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22:09:14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1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发轫期,几位海外归国舞蹈前辈借用西方现代舞创作思维,运用风格化的民族身体语言来表现民族的气质与精神。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激活了,堂堂正正地登上了近现代社会的舞台。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也直接影响、指导着我国当时的民族舞蹈艺术创作。不过,这时期的少数民族舞蹈还处在原始的收集整理阶段,舞蹈风格简单朴素、舞蹈结构粗糙、舞蹈语言风格不统一、缺少专业特征等显示出创作的不足。但在主题思想方面还是明确的。“文革”前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逐渐被极“左”思潮所摆布,舞蹈创作从题材到体裁趋于僵化,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终止发展。

    “文革”结束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现展阶段开始启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开始注重理性主导,肯定现代性,积极为社会变革服务。但由于缺乏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审视,少数民族民俗舞蹈被现代性肢解得面目全非,未能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舞蹈审美特征,其发展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新时期初始,一批舞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史实,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改革开放的肯定。一些舞者肯定现代舞,接受现代艺术思维,但因缺乏对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导致盲目照搬西方创作模式,肢解了民族传统舞蹈,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健康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波涌大潮,现代性继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活动。一些表现极端现代性的民族舞蹈创作倾向导致出现艺术结构混乱、民族舞蹈语言模糊、风格严重缺失、特征完全抹平等问题。这种现象引起广大民族舞蹈艺术创作者的反思。一些创作的先锋派开始以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为核心,来表达个体的生存体验,反抗极端化的现代性。

    21世纪,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来重构,挖掘、抢救、保护、创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将成为现代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基本任务。

    艺术教育的变迁与变革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是随着学校和社会政治文化关系及舞蹈艺术自身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旨在建立与完善革命的民族国家而进行,戴爱莲先生在重庆育才学校传授边疆舞蹈、新中国成立之时北平大学生跳着新疆舞蹈欢庆中国革命的胜利都印证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建立的北京舞蹈学校将办学聚焦在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扬方面,将课堂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推出较为系统的几个民族的舞蹈教学体系,并且直接影响着全国各地舞校。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建立后,将教育目标直接定位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革”期间,许多优秀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消失,破坏了民族舞蹈教育学科的建设与运转。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人们思想大解放,反映在教育方面就是恢复被破坏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改革开放,西方现代化文化潮涌而至,市场经济大潮的掀起,使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现代文化环境,即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定位、学科的结构、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与现代化社会发展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传承的大学民族舞蹈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教学体系单一化、雷同化、狭窄化、现代化等方面。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中,一批有见识的舞蹈人士从自我使命及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探讨转型时期高校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各地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均将视线转向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中的伦理、道德和民俗层面,致力于挖掘富有民族气韵、民族性格以及民族审美习惯的舞蹈文化遗产,并将此纳入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体系。

    21世纪将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大发展时期,舞蹈教育者的自觉自醒,使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承紧密联结起来。

    基础理论的启动与发展

    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从一开始就紧紧围绕着创作和教育而展开,也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研究尚处在启蒙阶段。人们忙于挖掘、收集、整理少数民族舞蹈素材,以用于创作和教学,并对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的方法、态度、步骤进行过一些讨论,虽然还停留在认识阶段,但也包含着两方面深层次的主导:一是国家政府、专家学者对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统的重视、参与和扶持,关照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建设的起步。二是,这时期少数民族舞蹈基础理论研究的取向偏向于挖掘与整理。

    改革开放,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趋向是修复现代性的长期缺失,其发展呈现出现代思考。不过,由此也带来了某些偏颇行为,加速了某些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的消失。

    进入21世纪,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的研究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舞蹈本体出发涉及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舞蹈学者依托其他学科的研究力量培育少数民族舞蹈基础理论根苗。无论是创作、表演、教育,还是基础理论研究,均开始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田野搞调查、强调原创性、注重民族的属性。此外,还论证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以及从对制度层面的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遗产的认识上升到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与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传承价值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09-03

舞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以人体为表演中介的动态艺术,不受语言的限制,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审美心理。民族舞蹈是从舞蹈起源的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的,指具有某种民族特色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常见的少数民族舞蹈有:朝鲜族舞、维吾尔族民间舞、云南花灯、藏族踢踏舞、胶州秧歌舞、苗族侗族木鼓舞等。这一类少数民族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共同创造并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久远的历史和色彩形象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舞蹈受到舞台文化和场地的限制和冲击,在适应现代文明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色、个性越来越淡漠并趋于消亡,这是现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和舞蹈教学急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现状

1.舞蹈教育过分注重舞蹈动作练习,民族特色文化流失严重

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文化传说,并以舞蹈这一非语言肢体艺术展现出来。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高校民族舞蹈专业教学,还是课外民族舞蹈培训班,许多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反复不停地练习甚至死记硬背被分解开的舞蹈动作,只关注学生的舞蹈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忽视了对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播和讲解,忽略了舞蹈情感的表达、舞蹈文化的探究、舞蹈灵魂的展现。“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民族舞蹈在各院校或培训学校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它们打着民族舞蹈的旗帜,却完全无法承载民族舞蹈的内涵,这将慢慢导致学生对民族舞蹈只知其形,不懂其意,无法理解民族舞蹈本身要传递的文化内涵,从而失去兴趣,觉得学习民族舞蹈既累又枯燥,长此以往会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

2.过分注重教授形式,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因材施教

许多高校和培训学校招收舞蹈专业学生,只看学生的成绩和兴趣爱好,只要愿意,不管学生自身特点是否适合民族舞蹈的学习,一咕噜全盘接受。有些民族舞蹈如藏族踢踏舞、维吾尔族民间舞等需要身形粗犷的舞者来诠释文化内涵;而云南花灯、胶州秧歌舞更适合身段较好的舞者等。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分解舞蹈动作,要求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不管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和感受,所有教学模式都是强硬灌输,不注重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这样的教育模式既会让学生失去对民族舞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丧失了民族舞蹈教育的意义,让民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巨大的问题。

3.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在现代经济冲击下,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受到了较大的外来冲击,要求他们必须与外界接轨。旅游业的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对外开放,不仅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传播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众多,近年来也形成了许多规模大小不一的少数民族旅游区和旅游项目,如西江千户苗寨、云南傣族泼水节、广西壮族歌舞节、维吾尔族民间舞等,旅游者在观赏名胜的同时,还可体验民族的奇风异俗。这时,民族艺术如舞蹈、音乐、绘画等成为旅游业的延伸,许多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地方特色歌舞在表演时改变形式风格去迎合游客的喜好,在短时期内似乎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民族舞蹈在这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民族特色,使民族舞蹈变得商业化,让人觉得寡而无味,从而使民族舞蹈的民族性逐渐丧失,文化传承更是无从谈起。

二 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价值

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少数民族舞蹈对生活、文化、风俗有不同的阐释,并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加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独特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作用。

1.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社会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族舞蹈源于生活,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又经过人们的创造,为原生形态舞蹈增添基本的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使其既具备了基本的舞蹈表现,还传递着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下的文化积淀。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并作为人们在祭祀、庆典、自娱自乐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表达形式,在逐步改进创造的过程中,形成较稳定的舞蹈语言。这不仅充实了民族民间艺术的宝库、丰富了传统民族舞蹈的内容,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2.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文化价值

舞蹈是人们在生活劳作过程中积累的情感释放,是人们心理活动下意识的反映。心理是维系一个民族情感的最稳定的因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间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心理沉淀和文化积累,即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

心理活动的最终归宿造就了各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组成元素,从形式上体现在各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风俗中。通常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认可且是最核心的观念。少数民族舞蹈多起源于对祖先的祭奠和对生活的热爱,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得到神灵的庇护,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民族舞蹈传承的历史价值

舞蹈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常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粮食丰收之际,他们会表演舞蹈庆祝;狩猎之前或之后,会用舞蹈来加油打气或是庆祝收获;祭祀或战争之际,他们也会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渴求。民族舞蹈根植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血肉中,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民族历史、、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承载着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

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中鲜明的代表,在它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中传承和发展着,这也是民族舞蹈传承的历史意义之所在。

4.民族舞蹈传承的文学价值

纵观民族的发展历史,每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发展都有自己的承载物。民族舞蹈就是少数民族历史的瑰宝,它承载着少数民族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种族甚至是每一次民族聚集的民族心理、民族的集体意识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一点一滴积累和反映出这一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从文学研究价值方面来说,民族舞蹈是对民族文化最综合全面的展现,就是一个活标本,是它所处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可以让人们以此为蓝本,来了解、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艺术发展状况,更有利于对民族舞蹈所处时代的深入研究。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还是从文学研究价值考虑,民族舞蹈在帮助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指导现在、将来的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意义。所以,优秀的民族舞蹈,是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活动和生存发展状态,对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状态有巨大的文学价值。

三 结束语

舞蹈是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中最早最全面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发挥,形成各民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表现形式。从根本上讲,民族舞蹈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和生活,更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生活环境下产生的不同价值观。

在现代民族舞蹈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民族舞蹈的重要意义,改革现阶段民族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民族舞蹈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意义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到民族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舞蹈才会有出路,才不会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淡化民族特色,失去民族舞蹈真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9)

[2]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3]张华.浅谈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J].金田,2015(9)

[4]惠妮.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迅速建设和发展着,伴随着这种发展现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又促使了人们在文化上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其不断影响和刺激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作为中国领土的一个大板块—少数民族,在经过中国文化的不断积淀后,少数民族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其文化体系中的舞蹈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品味,如今,少数民族的舞蹈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艺术,这一舞蹈艺术正向全国范围内扩散着,发展势头良好。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

舞蹈艺术是指经过人们提炼和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并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的要素,塑造出具有动态性和直观性的舞蹈形象,从而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的人体动作艺术,它主要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包括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鲜明的性格等等,舞蹈艺术就是创造出一种可以被人感知到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从而来表达舞蹈表演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在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眼中,舞蹈艺术已经升华为一种生活,甚至是生命的艺术。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时间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如今其舞蹈可谓是艺术性和 审美性相当高,它是由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和历史进程中,通过集体传承、集体发展、集体创造而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少数名族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其社会进程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歌舞文化,他们的舞蹈文化艺术不管是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还是对加强民族团结与进步、促使我国拥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发挥着其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这些方面可以充分证明,少数民族的舞蹈,特别是其舞蹈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探讨

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是经过了一定的发展历程的,有其沉淀意义,其舞蹈艺术在目前看来可谓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舞蹈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北方的舞蹈呈现出刚健豪放美、南方的舞蹈呈现出婀娜多姿美、平原的舞蹈呈现出柔美细腻美、高山的舞蹈呈现出潇洒奇特美,可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对于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来说,其分为几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具体如下:

(一)奠基期

这一时期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起步期,有很多舞蹈艺术家充分展现了其民族舞蹈特色,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比如说蒙古族的《鄂尔多斯舞》、《盅碗舞》等获得了赞誉,另外还有傣族的《孔雀舞》等都获得了好评,这些舞蹈不仅第一次在人们面前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特色,而且还揭开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序幕。

(二)破碎期

这一时期经历“”的冲击,使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势头被阻断,几乎所有的舞蹈创作都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是惨遭禁演。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被扼杀在摇篮里。

(三)发展期

这一时期经过“”的洗礼后,从这之后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势头,比如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舞蹈表演,舞蹈艺术家以一支《牧民见到》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蒙古族风格鲜明和浓郁的民间舞蹈艺术,抒发了蒙古族人们对主席的爱戴之情,引起观众的极大反响。

(四)探索期

这一时期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在发展和积淀后的时期,其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逐渐转变为对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形象创作、多种编舞方法相结合的探索,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探索的方向,基本上是以创作题材为依据,对其民族风情和风俗以及民族性的人物形象进行探索与舞蹈艺术创作。(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 海和平.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 2010,(1)

[2] 金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状况及前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9,(4)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4

关键词:哲学;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127-01

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他的哲学。每一个伟大的文明背后都有伟大的哲学存在,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力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舞蹈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特殊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哲学是舞蹈艺术的根本思维基础,舞蹈艺术较之哲学具有更广阔的表现手段和方式,所以,哲学意识决定了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审美趣味。

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接缘性

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得到进化和升华的。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它既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原始历史痕迹,也会不断地从相关事物中吸取最适合本身发展的“养料”以促成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最后形成与相邻事物既相互联系又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事物。因此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临近事物的特征和痕迹,而且在吸收了周边相邻事物的特色和优势后,展现出独树一帜的全新面貌。我们将一个事物从周围关系紧密的事物当中吸取营养,以此主动地融入自身使其成为自身的有机成分,从而完善自己,形成特质进化特征事物的特性称为“接缘性”。

可以说,舞蹈是众多学科大综合的智能化产物,研究其舞动规律非常有必要从与它有关联、有接缘性的交叉学科入手。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化。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它们经常不以书面形式展现,诸如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等,这就是非主流文化。他们经常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人类学的文化研究表现出强烈的生活性。云南的少数民族,按其族源和相近的特点,有氐羌、百越、白濮以及苗瑶等族系。由于各族系的历史、生活环境、经济生活状况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和舞蹈的多元性。譬如,氐羌为游牧文化,百越是稻植文化。氐羌与百越这两个族群就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前者为山地居民,后者为水居民族,他们一似火,一似水。反映在民族舞蹈上的特点:“氐羌” 舞姿较为刚健,腿部动作多且力度强,“打歌打得日头落,只见黄灰不见脚”。火把节之夜,人们身披黑羊皮,紧扣着手臂围着熊熊篝火,脚步声震动山谷,这种刚劲沉雄的舞蹈场面,集中显现了氐羌的拜火、尚黑、披氅等山地民族的美学风格特征。在舞蹈表现内容上,氐羌多为“猴子望月”、“箐鸡摆尾”、“打荞舞”等山林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情景。”“百越”舞姿则柔和,节奏也较缓慢轻盈,舞蹈较多是“捞虾”、“捕鱼”、“牛头舞”等。可能由于植稻、操舟等原因,舞蹈的手部动作较多。在宗教上,前者尚巫,他们的舞蹈多为打鬼;后者信佛,他们的舞蹈多为敬神。这两个族群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素质都不相同,因此形成他们不同的舞蹈动律和美学风格特征。

二、少数民族舞蹈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有人说:“舞蹈的核心是人脑的意识,舞蹈创作的法则是辩证唯物手段的科学运用”。哲学思维不仅仅是其他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思维专利,也是我们舞蹈人所要追求的创新思维目标,更是舞蹈人科学用脑的前奏。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舞蹈社会学认为,在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因同样作用于舞蹈艺术,作为一切艺术的源泉的社会劳动生活实践,同样也是舞蹈的源泉。舞蹈并非是一种与社会生活无关的纯生物的纯生理现象。舞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多样的。它除了具有一般的艺术功能之外,还有其独特的特殊功能。大致说来,舞蹈艺术对人们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欣赏愉悦、陶冶情操;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宣传教化、团结鼓劲等功能。

少数民族舞蹈与人类社会劳动生活实践关系密切,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人们通过舞蹈活动,沟通感情交流思想,还把舞蹈作为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方式之一。因为舞蹈动作形象含意广泛,是人们之间交流感情的特殊语言。由于人在舞蹈时全部神经、肌肉和智慧都被调动起来,对人的肌体心智有着全面的锻炼意义。宗教与少数民族舞蹈关系更为密切。许多民间舞蹈就产生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活动之中,并一直流传至今,如巫舞、傩舞等。宗教离不开舞蹈,需要舞蹈为其制造某种神秘气氛,以获得奇特的心理效果。百越族系拜佛现象很明显,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在各自舞蹈中,其手势、行礼、舞姿方面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舞蹈与社会的关系,也反映在舞蹈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中。舞蹈受政治的影响极大,舞蹈的内容、形式及舞蹈思潮,无不被打上时代与阶级的印迹。一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也会对舞蹈艺术产生影响。如中国宋代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舞蹈艺术的衰退,不能不归咎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以维护教化为名的各种禁舞令的颁布,使舞蹈活动渐趋冷落,甚至许多优秀的舞蹈形式和舞蹈作品泯灭失传。舞蹈舞蹈艺术虽然不能直接从事改造客观现实的活动,但却能作用于构成现实社会根本因素的人,为人注入变革社会的精神力量,因此任何一种舞蹈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对舞蹈社会学的研究也能够指导舞蹈工作者更好地注意社会需要和观众心理,更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对舞蹈艺术的需要。

三、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民族性,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

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他们不可分离。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一个人们共同体在自身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中,创造了共同的文化并形成了民族;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在发展中必然要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文化都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在没有文字、没有其他传播手段的时代,少数民族人们就用舞蹈,将生殖、生产、盖房、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最形象、最生动并在最隆重的时刻传授给后代。人们说:“世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谷子黄、拉祜狂”。 “一鹰三态”、“两种孔雀”等常见的舞蹈文化现象,正是由于民族性格、心理、历史、自然环境、等之不同造成的。

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以云南省为例,当今,云南现存的约6718 种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跳法套路。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是云南2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的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座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金山。它们不仅是中华舞蹈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民族优秀无形文化遗产中最为耀眼的一颗艺术明珠。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理当成为了21世纪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战略。

总之,哲学通过舞蹈艺术的手段展示,就有动人心魄的吸引力;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包含强烈的哲学反思,自会增添绚丽悠长……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 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5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55-02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瑶族长鼓舞在其诞生、发展和演变的整个过程均与瑶族社会的信仰、生产、节日民俗等有着互相依存、互相促动的密切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娱神、娱人的舞蹈形式,它融歌、舞于一体,是瑶族人古老原生态的艺术表演形式。其舞蹈动作与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息息相关,与瑶族人民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联,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各个地区的舞蹈在传统的长鼓舞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出在这一特定地区舞蹈所具有的地域性、交融性、社会性等特殊的文化特征,一直流传到今,并经久不衰,随着历史的演变,还逐步得以丰实和发展。长鼓舞文化作为历经千百年之久积淀而成的这种历史记忆,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射、凝结与表现,是瑶族独特文化身份与文化个性的标识。

一、地方高校开发利用瑶族长鼓舞的必要性

瑶族长鼓舞是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其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缩影与写照,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文化色彩,映射出瑶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因此,在瑶族地区开展地域性民间舞蹈课程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同时对瑶族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起着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的作用。在瑶族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高校开发和利用当地民间舞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瑶族长鼓舞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

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传承的方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样,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民间的自然传承;另一种是靠学校的音乐教育。民间自然传承的特点是师徒传授、自生自灭,这种传承方式往往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在商品化、现代化、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实践证明,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和难以有效传承的。那么,有效传承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身上了。

然而,我国的学校舞蹈教育体系大都沿袭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崇尚“以西学为正学”,满大街都是芭蕾舞、爵士舞、街舞等,而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开发利用也不够。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人们产生诸如“少数民族的舞蹈是原始的、落后的”之类的偏见就司空见惯了。因此,地域高等教育应该承担起本土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发展之重任。同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至教师的素质也都应该从本土知识的视角加以重新认识或阐述。”①在瑶族分布地区的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族长鼓舞课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它对瑶族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教学可以传播、选择和创新民间舞蹈文化。

(二)有利于丰富补充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资源

国家统一的课程是难以解决所有高校教育的课程问题,而地域舞蹈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不足,能更好地促进地域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把本土的瑶族长鼓舞融进教材中,还能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同时还可培养一些地方发展的特殊人才来为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服务。

(三)有利于大学生通过瑶族长鼓舞艺术形式了解瑶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

在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高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接纳与自我欣赏意识,让其他少数民族同学有机会来了解别的少数民族的舞蹈,理解多元文化,进而有助于在普通高校创造民族平等和和睦共处的民主氛围,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瑶族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与瑶族居住区域相邻的高校许多非瑶族的学生在获得瑶族长鼓舞艺术审美的同时,也了解了瑶族民族的历史、文化,这有利于增进民族的自豪感。

二、地方高校瑶族长鼓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如果不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土地,从自己的人民需要出发,坚持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艺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丧失独立性,最终就会成为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附庸,这是非常危险的。”②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一方面要顺应时展潮流,正视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商品化的事实,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我们的民族艺术文化,以实际行动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是,我国对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却不十分理想。

另外,为传承文化的高等院校,如永州湖南科技学院,面对“瑶族舞蹈”这一珍贵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的确关注不够,关于它的课程建构甚至被忽视和冷落。迄今为止,还没有将“瑶族舞蹈”纳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充其量也是在讲解其它相关内容时插入一点作为点缀,其地位是很边缘化的。可见“瑶族舞蹈”在瑶族分布地区的高校是处于一种未开发的且十分薄弱的境地。它既没有建立具有独立学科特色的、相对成熟和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没有建立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教学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在逐渐丧失。笔者在瑶族地区考察时看到,很多年轻人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有的不再满足于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有的甚至放弃和远离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在散居的瑶族同胞和40岁以下年龄的瑶族人民当中就表现尤为突出和相当普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给瑶族人民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使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生活方式被改变以外,还与瑶族分布地区高校的舞蹈教育是否关注和重视本土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教育有关。另外,笔者又在自己所在的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了解到,有的瑶族藉学生在平时不愿意别的同学知道自己是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似乎“少数民族”就意味着“贫穷落后”,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使人们不得不有理由质疑高校教育在传承文化和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了,面对高等教育课程设计改革多样化的浪潮,出现这种窘境,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要有效开发利用瑶族长鼓舞舞蹈文化,深化舞蹈教学改革

(一)实施瑶族长鼓舞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瑶族文化氛围

首先,创设瑶族舞蹈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情境。各个民族和各种不同的风格的舞蹈形式都有各自的舞蹈语汇系统。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根据所教内容,创设既不脱离现实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瑶族舞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洞的肢体模仿上,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的风格,跟着老师的示范动作和语言提示,进入到瑶族长鼓舞课堂特有的情境之中。

其次,创设瑶族长鼓舞风土人情及其发展历程的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丰富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习有限的动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民间舞蹈教学不但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更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我们在教授瑶族长鼓舞的过程中首先要讲述瑶族舞蹈素材的形成和由来,讲述民间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心态,让学生了解该民族的文化,更好地用身体语言去表现它们。

第三、创设瑶族文化服饰情境。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色,体现出一个民族的风尚习俗和节令性风俗,在漫长岁月的沿袭中形成与地域舞蹈相一致的文化品位。我们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瑶族长鼓舞的韵律、美感,感受瑶族舞蹈丰厚的文化,可以让学生穿上极具特色的瑶族服装,加深帮助他们对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二)开展瑶族舞蹈采风,结合原生环境

要想真正上好瑶族长鼓舞课,一定要开展舞蹈采风活动,结合原生的舞蹈环境来体验瑶族舞蹈文化。有些教师编排的民族民间舞蹈走进该地区之后,发现人们根本不对其认可,有些甚至背离了民族文化。因此,进行舞蹈采风,实地考察民风民情,是提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实施生活体现法。在教授瑶族长鼓舞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带着学生深入到瑶族去观察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体验当地的民族生活,使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加强瑶族长鼓舞的教材建设,研究和传承瑶族舞蹈文化

瑶族长鼓舞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族群的、审美情趣,包括道德、伦理、价值观、生死观等深层的民族心理,都会通过其舞蹈中的姿态、动律特点、风格特征等得以体现,甚至延伸到音乐调式结构、服饰制作及器乐的使用中。要加强瑶族长鼓舞的教材建设,使教材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我们必须透过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在研究瑶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来剖析舞蹈动作,在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本体根源的前提下加以提炼。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动态语汇,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感受该族群特有的风格韵律,从而达到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文化的目的。③

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南方瑶族长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C0593

注释:

①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347一348页.

②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中国当代音乐评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第103页.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6

壮族舞蹈大致分为民间壮舞、表演性壮舞、壮族巫舞和壮戏舞蹈,是一种具有历史考究价值的舞蹈艺术。为了让这一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壮族特色的音乐与舞蹈成为了发展的必然。实践证明,在舞蹈教学中开设壮族民间舞课程,让广西地区的舞蹈专业学生学习壮族特色舞蹈,了解壮族民俗舞蹈文化,不仅可以让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企业、旅游业、社区等社会团体,培养实用型、应用型舞蹈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通过民间采风、民间调研等形式,深入广西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调研,搜集并整理各个地区相关的民俗舞蹈文化,提炼民俗舞蹈的精华,并结合地方性特色,建立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为我国的少数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数据、资料和客观的事实依据,为当代高校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寻求一条创新之路,同时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议,推进壮族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实施,促进舞蹈专业发展及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具体实施内容包括:首先,对广西各个普通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广西地区各个高校的民族民间舞教育情况。如:高校对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实施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教材的内容是否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地方特色性教学实施情况;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改革情况;学生对壮族舞蹈文化的了解情况。其次,搜集并整理分布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各种民俗舞蹈文化材料。开展具有实践性的壮族舞蹈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广西地区壮族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及实施措施。再次,结合中外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新成果,开展实践性壮族舞蹈教学体系研究,编写出实践性壮族音乐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报告或者教材。该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壮族舞蹈文化教育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情况,探索如何挖掘更多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及民俗舞蹈,如何将民间采风活动中所了解的音乐、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探究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用性课程设置,收集壮族音乐及壮族舞蹈语汇,给壮族舞蹈编写教材,编排壮族舞蹈教学组合,为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走出一条新型道路,使各个地区的民俗艺术深入到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中。综上所述,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注重学科内容的地域性、真实性、实践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行定能改善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把更加丰富多彩的民俗音乐舞蹈文化融入课堂,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音乐舞蹈教育的空白,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于广西本土地域性舞蹈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

民族特色化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民俗舞蹈文化的比较研究,了解我国民俗舞蹈文化教育的现状,得出经验总结,分析和运用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论,从一个崭新的模式出发,使用调查法、资料法、舞蹈模仿学习方法、舞蹈语汇的临摹法等研究方法,使广西壮族舞蹈实践性教学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创建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壮族舞蹈文化在课堂中得以传承。该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第一,壮族舞蹈文化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作为壮族人口最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教育与传承本土舞蹈文化能够使更多的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学到新鲜的少数民族舞蹈知识,提高学生对民俗舞蹈的了解,加强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调研与研究能力。同时,研究广西地区壮族所分布的区域,壮族舞蹈的种类及搜集壮族音乐舞蹈素材,并且整理一套适用于壮族舞蹈课堂教学的资料,根据民间采风得到的素材编写广西壮族民俗舞蹈文化的教材,可以为更多的学者提供学科知识交流的空间,有利于推进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创新与发展。第二,通过调研,将整理出来的壮族音乐舞蹈文化素材运用到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开设实践性壮族舞蹈教学课程,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广西壮族音乐舞蹈文化走进高校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进而将优秀的舞蹈作品带到广西各地旅游景区、文化社区、企业等地进行展演,与其它国家进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7

我国多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成就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底蕴的厚重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创新价值和政治价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已成当务之急。面对机遇和挑战,民族民间舞蹈必须作出抉择。本文将以文化产业价值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以此弥补政府在保护民族民间舞蹈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缺口,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再发展。

【关键词】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业价值;民间艺术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成人教育中英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编号:湘教通[2014]247号-639)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在国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解释一直存在一定争议。《英国大百科全书•15版》提到“即使民族民间舞蹈一般是指各个民族拥有的娱乐、欢快的舞蹈,然而学者们对于它确切的含义存在很大的争议,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得到解决”。在国内,《辞海》将其解释为广泛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并且具有独特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的传统舞蹈的形式。此外,罗雄岩教授认为“由于中国多民族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民族通常意义上指代少数民族,所以民族舞蹈常指的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舞蹈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由于舞蹈文化的根可寻、貌可视,因此在多彩多姿的舞蹈中,民族民间舞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性质。舞蹈文化之所以存在于人类文明史的各个阶段,关键在于它保存了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质。它真实地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生生不息。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源于德国法兰克福。文化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中分成“学院派”与“应用派”两个方向。前者通常是从“理解———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界定文化产业,而后者强调经济实践的重要性,主要关注生产与流通、经营与管理、传播与消费等问题。当然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用途,对于文化价值会有不同的界定。其中日本、韩国以“内容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总体概念,英国、澳大利亚等主打“创意产业”的概念。本文将“文化产业”划分为:生产、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主要业务,将利润作为中心,把文化价值的飞跃视为经济价值的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产业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分为:体育舞蹈、文学艺术、体育比赛以及旅游休闲等。舞蹈产业隶属于文化产业,具有社会文化的经济特性,一般是指从事舞蹈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舞蹈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社会不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舞蹈的经济属性,将其作为商品和服务来经营,不断创造经济效益,以此来培育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机构,培养有意识、高能力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骨干,最终实现民间机构对于国家政府保护民族民间舞蹈的经济和人力等方面的补偿,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产业价值

谈及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产业价值,就不得不提到云南、广西、湖南三个旅游大省。正是创造性地将旅游与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结合起来,仿佛瞬间释放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无限能量,两者结合不仅弥补了旅游单一自然景观观光旅游,丰富了旅游的乐趣,而且通过门票收入的反补机制,更好更强地激励舞者去吸收传统的精髓,探索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新方向。经过研究表明,《印象•刘三姐》是集非常浓厚的产业增长性、艺术民族性、效益综合性于一体的成功项目。《印象•刘三姐》采取政府投资扶持与企业资本运作结合、品牌效应与民族艺术价值相结合、综合产业等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印象•刘三姐》品牌效应带来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企业到阳朔投资,并逐渐形成了“销售—带动旅游文化—房地产增值—商贸—推动就业—产品品牌效应—吸收投资—股份增值”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真正促进区域的全面发展。《云南映像》是一台将云南乡土歌舞与民族舞蹈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其中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服装也保持着少数民族的原汁原味。大量群众本土演员的参与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而长年累月的联系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广泛传承提供可能。以杨丽萍为首的创作团体几经蛰伏,最终以文化产业价值为突破口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国际性的商业运作不仅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演员,而且强大的品牌推广将一个活力的民族,一个热血的国家呈现在外国人的眼前。与其说是国力的提升,还不如说是民族民间舞蹈巨大的吸引力。湖南张家界经过二十多年的旅游发展,却始终未能突破单一景观旅游的瓶颈。环境保护措施的日益严峻迫使张家界旅游业重新思考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增长模式,真正推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一项耗资1.2亿元,由天门山景区联合相关合作方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打开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相关公司在天门上打造了山水剧场,该剧场有2,789个座位,保守估计一年能演出220多场。演出的第一年,按每场上座率1,000多人,258元/人的票价来计算,门票年收入可达1.5亿元。与《印象•刘三姐》模式相同的是,票房成为“狐仙”拉动经济的第一环,逐渐建立的品牌效应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云南映像》不同的是,“狐仙”的演员均来自专业院校以及舞蹈机构,无数的演出实践有利于专业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保持舞蹈的民族民间特性。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业价值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节目过于商品化甚至是庸俗化。把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商品或服务来经营,这符合市场规律。但是部分旅游经营者鼠目寸光,紧盯游客的钱包,并非有培养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思想,将门票定于百余元,这对于初次来旅游的游客无关痛痒,然而这对于怀着仰慕民族民间舞蹈并希望多次观摩的消费者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另外一些旅游开发商节省开支,最大限度获取利润,愚昧地聘用社会青年,由于没有专业的训练使得表演生硬、丧失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美感。与此同时,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并没有经过文化筛选,不分精华与糟粕,以过分追求原始和落后的姿态呈现给游客包含着封建腐朽的表演,这些都严重威胁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开发的物质化程度不够。民族民间舞蹈虽然种类繁多,给人们带来的永远都是视觉的盛宴,然而在人们享受的同时,民族民间舞蹈却又不过是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赞美。具体的影像、录像、摄像等资料的录制以及民族民间舞蹈影像资料保留库存的建立都是当务之急。

(三)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产业保护措施不足。在这个崇尚经济的年代,民间艺人的地位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大多拥有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都年事已高,更有甚者还在挣扎温饱问题,没有能力和条件去教授接班人,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随着这辈民间艺人的消亡而消失殆尽。加之由于思想的局限性,群众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缺乏积极性,单纯的政府收集、集中管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将很难保护其文化的传承

四、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一是必须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培养群众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二是政府应该保持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申报的力度,加大对民族民间舞蹈资源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和利用资金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执行。建立民族民间舞蹈数据库,统一规划和管理各民族、各地区的舞蹈,充分利用互联网展示平台以及多媒体虚拟展示平台,将民族民间舞蹈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地展现给群众。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如文化局、广播电台、电视台、民委等的工作,重点关注民族民间舞蹈摄影作品、电视、纪录片、广告片、电影的宣传和促销,全面展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

(二)规划盈利组织的开发行为。相关部门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过度封建腐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宣传,抵制格调低、标新异化,生搬硬套形成的商业化、庸俗化开发。应该从市场和社会道德角度对民族民间舞蹈开发项目进行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让民族民间舞蹈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加快民族民间舞蹈产业化进程,采用录像、摄像等方式把民族民间舞蹈真实地记录下来,配上有效解说,制成音像制品,作为文化产业产品进行市场推广,扩大民族民间舞蹈的知名度。

(三)发挥社会的认同效应。一是应该从教育抓起,特别针对中小学生,实施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的政策,制定相适应的教材和科学的教程,从小就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统教育。二是可以将民族民间舞蹈引进社区,与日益发展的群众广场文化相结合,创新出既锻炼身体又普及民间文化的舞蹈,拓宽民间舞蹈的群众基础。三是提高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地位,肯定其艺术技艺,鼓励其大胆的艺术创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国家产业结构正面临着重大调整,第三产业成为结构调整的重心,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将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商品和服务来抓,科学创造其经济价值,以市场机制弥补国家宏观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不足,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使民族文化立于世界之林。

作者:彭玺荧 单位:湖南省中南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明.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09,15:112~113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225~232

[3]郭印.全球化视觉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12:150~152,160

[4]王天英.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新走向[J].神州民俗,2011,2:46~48

[5]谢睁.浅谈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J].魅力中国,2010,32:262

[6]姜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识经济,2010,15:166

[7]韦淑萍.试析广西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J].神州民俗,2009,2

[8]田金霞.关于张家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旅游开发的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110~112

[9]苏洁.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J].魅力中国,2010,27:228~229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篇8

内容提要: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在经过了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面对跨人新世纪的云南舞蹈创作,笔者对其进行了历史的回顾。本文将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个历史时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后提出:观众对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各个时期艺术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回顾之余,笔者还对云南民族舞蹈在新世纪的发展寄以希望,并根据各阶段云南舞蹈创作的特点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倚在世纪门栏,回顾云南舞蹈创作的辉煌,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禁不住要为云南挚着的舞者喝彩,向大力支持云南民族舞蹈艺术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敬礼,也为热爱云南民族舞蹈的各族群众所感动。

的确,建国50余年来的云南民族舞蹈,以其年轻稚幼的躯干,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步履,走过崎岖的小路,越过纵横的江河,已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她在国内、国际享有的良好声誉,足以使每个云南舞蹈工作者引以为豪。

五十余年来,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可以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的。其间,虽然也曾受到过极左思潮的影响,使民族舞蹈的创作出现了相对停滞,全省舞台上除了上演“样板戏”外,就是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舞蹈节目。为了迎合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云南的舞蹈创作不得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选用那些格式化的舞蹈语汇(动作)来表演“阶级斗争”的题材内容,从而偏离了舞蹈创作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舞蹈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云南的舞蹈创作又重新焕发出活力,通过几代人多年的共同努力,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历史向前发展,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新世纪的到来,又将预示着赋予文艺工作者创新的使命。云南民族舞蹈创作怎样迎接新世纪对文艺的挑战,谱写出具有时代感的耀世篇章,成了云南舞蹈界众水纷纭的话题。

舞蹈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动作风格,是舞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分析、研究云南各个时期舞蹈创作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反映作品内容的动作风格特色以及社会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运用科学的一般规律性来审视各个阶段的舞蹈作品,将能帮助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作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五十年云南舞蹈创作回顾

1、第一阶段:1949年一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彻底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生。云南舞蹈工作者,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穷多年的心血,将流传在民间的散乐歌舞,转变为探索与表现生活体验的创作表演形式。通过创作的舞蹈作品,表达了云南舞蹈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讴歌、赞美新生活,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望。这种将民间中自然传承的歌舞形式转变为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为云南舞蹈后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云南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崭新局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国10周年大庆的北京文艺会演中,云南选派的《小卜少》、《赶摆》、《白鹏鸟》、《龙舞》,《万盏红灯》等舞蹈作品,率先展现在首都舞台上,获得了成功,不仅一举轰动北京,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首次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神奇、优美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2、第二阶段,1978年一198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了十年浩劫的云南舞蹈重新复苏,舞蹈创作又焕发出了活力,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全体舞蹈界齐心努力,创作出了舞蹈《水》、《金孔雀》、《橄榄歌》、《铜鼓舞》、《老人家》、《景颇刀舞》、《打歌》、《木鼓舞》、《版纳三色》,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等大批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节目在参加全国舞蹈会演和省内会演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主要是由云南第一代,第二代艺术家们,凭藉着多年深入生活的积累,怀着拨乱反正后对党的感激所创作出的这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又倍受观众欢迎的舞蹈佳作。

3、第三阶段,1988一2000年

这个阶段,由于有了第二阶段成功舞蹈作品的积累,适逢云南省各级政府的重视,举办各类大型艺术节和相关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云南舞蹈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仅舞蹈作品就有近千个,如《小伙·四弦·马樱花》、《他》、《看看》、《弹》、《高原女人》、《清清傣家水》等,还创作了《跳云南》、《阿低山好妈妈》、《爱的足迹》、《阿诗玛》、《七乡风彩》、《泼水节》、《卡瓦格博礼赞》、《啊·傈僳》、《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乌蒙之路》、《云海丰碑》《2000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白石江》、《蓝月亮》、《阿伍人》、《白龙泉》等四十余部舞剧、舞蹈诗、系列歌舞及各类大型歌舞晚会。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编导们不仅有深厚的生活做基础,而且在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编舞技法和经验的同时,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这一阶段的舞蹈作品体现出了较深的文学含量,并具备了较强的时代性和观赏性,如《爱的足迹》等。这在云南舞蹈创作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广大舞蹈工作者长期实践和积累所产生的效果,它标志着云南舞蹈创作已进人成熟期。

二、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分析

1、动作特征是第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的主要特占.

云南第一代舞蹈工作者主要是由当时南下大军宣传队和“边纵”文工队骨干组成,由于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他们未能接受非常正规的专业训练,所以当时的舞蹈创作,主要依靠艺术家们不断地深人生活向民间学习。在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然后他们将学习到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转变为经过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虽然没有高超的编舞技法和高难技巧,也没有包装华丽的舞美、灯光及服装设计,但舞蹈语汇(动作)朴实大方,自然流畅,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这些舞蹈中,典型性的舞蹈语汇(动作)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动作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动作本身就具有了离开舞蹈作品形象而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因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许多民族的舞蹈动作的产生、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许多动作都带有本民族深层含意的指向。这是一般原始民间舞的普遍现象。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对原始民间舞蹈的目的作了如下概括:“1、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2、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3、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4、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见闻一多《说舞》)。因此,可以说,舞蹈动作所表现的不是某一舞蹈作品的个性内容,而是同一类型的舞蹈形象普遍具有的形成美特征。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标志着舞蹈的动作素材即使不进人编导的创作过程,也一样具有自己的审美内容。在创作过程中,编导们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运用符合主题内容的形式特征—造型性和节奏性,选择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组合、编排,最后形成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云南的舞蹈前辈们在坚持长期深人生活的过程中,将各民族民间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提炼、加工,配以优美的旋律,并赋予新的主题内容,成为了载人史册的舞蹈佳作。

2、运用舞蹈手段揭示本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在这阶段得到了突破

这个阶段,全国各行各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云南舞蹈界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回到了正常创作,表演的轨道。老艺术家们重新激起了创作的热情,积极投人到新作品的创作活动中。

这个阶段的舞蹈创作特点,除了保持第一阶段的动作特征外,对民族舞蹈动作做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如《版纳三色》、《大地·母亲》等。这些作品的产生,象征着云南舞蹈创作探索出了一条超越自我的艺术表现路子,一些手法成功的运用,甚至影响到省内外舞蹈创作的思路,同时奠定了下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除保持民族特点浓郁的动作特征外,溶人了强化、发展民族典型动作的编舞技法,并获得了成功。

3、用多种形式表现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舞蹈创作在本阶段的最佳表现

云南首届民族艺术节,为云南舞蹈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跳云南》、《爱的足迹》、《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等一批优秀舞蹈晚会显示出了云南舞蹈创作深厚的创作资源和人才优势,吸引了全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云南民族舞蹈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加倍关注与呵护。云南舞蹈创作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小舞蹈作品上,开始迈出创作大型舞蹈的步伐,一时间,各种题材、体裁的大型舞蹈作品接踵而至,并进军北京参加各类全国比赛,如《阿诗玛》、《东方彩霞》、《泼水节》、《啊!傈僳》等,均取得优秀成绩。《阿诗玛》不仅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还获得了“二十世纪经典作品”的称号。2000年本世纪末的最后一年,是云南舞蹈创作达到一个顶峰而载人史册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啊!傈僳》在全国第二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比赛中,捧回了“银荷花杯”;《泼水节》在“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展演中,夺得了银奖;《高原女人》、《他》、《清清傣家水》等一批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孔雀杯”中夺得了多枚金、银奖牌;《七乡风彩色》、《卡瓦格博赞礼》、《啊!傈僳》、《敲响铜鼓》等一批作品,分别获得了“第三届云南省文学奖励基金奖”舞蹈类评奖一、二、三等奖;在去年十二月的“2000年云南新剧(节)目展演”中,《云海丰碑》、《乌蒙之路》、(2001一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等作品在会演中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奖。

这个阶段云南的舞蹈创作,无论从选材、构思,还是编舞技法上,都具有了新的高度。云南的编导,在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用舞蹈形式揭示了各民族人民深层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如《卡瓦格博礼赞》的编导独具匠心地用沉稳、端庄的中甸锅庄、佛祖家乡的东旺脚铃、“将天地踏出鼓声”的奔子栏踢踏以及塔城的热巴舞,表现出传说中居住在香格里拉的藏族人民深沉、厚重的性格和追求美的挚着;《啊!傈僳》则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描绘出了生活在怒江两岸陡峭悬崖上的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画面,通高黎贡山、怒江描述出了“东方第一大峡谷”伟岸的气魄,刻画出了“刀刃上的汉子”的性格,谱写出了撼人心魄的“悬崖上的爱”的篇章,最后溶于“升腾的火海”之中;《云海丰碑》则是云南舞坛近年涌现出的反映现实题材的力作。作者条理分明地运用这条主线贯穿在帮助当地少数民族“驱障除瘟”,并用奉献自己的牺牲,换来民族的新生,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犁”翻开了一个民族的新天地。用科学道理和铁的事实,使砍头刀再次举起的时候,砍下的不再是人头,而是代表愚昧、落后的人头桩。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编导们充分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虚实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刻划出生动的人物性格,塑造了少数民族大山一般的性格。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使人从作品中看到了编舞技法和表现手段新颖,超越了传统表现手法,又在情理之中。这阶段许多舞蹈作品的编导,都不是外请的“高僧”,他们也不受许多框框条条的束缚,而是用自己对民族性格的理解,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大胆运用一些反传统的手法来刻划作品的人物形象。所以这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三、对今后云南舞蹈创作的思考

通过对云南五十余年来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以往创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要认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人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1,学习先进的编舞技法和经验进行创作,应与云南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

通过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云南的舞蹈创作之所以在各个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编导们牢牢把握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是分不开的。但纵观后期云南舞坛,由于部分编导曾到省外学习了一些编舞技法,一回到云南就认为可编创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尽管他自身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及舞蹈语汇缺乏了解和认识,仍然将作品推上舞台,并冠以某某民族舞蹈之名,使内行人一看,啼笑皆非。

要发展云南的舞蹈创作,借鉴外来好的经验和技法是好的,但毕竟不能随意地歪曲民族的艺术风格。因此,笔者认为年轻编导还是应多向前辈艺术家们学习,坚持深人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的舞蹈精品。

2、对新的艺术载体应先学习再运用

近年来,当北京提出了“舞蹈诗”这一载体后,云舞坛上,忽然间也“蹦出”了许多台舞蹈诗,尽管有的作品是在有“舞蹈诗”之前就成形的作品,但作者依然将其冠以“舞蹈诗”之名。有的人甚至把舞蹈作品错误地理解为:不是“剧”就是“诗”。因此,我认为这些给作品强行冠名的人,应说首先将“舞蹈诗”的概念弄懂,再进行构思、选材、创作,否则这种行为不仅会将省内观众引人一个误区,还会限制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

3、培养本地编导人才,繁荣本地文艺

在“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西部大开发”的旗帜下,云南全省文艺异常活跃,就连许多县级文艺团队也经常搞大型晚会,以配合当地的经济开发,而大多数地区则又不具备艺术创作的能力。为此,云南舞蹈创作形成了一种现象:地州请省里的编导,省里请中央的编导,有的编导同时为几家编创节目,以硬在作品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惊人的雷同。这种现象应引起各有关人士重视,否则各地自己的编导总不能在锻炼中成长起来,同时还可能使云南的舞蹈创作朝畸形方向发展。

重视培养本地区自己的编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自己地区的编导,他们长期生活在边疆民族地区,经常性的下乡演出,使他们经常接触到当地少数民族,并能熟悉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如果平时重视将他们送去学习必须的文化和编导知识,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为本地区舞蹈创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舞蹈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舞蹈鉴赏结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