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8 21:57:42

规范职称论文

规范职称论文篇1

认真学习上级人事精神,继续以区教育局人事科精神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自我培训的实效性,从而将本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在原有水平上完成得更为规范。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努力开创人事工作的新局面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重点,努力把握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精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事工作,探索规律,开拓创新,增强工作责任感,强化服务认识,加强作风建设。

2、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管理水平。认真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开拓视野,丰富信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办事高效、规范的工作管理机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继续推进用人制度改革,严格规范操作程序。一按核定的教职工编制,规范设岗;二按教师自愿报名公开竞聘,学校考核,决定聘用,签定聘用合同;三按双向选择的原则,学校为被聘教职工提出聘任工作;四经双向同意,与被聘任的教职工签定聘任合同;五是做好聘后的考核工作。

2、加强青年教师“一二三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期初制定青年教师成长的指标任务,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及具体实施措施,期末对他们进行考核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使我校的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宣传工作服务。 做好本学期学校文书的归档工作,严格按要求保管、借阅档案;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创建工作中资料的整理。

(四)搞好职称评聘、考核、管理,主动推进职称改革

1、强化岗位认识,搞好岗位设置。加强调研工作,学习兄弟学校职改工作的先进经验,推进专业技术职务科学设岗、按岗聘任。加强聘后管理考核工作。通过岗位设置,形成专业技术队伍合理结构,促进学科发展。

2、做好专业技术的职称评聘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不遗余力的宣传职称改革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继续研究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件,正确把握好职称工作的导向。把职称评聘工作作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成为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激励机制。

(五)保质保量做好人事日常工作。

1、人事调配、干部晋级、日常考勤、职工离退休、奖惩。

2、工资调整、临时工管理、技工培训、劳动保护等。

3、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称培训、教师评优报奖。

4、做好人事档案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模式工作;

5、完善学校教职工信息库工作。

三、大致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2、与教职工签定聘用、聘任合同,新教师签定雇佣合同。

3、新教师填写干部履历表、建立个人业务档案。

4、学校本学年基本情况上报。

5、教室领导津贴报批。

6、上报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奖励情况。

7、对教职工信息库中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8、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9、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十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

2、教师职称情况统计。

3、对晋升职务的教职工进行调资。

4、两年一次的正常工资晋升。

5、填写教职工工资变动表。

6、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7、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省职称外语考试及苏州市职称外语考试。

2、08年上半年职称计算机报名。

3、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整理。

4、完成教育局每年一次的人事年报和工资年报。

5、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6、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十二月份:

1、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整理。

2、全校教职工的年度考核及评优工作

3、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4、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一月份:

1、教师学期考核工作。

2、电子邮件的收发,上级来文登记、归档或分发到有关科室阅办。

3、出缺勤登记、统计汇总。

4、学期工作总结。

规范职称论文篇2

一、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职称评审方式是年确定的。从确立之初至今起到了拨乱反正、促进学术繁荣、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吸引人才、盘活人力资源等积极作用。但职称评审制度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对于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由于受学历、地域、所有制、行业、岗位、系列等因素的限制,职称评审制度及标准也不一样。以目前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专业技术人员的初、中级职称资格由企业的评审机构来确定,符合有关文件规定的基本上都能通过,职数基本上不受限制,需要达到的条件也不算苛刻,此阶段虽有竞争,但不激烈。真正的竞争在副高或相当于副高以上职称的评定上。后者和前者的区别在于,企业的高级职称职数主要根据企业的人员规模,按一定的比例来确定聘数,由聘的数量决定评的数量。由于受每年人员变化的影响,每年的聘数大都不一样,但总量基本上是个定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聘职数正在趋于饱和。另外,高级职称和初、中级职称在待遇等方面的差别很大,所以这一阶段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它使职称评审制度及过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成为一项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日常工作。然而也带来了一些弊病,据笔者观察,近年来这些弊病主要表现:

1.在职称的非学术化倾向。其中包括:(1)州评审范围过宽、过滥,使得职称原有的学术化指向逐渐淡化;(2)远离了它的学术背景,成了个人分享社会资源的一种依据,成为一种年资或阅历的自然积累;(3)职称的评定逐步演变成了对一个人的综合评价或行政性评价。

2.评聘不分,以评代聘。评上了就等于聘上了,从此就端上了铁饭碗,其结果是不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人才素质的下降,职称的贬值等等。

3.对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实行申报指标和条件的双向控制。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制度限制,评聘不能彻底分开,所以升职称既控制职数又控制条件或水平,不能实行条件或水平的单向控制。

4.岗位设置或岗位聘用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严重脱钩,岗位设置不科学及比例失调。人事部门一纸同意聘任的文件一经下发,有职称的人员便和一般的员工区别大了区别仅仅是相应工资、福利待遇。持专业技术资格聘书干岗位工作,岗位人才积压,岗位又缺人。哪些岗位需要哪些专业职称,需要哪一级的职称,这些人员应该占多大比例,很多单位不得而知。甚至有些单位根本没有制定各类、各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权限及聘任条件。

5.重条件轻能力的倾向严重。比如,外语、计算机、论文、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一些行业或企业成为所有人员申报职称的先决条件。尤其是申报副高级以上的职称更是如此。评审条件缺乏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按岗区别对待的灵活性。由此带来的是替人写论文、逼论文、抄论文、替考混证、混文凭、买文凭、造假文凭、窃他人成果等不正之风。

评审的服务范围过窄。受身份、地域、所有制、学历、岗位、系列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人长期或终生拿不到职称,只能望“职”兴叹。

现行的职称评定方式,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由于其与工资、福利待遇挂钩而且评与聘基本不分离,从而使职称的评定演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

二、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丁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是迫在眉睫。职称改革作为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一个有效措施巫待深化。为此,笔者从推动职称改革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职称评定应逐步向社会化过渡。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其好处在于评定的标准是“独立”的,而且与原单位无关,摒弃了评审的条块分割以及职称与待遇直接挂钩等因素。独立相同的标准,给同一领域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同台竞技”的平台,也给人才市场提供了一个统一而且权威的参照系。

2.评聘分开。评聘分开是当前职称改革中一项必须而且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者的分开,疏远了职称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学术以外的干扰,有利于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逐步实行放开申报,改申报指标和条件的双向控制为条件或水平的单向控制。在聘任上打破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全员竞争上岗,实行动态化管理。逐步推行人事制度,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相分离。

3.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论证、急需先建、逐步推开的原则,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制定执业资格制度及相关法规文件。

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有利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也淡化了职称的概念。今后我国应逐步扩大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专业范围,尽快形成比较完整的执业资格体系。

4.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多层次的、规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人才评价内涵。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开展执业资格的国际多边或双边互认工作,规范外国资质考试在中国的办法。

规范职称论文篇3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部署,现就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职业特点,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针对现行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反映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分类评价。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人才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满足各类用人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三)主要目标。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服务不够规范配套等问题,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工程、卫生、农业、会计、高校教师、科学研究等职称系列改革任务;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

二、健全职称制度体系

(四)完善职称系列。保持现有职称系列总体稳定。继续沿用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电、艺术、教师、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职称系列,取消个别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称系列,整合职业属性相近的职称系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在新兴职业领域增设职称系列。新设职称系列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提出,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设置职称系列。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

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参加通用专业职称评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相近专业职称评审可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特殊专业职称评审可根据军队实际情况制定评审办法,评审结果纳入国家人才评价管理体系。

(五)健全层级设置。各职称系列均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其中高级职称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初级职称分为助理级和员级,可根据需要仅设置助理级。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职称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六)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研究规划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框架,避免交叉设置,减少重复评价,降低社会用人成本。在职称与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领域建立职称与职业资格对应关系,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资格即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初级、中级职称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专业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

三、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通过个人述职、考核y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倡导科学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八)科学分类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分系列修订职称评价标准,实行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相结合,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作论文要求;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九)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四、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十)丰富职称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评价突出市场和社会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评审。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十一)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中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兼职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在内地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

(十二)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职称系列,以及不具备评审能力的单位,依托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组建社会化评审机构进行职称评审。建立完善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新兴业态职称评价需求,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十三)加强职称评审监督。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职称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严肃评审纪律,明确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责任,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严禁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开展职称评审,突出职称评审公益性,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强化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

依法清理规范各类职称评审、考试、发证和收费事项,大力查处开设虚假网站、制作和贩卖假证等违纪违法行为,打击考试舞弊、假冒职称评审、扰乱职称评审秩序、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

五、促进职称评价与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

(十四)促进职称制度与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称制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导向作用,紧密结合专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工程、卫生、经济、会计、统计、审计、教育、翻译、新闻出版广电等专业领域,逐步建立与职称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推进职称评审与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相衔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十五)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有效衔接。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称评价结果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审。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以及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采用评聘分开方式。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职业属性、单位性质和岗位特点,合理确定评价与聘用的衔接关系,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六、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

(十六)下放职称评审权限。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政府部门在职称评价工作中要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审批事项,减少微观管理,减少事务性工作。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职称的整体数量、结构进行宏观调控,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符合条件的市地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对于开展自主评审的单位,政府不再审批评审结果,改为事后备案管理。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十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全覆盖、可及性、均等化的要求,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限制,建立嗬平等、条件平等、机会平等的职称评价服务平台,简化职称申报手续和审核环节。健全专业化的考试评价机构,建立职称评审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职称证书查询验证服务。选择应用性、实践性、社会通用性强的职称系列,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积极探索跨区域职称互认。在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

(十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职称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把职称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等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职称政策制定、制度建设、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鼓励其参与评价标准制定,有序承接具体评价工作;用人单位作为人才使用主体,要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状况,自主组织开展职称评审或推荐本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现评价结果与使用有机结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敏感性,将职称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措施,分系列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坚持分类推进、试点先行、稳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职称管理法治建设,完善职称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舆论引导,搞好政策解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职称制度改革,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和顺利实施。

规范职称论文篇4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辖区内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包括1982年前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授予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和省外调入我省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管理。

国务院各部、委按规定程序授予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管理,参照本办法实施。

省政府及国务院各部、委授予的各种单项荣誉称号获得者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规定,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鼓励和保护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第四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管理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同级工会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第五条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重视宣传推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坦,大力弘扬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尚。

第六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应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桥梁作用。

第二章荣誉称号设置、表彰时间、条件和程序

第七条荣誉称号的设置分为云南省劳动模范和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两种称号均属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同一等级的荣誉称号。企业职工和乡村农民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授予云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八条云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活动,原则上每三年一次。表彰人数由省工总会根据全省经济发展情况提出意见后报省政府审定。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需要及时给予表彰的先进人物,由省总工会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第九条评选、推荐云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应按省政府规定的表彰范围、名额、条件和程序进行。评选、推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推荐人选必须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克已奉公,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敬业爱岗,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2、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3、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者:

4、在发明创造、技术改进、合理化建议、技术协作、技术扶贫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5、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以及增收节支、扭亏增盈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6、在环境保护、安全、文明生产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7、在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抗灾救灾、维护社会安定和模范执行国家政策法令、树立社会公德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8、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9、在其它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者。

第十一条职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推荐,按工会隶属关系自下而上进行。被推荐入必须经所在单位职代会(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团组长会议讨论通过,未建立职代会的单位开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出单位签署意见后,上报所在县(市、区)和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或省级主管厅、局(公司)审查后再报省总工会,经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讨论审议后报省政府审批。

农民劳动模范的推荐出所在的村民或居民委员会组织村(居)民讨论通过,由乡(镇)、县(市、区)和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逐级审查后报省农业厅会同省总工会审核,经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讨论审议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推荐人选是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领导者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对其所在单位的两个文明建设,领导班子的廉政、勤政建设进行全面考察,并征求当地审计、税务、工商、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意见。凡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及对本单位发生的重大事故负有直接责任或主要领导责任者,三年内不予推荐。

第十三条推荐、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并兼顾各行各业的原则。同时,应注意推荐优秀的少数民族和妇女代表。

第十四条推荐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要认真填写省总工会统一制作的《云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登记表》一’式土份,经省政府审批后,由省总工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存档。

第十五条经省政府审查批准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由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奖金,奖金标准由省政府确定。

第十六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自批准之月起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规定的有关待遇。

第三章教育和管理

第十七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培养、推荐、宣传、教育、管理等日常工作,由各级工会具体负责。

第十八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调离本单位时,应将其有关档案材料移交新的工作单位。

第十九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调离、提职、离退休、去世等情况,所在单位工会应及时报主管部门工会,主管部门工会应按季度汇总报省总工会。

第二十条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取消其荣誉称号。

(一)伪造先进事迹;

(二)犯严重错误,受到行政撤职以上处分或党内处分;

(三)触犯刑律,受到刑事处罚。

第二十一条取消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应由所在单位写出书面报告并附有关材料,按照取得荣誉称号的审批程序逐级上报,经省总工会复查核实后报授予机关审批。对批准取消荣誉称号的,应同时收回荣誉证书、奖章,并停止执行有关待遇。

第二十二条在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过程中,有弄虚作假、侚私舞弊、索贿受贿行为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规范职称论文篇5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情况

(一)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情况在集体和改制企业成立初期,由于员工素质普遍较差,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并无职称评审的要求;随着企业和员工忧患意识的增强,企业开展培训和员工自发求学的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拥有职称评审资格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企业每年又有新增大中专院校招聘员工,为有效配置人力资源,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本身都有职称评审的愿望。但是,由于企业疲于生存压力,没有能力协调组织开展职称评审工作,职称评审工作的缺位已成为制约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

(二)职称评审对集体和改制企业发展的影响由于集体和改制企业没有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导致企业无法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员工感到其自身能力未能获得企业认可,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人才流失又进一步削弱了集体和改制企业的综合实力,导致其只能开展简单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建立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制度

(一)制定职称评审方案在与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总部公司制定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方案,明确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管理机构、相关职责及评审程序,获得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具体方案如下: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纳入当地政府相关高评会代评审,经统会审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工信局、统计局、会计局、审计局等相关高评会代评审,政工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政工高评会代评审。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由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授权总部公司评委会代评审,经统会中初级职称通过参加地方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任职资格,政工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经当地政府宣传部评委会代评或授权总部公司代评审。

(二)组织实施职称评审在获得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代评审授权后,总部公司专门成立了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开展了2011年度集体和改制企业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经过资格审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程序,集体和改制企业35名员工获得了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其中:中级7人,助理级20人,员级8人。

(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了彻底解决集体和改制企业相关职称的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专业技术人才退休后的待遇,经当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同意,采取旧证换新证的措施,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管理完全纳入属地化管理。为此,总部公司开展了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清理摸底工作,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清理摸底工作要求,严禁工程系列和政工系列所申报材料弄虚作假,审查工作必须实事求是。集体和改制企业先后报送审查材料180余份,经严格审核、清理,最终有142人符合申报换证条件,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3人,初级职称79人。

三、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要求

职称评审管理制度是关系到集体和改制企业及员工的大事,在代评审过程中,总部公司应坚持评审原则、规范评审程序、提高评审质量,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为集体和改制企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打好基础。

(一)坚持职称评审原则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必须坚持原则:一要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原则,客观评价参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强化过程监督,保证公平竞争。三要坚持考核推荐和专业评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差额淘汰机制,确保优中选优。

(二)规范职称评审程序集体和改制企业职称评审工作必须规范程序:一要公开评审标准;二要严把资格审查;三要密封论文评审;四要举行论文答辩;五要公布现场得分;六要公示评审结果。

规范职称论文篇6

为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环境,使每个专业技术人员能在与本人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学习理论,钻研业务,提高素质,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取精神,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机构 公司设职称领导小组,作为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导机构,负责在定员、定编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比例;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及任届期满考核工作的审查。 分厂设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推荐小组,负责分厂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向公司职称领导小组的推荐工作;制订分厂专业技术人员的设置,评聘方案并提交职称领导小组;以及对分厂受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年度和任届期满的考核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各级人事部门负责实施。 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范围 (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适用于公司从事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聘任职务限于已取得某一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且在相应或相近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 三、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或考试程序 由专业技术人员本人申报,经部门领导批准,报相应级别的人事部门核定其任职条件,确认后,推荐到职称领导小组审查,最后报地方人事局,参加其相应系列的评审或考试。 四、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 (一)政治素质条件 热爱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敬业爱岗,服从公司工作安排, 支持公司各项改革。 (二)学历条件 “员级”和“助师级”职务: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中级”职务: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高级”职务: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资历条件 “员级”职务:中专或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助师级”职务:中专毕业,担任“员级”职务四年以上;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再工作三年;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 “中级”职务:大专、大学毕业担任“助师级”职务四年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 “副高”职务: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担任中级职务五年以上。 (四)能力、业绩条件 “员级”职务: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能承担本专业一般的技术工 作。 “助师级”职务: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在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 “中级”职务: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科学技术动态,结合实际制定研究技术计划,规划,能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做出成绩,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 “高级”职务:具有较系统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状况,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解决工作的复杂问题,成绩显著,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 各级职务均应具备指导下级职务工作的能力,负有为公司培养人才的职责,任期内应具体负责指导一名下一级职务人员工作和业务学习。 五、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规定 财会、经济、统计、审计专业的资格取得,需符合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学历、工作年限的要求,方可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 六、职称外语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凡要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必须通过一门外语的考试,因特殊情况采取“先评候补”取得资格者,在聘期内必须通过外语考试,否则不再续聘。 七、职称计算机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除符合免试条件的外,必须参加全国职称计算机统一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八、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考试费用的规定 各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其评审、答辩、考试等各项费用由申报者本人承担。 九、考核及聘用办法 公司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实行两年一聘用,一年一次年度考核,两年一次任届期满考核。 (一)考核原则:强调政治与业务全面考核,注重实绩,客观、公正、公开性原则。 (二)考核范围:已被聘任,任命的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 (三)考核目标:专业技术人员聘任 、任命到相应岗位后的工作优劣,贡献大小。 (四)考核内容:从德、能、绩、勤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考核政治思想、履行岗位职责,完成专业技术任务的数量、质量,实绩,效益,补充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工作态度,敬业精神。 (五)考核标准:以百分制计算,政治思想好20分;全面履行了岗位职责25分,完成专业技术任务45分,通过各种途径补充专业技术知识10分。 (六)考核程序:自我总结,被指导人评价,群众评议,组织评价,考核评语。 (七)考核结论:95分以上为优秀,80—94为称职,60---79分为基本称职,59分以下为不称职。 (八)聘期管理:打破聘任终身制,凡考核结论为不称职者,将对其实行低聘或解聘,没有受聘或受聘后又被解聘者,均不享受相应的职务工资待遇。 九、待遇:聘期内按公司规定执行 十、本办法由公司职称领导小组负责解释,经公司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并从发文之日起执行。

规范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研选题;选题方法;选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19-02

高职教育科研课题是指高职教育领域有待探索的、客观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课题选题使研究目的具体化,使研究内容指向特定的对象和范畴,对整个研究过程起决定性作用。高职教师的科研课题要获得立项就要掌握选题策略。

了解高职教育科研课题来源

高职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众多,每种课题的要求和中心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课题来源,有利于课题的定位。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专项项目课题;(2)××省、全国教育科学“××五”规划××××年度课题;(3)××市、省、国家××××年度自然科学规划课题;(4)××市、省、国家××××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新世纪××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五”规划课题;(6)××××年度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课题;(7)××××年××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8)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9)各类企业资助的科研课题;(10)学院××××年教育科研课题,等等。

高职教育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和重心在于解决高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对教育全局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有关问题,或是高职教育领域某一方面、某特定范围内的问题。此类课题可细分为:

1.教学实践类问题。教学是高职的中心工作,高职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学习、教学质量、创业能力培养、教学管理等都是研究课题。

2.德育类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高职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德育课程建设、道德情感教育等都具有研究价值。

3.教育管理类问题。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及师资队伍管理等工作可以提出大量的研究课题。

4.高职教改类问题。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高职教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阶段,高职教育改革迫切要求人们转变观念,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问题,这其中存在大量需要研究的课题。

5.校、企、政关系问题。高职办学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国际合作等为高职办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职科研提供了大量的选题,高职科研工作者既可以从教育系统内部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合作、融入)的问题,也可以从教育系统外部的视角研究高职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的问题。

另外,文献分析也是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从现有的政策文献、教育理论文献中可寻找切入点,例如,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高职办学模式,多方共育人才的各种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高职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

无论是来自实践的课题或通过文献分析得来的选题,往往都既有实践价值,又有理论价值,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辨识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类型

知晓高职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别有助于明确研究内容。从课题功能的角度看,有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开发研究(发展研究)课题之分。从研究内容和范围的角度看,可将教育研究课题分为宏观研究课题、微观研究课题和中观研究课题。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一般不被多数高职教师选择;应用课题、中观、微观层面的课题是高职教师选题的重点;开发研究课题和宏观层面的课题对普通高职教师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基础理论研究 指基本理论研究或纯理论研究,是针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其任务是发现相关的特征、提出理论依据、总结规律。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发现、新方法,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强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例如,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规格研究、对高职教育本质的研究等都属于这一类。基础理论研究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获得国内外研究信息支撑。

应用研究课题 应用研究是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针对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密切联系高职教育教学实际,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开发研究课题 也可称实验发展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成果,目的是为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方案、计划、对策、研发新产品等,重在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强,实用价值较高。

遵从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原则

服务性 高职教育科研课题首先必须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快,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有理论、实践层面的问题,有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科研选题应本着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寻找课题,为高职院校办学决策、科学育人提供服务。

科学性 高职教育科研选题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及与之有联系的多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充分了解高职院校研究的客观条件,要通过对高职教育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研究成果和多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选择课题,并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即应经过科学论证后形成课题,不可主观想象,盲目选题。

创新性 选题必须具有新意,有独创性和突破性。或提出前人未曾提过的问题,涉入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建新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或是将他人的研究课题分解、以不同组合方式改造产生的新课题;也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领域、情境、教学等实践中,在应用方面创新。创新可以是理论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高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应站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全新的视野选择课题。

可行性 课题要具备可行性,就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一方面,研究者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需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自己的经验、精力及兴趣等是否满足研究的需求,所在单位是否能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评估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设备、时间等;还要把握课题的难易程度。对高职教育工作者而言,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初涉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应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实际,选择有可利用的条件和成果、能直接用于改进实际工作的课题。

恰当运用教育科研选题方法

选择一个好的课题需要研究者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初步确定问题方向了解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问题的研究价值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找到与高职教育联系的结合点初步拟定研究题目。更要恰当运用选题方法。

直接选题 解读各级各类课题指南,联系自身工作实际和兴趣,对指南中的题目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或从中直接挑选课题。

经验提炼 在高职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归类整理、再分析,确定其研究价值,然后,从中选取有价值且符合研究者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

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即通过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或揭露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选择适当的课题。例如,某学院教师针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不力、指导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通过分析提出了“毕业设计(论文)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课题。

资料分析 各种教育资料中往往隐含着大量的科研课题,高职教师可从各种政策文献、理论研究资料、评估数据平台、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比较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继续研究前人提出却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对前人的理论提出质疑,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从中产生研究课题。

课题延伸 在已有立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扩大和延伸课题。此类课题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如能从实际出发,选择范围适当,充分利用和改善实际研究条件,研究问题会比较清晰、具体,可操作性会更强,课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容易获得立项。

领域交叉 高职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各专业之间、课程之间存在交叉点。这些交叉点可以产生许多有价值的课题。例如,如何通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通过多种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等。

团队打造 团队通过“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想法,经过加工提炼课题。采用此方法选题宜关注热点、抓住团队成员的困惑和瞬间灵感,从而寻找空白点,从团队提出的小问题切入,通过讨论、借鉴、筛选、融合、创新找到合适的选题。

贴切表述教育科研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对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主题的框定,能体现研究的价值,引导研究的方向,直接影响整个研究过程,对整个研究工作起着制约作用。确定一个好的课题名称要做到以下几点:

表意准确 课题名称要明确地表达研究的主要内容。笼统的题目会使研究无从下手;过于狭窄的课题会导致课题研究失去应有的价值。一般而言,课题名称应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要素。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研究”这个课题中,研究对象是“高职学生”,研究内容是“学习方式”,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主题明朗 课题的表述要反映研究的重心和方向,以便于明确研究内容,抓住研究重点。因此,课题标题的用词要具体,要使用有特定涵义的词汇,尽可能将关键词包括在内。此外,课题名称一般只表述一个主题,如涉及多个主题时,应有所取舍,或设总课题和子课题。在表述所研究的问题时,课题名称中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关系要清楚。

规范简洁 课题名称表述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要采用标准的学术性术语,不可自行编造词语,从而引发理解歧义。课题名称最好用陈述句,避免用比喻、反问、口号等句型。此外,表述中不宜使用缩略语、阿拉伯数字、拼音字母等。课题名称的表述应力求简洁,在准确表达意义的前提下,用简短精炼的名称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一般20字左右比较合适。

新颖醒目 课题研究角度与研究切入点的独特性是课题名称新颖的条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将其表述出来,能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恰到好处的课题选题对整个课题的设计、实施和最终成果产出具有关键性作用。高职院校课题申报者应充分认识选题的重要性,遵循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选题的方法,认真做好基础调查研究工作,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并用简洁、精确的语言表述选题,为课题的成功立项、顺利开展研究、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诗章,杨晓萍.教育科研选题的原则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7,(1):60-61.

[2]吴夏风.科研选题的意义与方法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5):132-135.

[3]周颖华.教育科研课题名称的表述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7,(4):44.

[4]毛建梁.高职院校科研选题的“四个着眼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100-102.

作者简介:

规范职称论文篇8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复杂多样。对此,在第7项中规定了开放性的兜底类型,即其他根据高等学校或者有关学术组织、相关科研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则,属于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为今后的实施中,可能遇到新的或更为复杂的学术不端行为保留空间。

据该负责人介绍,这是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做出规定。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依据,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部门规章。

根据《办法》规定,一旦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将可能面临五种处理方式,分别是通报批评;终止或者撤销相关的科研项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申请资格;撤销学术奖励或者荣誉称号;辞退或解聘;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其他处理措施。

此外,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与获得学位有直接关联的,由学位授予单位作暂缓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或者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

《办法》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术委员会的认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结合行为性质和情节轻重,依职权和规定程序对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做出处理建议。

河北: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以工作业绩为重

《中国教育报》消息 日前,河北省人社厅、教育厅印发《河北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将改变评价标准,由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转为以工作业绩、师德素养和一线实践经历为重。

河北强调,今后将进一步健全评委会工作程序、评审规则,创新评价办法,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实现形式,采取说课讲课、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并结合本省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中小学教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新条件将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考虑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

同时,河北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浙江:补齐短板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报》消息 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制定出台教育系统查补短板行动方案,要求全省各地各校围绕育人工作、教育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补齐短板,加快浙江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教育结构方面,浙江省提出,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发展水平。改善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完善学前教育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推进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快省重点建设高校等建设,积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高校分类指导管理,协同育人,加大对高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促进独立学院规范提高。

上一篇:专家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个人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