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演讲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03 02:51:30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1

【关键词】人际沟通、课程、建设

中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人文类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文件给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中职学校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活动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际沟通人才有了多元化的要求,尤其是口才营销成为企业生存的重要依赖之际。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人际沟通人文类课程应以社会职业交往和沟通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和人文方面的素质。

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不仅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为此,中职学校开设人文类课程成为必然,而人际沟通课程更是重中之重,开展“中职学校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我校人文类选修课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环境与资源、心理学、创业与就业、演讲与口才、管理学、舞蹈与形体。

我们曾对参与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作过调查,对象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内向型,这类学生一般不喜欢说话和与人交谈,但在参与选修课学习后,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又因为在课堂上有比较多的表现机会,所以性格变得开朗很多;

第二种是普通型,这类学生一般不主动与人热情接触,也不主动学习,但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改变了固有思维观念和习惯,为人处事也大都多了一些热情;

第三种是外向型,这类学生一般都多才多艺,但不是样样精通,有点骄傲,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后,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变得虚心了。

调查结果表明,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圳开发贝特公司曾经来学校招聘员工,学校推荐了一批选修了舞蹈与形体、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等课程的学生,到达公司时正赶上公司要筹办元旦晚会。从参与组织到上台表演,主角几乎都是我们的学生担纲,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还有一名电子专业女生,唱歌、跳舞、写作、演讲很出色,应聘一家报社得到重用,还被派往德国专门学习。

综上所述,我校在开展人文教育具有较为成熟经验,开展 “人际沟通课程建设”是有基础的。

三、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目标

1、人际沟通课程开发和设计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原则,通过调研,融合《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课程,构成新的人际沟通课程。

2、人际沟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探索,形成“练中学,练中教”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人际沟通的技巧。

四、人际沟通课程建设内容

1、社会调研分析

社会调研分析主要是通过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人际沟通类课程的需求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培养标准。

2、典型训练项目提炼

典型训练项目是指一个项目的具体训练科目,是人际沟通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社会调研、学生现状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得以提炼。

3、确立课程框架

课程框架由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训练项目、综合能力要求、人际沟通课程学习内容、基准学时、训练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为制定课程方案提供依据。

4、开发人际沟通课程

由人文类教师、社会学者、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设计开发相应的人际沟通课程。

5、基于社会需求情境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形成老师“练中教”,学生“练中学”,使学生提早融入人际沟通的实际氛围,构建自我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的技巧。

6、人际沟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化建设,初步建成涵盖《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心理学》3门人文类人际沟通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工作过程的图片、音视频、动画、训练项目、社会案例等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学生和自主学习服务。

6、人际沟通课程特色校本教材开发

聘请社会专家,与人文类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深入社会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社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人际沟通方面的社会具体需求,确定教材的定位。

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学生特点,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删除陈旧的知识点和脱离实际的案例内容。以社会案例为基础校本教材,在内容上突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教材的定位、规划、设计和编写进行审定。

7、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多元化”的考核制度:考试模式强调各人文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若干门人文类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巧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根据人文类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全方位”的评价机制,从综合素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评价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8、建设与人际沟通课程对应的实训室

(1)、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联合相关行业、社会共同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场地。具体计划:与八桂职教网和南宁电视台作为合作重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所承接的项目中去,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

(2)、开发训练教材。为将学生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并使培养出的学生能从容面对社会,根据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社会能力分析结果,组织专任教师和社会人士依据教学实际编写基于社会需求的训练教材。

9、人际沟通课程高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索人际沟通课程的建设研究,积极与社会专家交流,派遣人际沟通类教师到社会考察调研,使教师深入社会当中,获取实践体验经验。

五、人际沟通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

1、 人际沟通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教案、训练指导书、课程考核方案与试题库、案例集、图片库、视频库等资料;

2、 人际沟通实用案例资源库,其基本内容包含与人沟通技巧的调查分析、沟通协调技巧、人文素质培养、交际礼仪实务、演讲商谈技巧、活动策划技巧、个人形象塑造、公关策略、障碍排除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案例等各方面内容的多种案例,为学生的体验式训练提供活教材;

3、人际沟通课程的特色校本教材:

4、 人际沟通课程校内训练室的建设方案、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训练教材;

5、 人际沟通类人际沟通课程训练室,包括心理咨询室、演讲与口才训练室、人际交往情景模拟训练室(佐以职业礼仪训练)。

参考文献:

1、《人际沟通与礼仪》―史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2

形考任务2

题目1

结合教材,简述事务文书的特点与作用。(20分)

答:事务文书的特点:

一是对象比较具体。

一份事务文书为何撰写、要求哪些人了解并使用,都很具体,其撰写要有针对性,要切合读者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二是格式比较固定。各种事务文书大都有比较固定的惯用格式,其构成要素以及各构成要素的写法,通常有一定的规则;三是写法比较实际。

撰写时要以能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材料的使用要切合实际、具体扎实,写作形式的运用,

要讲求实效;四是时限比较紧迫。为完成工作或解决问题而撰写的事务文书,只有在限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事务文书的作用:

一是贯彻政策,指导工作。

一些事务文书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人们作好工作的主要工具;二是沟通情况,联系工作。沟通情况,联系工作,要有一定的手段和凭借,有些事务文书能起到这种手段和凭借作用;三是积累和提供资料。事务文书特别是具有留存价值的事务文书,可以起到反映情况、说明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所需资料的作用;四是宣传教育,检查督促。事务文书通过分析形势、申明政策。或者介绍经验、表彰先进及揭露时弊、抨击丑恶,可以起到宣传教育群众、检查督促工作、使人们统一认识并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热情的作用事务文书是指机关、单位、团体和个人为处理日常事务使用的除法定公文以外的其他文体。它属于处理公务所运用的一种工具,不过没有公文那么严格、缜密。其包含有邀请信、感谢信、贺信、请柬、传真、备忘录、计划、总结、会议记录、意向书、订货单、产品说明书、述职报告、简报、市场调查报告、合同、招标书、投标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题目2

结合教材,简述调查报告的含义、用途、特点、分类,并阐述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20分)

答:1)含义: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个时间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的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2)用途比较广泛,可以用以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的经验,也可以接楼某一方方面的问题,或探明一个事件的真相,还可以介绍事物的发展过程。

3)特点: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4)分类:按内容不同分为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题的调查报告。另一类专门科学研究学术性的调查报告。

5)要求: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要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合理组织材料。要讲究语言特色和结构形式。

题目3

结合教材,简述讲话稿与演讲稿、会议报告的区别,并阐述撰写讲话稿的要求。(20分)

答:讲话稿与演讲稿、会议报告的区别有:(1)讲话稿一般为能够代表本单位发言的领导人所用,其内容往往体现本单位的集体意志,演讲稿则只是反映演讲者个人的看法。

(2)讲话稿有的是由领导人亲自动手起草的,有的是文秘人员根据领导人的意图代为起草的,有的甚至是经专门的写作班子反复讨论、修改后才定稿的。演讲稿大都是由演讲者本人起草的。

演讲稿属于讲话稿,这要求它遵从讲话稿的一般写作规律,而演讲不同于一般讲话的区别,又决定了演讲稿的独特性:首先,演讲稿更加注重选材立意,在选材上多属主动型,切实根据听众的愿望和要求,弄清他们关心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力求引起最大共鸣。其次,在表达手段上有较多的议论、抒情,将生活中获得的各种体验,由真善美与假丑恶激发起的各种情感,真实地倾泻到演讲稿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再次,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外,如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语言节奏感强,还应适当运用幽默、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以达到在与现场听众的交流中,牢牢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为顺利实现演讲目的作好准备

题目4

在以下两个文种中任选其一,进行写作练习。(40分)

1.工作计划

2.工作总结

要求:内容要明确,中心要突出;格式要正确,写法要规范;语言要准确、简明、得体,书写要清楚。

答:参加工作以来,在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积极为养殖户服务,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得到领导和同志的一致好评。现总结如下:

1)不断提高思想修养水平。参加工作以来,我没有放松自己思想修养的提高,通过读书、看报、看新闻等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新思想新精神,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团结集体、认真工作,实事求是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政治思想修养不断进步。

2)努力提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认真学习钻研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和兽医卫生工作业务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完成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鸡艾美尔球虫病防治》等论文。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操作水平。曾多次协助资深兽医师进行牛剖腹产等大手术,并积极参与畜禽疾病的诊治,通过观察、请教和自己动手等方式,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自己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水平。

虽然通过前段时间的工作,我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社会人的过渡,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刻苦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畜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3

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策略课前五分钟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愈显重要。口语日渐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技能,看今天大学生求职、人才招聘、公务员竞争上岗、人才频繁流动,都让我们意识到,口语交际不仅是人与人沟通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展示个人才华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而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决不是短评快的培训就能解决的,必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培养。在全面系统地训练中,才能使口语交际能力获得稳扎稳打的提高。

然而,实际的基础教育过程中,在新课程背景下,虽然口语交际在新教材中也有专门的呈现,但教师们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难显成效,有些教师常以无从下手、课时不够、考试不考为由,而挤占了原本属于口语交际的时间。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呼吁重视口语的训练,他说:“必须认识到看书读书其实就是听他人说话――用眼睛从书面上说自己的话,读和听一回事,写和说是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总是读和写。认识了这一层,语文教学才能切合实际,对学生才能真有益处。”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中,安排的口语交际课时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应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零星时间渗透口语交际教学。读写听说的能力中,“说”是最重要的一种实际的能力,对个体、对社会来说都是那么重要,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思维能力等来展示学生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道“说什么”“怎么说”,还要“会说”“说好”,处处体现睿智和洋溢才华。做到这些,才会凸显个人魅力,并且将汉语的精华精彩地展现出来。

一、教师应时刻注意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一个优秀的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拥有美的言语。美的言语是教师高度的智慧、高超的能力、高尚的修养、高尚的情怀的生动体现,其本身就是美的典范。这种美的语言必然会以自身丰富的审美特征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情感得到陶冶,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境界得到不断提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在文章中呼吁:“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的要学好语言。”教学语言,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生命,它时刻考察着一个教师的教学精神和工作态度。

教师美的言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言语的审美创造,不仅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他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

美的言语,是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教师言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言语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的兴趣,进而获得灵活机智地、准确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本领。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说过:“美的语言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将对其他的心灵产生深远的震撼。”学生对美的语言的热爱和陶醉,必将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去进行审美创造,从而在创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总之,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推动着学生向身心俱美的目标健康地成长。

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训练过程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因重视指导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训练过程。在课堂上,往往喜欢表现的学生侃侃而谈,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造成教学中学生训练机会不均等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之在交际过程中为完成各自的任务而积极参与其中,和谐交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交际的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沟通心灵,形成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

把课堂教学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阵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应对能力,从而达到“会说”“说好”的目的。

(一)重视朗读,以读起步

朗读是培养说的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在反复的朗读中,还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潜移默化地把优美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比如,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停顿、读准字音、读美节奏、读出情感,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课堂上,学生发言时,教师随时评价他们的说话质量,随时纠正语病。

(二)进行复述训练

所谓复述,就是把读过听过或见过的内容、材料、事情,用自己的话重新叙述出来的一种口语表达方式。复述训练需要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学习详细复述和概要复述,然后再学习创造性的复述。其中,创造性地复述是最重要的。在训练初期,教师不妨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或者就以课堂教学中的文本材料为例,先让学生尝到复述的成功。此后再选择一些说明性较强的材料,逐步加深难度,讲究训练的层次性。

(三)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口头作文需要学生边想边措辞,边表达,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有效的口头表达训练,能培养学生敏锐灵活的思维和系统连贯的讲述能力。

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口头作文。可以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形象表达的习惯。教师也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对象恰当地表达的能力。

(四)进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训练

演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口语表达训练,也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以有声语言和辅体态语言为手段,公开表达某种主张和看法,以达到说服人、感染人、教育人、鼓励人的一种交际方式。演讲要获得听众的信服取得成功,需要演讲者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表达、自信、思维、台风等,这对初中生来说,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可以进行初步训练的。所以,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写好演讲稿;其次,通过实战来不断提高演讲的质量。

(五)巧用课前五分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速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作为一种能力培养,它是一项长期不断的工程,应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历时三年,进行尝试,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不断改进中取得了一些效果,具体想法和做法如下:

1.概念解读

(1)“课前五分钟”是指上本节课内容前的五分钟而不指――上课之前的五分钟。利用课前五分钟是指导在这五分钟内进行听说能力的有序训练,与阅读、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

(2)利用的形式有讲故事,一事一议(内容可以是身边发生的小事,社会热点,国际时事等),演讲等。

(3)每次一人发言,两分钟左右。然后让两至三名学生简评,学生集体打分,最后教师简单总结。

2.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9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有详细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3.具体操作

课前五分钟的利用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训练;第二,是检验。训练又分为叙说古今故事,关注身边事物,探讨热点话题等。三年每个阶段都有细致而明确的目标,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每一次演讲结束由同学评价,集体打分,每学期评选出“演讲之星”。

训练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如下:

(1)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课前发言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以便使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能做到情节完整、吐词清晰和基本流利。同时,初步让学生了解讲述故事要注意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声音变化和态势等。

(2)关注身边事物。每天都会发生许多的事情,即便是学校生活,只要善于观察,有一颗敏感的心,也会觉得身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对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课前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良好习惯。

(3)探讨热点话题。这是第二阶段的深化和提高,所谓热点话题,是指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而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比如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玉树地震、西部干旱、上海世博会,等等。当然,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他们关心的话题。探讨之前,教师或同学讲述事情的基本事实,这―阶段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开阔眼界,且从这些事情中进行分析、思考,学会提出观点,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今年的初一年级,为了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我让学生间隔进行两分钟的演讲和一分钟名言的阐述。一分钟的名言阐述:即请学生精心准备名言于课前板书在黑板的名言角,并精心准备个人对名言的解读展示给大家。养成积累习惯的同时,锻炼了解读能力,每天都能沐浴在名家箴言带给我们的彻悟中。

4.案例

2006年,我开始对自己所任教的初一(1)班进行训练,去年临毕业时估算了一下,40名同学中,能够进行成熟、精彩演讲的同学已经不少于22个(从表达、自信、思维、台风等角度来衡量),哪怕是平时被认为是非常腼腆、不善言辞的同学,一站上讲台,流畅的语言、读到的见解,往往让大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有14个同学曾经在学校进行巡回演讲,有一定的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学生中有近三分之一在新的学校里担任各种角色的学生干部,他们似乎一致认为,这些主要得益于三年的演讲带给他们的自信和才华。

三、实践成效的归纳与反思

这一活动我已进行到了第四年。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训练,作用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情况是,学生的胆量提高,参与意识大为增强,表达能力提高。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班队活动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分明感觉到学生对每天进行的这一活动的期待,而且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我们把这一活动戏称为学生的营养“加餐”。一方面,每一阶段的训练都促使学生去阅读,去观察;另―方面,一个人的阅读面极其有限,―个人的精力也是极其有限,但在课前的发言中,学生把各自所知道的知识讲述出来让大家听,使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无疑这也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如在热点探讨中,许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使他们学习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这样就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加强。同时,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时机,他们在绝对平等的交流沟通中互相认同,在彼此认同中思想升华。这种教育的力量,远远胜过老师的说教。

也许,一些教师会认为,一堂课用五分钟进行这样的训练浪费了时间,课堂上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首先,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看,学习语文要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服务,应具有日常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人们的日常交际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过去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在的《课程标准》更是对每个学段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再次,从课堂效果来看,―节课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好四十分钟进行课文教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说:“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谓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即吸收,其途径是听、读)和运用语言(其途径是说、写)来提高语文能力。”洪老师从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来论述学习语文的途径,明确指出:学习语言,听说和读写同样重要,甚至听说比读写更重要。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课前五分钟的口语交际训练而担忧,因为这和课文教学一样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做的是,由于时间的相对缩短,在课前对教材要进行更加认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

总之,口语交际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交际。但良好的交际结果是与良好的口语表达分不开的。所以,口语交际不是简单的听说相加,而是一个始终互动、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所以,老师应着手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互动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为保证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必须让学生认识并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同时,还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精心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实际的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学习》编辑部.课堂教学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4

一、综合性学习要以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为载体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重视过程积累而形成能力的学习方法,因此综合性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亲历合作、感受成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趣味性,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1.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黄河,母亲河》是七年级语文中的一节综合性学习课。在完成这节课后,我特意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探访家乡的母亲河――青龙河》。黄河远离我们这里,远离同学们的生活,学生们大都没见过,很陌生;可青龙河就在我们家乡,学生们看得见,感受得到,调查起来很方便。课余时间学生很快就搜集了大量关于家乡青龙河的材料:它的概貌、历史变迁、传说故事、综合治理、美好未来。在活动交流课上,各小组带着自己小组整理好的材料积极发言,有理有据;各组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气氛十分热烈。这样学生既了解了青龙河的现状,增进了同学们知家乡爱家乡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提炼、加工、选择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应用水平。

2.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要以实用为主,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强调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我们每个学期都举行一次大型的语文活动――语文综合才艺展。在学期初就把这个活动布置下去,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内容不限,参加项目多少不限,可以个人参加,也可以小组参加。一个学期的充分准备时间,每个学生都能拿出自己的绝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想展示朗诵的一个劲找教师指点,细到每一个停顿;想表演课本剧的经常找教师辅导, 细到每句台词、每个表情;想演讲的同学更是抓紧练习,还有的借来演讲家的光盘呢,练得很有模样;想设计手抄报的早把美术教师都请来辅导了,更是拿来许多优秀报纸做样子呢。期末展演时我们会请学校领导以及全体语文教师和学生做评委,对学生的才艺给予评判指导,褒扬优点,指出不足,让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一箭多雕。

3.语文结合性学习活动,要有丰富多彩的形式,避免模式化

形式多样化、内容开放化、思维多元化是我们遵循的原则,采用班级与小组、个人相结合的模式,朗诵会、社会调查、信息交流、民间故事、综合才艺展、课本剧、书法、演讲、手抄报等多样的形式,实现课堂内外,不同学科,校内校外的立体交叉、多元开放的学习,实现各个层面的沟通。

二、注重语文课程与多学科的跨越和沟通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课程相互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单靠语文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奏效的,因为任何方案的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必然要涉及多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各种知识的综合利用。因此,语文综合学习使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综合性学习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学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才有生命力,创新才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能神舟上天,就没有那么多新的科学发明,也就没有我们今天多彩的生活。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获取新知,形成能力的过程,更是整理系统思维的过程,具有独特性。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分析整理形成新知。在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后,我都要求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捕捉成功的闪光点,查找不尽如人意之处,为类似活动拿出更新的设想。这样反复训练,使学生思维更缜密,设计更新颖,考虑更周详,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一面。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5

【关键词】商务沟通;案例教学;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21-0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这就要求人们不仅掌握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跨文化交往的技能。那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交流?《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授课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来诠释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此方能达到教学目的。

一、《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发现,《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理念落后。《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教学重视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差异的比较,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以及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轻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跨文化商务沟通》课堂的副产品。

•缺少相应教师。有着商务经验的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

•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形式,学生缺少参与、讨论、体会异域文化的机会,这对培养和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的商务经历,学校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是有限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商务沟通脱节,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含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而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者传授知识者角色。

三、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把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效防止了滥竽充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另外教师在灌输陈旧、过时、空洞理论的时候,更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和压抑,导致学生学而生倦,学而生厌,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的想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先阅读案例材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看法、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信息、新的结论和新的预测,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台”。如果每名成员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按组长的统一部署参与讨论,讨论将会变的一团糟,明确的教学目的也会被打乱。此外,上课发言胆怯的同学可以在这个小集体里先演习一遍。所以,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慢慢的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步骤

•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是基础。一是明确教学目的,精选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不仅仅要围绕教材的相关内容,而且案例的选择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否则,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真实性,以及生动性。比如,笔者在讲述非言语交际这一章时,通过观看美国历史频道的纪录片《身体语言的秘密》让学生理解中西方在非言语中的差异。二是制定讨论进程,组织学生自行准备。提前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学生语言能力,性格等因素,把学生划分为由6人左右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学生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生对案例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理解。不仅如此,每个小组还应设有组长1名,负责该小组的协调工作。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的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准备工作。注意这个步骤应该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生如果没有准备充分的话,会直接影响整个案例教学的进度以及效果。

•实施阶段

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陈述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应该有所控制,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对于提问者或发言者,询问是对该案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引导者,聆听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积极主动的去陈述自己的观点。

•总结阶段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也可让学员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对此理论以及案例和案例的解决方式的理解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处理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6

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保证具有实用性,避免纸上谈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晰的认识到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法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全面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与初中阶段有很大不同,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更加丰富,并且学习任务和压力更大。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需要在培养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让学生进行主动的英语交流,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运用能力,对于词汇以及语法知识进行巩固。口语交际训练作为英语课堂中学生锻炼的重要机会,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丰富,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开展效果。

一、小组合作进行话题的讨论

小组合作讨论是学生对于英语知识运用的有效检验和练习手段,同时也通过与同学教师之家的交流,提高对于语言的掌握能力,并且更好地完成英语知识的迁移。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和教材相关的比较热点的内容和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发表独特的思路和见解,来组织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完成话题的讨论。例如,对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中“奥运会”这一话题的讨论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历年来各国举办奥运会的时间、地点,并且分组讨论不同国家所取得的成绩,就我国优秀项目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

二、组织相关演讲活动

演讲活动是锻炼表达能力的重要活动之一,可以对于学生的交流信心、胆量进行培养,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结构,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演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于语言进行组织和概括。教师通过组织演讲活动,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举办相关的演讲活动,并且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足够的即兴演讲机会。通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口语交流的重视程度。在完成演讲之后,教师对学生演讲过程内容、表达方式、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后续学习意见。

三、设置引入情景活动

情境活动是英语课堂口语训练的一个具有带入性的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富有情感和故事情节的环境中,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口语的锻炼。情境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对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中Unit 5 First Aid一节的学习上,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医务室的小情景,让学生扮演医生和伤者,并且让学生主动的对于常见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处理,通过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效果,并且掌握更多的相关语法知识,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四、组织辩论比赛

英语辩论比赛也是英语口语交际训练中的重要一部分,属于拔高型的训练项目。辩论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制定一些具有讨论性的辩论题目,并且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参与。教师要提前对辩论题目进行制定,并且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辩论材料的收集和组织,并且按照相关辩论的规则给予学生进行讲解。在开展课堂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评定,对学生辩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英语口语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参与。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语言知识运用的过程。高中课堂的英语教学工作,必须要针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培养。如果教学过程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忽略实际口语的运用,就难免会造成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哑巴。口语交际训练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教师要提高重视,深入研究活动开展思路,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英语课堂中的互动交际[J].新课程(中),2011,(01).

[2]潘红磊.交际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07).

[3]高万玲.中学英语课堂的语言交际活动[J].快乐阅读,2012,(02).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7

一、注意听说训练的双向互动

加强听和说的结合,实现听者与说者之间的互动,是听说训练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训练中去,既训练了“听话”,又训练了说话,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中,可这样做:先让学生听一段材料,材料不一定来源于教材,它

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则笑话,一段精彩的台词,一首好听的诗,或是一个同学讲述的一段经历,描绘的一只小动物等。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尽量选择简短、易懂的材料,并且要让他们多听几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说”。说的方式很多,如复述全文、概括大意、谈谈感受、分角色对话、模仿材料讲一件自己碰到的事,对材料中叙述的人或事进行评论等等。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尽量让他们谈自己最感兴趣的人或事。教师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哪怕学生的谈话主题偏离材料很远,甚至难以自圆其说,都应当以表扬鼓励为主。如,教师给学生念契可夫的作品《胖子和瘦子》,把这个短故事读了两遍之后,让学生自述。一个学生没有复述那个故事,他说:“老师,那个胖子有多胖?”教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说:“很胖”“我们街上有个胖子,是个老爷爷,他的肚子有这么大。”那孩子用手比划着,全班一阵大笑。于是教师让他讲讲胖子爷爷的趣事,果然,那个平时有些害羞的男孩儿提高声音大谈了一番。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这种听说结合的谈话,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讲评,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去“说”。

二、注意在听说训练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引导他们在听或说的过程中自由地畅想,只要想得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如挂一幅画在黑板上,提问学生:“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你愿意成为画上的哪个人?”“你在想什么?”“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

如在教学《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课时,学生听完朗读后,教师选择其中一段:“小路说/昨天,他曾经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请几组同学上台表演,每一组两个人,一个扮演雷锋,一个扮演老大娘,自编自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种很好的办法就是故事接龙,讲一段故事,没有结尾,让学生接着讲,一个学生讲完,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讲下去,等到大家讲完,故事的结尾和原故事相差甚远,然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欢乐。

三、注意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固然很重要,但也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进行着听和说的练习,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如同学之间有什么矛盾,让同学们自己解决,而且要以理服人;鼓励同学们观看或收看一些精彩的辩论赛、演讲赛,使他们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注意讲解一些听说的技巧

在听说训练中,应当结合练习,适当讲解一些听说的技巧。当给学生讲完一个故事后,要求他们讲清这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一件事要注意准确、简洁,评价—个人或一件事要“用事实说话”,叙述亲身经历的事和听别人讲述的事要注意人称运用得当等。通过浅显易懂的讲解,使学生对听说的方法有一定理性的了解,对他们提高听说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际沟通演讲材料篇8

因此,作为语言专业课程的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改变只重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的弊端,强化口语教学,并使其走上专业化之路。尤其在课堂上,要设置专门的口语教学环节,遵照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长期完整的口语教学,以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的做法是:三年课前五分钟,三级训练演、讲、辩。

初级:演讲训练。

进入初中阶段,读的层次已经需要上升到诵的水平,不仅需要在语气语调节奏等声音层次提高训练要求,还需要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方面提出训练的标准,也就是说,增加了“演”的训练,因此也需要把背诵作为此项训练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选择优秀散文,各类故事,身边小事,经典美文,唐诗宋词,自己写的大、小作文、随笔,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等等内容精心准备年,熟记在心,进行演讲。所选材料多以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博爱、仁义、道德等追求上进、探讨人生哲理、催人奋进者为主。力求“短小深刻”,对积累语言、提高思辨能力,感悟人生,积淀思想具有明显作用。明确提出评价标准,成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对每一位演讲者进行正确评价,定期予以点评和奖励。

中级:讲话训练。进入八年级,在演讲素质训练的基础上,从口头作文入手作重点训练。具体要求是说身边人、讲身边事、看身边的景和物,育身边的每个人。要求文体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层次清楚,首尾照应;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描写方法;对所讲事件作适当评论。

这一阶段,对已经过良好的演讲素质训练的学生,主要转向口头作文能力训练。由于受这个年龄的“怕出丑”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会对周围的人、事、景、物的观察、分析认真准确;命题、选材、构思、布局谋篇力求新鲜、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选材日渐丰富,分析、评论也越来越深刻。这种课前的精心准备是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

高级:辩论训练。九年级第一学期,抽签定题,略作思考后即席演讲。(这个要求在八年级学期末即明确提出,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思考时间短、发言时间有限制,口头作文的难度明显提高。同时注意命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并按月提高要求。一开始难度较大,准备时间可稍长,但不超过三分钟,发言时间可稍短,但不少于两分钟。起初学生略感困难,很快也就适应了,而且思维更加敏捷,语言更加凝炼,态度也更加自然,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第二学期,课前辩论。要选好辩题,辩题的现实意义与可辨性是辩论训练的成功前提。适合初中生的辩题很多,我们选取过的辩题有: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网络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失败是否是成功之母?近墨者是否一定变黑?在校学生带手机好不好?早恋的学生怎么办?

辩论训练分三个层次:辩得清、辩得好、辩得巧。

初三阶段的辩论训练还只是辩论的起步,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

开展专门的口语教学环节――课前演讲,其作用显而易见:

演讲活动对教师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巨大挑战。

课前演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它把学生作为主动发展的对象,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作用,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信息资料的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师生关系向伙伴关系转换。教师的角色转换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应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向导、顾问,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帮助什么,并与学生教学相长,在交流的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课前演讲的开放带来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学生经历课前搜集资料、整理信息、锤炼语言、上课发言、相互辩论、课后学习的过程,将课堂内外完全打通,给课堂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非确定因素,这是开发课堂资源的绝佳时机,因此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教材的教学,至少应包括语文教材的教学,其它各科教学及自然和社会等各种语文课外活动三个层面。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上一篇:个人查摆剖析材料范文 下一篇:校园安全演讲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