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范文

时间:2023-10-17 12:50:54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1

记者:政府在整个扶贫工作格局中应是何角色?

王思铁(下称“王”):我国的扶贫工作历来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资金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部来自中央财政拨款,此后则来源于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财政以及扶贫信贷。在这一扶贫模式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的来源,还体现在扶贫政策的指定与执行,资源的控制与决策方面。因此在实践中,全局的资源配置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

记者:我们在扶贫工作面临的许多困局和乱象中,都可以看到基层官员“政绩冲动”的影子,这与执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无疑是相悖的,那么应当怎样抑制决策者的这种“政绩冲动”?

王: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冲动”使得扶贫这一普惠工程的公平性大大受损,不少贫困地区老百姓实际上没有享受到它的惠泽。我们除了在意识上要提倡以长远的、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观来规划扶贫工作,还要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上有新的举措。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中,我们将实行“五挂钩”制度(扶贫开发与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评先评优、效能考核、干部使用挂钩),在这样的要求下,干部若为了政绩,不摘帽、装贫、造贫,搞形象工程,反而自己得不到提拔和重用。这样,制度就更有力。

记者:目前国家重点扶贫对象的遴选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再进一步改进?

王:中央决定,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在这一标准下,势必更多低收入人口将被纳入扶贫范围。然而,目前国家的重点扶贫对象仅包括国家重点县、特困片区、多村连片集合体以及其他贫困群体,这样一来,谁能进入国家的扶贫重点“视野”成为公平性问题。

虽然,国家重点扶贫的原则是“先难后易”,最贫困的最先重点扶持,然而10年一轮的时间对于不少地方来说“政策空缺”太长,可考虑缩短为5年变更一次名单。另外,我们也在思考深入到贫困村庄和具体的农户,使扶贫的“识别机制”更精准。另外,国家重点扶贫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跟干部考核挂钩,解决贫困县名单“只进不出”的问题。

当然,任何国家都不能说可以由政府完全“包揽”贫困问题,无论是专项扶贫、还是行业扶贫,都需要形成多层面、多主体的分级机制,对口进行帮扶。

记者:由于政府大包大揽过多,在传统扶贫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之中,贫困群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政府的思想严重。应该怎样提升群众的“话语权”?

王:过去,扶贫没有把贫困者当成脱贫的主体而是把他们当作脱贫的对象,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扶贫者很少与贫困者沟通、交流。群众要么缺乏扶贫惠顾,要么被政策强加于身,无法参与扶贫工程的决策制定。

现在我们倡导“参与式扶贫”,把贫困者放在反贫困的主置上,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在项目选择、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总的来说,就是让老百姓有权“说话、做事”。借助于外部的帮助,困难群众可以选择发展项目、制订发展计划,并参与计划的执行和项目的实施管理,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决策、项目实施、项目监督等全部项目工作都是扶贫对象“自己的事”。

“参与式扶贫”主要是寻求“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调节”的最佳结合点,使贫困村群众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培养“自愿脱贫、我要脱贫”的意识,逐步提高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能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同时,“参与式扶贫”还能使扶贫项目、资金更加透明化,从源头上堵塞了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农民得到了实惠,干部得到了保护。

记者:关于国家下拨给基层的扶贫资金,在使用上具体应有哪些原则?

王: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包括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村低保等保障民生政策、支持农业生产政策等7个方面。在2011年投入的1618亿元里,有619亿元用于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有566亿元直接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可以看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即以“开发”的思维来做“扶贫”的工作,突出可再生、可再造的长远视角。因此,基层在运用资金、项目时,也需按照“规划先行”的思路,制定计划,杜绝随意性、浪费性使用。具体操作上,是“规划引导资金,资金跟着市场走”,既保证了政府的规划意图,又激活市场、优化地配置了资源。

记者:要使重点扶贫的名单准入取得公平性,要使各个扶贫项目、资金都周转正常,真正用于贫困人群,必然应当让扶贫工作置于阳光之下。那么,具体有哪些监管措施?

王:总的来说,要阳光化,就是扶贫工作要实现“公告、公示、公开”的“三公”,要经过“三公”之后才能成为决策。2011年1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了修订后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不仅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投向、使用效益作了一些新规定,还增加了公告公示制度的要求。

在新的办法中,明确了市、县两级业务部门的监管方式。扶贫资金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专款专用和效益等5大原则也被要求用于资金的分配、拨付、管理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在监督主体上,将由扶贫机构内部监管和纪检监察外部监管相结合,上级监管和群众监管相结合。另外,我们还有较为健全的“投诉人机制”,保持投诉渠道通畅。

记者: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发生也是因为长期贫困、拆迁或移民中相关利益受损而造成。怎样看待扶贫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

王:当下,“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大家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社会管理”的理解,各国自有各不相同的特点。扶贫工作,现在已经形成了“大扶贫”的概念,即政府和各个社会团体都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实现协调运转、有效扶持。因此,扶贫工作的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也是一种“社会管理”。

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扶贫说到底也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要适应变化,不断创新。不同地区因其不同的资源情况,要实施不同管理。比如“产业再造”,在富矿、富农地区要提,而资源枯竭地就不能一味要求,这样势必引起空壳的“面子工程”。

同时,要注重社会公正,它的核心是机会均等:同样的钱、项目和载体。一个社会给个体发展的机会越是平等,公众对社会差异就越能表示认同。反过来看,在社会差异容忍度大的社会,更多的人生活在不断能得到改善的希望之中,发展的动力就越强,社会发展处于正效应,反之则处于负效应。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2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巩固和检验扶贫工作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既是对扶贫工作提出的一项新任务,更是对扶贫工作者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作为扶贫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真正树立比学习、比服务、比成效、比贡献、比创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同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适应新要求。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工作中体现先进性,首先要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开展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要把加强理论武装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成果,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牢记“两个务必”,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形象。要树立善于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学习坚定政治立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积极向书本学,向先进地区学,向群众和实践学,吃透上级政策精神,借鉴经验和做法,掌握社情民意,为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学习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对于扶贫干部而言,提高执政能力是目标,提高创新能力是手段,提高学习能力是基础。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理念、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竹溪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扶贫开发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有许多新精神、新要求,有许多新情况、新事物。社会的飞速发展,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每一个从事扶贫工作的同志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形势。否则,形势变化了,我们思想观念就会滞后;社会进步了,我们能力就会落伍;工作要求提高了,我们的就无法跟上。学习已成为当前我们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任务。扶贫干部要勤于学习,深入钻研,特别是学习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政理国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政策;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批示和论述;学习国务院扶贫办及省扶贫办召开的重要会议和文件,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争当扶贫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大兴扶贫调查研究。

开展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是新时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争创一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冲锋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要把争当优秀扶贫干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个硬性要求长期坚持,不断提高。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了每个党员一生都要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比学习、比服务、比成效、比贡献、比廉政、比创新的思想观念,就要在工作上保持先进性,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问题不害怕,对于得失不计较,面对成绩不骄傲。要强化服务意识,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到各项工作中,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自始至终围绕“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决破除各种思想障碍,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要结合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善于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去化解矛盾、开创局面、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切实解决扶贫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在理论学习、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思考、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为领导出主意、当参谋。要善于把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今年重点要抓好五个专题调研:一是全县农村贫困状况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农村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争取第二轮农村扶贫政策奠定基础;二是生态移民调研,结合编制全省生态移民规划,全面调查摸清我县生态移民的对象、范围,提出移民安置的思路、途径和政策,为下一步争取生态移民政策奠定基础;三是扶贫到户专题调研,调查了解近年来扶贫项目到户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扶贫到户的政策建议;四是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专题调研,全面分析新阶段以来全县扶贫资金投入及使用效益状况,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完善监管措施,提高扶贫效益;五是乡镇一级扶贫工作职能定位问题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乡镇一级政府如何有效组织扶贫开发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三、学习科学发展观,理顺扶贫工作责任。

扶贫开发办公室是全县扶贫开发的综合机关,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各自明确的职责,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投身于实践活动,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 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平凡岗位上争取一流工作成绩。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全心全意为领导、为基层、为群众搞好服务。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坚持掌权为公,用权为民,依法行政、依规办事,规范行政行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机制,使办公室每一个工作人员做到“四不”,即:工作不在自己这里延误,差错不在自己这里发生,外来办事人员不在自己这里受冷漠,机关形象不在自己这里受损害。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本领,高标准推进机关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促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工作程序不断规范,工作效率和机关效能不断提高。

当前,扶贫工作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大,扶贫部门如何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在推进扶贫开发中谋求更大的作为,关键要强化四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要强化贫困对象的认定之责。贫困对象是我们制定、落实、争取扶贫政策的基础和依据,认定贫困对象是我们扶贫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责。如果我们连区域内的贫困对象都认定不准、底子搞不清,就无从谈做好扶贫工作。要高度重视贫困监测工作,经常分析农民收入状况,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联系沟通,掌握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把好贫困监测结果录入关和上报关。要把贫困对象作为我们制定扶贫政策、落实扶贫项目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贫困对象对扶贫项目的选择权、扶贫政策的知情权、项目资金监管权和扶贫成果受益权。坚决防止“政策因贫困对象而来,项目离贫困对象而去”的现象。我们扶贫工作制定政策、落实项目,只要紧紧抓住了贫困对象,都不会出现大的偏移,更不会引起社会矛盾。二是要强化扶贫项目的核准之责。扶贫项目的核准申报,是整个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扶贫的理念、扶贫的政策、扶贫的成效,最终都体现在项目上。选择什么样的项目、安排多少资金,直接反应了扶贫政策的取向、反应了我们是不是真扶贫、扶真贫,也影响项目能否有效落实。扶贫部门一定把住项目的核准关,提前做好调查摸底、考察论证,提前做好参谋协调,把基础工作做好做在先。要坚持以规划为依据,充分尊重村情民意,科学计划安排项目。对上报的项目一旦批复,要严格按文件落实,坚决杜绝擅自调整扶贫项目的现象。三是要强化项目实施的督导之责。要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跟踪指导、检查、督办,建立落实扶贫项目责任制、跟踪问责制,严把项目建设准入关、进度关、质量关和项目资金拨付关,确保项目落实到位、资金拨付到位、项目实施到位。四是要强化扶贫效果评估之责。考核评估是我们各级扶贫部门抓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的《重点村考核验收办法》,以及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方面的文件及实施办法等,这都是我们抓好扶贫工作的“尚方宝剑”。我们要善于借助这些政策、制度和机制,把扶贫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以此营造扶贫工作的大环境,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学习科学发展观,保持先进性、争当优秀扶贫干部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扶贫办作为县委政府的参谋部、不创新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创新就难以提高“三服务”水平,不创新就难以争当优秀扶贫干部。要按照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坚持“一要规范,二要创新”的原则,不断的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到工作思路有创新,目标任务有创新,工作措施有创新。要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手段,改变办公方式和机关运转模式,提高机关办公自动化水平。借助信息化、自动化延伸自己的触角,扩充自己的脑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3

玉门市卫计党工委共有委员11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辖1个(党委),14个党支部(其中:乡镇卫生院党支部6个),共有正式党员199名(其中:乡镇卫生院党员53名),预备党员11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

近年来,玉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凝聚各方力量,以“铁人先锋”行动引领健康玉门发展,使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高度重视,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成立了由局党组成员、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的卫计系统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健康扶贫工作动员会、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会和健康扶贫政策培训会,明确目标,理清职责,分解任务,夯实责任,建立了以“局领导+股室+县级医疗队+乡镇卫生院”的党建+健康扶贫挂钩联系制度新模式,局党组称员分片指导乡镇切实抓好健康扶贫工作,确保政策落地100%,贫困户覆盖100%。

2、强化宣传,提高扶贫政策知晓率。一是使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授课PPT,深入各乡镇开展县处级挂钩领导、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市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政策培训,培训场次达20余场,培训人员达6500多人次。先后印发了玉门市扶贫政策宣传折页、宣传品等10万余册。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的面对面宣传,让贫困群众了解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重点让群众记住“打针看病不发愁、医疗保险政府交;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基本全报销;家庭医生上门来,送医送药送健康”3句话,记住包挂干部、工作队员和家庭医生3类贴心人。将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二是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抽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专家组建了12支健康扶贫小分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深入全市12个乡镇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及相关政策宣传,累计开展义诊130次,免费送医送药价值3万余元,服务人次达1.5万人。三是多措并举,全方位抓实抓好信息宣传工作,挖掘党建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关注度,积极引导贫困人口科学合理就医。

3、夯实基础,提升基本医疗承载力。根据《甘肃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三个一”标准化建设要求,制定下发了《玉门市脱贫攻坚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多方筹资182万元,实施了6个非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为13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9个镇乡均已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均有1名以上的执业医师。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总投资3.4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4、上门服务,扩大健康扶贫覆盖率。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就医格局。玉门市卫计局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采取“家庭医生团队”模式,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组建86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到全市各个行政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和免费体格检查,并提供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截止目前,全市已签约165600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33346人,0-6岁儿童签约7975人,孕产妇签约308人,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10712人,高血压患者签约9600人,糖尿病患者签约2130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484人,肺结核患者签约28人,残疾人签约328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84人,城乡低保五保签约16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13人,因病返贫118人,签约率100%。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4

玉门市卫计党工委共有委员11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辖1个(党委),14个党支部(其中:乡镇卫生院党支部6个),共有正式党员199名(其中:乡镇卫生院党员53名),预备党员11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

近年来,玉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凝聚各方力量,以“铁人先锋”行动引领健康玉门发展,使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高度重视,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成立了由局党组成员、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的卫计系统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健康扶贫工作动员会、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会和健康扶贫政策培训会,明确目标,理清职责,分解任务,夯实责任,建立了以“局领导+股室+县级医疗队+乡镇卫生院”的党建+健康扶贫挂钩联系制度新模式,局党组称员分片指导乡镇切实抓好健康扶贫工作,确保政策落地100%,贫困户覆盖100%。

2、强化宣传,提高扶贫政策知晓率。一是使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授课PPT,深入各乡镇开展县处级挂钩领导、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市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政策培训,培训场次达20余场,培训人员达6500多人次。先后印发了玉门市扶贫政策宣传折页、宣传品等10万余册。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的面对面宣传,让贫困群众了解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重点让群众记住“打针看病不发愁、医疗保险政府交;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基本全报销;家庭医生上门来,送医送药送健康”3句话,记住包挂干部、工作队员和家庭医生3类贴心人。将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二是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抽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专家组建了12支健康扶贫小分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深入全市12个乡镇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及相关政策宣传,累计开展义诊130次,免费送医送药价值3万余元,服务人次达1.5万人。三是多措并举,全方位抓实抓好信息宣传工作,挖掘党建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关注度,积极引导贫困人口科学合理就医。

3、夯实基础,提升基本医疗承载力。根据《甘肃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三个一”标准化建设要求,制定下发了《玉门市脱贫攻坚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多方筹资182万元,实施了6个非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为13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9个镇乡均已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均有1名以上的执业医师。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总投资3.4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4、上门服务,扩大健康扶贫覆盖率。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就医格局。玉门市卫计局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采取“家庭医生团队”模式,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组建86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到全市各个行政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和免费体格检查,并提供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截止目前,全市已签约165600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33346人,0-6岁儿童签约7975人,孕产妇签约308人,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10712人,高血压患者签约9600人,糖尿病患者签约2130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484人,肺结核患者签约28人,残疾人签约328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84人,城乡低保五保签约16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13人,因病返贫118人,签约率100%。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5

一、工作目标

按照市卫生建康委要求严格落实上级健康扶贫工作规定,充分认识卫生计生系统健康扶贫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情况等工作。

二、 整改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健康扶贫工作有效展开

进一步加强对健康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医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医务部下设扶贫组。专人负责管理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妥善处理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针对去年扶贫组对我院督查和暗访出现的“先诊疗后结算” 问题的通报情况,我们认真总结,明确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运行, 确保扶贫群众利益不受损害。 对贫困对象进行分类标识, 开通绿色通道,先救治后结算,简化入院手续,严禁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或推诿扶贫救助对象。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未签”的问题,我院公卫科人员按区域划分管理贫困户,与贫困户家人或者村医以及贫困户帮扶对象联系,时刻关注贫困户人员去向;同时下乡核实走访贫困户;及时组织全镇村医开了村医整改会,动员村医积极联系外出人员,掌握外出人员动向,做的及时签约。

(二) 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低。

通过医院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途径进行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同时我们在全院宣传栏、各个诊室、护士站张贴和放置标示牌,让医护人员都要知晓健康扶贫政策,加强政策上的医患沟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策知晓率。

(三)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减免政策及时到位。

我们加强了减免政策与信息化管理的监督检查,根据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安排专人负责,加快完善步伐,做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针对来我院就诊的扶贫人员,通过信息化自动化直接给予减免, 确保贫困患者各项减免政策落实及时到位。

三、 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提高健康扶贫工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性,确保把健康扶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作为重点工程来干。成立了医院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兼任小组组长,各组员各司其职,在医务部成立扶贫组,由医务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全面做好健康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做为常态来抓,及时处理扶贫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严格执行并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规定的住院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80%、“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要求及文件精神。

(二) 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统筹,强化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扶贫中的综合协调能力,为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责任意识,责任落实到人,对在扶贫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三) 规范诊疗行为,严格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四) 加大全院临床、护理、医技科室对健康扶贫政策的学习, 熟记各项减免政策,加强医患良好沟通,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为扶贫人员就医服务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及就医条件。

兴安县高尚镇中心卫生院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6

正处于转型期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多年积累的矛盾较为突出,困难群众比较多。全省150多万城镇居民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农村有190多万贫困和因灾返贫人口;阜新、朝阳、抚顺、本溪等资源枯竭地区,困难群众更为集中,不少职工家庭是双下岗,有的家里有长期病号,一些家庭的孩子因贫而辍学……

这些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时刻牵动着各级党政领导同志的心,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帮助他们吃饱穿暖,渡过难关,既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2001年年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遍布城乡的扶贫帮困活动。两年来,从机关到企业,从地方到部队,从集体到个人,从刚懂事理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帮扶活动中来。一双双温暖的手,一颗颗火热的心,一片片真挚的情,共同汇成了一片爱的海洋。全省城乡大地,到处涌动着进万家门、解万家困、暖万家心的股股暖流,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和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助互济、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当务之急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首先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力组织实施。

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积极推进扶贫帮困工作。省委数次召开常委会议进行认真研究,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省长办公会具体落实,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等几个班子全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27个文件,对扶贫帮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目标要求,对扶贫资金物资的管理分配和检查监督,对完成情况的考核验收和表彰奖励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全省扶贫帮困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带队,一次次地深入贫困地区和困难企业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亲切慰问困难群众,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全省先后组织14.1万人组成3.9万个工作组,节日期间深入到城乡困难居民家中,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广大机关干部识大体、顾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省民政厅、财政厅、计委、经贸委、农业厅等数十个扶贫帮困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各级新闻宣传部门积极行动,广泛宣传,弘扬正气,营造氛围,为扶贫帮困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全省人民的热情支持下,全省的扶贫帮困活动,很快由集中性捐赠活动扩展为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双百村”开发扶贫等多种形式,受助对象也由困难群众延伸到共和国的老功臣,其广度和深度在辽宁历史上前所未有,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以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共筹集扶贫帮困款物33亿元,帮扶、救助特困群众1100多万人次。

———为城乡“三老”、特困户新建解困住房3.5万套;拨款2400万元,对建国以来省级以上基层和一线劳模实施补助。

———组织8次大规模医疗扶贫行动,派出2488支医疗队,诊治病人4.7万人次,其中大病、重病2.3万人次,全省所有农村县的大部分乡村全部受益。

———捐建希望小学129所,资助贫困学生56483名;组织100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帮扶科技企业500家,培训农民11.8万人。

———“双百村”扶贫开发覆盖5万户贫困农户,受益人口近20万人,实现人均增收400元,14万人已初步摘掉了贫困帽子。

……

我们的社会不仅要成为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还要成为充满爱心的社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捐助,使广大困难群众充分体验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开展社会性捐赠扶贫活动,对帮助广大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两年来,省委、省政府精心组织,全省上下积极响应,一场场饱含深情的集中性社会捐助活动持续不断地在辽沈大地展开。中华民族日久弥新的爱心与美德积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经引导,便得以迸发释放,构成了一幅幅全社会同舟共济、互助互济的动人画卷。

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捐赠。全体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倾情奉献。他们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之情洒向每一户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群众。两年来,县以上机关的广大干部绝大多数都自愿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仅在2002年春节期间的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政协机关的集中捐赠站上,就捐助扶贫款30.2万元,棉衣、棉被等2400多件。鞍山市公安系统荣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的23个单位、299名个人,自愿将他们的23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丹东武警部队140名来自全国最贫困地区陕西省安康县的战士,用他们节省下的生活津贴费每人捐款40元。

国有企业在扶贫帮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辽河油田、华锦集团、华油实业公司等企业各捐款100万元,鞍钢集团捐赠物资折款110万元。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鞍钢宝得轧钢有限公司捐款270万元,大连大杨集团捐款200万元,还有12家企业捐款在100万元以上。大连双盛园餐饮公司黄淑卿大妈已年过七十,几年来共领养了18名孤儿,已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800多万元,又特意购买了100吨白面亲自送到朝阳,并为走访的3户特困户送了慰问金。

社会充满爱心,会极大地凝聚人心,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阜新退休干部乔德龙5个子女全部下岗,生活困难,主动捐款200多元。葫芦岛市1942年参加革命的伤残军人许传普,85岁了,生活并不富裕,捐了300元钱和一件棉大衣。本溪铁路幼儿园5岁儿童杨晶园,把自己喜欢的10件衣物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小朋友。

在广泛开展大型集中捐赠的同时,全省还建立了一个由省、市、县(市、区)、街道、社区五个层次组成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服务体系,沈阳市还推出了“扶贫超市”的新形式,使捐助者捐赠有门,受助者接收有序,为营造全社会关注贫困、各界人士热心助贫的良好氛围提供了条件。两年来,全省经常性社会捐赠达到293.8万人次,接收各种捐赠款物1.03亿元,使85.1万贫困群众受益。

各级政府动真情,办实事,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追加预算,加大扶贫投入。到目前,省政府已拿出扶贫帮困专项资金6.99亿元,并明确今后每年要增加50%。各市及县(市、区)也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想方设法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全省上下还开展了市帮市,区帮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帮乡村的对口帮扶活动。沈阳、大连、鞍山、盘锦4个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市,每年都对口支援阜新、朝阳、铁岭市大量的款物。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等市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两年来共援助资金和各种扶贫物资1.16亿元。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亲自带领慰问队伍,把资金和物资分别送到阜新和朝阳两个对口市,表达了两市人民对困难地区的深情厚谊。实施教育扶贫,既帮助众多莘莘学子圆了读书梦,也为众多困难家庭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治贫先治愚。开展教育、科技扶贫,为困难群众送知识、送科技,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性措施。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多次强调,扶贫帮困要注意帮助孩子成才。一个家庭把一个孩子培养起来了,就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支撑起一个家庭,就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两年来,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筹措扶贫助学专项资金4622万元,其中仅2001年当年就资助特困生89036人;发放“寒窗基金”资助金3369.9万元,使13869名辽宁籍特困学生全部顺利进入全国各个大学校园;发放助学贷款1.55亿元,帮助2.54万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圆了大学梦;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对省属高校中家庭生活标准处于所在地低保线以下的大学生进行“爱心助学”。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捐赠计算机800多台,各类图书、药品、学习用品35万多元。

2002年,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了资助5万名家庭特困学生就学的扶贫助学活动,当年就筹集助学资金1270万元,使全省56483名已经失学和正在面临失学的特困学生重返课堂或未失学。

为不使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抚顺市推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爱心助学募捐活动;丹东市举办了“爱的奉献”扶困助学大型募捐义演;阜新市通过“同唱一首歌”活动进行捐资助学。

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锦州市宝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捐资100万元,并决定今后每年要根据企业利润情况进行投入,设专户存储,所获利息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抚顺市顺城区深抚房地产开发公司田凤礼,一次与10名初中生结成对子,并表示要一直资助他们读完大学。

一系列的爱心助学活动,使一些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之情,纷纷表示,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将来报效国家,报答社会。

为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2001年12月22日,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农村捐建60所希望小学的决定。倡议发出后,大连华农集团、北京保健食品公司等众多企业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共捐建希望小学129所,是原计划2倍多,并全部在当年交付使用。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在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的同时,全省上下也加大了科技扶贫的工作力度。2002年,全省先后组织省直12个厅局及66个科研、推广、教学单位的1000名科技人员,组成100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奔赴全省74个涉农县(市、区)开展对口科技扶贫帮困活动,共落实科技扶贫项目100个,科技示范户5000个,帮扶科技企业500家,培训农民5万人次,一大批农民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科技带头人。医疗扶贫既为广大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痛苦,更为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从根本上摘除了穷根。

在贫困户当中,许多家庭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因此,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医疗扶贫工作,强调要通过帮助贫困户治病,实现稳定脱贫。

两年来,全省卫生系统以城乡特困人群中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特困户、荣转军人、五保户等患病人员为重点,先后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医疗扶贫活动,派出2488支医疗队,医疗人员23915人次,入户46956户,诊治病人468410人次,其中诊治大病、重病23150人次,带回支援单位诊治的病人2348例,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289.4万元,减免各种诊治费用1008.4万元,服务范围覆盖了全省所有县的大部分乡村,既为广大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痛苦,更为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从根本上摘除了穷根。“光明工程”成功地对朝阳县1498例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脱盲率和脱残率分别达到100%和95%,成为全国第一个无白内障障碍县。许多家庭“一人复明,全家脱贫”。

朝阳市吕桂珍、刘彩莲母女二人均为严重白内障患者,经服务队医务人员精心手术,视力恢复良好,有了脱贫希望。母女俩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大夫重新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我们终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今后也不会再受穷了!”彰武县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70岁老兵,患白内障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经治疗复明后,十分激动,连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关心。

为巩固医疗扶贫行动成果,为农民兄弟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省卫生厅作出了由省内19所著名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以及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四个市对口支援我省贫困地区县医院的决定,同时要求各市组织本地区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点支援县分院、中心卫生院、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全力组织集中性医疗扶贫的同时,全省还积极开展了日常送医下乡活动。两年来共援建农村卫生室373个,援助受援单位实施新技术362项,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933个,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4万人次;派出下乡医疗队2022支,医务人员下乡13287人次,诊治病人33.8万人次,实施手术1346例,赠送医疗器械药品价值1199.4万元,有效提高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为农村脱贫奠定了基础。“三老”是共和国的功臣。两年来,全省先后为城乡“三老”、特困户新建解困住房3.5万套,新建、改建高标准光荣院14所、敬老院89所。

辽宁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抗美援朝的最前沿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基地,老军人、老劳模、老党员多。善待这些共和国的功臣,给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是各级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忘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承载着我们对老一代创业者、建设者的感激和尊重。

为安排好这些老人的生活,让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省委、省政府从200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以城乡“三老”为主要对象的建房助贫活动。匆匆步履,款款深情。为把“三老”建房工作落实好,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多次深入到建房一线工地指导工作或现场办公。每次到基层调研,都要察看建房情况,与喜迁新居的老同志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他说,我们要让“三老”都住上好房子,使他们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的“橱窗工程”,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各市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当年就使农村的1万户老烈属、老伤残军人和老复员军人喜迁新居。2002年,全省又为城市居住困难的老劳模、老先进人物、立功受奖老复员军人、国有企业老厂长、老车间主任、老技术骨干等建房2万套,为农村“三老”、优抚对象及特困户建房5486套。两年当中,3.5万套住房顺利建成,3.5万户城乡“三老”和农村贫困户喜迁新居。看着崭新的砖瓦房,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动人场面催人泪下。

82岁的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老复员军人李永库,去年把孙子送去参军。今年政府为他建了120平方米的高标准新房。老人激动地说:“党没有忘了我们这些老兵,不但给我们送来了手表、锅盆和衣被,还给我们建了新房。我永远忘不了共产党。”本溪市溪湖区张其寨乡特困户赵忠业一家三口,搬进了政府为他家新建的大瓦房后,失明的妻子程丽娟激动地说:“父母留给我们的是茅草房,共产党给我们的是大瓦房,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

沈阳市于洪区高花镇老复员军人关升仁,由于家庭困难,36岁的儿子还没有娶上媳妇。去年在政府的资助下盖起了三间砖瓦房,儿子也娶上媳妇了。住进新房当天,特意将一副“建新房感谢共产党,住新居不忘政府恩,共产党万岁”的对联挂到了新房的门上。大石桥市永安镇老复员军人贾滋源,在新房门上也郑重地挂了“谢党恩不忘抗美援朝一老兵,保晚节时刻富而思进无暮年,革命幸福”的对联,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在扶贫帮困工作中,全省还先后投资6985万元,新建、改建、维修14所高标准光荣院,新增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床位1820张,实现了一市一所高标准光荣院的目标;投资2.6亿元,建设89所高标准敬老院,新增建筑面积18.17万平方米,改扩建1.79万平方米,新增床位9795张。“双百村”开发覆盖贫困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20万人,当年实现人均增收400元,其中14万人的人均纯收入已经开始超过1200元的省定脱贫标准。

救济式扶贫只能缓解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生产力,搞开发式扶贫。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2002年3月,召开省长办公会议,落实省委开发式扶贫的要求,确定了以“双百村”扶贫开发为重点,整体推进全省扶贫工作的思路,并明确提出,实施开发式扶贫是一个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战略,而“双百村”扶贫则是一个大战役,一定要切实抓好。

一年来,省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开发资金6120万元,市财政配套1661万元,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1.57亿元,全面启动了206个重点贫困村开发式扶贫大会战。

“双百村”扶贫开发,使受助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苦干实干,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南天门村171户农户家家有项目,已建成标准化牛舍73栋,养牛500多头,种植中药材540亩。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台沟村组织村民发展股份制养鹿,年底每个农户分红300元,余下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目前鹿场办得红红火火。凌源市三家子乡宣杖子村山多地少,从去年4月份开始大干3个多月,投入人工12万个,资金超过百万元,硬是劈山建棚、挖河套建棚,异地取土垫1米多厚,建棚230个,艰苦奋斗场面十分感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紫都台乡宝合堂村196户农户中有192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人均植树100多棵,造林种草1381亩,成为市、县退耕还林还草的先进典型;他们还通过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先后为10户危房户改建房屋,为18户移民户建上了新房。

“双百村”扶贫开发效果明显。全省206个村当年实施和完成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十大类扶贫项目达752个,覆盖贫困农户4.98万户,受益人口达19.98万人,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左右,其中有14万人达到或超过了人均收入1200元的省定脱贫标准,开始摘掉了贫困帽子。

为解决偏远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以至生存难问题,我省还实施了移民搬迁式扶贫。两年来,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3000元、5000元、3000元组合配套,对每个移民贫困户补助1.1万元。共完成移民6500户,21450人,各级财政共投入移民扶贫资金7150万元,使80%的贫困户永久脱贫。

“不仅决心大,行动快,措施得力,而且声势大,工作实,效果好,干部群众都受到了教育。”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这样评价辽宁省的扶贫帮困活动

遍布我省城乡的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经过两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建立起了由社会捐助、对口帮扶、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以及“双百村”开发式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等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组成的扶贫帮困工作体系;建立了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帮扶对象明确,任务目标具体,工作进展有序,管理制度严格,奖罚责任分明的扶贫帮困运作机制。扶贫帮困工作正在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党和政府倾心倾情关心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心甘情愿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与人民政府同呼吸、共命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也就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特别是确保了前所未有的社保试点的顺利推进。近两年来,全省124万下岗职工平稳实现向失业保险并轨,就是因为广大职工相信,不管身份怎样变,党和政府的关心不会变,人民政府依然是人民群众的依靠。扶贫帮困活动也锻炼了干部队伍,转变了机关作风。两年来,先后有210个先进集体、208个先进个人和44个先进工作者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有20名在扶贫帮困行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公务员立功受奖,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我省的扶贫帮困活动,引起《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做了广泛报道;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批示:“辽宁省的这次扶贫帮困行动实在是太好了,不仅决心大,行动快,措施得力,而且声势大,工作实,效果好,干部群众都受到了教育。按中央的要求,各地都应做。”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范宝俊说:“辽宁开展的扶贫帮困活动声势大,思路新,经验好,把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把零碎工作变成了系统工程,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加快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今年全省又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帮困力度。省政府于今年春节前夕,一次性专门下发了11份文件,对下一步扶贫帮困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拿出1.3亿元专款补助各市,为大龄下岗职工购买公益性岗位10万个。

———组织100个科技扶贫队、1000名科技人员,推广100项致富技术,无偿赠送科技图书300万册。

———组织200个医疗队、1000名医生,深入到贫困户,治疗重病1000例,诊治病人10万人次以上。两年内使全省4.5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出资2500万元,市、县配套100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省“寒窗基金”规模扩大到2760万元,扶助特困大学生入学;安排1000万元,开设“爱心助学”窗口,为特困大学生提供伙食补助;组织社会力量,捐建60所希望小学,并资助5万名特困学生。

———安排1.6亿元资金,对400个村实施开发扶贫。

……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7

2018年垫江县太平镇卫生院健康扶贫工作总结

 

为切实解决我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根据全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和中共垫江县委、垫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垫江县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垫江委发〔2018〕6号)等文件精神,实施“精准医疗救助行动”,我院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精准识别、跟踪帮扶、精准脱贫”,组织医疗扶贫队对辖区内的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走访调查摸底,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现将我院健康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镇现有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2户1074人,已脱贫259 户882人(其中未脱贫困人口63户192人,因病致贫44户124人)。我院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县因病致贫人员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现核准率已达到100%,救治率达100%。

1-11月累计:

(本院累计救助52次、予以兜底救助费用,共14414.159元,贫困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健康扶贫工作。

1.强化组织保障。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院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今年先后多次组织研究健康扶贫工作。确定1名专职人员负责健康扶贫日常工作,切实把健康扶贫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摆到重要位置,确保了健康扶贫专项行动的实施。

2.制定出台了健康扶贫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关制度方案,制定了《2018年新民镇健康扶贫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垫江县新民中心卫生生院关于2018年健康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垫江县新民中心卫生院健康扶贫暨医疗救助实施补充方案》《健康扶贫新民特困人员大病筛查签约》等一系列文件、方案,现各项政策已落实到位,各项健康服务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二)广泛入户宣传,加强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加强健康扶贫政策的宣传,利用大排查契机,逐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组织医务人员、扶贫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健康扶贫政策,并深入贫困户家中宣传讲解政策。并且张贴《垫江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扶贫医疗救助须知》。同时,设立先诊疗后付费窗口,建立贫困患者绿色通道、公布就诊流程图,制作宣传展板等提高贫困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三)精准识别,实施病种精准救治。

  一是强化信息采集核实。组织开展大排查,我院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组织县、乡镇医师、村医入户对辖区贫困人员患病情况、大病及慢病等病种分类核实,建立台账,落实专人维护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全镇患病人数203人(其中:大病6人、慢性病191人、重病14人)。

二是强化大病专项救治。开展大病专项救治,依托医共体,通过村医摸排,帮扶医生入户初核并组织26种大病患者到市县定点医院进行集中救治。并与每位大病患者签订一帮一医务人员签约服务协议书。

三是强化慢性病签约服务。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组建县级、乡镇、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组建三级联合签约团队,克服困难。重点做好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截止目前在家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100 %。 

(四)举措便民,实施医疗兜底保障。

1.积极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实行“一站式”结算。在收费室设有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凭身份证及医疗保险卡在城乡居民医保系统中查询登记并要求出示证明,明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身份,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后,不用付费即可住院治疗,在出院时通过一站式平台进行费用结算,患者只需支付自负费用即可办理出院手续。

2.加强医院费用管控,有效减少贫困人口就医成本。一是在现行医保政策的基础上,提供济困病房等。二是结合过度诊疗专项整治行动,对贫困患者就诊在保障质量安全前提下实行“三严格”:严格出入院标准、严格执行自费药品、严格知情同意。对医保目录外药品的使用严格把关,在自费项目上充分保障患者自愿选择权,对目录外费用实行总量控制,确保占比在10%以内。三是加大对医疗费用管控、兜底保障、即时结算情况进行督导,确保规范医疗行为,确保用对用好老百姓的救命钱。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医务人员对健康扶贫攻坚政策宣讲做得不够细致,还存在部分贫困户对健康扶贫政策不清楚,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让每位贫困户提高知晓率。

(二)扶贫人员匮乏。一是乡村医生缺乏。乡村医生队伍人员不足,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不会操作电脑,不能顺利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二是医院卫技人才缺乏。我院基本上只有1人负责健康健康扶贫工作,随着健康扶贫越往后工作难度越大、任务越艰巨,会造成工作进度跟不上、工作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三)政策跟进不及时。一是文件多政策调整快。比如:在去年已确定9个病种的基础上,又从17种增加至26种(造成医务人员从新入户排查);二是政策后出台,要求执行在前。比如:今年出台患者自付比例不超过10%政策,要求从2018年1月1日起执行,但开会安排时间为7月。因此,只能采用追补的方式执行政策,导致执行中存在错补、误补、漏补等现象,同时也增加了基层追补的工作难度。

(四)系统不一致。一是信息数据不准确。存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身份证号和姓名信息与户籍信息有差错,以及新增贫困人员未及时维护在医保系统中。二是部分资料人工收集,不能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和一致性。三是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系统与国扶系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信息不一致,未及时更新,影响了工作效率。

(五)医疗费用控制难。一是医保目录的调整,将部分甲类药品调整成乙类药品。造成可替代或不能替代,但是医生用药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例:ATP、盐酸曲马多注射液等,增加控制医保目录外费用在10%的占比难度。

(六)面广存在难度。贫困人员户数多,分散面积广,由于认知水平高低不一致、政策理解不一致,医务人员政策掌握不一致,在执行时有不平衡现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目标不动摇。紧紧围绕健康扶贫工作任务指标,对照目标找差距、找不足,根据任务定措施,依照措施赶进度,确保目标任务指标圆满完成。

(二)巩固成果抓推进。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继续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扶贫工作项目,进一步细化措施,提升服务效果。二是实施健康知识宣传引导,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的健康知识普及。三是加强对健康扶贫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垫江县太平镇卫生院

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篇8

一、广泛发动,激发建设扶贫基地热情

扬州市各级残联以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为契机,广泛宣传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重要性,先后召开扶贫基地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在扬州日报开辟专版,宣传表彰创业“双十佳”,在全市形成大力建设扶贫基地共识。加强扶贫基地建设,是加快残疾人共奔小康的重要举措,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重要措施,残疾人经过基地扶持,学得一技之长,逐渐自食其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扶贫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营造了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标准,规范扶贫基地建设

扬州市残联广泛调研,确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标准。先后制定《扬州市加强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扬州市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标准要求》、《扬州市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考核办法》,明确了省、市、县乡四级扶贫基地建设标准。扬州市残疾人扶贫基地考核办法规定,省级扶贫基地必须安置残疾人30人,或者安置有劳动能力的精神和智力残疾人10人以上;或者辐射带动50户以上残疾人。市级扶贫示范基地必须安置10人以上,或者安置有劳动能力的精神和智力残疾人5人以上;或者辐射带动20户以上残疾人。同时规定,扶贫基地安置的残疾人年(月)收人不低于当地平均标准,被扶持残疾人户年人均收入要达到当地平均纯收入的50%以上,脱贫率达85%。扬州市确定,全市每年建立两个以上省级扶贫示范基地、10个以上市级扶贫示范基地、100个扶贫点,全年帮助500人脱贫致富。

三、注重扶持,增强扶贫基地发展后劲

扬州市采取多种形式对扶贫基地进行扶持帮助。一是政策扶持。市、县两级均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对扶贫基地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资源的开发应用、土地流转、税费减免及市场服务,给予扶持。同时,要求各扶贫基地优先保证残疾人利益,明确结对帮扶责任人,并实行必要的劳动定额下浮。二是资金补助。扬州市规定,凡被评为省、市级扶贫示范基地,市残联从就业保障金中,连续3年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各县级残联也给予配套不低于1万元的补助资金。有关扶贫部门,也把扶贫基地建设列入政府扶贫工程。同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给予扶贫基地小额信贷。三是技术帮助。市、县两级残联创造条件,为扶贫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扶贫基地中残疾人劳动技能提高有机结合。对吸纳和辐射残疾人数量比较多的基地,各级残联还送技术到基地,为他们举办专门培训班,增强残疾人的劳动技能。

四、加强组织,促进扶贫基地良性循环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方面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自我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