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档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13:17:00

民生档案论文

民生档案论文篇1

1.依法为参保个人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是发挥档案的作用。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以及群众养老保险意识的提高,断保多年要求续保的参保人员越来越多。为了确认以往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记录情况,参保职工需要查询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提供原始的缴费凭证,确定缴费事实。例如,1980年在长春纺织厂参加工作的王女士,今年已经46岁。按照有关规定,1987年1月王女士参加了养老保险。1998年,王女士离开长春去南京打工。2009年,王女士从南京特地赶回到长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心,查询以往的保险缴费情况。离开企业十几年,社保资料会不会遗失?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完整保留自己过去的参保记文/杨艳杰录?王女士的心里忐忑不安。来到长春市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王女士的身份证及提供的单位名称,几分钟就查到记载王女士缴费情况的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情况统计表。王女士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下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2.依法为参保单位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是全面记录参保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计发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据。实现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保证社保业务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社会保险档案不仅为参保个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也在参保单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春市某运输总公司要为2003年退休职工个人自行垫付单位拖欠的社会保险费进行报销,由于没有原始凭证无法入账报销。该单位劳资员只好来档案管理中心查询。档案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把该单位所有人员缴费情况查明,并为他们出具档案复制件证明。该单位顺利完成入账报销工作,受到职工的一致称赞。

3.依法为退休职工提供档案查询服务

对于个人来说,由于档案具有真实性、原始性,具有其它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所以,它有极强的法律效应。近年来,随着各种惠民政策的出台,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在逐年增加。退休职工在办理房改、调待、核查工龄、办理医保、领取独生子女费、领取采暖费等事项时,都需要查询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据统计,从2005年到现在,长春市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中心共为退休人员提供档案查询服务30多万人次,退休人员档案的重要性不断显现。

二、创新手段,充分发挥档案服务民生的功能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档案服务工作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该努力将档案服务工作延伸到创新科学发展的第一线,使服务工作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此,要尽快实现档案网络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档案服务民生的功能。

民生档案论文篇2

一、“社会档案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即一旦生产出来,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其消费的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里保存的文件、档案大多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原则上公民有权使用。一方面,一个利用者利用这些公共信息资源并不会使得其他的利用者增加获得这些资源的成本,有时还可以通过“搭便车”、“免费”获得;另一方面,所有利用者可以利用这些公共信息资源,当某一用户利用时是不能防止或排除其他的用户利用相同的公共信息资源。其利用范围越广,社会价值越大。此外,档案信息资源具有公共效益性,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其他的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可以享受到档案信息资源给社会带来的公共效益。因此,档案具有公共信息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理应为全民所有、为社会共享,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档案馆应该向全社会开放。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不仅能扩大档案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还能降低档案馆的有形门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进人档案馆。

2.新公共管理理论。上个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一次区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典范的政府改革,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正在出现。这就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成为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职能转变的方向。在我国,各级档案馆自建立之时是缺乏独立的自我品格,对机关具有依附性,是以服务于机关和领导决策为宗旨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明的进步,各级综合档案馆成了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综合档案馆更加强调其公共性,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认识到,公共服务是档案馆的根本追求。但是我国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档案管理模式与传统相比更突出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价值取向、管理理念与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手段的有机统一和有效动作;基于档案信息的公共信息和公共产品特征,档案馆以满足顾客即公众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政治需要,实现公共服务为使命,这也是最能集中反映档案馆的公共性本质特征;强调以服务的社会满意度作为服务质量和产出率的评估标准。总之,档案馆的一切工作,无论是收集档案、整理档案、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等都应该面向社会、公众,体现其社会职能。

3.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因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作者,在创造历史过程形成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社会记忆”,也是属于人民的,是社会民众的共同拥有的财富。档案馆保存的这些社会记忆只有覆盖社会生活中民众的各个方面才是完备的、齐全的,只有的记录而缺少社会普普通通的民众的档案,这样的社会记忆是“缺失”的。但是,从国内外档案发展的历史来看,档案保存的主要目的是“资政”,服务的主要对象集中在行政领域的少数人,收藏的主要对象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直到法国大革命提出了“档案开放原则”,档案工作的思想才产生了巨大转变。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档案工作的实际,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提出的“两个体系”理论进一步表明了人民群众在档案事业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档案的形成主体,也是档案服务的主要方向。以人为本和“两个体系”建设正是“社会档案观”的重要特征和体现。“社会档案观”下的档案服务不再是政府的施舍,而是政府真正的执政为民,是“档案由政治功能向文化功能的回归,表现为档案的理性价值的实现,其宗旨就是:以人为本”。

4.档案价值理论。美国著名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文件的第一价值是文件对其形成机关的价值,第二价值是文件对其他形成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价值即档案价值。”根据档案的形成规律,档案形成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它发挥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形成机关,利用者及其需求单一、明确,主要发挥的是行政或业务方面的作用。经过一定时间,档案的现行作用逐渐淡化一直完结,档案作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和社会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社会价值必将凸现,利用者扩展到全社会,档案发挥的作用扩展到科学、文化、教育、休闲等方面。因此,档案部门应该实现档案的归宿、回归社会。我国覃兆刿教授在《双元价值观的视野: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一书中提出了双元价值观:“档案是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元价值结合体”、“档案事业现代化是社会工具价值和文献信息价值的综合发挥”也就是说,在实现档案工具价值目标的同时,现代档案事业还要追求信息价值的实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作为信息的档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利用。“社会档案观”的内涵正好体现档案的双元价值的实现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二、“社会档案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档案观”形成的外在影响力。“从功能理论之生态观点而言,任何经济、文化、政治和行政制度等皆为一有生命的个体,是经过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渐渐演化而来的。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有一种功能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存在被称之为社会生态环境。一切事物都生长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社会档案观”也丝毫不例外。社会生态环境的三大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档案观”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土壤。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公民的权利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知情权、信息利用权,利用档案信息不再是人们的一种特权,而是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在如今的信息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要立足社会、参与社会竞争,各类信息需求成为其重要支撑点,而且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更能帮助社会公众在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社会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具有来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因其承载、延续人类文明以及教育社会的功能而广受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从而使得他们的社会文化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利用档案已经从注重凭证价值逐步向其文化休闲价值扩展,以获得陶冶情操、心灵超越、增长智慧等需要。可见,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能够催生更多的档案信息需求,从而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思考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面向社会的档案工作新理念,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繁荣发展。“社会档案观”的形成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社会环境的推动。

2.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档案观”形成的内在动力。随着生产的发展、记录符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社会开始有了利用各种原始记事符号、图画、文字进行沟通、交流传递信息,记录着他们的生活,这些记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与图书、资料等其他信息相比,档案的形成规律和性质又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特征。这种原始性使得它具备了一种其他信息形式无法替代的证据作用,从而获得了珍贵的价值。因此,档案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中,自此信息化的时代到来了。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产物的电子文件产生了,人类记录、传达、保存信息的载体、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场革命是纸张产生以来,是近现代档案学理论诞生以来,文书、档案工作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面对这一改变,如果我们不能够对新世纪的档案工作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思考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模式,档案信息利用服务机制等,档案工作将出现“地盘被瓜分”的情况,档案事业也将面临成为边缘的命运。基于此,“社会档案观”形成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民生档案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档案史;研究;感悟

 

《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共分五章四大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专题,即《历史档案史研究》,对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历史档案以及现在的历史档案进行专题研究。第三章为第二专题,即《名人与明清档案》,我们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对明清档案所做出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第四章为第三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从商到清,分朝代、按专题论述中国古代的档案管理制度;第五章为第四专题,即《中国古代档案工作史》,这一部分与《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遥相呼应,互为一体,他们都是中国档案史的主体内容。下面重点谈谈书中对历史档案研究的几点看法。

1.“六经”皆档案,见解独到。一直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因为不论是《诗》、《书》、《礼》、《易》,还是《乐》、《春秋》,都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状况,所以被称为史也就不足为奇了吧。但“六经”皆档案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是这样的:第一,“六经”源于档案,这自然不用怀疑,因为图书一开始就源于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原始性记录;第二,从内容上“六经”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档案;第三,一些著名的档案学也曾提出此类想法,如潘玉民的《档案编纂学》就曾认为“六经”是档案汇编。六经皆档案之说观点是独到的,是经得起推敲和论证的。

2.满文档案研究,为研究民族历史打开一扇窗。无论是皇帝颁布诏令还是批改奏章都用满文,这对研究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政策、对研究满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满文源于蒙古文,一些在蒙古族史书上找不到的一些史事,却能在满文档案中找到,由此可见,满文档案对于蒙古史的研究、也意义非凡。还有,清政府对西藏地区颁诏,通常是满蒙藏合璧,而且满文居多,这对研究西藏的历史也很重要。

3.清代玉牒研究,了解清代皇族的传承。玉牒即为皇家的族谱,清代的玉牒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玉牒,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族谱的编纂与修护,对皇室中每一个成员的生卒年、所担任的官职、嫁娶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与此同时,也对皇族的成员有一些森严的等级划分。这对于研究清代皇族人口的变迁,皇族内部的纷争,皇位的继承要求很有意义。

4.民国档案研究,让复杂的民国历史格外清晰。民国的历史在我们看来,有时挺模糊的。这是因为民国档案的破旧缺损与冗长。解放初期,民国档案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当时为保护档案的完整,并没有对档案进行适当的整理与销毁,这对以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为在研究之前还要判断档案的时效性,对档案的保护也需要人、设施,这确实是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民国档案,我们也要秉承对于其他档案的原则,对于一些可以销毁的档案,我们也无须保留,对于重要的档案,我们也要多方面保护。

5.唐代管理制度研究,一个繁荣帝国的成功之举。唐王朝是历史上少数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极度繁荣的国家。它在文件、档案管理方面也有其独到的制度。如文件时期的四禁制度、避讳和平缺制度、执论制度、贴黄制度等,档案时期的归档制度、保密与安全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这与现今的文档管理制度不谋而合,我们也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经验,从而更好地发展当今的档案事业。

6.金代档案工作研究,一个少数民族不一般的管理才能。金代在借鉴辽宋的文档工作基础上,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档工作系统。虽然其水平不如宋,但却高于辽。金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的编纂,金代利用档案修史,其中,它以实录的修撰为核心,兼修辽史。但由于种种原因,金所修辽史最终却未能得以流传,但这也不能抹杀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具有的卓越才能。

一部好的档案史应包括的档案种类、档案工作者、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机构、档案法制、历史档案学的介绍,《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都有涉及,全书史料丰富、内容翔实。对中国档案的历史和档案管理工作及其延伸的历史做了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民生档案论文篇4

关键词 档案 信息资源 爱国主义 经济建设 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以其独具的与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的伴生关系及所载内容的原始性、真实性等特殊性质,而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①

1 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作用

档案信息资源是历史的记录,历史的缩影,其在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配合国家重大外交、宣传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通过寓教育性、时效性和史料性于一体的档案展览、陈列等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②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于2012年2月20日发表的一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引发争议,他称,日军当时在南京“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其荒谬言论,既期瞒了世人,也裹读了历史。众多历史材料、证据都印证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任何人无法否认。辽宁档案馆所藏南京大屠杀档案史料就是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铁证,这部分档案是当年日本人在 1937 年 12 月 10 日至 1940 年 4 月 30 日间形成的, 由日文油印或打印而成共 733 页。上面盖有“极秘”印章, 因此对揭露南京大屠杀史实、回击日本右翼分子是最有说服力的。1994年这一组史料在《民国杂志》上公布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这一骇人听闻的惨案为世人所知。③在这一过程中,档案史料一方面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另一方面激发了群众的爱国热情,警惕人们不忘那一幕历史悲剧,珍惜和维护和平。

从以上事件中可以看出,档案信息资源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生动教材,通过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展示,可以强化人们的精神信念,对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 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助力经济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有了新的飞跃。而各种信息存取技术、新型文献载体、大容量数据库及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信息资源对社会决策、科学研究、经济建设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些档案,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档案,直接来源于经济建设部门,记载和反映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因而可为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成为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对工业企业还是城市建设来说,作为原始记录的档案因为承载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与作用,能直接或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1998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批准了第一项技改工程——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的燕化乙烯装置66万吨改造项目,该项目共需改造6套装置,新建1套装置。公司档案部门积极配合工程建设部门开展技术服务,将保存的原乙烯装置及高压乙烯装置的地质勘探档案及其他科技档案及时提供给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据估算,仅地质勘探费用一项就节约了185万元,缩短了工程的设计时间,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档案资源能够为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和技术信息,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档案信息资源在文化传承和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档案是承前启后、传承文明和继往开来的重要载体。文化发展的的文化一词的现代含义为“广泛传承的行为规范,信仰,制度和所有其他人类劳动及思想产品的总和。广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等人类精神产品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有历史继承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其反映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水准。”④

作为一种传承,能够真实记载人类社会这一创造过程的只有档案,所以档案信息资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失并且无可替代的。人类发展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明正是由于公元前四十七年恺撒大帝的一把大火,将亚历山大城图书档案化为一片灰烬,才导致了文明的中断,这对人类文明史是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留给我们的教训十分深刻。

为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出品的6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天下为公——孙中山1911》于2011年在央视播出,创下了收视新高。究其热播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片中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全部能够解密的文献,当时的文件、电报、录音、照片,当时的新闻报道。这些史料中的大部分都在这部纪录片中进行了展示,使得纪录片的可视性有了很大突破。从而以真实来表现历史、打动观众。可见,档案信息资源可以忠实地留下社会前行中的每一个脚印,承载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任,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4 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为社会公民提供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学者,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斌认为,档案由一个文件保存机关转向公众服务机构是大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档案不再只是工作查考、修史编志服务,档案信息与社会公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档案信息是记载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重要材料,是个人人生经历浓缩成文字的主要载体,成为一个人最权威的身份证明。近年来,到档案部门查找各类证件的用户越来越多。一方面,从档案中查出公民有关学历证明、参加革命或工作时间、是否参加某项工作任务等的档案材料,作为解决公民个人待遇的凭证材料。另一方面,从档案中查出有关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关于公民离退休、工资级别、房屋产权和拆迁等政策和规定,作为公民解决个人待遇、落实政策等问题的重要凭证。

近年来,随着公民权益意识的增强,与权益有关的纠纷日益增多。处理得不好,不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纠纷的处理形式有多种,如调解、仲裁、等,但无论哪种处理形式,都必须建立在相关的证据基础之上。而档案则是一种权威的证据,在纠纷的处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房产档案、婚姻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有关个人权益的档案,越来越受到普通百姓的重视。

注释

① 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形式[J].档案学研究,2004.4.

② 鲍芳芳.档案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③ 王天平.满铁档案中记载的南京大屠杀[J].党史纵横,2007.6.

民生档案论文篇5

关键词: 民生档案 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民生档案的由来

民生档案,是伴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对民生工作重视而出现的一个名词,是“档案”一词的派生,是档案馆(室)保存的具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显在或潜在价值的档案,是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档案。

二、民生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途径

(一)编制民生档案建设的远景目标和中期目标规划

在调研基础上,明确民生档案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战略步骤,具体表现形式是编制民生档案建设的远景目标和中期规划。目标是旗帜方向和指标体系,规划是原则体系和项目安排。目标和规划中“两个体系”建立应该考虑时间表问题,即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程度,尽可能多设定一些量化指标,如新接收进档案馆的民生档案占整个接收档案比例要有一个逐步递增的指标设定。目标和规划的编制必然经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过程,一经讨论通过,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形成工作合力,增强民生档案建设的目的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有序性。

(二)强化监督、指导和服务机制,形成点线面全覆盖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首先,抓点——档案馆。各级各类档案馆作为民生档案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在深入挖掘现有馆藏民生档案资源上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发挥民生档案体系建设的先导作用。一方面,各级档案馆藏有大量涉及民生的档案,散落或隐匿在不同的全宗内,认真梳理分析馆藏涉及民生档案的分布状况,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资源加以分类整合,形成不同门类的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调整民生档案进馆机制和范围,扩大涉及到人的档案进馆范围,鼓励通过协商方式实现更多的民生档案资源提前进馆,以丰富的民生档案馆藏量来吸引民众,扩大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抓线——行政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公益性企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通过机关目标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级复查认定等传统方式,加强对同级党委政府直管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像社保、民政、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部门单位的监督指导,通过执法检查、完善标准、业务咨询等方式,促进这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保持包括民生档案在内的综合档案管理第一方阵的领跑地位和示范作用。

再次,抓面——街道乡镇社区村级组织。要在巩固街道乡镇社区村级组织档案建设完善制度、改善条件、提升水平的基础上,善于借鉴新的工作平台,丰富拓展档案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工作。如武汉市深入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适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人随责走、费随责转的新形势,整合政府在计生、低保、社保、医保、残疾人等服务领域买岗设站的资源,在街道社区设立“一门式”管理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

(三)以信息化实现便民服务的高效化

民生档案从涉及党和政府出台政策的角度讲,它的主要形态是文书档案,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场所和现行文件中心,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这类性质的政府信息和文件材料,而涉及到以“一人一档”或“一户一档”的具体到全民或某一类人群的记录,一般属于专门档案范畴,在一些系统如房地、规划、建设、法院、民政、社保等涉及民生部门的专门档案占单位整个档案资源的比重越来越大。

总结

民生档案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社会和谐、稳定密不可分。民生档案工作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档案界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必须加快民生档案资源和利用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确保党和政府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林华、刘欣璇 . 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及利用 [J]. 档案学通讯 ,2009(5).

民生档案论文篇6

【关键词】壮族;历史档案;研究;综述

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先民在壮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绚烂多姿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关于壮族历史的记录,即壮族历史档案。壮族历史档案真实记载了壮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权更替、民族演变、社会经济、风俗习惯和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它不仅是关于壮族人民的社会记忆,同时也是贯彻实行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保证。壮族历史档案丰富了我国多民族的多元文化,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团结。目前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就壮族历史档案研究的概况作一概述,针对目前壮族历史档案研究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壮族历史档案理论内涵及重要价值

目前对于少数民族档案的概念观点不一,至今仍无统一的定论。有学者认为,一切反映少数民族问题内容的档案,无论什么形成单位、无论什么载体形式、书写方式,都应视为少数民族档案。

根据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壮族历史档案是指在1949年以前历代壮族的地方政权、社会组织、宗教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反映壮族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像等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这一定义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成壮族历史档案的主要历代的壮族地方政权、宗教、组织和个人,具体表现为各个时期壮族统治区的地方政权、民间艺人、知识分子、喇嘛、和尚和巫师;

(二)壮族历史档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可谓缤彩纷呈,这对研究壮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变迁和民族演变有很高的价值;

(三)壮族历史档案的记录方式多样,可为文字、图像、声音等,其中文字不仅仅指壮文,也可以是其他文字,这比认为只有以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材料才是少数民族档案的观点较为全面。多种记录方式这保证了壮族历史档案的全面性。

壮族历史档案具有珍贵的价值,可概括为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三大类。文化价值即学术价值、史料和哲学研究价值、宗教研究价值、民族研究价值。壮族历史档案的经济价值体现在旅游价值、医药价值和其他方面的价值。利用壮族历史档案,可以发展壮族医药卫生事业,除此以外,还可以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壮族历史档案的政治作用在国内体现在制定民族政策方针上,因为东南亚国家民族与壮族其实同属于骆越语言系民族,在与东南亚国家交流时有明显的优势。

二、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概况

壮族历史档案是壮族先民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我们认识和利用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标准。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对档案工作者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也要求档案工作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回顾以往关于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其成果可表现在实践管理上,主要包括收集、整理、保管和编研利用。

(一)壮族历史档案的收集

对壮族历史档案的收集研究主要体现在收集的范围、收集的途径以及目前收集的主要问题。首先,在收集范围上。凡是反映一个地方的壮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等等的档案材料都应该属于档案部门的收集范围。其次,收集途径多元化,一是征集与征购并举;二是联合收集。最后,目前壮族历史档案收集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资金匮乏。档案收集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资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壮族历史档案收集的进程;2、收集对象的界限不明晰。就目前而言,关于壮族历史档案的收集范围和具体的收集方式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且有些壮族历史档案既有档案属性,也有文物属性,如铜鼓,岩画等,并且,历史档案与古籍界限实在难以分清,对于这类档案,档案部门在开展收集工作时不易进行辨别。

(二)壮族历史档案的整理

壮族历史档案的整理简言之,就是对零散的、无序的壮族历史档案加以规范化、有序化、系统化的业务操作过程。具体分为区分公全宗、全宗内档案分类、排序、立卷、组卷及编写档案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对壮族历史档案的整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目前我国没有设立壮族档案的全宗,以致于不便对壮族历史档案进行归位和系统化的管理;2、档案工作人员知识面有限,他们往往只具有档案方面的专业素养,对壮族的文字、语言及文化不甚了解,使得在壮族历史档案的收集不够全面,整理方面较为混乱。

(三)壮族历史档案的保管和编研利用

在壮族历史档案的编研工作中,广西壮族的石刻档案编纂出版较早开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出版了非常多的专著,在壮医、壮药方面也有不少著作问世。在保管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防虫、防潮、防尘及保证适宜的温湿度来延长档案的寿命以外,还通过翻印和复制档原件,即减少了对档案原件的损害,还提高了壮族历史档案的利用率。对石刻档案而言,如:摩崖、岩画、碑刻,除了将其移入室内进行保管以外,还可以采用加盖防护物、拓片、拍照等措施。另外,大力开发数字化壮族历史档案实用管理系统,壮族历史档案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寿命有限,开发数字化壮族历史档案实用管理系统不仅能更好地保存壮族历史档案。

三、关于壮族历史档案研究的几点想法

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还很少,能检索到的期刊文献仍是凤毛麟角。综观这些期刊,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在地区上还仅仅局限于广西地区,在管理上还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对壮族历史档案的保护方法较为单一,并且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还未形成学科,对此,笔者有几点想法。

(一)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匮乏

笔者这次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上按主题检索,输入“壮族历史档案”,共检索到49条结果,但是与壮族历史档案相关的文献只有7篇。档案学界自1960年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档案,进入1980年以后,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还不完善,但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成果却不少,仅西南地区,对傣族、白族、彝族的档案研究就不占少数。壮族作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形成的历史档案自然不占少数,珍贵的历史档案更是数目繁多,但是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实在是少之又少。同样是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同样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各研究人员应加强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

(二)研究水平不平衡

从研究成果看,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种类、价值以及档案管理的具体环节上,如:收集、整理、保管和编研利用,对壮族历史档案的产生原因、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壮族历史档案事业的发展没有涉及到。从研究力量上看,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多集中于广西省,而同样有壮族历史档案的云南、广东和贵州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研究几乎没有。这极不利于壮族历史档案的整体发展,此种现象不仅应引起档案部门的高度关注,更应得到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和密切关注。应建立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保护壮族历史档案这一文化遗产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壮族历史档案管理仍待改进

壮族历史档案的管理研究主要局限于实体管理的各个环节,且多为经验之谈,并未形成系统、规范的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上,仍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管理工作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仍待解决:1、解决档案、史料、古籍之间的关系问题,明确界限。部分壮族历史档案具有多重属性,在收集时不明确该具体归管于哪一部门;2、对壮族历史档案的管理应加强立法,使其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3、档案部门应加强与相关文化部门的合作,丰富馆藏,解决多头档案的归属问题,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

(四)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少数民族档案并未形成一门学科,壮族历史档案只是少数民族档案的一个分支,它的保管还很零散。由于并未形成壮族历史档案全宗,收集到的壮族历史档案多为进行汇录或者扫描成电子文件保存到数据库中,这种方法看似简便,实则不利于壮族历史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建立壮族档案全宗有利于了解壮族的历史沿革,有利于及时补充新的历史材料,从而维护壮族历史的全面性和连续性。除此之外,建立壮族档案全宗有助于档案工作者了解壮族历史档案的内容、类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壮族档案应形成一个全宗,收集到的壮族历史档案应归录到这一全宗进行统一的管理。对壮族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也应建立一个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系统,才能对壮族历史档案进行统一、合理的管理。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收集的对象和范围,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对壮族历史档案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慧.广西壮族历史档案及其开发利用[J].档案学通讯,2007,No.17805:28-31.

[2] 屈利君.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分布状况及其价值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9.

[3] 饶文星.我国少数民族档案保护的现状与对策——以广西壮族历史档案为例[J].档案管理,2012.

民生档案论文篇7

    论文摘要:公民的文化权利需要通过政府创造条件而逐步实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责任体现。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其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档案馆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档案文化需求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档案文化产品与档案文化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坚持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和多样性原则。

    自1997年我国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各界对公民文化权利及其如何实现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公民的文化权利要通过政府创造条件而逐步实现,这要求政府承担起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义务,明确政府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中的责任。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根本途径。作为国家出资设立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该如何保护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档案文化需求呢?笔者认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档案馆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根本途径。

    1公民文化权利与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一样重要,但不同的是,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直接参与就可以实现,而公民的文化权利需要政府创造条件而逐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条件性要求政府承担起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责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保护公民文化权利在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1.1公民文化权利及其实现的条件性

    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开放给各国签署、批准和加人。我国于1997年签署此公约,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人此公约。《公约》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形式确立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并第一次援引《世界****宣言》,强调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同等重要性及不可分割性。根据《公约》第十五条对文化权利的描述,有学者认为,公民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二是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四是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

    《公约》虽然明确了公民应享有的文化权利,但同其他权利相比,文化权利容易被人们忽视,因为“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不同,文化权利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干预,需要大量投资,只能通过经济增长来创造条件而逐渐实现。也就是说,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是需要政府创造一定的条件的。正如《公约》的第二条第一款描述:“每一缔约国家应尽最大能力承担个别采取步骤,或经由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采取步骤,以使用一切适当方法,尤其包括立法方法,逐渐达到本公约中所承认的权利的充分实现。”赵宴群博士认为,“文化权利的实现主要需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和思想条件。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条件性要求政府承担起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义务,明确政府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中的责任。

    1.2公共文化服务-一-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务一词被频繁地拿来讨论。公共文化服务,简单地说就是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满足公众文俗寿求的活动和过程。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共性、公益性、文化性等特点。

    尽管学术界至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界定没有统一的认识,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及成果,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各界都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文化权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张晓明、李河同志认为,“一般而言,市场经济社会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俞楠博士指出,“实现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首要目的。徐世王同志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其核心内涵和本质内容而言,它是公民文化权利在我国文化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形式”。保护公民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根本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2权利的呼唤与责任的担当: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释义

    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提供各方面的条件。档案馆作为政府出资设立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护公民文化权利,是其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然而,受档案事业“国家模式”的影响,档案馆文化服务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普通公民无法与政府部门一样享受公平的档案文化服务,这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质背道而驰。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档案文化诉求的增多,档案馆传统文化服务观念与公众的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档案馆只有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在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1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档案馆履行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职责与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统一

    文化事业单位的一般定义是: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文化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从而保护公民的文化权利,正如有识之士所言:“所有文化事业,其根本宗旨都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可见,文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文化事业单位的本质要求,也是文化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可置疑,档案馆是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中指出,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工作通则》也明确界定档案馆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档案馆保障公民文化权力的根本途径,因此,档案馆履行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职责与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统一于其公共文化服务之中。

    在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铭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的指示,这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性质,为档案馆事业的正确定位和今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首先,档案馆要克服传统行政心理的制约,大力倡导服务型心理。档案馆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所承担的文化责任。其次,档案馆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档案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馆藏的档案资源,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利用服务能力。

    2.2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探讨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先明确档案馆的公共性与文化性。首先,档案馆具有公共性。公共行政学一般把社会生活领域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其中满足公共领域需求的产品带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私营组织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是没有动力的,公共物品只能由公共组织来承担。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的公共组织。作为档案馆公共服务内容的档案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一种公共产品。其次,档案馆具有文化性。“档案馆性质是以文化性为核心构成的一个体系,在档案馆的本质属性一文化性之下,还包含有多重属性。”档案馆的文化性包括:档案的内容与载体具有文化性、档案工作具有文化性以及档案馆自身具有文化性。由于兼具公共性与文化性,档案馆可以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档案馆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档案文化需求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档案文化产品与档案文化服务的活动和过程。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是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小众。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档案馆的服务对象还是主要停留在各级党政机关。随着档案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封闭、半封闭到开放的初步转型,特别是档案馆“四位一体”功能定位的确立,档案馆的服务对象逐步扩展到全体社会公众。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正是这种转变的重要体现。

    二是服务内容具有公共性与文化性。档案馆公共服务以档案为服务内容,档案拥有公共物品属性,档案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一个利用者在利用档案时无法排斥他人对档案的利用而且排斥他人利用是没有必要的,档案馆无法也没必要通过市场价格系统调节公众对档案的利用。同时,档案具有文化属性。档案是在特定的文化状态下产生的,档案的内容与载体都具有文化性。

    三是服务目的是维护公民文化权利。档案馆之所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档案文化,是因为公众具有档案文化需求,而档案文化需求来源于公民文化权利的确立。公民的文化权利呼唤档案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维护公民文化权利是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

    3公民文化权利视角下的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原则

    3.1公益性原则。“公共文化需求来源于‘公民文化权利。’公民文化权利的承认与确立产生了大量的公共文化需求,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原则是指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要以满足公众的档案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公益性原则是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原则。坚持公益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以维护公民平等利用档案的权利,满足公民的档案文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档案馆提供无偿服务,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为社会公众无偿提供“公共产品”是其责任所在。

民生档案论文篇8

关键词: 档案馆 和谐社会 服务

一、准确定位是搞好服务的前提

党的十七大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是构建和谐社会优秀的文化基础。档案真实记载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心理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档案育人具有真实、生动、新颖、直观、易为大众接受等特点,档案馆可以对民众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传承知识、凝聚思想、开发民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完成构建和谐社会重要任务具有深远而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而,重视档案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教化作用,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出一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新路子,是档案馆及全体档案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发达国家重视档案服务的社会化,重视档案的教化作用,通过向社会发放各种参考资料,发行检索工具,发表评论文章,公布档案开放的消息,举办讲演、讨论会,发表档案研究的学术论文,举办档案展览等方式,激发广大用户对档案的兴趣,了解档案的作用和馆藏内容,从而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和档案馆的影响。大多数国家档案馆都设有永久性的档案展览室,陈列重要档案,借此展示历史、联系社会,以此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不少国家不但注意档案的教化作用,而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为民众服务。有些国家为把有价值的私人档案会聚到国家档案馆里来,拨出专款,以政府的名义奖励捐赠,使私人档案持有者乐意将有价值的档案捐赠、移交给国家档案馆。档案部门购买和接受移交、捐赠、寄存私人档案以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实力,扩大了档案服务范围。

尽管许多国家与我国的国情不同,但从其开展档案利用的情况可以看出,档案馆可为社会及公众提供的服务甚多,利用档案向公民进行各种教育的方式新颖多样,他们一些好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档案部门一直是国家政治机器的组成部分或其附属,档案较多强调的是政治性、机要性,其造成的结果是使公众望档案馆而却步,加之长期以来国家对档案事业投入有限,所以档案的育人作用无从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在为社会、为大众服务方面逐渐与世界接轨,档案已跳出档案部门的铁皮柜,其视线和触角己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档案为社会服务的范围也将会越来越宽广。

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国家档案局在《关于在全国档案系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求档案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史志档案资源的优势,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基本国情、省情教育。许多档案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档案工作可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档案工作应改变过去默默无闻的状态,从后台走向前台,展示档案的依据性、凭证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展示形式多样、展出内容丰富、展现手段现代化逐步让大众认识和接受,档案馆要逐渐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搞好服务,让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得以最大体现和发挥。

三、为廉政建设服务

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档案文化事业建设,注重利用档案向全党同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志曾要求“用档案来印证历史”,在全国许多革命历史圣地,都有以我党辉煌历史档案为根据建立的不同形式的纪念馆和专题展览,这些纪念馆是永久性的教育基地。许许多多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着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真挚的爱,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体现了政府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公仆情怀,档案馆对传承历史,端正党风,促进廉政建设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档案部门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大到导弹发射、卫星上天、航天飞机升空、三峡大坝建设,小到一份凭证决定官司的输赢,一个数据解决一个技术难题。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需求,档案部门立足“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及时把有用的档案信息开发出来,为经济建设服务,注重科研成果档案的信息开发和技术转让,进行档案咨询工作,开展档案法律、档案管理、档案鉴定评估、档案缩微、人才培训、代为保管档案等业务;立足于服务这个出发点,通过对一些新建单位建档工作战略和工程项目档案的咨询论证评估,为有关机构和领导决策提供服务;帮助单位档案达标升级,抓重点,抓新建单位,抓薄弱环节,为基层档案事业建设发展服务,将工作着眼点放在社会新经济领域、新经济增长点等方面的档案课题的开发与研究,使档案咨询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代整、代存、代管、各种档案业务;为个人代存字画、邮票、古书籍、古钱币、各种凭证等档案资料,使档案部门在为社会精神文明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

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档案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正是有了社会文化的产生、积累和发展,才有了档案事业的产生、兴盛和发达;而档案事业为社会开展全方位服务,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司马迁和班固利用档案编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与《汉书》;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都是在大量利用官方或非官方的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就连许多档案的附加成分,如邮票、邮戳、旧书信封套、装具函匣等,也都蕴含着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提高公众的文化鉴赏品位大有裨益。

区域文化的相对滞后绝非完整意义上的实现现代化,居民文化生活的贫乏不可能促进社会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尽管我们现在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但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人们开始由实物性消费转向服务型消费。档案工作者应及时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档案馆自身优势服务社会,丰富民众文化生活,让档案馆更好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先进文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适时制定一些亲民、便民措施,为解决就业、生活等问题实施免除档案利用咨询费、档案利用保护费、档案证明费、接受委托代查档案服务费等措施。同时为实现与大众的亲密接触,在馆内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向居民开放庭院,提供晨练场地,开放馆内会议室、多功能厅、教室、健身房等,使该馆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基地。

我们坚信,在为期不远的将来,档案馆一定会与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成为我国文化设施的三大支柱之一,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向明.论档案馆的功能.档案学通讯.

[2]冯惠玲.公共档案馆的“亲民”战略.上海市档案局编.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

上一篇:档案管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