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1 18:03:06

形势政策课论文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供给侧改革;个案研究;创新探索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供给主体,师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选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老师要严把入口关,一定要选取政治立场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政治素养高的教师,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老师本身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和动态性,任课老师必须要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要培养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校外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工作经验较多的学工部、辅导员等担任课程兼职老师,专兼结合、各有所长,有侧重点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最后,高校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教师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学术论坛等科研活动,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水平,以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高、稳定性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五)供给机制:综合全面,健全考评体系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2

关键词 专题式教学 高效形势 政策课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08-02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新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心理特征、认识特点的变化,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等等。面对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根据授课经验及学生接受程度,我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授课教师受轻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消极对待等。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认为可有可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得不到保证,一些院校没有实行学年考核或考核流于形式,未将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等。

(二)师资短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较少,二是师资整体素质不高。高校普遍缺少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除了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外,兼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日常任务的繁杂在客观上影响了兼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以及授课准备。再加上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维持状态。

(三)管理失范。教学管理上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师资构成与培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及考试考核等方面。有些院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开设,而以日常的政治学习取代;有的虽然开了课,但在管理上没有规范化;有的没能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没有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有的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导致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混乱和教学检查监督的不力。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要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教材上不可能固定,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固定,要根据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选择教学内容。再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集中性、突击性的特点,它的教学课时很少,并且是流动的、变动的,不可能像其它课程一样专门开设,只能用专题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等,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主授、学生互动,课堂讨论等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

(二)专题式教学要讲大事。采用专题式授课,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社会上已发生的事情都讲给学生,也不能把与学生没有太大关系的政策形势问题讲给学生,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讲给他们,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比如,、国内经济形势、中美关系、能源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否则,芝麻谷子一把抓、泛泛而谈,则会影响授课效果,造成学生厌学。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授课方式,如可根据专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看相关影片、撰写学习心得、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作辅导报告,利用E-mail、QQ群等开展讨论活动,或通过宣传部门配合组织相关图片开展等等,以此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还可发动学生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宣讲和张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新情况。有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相关资料刊登在网上,介绍新信息和新思想,开阔学生视野。

(四)强化教学实效性。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大都是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对老师来说,面对学生交来的论文,即使是明显雷同,也无法分清哪个是原稿、哪个是抄袭的,所以一律给同等的分数。对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制度,使该课程从“形势”转向“实效”。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2)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3)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考查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特点,切实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教育目标、社会目标和学生成才目标相统一,采用专题式授课,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建勤,勒系琳.形势与政策专题化教学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50-03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课在形式上由讲座演变成一门固定的必修课程。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解读世情国情、热点事件,拓展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形势与政策》课在课程定位、师资保障、内容体系、教学效果等方面尚不尽如人意,与“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对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促进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常规化,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矛盾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教材系统性稳定性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灵活性多变性的矛盾 一门课的课程体系能否确立,关键在于该课程是否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课程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和稳定性,《形势与政策》课程也不该例外。然而,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一般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需要紧密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这就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变动内容多、稳定内容少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动态性特点似乎难以满足课程体系的稳定性要求,所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与动态多变的矛盾。

在师资队伍上,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矛盾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中层领导,政治教育、法学等专业出身的兼职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多数是某一专门领域的研究者,相关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然而,《形势与政策》课却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专职教师而言,只能说在涉及自己专业部分的讲授是合格的,涉及其他领域方面的讲授则未必合格。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中层领导,经常能接触到各方面的信息,能较好地把握政策动态;学工干部与学生密切相关,了解学生思想,且这些兼职教师学科背景比较多元化,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把握形势与政策,但这些兼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专业研究欠缺,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能力和水平上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提高。因此,专、兼职教师如何搭配,如何使两者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也是本门课程的一对矛盾。

在管理模式上,专管部门与协管部门职责分工的矛盾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基本上是采取由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了协管部门多、专管部门少的特点。专管部门少表现在这门课程在高校很少是由一个专门机构,特别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单独管理;而协管部门多则表现在,高校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管理的部门众多,主要有高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这种由众多部门共同参与课程管理的模式,其优点在于可以齐抓共管,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但是,由于有众多部门参与,各部门不容易协调,彼此之间存在职责分工的矛盾,出现了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了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

《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提升的路径寻求

结合高职院校特点,科学确定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参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确定,既要尊重历史,更要着眼现实和未来;既要传递大量的信息,更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和必要总结。因此,要科学分析教学内容:一是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目的意义、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势观、政策观与方法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在实践中对国内或国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典型战略思想和决策。二是变化较大的时事热点。主要针对那些受偶然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国际国内事件,党和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出台的重大方针,还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以高职院校为例,合理搭建教学内容体系,三年的课程教学内容可做如下安排。在一年级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包括基础性的形势与政策原理,经典理论家关于如何认识、分析形势的论述,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国策等都是这一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今后用来分析各种社会事件、国际国内热点的主要依据。要让学生养成用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分析各种重大政策与形势的习惯,锻炼学生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从而使课程具有稳固的理论支撑。在二年级进行现实环境的形势与政策热点的实际分析与引导。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都在不断演化着,这种变化及其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引起大众的集中关注,即成为形势与政策中的时事(热点)问题。通过讲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零星的、分散的、肤浅的资讯,从而学会分析复杂表象后的实质问题,突出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焦点,同时让学生养成自觉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当前时事的能力。三年级主要侧重实践教学。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三年级阶段学生基本都在企业参加实训,这就为《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一阶段主要以“体验教育”、企业实训和社会实践为主,引导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现实联系起来,将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企业,了解行业,走进社会,了解国情,让学生接触社会,主动思考,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多角度分析复杂问题后面的实质问题,促进知行统一。另外,应注重把行业形势教育融入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生活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出行业要求与自身的差距,让学生在企业职业环境中体验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品质。

完善师资队伍选聘机制和培养机制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少,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觉得这门课更像是一次次零散的讲座,学生与主讲教师可能都不认识,带有一种“一次往”的特征。这种相对陌生的关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不自律的现象,正是这种特点,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掌控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称高、亲和力强、在学生群体中已经有良好口碑的教师应当成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选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发展性、政治性,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不能就时事谈时事,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事观和政策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还要有高度的敏锐性,能够在不断更新的时事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适当的教学材料,因而对担任这门课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比较完备、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要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具备上述素质,需要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选聘和培养机制。首先,要构建特殊的人才选聘机制,把好教师入门关。引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时,应制定特殊的教师准入门槛,强调政治信仰的坚定性,注重专业素质,同时要综合配置各专业方向的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方向的教师,也要有经济学、法律、外交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使本课程教师队伍素质更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同时要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其次,要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把好持续学习关。《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无论是教授,还是讲师,都要持续学习,只有持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教学信息。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各种参加培训、学习、考察的机会,拓展他们的信息面和整体把握时事的能力;要为兼职教师提供听课、评课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再次,作为培养机制,还应包括适当提高课酬补贴、列为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之一、列为年度业务考核的优秀条件之一等等,只有让讲这门课的教师体会到讲这门课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肯定,高水平的教师才会为这门课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理顺管理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关键取决于课程自身的独特定位。《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定位说明,《形势与政策》课应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具体主管。因为它是高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构,其教学经验、师资水平都较高,由它来具体主管可以较好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这门课程具体的教学实践也说明,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主管,很难完成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离不开高校党团组织、学工系统等部门,这些部门也必须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这门课的管理模式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其他相关机构如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协管,并应使相关部门相互协调。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多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感纯理论的讲授。因此,探索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首先,可以教育部下发的教学要点为主要依据,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采取专题式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不同专题,集中备课,在不同班级轮流讲授。在有限的课时里,可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与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既要把基本形势和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用科学理论解释到位,又要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可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比如,教师设计场景,学生表演;教师给出案例或主题,学生分组举行座谈会;教师布置内容,学生站在教师角度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并轮流上台演讲等。这些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激励式教学方法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可将有奖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征文等活动运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激励并发挥学生特长,这种方法在有经费投入时最好,没有经费采用加分作奖励,同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次,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完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是片面的,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课堂以外的场合,即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从中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理性认识,促进个性发展。这种方法形式多样,比如,学校内的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团课党课等;学校外的实地参观、社会考察、社区调研等。成功的实践教学,可以将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能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引下,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不断探索、研究、产生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将会使《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越开越好,在帮助高职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陆连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矛盾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2上).

[2]王刚.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3]孙德江.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7).

[4]吕俊.浅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

[5]黄振宣.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分析[J].教育探索,2009(10).

[6]王丽华.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二元制”结构内容体系简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作者简介: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4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兼职教师;备课

高校形势政策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性与方法性的统一、稳定性和时效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切实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加强备课环节是提高形势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尤其是高校形势政策课兼职教师,通过对备课环节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确定教学主题、选取内容、设计环节、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等方面加强备课,增强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兼职教师加强备课的必要性分析

1.1课程政治性、理论性、时效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

形势是社会事务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它包括构成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发展的各要素的基本现状和重大变化,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公众对这些情况和事件的总体反应。世情、国情、党情、舆情都可以叫做形势。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而规定的行动纲领、行为准则和具体规定[2]。比如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政策,还有各部门各领域不同的区域政策。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涵盖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涉及的领域宽,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信息,获取不同类别的知识。同时国内外的形势以及我国的一些政策制度发展变化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任课教师需要结合日新月异的形势变换,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丰富,让形势政策课更能紧跟上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形势与政策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时效性、政治性和理论性,任课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从精心选题、到针对性的研究、制定教案、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资料、及时的修正教案和制作课件等,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最丰富的知识、最准确的政策方针、最新的信息。

1.2兼职教师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功底不足、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形势政策课任课教师通常都是由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组成。第一,根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队伍比例为70%,而青年教师占到60%[3]。青年教师一般是指年龄在35周岁以下,在政治、学士、业务、理念上仍需要不要提升的教师群体[4]。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以一学期形势政策课教师42人为例,兼职教师比例占73%,青年兼职教师占50%,且部分青年兼职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形势与政策课任课经历不丰富、学历、职称不够。第二,兼职教师主要由校、院、部门党政领导和辅导员承担,由于他们主要承担行政、学生管理、党建等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投入就会大打折扣,对所要任课的专题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信息的探索、学习和储备,教学效果就会直接受到影响。部分青年兼职教师本身又存在讲课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教学方式方法不足的现象,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教学效果自然不佳。第三,兼职教师相比专任教师来讲,平时很少有业务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很难集中去研究探讨一些理论和深层次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理论功底有所不足。

1.3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形势政策课,大学生可以快捷、清晰、全面的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最新时事热点,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和需求,引导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时事政局中,保持清醒的认识,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社会强烈责任感,奋勇拼搏,勇于创新,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勇拼搏。要实现上述目标,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就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备课是必须且意义重大的。

2.备课环节探索

2.1确定教学专题、收集教学资料、精选教学内容

乐山师范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专题的选定一般在征求形势政策课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领导共同研究决定。专题设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及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及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兼职任课教师需要根据专题去分析专题涉及的思想和内容,构建专题课程的授课框架。比如专题《弘扬长征精神决胜全面小康》,在确定专题之后进入专题相关资料的查找、收集和学习,从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感人的故事及现代价值,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如何发挥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等等相关的内容收集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精选教学内容,内容筛选中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分析来宣讲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做到有政策、有理论、有案例、有视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2备课、撰写教案、编写讲义

备课环节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个环节。部分青年兼职教师的教学阅历和理论水平相对薄弱,要求兼职教师自行备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按照每学期的教学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请专任教师负责每一个专题的备课包括撰写教案、编写讲义、制作多媒体课件。部分兼职教师根据专任教师已经做好的课件以及拟定的讲义进行专题学习备课,或是直接根据编制好的讲义进行讲课。因为自身的理论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也不够广,在讲课过程中也就更不会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这就直接导致部分兼职教师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也就直接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能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对授课专题的了解,兼职教师首先根据专题个人备课,确定教学基本框架、教学内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经过个人备课后,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以便探讨学习。其次,个人备课后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根据学情、目标、重点难点、教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备课,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专任教师或者是主备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设计做简要的介绍,兼职教师在经过自行备课后对相应的课程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参加集体备课时就可以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相互补充、相互探讨、取长补短。第三,兼职教师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在自行备课的基础上修正、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修正和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形势政策课的实效性。最后,编写讲义,通过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之后,兼職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思路有了个人的设计,再结合主备课老师提供的专题讲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完善,编写适合自己讲课的讲义内容。编写一份相对完整的讲义不仅是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课后课程资料的查询留档。

2.3多媒体课件制作

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和影视音像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内容和空间,这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5]。形势政策课的内容理论性、政治性很强,仅仅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师授课的模式,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加上部分兼职教师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知识面不广,就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素材进行融合,对抽象、理论性强的事物进行生动的表现,对复杂的过程进行简单的呈现,使原本枯燥、干瘪的教学内容充满活力和吸引力。主备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份教学课件,但对于课件上的部分内容,尤其是一些事实案例,有些仅仅是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呈现,对于不了解事件案例的教师,也就不知道该图片或者文字表达的含义,更无法与同学分享。所以,为了能够将知识内化,兼职教师需要通过百度、查阅图书资料或者是直接请教备课老师等方式了解案例的事实情况。另外,在主备课教师提供课件的基础上,兼职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收集的教学图片、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制作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思路的多媒体课件及教案,切实提高形势政策课教学的吸引力。

2.4深入课堂,观摩学习,修正完善教案

听课是一个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形势政策课兼职青年教师,走进课堂,观摩学习,是学习和成长必经的过程。当教学内容基本准备就绪,但是在正式走进课堂之前,作为兼职教师,尤其是低职称低学历的青年教师,初上某一个专题,需要走进专业教师课堂听课,观摩学习。一是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思路、方法、对课程内容的拓展、语言艺术的运用、课堂互动、相关案例的分享等,以便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二是通过听课观摩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吸取他人有益的经验,取长补短,不断修正、完善教案,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增强形势政策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了解学生学情,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学习的兴趣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听课情况还要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价,注意做好听课记录,对一些精彩的导课,一些精彩的案例、一些引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互动等亮点和特色进行总结、内化,这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高校形势政策课具有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兼职任课教师必须要加强研究学习,在备课环节上下功夫,通过充足的课前准备,更加生动、具体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提高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兴趣,乐于接受,最大限度发挥形势政策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登全.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科教文汇,2016,(31). 

[2]形势与政策[EB/OL]. http://docin.com/p-555331175.html. 

[3]郎新发.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2). 

[4]陈彦飞.科研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J] .赤峰学院学报,2013,(7). 

[5]颜善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探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1,(5). 

[6]赵俊亚.集体备课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5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实效性 路径 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分析形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必要性

1.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但有时看问题容易简单化甚至偏激。同时,大学生又是最敏感、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总是鲜明地感受着正在发生着的国内外重大时事。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大学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他们急需接受正确的理论武装和指导,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2.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大学生认知的需要

“形势与政策”课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门学科交叉性、渗透性很强的课程,其背后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这门课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等,所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过程本身必然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知识运用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认知的一个途径。

3.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就是要从教育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并转化为科学的方法论来认识面临的形势;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问题,最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把握现实社会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

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主要路径

1.科学规范教学管理

高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组织环节的管理等都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确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原则,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管理上处理好教育教学要求的统一性、一致性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多变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大部分是由兼职老师讲授,授课形式也多采取讲座、报告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所以尽管它是一门必修课但很容易在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上被忽视,从而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2.大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以实际问题为轴心,表面上看是种种事实和现象的罗列与展开,但究其深层则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形势与政策”课并非就是论事,而应是寓理于事,以事论理,所以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渗透和应用,这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正确认识时事并准确把握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面对转瞬即变的形势发展做出冷静、理智的判断,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发展。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大部分为党政兼职老师,平时工作繁忙,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同时加大各领域专家队伍的建设。

3.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很强,涉及面较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形成了两个矛盾,一方面形势的快速发展与教师拥有背景素材滞后的矛盾,另一方面信息的迅速广泛与学生求新求深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以及学生中的热点、疑点问题结合起来,根据需要扩大知识量度,借知识的力量由浅表入深层,既适应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让知识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开阔他们的眼界,又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使学生学有所思,听有所获,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对策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等文件后,北京交通大学针对影响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强化课程的目标意识,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在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1.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

首先,通过课程建设的长期探索,根据有利于课程建设和与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逐步健全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确立了学生工作处直接管理,负责统一组织和协调教学工作,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文学院及各院党委共同配合实施的工作机制。其次,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规定了每学期16周,每周一学时排入课表,本科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根据教育部每年的精神统一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确定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和设置,统一编写讲义、制作音像课件、制作资料库,编印学习资料,订阅《时事报告》,逐步建立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第三,学校为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针对该课程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提前针对每讲内容请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的专家为专兼职教师作辅导,进行讨论研究;实行上岗教师试讲制度,对新授课的老师必须提前进行试讲,学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指导,合格者方允许上讲台;实行听课督导制度,学校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抽查听课,及时反馈意见;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通过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课堂讨论、学习论文等综合考核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各个环节落到实处,促使师生更加重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

2.加强教学内容针对化建设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时刻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宣传教育相结合,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与学生唯物辨证思维方式的形成相结合,紧密结合实际,帮助同学们认清国际国内形势,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近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颁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根据当前教育的重点要求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安排制定教学计划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制定专题库。而且我们坚持“形势与政策”课与学生成人成才需要相结合,如在国家自主创新中增加了“自主创新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专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大学生就业取向引导”专题等,适应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提高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生认同感,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特点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将不同年级进行区分,如在新生中我们着重增加了大学生担纲与国家发展、学校发展的讲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责任,在毕业生中我们增加了学生就业政策的宣讲等讲座,即使是经济问题这一普遍讲解的内容,针对不同学院学生的理解和需求,我们也会分出不同的内容,针对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会请有经济理论背景的讲座,让学生与专业相结合能够更深入地分析了解当前的经济问题,其它学院主要进行普适性宏观性经济问题的讲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试点安排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内容,配合教学热点、难点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形势。

3.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课程特点;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3-0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对大学生了解、分析、掌握时事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资源过于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惟有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方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应对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知》不仅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予以明确规定,由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方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基本内容相对稳定,而有关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等时事问题则动态性较强,这使得课程表现出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尤以变动性更明显。

2.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仅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部分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教育等六个方面。国际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调整复苏的情况;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国际关系;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展状况;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下的国际安全威胁问题;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策略与主张等五个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的特点由此可见。

3.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立于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党的政策等的宣讲与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由于国内外各种事件和问题的形成与发展都涉及大量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中立地就事论事地讲述时事、转述新闻,而要全面分析时事的发生历史、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事件的联系,阐明党和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使得教学具有思想性与知识性相融的特点。

4.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以时事和政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为教学目的,课程教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对相关理论问题全面而充分地阐述,只有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讲活、讲透和讲深相关的理论,才能使学生真心接受教育,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础上,才能指导他们清晰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现象、问题。

上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固有的特点对教学效果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们既是课程教学的亮点,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成为课程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它们也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变动性和广泛性强而连贯性、系统性相对不足,使任课教师因知识结构局限而难以驾驭所有讲授内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有广度而无深度,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扬优避劣、扬长避短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策略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尊重教学双方的主体性,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综合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的成绩评定机制。

1.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模式,在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主体、激发双方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它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举措之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保障,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课程教学能够获得实效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课堂教学的特点看。在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了解形势手段的便捷多样,令教师与学生在获取时事讯息方面处于同步状态,更何况学生人数众多、信息面广,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信息储量相对具有局限性。对此,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既能促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补充新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知识含量,又能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收集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准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感到困惑的问题等,从而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在知识上的互补、过程中的互动,避免出现教与学相互分离的现象。其次,从大学生认知特点看。当代大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相对简单、生活体验肤浅,来自外界尤其是网络的多元化、复杂性信息,容易造成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偏差。他们往往“在国家稳定和个人义愤,在理智和情感,在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等方面失去判断力。有些大学生的求异思维明显,对非正常渠道传播的消息信任度极高,易偏激和冲动,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号召性,往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他们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实认知情况,也能够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剖析、澄清和引导,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理论上所具有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国情、社情、民情,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他们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大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得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显得既十分必要也充分可行。

首先,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都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关,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产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无论是时事分析还是政策解读,都必需建立在学生对相关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这奠定了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地位。讲授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教学主题,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教育目的。但单一的讲授教学不仅会令课堂难以避免地陷入枯燥、沉闷的气氛之中,并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以讲授法为主的同时,通过将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讲授法的辅助,不仅能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学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使得以讲授为主、辅以其他多种形式教学法的运用,在实践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从小练就了利用网络获取资讯的本领,见多识广、头脑敏捷、思维活跃。相对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个性张扬且叛逆,喜欢并敢于表现个人见解,喜欢尝试新事物。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安于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从网络上所获取的知识,尤其是有异于教师所讲授的观点。90后的这些特点提醒教师,在讲课中应努力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讲授与其他教学法相融合,尤其要注意多给学生提问、发言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达的各种见解,教师不要急于以是非论定,而要以平等、尊重、友好的态度,鼓励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设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最终得出教师所需要的结论。

3.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多种教学法的运用,这些都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但作为一门课程,学生更为关心的是课业成绩。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评分机制,没有建立较为全面、公正的评分机制,没有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成果加以综合考量,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的效度。丰富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营造严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氛围,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给予他们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让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在真假难辨的资讯大潮冲击下,学会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系统的思维,正确认识和分析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始终将维护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评价,都通过学生对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形成有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这种初步形成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正确性,以及学生在这些观念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通过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表现来评定。其次,建立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需将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态度与成效结合考虑,在成绩评定中坚持“强化平时、弱化考试;奖励参与、看重态度;既重学习、更重应用;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原则与做法。具体而言,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互动、讨论发言、课堂作业等情况的评分;二是在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后,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学习体会等书面报告的成绩;三是期末的专题论文考核成绩,根据学期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相关内容给定选题范围,由学生据此选择论题、撰写论文,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这三部分成绩给出课程学习的总评成绩。

从教育学角度论,虽然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认识,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没有普适之道。但《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也可谓有一定之法,这个法就是教师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作用的认知以及教师自身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必不可少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曲 涛,马永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5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 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3.

[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Z].教社科司函[2011]22号.

[5] 陈 平,严 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J].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09.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7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 “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最用,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深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本研究基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建设“入耳入脑入心”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1“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现况分析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关于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意见》,规定课程成绩主要以课堂教学成绩与社会实践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进行综合评分计入学生成绩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实施意见》落实过程中,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经历了“2+3”教学模式到“2+1+1”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对2012级学生①抽样调查的结果,我们对学校的两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1.1改变单一授课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参加抽样调查的2012级学生中,97%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由2次讲座和3次理论授课的教学方式,更改为2次讲座、1次课堂授课和1次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

“2+3”教学模式,学生反映突出的是课程均为“满堂灌”的理论类课程,虽然每个学期的教学或讲座内容会根据国际国内热点进行调整,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上充斥的枯燥理论知识,使多数学生选择成为课堂“低头族”。

“2+1+1”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教学课堂的规范还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上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填鸭式”的纯理论授课,增添了时政热点讲座、红色景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等教学内容。

1.2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成效

学校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与管理,2013年将形势与政策课正式列入学生课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主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深化。在“2+1+1”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又增设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92%的学生表示对形势与政策课增设实践环节满意,但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任课教师需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同时在课堂上提供学生交流实践报告的平台,分享彼此的学习体验,在学生间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1.3细化课程讲座分类,深化价值观教育

“2+1+1”教学模式明确形势与政策课讲座以形势与政策类讲座为主,人文讲座为辅,学校要求学生2次讲座中至少1次为形势与政策类讲座。

形势与政策类讲座每学期根据理论学习计划,安排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时事政治、最关注的社会问题等,从独特视角,为学生深入剖析时政热点,提升学生对理论热点的认识和理解。

人文讲座以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的讲座或活动都可以纳入到人文讲座的体系中,以多样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索

2012级抽样学生对“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达到90%以上,同时对形势与政策课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意见。

2.1按学期形成形势与政策课讲座“菜单”

学生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呈现出周期不稳定以及供不应求的现象。

应对形势与政策课讲座存在的不足,学校需借鉴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上海市委讲师团等成功经验,组建专家讲师团,讲师团由校内经验丰富的思政教授以及校外思政领域的专家组成,由教授专家提供宣讲主题和宣讲时间,形成一份可供学生选择的讲座“菜单”,既保证形势与政策类讲座的质量,又能满足学生对讲座数量的基本需求。同时,学校需坚持人文讲坛预申报制度,每学期末要求各二级学院进行下学期人文讲座的预申报工作,校党委学工部根据申报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平衡人文讲座的开设场次和时间。

2.2按专业形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

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近年来主要由学生辅导员担任,少数思政课专业教师参与其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政治、经济、历史问题,因此在教学上理工科背景的辅导员负担较重,常常出现备课很辛苦,学生不爱听的无奈感。

应对任课教师的疲惫、学生听课的不专心,应探索尽快形成一支思想过硬、教学过硬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可以筛选出具有文史哲或经济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组建成该课程的专业教学队伍,并按专业背景实行教学专题和教学对象的分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由思政专业的资深教授作为导师对教学队伍进行专题指导培训。

2.3按需求形成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基地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环节,多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前往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随后撰写报告完成实践教学学分。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探索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队伍形成的基础上,任课教师需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爱国荣校、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3建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评估体系,设立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进一步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创新。

3.1建立适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已形成了以校、院(系)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形势与政策课尚未纳入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内。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因此要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评估体系。为全面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评估体系应设置学生课堂教学评估、同行课堂教学评估以及督导课堂教学评估。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估时,重点从学习效果、学习结果角度出发;同行课堂教学评估侧重于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考察;督导教学评估侧重于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考察。

3.2设置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估指标

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指标,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如设置:课堂教学是否能帮助“我”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实践教学是否帮助“我”拓宽了知识面,激励“我”产生更多兴趣等。这些从“我”出发的指标设置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同行评估的教学评估指标,主要考察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如设置:观点正确,概念正确;授课内容符合专题要求等。同行评估可以由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业导师担任,他们对专题内容有很深的了解。

督导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如设置: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下课,不随意调课;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等。督导评估可以由学校督导组担任,他们对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等有一定的研究。

4结论

本文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为基础,提出“2+1+1”教学模式的创新点和优点,研究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资源拓展、教学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瓶颈问题提出实际解决方法,希望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 选取抽样调查对象为2012级学生,他们为唯一一批既接受过“2+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又接受过“2+1+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学生。样本的调查对象涉及学校8个学院的22个专业的2012级学生共105名,通过座谈和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了解他们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及评价。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5-2-2(1).

形势政策课论文篇8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内容 政策性 时效性在我国所有的高等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当前形势与国家政策的教育,我们通常把这门课程称为《形势与政策》课,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加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纷繁复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国内国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此,从表面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尽管如此,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还是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具有相对稳定性,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把握好政策性和时效性,这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和时效性的含义。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它必须具备政策性和时效性的特征,那么对于政策性和时效性怎么理解呢?

要理解政策性,先要理解“政策”的含义。所谓政策,就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由此可知,政策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等所制定的政策都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在它的导向和规范下行动就具有政策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政策都具有导向性和规范性的功能,因而具有政策性。当然,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政策性。广义的政策性是指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所形成的导向性和规范性,甚至包括宪法和法律所形成的导向性和规范性。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别重要的课程,它必须具有导向性和规范,因此,它的教学内容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宪法和法律的精神,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这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

一般而言,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来说,它的时效性一方面是指有关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有关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主要包括最新出现的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状况、经济格局发展变化状况和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及其变动状况。国内和国际的这些情况都必须是最新出现的。按照《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周期来看,这个“最新”应该指的是半年之内发生的情况,最多不能超过一年。而且这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关注度和参考价值,属于国内国际极其重要的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或者探究在近半年之内、最多一年之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

二、政策性和时效性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大学教育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重要使命。其中,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正是通过教会大学生懂政治、识大体和勤观察、会思考等本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要懂政治、识大体,就必须领会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甚至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要勤观察、会思考,就必须敏锐观察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分析国内国际社会基本走向。这两者正体现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政策性和时效性。那么,政策性和时效性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怎样,两者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政策性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灵魂和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教会大学生懂政治、识大体,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课程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必须担负起这个使命。因此,它的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好政策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始终关注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以及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离开了这些基本方面,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而是讲故事或者听新闻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或者违背基本的原则,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基本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政策性,也决定了政策性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灵魂和根本。

其次,时效性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生命和活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这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来说尤为重要。《形势与政策》课要教会学生懂观察、会思考,这个观察就是观察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个思考就是思考国内国际当前出现的重大事件、事情和问题。国内国际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出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关注并采用这些最新的情况,它的教学就会成为死水一潭,没有生命和活力。关注国内国际最新发展态势,就会给《形势与政策》课注入新鲜的营养和血液,因而就会带给它以生命和活力,而这正是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所带来的功效。因此,时效性就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生命和活力。

上一篇: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产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