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项数、项目资助金额、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和国内论文数量等计量指标作为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尝试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
科学基金资助制,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作国家科技资源分配和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国家目标的实现。科学基金制的目标就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出成果、出人才。科学基金产出效率问题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始终与相应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学者以我国目前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为对象,分别就其构成、特征,以及对管理科学研究资助的力度比较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部主要资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和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评审一直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用什么方法对同行专家的评议效果进行评价呢?基金项目的投人一产出状况是评议基金投放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与中国管理科学论文的地域分布作比较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采用的方法是科学计量学方法。
1计量指标的选择
本文将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的产出能力作为计量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将其视为表征管理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环境优 劣状况的指标。选择以下四项指标。
(1)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自由 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统称为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年一度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我们将其中“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情况按地区和单位统计表”作为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项数的数据来源。
(2)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数据来源同管理科学基金项数。
(3)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8年起开始一年一度大规模地对中国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作。统计对象包括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两大部分。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据源为美国编辑出版的权威性检索刊物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国际论文统计是以中国学者为论文第一作者,被上述三种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妒11成为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将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按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
评价管理科学研究国际水平的最好指标是被sci和ssgi收录的论文量,这是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国内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ci收录,而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sci收录。但目前各省区管理科学sci和ssci收录论文量数据无法获取。这是由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把sci , ei , istp依学科和地区混合统计在一起;而国内一直没有机构开展历年ssci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工作(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才开始着手开展统计)。
(4)中国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数量。中国国内论文的
数据源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400多种,其中管理学源期刊20多种。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统计的是发 表在这些学术期刊上的管理科学论文,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各省论文量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开的数据。
我们选择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数量作为表 征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以衡量管理科学基金投放的合理性,是基于下述四方面的理由。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作用是资助和支持国 内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科技论文和专著。据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 目的成果中,科技论文的数量占98%以上,专著不足2%.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直接反映在项目的论文产出上。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指标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
(2)据文献[10]统讨一,1999-2004年各年度由基金资助产生的管理科学论文只分别占当年全国国内管理科学论文的23.5%,32.1%,29.1%,3 i.9%,33.6%和38.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是产生管理科学基金论文最多的科学基金。尽管这一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论文毕竟只占我国管理科学论文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管理科学论文与管理科学基金决非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而应将前者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强弱的指标,视为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
(3)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的人力、物力也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但是,研究人员的数量最终都将综合表现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了简化研究,本文暂不将管理科学研究人力和物力作为单独的计量指标。
(4)除了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指标外,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引文指标也是表征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遗憾的是,数据来源困难,只得放弃引文指标。
2四项计量指标的比较
表1列出了1999-2004年6年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统计数据,并依据数量大小作了排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科学论文和管理科学基金指标作四项比较。前两项比较是宏观分布规律的比较,后两项比较是对微观层次协调性的考察。
2.1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比较
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在科学计量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主要探讨不同计量单元指标频度值随其排序位次而变化的规律。用x表示某计量单元在某项指标频度值排序表中的位次,用y表示相应的频度值。建构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时,通常根据不同情况将普通的x-y坐标系转换成双对数lgx-lgy坐标系或半对数x-lgy坐标系,目的是将x-y坐标系中排布成曲线的点列转化为排布成直线的点列,从而使点列的排布特征更为明显,便于作线性回归。双对数lg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幂分布lgy=c-algx ( a>0),半对数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指数分布y=ae x(a>0)。参数。是点列回归直线斜率的总量值,是各计量单元间指标频度差异大小的表征。
a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四项指标按省区的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用负指数分布拟合更恰当。将a值及相关系数rz值列人表2。
对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四项指标的a值作比较,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国内论文指标的。值大于国际论文指标的a值。这表明,国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大于国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因而,国内论文数量是比国际论文数量区分度大的基金支持环境指标,可作为表征各地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首选指标。
(2)基金金额指标的。值稍大于基金项数指标的a值。即是说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相对差距更大一些。因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是比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区分度大的投人指标。如果简化比较指标,二者择一的话,可选择前者。
(3)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相比较,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指标的a值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的。值最接近,差值不超过0.03。这是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一致性的量化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用于支持国内高水平研究的资金投人,而管理科学国内论文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二项指标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从定量角度揭示了1999-2004年六年中管理科学基金资助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是逐项申请和逐项审批的。除少量地区科学基金按项目倾斜到10个科技较落后省区外,各省面上项目基金金额都是逐项累加起来的,并没有人为地在省区间作平衡,更没有有意使管理科学基金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与国内论文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一致。二者宏观分布的一致完全归因于同行评议。是同行评议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基金与其支持环境间起着调节作用。
2.2基金与论文指标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一个建立在排序一频度分布基础之上的概念。它表征的是某项指标排序位次居前的若干计量单元、其指标频度之和占全部计量单元频度总和的份额。与经济计量中行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不同,科学计量学中科技成果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是以普赖斯定律为基础的。普赖斯定律是这样表述的:若某一科学家群体有n位科学家,共计撰写了p篇论文,那么,最高产的n位科学家撰写的论文数大约是。普赖斯定律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科学计量指标集中度的计算。
按照普赖斯定律的要求,我们分别计算了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最高产的29个省区论文所占的份额。由于,我们首先计算了1~5位论文高产出省份的论文总数,再加上排序第6位的省份论文数量的39%,以此作为论文高产省区的论文数,然后求出该论文数占全国29个省区论文总数的份额。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数和金额指标,我们也作了类似的处理,计算结果一并列人表3。
(1>除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普赖斯定律的50%以外,其余三项指标的集中度均大于50%。管理科学基金项数与金额的集中度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这表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要甚于国内论文,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省区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国际论文类似。
(2)总体上看,各项指标的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正在缓解,高、低产省区间的差距在缩小。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在减弱。
2.3基金与论文指标排序位次比较
图1直观显示出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论文百分比曲线围绕管理科学基金百分比曲线的波动。三条曲线总体走向的一致证明论文与基金总体分布的近似,但也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曲线并非完全重合,这就显现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差异。
额与国内论文指标的排序存在较大位次差,揭示了基金资助与支持环境在微观层次协调对应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河北、山西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落后于论文位次6位以上;而江西、宁夏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超前于论文位次5位以上,是基金与环境明显不协调的典型。
2.4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篇均基金考察
表5分别列出各省区平均每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每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所对应的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我们称之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和国内论文篇均基金。图2显示了国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图3显示了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
分析表5和图2、图3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
(1)总体上,各省区国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不悬殊,显示了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
(2)总体上,各省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悬殊。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较差。
3结论与讨论
从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四项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一致的,其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都是负指数分布。特别是管理科学基金金额与国内论文数量,二指标的a值相差极小。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金额随国内论文排序的变化也很平缓,从而证明,表征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可以作为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首选指标。
从我们直观的感觉应该是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实际上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化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为什么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比国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我们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国际论文构成看,各省区国际论文数由sci,ei和istp三部分累加而成,而六年全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三者之比为1:10.5:17.5 , istp论文量远远大于sci , ei论文量。我们知道,sci, ei收录的是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而istp收录的是并非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会议论文,特别是国内举办的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逐渐被istp收录。正是istp论文量影响了国际论文在各省区的分布结构。如果各省区国际论文量中剔除了istp论文量,应该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由于我们没有办法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中把istp论文量剔除出去,所以这个推论不能得到验证。二是中国管理科学论文领域范围较广,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外,其它管理科学领域比如工商管理学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的论文不在sci,ei收录范围之内,它们的研究实力主要反映在国内论文上。
实际上,管理科学论文被sci,ssci收录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收录量太少,2004年ssci收录大陆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仅有288篇,还主要集中在教育、老年心理、科学计量、精神疾病和伦理等方面。对2000-2002年科学基金管理科学443个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资助项目的在9 010种国内外期刊上。其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共179篇(其中包括在国内机构主办的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项目总量的5.4%,平均每个项目0.4篇国际论文;在国内期刊3 141篇,占到94.6%,平均每个项目7.1篇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所占比例很小,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体基金项目的评审。
随着管理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会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所极力倡导的。
(2)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各省区基金金额和项数的数据都是一项一项评议结果的累加。而各省区的管理科学论文是散布于各单位中,并不一定是基金成果。换言之,我们所考察的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不是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基金与支持环境的关系时,应将着眼点放在二者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方面,对微观层次的不协调则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但基金与论文指标明显不符的省区,如本文中提到的河北、山西,应作重点考察,分析原因,以便作些调整,从资助与环境一致的角度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科研潜力。
(3)引起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分布微观层次不协调的因素很复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项目申请人在某一研究方向有深厚的积累,表现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如果一个省区虽然管理科学国内外论文数量不少,但很分散,没有在学科、机构和人员方面相对集中,就很可能拿不到项目。考虑到这一因素,今后在数据来源有保证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分析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分布情况,以便使基金投放更合理。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等,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2200多万篇。按年查询就可以获得该年发表的论文总数。表1(截至2008年5月29日)显示,科技论文数从1997年的100.4万篇增加到2006年的231.4万篇,10年间增加了1.3倍;在收录的论文数量中,在作者中用“学院”或“大学”查询,就可以得到高等院校作者的论文,从1997年的25.4万篇到2006年的93.0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增加了2.66倍,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97年的25.3%增加到2006年的40.2%。2007年的数据目前仍在变化,但从2007年的总体比例来看,高等院校的论文比例仍然在升高,达到42.04%。在2006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论文数为40.5万篇,高等院校的论文数就占到66.07%。表2显示:2006年SCI、EI、ISTP三系统中国的收录论文总数达到17.2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的排序,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06年高等院校为14.37万篇,占国际论文总数的83.7%,而2004年这个比例为80.7%。2006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7.1万篇,排在世界第5位。2006年高等院校占SCI、EI、ISTP三系统的比例分别为78.83%、83.71%和86.26%,高等院校论文在国际科技论文中所占比例很高。
高校的科研论文服务面向的不仅是科研申报、职称评定,也包括岗位考核、职务考核、研究生毕业或答辩,还包括本科院校的评估论文。当在网上看到武汉某高校教师用编织袋送科研成果时,开始还觉得惊奇,但从近几年高速增长的科技期刊统计数据和我们期刊编辑统计及处理的论文稿件数量情况发现,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
高校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数低
文献计量学奠基人加菲尔德曾依据数据,发现引文计量是人才评价的有效工具,通过计量科研人员的论文被引数,可以衡量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他人的经验来进行。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基础研究后,迟早总会引起同行的关注和引证。一般情况下,质量高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就多。按SCI网络版数据库统计,2001年~2005年SCI收录论文总数前6个国家论文、引文及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见表3。2006年与2005年以相同的口径相比,中国SCI论文的总数增加了4.3%,被引次数由13.3万次增加到17.1万次,按1997年~2006年的统计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为3.93,比上一年度统计的3.85略有增长。论文价值可以用学术价值和形式价值来衡量。论文的学术价值是由其内容决定的,是指论文在内容上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写作技巧上则要求文字简洁、观点鲜明、图表恰当等。论文的形式价值,主要体现在科技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和后带来的附加效应,如论文被收录和转载、引用和论文获奖等。中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低,宏观上也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国际论文的整体价值与论文水平。通过对2005年排名前20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被SCI收录论文统计数据对比发现,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累计被引次数贡献率明显低于科研机构。
基本科学指标所统计的中国十大高校从1997年1月到2007年8月31日所发表的论文总数、总被引用次数和每篇平均引用次数(或称引用率),都大大低于哈佛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显示了我国高校和国外著名高校在科技创新力上的巨大差距。高等院校科技论文是高等院校科技环境和科研能力的体现,也代表了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引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三:其一,管理制度上有缺陷,以数量统计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过分依赖量化的考核迫使教师围着“论文”转。其二,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等不同学科,忽略了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其三,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模仿跟踪多,自主创新少,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原始创新的成果更加少,且封闭的研究环境导致了许多高校之间进行大量的重复研究工作。
当大量的高质量论文走向国际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期刊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环境呢?尽管我们知道科技无国界.但从科技文献引用的统计分析数据来看,熟悉的语言和容易获取的渠道是被引用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优秀科技期刊相差很大。而一些国际性知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军中国。争夺优秀稿源和市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朱作言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任重而道远。国际上通常用“影响因子”来衡量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数字越高表明期刊的学术水平越高。国外一些国际权威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能达到20~30,可中国的期刊被引用率还很低,除个别能达到4,大多数都只有1或零点几。朱作言认为,这远远不能反映中国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舞台,没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就不能得到完整体现。”
科技论文发展状况的探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温家宝总理在大连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词中说,要“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的确,创新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词。自从20多年前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以来,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产出标志之一的科学论文,其数量一直在上升。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确定:到2020年,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要进入世界前5位。很明显,未来的科学论文的统计更多地侧重于以论文的被引篇数和次数为依据。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也就是10年多一点的时间,要想达到《纲要》的要求,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与排在世界第5的法国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
高速增加的论文数量和低的引用率,反映了我国高校科研在目前制度下的弊端。在各个高校竞争激烈的情景中,能否得到政府的重点资助,能否申报到课题,能否发表数量多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处境。有研究显示,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高水平的教师,工作的重点并不是在科研工作上,而是在跑科研项目上。而得到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其研究项目绝大多数靠研究生来完成,且一个项目分多个题目完成,同一题目又有多个研究生共同研究,而研究生必须才能获得答辩权,多个研究生基本内容相同的论文分别投向不同的期刊。同时,为职称评审、申报课题增加论文数量的砝码,将一篇内容的论文分为几篇。记得有位社会学专家说过.一种错误行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主要原因应当从当事人自己身上找,如果发生在许多人身上,主要原因就应当从制度中找。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国内好的稿件普遍外流。因为高水平的论文一旦在国外的某些影响大的期刊上发表以后,被国际同行关注、引用的几率更大,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葛墨林表示,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稿件质量是关键。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建议,国内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学者要身先士卒,把优秀稿件优先投到国内的期刊上。“我们自己都不支持,谁来支持。”
近几年来,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科技环境的不断改善,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国际交流渠道不断扩大,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参与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论文的作者和科技期刊越来越重视参考文献的著录,参考文献的著录日益规范,科技期刊论文篇均参考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这是我国科学研究环境改善和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的体现。我们不应神话SCI,但SCI收录的论文及统计数据,从宏观上反映出国际论文的状况。我国大量的SCI收录论文未被引用、且篇均被引次数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35岁的付晓霞是北京《中华儿科杂志》的编辑,数月前她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引起了争论。演讲内容是她与同事合作的论文—《2000年~2009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数据分析》。
中国已成SCI论文制造大国。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SCI收录中国论文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位居世界第二。
截至2010年,中国科技总经费规模达到全球第三,仅次于美、日,科研人员总量亦居全球第二。
强力的政府投入的一部分就被用来资助论文。2000年中国SCI论文受到基金资助的篇次为4篇,2007年为670篇。但到2008年,受资助的SCI论文一下猛增到6.6万篇次。
而根据付晓霞等人的研究:2000年至2007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的增速以20.67%压过17.87%的论文增速。
由于SCI本身的限制,付晓霞只能查询2000年至2006年国际“零被引”情况。两种主要的文献类型—论著类和综述类,中国的“零被引”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零被引’论文在国内仍享受着SCI的一切荣光。因为大部分考核只看是否发表在SCI期刊上,论文本身真正的影响力似乎并不重要。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博士毕业、评奖、申报基金、单位年终总结和奖励,都与SCI直接挂钩,这催生了很多‘零被引’文章。”付晓霞说。
日媒《日经产业新闻》是首个挖掘出2006年中国科学论文数悄然跃居世界第二的媒体。但2008年,这家媒体又对比了各国引用频率最高的重要论文数:2007年美国的重要论文占到全世界的40%,英、德分别超过10%,日本为7%,中国约6%。
“我们不只是为了神和一帮天使的眷顾才去写论文,而是为了脆弱的人类同胞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布拉格曾说,“除非一篇论文有直接的影响,否则它们对科学的进展几乎只是无足轻重,还不如不写。”
“零被引”论文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徐坚的眼中,就是小布拉格所言“不如不写”的论文,“虽然不能简单地说,‘零被引’的论文一定就是垃圾论文,但其学术价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受到一些舆论支持,但这种观点却在学界引发了论战。“零被引”也存在小众例子— 好文章因为其创新性而曲高和寡,发表后无人问津,待几十年后才被挖掘出来。有学者反驳:“一篇高引用率的文章固然是好文章,但说‘零被引’就是垃圾文章也太偏激、太轻率。”
徐坚的回应绵里藏针:“究竟吃了几碗凉粉,只有自己知道。”对于“零被引”论文未必无价值,可能触发灵感的说法,他反击说,“有没有价值,问问自己,只是不要为了功利目的去骗自己。”
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
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
什么是SCI论文?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
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
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
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
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
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
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 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 Life)。
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
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
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
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
SCI论文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好文章的起码要求:
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
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
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
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
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
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
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
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
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
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
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
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
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
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
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
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
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
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
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结构
语言
图表
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
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
前言:提出问题
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
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
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
结论。
语言:
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
语言要准确,少用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
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
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
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
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
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
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
以表的形式列出必要的观测数据,国外审稿人对此很感兴趣。
不同类型科学论文的写法:
分类
(1)实验性论文
(2)报道性论文
(3)理论性论文
(4)综述性论文
实验性论文
1 前言
2 实验方法
一、SCI简介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1997-2001年)收录全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内5,8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二、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2001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内1,7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三、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四、"四大检索工具"(Ei、SCI、ISTP、ISR)
四大检索工具"指的是《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科学评论索引(ISR)》。
五、从哪里可以检索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在国外期刊上的被引用情况可以通过美国ISI的三大引文(SCI、SSCI、A&HCI)检索。在国内期刊上的被引情况可以通过《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R)》、《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或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检索.
六、哪些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指的是林被甸、张其苏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或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指定的核心期刊。
七、ASPT来源刊、CJFD收录期刊意指?
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SSCI简介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技术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刊物,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SCI-Expanded(以下简称SCIE)是汤姆森公司在原有的SCI文摘版源刊基础上精选了另外的部分杂志所形成的网络版,一般称之为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当前,尽管科学引文索引(SCI)在我国科技评价实践中备受争议,但是在某一科研单位、某一地区的综合科研能力的评价,甚至科研领域的战略性研究的制定等方面,有其一定的宏观评价价值。本文以2009年浙江省论文在SCIE数据库中被收录的数据为基础,将对浙江省的科研水平进行多种角度的分析,为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2009年度SCIE收录浙江省论文的统计分析
以地址“zhejiang”为检索字段,限定入库时间为“2009年”和数据库为“SCI-EXPANDED”,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7879条检索记录,即2009年浙江省共有7879篇论文被SCIE数据库收录。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机构分布统计分析
根据被收录论文数量排名统计,排名前十的机构分别为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医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科技论文是一个机构基础科研力量的反映指标。从上述两表可以看出,整个浙江省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而浙江大学更是占绝对优势,被收录论文达5000多篇,占据所有被收录论文的2/3。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在排名前一百个机构中,仅仅只有六个机构为非大学机构,且除了浙江农业学院被收录论文数量为58篇,其它机构被收录论文数量均在50篇以内。企业的基础科研非常欠缺,在排名前一百个机构中,没有浙江省内大中型企业出现。
2.2合作机构统计分析
当今科学研究在研究规模、投资强度、研究方式以及涉及的领域等方面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双边和多边参与的学术合作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个趋势,也是推动科学前沿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通过对非浙江省机构(即合作机构)进行排名统计,排名前十的合作机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从上表可以得出,在合作机构选择中,浙江省内作者以选择国内机构为主要合作方,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为合作最为密切的两家机构。但国际合作相对较少,排名前十的十家合作机构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为大陆外合作机构。
2.3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类似,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某项研究工作的关注程度,从某一方面可以显示科学论文在科研过程中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目前的研究评价中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被引频次来衡量论文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7879条检索结果中的文献进行被引频次的统计排序,得出,超过被引频次10次(含10次)的论文有153篇,其中,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有1篇,超过50次的有9篇。被引频次统计排名前十的10篇论文中,有8篇论文的作者机构为浙江大学,有8篇论文的学科类别为跨学科类别。
2.4学科分布统计
通过对7879条检索结果进行学科领域分布统计,所属学科领域排名前十的主要有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应用数学、电气电子工程学、光学、化学工程学等。从学科类别排名可以发现,浙江省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材料科学、化工、应用物理领域以及跨学科领域等,但学科领域之间的研究力量比较均匀。
3结论
(1)科研力量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基础科研能力非常欠缺。政府在科研投入时应充分考虑资源均衡;科研院所应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企业要扬长避短,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或引进创新,然后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研发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科研机构对外合作交流较多,但国际合作较少。虽几个国际知名学校合作,包括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但数量极少。
[关键词]体育科学论文 sci 研究方向分类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3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05-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sci收录期刊中,虽然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在我国的体育科研领域中,对sci收录论文的应用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1]。本文旨在从体育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角度,具体对sci收录的我国体育科学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我国体育科研人员选定申报课题题目以及向sci所收录的体育期刊投稿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二、sci基本概况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而德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于1961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简称isd)在美国费城创办。
三、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很多学者在图书管理学、情报学和体育统计学等宏观角度,对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在sci收录的体育科学类期刊的文献进行评价。研究中发现,由于学者们的专业限制,只能对文献的研究内容从宏观角度进行统计(文献计量法等)分析,并没有凸显出体育健康学科的独特性,其选用的评价指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说明发表者的科研实力,但是sci具有体育科研评价的局限性并不能站在体育自然科学科研者的角度去深入探讨内容的研究方向,只能作为导航进行运用,sci分析并不能在实际科研方向上起到帮助。所以本研究中利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出2008-2012年10月26日865篇sci收录的文章,从研究内容深层次的统计和分析。
四、数据来源及方法
本研究数据检索时间为2012年10月26日,数据库关闭时间为2012年11月1日,数据主要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
数据收集方法为:登入“web of science”检索页面,进入高级检索页面,在输入框内输入检索式“ad=peoples r china”,进入下一页面,在左下角 “jcr”“类别”内选择“sport sceience”,点击“精炼”进行检索,在下一页面把时间定为“2008---2012年”,最终获取本研究需要的865篇文献。收录文献作者地域为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收录文献作者是我国第一作者和他国第一作者且我国为参与者的两类合著文献。
五、数据分析
1、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研究方向的统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到的期刊由刊名决定研究方向,另一种是通过ist提供的分类决定研究方向。本文通过人工查阅每篇文献的摘要对论文进行分类。按照研究对象首先分为三大类:特殊人群类,竞技训练类、大众健康类。竞技训练类通过服务竞技体育的手段再分成为竞技体育技术理论类、竞技体育科研理论类和竞技体育心理、行为类。大众健康类按照干预健康的手段分为运动干预健康类、物理康复、健康理论类、临床手术治疗类。由于健康理论类和运动干预健康内容较杂、篇数较多且是体育自然科研工作人员关注的方向,因此还需进行分类,健康理论类再分为解剖生物力学类、生理生化类、保健营养类。运动干预健康类分为运动干预疾病类、调查身体活动情况类、运动指标分析类、大众健康心理行为类。值得指出的是,在运动干预疾病的分类当中,又按照疾病发病部位和病理,系统分为呼吸系统疾病类、慢性疾病类、运动系统疾病类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类。
2、利用分类方法,对检索得到865篇论文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通过人工查看每篇论文摘要的过程不难发现,不少是某一作者带领团队在某一年里连续发表多篇论文,亦或连续几年某一作者在运功干预疾病康复领域发表多篇论文。而近五年里,大众健康类和竞技体育类分别占总论文量的82.31%和15.49%。(剩下的2.2 %为航天员在特殊环境下的研究),说明目前中国人发表到sci收录的体育科学期刊
研究重点仍在大众健康类,但竞技体育类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健康类在总论文量中比例较大,原因在于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因此研究下级分类很有必要。在下级分类当中,运动干预健康类、健康理论类、临床手术治疗类、物理康复分别占总论文量的39.88%、23.70%、11.91%、6.82%。健康理论类是围绕着在没有运动手段干预的情况下体育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所属的研究方向:生理生化、解剖生物力学、保健营养指标。在健康理论类中,大部分围绕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如:基因表达,信号通路,步态分析等,但随着中国养生文化的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科学”也逐渐融入到体育自然科学研究中,如中医理论在营养保健类占到8.3%。在临床手术治疗和物理康复两大类中,临床手术治疗类多属于临床外科手术和运动损伤的治疗(如关节镜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等研究问题,物理康复类则是运用各种物理手段来达到患者恢复的目的。通过查阅论文摘要发现,这两类研究方向在利用计算机等高新仪器达到研究目的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这可能给我们的启示是该两类研究方向中,高精深仍是研究的趋势。
因为大众健康类的下级分类中,运动干预健康所占的比例较大、涉及内容较广,所以继续对运动干预健康分类是无可厚非的。大众健康类的下级四种分类所占比例来看,运动干预疾病类、运动指标分析类、调查身体活动情况类和大众健康心理、行为类分别占运动干预健康类的35.94%、22.90%、19.42%、21.74%。这说明我国体育自然科研人员在运动干预健康这一领域,对运动干预和治疗疾病方面是非常重视的。而在香港等地区,不仅注重实验性论文的发表,而且注重调查香港各种人群(大样本)的体力活动。
六、结论
即便我国推行“举国体育”,但研究方向上仍以大众健康领域为主,科学指导大众健身以及通过运动干预疾病的过程居多。目前我国体育自然科研人员发表到sci收录的体育期刊和美国等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分析近五年的研究方向发现,我国目前发表到sci收录的875篇论文还是基本涵盖世界体育自然科学所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宁,陈如好.关于sci收录与评价学科期刊问题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24.
[2] 卢石, 刘文娟,王会寨.sci体育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3] 刘文娟,卢石,王会寨.sci、ssci收录我国体育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37-39.
[4] 王会寨,卢石,刘文娟.sci与体育科研研究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
[5] 张业安,冉强辉,王磊.sci收录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报 2012,46(6).
[6] 高奎亭,孙庆祝,刘红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39-封三.
[7] 李元.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78-84.
作者简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