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4 10:08:19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1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并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校“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沈阳理工大学按照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方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家和辽宁省的有关精神,特别是2011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

二、学校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组织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拼搏向前,建设了浑南新校区,学校更名并升格为沈阳理工大学,尤其是近三年来,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负重前行,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圆满完成了新一轮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各项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沈阳理工大学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正朝着建设省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一)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

沈阳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设有43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现有各类学生29390人(不含三本生),其中:硕士研究生1269人,全日制本科生15879人,全日制专科生3460人。建校以来,沈阳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8万余人。学校已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并在俄罗斯建立了孔子学院,不断拓宽多层次办学、国际合作办学领域。

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总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31.47亿,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99亿元。建有3.9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藏书114.7万册,校园内建有迅捷、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塑胶运动场和3.7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文体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1945人。办学基础设施的完善、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为沈理工跨上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整合传统优势资源,学科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着眼点,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重点发展国防优势学科,突出国防特色,全面推进了学科建设。学校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部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高校创新团队。

(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

学校将科研工作作为上水平的攻坚工作,学校通过出台科研扶持、激励政策及开展科技年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科研工作扎实推进。“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5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0项,获得国家专利240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568篇,专利授权进入全国100强高校。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学术论文、专著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科研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青年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学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3 人,教授117 人,副教授 25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0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44 人。目前,我校教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千层次20人,有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省市优秀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市优秀教师6人。

(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完善“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深化学分制改革。近十年来,学校实施了以学分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XX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近十年取得了部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坚持特色发展之路,逐步明确办学特色

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形成以兵工精神为代表的特色文化的同时,逐步明确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一是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坚持“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兵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学科建设上,以学科群、学科平台及学科基地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突出国防特色。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定位,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谐兴校”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按照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及开放战略,分步实施,跨越发展,以实现我校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至2012年,将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明显、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处于省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开放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至2020年,将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重点学科比较优势明显,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部分学科居于国内前列、综合办学实力处于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现代化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三)学校发展战略重点

实施三大战略,即人才强校战略、特色化发展战略、开放战略,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1. 人才强校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质量立校,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推进教学内涵建设,不断优化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以人才培养、引进和结构优化为着力点,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人才管理的创新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以容人之短的襟怀爱护人才,以甘为人梯的精神成就人才,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人才,以情真意切的态度关心人才,以良好的事业平台留住人才,为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 特色化发展战略

实事求是,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创造特色,强化特色,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今后,我们要在学校特色发展方面下真工夫,打造特色鲜明的办学体系,争取某些领域在国内外、省内外占有一席之地,直至占有学科与人才的制高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 开放战略

开放,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的一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坚持开放,我们才能更好地借势发展、借力发展。只有坚持开放,我们的优、劣、长、短就能看得更清楚,学校的发展就能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实施开放战略,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视野,走出象牙塔的桎梏,跨越学校围墙的阻隔,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同社会各界、海内外兄弟院校、单位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优质办学资源、优秀人才和优秀的学术成果来发展自己。扩大开放,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在开放的环境下去成长和发展,让我们的学校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影响社会、贡献社会。

四、人才培养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兵工精神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有特色、质量较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武器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四名,机械类、信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省内前列。

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为16000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总数为1500人。本科专业建设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为主,适度增加专业数量,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0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向工学和理学专业倾斜,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学科结构。

至2020年,形成以兵工精神为特色文化价值观的,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质量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武器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的前三名,机械类、信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材料类、经管类、化工类及艺术类专业整体水平位居省内前列。

普通本科在校生总数为16000人左右,研究生在校生总数为4000-6000人,其士生60-100人。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增加专业学科门类,适度增加专业数量,本科专业数量达到60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优先发展工学和理学专业,形成理工为主、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学科结构。

(二)建设内容

1.教育教学改革

到2012年,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这条主线,针对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和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争取部级教改立项课题2-3项,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每批次8-10项,教育教学成果数量及水平居于省内高校前列。

至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著。探索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教学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教育教学成果数量及水平居于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

2.教学基本建设

至2012年,以质量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建设一批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示范专业及优势专业群,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示范性项目。力争新增省级精品课6-8门、部级精品课1-2门、省级示范专业4-6个,部级特色专业1-2个。

至2020年,教学基本建设水平高,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建设效果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建设一批在国内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示范性项目。

3.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至2012年,学分制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设基于状态监控和质量评估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起到切实的保障作用。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以及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位居省内高校前列。

至2020年,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并发挥实效,教学管理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4.第二课堂与素质教育

至2012年,建立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活跃,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及质量居辽宁省同类高校前列。兵工精神深入学生思想,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至2020年,建立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第二课堂建设完善、高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活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参赛获奖数量及质量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以兵工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主导,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5.就业体系建设与学生就业

至2012年,就业评估体系初步建立,就业指导体系逐渐成熟,毕业生就业能力逐步提高,毕生就业率在省内高校中位于前列。

至2020年,“全员促就业”深入人心,就业评估体系科学有效,就业指导体系完善成熟,毕业生就业率名列省内前茅,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6. 研究生培养

至2012年,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体系。

至2020年,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创造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激励创新、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

(三)保障措施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问题开展立项研究并加以实践,推动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实验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改革试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兵工精神融入育人过程。构建重应用、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有机结合的培养机制。

加大以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力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贴近实际、注重应用,符合时展。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和有效渠道,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优势打造特色

加强专业建设。一要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改造、调整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个别专业。二要巩固和强化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培育和扶植新办专业,使其尽快形成优势、办出特色。三要推动专业群建设,以部级特色专业及省级示范专业为龙头,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逐步将武器、机械、信息、材料化工等方面的专业建成在国内或省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

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形成完善的建设机制。加强重点课程群的建设,建设以省级精品课为核心的具有辐射和支撑作用的重点课程群。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开放式、立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一要完善学分制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及个性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管理。二要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引入激励竞争机制、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估机制,实现“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格局,形成学校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各部门主动服务教学,教师投入教学的工作局面。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基本建设经费与教学四项经费的投入。

4. 多渠道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办法,加强实施过程监督和管理。完善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评定为基础的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以“弘扬兵工精神”为主线,以学风、校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品牌化,充分发挥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校、院、班级三级联动,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机制,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搭建平台。制定有关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完善校内选拔、组团参赛机制,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基地12-20个,在校大学生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3项。

构建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健全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专家化和职业化。

5.完善就业体系建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大力推进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使“全员促就业”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一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师资培训与工作研究,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创建全程指导、全员参与及专家指导的就业指导模式。二要大力发展职业咨询师制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三要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和就业趋势研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构建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

充分挖掘利用多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并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和桥梁。

进一步加强学校毕业生市场的建设,使校院两级就业市场逐步成熟完善。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工作信息平台。

积极开展并推进学生的创业教育及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我校创新教育的成果,积极培育毕业生创业典型,逐步创建毕业生创业基地。

6.深化改革、加强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度”和“研究生资助制度”,完善各类奖学金及研究生“三助”制度;建立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充分挖掘研究生创新潜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打造多学科通用的、开放式的研究生实验平台;打破学科界限,开展不同院系不同学术背景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横向交流和探讨;制定研究生创新计划,通过支持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举办学术论坛聘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学,拓宽研究生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实施规范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与监控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积极推行导师聘任与导师考核挂钩制度。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加强理科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为学科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按照“积极引进,加强培养,提高个体素质,优化整体结构”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需要。

至2012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良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基本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至2020年,建设一支规模和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学科梯队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教学与科研的拔尖人才、满足现代化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内容

1.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建设

至2012年,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分两个层面分别培养和引进10个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与15个后备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基本达到国内知名和省内一流,完成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学校将拥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0-30人,部级教学名师1-2名,省级教学名师4-6名。

至2020年,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30-40人,部级教学名师3-5名,省级教学名师10-15名。

2. 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建设

至2012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按1:18的师生比,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1110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达到45:45:10;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85%。

至2020年,师资队伍规模将达到1250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教师中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控制在55:40:5;在校外完成某一级学历(学位)教育或在校内完成其他学科学历(学位)教育的教师比例达到90%。

3.师资队伍能力与质量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培训、实践能力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三) 保障措施

1. 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工作,制定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规划,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学校今后每年将投入500万元资金,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重点引进大师级领军人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健全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主讲教师等的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学校将采取“择优选拔、重点扶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选拔培养一批教学、科研成绩卓著,在省内、外知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充分发挥高层次拔尖人才在学科梯队、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2. 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为满足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结构的要求,结合学科梯队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实施中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学校每年选派30~40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的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 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围绕“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计划。对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的教师,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将其送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1年的实践技能培训;实行教师学术休假制,教师工作每满6年,可休半年学术假,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与学术交流、到企业实践锻炼。以增加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其实践能力,更新其知识结构,为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4. 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

为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实施国际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合作计划。一是送出去,学校每年将选派15~3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著名大学或科研院所做访问学者、进修和学习,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能力。二是请进来,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校际合作,吸纳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参与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包括教育合作和科研合作。通过上述方式,在全面提升我校教学与科研的层次和水平的同时,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

5. 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教学基本功培训计划。通过举办教学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技能培训班、推行青年教师试讲、听课、助课制度以及集体备课制度,使教师能够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主讲教师评选、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考核,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六、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其他重点学科处于省内同类型院校前列。

至2020年,特色与优势重点学科比较优势明显,居国内同类型院校首位,其他重点学科居国内同类型院校前列,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

(二)建设内容

1.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校制宜”的原则,以若干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科为主体,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创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推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分二个层次推进学科建设:

第一个层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重点学科。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力争建设成2-3个以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为目标的高水平重点学科。

第二个层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力争建设成5-6个以突出本校特色和优势学科为重点、以省内一流水平为目标的的特色优势学科。

2.学科群与学科发展平台的构筑

依据学校现有的学科力量,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特色与定位,构筑4-5个学科群,打造具有代表沈阳理工大学综合实力与研究特色研究方向。构建7-8个能够支撑学科与学科群发展的研究平台(基地)。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5个。

3.学科梯队建设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强校”为战略,以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学科梯队。力争有2-3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水平,5-6个学科梯队总体水平达到省内一流的水平。

4.新增学科学位点的建设

力争在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基础上,争取有3-5个博士点建设成功;新增6-10个一级硕士学科授权,独立申报二级硕士学科4-6个,扩充新的学科门类2-3个,新增工程领域硕士授权2-4个。

(三)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

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龙头地位。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管理。在学科方向的调整与凝炼、学科队伍的汇聚与建设、重大课题的确定与评估等方面发挥专家作用。

学科建设实施分类建设和管理,按优势与特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传统与基础学科分类规划。建立学校统筹管理、学院监督管理和学科带头人责任管理三层管理机制,实施分层管理和目标管理模式。根据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完善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建设立项、基地建设、经费管理等相关环节的管理,使学科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 加强国内外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

鼓励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建立合作,开展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争取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产生一批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竞争的能力。支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高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 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每年用于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不少于XX-3000万元,除主渠道学校学科建设经费、省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政府相关建设经费等投入外,积极开辟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相关学科或实验室的途径。确保梯队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达到预期目标。

七、科技产业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学校科研力量明显提高,科研的国防特色明显,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增强,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年平均科研到款、科技成果、授权专利、学术成果总体翻一番,年科研到款额4000万元,年科技总经费0.8-1亿元。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力争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实现产业总值3亿元。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至2020年,学校科研力量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关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国防特色突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科技成果和学术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年平均科研到款额翻二到三番,年科研到款额超过1亿元,科技总经费3亿元。年科技成果、授权专利、学术成果总体翻两番。力争创建建立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学校优势学科技术作为支撑的军民结合的产业项目,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科技产业园区,努力建成国家大学科学园。学校总体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相当影响,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二)建设内容

1.研究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校内设立博士启动专项基金和青年启动专项基金,培育教师基础理论研究能力;通过校内力量整合,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中提升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到2012年,将逐步扩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总装备部基金、兵器科学基础研究等项目的能力,力争年平均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含社科)6-8项。逐步扩大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和国家863高新技术研究的能力,年平均承担5-7项。到2020年,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社科)14-16项,承担973、863项目10-15项。

2.科技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学校科研发展的核心,在未来的几年中,将通过学科交叉、方向重组、实力整合,构建沈阳理工大学的科研“航母”,到2012年,新增2-3个省级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到2020年,力争打造1-2个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达到部级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内具有领先优势的5-8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5-7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3.国防科研优势与服务国防建设

在相关优势和特色专业领域培育3—5个科研创新团队,瞄准未来的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项目规划,力争在国防型号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有所突破,到2012年,实现年均承担国防项目50多项,国防科研到款占总科技经费40%。到2020年,实现承担国防科研项目80项以上,其中过千万的项目2-3项,国防科研到款占总科技经费50%。

4.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国防高新技术向民用技术领域的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至2012年,拥有一批代表我校工科专业领域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实现直接向企业转化,或通过校资产公司完成转化。至2020年,每年向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10项以上,为地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过亿元;依托科技园孵化基地,校属产业实现拥有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及众多相关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5.科研学术成果建设

强化学校科研成果、学术成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成果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动机制。至2012年,平均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1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0篇以上,获得发明专利30件以上,力争实现获得部级奖项的突破。至2020年,实现获得部级奖项的1-2项,平均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2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00篇以上,年获得发明专利50件以上。

6.大学科学园与产业集群基地建设

积极筹建大学科学园,充分发挥部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作用,吸引一定数量的国防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团队进驻大学科学园,形成以国防研究为特色的科技群体,推动我校国防技术研究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吸引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化前景广泛的高新技术项目进驻大学科学园,推动我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直接作用。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产业集群基地。

(三)保障措施

1.发挥行业优势、突出兵工特色

拓宽纵向课题的立项渠道,突出兵工特色,发挥学校相关学科专业优势,重点加强学校与兵器行业的研究所、大型军工企业合作,从预研项目开始,瞄准背景演示项目和型号项目,争取重大立项和更多立项。

2.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加速科研发展

一是重点加强中俄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发挥我校的部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的作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快速提高我校科研实力。

二是重点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地方政府的合作,围绕着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科研工作。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横向课题立项渠道。以沈阳理工大学新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平台,引导教师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企业,特别是沈西工业走廊、沈北开发区、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合作,围绕重大机械装备、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四是积极组织各类高水平、高层次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学术专著,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提高我校教师的学术水平。

3.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争取重大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重点发现、培育、支持科技领军人物,组建新的创新团队,充分调动发挥创新团队的集体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合作基地、省市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设备与资金投入,为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为提高科研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4.科研与学科建设结合,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凝练科研方向,搞好科研项目布局,注重与学校学科建设、学科布局的衔接,通过科研发展支撑学科建设,通过教师科研工作,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支撑教学研究性大学建设。

5.创建大学科技园,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优势,通过政府投资、引入战略投资伙伴、通过现代资本运营等途径,创建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好学校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逐步建成省级、部级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或创新型企业提供孵化基地,推动校办企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深化对俄合作与交流,拓宽欧美教育市场,使我校初步形成开放型大学的局面。

至2020年,全面展开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实现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

(二)建设内容

1.校际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继续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办学的深度,争取国家教育部支持,与俄方合作院校共同建立普希金学院。以此为中心开展各种俄语培训;巩固和发展与欧、美国际强校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国际教育服务市场

加强对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力发展短期生特色语言培训,学历生的专业教学,长期生的语言教学,提高办学层次,积极申报汉语本科专业,加大留学生的留存率。将国际教育学院建设成为省内知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争取获得部级对外汉语培训项目。

3.国际合作项目与科研合作

(1)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开展境外合作办学

加强和深化与原有的国外友好院校的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和领域。根据各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鼓励以学院为单位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

至2012年力争3-4个学院与国外院校建立并实施合作办学,至2020年力争所有学院都有在国外的合作办学院校。

(2)加大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和引智项目的申报

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都选派出访问学者的机会,扩大教师出国及学术和科研交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我校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专家,争取获得国家和省市的外专引智项目资金支持。

4.中华文化传播与孔子学院的建设

在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汉办的支持,以孔子学院为中心开拓周围地区,建立更多的分院或孔子课堂,吸引更多的国外学生来我校学习;建立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人才储备网,为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积极实施对欧、美等国家孔子学院的申报工作,争取至2012年再申报成功1所孔子学院,至2020年达到3所。

(三)保障措施

1.积极参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交流与合作促学校的教育改革及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寻求联合办学的著名高校,加强与国外校际间的项目合作和学术及其它教育机构的信息、资料交流,利用我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进行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和办学层次。

2.突出兵工特色,加强强校联合,深化科研合作

根据我校的军工特色和所拥有的人才储备,继续加大与俄罗斯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研发与合作;每年定期与俄罗斯及国外其他知名院校联合举办我校特色专业的国际研讨会,提高科研论文的层次,将我校的特色专业推向国际,将研究成果予以转化;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对引进的国外合作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充分使用,并进一步研发形成产品;对聘请的专家及外教人尽其才,充分发挥重点建设学科的带动作用,开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3.加强与各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强与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教育部欧亚处、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省、市外专局的联系,力争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项目。

4.提高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学层次,扩大招生规模

以营销的方式在俄罗斯及与我校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设立招生人,加大国际教育学院的招生宣传力度,扩大留学生规模;发展汉语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提高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学水平。

5.拓展合作办学及师资培训的渠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广开渠道,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走出去”与国际接轨,为学校的发展培养栋梁之材;以激励的方式对积极拓展国外办学合作的二级学院予以物质奖励,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6.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在国外的知名度

积极参与策划高水平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著名人士讲座,扩大学校在国际上影响,吸引更多的国外专家与我校的专家进行项目合作和对接;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开拓更优的合作渠道;扩大交流,力争强强合作;注重实效性,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校成为国内外知名、对外开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九、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打造以“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为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建设内容

1. “一馆两场三景四园”的建设

完善兵器博物馆;建造兵工广场和国防文化广场;创建兵工塔及群雕群、国防文化园和琴湖生态主题公园;营造生态校园、科技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

2.以兵工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薪火相传的兵工精神;高度认同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和崇尚创新的优良学术环境;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与校风;形成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3.三大识别系统建设

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理念的思想识别系统;

校训、校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

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

(三)保障措施

1.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师生树立“爱国奉献”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育“自强不息”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实现“追求卓越”的开拓意识和共同夙愿,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2.规范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汇编成《沈阳理工大学校典》,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

3. 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

逐步形成学校优秀人文环境,切实加强学校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好校园人文景观,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达到让花、草、树木传声,让亭、廊、塑雕传意,让器、物、建筑传情的和谐之美。

4. 培育发展校园行为文化

以文明修养为基础,形成共同遵循并恪守的诚信守纪、团结友爱、勤奋进取、崇尚信念的校园行为。

5. 推广校园形象文化

塑造沈阳理工大学品牌形象建设,有效地整合学校现有的深层无形的资源和外在有形的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建立沈阳理工大学品牌形象识别系统。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借助大众传媒、依靠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实际行动来展示学校独具个性魅力的新形象

6.实施五大工程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文化共建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程、校园人文学术工程。

十、校园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至2012年,完成科技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适当增建学生宿舍,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科学规划校内交通道路,完成主体校园绿化,基本建设成绿色生态化、数字化、节能型校园。

至2020年,将我校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多功能园区,实现校园森林化、信息化、智能化。

(二)建设内容:

1. 教学、实习、科研环境与办学条件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完成大学科技产业园区2万平建筑的规划与建设,为建成国家或省级大学科学园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规划与建设装备工程实验实习基地,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需要,翻建或扩建环境化学等综合实验楼,改扩建面积预计为3万平。

尽快按照原设计方案逐步完成文体中心c、d、e、f区建设,适时开放,满足承接部级大型比赛赛事需求;扩建户外运动场地4000平方米。

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生规模发展,完成1万平米的学生公寓建设,结合一卡通工程实现智能化管理;兴建3000平米以上学生食堂一处,同时完善相应生活设施,建成学生生活综合服务区。

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 其信息化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的服务。

2.节约型、绿色生态化(森林化)、数字化校园建设

大力推进节能环保项目,在2012年前,实现地源热泵供暖全覆盖。同时在校园亮化工程中,应尽量使用节能环保灯具、设备,实现技术节能。积极推进启用中水回用系统。争取在2020年前,将我校建成生态化校园,实现全校污水零排放。

在2012年前对新建筑、新道路周边完成绿化,并突出学校的的兵工精神与国防特色,各类建筑在秉承现有的建筑风格,适当建立反映时代气息的雕塑,引进大型兵器展品,用于点缀校园。在北校门建设中,着重注意北门至图书馆这一景观路段的建设,充分利用假山、音乐喷泉广场和路东侧空地,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氛围,择址建立苗圃,积极拓宽渠道,引种和培育高档树木,适时移栽,争取在2020年前引种名贵成木1000棵,实现校园森林化。届时配合我校内河水面、堤坝的综合治理,使我校临近丹霍公路的校园西部地区得以园林化、景观化。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保障措施

1.做好投资分析,拓宽引资渠道

要分清轻重缓急,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保证重点项目的实施。积极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政府扶持,积极申报基本建设立项。招商引资、合作开发,尤其是进行校办产业园区建设时,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以全国12届体育运动会为契机,争取省财政、体育局的支持,合作建成文体中心,达到校园建设和区域设施完善与服务社会的双赢

争取区域配套体系的扶持,从浑南新区整体布局规划、配套设施的完善进程中争取机会,达到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的完善。

2.降低运行成本,保证服务质量

创新硬件资源利用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一步盘活资产,加大共享、改造力度,降低成本。广泛利用校内软资源,发挥高等院校的技术特长,破解运行中的技术难题。加大技术革新步伐,进一步开展技术节能,以技术创新节约运行成本,维护配套设施。

3.加强科学管理,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组织基本建设

进一步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组织基本建设。坚持“高质高品位、高效率”的要求,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加强工程质量的监控,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经制度,严格控制工程造价,严格工程材料、设备招投标制度,规范程序,科学操作。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2

一、农场地区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本县8个农场移交前共设有独立核算的教育机构5个,包括新海学校、*中学、*小学、前哨学校和*应用科技学校。其中,新海学校本部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有25个班,820名学生,下属有长征小学7个班,190名学生;新海幼儿园4个班,83名幼儿;长征幼儿园2个班,45名幼儿。*中学为完中,共13个班,650名学生。*小学本部有12个班,447名学生;下属东风小学9个班,344名学生;*幼儿园3个班,98名学生;东风幼儿园2个班,53名幼儿。前哨学校本部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共17个班,716名学生;下属前哨幼儿园2个班,24名幼儿。*应用科技学校仍属光明集团管理。单从义务教育阶段看,移交前农场地区共有初中教育点3个,班级19个,学生813名;小学教育点5个,班级57个,学生2015人。

二、农场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农场地区学校多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为*偏远地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地域、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教育的总体发展相对滞后。属地化管理后,要达到与我县教育同步发展,有很多地方尚待改进和调整。

(一)学校建制与我县不太一致,不利于统一管理。一是中小学与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我县所有幼儿园早已独立建制,而原农场学校中新海幼儿园、长征幼儿园属于新海学校,*幼儿园、东风幼儿园属于*小学,前哨幼儿园属于前哨学校。属地化后所有学校由原来的企业管理变为公共事业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与幼儿园在收费要求、政府经费拨款机制以及业务管理上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原有的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县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二是初中小学五四分段尚未实施。为更好地适应课改要求,我县已于2006年全部完成小学、中学五四分段的调整。而农场学校中新海学校六年级4个班,*小学六年级2个班,东风小学六年级1个班,前哨学校六年级2个班,目前都设在小学或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管理。属地化后与我县学段布局不一致,各方面管理将很不顺畅。三是农场东西跨度大,学校相对分散,造成部分学校规模过小。如新海学校本部各年级基本为2—3轨;长征分校一、二年级为双轨,三、四、五年级均为单轨;*中学初高中基本为双轨;*小学本部为双轨;东风分校一、三、六均为单轨,二、四、五为双轨;前哨学校基本都为双轨。过小的规模不利于教育氛围的形成和教育内涵的发展。

(二)硬件设施相对陈旧、简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校舍陈旧破损。农场学校的校舍基本都建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部分学校多年未作维修,部分房舍已不能使用;屋面渗水现象较为普遍,墙面陈旧;平开式钢窗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专用教室不够。实验室配备不足,音体美等专用教室严重缺乏。三是食堂不达标,面积过小,卫生设施不全。四是运动场地没有改造,全部是煤屑跑道,尚无一个塑胶运动场地。五是道路、上下水系统、电力设施、围墙等附属设施不完善或破损严重。六是校园绿化率过低。七是“二期课改”配套设备严重缺乏,校园网均未建立,教师用电脑也不够。总之,这些学校的硬件配备与我县有很大差距,对教育教学的日常开展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均有不利影响。

(三)师资队伍配置不足,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一是教师总量不足。政务移交后进入编制的在职人员共278人。其中,新海学校121人,*中学37人,*小学79人,前哨学校41人。按照2007学年度学生情况,根据93编制标准和本县确定的教育事业调整编制标准核定,农场属地后编制应为397人,目前缺编119人。二是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农场学校近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虽然每年引进了一定量的新师资,但引进教师层次不高且不够稳定。由此造成目前农场学校教师学历偏低,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24%(本县为54%),中专以下学历占总数的37.4%;教师职称偏低,高级职称占总数的1%(本县为11%),中级职称占总数的23%(本县为44%);另外,非师范类毕业的教师占50%左右。这些因素造成教师专业水平先天不足,再加上骨干教师流失导致专业引领力量薄弱,规模过小造成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较为困难。

(四)教育管理存在一定薄弱环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从部分农场学校近几年使用我县统一试卷的测试结果看,这些学校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处在我县中下等水平。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师资队伍本身素质的影响外,教育管理上的一些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对教育五大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尚待落实,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教师备课不规范、上课随意性大等不良现象。二是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够健全,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较为单一,过程性评价体系缺乏,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尚待提高。三是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教育科研对学校及教师发展的引领作用尚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另外,农场学校的生源三分之二是外地民工子弟,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的欠缺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也比较大。

三、加快发展农场地区义务教育的对策建议

为在“*”末完成*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提高薄弱地区学校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抓住这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改善农场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力争用2­-3年时间使农场地区教育整体水平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从而共同为*教育的均衡化、现代化作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为管理的无缝对接创造有利条件。在农场学校布局的调整原则上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机构设置要与农场新建制社区功能定位相匹配;二是学校机构设置要便于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活动的开展;三是要将农场现有教育资源与本地教育资源整合利用;四是要充分考虑农场新建制社区的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和未来人口变化趋势;五是要充分考虑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同时要兼顾低幼龄儿童的就近入学。在此基础上做好学校的布局调整。一是实行幼儿园独立建制。将原新海幼儿园、长征幼儿园、*幼儿园、东风幼儿园分别从新海学校和*小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建制的新海幼儿园和*幼儿园,长征和东风幼儿园分别作为新海和*幼儿园的办园点。前哨幼儿园规模较小,离裕安社区较近,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合并入裕安幼儿园。二是实行小学初中五四分段,撤并规模过小的*中学高中部,将*小学六年级全部划入*中学,成为初中预备班。从而实现与我县其它学校一致的学段模式。三是适当撤并部分小学,扩大保留学校的规模。目前新海学校长征分校、*小学东风分校均规模过小,不利于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新海学校现有场地基本可以容纳长征分校生源;*小学六年级划归*中学后,校舍场地也基本可以容纳东风小学的生源。周边乡镇学校也可以吸呐撤并学校的部分生源。布局调整后,新海、东平两镇义务教育阶段共设置4所学校,分别为新海学校九年一贯制,*中学、*小学和前哨学校九年一贯制。

(二)加快实施学校硬件设施改造,实现我县办学条件全面均衡。为使东平、新海两镇学校硬件设施基本达到市定标准,实现办学条件均衡,根据实地调查,必须对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造。一是新建、改造教学、实验和综合用房。包括新海学校扩建一幢综合楼,*小学翻建一幢实验楼,前哨学校翻建一幢综合楼,以及对所有旧房实施修理改造。二是改造食堂,包括翻建新海学校、*小学和前哨学校食堂,使全部食堂达到有关标准,确保学生饮食安全。三是新建4所学校塑胶运动场地。四是按标准改造道路、场地、上下水系统、电力设施、围墙及绿化园地等。据初步统计,以上四项共需扩建校舍面积8300平方米,所需资金约5040万元。另外各校须尽快配齐“二期课改”配套设备及教师用电脑,建设好校园网。建议县财政部门加强与市财政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取得市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便于项目的尽快实施。新海、东平镇2所小学撤并后,学生上下学交通矛盾比较突出,需政府与公交部门协调,尽快解决好学生接送车的问题。

(三)统筹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提高农场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由于农场学校按目前我县小班化标准核编,总数尚缺119人,因此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加快补充师资数量,确保师资配置合理。师资补充有多个途径:一是有计划地引进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引进的重点应为师范类毕业生,且尽量吸引*籍大学生回崇从教,以利于队伍稳定。二是加大县内师资交流力度。我县小学总体超编现象严重;同时农村高中在逐步撤并,初中部分学校生源也萎缩较快。因此,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将部分多余教师调配至新海、东平两镇学校,以补充其不足。三是适当安排支教教师数量。将结对的市中心区支教教师中部分安排到农场学校;我县城堡两镇学校支教教师安排部分到两镇学校。其次,要迅速将两个新镇的教师培训培养纳入我县教师培训培养系统。一是抓紧将两镇学校教师纳入我县已经实施的“*”师训计划,实施全员培训。二是在*年骨干教师调整中增补两镇学校名额,着手抓好这部分学校校级骨干教师的评审,并且同步开展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三是我县11个“名师工作室”适当吸收两镇学校的学员,培养骨干引领力量。此外,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对两镇学校校本培训的指导,尽快使学校形成校本培训的机制和氛围,以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3

二七年我镇的德育工作主要以全面贯彻落实《农安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XX年年德育工作要点》精神。以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创造为信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为保障,全面开展,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共同提高。下面,简单把二七年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

1、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六个一”活动情况。

本学年,我校各班及各村小班级,首先,根据县教育局开展学生“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写好计划,并在平时活动时做好“六个一”活动记录,每学期末有总结。

除此之外,我校各班级也开创性的开展“六个一”活动,如,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每天记一句名言警句;每天跟父母交流一次等等,把“六个一”活动具体化,并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

学校各班设立了“六个一”活动成果角,自己班级设立六个一活动角,所有成果自己保留,以备中心校检查评比。(中心校检查,每学期两次或两次以上,其检查结果,做为老师评价的依据。)

本学期开始,运行星级班级管理评价,各班每周的团队检查结果,做为班级星级管理评价的依据,按星级评价,期末汇总,算出各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分。记入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考评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

本年度,学校加强了德育制度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升、降国旗制度;主题班团队会制度;家长会制度;家访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等。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收到较好的效果。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情况。

本年度,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图书室、实验室、校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各项活动有检查、有活动记录、有总结。

通过班团队会、演讲等多种形式,使主题教育活动各有侧重,构成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特别是结合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中队会观摩活动,全镇教师全员参与,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4、德育队伍建设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德育工作要点的要求我校围绕开展“德育领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各项活动与教育、教育相融合,整合,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真正收到实效。

5、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信箱,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给学生提供心理释放的“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困惑。强化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6、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本学年,我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点,以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形成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建设,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凝聚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

本学年,学校继续实行值周班级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发展,通过搞好班级布置,增强班级的文化气息和氛围,通过学生办班报、手抄报,出黑板报、墙报,等多种方式,活跃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7、家长学校创建方面。

根据农安县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章程,并按章程的要求,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成立班级家长领导小组,由3—5名家长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二次会议,听取家长代表对学校工作的反馈意见,让家长参与学生重大决策。家长通过联系卡,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工作。

8、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情况。

本学年,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我校继续开展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组织四次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每次有计划、方案总结。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4

关键词: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12-03

一、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广西本科、专科教育发展规模与2005年相比,学校数从51所增加到70所,增长41.17%;在校生数从338261人增加到567516人,增长67.77%;毕业生数从96495人增加到157880人,增长63.61%;招生数从85275人增加到164028人,增长92.35%。2005年广西研究生教育与2010年相比,招生学校数从9所增加到11所,增长22.22%;在校生数从10711人增加到20823人,增长94.41%;招生数从4561人增加到7720人,增长69.26%;毕业生数从1652人增加到5396人。增长226.63%。

(2)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递增。广西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4年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直到2007年,一直停留在15%。但从2008年开始,逐年递增,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2009年达到17%,2010年达到了19%。

(3)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11943.69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2440.22元,增长25.6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21.89%的水平;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6228.73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2260.7元,增长56.97%,接近同期全国57.93%的平均增长水平;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1978.94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570.85元,增长40.54%,低于同期全国68.43%的平均增长水平。

2.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教师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32616人,较2005年21476人增加11140人,增长51.87%;2010年生师比22.61:1,较2005年22.79:1提高0.8%。

(2)高学历教师比例明显提高。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学历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其士研究生学历教师255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07%;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2518人,占39.55%;本科学历教师16043人,占50.69%;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535人,占1.69%。

(3)年龄结构趋于合理。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中,30岁及以下年龄段869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47%;31—50岁年龄段19549人,占61.77%;51岁以上年龄段3408人,占10.77%。

(4)职称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广西本科、专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316.50人。其中本科院校19679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分别占教职工总数12.13%、27.21%、39.06%、12.04%和9.56%;专科院校11971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分别占教职工总数2.92%、22.74%、38.57%、26.08%和9.7%。

二、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教育规模与发达省市相比严重落后,教师总量不足

2010年,广西本科和专科院校仅为70所,较北京少17所,其中本科院校少33所;较广东少61所,其中本科院校少26所;较江苏少80所,其中本科院校少42所;较浙江少31所,其中本科院校少26所。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广西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落后北京53.8个百分点,落后广东9个百分点,落后江苏21个百分点,落后浙江26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高校生师比已达17.27:1,广西高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4个百分点,与教育部要求的高等院校18:1生师比高出4.61个百分点。广西高等教育规模与发达省市的差距不断拉大,高校数量偏少,导致教师总量不高,成为制约广西招生规模扩大和毛入学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高等教育投入与发达省市相比严重滞后,教师待遇总体偏低

2009年,广西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三项指标虽然较2005年都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06个百分点,比北京低67.43个百分点,比广东低46.78个百分点,比江苏低36.58个百分点,比浙江低47.81个百分点。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61个百分点,比北京低79.08个百分点,比广东低42.93个百分点,比江苏低25.42个百分点,比浙江低33.9个百分点。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1.1个百分点,比北京低90.02个百分点,比广东低62.2个百分点,比江苏低52.58个百分点,比浙江低36.36个百分点。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和后发展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高校教师待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师资队伍显性、隐性或潜在流动或流失。

3.师资队伍总体结构不甚合理

(1)高学历教师比例仍然偏少。从统计情况看,自2005年以来,广西高校专任教师中学士及以下学历教师比例逐年下降,而博士、硕士学历教师比例逐年递增,这种情况符合高校发展的趋势。但2010年广西高校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8.07%,硕士研究生学历占39.55%,高学历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62%,尚未达到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规定的50%的比例,高学历教师仍然不足。

(2)教师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2010年广西高校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在31~50岁年龄段教师中,31—35岁教师632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0%;36—40岁5078人,占16.04%;41—45岁4458人,占14.09%;46-50岁3684人,占11.64%。41岁—50岁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这部分教师人数偏少,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73%,导致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失衡,难以形成合理的学科梯队。

4 师资队伍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目前,广西高校师资队伍管理大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开放动态、科学有效的师资管理模式。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大锅饭”的形式依然存在,没有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教师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有效激发;在教师的聘任上,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竞聘过程大多流于形式,对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教师的考核上,重定量考核、轻定性考核或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在教师资源的利用上,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在教师的流动上,往往是“一潭死水”,导致一些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爱岗敬业精神难以形成。

5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广西高校教师来源较单一,主要渠道是新录用的高校毕业生、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教师或转岗的原学校教师。这些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不高,即使有些教师的外语读写能力较强,但听说能力也较有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电化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得到普遍运用,传统的黑板和板书教学仍占据主流,教学的信息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科研基础和科研条件薄弱,影响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 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

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是稳定师资队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广西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条件保障的需求与公共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经费紧张局面,广西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福利待遇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逐步提高广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中央核定的比例;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稳定和持续增长。

2 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力度,造就学术领军人物

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广西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梯队建设为基础,选拔一批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首先,要大力选拔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抓住目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新老交替的契机,坚持目标分层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动态选优原则、结构优化原则,结合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加速选拔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次,要加大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于教师培养力度。一是制订和实施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规划,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依据考核结果对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设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专项经费,通过提供配套科研经费和良好实验办公条件,在职称评聘、工资福利、出国访学、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和倾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结合学科建设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在保持和发扬优势、特色学科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动态管理中重点扶持和加强这些学科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建设。

3 创新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

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广西高校要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师资管理制度。一要树立“以教师为本”观念。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重事轻人的弊端,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事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原则,进一步创新师资队伍管理的模式、机制和方法。二要推行真正意义上的职务聘任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打破教师职务聘任终身制,建or"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三要大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探索知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建立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人才奖励制度,将分配制度的重心从提高个人收入转变为支持优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 优化师资队伍资源配置,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拥有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的前提。为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广西高校必须进一步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多元化构建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大“刚性”人才引进力度。要积极适应人才竞争流动的形势,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和接收国内重点高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其次,要加大“柔性”人才引进力度。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实行开放式的人事管理模式。一要推行人事制度,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灵活编制管理制度。给予高学历、高职称学术骨干固定编制,对低学历、低职称者实行人事制度,如其经过努力取得相应学历、学位或高级职称,经学校考核合格后可转为固定编制,充分发挥编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机制。二要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通过采取“双聘”、“兼聘”等聘任制度,多渠道、多方式、多途径开展“招才借智”,聘任院士、国家“”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聘请企业或研究单位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著名专家来校短期任教,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

5 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广西高校必须坚持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并举的做法,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一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德为先是国家对高校教师素质的首要要求。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学校要定期对教师开展世情、国情和校情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条件对教师开展分层次、分步骤的培训,通过脱产进修、岗前培训、访问学者、校企交流等方式,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运用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三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学校要在经费和待遇方面给予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和申报高级职称以倾斜,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学历和职称,实现“要我读”向“我要读”和“要我评”向“我要评”的根本转变,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

6 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搭建干事成才的广阔舞台。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5

一、重点工作。

1、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六个一”活动情况。

本学年,我校各班及各村小班级,首先,根据县教育局开展学生“六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写好计划,并在平时活动时做好“六个一”活动记录,每学期末有总结。

除此之外,我校各班级也开创性的开展“六个一”活动,如,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每天记一句名言警句;每天跟父母交流一次等等,把“六个一”活动具体化,并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

学校各班设立了“六个一”活动成果角,自己班级设立六个一活动角,所有成果自己保留,以备中心校检查评比。(中心校检查,每学期两次或两次以上,其检查结果,做为老师评价的依据。)

本学期开始,运行星级班级管理评价,各班每周的团队检查结果,做为班级星级管理评价的依据,按星级评价,期末汇总,算出各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分。记入老师的班级管理星级考评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

本年度,学校加强了德育制度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升、降国旗制度;主题班团队会制度;家长会制度;家访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等。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执行。收到较好的效果。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情况。

本年度,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图书室、实验室、校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各项活动有检查、有活动记录、有总结。

通过班团队会、演讲等多种形式,使主题教育活动各有侧重,构成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特别是结合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中队会观摩活动,全镇教师全员参与,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

4、德育队伍建设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德育工作要点的要求我校围绕开展“德育领导、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各项活动与教育、教育相融合,整合,共同努力,共同提高,真正收到实效。

5、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本年度,根据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农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信箱,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给学生提供心理释放的“绿色通道”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困惑。强化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6、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本学年,我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点,以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形成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制度建设、文化活动建设,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凝聚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

本学年,学校继续实行值周班级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发展,通过搞好班级布置,增强班级的文化气息和氛围,通过学生办班报、手抄报,出黑板报、墙报,等多种方式,活跃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7、家长学校创建方面。

根据农安县家庭教育xx规划的要求,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章程,并按章程的要求,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成立班级家长领导小组,由3—5名家长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二次会议,听取家长代表对学校工作的反馈意见,让家长参与学生重大决策。家长通过联系卡,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工作。

8、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情况。

本学年,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我校继续开展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组织四次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每次有计划、方案总结。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6

一、抓住契机,成功创建

根据上级安排,我校在去年岁末和今年的一、xx省级评估重担,即“**xx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验收、“**省示范高中”的认定。对此,我们一是抢抓机遇,高度重视。xx省级创建,既是两次难得机遇,也是两项严峻挑战。分别通过了,就校内来讲,既有利于以进修学校的课改理论指导界中的教学实践,也有利于以界中的教学实践检测支撑进修学校的课改引领。xx市而言,促成两项创建,xx市5000多名中小学教师一轮接一轮的继教工作得以深层开展,整体推进**的新课改工作,xx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xx市“省级示范高中”的空白,进而外塑形象,xx市高中教育合作竞争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施教过程中不应有的管理难题,使**的高中教育尽快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二是及时汇报,寻求支持。xx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活动中,我们多次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及有关科室反馈信息,汇报工作,寻求支持。有关领导也多次亲临我校,或深入调研定向明轨,或现场办公化解难题,或作出承诺,排除担忧,使我们在创建上鼓足了干劲,增强了信心。三是对照标准,扬长补短。xx省级示范高中创建的条件标准,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本着“实用够用、节俭平安创建”的原则,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在紧张推进中力求实在高效,始终把创建当作一个规范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当作一个奋力进取、内强素质的过程。四是精心组织,重点突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校全体教工人人参战,个个上阵,从处室到教室,从教工到学生,从白天到夜晚,从工作日到节假日,大家都处在紧张、亢奋状态之中,共同弹奏一支奋发向上、激越昂扬的交响曲,使创建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整个校园亮化、硬化、美化、文化、净化、绿化,一派春意盎然。在大家共同努力下,xx省级验收,xx省、市专家一致好评:“**中学自转制以来,真抓实干,发展迅速,xx省成功转制、成功创建的一个典型样板”。

二、固本强基,打造队伍

xx省级示范高中成功创建以后,我校即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以师德师风和专业技能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在这方面,我们一是严格挑选,荟萃良师。对于“薄弱”学科新招聘的教师,都是通过笔试、上课、演讲或入编考试等形式,最后确定而聘。他们的教学效果、工作表现也受到师生一致称赞。二是岗位练兵,坚持不懈。我们以校本培训为抓手,或鼓励教师立足校园,苦练内功;或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充盈内涵;或开展“青蓝工程”,让新老教师结队帮扶,或搭建展(!)示平台,在校内经常性地开展见面课、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三是师德教育,不断加强。学校着眼于培养“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师资,以活动为载体,经常开展“砺师志、铸师魂、博师学、精师术”等一系列师德教育,以学校的大发展、大变化凝聚人心,以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温暖人心,以“名师出高徒,高徒抬名师”感召人心,以上级制订的教师行为规范岗位职责促动人心,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师风、高超业务技能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四是鼓励冒尖,培养使用。对于在一线教育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我们大胆使用,在年级部、学科组分别安排一定职务等。由于措施到位,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忘我工作。有的即使累病也不下三尺讲台;1xx省优秀教师称号,16xx市级先进个人、骨干教师,有两位同志因事迹典型被推荐参加“xx年感动**优秀人物”评选,广大教师着书立说,见报、获奖论文25篇,有一位老师开发撰写的计有20万字 校本教材《高中备考快速作文法》即将脱稿。

三、聚焦高考,强力攻坚

目前情况下,xx市XX名之外。针对这个问题,我校既不怨天尤人,也不随遇而安。一是精研考纲,制定计划。在整个高三阶段,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始终在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上下功夫,使每一个轮回的复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重点。二是整合师资,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方案,针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有经验的老师予以把关。三是请进走出,优化队伍。在今年四月份,我们曾邀请**的高考备考专家到校讲学;五月份,我校又从合肥一中请来四位名师,分别对学生作关于语文、外语、数学等学科的专题辅导。六月份,我们还把名师李扬请进校园,开办“李扬疯狂英语班”。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主动安排教师去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参加高考备考研讨,回校后及时反馈信息,以增强备考的时效性、针对性。四是营造氛围,减压鼓劲。针对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学习拼劲小、高考无信心的现状,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或举行铸我辉煌誓师大会、迎战高考百日动员大会,让师生作表态发言,让返回母校的在校大学生现身说法,或借鉴先进学校的做法,在校园、班内张贴励志名言、挑战书、给学生的一封信,高考倒计时牌等,或请部级心理咨询师给学生作心理辅导,以使学生振奋精神,以拼搏姿态迎接高考。五是重点帮扶,师生结队。六是对艺体类考生单独开班、强化训练。我们从高三教师中精心挑选出各科骨干,在高考之前从各班将艺体考生抽出来,单独安排教室和班主任,实行小班上课、专门补习文化知识。这一做法,引起学生家长极大兴趣,一些外校学生也想方设法前来听课。由于我校齐心协力抓素质,一心一意谋升学,我校今年高考在数量上取得校史新突破,令人可喜的是,xx市分别名列2362、2875位,而高考均突破600分大关,xx市百名行列;艺体类考生升入本科比率为46%。如此生源质量和高考成绩,无疑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创新模式,狠抓课堂

进入今年9月份以来,我校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针对学校生源质量较差现状,整合外地成功做法,致力于高效课堂,着力打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采取了四步走的程序:第一步,先后多次组队,xx省永威中学、xx省如皋、栟茶中学等5所学校参观学习。这几所学校前期都是所谓的“二流师资、三流学生”,经过大胆改革,创新模式,达到目前的“一流质量”。情况和我校目前现状差不多,在很多方面都有可比性,使我们深受鼓舞。第二步,精心准备,稳步借鉴。外出学习后,对形成的多份考察报告,在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宣传动员,座谈讨论,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强调教改的必要性、紧迫性。并播放外地教改、教学录像,增加大家感性认识。之后,一出台初案,指导课改;二联系实际,分科完善;三建立队伍,明确职责;四完善制度,统一要求,使我校的教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经过反复论证,拉开了序幕。第三步,真抓实干,抓点带面。这一步至为重要,因为它直接检验着教改的得失。为了慎重起见,我们采取了先点后面、稳步推进的措施,先后做到了“分级引领、骨干先行;设计个案、组长示范;集体备课、统一教案;随机抽查、人人课改;推门听课、坚持不懈;学生评教、力求实效”,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我校闪亮登场,活力四射,引起了师生的极大兴趣和社会的广为关注。而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推门听课、每周一节的做法,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四步,及时总结,认真整改。做法是:分层开会,认真反思;教改进展,及时通报;优化组合,及时帮扶;激励机制,兑现落实;针对实情,改善条件。我校大兴教改之风、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xx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关注:我校主要负责同志撰写的教改做法和建议材料,被有关领导签批登录教育网站;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科室多次莅临界中,听取汇报,肯定做法;市内一些中小学也闻讯前来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情,彰显特色

鉴于我校艺体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关设备较为齐全,生源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xx省、市两级评估专家的意见,本年度,我校启动了“弱中求强、特色兴校”工程。意在精雕细琢,抓两头带中间,走出一条振兴界中、再铸辉煌之路。我们在人力、物力、精力上付出了超常代价,做出了不懈努力。首先是在招生上,xx市教育局同意,专门开设了两个艺体班,这在校史上从未有过。其次,为了提高艺体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又派出了由校领导带队的考察组,远赴江苏常熟八中学习,借鉴特色兴校经验,并形成我校相应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和管理模式。再次,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部分艺体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倦学的实际,我们一方面聘请名师作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又召开有关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座谈会、研讨会、采取补学、慢教、激励等不同做法。目前,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教学秩序良好,在今年**市举办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蝉联总分第一名,使我们看到了特色兴校的曙光。

六、依法治校,细化管理

为了外塑学校良好形象,xx省示范高中示范作用,本年度,我校还继续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系列活动,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向管理要质量。第一,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利用暑假完善制度。高考一结束,我们就组织中层班子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利用暑假宝贵时机,先后去临泉田家炳中学、**红旗中学、城郊中学、**二中等周边兄弟学校,重点借鉴其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在对原制度修改后,我校又出台了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中学量化管理暂行办法》,经教代会通过后实行。第二,多措并举,齐抓共管。一是成立了量化管理考核领导小组,逐天考核、记录、公示、存档。二是继续坚持由校领导带队的督导组值日。从每天的早晨到晚自习,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坚持天天值班,周周碰头,月月汇总,风雨无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由治保处24小时值班,在学校的一道门、二道门、教学区设立固定岗和流动岗,恪其职守,严格要求;四是安排社会实践班参与查勤。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细化量化制度落实,从本学期开始,让有社会实践任务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高一、高二每班两天,轮流值日。社会实践班分别设立了礼仪岗、值勤岗、保洁岗等7个岗位。五是安排三名副校长分管三个年级的工作,靠前指挥,顺畅上下联系通道。这些配套措施的落实,既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管理内涵。学校管理纵横联动,互相配合,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井然有序,《**青年报》还以《**中学开展“自育自学”社会实践活动》为题,对我校社会实践的做法给予报道。第三,对细化管理中出现的不同声音,我们也虚心听取,耐心解释,并吸收其合理成份,经过研究酌情采纳。

七、多轮驱动,共建和谐

在其他方面,我校的工作也环环紧扣,统筹兼顾,并较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xx市教师培训基地,我校今年重点开展了“上好课”专题培训,由于宣传发动早、组织安排有序、各方通力配合,xx市5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上好课”业务提高培训,受到**市教育局师训科好评。二是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单位,我校党委紧密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实效明显,多次受到领导表扬,并被安排去**、太和等地介绍经验。三是学校团委会、政教处充分发挥部门功能,把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常规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国旗下讲话、每月之星评比、演讲比赛、“廉洁文化进校园征文”等系列活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创建和谐校园形成共识,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之中。四是学校总务处始终把教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动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在财务制度管理、勤俭持校上措施得力。五是安全防范警钟长鸣。学校始终坚持开展安全教育,重点抓好交通、食品、消防安全、寝教室安全,以及h1n1防治、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并通过法律知识讲座、普法宣传竞赛等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六是工会、计生等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完成各自任务,共同推动学校发展。在今年刚结束的计生工作评比中,我校又连续取得满分。

总之,xx市委、xx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的正确领导下,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年度内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xx省示范高中殊荣外,xx省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市第六届文明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市教育收费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着力于建设学习型学校,着眼于打造品牌学校,风清正气,生机勃勃。特别是我校在创建中形成的“团结拼搏、务实开拓、自强不息、敢争一流”的界中精神,正激励着全校师生继往开来,成为学校健康发展、一路高歌的不竭动力。但是,经过反思,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学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现有经费与实际需要上的矛盾、各项制度的建设仍需完善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决心扬长补短,乘势而上,再写新篇。xx年,是我校确立的教学质量提高年,具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中心,激发两个积极性,突出八项工作重点。

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始终把精力和干劲倾注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做到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社会认可,以质量促进**高中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激发两个积极性:即激发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积极性,通过物质及精神上的多重激励,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幸福感,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与学上。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7

本学期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争创省级文明单位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创造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教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资源,创建有特色的全国知名学校,为推进苍南教育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要点

(一)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小使者”活动,为今年实现创建省文明单位总体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树立课改为先思想,加强课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大学校民主管理力度,继续做好政务、校务公开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党、工、团、队、家委会、妇委会等民主监督作用,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四)以人为本,以德治教,大力开展少先队各项教育活动,成功举办第八届科技艺术节。

(五)狠抓新星校区教育质量,精心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现代化资源,努力推进现代化信息进程。

(七)加强体育、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八)加强总结生育工作宣传和管理,确保生育率、晚婚率、应节育率、一孩子领证率均达到100%。

(九)加强总务后勤管理,发问办学条件。

三、实施意见:

(一)争创省级文明单位,为建校二十周年献礼

1、加大“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宣传力度,学校要通过集会、广播站、网站、板报等进行大力宣传,政教处要印发“创建”活动学习纲要,使全校师生都知道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重要性和要求。

2、广泛开展创建“省级绿色学校”活动,各中队要在“净、绿、美、优、亮”五个字上下功夫,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方式创造和谐、美观、亮化的校园环境,为早日实现省级“绿色学校”作出不懈努力。

3、开展“文明处室、文明教研组、文明班级、文明县小人”等活动,

真正使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活动落到实处。

4、要统一思想,把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实施过程要人人参与,全方位建设,特别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5、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要与创建文明城镇、文明社区结合起来,做到面向社会。

(二)课改为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校本教研: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要认真制订教科研总结,在实施过程要做到“五到位”:即时间到位、地点到位、人员到位、内容到位、中心发言人到位。

2、校本培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仅仅在文化学历层次上提高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道德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高,以优质教育服务于学生。特别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因此学校要制订教师发展方案,为教师成长提供营养。本学期校本培训要做到集中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综合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业务培训和师德培训相结合。同时要注重自我学习,争创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校。

3、校本课程开发:各处室要根据实际,挑选精干人员组成校本课程编写组,编写有关讲、演、辨及综合科资料,供各中队试用,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时间到位,内容到位,责任到位。

4、做好新课改推广工作,学校要尽最大努力配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及经验总结推广工作。

(三)加大民主管理力度,推进学校教育管理和工作民主化进程

1、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凡是涉及学校规划(总结)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等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教代会,充分听取教职工代表意见。

2、继续实行政务校务财务公开制度,政务校务财务公开要做到真公开,不流于形式,能使教职工、家长信得过。

3、组织教师各种社团,对学校工作和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四)以人为本,以德治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教育精神。

(1)合理布置校园和班容,营造浓厚的、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

(2)继续抓好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活动要做到有总结,有步骤地开展。

(3)狠抓“特色”建设,把“讲、演、辨”活动抓出成效。

2、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政教处和大队部要继续开展“行规示范班”、“行规示范生”评比活动,在评比过程中要加大督查力度,重养成教育、重教育过程,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抓到底。

3、早准备,重训练,成功举办第八届科技艺术节活动。

4、各中队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等。寓学生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

5、继续做好社区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德育基地教育功能。

6、继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扶贫结对”等活动。

(五)狠抓新星校区教育质量,精心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新星校区创办一年多来,在县委、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优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家长的好评。但在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竞争和新的挑战,我们应坚定信心,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探讨出一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寄宿制学校教育及管理新模式、新路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优质教育品位。

其次校区要以创办社团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特长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现代文明气息和人文教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乐意,让家长中意,让社会满意。

(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现代化资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推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

1、继续开展全校性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教师个人主页和班级主页。

2、充实完善校园网站,充分开发校园网的网络资源,发挥校园网的应有作用和辅助教学优势。

3、鼓励大胆使用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步伐。

4、积极组织教师与学生开发各种各类教学辅助软件,参加各级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5、认真做好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结题工作。

6、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为师生创造安全、健康的网络平台。

(七)加强体育、艺术、科技、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卫生工作条例》,确实抓好“两课两操活动”。

2、加强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和科普活动,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市科技艺术节,大队部要以假日活动和社团活动为载体,组建小记者团、红领巾广播室、舞蹈、书画社等社团组织,将全校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使学生学有所长。

3、继续办好《绿苑》校刊、校报,同时要精心组织、积极筹备,成功举办校第八届科技艺术节。

4、卫生工作: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对学生进行“讲究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思想教育,带领学生做好学校“三化”工作,要求学生个人做到“五勤一整洁”即勤洗手、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洗衣服、勤洗澡,穿戴要整洁,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时间,不加重学生课余过重负担。平时要教育学生做好“近视眼”、“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工作,学校要定期对学生健康状况和班级、个人卫生检查,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5、安全教育警钟长鸣,做到防范于未然。本学期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自护自救常识等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全校师生在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同时,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安全第一意识,安全重于泰山,全校教职员工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学生人身和学校财产安全,做到人人管、天天讲、月月查;二是安全工作超前思维意识,坚持预防为主,对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排除;三是安全无小事意识,对学生发生的每一件事要多过问、多关照,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麻木不仁,特别是较为严重事故要及时汇报。同时寄宿制校区要切实加强食堂管理,对购买的一切食品要进行严格检查和把关,时时处处注意学生饮食卫生和饮食安全。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发展对其当前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成长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师既要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班要通过班队课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搞好心理咨询工作,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同时各班要建立“学困生”、“特殊生”档案,对学生的异常现象要及时疏导。

(八)大力宣传人口理论,做好计生工作

本学期计生工作要做好四个方面:本学期计生工作要做好四个方面:(1)要以《人口与总结生育法》的颁布为契机,加大对计生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全体教职员工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执行现行的计生政策,自觉实行总结生育等;(2)把人口与计生工作全面纳入以人为本、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轨道,着重点放在为教职工提供质量的服务上;(3)全面对照计生责任书的要求,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生指标和任务;(4)切实抓好学生的人口理论教育,学校要有总结地开展人口与青春期保健等宣传教育,各班要开设人口与青春期保健课(4课时)。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对师生进行人口理论、总结生育基本国策和人口科学知识等教育,提高人口、计生国策意识。

(九)加强总务、后勤管理,改善办学条件

总务、后勤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坚强后盾。因此,总务、后勤工作必须要做到:

1、加强财产管理,完善财产保管、维修、购买、使用、赔偿等制度,建立财产实物账,做到账物相符;

2、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学校要本着节流开源、勤俭办学、节约开支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规定,严把财务关,账目做到日清月结、账账相符,同时要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二级建造师重点总结篇8

现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实施。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附件1: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为加强技工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劳动保障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从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全社会的教育培训力量,普遍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二、目标任务

瞄准企业生产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和提高,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三、项目内容

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一些重点工业城市,实施若干高级技工培训项目。2002年10月,首先启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将陆续实施。

四、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企业和高级技工学校的作用,动员其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行动,沟通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推广新技术、新技能在职业培训领域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创新培训形式,开展远程职业培训,推动多媒体音像、仿真模拟教学技术的应用。

(三)推动企业落实培训经费,大力开展职工培训,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

(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改革,探索实行与企业生产和职业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的鉴定模式。加大技师考评改革的工作力度,使经过培训的高级技工,通过公开考评的方式,取得技师职业资格,促进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

(五)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技术职业(工种)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实施情况加强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利用部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培养具备高级职业资格的专业理论和生产实习指导“一体化”教师。

(七)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表彰奖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定期组织同业技能交流活动。

(八)逐步完善职业分类、标准、教研、教材等基础工作,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高级技工学校教学计划》和行业、企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制定培训教学计划,并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开发和出版一批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

(九)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设职业指导必修课。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的收集、预测、分析和工作,做好培训毕(结)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组织专场招聘会。

(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政府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措施,宣传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标兵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术标兵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四、经费筹措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劳动保障部门向当地财政部门争取专项经费,用于工程的组织推动和基础工作开发。

(二)企业应从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中落实技能培训经费。

(三)培训机构和承担委托培训任务的企业,可根据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类型,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

(四)对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的培训,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从地方再就业培训经费中给予补贴,补贴标准可适当提高。

五、组织管理

劳动保障部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综合管理。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本地区工程的组织实施、管理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网(WWW.LM.GOV.CN)设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专栏,及时通报工程进展。行业组织对本行业工程的实施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企业负责本企业工程的组织实施。

附件2: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

从2002年10月到2005年底,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以下简称机电项目)。

一、任务目标

根据企业急需,在部分工业较为集中的城市和机电类职业比重较高的行业、企业,大力开展机电类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到2005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中青年高级技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二、重点实施范围

(一)重点城市:北京、天津、太原、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南昌、济南、广州、深圳、洛阳、郑州、武汉、湘潭、株洲、柳州、重庆、成都、贵阳、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30个城市为部里的重点联系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可以确定各自的重点联系城市。

(二)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集团。

(三)重点职业领域:数控机床操作人员,模具量具制造人员,特种焊接人员,机电一体化维修人员(机械设备),以及机械加工和装配生产线岗位、工种中多技能复合型技工。

三、主要内容

(一)选择100家企业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10家、每个重点企业集团各确定3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企业结合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本企业职工,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组织岗位技能竞赛和练兵比武,表彰奖励技术能手。

2.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委托培训和订单培训。

3.面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承担实习或见习任务。

4.面向社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二)选择100家学校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依托机电类高级技工学校和相关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各确定2家,每个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各确定2家,部分省(区、市)劳动保障部门确定18家,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公布。由学校制定后备机电高级技工培养计划,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级技术工人,开展高级技工学制教育。

2.面向社会上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企业高级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3.面向高等教育毕(结)业生中尚未就业的人员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具备较高文化层次的高技能人才。

4.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培养后备技工。

5.面向企业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开展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培训。

(三)选择3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项目)资源开发中心”。依托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建立资源开发中心,开展基础研发工作。

1.跟踪了解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应用情况;

2.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

3.组织培训方法研究,承担教材开发和骨干师资培训工作。

(四)组织实施“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培训课程”远程培训。依托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陆续开展数控工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开发、数控机床加工等领域的远程培训项目,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加工(CAD/CAM)等现代制造技术。

(五)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或学校基地完成重点职业的培训任务后,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企业或职业学校鉴定试点模式,组织实施鉴定,由劳动保障部门为合格者核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大技师考评力度,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每年组织1次技师资格考评。加强劳动监察,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每年至少组织1次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劳动监察,对违反规定的进行纠正并给予处罚。

(六)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宣传表彰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原则上每个重点城市和企业集团在三年内举办1-2次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每年集中组织一次技术能手的专项宣传和表彰活动。劳动保障部会同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在三年内将组织1-2次部级重点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第六、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增加重点职业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

四、组织推动

(一)成立由劳动保障部主管部领导任组长,行业组织、企业集团主管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等工作,由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承担。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城市成立由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企业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联系工作。

(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相应工作机构,推动项目实施。

行业组织要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预测,确定本行业的重点职业,沟通培训信息,组织同行业交流和技术比武及观摩活动,组织和指导有关教学培训工作。

企业集团要制定规划,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切实提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工资水平、岗位津贴和福利待遇,指导企业基地与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全面推动项目的实施。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02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和企业集团成立或落实项目领导实施机构

2. 调研了解地区及行业、企业需求,并制定实施方案

3. 确定企业基地和培训基地

(二)实施阶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

1. 组织实施培训

2. 做好基础工作和技术支持

3. 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三)效果评估(2005年10-12月)

1. 各省和重点城市、重点行业组织、企业集团自行评估

2. 劳动保障部组织检查评估

3. 项目总结

附件3: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小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成员:薛德林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吴 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薛 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刘思诚 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王守信 中国航空第二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李柱石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陈天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总经济师

杨广宏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白玉龙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郑昌泓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文科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于法鸣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司长

上一篇:二级建造师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监理工程师学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