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0 09:49:01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1

相关热搜: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专业介绍

引言:

    之所以要把工商管理作为学科来设置,原因是工商管理经过对营利组织在行为及理论管理上面做探究,可使营利组织更好地配置自身资源、协调自身管理,从而赚取最大化收益。尽管只有几年时间,我国关于工商管理做出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大有进展,但依然需要紧跟国外的趋势,这样我国才能在工商管理上的钴研上再上一个台阶。

—、在工商管理上国外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内容

本文将把国内外从2004年10月到今年10月这10年内的发展来加以分析。总的来看,对工商管理国外这10年在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人力资源及技术经济六个层面上都有突破。但是,对工商管理国外这10年在企业战略、会计理论、企业文化及财务管理四个层面的突破较小。特别在人力资源层面及项目管理层面,国外研究自2004年开始一直表现为增长快速的状况。而在市场营销层面,尽管中途有一两年的下滑现象,可是总趋势还是良好的。对技术经济而言,是在2009年开始方才有所突破的。但运作管理层面就不容乐观,自2007年以后至今就长期表现为下降状态。

针对于工商管理,再从论文数量来对这10年国外的趋势热点做探究。可以明确的是由于人力资源层面的髙速发展,这10年与人力资源层面关联的论文毫无疑问数量是最大的。反观另外九个层面的论文数量排名髙低,市场营销位居第二,经济技术位居第三,项目管理位居第四,企业理论位居第五,运作管理位居第六。从排名高低便能再次清晰地确定研究趋势、热点内容所在。

二、在工商管理上我国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内容

因为经济改革是最近10年才被我国慢慢看重的,所以1.0年前在工商管理上我国还是很模糊的,几乎找不到什么工商管理关联的论文。但是,这10年内自从我国敏锐地发现工商管理的一系列意义,迅速呈现出强大的研究力度。仔细探究10年内我国在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人力资源、技术经济、企业战略、会计理论、企业文化及财务管理这10个层面的成果,明显发现论文数量全部是上升趋势。

关于工商管理,尽管跟10前年类比我国进步巨大,但这种进步在上述10个层面间比较并不是同步的,有些层面进步巨大,有些层面进步偏小。细化研究成果后发现有三点明显的结论|li。第一点、研究成果属市场营销最突出,究其原因是经济与国企双重改革的强化,使得企业改变过往的态度,不再一味只看重生产来增大利润空间,而是逐步聚焦企业跟市场间的种种牵连。第二点、研究成果除开市场营销的领军地位,第二位是技术经济,第三位是企业战略,第四位是运作管理,第五位是项目管理,这四个层面也有比较多的成果。第三点、与上面两点区别的是较为逊色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中,较为逊色的第一属财务管理、第二属会计理论,这两个层面的论文可谓是寥寥无几。

三、在工商管理上我国研究趋势、热点内容不及国外的地方及相关建议

对工商管理而言,综合上述对国外、国内的趋势探究,能明显挖掘到国外国内的区别之处。从国外来看工商管理,把研究成果加以排名,第一是人力资源,第二是市场营销,第三是技术经济,第四是项目管理。很特别的是企业战略在论文数量上曾一度飙升后又下降明显。从我国来看工商管理,同样把研究成果加以排名,第一位是运作管理,第二位是企业文化,第三位是技术经济,第四位才是人力资源。虽然,国内外研究在技术经济以及人力资源层面出现了交集,但总的侧重点差异仍然巨大。现实是:国外正在侧重的热点,我国的研究还没有涉及或刚涉及,我国正在侧重的热点,国外四五年前就已经完善,这正是我国涉及工商管理始终不及国外的显著表现。

综上本文提几点有利的借鉴。第一点、对工商管理学者而言,首先要随时注意国外涉及工商管理的新趋势、新内容,及时紧跟趋势针对我国情况做研究。第二点、国外往往不仅对理论看重,更看重实践跟理论的融合。相反,我国太侧重理论,以致于忘记了实践才是硬功夫。我国要尤其注意这点,一来加深理论探究,二来多把理论放到实践中去确定理论是否有效。第三点、国外研究是非常看重科学性的,所以创造了实地、非实验、实验及案例等办法,目的是以之来论证理设是科学还是不科学的。我国理论缺陷最深的地方就在于学者爱凭经验,不爱借用实证验证。这就要求遇到与工商管理关联的研究,我国学者都尽量把国外学者当成榜样,以实证研究替代过往的经验探究。

结束语:企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这就是我国特别看重企业生存、进步的原因。而工商管理从属管理科学,侧重对象是营利组织(企业),所以无论是研究起点还是研究落脚点都是在企业效益的层面上。本文仔细剖析了我国的现状,找出在工商管理趋势、内容上我国不及国外的地方,并提出三点建议,给工商管理学者一点有利的借鉴。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传统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力。第四,盲目设专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受本科工商企业管理教材的影响,工商企业管理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特别是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工商企业管理案例不断涌现,然而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3.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式落后,工商企业管理学习方式僵化

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按部就班的讲授课本知识,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课程的一个总体认识。显然此种方法不仅不利于工商企业管理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二、人才市场对高职专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导向

1.人才需求量分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是具有很广的适用性的、社会经济各领域有广泛需求的专业。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有用武之地,社会各领域、各单位也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据中国新闻网公布的国家工商总局的一项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国私营企业已达到300万户,同比增长20%,增加近35万户。按此增长速度分析,全国私营企业每年至少增加了30万户,按每个企业需要若干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计算,各种工商企业每年需要增加大量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2.学历需求分析

过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盲目跟风,过分看重学校的名气,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和“211”院校的毕业生,片面追求高学历,要求必须是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但是实际上名校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人才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学历不再是评价毕业生唯一的准绳,企业更为看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3.需求结构分析

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比中高级职称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多,竞争将更加激烈,具有较强职业能力者将能胜出。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知识更新快的专科层次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

三、加强高职专科层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本位”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的契合协同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学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一决高下,就必须具备企业青睐的独有的职业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英文为competency,并建立了冰山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胜任能力,认为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例如,绩效出众者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即能够发现问题,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笔者认为:胜任能力是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整合与协同。

因此,我们可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兰博士的胜任能力模型理论为支持, 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胜任能力模型和体系,以帮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达到就业岗位的能力胜任的需要,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营销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考试,以帮助学生将来能适合在各种类型工商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管理工作。

1.专业能力

即专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有牢固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一名合格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工商企业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都应相当熟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既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创业管理、经济法等课程的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强绩效与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实务、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课程更深入更完整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掌握必要专业技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

专业胜任能力的获取和提升,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的文献研究法,行为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另一方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工学结合,即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 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现“职业实训校内化”,建议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校外实训基地)与本院专业教师共同努力,在校内规划建设实训室等让学生在校内通过仿真的教学环境,锻炼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操作技能。在加强校内“工商企业管理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众多,应力争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拓展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争取企业或事业单位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或长或短的顶岗实习和实践机会。

2.社会能力

即职业素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普遍比较看重。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要有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时刻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迎接挑战,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职业道德虽不具有强制性,但却是所有工商企业管理从业人员最大的共识和其执业的重要因素。

3.方法能力

即通用胜任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沟通等管理能力。

“全员营销”意识的深化,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有自身的准则和工作流程,与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微妙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企业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修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国家财政部制定.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2009年修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3

(一)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是整体的企业发展指导方向,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选择问题,过去,我国企业管理对管理战略的研究和关注都比较少,很多企业在管理和发展中,都只顾眼前的发展形式,解决当前的发展问题,对于企业全面的管理,发展的管理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没有研究出全面的管理战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是近些年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工作发展带动起来的新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在工商企业管理工作中,其地位正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中开始注重发展战略的分析,对于企业进行综合全面的发展战略管理。当前我国工商管理工作中,把战略管理提升到一个热点关注地位,这不仅在企业中备受管理者的关注,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成为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重点。

(二)企业文化管理研究

工商管理中,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的研究增加,也成为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企业文化关系着对企业员工价值观的树立,是企业员工凝聚力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过去企业发展中,对于文化这样的企业竞争软实力并不注重,但是,近些年来工商管理理论的研究,不仅注重管理手段的创新和管理机制的变革,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大多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研究而制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建设,是工商管理工作中一个新的研究点。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把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企业形象,经营理念等多种文化思想相结合,对企业整体的文化建设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企业的发展中,竞争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软实力。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中,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工商管理中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人,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促进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工商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人力资源因素的整合和管理,也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从管理类学科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分支,企业的发展要重视人的价值,协调好人力资源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前我国工商管理问题研究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把握也是比较突出的,国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工作主要是对激励体系构建、工作外包化、员工满意程度、企业薪酬设计、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集团企业继任者的管理等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运营和组织管理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这种企业组织管理形式的不断变化,就为工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的研究课题。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的整体经营模式的不同来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向。从人力资源的内部管理角度来说,也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不断建立新的管理方法和体系手段,以保证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适应企业整体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热点问题发展趋势

(一)整体的企业运作管理国际化水平提升

从当前的工商管理工作发展的形式来看,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水平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和世界接轨的程度将不断提高,在工商管理的研究工作中,也会有更多更全面的管理思想呈现出来。企业的整体运作管理,将在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上,有更深的发展。企业整体的运作管理,也将会出现管理内容的不断细化,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战略管理相结合,未来将会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工商管理中营销管理的内容将会有所扩展

当前的管理形式下,工商管理工作虽然注重对企业营销运作的管理,但是营销活动十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工商管理工作中,将对市场营销的渠道,手段,管理模式等,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无论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形势,还是国际上整体的经济发展背景,都要求工商管理中对市场营销模式的管理更进一步。综合当前国外市场营销的具体情况,在品牌营销,渠道营销的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营销模式研究。我国当前也面临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在工商管理中也出现了B2B营销、客户生命周期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等营销理念研究转变等新的发展情况。所以,这也将成为未来工商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

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同时,工商给你管理研究也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学科,经济形势的瞬息万变牵动着学科发展的神经,与时俱进,不断分析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对策,是工商管理工作的重点。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企业运营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企业诞生、成长与发展各个阶段。其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工商管理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为工商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在内都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做出了相当丰富的论述。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必要性,其次概括与总结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为提高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供思考。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

首先,企业工商管理是指企业在一系列组织框架与制度下,通过经营管理活动、企业战略选择、财务管理与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最为根本的是,无论是企业成长初期还是企业发展中期,企业工商管理活动都掌握了企业发展的命脉与关键。其次,在理清企业工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掌握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涵。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是指为了完成既定的企业工商管理目标,在总体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下培养足够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才支持,本质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提升。其中,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包括本土培养与合作培养,本土培养是指以培养工商管理系统内的人才为主,学生或学员通过职业发展规划、专业知识学习、企业管理培训等方式逐渐掌握工商管理所需的知识体系。与本土培养相反的是合作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单位无法通过第一种方式培养足够的工商管理人才,或者说目前本土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工商管理更高层次的人才需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途径中无论是本土培养还是合作培养都需要以服务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为目的,以企业工商管理实际状况为依据,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而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效。

(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方面。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途径来看,本土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尽可能地缩小培养成本,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而合作培养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能够缩短本土人才培养的持续时间。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高效管理员工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员工管理与维护成本都是影响企业效率的关键环节,这对于成长期的企业或公司尤其重要。本土培养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整个阶段都能进行有效管理,根据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可知,长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必然处于LAC曲线的最低点。而对于合作培养而言,仅访学成本高于本土培养的成本,但是其收益一般情况下更高,对于工商管理方案制定、活动展开等理解更深。第三,除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以及高效管理员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统筹企业财务状况层面。成功培养模式为能够合理地发挥工商管理人才的作用引导企业的资金流向,保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确保企业融资顺利进行。包括财务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产业链管理工作在内都是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用武之地”,由此可见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对于整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

首先,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作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首要困境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国内工商管理教学水平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加之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市场条件,绝大部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仍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培养方法大都为专业课程学习、外部机构实训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校若不改变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必然被高度竞争的市场所淘汰,相应的工商管理人才支撑作用必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

此外,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困境还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根据统计数据,我国78%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细节化,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只精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中的一门或少数几门。显而易见的是,零碎的知识体系导致工商管理人才难以从全局、系统的角度把握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难以全面地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效率与水平。最为致命的是,如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决策者并未全面掌握工商管理知识体系,那么企业在做重大转型战略或遇到重大危机时就有可能误入歧途,不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石。

(三)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

具体而言,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缺乏目标性,在评估培养成果时往往不了解人才培养的重点与重心在哪,以至于使用“一刀切”的评估机制,并未细分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结构的人才的工商管理特点。另一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缺乏科学性。在评估培养成果时大都重视可量化的成果,而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在内的大量培养成果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评估时存在较大的偏误。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以现代教学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

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的问题,因此构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需要以现代教学手段革新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现代教学手段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包括“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等等,而转向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具体而言,现代教学方法包括网络在线学习法、工商管理实训课堂以及校企互动教学课堂等,通过引进现代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或学员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其夯实理论掌握程度,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管理,既提高了学生的实战经验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二)以理论结合实际丰富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

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的丰富与充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贯穿始终。理论结合实际一方面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工商管理理论基础,尤其在课堂教授、课后复习以及教学考核过程中体现理论知识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商管理实践相结合,单方面掌握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都不是合格工商管理人才的标准。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理论培训与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企业实训等实践培训相结合以提高培养实效。

(三)以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成果评估

由于培养成果评估涉及主体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学校、学生等,因此构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还需要以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成果评估。尤其注重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无形工商管理素养的考核,避免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传统评估方式,以多维度、多样化为评估标准,从而达到良好的评估效果。最为根本的是,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机构需要越来越重视对工商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突破单一的培养成果评估标准,并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做出贡献。根据分析,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加快我国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机构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方参与主体需要在深刻认识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内涵与必要性基础上分析目前工商管理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需要辅以现代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际理念以及多维评价体系等举措,尤其需要重视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成果评估等方面的完善。

作者:马杰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营业部

参考文献:

[1]陆红光,黄静,李举烈.不一样的课程专业,不一样的工学结合———高职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莫少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基于服务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

[3]庞中燕.区域经济发展下的广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6(29).

[4]初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践研究———以黑龙江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5(4).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5

(一)工商管理培训没有得到重视很多企业虽然顺应潮流开展了相关的工商管理课程,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有着足够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尤其是一些发展中的企业,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培训表示不理解。这样一来,在这些企业开展工商管理课程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员工在进行培训时也只把培训当做任务,没有认真的去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

(二)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落后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的落后,是很多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国内很多的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培训方法,使得学员在进行学习时不能充分理解理论意味较强的工商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每年的工商管理培训内容基本一致,没有将与时俱进的工商管理知识更新到培训中,使得工商管理培训难以引起学员的兴趣,并且也难以达成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培训考核制度滞后考核是督促学员认真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的良好手段,所以也是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一些企业的考核内容非常简单,以便使员工顺利通过考核。这使得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本身对学习也不甚重视。因此,培训考核制度的滞后,也是影响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重要问题。(四)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因为想要长期聘用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培训教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来资助教师到国外进行进修。这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没有认真的选择工商管理培训教师。而教师存在的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将会影响培训的效果,从而使企业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工商管理培训。

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途径

(一)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就可以使企业领导和员工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从而用端正的态度来进行工商管理培训,自觉的完成工商管理学习,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为了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首先要对企业领导阶层进行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知识普及,使企业自上而下的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视起来。其次,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重要性的宣传,使企业员工了解到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从而使员工将工商管理培训当成自己的责任,进而认真进行工商管理学习。

(二)对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进行改革企业要积极的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改革,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首先,要采用“大脑激荡法”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方法对学员进行培训,从学员的需求角度出发,来进行培训方法的选择,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其次,要不时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一些最新的案例加入到培训内容中,从而贴近学员的生活,使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三)完善培训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培训考核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要为学员创造一个好的考核环境,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其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员进行考核,从而真正了解学员对工商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者,要适当增加考核内容的难度,不以学员通过考核为考核目的。总之,只有使学员重视起工商管理培训考核,才能真正的督促学员进行工商管理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

(四)注重培训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企业要注重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建立严格的师资认证体系。其次,要从国外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培训教师,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再者,要对师资队伍进行投资,保证教师的培训水平定期得到提升。另外,要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队伍参与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总之,只有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为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三、结论总而言之,通过了解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时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到相应的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途径,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管理素质,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管理。而在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来完成。所以说,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提高对于加强企业管理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6

1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1 认识存在偏差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认识存在偏差,过于重视学生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教育,也开始专业技能教育,但是忽视或者淡化创业意识教育,学生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1.2 创业氛围不浓 

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由于工商管理论文专业在日常教学中没有重视创业意识教育,因此在高校中缺乏创业氛围。创业氛围的缺失使创业没有能够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追求,校园文化建设也没有突出创业元素,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3 师资建设滞后 

创业导向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是简单地假如创业方面的教学内容,需要学校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与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创业教育实施的直接推动者,基于创业视角的教师队伍亟待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1.4 创业实践乏力 

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指导外,更需要积极开展基于创业导向的实践活动。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缺乏将创业与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思想意识,要将创业理论指导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内化理论并丰富创业理论。 

2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改革的思考 

2.1 构建基于校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不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出现同质化现象,创业教育缺乏特色。关键的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没有与校情结合起来,因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教育要进行重新定位,将创业教育置于校情背景下,充分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放大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创业教育逐渐从作为一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转变为一条关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2]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成功学校创业教育成功经验。这样才能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彰显学校特色。 

2.2 构建基于创业导向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从文化方面作用于师生的精神世界。创业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创业元素作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通过文化渗透的形式,向学生渗透创业知识,适时地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宣扬创业实践事迹,在学校营造浓郁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进一步激活全校师生创业的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2.3 启动“一师多能”师资建设工程 

教师队伍建设是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的关键,学校要启动基于“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其基本思想是“外引内培”。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创业素养的教师,通过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其他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夯实既有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导师定期开展讲座,深入开展基于创业视角的教学研究活动,打造出一支“多能型”师资队伍,推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 

2.4 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 

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载体。因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发挥校企合作在创业教育中的推动作用。基于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要改变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必须要构建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合作,通过校企不仅有助于培养创业型人才,还要在校企合作中,使企业获得利益,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发展的理论高度,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 

3 结 语 

总之,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要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加强思考,正视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不断进行改革,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7

一、日本经营学的发展历史研究

日本经营学的历史发展,必须首先从商业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开始。日本的商业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以后(1868年)。最早的商业教育有神户的商业讲习所(1878年),大阪的商业讲习所(1880年)等。这中间由福泽谕吉题写的东京会议所中的商法讲习所,在1884年经东京府厅批准改称东京商业学校,归农商省管理,实施西洋式的教育。这一年,颁布了商业学校通则。同年,文部省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内设立高等商业学校,第二年即1885年,两校合并,由文部省管理,称为东京商业学校。1887年改称高等商业学校,后来在1902年改为东京高等商业学校,1920改为东京商科大学,1930年改为东京产业大学,1935年成为一桥大学。这是日本最早的商业高等教育。商业学校通则以后,按通则分为中等商业教育和高等商业学校的商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来说,1902年成立了神户高等商业学校,1903年了专门学校令,第二年(1904年)成立了大阪市立高等商业学校。这以后,在山口、长崎、名古屋、横滨等很多城市成立了高等商业学校。1929年,神户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神户商业大学,大阪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市立大阪商科大学。与此相对应,日本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早稻田、明治、中央、日本大学等都做了商业教育的准备,例如早稻田大学在1902年设立早稻田实业学校进行商业教育,2年以后,大学的商业教育,都改成商科(商学部)。与商业学相关的课程如商业通论、商业算术、商业实践、通商制度等在商科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商业学的教学课程为经营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岛国,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明治维新前半期商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很慢的,这一点和工业、农业等实业教育是共同的。但是在明治维新后半期,随着高等教育机构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商业学系列课程,商业教育才开始获得了初步的位置。日本学术界认为,这其中有两位经营思想家贡献最大,他们对日本经营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实业界都产生最广泛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福泽谕吉和涉泽荣一。福泽谕吉(1835—1901)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大力宣传向西方学习,传播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又鼓吹战争合理化。但是,如果仅从对形成日本经营学的角度分析,他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福泽谕吉在明治维新前曾三次到国外,接受西洋的知识和理念。第一次是1860年1月至5月到美国,第二次是1862年1月至1863年1月到欧洲,第三次是1867年1月至6月到美国。福泽谕吉是当时知识阶层中站在最先进高度的思想家,他主张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的政策,导入西洋的文明,他强调发展工商业的意义,认为富国必须发展工商业的制度和学问,商人是立国富强的根本。为了国家的目的必须发展教育培养有文明思想的经营者,並发挥他们的作用。1873年著述了日本会计界有名的《帐合之法》,引进西式簿记作为教科书,1890年在庆应義塾大学开设了理财专业。尤其是1893年在日本《时事新报》发表了有名的《实业论》,並在这一年印成单行本。福泽谕吉在《实业论》中强调兴办实业对国家利益的贡献。福泽谕吉的思想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经过商业高等教育的青年进入了像三井、三菱等原来由财阀控制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称福泽谕吉为明治文化的伟大的先驱者。明治维新时期对商业经营思想有很大影响的是涉泽荣一。涉泽荣一(1840—1931),曾是日本实业界的领袖人物,创办各种行业的公司、企业500余个,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的《论语》。涉泽荣一在论语讲义中明确指出“打算盘讲的是利益,读论语说的是道理。论语和算盘相互为伴,在商业活动中,必须是一致的”这就是儒家式的经营理念,所以称涉泽荣一为近世儒商。在日本,他的理论简化为“论语和算盘”的经营处世哲学,也就是经营理念。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个人和企业的修养,也是经营活动中人格的尊严。日本学者认为,涉泽荣一的“论语和算盘”的思想和福泽谕吉实业论的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经营理念方面的二大潮流。涉泽荣一的思想是经营利益和道德的统一,是儒家伦理。福泽谕吉的实业思想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西洋功利主义,其目的旨在富国强兵。涉泽荣一强调商业经营中私利和国家利益的统一;福泽谕吉也强调经营的私利,但认为只是客观上相对使国家利益得到了保障。他们二人都对日本近代企业经营活动的思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实质性的阐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和实业的发展,以及日本经济的繁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美国、英国、德国也都有了商科大学,但是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课程的内容不一样。日本逐步引进了与日本商业学的内容不一样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和美国的管理学。上田贞次郎(1879—1940)是这方面课题的典型的先驱者。1902年,上田贞次郎在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留学欧美后回到母校当教师,1909年开讲“商工经营”,使商业学经营学化,从而逐步建立了商业经营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工业化急速发展,建立了一大批近代化的企业,使经营大规模化。日本经济的发展从商业中心向工业中心转移,除商业经营以外,工业经营也成为研究的对象。日本引进了以重商主义为历史背景的“经营经济学”。上田贞次郎的学生增地庸治郎(1896—1945)从德国学习经营学回国,1926年出版了《经营经济学序论》。1922年渡边铁藏出版了《商事经营论》,1926年出版了《工业经营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庆应大学经济学部以及明治大学商学部,在1928年都开设了“经营经济学”这门新学科课程。1927年7月,日本成立了“日本经营学会”。总之在上世纪20年代(昭和初期)建立了日本的经营学,只是其名称有些变化,主要是商工经营,商业经营论和工业经营论,以及经营经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美国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将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并为后来的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日本引进“管理论”是从实务部门开始,加岛银行的星野行则在1921年参加日本工业俱乐部英美访问实业团,介绍翻译了这本书。日本大藏省专买局的神田孝一发表了《实践工场管理》、《工场管理论》。日本1922年成立了产业效率研究所,各地成立了效率研究会,从工场的实际出发研究改善工场内的管理问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开设了管理学的课程,例如1921年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的国松丰出版了《科学的管理法纲要》,市立大阪高等商业学校的村本福松在1922年开讲“科学的管理法”,明治大学的井关十二郎翻译介绍了法国著名管理思想家亨利•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并从1922年开始开讲工场管理、广告研究以及效率研究。管理论是从工场的具体场合中以效率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有一定的工学色彩,所以1935年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设置了工业经营分科,开拓了工科性质的管理论教育。这样在商业教育的同时,出现了管理论的教学课程,1937年在一些高等工业学校开讲了工场管理法。管理学的出现,刚开始只是以劳动条件、工作协调、工作疲劳等问题为对象,从产业心理学和劳动科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商业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要比管理学高。经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导企业收益性的企业经济活动,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所以当时有些日本学者指出经营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关系密切,同时与会计学也有关系。但是经营经济学侧重理论,缺乏严密的因果法则,也缺乏技术论和政策论。经营经济学是研究资本家个别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价值循环,是以价值增值过程为基础,因而很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管理论集中关心的问题是具体的生产水平的效率,是研究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工学的一个领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昭和最初的十年(1925至1935年)成立,基础慢慢得到巩固。后来,日本的经营学受战时体制和经济控制的影响,统一以国家目标为主,提倡以日本为基础的工场管理,经营学就再没有取得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财阀解体,推行企业经营和产业系统的民主化,确立安定的经营秩序。日本战后的经营学的基调,由战前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转而导入了美国的经营学特别是管理论,翻译了大量的经营管理学“management”,日本人用片假名作为外来语称为“マネジメント”。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不仅仅是因为成功的经济政策,同时还因为具体的成功的企业经营,其中经营管理学的标准教材的普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日本的高等学校商学部和经营学部,由原来的商业教育发展到经营学教育,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日本经营学的研究内容

日本的经营学,分为经营经济学派和经营学派。经营经济学派是以从事经济活动的经营经济的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个别资本的单位就是企业,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经营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理论运用到经营学中,所以又称为资本论的经营学派,这一派他们将经营学看成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经营学是属于理论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营管理学对日本经营学界有很大的影响,称为组织论的经营论派。这一派认为企业是一个组织单位,以组织理论为中心来构造经营学。近代的企业已由资本家的企业阶段向现代企业的阶段转移。资本家的企业主要是进行劳动榨取和消费者的榨取,从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是由于劳动者保护立法、消费者保护立法以及禁止垄断立法等等,这些立法制约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经营的大规模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家是投资人,投资人与经营者分离,从而使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组织中的核心,是组织的重要成员。现代的企业追求的利润,不再是通过榨取劳动,而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的导入等等革新活动才能达到。组织论的经营学主要内容是分析明确企业的经营结构、技术的结构、组织的形成,组织的维持和管理,组织的决策系统等等,达到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的,这已成为日本经营学的主流。经营学的领域是很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经营学。例如,从方法论的角度可分为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的经营学、理论的经营学。规范论的经营学,主要是在经营学中引入良心和公正,即所谓伦理的规范。然而伦理的规范与科学方法不一样,因为如何制约经营的合理化并没有一定的具体方法。提供经营实践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经营学称为技术论的经营学。它并不是追求抽象的理论,而是说明经营实践的目的和有用的各种方法,是以技术和经验为主要基础。例如经营决策论、科学的管理方法、经营技术、经营工学,运用博弈论、运筹学等。理论的经营学是将经营的实践、经营的现象进行记述、分析、说明,使之成为理论的认识,形成抽象的因果法则。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论的经营学和理论的经营学,这三者之间都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互辅佐,这对经营学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三、关于对经营管理的理解

日语中的单词“经营”“管理”,都是使用汉字写的。日语“经营”的意思是经营、管理和运营。经营学在日中词典中翻译成“经营学;企业管理学”,这与中文的意思是一样的。另外日本将英文“management”作为外来语,用片假名写出“マネジメント”,日中词典翻译成中文是经营管理。那么经营和管理是否是一回事?根据日本经营学词典对经营管理的理解,认为经营管理有各种各样的用语解释。第一种认为经营是指收益性的组织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管理有从事经济的组织的企业的管理,此外还有行政组织和其他非经济的事业的组织的管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二种解释是根据20世纪早期著名的管理思想家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的阐述,事业的经营所必要的五项职能是技术、营业、会计、财务、安全和第六项职能管理,经营是这六项职能的综合。管理的目的是达成事业的效率,必须遵循十四条原则。所以经营和管理是不一样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第三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相接近。日本的公司,部课长的层次称为管理者,社长和最高领导层称为经营者。经营决定企业政策和战略,要求达到最高的水平。管理是管理阶层作出管理和监督层面的业务决定。经营和管理虽然都和决策有关,但是层次不一样,如图1所示。在实际工作中倾向用第三种的观念。另外再从一个决策的过程来看经营管理,那么它是为了达到经营目的的综合的经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们的决策条件制约着经营结构。企业经营的内部结构是经营管理论的基础,所以如果将企业达成目的的决策过程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具体主要包括:(1)管理一般理论(2)经营战略论(3)组织论(4)生产管理论(5)营销管理论(6)采购管理论(7)研究开发管理论(8)财务管理论(9)人事管理论(10)经营情报系统论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密切相关,经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涵盖了管理,但不等于就是管理。有的日本学者认为经营学的两大支柱是战略论和组织论,而管理学是按照企业内部结构的分工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管理。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决策论的研究(2)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关系上的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3)适用于管理的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研究。

四、关于对经营理念的理解

经营理念是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方面基本的价值、态度、信念的行为标准,也叫经营哲学,它是公司基本方针的经营信念的文化的明确化,是道德的要素,是决定经营目的的价值前提。它关系到经营者、从业员、消费者等等各方面的合作和信赖,关系到企业的永续和成长。经营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的,而为了达到目的必须选择合理的手段,选择合理手段的过程必须以道德为价值前提,这就是经营伦理。它是对文化和社会认识行为的标准,是经营理念的核心。违反经营伦理的企业行为,就会引发企业的各利益集团以及一般社会的不信任感、抵抗、脱离等等行为,所以经营伦理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学者对经营伦理的内容至少有如下几条:(1)为了提供效率,避免过分强化劳动;(2)排除人事的情感化,期待客观公正;(3)严禁公私混同;(4)尊重人性,防止伤害个人的尊严;(5)考虑公害等社会费用;(6)避免夸大的宣传欺骗消费者;(7)避免品质低劣,不公正的交易;(8)避免粉饰决算,欺骗利益关系者;(9)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等等。共同目的能使经营者、从业员、消费者、社区等各种利益集团组成协力合作的体系,但是这都离不开经营伦理,否则为了目的而选择违背经营伦理的经营行为,会使合作体系各成员形成矛盾,从而导致合作体系的瓦解。企业经营的作用,从价值体系来看,就是为股东、从业员、顾客创造价值,(图略)。日本学者特别推崇涉泽荣一“论语和算盘”的观点,虽然这是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但是它深刻的表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伦理,所以认为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五、几点启示

工商企业管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双轨制;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覆盖领域广、实践性强的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发放。本次研究分别设置在校生问卷、企业及毕业生问卷,分别对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企业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对该专业的一些感受,同时了解实际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以湖南省高校为主,另对江西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的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研。两种类型问卷的调研时间均为一个月,其中在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发放了500份,有效回收463份,回收率92.6%;对企业及工商管理毕业生问卷发放了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回收率92.5%。

2.个案追踪调查。研究选择了20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谈。通过与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进一步论证结论。

二、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调研

根据在校生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2%的人认为更多的校企合作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这也说明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是明显不足的。根据企业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时,92.86%的用人单位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经验。从这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来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在被调查的在校生中只有2.5%的人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很清楚。对专业定位的不清晰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短板。调研中,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

1.教学重“量”而不重“质”。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知识面涵盖非常广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多,覆盖面广,既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类核心课程,又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经济类课程,还涉及到法律、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开设的课程太多,导致每一门蜻蜓点水,求广不求精,重“量”不重“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2.理论与实践学习不对称。工商管理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文科,专业的实践性不如理工科类专业强,平常的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巩固,导致部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用性产生质疑,从而会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降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校企合作的缺失。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的是现代公司的治理,而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不能紧跟企业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老师讲课所引用的案例多是一些像华为、谷歌这样的公司案例,这些案例虽然典型,但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切身的体会,无法获得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4.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实践教育的不足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思考问题而不是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往往导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因为应用能力较差而遭到企业的拒绝。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太满意的,其中只有2.22%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很强,81.11%的企业人士认为应用能力较差或很差。

5.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同龄人相比是处于弱势的,他们往往在大的局势和整理掌控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对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的企业对众多高校工商管理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是存在质疑甚至是不满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只有2.6%的企业人士认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强,81.25%的企业人士认为其核心竞争力弱甚至是差。

三、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需要从政府、学校和学生3个方位来解决。

1.政府鼓励“双轨制”教学。虽然目前几乎所有专业都要求学年实习,但是很多情况下短短一两周的实习只能让学生走马观花。政府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应当充分发挥其过渡作用。政府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大力推广“双轨制”教学,即本科生在完成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后,不想继续从事科研的学生可以将一半的学习时间放在企业实习中完成。诚然,德国的“双轨制”教学在许多国家和理工科专业中实施并不成功,因为部分专业需要扎实且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些理论只能在学校集中学习,但是这项制度非常适合对实践要求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轨制”教学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接受程度。中国企业不同于德国企业,更倾向于接受培养完善的学生,而不乐意花费成本进行过多的员工培训。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对于接受“双轨制”学生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比如减免税收等,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合作。

2.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阵地,对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主导作用。(1)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设置是解决课程僵化的最主要的措施。“灵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建立灵活的选课系统,第二是要制定灵活的考核制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尽早走上职场、积累经验也是他们本科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适逢教育部同意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应当以“学分制”作为学位授予的衡量标准,在规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分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下自主选择每学期课程。(2)实践能力培养。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适用于理论考核的考试制度并不能完全考察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的程度。课程的考试方式往往决定了老师的授课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多的教师为了保证考试内容的传授,而弱化甚至削减所谓“超纲”知识。而学生也会尽量迎合考试框架以期得到更高的分数。由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工商管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考核。即根据小组作业的情况评判整个组的分数,而不是以学生个体作为评判对象。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小组内产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提高考核制度的可行性。(3)语言水平提高。为了解决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沟通”问题,高校应当制定课程或者举办活动,多方面提高工商管理本科生的语言水平。语言水平的提高,不光是指学习英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更多的是中文母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学校应当提供更多沟通和写作课程的选择,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比如布置更多的小论文作业或者提供更多课堂展示的机会等等。第三,学校的团学会要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和竞赛,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3.学生自主提高软实力。(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根据调查,在工商管理大四学生中,有66%的受访者都准备去北上广深以及其他省会城市工作。以湖南某高校商学院而言,学院与湖南联通合作建立的“联通班”(即大四湖南籍学生毕业前数月开始进通实习,毕业之后回原籍的联通分公司工作)。在大四学年开始之初鲜有问津,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毕业后回到家乡小城市甚至小县城工作。但是有趣的是,在大四准毕业生经历了大半年找工作和实习的磨炼之后,“联通班”却成了公认的好机会,很多湖南籍学生后悔莫及。究其根源,是因为很多学生的就业观存在问题,他们坚持认为去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城市拥有更多尚未开发的市场和较小的行业竞争。同样,中小型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更加珍惜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其挤破头去大城市蜗居,不如改变观念,在经济形势较好的中小城市、中小企业谋得一职。这样的就业观念,也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一种好的方法。(2)制定完整连续的职业规划。由于工商管理专业面广,可以进入的行业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选择困难症”,出现所谓的“迷茫”。很多在校学生都有目标,但更多时候这个“目标”只是“憧憬”,因为没有下层建筑去支撑。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应当采用“目标导向性”规划,由总体目标向下分化,最终得到短期目标。另外,目标不宜过细,在计划实施的同时要定期自我检查,自我反馈并及时调整。(3)参加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本次调查中,76%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与过至少一次校外实习或者兼职活动。但是80%的实践行业和职位都是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耗时长的工作,比如“外卖员”、“发单员”,很少有人对自己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思考。90%的工商管理在校生表示,参加兼职更多是为了得到零花钱。

因此,从总体上看,大学期间的实习和兼职对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有限。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当明白“机会成本”的概念,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实习并从中收获经验和知识,才能有效降低机会成本。因此实习应当遵循职业规划,有的放矢地寻找对口的、规范的企业,尽量保持与企业的长期实习关系(如3个月以上),尽量完整地参与企业业务流程。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时也不要滥竽充数,宁可花时间学习专业技能,也不要将时间浪费在简单的重复操作上。

参考文献:

[1]刘中艳,罗琼.行业需求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94-96.

[2]张婧群.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以“双困”大学生为例[J].经济问题,2016(11):75-78.

[3]刘中艳,甘银.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与培养途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41-45.

上一篇:工商管理毕业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