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4 18:19:18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1

关键词:案例导向 计算机导论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66-01

《计算机导论》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新生的首门必修专业课,也是学生学习其它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先导课。该课程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1]。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所学内容有了全局的、概貌性的认识,为以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2]。同时,该课程也是对新生的一次具体而详尽的专业思想教育[3]。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非常必要。

1 教学目标与内容

《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理解学习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前景与职业要求,力求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导论》是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其中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虽然其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描绘体系框架,奠定知识基础,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表示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导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大部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内容,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抽象,过程枯燥,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以至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缺乏创新。当前的《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教学中没有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也缺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不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会对今后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没有结合学生的不同起点进行教学。《计算机导论》课程教授的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由于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通过对图文声像的综合展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模版制作,内容设计流于形式,交互性不佳,无法实现师生双向的沟通,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实验与理论教学脱节。某些地方将《计算机导论》实验课与《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实验归为一类,只练习基本的Windows和Office软件操作,这和《计算机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存在严重脱节,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操作实践。

3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导论》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先提出概念,然后再对其进行解释说明,无法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难以把握,容易使计算机知识的介绍成为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内容。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选择采用案例导向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指导学生综合各方面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计算机导论》的课程中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培养学生采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例如通过组装学生个人电脑的案例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的讨论分析不是要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恰恰相反,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培养学生对所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整体认识度。通过将计算机领域的多种知识融合入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进入相关专业课学习之前对整个教学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作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并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3)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项师生共同参与交互的有趣活动。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自主的学习与探究。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强烈兴趣能够使学生比在采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上更加积极和认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计算机导论》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的问题,采用案例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兆豪,黄文艳.“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探讨和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5):11-13.

[2] 薄树奎.“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82-184.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2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学生;教材;教学方法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对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而又概括的阐述。它涵盖的知识面广,主要涉及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人工智能和图形化处理、程序语言设计和算法思想、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离散结构等专业知识点以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社会人文知识。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计算机这门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虽然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都是基础知识,看似很容易,但是要教好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简单,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程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在整个专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还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大学里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距,有些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受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甚至有些学生还参加过全国计算机大赛,这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然而有些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由于当地的教育设施有限,这些学生对计算机一些基本知识不是很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如果相同的内容按照统一进度来教学的话,那些基础好的学生上课会觉得没事情做,而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可能会跟不上进度,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以及对这门课程的兴趣[1—3]。

2.教材内容滞后

由于这门课程是对计算机专业各个领域的一个总结性概括,其原理性、知识性比较强,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况且有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已经不适合作为重点内容,或者大篇幅出现在教材中,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现在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其相对于板书来说,表达更加直观,但是教师只是把课本中要教授的内容做成了课件,在课堂上演示。由于信息量比较大,并且利用课件讲授速度比较快,一节课讲完后,学生印象也不深刻,并且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些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还是记不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解释问题,举例说明的步骤,而学生以听为主,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况且,计算机导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只有在反复的操作中才能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是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有限,不能很好地实践上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不能熟练掌握知识,加上对当时已经听懂的理论知识也容易忘记,致使要上机考试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

二、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教材内容改革

虽然现出版的计算机导论教材很多,但是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内容相对陈旧,有的内容相对抽象,难于理解,有的内容冗余,跟后续课程重复等。所以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应该体现“广而不泛,精而不难,拓展有度”。

(1)“广而不泛”: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入门课程,首先确定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计算机专业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建立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层次结构鲜明。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精而不难”:授课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介绍各个领域相关知识的时候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课堂上将本节课主要内容传达给学生,尤其是对一些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应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加以解说,让学生熟练掌握。对于非重点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力以及自律性,从而提高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

(3)“拓展有度”:课程内容能够反映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产品的最新发展,针对各个领域的技术发展做一些适当拓展,从而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正确引导学生,为后续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由于计算机导论涉猎了计算机专业各个领域相关知识,不同领域的知识,它的性质不同,有些实践性比较强,在学习这些课程必须结合实际操作;有些原理性比较强,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就要以讲授为主并结合一些生动实例。这样,结合多样的教学手段,将这门课程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计算机导论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在讲授上机操作的时候,利用多媒体,例如投影仪,将老师的实际操作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通过制作一些生动的小动画展现一些原理的计算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得课堂的气氛活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采用讲授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这门课程的上机操作的课时有限,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上机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讲授和操作相结合,就是一边讲解,一边通过多媒体将本节课的实际操作过程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在上机操作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为了避免学生上机操作的积极性不高,每节上机课都安排具体任务,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用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深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课程设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建立合理的期末考核方式。首先根据学校培养的目标,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期末考核办法来对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针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特点。课程的期末考核制度主要包括理论考核和上机操作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的上机操作能力。例如,理论考试应该占60%,上机操作占20%,课程设计占20%。

三、结论

在教授计算机导论这门课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学生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述改革措施主要根据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并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取得一定的成效。当然,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房彩丽,丁文珂.“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0).

[2]陈?滨.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95—196.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3

摘要:本文就笔者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对理论与技术的平衡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并结合近期在学生中所作的调查统计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算法设计;算法分析;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算法设计与分析”近年来在很多院校的本科阶段开设,体现计算学科以算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科目标。算法研究的是解决计算问题的操作序列,早在计算机技术发明之前,人们就对算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在本科阶段开设“算法设计与分析”,就是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对程序设计与程序性能改善的理论指导作用,为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应用程序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计算机专业本科阶段“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求我们把握好理论与技术的平衡。如何把握本门课程中理论与技术的平衡,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教学内容

算法课是理论课,它指导的是程序设计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应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深度与广度的把握。首先,从我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数理基础课的教学实际出发,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限于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初步以及不多的离散数学(包括集合论、近世代数、数理逻辑和图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远不能达到在理论论证中灵活运用的程度。在算法课程中,无论是算法的设计还是算法的分析,都不能超越这一基础。盲目追求理论严密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本课程往往开设于高年级阶段,课时少也限制了教学容量。但是,通过有限的理论教学要使学生明白如下几点:

程序设计不能没有理论指导

理论指导下设计的程序更优秀

实际的应用需求将会推动理论的发展

因此,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在内容上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经典算法设计方法

常用的算法分析方法

算法性能改善对理论研究的要求

2教学模式

很多重点院校,特别是偏重于理论研究的院校开设算法课通常不包含实验环节。但计算学科发展至今,更多的学生走进计算机系学习计算机技术,把算法课作为一门纯理论课来开设,对大多数学生是不利的。以前算法课不含有实践环节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技术远落后于理论(数学理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而计算机技术却仅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很多精巧的理论很难用当时的描述工具和运行平台加以实现。今天,我们不但能够用高度抽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描述复杂的算法,在微型计算机上实现大多数流式算法,很多院校还配置了中小型计算机,让学生可以做并行算法的实验。所以,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验证理论的物质条件,就应当把算法课的课堂扩展到实验室去。

应当认识到,为算法课增添适当课时的实验环节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首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我们培养的是今后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制造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学习算法就是要培养他们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创新开发的实践。其次,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现有技术可能还不足以实现理论上已有的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明天可能的技术改进或理论创新。笔者所在学校将算法课的教学模式设置为3:1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课堂教学以理论阐述论证为主,实验课实现算法并验证算法的效率。笔者最近在学生中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了如下问题:

对你而言“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对提高程序设计技术的水平________________。

回答“没有什么帮助”占3%,回答“有一点帮助”占23%,回答“有较大帮助”占47%,回答“有很大帮助”28%。

对你而言学习“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最大好处在于_______________。

回答“深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占20%,回答“深入学习数据结构”的占23%,回答“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的占56%。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算法课确实能提高他们的程序设计能力。

3实验课的设计

笔者认为,在实验课中将课堂讨论的理论加以验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仅仅是实验课最基本的任务。绝大多数学生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我们从调查问卷中对如下问题的统计数据中却看到一个很让人担心的情况:

你认为学习“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最大困难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听课理解”的占5%,回答“阅读理解”的占26%,回答“习题练习”的占17%,回答“算法实现”的占53%。

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用他们在一、二年级所学的程序设计技能来实现已有的算法有困难。认真想来这也符合规律:一、二年级学习的是程序设计语言和基本的数据结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用语言和数据来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进而开发出能实际运行的程序的问题。所以,算法课的实践环节对工科学生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还是必须的。算法课增添实验环节既能让学生验证理论,还能在低年级所学的程序设计基础上提高程序设计开发的能力。

然而笔者认为,仅仅停留在算法的验证上还是不够的。当今的程序设计技术日新月异,利用当前的新技术实现并应用经典算法,使学生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强就业竞争力应当是我们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加入实验环节的另一个重要着眼点。利用诸如模板、仿函数、迭代子、对象合成等程序设计模式将实现的算法拓展成通用的函数库或类库,以此方式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掌握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由于学时限制未曾深入研习的程序设计技术,从而切实地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普通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算法的设计与分析的最重要的目标,应当是其在程序开发中的应用。实验内容应该包含应用。笔者认为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历年来的题目很好地反映了算法设计与分析技巧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意义。笔者尝试着在本课程的实验中让有能力的学生研习一些这方面的题目,效果在一部分学生中是显著的。

总之,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计算学科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理论与技术的平衡是这场思考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厦门大学的赵致琢教授曾经指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计算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凸显本学科的这一特点,是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钱能. C++程序设计教程(第二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致琢. 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4

(1.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48;2.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从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的需求与定位入手,全面分析课程的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以虚拟实验方法辅助“教”和“学”的课程改革方案,阐述现阶段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的改革思路;以“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虚拟实验教学为例,详细介绍如何用虚拟实验方法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系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虚拟实验方法助力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 :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虚拟实验;字符编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第一作者简介:赵霞,女,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处理系统与算法、高效能系统软件、智能终端软件等,zhaox@btbu.edu.cn。

1 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快速发展变革,高校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加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此,一些创新型、科研导向人才培养的探索在国内很多高校以各种形式开展。如何把创新思维培养和计算机导论课程结合起来,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问题。计算机导论课程是学生走进大学后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第一门课,将对学生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课程宗旨是: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迅速且全面了解这个专业的精髓及魅力,既要阐述学科专业概貌,又要展示未来发展;既要关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又要启发对专业的兴趣爱好。而课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懵懂,以似懂非懂结课。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要求相差较远。

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开展新一轮教学改革,这是近年来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重要共识,也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国内一些知名教授通过各种形式探索计算思维概念的落地问题,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虚拟实验思路为计算机思维的落地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大学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提供了教学实施方案。

2 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生源参差不齐与教学统一要求的矛盾

地域差别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远不如数学、物理甚至外语那样统一。据不完全统计,大一新生正规学过的计算机课程从0学时到200学时不等。如此参差不齐的生源如何面对统一要求的教学大纲,这是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2.2 专业导论课程与学生兴趣导向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并不完全是以兴趣为导向。在我们的调查中,近几年因为兴趣而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比例还不到50%。就工商院校而言,有20%的新生对计算机专业缺乏了解,有畏难心理;有近50%的新生只对金融商科等专业兴趣浓厚。如何通过计算机导论课让本专业的新生对所学的专业充满兴趣,感受快乐,对学习结果满怀期待?这是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难题。

2.3 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的前沿技术间的矛盾

教学规律是“按纲执行”,而高校的教学大纲差不多4年才调整一次,这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专业来说,无疑产生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严重的不协调。就目前的计算机导论课程而言,尽管没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从所开设该课程的实际情况看,大都采用两种课程教学内容方案:一是国外的“计算机科学导论”方案,主要讲数字系统、数据存储、数据运算、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算法、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等,说“大拼盘”应该不过分;二是国内基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演化的课程体系,主要涉及计算机数字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实用软件、数据库、多媒体、程序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是中学IT课程的内容再现。无论这两种方案的哪一种,都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的要求。

导论课程除了介绍专业的历史、现状之外,还要为新生全面展示专业地图。如果把大学比作迷宫,大一新生就是刚刚站在迷宫人口整装待发的竞赛者。如果导论课程能俯瞰迷宫最新全貌,并能在竞赛者探索的路上及时给予指引,创新思维便会从这里开始。

2.4 单一的教学方法与超前的教育技术间的矛盾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配置都是:讲课(或讲座)+实验(实际上就是软件操作练习),前者是满堂灌,后者是自己练;再加上“大拼盘”的知识堆积。一学期下来,当学生面对期末不俗的成绩,便得到了两个错误的结论:①大学不过如此!②计算机专业就是计算机应用!

3 以虚拟实验方法辅助“教”和“学”

基于以上分析,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从体系、内容、方法和模式上进行全方位改革。

3.1 “课程+虚拟实验方法”的教学方案

笔者从2013年开始,连续两年选用了北京理工大学的“课程+虚拟实验方法”的教学方案。方案包括一套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材、一款面向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虚拟实验软件、一个配套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教材采用了“基础概念+计算平台+先进技术”的内容结构,实验配套了具有交互性、验证性和演示性于一体的18个虚拟实验,资源包提供教学需要的素材,形成了一套基础性和先进性共存的课程教学体系。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选取以下16个虚拟实验:

·实验一图灵机模型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虚拟拆装

·实验二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与计算

·实验三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

·实验四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

·实验五进程管理与虚拟机

·实验七广域网通信与邮件传输

·实验八云计算与虚拟服务

·实验十计算机动画原理与制作

·实验十一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

·实验十二表格处理与图表制作

·实验十三报告处理与幻灯制作

·实验十四数据管理与数据库操作

·实验十五用计算机解题——算法

·实验十六一小时学Python——面向对象方法

·实验十七仿真计算与MATLAB

·实验十八计算机病毒与防火墙

16个实验涉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云计算与虚拟服务”,等等。这些内容通常在教学中会被简单化,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课时少,内容抽象,难于在课堂规定时间讲明白,而虚拟实验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它以实时的交互、形象的演示、严谨的验证方式呈现这些内容。

从实验形式设计可以看出,大多数实验采用了“XXX与XXX”这样的结构。不难看出其中“与”前面是实验所要强调的重要理论概念,需要验证;而“与”的后面则是这个概念和知识点的落地实践。例如:“进程管理与虚拟机”“广域网通信与邮件传输”“仿真计算与MATLAB”等,其中“进程管理”“广域网通信”和“仿真计算”都是抽象概念和重要知识点,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方法去思考掌握,而“虚拟机”“邮件传输”“MATLAB”则是这些理论和概念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应用,学生加深理解概念,融会贯通。

同时,虚拟实验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讲授课程中使用前面4个虚拟实验,课堂讲授效果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介绍图灵机模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处理器执行指令的过程、计算机中数据表示与编码等内容时,相关知识点以往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新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但虚拟实验中演示的交互过程可把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画面,把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化的动态过程,起到传授知识和激发兴趣的作用。

3.2 虚拟实验教学过程举例

信息在计算机中的流动涉及对数字化方法、计算机硬件结构、计算机算法执行等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信息在计算机中的流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教学中的难点。例如,一个汉字从键盘输入到屏幕显示要经历如图1所示的信息转换过程,需要相关的编码规则、信息转换方法和软硬件的系统配合。通常因为编码种类较多、过程不可视等,影响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通过“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虚拟实验,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这一信息转换过程和相关的编码规则。例如,图2所示的“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虚拟实验中,实验设计了虚拟键盘(如图左上角所示),通过人机交互输入汉字拼音码,虚拟展示了汉字机内码到国标码的转换及信息流动过程(如图右上角所示),虚拟汉字库(图右下角)详细演示了汉字查找及显示过程。教师先在课堂简单演示虚拟实验,说明汉字信息的编码体系和计算机的处理流程;然后将其留作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协作讨论;在完成这个实验过程的同时,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实验报告——《汉字显示过程编码记录表》和《不同字体的字型码》。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学生对“字模”“字库”“字形”以及各种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3.3 虚拟实验方法教学效果调查

采用了这套完整的虚拟实验体系后,我们将大多数实验安排为寒假期间的自主学习过程。我们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实验教学管理,教师只要保持在线回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一切便可以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问题答案,尽量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进行研究性学习,锻炼能力。很多学生在实验报告和总结中分享了学习的感受,下面是部分同学的反馈。

“寒假期间我做完了11个实验,对我启发很大,如广域网通信和邮件运输实验,在按照教材上的自主学习指导做题,收获超过预期,懂与会还是差别很大的。”

“做实验最大的心得就是要有耐心,前期要了解很多知识,这激发了我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让我更加了解了计算机的神奇。自主做实验让我感受到自学过程的酸甜苦辣,有被问题困住的焦灼,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通过实验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实验过程也是引导我们自主学习的过程,自己学的知识总是比别人灌输的要印象深刻。”

4 总结与展望

虚拟实验体系是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优化和补充,特别是用可视化方法诠释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知识点中的难点重点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对于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计算思维的本质和计算机系统内部结构原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有巨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要在实验基础上开展问题驱动的拓展学习,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启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抓住本质、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7-11.

[2]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7-12.

[3]冯博琴.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6-9.

[4]李凤霞,奚春雁,彭远红.以虚拟实验方法促进计算思维落地的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3):1.

[5]李凤霞,奚春雁,彭远红.计算思维广泛落地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4(11):1.

[6]李凤霞,陈宇峰,李仲君,等.大学计算机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10.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验教学 改革 教学研究

[论文摘 要]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多年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经验,探讨了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内容、形式的思路,提出了有效的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机制。

l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集基础性、实用性与实践性与一体,理论性和抽象性均比较强,仅依靠课堂讲授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学好《计算机网络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网络应用、网络编程、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的知识。要学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对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是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如何探索与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机制,设计好实验教学内容,规范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全面加深学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网络应用、网络系统组建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时,曾经一度感到计算机网络课

程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根据作者多年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切身体会,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实际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改进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体系、内容、形式的新方法和思路,与广大研究者一起交流,力求在网络发展的新形式下真正让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和分析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践性强,但实验课时偏少目前,大多数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课时一般只有16学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性内容非常多,实验课时却相对过少,导致无法合理安排好的实验内容。若想要通过实践环节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则更加困难。

(2)实验内容单调,缺乏系统性不少院校由于实际环境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时存在实验内容开设过于片面的问题。通常开设网线制作、网络操作系统使用、网络配置、网络软件使用等实验。虽然这些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但诸如网络系统构建、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网络系统测试、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实验开设较少。从而导致实验与理论知识关联性不强,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实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实践操作较生疏实验过程中往往出现只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问题。指导教师一般都会先将实验演示或介绍一遍,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操作完成。但由于课时少,实验时间紧,学生实训的fIiJ‘问较少,再加之学生兴趣不大,很多学生只是按给定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实验内容。由于指导教师同R寸要指导多组学生,无法跟同学们透彻分析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这些问题要么被忽略,要么由教师代为解决。这样就忽视了学  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缺乏良好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一般分组进行实验,实验的指导教师大多是由理论课程的任课教师担任的。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仅依靠一位教师,要达到高效地组织好实验教学和细致地指导好每组学生的目的是相当闲难的。势必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实验,即便在教师指导下做完了实验,也消化不了实验的相关知识,导致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这就需要加强实验指导教师的培养。首先,对实验指导教师的数提出了要求。在学生分组较多的情况下,需要配备2位甚至更多的指导教师;其次,也对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若能果断而迅速地断定学生实验中所遇到问题的根源、高效地进行实验指导,将会极大地提高实验的效果。

(5)实验考核的力度不够计算机网络课程往往存在重理论考核,轻实验考核的问题。实验考核的力度不够会导致学生更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不把实验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对待,这也是学生对实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实验考核的力度需要加强。

3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教育研究提议

(1)加强网技术络实验室的建设,配置、管理和维护好实验环尽量让学生们自主研究解决。从而使学生从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实验技能。

(2)合理安排实验课时,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方式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保证了充足的实验学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的网络结构。主机、交换机、路由器的的配置由小组成员间分工和协作完成分组的形式方便了实验的组织开展,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网络设备,也提高了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要 体现了术白互学习研究及团队合作精神。为了对实验教学进行更的发挥。

(3)充分利用好专用的网络实验室,优化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4)切实加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的实验教师队伍由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两部分组成。实验指导教师负责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实验计划;指导实验技术人员完成相关的实验室建设任务;与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的教学改革务实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巩固了课堂知识,培养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的能力!其次,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分析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探索和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仍在不断的发展,新方法不断出现,实验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采用新的思路,努力学习、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朱志国.《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l期:244-245

[2]刘杰彦,易发胜.“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实践教学.2008年第22期:57—58,54

[3] 刘兵.《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探讨,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年第1期:240,264’

[4]杨红果,王素芳.《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现代计算机,2009.8:77-78,9 1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取证;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9-C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面对着日益增长的计算机犯罪,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取证,是一门新兴的研究学科。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美国执法机构开始制定计算机取证的培训计划,以增加自己处理计算机犯罪问题的能力,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执法培训课程。同样欧洲法学研究所等组织促进了计算机取证检验成为一种国家标准中(ISO17025)公认的学科。

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我国,计算机取证训练仅仅局限于很少的培训机构,而且内容不全面。也有为数极少的高等院校进行计算机取证专业的设置,但是这些专业只对研究生开设。从我国当前的计算机取证技术的现状上来看,很多操作人员由于所学专业技能有限,并不是计算机取证专业出身,由于操作计算机的水平不够,缺乏相关的计算机安全操作知识,面对数据证据不知道如何处理,以至于进行了误操作,导致了数据证据的破坏和损毁,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从当前就业环境上来看,计算机取证专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空间,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专业。今年来,由于计算机和Internet网接入的家庭化以及万维网的发展,使网络犯罪形式也向多元化,多样式发展,当前的网络犯罪,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计算机入侵,而且还有更多的形式和方式存在,严重的威胁了网络安全。在面对多元化的网络犯罪模式时,我们有必要建设一门专门的学科,针对网络犯罪的取证行为,因此,在高校中建立计算机取证专业,加强计算机取证理技术的研究,将是一门符合当前我国计算机安全行业发展的一种需求。

三、计算机取证专业的课程学习内容

简单的阐述,计算机取证就是学习当前高等级的计算机操作,利用计算机高级技术来收集、分析、使用数据证据,提供有结论性的电子数据犯罪的阐述报告。在课程专业方向上,计算机取证专业涉及到法律,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强的学科。

计算机取证专业在法律领域的学习内容主要包含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等等,以便在进行计算机取证操作过程中,能以法律为指导,鉴别其行为,规范其操作。计算机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模式,它的出现对传统的犯罪形式产生了新的挑战。虽然当前的计算机犯罪绝大多数都能在当前法律中,找到其解决策略,但是计算机犯罪,属于虚拟网络犯罪,其定型的准确性,还有待详细的研究,计算机取证可以在应对相应的犯罪过程之后,对相应的法律修正提供必须的事实依据。

计算机取证专业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含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数据鉴定技术等。其领域研究的主要母的就是形成一个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计算机取证,并且通过这些过程,研究其犯罪母的和动机研究,研究罪犯的惯用手法,研究这些新型犯罪方式的应对手段。

四、计算机取证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科理论内容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复杂系统 ,其核心是体系结构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也就是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是课程设计的主要部分。

在我们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分为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取证实践技能锻炼几大部分。

其中基础素质课程体系:主要是国家要求的,必须学习的素质课程,同时兼顾专业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必备的基础必修课,它开设的课程包括:思想教育理论课、外语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取证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学、信息安全概论等课程。占整个学时的20%。

专业基础课:它学习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的前提,为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取证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单片机原理、数据库概论、计算机取证工具使用、网络基础学、现场勘察、密码学等,占整个学时的20%。

专业核心课体系:包括网络故障分析、计算机组网技术,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取证协议研究、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计算机入侵技术、恶意代码识别研究等,占整个学时的30%。

取证实践技能锻炼:该部分是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掌握其正确的取证技术和方式。它主要是理论课程的综合应用,作为实践课程,应该是边学边实践,当学习到达一定程序,应该还有一定的任务分配,所以这部分学习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专业课主要集中于技能训练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取证的第一线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占整个学时的30%。

五、计算机取证专业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取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所开设的课程必须包含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如果根据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教与学的分离。所以根据它的特性,我们提出以下几点:

(一)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为主导,教师讲课,在讲述完基本理论之后,提出实际出现的问题,并布置实验,由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要通过实验,有效地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应对各种问题,能够产生新的对付方法。

(二)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纯粹的理论教学,不仅死板,而且不易多变,当前的计算机犯罪的形式是多种,未来会出现的形式是未知的,所以要求课堂教学,以案例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变,多样式的思考,对于同一种情况,应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方的老师,很多情况,专门从事教学,对于当前的取证具体情况还是没有具体的执法人员熟悉,所以定期邀请具体的取证人员,对学员进行实践培训,有可能可以直接到取证第一线进行具体实践,保证知识与最新的实践能相结合。

六、结束语

在当前高校教育的专业中,计算机取证专业还是处于刚刚起步萌芽状态,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计算机取证作为一种新型的概念和理论被提出,需要有其成长、发展的学术和实践环境。当前很多综合性大学和高职,都有相当的技术和研究能力,如果在这些大学的支持下开设这门专业,不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玲,钱华林.计算机取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软件学报,2003,14(9):1635~1644

[2]丁丽萍,王永吉.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研究.软件学报,2005,16(2):260~274

[3]钱桂琼,杨泽明,许榕生.计算机取证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工程,2002,28(6):56~58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数值计算方法;创新意识;计算平台

作者简介:张俊丽(1980-),女,山东菏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学院,讲师。(内蒙古?通辽?028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87-0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值计算方法已成为重要的桥梁和工具深入到航天航空、地质勘探、汽车制造、桥梁设计、天气预报等各个领域,成为每一位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知识。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数值计算方法现已成为高等院校理工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数值算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数值计算方法,简称计算方法,又叫数值分析,是一门研究数学问题的近似解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实现的学科,是数学分析、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它既有数学理论上的抽象性与严谨性,又有实验性与应用性的数值特征。计算方法课程的内容包括插值和拟合、数值微分和数值积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数值方法(直接法和迭代法)、非线性方程数值解、矩阵特征值计算及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数值解法等;[2]它的计算对象是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只是它不像别的数学课程那样只是研究纯粹的数学理论,而是把数学理论与计算相结合,重点探讨数学问题的数值解法及应用;它的课程要求是在掌握算法原理的前提下设计算法编程实现。

“数值计算方法”是一门介绍科学计算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数学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数值计算方法”相继成为各高等院校数学及其他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内蒙古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只在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开设必修课,一般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理论课48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在别的学院(如物理、计算机等)没有开设该课程。该课程普遍存在的教学现状是:理论课内容多,学时少,各部分内容不连贯,公式繁多,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上机课时间紧,且一般集中上机,与理论课内容脱节,失去了上机实验操作的意义;很多时候这门课程的学习都结束了,学生还不清楚这门课程与原来的课程有什么联系,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及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如何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目前“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体现该课程在工程科学中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数学界思考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校师生在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材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讲授时既要强调它的理论结构与使用价值,又要注重提升它与计算机使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特点,所以该门课程对教材的要求很高。然而现行教材有的理论偏深,不适合普通本科生使用;有的内容陈旧,与实际联系缺乏;有的实用性强,但与实践结合的算例较少;[3]再加上该课程内容抽象,知识连贯性不强,定理和公式较多,推导过程烦琐,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机械性地记忆公式。按照教育部关于“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重概念、重方法、重应用、重能力”的培养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灵活把握,知识点讲解应详略得当,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同,讲解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最好选用的教材也不同。对数学类的学生来说,理论与实践应并重,而对于别的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不在于理论的论证与推导,而应侧重算法原理与实际应用。当选定教材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内容灵活整合,对于一些复杂且后继课程将会深入学习的内容(例如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等),[4]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不同地区的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也略有不同,例如我校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该课程授课时更应减少烦琐公式的推导,重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鉴于该课程对以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我校建议除了数学与信息类的学生以外,别的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信息工程等)的学生也应开设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选修课。我院本专业教师在包玉兰教授的带领下,根据我校学生的状况及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编写了比较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数值计算方法教材,现已经出版在我校试用。该教材内容较浅,并配备一定量的习题和上机实验题,要求理论学时50~60学时(包含习题课),上机实验16~20学时,并且标注了一些选讲的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学习,[5]基本上满足了我校学生对该课程教材的要求。

2.转变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计算机导论课程论文篇8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对计算机教育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本文在对本校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现状;对策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various fields in more and more widely,we are engaged in computer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many years,computer education has done a lot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is article on our students in computer literacy Current Teaching basic investigation, analys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Vocational Courses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Basic Computer; teachers; the status quo; Strategy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对实践课感到盲目。

我们现在的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6%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非常满意,理论课能认真听讲,实践课认真练习。有26%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还有38%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满意,认为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

(二)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矛盾突出。

1、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体系使得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依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大部分都很薄弱,因此,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学习文化基础课又占用了大量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学生文化基础通过在中职阶段的学习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提高。文化基础、专业技能难以兼顾,这也是造成中职计算机教学感困惑的原因。

2、专业课程缺少实用性,课程更新缓慢。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细分专业课程,不断推出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课程,是专业建设重要的途径。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方面工作没能有效开展,陈旧课程的大量存在,未能像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那样不断推出新课程。这大大地制约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革新,使毕业生普遍感到在学校学的在工作中用不到。

3、教学模式及方法单调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不同,没有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备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久而久之,教师埋怨学生素质不高、基础差,学生埋怨教师教学水平一不高。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二、对策

(一)改变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投影、语音为一体)进行授课。

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兴趣不高,而实践课又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的授课方式,而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讲学做一体化”授课模式。因此各院校应尽可能多的提供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进行授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授课能使教师上课内容更注重实际应用,而且,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机器上跟着操作练习,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对“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比较欢迎。

(二)、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指导、管理、督查工作

1、学校成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校长、有关专家教授、相关职能处室和相关学院的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规划、指导、监督、保障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订和落实计算机考核的有关要求及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保障措施;每学期至少召开2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师生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

2、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承担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任务,其学院负责人是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院领导班子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研究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全力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学校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优劣作为衡量和考察学院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一项指标。

3、各学院必须高度重视本院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学院领导每月至少参加1次计算机基础课的听课,并及时和任课教师联系,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各学院要指导、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安排落实课前点名等考勤制度,确保本院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对缺勤的学生及时予以处理。学校把各学院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将作为对学院津贴核算及教学和学生工作评价的一项指标。

4、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院教学督导组要充分发挥督导检查职能,每学期每位督导委员听取计算机基础课次数不得少于1次;督导委员要了解、掌握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学生意见多、工作不称职的教师提出整改或调换的建议。

三、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大学教育最终是人的教育。今后教学不是“母鸡喂小鸡”的方式。要培养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教给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在研究中学习,而不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只有让学生学会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最后才能接受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创新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不能留下窒息创造力的遗憾和过错。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让教学活动焕发出创造的活力,让学生在科技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四、结语

以上仅是我从教以来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总之,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依靠每一位热爱职教的同行们认真分析、深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更多符合今后社会发展的实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意见》2005.

上一篇: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器自动化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