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20:15:16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66-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他们对学习文化课的热情普遍不高,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得中职语文课堂如同死水,缺乏活力。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是当务之急。随着职业教育“各基础学科应与专业结合,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观点的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将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既让学生学有所得,又适应新形势下《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根据不同专业取舍教材,突出职业性 

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中职教师可以不必拘于课本原有的课程内容设置,而应该大胆取舍教材,更注重语文教学的职业性,突出专业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职业特点去制订授课计划。如:在给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制订授课计划时,可以把授课重心放在实用口语操练上。将每个单元后的口语交际训练“听话与说话”、“自我介绍”、“电话交谈”、“复述”整合为一个单元,着重进行授课,并酌情增加口语训练授课时数,让学生们得到充分的观摩、练习机会,规范他们的普通话发音,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日后从事导游工作。而在给文秘专业的学生制订授课计划时,则可以把授课重心放在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写作训练上。着重讲解语文课本中应用文的写作,从格式到遣词用句到行文习惯,均进行反复的练习与强调,意在使学生领悟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以便在日后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能起到帮辅的作用。 

二、发掘文本蕴含的职业素养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语文课文蕴含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中职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将课文中蕴含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同时,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在给学生讲授《<论语>五则》时,可以通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职场上获得老板的信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给学生讲授汉代刘向的《孙叔敖纳言》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这几句话的现实意义,通过解析课文令学生明白以后在职场中不管身份多高都不能傲慢,不管领导多信任重用都不能越级擅权,不管工资是多少都不能贪心索取份外之财的道理,引导他们建立不卑不亢、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观,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正、更远。在讲授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这篇文章时,应重点着眼于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在忠于职守和背叛友情的艰难抉择中,最后违背了自己的情感,选择了正义,坚持完成自己的职责这种难能可贵的职业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注重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等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听说读写”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口语训练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面临择业、就业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中职生就业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据了解,不少学生在毕业面试或实际工作中,往往有因不善言辞而与机遇失之交臂的事情发生,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良好的口语表达环境,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口语表达的实践机会。具体可用讨论、辩论、演讲、交谈、介绍、讲解等综合方式去进行。笔者曾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1—3分钟演讲”,学生可以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评新闻时事等,先是准备演讲稿,看稿进行演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能通顺流利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讲出来,可以即兴演讲了,效果显著。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会及辩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如学习《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后,笔者设计了 “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讨论,再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展开了“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辩论。 

(二)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会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岗位技能之一。在中职学校里,由于专业不同,应用文教学的内容、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应用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文种的写作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标点正确、书写整洁、格式规范,为他们毕业后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可以彻底化解学生“语文课与专业课学习无关”的错误思想 ,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好语文能助专业学习一臂之力,从而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文化课,但是如果不能建立起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就会使语文课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而丧失其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所以,应将语文课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上出有专业特色的、有职业特色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宁芝娟.职高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育家,2009(2).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唯一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

从以前轻视生命到如今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但现实生活中,令人痛心的是轻视生命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所以作为神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坚定不移地去引导学生认清生命、赞美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寻找自身的生命价值。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3

(一)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

要开展中职教育语文学科的教育,就必须有一套明确的定位标准,而在进行语文学科的定位上,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习语文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高低。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从小学就开始的教育已经为日后中学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这在语文学科定位时就应该考虑到,除此之外,中职学生一般为中考失利者,这在一定层面上也说明其语文能力不高,因此在进行定位时,这一点也是不可不考虑的。

(二)中职学校专长的发挥

不管以何种角度,中职教育的地位难以与中学教育等同,作为国家公办义务教育,中学教育拥有更多的资源,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有强大的公有制资产作为坚强的后盾,然而中职教育则不是这样,中职教育在发展中必须找到自己的专长,注重发展自身特色学科,因此在对语文学科进行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学校日后的发展,注重把力量集中到发挥自身特长上,如果语文学科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教学,那么就必须规范化,促进其合理有序的发展,如果对学校特色相关不大,那么便不必在此花费太多的教学资源。

二、如何促进中职教育语文学科能力培养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要促进语文能力培养,就必须系统化语文课程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大多中职教育学校都有开设,然而在教学投入以及教学力度都不够,更为紧急的是,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都以其特色专业为主,所以在学校课程安排时,一般都倾向于把师资资源投入到其特色课程上,而对于语文等课程,大多是如选修课程一般投入较少的关注,因此语文教学一直缺乏一套高效合理的机制。要提高语文学科培养能力,就必须要不断优化课程配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二)适当加大师资资源的投入

要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处理要有一项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团队。考虑到大多数中职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因此良好的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提高师资团队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上升空间的增大,对于其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之外,语文本身就是相对难度较大的一项课程,不同于理科类学科的精准,语文学科更存在一种相对不确定因素,其更加注重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一种人文精神的养成是需要不断的导师指引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语文能力培养的提高。

三、结语

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主要途径,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在中职教育学校中,虽然脱离了传统教育的程序,但语文教育仍旧是相当重要的,在对语文学科教育中,首先便要对其定位有清晰的认识,把它设定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促进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其次则是要适当加大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度,推进语文能力培养步伐,对其进行相对合理的规划,而不是仅仅的追求单一的发展,总之,要最大程度促进综合发展,努力发展中职教育学校的长期发展。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4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基础比较差,部分学生尤其在英语方面表现出很大的英语弱势,再加上部分教师不能够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案,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长此以往,甚至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像其他高等院校面临着英语达不到四级或者六级水平不能够拿到学位证书的强制性要求,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很大的自由性,一旦出现对英语的厌恶情绪,他们往往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选择放弃,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更加专业性的技能,以此来弥补英语上的缺陷。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因为在英语方面存在的弱势,而产生自卑感,从而对于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最终降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对英语的学习失去兴趣,使得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英语学习的时候能够找回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最终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若想使得以上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赏识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

(一)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简单地来说就是能够全方位地看待一个人,并且找出其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赏识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发现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差异,并能够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缩小差异;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并能够给予适度地赞扬;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允许学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犯错,并对其错误进行及时耐心地纠正和指导。赏识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更加突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学生不仅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还有来自学校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在种种压力的压迫下,在各种抱怨,各种不平等待遇的环境中,学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阻力,这些压力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产生反叛心理。若想平抚学生的这种反叛心理和不安情绪,就必须让其找回自信。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让学生找回自信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于学生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优势给予赞扬,这也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回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教师走进学生心理,受到学生的尊重;赏识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力,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教师能够在快乐中教学。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赏识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被赏识能够使得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有利于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与进入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再加上社会上对高职院校一定程度的歧视,他们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外界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赏识教育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甚至教师的一个赞同的表情或者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到被尊重,从而找回自信。

(二)赏识教育的特点

赏识教育的特点为赏识教育起初的对象是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后期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的,赏识教育过程是具有自我实现性的。首先,赏识教育的起初对象是具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主要针对群体中在某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弱势的学生,主要是为了消除在应试教育下,由分数划分学生等级进行不平等对待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主要是通过对部分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赞扬,让其感受到尊重,从而找回自信。赏识教育是对应试教育以分数划分学生等级的一种批判,也是对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一种弥补,赏识教育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其次,赏识教育实施过程是一个自我实现过程。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主体的人格,发现受教育者的特长,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其特长表示认同或者赞扬,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让其主动学习,让其变为学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赏识教育从更深层次上来说,不仅仅适用于教育界,更适用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以说赏识教育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如果教育者能够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体会赏识教育的真谛,并能够将这种思想应用于自身的为人处事上,那么必然会带来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的提高。另外,赏识教育后期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的。赏识教育方法实施时间比较短,面向的对象有许多的限制,因此在赏识教育实施的初期阶段的对象是具有针对性的。而随着赏识教育的不断实施,弱势群体中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而赏识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就可以扩大到整个群体。环境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在人人赏识,人人被赏识的环境中,才能够使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让每一个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都能被唤醒,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表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分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

在进行学生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组:第一组厌恶英语学习;第二组没兴趣但是能够准时完成英语任务;第三组英语学习兴趣极强。在进行英语小组分组之前,可以通过逐个谈话了解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英语的态度进行了解,并在调查之后进行准确地分组。分组完成之后,要根据各个组别的比例调整讲课方案。如果第一组和第二组所占的比例较大,则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英文报道、影视鉴赏等。如果第三组比例较大,则可以适当地加快讲课进程,并在达到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能够组织一些高水平、高标准、高要求的英语辩论活动。另外,在进行课堂效果检测时,对于不同组的学生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比如第一组地考核可以通过单词听写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最为简单,考核难度也最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厌恶学习英语的学生意识到英语的学习也可以很简单,帮他们走出“英语很难”的误区,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而对于第二组可以通过让其写出词义相同的一系列词汇,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他们一种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方法,让他们逐渐走进英语的世界,学会主动去发现英语中的亮点,提高自身的兴趣。对于第三组则可以通过让其利用新学的词汇进行英语对话练习,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组实质上就代表着英语水平的一个等级,通过这种分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树立了努力的目标,让他们感觉到目标并不遥远,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够实现。另外,通过不同组别,不同考核方法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努力之后自己的成果,从而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增添学习的动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才华得到欣赏

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学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到漠视。而赏识教育更加侧重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表现其个性。赏识教育的思想要求在课堂上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扮演启发和指导的角色。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发挥其特长,表现其性格呢?一方面教师在课上的讲授时间要尽可能地缩短;另一方面在其他课堂时间内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才智,让一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一些英语辩论、英语知识竞答等活动,而对于有场景布置特长的同学则负责活动场景设置,而那些能言善辩的同学则作为活动的参与者,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则可以作为评委。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各个学生的特长得到一定限度地发挥;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而若想得到英语水平的提高又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强制性学习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鼓励的方式来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其找回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应用赏识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育 学生能力 培养

一、对高职语文教育的泛解

语文是什么?至今不能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它是抽象的。但对语文有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文以载道,育人为目标。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实施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一般以语言教学为重,高中语文教学则更注重文化的意蕴和文章文学方面,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通过文中所载之道内化,构筑学生的道德体系形成高尚的人格,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我认为,高职语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一是写作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三是自学能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写作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增加写作频率。

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读、会写和会思。

1.会读。

学生除了应阅读课本教材所选的那些“细粮”外,还应广泛地阅读课外的读本,多吃“粗粮”,以“均衡营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教师可相应地推荐,但并不强求阅读。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但最关键的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

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比较鉴赏阅读法的锻炼,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异中析同、同中辨异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作者的构思和作品的情调,乃至遣词造句等,从取材、立意、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学渔的《芙蕖》时,学生可以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较阅读,发现李渔另辟蹊径,不同于周敦颐的借花喻人,而是体现出“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言而止”的写作原则。比较阅读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帮助他们学会比较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

2.会写。

阅读的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基础,但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还是要动手进行写作。除了教材规定的每学期5―6篇的作文量外,教师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涂鸦本”,在里面可以摘录课外阅读到的美文,也可以就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甚至某部影片写书评影评。内容不求精细,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以形式的俗套。

针对许多学生写议论文时语言空洞,论据素材单一不充分等弊病,教师应引导他们多收看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读报,了解新闻时事。或就事论事,或就热点问题写文章,不论字数多少,只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作初期,多鼓励学生“抄”文章,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言:“艺术源于摹仿。”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个摹仿的阶段。对于摘得的好文章,可打高分。学生可以从中学会阅读,做到“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当然在以后的写作进程中,应逐渐减少“抄袭”,鼓励原创。

“涂鸦本”就是每位学生独具个性的课外作文本,在上面学生可以随性地抒写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还进行了小品、诗歌等文体的创作。它并不要求定时定量地强制完成,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写作量。

3.会思。

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信息,“思”是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迥然不同,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若不注意培养学思结合的好习惯,读,有口无心;说,不得要领;写,词不达意,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对某项知识、某个疑难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力求知其所以然,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现代一尺约为0.33米计算,邹忌身高为2.64米有余,显然不符实际。学生通过思考和查证可得出结论:战国时尺比现在短,约和现代尺七寸。不仅在课堂,课后也可通过思考题、拓展题等培养学生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口语表达能力:多样化口语训练,强化听说能力。

除加强课堂提问、讨论交流外,还可设置一些训练口才的项目,遵循螺旋形上升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自我介绍和讲故事,锻炼胆量。

在学期一开始,为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我要求每位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轻松的语言打破了沉寂,消除了陌生感。平时设置课前5分钟讲故事的环节,提供学生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课文的预习作业亦可加以利用,如在上《梅园新村之行》时,可推荐的预习之一,就是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生平小故事,上课时要求上台交流。此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敢于展示自我,锻炼胆量。

2.演讲辩论,增强语言表达。

通过组织演讲,学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阐明道理,增强语言的流畅度、感染力、吸引力。学生将“涂鸦本”上针对时事或热点发表的议论整理成演讲稿,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从国际上“印度洋海啸”、“美伊战争”,到国内“主席回大陆访问”、“汶川地震”甚至“某某鞋城火灾”等都成为学生演讲的题材。辩论则又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快速性,表达语言的准确性,要言但不繁,有力度。

(三)自学能力:以生本为原则,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二是通过课外自我的探索积累。

1.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甚至自己通过讨论、查工具书等途径自己解决。

这在教授文言文时体现得尤其明显。熟读课文是学习的第一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就需学生自主解决,翻译文章不再像原来教师口授,学生则忙于记笔记,而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根据文中注解及工具书,加上想象力来释疑。教师则适当地点拨,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很重要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使人们对惯常所见的事物、现象加以思考和探求,进而可能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主旨的表达、写作方法的使用、作品的鉴赏等方面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对于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这能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对于语文《练习册》的练习,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后,我鼓励其对与自己不同的参考答案质疑思考,结果纠正了参考答案上很多错误的地方,学生不再唯答案是从。

2.培养学生课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正如茅盾所说:“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学生不应该只在书本上间接的获取知识,而更应该主动地从课外自己获取知识。

学会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是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们受用终身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教师也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相关练习来锻炼学生自发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如常布置一些课外思考题,不是给学生增加压力,而是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以锻炼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比如在学习《琐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著作、文学思想等资料,并借阅鲁迅的杂文集,通过其文感知鲁迅其人。学生翻阅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书,收集抄录,有的还写了读书笔记,较好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另外,教师还可提供类似省略,省略这些搜索网站给学生,以便他们查找资料。如在教授《梅园新村之行》时学生上台所讲的很多关于的小故事,就是从网上查找来的。

三、结语

本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作为青年一代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不把教育强加给学生,而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市场教学,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要更新教学观念,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目前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加之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直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因此,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语文课他们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是看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学语文无非是多识几个字而已。语文课在日常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多学几篇少学几篇好像无关紧要。总之,学语文劳神费力,收获不大,对今后的生活没多大影响。

1.2学法单一,影响着语文知识的积累。职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的视野仅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学生把语文学习等同于学习任务。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了生活的多彩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就是说语文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

1.3教法陈旧,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职校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都是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工作后接受的是继续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外,职校语文教学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相应较弱。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目的,切实为职业教育服务。在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由学历型向素质型发展的今天,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无疑是体现职业培养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增强实效,纵深拓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职校语文课程要以“智能双向发展,说写两翼并举”为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并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2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2.1改变教学观念确立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职校语文课程历来以讲读教学为中心,突出阅读能力,讲究以读。其特点是按金字塔式结构纵向组合教学内容,讲读教学主线突出,知识结构层递分明,长于自我发展。但其明显不足是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智能发展主干不分明,训练实效性不突出,与职校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尽管近几年来,职校语文教改力度加大,逐步形成了语体、文体相融,听说读写并进、依序扣格、整体优化的教学格局,但讲读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说写教学的发展目标往往难以落实,实用性智能开发尚未真正确立。在社会转轨变型、竞争益剧的新形势下,其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已经或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职教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紧迫需求,呼唤着职校语文教改必须把握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着重调整课程走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酝酿更大的质的跨越。

实现这一质的跨越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观念,准确定标,确立课程的实用性,这显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1教学的职业性原则。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职”字特点。不囿陈见,大胆求新,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学习的,只有少部分想升学,如单纯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只会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是改变“满堂灌这种忽视学生作用的教学方式。它易于使学生形成被动思维,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活动。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开展与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指导,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1.2教学的适应性原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成性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根本。如果恪守”应试“观念的模式,重形式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就只能导致学用脱节、闭门造车,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陷入”学多会少,长知乏能“的怪圈。讲究适应性原则,就得在目标定位上,直接面向社会需求,贴近培养目标,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上,使之练就真功夫,拥有硬本领,能够尽快胜任岗位要求,缩短适应周期,成为能说会写的社会抢手人才,此其一;其二,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体现职校语文教学特色,注重以能力需求合理组合课程内容,着力调整讲读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教学的适应性能,使语文教学由偏重讲读分析向偏重实践运用倾斜,强化以智能发展为主题的实用模块教学,以有效增强人才竞争与发展的社会适应力。

2.1.3教材的简约性原则。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简约有效的认识迁移过程。职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复,头绪错杂,课时偏紧,任务重大。这就必须突破盲目攀比普高教育的观念,以讲实效、重实用为特色,显示职校教育之所长。在课程结构设计和施教过程中,抓住训练的根本,削枝强干,以简驭繁,以表达定摄取,以写作促融合,突出智能主干,协调”四能“发展,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说写两翼并举的教学模块。从而以简约有效的教学模式,概要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兼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综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2转变课堂设置,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字词不识,理解能力较差,其它学科的学习无从谈起。二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态度、习惯、创新能力、发展意识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课堂上才能流淌出和谐的音符。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许多教师作了大胆尝试:质疑讨论、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走进自然、实地参观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文学社团、报刊、电台,、广播站、让学生当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以此拓宽对语文的学习。

2.3 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是表达思维的有力工具。思维之于表达,正象”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纾吸壤而出漆。“(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在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能使学生激情喷发,神思飞扬。生动活泼地演说能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他们突破思维的定势,拓展思维的空间,独辟蹊径,立意独到,运思灵敏,文思泉涌,提高表达的独创性和应变力。要改变语文课的被动教学,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是另一个关键,这是培养学生”说讲“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真正活跃的课堂,不应该是老师多说,而应该是学生多说,敢于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授课老师应该尽量围绕授课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尽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仅仅开发学生的听力,还得让学生在”听“的同时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完成将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变。

2.4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的实用能力。突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无视阅读积累的功能,而要从学生的实用功能出发,变传统的”你中有我“为现在的”我中有你“。阅读之于写作,其直接目的不仅是积学储宝,启思益智,更重要的是借鉴引路,促进表达。究其实质,在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四种阅读类型中,前三种阅读的能力与技巧,仅为基础,创造性阅读才是根本。只有立足于表达创造的需求,加强阅读促写的指向性,才能真正改善阅读的品味,提高阅读的效能,臻至发展的佳境。阅读与写作应在寻求深层融合的基础上,确立好主从关系,形成以写作表达为主干、以写联读、说写同步的新格局,使阅读借鉴从属于写作表达,为促进说写实用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好铺路搭桥的作用。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口译教学 文化教育

1.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

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事业。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开设好大学英语口译课程任重而道远。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研究在高职高专院校才刚刚起步,还相当滞后,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口译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抓住机遇,培养大批在商业、贸易、旅游、服务行业等领域中挑大梁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特别是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急待改革与提高。很多非英语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文化素养不佳。我们认为,在科技和社科领域,口译人才的培养不是外语院系可以包办的,各专业应从本专业学生中挖掘和培养有潜质的口译人才。如果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直接与外方人员顺利交流,既能大大节省翻译费用,又能减少交流中的误解,从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口译教学,系统有序地培养专业口译人才,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口译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教材方面融入文化教育,建议采用有配套光盘或影音资料的教材,内容新颖丰富的同时,更多注重时代性与实用性,具体可涉及商务英语、社交礼仪、各国民俗民风等相关内容的真实案例。

2.1礼仪文化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掌握规范的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要与国际接轨。而英国作为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国,掌握英国的礼仪文化尤其重要。此外,这也有利于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2.1.1见面礼仪

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介绍时,一般是由妇女、地位高的、年纪大的那一方先伸手,然后才是男子、地位低的、年纪轻的那一方再伸手;被介绍与一个男子相识时,应与他握手,但如果被介绍与一位女士相识时,就应等她先伸出手来,然后才可伸出自己的手。女士被介绍时,不一定要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但是她们常常伸出手来以示友好。男子在与女子握手前应该先脱下自己所戴的手套,而女子则不必如此做。到英国人家做客,一般要先和女主人寒暄、握手,然后才同男主人打招呼。

2.1.2饮食的礼仪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在四点钟方向即可。

2.1.3商务礼仪

英国人的时间概念很强而且照章办事。例如:应邀参加宴会、业务洽谈会必须准时,否则被视为失礼。如果请英国人吃饭,必须提前通知,不能临时邀请。赴宴时不能早到以防主人还未准备好。不被邀请或约定就去拜访英国人的家,是对主人私生活的干扰,是非常失礼的举动。在和英国人谈话时不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有关皇室的小道消息。也要避免使用English(英格兰人)这个词,而要用Britain(不列颠人),这样说对方比较喜欢。他们也不喜欢问及家事、私事、个人职业、收入、年龄、婚姻等。

2.1.4英国人的禁忌

英国人同别人谈话时,不喜欢距离过近,一般以保持50公分以上为宜。他们还特别不喜欢大象及其图案,认为大象笨拙,令人生厌。英国人也忌用山羊、孔雀等做商品装潢。山羊有“不正经男子”和“坏人”的意思;孔雀是祸鸟,孔雀开屏是炫耀自己的不良习性。他们很忌讳黑猫,尤其是黑猫若从前面穿过,更会使人恶心,认为这将预示着将要遭到不幸。他们忌讳把食盐弄撒,哪怕你是不小心的,也会使人非常懊丧的,认为这是引发口角或朋友断交的一种预兆。他们忌讳有人打破玻璃,认为打破玻璃就预示者家中要死人或起码要有7年的不幸。他们忌讳在餐桌上使水杯任意作响,或无意碰响水杯而又不去终止它作响,认为这样既有失观瞻,又会给人招来不测。他们对墨绿色很讨厌,认为墨绿色会给人带来懊丧。

3.英语口译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文化教育融入口译教材、口译课堂教学、口译课外实践教学里,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改善实际工作能力。

3.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语言、非语言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口译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1.1语言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所需要的语言与该民族所拥有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谈判语言存在明显的制约。因此,在商务谈判中,尤其是国际商务谈判,事先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征对谈判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1.2非语言文化差异

除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外,商务谈判中还广泛使用非语言表达方式。非语言交际是一种非文字语言交际手段,是交际者运用自身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语言交际之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起着语言交际不能替代的作用。

谈判人员以更含蓄的非语言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因此,当谈判者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谈判者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

非语言交际种类形式多样,在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

3.1.3价值观差异

商务谈判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远比语言及非语言行为差异隐藏得深,因此也就更难以克服。价值观差异有其客观性。

4.结语

总之,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译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注重训练学生联络陪同口译、礼仪口译、旅游口译、商务口译与会议口译能力的课程。在课程实践中,应结合真实案例,分析语言文化在个别案例中的运用得失,不断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达到高职高专英语口译课程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煜山.英语教学参考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2]赵雯.基础职业英语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郭琳.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浅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4,(2).

[6]李天华.谈外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丹东师专学报,2004,(2).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职教育者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把健全人格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语文教育扮演着关键性角色,需要渗透人格教育,为社会市场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市场的客观需求,促进不同行业、领域的飞速发展。还能改变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优化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健全人格与中职语文教学概述

就健全人格研究来说,涉及到不同学科领域,比如,道德、心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健全人格便是人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想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而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健全人格属于一个过程,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换的过程,准确认识并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促进人的个性特征全面发展,促使人格发展处于正常状态,要引导其不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借助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身。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强化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教育,帮助他们逐渐拥有健全的人格,更好地成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备重要的文化功能,能够传达出博大的人文情怀,传承各种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点。还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素材,客观地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细致缜密的思想逻辑,有着浓浓的美学气息,里面包含着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应用性文章,是美学不同领域的最好呈现。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人文知识的灌输,要引导学生揭示语文课文本质,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渐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中职语文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措施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

在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学生正处于青年与成年的过渡阶段,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采用“放羊式”、“鸭填式”传统教学模式,要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要一味地依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感知、理解不同的语文素材内涵,促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优化调整教学方法,有效渗透人文情怀,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埋下伏笔。

(二)创设审美情境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借助展示形象,优化利用各种意境,注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为进行情感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要客观地分析语文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受到美的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唤起他们的想象,不断激发他么内在的情感,在这“绿叶田田、荷花朵朵”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感受美。在背景音乐的作用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作者那份淡淡的喜悦与哀愁,充分感受那份特别的“艺术美、音乐美”,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透过那些跳动的“文字”,去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渐学会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优化利用语文素材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语文素材丰富多彩,比如,精辟的论述、古代圣贤,能够客观地折射出蕴含的不同人文精神,是培养中职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素材。在“我的母亲”一文中,透过文章内容,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母亲高尚的品格,勤劳刻苦、意志坚强,能感受到文章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作者产生心灵碰撞,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理解、感恩父母,尊重父母。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古园中的所见所闻,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通过他们的事迹、生活中的人与物,学会思考人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逐渐学会规范自身行为,塑造正确的“三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协助者、领导者等角色,充分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图文并茂的特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文中作者产生共鸣,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远大的理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但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周期较长,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中职语文、中职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具代表性的素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心灵发生微妙变化,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隋义.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语文建设,2013,09:9-10.

[2]苏娜.重塑自我形象绽放人格之花――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10:14-15.

[3]苗勇.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学周刊,2014,36:25.

上一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生教师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