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21:18:48

平台职称论文

平台职称论文篇1

一、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与方法的利弊分析

(1)师风师德计分标准不严。在教师的职称评审过程中,师风师德应是衡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的教育业绩,具体表现为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先进事迹,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突出的事迹,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先进事迹等,但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这方面的计分标准有点宽松,让大多数人钻了空子,一是人为美化,没有先进事迹的老师也美化虚构了很多先进事迹;二是媒体报道把关不严,没有把握好是否受到表彰奖奖励或在校园甚至社会产生较大反响的关。(2)没有突出技能主体地位。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教师技能没有专门的考核制度与考核标准,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虽从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教师作品或产品参展参赛上有所考虑,但比重过低,没有突出技能主体地位,在计算双师型教师资格量化分时也比较随意。(3)教育教学量化计分偏向理论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教育教学的量化计分本应突出教学成效,但根据实际情况,教学成效不完全掌控在某一个教师身上,因素很多,很难去确定,很难去衡量,然而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教育教学量化计分偏向理论研究,比如对教研教改课题、教研教改论文看得很重,没有突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装备研制,甚至在实际评审操作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教师确实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装备研制而做出的项献与成绩。(4)科研量化没有打假措施。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科研量化是衡量一个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目前社会环境下,如果没有打假措施,无法比较出教师间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这为某些人员留下了投机取巧的空隙,甚至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评审组织及评审专家对某些教师在短时间内发表大量论文或成功申报大量专利的现象也不质疑,这对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二、以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来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措施

(1)实行高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化考试。高职院校既然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那么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也应突出专业技能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进级过程中,如果实行专业技能标准化考试,每进一级,先必须通过相应等级的技能标准化考试,这将会在高职校园内形成一种重视专业技能的氛围,也就大大提升了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2)高职院校科研应侧重于应用技术,制定并实施严力的打假制度与措施。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可以做理论研究,但更应侧重于应用技术研究,在其职称评审过程中也是如些。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校园腐败问题,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打假制度不严,措施不得力,这不仅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对以科学技术、技术技能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内涵发展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参评对象科研成果造假,对评审专家不质疑科研造假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及具体的实施方案。(3)建立网络公开化评审平台。建立网络公开化评审平台,按专业建立评审群组,每个参评对象按专业群组把相关佐证材料上传到公共评审平台中,一方面可提高评审的透明度,增强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激励高职教师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4)提高高职教师基础工资,拉大职称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提高高职教师基础工资,拉大职称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优秀人才,也会无形中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反腐与打击学术造假的意识,以便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只有内涵式发展才能服务于企业,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突出技能主体地位,制订科学、严力的学术打假制度与具体措施,是引导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致关重要因素,既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约束和引导,也需提高全民的监督意思,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的认识意识和自觉尊守意识。

作者:刘理云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忠华.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10

平台职称论文篇2

教师职评“零距离”        我市今年开始实行“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必须都经过市评委专家组面试”——“零距离接触”职评做法。笔者对此拍手赞成!      以往职评常是纸上谈“评”,职评材料弄虚作假的多,评出的“南郭先生”不少,给人的感觉是“熬到年头职称不愁!”,职称评定是名副其实的“论资排辈”代名词。现在好了,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我们知道,对教师高级职称评定,除了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很难面试之外,反映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主要指标当数课堂教学基本功和教科研能力。无疑,这两个方面大概就能反映一个教师是否具备高级教师的资格。在现阶段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公正的、并能完全反映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职评标准。因此,这种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面试——“零距离接触”,是有效地减少职评中仅凭申报材料而定“称”这种有失公正现象的最佳途径。通过专家组面试,即现场授课、解答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论文论著答辩,更能识别真才实学的教师人才。我们经常抱怨教师职评中重论文轻教学,导致教师为论文而论文,花钱买论文等弄虚作假现象。为此有的强烈要求取消职称评定论文要求。其实一个高级教师绝不应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个“教研者”(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相对较强的人)。     参加高级职称申报的教师都统一面试,他的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科研能力强,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假论文、假材料也上不了面试的“台面”。此外,对教师平时工作中踏踏实实搞好课堂教学、认认真真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也有正确指导作用。  

    

平台职称论文篇3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2015:教师涨工资

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同工同酬,增加社会公平,是为了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增加社会活力.纵观关于北京高校这次事业编制改革的文件,却是回避了高校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职称工资问题.上海中 公整理

因为教师的职称和财政经费、养老保险、住房补贴、出国交流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职称工资不进行配套改革,其他的改革都会流于形式

【2015关于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教师加工资最新消息2015调整方案】

首先,在高校内部,有编制的教师和合同制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毕竟教师的待遇取决于职称.职称上去了,工资才会上去.而职称对于教师来说却相当于有“编制”的,名额有限.教师从讲师到教授,其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待遇却相差不少.这说明教师当前的职称工资和当前的事业单位“工勤岗”等其他岗位一样,属于新型的“同工不同酬”,并且更具有隐蔽性.上海中 公整理

其次,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高校关于教授的认定条件并不一致,而且动态变化,这就导致了某些学校的讲师水平甚至远远高于某些地方的教授水平.而职称工资导致了跨学校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而我们现在的人才流动大都还只是看当前职称,这种职称制度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再次,在在编教师的退休工资里面,职称是决定性作用.哪怕是退休前一天获得教授职称,退休金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和当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多缴多得”是相违背的.对于其他教师的付出也是不公平的.更何况现在诸如“住房公积金”等很多分配方式都合职称挂钩,这更加剧了校内教师间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剧了“同工不同酬”的程度.上海中 公整理

最后,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教师无论是否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是需要财政拨款,讨论教师在编与否其意义并不是很大.这几年合同制教师的探索也证明了这一点.对高校影响最大的并非教师的编制而是职称岗位的多寡和职称工资的公平性.高校行政编制的控制、工勤岗和服务岗推向社会可以减轻高校负担,使得高校能够轻装上阵,但是教师编制和职称的改革却可以激发高校教师们的创造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没有高校教师职称岗位和工资的编制改革,是不完善的改革.上海中 公整理

核心内容: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教师工资将取消职称是真的吗?教师工资改革方案2015年最新消息暂未出台,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信息给大家了解,仅供参考.

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爱阅读更精彩】

#大家还在看#

教育部出台2015教师工资改革试点方案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2015年最新消息是真的

平台职称论文篇4

2008年度,企业技术中心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企业的中心开展工作,既注重GDP的增长,更在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做文章,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并在**省第14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筑企业第二批)认定中获得通过,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2008年度,技术中心开展的具体工作与公司发展相结合,以服务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审查,在建工程技术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技术标编制,技术交流与培训,专项方案评审与讨论会,信息化运行及完善,工法的研发与申报,专利的研发与申报,标准编制等。具体工作如下:

一、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

根据集团实际施工情况和发展需要,08年度,技术中心共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约389份,现场技术监督与指导约395人次,协助各项经部 或直属项目部解决各类施工难题约35次,组织或参加各类专项方案评审会约28次。确保在建工程项目基本正常,没有发生一起由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工程技术质量和技术安全事故。在经营配合工作中,编制技术标书51份,其中轨道交通工程11份;市政公路工程30份;房屋建筑工程10份,成功协助公司开展自主经营与外地市场的开拓。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情况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托公司已部署的网络平台,主要从硬件建设、网络建设、安全及制度保障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

08年度,公司开始运用宏润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技术中心作为其中一部分版块,充分利用宏润OA平台。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标电子版文件上传,实现公司内部信息的交流,达成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中心已在公司网站上设立了单独的板块,作为一个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分别设立:中心简介、科技要闻、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研发动态、培训研讨、论文专著、工程实例、案例分析、交流论坛等内容。

三、企业在技术中心人才策略方面的情况

1、人才储备方面另外,在技术中心的带领下,集团2008年度城建建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通过评审人数68人,高级职称人数9人。

至此,技术中心中专5人;大专9人;本科33人;硕士:6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研究员:2人 ;中级职称:8人 ;初级职称:22人,高级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占中心职工人数总数的43.4%。

2、人才培养方面(2)各类专业培训共7次.。其中自主组织培训4次,共105人次。参与培训3次,共10人次。

平台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改革 信息化教学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1-02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经久不衰的一字一音的独特艺术形式,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非常。为此,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中职语文对联互动学习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应运而生。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正以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我们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联教学实践的研究,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生毕业发展分析

据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近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升值空间有限。主要体现在:第一,入私企多,入公务员序列、国企少。主要是因为后者需要较高的学历。第二,中职生就业稳定性差,对企事业单位忠诚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中职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纪律性较差,沟通、团队合作能力欠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第三,中职生进入管理层的比例较少。主要是因为中职生与高校毕业生相比,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执行力较低。在知识结构、文化基础、表达与交流、组织能力、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与高校毕业生差距明显。中职生只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不大。

二、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原教育部分管职业教育的鲁昕副部长曾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顶层设计上没有搞清楚,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设定在培养低端劳动力,这是极其错误的。”我们瞄准的应该是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中职教育要培养中高端的技术人才,不是培养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职业培训,不是学校教育。所谓的人才“中高端”,并非只是一个学历水平或者技能水平的高低问题,关键在于核心素养即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实际表现水平。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中职的教学领域中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思维审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充分认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提升职业素养的一个主渠道。然而,当前,语文等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中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中职教学模式枯燥、单一,与普高雷同,忽视中职生学业基础差、学习动机弱的问题;第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内在联系,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

思考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中职语文教师探索与实践的方向。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启发,我们最终选择“对联”这一传统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希望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中职学习对联文化的现状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文化是群众基础较为广泛,喜闻乐见、短小精炼的文学样式,对学生的文字运用、思维训练、口语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然而,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到了中职阶段,却出现了文化断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中职,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系统教材;2.教学方法单一、枯燥;3.文化课程不受重视,学时不足;4.学生参与面小,接触内容少。

四、信息化手段搭建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平台应运而生。其搭建理念由四个词概括:1.对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对接;2.统一:教学材料、数字资源、教学设备三要素统一;3.融合:信息化与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4.创新:教师充分利用对联平台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平台将数字化资源、教师课程包、校本资源、教学管理等融合,具有四大特征,具体表现为:

1.信息化。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平台采用flashCS5设计开发,使用ActionScript3.0作为系统语言,建立了不同版块的教学资源包,来实现预习、复习、学习、考核等教学环节。通过使用HTML语言,平台以网页形式表现,可脱离平台运行。本平台也可通过光盘运行,适合任何系统。当然,为了动画、视频的正常播放,运行本平台前,应先安装视频播放软件和Flash的两个驱动程序。

2.网络化。平台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模式。网络版模式可通过校园网中的数字资源平台链接进入,教师和学生人手一账号登入平台,搭建班级。教师通过平台上传、共享教学资源,更新后台数据;学生通过联网平台进行知识考核。

3.集成化。平台有7大版块,分别是概述、起源、故事、文化、展厅、游赏、游戏,顾名思义,将各类渠道获得的对联资源进行了筛选整合,弥补了对联在中职学校缺乏系统教学资源的问题。各版块中汇集了相应的图、文、音、视资源,甚至包括学生创作的动画作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接;在“游戏”版块中,平台还建立了庞大的试题库,教师通过后台管理更新试题,真正做到教学材料、数字资源、教学设备三要素统一。

4.智能化。平台的教学系统依托各大版块实现了教师备课、授课智能化,学生学习、练习智能化。特别是平台中的“游戏”版块替代了常规的检测考核,深受学生喜爱。游戏采用Flash和Asp数据连接,题目从数据库抽取,答题结束后,出现对联排行榜,智能显示参与者的头衔和排名。排名方式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童生”。有了竞争,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同学们都踊跃参与闯关答题,争取进入对联排行榜。教师则通过后台或排行榜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五、解决问题,完善平台

经过阶段性试验教学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平台的使用效果。同学们普遍认为平台有三个优点:1.教学资源丰富,各种优质资源荟萃;2.教学内容趣味,特别是游戏环节,寓教于乐;3.教学形式新颖,语文课进入机房。

有优点,也有不足。在阶段性实验教学后,我们发现课后作业和教师评价功能不够完善,平台的交互功能还有待加强。经过多次探讨,我们最终通过在平台中再添加一个版块链接,建立“对联学习论坛”(以下简称“论坛”)简单有效地解决了难题。论坛的四区是对原有版块的补充。教师通过在论坛任务,学生引领完成,上传资料,教师则进行评价。师生均实名制,做到班级、座号一一对应。图片区、故事区是让同学们留意身边的对联图片、故事,学会收集、分享资源;原创区是师生交流互动完成作业和评价的区域;擂台区则提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前去打擂,体现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改进后的平台功能更加强大,襄助教师在课程的执行中得到舒畅感、成就感、幸福感;引领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得到兴趣性、探索性、成就感。授课教师通过平台针对学生学习、练习等环节进行数据分析,为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提供依据。同时,平台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随需的自主学习。丰富的课程内容展现形式,良好的用户体验,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与教师可进行在线互动式问答,平台可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形成移动知识库。

六、收获与展望

平台的使用效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由试验班级向一年级所有教学班推广,扩大了学习对联的人群范围。学生的对联知识、综合素质都有明显提升,无论是简单的对对子,还是原创对联都能挑战一二。如教师曾在论坛出上联“水似瑶琴弹妙曲”,在全校范围内征集下联,有学子则对出了“山若宝i奏清音”的佳句。相应的校内对联、灯谜等传统文化社团人气也水涨船高,不少师生走出校门参与更高水平的交流。我校王荣挺教师就以“晋邑凝眸,千畴锦绣丰收景;神州放眼,万马奔腾改革图”获评晋江市新春第一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还将完善平台,甚至尝试搭建诗词、灯谜等传统文化的教学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沿袭千年的文化大放异彩,让我们的学子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最完备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李林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

[2]张志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职生素质》.《中学教学参考》.2010(22):18-18

[3]李玉霞.《中职工科学校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索》.《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平台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大学生;网上就业平台;求职招聘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55-03

引言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现有信号无法满足需求,表现形式是市场主体对信息的不完全把握。其可能引发的经济后果,包括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现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涉及信息经济学中“柠檬市场”的实质:市场中由于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信息的掌握处在不对称的地位,从而影响市场效率的发挥,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失灵,造成人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供需无法有效满足。究其原因,有客观因素,双方持有信息量差异、“隐藏信息”的存在、信息分布不均,主观因素方面,供需双方之间可能的利润空间和机会成本等。

中国具有大学学历以及以上学历者占中国全部劳动者比例非常低,但现实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却愈显举步维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不对称表现,原因主为工作搜寻成本、信号示意成本过高、人力资源问题解决机制不完善[1]。因此,从制度层面上探索创新模式、设计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市场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现存问题

1.“委托―制”自身的局限。解决信息不对称、信号无法解决信息实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改善宏观调控、委托制、信誉和信息调控等。人力资源市场,“委托―”关系非常普遍。这种激励机制,在实际中往往出现委托人对人的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委托人难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监管人;即便委托人可以一定程度监视也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种种外部影响,同样成为造成人力资源市场低效的诱因之一。此外,由于行为主体充分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或知识所需花费的成本太大,不允许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即便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或评估,高额成本和不确定的结果都将造成动力缺失[2]。

2.对现有中介平台的质疑。现有的人力资源中介平台,模式单一,无论线上线下,都面临同质化危机。网络经济情况下,网上就业市场呈现三足鼎立:前程无忧、中华英才、智联招聘,主营业务均包括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猎头、培训、人才外包等,业务开展集中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在安徽等二线城市较显不足。三家的经营模式雷同,几乎所有产品线都是一样。由于竞争激烈,三家都曾针对对方的特色业务着重发展,进而使各自“特色”不再明显,且服务大多流于简单信息搜集汇总,缺乏时效性和技术含量。此外,主要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应届生求职网,往往仅在毕业季较受欢迎,缺乏系统化、专业化服务。经过观察分析,这些人力资源服务商大都面临有效功能缺失、实施效果评估标准模糊、校园资源掌握不足等问题。

3.求职招聘市场的诚信危机。在信息不对称的竞争劳动力市场中,对于求职者,其一般性投资学校教育的行为转变成获得文凭信号的行为,相对来说,学生从大学教育中汲取的养分,除了教育文凭和基本证书,其他难以通过标准化方式筛选度量。求职者于求职过程中为了突显个人能力以争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难免铤而走险,对相关材料夸大甚而捏造[3]。究其原因,有“迫于现实”的跟风心理在作祟,而根本则在于高校教育针对学生群体职业观、价值观培养的滞后。对于企业,为规避用人风险,一方面提高招聘条件,如学历、资质等方面要求;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追加成本方式试图获取应聘者的真实信息。

鉴于国内尚未形成网络平台监管体制,加之商业环境企业自身推广需要,现有招聘网站难免充斥大量虚假信息。对此,暂无有效的应对机制,仅凭技术手段,无法针对其真实性进行过滤。且各平台为追求信息量刻意忽视审核,共同造成目前网络招聘信息的真假难辨的现象。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网络招聘平台信息被无限制任意转载,很多过期或虚假信息被不断扩散,形成恶性循环。通过网上平台找工作的求职者,由于简历制作、简历态度的不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也为平台、用人单位带来困扰。在网络实名制未能有效实行的情况下,垃圾信息还会不断的出现,并维持相当久的一段时间。

(二)问题解决

1.网络渠道解决信号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流通技术的提高,网络就业平台渐显优势:信息更具透明度、成本更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学生群体将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传媒传递人力资本信息;企业也将利用网络更快速、充分了解所关心的应聘者各方面信息。据《财富》统计,全球五百强中,88%的公司使用网络来招聘员工和解决人力资源相关问题。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网络求职市场规模达到12.5亿元,预计2010年该市场将突破26亿元。即便是传统人力资源公司,也在不断扩展网上业务,种种迹象标明,通过网络渠道解决信号问题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2.提高信号有效度。信号通畅度的保证可借由网络平台实现,如何进一步确保信号高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新安人才网为例,其个人简历已经超过50万份,为12 000家企业会员提供服务,其用户群为全国范围求职者,在高校学生资源的掌握上并无优势,也未设细分。与此同时,求职招聘网站上数据统计、职位搜索模块有效信息的缺失。以中华英才网为例,其分类搜索主要是按照关键词、工作地点、职位类别、行业类别进行的多层筛选。然而其仅从雇主方面提供的职位筛选,而针对求职者的信息搜索欠缺。同样,面对海量信息,求职方招聘方往往不知所措,加之不同地区就业市场行业不同程度垄断情况的存在,有效信息的提取和提供,将是解决网上就业市场有序运行的保障。因此,兼顾从求职者、招聘方角度,建立具有大量真实信号功能的数据库,并定期维护、规划,使之具有高效性和公信力,为网络招聘求职平台首选。

3.发展新型解决方式。传统招聘网站商业模式缺少创新,招聘网站缺少高效产品与服务去满足用户需求,综合网络就业市场的调研和新开发实施典型的现状(此处以浙江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为参照),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现存招聘网站陷入模式单一、恶性竞争导致的元气大伤的集体困局,即便网上求职平台数目众多,企业招聘时却一直为辨别信息真伪而苦恼。如何解决,通过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权威力量来规范网上招聘市场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从机制方面尝试问题解决,以近两年内初步取得成效的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4]为例,将成为学生市场就业、乃至整个网上就业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针对现状,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网上就业平台发展趋势。

二、新型网上就业平台商业模式与优势

(一)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的物流、服务流和信息流的架构。新型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服务对象面对大学生和企业,目标是提高学生群体就业率和企业招聘成功率。相关运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平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方渠道图示

新型模式在培育学生市场的基础上依靠网络广告、高级会员、增值服务收费策略可实现一定盈利,运行资本来自教育机构拨款、相关人员募集。涉及学生、企业的收费项目采用低价进入,完善服务后可通过提价和额外服务创收,盈利反馈机构运行和人员劳务。此种模式的运营主要依靠线上网站,线下可在高校开设工作室或与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合作机构,以高校相对聚集的地方为起点,不断扩展区域范围,如在合肥地区以大学城为起点,不断辐射周边高校。

平台从本质上为信息服务运营商,宗旨都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就业信息渠道,成为专业化连接校企的平台。其与目前市面上网上求职招聘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身份特质和功能性。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江浙地区、大学城聚集地,平台可由各省、市、区等教育部门主办,承接各地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具体运营方可由教育机构下属单位、团体承办,鉴于网络经济相较传统行业的特殊性(网站运营成本、宣传、数据库建设等费用),经费将争取地方、高校教育拨款。

对于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地区,采取政府大力支持、第三方机构主办的商业行为模式。协同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或专业团队、机构,依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独立运行的经济实体建立网站,并链接到校方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可以作为机构主办方之一,在就业指导中心的经费(据教育部规定,每名大学生就业指导经费均有国家固定款项划拨),中间不排除将一定的数额稳定的注入到网站建设或项目建设中,项目盈利之后会将部分回馈学校,其他经费,如网站建设和相关费用可吸取团队自筹、外部招商等。

新模式还可与目前全国各高校兴办的大学生实习基地企业进行合作,通畅运作的同时解决实习、就业多方问题。这种创新模式,力图整合各方力量,使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流动,从而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若采取这种模式,平台业务不仅仅可局限于数据库建设,还可延伸特色服务,如视频简历制作等核心特色,即平台依托各高校就业办提供的就业信息,加以细分统计,以就业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服务,给出不同专业和职业之间的适合程度,并且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给出全方位的统计信息。同时,还可根据用户的个人资料,进行针对性的职位推荐,并将优秀人才记录备案,供企业猎头进行挑选,实现求职者、企业双方共赢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核心业务,之后再进一步开展例如求职培训和人事等延伸业务。以数据库为前期基础,特色服务为核心,延伸业务为发展方向,三方协调互利,以实现平台的有效运行。

(二)平台优势

1.政策支持。(1)经济支持。立足高校协调合作,若采取教育厅等下属机构全权承办运行,资金方面来源主要为相关教育经费。若采取校园创业团队协办方式,亦可争取教育经费,同时充分利用中国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各项支持和优惠政策。(2)信息获取。真实而大量的学生信息,是新型平台的资源优势。获得权威机构和校方授权认可后,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匹配,为企业提供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信息,并及时安排小型的乃至专场招聘面试会,降低企业招聘成本,提高招聘质量,使得毕业生就业情况、高校及教育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权威提供的相关信息、各类就业服务发挥充分效用。(3)信用保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冗余、有效信号缺失的状况令求职招聘双方举步维艰,介于利益冲突等多方原因,问题很难短期解决。而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的出现,其官方资质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了各方的疑虑和行业规范发展问题,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链接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规范严格的诚信机制,更有利于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效用发挥。大量经高校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大学毕业生真实信息,解决了困扰企业招聘过程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

(三)市场优势

1.运营主体方面,掌握企业难以掌握的求职者各方信息,可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对各专业、各行业、各岗位等就业率统计细分。新型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不仅仅是大学生求职就业信息的精细化检索工具,其突出特点是承办方和运作方的角色定位。

2.功能方面,针对高校毕业生,通过提供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库系统,可不断扩充改善服务,通过与高校合作的就业指导教学计划奠定市场基础,拓展档案保管等附加服务,充分发挥机构的特色与优势。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通过产品服务的差异化规避线上线下冲突,是平台发展的基本保证,同时,加入SNS、社区、移动电子商务等相关应用,同样是提高用户黏性的优选。

3.有效性方面,新型平台结合个性化针对推荐和优秀人才推荐,通过各方支持力量充分渗透大学校园,与校园求职者联系便捷,凭借多渠道信息来源,可令有效信号的更加畅通和个性化,避免其大量盲目投递简历而却鲜有收到面试通知的尴尬处境,聚集人气的同时,针对不同企业开展针对项目,可靠的信息和个性化的会员服务,同时可降低企业招聘成本。

三、新型网上就业平台的实施战略

1.系统功能。网上求职招聘新型平台大致包括三大功能模块:针对毕业生的招聘系统,导向企业的办事指南,面向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以三大模块为起点,可开展如下具体功能:(1)不同专业职位人才统计数据库;(2)专业化个性化岗位推荐;(3)优秀人才检索;(4) 移动资讯实时交流;(5)校园市场培育计划;(6)企业宣讲招聘全程服务;(7)相关出版物。

平台功能建设还可涉及毕业生档案托管、视频技术指导、视频简历制作、模拟面试、职业高级辅导测评、网络课堂等多项延伸服务,同时,平台将考虑链接各大高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暑期实践活动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创新实验室等与学生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和网站版块,建立友情链接,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与合作。

2.诚信机制。如何确保信息源的真实可靠,平台提供的所有信息需通过教育机构的授权和监管,同时联合校方建立诚信机制,即完善大学生求职市场各方信息源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如在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上,毕业生信息中的基础数据与综合素质都经过高校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个性化简历则由学生在网站上自行填写。为了充分尊重毕业生的意愿并保护其隐私,毕业生信息必须经学生本人激活后才向用人单位公开。同样,针对企业,将采取严格的审核机制和市场规范、引导。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育对学生职业观、价值观的培养不力,平台渗透各项培育市场主体诚信择业、自主创新的功能,和高校相关课程、政策相结合,试图从根本上确保诚信教育建设效果。

总结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对于传统的招聘会,学校的校园招聘是最有效的就业市场。当前网络招聘虽然带来了便捷,但由于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达到的效果和效率无法得到保证。基于此,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式解决已存在的问题。通过信息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并借鉴相关省份成功经验,可尝试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建立的招聘平台,将有效整合学生资源,同时,依托校企合作的优势,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保证就业市场的效率,有效帮助学生寻找到合适工作,帮助企业找到合适人才,帮助学校做好毕业生的毕业离校工作。

参考文献:

[1]吴雪,郑辉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4,(4):100-101.

[2]许洁虹.人力资源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其消减对策[J].中国劳动,2003,(9):35-36.

[3]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兼及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55-56.

平台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职称管理信息系统 ASP B/S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143-02

1、引言

为适应民航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学院职称评审工作效率,降低因各飞行分院地域差异、信息不规范对数据采集和传输控制的影响,在充分结合学院飞行、理教、工程等职称系列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研制基于web的网上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以期实现职称申报信息的网络化和规范化管理。

2、系统开发

2.1 开发环境

本系统采用ASP技术进行系统开发,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使用Dreamweaver进行页面设计,采用Windows组件的IIS作为测试平台[1]。

2.2 体系结构

系统设计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2],将人机交互、应用业务处理和数据管理三类功能相互分离。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将在服务器上完成,客户端只要实现用户的操作界面和一些简单的业务逻辑,实现了“瘦客户端”。客户应用程序只有通过Web服务器而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3 数据库设计

根据前期可行性论证和需求分析[3],确定系统数据库包含以下数据表格(如表1所示):

2.4 功能设计

本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子系统:前台用户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

(1)前台用户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申报用户注册和审核、用户登录、个人信息添加和修改、职称材料的填报和修改、申报表格上传、历史申报记录查询、评审资料查询及下载等。申报人在填写评审材料时,根据飞行、高教、工程不同的申报系列填写不同申报内容。

(2)后台管理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系统设置、一般用户审核和管理、管理员用户管理、申报信息管理、申报材料审核、数据备份等。1)系统设置。系统设置模块可以进行网站名称、主页及数据库路径的修改,控制系统是否开放注册、开放申报和开放审核。2)批量审核。该模块主要对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用户账户才能生效并登录,可以批量审核也可以单个审核。3)申报信息管理。该模块对申报人填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也可以进行多条件查询,并对符合查询条件的用户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删除和打印输出。

3、主要功能实现

3.1 职称材料申报页面

申报人在本页面填写个人申报相关材料,并上传个人信息简表(图1)。

3.2 后台管理页面

在后台管理模块可以设置系统基本环境,并进行用户基本信息及申报材料的审核和管理维护(图2)。

3.3 用户登录验证代码实现

根据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查询后台数据库进行用户验证,如果账户被锁定或者审核未通过则不能登录。代码段如下:

username=replace(trim(request("username")),"'","")

password=md5(replace(trim(Request("password")),"'",""))

set 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sql="select * from zc_hy where username='"&username&"' and password='"&password&"'"

rs.open sql,conn,1,3

if not(rs.bof and rs.eof) then

if userlogck="1" and rs("senhe")="0" then '账户锁定或审核未通过

Response.Write("alert('" & logcksm & "');top.location.href='" & weburl & "'")

Response.End

end if

session("username")=rs("username")

session.timeout=60

rs("dltime")=now()

rs.update

Response.Redirect "" & userurl & "" '登录成功页面

else

call Error()

End If

4、结语

本文基于职称申报及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研究了B/S模式的系统体系结构、开发技术和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安全及保密技术。本系统采用了多种安全机制,如用户密码进行MD5加密,权限验证等;用户拥有特定的页面访问权限,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系统安全;各页面设置了路径检索,防止用户越过系统入口非法访问页面。

(2)系统的通用性 对数据库及系统结构作适当调整,则本系统可适用于其它高校的职称评审工作,具有较好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3)系统易用性 系统的开发同时充分考虑了执行效率、软件易用性以及可靠性,界面友好,用户不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即可轻松操作。

经过学院职称评审工作的实际使用,该系统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进一步的改进方向是扩充和完善专家评审功能。

参考文献

[1] 孔璐.ASP+Dreamweaver数据库网站开发与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2] 刘红梅.基于C/S和B/S体系结构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11.

平台职称论文篇8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1. 学师德规范,强理论内涵。我校定时、定点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报告,学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师德行为规范,学习“感动中国”“最美教师”等先进事迹,开展“学典型,赶先进”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 践师德行为,扬社会正气。我校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教师践行高尚师德。如开展“微笑做教师”活动。教师带着好心情进校园、进课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微笑面对家长,微笑面对同事。再如开展“百师访千家”活动。全体教师零距离走进社区、走进学生家庭,贴近学生心灵,使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用心沟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3. 评师德楷模,树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习、践行师德行为的过程中,我校适时挖掘、归纳、提炼师德典型的真案例、真事迹,通过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德演讲”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积极树立身边的师德典型,深度挖掘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在舆论导向上,大力宣扬身边师德典型教师的真事迹,展现学校师德建设新风貌,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身边人,促使高尚的师德在校园内变得可亲、可近、可学。

二、提升教师执业素质,塑造专业化教师团队

1.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定位。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世界观,以学生为本,做到立德树人。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学习者,只有明确角色定位,才能自觉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整体素质,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2. 精深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职业承担着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双重使命。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校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方式,开展全体教师业务通识培训、学科教研组研讨、专项技能提升培训与考核等。在新知识爆炸式发展时代,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大力兴起,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无限扩大,这就更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者、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求知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提升专业素养,践行减负增效。首先是提升教学能力。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层面,我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熟练掌握学科教学技能,努力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其次是提升科研能力。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工作,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同时,大力支持教师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第三是提升反思能力。反思是提升教师执业素质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并将优秀作品汇编出版,将教师反思行为作为专业化能力提升的关键。

三、创新常规管理模式,构建长效机制保障

1. 机制创建助力教师成长。一是优化教师评价制度。我校创设有利条件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和职业荣誉感,如在派出进修与培训、科研立项、职称评聘与晋级、绩效工作考核、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评优评先等方面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评价和用人导向机制。二是优化教师成长档案。抓紧年轻教师“1358”培养工程,即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熟、八年骨干;抓实中青年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双提升工程;抓牢老教师示范引领“传帮带”工程。通过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细分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首先是网络平台。我校充分利用国培、海西教育、校园微信教研等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其次是展示平台。依托校园网站、教学比武、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基本功训练与展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案例编写、微信教研等活动,为教师开辟互动、交流、研讨的渠道,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第三是交流平台。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通过邀请名师到校讲学、外聘专家进校指导、派出教师跟岗学习等形式,扎实开展教学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文化和知识视野。第四是教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叙事研究,形成问题即课题意识,推动教师申报各级课题,创建学校“名师工作室”,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保障。引导教师不忘初心,在追寻教育足迹的路上继续前行,树立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信心,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偏远乡村教师留守意愿不高,城镇教师交流动力不足,城乡交流实效不强。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

2. 男女比例失调,中小学教师中难觅男儿身。男教师逃x中小学引关注。调查发现,挣得少、社会认同感低等是男教师逃离中小学校的主要原因。由此,间接导致中小学男生的女性化倾向,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二孩政策放开后,中小学校女教师较多,她们的生育意愿与学校稳定的教学秩序也出现冲突。如何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师待遇及职业吸引力,大力引进男教师是关键。

3. 职称制度改革,未能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教师职称评审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不足,许多达到条件的教师没有参评机会;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已到职称“天花板”;年轻教师因指标限制,职称低待遇差等,都影响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多年,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职称制度的作用,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该引起教育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时代在发展,呼吁教育的全面变革。只有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师德师风、执业素质、管理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改革落实,才能全面、真正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质量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职称鉴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