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0 20:38:49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1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甄砚,委托全国妇联权益部原部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月娥宣读了她的重要讲话。《婚姻与家庭》杂志总编刘萍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开展的《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研究部教授、著名情感专家黄菡,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朱宗涵等10余位专家到会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会上,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与欧派家居集团联合向全社会发出“每天关机一小时”的健康生活倡议。研讨会由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主持,到会的还有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周志军、北京市妇联宣传部部长王芳、《中国妇女》杂志总编吕晋、婚姻与家庭杂志社社长陈思慧等。

甄砚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以为首的党中央对于家庭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在‘5・15’国际家庭日即将到来之际,在全国妇联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蓬勃开展的大背景之下,举办这样的研讨会非常有意义。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进入全面爆发的时代,智能手机、Pad等移动电子产品对家庭幸福指数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这些移动电子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我们获取新闻资讯更加方便及时、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沟通渠道也更加多种多样。具体到家庭之中,过去远隔千里的亲人可以随时微信、视频,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更紧密,沟通更顺畅。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移动电子产品随时、随身、随意的特性,已经侵占了一家人在一起聊天、玩耍的时间,使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次数减少,沟通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发展中的新挑战。因此深入探讨移动电子产品与家庭幸福指数的关系,讨论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上的《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显示:移动电子产品与家庭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过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了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健康的“大敌”。陪伴配偶时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婚姻幸福感显著低于陪伴配偶时不用和有时用移动电子产品的被调查者。晚上关灯之后继续玩移动电子产品的频率越高,婚姻满意度就越低。

本次调查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31344人参与,收取问卷13122份。

调查通过《婚姻与家庭》杂志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网站)、大众网络媒体(搜狐新闻、网易新闻、腾讯新闻论坛、央视网、MSN中文网、Onlylady)、亲子类网站(太平洋亲子网、悠贝网)、微信公众号(人民网-人事解读、创意盒子等)和APP(播种网)等平台进行了问卷采集。

样本特征显示:55.6%的被调查者来自于东部发达省市,平均年龄28.01岁,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男性5146人占39.3%,女性占60.7%,已婚人士和单身群体基本各占一半。被调查者中,有职业的占78.8%,来自于29种行业的14种岗位,构成非常广泛。被调查者中,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占25%,月收入为5000~1万元的占32.5%。

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大多数家庭拥有2-3部智能手机,半数家庭拥有平板电脑,73.3%的被调查者的智能手机24小时开机。当前,家庭聚会已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聚,聚会模式变成“人+智能手机+人”,4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各自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在与配偶相处时,人们也难以放下手中的移动电子产品。近一半的被调查者(47.2%)在下班后陪伴配偶时,仍会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已婚被调查者中,超过六成(60.1%)的人感到配偶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时间过长。移动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夫妻间的“电子情敌”,当人们沉溺于掌中世界时,不免忽略了身边伴侣的需求和感受。

移动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也降低了亲子关系的品质。26.3%的父母在工作日下班后陪伴孩子时仍可能会用智能手机,而在节假日这一比例上升至33.4%。36.6%的被调查者有时会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作为安抚孩子的工具。

睡前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对睡眠质量的损害很明显。62.8%的被调查者每天带着移动电子产品上床。50.3%的人每天晚上关灯后,继续玩移动电子产品。调查发现,习惯于睡觉前玩智能手机的人更多存在入睡困难问题,这个群体中28.1%的人入睡时间超过60分钟,这一比例是从不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床者的5倍。

《中国家庭幸福指数与移动电子产品关系调查报告》还指出:移动电子产品本身并没有对和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我们应利用移动电子产品,使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而不是更疏远。

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与会专家从家庭经济、情感关系、亲子教育、夫妻生活、儿童健康等角度,对移动电子产品和家庭幸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认为:增进伴侣之间的感情,需要对移动电子产品适当“断瘾”,隔离外界刺激,增加两性的实质性接触,规划专属亲密时间。针对孩子使用移动电子产品的状况,专家建议:家长需要控制使用时间,选择浏览内容,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教育孩子对来自移动电子产品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不可全盘接收。

经过研讨,与会专家对适度使用移动电子产品,选择健康生活方式达成了共识。会上,《婚姻与家庭》杂志和欧派家居集团联合向全社会发出倡议:每天关机一小时,有限制地使用移动电子产品,家人之间应回归面对面沟通。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2

丁俊杰院长首先了中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和偏好的十大相同点和九大点差异点。十大相同点包括:

1.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率都很高,并且智能手机比平板电脑的伴随性更强。

2.70%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对智能手机有依赖性。普遍认为智能终端是娱乐工具。

3.两国智能终端用户在家使用移动设备最经常的行为都包括: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社交、使用本地服务、购物等。

4.40%左右的中美移动互联网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会使用智能终端。

5.两国用户在智能终端上的广告互动频率是比较高的,且中国用户对广告回应更为积极。

6.41%的用户会在休息或者闲暇时间访问移动媒体,58%的用户会在碎片时间里访问移动媒体,这是轻松、娱乐等亚文化内容的机会。

7.最可能得到智能终端用户回应的广告内容为:(1)与用户要购买物品相关的广告(2)与要购买物品相关的优惠券(3)搞笑的广告(4)与用户最喜爱品牌相关的广告(5)与用户在线上访问过网站或使用过的应用相关的广告(6)与最近线上购物相关的广告(7)与用户所在场所相关的广告(8)与最近收听、收看的广播/电视相关的广告。(占比>=20%)

8.90%的中国用户曾经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过全集电视节目,并且观看频率较高。但美国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观看的频率较小,且1/2的美国用户不会在智能手机上观看。

9.中美用户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视频短片的频率明显高于全集电视节目。

10.对于平板电脑而言,无线网络在中美两国都占据优势地位,且网络满意度都较高,中国更高一些,达到90%。

中美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和偏好的九大差异点包括:

1.72%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智能手机,而美国用户这一比例较少。

2.中国和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在对智能终端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上的看法差别较大,中国用户对智能终端的态度更为积极。

3.中国智能终端用户的社交、购物需求要强于美国用户。

4.中美移动设备用户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广告内容的回应方面,差别较大。中国移动设备用户表现出更大兴趣。

5.中美移动设备用户在点击广告后44%左右的人会观看视频或获取优惠。

大约56%中国用户会对广告中涉及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兴趣。

6.中国的用户更乐于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分享广告,购买行动会更多,也更

乐于到访本地商业机构。而注册邮件订阅会对美国用户更有作用。

7.中美用户都喜欢在等候期间、下班后、放松时、睡觉前使用社会化媒体。

但美国用户在早上刚起床时、看电视时也会更多的使用社会化媒体。而中国用户会更多在通勤期间、中间休息时间使用。

8.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是WIFI和4G网络,网络满意度较高。较少用3G网络。而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最常使用WIFI和3G网络,网络满意度较高,4G网络使用者很少。

9.在中美智能手机用户中,安卓系统都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尤其在中国达

到75%。其次是苹果系统。美国平板电脑用户仍然以安卓系统为主,其次是苹果系统。在美国,谷歌的市场份额更大,而中国使用苹果系统的用户达到75%,其次是安卓系统。

丁俊杰院长结合当前中国营销广告市场的现状,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广告传播活动在广告内容、广告形式和广告推广三大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一、广告内容

具备娱乐性、视频广告时长要短,注重创意。要根据受众群体因地制宜。

二、广告形式

互动性要强,加强与社交媒体合作,满足用户分享的需求。

三、广告推广

1、“场景”是移动媒体的关键,“伴随”成为新情景。

2、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消费群体的广告产品,应该制定不同的营销、推广策略。要注意营销推广的组合优势、全面性。

3、用户对移动应用的需求趋于多样化,涵盖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这使得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新媒体广告的引爆点。

4、注重广告投放的优化组合。

5、注重短视频的广告投放力度。

6、广告主在进行产品推广时,采用O2O的形式会让广告效果最大化。

7、新兴的短视频社交媒体不仅能全方位展示商品,而且满足受众社交分享的需求。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3

智能协商系统技术在B2B中的应用

参考传统的BBT模型(即电商间交易模型),商家间的协商是很重要的一步。然而,传统的协商模型对于多商家、多协商事件不可行。一种新的网络服务器系统、智能服务开发和协商系统WSDNS已被提出,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这个系统机制的基本模型。如图1。

制造商可以使用软件媒介,譬如客户应用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基于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简称SoAP)的信息服务器,如全球描述探索以及整合服务器(简称UDDI)为批发商提供全球网络服务描述语言(简称WSDL),即应用接口规范和应用连接细节。当批发商想要从制造商那儿购买一批产品时,批发商可以授权该任务给智能协商。软件商会通过电脑或移动电子设备向UDDI服务器询问相关的产品并调用信息。

一旦交易网络服务接口由批发商认可,与生产商的连接立刻产生。如果网络接口是一个未知类别的批发商器,连接则被取消。在该案例中,一旦接口成功连接,批发商的软件商将会检查交易服务器提供的具体的产品种类信息。

在从生产商网站处获得相关的产品信息后,批发商可以开始与生产商协商价格、付款细则、订货数量等。通过UDDI服务器的传输,批发商和生产商都可以获得协商服务信息。在获得相关的WSDL为基础的接口规范后,代表各自协商内容的客户应用可以通过本体服务器实现。基于这些过程,批发商和生产商开始协商相关的软件。一旦达成共识,各自的器依照使用者确认或拒绝交易。

因此,这样的过程建立在图2所示的模型中。该智能器的数学算法可以依据图2的模型得出。批发商报价OBn与制造商报价OOsn差值最小时,器自动生成最佳报价并将信息反馈给双方。同理,B2C中的买卖方也可以运用这一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减少来回协商的次数、节约协商时间,使得顾客挑选最合适的卖家。服装电子商家可以依靠计算机软件商的技术,运用该算法,实现智能化器的实际运用。

认识顾客,影响消费行为是B2C平台建设之重

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管理的进步,拥有一套完整的B2B的供应链体系是重要的前提。

认识顾客

每个电商都有购买主要产品的目标顾客群体。电商需要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现有的目标顾客群的数量及其对该电商产品消费力的变化,若减少,找出其原因,譬如,一些服装品牌以实体店销售为主转向大量的网络销售,可能会失败。所有的电子商务必须首先满足媒体的可行性以及顾客的适用性;如图3,在此我们给出一些常用的问题模型,可供电子商务商家参考检测。

第二,如何扩展新客户人群。为了拓展新市场,增加消费人群,仅仅接触他们是不行的,还需要想办法获得新顾客的忠诚度。然而,并不是每个商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譬如,2008年对PAYPAL的消费人群的研究中指出,60%的欲购买人群中止了购买过程。为什么昵?先排除网络意外的事件(如缺乏社交网络、网络断线);或者由于消费者缺乏网购经验;也有可能是交易或完成购买过程的信息错误故障;亦或是网站不方便浏览。这需要商家做进一步的市场调查。

最新的调查显示,更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水平意味着客户利益的增加,因而公司更有吸引力,也会保留更多的消费人群。另一方面,综合参考消费者的购物过程、购物时间、网站建设的水平、消费态度和刺激消费变量,我们不难发现,网站的使用简易程度、对网站安全性的信任、购买的便利性也影响了顾客的消费力。

影响消费行为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智能手机;新闻APP;媒介市场;报纸经营

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8122(2014)06-0077-03

智能手机(smart phone)的出现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比传统手机而言,它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用户可以自行安装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连接网络、浏览信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软件程序被称为APP,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APP也应运而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达4.2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增长到3.3亿,平均每个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上网的时间为124分钟,查阅新闻资讯所占比例最高,达54.5%,新闻类APP软件几乎成为装机必备第三方应用软件。新闻类APP具有许多报纸所没有的优势,它所提供的新闻信息打破了读报所需的线性时间和空间模式,慢慢改变了受众对世界的认识习惯,这些特点给报纸经营带来消极影响。报业巨头默多克认为,报纸只有拥抱进步,才能生生不息。面临新闻类APP的冲击,报纸需要探究新的经营策略,以实现报纸经营的突围。

一、智能手机新闻类APP的优点

著名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到“我对(计算机)界面的梦想是,电脑变得更像人。计算机应该像老道的英国管家那样了解他的主人,并替他打理一些繁杂事务,以及过滤不必要的信息,能在每天早上为主人提供丰富的讯息早餐。”这种对未来数字化生活的设想在新闻类APP里变成现实。新闻类APP是链接用户和新闻内容的中介,通过“聚合-新闻类APP-放射”的方式向受众传递已经编码过的新闻讯息,为用户提供精选的资讯营养餐。相比报纸,新闻类APP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方便快捷,信息呈现形式多元化

报纸阅读需要人体做大幅度的摆臂翻动动作,特别是一些大对开的报纸,翻看起来往往很困难,受空间的限制很大,影响了读报的效率。新闻类APP移动终端则大大解放了人的双臂,节省了人的精力,使个人的自主尺度得到延伸。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内打开应用软件程序,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新闻,这就打破了阅读新闻资讯的时空线性限制,形成了一种新的人机互动模式。用户再也不用输入网址,也不必调频,通过手触方式即可进入[1]。通过手指在手机界面上的滑动就可以实现网页的切换,既方便又快捷,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欢迎。在新闻的呈现方式上,报纸仅能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报道和评论新闻事件,而新闻类APP则可以为受众提供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可分享至社交网站,实现讯息的增值

报纸的传播过程为单向传播,受时空的限制,报纸经营者不能及时把握读者的反馈信息,传播效率低,难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报纸的内容和发行方式。新闻类APP则规避了报纸的这一缺点,使新闻内容供应者和受众的互动成为可能。受众通过评论新闻讯息,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对新闻事件的参与欲,还能客观上反映社情民意,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舆情依据。同时,从报纸内容的价值实现过程上看,报纸属于“易碎品”,传阅率不如杂志那么高,报纸的增值效果有限。但对于新闻类APP来说,它在新闻内容传播上不是“终端”,而是“节点”。受众在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时,可以方便地将新闻分享至新浪微博、人人网、QQ空间和天涯社区等社交网站上,“这种模式整合了传统媒体大众传播和社会化媒体人际传播的优点,达到了很好的舆论传播效果” [2]。

(三)盈利方式多元化,便于细分广告受众,易于整合营销

爱默生曾说:“报纸总是尽它最大的努力让每平方英亩土地和海面都来到人们的早餐桌上,陈述各自的故事”。报纸的发行量是报纸经营的生命线,只有不断扩大读者规模,报纸内容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二次售卖理论认为,报纸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内容招来读者,进而将读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由此可见,发行与广告是报纸经营者获取经济利益的两大途径,经营方式比较单一,风险较大。新闻类APP的出现则颠覆了报纸的经营模式,经营者通过对用户资料的统一管理,可以识别目标广告受众,降低调研成本,精准投放广告,实现对受众的整合营销。互动性游戏广告、公司品牌APP推荐、虚拟仿真车间游览、LBS打折预告、付费下载、广告植入、内容贩卖、联合推广和品牌塑造等都是对用户和广告主市场进行市场挖掘的可尝试性营销方式,能有效分散经营风险。

二、新闻类APP给报纸经营带来的困境

近些年来,由于受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移动互联网的影响,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著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落基山新闻》先后停刊,《西雅图邮讯报》也转型做网站生存,这给中国报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对中国而言,新闻类APP的迅猛发展,使中国报业面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双重夹击,这给报纸经营带来新的威胁。

(一)报纸发行量减少,广告收入锐减,导致市场占有率降低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类APP的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新闻资讯已成为年轻人获取新闻的新习惯。加之当今中国社会风气浮躁,生活节奏变快,通过新闻类APP看新闻的受众也随之增多。由于买报纸、订报纸相对复杂,以及年轻一代缺乏读报习惯,这客观上造成了报纸读者数量的减少和潜在报纸消费者的流失,广告收入减少,有些报社的经营陷入困境。智能手机新闻类APP用户的消费能力强,人均到达成本低,广告表现内容丰富,便于互动体验和效果评估,通过GPS定位系统,还能进行入地生活类服务,因此逐渐受到广告商的青睐。从广告受众的接受意愿角度来看,报纸类广告的类型十分单一,只能进行图文的平面表达,广告受众的接受意愿低,新闻类APP的植入广告类型包括封底广告、封面广告、载入广告和页内轮播广告等,这显然更有利于表现广告主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广告商从报纸广告领域退出,则会导致报纸经营策略的萎缩,从而造成报纸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二)编辑部模式弱化,造成新闻采编成本相对上升

报纸采访和编排的人员一般都是专业的记者和编辑,他们大多受过专业的培训,有正式的编制和工资薪金标准,是报纸新闻内容的唯一生产者。报社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方法无非就是通过热线电话、读者来信和编辑指示等途径,然后去核实和报道。

在今天,传统的编辑部模式逐渐式微,新闻类APP则使受众的爆料变得简单和直接,他们通过即时的评论和反馈就可以提供新闻线索,新闻类APP运营者所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客观上造成了传统报纸新闻采编成本的上升。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一些新闻类APP甚至支持公民记者爆料、制作和新闻,运营者不需或者少量付给公民记者资金,这样就大大减低了新闻内容生产的成本。早在2006年,美国CNN就推出了一款支持公民爆料新闻的APP软件iReport。iReport的主要特点有:通过常设窗口和栏目,培养观众参与习惯;规范的协议条款,保证法律纠纷的免责;完善的技能培训,保证节目质量;详细的投稿指南,减少参与难度;及时的观众反馈,建立激励机制[3]。通过这款应用软件,公民记者可以有效且以较高质量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来,相比这就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传统报纸的新闻生产成本就相应提高,在媒介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三)受众调查费用高,新闻信息产品难以做到市场深度分类挖掘

经济学上的萨伊定律表明,惟有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才有出路,产品本身可以创造市场需求。报社要使报纸做到适销对路,就必须对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进行深刻的调查。一般来说,报纸进行受众调查的费用较高且过程复杂,出于降低调查费用的考虑,报社的读者调查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但如果抽样失误,样本难以反映总体状况时,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和媒介市场经济决策的偏差。相比报纸,新闻类APP的用户管理往往实行注册制度,这样就可以对受众的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不需抽样,就可以整体掌握受众的市场人口统计学数据,受众市场调查费用几乎为零,通过计算网络流量,受众的市场需求就可以精确确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整合信息,发掘细分媒介市场则是新闻类APP的发展潮流。例如百度作为新闻信息的集大成者,挖掘分类信息,需要更多的新闻类APP平台。百度希望借助之一平台吸引更多优质应用的加入,使得产业链中的个体更加长尾化,合作模式日趋扁平化和多样化,为互联网更加开阔的“开放时代”又打开了一扇窗[4]。面对不断长尾化的细分市场,报纸经营很难做到用一张报纸同时充分满足不同的受众市场需求,随着受众注意力的不断分散,报纸在新闻信息市场挖掘上有着先天的缺陷,这直接制约了报纸的经营范围。

三、报纸经营的突围策略

著名媒介经济学教授喻国明认为,报纸的经营是为了实现价值。这个价值生产方式必须架构在数字化的平台上,以内容的更为深度的开掘及多样化呈现方式的处理,再多介质的“跨界平台”上寻找更多的落地点,探求价值实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5]。在新闻类APP的强大市场优势面前,报纸要想继续在媒介市场中继续生存,就必须创新经营策略,跳出报纸激烈竞争的红海,找到一条通往数字化道路的突围之策。

(一)增强新闻信息的精细化程度,实行品牌化经营,提高发行量

智能手机新闻类APP上的新闻内容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但受制于手机界面的限制,难以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而充实的报道。因此报纸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在新闻的精细化程度上下功夫,以内容为王,凸显出报纸的专业精神,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报纸经营者在新闻内容生产时,应大力做好深度报道、连续报道和权威评论,靠新闻信息产品的质量打动读者,增强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以稳定受众市场,防止核心受众的流失。为提高发行量和市场占有率,报纸经营者还需要采取品牌化的竞争模式,从报纸版式、栏目设置、内容品质等方面贴近受众审美和消费需求,凸显自身的差异化和显著性,构成自身独具影响力的产业特色,打造报业品牌。在品牌化经营中,最为关键的是提升报纸的文化品位。增强报纸的文化含量,提高报纸的可看性、耐读性,更好地体现出“新闻引客,人文留客”的效应,使报纸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打造新闻精品,培育报纸品牌,对报纸的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着力打造报纸的APP平台,实现报纸内容的广告市场增值

报纸要生存,要吸引广告商,就必须披上数字化的外衣,学习新闻类APP的运营经验,创建自己的APP平台。新闻类APP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已经有了成功的运营经验,盈利模式也比较成熟,因此,报社可以依托报社新闻采编的优势和内容,请专门的信息技术公司为报纸量身打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APP,吸引年轻受众成为报纸APP读者,不断提高报纸的舆论影响力,从而带动线下读者数量的增加。例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周末》新年贺词一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为此,《南方周末》推出了新年贺词APP,从而引发了巨大的下载量,实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带动了线下的报纸销售。众所周知,报纸销售的目的是获得广告商,报纸的APP的内容是免费的,受众所要付出的不是资金,而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将受众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报纸的新闻内容就会得到增值,报社的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另外,通过宣传,原来报纸的读者和广告商和APP的用户和广告主可以实现互相转化,所以,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分享广告市场,也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三)利用二维码和云技术等方式改造报纸,刺激受众的购买需求

报纸的版面也是有限的,如何让这种纸质媒体承载更多的新闻讯息,成为摆在报纸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报纸的“增容扩版”提供了可能,报纸经营者需要的不是纸张的增加,而是二维码技术和云技术的应用。报纸二维码的应用需要手机和报纸牵手,报纸与智能手机的互动变得必不可少。报纸的新闻报道和广告所难以呈现的视频信息和详细信息,都可以在二维码这里找到答案,受众只需用手机扫描一下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相关的视频信息和详细信息,这使得报纸的空间在无形中得到延伸。在新媒体时代,云技术可以通过中介链接网络,将分散的信息重新聚合起来,从理论上讲,一台智能手机就可通过互联网找到所需的信息。将报纸的内容加入云端,用户只需一个本地登录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远程访问云端的报纸信息内容,报纸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虚拟的存在,它由原子变成了比特。经过技术改造,报纸就能适应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刺激年轻受众的购买欲望。

(四)加强与网络社交媒体的合作,创新盈利模式,分散市场风险

报纸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务社会,方便群众生活,这就需要报纸提供生活类服务信息,探索新的经营领域。报业经营者应重视新浪微博、腾讯QQ、人人网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网报互动,通过这些社交网络平台来了解在地受众的生活需求与兴趣,密切同受众的联系,获得及时的新闻线索、评论和商机。在报纸生活信息的服务上,报纸经营者可以将掌握到的生活服务类信息内容及时推送到社交媒体上,这样报纸经营者就能从生活服务提供商那里获取一定的广告费用,经营者也可以将本报采写的新闻内容出售给本地新闻类APP和网站,从而获得经济利益。除了售卖报纸生活服务类以外,报纸经营者还可以营销自身所掌握的关系资源。例如在社交网站如新浪微博上建立VIP账号,可以利用报纸和受众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迅速形成报纸的粉丝群体,报纸经营者就可以和企业一起在微博上共同营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这就增加了报社经营的渠道,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报纸经营者还可以将自己的品牌栏目放在社交网站上推广,同厂家合作,生产出更多的延伸栏目,售卖给其他纸媒,将生产链所创造的价值实现出来,提高报社的经济效益。

当前国内媒介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手段日益多样化,竞争的领域同时横跨线上和线下,在这种传媒生态下,创新媒介经营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智能手机新闻类APP的出现,对于报纸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看报纸经营者能否创新经营策略,适应当今数字化的浪潮。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新的媒体的出现会给旧媒体压力,旧媒体需要做出调整,直到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为止。报纸在媒介市场环境下的突围,从本质上看,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和市场占有份额的重新分配,报纸的困境实质上酝酿着一场新的报业经营形态。在报纸经营中,报社只有结合报纸和新闻类APP的特点,对报纸的细分市场、目标受众需求、市场定位进行准确把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报纸本身,不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才能不断提高报社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实现报纸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建凤.移动互联网APP营销三模式[J].现代营销,2012(9).

[2] 柴焱,李.传统媒体的移动互联网实践―以移动智能终端Apps为例[J].中国会议,2012(7).

[3] 李力.APP:打开网络世界的一扇窗[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1(6).

[4] 喻国明.创新经营:报业突围的战略路径[J].声屏世界,2013(2).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5

“妈妈级”人物的市场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商还是发现,要直接影响女性用户是越来越难了。Zalaznick说,他们发现,“96%的女性称,如果她们喜欢某一品牌的产品,她们会把它推荐给所有的亲朋好友”。2010年市场研究机构Harbinger的一份研究也表明,虽然不像前面说的那么夸张,但口碑营销确实很有影响力。

因此,广告商需要做的是调整战略——不是调查购买媒体的渠道,而是购买心态。在这个随需应变的世界,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内容。微软一项女性调查发现,58%的女性表示,她们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妈妈级人物比其她女性更社交化。65%的妈妈们现在都依赖社交媒体、短信、即时通讯服务,以及各种搜索和新闻网站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据某移动研究机构称,现在,超过1350万妈妈拥有智能手机,而妈妈们的手机使用率在过去两年中已经翻了一番。微软的研究发现,妈妈们同样也是游戏玩家。一半的女性会玩一些数字游戏(在线或单机版),而且已经拥有小孩或已经成家的女性玩单机游戏的比例更高。在另一研究机构eMarketer一项关于“网络妈妈”的报告中,分析师阿霍-威廉姆森(Aho Williamson)指出,为了能跟上子女的步伐,妈妈们也成为最精明的网络用户之一。

对于所有屏幕(电脑、手机、游戏和电视)的妈妈级用户,Walter阐述了“微软广告多屏幕的消费者报告”中提出的建议:

1、使用所有渠道来建立品牌和知名度;

2、使用电脑来覆盖那些在网上比较产品的妈妈级人物,以提高用户对该品牌的考虑度和优先率(84%的妈妈们会在网络上研究产品,而只有78%的女性会这么做);

3、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来鼓励和进行购买(89%的妈妈们通过电脑进行购买;30%的妈妈们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购买)。

当谈到这些渠道的衔接,Walter 认为,视频是连接这三个渠道最近的桥梁,它使得以娱乐为导向的活动成为跨平台交易最理想的宣传方式。帮宝适的MommyCast和播客系列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更多关于向妈妈级人物营销的信息

据一份名为“2010年美国妈妈的状况”的报告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母亲计划增加其电子邮件(用于大众沟通、销售、特殊活动和优惠券)、手机(用于发短信)或智能手机(发短信、移动提醒、特别活动、娱乐和杂货交易)的使用率。该研究还发现,优惠券的使用率在上升,而且社交网站已经成为妈妈们经常访问的网站之首,超过了食品/烹饪类网站,甚至是搜索网站。

研究机构ExpoTV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妈妈相信其同类消费者对产品的描述,而且喜欢对产品进行视频评论的妈妈们也高达90%.

而Lucid Marketing也曾对Twitter妈妈的营销之道进行了分析,并且发现了一个重要、活跃的社区:

54%的Twitter妈妈每天会查看帖子十次以上;

妈妈们之所以想要从Twitter上获得有关品牌和企业的信息,是因为:(1)71%的妈妈们想要链接至有趣的文章和新闻;(2)67%的妈妈们想要链接至销售信息或特殊优惠信息;(3)63%的妈妈们想下载优惠券或折扣券;(4)55%的妈妈们想要查看最新的产品信息。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6

1947年,政府公布“经济部中央标准局组织条例”,“度量衡局”与“工业标准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央标准局”,

1949年,“中央标准局”迁往我国台湾省,其中的商标业务由台湾省“建设厅”办理,

1950年,“经济部”授权“标准局”兼办专利业务

1954年,“经济部”授权“标准局”兼办商标业务

1964年,在“标准局”内增设“计量检定实验室”

1972年,增设资料阅览室,局址由台南市迁至台北市松江路61号

1973年,“标准局”加入“台湾科技图书馆及资料单位馆际合作组织”

1979年,修正公布“台湾经济部台湾标准局组织条例”,成立“标准及专利资料中心”

1983年,“标准局”迁址台北市光复南路102号华视大楼4―7层

1984年,公布施行“度量衡法”

1988年,增设高雄资料室

1989年,“标准局”迁至现址,台北市辛亥路二段185号中央百世大楼

1990年,增设台中资料室

1991年,增设新竹资料室

1993年,公布施行“商标法修正案”

1994年,公布施行“专利法修正案”

1995年,公布施行“集成电路布图保护法”

1997年,再次修正“专利法、商标法和标准法”

1998年,公布“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明确规定其负责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相关业务;

1999年,“经济部中央标准局”正式更名为“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增加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等业务,并将标准、度量衡业务移交“标准检验局”,将新竹、台中、高雄3个资料室更名为“地区服务处”;

2000年,增订、修正“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公布施行“专利审查官资格条例”和“商标审查官资格条例”,在深坑增设“智慧财产局第2办公室”;

2001年,将“行政院新闻局”音像制品出口审查业务及其相关人员划归“智慧财产局”,再次修改“专利法”;

2002年,修正“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组织条例”;

2003年1月3日,台湾地区“立法院”通过“新专利法”修正案,共修ZE98条,新增24条,删除32条,并于2月6日公布;

2006年4月,提交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及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草案至“立法会”审议,6月26日,就专利法中关于新式样专利部分的修正草案召开公众听证会,12月6日,就专利、商标电子申请实施办法草案召开公众听证会,7月18日、12月26日就专利法中关于“一案两请”及新型专利制度的整体政策部分修正草案召开公众听证会。

2007年7月11日公布“专利法”,1月、3月台湾地区“立法院”相继通过“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和“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9月成立“智慧财产法院”,院址暂设在铁路局的板桥新站大厦,预计于2011年迁至林口。

2008年,“专利法”自1月11日起生效,新成立的“智慧财产法院”拟于7月1日开始案件审理工作,处理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依据台湾地区智慧财产法院组织法规定,“智慧财产法院”管辖范围包括:涉及知识产权争议的民事诉讼第一审及第二审案件,不服“地方法院”第一审判决而上诉或抗告的刑事案件以及行政诉讼第一审案件,至于民事诉讼第三审仍归“最高法院”管辖,行政诉讼上诉案件则由“最高行政法院”审理。)。

我国台湾地区新型专利制度发展简介

我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肇始

辛亥革命后的政府工商部于1912年制定并实行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规定,奖励的对象仅限于发明和改良的产品,对食品和医药品不授予专利,1923年北洋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的《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中,将奖励的对象扩大到工艺品制造方法,规定对产品和制造方法的发明授予3年或5年的专利权。在上述专利保护条例或规定中,保护类型只有发明专利一种。

1932年9月,政府颁布了“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并于1939年4月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抄发“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的训令,其中规定“关于物品之形状构造或装置配合而创作合于实用之新型者”,“关于物品之形状,色彩或其结合而创作适于美感之新式样者”,“承认其专利,并给予3年或5年适当的奖励”。在这次修订中扩大了专利保护的范围,增加了新型专利和新式样专利两种专利类型,并规定对新型专利给予3年或5年的专利权,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出实用新型专利制度。

1940年11月,南京政府在经济部内设AT业专利办法筹备委员会负责起草专利法,草案于1942年提交“立法院”审议,并于1944年获得通过。1944年颁布的专利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正式的现代专利法。它包括发明专利,新型专利、新式样专利和附则等四章。对申请专利的条件、授予专利的发明与不授予专利的发明的范围、专利期限、审查程序、专利实施及缴纳费用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规定。这部诞生于抗战后期的专利法律,包含了法律界人士的努力和心血,也体现了南京政府希冀在战后发展经济、振兴国力的美好愿望,但终究由于反动派统治者的错误选择而未能付诸施行。

我国宝岛台湾省自1895年起因《马关条约》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后,一直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1899~1945年问其专利制度实行的是日本特许法,自1945年台湾光复,至1949年期间实行《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自1949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1944年版专利法。我国台湾地区于1950年开始受理专利申请,并对1944的专利法有多次修改,例如,1959年1月22日对全文修改公告,1960年5月12日、1979年4月16日、1986年12月24日公布部分修订条款,1994年1月21日对全文修改公告,1997年5月7日、2001年10月24日公布部分修订条款,2003年2月6日再

次对全文修改公告。下面将针对其近几次影响较大的法律修改和新型专利制度的相应变化做简单介绍。

2 1959年台湾地区专利法的新型专利制度及其修改

1944年专利法在台湾地区实行10年以后,其修改草案于1959年1月9日得到通过,并于1959年1月22日公布施行。该部专利法对新型专利的定义为“凡对于物品之形状构造或装置首先创作合于适用之新型者”,不能授予新型专利权的情况包括,“申请前已见于刊物或已在”国内“公开使用他人可能仿效者,但因研究实验而发表或使用于发表或使用之日起6个月内申请新型专利者,不在此限,有相同之发明或新型核准专利在先者,已向外国政府申请专利逾一年者,经陈列于政府或政府认可之展览会,于开会之日起逾6个月尚未申请专利者,申请专利前大量制造而非从事实验者。”

还规定,新型专利同发明专利一样实行实质审查制,审查合格之后予以公告,自公告日起6个月内(即审定公告期)任何人均可向专利局提起异议请求再审查。逾期没有提出异议的,授予专利权并颁发专利证书。

新型专利权的期限为自申请日起10年。

此外,原先申请类型为发明或者新式样专利的,若转为申请新型专利,可以原申请日作为新型专利的申请日,但是,在发明或者新式样专利审定书送达之日起一个月后请求转换申请类型的除外。

1960年5月12日颁布了对1959年台湾地区“专利法”的修订条款,其中,关于新型专利的变化在于,首先将不能授予新型专利的情况中的“已向台湾地区外申请专利逾一年者”删除,其目的在于为了便于当时引进外国专利技术和投资,提高台湾地区工业技术水准。此外,加入了“运用申请前之习用技术、知识显而易知未能增进功效者”一条,其原因在于按照当时国际惯例,若发明内容为该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显而易见,或者是常用技术的转用,各国专利法都是不授予专利权的。

在此次修改中,将新型专利权的期限由自申请日起计算改为自审定公告日起计算,期限仍为10年,但不能超过自申请日起12年。

对于新型专利的异议制度,将以前6个月的异议公告期缩短为3个月。并提高了侵犯新型专利权的罚金标准。

1979年4月16日公布的台湾地区专利法修改条款,进一步提高了对侵犯新型专利权的罚金上限。

3 1994年台湾地区专利法的新型专利制度及其修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国际贸易额逐年增长,企业在进入国际化阶段时也越来越多地遇到知识产权纠纷和专利纠纷。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与台湾地区贸易谈判中,美国也挟知识产权条款压迫中国台湾方面,迫其让步。1989年美国贸易代表第一次“特别301条款”年度报告时,台湾地区就被列在“重点观察名单”中,此后美国每年的“特别301条款”审查报告中,中国台湾地区不是被列在“观察名单”中,就是被列在“重点观察名单”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6年(1992年,美国贸易代表曾指称中国台湾是“盗版和仿冒的天堂”。杨德明著《简析台湾专利制度的最新变化》,载海峡科技与产业)。在美国方面的强大压力之下,也为了满足本地区企业成长发展的需求,对本地区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修改和调整也就是意中之事了。中国台湾地区于1993年12月28日通过了修改后的专利法全文139条,并于1994年1月21日公布施行。

此次专利法修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调整了发明专利的有效期,即修改后专利法五十条第三项之规定为自申请日起算二十年届满。而此前专利法第六条第二项规定“专利权期间为十五年,自公告之日起算,但自申请之日起不得逾十八年”。对于新旧法过渡期的处理方式,修改后的专利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项规定“本法修正施行前,已审定公告之专利案,其专利权期间之计算,依修正前之规定办理。”因此,1994年1月21日之前尚未授权的发明专利有效期限依旧法执行。

1997年5月7日又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其中将新式样专利权期限由原规定的“自申请日起算十年届满”修改为“自申请日起算十二年届满”。

1994年中国台湾地区专利法对不授予新型专利权的范围也进行了修改,其规定不能授予新型专利权的情况包括“申请前已见于刊物或已公开使用者,但因研究、实验而发表或使用,于发表或使用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新型专利者,不在此限,有相同之发明或新型申请在先并经核准专利者,申请前已陈列于展览会者,但陈列于政府主办或认可之展览会,于展览之日起六个月内申请专利者,不在此限,新型系运用申请前既有之技术或知识,而为熟习该项技术者所能轻易完成且未能增进功效时,虽无前项所列情事,仍不得依本法申请取得新型专利。”

2001年10月24日中国台湾地区再次公布修改的专利法,对专利制度又有大幅度调整。首先是为了本地区申请人利益和符合国民待遇原则,导入了台湾地区优先权制度。其规定,申请人基于在台湾地区在先申请的发明或新型专利再次提出专利申请的,可以就在先申请的说明书或说明书附图中记载的发明创造内容主张优先权。并规定不能享有台湾地区优先权的情况是,已超出自在先申请的申请次日起12个月的;在先申请已经享有过优先权的;在先申请是转换过申请类型的,在先申请已经审定的。对于被要求优先权的在先申请,自申请次日起15个月后视为撤回,并且自在先申请的申请次日起十五个月后不得撤回在后申请的优先权请求。若在在先申请的申请次日起15个月内撤回在后申请,则视为同时撤回优先权请求(台湾地区对于这种撤回在后申请的情况做了明确的规定,即其优先权请求视为同时撤回。对此我国现行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都没有明确规定,给审查实践中的操作带来一些障碍)。

其次,对发明专利实行早期公开制,此前其发明专利审查一直采用审查合格后审定公告制,还规定自发明专利申请次日起3年内,任何人均可以向专利管理机关请求实质审查。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于2003年5月1日发行第一卷第一期发明公开公报。对于尚未获得授权即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其技术可能遭受到他人的仿冒或者实施,规定申请人将来取得专利权后,可以对此期间利用其专利技术的第三人要求适当的补偿金作为弥补。

再就是侵犯发明专利权除罪化,删除侵犯发明专利权的刑事责任(此前台湾地区专利法对侵犯专利权行为的处罚包括科处罚金和判处自由刑。自由刑是以剥夺人的基本权利之自由为主要内容,受刑者在一定的设施内被拘禁。台湾地区自由刑分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

2001年台湾地区专利法对新型专利定义为“称新型者,谓对物品之形状、构造或装置之创作或改良。”由于发明专利改为早期公开制,对不能授予新型专利权的规定做出适应性修改,即将之前的“有相同之发明或新型申请在先并经核准专利者”不授予新型专利权,修改为:“申

请专利之新型,与申请在先而在其申请后始公开或公告之发明或新型专利申请案所附说明书或图式载明之内容相同者,不得取得新型专利。但其申请人与申请在先之发明或新型专利申请案之申请人相同者,不在此限。”

对于新型专利权的期限,2001年台湾地区专利法再次修改为自申请日起算12年届满。这样3种专利权的起始时间都统一为自申请日起。

对于将发明或新式样专利转换申请为新型专利或者将新型专利转换申请为发明专利,规定仍以原申请日为转换类型后申请的申请日,但如果提出转换请求的时机在原申请审定书送达之次日起30日之后,以请求转换申请类型的请求日为新申请的申请日。

对于新型专利的专利权范围界定和专利权人的权利,其规定“新型专利权范围,以说明书所载之申请专利范围为准。必要时,得审的说明书及图式。”新型专利权人拥有排除他人未经其同意而制造、销售、使用或者以上述目的进口该新型专利物品的权利。

中国台湾地区1994~2001年三次专利法的修改,主要目的都是为台湾加入关税暨贸易总协定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服务,并与TRIPs协议相适应。

4 2003年中国台湾地区专利法的新型专利制度及其修改

2003年2月6日中国台湾地区再次公布了全文修改的专利法共138条,并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修改是近几次该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新型专利制度也有本质性的变化,现简介如下。

第一,对新型专利的定义修改为“指利用自然法则之技术思想,对物品之形状,构造或装置之创作”,即在法律中明确写入了利用自然规律的技术思想。

第二,对于之前不能授予新型专利的兜底条款进行修改。原规定为 下列物品不予新型专利 ①妨害公共秩序,善良风俗或卫生者,②相同或近似于“党旗”、“国旗”、“军旗”、“国徽”、“勋章”之形状者。此次修改将第二项删除,修改为 “新型有妨害公共秩序、善良风俗或卫生者,不予新型专利。”

第三,此次对新型专利制度最大的修改在于新型专利改为采用形式审查并增加了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制度。由于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审查人员数量有限,再加上专利申请连年积压,因此,“智慧财产局”曾于2000年1月起委托学术机构耗时10个月研究新型专利是否应当放弃实质审查而改为形式审查。此次新型专利改为形式审查后,其审查内容主要包括①新型专利申请不是物品的形状、构造或装置,②妨害公共秩序,善良风俗或卫生,③违反说明书应当写明发明名称、发明说明,摘要及申请专利范围的规定,或者发明说明、申请专利范围及附图的撰写方式不符合专利法施行细则,④违反发明创造申请原则,⑤说明书及说明书附图未揭露必要事项或其揭露明显不清楚。新型专利改为形式审查后,台湾地区专利申请案件处理时限表对其审查周期要求从原先的16个月修改为6个月(事实上,按照之前16个月的审查时限,在审定公告后有3个月的异议期,另外制作公告大约1个月时间,因此,新型专利从申请到获得专利证书大约20个月,改为形式审查后,大约2~3个月即可收到新型形式审查处分书)。

此次中国台湾地区改法后加入的新型专利技术报告,类似中国大陆目前实行的实用新型检索报告和日本的实用新案技术评价书,基于检索的结果对该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即权利要求)的专利性进行评价。按照修改后法律规定,新型专利经公告后,任何人均可以就该新型专利向专利管理机构申请出具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且该申请不得撤回。专利管理机构应当将上述提出新型专利技术报告的申请在专利公报上刊登,应当指定专利审查人员做出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并由该专利审查人员署名。如果符合相关规定,该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应当在6个月内完成。即使某新型专利权丧失,但仍可对其提出新型专利技术报告。法律还规定,当新型专利权人行使新型专利权时,应当提示新型专利技术报告进行警告,当新型专利权遭到撤销时,如果专利权人当初是基于技术报告的内容行使权利,则对他人因实施其新型专利而遭受的损失不负担赔偿责任。

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还规定,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只是一份评价所请求新型专利的参考意见而不是行政决定,因此,不能提起行政救济。

2005年3月30日“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公布了第一份新型专利技术报告(该新型专利技术报告编号为92206885e01,针对“直下式背光源模块”新型专利作出),其新型技术报告编号采用在该新型专利申请号后加上字母“e”和两位流水号的方式,报告内容包括台湾地区专利法施行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新型专利证书号、申请号、申请日,优先权日,技术报告申请日、新型名称、专利权人姓名或名称、住所或营业所、专利人、申请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人的姓名或名称、专利审查员姓名,国际专利分类号、对比文献,对比结果,以及完成日、备注和注意事项等。2005年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共完成新型专利技术报告1136件,其中,不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的有387件;2006年共完成新型专利技术报告2790件,其中,不具有新颖性或创造性的有918件(台湾地区“工业总会智慧财产权委员会”《台湾知识产权新闻》,第15卷第4期,2007年4月16日。)。

第四,新型专利权的期限再次修改为自申请日起算10年届满。另外,对于转换类型的专利申请,以原申请的申请日为转换类型后申请的申请日,但自原申请准予专利之审定书,处分书送达后,或自原申请不予专利之审定书、处分书送达之日起60日后,不得再请求更改类型,此规定修改后较之前的3013有所延长。

第五,根据TRIPs协议的标准将新型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扩大,在制造、销售、使用或者以上述目的进口的基础之上加入许诺销售(许诺销售一词在原法条文本中为”为贩卖之要约”)一条。

第六,废除3种专利的异议制度。如前文所述,此次改法之前台湾地区对专利权的公众救济手段分为两种,一是审定公告日之后3个月的异议期,在此期间公众可以按规定提出异议请求,二是过了3个月的公告期授予专利权之后,公众还可以按规定举发(相当于提出专利权无效请求)。原有的异议程序有三级行政诉讼救济程序,经常导致一个异议程序旷日持久,而相应的专利权争议则迟迟无法确定,竞争对手借异议程序阻碍专利权人领取专利证书的情况更是屡有出现。此次法律修改之后,废除异议程序,将提起异议的理由整合到举发理由中,简化了专利行政诉讼层级,使得专利权能够及早确定。

第七,废除新型专利的刑罚规定。如上文所述,中国台湾地区在2001年修改的专利法中已经删除了侵犯发明专利权的刑事责任,即发明专利侵权的除罪化,但当时仍然保留了侵犯新型专利权和新式样专利权的刑事责任。通常而言,发明专利的技术难度和发明创造高度相对于新型专利和新式样专利而言要高,既然侵犯发明专利权都已经免除刑事责任,那么,仍然保留侵犯新型专利权和新式样专

利权的刑事责任就不符合情理了。因此,在2003年修改的专利法中废除了侵犯新型专利权和新式样专利权的刑罚处罚。至此,在台湾地区侵犯专利权就只承担民事责任而不承担刑事责任了。

5 酝酿中的对新型专利制度的进一步修改

中国台湾地区自2003年专利法实施以来,由于对新型专利制度有根本性变革,因此,立法层面和专利行政管理机关都对新法下的新型专利制度的发展与变化十分关注。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曾于2004年7月21日,即修改后的新型专利审查制度实施一周年之际,与各界相关人士展开讨论,就一年中新型制度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回顾。当时讨论会的5项主要议题如下。

(1)新型专利实行形式审查一年以来,虽然可以加快取得权利,但新型专利权人对于这种方式是否认可?是否符合经济、行业发展需要?是否还是实质审查更符合现实情况?

(2)由于新型专利采用了形式审查,并且没有依职权审查的规定,其确权仅有举发(类似无效请求)一条途径,法律规定任何人均可以提起举发,那么,新型专利权人对自己的新型专利提起举发,在法理上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必要引入对新型专利的适当的依职权审查制度?

(3)当前法律禁止同一发明创造申请两项专利,但因为新型专利采用形式审查之后,有弱化新型专利权的风险,是否应当放开双重申请制度?

(4)由于新型专利技术报告仅作为行使新型专利权的参考文件而不是行政决定,如果不服该技术报告,并没有救济渠道,只能通过自行检索后再次请求出具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因此,是否有可能将新型专利技术报告的性质变更为行政决定?

(5)根据法律规定,新型专利只有在公告后才能提出技术报告申请,是否有可能将该申请提前至新型专利的形式审查阶段?

从上述讨论议题可以看出中国台湾地区新型专利制度改为形式审查加技术报告后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也着手准备进一步的法律修改工作。

2006年7月18日,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召开公众听证会,就新型专利制度的改革征求各界意见。会上各界代表就“是否开放发明与新型专利双重申请”的议题展开激烈讨论。产业界代表从其市场竞争和专利布局方面考虑,一致表示支持开放双重申请,而部分学院派人士则认为双重申请制度不可行,甚至建议废除新型制度。“智慧财产局”则倾向采纳产业界意见,即开放“同一人于同一天申请同一发明和新型专利”,但申请人应当在提出申请时注明“同时申请发明,新型专利”。会上还对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处理过程中,没有给申请人提供适当的补充、修改和陈述意见的机会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将在未来修改法律时建立补救机制。

2006年12月26日,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再次召开关于新型专利制度的公开听证会,并提出了相关法律条款的修正草案,讨论“有条件的一案两请”。草案规定,同一人就同一发明创造,于同一日分别提出发明专利与新型专利两件申请,如果在申请时主动声明其事实,而且在取得发明专利权之前声明放弃新型专利权,就可以得到新型专利权与发明专利权接续式的权利保护。此草案也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2007年1月1日起,台湾地区“智慧财产局”允许新型专利权人对评价结果为新型专利不具备新颖性或创造性的技术报告提出说明。其具体操作办法是,审查人员在判断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时,如果有不具备新颖性或创造性的权利要求,在不影响新型专利技术报告申请人权益的情况下,应到在寄发技术报告之前,先通知新型专利权人提出说明,处理时间大约30天。当收到新型专利权人的答复意见或资料后,审查人员会在正式寄发新型技术报告之前判断是否修改或变更对前述权利要求的评价结果。考虑到制作新型专利技术报告的时效性要求,不论新型专利权人是否答复,都将在30天后寄发新型专利技术报告(台湾地区“工业总会智慧财产权委员会”《台湾知识产权新闻》,第15卷第2期,2007年2月16日)。

中国台湾地区新型专利收费标准

根据中国台湾地区2004年7月1日施行最新的专利规费收费准则,新型专利的相关收费标准如下。

①申请新型专利,每件新台币3000元。

②申请改请为新型专利,每件新台币3000元。

③申请举发,每件新台币9000元。

④申请分割,每件新台币3000元。

⑤申请新型专利技术报告,每件新台币5000元。

⑥申请更正说明书或图式,每件新台币2000元。

⑦申请举发案补充、修正理由、证据,每件新台币2000元。

⑧申请变更说明书或图式以外之事项,每件新台币300元;同时申请变更二项以上者,亦同。但同时为第六款之申请或为前款之申请者,仅依各该款之规定收费。

中国台湾地区三种专利的年费收费标准相同,具体如下。

①第一年至第三年,每年新台币2500元。

②第四年至第六年,每年新台币5000元。

③第七年至第九年,每年新台币9000元。

④第十年以上,每年新台币18000元。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7

工作当诱饵骗人先掏钱

数据支持:在我们联合所做的调查中,有关求职者遇到的各种招聘陷阱中,收取费用的情况最多,占了27%。收取费用陷阱是指在求职过程中收取求职者各种费用,如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

经典案例: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王宇说,3月7日下午打开自己的邮箱时,发现了一封来自广州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来信,大概意思是:企业看到他的个人简历之后十分满意,已决定录用他,并为他建立了个人档案,今年毕业之后即可到该公司上班,工资待遇每月3000元。但公司先要向他收取200元的抵押金,让尽快汇到公司的账号上。

“当时看到要交抵押金时,我确实犹豫了,但是转念又一想,不能因为200元钱而失去这么好的机会啊,所以第二天我就把钱汇过去了。当我在9日打那个公司的电话询问钱是否到账时,发现所有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占线,就是联系不上。”王宇说。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指出,凡是那种简单聊几句就同意留下试用并要交一些押金的公司往往都是看中了此“财”而非彼“才”,求职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据中关村人才市场会展部经理刘禹先生介绍,目前不少房地产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玩这样的猫腻。他们经常打着入职培训的旗子,收取几百元甚至更多的培训费用,求职者在培训结束后干不了几天就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且不返还培训费。

应对措施:北京重光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家杨志刚律师提醒求职者,早在1995年,国家就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另外,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对求职目标公司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且,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不能抱着认倒霉的心态而听之任之,这样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也会让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伤害二

招聘是幌子剽窃你作品

数据支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被访者遭遇过智力陷阱,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顺利窃取。

经典案例:北京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毕业生刘涛,半年前在招聘会上看中一家广告公司。她挤进去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每人写一份不同产品的广告策划文案,包括服装、饮料、小家电等。招聘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对所有上交的作品进行比较,最终选两个人。

刘涛领到的是一种功能饮料在北京市场推广的策划案,内容包括广告语、户外宣传画、电视广告创意及市场推广活动的详细计划。刘涛用了一周时间交了自己的策划方案,但至今招聘方都没有宣布招聘结果。刘涛表示:“尽管怀疑人家骗取自己的点子,但如今工作不好找,要是策划案真被‘白用’了,也只好自认倒霉。”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表示,智力陷阱则是指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现在招聘过程中的骗取“智力”很常见。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更为恶劣。而广大求职者要具备慧眼,多加小心。

应对措施:杨律师告诉记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

一、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二、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申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最好申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刘涛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伤害一

工作当诱饵骗人先掏钱

数据支持:在我们联合所做的调查中,有关求职者遇到的各种招聘陷阱中,收取费用的情况最多,占了27%。收取费用陷阱是指在求职过程中收取求职者各种费用,如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

经典案例: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王宇说,3月7日下午打开自己的邮箱时,发现了一封来自广州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来信,大概意思是:企业看到他的个人简历之后十分满意,已决定录用他,并为他建立了个人档案,今年毕业之后即可到该公司上班,工资待遇每月3000元。但公司先要向他收取200元的抵押金,让尽快汇到公司的账号上。

“当时看到要交抵押金时,我确实犹豫了,但是转念又一想,不能因为200元钱而失去这么好的机会啊,所以第二天我就把钱汇过去了。当我在9日打那个公司的电话询问钱是否到账时,发现所有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占线,就是联系不上。”王宇说。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指出,凡是那种简单聊几句就同意留下试用并要交一些押金的公司往往都是看中了此“财”而非彼“才”,求职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据中关村人才市场会展部经理刘禹先生介绍,目前不少房地产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玩这样的猫腻。他们经常打着入职培训的旗子,收取几百元甚至更多的培训费用,求职者在培训结束后干不了几天就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且不返还培训费。

应对措施:北京重光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家杨志刚律师提醒求职者,早在1995年,国家就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另外,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对求职目标公司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且,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不能抱着认倒霉的心态而听之任之,这样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也会让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伤害二

招聘是幌子剽窃你作品

数据支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被访者遭遇过智力陷阱,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顺利窃取。

经典案例:北京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毕业生刘涛,半年前在招聘会上看中一家广告公司。她挤进去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每人写一份不同产品的广告策划文案,包括服装、饮料、小家电等。招聘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对所有上交的作品进行比较,最终选两个人。

刘涛领到的是一种功能饮料在北京市场推广的策划案,内容包括广告语、户外宣传画、电视广告创意及市场推广活动的详细计划。刘涛用了一周时间交了自己的策划方案,但至今招聘方都没有宣布招聘结果。刘涛表示:“尽管怀疑人家骗取自己的点子,但如今工作不好找,要是策划案真被‘白用’了,也只好自认倒霉。”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表示,智力陷阱则是指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现在招聘过程中的骗取“智力”很常见。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更为恶劣。而广大求职者要具备慧眼,多加小心。

应对措施:杨律师告诉记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

一、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二、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申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最好申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刘涛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伤害一

工作当诱饵骗人先掏钱

数据支持:在我们联合所做的调查中,有关求职者遇到的各种招聘陷阱中,收取费用的情况最多,占了27%。收取费用陷阱是指在求职过程中收取求职者各种费用,如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

经典案例: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王宇说,3月7日下午打开自己的邮箱时,发现了一封来自广州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来信,大概意思是:企业看到他的个人简历之后十分满意,已决定录用他,并为他建立了个人档案,今年毕业之后即可到该公司上班,工资待遇每月3000元。但公司先要向他收取200元的抵押金,让尽快汇到公司的账号上。

“当时看到要交抵押金时,我确实犹豫了,但是转念又一想,不能因为200元钱而失去这么好的机会啊,所以第二天我就把钱汇过去了。当我在9日打那个公司的电话询问钱是否到账时,发现所有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占线,就是联系不上。”王宇说。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指出,凡是那种简单聊几句就同意留下试用并要交一些押金的公司往往都是看中了此“财”而非彼“才”,求职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据中关村人才市场会展部经理刘禹先生介绍,目前不少房地产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玩这样的猫腻。他们经常打着入职培训的旗子,收取几百元甚至更多的培训费用,求职者在培训结束后干不了几天就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且不返还培训费。

应对措施:北京重光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家杨志刚律师提醒求职者,早在1995年,国家就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另外,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对求职目标公司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且,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不能抱着认倒霉的心态而听之任之,这样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也会让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伤害二

招聘是幌子剽窃你作品

数据支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被访者遭遇过智力陷阱,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顺利窃取。

经典案例:北京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毕业生刘涛,半年前在招聘会上看中一家广告公司。她挤进去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每人写一份不同产品的广告策划文案,包括服装、饮料、小家电等。招聘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对所有上交的作品进行比较,最终选两个人。

刘涛领到的是一种功能饮料在北京市场推广的策划案,内容包括广告语、户外宣传画、电视广告创意及市场推广活动的详细计划。刘涛用了一周时间交了自己的策划方案,但至今招聘方都没有宣布招聘结果。刘涛表示:“尽管怀疑人家骗取自己的点子,但如今工作不好找,要是策划案真被‘白用’了,也只好自认倒霉。”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表示,智力陷阱则是指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现在招聘过程中的骗取“智力”很常见。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更为恶劣。而广大求职者要具备慧眼,多加小心。

应对措施:杨律师告诉记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

一、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二、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申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最好申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刘涛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伤害一

工作当诱饵骗人先掏钱

数据支持:在我们联合所做的调查中,有关求职者遇到的各种招聘陷阱中,收取费用的情况最多,占了27%。收取费用陷阱是指在求职过程中收取求职者各种费用,如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

经典案例: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王宇说,3月7日下午打开自己的邮箱时,发现了一封来自广州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来信,大概意思是:企业看到他的个人简历之后十分满意,已决定录用他,并为他建立了个人档案,今年毕业之后即可到该公司上班,工资待遇每月3000元。但公司先要向他收取200元的抵押金,让尽快汇到公司的账号上。

“当时看到要交抵押金时,我确实犹豫了,但是转念又一想,不能因为200元钱而失去这么好的机会啊,所以第二天我就把钱汇过去了。当我在9日打那个公司的电话询问钱是否到账时,发现所有的电话不是关机就是占线,就是联系不上。”王宇说。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指出,凡是那种简单聊几句就同意留下试用并要交一些押金的公司往往都是看中了此“财”而非彼“才”,求职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据中关村人才市场会展部经理刘禹先生介绍,目前不少房地产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就玩这样的猫腻。他们经常打着入职培训的旗子,收取几百元甚至更多的培训费用,求职者在培训结束后干不了几天就被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辞退,且不返还培训费。

应对措施:北京重光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家杨志刚律师提醒求职者,早在1995年,国家就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报名费、抵押金、保证金等费用。另外,在求职过程中,首先要对求职目标公司的真实性进行核实。而且,遭遇诈骗后要及时报案,不能抱着认倒霉的心态而听之任之,这样不仅本人的损失难以挽回,也会让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伤害二

招聘是幌子剽窃你作品

数据支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被访者遭遇过智力陷阱,也就是说他们的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顺利窃取。

经典案例:北京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毕业生刘涛,半年前在招聘会上看中一家广告公司。她挤进去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每人写一份不同产品的广告策划文案,包括服装、饮料、小家电等。招聘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对所有上交的作品进行比较,最终选两个人。

刘涛领到的是一种功能饮料在北京市场推广的策划案,内容包括广告语、户外宣传画、电视广告创意及市场推广活动的详细计划。刘涛用了一周时间交了自己的策划方案,但至今招聘方都没有宣布招聘结果。刘涛表示:“尽管怀疑人家骗取自己的点子,但如今工作不好找,要是策划案真被‘白用’了,也只好自认倒霉。”

专家破案:智联招聘专家表示,智力陷阱则是指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现在招聘过程中的骗取“智力”很常见。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更为恶劣。而广大求职者要具备慧眼,多加小心。

应对措施:杨律师告诉记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

一、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智能产品调查报告篇8

自从益普索SMX(Ipsos专门的社交媒体实践)的启动以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如何构建和协调社交媒体数据,以使之对于客户而言更加相关、易消化、及时、价格实惠。更具体地说,我们一直专注于协调社交媒体数据和以调查为基础的数据,以便形成能够优化成本和提高洞察速度的数据混合体。我们称之为“并行智能”(side-by-sideintelligence)。它让我们能够应用社交媒体洞察,以支持多个领域的发现,如产生有关创新、创新性发展、市场结构的新见解。

社交媒体数据在品牌资产管理中的力量

对于大多数老牌品牌而言,品牌资产不会出现快速变化。正是由于这一事实,我们面临两大挑战:

1.很多客户经常质疑品牌资产追踪的价值,尤其是在品牌资产追踪费用高昂、报告缓慢、呈回顾性之时;

2.期待社会化媒体数据能够代替以调查为基础的跟踪调查的客户,发现社交媒体数据与调查数据并不相关,或并不依赖于市场中的表现。

重要的是,要了解社会数据和调查数据来自于不同的来源,而且它们也并非有意相一致。虽然你可以对社交媒体数据做拟合,使之与已知的业务度量(如销售量)相一致,但却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些数据的预测性不会超过一个或两个星期。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数据来探索整体周期性品牌资产数字下的洞察。调查数据提供了基准和可靠的代表性洞察,而社交媒体数据可跟踪资产随时间推移的驱动因素的有意义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将在社交媒体数据中观察到的变化付诸以调查为基础的驱动因素分析,来得到洞察。

BHT社交媒体数据的结构化

我们所采用的结构,利用的是我们从以调查为基础的品牌资产模型的所得。然后,我们设置框架,将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编码,以匹配从基于调查的资产深入研究中所获得的品牌资产措施和驱动因素(例如,匹配诸如我们的“态度资产”、“市场效应”、“资产诊断框架”和“情感上的映射”等措施,以及定制意象的选择、个性以及反映客户的特定市场的形象编码)。

调查数据驱动因素分析与社交媒体调查结果之间的这种类型的匹配方式,为社交媒体数据提供了一个对品牌重要的是什么的相关结构。这就创建了一个快速一致的跨市场比较和延展的过程。从而,可以避免从头开始每一项新的社交媒体研究的成本,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与我们的客户更为熟悉的内容相匹配的洞察结构,即透过基于调查的反馈的镜头,而垦有更大的控制和目标代表性。

并行智能

利用洞察的两大来源,以提供速度更快、价格更优惠的品牌指导(可扩展,由具有代表性的基于调查的洞察支持),并行智能提升了品牌健康跟踪。通过进行超越数量和情感的社会分析,并将其编码至(我们的或客户的)经过验证的框架,通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战略性,我们增加了社交媒体数据的价值。

品牌健康跟踪和社会智能正共同迎来一个品牌资产计划的新时代,可提供动态、快速、内容丰富的洞察,帮助开启我们对消费者认知和品牌联想的理解,这是前所未有的。

专注于增量:社会化的真正力量

我们知道,社交媒体数据并非总能容易地匹配或取代以调查为基础的洞察的可靠性。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此背景下,究竟如何该正确地使用社交媒体数据呢?我们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上。即注重通过社会化聆听所发现的增量。社交媒体数据具有不够充分的代表性,并不“等同于”调查数据,这并没有问题,只要我们在社会结构和“样本框架”中保持一致。我们想要社交媒体数据告诉我们一些新的、不同的东西。当我们追踪经编码的社会化聆听数据的增量,我们可以填补调查波次之间的差距,预测发展趋势,发现单单进行传统的研究所难以获得的新洞察。我们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可操作的早期预警数据,这样他们就可以以消费者的速度作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去年秋天,我们察觉到我们为一家领先的快速消费品客户在社会化方面追踪的关键资产属性,出现了一个突然而显著的提升。“顾客价值”度量的意外飙升,让我们思考其是否能够告诉我们从调查追踪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KPI(实际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所无法告知的情况。经过进一步的检查,我们发现,社交媒体数据中的正收益的增加,实际上是与一个自有品牌竞争对手相关的评论显著提升的结果。在存有疑问期间,由于竞争对手雄心勃勃的广告战和折扣的结果,单条评论中包含两个品牌的社交评论的数量增至三倍。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认为,竞争品牌的表现在不同的质量方面,始终远远低于他们的期望。与此同时,这些消费者也重申了他们对我们客户的产品的支持和赞誉,即承认该品牌作为该品类的领导者和大多数第一选择。

只有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和调查数据之间的并行比较,我们才能够找出最终揭示隐藏的市场动态的差异。孤立地看,仅社交媒体数据本身,只能表明品牌运行状态良好。而单独的调查数据并不能捕捉到细微的动态,这可能对品牌的创新和传播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论

上一篇:门户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地区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