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19:51:07

文博职称论文

文博职称论文篇1

八股文又称时文、时艺、制义等,是一种源于明初进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和规定的应用文体。试题主要来源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刘三吾的《孟子节文》)“四书”中,所论也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故又称之为四书文。其体例来源于北宋中期王安石拟定的经义文,明朝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1465-1487)以后演化为固定的程式。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八个部分所组成。破题共有两句,即点破题目的要旨;承题共有三四句,是承接题义而申明之;起讲概讲全体,为全文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的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段,方展开议论,而中比则为全篇的重心所在;这四段又都由两股相比偶的文字所组成,合计八股,故称八股文或八比文。各部分之间又必须有固定的联接词,如“今夫”“尝思”“苟其然”等,每一部分的字数也都有严格的限制。八股文重章法,它合并散文与辞赋为体,创成一种新文体。但以此来考试,其形式与内容都严重地桎梏了人的思想,把人们的思想完全固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内,使得思想文化方面一片死气沉沉。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2.什么是察举制?

察举制在汉文帝时已建立,到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从此成为选官常制。

“察举”,又称“荐举”,是封建社会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由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按照一定的名目(标准),“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将未有官职的士人以及下级官员推荐给中央政府,自下而上推选上来的人才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朝廷依据他们的考试情况酌情授予一定官职或提升其职位。两汉的察举科目分为常科和特科,常科中主要是孝廉,其次是茂才。孝廉一科要求人具有孝顺、廉正、刚毅等高尚的品行,是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茂才比孝谦高一级,由皇帝派员巡行地方时直接进行察举。特科则大致可归纳为: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勇武之士、博士弟子和文学掌故、以明经进身者、以明法进身者、以学童进身者等等。

西汉时,由各地方察举上来的岁贡之士入京后,皇帝还会亲自策试判定其优劣。到东汉,察举考试与后世科举之法无异,“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东汉会要・选举》),得中者授以官职。

3.汉代的“征辟”是怎样的制度?

征辟是征召与辟除的合称。征召是指皇帝以特别征聘的方式选拔某些才高名重的人士给予躐(liF)等而升,这是最为尊贵之举。辟除也叫“辟举”“辟召”,是高级官吏任用官员的一种制度,可以分作公府辟除与州郡辟除两大类。西汉以丞相的辟除之权为最大,东汉以后这种辟除入仕很盛行,这是与西汉末年以来豪强地主势力逐渐增强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

4.国子监的“祭酒”是做什么的?

祭酒一词,初指古代祭祀或宴会时,年高望重者举酒祭神一事。到后来,逐渐引申为学官的主持人。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就是古代主持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教育行政长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

战国时,荀子在齐国临淄稷下学官“三为祭酒”,被尊为卿。汉代在太学中设置五经博士,首长称仆射(yF)。到东汉光武帝,改立五经十四博士,由太常(掌选博士之官)从中选出一名有威望的博士担当总管教务的首长,称为“祭酒”,祭酒因此成为学官名。西晋改祭酒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的主管。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清朝,国子监祭酒主要掌管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辖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到清光绪年间,国子监废除,改设学部,国子监祭酒也就变更为学部尚书了。

5.古代的“博士”与现在的有何不同?

“博士”一词在我国是比硕士高一级的学位,很多人都以为它是舶来品,其实并非如此。博士一词不仅是中国本土产物,而且历史悠久。

博士,最早称“五经博士”,是学官名,源于战国。徐慎《五经异义》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由此看来,在学问高深这一点上,古今的博士倒没有什么区别。如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诗》《书》《易》《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研究五经的学者人数逐渐增至十四家,到东汉光武帝,改设五经十四博士。

算起来,“博士”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作为官名是一种说法,唐代,设置有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隋唐之前,博士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著名的汉儒董仲舒便因学识渊博被举为博士。

古代还把专门精通某一种职业的人称之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精于礼仪的人称太常博士、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等。后来产生了“茶博士”的称呼,套用博士这一职衔称呼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言二拍”中就有很多关于“茶博士”的描写。

直到近代,博士才和学位挂钩,而其官职之意却已经消失殆尽。

6.我国古代有大学吗?

太学就是古代的大学。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太学的设置。《汉书・贾山传》记载,西汉初期,贾山曾上书汉文帝,提出“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的主张。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4),经公孙弘建议,设立了博士弟子官五十人,复其身,并通过考试劝以官禄,这样便产生了博士弟子课试的制度。由于这些人的学习之地称之为太学,故他们又叫太学生。博士弟子入仕所经由之考试称之为射策(一种抽签考试),分为甲乙两科,凡受业弟子“一岁辄课”,能通一艺以上即可以授官。特别优秀者则被破格录用,不合要求者“辄罢之”。后来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汉昭帝时期仅有一百人,汉宣帝时期,也才有二百人,汉元帝时期则增至一千多人,到汉成帝末年则增加到三千人。东汉的太学设置于建武五年(29),当时建有长十丈、广三丈的内外讲堂。汉顺帝时期又进一步扩建,当时的太学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期,太学生最多时达三万多名。魏晋以后,由于长期战乱,学校时兴时废。而当时的士大夫也大都消极避世,潜心于黄老之学,学校已经名存实亡。晋咸宁年间,又兴太学,每每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朝时期,国子生(或国子礼生)经射策达明经标准的授官,又成为明经,而以梁代最为典型。唐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皇朝,大都在中央设置太学,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

7.翰林院庶吉士是什么样的角色?

在明清翰林院中又有所谓的庶吉士,这本来是明朝安置初入仕途者历练事体、增长经验的职官,后来专设于翰林院中,在三甲进士之外挑选文章、书法较好者担任,在翰林院中学习帖、诗、楷等功课,学习期间没有俸禄,三年之后再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授给编修、检讨等翰林官,或放到外地做州、县官。明太祖时开始设置,依照所属部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六科庶吉士、中书庶吉士等。明成祖永乐初年,一并隶属于翰林院,统称为翰林院庶吉士。清朝在翰林院设置庶常馆,进士殿试后再经过朝考,成绩优秀者入选为庶吉士。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散馆授官。所以明清时期,庶吉士实际上就是封建皇朝的预备官吏。

文博职称论文篇2

2006年,我获得了淄博市职业技能竞赛汽车维修工赛项第二名,被淄博团市委、人社局、市总工会授予“淄博市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1年,参加首届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获得汽车全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组一等奖个人第一名,同时被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三部门联合授予“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两次被省人社厅授予“山东省职业培训先进个人”,三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荣获“淄博市青年立功二等功”,2012年被淄博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联合授予“淄博市第九届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我认为:“学习是工作之基、能力之本、水平之源,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喜欢旅游和摄影的我行程8万余公里,遍览祖国17个省70余座城市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拍摄照片3万余张,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1997年取得了山东省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专科学历,1998年取得了汽车维修技师资格证书和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2007年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2008年取得汽车维修高级技师资格证书,2009年取得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高级考评员证书,2013年取得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结业并取得工程硕士学位。

1994年,我自制了24台汽车分总成解剖模型教具。1996年和教研室其他6名教师共同完成了天津大发厢式货车全车解剖模型的制作,应用到汽车基础理论教学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3年5月,参与并完成了JX-SYT型自动变速器检测万能试验台的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通过省市级验收并在校内推广应用;2005年,与年轻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完成尼桑电控发动机试验台等8台发动机试验台,并且应用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2007年,完成了普通桑塔纳轿车全车电气试验台的试制,为后续自制14台同类型试验台摸清了思路,积累了大量的设计和实践经验。

我在办公室里挂着“学海无涯”的条幅用以自勉。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需要,我还不断地学习本专业前沿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本专业的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SRS安全气囊、电控悬架、汽车钣金与喷涂等各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维修技能。我还学习了汽车营销、汽车4S店经营与管理、汽车电子商务等专业相关知识。秉承“终身学习”理念,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不断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创新动力,还有诸如钳工工艺、电气焊工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其他专业知识与技能,并编写了《汽车二级维护一体化工作页》等专业校本教材,使自己做到博采众长,一专多能。2011年10月,我获得了全省技工院校优质课评选淄博市一等奖;2011年获得了山东省技工院校教师说课大赛二等奖;2012年参评课件《汽车喇叭控制电路的检测与维修》获得省教研成果二等奖;2012年我主编的校本教材《汽车营销与实务》获得学院教科研一等(A级)奖励;2014年我主持的《鱼刺图在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学院教学科研一等奖;2013、2014年两次获得全国优秀教研成果三等奖。

2016年4月,我被中共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总工会、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授予“淄博市金牌工匠”荣誉称号,同时被授予“振兴淄博五一劳动奖章”。

搞好传、帮、带,努力提高大赛指导水平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固然重要,但如何将自己的技能、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和为学校系部培养出一流的师资团队更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我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并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2012年我撰写的《论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论技工院校教师说课中存在的不足与提高》《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倡导联动管理》论文在《职业》杂志发表;参评论文《论汽车维修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获得2013年全省技工院校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我还注重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将自己擅长的“汽车故障鱼骨图快速诊断法”等绝招和绝活传授给年轻教师和学生们,我所带的徒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经我指导的朱西钰等六名学生获得了淄博市“广尔杯”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学生组前六名的好成绩。2012至2014年,经我指导的李卫峰、赵文志、朱秀美、孙长新、杨艳、王刚六位老师分别获得第二、三、四届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汽车全电气系统检测与维修组一等奖和二等奖。2013年我和徒弟于亮被淄博市委组织部等三部门联合授予淄博市“百对优秀名师高徒”。2014年我指导李伟、胡阿龙、李爱波三名学生参加2014年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其中两人获得二等奖,一人获得三等奖。2015年我指导的仇广泽等三名学生参加淄博市职业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荣获团体二等奖,教师朱联军获得教师组一等奖,个人第一名,我被淄博市教育局、淄博市人社局、淄博市团市委、淄博市经委联合授予“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16年6月我指导的宋文龙、仇广泽两名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上获得两个二等奖。

2008年,凭借突出的工作业绩,我被淄博市政府授予第二批“淄博市首席技师”荣誉称号;2015年我被学院聘任为学院一级一体化教师;2016年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2015年“山东省首席技师”荣誉称号。

文博职称论文篇3

我在称呼别人和被别人称呼的实践中,在观察和思考中渐渐感受和体验到关于博士、教授称谓用法的微妙之处,现总结如下:

1、博士是最高学位,表明获得者有学问,且可以终身。譬如基辛格离开大学步入政界后,我们的媒体仍称他为基辛格博士。我甚至认为,即使一个博士违了法犯了罪,在被判刑治罪那天,他仍是博士。比如我国的法院布告对罪犯的判决一般开头便如此写道:某犯某某,男女,现年多少岁,生于某地,某某文化程度……这文化程度一般写小学、或初中、或高中、或大专、或大学……倘若某罪犯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其文化程度便是研究生或硕士,倘若是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其文化程度便是博士。

2、教授是高等院校教师中的最高一级技术职称,表明获得者很有学问,但不能也不应终身。同样如基辛格当上国务卿不再在哈佛大学任教后,我们的媒体便称他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而不再称他教授了。假如一个教授违了法犯了罪,在被判刑治罪那天,布告一般会这样写:……某某文化程度,被捕前是某大学的教授或教师。“被捕前”三字颇有意味。因为一个人从犯罪案发被捕到被宣判治罪,必然有段时间过程。而他(她)在案发被捕后,必然已被所在学校撤消了一切职务职称,开除了公职。如同个别领导干部犯罪被判刑之前必然已被开除了党籍撤消了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了公职一样。所以到宣判之日他(她)已不是大学教授了。

3、现在教授称谓有泛滥的趋势。比如有的人曾经是大学教授,但在工作调动提干后,当上了处长、局长、厅长、县长、市长等。他已离开了高校甚至离开了高教系统,但在自称(如个人名片)、他称和报道中仍称教授,如“某某市市长某某某教授”,“某某厅厅长某某某教授”。我认为,这是不可取不应该的。是教授便应该在高等院校工作上班,承担和完成本科生教学任务,招收和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技术或学术文化研究。若一个人已不再在大学上班、讲课、研究,他就不再是教授了,他的自称、他称,对他的报道也不应该称其为教授了。而博士则可以终身,如某某县县长(或某某局局长)某某某博士。

4、更令人堪忧和可笑的是,现在有的人从来没在高校当过教师,从来没有评上过教授职称。只因他(她)现在当了较大的官,掌了较大的权,或成了企业家实业家,有较多的钱,或成了明星、名人,有较大的知名度,又与某些大学有点交往,对学校有点资助、支持等,于是便被一些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兼职教授、特约教授,等等。可他们仍从不在学校承担课程讲课等,但却在自称、他称和报道中,称某某(指客座等)教授,有时更简称为某某(指姓名)教授。对这种不合理的事情,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应该抵制,不称他、不报道他是教授,而称他、报道他是客座、名誉、兼职、特约等教授。因为道理很简单,客座、名誉、兼职、特约(等)教授≠教授。如同封建王朝时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朝廷授予的“同进士”、“如夫人”不等于进士、夫人。

此外,在语言生活实践中,我体验到教授有较浓的年龄色彩,往往与老年人、壮年人、中年人关联。而博士没有什么年龄色彩,它完全可以与青年人关联。设一个人七岁发蒙,六年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四年大学,三年硕士生,26岁便可能考上博士生。一旦考上博士生,人们一般就可以打马虎眼地提前称他(她)为博士了。因为大部份博士生三五年后都能获得博士学位。即使要严格,那么一般29岁便可以毕业了。博士也可以与中年人、壮年人、老年人关联。按现行的研究生制度和学位制度,中年人也可以攻读博士(生),中年人和壮年人也可以以同等学历的身份申请博士学位(俗称论文博士)。由于博士是终身,故老年人也可以称之为博士。譬如我们今天仍称已是耄耋老人的基辛格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称杨振宁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等等。而一个人升到教授,一般得到壮年时至少得到中年时。这是由教授乃高校教师中的最高职称之性质所决定的,你必须一步步一级级地才升得上来。

文博职称论文篇4

“官员读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的这番话引发热议。而随后有媒体盘点发现,十以来,在落马的60多名副厅(局)级以上官员中,拥有博士学历的至少12人,占落马官员的五分之一。这更引发公众对官员“读博热”的再思考。

官员的博士身份,在大众的心目中,往往并非锦上添花,而是感受复杂。在“注水博士”、“权学交易”的惯性质疑下,落马官员纷纷被揭出学历学位造假。比如十后第十位落马的总是将自己塑造成“学者型官员”的南京市前市长季建业,伴随其政治光环的褪淡,博士论文涉嫌“抄袭”、论文为教授、本人未参加答辩,在其身上一直交织着官学利益勾连的魅影。而3月份新近落马的云南省前副省长沈培平,毕业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算是标准的文科生,但是在未明确获得硕士学位的前提下,和从未涉足理工科领域的沈培平,在担任普洱市市长期间,居然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的“理学博士”,并且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职教授,堪称奇迹。近年落马的官员中,对学术经历的追求最为登峰造极的,当属重庆市前副市长王立军。作为只拥有初中学历的转业军人,王立军通过自考与成教获取了中专与大专文凭后,在十余年时间里,获得了29所国内外大学、研究中心的兼职教授、硕导、博导等头衔。王立军2007年才开始读大连海事大学的在职博士,却在当年7月就被聘为该校法硕研究生导师。

官员热衷“读博”、争戴“博士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组部的一个抽样调查曾显示,九成以上的各级官员参加过各类研究生班等“学位速取”教育培训。而经过前些年的“官员学历”,中国厅局级以上官员已基本实现了“高学历化”,用句形象的话说,每逢官员开大会,那真是“博士一箩筐,硕士一操场”。难怪2009年,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就直言“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但就在这同时,官员学习任务由秘书或导师代劳、论文被指抄袭、造假等新闻并不鲜见。据《新京报》报道,早在六年前,中国的博士授予数量已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在职公务员,有的身居要职,但含金量却始终遭质疑。近年来屡有高校学者呼吁清理官员在职读博。厦门大学教授杨春时2010年曾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相关提案,希望维护高等教育的纯洁性及公平公正。有学者称,中国人民大学超5年未答辩博士生95%是在职官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在季建业学术造假被曝光后,也撰文呼吁叫停官员读博,“我所知道的最悲惨的此类故事,恐怕是上海一所大学一位博士生读到第五年在写出论文前夜一头倒在电脑桌旁永远不醒。而在老季这边,家藏亮闪闪的一摞文凭,可是他可曾有过一天寒窗之苦?”对此,一名在纪检部门工作的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官员在职获得高学历、高学位的,人们有充分理由怀疑其学历、学位的含金量。有相当多的官员,其真实能力和水平与其高学历、学位并不相称。”

局外人雾里看花,局内人看得真切。对于官员们的“学术热”、“读博热”,民间多有猜测和遐想,但身在官场的孟学农主动来谈这事,自然更有可信度,也更值得玩味。当然,读书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官员读博的权利不能剥夺,关键是他们的高学历是否皆真金白银?对“博士官员”打假,是反腐的新课题。是时候应该好好正视,并着手彻底治理了。

媒体评点:博士,高学历、高学识之代名词,令人肃然起敬。然而曾几何时,这一学术至高荣誉却被部分贪官运用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为后者仕途上升、捞取名利的垫脚石,令为之寒窗苦读十余载的莘莘学子汗颜。如此丑闻,实为对知识尊严的强烈嘲讽和莫大挑战!

学历注水,博士掉价,谁之过?我们的官员考核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以至于官学之间可以轻松完成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应该如何修补制度的漏洞?这些,不得不发人深省。(陈舒扬《时代周报》)

话题拓展:权学交易;知识尊严;学术诚信;大学精神;深入反腐;制度建设……

文博职称论文篇5

不久前,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被指学历造假事件,在唐骏做出回应之后,舆论热议非但没有平息,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被指控方是人称“中国第一打工皇帝”的职业经理人、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指控方是人称“学术打假斗士”的海归化学博士、知名科普作家方舟子。针对唐骏是否获得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先是方舟子举证称,加州理工学院校友名录中没有唐骏的名字,唐骏的学位必假无疑。唐骏回应称,他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从来没有说他在加州理工大学拿过博士。方舟子随后贴出照片,证明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自称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唐骏回应称,这段话只出现在书的电子版,他“只承认纸质(书)”。紧接着,有记者和网友提供了纸质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2008年12月第一版)上白纸黑字的记载:“我最后还是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至此,唐骏到底有无虚构加州理工大学院的博士学位,离真相大白只有一步之遥了。唐骏是上市公司高管,负有对外披露个人真实信息的法律义务。如果唐骏的确给自己虚构过博士学位,并在招股书中将该学位对外展示,较之在一般场合虚构学历,问题就更加严重了。此外,方舟子还否定了唐骏所称的个人专利权,方舟子称,对于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称自己曾获得的“大头贴照相机”和“卡拉OK打分”专利,经过查证,这两项专利都有专门的拥有者,而均非唐骏所有。

素材运用:唐骏的个人成就无疑是有目共睹的,“打工皇帝”绝非浪得虚名。当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举足轻重的公众人物之时,更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诚信”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论他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说谎以及随后的不能正视自己是绝不可以复制的。

话题拓展:诚信、造假、正视、楷模

美国教授为何拒收中国学生读博

美国某名牌大学博士生导师带的一名中国博士生连博士学位还没修完,就中止了学业。这名学生离开的原因并非因为学习跟不上,而是因为找到一份既高薪又有望申请到美国绿卡的职位。导师对此相当失望、心寒、气愤。因为,在此之前大约一年时间里,身边先后有六名中国籍在读博士生中止了他们的研究助理工作和博士课程。这些在读博士生离开的原因都是为了找工作、得绿卡。而此前他们带着攻读博士学位承诺进入学校的诚信却荡然无存。

对于校方而言,所有付出均付诸流水――给每个在读博士生每年支付合共约5万美元学费、健康保险费、各种杂费、实验和计算机费等,还每月发放工资。学校不遗余力地帮助留学生提升研究能力,但最终的回报是,学生竟把难得的求学机会当做就业移民的跳板。据悉,现在这名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明确表态,他与学校其他一些教授、科研人员决定,今后不再考虑来自中国的申请者,包括来自清华大学那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内。

素材运用:读罢这则消息,想必每个国人心中都会产生一阵阵隐痛。想一想钱学森等老一辈出国留学的专家,他们对科研的严谨态度以及爱国精神留下了一段段佳话。再看看如今的某些留学生,为一己私利不仅丢失了诚信,更为民族的尊严抹了一把黑。

话题拓展:诚信、选择、尊严、素质

院士兼职问题多

在去年6月上旬召开的院士大会上,反对院士兼职过多的呼声甚烈。世界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说:一些年长的院士兼任几个职位甚至七八个学院的院长,根本没有精力尽职,还收取高额的薪水,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原因在于高校聘请名人兼职可以向上级争取经费,取得项目。此外,中国评判大学好不好,首先要看这个学校有多少个院士,多少个长江学者,而不问学问做得有多好,这也造成高校热衷于聘请名人兼职。

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人才严重缺乏,采取兼职的方式,能部分解决人才不足问题。对此,丘成桐表示,人才缺乏是世界性问题,美国也缺人才。但美国绝对不允许兼职,一旦发现就炒鱿鱼。丘成桐说,一个教授兼5份职业,每份拿10万元,5个单位的工作都做不好。不如给他50万元,让他安心在一个单位工作,沉下心来搞研究。完全取消兼职后,短时间内看,人才是少了,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中国的学术水平将提高一倍。

素材运用:中国的学术界看来真是问题丛生,论文抄袭、学术行政化等早已被广为声讨,而“兼职”这种我们熟视无睹的事情居然也藏有猫腻。的确,专家们现在的兼职无非是与高校达成的一笔交易,其核心非名即利。难怪美国对兼职绝不容忍。

文博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魏晋六朝;学校行政体制;教师管理;学生管理

虽然魏晋六朝多数时间处于动荡之中,学校兴废无常,但学校管理体制的架构依然存在,部分学官也长期设置,就像柳诒徵先生针对南朝国学所作判断:“南朝国学,时有兴废,而典学官师,相承设置,不以废学而罢其官。盖讲学之外,兼司仪礼,祭酒、博士之类,不患无所事也。”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以及诸多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对于该时期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弱,教育管理制度的许多史实不甚清晰或语焉不详,为此本文愿就此做一厘清工作。

一、多元形态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在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魏晋名义上依然承汉代旧制,以太常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如西晋武帝设立的国子学、太学,均由太常统属。唐杜佑也认为:“凡国学诸官,自汉以下,并属太常,至隋始革之。”不过,太常在汉代位居九卿之首,地位显要,工作繁重,但此时却流为闲职,除了国学教师的考选由其主持外,似乎没有太多的事务。中央官学的管理实际由学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和机构负责。

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与汉代一样,立五经博士为教官,《魏书》中记载:“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复,始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备博士之员录,依汉甲乙以考课。”蜀、吴的官学制度虽不如魏发达,但据现有史料,两国依然有太学的设立,同样设有经学博士,“尹默,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子宗传其业,为博士。”孙吴的官学教师称谓不一,主要有都讲祭酒、博士祭酒、博士等,《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黄龙二年,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似乎还有博士祭酒和博士之分,“孙休锐意于典籍,欲毕览百家之言。……欲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讲论道艺。”若依汉代旧制,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是学校的最高实际管理者。

祭酒在史书中有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祭酒博士等不同称谓。博士祭酒之名起于汉代,《后汉书·百官志二》载:“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兴转为祭酒。”按照《后汉书·朱浮传》注引《汉官仪》载:“博士,秦官也……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可见,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长。由于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故博士祭酒其实便是太学中的博士之长,它与后来的太学祭酒应是异名同实。晋时沿袭这种称谓,如《晋书》中载有“博士祭酒刘熹等议”、“博士祭酒曹志”等。

西晋武帝时期开始设立国子学,由此进入国子学与太学并兴时期。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6年),设定了学校教师编制,规定国子祭酒、博士、助教为学官。同样,太学也有太学祭酒和太学博士掌太学教学与管理。不过,西晋虽有两学之称,但实际上国子学隶属于太学,管理者也同为一人,即国子祭酒与太学祭酒实则一人兼任,只是博士称谓有所区别而已。东晋政权在江左建立后,便立太学设博士,以期达到“揖让而服四夷,缓带而天下从”的目的。淝水之战后,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安定和发展,故在孝武帝太元年间又设立了国子学,当然就设置了国子祭酒与其他学官。

宋、齐、梁、陈的学校管理体制与魏晋相比有所损益,一方面依然设置有祭酒、博士、国子博士、国子助教、助教等负责太学、国子学的管理与教学,另一方面刘宋和南齐时因有总明观的设置,故又另设置了总明观祭酒一人统管学校事务,并在玄、儒、文、史四科中各置学士10人。

北魏学官建制主要沿袭汉制,有太学博士、四门小学博士、国子祭酒、国子博士、国子助教等学官设置,相互之间是否有隶属关系,由于史料的缺乏不得而知。

北齐中央官学不振,“国学博士,徒有虚名。”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下诏设立国子寺,“依旧置生,讲习经典,岁时考试。”似乎国子寺只是如国子学之类的学校教育机构而已,其实不然。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国子寺掌训教胄子,置祭酒一人,属从置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员。又统领博士、助教、太学博士、助教、四门博士、助教以及各类学生若干人等。可见,国子寺其实是一个专门统领中央官学的教育管理机构,其中祭酒是最高的教育管理者。虽然按照北齐不安的社会局势以及中央官学发展不振的现实,国子寺统属及管理事务未必能够完全实现,但从国子寺官制架构的事实看,它作为隋唐中央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的先驱则是不争的事实。

魏晋六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地方教育发展虽然主要依靠地方官吏自身的努力,但在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魏晋南朝地方行政区划一般分为州、郡、县三级,虽然有学者指出在州之上还有更大的行政区域都督区存在,但其对州的控制较弱,且无学官的设置,故州、郡、县三级是这个时期地方学官体系的主干。

“从事”在汉时为州属佐,魏晋六朝多承袭汉制,在州一级,三国曹魏时主要设文学从事一职,作为掌管州学的学校官,《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载,管辂正始中曾为冀州文学从事。蜀汉官制也承袭汉制,州设置劝学从事和典学从事,名儒尹默、谯周先后担任益州的劝学从事,《三国志·蜀书·尹默传》云:“尹默,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而同书《谯周传》云:“建兴中,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命(谯)周为劝学从事。……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据此可知,典学从事职责是领全州学政事务,为州一级主管教育的最高官员,而劝学从事则是其属下,具体管理学校教育事务。

两晋时期的州地方学校官,称谓不一,有典学从事、劝学从事、儒林祭酒、崇文祭酒等,例如西晋泰始年间,蜀郡何祗曾担任益州典学从事;东晋庾亮领江州时,提拔孟嘉担任州劝学从事;西晋永嘉时期,华轶为江州刺史,“每崇典礼,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训。乃下教日: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议,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东晋大将军庾亮镇守武昌时,开置学官,起立讲舍,设儒林祭酒,厚加供给;西晋永嘉初年,张轨任凉州刺史,“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此外,按照宋代赵明诚《金石录》“学生题名”碑记载,当时在东晋以后还有典学从事史为学官。

虽然南朝州学校官的名称主要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儒林祭酒等,不过具体到各朝代又略有不同。刘宋时期,州学校官有文学从事、劝学从事、儒林祭酒、文学祭酒,例如吴兴人孙法宗、山阴人姚吟曾分别被辟为文学从事。《宋书·豫章王子尚传》记载:大明七年(463年),扬州刺史豫章王子尚,“立左学,招生徒,置儒林祭酒一人,学生师敬,位比州治中;文学祭酒一人,比西曹;劝学从事二人,比祭酒从事。”南齐时除继续设置劝学从事、文学祭酒、儒林祭酒外,还有儒林参军的称谓,不过,亦有学者认为儒林参军即儒林祭酒③。萧梁时,州皆置文学从事(或“文学从事史”)、劝学从事、儒林祭酒。此外,还有儒林参军。南陈主要承梁制,也设有文学从事一职。

“掾”在古代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三公等高位者皆可辟召掾属。汉时郡守下设有文学掾一职,其职责主要是管理学校,教授弟子,也兼管郡内教化、礼仪之事。魏晋南朝继承了这个制度,文学掾成为郡学管理者或教授者,魏武帝曹操为丞相时就曾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曹魏时期,管辂被清河太守辟为文学掾。两晋之时,根据官制规定,各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虽由于动荡的社会,这种规定不过具文而已,但考诸历史,当时设立了官学的郡国,确有文学掾的设立,如豫章人熊远、高平人王沉等均被辟为文学掾。

建安八年,曹操下令“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两晋之时,根据《晋令》,“诸县率千余户置一小学;不满干户,亦立。”可知魏晋承继汉制,在制度上有县学建设的规定,又晋官制规定,户千以上置校官掾一人。校官掾其实便是县学的管理者和教学者。

北朝地方官学管理体制基本承袭两汉,设博士、助教为州郡学校官。北魏州郡学校的设立始于献文帝天安初年,当时李诉为相州刺史,上疏请立州郡学校,得到批准。故在天安元年(466年),令郡置博士2人,助教2人。不久,献文帝又下诏高允令其制订郡国学校制度。高允受诏制订的郡国学校计划是: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40人。其实,郡国立学,西汉平帝时便有全国设立学校的规定,但作为完整的地方教育制度的设计,则始于北魏。高允设计的按郡大小设置人数不等师生数的方法,在唐代地方官学发展中被继承。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郡国学校也被称为太学,《魏书·高祜传》记载:高祐出为西凉州刺史,“以郡国虽有太学,县党宜有黉序,乃县立讲学,党立教学,村立小学。”

北齐袭魏制,州郡学校均设太学,置博士、助教以授生徒。

北周郡国学校虽不发达,但郡国依然有博士学官的设立,如《周书·孝义列传·张元传》云:河北芮城人张元因有孝行,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人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后得朝廷旌表。可见,县也有博士校官的设立。

二、有因有革的教师管理制度

魏晋六朝时期学官从层次及职责等方面看,大致有祭酒、博士、助教等。而由于学校设置多元化,教师的称谓也随学校名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祭酒是学校教育教学事务的实际管理者,但同时也承担教学工作。

“博士”是常设之职,也是设置人数较多的专业教职。此时博士种类繁多,既有从事教学的学官博士,也有非学官博士,如太常博士等。即使是学官博士,又有五经博士、太学博士、国子博士、中书博士、四门小学博士等不同称谓。

“五经博士”的称谓最早起于汉代,由于当时太学中的博士是分授五经,故“博士”有时又统称为五经博士,其职责乃在分经讲授,因此五经博士有时也直接被称为某经博士,诸如《毛诗》博士、《公羊》博士等。魏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仍有五经博士的设置,如三国孙吴景帝永安元年(304年)诏置学宫,立五经博士;南朝梁武帝设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学者明山宾首膺其选;北魏道武帝“初定中原,始于平城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余人。”

太学博士之职始创于南渡之后,据《晋书·百官志》记载:东晋元帝末年,增博士为16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如范宣、曹毗曾被征拜为太学博士。南朝虽无太学,但却均有太学博士的设置,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时的太学博士,其职责已不是教学而是政事。北魏时也设有太学博士。太学博士不同于五经博士之处,乃是其不再以一经一说教授生徒,这是该时期师法、家法被完全破除,在解经方面注重“博”的学风的反映。

国子博士始设于西晋武帝设置国子学之后,即国子博士是国子学的博士教官,后为历代所因袭,如东晋、南北朝无论是否设有国子学,均有国子博士的设置。由于国子博士自设立之日起,其数额不过1-2人,且按晋官品规定,国子博士介帻、冠、服、佩等与国子祭酒相同,故其教学实职不可能是分经教授者,更多地只是教学方面的领导者或学术顾问。此外,参与政事也是这个时期国子博士的重要职责之一,有时甚至成为唯一工作。

中书博士是中书学学官,系北魏所创。北魏太宗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并设立中书博士教授生徒,如孙惠蔚,太和初为中书博士。《魏书·李彪传》载:“高祖初,为中书教学博士”。有学者由此推断,中书博士中有从事教学与不从事教学之分。孝文帝太和中又改中书学为国子学,中书博士之职也由此终结。

四门博士又称为四门小学博士,是四门小学之学官,最早设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宣武帝即位后,接受刘芳仿《周礼》四郊小学之制,创办专门面向寒门庶族子弟的四门小学的建议,分别在正始四年(507年)和延昌元年(512年)两次颁布设立四门学的诏令。四门学最终是否设立不得而知,但四门博士或四门小学博士的设置却是事实。《魏书·官氏志》载:四门小学博士,第九品。又据《魏书-儒林列传-董徵传》载:“太和末,(董徵)为四门小学博士。后世宗诏徵入璇华宫,令孙惠蔚问以《六经》,仍诏徵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而《魏书·广平王怀传》有语:“广平王怀。口有魏诸王。召入华林别馆,禁其出入,令四门博士董徵,授以经传。世宗崩,乃得归。”可见,四门博士就是四门小学博士无疑,而其教授的内容并不限于小学,而兼及经传。另据《魏书·逸士传》记载:李谧“初师事小学博士孔璠”。李谧英年早逝后,“四门小学博士孔璠等学官四十五人上书”为其请谥。而《魏书·儒林传序》也载:“世宗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可知,四门小学博士又可称为小学博士。北齐时也置有四门博士20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博士教官,除上述几种外,还有皇宗博士、律博士、算生博士等。

助教的种类有太学助教、国子助教、四门助教等。

太学助教早在汉武帝兴办太学时便有设立,其职责是辅佐博士,分经以教授。这个时期依然延续旧制。不过,从史料上看,太学助教一职,南朝设置较少,而北朝则普遍设立,据《唐六典》记载,北魏时置太学助教,官居八品中,北齐有太学助教20人,北周置太学助教6人。这种情形可能与南朝太学不发达,而北朝主要继承汉代制度,重视太学设置有一定关系。

国子助教是晋武帝设置国子学后设立的。南朝立国子助教较为普遍,东晋的臧焘,刘宋的周野王、苏玮生,萧齐的徐景嵩、曹思文,萧梁的皇侃、卞华,陈朝的张讥、王元规等均曾担任国子助教一职。北魏、北齐也置有国子助教。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子助教按照规定只是佐博士分经教授,官位品阶也较低,但其遴选较为严格。如梁朝皇侃,“起家兼国子助教,于学讲说,听者数百人。拜员外散骑侍郎,兼助教如故。”陈朝的龚孟舒,“善谈名理,天嘉初,除员外散骑侍郎,兼国子助教。”任国子助教者中不乏当时名儒,故有学者甚至认为,助教之选“不亚于博士之选也。”

四门助教,系北魏创办四门小学校后所设立。

按照汉代规定,祭酒、博士、助教等学官,主要负责教学及其管理。这个时期各类教师一方面依然承袭这种传统从事教学工作,但另一方面还需要担当政治顾问之类的政务性工作。事实上,由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总体上发展均不尽如人意,祭酒以及博士、助教等学官常常并无多少教学事务,更多地是作为文化、礼仪方面的政治顾问而存在,尤其是礼仪事关皇室的颜面与皇权的合法性问题,更是成为他们议论的焦点。

慎选师儒是汉代官学成功的关键。但如何慎选却并不一样。曹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曾颁布诏令,要求“高选博士”,可由于无具体的资格标准,结果太学学官“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兴学20年无成就可言。故到正始年间,刘靖上书,再次提出了高选博士的要求,主张选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为学官。

中央官学教师分祭酒、博士和助教,其任用资格并不同,大致而言,当时慎选师儒,尤其是祭酒、博士之职,既要德行高洁、博通经典,还要有一定的资历。在西晋时期,规定“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可见,当时担任国学博士的前提条件,除个人素质要求外,还需要一定的行政职位,即博士要求从现任官员中选取,散骑常侍官三品,中书侍郎和太子中庶子官五品,而单纯的国子博士只有六品。这个任职资格的规定,一方面固然是门阀政治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无形中使博士的地位得以提高。正因如此,在后来征召隐逸人士为国子学祭酒或博士时,一般将散骑常侍等职与博士或祭酒同时授与。此外,担任国子博士还需要一定的资历要求,如萧梁时中书范缜曾上表称赞裴子野不仅品行高洁,而且学术有成,“著《宋略》而二十卷,弥纶首尾,勒成一代,属辞比事,有足观者。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要求以己之国子博士之位,转授于裴子野,但相关机构却以其资历过浅,不予通过。

为了保证官学教师的质量,这个时期有时还采用考试的方法核选教官。魏明帝太和年间曾诏令课试太学士,高第者录用,浮华不实者罢退。西晋国子学创办之初,对于博士的录用,既有明确标准条件的规定,更有考试的要求。

中央官学教师录用途径和方法,一般有征召、拜授、除授、兼领、举荐等。

征召,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指皇帝通过下诏征聘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或德高望重者到朝廷担任官职、参与政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虽然主要是九品中正制,但同时也继承了两汉的征召等选官制度,有学者对此曾作过精当的论述:“九品中正制只是保证清浊分流,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各项选举必须依据中正品第,但出身授职还得通过各条入仕道路。”征召同样也是当时官学教师聘用中常用的方法。不过,与其他官员的被征被举略有不同,被征召者更多地是其学问、名声,而非门第,如任旭、虞喜均是东晋时的隐逸名儒。由于征召是一种礼请,因而被征者可以应征,也可以辞就。被征者的资格并无统一规定,一般多为享有较高声誉、德才兼备的隐逸之士,如明帝在征聘任旭、虞喜的诏书中便称赞他们:“洁净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

拜授,即由一般平民直接被任命、授与学官之职,如东晋时高崧,“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萧梁刘之亨,“举秀才,拜太学博士。”这是指通过察举被举秀才后,被任命为太学博士。

除授,即除去旧职授与新职,也就是由它职转任、升迁至本学官职。西晋武帝时期,刘毅由尚书郎、驸马都尉之职升迁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东晋何无忌,“州辟从事,转太学博士。”刘宋时颜延之原为御史中丞,后转迁为国子祭酒;梁时蔡徵由州主簿位置被授为太学博士;梁时沈峻对儒学经典造诣颇深,曾兼五经博士,其子文阿,传其父业,尤明《左传》,武帝太清年间,由国子助教升为五经博士。

兼领。由于学校办理不善,事务较少,或为提高被授与者的地位,有时祭酒、博士等常常不是专任而由它职兼任。如东晋孔愉“徙领军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刘宋何尚之“徙为祠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刘宋谢庄以吏部尚书之职兼领国子博士,许懋在南齐永元年中,以散骑侍郎之职兼国子博士,南梁时期的贺琛以给事黄门侍郎之职兼国子博士。除了由其他更高级别的官职兼领学官外,有时学官也兼领其他较低的职位,如南齐周颙便是以国子博士兼著作郎。

举荐,也是教师的来源之一。举荐者一般是朝廷高官,如东晋萧梁时南阳刘之遴得任防向吏部尚书王瞻推荐,称其“学优”而被辟为太学博士;东晋太元年中,徐州、兖州二刺史推荐臧焘担任国学助教;萧梁时武康人沈峻博通五经,得吏部郎陆倕和仆射徐勉推荐,由国子助教迁升为五经博士;《陈书·张崖传》载:张崖“出为丹阳令、王府谘议参军。御史中丞宗元饶表荐为国子博士。”这些被推荐的对象,多是儒家经典颇有造诣者,同时,有传授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条件。

魏晋六朝地方官学中的教师一般由各地方官自行聘用,故一般没有统一的资格规定。在选聘形式上,与汉代相似,多由地方官采用征聘的方式,选聘标准一般为学问、道德和身体三方面。有时也采取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学官,如北魏时李平为河南尹,“平劝课农桑,修饰太学,简试通儒以充博士”。不过,在南梁武帝天监时期,为促进地方官学的发展,曾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可见,此时有着由朝廷派遣教师进行设立学校的举措。

与两汉相比,这个时期儒学教师不再严格师法、家法,且将博通作为优点,如庾亮在镇守武昌开始选拔学官时便提出:“四府博学识义通涉文学经纶者,建儒林祭酒,使班同三署,厚其供给,皆妙选邦彦,必有其宜者,以充此举。”

在北魏献文帝实施的郡国学校制度中,规定州郡学官的资格标准是:博士、助教均要求博学通经、道德高尚者,此外博士需要40岁以上,助教需要30岁以上。古代对于学官年龄的规定,主要是基于年纪大者老成持重的认识。但若学业早成,堪任教师者,也可不受年龄限制。

三、等级凸显的学生管理制度

魏晋六朝是门阀土族的兴盛时期,作为特权之一,这个时期官办的中央官学,学生多以贵胄子弟、士族弟子为主,充分凸显其等级性特点。当然,不同等级的学校,其入学资格的要求也不相同。

汉代太学并无严格的身份等级要求,三国及西晋初期延续着这种制度,如曹魏政权在黄初元年(220年)的兴学诏令中,要求各州郡对于“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后来刘靖曾上书要求整顿太学,主张“依遵古法,使二干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但该建议似未被接纳。西晋国子学设立的原因,乃是由于太学生人多猥杂,要“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此时的太学入学没有身份等级的限制。

西晋初期设立国子学,惠帝时明确规定官级五品以上的官员方能进入国子学学习,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建立国子学,也规定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二千石当时相当于官阶五品以上。南朝这种等级限制依然存在,如南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兴办国子学,规定入学资格是:“年十五以上,二十以还,取王公已下至三将、著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领护诸府司马谘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治中等、见居官及罢散者子孙。”永明三年(485年),齐武帝也诏立学校,“召公卿子弟下及员外郎之胤,凡置生二百人。”

到了南朝后期,尤其是自南梁以后,随着门阀政治的日渐松弛,学生入学资格方面略有放松。虽然国子学的学生几乎是清一色的土族子弟,但据《隋书·百官志上》记载:“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北朝虽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出于实行汉化的政治需要,强调上层贵族接受经学教育的必要性。北魏世祖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五年(444年)诏令:自王公以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父兄所业。

关于中央官学学生的入学年龄,这个时期一般沿袭了汉代15岁入学的规定,如南齐时明确规定进入国子学学习的学生年龄为15至20岁,但这种规定在实际的执行中似乎并不严格,对于一些较为聪颖的儿童可以不受此规定限制。从史书的记载看,15岁以下入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如南齐时卞华14岁,召补国子生。萧梁时王承7岁通《周易》,而得以选补国子生。萧子范的儿子萧乾“九岁,补国子《周易》生”。陈朝的沈不害、袁宪在14岁时,被召补国子生等等。这种情形,在南朝的梁、陈朝时期尤其明显。

魏晋至南朝初期,学生只要符合要求均可入学,但南朝后期,学生入学逐渐多样化,主要有召、选、荐、贡、起家等多种形式。“召”有“征召”的意思,是指朝廷以征召的形式招录学生,如南齐时卞华是以“召”的形式补国子生缺,梁朝谢几卿也是通过召补为国子生。“选”是指选拔,对象多是那些在经学学习或研究方面有特长者,如南齐江蓓幼时聪明机警,读书过目便能讽诵被选为国子生,梁朝王承因7岁便通《周易》,选补国子生。“荐”是指举荐,一般是指中央或地方官员以个人名义推荐,如贺埸因“神明聪敏”得会稽府丞刘瓛“荐”而为国子生。“起家”是门阀政治在教育特权方面的典型体现,由于国子生也被视为官僚的后备力量,故士族子弟进入国子学学习也是人仕的起步。

国子学、太学中的中央官学学生,一般可以通过察举和学校中的入仕策试等方法出仕。不过,国子学的学生有时还可凭借其士族荫庇而获得出仕机会。

通过考试从国学学生中选拔官吏的方式在曹魏时期已经出现,如在黄初年间制定“五经课试法”,通过五经考试可“随才叙用”,但录取名额十分有限,史称“台阁举格太高,加不念统其大义,而问字指墨法点注之间,百人同试,度者未十。”西晋时从国学学生中选拔官吏已形成制度,《艺文类聚》引《晋令》规定:“诸生有法度者及白衣,试在高第,拜郎中。”南朝依然将其作为国家选官的重要途径,如天监年间开设五馆时,便明确规定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南齐国子学生徐勉,“射策举高第,补西阳王国侍郎,迁太学博士。”南梁时国子生王训因射策高第,除秘书郎;国子生王佥射策高第,除常史兼秘书郎中;刘毂自国子礼生,射策高第,为宁海令。

在学期间,也可以通过察举等方式入仕,像南齐国子生孔琇之,被举孝廉,除卫军行参军,员外郎。萧洽、贺埸为国子学生时,均是通过举明经而获得出仕机会。梁朝沈不害举明经,累迁太学博士等。在这些察举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是明经科,有学者研究,刘宋国子生策试入仕可考者2人;齐增至22人,其中7人经明经策试入仕为官;梁国子生29人,有21人经明经策试入仕为官。当然,这个时期无论何种科目的察举,均要通过考试方能出仕。

魏晋六朝地方官学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地方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其行政管理制度多自行制定,当然地方官学学生的入学身份国家也无统一规定,而由各地方自行拟定。总体而言,作为门阀盛行的时期,地方官学学生的入学身份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即使允许平民子弟入学,高门弟子也有着更大的优先权。

曹魏时期地方官学学生的身份限制较宽,南渡之后一度转趋于严格。东晋时期征西将军庾亮在镇守武昌时开建学校,令“参佐大将子弟,悉令入学,吾家子弟,亦令受业。”豫章太守范宁设立郡学,取郡四姓子弟充学生,“四姓”即地方世家大族。南齐建元二年(480年),荆、湘刺史豫章文献王萧嶷设立地方官学,“置生四十人,取旧族父祖位正佐台郎,年二十五以下十五以上补之”。正佐台郎,是指尚书郎的辅佐官,可见,学生不仅有年龄的限制,更规定了父祖辈的身份地位的要求。

北魏初期,由于教育不甚发达,地方官学对学生的身份也没有作具体规定,相对而言,入门要求较为宽松。如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初,薛谨迁秦州刺史,“时兵荒之后,儒雅道息。谨命立庠,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于是河汾之地,儒道兴焉。”荆州刺史贾俊,“在重山中,民不知字,俊乃表置学官,选聪悟者以教之。”献文、孝文之时是北魏教育的兴盛时期,同时也是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时期,其对学生身份的要求也日渐严格,如根据高允建议建立的州郡地方官学制度中规定:“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高允出身于渤海高氏,是著名的士族。在对学生除有道德的共同要求外,身份势必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博职称论文篇7

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包括: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

二、报名时间

公开招考报名时间:2013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每天24小时)。

硕博连读生报名时间:2014年4月21日至25日,具体要求见以当年工作通知为准。

本科直博生报名时间: 2014年4月21日至25日登陆我校博士报名系统(202.204.193.220/zsgl/bswb/)完成报名工作。

三、报考条件(公开招考)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与硕士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

以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指具备下列条件的考生:(1)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2)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3)近三年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同等学力考生必须以“委托培养”类型报考;

3.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专业学位考生在资格审查时必须已获硕士学位,否则按同等学力对待;

4.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6.报考全日制博士生的年龄不超过45岁,报考委托培养年龄可适当放宽;

7.有两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四、报名要求(公开招考)

1.考生进入博士招生报名系统后,填写报名信息,具体报名要求、流程请查阅报名系统相关说明。报名网址:202.204.193.220/zsgl/bswb/。

2.报考者交纳报名费200元/人;上传150╳200像素白色背景的正面免冠照片。

3. 最后学历(学籍)信息确认。报名期间考生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并将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打印。已毕业考生打印《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应届硕士毕业生打印《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认证机构进行认证,2014年3月10日前将《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交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如在按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验证而影响考试,后果自负。

4.网络报名成功后,应及时下载、打印报名材料。

五、报考材料(公开招考)

考生必须在报名期间(外地以邮戳为准)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送交以下材料: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从报名系统打印)。

2.报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现实表现情况表(从报名系统下载)。

3.两名与本门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从报名系统下载)。

4.硕士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单。

5.学历学位材料:

(1)学士、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本科、研究生学历证书复印件;

(2)最后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报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3)持国外学位证书报考者,需提交“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证明复印件;

6.考生近年来在科研领域中的科学研究论述一份(从报名系统下载,1500字左右)。内容中涉及到的论文、著作、获奖等应有相应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7.以同等学力报考者应提交:①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证明;②近三年在全国核心刊物上发表2篇以上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或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复印件。

六、打印准考证

考生本人于2014年3月10日-21日博士报名系统自行打印准考证。

七、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考试时间:2014年3月22日至3月23日,初试后择优进行复试,复试时间、内容及方式另行通知。体格检查在复试时进行。

3.考试地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考试科目、考试方式。初试科目为自然辩证法(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应届毕业硕士生免考,同等学力考生必考)、外国语(外语听力测试另行单独组织考试,时间为30分钟)、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两门加试课程见招生专业目录。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三小时,以笔试为主。

5.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考场了解考场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八、录取

1.在招生计划内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2.拟录取结果可于6月上旬以后向报考院系查询。委托培养博士生,须在录取前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统招博士生,按教育部规定向存档单位调取档案。经审查合格,发给录取通知书。录取考生于2014年秋季入学。报到时须携带本人录取通知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同等学力考生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

3.考生与签约单位之间由合同产生的各类责任关系,由考生本人与签约单位协商处理,与招生单位无关。

4.每名博士生导师原则上限招收1-2名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兼职博士生导师,原则上限招一名博士研究生。

八、招生学院(研究院)联系方式

学院(研究院)代码

文博职称论文篇8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往届、应届毕业的科学学位硕士生。

3、毕业两年及以上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4、应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及毕业一年以上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初试(即科目考试)要求按同等学力考生执行。

5、同等学力考生,即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六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充分证明其学术水平已达到报考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水平,即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①修完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硕士研究生六门以上课程(提供加盖修课单位公章的成绩表原件);

②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报名时提供所发杂志封面和文章复印件);

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成果奖,且为三等奖的前三名或二等以上奖的前五名。

6、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7、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8、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9、我校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接受在职攻读。

硕博连读申请条件

1、完成所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位课和必修课)的学习,且学位课程平均分80分以上和通过CET-6(CET-6≥425分)。

2、硕博连读申请的博士专业原则上要与在读硕士专业属相同一级学科。

3、在重要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在SCI(S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可优先录取。

5、科学学位中的应用型研究生原则上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6、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招考报名

1、报名时间:2014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请考生登录 scyz.sceea.cn/ ,按照要求填写报名信息(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信息均务必填写完整,简历也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并打印出登记表;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点击查询)

4、报名确认:考生最迟于3月6日前持报名材料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雅安校区综合行政楼211室,电话0835-2882911)审查报名资格、确认报名。外地考生不便到校确认的,可将全部材料和报名费在3月6日前快递寄到我办(寄出前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材料不全不予准考)。需提交的报名材料如下:

①博士报考登记表,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所在单位签署报考意见和盖章;

②两份专家推荐书,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本学科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签署推荐意见(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③政治审查表;

④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生),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往届生),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往届生),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体检合格报告,从网报系统打印或使用医院体检表并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⑥同等学力需提供符合报考条件所需证明材料(学士学位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明以及所修硕士课程成绩单或发表文章、获奖情况证明等):

⑦初试及复试费300元(同等学历另需加试费300元)。

硕博连读报名

1、报名时间:2014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申请2014年度硕博连读的本校在学硕士研究生也需登录scyz.sceea.cn/ 提交个人信息。填写说明:(考生来源选“非应届在学硕士”,考试方式选“23硕博连读”。考试科目必须填写,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务必填写,硕士信息也必须填写完整。简历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点击查询)。

4、报名确认:申请硕博连读学生还需填写《四川农业大学硕博连读申请表》,经申请院所所在的学位分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在3月6日前交到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同时需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①、CET-6成绩单;

②、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③、发表文章的复印件;

④、学生证复印件,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两份专家推荐书(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⑥、政治审查表;

⑦、体检合格报告,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准考证领取

所有准考证均不邮寄,考生请于3月21日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报到并领取准考证。

考试

上一篇:个人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术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