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3 20:03:59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1

1.1编制目的

做好城市地铁事故灾难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及时、有序、高效、妥善地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和保障经济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地铁(包括轻轨)发生的特别重大事故灾难,致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地铁的正常运营受到严重威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2)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

(3)超出省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

(5)国务院认为需要国务院或建设部响应。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科学决策

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放在首位。运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由建设部牵头负责,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军队、武警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和权限,负责有关地铁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特别重大、重大事故灾难的应急处置工作。

(3)属地为主、分工协作

地铁事故灾难应急处置实行属地负责制,城市人民政府是处置事故灾难的主体,要承担处置的首要责任。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军队、武警、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保证事故灾难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快速有效处置。

(4)应急处置与日常建设相结合、有效应对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军队、武警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尤其是地铁所在地城市人民政府,对事故灾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调动全社会力量,建立应对事故灾难的有效机制,做到常备不懈。应急机制建设和资源准备要坚持应急处置与日常建设相结合,降低运行成本。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国家应急机构

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建设部设立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联络组和专家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建设部质量安全司,具体负责全国地铁事故灾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联络组由各成员单位指派的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专家组由地铁、公安、消防、安全生产、卫生防疫、防化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2.2省级、市级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

省级、市级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比照国家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的组成、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2.3城市地铁企业事故灾难应急机构

城市地铁企业应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有关部门参加的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

3预警预防机制

3.1监测机构

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地铁的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城市地铁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对检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对城市地铁运行状况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并做出报告,每半年向国家和省级地铁应急机构做出书面报告。

3.2监测网络

由省级、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城市地铁企业组成监测网络,省级、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城市地铁监察员对城市地铁进行检查监督。

3.3监测内容

城市地铁的规章制度、强制性标准、设施设备及安全运营管理。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Ⅰ级响应行动(响应标准见l.3)由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当领导小组进入Ⅰ级响应行动时,事发地各级政府应当按照相应的预案全力以赴组织救援,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Ⅱ级以下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城市人民政府可根据事故灾难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应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实施救援。

4.1.1领导小组的响应

建设部在接到特别重大事故灾难报告2小时内,决定是否启动Ⅰ级响应。

Ⅰ级响应时,领导小组启动并实施本预案。及时将事故灾难的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情况报告国务院并抄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开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武警等有关方面的通信联系;开通与事故灾难发生地的省级应急机构、事发地城市政府应急机构、现场应急机构、相关专业应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态进展情况;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应急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应急力量支援时,向国务院提出请求。

Ⅱ级以下响应时,及时开通与事故灾难发生地的省级应急机构、事发地城市政府应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态进展情况;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建议,为地方应急指挥救援工作提供协调和技术支持;必要时,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应急工作。

4.1.2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武警的响应

Ⅰ级响应时,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武警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参与应急工作,启动并实施本部门相关的应急预案。

4.2不同事故灾难的应急响应措施

4.2.1火灾应急响应措施

(1)城市地铁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消防预案,针对不同车站、列车运行的不同状态以及消防重点部位制定具体的火灾应急响应预案;

(2)贯彻“救人第一,救人与灭火同步进行”的原则,积极施救;

(3)处置火灾事件应坚持快速反应的原则,做到反应快、报告快、处置快,把握起火初期的关键时间,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4)火灾发生后,工作人员应立即向“119”、“110”报告。同时组织做好乘客的疏散、救护工作,积极开展灭火自救工作;

(5)地铁企业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及市级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接到火灾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4.2.2地震应急响应措施

(1)地震灾害紧急处理的原则:

a.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各单位、各部门要听从事发地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指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b.抓住主要矛盾,先救人、后救物,先抢救通信、供电等要害部位,后抢救一般设施。

(2)市级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及地铁企业负责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及管理工作。

(3)破坏性地震预报后,即进入临震应急状态。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a.根据震情发展和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停止运营和施工,组织避震疏散;

b.对有关工程和设备采取紧急抗震加固等保护措施;

c.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d.及时准确通报地震信息,保护正常工作秩序。

(4)地震发生时,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及时将灾情报有关部门,同时做好乘客疏散和地铁设备、设施保护工作。

(5)地铁企业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及市级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接到地震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4.2.3地铁爆炸应急响应措施

(1)迅速反应,及时报告,密切配合,全力以赴疏散乘客、排除险情,尽快恢复运营;

(2)地铁企业应针对地铁列车、地铁车站、地铁主变电站、地铁控制中心,以及地铁车辆段等重点防范部位制订防爆措施;

(3)地铁内发现的爆炸物品、可疑物品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排除,任何非专业人员不得随意触动;

(4)地铁爆炸案件一旦发生,市级建设主管部门应立即报告当地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组织开展调查处理和应急工作;

(5)地铁企业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及市级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接到爆炸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4.2.4地铁大面积停电应急响应措施

(1)地铁企业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日常安全供电保障工作,准备备用电源,防止停电事件的发生;

(2)停电事件发生后,地铁企业要做好信息工作,做好乘客紧急疏散、安抚工作,协助做好地铁的治安防护工作;

(3)供电部门在事故灾难发生后,应根据事故灾难性质、特点,立即实施事故灾难抢修、抢险有关预案,尽快恢复供电;

(4)地铁企业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及市级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接到停电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4.3应急情况报告

应急情况报告的基本原则是:快捷、准确、直报、续报。

4.3.1快捷

最先接到事故灾难信息的单位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最迟不能超过1小时。

4.3.2准确

报告内容要真实,不得瞒报、虚报、漏报。

4.3.3直报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灾难,要直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报省、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国务院,并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4.3.4续报

在事故灾难发生一段时间内,要连续上报事故灾难应急处置的进展情况及有关内容。

4.3.5报告内容

特别重大事故灾难快报及续报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件单位的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及地址;

(2)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3)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4)事件的简要经过;

(5)其他需上报的有关事项。

4.4报告程序

4.4.1地铁事故灾难发生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报警,并报告地铁企业应急机构。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确认事故灾难性质和等级,立即启动相应的预案,并向上级地铁应急机构报告。

4.4.2特别重大事故灾难发生单位、属地政府及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接报后必须做到:

(1)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灾难扩大;

(2)严格保护事故灾难现场;

(3)迅速派人赶赴事故灾难现场,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和证据收集工作;

(4)服从地方政府统一部署和指挥,了解掌握事故灾难情况,协调组织事件抢险救灾和调查处理等事宜,并及时报告事态趋势及状况。

4.4.3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灾难扩大、恢复生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好标志,采取拍照、摄像、绘图等方法详细记录事故灾难现场的原貌,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4.4.4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灾难的单位及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在事故灾难发生后4小时内写出事故灾难快报,分别报送国家、省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

4.5情况接报

4.5.1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发生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后,迅速通知领导小组,并根据事故灾难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

4.5.2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务院,同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

4.6紧急处置

紧急处置应按照属地为主的原则,依靠本行政区域的力量。事故灾难发生后,地铁企业和当地人民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使事故灾难损失降到最低。

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出现急剧恶化的特殊险情时,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7医疗卫生救助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组织做好应急准备,在应急响应时,组织、协调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4.8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需要佩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进入和离开事故灾难现场的相关规定。

现场应急机构根据需要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城市人民政府应事先为城市地铁企业配备响应的专业防护装备。

4.9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机构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根据事故灾难的特点,确定保护群众安全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2)决定紧急状态下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和程序,指定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疏散、转移和安置;

(3)启用应急避难场所;

(4)维护事发现场的治安秩序。

4.10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现场应急机构组织调动本行政区域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工作。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的处置能力时,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本行政区域外的社会力量支援。

4.11现场检测与评估

根据需要,现场应急机构成立事故灾难现场检测与评估小组,负责检测、分析和评估工作,查找事故灾难的原因和评估事态的发展趋势,预测事故灾难的后果,为现场应急决策提供参考。检测与评估报告要及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4.12信息

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信息的公开由各级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决定。对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实行统一、快速、有序、规范管理。

信息应明确事件的地点、事件的性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救援进展情况、事件区域交通管制情况以及临时交通措施等。

4.13应急结束

Ⅰ级响应行动由领导小组决定终止。

Ⅱ级以下响应行动的终止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事发地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地铁事故灾难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治安管理、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救援物资供应和及时补充、恢复生产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灾难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地铁正常运营秩序。

5.2保险理赔

地铁事故灾难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5.3调查报告

属于Ⅰ级响应行动的地铁事故灾难由领导小组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必要时,国务院可以直接组成调查组。属于Ⅱ级以下响应行动的地铁事故灾难调查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必要时,领导小组可以牵头组成调查组。

应急状态解除后,现场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整理和审查所有的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灾难原因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必要时,修订城市地铁应急预案,并及时作出书面报告。

(1)应急状态终止后的两个月内,现场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向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2)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发生事故灾难的地铁基本情况,事故灾难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有效性,主要经验教训和事故灾难责任人及其处理结果等。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领导小组应指定专门场所并建设相应的设施满足进行决策、指挥和对外应急联络的需要。

逐步建立并完善全国地铁安全信息库、救援力量和资源信息库,规范信息获取、分析、、报送格式和程序,保证国务院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省级、市级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保证应急响应期间领导小组同国务院,省级、市级和地铁企业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急支援单位通信联络的需要;明确联系人、联系方式。

能够接受、显示和传达地铁事故灾难信息,为应急决策和专家咨询提供依据;能够接受、传递省级、市级地铁应急机构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能够为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指挥、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传输提供条件;对省级、市级和地铁企业事故灾难应急机构预案及地铁企业基本情况进行备案。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救援装备保障

有地铁运营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地铁应急装备的保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监督地铁应急装备保障工作。

6.2.2应急队伍保障

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军队、武警根据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应急支援力量准备。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并完善以消防部队为骨干的应急队伍。

6.2.3交通运输保障

发生事故灾难后,事发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对事发现场和相关区域进行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开设应急特别通道,确保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需要。

6.2.4医疗卫生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落实医疗卫生应急的各项保障措施。

6.2.5治安秩序保障

应急响应时,事发地公安机关负责事故灾难现场的治安秩序保障工作。

6.2.6物资保障

省级人民政府和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建立应急设备、救治药物和医疗器械等储备制度。

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负责监督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协调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跨地区的物资调用。

6.2.7资金保障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做好事故灾难应急资金准备。领导小组应急处置资金按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规定解决。

6.2.8社会动员保障

事发地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地铁事故灾难的应急。领导小组协调事发地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救援。

6.2.9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规划与建设能够基本满足事故灾难发生时人员避难需要的场所。

6.2.10应急保障的衔接

省级、市级的应急保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及各自批准的应急预案进行。应急保障应为各自所需的应急响应能力提供保证,并保证各级响应的相互衔接与协调。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领导小组专家组对应急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省级人民政府应比照领导小组专家组的设置,建立相应的机构,对应急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市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地铁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开发应急技术和装备。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6.4.1公众信息交流

公众信息交流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和地铁企业负责,主要内容是城市地铁安全运营及应急的基本常识和救助知识等。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订宣传内容、方式等,并组织地铁企业实施。

6.4.2培训

对所有参与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准备与响应的人员进行培训。

6.4.3演习

省级人民政府地铁事故灾难应急机构应每年组织一次应急演习。城市(含直辖市)人民政府应每半年组织一次应急演习。

6.5监督检查

领导小组对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7附则

7.1名词解释

7.1.1地铁

本预案所称地铁是指承担城市公共客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上形式和地下形式。

7.1.2特别重大、重大事故灾难

本预案所称的特别重大、重大事故灾难是指需要启动本预案中规定的Ⅲ级以上应急响应的灾难事故。

特别重大、重大事故灾难类型主要包括:

(1)地铁遭受火灾、爆炸等事故灾难;

(2)地铁发生大面积停电;

(3)地铁发生一条线路全线停运或两条以上线路同时停运;

(4)地铁车站内发生聚众闹事等突发事件;

(5)地铁遭受台风、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7.1.3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预案管理与更新

建设部根据国家应急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出现的新情况,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7.3奖励与责任追究

7.3.1奖励

在地铁事故灾难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应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1)出色完成应急任务,成绩显著的;

(2)防止或挽救事故灾难有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国家、集体财产免受损失或减少损失的;

(3)对应急准备或响应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3.2责任追究

在地铁事故灾难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国家公务人员和国家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按照规定制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拒绝履行应急准备义务的;

(2)不按照规定报告、通报事故灾难真实情况的;

(3)拒不执行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4)盗窃、挪用、贪污应急工作资金或物资的;

(5)阻碍应急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7)有其他危害应急工作行为的。

7.4国际交流与合作

领导小组要积极建立与国际地铁应急机构的联系,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7.5预案实施时间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2

政府开始限制进口数量

俄罗斯《莫斯科时报》7月19日报道,目前俄罗斯钢铁市场的每年交易额大约为1200~ 1250万吨,而从乌克兰进口的型钢和螺纹钢,大约占据了俄罗斯钢铁市场的1/4份额。在2013年到2020年之间,俄罗斯轧制钢材的需求将增长7%到8%,今年俄罗斯螺纹钢需求也将提升5%。俄罗斯钢铁制造商为图进一步争夺更多的本土市场份额,在本国主要钢铁市场附近投资20亿美元建立钢铁厂。代表着全俄罗斯的钢铁制造商的“俄罗斯钢铁”协会,敦促当局采取严厉措施控制从乌克兰进口钢材,同时还提倡使用“反倾销”的措施对付乌克兰过量进口钢材。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宣布,为了促进本土钢管制造业的发展,俄罗斯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将不再提高乌克兰钢管的进口配额。

7月份美国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升至7年来新高

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7月16日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美国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环比上升6个百分点至57,是2006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呈现连续第3个月环比上升。建筑商信心指数高于50,表明多数建筑商看好房屋销售前景,低于50则意味着多数建筑商看淡市场前景。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大卫·克劳表示,由于待售房屋库存不断趋紧,购房者热情持续升温,加之此前一度高涨的建材成本逐渐下降,这也激励了建筑商的信心。

据印度尼西亚《商报》日前报道,2013年1~5月,印尼藤制品和家具出口值达864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提高23%。

印尼藤制品和家具协会称,印尼国内相当多的原藤供应,成为当地藤制品产量的推动力之一,全球市场85%的原藤来自印尼。从2012年开始,政府停止原藤出口,致使国外的藤制品生产企业缺乏原料。协会预计,印尼今年的藤制品和家具出口能突破2.6亿美元,比去年提高30%。印尼藤制品和家具出口增长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今年印尼藤制品和家具生产企业,经常参加各类中高端级别的国际家具展览会,增加了获得国际级买主订单的机会。

2013年欧盟

钢管产量呈下跌趋势

近日,欧洲钢铁协会经济部的2013~2014财政年,以及第3季度经济和钢铁市场前景分析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2013年第1季度,欧盟钢管总产量同比下滑6%,跌幅增大,主要原因为钢管下游客户交易量与总体钢管市场疲软影响。

协会预计,至2013年后期,欧盟中小型钢管产商将继续面临建筑业、汽车业、机械工程,以及金属加工业等主要消费产业需求减少的窘境,但与今年上半年行情相比,下半年欧盟建筑业对中空型材需求有小幅回升。2013全年,欧盟钢管产量预计同比下滑5%左右;2014年,随着消费产业需求增加,销售链库存上升,钢管产量有望同比增长2.5%。

墨西哥水泥巨头

扩大在菲律宾投资

近日,据菲律宾《商业世界报》报道,为了满足菲因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而不断增长的对水泥的需要,墨西哥西麦斯集团菲律宾分公司今年将投资25亿比索,以扩大其在菲律宾宿务市的水泥工厂的产能。这一新举措激发了市场潜能,将使该厂的产能从每年250万公吨提升至400万公吨左右。

北美木材市场

依旧低位运行量价齐稳

数据显示,7月份北美木材行情稳定,市场依旧低位运行。红橡延续了上月行情,在北美诸多木材品种出货量中名列前茅。但是,因受淡季的冲击,整体形式依旧并不乐观。同时,SPF(云杉、松木、冷杉板材)的走量也较大,较上月略有上升。至于其他品种,如黑胡桃、赤杨则表现的相当沉静。目前,全球市场内北美木材库存量较大,或到9月旺季才有实质性缓解。

此外,7月份北美木材产地价格恢复了上升趋势,总体价格已经上升到了一季度的高位。这令商户经营压力也随之上升,不过由于市场的低位运行,市场售价难以提升,7月份市场报价较之6月无大变动,依旧稳定。

阿根廷将延长

对3国瓷砖腰线反倾销调查期限

7月11日,经过调查取证,阿根廷决定延长对原产于中国、巴西和西班牙的陶瓷、大理石,以及玻璃制瓷砖腰线的反倾销调查期限。之前的2013年1月,阿根廷政府决定对3国开启瓷砖腰线反倾销调查。据阿方公告,自1月3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相关利益方可就阿方选择西班牙作为本案市场经济替代国提交评论意见。7月10日,阿方对上述3国的陶瓷、大理石,以及玻璃制瓷砖腰线的反倾销调查进行取证;7月11日,阿方又做出延长反倾销调查期限的决定。

日本建筑钢材市场稳中趋涨

近日,因日本国内建筑业需求稳健,加之国际钢价和原料价格走高,日本钢厂纷纷上调建筑用长材(钢材分类的一种)价格。目前,东京市场基本规格的型钢售价,维持在 7.0~7.1万日元/吨(699~709美元/吨) ,螺纹钢维持在6.0~6.1万日元/吨(599~609美元/吨)。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3

人保财险公布年报

4月下旬,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编号:2328)公布了其2003年年报。

年报显示,2003年人保财险赚取净保费404.09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增长11.1%;承保利润14.96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增长38.5%。总体来看,其承保利润增长较快,综合成本率略有下降,投资收益大幅上升,因此其净利润正好超出上市前宣称的14.32亿元人民币的盈利预测。

【市场】

ST春都董事长被捕

4月29日,ST春都重大事项公告称,称公司董事长刘海峰因涉嫌挪用资金罪于4月23日被批捕。此前市场一度传闻刘海峰失踪的消息,并导致公司股价一再跌停。据悉,中国证监会河南监管局已经正式介入调查此事件。

据报道,刘海峰涉嫌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利用其旗下的华美科技公司顺利入主ST春都之后,计划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去偿还个人公司的融资,从上市公司转移资金的方式是委托理财。

刘海峰涉嫌犯罪已引起债权人的注意。4月20日,ST春都公告,洛阳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向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冻结公司第一大股东郑州华美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ST春都股权6000万股。

浦发行增发

4月28日,浦发银行(600000)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将公司的融资方式由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改为增发新股,原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方案取消。公司本次发行将发行不超过7亿股A股,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2003年12月浦发行曾公告称将发行不超过60亿元可转债。公司又在2004年3月31日公告称将发行不超过60亿元次级定期债务。此次修改,只涉及可转债融资方案,次级定期债务融资方案没有发生变化。

公告称,公司本次发行所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核心资本。本次增发新股一是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二是将有利于扩大公司资产规模,增加公司市场份额;三是将有利于促进公司各项业务的快速增长。

股评家孙成钢接受调查

日前,山东证监局机构处开始对神光公司创始人孙成钢的“涉嫌违规炒股案”进行调查。这是继东方趋势的赵笑云、上海广通的唐能通之后,又一证券名嘴接受监管部门的调查。作为一名知名的股评家,在其多次推荐的安源股份的年报当中,孙的名字赫然在列。

4月6日,安源股份(600397)公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孙持有安源股份流通A股22.03万股,位列该公司第十大股东、第四大流通股股东。

美国证监会非正式调查中国人寿

2004年4月27日,中国人寿(2628.HK)在美国的法律顾问处收到美国证监会发出的一份非正式调查函件,要求公司提供有关某些事宜的文件和相关资料。

美国证监会特别向中国人寿说明,此调查不应被理解为美国证监会或其人员认为公司已经发生了任何违法事件,也不表明任何人士、实体或证券有此类情况。中国人寿表示将对调查给予充分合作。

2004年2月4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存在巨额违规资金,这引发了美国市场对中国人寿的信息披露问题的质疑,并引来集团诉讼。

燃料油期货获批上市

4月19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品种上市,这是中国期货市场在历经1995年、1998年两度大规模的治理整顿后推出的惟一新品种。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上的交易品种较少,燃料油是一个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因而市场对于有着避险和套期功能的期货产品有着较强的需求。据业内人士称,大连期交所的玉米和郑州期交所的棉花期货的研究开发准备工作也在进行中。

【宏观】

人行上调准备金率

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从7%提高到7.5%。此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也于这一天实施。

此次调整是中国人民银行自去年8月23日以来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这向金融机构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人民银行要严格控制信贷总量。

据悉,此次存款准备金率和差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并不包括农村金融机构。

国务院专项检查江苏铁本

4月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九部委组成的国务院专项检查组,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并称这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失职违规,企业涉嫌违法犯罪的重大案件。

经查,2002年5月以来,铁本公司法人代表戴国芳先后成立七家合资(独资)公司,把项目化整为零,拆分为22个项目向有关部门报批,严重违反了征地拆迁的相关规定。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4

第二部分 本案的法律争议 起诉方提出了11个法律主张,包括未预见的发展,进口产品定义,国内相似产品定义,进口增加,严重损害,因果关系,对等性,最惠国待遇,措施的限度,关税配额分配,发展中国家待遇等。 专家组只对未预见的发展、进口增加、因果关系和对等性作出了裁决。专家组认为,对这几个方面的裁决,就足以判定美国的保障措施不符合WTO协定,从而解决了本案的争议,因此没有必要继续审查其他方面。 美国在上诉书面陈述中,对专家组裁决中的法律问题和法律解释进行了全面的“批驳”,对美国钢铁保障措施的“合法性”再一次进行辩解,要求上诉机构推翻专家组的裁决。 8个起诉方提出的交叉上诉,涉及对相似产品界定、措施的限度和发展中国家待遇等3个方面。 上诉机构维持了专家组的总体结论,即美国对所有10种产品采取的保障措施都没有法律依据。其中,对于上诉涉及的未预见发展、进口增加和对等性,上诉机构维持了专家组裁决;对于因果关系,上诉机构认为,对其他主张的裁决已经足以解决争端,因此没有必要对专家组报告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审查;对于交叉上诉,上诉机构没有裁决,因为审查这些主张的前提条件没有出现。另外,对于镀锡类产品和不锈钢线材这两种产品,上诉机构否定了专家组关于提供充分合理解释的理解,但不影响专家组对这两种产品的总体结论。 限于篇幅,以下仅举未预见的发展为例。专家组阶段,按照起诉方观点、美国观点、专家组裁决的顺序排列;上诉审议阶段,按美国、被上诉方和上诉机构裁决的顺序排列。对于交叉上诉,仅以相似产品界定为例。如上所述,8个起诉方向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提交的书面陈述内容不尽相同,以下仅以中国书面陈述的内容为准。 一、未预见发展 (一)专家组阶段 1、第一次书面陈述 (1)起诉方观点 根据GATT 1994第19条的规定,采取保障措施,必须存在“未预见的发展”。美国提到的未预见的发展是:(1)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中期泰株贬值开始,蔓延到其他市场;列举了钢铁消费的整体下降和5个国家(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货币贬值;(2)1991年前苏联解体,未曾预料到的财政困难导致这些国家1996-1999年钢铁出口的剧烈增加;(3)美国钢铁需求强劲,有些钢铁产品消费增加,美国市场的持续增长加上其他市场的收缩和不确定性,对美元产生的重大的升值压力,并使得美国市场成为对在其他市场上被替代的钢铁产品特别具有吸引力的市场。美国的解释是,从亚洲和俄罗斯经济危机开始,外国巨大的钢铁消费被替代了,并且由于货币贬值和经济收缩影响了这些市场,进入美国市场的钢铁急遽增加,美国价格下降。 但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ITC没有提供充分、合理的解释说明其决定。 a. 进口增加与所谓的未预见的发展缺乏一致性 未预见的发展必须在时间上先于进口增加发生,并且一直与进口增加密切相关。但ITC的解释却是与进口增加和严重损害分离的,并且在其之后的。 这首先表现在对调查期的选择上。选择调查期只是在“进口增加”一节提到调查的法律标准时被间接提及的,并且只说选择最近5年是ITC的一惯做法。 进口增加与未预见的发展之间缺乏联系,还体现对发生于1989年,1996年或1997年的未预见的发展,报告中没有信息表明是否仍然在导致进口增加。 b. 采取保障措施的具体产品与未预见的发展之间没有关系 ITC对未预见的发展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因为它们只涉及总体钢铁生产,依据的是不一致时期特定国家特定产品中的特定数据。 美国对很多不同产品采取了保障措施。对未预见的发展的适当解释应当基于对每种产品进口增加的未预见的发展的解释和决定,但ITC没有这么做。 如上所述,对未预见的发展的仅有考虑是后来提交的补充报告。报告没有分别考虑每种产品,而只是对全球宏观经济形 式进行了一般性的评论。 c. ITC提及的事项不应视作未预见的发展 ITC提及的事项,有些并不是“未预见的”。 首先,关于俄罗斯危机。事实上,由于多数前苏联国家都不是WTO成员,美国可以随意限制它们的钢铁产品进入美国。因此,导致这个来源进口增加的未预见的发展不符合要求。显然,未预见的发展要求必须依据采取措施的WTO成员的关税减让进行评估。不管怎么说,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而来自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影响都不是未预见的,因为1994年美国于乌拉圭回合结束作出关税减让时,这个因素是已知的。 其次,俄罗斯和亚洲危机是与钢铁生产无关的宏观经济事件,可以又任何WTO成员在任何一个产业采取保障措施的理由。 第三,美国市场强劲不应视作未预见的发展。美国经济政策的目标恰恰就是这个。即使加上其他地方的经济危机,这也不能视为未预见的发展。全球经济经常受到冲击,常常会出现有的地方出现危机,而有的地方则情况较好。如果美国是在后来采取措施的,肯定就会以阿根廷经济危机作为依据了。ITC没有解释为什么1991-2000年世界上有些地方发生危机是没有预料到的。 第四,货币波动也不是未预见的发展。未预见的发展的反面是预见的发展。换句话说,为了确定一个情况是否未预见,应首先看看它是否本应可以预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于1971年崩溃后,美元价值经常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应再被视作未预见的了。 d.ITC没有提供充分、合理的解释 (a)数据缺乏代表性 根据美国的解释,进口增加来源于亚洲和前苏联国家的金融危机。这包括5个亚洲国家和15个前苏联国家。将美国的声明与ITC网站的官方数据相比较,显然这些国家只占有关钢铁总进口的20%。因此,未预见的发展只涉及进口的一部分,不能被视作具有代表性,以充分解释来自所有来源的进口增加。未预见的发展必须是导致来自所有来源的进口增加的情况。《保障措施协议》第2条第2款规定,保障措施应适用于所有来源的进口。因此,未预见的发展所导致的进口增加的来源必须有代表性。否则未预见的发展与进口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被打断了。上诉机构在阿根廷鞋类保障措施案中也说,这些情况必须导致了某种产品进口增加并造成严重损害。 (b)俄罗斯金融危机 事实上,对于前苏联国家来说,消费的下降和出口的上升都不是新现象,即不是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后出现的,而是至少从1991年就出现了。前苏联国家消费下降和出口增加都是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就存在的。因此,从前苏联国家没有未预见的发展,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和出口不是新问题。相反,1999和2000年,前苏联国家的消费是有些增长的。对于出口,其增长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后比以前减少了:1994-1999年,增长是28.7%;1991-1994年,增长是625.7%。ITC的解释是,虽然前苏联解体和经济混乱出现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但未预料的财政困难导致了这些国家钢铁产品出口在1996年至1999年之间的急遽增长。特别是由于俄罗斯和其他共和国经历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和货币波动,钢铁出口增加了22%,而美国市场由于需求强劲,被替代的外国生产的重要部分流向了美国。 然而,即使这些国家的出口在1996-1999年增长了22%,但这些出口也不是对着美国市场的。根据ITC网站的官方数据,来自前苏联国家的进口在1996年是2,470,575 tons in 1996, 1999年是2,583,725 吨,增加了4,5%。因此,很难说来自这些国家的进口急遽增长了。22%的出口不仅仅是对美国市场的。因此,这些国家出口的趋势不能支持ITC的结论。 (b)亚洲危机 对于亚洲国家,ITC没有提供数据说明受影响国家的出口是否增加,也没有说明这些出口是否流向了美国,而只是推定:由于这些国家的消费下降了,出口必定增加了。ITC还补充说,谈判期间以及谈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一些新兴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整体经济有实质性增长,在90年代前半期年增长率达8%;伴随着高增长率的,是更加急遽的出口增长。 因此,与前苏联国家的情况 相同,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是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就存在的,所有不能说未预见的发展导致了来自这些国家的进口增加。此外,ITC报告表明了1998年下降以后,1999年制成品消费的增长趋势。根据ITC的推理,即国内钢铁消费下降意味着对美国出口的增加,那么那么亚洲国家钢铁产品消费现在上升了,就应当认定危机现在不能视为导致向美国进口增加的未预见的发展了。 (2)美国的观点 a. 任何导致进口增加或者产品进口情况改变的未预料事件都可以是未预见的发展 未预见的发展包括未预料的任何变化,例如,发展本身,已预见发展中未曾预料的力度,多种发展未曾预料的交互作用等等。专家组在美国羊肉案中指出,上诉机构在韩国奶制品案中所划定的“未预见的”(unforeseen)与“不可预见的”(unforeseeable)的区别是重要的。前一个的标准较低。应当考虑什么是预见的,什么是实际上没有预见的,而非什么应当是或应当不是理论上可预见的。毡帽案工作组认为,应当看谈判者在作出承诺或进行关税减让时是否知晓。在毡帽案中,帽子式样的变化并非未预见的,但其变化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则是;也就是说,美国谈判者在1947年无法合理预见天鹅绒式样的变化随后会发生,并且范围会这么大,持续时间这么长。这一点对于本案特别重要。东南亚和前苏联金融危机允许是可预见的,因为可以假定经济危机经常发生,就象时装式样经常变化一样。但其时间、范围及其对全球钢铁贸易的持续影响,则是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任何人都没有预见到的。因此,这符合未预见的发展的条件。 b. GATT第19条第1款没有要求未预见的发展与进口增加所造成的严重损害有因果关系 从该款的语法结构看,进口数量或条件必须是未预见的发展的结果,但不必是这些发展造成的。也就是说,未预见的发展必须存在,但并非直接造成进口增加进而导致严重损害。 EC主张未预见的发展与进口增加之间必须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没有提供权威的依据;GATT第19条文本并没有提出这一要求。然而,ITC所援引的具体事实与进口增加之间的确存在先后关系:进口增加恰恰是在货币贬值和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并且导致了严重损害。 c. 未预见的发展可以包括宏观因素,例如地区经济危机 协议并未要求未预见的发展必须限于,甚至直接与特定产品相关,而只是要求其存在,并且与进口增加有关。宏观事件与其他事件一样,可以构成未预见的发展,并且只要具有产生全球进口增加的效果,就可以作为采取保障措施的理由。 EC等要求对每个产品单独作出未预见的发展的解释,但GATT第19条并没有要求分析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对每一种产品进口的影响。事实上,这些未预见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宏观干扰作用,影响了广泛的经济和金融关系,因此没有必要就其对每一种钢铁产品的影响进行讨论。 d. GATT第19条并未要求未预见的发展的影响限于一国,也未要求主管当局证明其对其他产业或经济的后果 EC说ITC没有解释这些宏观问题对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钢铁行业所造成的扰乱,但EC并没有提到协议中有这种要求。然而,ITC的确提到了货币贬值之后在受影响最大地区钢铁消费下降的情况。ITC还在其对多个钢铁市场的分析中,提到了进口钢铁产品之间的高度替代性,表明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很任意转移到其他市场;EC自己在2002年对钢铁采取临时保障措施也正是以此为依据的。 EC等还认为ITC的数据是来自部分国家的,而对另外一些市场的相对状况没有提供数据。如前所述,没有要求涉及其他国家未预见的发展。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收集和引用统计数据。成员可以视情况不审查外国,审查一些外国,或者审查所有外国。就对市场之间进行比较有助于说明未预见的发展对于进口增加的作用而言,ITC所引用的美元升值部分反映了美国经济相对于多数其他市场的作用。 EC称,非WTO成员的经济扰乱状况没有满足第19条的要求。这个观点从法律到事实都是错误的。从法律上看,该款没有要求未预见的发展来源于WTO成员。“未预见的发展”与“在本协议项下所产生的义务”是不同的。从事实上看,ITC分析的不仅仅是来自俄罗斯或其他非成员的进口增加,还分 析了包括很多WTO成员的东南亚国家,证明在这些国家,大量的钢铁都没有用于当地消费,其中很重要一部分流向了美国市场。中国根据ITC报告中的数据所提供的图表支持了ITC的调查结果。这些数据表明,当东南亚和前苏联国家的进口在1997-1998年之间迅速增加时,其中一半以上出自其他来源。这些进口增长非常迅速,有很多来源,并且出现在ITC所引用的经济扰乱之后,证明了ITC的结论,即这些经济扰乱动摇了世界钢铁市场。中国还说ITC的分析所依据的仅仅是一些国家的不稳定和进口增加。事实上,ITC发现金融危机导致了首先发生货币贬值国家的替代消费,并且在世界钢铁市场引发了更为广泛的扰乱,而这些都导致了对美国市场进口的增加。正如中国所汇编的数据所表明的,这些国家被替代的钢铁生产在1997年之后流向了美国,但所有来源的进口在最初的金融危机后也开始增加了。 e. 关于未预见的发展的调查结果不必与缔约方根据WTO协议承担义务的后果有关 WTO认为未预见的发展和承担义务的后果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在美国羊肉案中,专家组审查未预见的发展时,并没有提到承担义务的后果,也没有要求建立这种联系。不仅如此,在阿根廷鞋类案和韩国奶制品案中,上诉机构认为承担义务的后果可以独立于未预见的发展而存在。类似地,进口来自所承担义务的要求并没有具体化或限制哪些义务是相关的。与新西兰的观点相反的是,没有要求最近的一轮减让(即乌拉圭回合)是仅有的相关回合。第19条的用语是,在本协议项下产生的任何义务都可能是相关的。由于美国在WTO协议项下所作的钢铁减让也包括根据GATT1947的减让(例如GATT1994第1(b)(i)段),所有这些义务都可以被认为是相关的。 f. ITC是在保障措施实施之前作出这一调查结果的 第19条唯一的时间要求是关于未预见的发展的调查结果必须先于保障措施的实施。在本案中,ITC的这一调查结果是在2002年2月4日的第二次补充报告中作出的,即在总统宣布保障措施之前。 有些起诉方说,ITC这一调查结果是事后的,没有满足第3条的要求;ITC第二次补充报告是在ITC报告之后作出的,并且调查结果也是在损害裁决之后作出的,因此损害裁决无效。这种观点从法律上看是错误的。只要在措施采取之前得出调查结果,时间顺序是无关的。WTO协议并没有对内部决策程序作出规定。第3条第1款对报告的内容有实质性要求,也有“公布”的程序性要求,但没有限制其形式。因此,何时应由成员自己决定。 起诉方的观点在事实上也是错误的。ITC和利害关系方都知道调查中审查了未预见的发展,因为USTR在2001年6月22日致ITC的信中提到了总统可能会问及这个问题。ITC报告本身的内容也证明了在损害裁决中考虑的这一因素。ITC的调查问卷设计了这些问题,要求申请方书面答复。ITC调查了这些情况,当事方在答卷中和听证会上也提到了这些问题。ITC报告的概述部分对这些情况进行了描述,其中特别提到金融市场的混乱影响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因此,说第三方没有机会提交材料,是完全错误的。 因此,ITC考虑了未预见的发展;其第二次补充报告指出了所引用的哪些竞争条件属于未预见的发展,而没有使用任何调查之外的材料。 g. ITC所说的未预见的发展符合第19条 ITC发现,在乌拉圭回合前后,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很快,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高增长率包括出口的增加。但到了1997年中期,泰株贬值引发了金融危机。贬值导致了广泛的危机,影响了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市场的增长,降低了当地钢铁消费。 ITC发现,尽管苏联解体发生在乌拉圭回合结束之前,但随后未曾预料的财政困难导致这些国家钢铁出口激增。 ITC还发现,这些危机都是在美国需求强劲的情况下出现的,特别是2000年,多数钢铁产品的消费都达到了高峰。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其他市场萎缩,使得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这样,其他市场的钢铁就大量流向了美国。 ITC发现,美国市场本来就进口钢铁,但这些事件发生后,进口剧增。其他市场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美国:用于价格的原因,这些出口对美国购买者特别由吸引力。 (a)东南亚市 场的扰乱是导致进口增加的未预见的发展 ITC发现,许多东南亚国家受到了未预见的金融危机的打击,导致货币贬值,经济增长放缓,钢铁需求减少。这些危机导致钢铁流向了其他国家。 EC等称,亚洲国家的出口增加是在乌拉圭回合之前就存在的。然而,这些国家的出口水平在1997年中期货币贬值以后发生了急遽的变化。ITC的进口数据表明,这导致钢铁流向了美国。在1997-1998年之间,来自5个这些国家的进口增加了113.5%。这些国家的市场也没有象EC所说的那样很快恢复到正常:2000年,来自这些国家的所有比1996年高132.8%。 EC错误地指责ITC的分析所依据的是一个简单的假定,即东南亚国家钢铁国内消费的下降必然导致美国进口的增加。但ITC所依据的是来自这些国家进口的数据变化。这些数据还表明,货币危机还转移了其他地方的钢铁生产。 EC说,亚洲国家的钢铁产品消费现在上升了,ITC应得出结论说危机现在不属于未预见的发展了。毡帽案工作组和阿根廷鞋类案上诉机构都指出,事情必须是成员作出相关减让时不可预见的。因此,问题是何为成员在作出减让时预见到的,而不是损害裁决作出时可以预见的。 此外,从进口数据看,尽管这些国家的国内钢铁消费已经开始恢复,但很难说危机已经过去。1999年和2000年,来自这些国家的进口仍然处于很高的水平。 (b)前苏联国家的经济危机属于未预见的发展 1996到1999年,前苏联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货币贬值。这导致当地市场的钢铁流向世界市场,其中很大数量来到了美国。 EC称,苏联解体是1989-1991年发生的,在乌拉圭回合结束之前。但ITC并没有说苏联解体是未预见的发展,而是说解体后遇到的未预见的的困难,特别是1996年之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和货币贬值。虽然这些情况在1991年就已出现,但1996年后更为严重。1996年,国内消费对出口之比是1.37:每消费1吨,出口就达1.37吨。1998年,该比率上升到1.57;1999年,仍为1.54。在短期内,该地区对出口的依赖有重大增长。EC所说的消费轻微增加并没有改变对出口的依赖。 认为前苏联出口没有流向美国,这是完全错误的。来自这些国家的板材进口从1997年的3.2百万吨,上升到1998年的5.1百万吨;哈萨克斯坦的板材出口从1997年的22,588吨,上升到1998年的149,265吨;螺纹钢进口1997-1999年分别为33,378吨、104,400吨和309,049吨。 其他类别的产品和其他前苏联国家的出口也有类似的增长。1997-1998年,来自10个前苏联国家的进口增长了67.3%。1999年中期与俄罗斯确定的限制进口协议减少了俄罗斯的进口,但其他国家的进口仍然很大。1997-1998年,9个前苏联国家的进口增长115.1%,并且2000年比1996年高145.4%。ITC报告充分说明,前苏联国家相当多 的钢铁流向了美国。 (c)美国市场和美元的强劲是未预见的发展 EC等认为这些不能视为未预见的发展,因为所有经济政策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ITC认为,未预见的发展不仅仅是美国市场的持续增长,而且包括在其他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这种持续增长使得美国市场特别具有吸引力。如果长期的经济增长是可以预测的,那么国家就不需要经济政策了。 对于美元升值,EC等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汇率变化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不能视为未预见的发展。然而,ITC所说的并非美元将不稳定,而是调查期内美元对所有其他主要货币的持续、大范围的升值。ITC指出,是美国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萎缩等事件的会合和异常持久,使得这些情况成为未预见的发展。 EC还说,ITC报告没有说明美元持续升值是由俄罗斯或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EC并没有说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美元升值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ITC只是将美元升值作为另一个未预见的发展,与金融危机一起导致了进口增加。 (f)这些事件的同时发生是未预见的发展 这些事件本身都是未预见的发展,而它们的结合 也是未预见的发展。没有人预见到了这些事件的结合。 2、第二次书面陈述 (1)起诉方观点 a. 未预见的发展必须与进口增加有因果关系 美国称,未预见的发展不要求直接导致进口增加。说进口数量必须是未预见的发展的“结果”,但不是由于这些发展造成的,这一点很难理解。上诉机构在美国羊肉案中认为,美国没有说明为什么羊肉类型的变化可以视为未预见的发展,就是肯定了具体的因果关系的存在。 b. 只有在这些发展与有关进口有联系时,未预见的发展才能包括宏观因素 美国说第19条没有要求未预见的发展必须限于特定产品,或者直接与该产品有关。这是错误的。宏观因素只有在与产品进口增长水平有直接关系时,才能视为未预见的发展。上诉机构在韩国奶制品案中认为,为了以与GATT一致的方式实施保障措施,未预见的发展应当作为事实问题予以证明。毡帽案工作组也认为,未预见的发展是指出现在有关关税减让谈判之后的发展。有关关税减让当然是与进口增加产品有关的那些减让。因此,未预见的发展与有关关税减让就必须有逻辑上的联系,说明未预见的发展必定与有关进口密切联系。 c. 应在采取保障措施之前证明存在未预见的发展 ITC在调查过程中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说明(例如统计数据),证明未预见的发展的后果。美国说ITC在设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时包括了这一内容,并且要求当事方予以回答。但美国主张一份或几份报告同时还是分几次公布,应由各成员决定。但在本案中,几份报告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ITC裁决是否在其作出报告时考虑了后来的信息?如果考虑了,为什么在ITC报告中只字不提未预见的发展,而是等到USTR提出要求才提及?事实上,ITC在作出损害裁决时,没有考虑未预见的发展问题。 (2)美国观点 当事方对很多问题达成了共识。例如,宏观经济发展也可以是未预见的发展;未预见的发展和进口增加之间的联系,与进口增加和严重损害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未预见的发展是主观判断的,决定于关税减让时谈判者的期待;非WTO成员,例如俄罗斯的进口是相关的。 但当事方也存在一些分歧。 起诉方说ITC没有让利害关系方对其他当事方的意见提交证据和评论,因而违反了第3条第1款。EC认为该款要求主管当局明确列出考虑的问题,要求利害关系方对每一个问题提交意见。但协议并没有这种要求。上诉机构只是要求向利害关系方提供提出意见的机会,而ITC远远超出了这种要求,提供了多次机会。 起诉方说ITC关于未预见的发展的说明不属于第3条第1款所说的报告。但在智利价格制度案中,专家组接受了多个组成部分的文件。起诉方也没有说明,为什么报告的形式和结构问题不是完全属于主管当局的内部细节问题。 起诉方说ITC所提到的事件是可预见的,但起诉方说金融危机和利率变化是可预见的,并没有涉及毡帽案中所说的未预见的和可预见的之区别。美国羊肉案专家组说,毡帽案专家组虽然不认为式样变化本身不是未预见的发展,但某个变化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及其对竞争状况的影响则是未预见的。换句话说,一般式样变化是可预见的,但美国女帽市场式样变化的范围则是未预见的。在本案中,ITC说明了乌拉圭回合谈判者对钢铁产品进口的期待,还证明金融危机使专业预测者都感到惊讶。因此,ITC证明了这些事件是未预见的,因而不需要证明这些事件也是不可预见的。 起诉方说ITC没有证明未预见的发展与进口增加之间的联系。但ITC注意到了出口型企业存在,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家消费的收缩,以及由于这些收缩导致的世界钢铁市场扰乱。ITC还注意到了在别的市场收缩的情况下,美国市场依然需求强劲,美元持续贬值,使得美国市场特别具有吸引力。 起诉方一致认为,主管当局必须证明未预见的发展对具体产业的具体影响。EC说这个具体化的要求来自“该进口增加”一词。但这个词在GATT第19条和保障措施协议第2条中都没有出现,因此很难说是一个要求。 EC说,对于未预见的发展为什么对相关产业或产品有影响,必须有特殊或极端的理由。但任何地方都没有要求未预 见的发展和进口增加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特殊或极端的。上诉机构说过事件的总合不得是普通商业中的通常事件。但这只是说事件的总体,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要求。事实上,这也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要求,因为协议中并没有出现“特殊”或“极端”一词。因此,协议并不要求证明未预见的发展与进口增加之间特殊或极端的关系。ITC发现,未预见的发展对所有钢铁产品的影响并不是一样的,有些出现较晚,而亚洲和前苏联市场的扰乱对不锈钢和工具类产品进口增加的影响较小。 最后,起诉方认为GATT第19条只涉及WTO成员的进口。但该款显然没有明确将增加的数量限定为成员国。该款只是要求进口增加必须是未预见的发展和根据本协议实施义务的结果。上诉机构从未说过这两个原因之间必须有特定的联系,也没有说过它们是否应当有相同的影响。上诉机构只是要求这两者都必须作为事实问题予以证明,而ITC都进行了证明。 3、专家组裁决 专家组考虑的,是ITC对为何及如何看待所谓的未预见发展作出了充分合理的解释。主管当局应至少说明这些发展在适当时间是如何未预见,以及为什么GATT第19条第1款(a)项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一个条件的结果。 (1)GATT第19条和协议的累积适用 GATT第19条明确规定了未预见发展,但协议没有。然而,上诉机构反复确认,协议第1条和第11条第1款(a)项表明了GATT第19条的连续适用,并且由协议澄清和加强。 这个解释保证了协议的规定和GATT第19条具有完整的含义和完整的法律效力。现在已经明确,未预见发展应当作为事实问题,与协议第2条第1款同时在主管当局的报告中,在措施实施之前得到反映。 (2)审查标准 专家组的任务不是对ITC的决定进行重新审查,而是审查美国是否遵守了GATT第19条和协议第3条第1款。专家组必须审查美国在其公布的报告中是否说明并且充分合理解释了未预见发展及其关税减让的后果导致了进口增加。专家组还必须审查调查当局是否考虑了所有相关事实和充分解释了这些事实如何支持其裁决。 (3)未预见发展的组成 未预见发展是未预料的情况。美国称,ITC指明了金融危机,美国市场的持续强劲,美元的持续升值,以及所有这些事件的组合。但起诉方认为这些事件都不是未预见发展,因为它们不是未预料的。 确定未预见发展组成的法律标准是主观判断。上诉机构在韩国奶制品案中确认,这是进口成员在承诺义务时没有预见或预料的发展。 在谈判关税减让时和今天,未预见是不同的。GATT经过50年,很多产品关税已经消失或者达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对于进口成员来说,何为未预见发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然而,标准的主观性并不影响进口成员必须充分合理解释的义务。 此外,未预见发展的标准也可以说具有客观因素,关键是在特定情况下何为应当或能够预见。标准并非具体谈判者头脑中的东西,而是应当具有的东西。这一点在GATT美国毡帽案中得到了确认。 不仅如此,由于WTO的所有先决条件,包括证明未预见发展,都应当在每个保障措施中得到满足,所以应当对具体措施所适用的具体产品证明未预见发展。因此,充分合理的解释必须具体的事实证明。 在认定ITC是否提供了充分合理解释时,当然应当考虑ITC是否在其公开的报告中涉及了这一问题。 (4)把未预见发展作为事实问题进行说明:何时、何地及如何说明 起诉方首先提出了说明未预见发展的形式和时间的问题。起诉方称,ITC报告没有考虑未预见发展;在最初报告中,除讨论了亚洲和俄罗斯危机之外,并没有涉及未预见发展的要求。起诉方还认为,第二份补充报告并非ITC报告的组成部分,而是对未预见发展存在的事后说明。因此,对第二份报告应不予考虑。美国则反驳说,完全可以作出单独报告,因为对于说明未预见发展应何时、何地及如何作出,并没有要求,应当由具体成员决定。 (a)形式 在美国羊肉案中,上诉机构明确说明,对未预见发展的说明应体现在主管当局的报告中。 正如当事方所指出的那样,公布报告是进行 符合第3条第1款调查的必经步骤。但瑞士认为,对未预见发展的说明应体现在根据第2条和第4条所作裁决同一报告中。 专家组同意美国的观点,即公布报告的要求中,没有对报告的形式作出规定,只要该报告符合协议的所有其他规定就行。报告的形式应由成员自己决定,包括是否分批公布,而这样的报告能够成为主管当局报告的组成部分。 专家组认为,主管当局报告可以分批作出,但这种多部分或多步骤的报告应当提供一致的解释,证明满足了GATT和协议的要求。这种报告是否为主管当局报告的组成部分,应当个案认定,并且决定于多部分报告之间整体结构、逻辑和一致性。多次公布报告,可能会增加充分合理解释的难度。 (b)时间:在措施实施之前 由于说明未预见发展是实施保障措施的先决条件,因此不能在措施实施后进行。这一点在美国羊肉案中得到了确认。 在本案中,ITC第二份报告属于主管当局报告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在措施实施之前作出的,因此说明未预见发展并非不必要地不及时。 (c)结论 在作出采取保障措施的决定之前,必须满足很多先决条件。美国提出10月22日是其作出决定的日期。但专家组认为,这个日期并非完全满足所有要求的时间,因为直到2002年2月4日ITC才说明未预见发展。 专家组认为,第2条、第4条以及未预见发展是需要满足的不同条件,可以在不同时间作出。ITC第二份报告属于第3条第1款所说的报告,因此是否说明了未预见发展应当从ITC多步骤去找。由于第二份报告是措施之前的最后一份报告,其内容就是专家组应当考虑的最后内容。 (5)调查行为-与利害关系方磋商的义务 起诉方认为,未预见发展仅在调查结束后的第二份报告中进行了讨论,利害关系方没有机会对这种讨论提出意见,因此违反了第3条第1款。美国则反驳说,ITC报告表明,未预见的情况影响了其损害裁决,并且在调查过程中,ITC还特别征求了未预见发展方面的信息。因此,说利害关系方没有提供意见的机会,是显然不正确的。 专家组认为,第3条第1款是对利害关系方程序性的保证。上诉机构在美国面筋案中,确认了利害关系方的重要作用:应向利害关系方通报调查,给予他们向主管当局提交证据和意见的机会,并且对其他当事方的意见作出回应;因此,利害关系方在调查起到了核心作用,并且是主管当局的主要信息来源。 由于利害关系方提交证据和意见的机会是调查的必经步骤,所以必须在公布的报告中有所体现。美国对此没有争议,但认为已经给予了这种机会。美国特别指出,在调查过程中,ITC通过调查问卷要求生产商和购买商提供过去十年有关钢铁产品进口增加及其对国内产业影响的情况,并且说明这些情况进行是否为未预料的。 显然,未预见发展是调查内容之一。美国要求回答调查问卷,并且在听证会上提及了这个问题,因此美国遵守了第3条第1款所规定的义务,即向进口商、出口商和其他利害关系方提供了提交证据和意见的机会。 欧共体称,美国没有作出临时决定或解释,以便利害关系方进行评论。但专家组认为,第3条并没有要求主管当局向利害关系方发放裁决草案供评论。因此,专家组驳回起诉方关于美国违反第3条第1款而没有就未预见发展向利害关系方提供提交证据和意见机会的指控。 (6)未预见发展 首先考察ITC对为何是未预见的解释,然后看这些发展如何导致进口增加的解释。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看什么是未预见发展,以及何时为未预见。 未预见发展是有关关税减让谈判之后发生的事件,为进口成员在承担义务是所没有预见或预料。上诉机构在阿根廷鞋类案和韩国奶制品案中都确定了这一点。 美国称,ITC确定的4个因素,即俄罗斯危机,亚洲危机,美国市场持续强劲和美元持续升值,每个都是未预见发展,并且这些因素的结合,也是一个未预见发展。但起诉方认为,这些因素都不是未预见发展,并且ITC的解释并非充分合理。 当事方同意,在本案中,未预见的时间点是乌拉圭回合结束。专家组即以此时间点进行审查。 a. 亚洲和俄罗斯危机 起诉方认为,亚洲和俄罗斯危机并非未预见的,义务它们不是未预料的。俄罗斯危机发生在1991年,美国谈判者在乌拉圭回合谈判关税减让时,完全知道这一点。如果某事件在加入前已经开始,就不应视为未预见。未预见发展与进口增加一般有时间上的联系。从ITC报告中消费下降和进口增加的数据看钢铁市场的变化是在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就出现的,而不是对1994年之后未预见的。 美国则认为,亚洲和俄罗斯危机也许在总体上是可预见的,但其时间、范围及其对全球钢铁贸易的持续影响,则是美国在乌拉圭回合结束时所未预见的。美国称,未预见发展发生在乌拉圭回合结束之后,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于1997年中期,而前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在1996年后的状况与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是不同的。 对于亚洲危机,ITC在其最初报告中解释说,在世界钢铁市场扰乱期间,生产能力出现了大量增加;1997年末和1998年初,一些亚洲国家货币贬值,极大减少了这些国家的钢铁消费,蓄积了大量钢铁寻找其他市场。专家组认为,这个说明确定了亚洲货币贬值及其对世界钢铁市场的影响属于未预见发展。虽然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个事件是未预见的,但这场危机发生在1997年,美国谈判者是无法在1994年乌拉圭回合结束时预见的。而且这与ITC第二份补充报告中下述说明是一致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很快,出口增长更快;但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出现,货币大幅度贬值,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钢铁需求下降。这些说明也确定了亚洲金融危机属于未预见发展。因此,专家组认为,亚洲危机属于未预见发展。 对于俄罗斯危机,ITC在其最初报告中说,苏联解体导致前苏联国家钢铁向美国出口的重大增长。在其第二份报告中,ITC解释说,虽然这一事件发生在乌拉圭回合结束之前,但始料未及的金融困难导致1996年到1999年钢铁出口的急遽增长。因此,ITC确定的未预见发展,是始料未及的金融困难,特别是强烈的金融扰乱和货币浮动。专家组注意到,这个说明对预见和未预见到的金融困难作了区分。一个已知事件发展成为最初未预见的状况,是有可能的。因此,未预见发展可能来自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主管当局应当提供充分合理的解释。因此,专家组同意,在1996年到1999年之间,可能存在乌拉圭回合结束时未预见的与苏联有关的未预见的金融扰乱和货币浮动。 b. 美国经济强劲和美元升值 起诉方认为,美国市场需求旺盛不能视为未预见发展,因为美国经济政策正是这个目标。起诉方还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开始于1990年,早于乌拉圭回合结束,因此是应当预见的。起诉方进一步指出,这种良好状况不应被视为未预见发展,因为第19条所指的是导致负面后果的不利事件或对制度的震撼,美国经济强劲和美元升值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美国反驳说,第19条并没有禁止将市场持续强劲或货币升值视为未预见发展。美国引用美国毡帽案,称在该案中,未预见发展是式样转为不同种类的毡帽,这种转变对生产不时髦毡帽的产业是不利的,但从广泛的意义上看,这不能视为不利的转变。因此,某个事件可以是中性的,甚至一般说来是积极的,但所导致的贸易方式变化对某个产业却是损害性的。 专家组注意到,ITC曾解释说,其他市场混乱、收缩,但美国需求强劲;美国经济在90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结果美国钢铁需求也很强劲。从这个说明可以看出,主管当局没有将美国经济强劲本身解释为未预见发展,而是在与其他市场相比较的情况下考察美国经济的强劲。因此,专家组认为,ITC是把美国市场强劲与其他未预见发展一起考虑的,并被视为构成未预见发展的一系列世界事件的一部分。 对于美元升值,起诉方认为,货币升值从两个方面看是可预见的。首先,汇率总是变化的。其次,经济强大和低通胀国家的货币对经济弱小和高通胀国家的货币,一般是上升的。自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以后,美元价值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应当视为未预见的;美元对其他货币不稳定,应当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美国反驳说,第19条并没有禁止将货币升值视为未预见发展。在本案调查期内,美元持续、大范围升值。美国称,汇率变化是可预见的,但不一定能够实际预见到。特定的汇率发展,例如非同寻常迅速或 严重的汇率变化,是不大可能在作出特定减让时预见得到的。美国称,起诉方没有提供证据,证明任何人预见了在进口增加之前出现的货币混乱,更不用说美国谈判者在乌拉圭回合中预见这些事件了。 专家组注意到,ITC曾解释说,美国市场的持续增长,加上其他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收缩,对美元导致了很大的上扬压力;美元大幅度升值,使得美国市场对钢铁产品特别具有吸引力。象美国经济强劲的说明一样,这个说明美元升值并没有被视为单独的未预见发展,而是与在与其他货币相比较的情况下考虑的。此外,主管当局也承认了美元上扬压力与美国经济增长和其他市场收缩之间的联系。 由于ITC没有将美国市场持续强劲和美元升值视为单独事件,专家组就没有必要审查起诉方认为这些因素不能构成未预见发展的观点。 下面讨论ITC将这两个因素视为构成事件整体的问题。 c. 事件的结合 起诉方认为,这些事件的结合不能构成未预见发展。但美国认为,美元升值与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了进口数量的增加。 专家组已经认定,俄罗斯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至少从概念上看,可以视为乌拉圭回合结束时未预见的发展。专家组还认定,ITC并没有把美国经济强劲和美元升值视为未预见发展本身,而是在与其他未预见发展相关的情况下谈到这些因素的。 第19条并不禁止将很多事件的结合视为未预见发展。专家组认为,事件的结合可以形成未预见发展的基础,因此,应由每个成员证明这一点。 对于起诉方所说的钢铁市场变化发生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并不是1994年之后不能预见,专家组认为,苏联解体及其整体影响当时可能构成了未预见发展,并不意味着同样源自前苏联解体的随后金融危机不能与其他事件一起,成为单独的未预见发展结合的一部分。 专家组下面讨论ITC是否对这些因素及其对世界钢铁市场的影响导致进口增加作出了充分合理的解释。 (7)未预见发展和关税减让的结果 a. 与未预见发展的联系 尽管本案所有当事方都承认有必要表明未预见发展与进口增加之间的逻辑联系,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点,当事方存在分歧。 起诉方认为这是一种因果关系,调查当局必须予以解释。ITC分析所依据的是零散、不完整的事实,其建议和看法也是含糊的。但美国称,“作为结果”一词是指一件事情是另一件事情的后果,表明进口产品数量增加造成了严重损害,这本身就证明了(a)项两个条款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需要进一步证明或解释。 专家组同意新西兰的观点,即将解释未预见发展导致进口增加的义务降低到零是不适当的。在某些情况下,解释可能仅仅是将两个事实摆到一起就行了,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需要更为详细的分析,以表明未预见发展和进口增加之间的关系。事实的性质,包括其复杂性,决定了需要解释的程度。解释的时间、范围和质量,都可能影响对解释是否为充分合理的判断。 首先,专家组注意到,ITC最初报告中并没有提到未预见发展本身。ITC报告在某些章节对某些产品提到了苏联解体等因素,但这不是为了解释这些是否为未预见发展,以及它们是否导致了进口增加。因此,这不能算是对这一问题的解释。 在第二份报告中,虽然可以认为ITC首次考虑了未预见发展问题,但ITC同时认为,考虑这个问题在很多方面不属于ITC的职责范围,而应当是USTR及其相关行政机关的事。ITC坚持这些因素整体后果的观点,称伴随着俄罗斯危机,21个成员对俄罗斯钢铁进口采取了反倾销调查。 专家组认为,ITC报告的弱点在于,尽管它提出了一些可能导致多种来源进口增加的未预见发展,但它没有证明这些事件实际上的确导致了进口增加。 专家组认为,即使大量外国钢铁生产没有在外国消费,但这本身并不意味着进口增加是未预见发展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美国出口市场受到了这种钢铁市场收缩的影响,从而损害了生产商。第19条所要求的,是证明未预见发展导致了对美国市场的进口增加,而不仅仅是这些未预见发展在全世界影响了美国钢铁产业状况。专家组认为,ITC的解释没有将这些钢铁市场转移与具体的对 美国进口增加联系起来。 ITC确实提到了进口增加,但没有提供支持数据。其他地方消费收缩的确可能会导致美国进口增加,在钢铁产量过剩导致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尤为如此。但ITC没有提供任何数据,证明未预见发展的结合导致了具体的进口增加。专家组认为,鉴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更为详尽的经济分析是必要的。 正如起诉方所指出的那样,ITC的解释只与钢铁生产总体情况有关,而没有解释未预见发展如何导致了具体产品的进口增加。尽管未预见发展不一定只影响一个经济行业,或者对一个行业的不同部分影响不同,但ITC必须解释具体产品进口增加来自未预见发展的结合。亚洲和俄罗斯危机可能会对某些国家和某些行业的影响更为严重。在回答ITC调查问卷时,生产商称亚洲金融危机对不锈钢线材国内产业有负面影响,但对不锈钢杆材、棒材和螺纹钢则没有影响。可是ITC并没有去区分未预见发展对不同产品行业的影响,也没有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 虽然美国称有数据支持,但这些数据是首次向专家组提交的,而没有在ITC报告中作为充分合理解释援引。例如,美国在其书面陈述中提到了ITC报告中的一些脚注中的图表,表明了分国家和分产品的进口情况。这些数据无疑可以用作解释未预见发展如何导致了进口增加,但ITC并没有这么做。事实上,这些数据出现的地方要么与解释未预见发展无关,要么只涉及一般进口而没有说明这些进口的来源。 美国在其书面陈述中,还提到了印尼等国家的进口。这些事后的证据没有体现在主管当局报告中(而是在ITC网站上)。这些证据可能有助于反驳起诉方的观点,并且可能是对未预见发展导致进口增加的适当解释,但这引起了一个问题,即美国在事后的WTO争端解决程序中提出的证据,是否是为了填补ITC公开报告中解释的空白。 专家组认为,鉴于未预见发展结合的复杂性,加上本案的复杂性,ITC提供的解释并非充分合理,并且没有得到相关数据的支持,也没有证明未预见发展导致了具体产品向美国进口的增加。 b. 与进口成员减让的联系 上诉机构在韩国奶制品案和阿根廷鞋类案中称,第19条中的“作为承担义务,包括关税减让的结果”一词,仅仅是说必须证明进口成员承担了义务,包括关税减让。 这个解释看上去是说,只要有证据证明进口成员对有关产品进行了关税减让,则进口增加与关税减让之间的逻辑关系就确定了。但起诉方认为,本案的情况有所不同。本案的问题是一成员是否可采取保障措施保护其国内产业,以防止来自一个非WTO成员的进口增加,即对没有承担有关WTO义务和关税减让的成员是否可采取措施。 专家组同意,保障措施应当针对WTO关税减让已经给予的产品进口。但此处的问题是,不清楚ITC是否想主张未预见发展的结合导致了俄罗斯或前苏联共和国的进口增加本身。ITC报告的确提到了苏联解体的影响,但最后的结论似乎仅仅是说这与其他事件一起导致了世界整个钢铁市场的转移,而不仅仅是来自亚洲和俄罗斯的进口增加。ITC本来可以辩解说,未预见发展的来源可能与进口增加的来源不一致,但这仍然需要充分合理解释事件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因此,ITC对不同来源进口增加的解释看上去是有道理的,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和解释。因此,鉴于以下结论,专家组认为,没有必要审查起诉方的主张,即直接来自俄罗斯的进口增加无关,因为美国没有对俄罗斯作出关税减让。 (8)结论 总之,专家组认为,未预见发展的复杂性要求更为详细的说明和支持数据。例如,尽管ITC说美国市场需求强劲,成为外国被替代产品的重要目的地,人们可能会问,有多少钢铁被替代及从何处被替代。如果主管当局说很大部分,这意味着ITC知道总数有多少转移,以及转移到美国的数量。 对于未预见发展如何导致进口增加,其来源和程度,ITC应当提供更为综合和一致的解释。美国本来可以指出未预见发展来源可能与进口增加来源不同,但美国并没有提供充分合理的解释。 专家组认为,由于证明未预见发展是采取保障措施的先决条件,应当对每个措施都应当作出这种证明。即使未预见发展对几种产品有同样效果,主管当局也应当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以及为什么具体产品单个受到了未预见发展结合的影响。 因此,专家组认定,基于ITC主张的复杂性,包括它依据经济因素的结合,ITC没有对未预见发展的结合如何导致了具体产品对美国进口的增加提供充分合理解释。这样,就没有必要审查起诉方提出的其他观点,包括主管当局援引的事实是否实际支持了ITC关于未预见发展的裁定。 专家组认定,在证明未预见发展方面,本案所有保障措施不符合GATT第19条第1款(a)项和保障措施协议第3条第1款。 (二)上诉审议阶段 1、美国观点 (1)专家组没有考虑未预见发展要求与第2条和第4条适用保障措施条件的区别,因此错误适用了审查标准 以前案件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明确指出,满足进口增加、严重损害和因果关系的条件,与未预见发展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本案专家组没有考虑这种区别。专家组在确定调查当局关于未预见发展裁定的审查标准时,认为是将DSU第11条的审查标准要求适用于依据保障措施协定第4条提出的主张。专家组特别引用了阿根廷鞋类案的裁定,认为专家组应当评估主管当局是否考虑了所有相关事实,并且对对裁定是否作出了充分解释。但专家组没有考虑上诉机构的观点,即对第4条第2款主张的审查,来自专家组根据DSU第11条和保障措施协定第4条第2款的义务。因此,专家组采用的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错误地考虑了第4条第2款的问题,没有考虑GATT第19条第1款(a)项的未预见发展要求。 这些区别非常重要。第4条第2款是主管当局在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时考虑的因素,而正如美国羊肉案所指出的那样,GATT第19条并没有说明未预见发展应于何时、何地或如何出现。因此,适当的标准不是来自第4条第2款,而是来自GATT第19条第1款(a)项。专家组分析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2)专家组错误地认定,ITC应当区别未预见发展对每个产品和每个国家影响的程度 专家组认为,对于未预见发展对不同产品的影响,ITC应当进行区分,但ITC并没有这样做。此处存在两个错误。首先,GATT第19条没有对分析的具体形式提出要求,因此也没有要求主管当局区分对于具体进口的不同影响。其次,即使存在这样的要求,专家组的任务也应当是审查主管当局的结论是否满足了条件,而不是看主管当局是否这样去做了。 专家组要求ITC这样做,但并没有提出任何依据。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依据。如果进行这样的分析,主管当局就必须确定每个未预见发展对每个产品进口的影响。如果对第19条作这样的理解,就等于是要求主管当局象分析进口一样分析未预见发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保障措施协定对进口分析的要求更为详细,并且与第19条对未预见发展的要求完全不同。第19条要求进口增加是未预见发展的结果,但进口必须造成了严重损害。保障措施协定第4条第2款进一步明确,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并且列举了分析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对于未预见发展,协定并没有提及。 对于这个错误的标准,专家组也没有适用。专家组认为ITC对于未预见发展的结论不能表明具体钢铁产业和进口的情况,但专家组没有提到任何事实。专家组承认,ITC提到的宏观经济情况可以是未预见发展,但专家组没有解释,为什么ITC认为这些宏观经济情况与每个钢铁产业的情况有关是错误的,而只是说这样的分析不能支持任何具体措施。因此,专家组在这方面没有作出任何事实认定。 专家组可能觉得ITC应当对每个产品都进行论证,但这并不能导致专家组全面否定ITC的解释。简而言之,专家组认为更多的具体信息更加有用,并不能否认ITC对未预见发展提供了合理解释。上诉机构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推翻专家组的裁决。因此,专家组报告没有确定ITC对于未预见发展的认定不符合GATT第19条或协定第3条第1款。 此外,专家组对其裁决没有提供基本理由,上诉机构应当依据DSU第12条第7款推翻专家组的裁决。 专家组还错误地指出,主管当局应当区分不同的未预见发展对于每个产业,甚至是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这是没有依据的。GATT第19条第1款(a)项没有区分成员,或来自成员的进口,而只是提到了总体进口,不仅仅是来自成员的进口。 最后,专家组错误地认为,ITC在证明未预见发展时,应当进行经济分析。这在协定中是没有依据的。上诉机构认为,未预见发展只要求证明事实。事实上,ITC恰恰进行了经济分析。ITC发现,被调查的钢铁产品是可以互相替代的,销售的基础主要是价格;东南亚和前苏联共和国越来越依赖出口;这些国家的货币贬值减少了消费,增加了进口,同时美国的汇率和经济增长使得美国成为颇具吸引力的市场。对于ITC报告中的这些内容,专家组并没有指出其不符合一般宏观经济理论或有关事实之处。 总之,专家组认为ITC对未预见发展的证明不是充分合理的,理由是没有区分不同的未预见发展对每个产品和每个国家经济的影响。这些标准在第19条中是没有依据的,错误采用了保障措施协定第4条的审查标准,并且没有提供DSU第12条第7款所要求的必要理由。因此,应当推翻专家组的裁决。 (3)专家组错误地认定,ITC报告中未预见发展部分之外的数据和分析,与评估未预见发展裁定无关 专家组在评估未预见发展时,没有考虑进口增加部分的数据。专家组认为,ITC在证明未预见发展时,没有具体引用这些数据,并且认为专家组没有义务评估这些数据。 在欧共体铸铁案中,调查当局没有提到反倾销协定中列举的一个因素,但上诉机构认为,从调查报告的其他部分看,调查当局事实上考虑了这个因素。既然这样是允许的,那么ITC在其他部分考虑这些数据也是允许的。 专家组强调,证明未预见发展,有必要结合主管当局报告的其他部分。但专家组却采取了绝对的方式评估ITC报告,好像ITC没有作出其他裁定、没有考虑其他数据和其他理论。因此,没有综合考虑的是专家组报告,而不是ITC结论。ITC报告引用了这些数据,并且作为作出裁定的依据,并且证明了有关问题。不考虑这些数据,专家组认为ITC分析没有依据就是错误的。因此,专家组报告没有证明ITC结论不合理,也没有证明与第19条或协定第3条第1款的不一致之处。 (4)专家组违反了DSU第12条第7款的义务 专家组没有对证据进行必要的分析,没有说明ITC裁定为什么没有提供合理的结论。专家组认为,ITC对未预见发展的证明是有道理的,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和解释。专家组没有提到任何与ITC结论不一致的结论,也没有提供其他的解释。因此,专家组裁决违反了DSU第12条第7款。 (5)结论 专家组在对10种保障措施进行裁决时,错误适用了审查标准,并且裁决没有得到必要的事实认定的支持。因此,专家组裁决不符合GATT第19条或DSU第12条第7款。 2、被上诉方观点 (1)未预见发展的要求 在阿根廷鞋类案中,上诉机构强调了保障措施的特殊性,只有在保障措施协定和GATT第19条所有规定都得到证明的情况下才能采取保障措施。因此,主管当局在证明未预见发展时,应当考虑保障措施的特殊性质,解释应当尽可能清楚明确。 在美国羊肉案中,上诉机构认为,主管当局必须证明未预见发展;公布的报告必须包括对未预见发展的认定或合理结论。在美国钢管案中,对于解释应当如何明确地写入主管当局报告,专家组提供了一些意见:美国在诉讼中提到油气价格崩溃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未预见发展,但在ITC报告中,这些因素不是如此考虑的;油气价格崩溃是作为造成损害的因素考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以其他方式考虑的;这很难认为是证明了未预见发展的的存在。 因此,未预见发展必须作为适用保障措施的事实问题进行证明;主管当局公布的报告必须包括对未预见发展的认定或合理结论,并且在该文件中明确地如此确定。 (2)美国错误认为专家组没有考虑未预见发展要求与第2条和第4条适用保障措施的条件之间的区别,从而错误适用了审查标准 专家组指出,在考虑美国是否说明了未预见发展导致了进口增加时,还应当审查主管当局是否考虑了所有相关事实,并且充分解释了这些事实如何支持其说明。因此,专家组正确解释了其义务。专家组引用上诉机构有关第2条和第4条的案件,是为了解释第3条第1款,而不是将第4条第2款的要求适用于未预见发展。专家组这样做, 是因为对于适用于第2条和第4条的审查标准,上诉机构明确表示了第3条第1款的义务。应当强调的是,这个标准使用了来自第3条第1款的一般规则,适用于所有采取保障措施的相关条件。美国对第3条第1款的理解是错误的。 专家组在进行未预见发展分析时,并没有适用第4条第2款的标准,即主管当局应当评估所有客观和量化的相关数据,包括第4条第2款所列举的数据。专家组对ITC报告中未预见发展的分析,没有适用要素清单。 不仅如此,专家组承认GATT第19条与协定第2条的条件是不同的,认为两个条款中的条件应当同时得到说明。 (4)美国错误地认为专家组对未预见发展要求增加了义务 美国认为,专家组错误的要求ITC区分未预见发展对于每个国家每个产品影响的程度。 a. 专家组适用的未预见发展标准与上诉机构实践完全一致 专家组适用的法律标准是:对未预见发展的充分合理解释应当包括具体的事实,说明未预见发展导致了进口增加,对每个保障措施所适用的相关国内产业造成了严重损害;这些事实的性质,包括其复杂性,应当能够说明未预见发展与进口增加之间关系的范围。 专家组所引用的上诉机构案件是支持这些裁决的。特别在美国羊肉案中,上诉机构指出,在一项保障措施适用之前,必须证明未预见发展的存在,否则其法律基础就是错误的。事实上,每项保障措施都是针对具体产品采取的紧急措施,都必须有法律基础。用未预见发展解释一揽子措施,是不符合保障措施和GATT目标的。从性质上看,保障措施是具体措施,应当有具体认定。 b. 美国错误地认为专家组要求ITC区分未预见发展对于每个国家每个产品影响的程度 专家组认为,ITC有义务区分未预见发展对不同产品的影响,但没有这样做。专家组是在表达关于事实评估的观点,但美国将其理解为专家组提出了一个法律要求。专家组裁决中,没有地方要求ITC区分每个未预见发展对于每个产品和每个国家的影响程度。专家组的确认为,ITC报告中分国别和分产品进口的表格本来可以用于解释。但不能由此推断,专家组要求ITC区分每个未预见发展对于每个产品和每个国家的影响程度。 对于每种保障措施,专家组要求证明未预见发展与进口增加直接的逻辑联系。值得注意的是,USTR在函中要求ITC说明的,正是“对于每个肯定裁定”,都应当证明未预见发展导致了进口增加。 专家组并没有象美国所说的那样,仅仅因为ITC分析的是宏观经济事件而认定ITC证明不够充分。专家组进一步审查了这些事件是否可以视为未预见发展。专家组分析了ITC的解释后认为,ITC的解释是关于钢铁生产总体情况的,而对于每个具体钢铁产品,没有说明未预见发展如何导致了进口增加。 最后,美国认为专家组要求主管当局区分各种未预见发展对于具体产业,甚至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但专家组所说的是:未预见发展不一定只影响一个经济行业,或者对于一个行业的不同组成部分产生不同影响,但ITC应当解释具体钢铁产品的进口增加是未预见发展造成的。专家组并没有增加要求,而是解释了一个基本要求,即对于未预见发展的说明必须有关每个保障措施。这样可以确保保障措施不被适用于含糊的一组产品,而其中可能有些与未预见发展没有联系。 (4)专家组正确地认定ITC没有进行连贯的证明 专家组认为,主管机关报告必须提供完全连贯和符合逻辑的解释;这在报告分阶段公布的情况下是很困难的。专家组的意思是,报告所包括的解释本身必须是连贯的,而不是美国所理解的那样,与报告的其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5

有一家刊物的广告部主任很聪明,他从发行都要来一份读者名单,贴在他的办公室墙上。他对每一位来访的客户介绍。墙上的读者都是这个城市的中高收入家庭成员,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立马打电话落实。客户从广告部主任的墙上看到的是他所要广告的渠道走向。这个群体是客户凭自己的力量争取不到的,现在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这就是渠道的力量。

今年“十一”黄金周,《城市信报》和济南铁路局合作,首次登陆动车组列车,免费向乘坐济南铁路局的动车组列车旅客赠阅,全面覆盖动车组人群。这不仅是济南铁路局开通动车组以来的重大举措,更是开了山东省报刊发行史上的先河。

《城市信报》上动车,看中的正是动车这个优质发行渠道。据铁道部《百趟动车组列车千名旅客调查》显示,动车组的乘客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的占74%,商务出差者占54.9%,休闲旅游者占23.4%,67.1%的乘客年龄在21 -40之间。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该渠道的读者年富力强、时尚有品位、学历高,收入高、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实力。谁抓住了该渠道的读者,率先一步走进该渠道,掌控该渠道,也就意味着拿到了一张通向高品质、高投放广告客户的通行证。

一份有正式刊号的报纸,采编、出版、印刷成本很高,免费赠阅值不值得?

我们算了一笔账。据统计,目前国内―份报纸的印刷成本远远高于报款回收的价格,往往一份报纸实际回收的报款只占一份报纸总成本的10%。而很多读者消费了报纸内容,却因为收入的关系不能消费广告,这类读者对报社而言,发行对广告并不能带来好处,也就是说销售这样的一份报纸浪费了―份报纸90%的成本,是回收报款的9倍。这样的发行越多亏损就越多。其亏损差额只能靠广告收入来弥补。数据显示,我国报业收入的87%左右来自广告收入。

这正是报纸经营规律的体现,即报纸要通过二次销售才能获得效益。而一直以来,从理论界到实践界,有一个误区,即“内容为王”几乎是报纸经营的基本法则。对于报纸而言,坚持“内容为王”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机械地理解了“内容为王”的概念,认为“内容为王”就是“一切从报纸的内容出发”,这样一来,媒体很自然地将经营的核心工作放在了“内容生产”上,并形成了“好”的内容一定可以赢得市场的观念。

众所周知,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采编、广告固然主要,但发行一定会非常出色。发行影响力作为报纸影响力的前驱。它会提高读者结构,保证广告效果,减少报社经营成本。

事实上,广告商看中的无非就是有消费实力的读者群。只要你明确告诉广告商你的报纸哪些人在看,而这些人恰恰就是购买他们产品的人,你的营销就成功了。那么,当无法通过报刊售价来分类读者时,我们就应该主动去寻找一个优质的读者群。《城市信报》由过去的报摊零售为主,选择以向乘坐动车组的旅客免费赠阅为主,正是通过“动车组列车”这样一个交通工具对读者进行精确分类,面向这群优质,有消费实力的读者进行定向的、密集的发行。这种发行方式,固然收不回任何成本,但因为读者群非常优质,反而“四两拨千斤”地使报纸影响力得到根本性提升,最终提高了报纸广告的质和量。

所以我们认为,“内容为本”观念的真义在于,“报纸营销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而非“一切从内容出发”。从报纸经营的角度讲,在今天报业数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到了该从过去。内容为王”转向“发行为王”或者说“渠道为王”的时代了。

讲一个题外话。联想集团和IBM公司就PC业务合并,国内的舆论有褒有贬,我们且不再去议论。如果稍加分析的话,就会发现IBM的精明。他们看重了联想在国内渠道的完善建设,电脑要进入中国市场,首要的是依靠一个畅通的销售渠道。合并之后,给予IBM的是--一个在全国独一无二的销售渠道。如果说报纸的发行,就相当于一个产品的销售渠道,那么只有选择好+优质的发行渠道,报纸的广告才会有质和量的提升。

不仅是动车,飞机、城市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它对一个城市、一个主流消费人群的影响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以后的影响将更大。所以,在世界很多国家,地铁,轻轨都是传媒业争夺的焦点,大家为了在这个渠道争夺读者,已经完全实行免费发行。

1995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现了依托地铁面向大众的免费报纸《都市日报》。此后,《都市日报》成为全世界最大以及扩张最为迅速的报纸集团,至今已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近百个城市发行,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共70余个版本。这种成功的地铁派送发行方式带来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大传媒的纷纷效仿,免费报纸逐渐风靡全球。《广州日报》也在2005年11月和广州地铁成功联姻,推出广州首份免费报纸《地铁报》。紧接着,由国际投资公司晨光集团打造的《新乘坐》开始了在全国有地铁、轻轨的城市的拓展。重庆轻轨现在已经有了两家媒体进入该渠道;《新乘坐》和《前程无忧》,而且都是免费派发。

2005年9月,香港星岛新闻集团开始发行全港唯一免费的周末报纸《快线周报》,是香港地区第四份供地铁乘客在车站索取的免费刊物,让乘客在地铁旅途上充分利用时间,吸收新闻资讯及城中的娱乐活动消息。《快线周报》内容精要而全面地涵盖新闻资讯、娱乐休闲等元素,绝对切合香港人周末休闲玩乐的生活模式,再配合贴身实用的地铁沿线消费性玩乐指南,即以优质的资讯进一步服务广大市民,又成为了广告商的高效益推广平台,为客户带来满意的回报。

可见“渠道为王”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报人的共识,因为读者结构对报纸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几年的努力,《城市信报》渐渐理清了报纸经营的抓手:培育一个广告商喜欢的,有规模的读者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的喜好和需求去设计报纸的内容。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广告商喜欢”。动车组列车旅客正因为其年轻、时尚、以商务和公务出差为主、有较高学历和较高收入,受到广告商的喜欢。一个是“有规模”。报纸是大众传播媒体,要有一定的发行量支持。济南铁路局所辖16趟动车,每周7万的乘坐人次,足可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在《城市信报》的构想中,读者组成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是以动车人群为重点的核心的读者。第二是机场V[P贵宾和机上阅读人群。第三是济青两地中高档消费场所的覆盖人群。第四才是城市零售报摊购买者。这样,《城市信报》“全面覆盖全省中高档人群”的概念跃然于客户眼前。

报纸经营“渠道为王”。它赋予报纸的任务是让我们希望拥有的广告商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他们的消费者――我们的读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质量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报纸内容的重要性。读者名单是报纸的财富。这个名单丰富了,就是一个值钱的数据库。利用报纸这个平台,将数据库作为一种产品来销售,提业用户与客户之间的直接销售关系。广告商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库抓住想要得到的消费者,这意味着一笔巨大的潜在财富。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6

论文摘要:广告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营梢手段,传播商品信息;同时又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传播和塑造文化广告需要传受双方共同的文化基础支持,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影响着传受双方衬广告的理解。广告传播既能促进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营梢、竞争和发展;又因文化冲突而引发危机。正视和顺应全球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和趋势,了解和尊重他国的文化差异,寻找不同文化间的“交汇点”,避免与他国的文化冲突,是跨国公司衬这类危机的规避策略。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追求利润快速增长和企业飞速成长的发展观、纵横世界的竞争观、在全球市场开疆辟壤的营销观等内在动力促使它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和不同民族的受众和消费者广告作为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手段传播商品信息;同时又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传播和塑造着文化。广告需要传受双方共同的文化基础支持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又影响着传受双方对广告内容的理解。由此广告传播既能促进跨国公司的全球性营销、竞争和发展又因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而频发危机。如2003年12月丰田“陆地巡洋舰”和“霸道”广告危机、2004年9月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危机、2004年11月耐克恐惧斗室“篮球鞋广告危机2008年1月3日箭牌口香糖有辱中国国歌广告危机2008年6月菲亚特由’‘“急先锋理查德,基尔所做汽车广告危机等等下面以2008年法国雪铁龙事件为例探讨跨国公司广告传播引发危机的成因和规避策略

二、雪铁龙汽车广告危机和危机管理:

1.危机爆发;又是广告惹得祸

2008年1月8日西班牙大报之一《国家报》在第15版上刊登一整版的法国雪铁龙汽车广告这是雪铁龙公司为庆祝其年度销量冠军制作的。但广告画面的主角并非雪铁龙汽车形象而是中国已故领袖的照片:形象已被广告设计者篡改。广告刊出后,引起在西班牙华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广告通过网络传播后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和抗议。

2.危机处理:雪铁龙总部正式道歉

2008年1月14日.《环球时报》记者致电雪铁龙西班牙公司要求解释这则广告策划制作的过程该公司联络部负责人安东尼表示该公司已了解到在西华人对此事的关切同一天.《环球时报》还致电雪铁龙所属psa标志一雪铁龙汽车集团该集团雪铁龙品牌公关部负责人克里斯托夫说雪铁龙总部对其分公司在西班牙媒体上刊登轻慢中国已故领袖广告一事并不知情很可能是雪铁龙西班牙公司在当地的营销商为做宣传策划制作的这种做法非常愚蠢荒谬““雪铁龙绝不可能用一则广告去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他还表示对于该厂告具体的制作过程雪铁龙总部正在进行调查

14日晚《环球时报》收到雪铁龙总部通过雪铁龙(中国)公司发来的正式声明全文如下二“由于雪铁龙在西班牙所刊登的广告而引起的不快雪铁龙对此表示遗憾并向被该广告所伤害的所有人表示歉意。雪铁龙在得知该地区所刊登的不合适的广告后,便立即要求停止该广告的刊登。雪铁龙重申她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并确认高度尊重中国的代表人物和中国的象征。

雪铁龙总部道歉后雪铁龙在西班牙的这则广告的主角换成了贫怒的拿破仑。一场危机逐渐平息。

三、危机的深层原因来源于文化冲突

雪铁龙总部这次的危机反应是比较及时的危机处理也比较妥当。但从危机事后把广告主角换成了愤怒的拿破仑来看雪铁龙对这则广告的创意仍然欣赏有加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所在。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性广告传播时应对他国文化包括制度文化(政治、经济、法律等)、行为文化(风俗习惯等)、心理文化(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万式等)有所了解;否则,立足于母国文化来对待他国文化必然引起文化冲突引发企业危机。

1.用领袖形象做广告--一违反了我国的制度文化

我国《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一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对于用领袖形象进行广告宣传更是一律视为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2001年石家庄东郊毛家饭店门檐上方一巨幅广告宣传画:背景是祖国大好河山和一轮旭日前景是一排迎风招展的红旗,的扮演者李顺利的大型““半身像立在其中。此广告9月26日被《石家庄日报》记者题为《裕华东路毛家饭店竟用领袖形象做广告》文章曝光后毛家饭店不改正错误反于10月8日到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法院该报社。此案引起石家庄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11月21日石家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毛家饭店的非法广告进行查处11月22日毛家饭店拆除了非法广告牌。11月29日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法院判决此案用领袖形象做广告违法石家庄日报社胜诉

2007年5月9日,湖南浏阳河酒业公司与扮演者王某签署了广告代言合作协议王某成为其全系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浏阳河酒新广告在湖南各大报刊、电视媒体刊播。广告片中一个酷似的特型演员身穿藏青色的开衫,一边喝着酒一边不停地点着头广告右下端有“形象代言人:王某”的小字。广告播出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质疑:饰演的特型演员做白酒广告违反了广告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拿“”形象赚钱,是对的极不尊重。一场特型演员做广告是否违法的网络大讨论就此拉开序幕。

早在2006年9月7日国家工商总局就下发了《关于对广告中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的通知》明确规定:各类商场、专卖店、特许经营店、餐饮店及其他销售点均不得摆放领导同志题词、照片也不得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进行广告宣传。要求各地工商部门立即组织对广告中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

针对象湖南浏阳河酒业公司的打“球”现象2007年6月22日国家工商总局又下发《关于禁止利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做商业促销宣传的通知》,明确要求,禁止在商品及其包装物上使用和出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已离职或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题词,以及任何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表现形式;禁止企业利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义和形象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宣传促销活动,不得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已离职或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题词,或利用特型演员以领导人形象推销产品或者服务。《通知》“不得利用特型演员”的禁令宣判了浏阳河广告之类的违法。

显然雪铁龙公司进行全球性经营并选用中国文化元素—照片进行广告传播时‘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缺乏对中国的法律制度了解.对中国广告市场的屡屡禁令和整顿一无所知从而导致严重其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行为。制度文化的冲突是法国雪铁龙广告危机的首要原因。

2.丑化轻慢领袖形象—违反了中国人的心理文化

法律不是孤立地存在、发展的法律与文化紧密相联,法律制度来源于文化价值观。基于价值观是文化的基石观点荷兰跨文化管理学家格尔特,霍夫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五个文化维度来衡量各国的文化差异和特征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权主义/女权主义、不确定性回避、长期导向/短期导向。以此分析,雪铁龙汽车广告危机的根源是忽视了中西心理文化(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的差异。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权力距离可知西方国家如“美国的权力距离相对比较小,也就是说,美国人比来自高权力距离文化的人更难接受权力的不平等。崇尚小权力距离的文化比崇尚高权力距离的文化更加注重平等但等级观念和独裁意识更加薄弱。……根据霍夫斯泰德对40个国家的文化偏好的调查研究表明,奥地利权利距离指数最低,只有11分马来西亚权利距离指数最高达到104分讲英语的国家和北欧的部分国家的权利距离指数都没超过40分。与社会组织模式呈水平、横向结构的西方文化不同东方诸国如中国文化呈纵向、等级的社会结构,属于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等级制度森严、权利和权威崇拜根深蒂固尊重和服从上级和权威成为习惯。这些文化特点至今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言行心理。

每个民族都是在自己心理文化的支配下言行的。不同的心理文化会使同一事物异化甚至天壤之别。崇尚自由平等、个人价值而不接受特权等观念使西方人尽情地享受他们的各种白由包括调侃嘲讽、篡改丑化权威政要形象的言论自由。西方调侃嘲讽习俗早已存在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有表现,现实中更有不少西方国家领导人与政治事件成为人们嘲讽丑化的对象成为讽刺画、漫画的主角,2006年2月1日《法兰西晚报》甚至喊出了“是的我们有权丑化上帝”的口号。可见公然嘲讽丑化权威被西方人认为是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

但当西方人用这种权利对待东方诸国的文化时就会引起文化冲突引发危机。2005年9月丹麦最大的一家报纸《日尔兰邮报》刊登了12幅以伊斯兰教先知为主题的讽刺漫画其中一幅里头戴的阿拉伯头巾被画成一枚炸弹。穆斯林认为这是对先知的裹读违反了伊斯兰教禁止刊载先知图像的传统以各种方式强烈抗议。 2006年2月1日,欧洲近十个国家的大报以捍卫新闻言论自由的名义同时刊登这组漫画,再度激怒伊斯兰世界;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也以不干涉言论自由为名迟迟不正式道歉。从而引发了穆斯林世界的反欧浪潮:示威者焚烧丹麦和挪威使馆,焚烧丹麦和法国国旗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政府召回驻丹麦大使抵制丹麦商品并取消与刊登、转载衰读漫画媒体所在国的经济合同。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谴责欧洲媒体、表示对穆斯林宗教感情的尊重声中危机才得以平息。

雪铁龙公司的汽车广告同样是以西方式的自由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尽管他后期有些错误,但在中国人民心中他仍然是大救星和最崇敬的领袖:家中贴着像;车上挂着像……对的爱戴和崇敬已根深蒂固。雪铁龙制作这则汽车广告的创作手法—政治波普在二十世纪八+年代曾被中国前卫艺术家用来表现.表达自己对特定时代的理性反思。但中国前卫艺术家用政治波谱表现的作品当时就遭到猛烈的批评而且始终没能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很少为国人所知可见这类作品有违中国人的心理文化。雪铁龙以西方人调侃丑化权威的自由做派和政治波普方法制作的广告轻慢了形象这在中国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匙—冒犯了中国人的心理文化冒犯了中国的尊严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正如一位网友所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代表了中国的一个时代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轻慢,就是轻慢全世界华人。

若不是雪铁龙对危机的反应和处理比较及时妥当.这则广告带给雪铁龙的恐怕是灾难。

四、这类危机的预防和规避策略: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7

茶杯里的风暴变成了雪铁龙巨大的公关危机。短暂的观望后,雪铁龙紧急启动了危机公关程序。1月15日,雪铁龙向中文媒体发出声明,“由于雪铁龙在西班牙所刊登的广告而引起的不快,雪铁龙对此表示遗憾,并向被该广告所伤害的所有人表示歉意。”雪铁龙重申她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并确认高度尊重中国的代表人物和中国的象征。危机公关中的雪铁龙,口气低调而谦卑。但有人士透露说,雪铁龙是在连续刊登了几日那则争议广告后,才被迫撤下。因为起初在很多雪铁龙人看来,中国人有点小题大做。

缘起

此次事件缘起西班牙。1月8日,西班牙大报之一《国家报》在第15版上刊登一个整版的法国雪铁龙汽车广告。但广告画面的主角并不是雪铁龙汽车的形象,而是中国已故领袖的照片,而且的形象被广告设计者进行了肆意篡改,被电脑技术改得神态奇怪。

《国家报》是一份有50多年历史的大报,总部设在马德里,每天发行10万份,欧洲其他国家都有销售网络。连日来,这则广告在西班牙其他全国性和地方性媒体也有刊登。

据《环球时报》的报道,这则广告一出现在西班牙媒体上就引起了中国侨民的强烈反响,纷纷要求中国的侨团代表和《国家报》以及雪铁龙公司进行交涉。目前已有“巴塞罗那华人华侨联谊总会”正在酝酿和这两大巨头的交涉策略,有西班牙律师表示愿意为中国侨民出面,在法律上讨个说法。

1月14日,《环球时报》的报道出街后,很快在互联网上出现,并开始在论坛上转载。

记者注意到,一开始,这条新闻还主要在汽车类的论坛和网站上转载,由于该报道网络版附带了这幅引起中国网民广泛不满的怪异广告,因此,迅速在各时政社会等论坛上转载开来。

很快,雪铁龙方面,包括雪铁龙中国、其母公司、PSA中国、合资公司东风雪铁龙都监控到这条新闻,并开始接到记者的查询电话。

1月14日下午,雪铁龙中国的公关在接到本报记者电话后表示,雪铁龙的这个广告,只在西班牙刊出,并且在接到投诉之24小时后就已撤下。她表示,可能是西班牙公司的委托广告公司对中国国情并不了解。一开始,雪铁龙方面似乎还想低调处理。“但互联网太厉害了。”雪铁龙的一位职员告诉记者。

很快,各大网站新闻编辑都发现了这条新闻,并将其推到首页。有的网站甚至迅速制作了专题。

新浪财经制作的“雪铁龙公司广告轻慢”专题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子标题,“我领导人形象被篡改”、“当地华人反应强烈”、“伤害中国人感情”。而在专题中,新浪的编辑还将雪铁龙最近在中国的一次召回,在欧洲的一次裁员,甚至是在青岛的一次质量纠纷集结在一起,其子标题是“雪铁龙正在失去尊敬”。网易的这条新闻的跟帖甚至达到了上万条,而在新华网等主流新闻网站上,这条新闻的阅读率也高居前列。

新浪发挥网络媒体互动优势,在网络监管层要求避免对敏感新闻做民意调查的背景下,仍做了一个民意调查的专题。

在这样强度的传播下,结论是,截止到1月16日,在新浪有36502人参加的调查中,“其中57.3%的人认为雪铁龙广告轻慢中国已故领导人是故意行为;并且超过56.72%的人认为即便雪铁龙就此事道歉也不能谅解;67.44%的表示以后不会购买雪铁龙的汽车。”

一时间,雪铁龙似乎成了全民公敌。

道歉

引发争议的广告,从内容上,主要是庆祝PSA最成功的海外公司PSA西班牙再度蝉联西班牙销售冠军。“虽然有调侃的意味,但确实说不上恶意。”雪铁龙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广告的标语是以西班牙语写就:“雪铁龙,2006和2007年度销售领袖。凯撒风范尽现!”其文案中写道:“毫无疑问,我们是王者,对于雪铁龙,革命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将在2008年将所有已有的技术优势进行到底。来吧……”

“在西语中,凯撒是领导人,王者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意没有恶搞的意思。”接近雪铁龙的人士告诉记者。

问题是,该广告使用了软件变形后的已故中国领导人照片。据记者了解,广告形象应该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的标准照基础上进行的处理。

有艺术家告诉本报记者,政治波普的创作手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颇为常见,该广告创意可能发端于此。事实上,类似的手法,在之前的外国媒体中已出现过:《时代周刊》去年的一期封面,就是以毛的标准照,带上圣诞帽,但并未引起中国方面的重视和批评。

但这一次,法国人似乎并没有了解到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和感情。广告刊出后,首先在西班牙华人中引起不满,在国内传开后,更是引起广泛争议。如《环球时报》报道称,“广告也应考虑他人感受。在欧洲,拿政治家开玩笑的漫画并不少见。因为观念的不同,这在他们眼中可能只是个创意。但问题是,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公开的行为都应当考虑他人的感受。”对此,高傲的法国人也承认了自己的“愚蠢”。

文化错位

有汽车行业人士告诉记者,雪铁龙之所以出现如此的纰漏,和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隔膜和本土化不够有直接关系。目前,雪铁龙进口车市场部的8个职员中,有6个是法国人。

而东风雪铁龙在中国发展多年,无论从品牌或者销量上都不算成功,只能靠富康品牌维持销量。很大原因就在于法国人与东风的合作并不顺畅。

此事一出,网友言论激烈,甚至声言要抵制东风雪铁龙。据了解,东风雪铁龙方面也相当郁闷,给法国方面也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作为雪铁龙最成功的海外公司,西班牙雪铁龙与中国的东风雪铁龙也有着特殊的渊源。目前,国内销售的毕加索和C4,都是来源于西班牙雪铁龙。可以说,东风雪铁龙与西班牙雪铁龙有着业务上的间接往来。

可见,这一事件的发生,与雪铁龙内部沟通渠道不畅有直接关系。

雪铁龙中国公关经理刘美兰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已经向总部提出,今后有任何关于中国的广告创意,都应该首先征求中国同事的意见。(摘自:世界经理人网站2008年 1月24日 编辑:周南)

铁道市场调查报告篇8

市域范围内达成铁路、达成扩能(复线)、遂渝铁路、遂渝铁路二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内容为:

(一)铁路沿线环境卫生管理:主要指铁路沿线各区域内及铁路周边环境卫生管理。具体指火车站及铁路两侧护坡、护栏、排水设施、桥梁、涵洞;广场、停车场;沿线户外广告设施、通信、供电、照明设施的维修、养护和卫生环境清扫保洁管理。

(二)绿化养护方面:主要指铁路沿线及周边绿化日常养护管理。

二、落实管理责任

铁路沿线环境治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管辖范围、管理权限划分治理责任。重点对境内铁路线内、线外进行综合治理。铁路界线内由铁路局车务段和工务段牵头,其中铁路局车务段负责市境内火车站区域内环境治理工作;铁路局工务段负责市境内铁路沿线铁路界内治理工作。铁路线外由沿线县、区人民政府及园区管委会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其境内铁路沿线除铁路部门管理范围外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及沿线风貌塑造。具体责任划分为:

(一)区人民政府:负责区域范围内达成铁路、达成扩能(复线)、遂渝铁路、遂渝铁路二线(复线)沿线两侧铁路地界外的环境卫生整治及沿线绿化和风貌治理。

(二)县人民政府:负责区域范围内达成铁路、达成扩能(复线)沿线两侧铁路地界外的环境卫生整治及沿线绿化和风貌治理。

(三)县人民政府:负责区域范围内达成铁路、达成扩能(复线)沿线两侧铁路地界外的环境卫生整治及沿线绿化和风貌治理。

(四)经济开发区:负责区域范围内达成铁路、遂渝铁路、遂渝铁路二线(复线)、达成扩能(复线)沿线两侧铁路地界外及火车站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及沿线绿化和风貌治理。

(五)铁路局车务段:负责境内火车站铁路界内周边的绿化、环境卫生治理和维修。

(六)铁路局工务段:负责达成铁路、达成扩能(复线)、遂渝铁路、遂渝铁路二线(复线)沿线的绿化、环境卫生、道路、排污设施、人行桥的保洁、照明、维修和养护。

三、细化管理标准

铁路沿线环境管理要体现高标准、高水平和精细化。各负责的区、县、管委会和铁路部门要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实情况作为日常检查和年度目标考核的依据。

(一)五个禁止。禁止在铁路地界内建建构筑物;禁止在铁路界内设立废旧物品收购站(点);禁止在铁路界内及周边倾倒建筑(或生活)垃圾、工程渣土、残土、工业废渣;禁止在铁路界内堆放物料、杂品;禁止在规定的区域内挖沙取土,破坏绿化和绿化设施。

(二)消除盲点死角,确保治理实效。一是环境绿化要到位。加强对沿线及周边绿地管理,做到定期修剪,定期对绿地内卫生清洁;二是及时清除小广告,随时保持周边墙体整洁。三是禁止在铁路跨线桥和人行天桥上设置各类设施,严禁乱涂乱写、乱刻画、乱贴(挂)广告和设置标志牌及其它悬挂物。

(三)突出重点和节点。以火车站及周边综合治理为重点,禁止各类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进入火车站从事非法营运。禁止在站前广场摆摊设点、叫卖兜售物品等滋扰火车站秩序的行为。严禁出租车、旅店从业人员或其他人员到火车站站台及站前广场强揽、强拉和叫嚷招呼旅客乘车、住宿、就餐等行为。严禁进入火车站和站前广场行乞或捡拾废旧物品。

四、强化长效管理手段

各相关区县人民政府、部门和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铁路沿线环境管理工作,投入专项资金,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养护和管理,同时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确保治理后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真正将铁路沿线打造成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花草点缀、清洁卫生的绿色生态长廊和站区环境整洁、建筑错落有致、面貌焕然一新的和谐景观长廊。具体要强化“六管”措施:

(一)实行联动管。建立工作协调小组,各区(县)或部门要积极协调和组织规划、建设、城管和企业(包括铁路部门和中直大企业)等相关部门共同成立铁路沿线环境管理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和协调解决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反应快速、查处及时的管理网络。在铁路沿线环境管理中涉及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相互交叉业务时,实行联审联批和通报制度,确保治理工作的落实。

(二)实行巡查管。实行专职巡查。各辖区及相关部门要成立巡查队伍,制定巡查标准,健全日常巡查制度,加大巡逻检查和督办力度,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三)实行封闭管。对铁路沿线住宅小区、各火车站、停车场和公共区域要实行封闭管理。发现私搭乱建、乱卸乱倒、乱贴乱画、乱摆乱放等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违法行为及时告知相关执法部门。辖区街道办事处要与铁路沿线两侧车站、市场、企事业等单位,分别签订“门前四包”目标管理责任书,推行“门前四包”管理目标责任制,定范围、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铁路设施实行封闭管理。铁路部门对铁路围栏内的绿地、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统一进行管理,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并接受市、区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实行专业管。实行专业队伍养护。对铁路沿线规划整治片区的绿地、广场、铁路立交桥、人行桥(桥上、桥下)的照明、维修、养护和保洁,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管理,各相关区县人民政府、铁路和大企业要核定专项费用,确保铁路沿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实行激励管。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可制定有奖举报管理办法,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设立曝光平台。按责任单位划分,定期进行联评、联检、互看、互学,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对优胜单位给予表扬,不达标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上一篇:手机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数据中心机房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