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范文

时间:2023-10-02 07:54:36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篇1

一、新时代景观设计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

景观设计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景观设计广泛的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从教学内容的实质来说,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景观设计的教学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自身的设计能力,来做好设计,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新时代,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变得丰富起来,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的知识面都在随着新媒体的知识更新而不断的更新。教师和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都在不断的增长阅历,这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有丰富的素材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教学规律,认真做好自身的教学。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其意思是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是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的活动中在地球上在大地上留下的人类和自然的烙印。景观设计在教学中,可以表现为一种表面的景象,分为了很多种形式,比如城市的景观,草原的景观,森林的景观,自然风景区的景观。景观设计其实就是设计者把这些天然的或者人工的景观形象用于设计中,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从而多途径的把一些景观作为配景或者是背景。景观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把握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运用,要把景观的概念充分的运用到设计中,比如在对自然景观设计的把握中,要充分的整合自然的资源和自然的风景,比如大小山川、古树名木,这些自然资源要自然的运用在设计中,为设计做好背景。当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还要关注人工景观元素的运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建筑物这些资源如何运用在设计中,并且把这些各种的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的组织。甚至还要结合风水完整的表达一种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的景观社会和景观体系,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

二、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教学要有审美的价值

景观设计是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外,其实还是一门艺术课程,是具有艺设的审美的价值的。景观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本身就是人类向往自然的表现,景观体现的就是人的居住地,景观呈现的就是人造的工艺品,因此,景观设计在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是统一整合的物质的系统,是人类在设计过程中的艺术价值的体现,也可以带来丰富的财富的资源,并且甚至反映了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诠释,景观设计就是历史就是一种艺术美。因此,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景观设计的视觉审美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景观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性和艺术的价值相结合。在实践领域,景观设计是具有广阔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因此,景观设计教学应该把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处理结合起来,把设计规划、设计管理和保护等内容包括在内。另外,在景观设计的教学学中,还应该特别的注意结合社会、生态和艺术,三者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对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满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艺术的价值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专业教育的艺术性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和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培养设计人才的责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从传统的狭隘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入手,要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化的进程,景观设计的教学要有综合的全面的培养方案,重点打造学生的创作能力,并其让枯燥的教学成为视觉审美的过程。综上,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教学代表着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视觉的审美和创造的过程,设计作品会丰满精神思想,新时代的教学更应该合理和理性。

景观设计学篇2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生态;景观化校园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规划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景观规划与生态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演绎和构造出了极其生动和精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景观”一词在英、德、俄语中词义颇为相似,都是指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它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辨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它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如今,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工具。景观的空间结构包括类型与格局,而景观的形态则是指人类感知的视觉景观,二者共同组成了景观的基本特征——空间构型[1]。现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业迅猛发展,许多高校不约而同将自身办学空间的未来发展投向了城郊,这使得大学新校区校园环境景观在继承原有校园景观功能和文化风格外,利用景观生态理论方面知识突出反映低耗能、低排放型等运行模式的生态环境成为可能。而怎样的规划能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服务,怎样的规划既突出了效率与秩序,又合理地继承了学校的文化及历史,这就涌现出很多关于校园规划的讨论[2]。

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包括自然景观,如山地、湖泊、天然矿地等最容易形成校园环境特色因素,还包括了人造景观,如广场、道路、庭院等大学师生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区域与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3]。所谓景观化校园,是指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植物造景为主,以人为本,实现校园环境、功能、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4]。

1 项目背景

1.1 项目概况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简称一师)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以一代伟人为代表的一批历史杰出人物曾在此求学或工作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

一师的新校区——东方红校区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东方红镇,总占地面积72.67hm2。在岳麓山大学城内,符合长沙市“西文东市”的总体规划。规划总建筑面积40.2万m2,建筑总占地面积9.8万m2,总绿化覆盖率47.5%,水体面积2.5hm2。教学区是学院平面规划划分的5种类型之一,已有文科楼、理科楼、科技楼、实验楼、图书馆5栋教学楼,建筑面积共9.75万m2。学生生活区已有学生公寓14栋,建筑面积共11.39万m2,食堂,超市和商店等,建筑面积1.46万m2,完全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体育运动区有体育训练馆,建筑面积共0.468万m2;教师生活区已有周转房2栋,建筑面积共0.62万m2。学院完成共约10.67hm2绿化工程建设项目任务,现有人工绿化栽植面积约16hm2,未开发的原始山林面积约10hm2。

1.2 基地位置与现状

新校区地形总的趋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东部丘岗岗顶标高69.4~70.8m,中部岗顶标高在60.6~68.5m之间,西部冲沟平坦地带地面标高38.8~49.9m,丘岗坡度玻璃一般为10~25°,地面相对高差一般在10~20m之间,岗坡植被覆盖良好,冲沟平坦地带现为稻田。基地地形层次感强,高低错落有致,树木葱郁,有山有水。

2 设计理念

2.1 理念基础

2.1.1 创造“依山就水、绿荫环抱”生态校园。依据校园的场地条件和环境特点,强调生态校园的主题,以群山为背景,以溪水湖面为核心,创造生态校园。

2.1.2 “凭水聆风、诗意生活”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场所。塑造丰富的校园公共空间,特别是营造宜人的滨水空间,促进交往,增强校园活力和人文精神。

2.1.3“弹性布局、融合共生”人工与自然有机融合的弹性灵活的布局。寻求简洁而灵活富有自然地形布局结构,建筑形成组群且可替换,可灵活应对场地条件。建筑群以村落状与绿化环境相融合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1.4 “有机生长、持续发展”细胞式的开发建设方式。树立开发建设环境先行的观念,以如细胞生长般组团式的建设方式,力求首期建设集中紧凑,留有余地,使建筑族群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达到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2 主题:润

“润物细无声”一语道破老师的高尚品质,孜孜不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其中一个“润”字意味深长,它没有“洒”的夸张;没有“泼”的高调;没有“溅”的放肆,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状态,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就好像一师,虽没有显赫的名气,却培养出了中国的一代伟人;虽没有很大的规模,却有了百年的历史。“润”字处处体现了一师的精神,于是,选取“润”字作为一师的景观主题,景观润物、大学润人。以史之润、文之润、绿之润、新之润,4个方面进行展现。

2.3 总体分布结构:一轴、二环、四区

从校园与城市的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大学校园的空间模式,并构建出以复合功能分区、多层次开放空间以及功能基本单元为主要框架的结构模式[5]。一轴:景观主轴;二环:环绕教学区的车行道和环绕山体的游步道;四区: 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游憩区。

2.4 景观结构

“绿在校中,校在绿中”,校园处处与环境相互融合,互相滋润,以达到润物润人的思想。

2.4.1史之润。史之润──景观主轴,历史轴线的表现:在从学校内大门到图书馆水池前的200m轴线上,布置21盏景观广场灯。一共10排,尽头单独1盏在中间。景观灯6m高,每排距离是20m。景观灯底座上照刻有从古至今的21个年份,代表着学校历史沿革的重要事件。同时根据时间年份不同,变化广场铺砖。铺砖的形式以标尺上的刻度代表重要的时间和事件。黑白红3色为主要铺装色彩,块状为主要铺装形式,材料以普通石材或砖材为主。三色铺装间隔铺设,白色为基础,作为标尺,黑色和红色铺装分别铺设在中轴线两侧,作为标尺上的刻度,代表重要性事件处的刻度形状与其它刻度相比稍大,与此处的灯柱相呼应。其中红色刻度代表具有红色革命意义的事件与时间,而黑色则代表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与时间。

2.4.2 文之润。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主旨,将“求知”、“有知”、“识知”、“传知”、“解知”、“共知”作为6个内庭院的主题,按顺时针的顺序布置,寓意知识的循环与更替,学与教的衍化。其中加入一些汉字的小品进行点缀与补充。

求知——即使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适当以小乔木和灌木如棕竹、珊瑚树等用于视线遮挡,同时还可以采用驱虫性较好的树种,以达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被外界所分散的功能效果。

有知——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应用的实际的方法;该庭院与知识的大体风格一致(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是一个互相穿插的过程),以中型乔木和小灌木造景,在院内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适当安排一些座椅,此外,也可将在君子亭“静中求学”的学习态度传承。

识知——了解并完全明白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可以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做出一些贡献;同时与“有知”园内植物配置相一致。

传知——把我们了解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即人生的传递,文明的传递,历史的传递;同时做一些有起伏的微地形,以水体和假山,搭配一些矮灌木,把水体流动过程展现出来,象征文化的传播。

解知——解释和教导有知之人去将自己的知识融入实践生活中,并且分享自己的心得,而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就有了不同的知识领域;以彩叶稍耐荫树种为主体,配置一些多年生花卉,布置桌椅供师生交流之用,以色彩丰富的彩叶树种代表知识的多元化。

共知——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认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最好办法。植物配置上注重乔、灌、草的搭配,同时配置少量彩色叶树种。

2.4.3绿之润。绿之润——把环抱校区的四座山加上在建的艺术楼、学生宿舍、体育场做成一个绿色的环带,把整个校区包裹在绿色的生态气息之中。

绿之润通过3个方面来展现:视觉、嗅觉、听觉。

(1)视觉:配置植物要遵循绿地植物的配置模式,将植物以群体集中的方式进行种植[6]。校区的四座山,以不同季相变化的植物进行展现,使四季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图书馆旁的小山坡用春季开花植物形成自然天际线,形成障景,加强空间纵深感,图书馆周围选用桃李,成片栽植成景,示意桃李满天下。艺术楼旁山体则用春夏季观花植物,示意生生不息。武警农田处保持原有山体,混植秋色叶及观果树种,体现“层林尽染”的别样景观。西北部山体使用冬季落叶观枝干与观花植物,以腊梅与梅花为主,增强冬日阳光的通透性。

(2)嗅觉:对学生宿舍区的植物配置进行补充,以保健树种、芳香树种、驱蚊植物为主,为学生的生活区域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芳香的生活环境。两栋为一组共6组庭院,每组庭院由宿舍分开,分别以清香、醇香、远香、留香、沉香、暗香、梦香为主题院落,通过植物设置归属感强的院落。分隔绿地里设置一些交流空间,预留小空地供学生进行小团体活动。

(3)听觉:以琴声、鸟声,竹声为设计的出发点,对艺术楼原有竹林,生态农场部分区域进行改造设计,突出声音的效果。琴声以艺术楼的琴声和音乐厅的声乐为具体形式,通过景观设施放大其音乐的艺术效果,把其用到景观设计的立意上面来,同时结合绿色主题。艺术楼的南面的山体结合艺术楼的特质而充分利用起来。把小山坡作为一个平时艺术楼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练声的场所。所有声音最原始的来自于大自然,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眼睛闭上,呼吸大自然,触摸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灵感,是一种完美的体验。

此处主要给艺术楼的同学们提供独自练声的场所,因此,此处不需要设置太多桌椅,更多的要放置一些相对独立的木平台,木质材料更加具有亲近大自然的感觉,相对独立的平台能够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提供一种开阔感。

鸟声:拟定在武警农场的后山作为鸟声体现,在山体上主要栽植引鸟树种,同时在原有大型乔木上安置各式各样的人造鸟巢,以此吸引鸟类栖息,鸟巢要设计的比较新颖,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树下主要给人一个聆听鸟声的环境空间,而且鸟声能松弛神经、陶冶性情,起间接愉悦听众的作用,同时,此处也是一师范学生们能够进行一定的课程学习与帮助的场所。

竹声:拟定保留原来的竹林区域,并进行必要的改造,竹子与石、白墙组合成景,在古典园林中的非常常见,黄金间碧玉、毛竹、孝顺竹等都是很好选择,同时在竹子底下种植麦冬,其色泽与竹子对比明显,和石头又能完美地搭配起来,并且能修饰竹林底下的泥土。

2.4.4 新之润。新之润——新科技、新技术的运用,体现学校与时俱进的步伐。

在景观生态规划中推倒一切和没有继承的规划是没有生态性的。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

雨水收集系统则是可行的措施之一,包括“初期弃流——过滤──储存——杀菌——回用”4个阶段。

通过运用铺设管道,陶瓷透水砖,雨水收集花池等雨水收集技术将雨水和学生用水收集,然后,再运用自然生态水景处理方法将收集用水净化处理,最后,再以沿路铺设管道和水泵抽水的方法,把图书馆前的水体和武警农场水体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环流,可以保证水系的质量,又可以免去集中处理污水的成本。

整个校区也运用了一些科技环保材料,例如木塑复合材料,凝石,GUP石木材料,陶瓷透水砖等材料,新材料的运用体现学校与时俱进的步伐。

在植物搭配上也体现“新”的理念,建设节约型园林。因地制宜,优先选择利用乡土植物,生态优先,利用原有植物资源进行植物造景,选用节水抗旱植物构建节水型园林,应用粗养护型植物,降低养护成本。

参考文献

1 朴浩,许晓东.大学新校园景观规划的生态适应性设计研究初探[J]. 建筑设计管理,2009(9)

2 王恬,刘飞.功能主义校园规划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以中国矿业(徐州)南湖校区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0(2)

3 王静.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发展趋势简析[J].教育建筑,2009(2)

4 丁可武,曹智.建设景观校园 提升校园文明——试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校园景观规划构思[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2)

5 沈祖光,刘文.新形势下大学校园规划的空间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11(4)

6 桂克印.浅谈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生态校园规划设计[J].现代园艺,2010(1)

景观设计学篇3

关键词:普陀中学;生态校园;景观设计

普陀中学迁建工程校园用地面积115102平方米,总建设面积53397平方米,总概算投资24052万元,在建校区位于现在东港街道陈家后村靠近塘头方向。建成后的新校区教学硬件严格按照一级重点普通中学的标准建设,将拥有科技实验室、多媒体、音体美等专用教室,还将拥有体艺馆、游泳池、网球场等先进设施,在空间、交通、环境等条件上进一步提升。

1 设计理念

本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结合基地内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倾心打造校园的生态型环境,为师生塑造自然优美,学习生活方便、配套齐全,同时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怡人栖息之地。

具有认同感的个性化空间设计:通过对建筑、环境小品的个性化设计,人与自然及建筑的共存与融合,塑造高雅品质的建筑空间,宜人舒适的学习景观环境。

2 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以高起点规划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规划与设计应具有超前性与先导性,体现新理念与新手法,在建筑设计、环境塑造、道路设计等方面都予以体现。

2.2 可控性原则 根据规划设计任务要求,协调相关规划外部条件,合理确定功能布局与开发规模,利于分期开发,滚动发展。

2.3 经济性原则 校区规划应结合地方实情,注意节能、节地,在按定额规定的用地范围内,注意教学、科研建筑的相对密集化,珍惜有限的财力、物力和土地。

2.4 艺术性原则 校园的形象环境应具有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强化校园建筑与环境规划之间的整体性,以及校园空间序列的连续性,体现朴实、典雅的建筑形象和宁静、优美的学府气氛。

3 规划设计目标

营造健康生活,力求创造一种现代的、人性的、健康的学习生活模式氛围,为学生开辟崭新的、高品质的学习、交流、休闲空间。以丰富的室外空间,打破传统的“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形态,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范围,提供师生之间更多的轻松宜人的交流平台,提高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4 景观分区及营造

整个校园以一条景观大道为景观轴,设置几个景观节点和中心景观,同时围绕中心景观中心广场、景观轴线从西到东贯穿整个校园,保证了景观的连续性。我们抓住校园景观所应具有的自然、轻松、朝气蓬勃、尺度宜人的特点。采用了植物为主要的造景元素,以点、线、面有机的结合,有序的排列、组织、形成简介而不失丰富,轻松、活泼的空间布局。

4.1 景观分区

4.1.1 樱花大道、银杏大道 常绿的香樟在两条大道外侧,沿街的是银杏和樱花,起到了夏遮冬透的树种效果。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时,结果时或夜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1.2 硬质广场、林荫停车广场 硬质广场位于校园的中心区,以玄武岩铺装路面,盆景,小块绿地相结合,形成了中心区阔达的景观效果

林荫停车场的建造不仅给校园填绿,也给进入校园的汽车提供更多的“休憩”之处,林荫停车场协调好了车与树的关系,不仅让汽车有了停放之处,又有效的增加了校园的绿化量。

4.1.3 镜湖、运动场休息区 镜湖应承浙江的历史文化背景,借以舟山“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的造园手法,按照地形地貌特征总体设计,把舟山文化蕴藏在整个湖区之中。

运动场以一个生态的看台,和景观绿化带形成机动车道和运动场之间的隔离界面。大大弱化了道路与运动场之间的相互干扰。看台上设置的树池为看台提供了天然的遮阳伞,看台中镶入的草皮的软化了大片硬质的效果,增加了看台的亲和力和生气。

4.1.4 教学楼内庭院 教学楼内庭院通过对微地形的处理,使空间立体而丰富,产生曲径通幽的效果。通过对四季植物的搭配,组织,营造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春色绚丽”、“冬景萧肃”四季交替的自然景观。

4.2主要小品设计 指示标记作为景观小品的出现也是有一定历史的,它大概是从道路上的指示牌演化过来的。在道路的各个路口均放有明显并统一的指示牌。

现代灯具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欣赏为主,根据不同的环境景观特色进行灯光再创造,给人视觉上带来极佳享受,只可远观;另一种以实用为主,为人提供活动空间。不仅为欣赏,更为人使用。

广告栏和垃圾箱是在公共园林出现以后为公众服务的,广告栏是以宣传和教育为主的,好的垃圾箱应该是美观和功能兼备,并且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为好。

5 植物配置

景观设计学篇4

关键词景观危机;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8-01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剧增,工业集聚发展,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城市面临占用大量土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住宅拥挤,水泥硬化严重、居民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的景观危机。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城市景观危机的重要学科,该学科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而进行空间规划、设计及管理的学科。以往,该课程教学多注重设计规范、空间布局、构图美学等景观感受层面以及大众行为心理层面的教育,忽视生态设计层面的教育。要在景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通过生态设计,提高城市品味和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生态设计思想,以加深学生对相产理论的理解。

1尊重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规划设计结合自然

尊重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指在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应以场所千年来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详细调查分析城市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自然要素,设计源于区域自然要素的分析[1]。如美国景观设计先驱奥姆斯特德借鉴英国自然式园林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注重用乡土树种营造森林景观,并模仿自然界的湖泊和草原,建造自然田园风光,公园内树荫大道及中央林荫广场,平坦开阔,四周有足够的树荫,游人最喜欢停留,坐在这里只闲看过往的行人都是一种乐趣。重视自然和乡土性在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哈普林的作品中也得以体现。比如美国演讲堂广场,哈普林从俄勒冈州瀑布山脉中的瀑布和森林的自然景观中获得灵感,瀑布及跌水部分采用较粗犷的暴露的混凝土饰面,水瀑层层跌落,最终汇成十分壮观的大瀑布倾泻而下,水声轰鸣,树林茂密,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的壮丽水景,在城市环境中为人们架起了一座通向大自然的桥梁。美国景观师施瓦茨设计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广场,广场上水滴状的鼓丘来自于当地典型的冰丘地形,鼓丘上种植的矮小的短叶松,来自于该州北部森林中一种常见的矮小的先锋乡土树种。俞孔坚团队设计的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在对后滩自然环境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和后工业生态文化”的构思理念,其中以芦苇、荻、香蒲、水葱、梭鱼草等水生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打破以往的水泥护岸,使滩回归;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小麦、水稻、油菜、向日葵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保留旧工厂的码头遗址,营造水上花园与芦荻观景台,保留旧工业厂房之钢构,演绎为空中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向游人展现工业遗存和后工业的生态文化[2],该设计获得2010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设计奖。

2满足生态平衡要求,营造和发挥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目前,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仅停留在“绿化、美化、彩化” 以及游憩与观赏的功能上,只限于为城市“涂脂抹粉”,而忽视生态服务功能的营造和发挥[3]。

2.1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服务功能

在寒冷地区,景观设计时尽量采用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搭配,保证冬季阳光充足、夏季遮挡阳光。在热带地区或热岛效应显著的中心城区,可增大植被面积,扩大水面,利用自然因素创造有利的微气候条件。比如贝聿铭设计的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喷泉广场,在设计时考虑当地气候炎热,利用水和树结合设计,让行走于广场中的人们感觉如同穿行于森林沼泽地,清新凉爽。

2.2生态系统具有净化大气和水体的服务功能

植物生态系统因为具有巨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不仅对大气颗粒物(尤其是PM10和PM2.5)有很好的捕获作用,而且对工业区排放的SO2、NOx、FH、Cl2等有毒气体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所以在火电厂等工业区周围应该建设较宽林带,在城市道路两侧,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应该选择耐干旱耐瘠薄的树冠高大树种,吸收有毒气体,捕获大气颗粒物。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体的服务功能,比如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引入黄浦江的水位劣Ⅴ类水,经过公园水生植物生态系统过滤后,将混浊的劣Ⅴ类水变成清澈的可供世博园饮用的Ⅲ类水。

2.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吸纳雨洪和消减风浪的服务功能

近年来,城市雨洪灾害已成为困扰着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难题。城市雨洪公园的建立为城市雨洪灾害防治提供了市政管网建设不能解决的生态途径,(下转第345页)

(上接第328页)

比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沿海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消减风浪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浙江黄岩永宁公园被誉为“漂浮在风浪上的公园”。此外,沿海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维持滨海生态系统生产力、消减台风与海啸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态系统在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比如国内外的垃圾山和垃圾处理厂公园)、土壤的改善和再生及水土保持、提供美感、文化和智慧启迪以及提升人文精神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

3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目前,景观破碎化和岛屿化是快速城市化和人类不合理土地利用活动不可避免的产物,对生物多样性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维持动植物生存最小的生境斑块面积和斑块的异质性,在斑块之间构建有利于动植物迁徙和扩散的廊道[4]。因此,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要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找出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已破碎化的景观通过公园、道路、居住区、滨水区、广场、小游园等绿地系统的重建连接成更具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持和维护乡土动植物种群及其生境的多样性,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动植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5],如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和英国的大伦敦绿地规划。另外,植被作为生物栖息地的基础,在生物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植物群落配置过程中,要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的合理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以及不同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长期稳定共存的具有物种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如纽约中央公园的植物群落配置[6-11]。

4参考文献

[1]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 俞孔坚.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吴师强.运用园林生态学基础理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J].热带林业,1996,24(3):125-131.

[4] 尹海伟,孔繁花,祈摇毅,等.湖南省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J].生态学报,2011,31(10):2863-2874.

[5] KONG F H,YIN H W,NAKAGOSHI N.Urban green space network development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Identification based on graph theory and gravity model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0,95(1-2):16-27.

[6] 吕鹏.现代园林设计发展趋向研究――“无设计”[J].北方文学:下,2013(3):116-117.

[7] 刘锐.浅谈绿色设计[J].北方文学:下,2013(3):218.

[8] 刘爽.景观生态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3(9):206-207.

[9] 侯德财.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3(2):1-2.

[10] 陈金香.园林生态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3(2):13-15.

[11] 张慧,王淮梁.论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承载与再现--以池州市香格里拉滨河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45-46.

基金项目 河南省第八批省级重点学科专项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彭舜磊(1974-),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博士,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及生态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景观设计学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校园景观 规划设计 发展趋势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建筑学、植物学、规划学、社会管理学、环境工程、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需要多方面协调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以生态性校园设计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体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转变和校园建设的大发展,各高校无不重视校园景观的建设。由于校园历史、地理区域和办学特点等的不同,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风格和人文内涵,反映着自己特有的区域特点、办学特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与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自然物质和校园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高校校园景观风格,有着自然、生活、艺术、人文、科技生态等的审美价值,是校园物质环境审美客体。作为校园物质环境审美主体的大学生们按照自己的主观认知、审美需求和道德水准来接受并适应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身心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认知水平。

一座景色优美宜人且充满自然情趣和独特人文气息的高校校园景观,不但能舒缓师生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增进身心健康;还能启迪灵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更能够激励斗志,促进他们对人生价值进行积极而健康的思考。例如,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雕塑、校徽、校训等纪念性和标志性空间,反映学校特色的小品、建筑、植物配置、户外设施设置等等,这些优美而独特的校园景观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融为一体的陶冶,成为校园物质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设计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①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理念,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值得各行业遵循的实践原则。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人”指主要使用人群――教师和大学生。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是在“以人为本、立足区域、注重品位、设计特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需求,充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生态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重。比如,校园景观设计所采用的各类材料应以不危害人们的安全与健康为前提;选择校园植物时,应考虑它是否有毒、有害及产生飘絮污染环境,种植时是否有对光线的遮挡;校园建筑物设计是否坚固、美观,是否利于通风、采光,是否节约能源;校园整体景观是否做到功能方便、景观宜人;校园景观设计效果能否使大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欣赏蕴含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并对这些美的信息进行接纳、联想、感悟,以便更好地提升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体验水平,更好地发挥高校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等等。

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生态性校园设计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校园景观,是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和最生动的体现。2008年1月30日至31日,教育部组织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首次就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开展专题研讨②,这对推动高等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符合节约型理念、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的发展战略,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生态性校园设计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营造、管理运行一个校园景观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布局合理且环境优雅,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的功能于一体,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性校园景观设计,要求尽量降低或减少能源和资源的使用量,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用自然能源替代储量有限的矿物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和采暖,使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照明;将生活废水处理后的中水回用于水体补充、植物灌溉、冲厕;校园植物配置适应本地生存环境的物种;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才能使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现统筹兼顾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合理把握校园景观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当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③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景观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大学生,更要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的共享――向社会开放,需要高校校园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我国高校中既有百年名校,又有新兴的大学或新校区。它们或具有古朴、典雅、厚重、执着的人文景观和学术精神,或具有现代的、科技的、优美的自然和社会景观,这些都可加以利用开发。但是,由于老校园景观是在较封闭的时代和空间中发展而成的,如果一味追求校园景观的开放性,势必会破坏原有老校园景观元素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所以,首先要合理把握校园的开放性,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根据既尊重传统、满足高校育人的需要,又合理把握时代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慎重地进行景观规划,以便充分体现出高校优美的自然景观、鲜明的区域特征、优雅的人文内涵和人性的校园空间设施。

尊重传统,修旧如故,凝固校园历史。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校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特征。对不同时期的校园景观设计,要有选择性地突出特定审美群体的特定审美习惯,而不是用某种特定的审美习惯来代表不同审美群体的各种审美习惯。比如,老校园景观的历史价值是老校园最宝贵的财富,在老校园景观修建过程中,应该挖掘提炼校园历史和时代特征,拓展已有景观的审美内涵。在校园景观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尊重传统,修旧如故,让校园的历史价值以物化的形式凝固在校园景观之中。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校园景观,绝不仅仅是指校园的美化和节约,应当是高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整个系统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内涵由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拓展到人文的视野。21世纪的高校校园景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等环境应达到高度统一。高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也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能够带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出高校,走向社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重视校园景观的功能性。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本着实用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目标,营造立体的、多层次的参与性景观系统空间,例如广场、绿地、步行道、座椅、走廊、庭院等,从而形成各类空间开敞与封闭、人工与自然、静态与动态的对比,创造出公共、半公共等自然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社会交往、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充分满足大学生休息、学习、游历、休闲、交流、集会、锻炼等功能要求。

注重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综合效益。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是形式与功能设计,更是整个高校办学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如何使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相一致;如何将有限的自然资源加以高效利用;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可行性的经济条件有机结合;如何合理地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创造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校校园景观;如何实现优美实用且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规划设计,营造出集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经济实用与教育艺术于一体的高校校园景观。(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环境工程系)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年。

②吴启迪:“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31日。

景观设计学篇6

人体工程学注重研究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及触觉,心理与空间行为和习性之间的关系,与景观设计的比例尺度,功能气场、道路划分、植物绿化设计等的室外空间与设施的相互作用。人体工程学未来将面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而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互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兴趣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人体工程学》需要学生有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为目标,亲自测量、验证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养成主动思考与反思。课程采用专题研讨、实践教学为教学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使理论课程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实际设计与生活。

1.1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创新、新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成长。景观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使学生真切体验、感受与认知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激发对抽象枯燥的数据理论知识的兴趣。体验式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阶段:亲历阶段即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阶段。形成阶段即学生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检验阶段即学生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景观设计专业注重生态的融合、人文的共鸣、群众需求。在讲授不同人体数据时,要考虑到人体静态与动态功能尺寸,还有一定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真正符合人体工程需求的景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课堂实训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由于不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为主动学习设置障碍。因此,授课时应联系学生日常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测量相关数据,主动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景观环境等。

1.2以专题创新研讨教学为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工程学》教学采用研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重点章节内容安排专题任务研讨,提出专题设计内容,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和深入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制作ppt,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阐述设计的理念思路和设计方法,在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讨课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观念,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个性体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1.3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目的

《人体工程学》是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实际设计时能有据可循。因此,课程面向实践教学为主要依托。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践课程,以学生常见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讲授不同人体尺寸与相关景观环境设施时,让学生调研本地区不同年龄层人体特征与生活习性,调研300多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办公与购物环境的消费心理需求等,收集分析大量人体尺寸,得出最佳舒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2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专业。在社会教育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教育界将迎来新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本文《人体工程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体会了教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过程。在未来调整和革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高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景观设计专业还需长期探索研究的目标。

景观设计学篇7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 价值取向 目标 实践主体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三、以生态价值取向为目标定位的艺术设计 

 

景观设计学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视觉美学;原则

即使周遭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任何一种设计在设计的同时都要遵循它的美学法则,视觉美学在景观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设计出来的美学效果美与不美都必须是设计者在美学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和设计,只有遵循着一原则,才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景观。

一、景观的含义

景观的本质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人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景观则是审美活动的客体,这种主客体关系同样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和具有自然性的景观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存在。景观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历史印记,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长期摸索中的客观记录。景观是多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沙漠、水体及居住区。它包含了所有视觉影像的含义,并不像通常意义上的风景、景致。它同时寄托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不同时代的景观设计业反映了同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二、景观设计的含义

景观设计相对于景观而言更带有较多的人为因素,通过人们的构思以及用行为加以加工和美化,因为设计毕竟是一种人为的或受人力支配的活动。景观设计是指人们对特定的环境进行的有意识的改造行为,使某一区域创造出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景观设计中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设计美学、利是美学等。

三、美学法则的涵义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法则即包括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

四、景观设计中的视觉美学

(1)景观设计中的尺度美学。尺度在景观设计中在美感上的一个考量,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比例是要达成景观设计中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是要追求景观中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尺度所关照的美感层面就是景观中建筑物与人的相对关系。从而使景观的大道视觉美学的效果。(2)景观中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所谓的人工美是以设计者们的意识来对景观的加工对其美化,西方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观点趋向人工美。人为任何的景观都由人类去其加工更美的景观。而康德在《判断和批判》中对自然美曾做了分析,肯定自然美具有某些由于艺术美的东西。东方的美学观点就是认定由自然的美形成的景观才会为人类就下更多的东西。

五、当代文化视野美学中的景观

有人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而生态、景观、环境本来就是浑然不同、截然清晰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相对而言,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的。景观美学中需要面对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只有人和自然相互协调,才能充分设计出美的新生景观产物。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直接领略到什么抽象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往往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景观(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景观或人文景观),在赏游观看的经历中去逐步体会它的生态和环境的情况。其实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作为自然美的不同层次,无论是环境、生态,还是景观,它们都具有整齐一律、合乎规律和和谐的形式属性,同时又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密切相关,在逐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认定景观是一种既定的具体的现象,那么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即体味景观的生态意蕴。

对于目前发展的景观设计产业和新兴的景观设计学科来说,现代的景观设计特点更具大众性,设计者更加不仅遵循自然规律也严格遵循着设计中的美学原则,而面向未来,中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更加向多元化、符合化、生态化的创新型发展之路迈进。

参考文献

[1]元颖.《浅谈景观美学》.《园林园艺》

[2]马克辛,卞宏旭.《景观设计教学》.辽宁美术出版社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王长俊.《景观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技术类职称论文范文 下一篇:晋高级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