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4 22:04:45

领导学论文

领导学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探究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涵

1.领导力。在英文中的对应词是Leadership,美国学者Bennis认为,领导力是把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能力;美国学者Chapman和O.neil认为,所谓领导力,就是我们影响别人的能力,尤其是要激励别人实现那些极具挑战性的目标。[1]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尤其是能引导人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能力或是组织和影响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的能力。领导力作为一种影响力是权力影响和非权力影响的统一,所以它不等同于权力运用的能力,也不只是具有领导职务或权力的人的专利。[2]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领导力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对组织或他人施加“影响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具有目标和目的指向性的过程,领导力是一种能力,它不单单是存在于某个人(领导者)身上,它也存于组织中普通人身上,更是可以发展到存在于组织的层面上。2.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较为规范且专业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高等教育中,近年来中国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也已开设了相关的教育课程。“根据国际领导协会对领导力教育的界定,领导力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系统、社区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各级各类组织中,促进领导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3]。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指在高等学校场所内开展的,依据领导学理论和教育学规律对全体在校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具有领导力的实践活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领导教育不是个别学生(如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的特权和特殊照顾,而是针对整个学生群体开展的教育,该教育过程的目的不局限于培养领导者,而应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

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理解有误。其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不等同于培养领袖和领导者。仍有不少人对当前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存在误区,以为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者或领袖,认为是精英教育,此观念片面。发源于美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求具有一定的领导学专业背景,掌握人际交往、决策判断、批判性思维等领导行为技能,还要拥有目标人格所包含的基本价值观。领导力教育在我国也从没有要将之等同于培养领袖或领导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广泛的领导能力,是全面开放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加大学生就业能力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主体面向不是少数学生骨干,而是全体学生。在我国培养学生领导力的途径有很多,比如高校的党团干部培训,选派部分优秀大学生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但有时人们便形成偏见,以为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便是培养少数学生骨干,使之成为领导者。更甚者,认为党团干培训和挂职锻炼等是领导力教育的主途径和主渠道。殊不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以培养他们的综合领导才能为重要目标。培训的形式也很多样,可以采取课堂、实践、学生社团、社区锻炼等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其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绝非是等同于宣扬个人主义或个人英雄主义。有些人把官本位思想移植到对领导力教育的理解中,把领导力等同于领导者本人,把职位等同于领导才能。认为领导力教育就是培养官员或政治领袖,存在着严重的理解偏差。领导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大视野,准确的目标定位,战略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今世界中,也强调未来能适应全球化变革的应变和决策能力。2.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内涵的把握不全面。通常来说领导力教育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知识维度要求具有一定的领导学知识和丰富的领导背景知识;行为维度要求具有人际和内控技能、决策能力、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能力;价值观维度则要求具有目标人格所包含的基本价值观。”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高校领导力教育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4],增强大学生的领导力意识,反对“枪打出头鸟”的传统固有思维,大学生要勇于承担责任,努力做个有胆识和魄力的先行者;要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反对我行我素、“单枪匹马”、自挑大梁的非合作思维;要形成自查内省自觉的自我约束力;还要开发大学生影响他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要具有与他人沟通并说服他人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的能力。3.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可利用资源的开发不到位。当前高校发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选拔学生干部和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三种途径开展。一方面高校对这三种途径开发挖掘的深度不够。如课堂教学中理论原理讲授说教太多,案例教学、情景分析太少。另一方面,其他途径和形式的教育不足,如没能够利用好社区资源,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的可以锻炼自我领导力的外在实践条件。当前学校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较少着眼于国际竞争,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4.相应的课程设置或培训项目在高校并不普遍。在我国,领导力课程虽然在高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就全国范围来看,还有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课程开课数量较少,鲜有专门针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项目,不少课程仅仅是引进西方领导力的概念范畴体系,泛泛而论,对大学生的针对性不强。

三、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策略

1.设置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机构,选拔专业指导老师。美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领导力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有的是专业的研究所,从科研的角度探索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一般规律,并积极呼吁开展相应的教育和实践。也有部分机构类似于学生服务机构,他们有专门的学生发展指导导师,通过各类开发项目、组织活动、或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也有类似于我国的公共基础课教研室的教学机构,他们多是通过开始选修课来承担学生领导力的教育工作。我国应该广泛借鉴美国做法,设立培养机构,选拨专业指导教师,来培养学生们的领导力。2.将领导力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全面教育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在全校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领导力相关课程,能确保全体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领导力相关的培训与教育,使得全体学生均有机会受益。当然相关管理类专业更应该提供相应课程供学生选择,以确保他们在未来的领导或管理工作中发挥专业优势。当然,对教材的选择上,我们不仅要引进并借鉴先进国家的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结合本土文化特征以及大学生发展与成才的一般规律,编写适合国情与学生发展特点的本土教材,这才能保证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有效性。3.注重校际、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各高校可互相学习与借鉴,加强沟通与交流,将对方好的做法吸收过来,并不断改进与提高,如观摩学习我国较早开展领导力课程的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深圳大学等)的相关做法。高校间还可以协同共建,共享资源。校企联合,共建领导力开发中心也是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做法,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校企合作要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培训计划清晰,防止流于形式。4.多途径、多形式地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目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形式或途径过于单一,不利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目前的教育途径大多集中在校内,教育内容多为课堂理论知识及学生社团实践。未来高校应加强与当地社区合作,使社区工作成为锻炼学生领导力的重点途径。另外要加强国际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问题处理能力。仅就高校内部而言,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新途径,如以具体项目为依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与领导才能。

作者:黄珊珊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林,王芳官,金海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

[2]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3]高聘.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

领导学论文篇2

[摘 要] 高效领导力是企业公司有效执行的根本保证,是保持和提升企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公司培育和提升领导力,应制定与公司战略相一致的领导力发展规划,构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领导能力模式;应选择有效的领导力开发方式,建立领导力培训教育系统;造就学习型领导团队,培育高效领导团队决策力;倡导全面领导力建设理念,实施全员领导力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 领导力培育 领导力开发 学习型领导 全员领导力 领导既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领导就是要创造一种方式,让人们致力于做出杰出的事情(艾伦-基思)。从领导的功能上看,领导是一项功能(而非某个具体的职位),其目的在于激励和释放组织内员工的工作潜能。企业公司领导力培育与提升策略包括领导能力模式选择、领导力培育系统开发、团队领导力培育以及全员领导力建设等内容。 一、制定与公司战略相一致的领导力发展规划,构建适合企业公司领导能力模式 构建适合公司自身的领导力开发模式,是公司领导力培育的基础和关键。不同的公司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由此决定了其不同的领导能力模式。如通用电气(GE)在整个公司推行“4E”领导能力模式,即所有领导者都应该有充沛的个人精力(Energy)来迎接和应对变革,有能力创造激励(Energizes)别人的环境,有作出艰难决定的决断力和锋芒(Edge),有不断执行(Execute)的能力。摩托罗拉也把这“4E”作为自己领导力模式的一部分,加上了第五个“E”职业道德(Ethical)。 领导力开发模式应该把公司的愿景、倡导等与领导力开发计划有关的要素与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把驱动公司业绩提升的要素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联系起来,以此确定公司领导素质或领导特征,作为领导人招聘、选拔、绩效评估和晋升的依据,测评现有领导者,从中发现差距和培养的机会,并制定相应的领导力发展规划。 二、选择有效的领导力开发方式,建立领导力发展培训教育系统 领导能力模式和领导发展规划的确定,只是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要真正落实领导能力发展规划还必须有效的领导力开发,通过企业自身的领导力发展的培训教育系统来实现和完成。企业公司领导力开发与领导力培训系统从以下方面入手: 实施领导力开发促进计划。企业公司应根据自己领导人才的稀缺状况有计划地制定领导力开发促进计划,确定接受领导力培训的流程,开发针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力培训的课程体系。 领导者兼任教师、行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辅导。领导者兼任领导力培训教师,既能保证公司的高级领导人始终参与领导力开发过程,同时又有利于完善领导观念和磨练领导技能。 三、造就学习型领导团队,培育高效领导团队决策力 领导者个体必须融于领导者团队中,才能产生领导团队的合力,进而形成高效的领导团队。公司高效领导团队具备以下特征:整体上价值导向一致,注重领导团队整体创造力;领导团队成员能力互补,注重领导团队的学习;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决策信息的透明度高;领导团队的高效决策机制,良好的冲突解决机制;领导团队整体的反应速度快。 建立学习型领导团队是培育高效领导团队的重要途径。首先是领导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领导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领导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整体领导技能。其次是领导者个体的终身学习。 因此,高效的领导团队应该有其高效的决策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企业公司应该对不同的决策机制进行一个有序的分类,以此提高实际工作中的决策效率。必须指出,在一个充满信任环境的领导团队中,以信任为基础的冲突的解决除增加领导团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外,还有利于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

领导学论文篇3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2)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事实上,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语文教学效果,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任宝祥.教育社会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领导学论文篇4

一、思想理论素养的基本特征

思想理论素养就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在思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较高境界,它不仅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运用。具体而言,包含如下基本特征:

系统性。思想理论素养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思想理论知识是基础,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包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掌握。离开了思想理论知识,思想理论素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理论素养就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实践性。实践性应该是思想理论素养最重要的特征,如果仅有理论知识,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那么思想理论素养就失去了价值指向,因为思想理论素养在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

动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情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而且理论素养指导的社会实践亦具有与时俱进性。这就体现了思想理论素养的动态性。

发展性。理论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准确地把握、深刻地理解、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一般情况下,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只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采取持之以恒的理论知识学习态度,拥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品格,理论素养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差异性。不同的领导群体,由于教育背景、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等不同,其思想理论素养也不同。既使是同一个体,由于自身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思想理论素养也会呈现出阶段性和差异性。

二、江苏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基本特点

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思想理论素养的重要性,认可思想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大家认为,提高理论素养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格、增强魅力,而是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熟,并且对自我修养认知度比较高,认为自我修养是提高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领导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中,98.2%的人选择以德为先,说明在领导干部中,大家已经意识到自己品行的重要性。93.9%的领导干部认同职业道德素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同时,都能对影响自身人格修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分析。88.9%的领导干部选择生活经历,87.7%的选择社会意识和家庭教育(见图1)。

图1:认为影响自己人格素养的主要因素

尽管如此,调查发现,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掌握弱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干部向群众传达、宣传并带领群众去贯彻执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需要通过干部向上反映。因此,干部应该具有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党的路线、政策并向群众解释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将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为理论的能力。但是,调查显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74.7%(见图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87.2%。表明一方面要提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翻译后的文字又比较晦涩,而领导干部能读懂原著的并不多,所以影响到领导干部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60.7%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本内容还不是很熟悉,而对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内容的把握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理论素养。

图2:经典马克思主义知识回答正确率

对思想的掌握度较高,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科学发展观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回答正确率为96.9%;“思想的精髓”回答正确率为95%;“思想是否是本人的思想”回答正确率为91.9%;“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回答正确率为90.2%。这几题考察的都是思想部分,说明领导干部对思想的掌握程度较高。而“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谁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两题的正确率比较低,分别是51.5%、78.1%,说明领导干部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回答“什么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选择答案为思想的占21%,选择答案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占14.2%,错误率达到35.2%(见图3)。说明领导干部对于将邓小平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尚不能理解。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图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成果”解题情况

部分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79.3%的领导干部认为自身在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方面做得一般,甚至还不够。少数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存在悲观情绪。如“您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有12.8%的领导干部持悲观的态度,8.5%的领导干部持无所谓的态度;“您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正的科学世界观”,有3.7%的领导干部否认,4.3%无所谓。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亟需提高传统文化知识。虽然98.2%的领导干部认为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调查正确率仅为62.2%,错误率为28%。

三、影响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因素

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可以增强政治敏锐性,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但是,有很多主客观原因会导致领导干部对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并非不为,而是不能。

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时间较少。32.9%的领导干部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65.9%的领导干部偶尔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党的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之所以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的状况,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领导干部学习方式以被动为主。21.3%的领导干部通过上网学习,36.6%的领导干部通过党校学习,30.5%的领导干部选择通过单位组织学习。由此看出,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党校,其次是单位组织,再其次上网学习。无论是党校学习还是单位组织学习都是一种被动学习,领导干部应该更多地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图4: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应该包括以下

哪些内容答题情况

部分领导干部对思想理论教育内容把握不清。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个人自我修养,等等。但92.6%的领导干部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思想理论教育,72.4%将心理健康教育也归为思想理论教育(见图4)。法律知识水平只能表明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高低,并不代表思想理论素养状况。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

年龄、学历与思想理论素养呈正相关。江苏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相关度最高的因子是年龄,其次是学历。年龄的增长与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正确率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与选择的正确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正确率越高。领导干部文化程度越高,用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文化程度低,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这也从侧面说明,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与选择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原因。

四、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主要路径

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应有之义。当前,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仍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干部是我国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要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一定的规律。

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党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理论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分析,到党校参加学习亦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思想理论素养的最佳途径。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当前,要不断地加强党校的师资力量,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方式体现生动性。党校的授课内容应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当然,还应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知识。党校的授课形式要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缺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传授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

加强自我修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党校学习毕竟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多情况下,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一名合格的党员不仅承认党纲、、交纳党费,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做到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理论素养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主动学习马列主义,最重要的是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习理论上,既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又反对把理论僵化的教条主义,并在实践中认真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在学习方法上,一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干部提高理论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二是要把理论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否则,想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及其方法是不可能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反过来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纯洁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形成必备的学习制度与考核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必须用制度约束和促进。建立刚性的学习培训机制和严格的理论素质考评制度,把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评价与干部提职、晋级和评先评优结合起来。

一方面,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干部全年脱产培训的时间;创新培训方式,建立网上培训,确保学习落到实处。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切实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学风。《规定》强调,无论什么级别的干部参加学习培训都是普通学员,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员意识,严格遵守学习培训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另一方面,建立考试制度。凡是符合干部任职条件的,可申报参加理论素养测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建基础知识等,测试卷难易程度有等级之分,测试合格后,方有资格参加干部上岗、提职、晋级,否则,一律不用,或暂缓使用。测试的形式也可以是撰写小论文,谈谈对某一个事项的看法。

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也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建议。如:“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并在实践中践行,做好榜样作用”;“知行合一,说了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除经常性理论教育学习外,制度性规定、社会评价与监督、考核都应跟上。此外,还应树立社会风气,社风影响党风、政风,党风、政风带动社风,将领导干部思想理论建设纳入社会文化建设范畴”;“用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促进素养”;“结合实践学习理论,用实践支撑,提高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性”等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2XSB00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SJD710002)成果之一〕

领导学论文篇5

关键词:大学治理;领导环境;大学校长领导力;大学校长素质;大学校长行为

作者简介:周丽(1985-),女,山东日照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05-03

一、国内大学校长的领导力研究概况

1.概念界定

(1)领导力的界定。对领导力的概念,在学术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体系,早期的学者将领导力从个人的特性和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如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库泽斯指出“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在组织中作出卓越成就的能力”。[1]有学者认为领导力是在活动过程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如张小娟认为领导力包括“崇高的人格魅力,精准的预见、判断能力,超强的沟通能力,不息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的延伸能力”。[1]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罗斯特将领导力定义为“一种意图实现实质性变化以反映其相互目的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领导力不仅仅为领导者本身素质,而且也体现了在领导过程中的动态关系,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领导力,而且也体现的是组织的领导力。[2]综合学者对领导力的研究,本综述将领导力界定为领导者素质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表现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2)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界定。在教育大辞典中,将校长定义为“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全面校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办学团体、个人任命或委派,或通过一定程序推举产生”。[3]依据领导力的界定以及校长定义的,本文将大学校长领导力界定为大学校长在实现学校目标、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展现的能力以及与全校师生的关系和对他们的影响。

2.大学校长的领导力研究历史

这里以有关校长领导方面的著作为进展线索,总结和回顾学者们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状况。这些学者对于领导力的研究范围虽然不集中,但是涉及到关于校长领导力的领域较为广泛,这也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提供了认识的依据和基础。

如李冀《校长管理职能》、张楚廷《校长学概论》(1994)、吴恒山《学校领导艺术》(1994)、李甲奎《现代学校领导要研究》(1997)、卢云锴《校长学》(1999)、李剑萍《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2005)、林明地《校长学——工作分析与角色研究取向》(2005)、刘向兵《大学战略管理导论》(2006)、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2006)、林明地《学校领导:理念与校长专业生涯》(2006)、张俊华《教育领导学》(2008)、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2009)。

3.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基础

教育管理的研究多是追随企业管理的研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是伴随着企业管理领导理论发展、现实的需要而发展和进行研究的。

(1)理论基础。领导力的研究日益成为领导学研究的热点与核心问题。从20世纪开始,学者对领导者进行实证研究,并建立起了系统化的领导理论,在企业管理界首先提出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特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成功的领导者与不成功的领导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并归纳成功领导者应具有的人格特征而作为选拔领导者的重要依据。[4]在教育领域,有众多学者运用此理论对教育领导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教育领导者须具备的条件,譬如学历、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后来有学者提出领导者的素质最终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不仅仅局限于对领导者素质静态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对领导者行为的研究,提出领导行为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是对企业中员工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是对企业中领导者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理论。目前教育管理界基于本理论对于大学校长领导行为的研究主要有对大学校长领导方式的研究,如对“任务型”、“人际型”等领导行为的研究;也有学者对女校长和男校长的领导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学者们对理论的认识是在现实中不断发展的。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管理界提出领导的有效性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也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某种领导行为,而是取决于领导方式或领导行为是否与特定的领导情况相匹配,并提出一成不变的普及适用的领导方式是不存在的。[2]在教育领域,有学者针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全球化的趋势对校长领导进行研究。

1992年桑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出版,其道德领导理论的问世打破了教育领导理论追随企业领导理论的局面,标志着教育领导理论研究进入了独创阶段。这也带动了国内教育领域以新的理论探讨校长领导力。

可以说,上述领导理论的提出也是对大学校长领导力所涉及的因素的提出,为众多学者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导向,在此基础上也使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多从领导素质、领导行为、领导环境等因素探讨领导力。

(2)现实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争创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化与细化,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大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灵魂,也对大学校长的领导提出更多的挑战与压力,引发学者对大学校长领导力与环境条件变化的研究。

二、国内大学校长的领导力研究现状

本文对于国内学者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现状情况的综述是基于中国知网网络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8~2010年的文献进行研究,并以大学校长领导力、大学校长特质、大学校长行为等为关键词搜索。基于各学者参照的领导理论的不同,且以各领导理论的核心要素的差异为研究脉络体系,即从大学校长素质、行为、环境等方面作为现状研究综述的思路。

1.基于大学校长的素质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领导素质理论产生的原因一是为了选拔和预测的需要;二是为了确定哪些方面能造就有能力的领导者。国内有些研究者认为大学校长的领导力主要通过素质及能力来体现。[5]因此,研究者通过对素质的研究来提升大学校长的领导力,虽然学者赞同大学校长的素质对于大学校长的领导力有影响作用,但是学者们站的角度不同,而且提出的对于领导力提升的素质要求也是不同的。

(1)有学者从时代的角度分析领导力的大学校长素质。黄新斌指出,大学作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力量保障和促进国家民族发展的加速器,其创新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特殊的重要地位。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首长,是带领一所大学完成使命和实现目标的关键性人物,其在大学创新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创新发展的成效。大学的创新活动对大学校长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四项要求:战略家的思维能力、管理家的协调能力、活动家的交流能力、高等教育专家的创新能力。[6]闫措时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校长应该从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拓展视野,具备科学的战略思维;提升人文素养,努力成为凝聚人心之灵魂;提升管理能力,实现对大学的有效管理。从而完成大学校长的使命。[7]

(2)有学者以国内与国外比较的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素质。吴坚以国外大学校长中的卓越者为比较点,提出国外知名大学校长都是兼具学者的深远思想和独立品格,政治家的坚毅果敢和灵活敏锐以及管理者的知人善任的综合型人才。他们的教育背景具有共同之处,即具有高学历、多元的知识结构、名校就读经历以及多元教育背景等。这些特点为对我国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选拔校长提供了有价值的标准,在对国外知名校长素质分析的基础上,其在文中指出应该从大学校长的学历、经验、教育背景的多元化选拔校长。[8]即大学校长应该具备这些方面的特点。同样牛维麟也是从国外比较的角度出发,认为虽然不同学校对大学校长的素质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只要对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进行一些分析就可以发现大学校长的共同素质,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大学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一流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位教育家;一流大学校长应该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一流大学校长应该具备创新能力;一流大学校长还应该是一名学者;一流大学校长还应该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9]而李兵则从国内的视角出发,认为书院大师凭借其博大的胸怀、敢于创新的勇气等各方面的素质,使书院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对现代大学校长领导素质提供了三方面的经验:洞悉大学发展规律的教育家、学术创新的推动者、出色的社会活动家。[10]

(3)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素质。俞天红在他的文章中引用“美国教育进步与激励委员会”荣誉主席费瑟等人的研究论点,成功的大学校长在个性、职责、社交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和素质。[11]许晓东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研究型大学校长的素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得出大学校长素质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结论,即“学者气质和学术职称”、“人格特征”、“关怀行为方面的素质”、“结构行为方面的素质”、“决策行为方面的素质”。[12]陈云超提出,大学校长需具备的三个方面:学养、人格、魅力。[13]

2.基于大学校长的行为对大学校长领导力进行研究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领导的素质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但是最终是要体现在校长的领导行为上。行为科学主要集中于四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第一,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第二,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第三,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第四,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14]即人的需要、动机对领导力的影响、组织关系对领导力的影响等方面。且当前教育管理界,从领导行为分析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发挥,学者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探究,如心理学、社会学、组织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

(1)有学者从组织学的角度研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领导行为。当然组织学的视角也很宽泛。马龙海从组织的价值观层面提出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应该尽可能使各种能力得以有效实现,并认为个体层面的价值观转化为组织层面的价值观,组织核心能力就以个体核心能力为基础,那么二者就实现了相互转化,大学校长个体领导力的实现机制便找到了。他提出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两种基本方式。第一,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前提:从个体走向组织。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机制从个体的领导力传递到群体领导力,最终形成分布式的组织领导力,这才能够形成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组织文化,才不会使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因某个人的存续而存续;第二,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桥梁:组织共享价值观。[15]吴金瑜提出校长要领导教师共同实现领导力,领导教师发挥他们的智慧,形成学校共同的教育愿景。[16]

(2)有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领导行为。陈云超认为,大学管理体制对于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这一对关系,成为大学校长治校成败的重要领导艺术。提出大学校长在被领导的时候勿忘领导的责任,在领导的时候勿忘接受被领导的义务。[17]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影响大学领导力的领导行为。刘国胜从对校长提出人性领导力,校长领导力发挥的关键在于把握人性的理解与需求,让师生获得尊重和身份认同。[18]

3.基于大学校长的领导环境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领导有效与否不仅与领导者的素质、行为有关,而且与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领导权变理论强调领导者要认清领导环境,采用与之相应的领导方式、方法的一种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7]基于菲德勒的理论认为领导环境从职位权利、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三个方面影响着领导者能否有效地行为。国内学者对于大学校长领导权变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大学校长的职位权利角度分析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影响。陈云超在文中对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思,力求将大学校长成为社会道德的化身与行为的楷模,进而发挥其对社会和学校的领导作用。[19]吴金瑜认为“大学校长的主要地位是领导”,可以理解为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为行使领导的权利,进而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领导力:形成与新课程思想一致的学校愿景;校长要成为一名真实的领导者;让你的同事与组织不断成功;让学校成为教师与学生的精神家园。[20]

(2)从大学校长的任务结构分析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张懿通过对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个案研究,探讨了世界一流大学校长面对全球化而采取的治校实践,“为耶鲁大学制定百年战略”、“吸引最好的师生”、“为全世界培养21世界的领袖人物”、“致力于全球化大学的建设”等措施,[21]为我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发挥提供参照和借鉴。冯倬琳提出大学校长成功领导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其出色的战略领导,并且提出了五个任务进行了分析:前提是明确学校定位;目标是形成学校愿景;核心是以学校资源和能力为基础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关键是策略实施;需要持续有效的评价。在领导战略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充分的领导力。[22]

(3)除从领导环境的几个微观方面分析,也有学者从领导环境的宏观方面来探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认为,组织是开放的系统,要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提出最适宜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马龙海指出“对组织环境的认识是组织中个体角色探究的基础”,其对大学校长所处的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即“大学校长与大学的历史传统和大学现代的关系、大学校长与政府对关系、大学校长与市场的关系”三种环境下,定位大学校长的领导力。[23]李伟涛提出校长领导力要符合成长环境(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社区以及学校的专业)和规律。[24]这也潜在地指出了成长环境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影响。

4.基于大学校长的道德领导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

桑乔万尼认为,应将道德领导放于首位,校长的第一要务就不是监督考核,不是和教师去做交易,不是为教学工作开具“科学处方”,而是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理想的建设。[2]国内学者明确将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价值观与大学校长的领导力在同一个论题上研究的较少,但是对于大学校长与大学文化、大学理念等方面的研究文章仍然可以搜索到,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些学者的研究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影响。

如李昕通过对梅贻琦与赫钦斯两位校长的大学理念的比较分析,体现其领导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25]张楚廷提出,校长的变动对于大学来说不是件好事。诸如芝加哥大学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因为八位校长体现的基本理念就有高度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同时哈佛大学能够不断前进,也在于其核心价值未变。[26]世界一流大学中校长对学校理念的基本秉持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发挥具有借鉴意义。

三、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主要考虑到素质、行为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虽然有众多学者将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大学价值观与大学校长在同一个论题下研究,但是目前并无学者明确将这几个方面与大学校长领导力加以研究。笔者认为这是教育管理领域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缺口。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多采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如对国内外著名校长的事例研究分析,探究对大学校长领导力影响因素。但是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的学者较少。

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对于大学校长领导力以及为大学治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2]蓝浩博.基于企业文化的领导力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8).

[3]佚名.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5.

[4]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晶玉.中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研究演变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6]黄新斌.大学校长与大学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10,(9).

[7]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研究力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3).

[8]吴坚.从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的素质看教育背景在大学校长选拔中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9]牛维麟.一流大学校长素质谈[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10]李兵.书院大师:在困境中实现超越——兼论大学校长的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11]俞天红.大学校长成功的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1990,(4).

[12]许晓东.大学校长素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3,(4).

[13]陈云超.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14]贺晓兴.教育管理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3.

[15]马龙海.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方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16]吴金瑜.校长领导教师共同实现领导力[J].上海教育,2006,(13).

[17]陈运超.论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之一:领导与被领导[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18]刘国胜.人性领导力:校长领导力的关键[J].教育导刊,2009,(11).

[19]陈云超.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10,(2).

[20]吴金瑜.校长应如何实现领导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21]张懿.追求卓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治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22]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战略领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5).

[23]马龙海.当代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环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8).

[24]李伟涛.提升校长领导力要符合成长环境与规律[J].上海教育,

2007,(5).

[25]李昕.两位大学校长的默契——梅贻琦与赫钦斯大学理念的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领导学论文篇6

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水平引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吴元欣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田文彪

我党60年来实现科学领导的成功经验罗海藩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分析谢科范

新建本科高校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发展方略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程幼金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术领导力的构建王前新

突出实践特色促进地方高校科学发展丁么明,左建桥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全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余毅

敢于竞争立潮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管窥周前进,万霞

推动领导科学理论创新更好服务科学发展实践吴江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国化进程曾志云

推动科学发展是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第一要务李锡炎

实现有效领导的非智力因素分析王祚桥

中国决策科学最突出的特色: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陈土光

47所中学成为湖北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网络环境下公众参与改革决策供求匹配及调控廖雄军

军队院校党委实施决策应处理好五个关系王智华,庞晓辉,袁罡芳

权力型领导应尽快实现向能力型领导转变李新泰,魏磊

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卢岳华

统筹兼顾的科学要领欧建平

领导干部要善于掌握矛盾分新方法丁士峰,丁静

2009年十大官员声音

2009年十大官腔实录

地方政府应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能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课题组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实证研究报告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胡月星

湖北农村家庭伦理的当代审视杨海军

谈谈如何对领导者讲授素质与修养陈先春

奥巴马领导行为因子分析及其启示刘明辉

范蠡:从政治家到商圣的智慧孙立群

从诸葛亮的家庭生活说起陈剑宁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刘华才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内涵发展路径探析严文清,张赟

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科学开发农村水电易家庆

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陈伟翔

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高校领导班子治校能力周胜美

回眸与展望:高校领导的转型与超越陈新忠,程华东

现代大学视野下高校战略管理略论但继恩,刘利剑

突出特色准确定位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潘言成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顾杰

试述领导干部面对新媒体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周贵卯

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策略浅谈童文胜,夏伦明,张丹

领导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刘海藩

关于领导文化的几个问题那仁敖其尔

从"领导伦理"概念说起于洪生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思考吴晋生

发挥思想工作的柔性激励作用沈建敏

试论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与互动余江涛,林利红

对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兰天,石丹文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张明学,李海泉

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刘明达

略论意志培养与领导效能的提升王祚桥,聂天保HtTp://

试论集体领导力王心起

领导力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周敏

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四型"领导干部张正才

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李抒望

党委书记统领班子的艺术平原,宋恩夫

善于谋势运势:危机中突显领导势能陈尤文

如何对待"拍马屁"的部属李光炎

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对工作创新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王伟华

农科硕士研究生素质状况分析韩继英,赵正洲

高校工会维权的特点和方法调查胡汉平

推崇"使人改过自效"的用人智慧佚名

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努力营造优良教风学风吴传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科学发展步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朱厚伦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人的全面发展刘建新,王南南

发展思路八"忌"张永军

略论师范院校的发展趋势与教师教育向显智

军校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李茂林,桂剑国,袁罡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张鹤桥

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刘欣

中国领导科学的创立——兼谈领导科学在黑龙江的产生与发展王景耀

领导文化及其实线功用张清林

构建促进领导干部成才的长效机制朱文鸿

实施支部立项活动激发支部工作活力刘亚东,杨莉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建设团结和谐的高校领导班子徐海波

高校辅导员要塑造好自己的阳光心态胡明辉

关于预防渎职侵权的一些思考张峻

领导力体系创新与宝钢发展刘国胜

中国特色政治思维视野下的领导力提升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席琐柱

性格对领导力的影响研究陈伟

提升学习力是领导科学发展的智慧基石任春艳

对党员干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思考孙成华,陈阳

领导干部应坚定六个信念胡守强

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段勇,刘泉城,刘东军

领导干部要讲点"拍板"艺术袁浩

谈谈新老领导的交接祝果毅

话"尊严"纪群

为官须"沉"刘建明

汶川地震清平乡救援指挥案例研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课题组

我国中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的构建许媛媛

从派关羽守华容道看诸葛亮的政治智慧邹棠华

领导学论文篇7

【摘要】通过总结和探讨领导行为理论与高校领导行为,结合变革型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提高高校领导行为有效性的途径,为提高高校领导行为有效性提供建议。

【关键词】领导行为;变革型领导;高校

【Abstract】Through summing up and discussing the theory of leadership and the behavior of college leadership, combini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achievement, to make suggestions about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leadership behavior.

【Key words】leadership behavior;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college

面对日益竞争的国际形势,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不断变革、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在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实力之上,而一所高校的发展情况如何,从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行为的有效性。现代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活动过程是领导者为确立工作目标和实现目标而对被领导者和组织活动施加影响力的过程。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其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前提是个人的领导力,基础是领导岗位所赋予的权力[1]。我国高校的主要领导包括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他们的领导行为和个人素质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组织氛围的形成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研究领导行为,找到提高高校领导行为有效性的途径,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了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1 领导行为理论与高校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2],最早出现的是领导特质理论,该研究希望发现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个性、社会、生理或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3]。最后得出结论:具备某些特征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却不能证实哪些特征与领导者的成效有关,没有一种特征是成功的保证[4]。20世纪四五十年代领导行为理论兴起,关注的焦点在领导者具体行为,探讨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风格[5]。从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对领导的权变理论的研究。认为领导者应随着追随者的特性,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调整,以实现有效的领导。权变理论所关注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各种领导方式适应的环境条件,其研究的重点是想要分离出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情境条件。

在近期的现代领导理论中,其典型代表是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和变革型与交易型领导理论。领导者由于时间有限,因而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下属是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关注的重点。“变革型领导”的概念最初是由Downton在1973年提出的,而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领导理论则是政治社会学家Burns[6]。1985年Bass发展了Burns的概念,同时提出了领导的两种类型——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所谓交易型领导,是指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以一系列的交易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该类型的领导以奖赏的方式领导下属,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 便给予承诺和奖赏,而当部属有不当行为的时候,领导者就会进行纠正处罚[7][5]。交易型领导着重于绩效标准。所谓变革型领导,是指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的高层次需要,使员工变成自我实现者、自我监控者,建立相互信任的组织气氛。变革型领导涉及4个维度:领袖魅力、鼓舞动机、个别化关怀和智力刺激[8]。变革型领导行为强调组织信仰、开放地交流和群体激励、建立下属自信、分享责任和一起胜利[9]。

Cunningham等人[10]指出,对学校发展颇为重要的新领导理论包括了卓越领导、秩序领导、以现场为本的领导、转化式领导、文化领导、全面质量管理的领导等。蔡怡[11]概括了当今教育领导理论的的明显特征:第一,理论探讨已走出单一偏重科学主义倾向的研究时期,走向科学方法和哲学反思的综合。例如,道德领导等概念正在蓬勃发展,而全面质量管理的领导等概念则不再占据主要地位;第二,研究的焦点有集群化的趋势。第三,大多数领导新概念都融合多种理论,形成了理论间复杂的从属演变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理论来自企业领导理论。

Leithwood[12]把变革型领导理论的研究引入了教育领域。他认为变革型领导应该集中在“提高组织中个体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表现在明确和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中”。Leithwood[13]发现,在众多的领导风格、行为中,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是校长的变革型领导行为,这是因为变革型领导模型的核心是“人际影响”,同时描述了学校转换型领导的四个相关方面:(1)为学校发展一个范围广阔的共同愿景,打造学校目标和重点的共同一致,拥有对高效绩的期待。(2)提供个人化的支持、才智启发和塑造良好的专业化实践。(3)鼓励分散领导和民主决策。(4)用各种官僚方法促进、增强文化变迁,从而加强学校文化;用符号和仪式表达文化价值;直接经常性地进行文化标准、价值和信念的交流,同他人共享权力、共担责任。Sergiovanni[14][15]提出了与学校有关的转换型领导的五个可选择的纬度:(1)技术领导。拥有健全的管理技巧。(2)人际领导。拥有利用社会和人际的潜力。(3)教育领导。表明校长是教育和学校教学知识的内行。(4)象征领导。强调并塑造重要的目标和行为。(5)文化领导。校长帮助定义、强化和明确表述持久的价值和信念[16]。

李超平与时勘[17]研究发现我国的变革型领导包括8类行为或特征。榜样示范、奉献精神、品德高尚、领导魅力、愿景激励、智能激发、个性化关怀、寄以厚望。同时发现我国的变革型领导是一个四因素的结构,具体包括:德行垂范、领导魅力、愿景激励与个性化关怀。

2 变革型领导行为与高校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Day,Harris和Hadfield[18]归纳出校领导最有效的领导行为中都强调价值观、愿景、高期望以及对个体支持的重要性,而所有的这些行为又都是变革型领导的核心行为。因此,众多学者对于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维度和核心特质的研究,可以为有效的高校领导行为提出建议[19]。

河南大学田丽丽[19]通过研究发现校长变革型领导和教师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校长变革型领导与教师的组织承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在变革型领导和教师自身因素的结合中,对领导效能预测贡献最大的均是变革型领导。其中,对教师工作满意度预测作用最大的是提供支持或激励维度,对组织承诺预测作用最大的是倡导合作维度,校长变革型领导的程度越高,教师对学校的承诺越高,对学校所奉行的价值观的承诺也越高,也越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努力。Kirby和Paradise[20]在考察变革型领导对教师影响的研究后得出结论:校长施行个性化关怀和智力激发的变革型领导对教师士气和教师承诺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根据潘旭明整理所知[2],Koh等人[21]的研究发现学校校长的变革型领导行为会对学生成绩有间接的作用。而Howell等人[22]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在魅力型领导带领下的学生参与者比在关怀型领导带领下的学生显示出更高的成绩。

3 提高高校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维度以及上文所提到的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从领导行为的角度对于高校领导行为提出如下建议:

3.1 树立道德榜样,增强领导魅力。

高校领导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和核心所在,领导的一言一行,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会被全校教职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工作充满热情,认真负责,注意个人言行对教职工的影响,已经在无形之中为下属树立了模仿学习的榜样。李超平与时勘[17]研究发现我国的变革型领导有一个特殊的维度:德行垂范。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以德服人。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领导首先要为人正派,处事公平,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具有奉献精神,才能以德服人,获得教师认可,让下属自发的追随和服从。

同时,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不乏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正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的时刻。善于处理棘手问题,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是领魅力的重要体现。例如一些高校会面临多校合并后的融合问题,转移校区的搬迁问题等等,完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其能力会得到教师的肯定。

3.2 构建学校明确而共同的愿景。

领导者积极构建组织愿景,制定出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各种文件的下达等等,与教职工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教师们明确学校的具体发展方向,并且得到广泛的认可,使他们愿意为达到学校的共同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景是“为组织中人们塑造意义的力量”[23]。领导者构建的愿景,应该是一个让教师们都期待向往的美好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既要高于现在的层次,还要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够达到,只有如此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相反,华而不实的目标,在既定的时间计划内完成不了的目标,会让教职工在短期内就会丧失继续支持的力量,引发教师的懈怠情绪。

制定适当的愿景是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向着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3.3 为教师提供环境平台。

高校中的教师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是一个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因此其需要的环境也具有其特殊性。①学术环境。高校是否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否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学校提供的科研资金是否充沛,某些重要学科是否有领军人物的带领,等等,是教师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这也是高校中特有的环境条件。教师希望借助于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在个人的学术生涯中有进一步的造诣,向更高的层次进步,同时,教师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如衡量成就的指标之一:的数量质量,因为会与教师晋职称等息息相关,也让教师们尤其重视。②工作环境。包括了学校所提供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教学资源是否丰富,教学设备是否完善,同时教师们在工作中面临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学校中已经形成的勾心斗角、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会打击在此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造成离职率升高。③生活环境。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们才能安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若是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教师也很难踏踏实实为学校工作。比如积极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教职工宿舍的环境问题等。

3.4 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关怀。

高校中教职工人员众多,不仅有群体层面的需求,不同的个体的需求还有其差异性。高校领导者应该尊重每一个教师,根据教师能力、个性的差异关心每个教师的感情和需求。包括生活、工作,生涯规划等细致的问题,关注教师的成就和成长。比如有的学校为了教师们子女的上学问题特意设立班车,照顾到教职工的具体生活层面。一般学校会设立校长接待日、书记信箱等为教师创造反映问题的途径,教师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向学校反映各种问题,校领导认真了解和关注教师们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想办法在合适的时期内解决,实在无法解决的将具体原因向教师解释清楚。教师们在得到这些信息反馈后,有被学校重视的感觉,易于形成教师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3.5 对教师寄以厚望。

充分信任教师,对他们提出明确的期望,为教师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信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3.6 注重对教师的智能激发。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力量,教师在学校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成果,甚至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关键因素。鼓励教师用创新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原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勇于变革创新,善于开拓新局面。

领导在组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领导行为的研究至今也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为有效的领导行为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只是研究重点都在企业中,而对于高校,这个不同于企业的特殊组织的领导行为的研究还不够丰富。Leithwood将现代领导理论中的典型代表,变革型领导理论引入教育领域中,对于研究高校领导行为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维度可以为提高高校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建议,本文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浅显的谈了一些认识,相信在更深入的探索后会发掘出更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为提高高校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齐亚丽.高校领导干部管理理念探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7):130-132

[2] 潘旭明.领导理论的演进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4):49-55

[3] Ralph M. Stogdill1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M]. New York ,Free Press,1974

[4] Ralph M. Stogdill1Personal Factor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Psychology,1948,(25):35-71

[5] 井辉.领导行为与市场导向学习导向的关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7:131-135

[6] Burns,J.H.Leadership.New York:Harper&Row.1978

[7] B.M.Bass1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M] .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16):319-3331

[8] W. L. Koh,R.M. Steers and J . R. Terborg1Th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n Teacher Attitude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ingapore [J] .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5

[9] G.Yukl1An Evaluation of Conceptual Weaknesses in Transformational 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ies [J]. Leadership Quarterly,1999,10(2):285-305

[10] Cunningham W.G.& Cordeiro P.A.EducationalA dm inistration:A Problem -based A pproach.A llyn & Bacon,2000.202-244

[11] 蔡怡.教育领导理论新进展.比较教育研究,2007,1:23-26

[12] Leithwood,K.The Move towar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2,49(5):8-12

[13] Leithwood,K.Leadership for School Restructuring.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4,30:498-518

[14] Sergiovanni,T.J.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 in school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1(5):4-13

[15] Sergiovanni,T.J.Valued-Added Leadership[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90

[16] 谢延龙.学校转换型领导对我国校长的要求.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5):99-102

[17] 李超平,时勘.变革型领导的结构与测量.心理学报,2005.37(6):803-811

[18] Day,C.,Harris,A.&Hadfield,M.Challenging the Orthodoxy of Effective School Lead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2001,4(1):39-56

[19] 田丽丽.中学校长变革型领导及其与领导效能关系的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0] Kirby,P.C.,King,M.I.&Paradise,L.V.(1992).Extraordinary Leaders in Education:Understanding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85(5):303-311

[21] W. L. Koh , J . R. Terborg , R. M. Steers1The Impact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 Teacher Satisfaction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in Singapore [R]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Meeting ,Miami ,FL ,1991

[22] J.M. Howell ,P. J. Frost1A Laboratory Stud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1989 ,43(2):243-269

领导学论文篇8

【关键词】道德领导 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39-02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校的发展和育人的功能。显而易见,一所现代好学校不仅要有好老师,好的教学楼,而且应该具有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教师成长,规范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广泛自由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受益终身的品行,使学校处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要做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需要一套理论作为支撑。从理论上来说,重在管理,但是管理的重点是什么,学校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作为一校之长,校长对学校起着鼓舞与引导的作用,校长需要找到一种领导力,而不仅是靠管理。这种领导力能从根本上带领学校引导学校建设好校园文化。这种领导力就是道德领导,是学校领导力的变革方向。

一 道德领导的特性

道德领导作为成型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提出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当萨乔万尼出版《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时,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在该书中针对学校管理问题提出了道德领导理论,这也是教育管理领导理论摆脱企业领导理论的开端,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成为学校管理理论的新视野。对道德领导的定义和理解,有几位著名的国外学者的定义,加拿大学者霍金森将“超理性”作为道德领导的一个基础,道德领导就是以“超理性”的价值观为导向,来影响组织、群体、个体,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领导方式。在霍金森的基础上,萨乔万尼在分析了大量资料后,得出领导的权威不仅包括了科层体制所赋予的权威,而且有更重要的权威,人除了外部动机之外,还有更深刻的内部价值承诺。萨乔万尼认为,对学校作为一种学习共同体的规范响应,对专业理想的承诺,对工作本身的回应,以及团队精神,这是领导替身的四种实例。对于学习共同体,他认为它的中心就是价值观、情操及信念的“存储器”,它把人们凝聚起来。共同体中心统管共同体有价值的东西,提供指引行为的规范,并赋予共同体的生活意义。萨乔万尼强调学校价值观在共同体中的作用,并认为教师应该是建设共享价值观的中心。专业理想的承诺就是除了专业能力以外,伦理问题也是专业能力的另外一个方面。他认为团队精神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学校文化能加强教师保持合作,以目的和价值观作为中心,构建学校这个共同体。从以上两位学者对道德领导的概括和分析来看,道德领导包括两个方面:

1.道德领导强调价值观的作用

在萨氏看来,价值观是道德领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根本,它贯穿于共同体内,当学习组织成员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回应时,是受价值观辅佐的。这种价值观是学校的盟约,在团队精神里体现在共同体成员因此而达到的互助效果。在学校中,价值观的运用能使教师乐于帮助学生,而且共享价值观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2.道德权威成为领导权威的重要来源

传统的领导权威来自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而道德领导是将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放在首位,道德权威来自宽广而共享的共同价值观、理念和理想,最终的效果是依靠共同体成员的能力去回应责任和义务,依靠共同体的非正式规范去强化专业及共同的价值体系。道德权威能唤起家长、教师、学生得到激励和受到鼓舞的回应,而这些回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动力,使他们有一番作为,并且他们期待自己所做的能对价值观有所回应。

二 学校文化的本质

关于文化的概念,顾明远先生赞同张岱年、程宜山先生著的《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所下的定义,在他的《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引用了该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所采用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他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和民族意识,将学校文化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体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他认为定义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层面,核心仍然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包括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核心工作是精神层面价值观的形成。学校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学校的使命、学校的校训、教育观、学生养成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理想等,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1.育人是学校文化的本质

学校的价值观是一个学校对学校使命的认识,它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观、办学理念以及培养什么人的要求。尽管每个学校的价值观不同,体现出来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也不尽相同,但是学校文化的本质都是育人。学校的价值观是教师施教的精神支柱,每一个老师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们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指导,这种精神指导直接感染学生,一言一行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而教师秉持的影响学生的精神指导来自于学校的文化。从具体实践来说,学校文化也将影响学校的施教措施,如尊重教师的教育可能影响教材的选定,教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学校鼓励教师进行多种活动的具体措施等,这些将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学习方法的养成。学校文化归根到底还是发挥培养人的作用,而学校文化就是渗透于教师、校长、管理者以及学校的软硬设施中,是学生成长的有机土壤。

2.激发学习动力和潜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

如果说学校文化的根本在于培养人,那么学校文化的过程体现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文化是通过学校校训、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校园环境的布置和设计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学生从一个成长阶段进入到新学校以后,面对新的学校环境,会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那么这个影响就是来自于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影响着学生接受学校的学习气氛以及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校文化将一直持续不断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良好的学校文化使学生终身受用。那么如何加强学校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观的建设,则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模式,为道德领导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三 道德领导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道德领导和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究竟有何内在联系?不难看出,在道德领导与学校文化建设中都强调价值观,价值观是道德领导的支撑点,强调以道德作为领导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学校文化则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两者的本源是一样的。如果将道德领导付诸学校领导管理过程,那么也就给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不竭动力。

1.价值观是道德领导与学校文化的共性

道德领导是以“超理性”的价值观来引导学校向前发展的。存在于道德领导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甚至超越了学校的价值观。学校的发展更需要务实和理性,教学方法才能符合教学规律与培养人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道德领导是在出现众多教育管理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除了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本质的共性之外,找到了传统领导权威之外的领导根源道德权威,即道德领导的实现来自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而道德权威主要来源于教师在广泛享有共同体价值、观念和理想时所产生的义务和责任。而学校文化则是基于“价值观念”为核心,对学校的物质、精神进行塑造。而道德领导就是利用已有的学校价值观、学校文化体系来引导学校的建设。所以,道德领导是以学校文化作为基础,反过来,校长使用道德领导又来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

2.道德领导如何推动学校的发展

道德领导强调道德权威和理性的价值观,所以学校要使用道德领导。首先,必须修正学校的文化,具体表现在学校价值观是否理性、务实。学校的风格是否严谨,学校的设施是否人性化,学校是否尊重教师的自由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等。萨乔万尼认为,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而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前提就是构建学校共同体的文化,因为并不是组织文化就是共同体文化,检视学校文化的方向就涉及学校是不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习的共同体应该有教师的自我超越,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有共同愿景,共同学习,造就理想的团队精神。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是否和谐,教师与学校管理者是否和谐,这些都是教学专业伦理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共同体内成员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乐于团队学习,互助教学。审视这些内容是使用道德领导需要做的第一步。其次,修正学校的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修正学校文化建设以后,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之后就要以学校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务实地以学校文化为根基,教师们对价值观做出回应。用道德领导模式来推动学校的发展,使教师认可、学生认同,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观。

四 道德领导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切入点

1.构建学校理性价值观

道德领导强调在“超理性”的价值观中包含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想、培养人的目标等。这些价值观,应该使教师能接受,使他们感到学校价值观的实在意义,深受启发,能感受到学校的价值观的所在,使命所在。校长使用道德领导在于使学校成为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能为教师、学生带来关注和专业上的帮助,是一个“专业式”的家庭。对教师来说,鼓励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教法、成果。对学生来说,构建学生与学校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能看见学校、教师在不断成长,乐于接受价值观,使自己融入学习的氛围中,而不是被动学习。

2.团队建设是道德领导的重要环节

领导者要加强学校团队建设,它能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包括教师专业上的互助,教学业务上的互助,生活上的互助。团队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助的团队精神能帮助学校新成员的提高,包括教师和学生,正如萨乔万尼认为的,团队精神和学校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团队精神减少学校成员事不关己的观念,能使教师新成员看到希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教师之间没有团队精神,专业上不仅得不到提高,而且影响到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出现断层现象。

道德领导可以使学校的文化得以发展,使学校文化与“以德治校”融为一体,“以德治校”历来就被提倡,但如何入手却是学校领导者们面临的难题。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是领导者改善“以德治校”的途径;反过来,道德领导又具有引导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怡.教育领导理论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4~25

[2]〔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冯大鸣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4

上一篇:民族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名族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