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师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06:07:28

农业师职称论文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1

一、理论学习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对于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我科室人员都进行认真学习并作了学习记录。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通〔XX年〕38号)、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5号),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卫发〔XX年〕128号),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共2页,当前第1页1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

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大学、师大、医学院、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市人事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市、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口活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局党组的安排,组织开展好科室业务学习.在培养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的工作中,协调指导各部门做好工作,使我市科技队伍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方面,还需常抓不懈,继续搞好农民技术职称等评定工作。切实搞好人才资源整体性工作,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2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泰州 25300)

摘要: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的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58-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各高职院校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并不断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选拔、考核体系,“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来源、结构等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双师”素质教师是国家对

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明确要求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指出:“建设院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要将企业经历和实践锻炼要求纳入专任教师评聘、使用和激励政策,新进教师一般应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3年建设期内,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指出:“各级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一大批‘双师素质’专业骨干教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制定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成功开展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工作,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近年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显著,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教师队伍构成不尽合理

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主要有高校毕业生、从企业或其他单位调入的技术骨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近年来高职院校迅速扩张过程中,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以从本科院校毕业直接跨进校门的青年教师为主。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职称偏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水平也非常有限。

(二)学历基本达标甚至超标

目前存在某种误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不需要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其实不然,高职教育有两个被普遍认可的重要属性:一是“高等性”,二是“职业性”。“高等性”是指高职教育的教学理论中包含高深科学理论;“职业性”是指取得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能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还要会将其转化为作用于工作现场的实际操作,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而目前很多人忽略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一味强调“职业性”。

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的学历基本要求是本科。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应该已经不成问题,很多学校新引进的专业教师甚至已是硕士以上。许多原先在中专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前分配的或留校的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也已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本科或以上学历。

(三)教师自身压力较大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底子薄,以及前些年的大规模扩招,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非常紧缺,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学生素质也良莠不齐,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规定必须要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及职称挂钩。加之,当前高职教育尚未得到社会(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生存、工作及发展压力普遍较大,甚至部分人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是同时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即可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二是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中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双素质(能力)”型专业教师,是“双师”素质教师;三是具有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相关行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职称”教师被认定为具备“双师”素质;四是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执)业资格证书,同时又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及能胜任生产岗位的操作技能的“双证+双能”型专业教师被认定为“双师”素质。

现阶段,高职院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大多数停留在“双证”水平。这些教师虽然大部分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企业从业经历,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现行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标准相对混乱,某些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高。相比而言,执业资格证书需通过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时间的封闭式考试才能获得,相对比较正规,认可度较高。不少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要求较高,比如执业律师、执业药师等都要经过通过率极低的考试。因此,这里的“双证”,笔者主张应是“高校教师资格+执业资格证书”,少数尚无国家统一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可暂以规格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

有舆论认为“双证”型“双师”是面子工程,只有具备了“双能(双素质)”才能真正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很难进行直观量化。这就直接造成了目前简单化地以“双证”或“双职称”来认定“双师”素质教师的现状。那么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不普遍采纳“双职称”说呢?目前,在校教师取得“双职称”还比较困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能申报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职称。因此,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现有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都是学校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他们来校时既已具有工程师等中级以上职称,后又通过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但是,绝大多数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企业的薪资待遇比较优厚,不可能彻底舍弃企业的高薪来高职院校作专任教师。因此,从企业引进的“双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凤毛麟角。

笔者认为,“双证+双能”型“双师”培养机制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双证+双能”型“双师”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合理组织与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能把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及时传递给学生。高职院校应当首先鼓励教师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取得“双证”,同时,在学校层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轮流选派教师顶岗实习,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使其真正具有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全面、可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

(一)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引进机制

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重点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通过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水平皆佳的企业精英来校任教。

(二)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现有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参加各类层次较高的执业资格考试,如执业药师、执业兽医师、执业律师及注册会计师等,对于取得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此举旨在促进教师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我院动物药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已有十多名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教师在取得证书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

(三)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由于许多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仅仅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严格意义上说,教师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并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具备了“双师”素质。有鉴于此,我院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关于选派青年专业教师赴企业锻炼的意见》,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积极为中青年专业教师提供赴对口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培养教师专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有益举措,我院涌现出了一批不单是理论型学者,更是谙熟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一线实践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教师企业锻炼的实施质量,学院还规定教师锻炼期间形成的所有工作材料归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健全“双师”素质兼职教师聘用机制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我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的范围是我院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职教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院吸引了众多合作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针对大部分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培训、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教学基本功薄弱等弱点,我院对他们进行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使其具有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使命感和基本素养。同时,我院还出台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校外兼职教师职称认定办法》,通过严格规范的认定将兼职教师认定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四个等级,实行优劳优酬。通过上述一系列得力措施,目前我院初步建成了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上述“引”、“激”、“培”、“聘”等系列措施,我院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专兼配合,共同发展”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一种目的,不是为了敷衍应付上级部门的评估与检查,而是一种手段,旨在打造一支既能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一种提升,以此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腾飞,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政艳.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7):84-86.

[2]吉文林,胡新岗,等.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需求分析和对策[J].职教论坛,2011(24):84-88.

[3]罗莉,李梦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J].职业论坛,2011(4):40-45.

[4]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59-61.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3

教师流动,可分为教师职业间流动和职业内流动。前者是指教师离开教书育人这个职业流动到了其他的行业领域中,而职业内流动是指各地区的教师之间相互的流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主要呈现下面几个特点。

1.由农村向城市、由中西部向东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我国的东部城市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步拉开了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大批的落后地区的教师为了生计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流动到了发达地区,导致了中西部地区优质教师数量极为短缺,教师质量难以保证。

2.青年教师的大量流失

就笔者对所在家乡的一个农村学校的调查,发现该学校的年轻教师甚少。年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着最新颖的教学思想和精湛的教学技巧,而且对于学校里教师精神面貌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学习氛围强化都起着一种推动作用。

教育上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教师作为教育中的核心力量,如果出现以上的单向的、无序的、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的流动,将无异于加剧了地区师资的不平衡,进而会使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差,不利于这些地区人才的培养,最终将会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及策略思考

要想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就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而教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能否全身心地投入教师事业中,主要决定于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源泉就是需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事也不能做。”所以教师的需要将是一种内驱力,不断推动着教师去认识思考,去发展超越。那么造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不合理的流动正是因为教师的需要没有充分地得到满足,进而导致了教师不能专注自己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导致了教师的不合理流动。马斯洛需要理论中的五个层次对研究这种不合理流动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生理需要的缺失

无论从事于哪一项职业,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工作着,为了能靠每月的收入来让自己和家庭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教师也是这样,所以当教师的这一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不能安心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工作。有人说:“教师要以育人成才、无私奉献为最大的需要和满足”、“人生最大的欢乐和幸福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教师自己的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将自己崇高的理想怀揣在心里,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而离开所处的岗位。

这种需要直接地体现在了教师的工资待遇上,特别是在中西部边远地区和农村教师身上。这些地区的教师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也非常的繁重,但是跟这些不成正比的却是他们的工资。根据一项对教师待遇评价的调查显示: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教育工作者对待遇的评价都基本处在一般和较差的之间。教师们普遍认为得到的待遇不能让自己满意,这也就是造成教师职业间流失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想消除这种中小学教师的异常流动,首先必须得到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首先,统一城乡教师待遇,实行“同工同酬”――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同级同类学校里同职称的教师收入相当,使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教师,工资要按时按量发放。对财力不足、发放教师工资确有困难的县,需要国家、省、市三级政府通过调整财政体制和增加转移支付的办法保证教师工资的发放。再次,对于服务于农村或边远地区任教的教师要给予额外的津贴。

2.安全需要的缺失

安全需要是指安全、秩序、自由、稳定及受到保护等方面的需要,主要包括心理安全、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大量的流失,主要是跟社会保障的欠缺和工作难以稳定有关。

首先是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他们一方面要求自己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保证;另一方面希望未来生活能有所保障。据成都市教科文卫体工会对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中显示:享受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农村教师分别占调查数的是91.07%、87.45%、88.61%,但是对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分别只占34.75%、21.36%和12.8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教师得到了基本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但是跟他们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社会保障却和城市教师相差甚远。因此落后地区的教师为了得到更好的安全保障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流到城市发达地区。

再次就是事业编制,事业编制关乎教师工作的稳定性。“编制”作为人们口中经常提及的话题词语,“你进编制了吗?”这样的话也经常能在人们的交谈中听到。“编制”在人们的印象里已经是工作稳定,端上铁饭碗的代名词。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必然导致农村落后地区教师的流向更稳定、更安全的城市学校。

由此看来,要想保障中小学教师的安全需要,必须要保障并逐步提高落后地区教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教师法》的相关条例也对此进行了规定,如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水平、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检查等,然而在具体执行中,有很多地方却没有很好地落实。所以,政府应该落实好《教师法》中给教师在工资和福利方面的规定,让落后地区教师的当前和未来生活得以保障也是防止这些地区优秀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措施。

3.归属与爱、自尊需要的缺失

这两种需要同属于教师的心理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在农村及边远地区,由于教师资源的稀缺,导致了一名教师可能身兼数职,有的甚至一所学校所有年级加起来只有几名教师,这样就无形地加重了这些教师的负担。教师的业余时间也就被一些学校的事务所占去大半,这样他们和家人、朋友的交往就减少了,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也是造成这些地区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自尊需要,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声誉和地位而言的。在农村,由于客观原因,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不高,尊师重教远未形成气候,侵害学校财产,干扰教学秩序,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辱骂和殴打教师现象,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人格尊严和工作积极性。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予通过那些优秀的服务于落后地区的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农村教师的劳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承认,从而缓解教师心中的压力,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此外,农村各级党政部门应大力宣传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民中树立教育兴农的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教师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4.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满足意味着人可以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这里涉及到的是教师的人生追求问题。

首先,教师的职称是证明教师教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从职称指标的下发来看,农村学校相对于城镇学校要少得多,而且职称的评定往往与发表学术论文相挂钩。这样,因为指标和能力有限,所以,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中要显得困难很多。再次,农村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学历层次都有所欠缺,他们自己也急切希望能够受到继续教育和相关的培训,通过不断的完善自己去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但是,农村学校难以满足农村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无法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

因此,在职称评定中应该对服务于与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取消发表学术论文与职称晋升相挂钩的硬性规定。通过《教师法》关于教师职称“定期晋升”条款的落实,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得到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定。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农村落后地区教师的培训,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去完善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巧,以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冯文平.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02(2).

[3] 彭礼,周险峰.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探究.湖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师;农村地区;专业素养;调查分析

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实施高质量数学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教育与心理素养,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新课程标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以及教师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教育与心理素养则指的是教师自身所具备品德。本课题围绕上述几点,以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本文是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问题的分析。

一、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问卷发放、回收以及发放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7所学校参与,发放问卷178份,回收问卷178份,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为95.5%。各学校皆积极配合此次调查。2.教师年龄分布情况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是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主体,其素养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教师教龄分布情况从一个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是需要经历时间的积累的。通过综合教龄的五阶段分布情况分析,可以推断出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多为有2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建而成。4.教师职称分布情况从参与调研教师的职称现状可以推测,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获评小学高级和中学二级职称的占多数,并且获评小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非常少。5.教师学历分布情况从参与调研教师的学历来看,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数学教师各占一半。6.教师毕业专业分布情况在参与调查的17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毕业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各占30%和17%,其余专业毕业的占53%,包括汉语言文学、教育学、英语教育、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高达27%。

(二)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关于数学教师素养的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和“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每一部分包含问题不等,共计32个问题;第一部分都为单选题,教师需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一项作答,第二部分则需要教师根据提出的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具备程度”作答。1.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情况(图1)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的教师的答题正确率在5题以下的高达61%,而在5题以上(包括5题)仅占39%,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答对4题的和答对2题的人数,都各占总量的19%。由此不难看出教师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十分薄弱。2.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情况(表2)此部分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即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教师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德。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方面,教师认为的重要程度基本在2.8左右浮动,而知识具备程度则基本为C或D,只有少数值偏离这个范围;在教师解题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基本在3.0左右,能力具备程度全部为C或D;在教师品德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在3.5左右浮动,具备程度同样是C或D。由此可见,教师们的素养处于中等状态,仍需改进。

二、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可得,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师年龄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第二,从教师任教时间来看,教师队伍中有2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成了教学任务的主力军。第三,在教师职称方面,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获评小学高级和中学二级职称的占多数,然而获评小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屈指可数,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第四,在教师学历、专业方面,拥有专科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然而在他们中,毕业专业除了数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毕业生以外,不乏其他各专业的毕业生,其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高达30%的数学教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后,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答题正确率较低,大部分教师对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远远不够。综上数据表明,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素养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德冲.校长视角下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

[2]卢君娥.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缺失的调查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4,(6).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 乡镇学校体育教师农村体育活动指导建议

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是这一宏伟目标得以实现的标志之一。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落后、交通欠发达、信息不畅、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等问题制约着广大农村的发展,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农村体育工作怎样开展?我国《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给出了答案:“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居住分散,农村体育的重点应放在镇乡。”[1]农村体育工作如何开展?笔者试图剖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周家店镇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农村体育事业良性发展献计献策,通过体育的教育功能,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文明素质,旨在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周家店镇初中、小学体育教师与民间艺人骨干。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

对周家店镇中学体育教师(4人)、周家店镇中心小学等5所小学体育教师(9人)与民间艺人骨干(17人)进行个别访谈与集体座谈,为本研究收集资料。

1.2.3现场观察法

利用参加“红、白”喜事等宴请的机会,现场观察其表演内容与水平等。

2.结果与分析

2.1周家店镇文体活动开展现状

周家店镇位于鼎城、临澧、津市三区(县、市)交界处,距古城常德30公里。辖2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周家店镇地处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交汇处,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一直长盛不衰。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文化艺术在我镇得到长足发展,1995年被省文化厅授予“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光荣称号,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光荣称号。目前,全镇有43班锣鼓家什,舞龙队1支,舞狮队2支,广场舞5支,篮球队1支,文学社团组织2个,农民书法家协会1个,说书听书的茶艺社4家,民间艺人骨干200多人,民间艺术团7支,他们的足迹遍及常德9个区(县、市)、沅陵、益阳、宁乡、南县、沅江和湖北荆州一带,年表演(观众100人以上的)1500多场次,观众达60万人次。

2.2周家店镇学校体育教师指导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构成

通过对13位体育教师访谈得知,有10人对7个项目一年不少于1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进行指导或亲自参与活动,见表1。在访谈中还得知,他们对农村体育活动的指导,主要是在练习内容与练习方法手段上进行指导。尤其是舞龙舞狮和广场舞经体育教师指导或参与后无论练习内容,还是表演水平都得到了极大丰富与提高。体育教师的指导为他们参加有偿演出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证,同时也为他们常年开展提供了信心源泉与经费保障。

表1周家店镇学校体育教师指导农村体育活动项目、次数统计表N=13

2.3周家店镇学校体育教师指导农村体育活动的优势分析

13位受访体育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有8人,大专学历的4人,中专学历的1人;从职称构成来看,高级2人,中级5人,初级5人,没定极1人;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见表2、表3。

表2参与指导农村体育活动的学校体育教师学历构成表N=13

表3参与指导农村体育活动的学校体育教师职称构成表N=13

2.3.1闲暇时间相对充裕的优势

小学与初中教育正处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大部分学校对学生无早晚自习的要求,即使个别学校有寄宿生,学校也没有安排13位受访者中一人担任学生早晚自习辅导的工作。因此,他们参加农村体育活动指导有时间保证。

2.3.2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13位体育教师中有12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在高校经过多年的专业系统学习与训练,相对农民掌握了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与较高的运动技能,这为指导农民参与体育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这些老师均来自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第一线,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训练经验,这有利于他们开展指导农民参与体育运动工作。

2.4周家店镇农民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所持态度

在对17名民间艺术骨干访谈中得知,他们对学校体育教师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均持非常欢迎的态度,他们认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表演内容,强化了表演效果,提高了知名度,增加了收入。他们还认为与体育教师交朋友,有利于及时了解自家小孩在校读书情况,有助于小孩成长。

2.5周家店镇镇政府所采用的激励政策

1995年周家店镇镇政府以周家店镇被省文化厅评为“湖南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为契机,实时启动“科技兴乡,文化强镇”战略,难能可贵的是历届镇政府均以此为工作方向。他们不断完善奖励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5.1教师指导或参与农民文体活动与职称晋级挂钩

1997年周家店镇镇政府在征得鼎城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同意后,出台了2号文件,文件对辖区内中小学(不含高中)教师指导或参与农民文体活动的次数,参加比赛获得名次分别给予0.1~50分的加分,加分主要用于该教师在任教年限、教学与科研水平等符合职称申报条件时用作额外加分。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的热情,不仅仅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向被许多城里人认为是曲高和寡的诗词活动在2006年成立的樊溪诗社里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2.5.2有条件允许教师利用农民文体活动创收

2号文件规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即闲暇时间参与农民文体表演队进行有偿商业表演。通过受访者了解到,他们每参加一次商业表演,钱物收入每人能获得50~100元不等。这条规定对表演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有积极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农村体育工作是我国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要健康、有效长久地开展需充分利用当地学校体育教师资源,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体育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减轻政府人力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

3.2建议

广大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到农村体育工作中的实质是让他们兼职做社会指导员的工作,应给予相应的报酬。除舞龙舞狮、广场舞等非常有限的几个体育项目有可能参与商业表演创收外,其他大部分项目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与扶持。以评职称为杠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杀鸡取卵之嫌,非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李相如,苏明理.全民健身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秦华奇.新中国60年农村体育的回眸与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28-30.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6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非常堪忧。据安徽省天长市对全市33所农村初中学校78名地理教师的调查,本科学历占6.4%,专科学历占79.5%,民办或临时教师占14.1%,其中本专科学历是地理专业的占47.4%;高级职称占5.1%,中级职称占25.6%,初级职称占35.9%,未评职称占19.2%;20~30岁占43.6%,30~45岁占33.4%,45~60岁占23%;地理教师90%以上兼带其它主科。笔者所在学校是西部一所农村中学,虽然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但地理教师队伍仍然非常薄弱。全校共有初高中地理教师12名,高中7名为专职,初中5名全部为兼职;其中地理专业(本专科)毕业只有5名,初中地理教师没有任何1名毕业于地理专业;目前高级职称只有1名,中级职称只有4名,初级职称占8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

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村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这就迫切需要使农村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农村中学学生主要是农村孩子,他们是农村的未来,其接受地理教育的状况一方面反映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中国梦”的实现。上述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无疑是不能胜任农村中学地理教育使命的。由此可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走专业发展之路,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更是需要得到及时更新和提高。已实施三年的“国培计划”有专门针对农村初中地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安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设计。虽然有这样针对性的措施,但整个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亟待相关部门重视和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努力。

二、强制性与自主性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强制性。一是《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是从法律层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强制性要求,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而有任何特殊的对待。二是《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到符合规定标准的义务教育,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尤需努力,尤其需要通过专业发展以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努力工作以提高和保证地理教学质量。三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育相关活动提出要求,规定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地理课程标准没有区分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对初中阶段的内容要求和高中阶段必修模块内容要求的规定是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的。所以,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以胜任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为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地处农村就有所降低。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强自主性。一是要给自己提出专业发展的要求,主动寻求发展。学生要做发展的主体,教师更要做发展的主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既是教师自身发展所需,也是给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所需。二是要根据自身职业生涯阶段,确立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显然,新教师、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由于处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专业发展面临不同的主要矛盾,应该有不同的专业发展任务和要求。新教师、青年教师主要应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中年教师应在教学艺术层次上追求提升,老教师宜在地理知识和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方面加强学习。当然,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也应在学历提高、论文论著、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在学历、职称等方面达到应有水准,以更好地检验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三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智能,选准专业发展方向。在广博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教学风格。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较大的优势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农村的区域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发展自身和开展教学,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当会受益匪浅。

三、思想性与专业性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要突出思想性。一是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敬业思想。当今世界,城市化仍是主流趋势。地理在中学各门课程中,是研究城市化最系统的学科,地理教师要以更专业的水平来看待城市化潮流,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未来新型农村公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清醒看到农村是当代中国教育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充分认识到投身农村教育的人生价值。地理教师还要以更专业的水平看到逆城市化趋势在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大都市的普遍存在,看到未来发展“乡村生活城市化,城市生活乡村化”的趋势。要以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思想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信念。二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地理教师主要工作看似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授,但不能不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在课程性质里明确提出地理学科的思想性,所以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地理知识传授为载体,结合农村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胸怀世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要突出专业性。一是热爱地理、献身地理的专业热情。中学阶段,地理是惟一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的课程,既具有社会科学的丰富与深刻,又具有自然科学的严密与简洁。地理学科的学习无论是对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还是对学生的现实成长、终身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且其它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地理学科独特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地图、图表思维模式蕴含着审美情趣与学科魅力。目前地理学科初高中教学时段安排不连续,初中与高中理科均未纳入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初中和高一、高二理科班学生普遍存在“厌地症”,高中文科班学生普遍存在“恐地症”。但深信随着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教考分离,让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有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有学习方式的自,这样的教育理想定会实现。二是学生主体、探究合作的专业理念。主要指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注重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经历过程来发展学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正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弱项与短板,找到薄弱之处,就要痛下决心改进和迎头赶上。一是地理学科未得到足够重视,还有更多自主发挥空间,可以更加灵活地实施教学。二是唯独地理学科,农村学校的可用资源往往不比城市学校少,反而更多。这是因为地理学科的内容除有关城市的以外,还包含很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村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泉、一山一岭、一村一户、一店一铺、一镇一场都是地理教学的资源,农村更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风民俗、俚语谚语,也都是地理教学的宝贵资源。另外,在乡土地理的教学中,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也是具有同等优势的,都是学习自己比较熟悉的区域。另外,农村师生偶尔还能进城,在电视、网络上也更多的是关于城市的信息,农村师生都可利用。

四、生产性与生活性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24-02

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全面拉开了中国卓越人才培养的大幕。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卓越农林人才计划是按照“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计划”要求有一定农业生产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加大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同完成学生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及差距

农学专业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全系有专业教师4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90%的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66%的教师至少主持过1项自然基金项目,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为自治区、兵团经济建设培育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但与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与师风建设需要加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大多数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教学工作,既教书又育人,为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四有”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有少数教师放松或淡化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教学效果不佳;个别教师只重科研不重教学。

2.实践经历与经验有待强化。随着学校的发展,老教师的纷纷退休,不断从外面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目前,我院农学专业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多数(约52%),是教学的骨干力量。尽管院系坚持每年派遣部分青年教师下基层进行教学、科研和生产,但大多数青年教师虽然学历越读越高,但由于他们从校门到校门,其知识结构很大程度来自书本,是间接的,授课时理论无法联系实际,致使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3.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有待加强。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性地去认识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师素质,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培养卓越人才不仅需要老师在学术研究上有所作为,在教学研究上也要有所作为,有研究才有创新。由于受到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条件的影响,许多教师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科研理论研究上,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很少,忽视了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专业教师知识结构拓展不够。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即适应现代农业需要培养懂技术、懂管理、善经营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企业家和农场主。这就要求学生除具备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而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和学科设置过细,导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范围过窄,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扩展能力不强。加之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主动跨学科和专业的精力不足,使其在学科交叉点上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此培养的学生看待和解决问题有局限性,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不强。

5.教师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目前高校的教学评价、职称晋升上仍是重学术、轻实践,导致一些教师把主要目标集中在理论研究上。另外,在教学业绩考核方面,部分高校将重心放在教学工作量、评教成绩、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涵盖评价教师实践能力的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教师自身想提高实践能力,但迫于各种考核压力,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缺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二、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对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培养人才,师资先行。教师是卓越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卓越农业人才,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理想、有抱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持立德树人,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用爱心、耐心、热心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动机。

2.教师要有精湛的专业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实践的基础,了解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掌握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观点,对于培养卓越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

3.教师要关注社会需求。教师要注意与培养对象加强协调沟通,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农林人才计划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先进的技术,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在培养时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农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卓越农业人才

农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强、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农学专业的所有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解决一定的生产实际问题。这不但要求农学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过关,更要求其能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深切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所需,理论结合实际,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情况,不断促进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师资队伍现状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卓越农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教师宣传,尽快建立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帮助教师明确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引导教师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而保证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果。

2.强化实践能力,关注青年教师。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提高外,在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特殊要求下必须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加生产实践工作的机会;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引导、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过程;建立学校与农业生产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合培养机制,选派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工作。青年教师在企业中参与管理和生产一线的工作,切身了解所从事专业在技术、工艺、生产及设备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现场学习,掌握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实践能力,并将实际生产经验和实践知识融入教学,丰富课堂。

3.优化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现行很多高校都是以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教师水平职称评聘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教师重理论科研、轻实践。为了激发校内教师主动参加实践教学,增强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上应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从侧重评价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情况,逐步向评价其项目设计、技术服务、研发、产学研合作、实践经历、专利申请等方面转换,让教师投入到企业实践的相应教学工作中。在进行岗位聘任和考核时,教师在项目设计、产学研合作、专利、技术服务、研发等方面的成果与理论研究成果和情况同等对待。对担任卓越计划的校内教师,应该在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考核评优等方面享有优先考虑的权利。学校和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下大力气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扭转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4.利用社会资源,全员培养人才。“卓越农林计划”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不但要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的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还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聘任兼职教师是建立多层次卓越型教师队伍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兼职教师的主要优势在于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掌握本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标准。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可以尽快地满足“卓越农林计划”培养的需要。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以及开设专题报告。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别担任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构成“卓越农林计划”特有的双导师制度,联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农学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一定会有较大提升,以保障“卓越农林人才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碧春,等.“卓越计划”背景下动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农业师职称论文篇8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教育部于2014年3月25日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笔者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基于职业化专业化视角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根据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令等相关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出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与规定。而《标准》的颁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发展空间较小、职业认同感不高,队伍不够稳定。

辅导员工作压力大、负荷重,有关数据显示,46.12%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使其感到前途渺茫,仅有15.65%的辅导员认为前景广阔。部分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辅导员岗位作用的认同感不强,在一些高校中,多数辅导员工作2-4年就转岗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职称评定困难,福利待遇偏低。

目前,有关辅导员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考核晋升制度落后于这支队伍的现实发展需求。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与工资、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客观上降低了辅导员的待遇水平。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院对全国103所高校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的收入低于学校的专任教师[1]。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够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复杂、学科结构不合理,思想教育类背景的辅导员人数较少。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辅导员队伍人员缺失,整天忙于琐碎的事务,时间及精力有限,难以深入的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导致辅导员队伍中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氛围。有关调查显示,只有21.1%的辅导员经常关注并能运用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2]。而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导致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亟待提升。

二、南京农业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实践

《标准》对于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着纲领性、指导性、示范性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南京农业大学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标准》的具体措施,及时调整和完善辅导员培养培训方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考评考核指标等,努力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新水平。 (一)建立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综合化的培训平台。

为促进辅导员队伍多元能力提升,建立辅导员可持续发展机制,学校以职业化要求为目标, 搭建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平台,推行专业化个性化的培训制度。学校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综合性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交流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网络培训与走访实践相结合,组织辅导员学习时事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将辅导员纳入师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坚定辅导员职业发展信心、提升职业认同感。 (二)完善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定、考核晋升制度,推进职业化发展步伐。

学校立足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目标,改进和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在学校专职辅导员评聘中,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坚持任职条件的前提下,注重考核申报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绩和能力,防止和克服只重论文而轻视工作实绩的现象。在专职辅导员中设置非领导职务,凡在专职辅导员岗位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的可确定为副科级辅导员;工作满4年,经考核合格的可确定为正科级辅导员。学校在二级学院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一职(科级正职),满足特定要求即可申报。学校鼓励和支持一批专职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三)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力度,提升队伍整体综合素质。

学校支持辅导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理论研究,每年拔专款资助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项目,培育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可以承担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学校校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辅导员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条件。这样的规定不仅为辅导员以后评定职称提供便利,也给辅导员提供继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理论知识创造条件,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 健全机制 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2]张效英:《高校辅导员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 [基金项目]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基金重点项目“以辅导员沙龙为载体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X20140103)。

1.朱珠(1987-),助教,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研究方向: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赵士海,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

上一篇:景观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