精彩的场面。

4利用“心得与疑问”搭建起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

“心得与疑问”被实验教师称为川教版课标历史教科书的亮点。广大实验教师通过它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通过它培养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心得与疑问”的运用方面,重庆巴蜀中学师生做得较好,他们已把“心得与疑问”作为师生每课必做的“作业”,即学生必作,教师必阅。学生在“心得与疑问”中或畅谈自己的收获,或表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写下学习中未弄明白的问题和由学习而引出的急需探求的新问题。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后提出“从考古发掘的地理位置上看,山顶洞人是否是北京人的后代?”;有的学生学习《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后,依据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生活的环境为这些原始居民设计了新的住房。有的学生在学习《张骞通西域》后,提出什么是“绿洲”?“张骞访问过今天哪些地方?”“匈奴人采用了哪些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张骞为他们效力”等质疑。

此外,“心得与疑问”还是沟通师生心灵的平台。同学们在敞开心怀写出自己心得的同时,也不免会暴露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教师会抓住这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增强了学科教育的功能。

㈢正确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自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后,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运用与学科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整合”热的掀起,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目前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以改革,为历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无疑是可喜的。但毋庸置疑,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表现在:第一,为了用现代信息技术而用现代信息技术,目的性、重点性、针对性较差;第二,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失去了教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不够,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师生互动较差。形成的是由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接受的变种“填鸭式”教学格局;第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的信息不准确。如传递的信息来自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是有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以前者代替后者。二是受制于现有的课件。教师使用的课件大都是从音像制造商处购买的资料片,无法完全满足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因此要正确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宜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给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以正确的定位。

第二,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如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突出人机交互的功能。重庆有的实验教师在上《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宋代南方人和北方人在食物上的不同习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主食、肉食及食用油等混合映在屏幕上,把学生分成南方人组和北方人组,让他们分别操作计算机把屏幕上的食品按南北方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分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达到了人机交互的目的。

第三,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除了学会一般的操作方法外,我们还很有必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如学习运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为了制作交互性较强、动画效果较好、内容较复杂的课件,还有必要学习有关Director、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的知识,目前大多数课件基本采用这类软件制作。

三、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

为保证教材实验的有效进行,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历史教学评价的方式,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特别应注重《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可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探索。它在国外教育实践中已有十多年历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的有意收集。如平时成绩、作文、绘画、小制作、文艺表演的录音录象等,反映的是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学生成长记录袋不仅包括学生的各种作品,还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是一种典型的反映学生发展过程的质性评价方式。2002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明确指出,高中录取标准除考试成绩以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其他资料。今年全国实验区的中考就将执行这一通知精神。这将意味着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大规模运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研究。从前一批教材实验的地区反映出,部分教师对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楚,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操作性也较差。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中,首先应弄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研究其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探索教学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我们可汲取先行实验地区的研究成果。如重庆部级实验区──北碚区的教师探索出的一系列的评价方案: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案、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方案,终结性评价方案,以及形成的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不仅仅是对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利用成长记录袋、社会实践活动、开放性的试题、发展性的课堂活动评价、小论文的撰写等,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以及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有机结合的发展性评价理念。

四、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

“校本”这一概念来自西方教育发达国家,近几年,我国引用过来用于教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校本教研”。所谓“校本教研”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所说,即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和实践的主体,有理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

教研”的基本流程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教学行动——进行教学反思。其核心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教师的“自我

反思”。它的具体形式和传统的教研活动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的观摩

、经验交流等,但两者有着质的差别。“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

既是活动的实施者,又是活动的设计者、评价者。从方法上看,它是一种科研方法,由于它是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宗旨,所以人们称之为行动研究,又叫应用性研究。

新一轮教材实验中,教师将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问题。要随时解决这些问题,较好的办法就是以学校教研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了促进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重庆教科院历史教研室,最近召开了全市的“‘校本教研’研讨会”。大会收到了不少好的研究文章,会

上老师们重点围绕“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展开研讨,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有的实验区教研员介绍了他们怎样充分发挥市和区县专业人员引领的作用,促进“校本教研”的实施。有的学校教研组长介绍他们怎样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如有的学校的历史教研组根据组上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开展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如何把课堂学习和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等一系列讨论和课堂观摩活动;同时狠抓教研组内的课题研究,如开展了七年级学生历史学习需要调查、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历史教师调查等研究。这些不仅为教师日常教学准备了组内的共享资源,还培养了教师的科研素养。会上,有的教师还介绍了自己怎样进行个人反思和把个人反思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经验。

虽然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我们仍感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本质知之甚少,在进行活动中还扮演着被动的角色;一些教师研究意识薄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缺乏深度;一些地区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脱离课程实验的实际或学校教师的实际,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建议在开展“校本教研”时注意以下问题:

㈠加强广大实验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使其在教材实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在“校本教研”中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设计者、评价者。

㈡增强广大实验教师的研究意识,引导他们紧紧围绕课程改革、新教材实验去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大家关心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历史?如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怎样使用好川教版教科书中的“心得与疑问”等。提出问题后,应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它,以加强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修养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教师要心有全史,胸存“底本”,这是对历史老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上的一切事件、人物,不是孤立的,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都是互有联系、互有影响制约的。历史老师必须做到心有全史,才能把历史讲通、讲活、讲准。否则,就会把历史讲成一些孤立的点的偶然聚合。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告诫学历史的人,不要自己跑到禁闭室中去。不同全史,只求专深,就是自我禁锢。学史者不可如此,教史者更不可以这样。胸存“底本”,也应引起我们重视。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心有全史,不是靠东点来拼凑“全史”的,要有一个扎实的“底本”。熟读史籍,驾驭史料,这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要籍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原始记载,因此它是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基本材料。近年来,中学历史教科书屡有革新,而每一次增删改补都引起一些历史老师的不适应。有人采取下述程序,进行进修,得到了实效。以中国古代史为例:以翦伯赞编的《中国史纲要》为主线,以范文澜,蔡美彪的《中国通史》或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为主教材,以东北师大编写的《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等断代史为第二教材,再选择基本近年来最新科研前沿专著,如赵恒烈、王铎全编的《历史教育学》,周发增、张显传等合编的《历史教育学新论》作为辅助读物,在此基础上,再究读中学教科书,一定会有更新更深的体会。历史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历史教师应当有较广博的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二、在历史教学中灌输 思想教育 注重全面发展

从理论上说,没有学不好历史的学生,虽然学生之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各自不同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用爱心、责任感,开发后进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史动机,并使之内化成学史动力。区别对待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如知识掌握多或少的量关系上,而且体现在知识钻研的深与浅,思维能力的高与低上。如小字部分,方框中的原始资料,都可以有弹性的增减;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差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功夫。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差生的要求,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规后,注渐对其加码,促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策略的优势,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我国目前仍有许多中下水平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是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从道义上,行动上,关心、探索这个问题,走出一条革命的新路子。

第二,要把素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光有“一般学识”或只讲“培养能力”是不完整的。学校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但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的意义极重要。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手段。爱国之心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纽带。祖国和爱国的观念在历史中形成,也需要历史认识来巩固。历史教学也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史学对人生的启示,在于激扬人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观、历史关,使人成为品德高尚,乐观进取的人。古代的苏武、张衡、诸葛亮、包拯、文天祥,近现代史上的林则徐、谭嗣同、鲁迅、、刘胡兰他们的人格力量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第三.,取向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在人的认识观念上与应试教育有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社会重视支持,全社会协调一致。学生的教育主战场在学校、因此学校必须摆正各种学科的位置,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访、倡议书等形式,晓之以理,阐明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历史的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学科在人格塑造上的意义,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把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作为宗旨,从一个方面讲,这里有宝贵的经验。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必须以坚实的历史知识为根基,更重视对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无疑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历史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是逻辑的、辩证的、理论的思维能力,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学科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操作上,其它能力目标要围绕历史思维来运作,既要目标明确又要得当,即对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寻求合理的定位;既要符合教学的特点,又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既要把培养能力作为核心问题,又不能脱离基础知识、思想教育的实际。

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上许多革命家、民族英杰都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遗产,是使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原动力。历史教师应当弘扬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当教学生近代史时,我注重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仅马关条约就赔了日本军费2亿两,不算赎辽费,但是唐德刚的《晚清70年》里说是2.6亿;辛丑条约:①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当听到这些惊人的数字时,同学们个个气得是义愤填膺,我说: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只要民富了国强了,外敌就不敢入侵了。从此后,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历史课堂上没一个瞌睡的。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7

在学思践悟守初心主题线上培训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为了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学思践悟守初心主题线上培训,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学思践悟守初心主题线上培训心得体会1

近日,市委书记、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强主持会议并指出,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市委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部署。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任何自信,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具有坚实的力量来源。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学习“四史”,就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四个自信”。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它始终激励着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开拓创新、坚毅前行。

学习“四史”,坚守“完全彻底为人民”根本宗旨。7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响亮地提出了党的根本宗旨:“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百分之百,共产党人除了为人民服务,再也没有任何其他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共产党人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完全、彻底,就是全心全意,而不忘初心半意、三心二意、无心无意或虚心假意。这里的“心”、“意”,正是共产党人初心的形象表述。学习“四史”,共产党人将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作为至善的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坚守“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实际行为,坚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善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治国理政方略和智慧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发展历程中,研读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已经成为党的一个光荣传统。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只有修好“四史”这门必修课,实现“三个汲取”,共产党人才能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学思践悟守初心主题线上培训心得体会2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党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好“四史”,在鉴古知今中把准规律

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党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政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政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二、用好“四史”,在学史明智中谋事创业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直抵人心的力量、厚植坚定的政治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并进一步转化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各项难点瓶颈工作的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从而实现党建跟人走,人才能跟党走的根本目标。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曾说过,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更要通古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运用好历史这门大学问,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发展是历史不变的旋律,也是基层党建永恒的主题。要善于把四史作为“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现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准基层党建的定位,判明工作所处的时和势,在比学赶超中,在解锁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牌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传奇。

学思践悟守初心主题线上培训心得体会3

寄语新时代青年时强调,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清醒认识时代变局,坚定奋斗姿态。广大党员干部应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积极参加政治党课、誓词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奋斗之姿。

平素无华心悬明镜,永葆奋斗初心。鉴古知今,学史明智,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既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要发展经济社会。在中华民族开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峥嵘岁月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奋斗者,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他们的代名词。作为新时代青年,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要不断学习历史中平凡而不平庸的优秀人物,对标先进,在平凡岗位上笃学实干,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

历史培训心得体会篇8

在深入开展“三提升”活动中,市档案局紧密结合部门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社会民生对档案工作的需要,精心选择学习培训内容,认真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安排,采取多种措施,活化学习形式,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培训工作。

1、举办了全市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班。为了使全市档案工作者不断适应新形势对档案工作的需要,全面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4月7日至8日,我局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档案业务培训班。市县区160名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市档案局局长杨敏同志亲自主持开班仪式,并就档案工作人[文章来源:kt250.com]员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讲了三点意见,他要求全市档案人员一是要加深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尤其在推进城市建设大变样的过程中,档案和档案工作重要性更显得尤为突出;二是要坚持经济工作和社会事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要跟踪服务到哪里,努力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社会,服务百姓,重点抓好民生档案、农村档案、社区档案、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不断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馆功能建设、档案法治建设和档案队伍建设;三是要认真落实市委开展“三提升”活动要求,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自己的工作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标准、工作质量效率得到全方位提高,做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学习期间,学员们系统接受了新时期电子档案管理、文书档案规范化管理和家庭建档工作等内容的专题培训。为检验培训效果,我局还在培训班结束时,组织全体学员参加了档案业务培训考试,并为成绩合格的档案工作人员颁发了岗位培训合格证。

2、举办了张家口历史文化专题讲座。为使全局同志深入了解张家口历史文化,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谐张家口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4月9日上午,我局举办了张家口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特邀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张家口电视台品牌栏目《京西大茶坊》策划人刘振英同志到局进行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振英同志以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成果、大量翔实资料的引用和生动形象的讲解,引起了与会同志强烈反响,受到了热烈欢迎。大家表示通过这次培训,对我市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开阔了思路,今后要继续深入挖掘馆藏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加强开放开发和抢救保护力度,主动为现实服务,为社会服务。

上一篇:结算审计报告范文 下一篇:个人师德年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